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物理说课稿

物理说课稿

时间:2022-01-26 03:43:32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选物理说课稿模板汇总六篇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物理说课稿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选物理说课稿模板汇总六篇

物理说课稿 篇1

  本章从机械运动入手,讲述运动学的基础知识,是高中物理的基础,所以本章的教学 关系到高中物理教学的好坏。本节的主要教学内容有: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加速度。

  本节速度、加速度是描述运动的重要物理量,理解速度和加速度概念是学习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基础,所以学好本节内容有利于为后面的学习做准备。结合本节的内容和特点,为提高全体同学们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同学们。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标提出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体运动的快慢(即位置变化的快慢)可以用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来描述。

  2。理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知道瞬时速度的大小简称速率

  3。知道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在描述运动快慢方面的区别和联系

  4。理解加速度的概念,知道加速度是矢量,加速度的方向表示物体速度变化的方向。

  5。理解直线运动中加速度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及其加速或减速运动之间的联系

  过程与方法:

  初步了解极限思想在建立瞬时速度概念时的作用,了解比值定义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同学们区别物理概念的能力,培养同学们的抽象思维能力。

  如果能抓住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区别,理解加速度的概念,也就把握了本节的要领。高一同学们的思维具有单一性,定势性,并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变,他们容易接受相对形象的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而对相对抽象的加速度 普遍感到困惑。所以本节教学的重点是平均速度、瞬时速度以及它们的区别;教学的难点是: 加速度概念的理解。

  说教法

  物理教学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物体的运动是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现象,同学们对物体的匀速运动已有自己的认识,作为教学的起点。让同学们在教师的指导下,知道速度、加速度的.概念;并引导同学们分析平均速度、瞬时速度,体验它们的区别,利用类比的方法指导同学们理解加速度的概念,使同学们全面的理解教材,把握重、难点;因此,本节课综合运用讲授法、类比法、讨论法并结合多媒体手段。在教学中,加强师生双向活动,引导同学们的积极思维。

  说学法

  同学们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现代教育以“同学们为中心”,更加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同学们的学法指导,引导同学们主动探索新知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初中的知识为基础,引导同学们简要复习位移的概念后,为了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快慢引入新的物理量(速度),再理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指导同学们利用类比的方法研究 速度的变化的快慢来理解加速度的概念,体验类比的方法,体会比值定义法在物理中的运用。通过巧用提问,评价;激活同学们的积极性,调动课堂气氛,让同学们在轻松、自主、讨论的课堂环境下完成学习任务。同学们主动接受新知识,加上例题的巩固,再回到物理概念的理解。

  说教学过程

  从以上分析,教学中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先进行速度的教学后进行加速度的教学,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快慢作为加速度的基础,再用类比的方法理解加速度的概念,符合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过程。设计如下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大约需要5分钟的时间)

  复习位移的概念后,教师举例(物体有各种各样的运动,不仅不同的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不一样,且同一物体在不同时段的运动快慢程度也可以不同。并请同学们举例:如 蜗牛爬行,飞机起飞等)引导同学们思考:如何比较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运动快慢?激发同学们学习的兴趣。

  2。新课教学(大约需要35分钟的时间)

  (1)平均速度:教师提出问题:物体做机械运动时位置发生了变化(即发生了位移),但运动的快慢如何描述?引导同学们思考,和具体讨论两种简单的运动快慢的描述:位移相同比较时间,运动的时间相同比较位移。在讨论位移和时间都不同时采用位移和时间的比值来描述(比值大,运动快;反之则慢)。从而引出平均速度的概念及公式 (或 ),这样同学们知道为什么要引入平均速度,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了解比值定义的方法。教师利用教材中的图2—22和表2—3,让同学们明确求的是哪一段时间,哪一段位移的平平均速度。

  (2)瞬时速度:让同学们讨论与交流:得出平均速度只能粗略描述一段时间或一段位移内物体运动的快慢,但不能描述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运动快慢,在给出瞬时速度的概念。体会极限思想在物理中的运用,了解实验室怎样测瞬时速度,并总结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区别。

  (3)加速度:通过平均速度的引入方法来引入速度变化的快慢(加速度),利用教材的例题,帮助同学们理解加速度的概念和公式 ,知道加速度是矢量,加速度有正、负之分,并理解正、负号的意义;进而突破加速度概念的教学难点。通过交流,教师总结:再进行例题的讲解与巩固,使同学们学习的知识具有稳定性。最后布置作业。(在板书方面:教学中将黑板一半写概念,另一半用来作图分析。)

