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说课稿初中

说课稿初中

时间:2022-01-25 03:05:36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华】说课稿初中模板汇总八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初中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精华】说课稿初中模板汇总八篇

说课稿初中 篇1

  权利义务有约是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3课第三目的内容,现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及依据、教学难点及依据、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基本程序及分析七个方面做一说明。

  【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

  在权利义务有约这一目里,教材主要讲了两个问题:一、正确行使权利,二、自觉履行义务。

  2、编写意图

  教材之所以安排这目内容,是因为权利与义务是法律关系的核心内容,它们存在并贯穿于各项法律之中,共

  同构成了法律的大厦。增强权利与义务观念,是法制教育的重要目标。具有权利意识,尊重和维护自己的权利;也具有义务观念,自觉履行自己的义务,这是公民意识的重要内容。

  3、地位

  本目内容不论是从全书来讲,还是从本课书来讲,都具有落脚点和总结的性质。从全书来看,学生在前两个单元了解了与自己密切相关的具体权利、义务,很自然地就会落实到什么是公民权利和义务,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以及如何正确行使公民权利,自觉履行公民义务上来。从本课书来讲,本课书第一、二目已经在认知方面介绍了什么是公民权利和义务、公民权利和义务之间的关系如何,这一目自然地要落实到行为要求上,即如何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

  【学情分析】

  由于当代中学生绝大多数是家里的独生子女,所以养成了他们很多人中以我为中心的心理,他们中有些人义务意识淡薄,有些人在行使自己权利的时候,不关注国家、集体、社会的利益和他人的合法权益。另外,由于中学生是弱势群体,有可能面对侵权受到伤害,而不知道用合法的方法和程序去保护自己。因此,对他们进行权利、义务教育,使之明确如何正确行使公民权利,自觉履行公民义务就是一件非常必要的事情。

  【教学目标】

  “理解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学会尊重他人的权利,履行自己的义务”,是《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目标。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认知目标:在本课学习中学会正确行使公民权利、自觉履行公民义务的具体要求。

  (2)能力目标:在本课学习中增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增强权利、义务意识,进而增强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及依据】

  (1)学会正确行使公民权利

  在社会主义法治社会中,我们每个公民都享有法律赋予的权利。然而我们在明确自身享有的合法权利的同时,还应该懂得如何正确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利,这样才能拥有安全、美好的生活。

  (2)学会自觉履行公民义务

  在社会主义法治社会中,我们每个公民都肩负着法律规定的义务,也正是依靠每个公民自觉地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才能建设法治国家和社会。所以,自觉地履行义务是十分必要的。

  【教学难点及依据】

  如何使学生在本课书的学习中真正树立起权利意识和义务意识,以使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真正能做到正确行使公民权利、自觉履行公民义务是本课书的难点。因为要想发挥思想品德课的思想教育功能,认知、情感、行为三方面缺一不可,而长期以来,我们在教学中往往重知识而轻情感的陶冶和行为的培养,致使思想品德课缺乏应有的实效性,在导致这一现象的众多原因中,情感的陶冶和行为的'培养较知识教学来讲要艰巨和复杂的多是其中一条重要的原因。这节课我把教学难点确立为权利义务意识的培养和正确行使公民权利、自觉履行公民义务的行为要求,原因也就在于此。

  【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

  【教学基本程序】

  1、复习提问:什么是公民权利?什么是公民义务?公民权利和公民义务之间的关系如何?

  2、导入:有人说:“既然宪法和法律给了我权利,那么我就可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了。”你认为对吗?

  3、讲授新课:

  教学内容

  创设情境

  (出示案例)

  讨论分析

  理论提升

  拓展延伸

  正确行使公民权利

  情景一:在一辆旅游车上,旅途的劳累使绝大部分旅客们正在闭目养神,只有张亮等四个小青年喝着啤酒在旁若无人地高声谈笑。旅客们皱起了眉头。旅客甲站起来拍拍张亮的肩膀说道:“小兄弟,请声音轻点,别影响大家休息”。张亮不耐烦地说道:“言论自由是我的权利,我想怎么说就怎么说,你管得着吗?”

  情境二:汽车在继续行驶,张亮四人仍在谈笑,兴致勃勃的张亮边喝着啤酒,边拿出记号笔把刚编的打油诗写在车座背上和车厢上。随行的导游小姐看见了走过来阻止,张亮蛮横地说:“今天怎么都和我过不去,我是掏了钱给旅游公司的,我爱怎么着就怎么着,汽车又不是你的,你管得着吗?”

