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地理说课稿

地理说课稿

时间:2022-01-27 21:04:45 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精选地理说课稿范文五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地理说课稿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选地理说课稿范文五篇

地理说课稿 篇1

  一、课程标准分析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是“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即运用相关地图分析洋流对气候、渔场、航海及海洋污染的影响。此要求是这节课的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依据。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海水运动深刻影响着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本节课是在学习了世界表层洋流分布的基础上,对洋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进行更加具体、深入的学习,是学习的目的所在,在本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加上我对教材的分解和对学生的了解,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大方面: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熟悉洋流对地理环境四大方面的影响;

  (2)区别寒流和暖流对气候的不同作用,理解渔场的形成原因;

  (3)掌握洋流特别是季风性洋流对航海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充分运用洋流的相关理论知识来解释实际问题;

  (2)搜集与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有关的资料,试分析它们的形成机制以及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海洋观、资源观、环境观,增强现代海洋意识。

  (2)学习洋流对航海和海洋污染的影响,培养学生探究地理事物之间的辨证关系。

  (三)重、难点分析

  1、重点:洋流对气候的影响,洋流对渔场的影响。把它们定为重点的依据是:洋流深刻影响沿岸气候,并改变着某些地区原有的温度和湿度,通过对这一知识的学习便可解释一些特殊气候类型的形成原因;而洋流对渔场的影响与人类的渔业生产活动息息相关,掌握好这部分内容能更好地为人类谋福利。

  2、难点:寒暖流对气候的影响。确定这一知识点为难点的依据是:理解洋流对气候的影响应结合世界表层洋流图和世界气候类型图,综合性较强,洋流是气候形成的原因之一,主要难在需要长久性的记忆洋流的分布及气候类型的分布。

  三、教法分析

  为更好的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我采用讲授法为主,综合利用对比分析法、案例教学法,让学生充分掌握洋流对气候和渔场的影响,并结合图示法,引导学生运用洋流知识设计正确的'航海路线,运用归纳总结法,让学生学会辩证的分析洋流对航海和海洋污染的两方面的影响。

  四、学法指导

  根据新课程标准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因此,我将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学会合作探究、对比归纳,从而得出结论,构建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特别是洋流与气候两大知识的结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分析引导,主动掌握新知识。

  五、教学过程

  本节课程教学我将从导入、新课教学、作业小结三个环节进行。时间分配如下:导入环节4分钟,新课教学30分钟,作业小结6分钟,一共40分钟。

  (一)借用历史,导入新课:

  在初中的历史知识基础上,从郑和船队七下西洋的往返季节入手,设疑:为何郑和七下西洋几乎都选择冬季起航、夏季返航,引起学生思考,通过老师答疑解惑,引出洋流对航海有利的影响,让学生明确洋流对地理环境是有影响的,为学习下面的相关知识做好铺垫。

  (二)新课教学

  1。辩证思考,学以致用:

  因为凡事都是有利有弊的,在讲述洋流对航海有利的影响之后,让学生思考洋流对航海不利的影响,最后得出结论。紧接其后的是需要学生合作探讨,利用洋流对航海的影响设计一条从英国伦敦到美国纽约再回到英国的最佳航海线路,之后请学生作答,我将予以点评。

  2、解决矛盾、分析案例:

  (洋流对气候的影响是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

  我会充分利用之前设计的这条航线,让学生思考当航船行驶到加勒比海一带时此地属于哪一类气候类型,学生说出是热带雨林气候这一正确答案后,我会提出疑问:一般而言,热带雨林气候主要是分布在赤道附近的,为什么在18°N的加勒比海沿岸依然分布着热带雨林气候。由此引出矛盾,进一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洋流对气候的影响。在了解了寒暖流对气候的影响的理论知识后,对加勒比海沿岸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进行解释,学生在理解了暖流对气候起增温增湿的作用后,再结合39页的气候类型图,举出与之相似的几个典型例子加以说明。