  结束语 : 在以上设计中,我力求“以同学们为中心”,以物理概念为基础,积极倡导同学们积极思考、自主学习。同时还要根据同学们的需要和课堂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不断地反思和总结。在此,还请各位老师,领导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物理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奥斯特的发现说明了电能产生磁,而法拉第的发现说明了磁能产生电,从另一角度揭示了磁和电之间的联系,使电能的大规模利用成为可能,为发电机的制造和应用奠定了基础,因此这一章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之一。学生学好这一节知识是非常必要的,同时也是为升入高中学习电磁感应定律奠定了基础。

  重点: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感应电流的方向与那些因素有关。

  动卷式话筒的原理

  难点:法电机的结构原理。

  关键:本节的教学关键是指导学生边学边试验,探究电磁感应现象及其规律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电磁感应现象及其产生的条件;知道动卷式话筒的和发电机的结构原理。

  (2)能力目标:训练学生的观察、归纳和概括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素质目标:通过介绍科学家法拉第的事迹,培养学生刻苦学习,探索真理的精神。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训练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

  二、说教法

  采用改演示实验为学生探究性实验,边设疑,边讨论,启发诱导,指导实验探究的教学方法;介绍科学家的事迹,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三、说学法

  1、通过猜想、讨论、答疑、设计试验方案,培养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自信心,培养顽强意志,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说手段

  利用多媒体或投影仪学习提纲,归纳实验结论,讨论练习。学生实验操作歩骤、探究的问题,印刷在纸上课前发放在课桌上,这样可以提高课堂效率

  五、说教学程序设计

  1、设疑引学

  前面我们学习了“奥斯特的发现”它揭示了电和磁之间的联系,说明电能生磁,电流和磁场是不可分割的,那么我们可不可以反过来进行逆向思索:磁能否生电呢?让学生猜想。在学生猜想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提问:怎样才能使磁生电呢?

  板书:一、实验目的:探索磁能否生电,怎样使磁生电

  2、讨论实验方案,选择实验器材

  师问:根据实验目的,本试验应选择哪些实验器材,为什么?

  师生讨论认同:根据研究的对象,需要有磁体和导线,检验电路中是否有电流,需要有电流表,控制电路通断必须有开关等。

  3、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根据实验方案,将矩形线圈,电流表,开关,导线连入闭合电路,矩形线圈先不要放在磁场内。

  第一阶段:研究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

  提出问题:如何做实验?其步骤又怎样?

  引导学生做如下设想:电能生礠,反过来,我们把导体放在磁场里观察是否产生电流,那么导体应怎样放在磁场中呢?导体在磁场中是静止?还是运动?怎样运动?

  (1)投影学习提纲

  按课本图14—41装置,利用矩形线圈的一条边作为直导体做如下实验:

  a、闭合开关,让导体在蹄形永久磁铁中不动;让导体在磁场中上下移动;让导体在磁场中前后左右移动;观察电流表的指针偏转情况,并做记录。

  b、断开开关,重复上述实验,观察电流表指针的偏转情况,并做记录

  (2)学生实验研究

  学生根据学习提纲的要求边学边实验,边看书边讨论,教师进行巡回指导。

  (3)思考讨论

  在指导学生观察实验和阅读课文的基础上,用投影仪出示下列问题,组织学生思考讨论

  a、在实验中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在什么情况下导体中有电流产生?

  b、通过观察实验和自学课文,你能否归纳出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有哪几条?

  (4)在学生讨论和答问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出规律

  教师板书

  教师讲述:电磁感应现象最早是由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在1831年发现的,所以我们把电磁感应现象叫做法拉第现象。进一步介绍法拉第的'事迹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意义,给学生以教育和激励。

  第二阶段:动圈式话筒的原理和发电机的原理

  (1)动圈式话筒的原理就是依据电磁感应的原理制成的,它的结构如图14—42所示,在接收声波的膜片后面粘贴着一个由细漆包线绕成的线圈,它能随着膜片一起运动。膜片的后面有一个环形的永磁体,并使线圈置于它的磁场中。线圈的两端用导线引出。你能说出它的工作原理吗?学生讨论后回答。

  (2)发电机的原理也是根据电磁感应的原理制成的,它的结构如图14—44、14—45所示,学生看书后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a、什么是交流电的频率?频率的单位是什么?我国交流电的频率是多少?