  情境三:汽车在继续行驶,突然张亮捂着口袋大叫起来:“我的钱包不见了,谁偷了我的钱包?”汽车内一阵骚动。稍许,张亮盯着旅客甲说到:“刚才就你靠近过我,肯定是你偷了我的钱包,你那贼眉鼠眼的样子一看就是个小偷,我要搜你的身。”旅客甲急了红着脸答道:“你别侮辱人,我没偷,你凭啥要搜我的身。”这时有其它旅客附和道:既然你没偷就让他搜一搜,以证明你的清白。

  情境四:四个青年围住了旅客甲,局面僵持着,有几个旅客起哄着要下车,这时司机说道:“前面有个派出所,我们去请民警协助调查吧!”征得绝大多数旅客的同意,司机将车开到派出所,寻求警察的帮助。没多久,警察就查出了混在游客中的小偷,帮张亮找回了失窃的钱包,在事实面前,张亮为自己的鲁莽而感到羞愧。

  你认为张亮的行为对吗?为什么?

  你认为张亮的行为对吗?为什么?

  如果你是旅客甲你该怎么做?张亮的说法和做法对吗?为什么?

  司机做法的启示?我们在行使权利时还应注意什么?

  公民在行使权利时要尊重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公民在行使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

  公民行使权利时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

  公民行使权利时要采用合法的方式,按照法律程序

  大家回忆一下,在我们自己的生活经历中,有没有类似不正确行使权利的行为?如果有,今后该怎样努力?

  自觉履行公民义务

  情景一:我校为家境贫困、生病的同学捐款(用欣赏、赞扬的语气描述这件事情)

  情景二:京华时报xxxx年5月24日报道:昨天,市地税局举行了“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先进单位和荣誉个人座谈会”,市地税局局长王纪平为600户先进代扣代缴单位中的联想控股等10名代表,以及387位个人所得税荣誉纳税人代表中的潘石屹、唐国强、范曾等10人,颁发了荣誉证书。

  情景三:因原始身份证模糊不清,考研女生小青(化名)为自己办了一张和原证件相同信息的假身份证。xxxx年1月14日,考试期间,小青因伪造证件被所报考的清华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取消考试资格。

  我校师生的行为体现了宪法提倡的什么公德?你还知道哪些法律提倡和鼓励公民去做的义务?

  你如何看待这件事情?如果这些人不纳税的话会有什么结果?你还知道哪些法律提要求公民去做的义务?

  你如何看待这件事情?你还知道哪些法律提要求公民去做的义务?

说课稿初中 篇2

  一、Introduction(导言)

  英语说课是英语教学中重要一环,也是衡量一位英语教师对教材把握、分析及教师本人对上课进程宏观控制能力有力手段,能从理论上指导教师贯彻教学大纲,真正做到教与学相结合,将教材、大纲、教师、学生、课堂融为有机整体,对不断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教研能力,有着突出作用。

  二、说课基本原则

  1. 遵循教学大纲要求,明确说课内容。把握说课与上课区别与联系,正确理解教材、教案说课、上课之间层进关系,走出说课即是“说教案”误区。

  2.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体现先进教学理念。

  3. 详略得当,重点突出,体现说课完整性。

  4. 与教案相结合,体现其可操作性。

  三、说课基本程序

  1. 说教材:科学分析教材,明确重点难点、教学目标和要求以及教材在单元中地位和作用。

  2. 说学生:谈谈学生知识与能力结构,明确说课内容难易程度。

  3. 说教法:谈谈本节课要实施教学手段、方法以及教具使用。

  4. 说学法:谈谈学习方法运用以及将要实现目标。

  5. 说教学程序:说为什么要设计该程序?目、意图何在?结果如何?

  6. 说板书设计:谈谈板书设计根据和理由,力求体现说板书设计程序性、概括性和艺术性。

  四、注重说课信息和反馈与总结

  说课对象可以是专家、同行甚至是学生。向说课对象征询意见、获取信息,力求不断改进和提高。

说课稿初中 篇3

  一、设计理念

  坚持以“健康第一、学子为主体”的指导思想,以新课标理念为依据,在体育教学中,充分发挥学子的主体作用,培养学子的创新意识和自我锻炼意识,营造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使学子主动获取知识,创设学子主体的学本课堂,逐步学习和掌握知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教材内容是耐久跑,其完整技术一般包括:起跑和起跑后的加速跑、途中跑、终点冲刺等三个部分,其中途中跑包括直道和弯道。但由于跑的距离不同,所采用的.技术也不同,而且还有全程跑的体力合理分配或者正式比赛中战术运用等,所以既要讲究动作的实际结果,更要节省体力。对于耐力跑的各个技术过程,始终要贯彻:动作轻松、自然,幅度较小;重心高且平稳;跑的节奏感要强,跑速要控制,全程计划分配体力,呼吸要有一定的节奏和深度。