  接着从暖流过渡到寒流,举秘鲁寒流对南美大陆西岸的热带沙漠气候的影响一例,说明寒流影响气候的显著性。另外我再结合秘鲁寒流补充一个常识:南美西岸的阿塔卡玛沙漠之所以成为世界旱极的原因之一是洋流,这样一来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本知识点的理解,同时也延伸了学生的课外知识。最后通过对教材上的案例对拉布拉多半岛和西北欧的气候进行对比分析,再次强调寒暖流对气候的不同作用。

  3、师生互动,对比学习:

  (洋流对渔场的影响也是本节课的学习重点。)

  接下来让学生放宽眼界,将洋流对大陆气候的影响转移到海洋当中,提出四大渔场,通过师生合作的方式分别对四大渔场的形成、分布进行对比学习,并要求学生掌握北海道渔场、纽芬兰渔场和北海渔场由哪些洋流交汇所形成,并在洋流分布图上标注四大渔场的大概位置。同时借用纽芬兰渔场消失这一事实培养学生保护生态资源的意识,使其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4、运用理论,分析时事,

  借20xx年5月发生的墨西哥湾原油漏油事件分析原油面积扩大的原因,再用辩证观分析洋流对海洋污染的有利的一面,最后总结洋流对海洋污染的影响。

  (三)作业小结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四大方面的影响,再次强调重点,要求学生着重掌握洋流对气候和渔场的影响。

  结合洋流知识分析我国第一大渔场——舟山渔场的形成原因;有某一航船夏季从索马里半岛到印度,应该怎样行驶才顺风顺水(请画出简图);搜集与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有关的资料,试分析其形成机制以及可能造成的灾害。

  六、板书设计

  我主要采用纲目式板书,并用相关示意图与之相结合。纲目式板书使整个板面一目了然,有利于学生对重点知识把握,也有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

地理说课稿 篇2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土地资源之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我将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说课: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教学流程、教学效果。首先我谈谈对本节课教材内容的思考。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要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本节教材是在学习了“土地资源的利用”和“土地资源分布差异”的基础上,进一步从生活、生产实例出发,通过图文、活动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重要性以及我国土地资源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土地资源观,增强以法管制土地的意识使学生获得“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二)、学情分析

  我的学生农村出生,对土地再熟悉不过了,对目前家乡土地的利用状况也略知一二,这有助于开展教学。但是若纵观全局,分析全国土地资源存在问题及对策就不容乐观。知识面窄,他们需要自己动手搜集资料,放眼中国,放眼世界。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从生活、生产实例出发,使学生了解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重要性以及我国土地资源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2、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搜集、观看视频、阅读图片、文字资料等方法,分析、归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土地资源观,增强以法管制土地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根据我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以及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我是这样确定教学重难点的。

  1、我国土地资源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它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2、同时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土地资源观,增强以法管制土地的意识。也是一个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难点。

  二、教学方法:

  本节课需要大量资料来说明,仅有教材并不能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因此,在学习本课前,我提前一周布置了长周期作业,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调查家乡的土地利用状况,上网或通过其他方式搜集土地资源的相关信息。在教学中我主要运用了辩论、谈话、讨论、材料研习、合作探究等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

  三、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学会搜集资料、展开辩论、研习材料、开展合作探究、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学会学习,体验快乐。

  四、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是这样的:

  展开辩论,激智启疑

  研习材料,合作探究

  应用迁移,总结反思

  今天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说我教授的这节课。

  1、我是如何引入新课的?

  2、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3、如何处理教材活动题?