  4、巩固强化

  (1)指导学生学习“阅读材料”

  通过指导学生学习“法拉第的故事”,使学生加深对感应电流的认识,而且可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实验的设计与操作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对于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意义,从而有机的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素质。

  (2)找学生对本节知识小结。明确本节课采用了什么方法,探索研究了哪几个问题?

  (3)完成本节的练习题(投影显示)

  练习题的设计目的在于使学生对知识形成持久的记忆,由认识的表象转化为学生的内在能力,在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运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物理说课稿 篇3

  说教材:

  《超重与失重》是司南版必修1第六章“力与运动”第4节的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本章主要研究力与运动的关系,是高中物理的基础,所以本章内容教学的好坏关系到高中物理教学的成败,因此本章的教学尤其重要。本节的主要教学内容有:1.超重现象;2.失重现象。自从人造地球卫星和宇宙飞船的发射成功以来,人们常谈到超重和失重。与生活、生产紧密联系。结合教材的内容和特点,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从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培养学生。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标提出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

  2.知道超重和失重产生的条件

  3.能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释超重和失重的现象

  4.能用超重和失重现象解释有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高一学生的思维具有单一性,定势性,并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变,本节的重点是:超重和失重现象的实质;教学的难点是:利用牛顿第二定律计算有关超重和失重问题。

  说教法

  物理教学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学生对牛顿第二定律有了一定的认识,教师指导学生了解生活中的超重、失重现象。通过演示实验,指导学生分析分析超重和失重的实质,并利用实例来引导学生对超重和失重现象分析。用例题的形式,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释其本质。使学生全面的理解教材,把握重、难点;因此,本节课综合运用直观讲授法、演示实验法、例题讲解法,归纳总结并结合多媒体手段。在教学中,加强师生双向活动,合理提问、评价,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

  说学法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现代教育以“学生为中心”,更加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在学习了牛顿第二定律的基础上,来引导学生分析超重和失重现象,在教师进行演示实验,分析。并通过实例讲解,使学生能利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释超重和失重现象的本质。巧用提问、评价激活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在轻松、自主、讨论的学习环境下完成学习任务。

  说教学过程

  从以上分析,教学中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设计如下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大约需要5分钟的时间)

  教师通过提问复习:牛顿第二、第三定律的内容;并利用视频展示:翻滚过山车录像片段。学生注意观察、思考、讨论。教师小结,提出有两个物理现象(超重和失重)与本节课有关。并把学生的思维带入课堂。

  2.新课教学(大约需要35分钟的时间)

  教师做课本118页的迷你演示实验,学生注意观察。教师让学生描述实验现象,并引导学生把实验转化为物理模型,进行受力分析,利用牛顿第二定律进行计算,并比较。引出超重的概念(物理学中把物体对悬挂物体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进而利用119页例题讲解,巩固受力分析的解题思路,利用牛顿第二定律计算。

  教师举例(人在电梯里,电梯上升时;电梯下降时),人有不同的感觉?引导学生分析电梯的上升与下降时,人的受力情况。知道上升时,是超重现象;通过类比方法,来解决电梯下降时,得到人受到的合力比重力小。引出失重现象的概念。并通过例题的讲解来分析、巩固超重和失重现象。教师总结本节的内容,(有时间的话)再进行例题的讲解与巩固,使学生学习的知识具有稳定性。最后布置作业。(在板书方面:教学中将黑板一半写概念,另一半用来作图分析。)

  结束语 : 在以上设计中,我力求“以学生为中心”,以物理实验为基础,积极倡导学生思考、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和课堂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不断地反思和总结。在此,还请各位老师,领导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物理说课稿 篇4

  概述:重要的是说为什么这样教,要求教师说出设想和做法所运用的教育教学理论,所根据的心理学规律、认识规律和学生的实际。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作用和特点

  从前后联系来看,有利于巩固学生对……的认识。在理论推导过程中的……有利于强化学生对……的认识。在讲解例题时,对推理方法、思维起点的分析,为今后……打下了必要的埋伏。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的安排的目的:教材的这种结构能较好地突出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使学生明白物理规律既可以直接从实验得出,也可以用已知规律从理论上导出。