  耐久跑的锻炼价值在于能有效地发展学子的肌肉力量和耐力,提高心肺功能,对培养学子克服困难,顽强拼博,积极进取和抗挫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三、学情分析

  我校初二段班级学子的耐力素质整体一般,且两极差异较大,更有部分同学感到耐久跑枯燥乏味,又特别累,不愿练习,学子中的本位主义比较突出,集体观念、合作意识淡薄,自控能力差。如果仅仅是以枯燥的耐久跑作为课的主线部分,那么很可能就会引起学子的反感和无趣的心理。根据以上情况,本单元结合学校特色,以素质教育为切入点,结合耐久跑的基本技术的学习,创设了一节以《校园定向》为主题,以定向跑为主线,以耐久跑技术为载体的耐久跑课。通过欢乐、紧张、激情、有序的教学情境,激发学子对耐久跑的学习兴趣,消除学子对耐久跑的畏惧心理,让学子在快乐中学习,在游戏中增长知识,在实践中学会自我调控,在竞争中体会团结合作。

  四、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耐久跑教学,让学子学会耐久跑的基本技术,并使之成为自己的爱好,从而提高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能力。

  2、技能目标:通过教学,学子知道极点概念,初步了解自己的跑步呼吸节奏,知道定向耐久跑的乐趣积极参与练习,提高跑的耐力素质。

  3、情感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学子对耐久跑的学习兴趣,培养学子善于观察、积极思考和自我评价能力,在相互学习中不断培养学子的信心、耐心、乐于接纳别人的意见,提高合作学意识,感受体育课的乐趣。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途中跑中的呼吸节奏与跑步姿势

  难点:克服“极点”的

  六、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采用设置情景、讲解示范、提示、设置疑问、分组练习、自评互评,自我监督等方法引导学子进行练习,音乐、文字提示,学习评价记录夹等方法促进学子进行自主练习。

  七、安全措施:

  1、落实体育课堂常规,上课时一定告诉学子,不能带尖锐物品,如:小刀、钥匙、胸针等。

  2、加强学子自我保护意识,严格遵守上课纪律。

  3、严禁学子上课互相打闹。

  4、强调学子准备活动活动到位

说课稿初中 篇4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环境被破坏》是教科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第二部分的内容。本单元主要对学生进行环境科学教育,贯穿着“正确认识自然和人类的关系”这一思想。整个第二课既使学生深刻感受到人类生存的危机,又是第三课落实环保行动的前提。如果不能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就不会有意识地关爱和善待自然,不会主动地保护自然环境。本课时的教学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了世界特别是我国资源状况的基础上,进一步感受和理解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使学生深切感受到人类生存的危机。让学生认识到人类既依赖于环境又影响环境,人类对环境有保护和改善的'责任,为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落实环保行动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经过一年半的初中生活,学生的认知水平不断提高,又正值春天,是学生亲近自然、感悟自然的好时机,对于环境的状况学生尤为关注;学生在地理、生物、语文、英语等课程对于环境问题有所学习,再加上电视、报纸等媒体的报道,学生对于资源、环境问题并不陌生。但是学生的活动范围和认知水平是有限的,教师应及时地给予指导。

  当前环境被迫破坏的状况,特别能震撼学生们的心灵,激发学生亲近自然、鉴赏自然、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情感。学生学习这一内容应该不会很困难。

  三、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帮助学生认识到目前环境的破坏带来的灾难性后果;使学生深切感受到人类生存的危机。

  【能力】培养学生关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保卫人类家园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了解大自然的状况,资源在枯竭、环境被破坏。知道人类目前的生存环境。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环境污染的现象,认识环境污染的严重性

  教学难点:环境破环的后果,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

  五、教法与学法

  1、教学方法:

  (1)指导阅读法。

  指导学生的课上阅读活动,重视课上引导,启发学生发现和探究问题,并点拨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疑点、难点,做好辅导工作。

  (2)直观演示法:利用多媒体、Powerpoint、挂图等教学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上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

  (4)讨论交流法:组织学生集体讨论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2 、学习方法:

  自主探究法、分析归纳法、总结反思法。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主动地“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六、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学习小组课前对当地环境状况进行调查研究,收集有关资源枯竭、环境污染信息,课前准备好调查的文字、图片等资料。