  一、如何引入新课

  根据八年级学生好胜心强,喜欢挑战的特点,我以辩论的形式引入新课。具体的做法是这样的:

  提出辩题:“土地资源是否可以永续利用”。将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是正方,持土地资源可以永续利用的观点;一组是反方,持土地资源不可以永续利用的观点。要求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结合搜集到的资料进行辩论。教师要明确要求:即各组辩论时间不超过2分钟,用词恰当,语言简练,论据充分,观点明确。学生兴趣盎然,积极性很高。正方学生主要从土地资源是可再生资源,可以重复利用方面大谈合理利用、科学管理,以此提高土地生产力,来实现永续利用。反方学生则主要从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土地遭到了人为破坏方面谈土地资源被污染、破坏后,就不能实现永续利用。

  学生辩论结束,我简单进行点评,并成人类必须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的共识。此时出示课题: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除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为了初步了解学生对土地资源的整体认知情况,为进一步探究土地资源存在问题和对策,做一个热身。

  二、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这一部分完全体现在教学流程的第二环节研习材料,合作探究里,我主要运用了层层深入,个个击破的方式展开教学的。具体的做法是这样的:

  经过前面的学习后,教师激情承转:同学们,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有着悠悠五千年农耕历史,数千年来创造着灿烂的农耕文化,也创造了以世界上7%的耕地让占世界22%的人口丰衣足食的奇迹。那我们能否将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再完好无损地传给我们的子孙后代5000年,这无疑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因为现实生活中,这片热土屡遭破坏、伤痕累累。由此 顺势提出问题:那我国土地资源在利用中到底存在哪些问题呢?然后出示图片与文字资料,学生从中提取信息,分析概括,并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同桌交流后,全班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尽量照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给每个学生机会,而且还要适时点评。学生表现踊跃,纷纷举手回答。学生回答存在的问题有自然因素,更有人为因素,如: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荒漠化、乱占耕地,滥伐森林、过度放牧、滥用农药、乱倒垃圾、水污染土地、官员违规批地、卖地、耕地闲置、墓穴占地……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自然是为了切入重点。在这一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从图片中领悟,获取信息的能力。

  通过回答,学生已经知道我国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但只是说出了现象,还没有更深入地了解。教师顺势引导学生分组探究,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以及严重后果。全部探究不现实,只选取教材中列举的最具代表性的问题:A、水土流失,B、土地荒漠化,C、乱占耕地,三个主题,把学生分成三大组,每组任选其中一个主题分析,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及严重后果,并简单谈谈感想,组内讨论结束后推荐代表发言。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适时播放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乱占耕地的视频,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给学生以视听上的震憾。指导学生用好手中的资料,结合自身体验展开讨论,大胆思考,积极献言,合作探究,在最短的时间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充分挖掘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讨论的结果一定要在全班交流,而且要充分地交流。他们讨论的是彼此不重复的内容,交流的过程也是他们向彼此讲述观点的过程,是互补互学的过程,这一过程更胜于教师的单调讲解。有关学生的回答在我的说课稿中有详细叙述,在此就不在赘述。

  (如A组学生说,我们组通过讨论,整理后获得如下信息,水土流失遍布全国各地,不论山区、平原、农村还是城市都存在。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此外,内蒙古河口镇到山西龙门之间的晋陕谷地,长江流域,东北黑土地,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水土流失的问题,不少地方耕作层表土已流失殆尽,丧失了生产能力。同时,我们发现我国贫困人口多分布在水土流失严重的一些地区,已形成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

  我们的感想是:我们很震憾,原来对土地资源了解不多,不深入。现在读着这些事实,让我们害怕,水土流失如不能尽快有效治理,生态继续恶化,造成贫困影响社会可持续发展。甚至我们人类有可能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资源。

  B组学生回答说:我们组获得的信息是:通过讨论,我们了解到土地荒漠化,被称为“地球的癌症”。中国是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除了自然因素造成的荒漠化,人类的破坏加剧了荒漠化速度,人们乱砍滥伐,无限制放牧,过度开垦,不断加大土地的负载,形成荒漠化与贫困化的.恶性循环。我国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为540亿元,平均每天损失近1。5亿元。

  根据对我国17个典型沙区,同一地点不同时期的陆地卫星影像资料进行分析。证明了我国荒漠化发展形势十分严峻,毛乌素沙地地处内蒙古、陕、宁交界,面积约4万平方千米,40年间流沙面增加了47%,林地面积减少了76。4%,草地面积减少了17%。浑善达克沙地由于过度放牧和砍柴短短9年间流沙面积增加了98。3%,草地减少了28。6%。