  2、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学习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物理与现代生活、社会生产、科学技术等的密切联系和重要应用。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有了……的初步知识和实验基础,学生一般能较熟练地掌握……,这就从理论上和实验上为学生理解…。奠定了比较坚实的基础,因而本节课的一个目标是:……。

  通过运用……解决……问题,使学生初步领会……。的基本思想,规范学生……良好习惯。能力、方法目标: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综合应用能力;训练科学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发展个性和特长。

  通过计算机模拟培养学生的推理及想象能力;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在讨论归纳中,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设计能力:师生共同活动,应用……知识,设计出……;

  实验操作能力: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学会使用……,并总结出……的方法和规律,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等效替代法的基本思想。树立等效观点,建立等效思想

  不断发现矛盾,激发动机,提出问题,进行思考、实践、修正、提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方法。有利于培养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

  这节课有利于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理解问题的能力,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学习兴趣;关心环境、能源、卫生、健康;辩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培养社会责任感以及勤奋、坚毅、合作等仗品德。

  可以实现实事求是、坚持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作画法求合力要规范,可以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作风。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蕴含物理知识,物理就在身边,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坚持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引起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可以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3、教学重点

  成功的演示实验能使学生获得丰富正确的感性认识,严密的理论推导能使学生获得必要的理性认识,正确深入理解……概念和决定……的因素能使学生定性地认识……的缘故。以上措施能使学生从不同角度深入理解……的关系。正确深入理解……的特点和……的关系。正确确定思维入手点,是分析……问题的两个关键。

  4、教学难点

  抽象思维尚处于起步阶段

  二、 说教法:

  情景激学法(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目标导学法(明确学习目标,使学生学有方向,有的放矢,促使学生积极探索、发现);演示实验法(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推理验证物质性质);比较法(启发学生认识获得新知);讨论法;归纳法;阅读法;自学指导与自我总结相结合;“问题、探究、交流、归纳、阅读、讲解”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 本节课采用了演示法和讲授法相结合的启发式综合教学方法。教师边演示边让学生分折解题思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本节教学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

  观察和实验是学生认识物理世界,获取物理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发展学生智力的前提条件,是检验物理知识真理性的标准。在“摩擦力”教学中,要“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为突破口,有机地融合各种教法于一体。做到步步有序,环环相扣,前后呼应,不断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才能圆满完成教学任务,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本课是运用演示实验、融合多种教学的讲授课。

  三、 说学法:观察法;归纳法;阅读法;联想法;推理法

  1、教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实验的方法

  为了适应高一学生的认识和思维发展水平,注意根据所讲授的每项知识,确定其演示观察的重点,有序地引导学生逐项观察,逐项分析,再综合观察,再综合分析,使学生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完成认识上的飞跃。

  2、教学生用较简单的器材做实验,以发挥实验效益,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

  如在引入新课时,引导学生根据课本做实验,可以增强感性认识,复习相关知识,克服错误定势,激发学生的观察热情和学习积极性,为进行新课做好知识上和情感上的准备。

  3、通过设疑,启发学生思考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通过练习强化有意注意,根据练习情况及时评价鼓励学生,重在让学生弄清楚建立物理概念的过程,而不是死记硬背一个结论。

  四、 教学程序:导入;新课;练习巩固;作业;研究性课题提出。

  引入新课

  将课首问题稍作加工(和生活实际稍作联系)后,向学生提问,使学生在思索中对新课产生强烈的兴趣,教师再顺势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通过演示使学生对波有直观的认识,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练习能帮助学生巩固新知识,有利于物理概念的理解和物理规律的应用

  五、研究性课题的提出和课后的思考

  以下以物理说课为例:

  重要的是说为什么这样教,要求教师说出设想和做法所运用的教育教学理论,所根据的心理学规律、认识规律和学生的实际。

  教学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知道结论、规律的内容,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知道结论是如何得出来的,在得出结论时用了什么样的方法和手段,在实验中如何控制条件和物理变量,让学生沿着科学家发现物理规律的历史足迹,体会科学家的思维方法进行再创造。如在《牛顿第二定律》的说课中,不仅仅让学生理解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更重视如何通过实验控制变量,根据实验条件启发学生思考,把牛顿第二定律的得出,探索