  2、教师准备:符合教材的案例资料和图片。

  七、教学过程

  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与探讨,我们知道了自然环境被破坏的形势非常严峻,无论是水资源,还是土壤资源与空气资源,都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而人类对这些资源的破坏,恰恰又反过来受到了大自然的报复:沙尘暴、龙卷风、洪水,等等,都严重伤害了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健康成长。环境保护,对人类来说是义不容辞、刻不容缓的。

说课稿初中 篇5

  各位评位老师,下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平面镜》。《平面镜》是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单元。现就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等四方面谈谈对这节课教学的一些设想。 *VV.6h

  一、说教材

  1、地位和作用

  平面镜生活中比较常见。平面镜在本章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既是光的直线传播延伸,又是光的反射的铺垫。因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正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引起的。可以说,平面镜在光现象这一章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甚至在整个几何光学中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W %vr"C

  2、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理解平面镜中像的主要特点,知道实象与虚象之间的区别,了解平面镜在实际中的应用。 4;8"d3A

  (2)能力目标

  经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过程,学习通过观察提出假想,制定探究计划,动手操作,搜集证据和分析概括等多方面的研究能力;在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分享探究成果,并初步养成甄别假设、调整探究计划的意识。 #e4Vrf

  (3)德育和情感目标

  通过探究物、像和镜面三者之间的关系,领略平面镜成像中的简洁对称之美,体会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喜悦,增进了解平面镜成像原理的好奇和欲望。 ++)]1t|

  3、重点和难点

  重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难点:对虚象概念的理解;探究活动中的难点是如何确定平面镜中像的位置

  4、教材处理

  采用“统放结合”的半开放处理思路(学生对“虚象”和“虚象的位置”的理解普遍感到困难,所以要“统”;对于平面镜成像的其他特点采取“半放”的方法;对于平面镜成像的次要特点采取“全放”的方法)

  5、设计思想

  (1)通过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领略物理课教学的特点和魅力。

  (2)课的重点是:在“探究”和“设计”的过程上,“如何探究像与物是否等大”(实验目的)→怎样比较虚像与物的大小→找一个跟物体完成相等的物体(替身物)与像比较大小→怎样才能同时观察到像与替身物→把平面镜改为白玻璃(实验基本思想方法),从而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训练和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技巧性,开拓学生思路,对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方向性进行训练,培养其发散思维能力。

  二、说教法

  1、教学方法

  (1)探究法(学生自主探究实验);(2)引导发现法(学生实验时,教师在教室内走动,引导学生完成实验);(3)演示法(学生完成实验后,教师在讲台上再完成一遍);(4)实验法。

  2、教学手段——板书、学生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

  三、说学法

  探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两人一组,相互配合)

  四、说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提出问题:照镜子平面镜能成像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新课教学

  1、提出猜想: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教师不做任何暗示,让学生充分想象)

  [学生讨论、归纳]可能有下列猜想:(允许有不正确猜想,这有利于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

  (1)成虚像;(2)像与物等大;(3)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4)像与物左右相反;

  2、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如何来探究像与物的大小是否相等呢?[明确探究目的]

  [老师给学生思考空间,学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

  我们采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像与物是否相等呢?[设疑]——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明确探究方法]——找一个跟镜前物体完全相同的物体[替身物体]与像比较。

  3、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同学们找桌子上的器材试试看,行不行。[白玻璃放在抽屉里]

  ——用两支相同的笔。

  ——用两只相同的棋子。

  同学们成功了吗?有什么障碍?

  ——从平面镜的正面看见了像,想把“替身物体”放到平面镜后面的像位置上,从平面镜的背面,只看到“替身物体”,而看不见像,所以无法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为什么像不见了呢?[学生:思考、讨论]

  ——平面镜成的像不是真实存在的。

  有没有真实存在的像,你们见到过吗?

  ——小孔成像,像是有光线投射到光屏上形成的。

  ——投影仪投射到银幕上的像。

  ——电影院放映机投射到银幕的像。

  ——树林里地面上圆形的小光斑就是太阳的像。(通过翔实的例子来证实有真实存在的像)

  平面镜成的像是不是有实际光会聚而成的呢?(设疑,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不是的,平面镜的背面有一层漆,光线是不能透射过去的。

  [小结] 好!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能够用光屏接收到的像,我们叫它实像,而平面镜成的像是光屏接收不到的,不是真实光线相交而成的像,所以叫作虚像。怎样才能同时看见像和“替身物体”?