  此外甘肃民勤绿洲的萎缩、阿拉善地区草场退化,梭梭林的消失,新疆塔里木河下游胡杨林和红柳林的消亡一系列严峻事实,都向我们敲响了警钟,人类必须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保护好我们脚下的这处热土。

  C组学生说:我们组讨论的结果:虽然国家出台了很多有关土地方面的法规,但是农村违规建房,乱占耕地现象严重,有些官员强征耕地,耕地被征用后建了厂房或以建设新农村的名义大建别墅和公园。有的耕地被强征后一直闲置,造成极大的浪费,还有墓穴占地,死人与活人争地盘等等。我们的感想是:土地是我们生存的根本,我国本来就人多地少,乱占耕地,就是要断子孙后路。希望国家加大处罚违规批地、占地的责任人。让大家明白,乱占耕地就是犯法,必须严惩,并退还所占耕地。)

  应该说学生的回答非常出彩,他们是在搜集了大量资料后结合老师给出的信息做的整理。我及时地对学生进行了评价,充分表扬学生在这么短时间内就能组织好语言,说得有理有据,让老师也受益匪浅,以此鼓励、肯定学生,激发学生继续求知的欲望。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土地遭到破坏的触目惊心的不争事实中,明白人类面临的土地危机和保护耕地的势在必行。让学生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树立忧患意识和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然后,老师导言过渡:既然现实如此触目惊心,解决它就刻不容缓了。事实上早在上世纪60年代,在江苏省金坛县一位年仅30岁的农民常挺芳就率先呼吁要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今天这呼声依然振聋发聩。国家这几年也加大了土地的整治力度。国家是如何做的呢?引导学生阅读第72页教材内容后,同桌交流回答:国家颁布了《土地管理法》、《草原法》、《森林法》等法律法规,制定了 “珍惜和生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土地国策,还制定了土地日,规定每年6月25日为全国土地日等等。使学生认识到土地是立国之本,国家在土地管理方面一点也不手软,树立以法管制土地的观念。

  同时,重点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单独把“切实保护耕地”作为土地国策的内容之一?学生简短讨论后,师生共同评议总结。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农业用地应该摆在优先的位置,因为农业生产尤其是粮食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命脉,是一项关乎民族存亡的战略物资,粮食生产在农业中的龙头地位是任何行业不可动摇的,任何对农业耕地的非法侵占和破坏都是对国家前途命运不负责的行为,是违法行为。为了让老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继续为子孙后代造福。我们必须反省我们的行为,修正我们的错误,制定保护土地的良策。由此顺势让学生讨论如何合理利用土地。结合教材和实际生活学生就能答出: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改良土壤、合理种植,科学管理,开源节流等等。还有教材中提到的“依法用地,规划用地,因此制宜,加大对农田基本建设和环境治理的投入,禁止乱占耕地,开展宣传活动等。要提到作为中学生也要积极参与宣传活动。

  接着师生可以在一起共同交流,我国各行业在开展保护土地资源的工作中取得成绩,首先由学生举例。然后,老师也说说。(比如,经过多年努力,我国防沙治沙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全国土地沙化比由20世纪90年代末年平均扩展3436平方千米转变为现在年平均缩减1283平方千米。

  内蒙古的乌兰察布草原在上世纪“以粮为纲,牧民不吃亏心粮”的年代,曾一度成为黄沙漫天的贫困地区。20世纪90年代,乌盟人以强烈的忧患意识,开始致力于重建生态、再现秀美草原的工作。全盟2400万亩耕地,他们已自费退耕1200万亩,截至目前,全盟已退出耕地1380万亩,种树538万亩,种草616万亩,像是一夜间那片失落已久的美丽草原又回来了。

  长江上游水土流失情况减轻,植被覆盖率提高,生态保护初见成效。各地区各部门也正在加大整治侵害土地行为的力度。)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看到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积极的一面。看到保护土地资源的美好前景,培养主人翁意识,激发身体力行,为保护土地资源贡献力量的热情。突破教学重难点。