  事物的规律,培养学生创造力,作为教学目的之一。这正是重视素质教育的体现。 教材难点的确定要看是否体现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基础知识、生活经验、相关学科的实际情况,是否找出了难点的形成原因。如:《楞次定律及其应用》的说课中,难点的确定及依据指出:"楞次定律是一个物理规律的高度概括,学生在理解其语言表述时会有两方面困难:

  (1)楞次定律本身是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但定律本身并没有说感应电流方向如何,而只是说感应电流的磁场如何。

  (2)对"阻碍"二字的理解往往会产生误区,把阻碍原磁场的磁通量变化,理解为阻碍原磁场。"这不仅说出了难点,还从自己的教学经验,学生情况,规律本身,说了确定难点的依据。又如《牛顿第一定律》的说课中,学生由于受日常观念的诱惑,把日常生活中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由静止变成运动和不受力作用运动的现象,作为片面的先入之见,产生误解,认为"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形成了思维障碍。因此,应把"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确定为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只有这样,才能破除错误的认识,建立新的正确的观点。

  中学物理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各有优势和特点,应用范围和条件也不尽相同,如为了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可采用演示法、观察法;为了使学生正确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可采用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启发法、发现法;为了加强物理实践,培养学生技能,可采用实验法、练习法等。中学物理教学手段也多种多样,包括语言和教具,教具主要指持图、板画、模型、录音、幻灯、计算机等。所选教学方法手段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各种不同方法和手段要优化组合。

  说教学方法和手段不仅要说选择的主要教学方法和辅助教学方法的内容以及选择教学手段内容,还要说出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依据,还要说具体突出物理概念和规律、实验方法及如何操作,或者所选典型例题的内容信要求,还要说出具体突破物理实验操作或所需预备知识,还要说出课堂教学采用的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及操作的注意事项,特别着重说物理实验操作要领及观察要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教和学的高度统一。

  所选教学方法能否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技能和创造,既注重概念、规律的探索过程,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能否结合学生实际、教材特点、教法的选原理和教学经验,说出选择教法的理论依据。《楞次定律》说课中,在说教法时指出:"本节课采用实验探索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导听、导做、导思、导说、导体、导记方面,教师演示实验田后提出问题,进行思维点拨,引导学生讨论,在教材难点处放慢节奏,分散难点。学生的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主做、主思、主说。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自己动手做实验。"这样的教学方法符合教材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智能、技能,实现教与学高度统一。

  指导学生学习物理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有粗读预习、观察实验、听课理解、复习巩固、作业练习、应用实践、归纳总结等。同时还要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强调研究物理的方法、态度和习惯,培养学生的课堂实验、课外实验和小制作的基本技能。

  学法的指导是否体现了学生规律、学习原则以及学习的生理和心理规律,学生的基础、习惯能力等情况。

  看说课者指导学习方法如何体现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调动优秀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后进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优中差生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都有相应提高。

  能否针对某一知识点,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最易疏忽的可能误解或混淆的总是有预见地并针对性地采取恰当的处理措施,如《布朗运动》的说课中指出:"布朗运动不是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而是水分子无规则运动时对花粉颗粒的无规则撞击而引起的`花粉颗粒的无规则运动,布朗运动无规则并不是无规律。"

  在实验教学中,指导学生理解实验目的,明确实验原理,熟悉实验器材,掌握方法和步骤。学会观察实验中出现的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注意事项,还应培养学生小实验、小制作的操作技能。

  如《透镜》说课在学法指导中指出:"教学生实验方法,如练习书上练习薄、2题时,可建议学生做实验解决,发散光线通过凸凹透镜,观察、对比出射z一是*近主光轴还是远离主光轴,正确理解会聚与发散的定义,避免灌输。"《楞次定律》在说学法中指出:"通过本节课,让学生学会怎样提出课题,怎样假设推理,怎样设计实验,怎样选择实验操作,怎样对实验现象进行归纳总结,养成严谨科学态度和思维习惯。"〈匀变速直线运动〉说学法时指出:学生认为直线运动在初中已经学过,简单易懂,思想上不够重视,准备不足。可在学习中发现本章物理量多,物理公式多,而且互相交*联系,很容易混淆。如位移、加速度和物理图象等知识比较难于理解,于是产生了"杂""乱"的感觉和厌学情绪。学习方法也停留在"背公式、套公式"的水平上,由于理解不深,公式掌握不灵活,遇于复杂综合的总是便出现"顾此失彼"和"张冠李戴"的现象。以往教学的经验也告诉我们,学生反映运动形式多,公式更多,分不清记不牢。因此 ,在教学中要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1)学生以自己主动学习为中心,养成以"观察(包括阅读)—思考—表达(包括说和写)"为主要方式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2)重视知识结构的教学,克服"杂""乱"现象。把本章重点知识概括为:"六个公式六个量,已知三个可计算;加速(+A),减负(—A),落体上抛G和—G"。