  [学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

  ——要同时观察到像和替身物体,必须要让物体通过镜面的反射光线和替身物射出的光线都能进入人眼。(教师在此可作适当解释“光的反射”,具体下面要学习)

  好![激疑] 我们看见物体(棋子)在平面镜内成的虚像是由于物体射出光线(或反射)经过镜面的反射进入人眼的。怎样才能同时看见镜后的替身物呢?

  ——必须使平面镜后面的替身物射出的光线透过平面镜进入人眼。

  非常好![激疑] 那么现在镜后的替身物射出光线为什么没有透过平面镜进入人眼?

  ——被涂在平面镜后面的漆挡住,光线无法透过平面镜。那么怎么办?

  ——把涂在镜后的漆刮掉。

  想一想,有没有其它办法?

  ——换成平滑的白玻璃做。

  好!现在我们拉开抽屉,拿出平滑的白玻璃,再选择器材试一试实验。[学生选择器材实验]

  同学们实验过程中有没有困难和问题。

  ——像较弱,看不清。

  同学们,棋子的像比较弱,看不清楚,你有办法让物体所成的像明亮起来?

  ——增强光的亮度(照度)。用点燃的蜡烛做。

  同学们,试试看。

  [学生选择器材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存在两个问题:

  Α、实验时间长,点燃的蜡烛烧短了,像比替身物短了;Β、蜡烛不容易放置,有倾斜、有倒下,不易操作]

  同学们实验过程中有没有困难和问题。

  ——点燃的蜡烛时间长烧短了,像比物短。

  ——蜡烛不容易放竖直。

  ——蜡烛容易倒下。

  想什么办法改进实验呢?打开抽屉中纸盒看看里面有什么器材。[抽屉纸盒里藏有两把手电筒]

  ——用手电筒作为物体,代替蜡烛。

  你们再试一试看。

  [有的学生没开亮做,像较弱,看不清;有的学生开亮手电筒,但灯光竖直向上射出同样效果不好]

  同学们,手电筒的像为什么比点燃的蜡烛的像弱;看不清楚,动一动脑筋,有没有办法使手电筒成的像明亮起来?

  ——把当作物体的手电筒开亮,并把手电筒的头旋下来做。

  对,这样可以增强光的亮度。再来试试看。

  [启发]作为替身物的手电筒(没开亮的)应移到什么位置上。

  ——直到看上去它与开亮的手电筒的像完全重合。

  [学生的主动积极探索实验,几经挫折,实验成功后表现出了异常喜悦的成就感。

  平面镜成的虚像与物体的大小?

  ——等大。

  4、实验验证: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它们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把上面实验放在白纸上做,只要记录两手电筒和玻璃的位置。改变开亮手电筒的位置,重做上述实验两次。如图3,用不同颜色的笔记录每次实验中两手电筒的位置。

  分析实验记录:

  (1)量出每次实验中两把手电筒到玻璃板的距离。

  (2)连接每次实验中两把手电筒的位置,观察连线与镜面的关系。

  [得出实验结论]

  5、交流与评价:

  (1)、同学们各自的探究结果是否相同?

  (2)关于平面镜成想的特点还有那些猜想?准备怎样去验证它?

  学生课后自己探究:

  (1)改变物体与平面镜的距离,像的大小是否改变?

  (2)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左右相反的吗?

  三、课堂小结:

  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成虚像;(2)像与物等大;(3)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4)像与物左右相反。

  2、科学探究的过程包括以下要素:

  (1)提出问题 (2)猜想与假设 (3)制定计划与设计试验(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5)分析与认证 (6)评估 (7)交流与合作。

  四、布置作业:

  写出简单的探究报告(包括探究的问题、探究的过程和探究的结论)

说课稿初中 篇6

  一、说教材

  《认识三角形》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上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角,初步认识了三角形,但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未曾探索,本课将引导学生探究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理解任意二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教材给我们提供2个例子,例题1提供场景图让学生观察,并找出其中的三角形;再联系日常生活说说还在哪里看到三角形。通过找和说唤起学生对三角形初步认识的回忆,从整体上初步感知三角形。例题2让学生任意选三根小棒围一个三角形,在此活动基础上我增加了让学生找出第三边的长度范围,这样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第三边的长度是有一定范围的,更容易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最后教材还安排"想想做做",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所以学好这部分内容,不仅可以从形的方面加深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可以在动手操作、探索规律等方面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学习其他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积累知识经验。

  二 说教学目标

  根据这一教学内容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以及新课标的要求"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结合教材,根据学生的知识现状和年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知道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能判断三条线段的长度能否组成三角形。