  三、如何处理教材中的活动题。

  教材中的活动题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了一部分新知识的教学,也是对知识的运用和迁移,所以也应慎重对待。

  活动1,我出示这三幅漫画后,鼓励学生大胆想像,领会漫画深刻含义,最好能用生动的语言描述画面并加入自己的感想,答案应该说学生很容易看出来,关键是想让他们享受过程。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主要还是想让学生明白学习不是枯燥无味的事,让他们真正体味学习的趣味性。在轻松的氛围接受教育。还可以鼓励他们课余时间也试着创作类似的漫画。

  活动2,选择全国土地日中的一两个主题,谈谈看法,并展开讨论。可以和活动3的第一部分,读材料谈感想,放在一起进行,它们都属于发散性问题。可以利用这个活动对本节知识进行很好的总结反思。活动3的第二部分创办“保护家乡土地”的宣传栏要求学生课余时间完成。活动2和活动3的第一部分,由学生自由选择话题,自由交流,畅所欲言。教师此时只做一个耐心的听众即可,待交流结束时作一个小结,提出希望:地球是人类的家园,土地是人类立足的根本,如果没有了土地包括人类在类的一切生命都将无处安身。为了能够长久地拥有一个更加美好更加和谐的家园,我们需要珍惜我们脚下的每一片热土,修复这个已经受到伤害的地球。

  五、教学效果分析。

  我感觉这堂课很充实。教师充实,学生充实。教师设计引导掌握着课堂的节奏,一刻不马虎,学生则充分参与学习,参与活动,参与探究,体验收获。不仅学到了知识,受到了深刻的教育。也培养了动手能力,探究能力,表达能力,协作能力,总结归纳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同时完成了教学既定的目标。

地理说课稿 篇3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天气》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天气》是初中地理的一节重要内容,课文通过精妙的各种天气展示设计让学生能了解天气在学习中和生活中的作用,从而表现出天气的多种多样。通过对这节内容的学习,学生能更好的完成三维目标,同时通过这节内容的学习,能为培养学生了解天气、模仿天气预报主持人播报天气预报的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此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我们新义中学生的认知结构特点,我制定了一下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各种天气的判读,学会判断哪种空气质量对人有益哪种气空质量对人有害。

  能力目标: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向同学或者其他人播报天气预报,能自己找出获取天气信息,了解天气变化。

  情感目标:通过这节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了解天气的多种多样,从而热爱地理、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根据中学生的认知结构特点,我制定了这节内容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了解天气、空气质量和人们的生活关系,积累有关天气各种知识。

  教学难点:知道天气和地理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学习地里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二、说教法学法

  针对以上分析,结合教学目标、学生的认知结构特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我主要采用提问法、练习法、角色扮演法等方法进行教学。在当今信息时代,现代教育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学到知识,二十如何使他们学会学习,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尤为重要。因此我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重视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互相学习,安排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活动来进行学习。

  三、说教学过程:

  (一):图片引入、导语激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让学生能有兴趣学习这节内容,我让学生看书上57、58页的图片并提问“同学们看看这两幅图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想不想知道它和我们怎么产生关系的吗?”通过这样的导入把学生的兴趣吸引到学习这节内容中来,从而高效的完成三维目标。

  (二)初读内容、整体感知

  先让学生自己默读,把课文中出现的不理解的地方圈划出来,然后我在精心教学把学生不理解的地方仔细讲解,让学生初步了解知识点,以此让学生有兴趣学习这节内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三)小组合作、分析课文

  我把全班分为四个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页,要求小组以合作竞争的意识完成两个任务:找出本页主要讲的内容以及它和我们的关系,以此来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突显重难点、积累知识

  分析了课文内容后,我让学生仔细看56页济南天气预报和60页的图,知道天气信息的获取途径,了解天气变化。要求学生分角色模仿天气预主持人播报天气情况,并提问“同学们我们来看看谁播报得更快捷、更准确,好不好?”这样有利于学生巩固知识点,学会实践运用。