  教学过程

  物理教学过程是物理教师通过各种途径,使学生认识物体客观规律,完成物理教学目标和程序。这个过程应自始自终符合物理学的研究特点,符合素质教学的要求,应有利于能力的形成,有利于教学目标的真正完成,有利于学习兴趣的少许发,有利于良好学习习惯和科学学习方法的培养。

  说教学过程并不是像教案那样详细地说明教学的具体过程,而是要说出教案中几个主要过程安排的理论根据和组织者对它的理解,从而使用权备课建立在严密理论与丰富教学经验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说,教学要注意以下几点:

  1)教学过程要体现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不同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不同能力。

  2)教学过程要准确把握教材重点、难点和学生能力培养上,并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和内在逻辑关系。还应体现教学方法选取的科学性,学习方法指导的有效性。

  3)教学过程的设计是否符合由特殊到一般,由直观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由已知推未知的认识规律及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年龄特点。因此,评析说教学过程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A.是否做到教学目的明确,结构合理,广度得当。

  B.教学内容和渗透的思想观点是否科学正确,是否恰如其分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C.是否说出了教学的主要思路,简述了主要环节内容,各环节过渡的处理方法是否自然,设计是否把握了知识的内在联系。

  D.是否说出了如何处理教材,以信教学方法和科学方法之间的关系,是否把目的与手段、知识与能力、教和学融为一体。

  E.教学主次是否分明,层次思路是否清晰,重点是否突出,能否抓住关键,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借助有效手段,突破难点。

  F。教学各环节时间分配是否合理。

  G.是否说出如何使用教学语言、教学情感、物理实验,以信创设物理情景。

  H.是否说出实验的目的性及实验观察点、操作技巧及应注意的问题。

  I.是否说出如何实现教学反馈矫正,高速教学内容和进度。

  J.各环节教学设计的理论凭据是否正确,恰当具体。

物理说课稿 篇5

各位老师:

  你们好!

  今天我要说的是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小粒子与大宇宙》的第二节《看不见的运动》的内容。

  首先说一下我对本节教材的分析: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等知识的基础上引入的一节概念课课,本节内容比较抽象,对于分子动理论的内容是通过物质的宏观现象分析总结出来的,所以教材对分子动理论的每项内容都是首先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索,通过讨论宏观现象,得出“分子间存在空隙、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的结论。在这些实验探究完成之后,教材接着介绍了物质中的分子状态,解释了固态、液态、气态所具有宏观特征的根本原因,充分体现了“注重实验探究”的新理念。

  2.教学目标的确定

  依据《课程标准》要求、本节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2〕了解固态、液态、气态的分子状态。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讨论、分析、概括出“分子间存在空隙、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运动、分子间存在着互相作用的引力和斥力”的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乐于用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解释宏观现象,对宏观现象的微观机理有探究兴趣。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蕴含物理知识,物理就在身边,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3.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

  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和本节教材实际,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所以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探究实验归纳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而对分子动理论知识,限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可能无法自己理解,得需要教师的合理引导,所以用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学策略(说教法、学法)

  1.教法选择:

  本节教学提倡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通过实验探究,掌握科学的方法,培养科学态度,养成独立观察并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习惯。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提倡教师成为学生探究和讨论的一员,积极参与学生活动,这样可以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2.学法指导:

  作为教师来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其能力是物理教学的落脚点。因此这节课采用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合作探究寻求方法的兵帮兵学习方法,从而最大限度地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动手实验能力、收集数据提取信息的能力。

  三、教学程序及设想:

  1.导入新课(2分钟)

  为更好的落实“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导入本节新课时,采取演示实验导入的方式,(演示实验是请同学们观察桌上的分别装有50mL酒精和50mL水的量筒,问学生能看到水和酒精的间隙吗?)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继而思考的过程。