  过程与方法:1.在学生探索三角形三边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能力。

  2.在学生探索发现规律后,培养学生自主总结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鼓励学生探索发现,培养学生小问题大钻研的精神。

  2、在数学中很注重结论的严谨性,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三、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使学生理解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四、 说教法学法

  在教法上采用实验法、以及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的形式,并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动手操作,比一比,看一看,想一想,分组讨论、合作学习,老师恰当点拨,适时引导,多媒体课件及时验证结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在学法指导上,我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激发他们主动探索。借鉴杜威"做中学"的'思想,将学生分成5人学习小组,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让学生在猜想、质疑、验证、探究、测量、实践操作、问题解决等过程中,经历想一想,猜一猜,画一画,比一比等活动,努力营造协作互动、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氛围,将课堂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得以发展。

  五、说教学过程

  1、联系生活,提出问题:出示情景图,找出图中的三角形。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数学生活化。学生联系生活说说见到过的三角形,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生活数学化。从整体上初步感知三角形,再抽象出图形让学生认识,教师并介绍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帮助学生形成三角形的概念。让学生思考:三角形是由三条边组成的,那是不是任意三根小棒都能搭成三角形呢?

  2、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小学生好奇、好动,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教师要千方百计为学生提供操作的机会,手脑并用,化抽象为具体,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在动手操作中激发出创新的潜能,体验到发现的乐趣、成功的愉悦。

  第一层次是动手操作,发现问题;为每组同学准备好的4根小棒(10厘米、8厘米、5厘米、2厘米),任选其中的3根围一围。并设计"从中你有什么发现?"为学生自主学习搭建一个平台,让学生在更自由、更广阔的空间中去合作、探索和发现。学生在小组的合作与探究中发现不是任何三根棒都能搭出三角形的。事实推翻了学生头脑中以前的错误认知,激起了思维的矛盾,使学生不得不重新认识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这种重新认识是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认识上的第一层次。

  第二层次是小组合作,探究规律;我抓住契机巧妙设疑:任意选择三根小棒,为什么有的能围成一个三角形,而有的就不行呢?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提出活动二的要求:给你两根小棒,一根10厘米,一根8厘米,你还能配多长的小棒和它们组成三角形?两人合作把小棒的长度量出来,比一比谁配的小棒最短?谁配的小棒最长?课堂上,学生小组的合作交流、形成头脑风暴,我有充分的时间去关注学生的动态生成,多方面的深入了解学生的情况,及时点拨。接着组织学生交流,交流时适时运用几何画板演示验证。从而使学生知道第三条边的长度是有一定范围的,这种初步认识是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认识上的第二层次,也是学生思维发展必然经历的一个阶段。

  第三层次是推广验证,得出结论。第一步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的长度,用语言叙述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第二步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把结论写规范。重点帮助学生理解"任意"两字,我这样引导学生思考:刚才活动一中10厘米、8厘米、2厘米不能围成三角形,那10厘米和8厘米的和也大于2厘米的,为什么不能围成三角形?你认为对于三角形三边关系,怎样表达更严密?最后学生终于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对"任意"二字的理解,使学生对三角形三边之间关系的认识得到了深化。这种深化的认识和理解是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认识上的第三层次。

  3 深化认知,拓展应用。

  基础练习 在线测试,接着实时反馈测试情况。这部分的练习巩固了基本的知识点,强化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学生对组成三角形的规律的认识,掌握更好的判断方法——较短两条线段之和大于第三条线段,便可构成三角形。

说课稿初中 篇7

  一、 说教材

  本节内容是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第九章运动与力第1节二力平衡。力学是初中物理的重点内容,二力平衡又是力学中的重点之一。第八章《力》,为学生学习二力平衡做了充分的知识准备,而二力平衡的学习是学生学习牛顿第一定律、力和运动的关系以及压强和浮力知识的重要基础,所以,本节知识是联系新旧知识的纽带,在力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解决力学问题的理论基础。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对新生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善于观察,热衷于动手实验。前面学生已经学习了力的相关概念和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为本节课的学习做了知识铺垫;他们也经历了一些简单的探究活动,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合作的意识。

  三、教学目标

  依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二力平衡及二力平衡的条件。

  (2)知道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3)进一步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4)能利用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平衡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并对物体受力分析,理解二力平衡的概念。

  (2)通过组织实验探究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

  (3)通过运用知识分析实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4)形成从实际现象中分析并获得物理规律的推理意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平衡现象,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