  (五)迁移训练、布置作业

  通过这节内容的`学习,学生了解了一些关于天气信息的获取途径,掌握了播报天气情况的基础知识和能力,要求学生放学后找出天气信息的其他获取,让他们向同学或者家人播报一组天气情况,这样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迁移。

  (六)总结与板书

  带领学生回顾这节内容,了解知识点,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特点,我的板书力求简洁、清晰、有条理性,让学生一目了然。

  通过我一上说课的思维结构,我相信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得到大大的提升。我希望以灵活多样的教法和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法的指导,充分利用教材顺利二高效的完成三维目标。但我的教学实践经验有限,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给予我帮助,我将不甚感激。

  四、说教学总结与反思

  通过我一上说课的思维结构,我相信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得到大大的提升。我希望以灵活多样的教法和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法的指导,充分利用教材顺利二高效的完成三维目标。但我的教学实践经验有限,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给予我帮助,我将不甚感激。

  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老师的耐心聆听。

地理说课稿 篇4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一、教学内容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第七章第一节《日本》,下面我就从说教材、说重难点、说学情、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和说反思这六个环节来对本节课进行说明。

  1、说教材

  (1)、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第一节内容《日本》,

  是在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之后学习的第一个亚洲国家,也是学生第一次学习国家地理,从教材编排的位置和顺序来看本节内容十分重要;之后将要学习印度、俄罗斯等中国的邻国,那么这节课如何学习?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这样的方法有怎样的效果?看起来就非常重要了!这节课的学习方法将会为后边国家地理的学习起到重要的指导和示范作用!

  (2)、说教学目标

  依据教学大纲和教学特点,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明确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的构成和主要城市的分布

  ②了解日本的自然环境特征

  ③掌握地震火山发生的原因和了解防震方面的知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学生通过自制日本轮廓图熟练掌握相关知识

  ②学生之间相互讨论读图分析、合作探究得出问题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教给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

  ②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

  ③培养学生的防震意识,使他们懂得如何进行自我保护

  二、说教学重难点

  依据以上教材和三维目标分析,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

  ①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的构成和主要城市

  ②日本多火山、多地震的原因

  教学难点:

  ①确定一个国家或地区地理位置的方法

  ②多火山、多地震的原因

  三、说学情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从学生自身的特点来看:七年级学生刚刚升入初中,对初中生活比较好奇,往往出现想要表现自己却又害怕表现自己的`现象,一般来说,他们对问题的思考比较表面,比较肤浅,对问题的也不能够深入研究,在思想上不是很成熟。从学生知识的储备来看:通过上一学期地理课的学习,学生有了一定的读图、析图、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而且我们刚刚学习了《亚洲》,为本节课我国邻国《日本》的学习做好了铺垫,所以只要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完全有能力通过相互合作较好掌握本节内容。

  四、说教法和说学法

  针对具体的学情,依据新课标的理念,我确定了具体的教学方法:读图导学法是学习地理的基本方法,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小组之间带着问题去认真读图——读出图中都有哪些信息。比如看图例,什么颜色的海拔是多少?看经纬度,这个国家的范围是多少?学会析图——找出规律,分析特点。比如海拔中不同的颜色变化有什么的规律?这样的规律将会有什么样的特点?从地图中获取需要本节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提炼本节课都需要的信息。如何将这些信息进行整合?如何将这些信息进行总结?等等。小组之间通过合作探究,可以对某些问题进行分解,然后共同合作完成,也可以一块共同完成。比如分析英国和日本同为岛国,这两个国家所跨经纬度范围有何不同,对地理环境有何影响?那么就可以把这个问题进行分解:每组中两个同学研究日本的经纬度?两个同学分析英国的经纬度?然后共同探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这样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得出的结果学生记忆非常深刻,不仅增强他们之间的团队的合作意识,而且培养学生的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其实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特别强,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常常出现学生想要突显出自己组是最棒的,没有讨论完就急急忙忙举手回答,回答结果不是很完整或者答案可能有偏差,这时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和鼓励性的评价,最终使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得出完整的答案。比较教学法也是地理经常用到的教学方法,通过自己熟知的某一地区的知识来分析与此有相关其他地区的相关知识,进行比较学习,比如分析中国是不是一个多地震国家?多地震的原因是什么?就可以借鉴学习日本多地震的原

  因的方法来分析。总之,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的目的是给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主宰课堂,把课堂交给学生,重视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让学生学习“有法可依”使学生在兴趣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体现效率!