  2. 新课教学(25分钟)

  (板书:看不见的运动)

  探究一:分子间有空隙

  请同学们按课本中第一个实验探究做实验,要求将水倒入酒精中,倒入前,请各组猜想混合后的总体积并记录在课本的空白处。

  比较实验结果,并与猜想的`结果对照。

  实验结果是总体积没有100mL,那么少掉的那些体积跑到哪里去了,请同学们猜想原因。如果猜不出,老师提示:往一堆鸡蛋里撒一把细沙子,你能看见细沙吗?为什么?直到同学们得出正确结论:分子间有空隙。

  也可以用针筒吸入一定的空气,然后挤压,发现针筒里的空气减少了。说明气体分子之间也有空隙。

  (板书:一、 分子之间存在着空隙)

  师问:组成物体的微粒都在原地不动吗?请猜想。

  探究二:分子的运动

  (1) 多媒体展示:将空瓶口对准装有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口(按图10-16(a)),抽去中间的毛玻璃,观察空瓶中是否有棕色的气体。解释为什么选用图10-16(a)的原因:二氧化氮密度比空气大,实验(b) (c)没有(a)更能充分证明气体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

  (2)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向冷水和热水中滴入一滴墨水,观察墨水是否散开,哪个散得快。

  请学生回答观察到的现象,并说明现象产生的原因。

  (板书:二、 组成物质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作无规则运动)

  师生共同总结出扩散的定义,并引导学生总结总结扩散的影响因素和原理。

  扩散:不同的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温度高时扩散得快。

  扩散现象说明:①分子间存在间隙。②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作无规则运动。

  探究三:分子间的作用力

  (1)把两块表面干净的铅块压紧,下面掉着一个重物时能不能被拉开?

  (2) 将注射器中注入水,用手堵住针筒嘴,用力推活塞,容易推动吗?(与空气相比)

  首先通过分组实验和观看视频然后引导同学说出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

  (板书:三、 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四、 物质中的分子状态

  列举生活中的三个例子:

  1、在空气中挥舞手臂轻而易举

  2、在没膝的水中急行步履维艰

  3、拔冻在冰中的木棒难于登天

  让学生带着解释这三种生活现象的问题阅读课本P200页的物质中的分子状态内容,并引导总结其原因。

  (1) 固体:分子靠得很近有规律地紧挨在一起。所以,固体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

  (2) 液体:分子靠在一起。在一定限度内,分子能运动或滑动,所以液体有一定的体积而没有一定的形状。

  (3) 气体:分子离得比较远,能自由地向各个方向运动。所以,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和确定的体积。

  4.课堂小结,构建体系(5分钟)

  对应本节课的目标,让学生叙述这节课的收获,包括知识上、方法上以及能力上的收获,然后师生共同构建本节课的知识体系,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有整体的把握,也体现了学科知识建构的思想。

  5.当堂检测、巩固升华(10分钟)

  学生独立完成作业手册上的当堂检测检测题后,学生分组展示,对出错和疑问较多的地方,通过兵教兵和师教兵的方式解决。

  6.学后反思(3分钟)

  学生针对所学内容和本节的目标,在笔记上自己构建本节的知识树。

  四、板书设计

  最后我说一下这节课的板书设计,为了使学生对分子动理论的知识有个系统全面的掌握,最后说一下本节课的板书设计:

  第二节 看不见的运动

  1、 分子间有空隙

  2、 分子在永不停息地运动

  3、 分子间存在着互相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4、 物质中的分子状态

  以上是我对“看不见的运动”这节教材的认识和对这堂课的整体设计,由于本人水平有限,上面过程肯定有许多缺点和漏洞,希望各位老师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物理说课稿 篇6

  各位老师好: 我是阳光中学的一名物理教师宁二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物质的密度》。说的下面我对本课题进行分析:

  一、 说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这一章的重点,一是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应用,是将来学习浮力和液体压强的基础;二是科学探究方法的学习。实验探究是本节的重要内容,通过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加深对密度知识的理解。密度公式是学生在初中接触到的第一个物理公式,应注意强调公式在计算过程中的应用和变形。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密度知识有着广泛的应用,应注意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知道可以根据密度鉴别物质,计算质量和体积。