  四、重点难点

  二力平衡条件是本节的重点,应用二力平衡的条件解决实际问题是本节的难点。

  五、教法与学法

  情境引入、引导探究、指导讨论、演示突破的教法,

  观察现象、亲历实验探究、小组协作、讨论归纳的学法。

  六、教学过程分析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通过几幅图片(如静止在桌上的花瓶、黄山飞来石等)引导学生分析它们分别处于怎样的状态?它们分别受到那 力的作用。引出凡是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由生活中见过的事物和手指支撑起杯子和伞的有趣实验引入新课,觉得新奇有趣,学习积极性被调动。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学习目的明确,引出二力的平衡的.概念。

  2、新课教学

  (1)二力平衡概念的教学

  分析课本图9-1中的各种物体的状态、受力情况。学生上黑板画受力示意图,既复习了上一章“力的示意图”的画法,又调动学生听课的注意力和积极性。

  由学生分析概括出"平衡状态”及受力情况。教师适时进行引导总结出二力平衡的概念。

  这时用“抢答”的方式使学生注意力更集中,并加深对“平衡状态”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二力平衡的条件的教学

  日常生活中体会到物体的其它状态,例如,火车刚出站或将要进站的时候处于平衡状态吗?显然不是!那么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应该具备什么条件呢?设置这样的过度语能够为学生探究新知留下悬念,激发其解决问题的欲望。

  1、实验步骤:重点放在学生实验方案的设计上,不直接告诉学生该如何实验,而是引导学生“探究木块或小车在木板上有摩擦力;挂在空中小车重力太大,不是二力平衡了。考虑不受摩擦力和重力影响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物体作为研究对象呢?”展开讨论,考虑摩擦力、重力等因素,最后制定用硬纸片、钩码等作为实验器材。设计环环相扣的问题步步诱导,层层递进的方式深化思路,引出问题。

  让学生更多角度地参与学习活动。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变灌输教学为引导学习。

  2、进行实验:为了克服学生实验的盲目性,实验前按①在细线的两端悬挂质量相同的钩码;②在细线的两端悬挂质量不同的钩码;③把卡片扭转一下,使两个力的作用线不在同一直线上;④将卡片从中间剪开,四步对学生提出要求,使学生思维清晰,明确目的。

  在整个学生的探究实验中,教师的及时引导再加上前面演示,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3、在得到二力平衡条件的基础上,教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对结论进行提炼处理,使学生易记、易用。教师最后总结成八个字:同体、等大、反向、共线。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对条件的记忆和理解,也能培养学生的概括思维能力。

  (三)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趁热打铁,用多媒体向学生出示随堂练习,能够起到紧扣重点、化解难点的作用,进一步巩固所学的内容、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说小结

  这节课学生从已有认知出发,以观察平衡现象为切入,经历探究、分析、归纳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和动手活动,不但学到了知识,而且发展了能力。

  六、说作业

  作业要尽量少而精,既达到巩固本节课重难点的目的,又不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

说课稿初中 篇8

  一、 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洋流这节内容在本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地球运动、大气环境以及水循环的基础上,对洋流进行的具体深入学习。洋流的形成及分布与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密切相关。启下:洋流的分布又对大气的运动、气候的形成、海洋生物的生存、航行等具有深刻的影响,是后面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的一种表现。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建构以下三个教学维度:

  1.知识与技能

  (1)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2)运用实际案例,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图解法正确表示出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培养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2)通过学习洋流,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加工地理信息的能力;

  (3)运用案例分析,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观点。

  (2)学习洋流形成的因果关系,树立事物很普遍联系的,洋流和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从而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教育。

  (三)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利用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分析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依据大纲规定以及教学实际,考虑到洋流的分布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在教材中的地位,确定其为重点;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对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以及地理空间思维能力来说,较难完成,故确定其为难点。关于重点、难点部分,主要是通过读图分析、案例分析等活动来完成。

  二、说学情

  地理必修一部分为自然地理,湘教版的教材是建立在初中地理的基础上编订的。对好多的地理基础知识都进行了删减,但对于整体来说,学生初中地理基础较差,甚至为零。虽然有学习的积极性,但仍存在部分同学学习热情较低,针对这一实际状况。我拟定以下对策。

  1、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增强地理课的魅力,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地理知识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2、充分挖掘本节课新的学习资源,结合自身体会和网上资源,简化地理知识。

  3、强化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 在学法方面,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因此,我在学法方面,采用了“导--读---思--结--绘—探”的学法模式。旨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读图分析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归纳能力和探究能力。

  三、说教法

  结合教育理论、新课标和我校的学生实际,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需要,在教法上我采用了问题导学法、图解法、案例分析法、讲授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读图分析法为主,着重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以及创新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起立:同学们好!)