  五、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课是由四名学生自导自演小品“日本国旗——太阳旗的由来”导入新课,新颖的导课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下进入课堂。

  2、小活动:“击鼓传话”活动

  “击鼓传话”,此时传的“话”为关于学生自己知道的或课前查到的关于日本方面的小知识,学生在进入新课之前说了很多日本方面的知识,展示了自己渊博的课外知识。从对本节课的作用来看,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所要研究的对象,对本节课的内容将不会陌生,为新课讲解做好铺垫;从远期的作用来看,根据初中生特有的好强心的特点,他们一般会特别羡慕别人渊博的课外知识,为学生课外知识的大量阅读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3、讲授新课

  ⑴日本的位置,展示《世界地图》,通过设疑,所处环境范围由大到小层层深入,进一步确定:

  ①日本位于世界的哪个大洲?

  ②日本在亚洲的什么方位?周围有哪些大洋?

  ③日本与哪些国家隔海相望?

  递进式的问题,使学生明确日本的地理位置。同时指出另一地区,让学生分析其所处的位置,教给学生确定一个地方或国家地理位置的方法,对知识进行拓展延伸。

  ⑵日本的领土构成和主要城市的分布

  学生课前绘好《日本轮廓图》,上课时小组合作讨论,并能熟练填写日本的四大岛和主要城市的分布,学生合作探究日本主要城市分布方位的原因,为下个知识点的学习做好铺垫。

  ⑶日本的自然特点

  主要通过日本的《地形图》和《气候图》,小组之间通过读图分析、合作讨论分析日本的地形和气候特点。以此为基础,对上个问题日本城市分布方位的原因进行解释,联系其他国家城市的分布特点进行比较学习,教给学生分析城市分布的方法,对知识进行拓展延伸!

  在这一块将两大岛日本和英国地图进行比较,分析跨经纬度的大小,引导学生探究经纬度的范围大小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⑷探究日本多火山多地震的原因

  出示《六大板块示意图》《世界火山地震带图》和《富士山图》,

  学生合作探究日本多火山多地震的原因,并明确旅游胜地富士山是活火山。把中国和日本进行比较,分析中国是不是个多地震国家?并探究其原因。并提出一般在什么地方可能会发生地震?对知识进行拓展延伸。

  联系“5.12”汶川大地震、玉树地震,模拟地震中,如何自救?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4、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这节课你都学到了哪些内容?

  教师总结,再次强调本节课重、难点

  六、说反思

  本节课从教材所处位置来看,是学生所接触的第一个国家地理,地位重要;从内容来看,为后面俄罗斯、印度等国家地理的学习起到重要的指导、示范作用。所以对于本节课应如何教?教师怎样教?学生如何学?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在本节课中,我以新课程理念为依据,重视给学生创造机会,把课堂还给学生;重视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重视知识的拓展、延伸,使学生学习“有法可依”真正体现新课标的理念。大部分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掌握知识,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样也存在的问题,在对两大岛国英国和日本进行比较教学时,发现学生对经纬度有严重遗忘现象,学生合作讨论时间过长,由此可见我课前准备工作还不够充分,应该在课前进行调查,准确评估学生的学习能力,做到有的放矢,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地理说课稿 篇5

x  一、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

  众多的人口第一课时是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地理第一册第三章<中国的人口>第一节的内容。教材编排是以人口—环境—资源为主线,正确阐明了人地关系,学习本课内容是学习本章其它部分知识的基础,也是为今后学生进一步学习有关社会科学知识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

  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及学生实际,确定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知道我国人口众多,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掌握我国人口分布特点;掌握我国人口基本国策;通过读图,找出我国人口分布情况等。