  二、 说教学目标

  本节课教学内容难度较大,确定的教学目标不宜过高,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和单位,尝试用密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2)会查密度表,知道水的密度。

  (3)会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实验,归纳出物体的质量、体积和密度三个物理量之间的数学关系,初步体验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问题。

  (2)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七个基本环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密度知识的探究与测量,培养学生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2)通过密度知识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善于应用物理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良好品质。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重点:

  (1)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水的密度和物理含义。

  (2)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会公式变形和单位换算。

  难点:

  (1)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2)灵活运用密度计算公式,将密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四、说教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充分地动手、动脑,并更好地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我采纳了科学探究的方法来形成科学概念。首先让学生分别测量不同物体的质量和体积,将测得的结果填入事先设计好的表格中,然后引导学生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发现其中的规律,进而引出密度的概念、公式和单位。这一教学方法包括了讨论、启发、探究式教学和生活实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五、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 因此,培养学生的'学法是教师研究的一个永恒的主题,任何一个好的教法,都必须能够培养好的学法。由于物理学具有实践性、理论性和研究问题的科学性的特点,学生的学习方法也要符合这些特点。大家都知道:"物理是以实验为本的科学。"所以让学生进行观察实验是学好物理最有效的方法,而在实验激发出兴趣与求知欲后再进行分析、推理,从而达到实验与理性思维的高度统一,这样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才是最深刻的,所以学好物理的重要方法为:实验探究和理论联系实际 。

  六、说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1~2分钟)

  首先我会创设故事情境:拿戒子给学生看,然后提问:同学们,怎样鉴别戒子的真伪呢?

  学生积极思考给出不同的答案,然后对学生让学生自己带着问题来学习本节课程。

  (二)新课教学(30分钟)

  课堂教学是学生物理知识的获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能力的进展以及思想品德的养成的主要途径。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首先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让学生观察书中的六幅图片,让同学们从体积和质量的角度来归纳每组图片有什么异同?进而引出本节课的重点通过实验探究物体质量和体积的关系----------密度。

  2、学生实验,猎取有效数据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是密

  度概念建立的基础。我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选取不同的研究对象进行实验,并发给每小组相应的记录数据的表格,分工合作共同收集数据。以小组为单位,不同小组选取不同的物质进行测量,一可以节省时间,二可以获得多种物质的多组数据,由此得出的结论才具有科学性。三可以加强全班同学的交流,培养他们的团结合作精神及科学的探究态度。 学生实验结束后,选取几个小组的数据投影展示,并让其小组成员分析质量与对应体积比值的特点。在此过程中要对学生的分析给予鼓舞引导及评价。

  3、寻找规律,引出密度概念 在黑板上展示学生经过讨论、综合分析各小组测量结果后得出的结论。 (1)、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相同。 (2)、不同种类的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 由此得出物质与体积的比值即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这个物质特性通俗地说就是物质分布的密集程度。如实验中比值大的铁物质分布密集些,而比值小的松木物质分布稀疏些。这就像居住在城市里的人拥挤些,而居住在乡村的人分散些。因此我们把物质的这一特性称为密度。

  4、举例分析,加深理解概念 引导学生由密度的定义得出密度的定义式、两个常见的单位及换算关系。并引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密度公式:(1)弄清各个字母代表的物理量,记住公式及其推导公式和应用,应用公式进行计算时要注意单位要一致。(2)明确公式中三个物理量的关系。(3)是密度的定义式、计算式而不是决定式,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的大小应由物质的种类决定,而与质量、体积无关。然后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同学展示若干道相关练习题,学生认真思考独立作答,从而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三) 课堂小结:(2~3分钟)

  (四)课堂作业:(4~5分钟)

  (五)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地、系统的板书设计,并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设计是:

  (六) 布置作业。

  针对八年级学生素质的差异,我进行了分层训练,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我布置的课堂作业是:课时达标练与测

  七、说小结

  1. 对教材内容的处理。 2. 教学策略的选用

  八、结束语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八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物理说课稿】相关文章:

物理说课稿12-17

物理说课稿03-11

初中物理说课稿02-16

初中物理说课稿09-21

物理单摆说课稿12-01

物理《质量》说课稿12-01

物理重力说课稿12-18

物理说课稿14篇03-04

物理《力分解》说课稿02-16

物理重力与重心说课稿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