  (一) 导入:有美国海滨漂流瓶的故事导入课堂(学生讨论:为什么从澳大利亚漂流出的瓶子怎么回到美国弗罗里达海滨?老师留个学生悬念,让学生对本节课产生兴趣。然后通过水盆实验导入洋流,从而引入海水的运动形式------洋流。)(导入采用神秘的故事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对洋流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二)教学定向: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其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让学生对整体课堂要学什么做到心中有数。

  (三)推进新课:

  知识点一:简单介绍洋流的定义、分类及其成因。

  1、定义中要特别强调“表层”“常年”“大规模”“一定方向”“稳定”几个关键词。把洋流与其他的海水运动方式----海浪、潮汐区别开来,让学生充分掌握洋流的定义。

  2、如何区分寒流、暖流?鉴于学生早已遗忘了初中地理知识,所以教师归纳洋流的分类:寒流----由低温流向高温或者由高纬流向低纬的洋流;暖流----由高温流向低温或者由低纬流向高纬的洋流。用口诀“高来寒,低来暖”,帮助学生更快记忆。

  3、洋流主要是怎样形成的?学生自主阅读教材61页第三段,引导学生一起分析洋流的形成成因:近地面风带。如:在东北信风的吹拂下,洋流自东向西流,形成北赤道暖流;在东南信风的吹拂下形成南赤道暖流;盛行西风吹拂下形成西风漂流。

  知识点二:世界洋流的分布及其规律。

  教材重点是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而不是分布,但要想理解规律,必须先了解世界洋流的分布。

  分布主要采用图解法,结合洋流的成因和分类方法,总结:洋流名称=所经地区地名+寒(暖)流,然后和学生一起绘制世界表层洋流模式图,帮助学生更快记忆洋流分布,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空间能力和绘图能力;知识讲解中和学生合作探究:日本暖流为什么又叫黑潮暖流? 对知识进行扩展延伸,并引起学生注意。

  规律采用启发式提问为主,先启发学生北印度洋季风的变化,总结出冬逆夏顺的规律;南纬30°—60°是带状的西风漂流;然后从洋流的分布-----8和0, 着手详解分析中低纬海区和北半球的中高纬海区分布规律。因为借助形象记忆,帮助学生能更好的掌握规律。

  知识点三: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采用案例分析法,讲述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影响一:影响沿岸气候,列举爱尔兰都柏林和纽芬兰圣约翰斯的一月份气温差异与洋流的关系的探究来说明暖流增温增势,寒流降温减湿的影响。

  影响二:影响海洋生物的分布,采用合作探究的办法,总结世界四大渔场的分布及其形成原因,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影响三:对航海事业的影响,利用麦哲伦两次航行的时间差引入,顺流加速,逆流减速的原理。

  影响四:影响海洋污染物,一方面扩大了污染物的范围,另一方面减小了污染,列举英吉利海峡石油污染事件作为示例。

  (四)温习巩固,通过泰坦尼克号的事例,让同学们探索安全的航道,了解学生们的掌握情况。

  (五)课堂小结:洋流是海水运动的基本形式,受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形成了四个主要的洋流环流圈:北半球的“8”字环流圈、南半球的“0”字洋流圈以及北印度洋的夏顺冬逆洋流圈。如果形成于副热带海区就叫副热带洋流圈,若形成于副极地就叫副极地洋流圈。洋流能调节全球热量平衡,影响海洋生物的分布、沿岸气候、航海及海洋污染物,世界各种奇怪的现象均与洋流有关。

  (六)课堂练习:详见导纲“课堂检测”

  (七)课后作业:详见导纲“课后探究”和练习册69—70页

  五、说板书设计:

  一、洋流

  1.洋流的分类

  (1)按成因分: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

  (2)按性质分:暖流、寒流

  2.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1)南北半球中、低纬度反气旋型大洋环流

  (2)北半球中、高纬度气旋型大洋环流

  (3)南极大陆外围的西风漂流

  (4)北印度洋的季风环流

  3.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寒、暖流的影响

  (2)对生物分布的影响——渔场的形成(四大渔场)

  (3)对航海业的影响——省时、省燃料

  (4)对海洋环境的影响——海洋污染

【说课稿初中】相关文章:

初中物理说课稿02-16

初中地理说课稿07-21

初中物理说课稿09-21

初中数学的说课稿02-16

初中的地理说课稿03-07

初中音乐说课稿04-27

初中数学说课稿07-07

初中体育说课稿07-08

初中耐久跑说课稿07-06

初中美术说课稿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