  技能培养: 学会计算人口密度; 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关注社会,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图表、数据、文字材料等,分析问题、总结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教育:通过讲述我国人口,使学生认识中国人口问题的严峻性,初步树立必须实行计划生育国策的观点,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加强我国国情、国策等教育,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重点和难点:

  重点:我国人口基本国策及我国人口分布特点。(理由是计划生育是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基本国策,同时也为初三学生学习相关知识打下基础。我国人口分布特点上人类在改造自然发展生产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受到自然、经济、社会历史等因素制约。这些知识是学生必须认识的内容。)

  难点:人口过多带来的`问题或影响。(理由是根据初一学生的认识水平及学生大多缺乏综合分析能力)

  二、教法分析

  教学方法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要求及学生的思维特点,在本节教学中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课堂质疑,充分发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中运用读图分析法、启发诱导法、分组讨论法。

  三、学法指导

  自主合作学习。通过引导学生读、思、议,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读: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习惯和能力。思:通过教师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达到学习的要求。议:学生围绕教师的质疑,展开讨论,进一步理解知识。

  四、教学程序

  问题导入: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是哪个国家,我国在1995年抽样调查、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我国总人口是多少,分布情况如何,过多的人口带来哪些问题或影响,该如何控制?(理由:一方面吸引学生注意力,引起对我国人口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可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兴趣,同时可对本课学习的内容有个粗略的认识。)

  探究新知,师生互动:

  [课件]播放一组人口众多的照片和录像?

  [提问]这些照片和录像给大家留下了什么深刻的印象?(学生自由发言)师归纳小结。(能使学生感性认识我国人口众多)

  接着展示[课件]我国人口增长图

  师指出1995年、20xx年世界人口总数,并让学生计算一下,当时我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例,启发学生从图中发现“我国人口数量多、增长快”及引导学生分析研究840年—1949年百年多时间与1949年—20xx年50多年时间人口增长情况,并讨论分析其原因。

  [课件]显示“全国各省级行政区的人口数量(1999)”图[提问]我国人口最多的省级行政区是哪个,人口最少的省级行政区是哪个?(学生读图回答)(通过这些数据,使学生更加充分地认识到中国人口数量多的特点,各省数量相差大,为学习下一知识点作基础)接着师也联系一下本地实际(加强乡土教育)针对前面得出的结论,师分组让学生思考讨论:我国人口数量多,增长快,给我国社会发展带来的问题或影响(设计意图:可使学生充分认识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有利于加强我国国情教育,可培养学生识图和解题能力及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接着设问:针对我国人口众多,对我国的社会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那么应用什么方法解决?(前后衔接,通过学生思考、回答,突破重点)

  关于人口密度教学:可以这样转入,我国人口众多,这么多的人口分布在哪里?从地图上怎么阅读?一个地区的人口疏密状况用什么表示,怎样计算?为了理解人口密度启发学生计算江苏、山东、新疆、西藏四省的人口密度(作业本),并根据结果思考:我国人口分布有何特点?(设计意图:使学生能充分理解人口密度,并为学习接下来的内容作准备,同时可提高学生探究问题能力)

  [课件]显示“中国人口密度图” [读图提示]

  1.A、B两点的人口密度各在什么范围?

  2.我国哪些部分人口密度大,哪些部分人口密度小?

  3.我国人口界线是从什么地方到什么地方?4。在图中找出人口密度最大的省和人口密度最小的一个自治区。师指导学生读图,归纳小结。(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为突破重点奠定了基础)[课件]闪烁“黑河、腾冲”的名称和之间的人口界线 ?

  [提问]人口界线东南、西北两部分面积和人口占全国的比重各是多少?学生回答基础上小结:我国人口分布不均,东南部稠密、西北部稀疏(设计意图:通过师生互动,层层设问推进,实现重点的突破)

  归纳小结:根据本节课知识内容和特点,对照地图采取概括式小结方式(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及时巩固,加深对所学的知识运用,提高学生读图、用图能力) 反馈练习:为了真正落实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引入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