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物理说课稿

物理说课稿

时间:2022-01-23 20:54:53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实用】物理说课稿模板锦集6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物理说课稿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实用】物理说课稿模板锦集6篇

物理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1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磁感应强度》,磁感应强度是电磁学中的基本物理量,是如何用磁感应强度的大小和方向来描述磁场强弱及方向是本节课的重难点。

  (分析完教材现在再来分析一下学生,这样才能更好的做到因材施教,接下来是我说课的第二部分学情分析。)

  二、学情分析

  高二阶段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探究分析、合作学习的能力。因此,本节课将通过类比电场强度的内容和特点来进行讲解和学习,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培养学生分析总结的能力,同时能加深对于磁感应强度的认识。

  (根据本节课的结构和内容通过分析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1、能通过磁感应强度的性质判断磁场的强弱和方向,并且会运用磁感应强度的定义式进行有关计算。

  2、体会通过比值法定义物理量的方法,提升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3、关注物理与生活相互联系,感受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基于以上教学目标的确立,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确立如下:)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磁感应强度的定义。

  难点是:利用磁感应强度来描述磁场强弱和方向。

  (在教学过程中,作为老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知识,还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所以本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五、教学方法:

  讲述法、类比法、实验探究法。

  (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突破重点难点,我设计的教学过程如下,首先是导入部分。)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

  【情境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磁悬浮列车运行、吊车吸起铁板的场景以及各种不同的磁性物体,引导学生分析各种磁性物体磁性的强弱,并提出问题:怎样来描述磁性物质磁场的强弱?提出磁感应强度的概念,从而引入课题—《磁感应强度》

  【意图: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从生活实际出发,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动力,也能在教学中渗透物理和生活的联系。】

  (导入新课后,就进入到新课讲授的环节首先是第一个模块,磁场的方向。)

  (二)新课讲授

  模块一:磁场的.方向

  引导学生回想电场的强弱和方向的确定,并将电场强度与磁感应强度联系起来。顺势提问电场有强弱和方向,磁场也有强弱和方向。请大家回顾一下,电场的方向是如何规定的?对研究磁感应强度的方向你有何启发?

  学生分成小组通过思考讨论得出:电场的方向是从电荷受力的角度规定的,小磁针放入磁场中会受到磁场力的作用,因此猜想磁场的方向可以从小磁针受力的角度来规定。接下来学生通过类比电场强度的定义方法,同样的利用小磁针去探测磁场的情况。

  通过演示小磁针处于条形磁铁产生的磁场中的不同位置过程,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得出在不同位置,小磁针的N极或S极所指的方向不同的结论。接着我会归纳实验结果,并补充磁场的方向为小磁针静止时N极所指的方向,顺势牵出磁感线的概念强调学生类比电场线的概念进行记忆。

  模块二:磁感应强度的表达式

  首先我会带领学生回顾奥斯特实验,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引导学生思考是否可以通过这个性质来研究磁场强度的大小。

  学生从书本的演示实验方案能够受到启发,思考分析得到可以通过导体棒的受力情况来研究磁场的强弱。此时我会安排小组探究组织学生猜想通电导棒的在磁场中的受力可能与那些因素有关,有怎样的关系?在探究过程中我会进行巡视指导适当的给予提示,学生将根据演示实验所提供的方案进行探究,记录各种情况下的电流值、通电导线长度以及通电导体的摆角。结束后,带领学生分析得到的数据,共同合作归纳其中体现的规律。

  通过对实验结论的引申和推广,使学生了解比值F/IL是磁场中各点的位置函数,比值F/IL与IL的大小无关,进而引入电流元的概念。并由此设问,既然这个比值与电流源无关,是否代表着物体的某种属性?在此提出磁感应强度的定义式,总结磁感应强度的方向和大小。

  【意图:从直观的角度出发,更能将抽象的问题具体话,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加深学生的印象。】

  (三)、巩固提高

  多媒体展示教材内容‘一些磁场的磁感应强度’,使学生知道地磁场及自然界中各种磁源磁场的弱数量级。并简单介绍可以使用磁传感器探测周围的磁场强弱。

  【意图:拓宽知识面,能够更深刻的体会到物理与生活的实际联系。】

  (四)、小结作业

  让学生概括总结本节的内容,将课堂还给学生,构建学生的知识思路和框架,作业布置,比较E与B定义的异同,进行归纳总结。

  【意图:设计这样的作业是为了,学生通过自己的总结,能够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

  七、板书设计:

  最后是我的板书设计,采用提纲式,简洁明了,重难点突出,便于学生记录和复习。

物理说课稿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知道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放出)热量,温度升高(降低),内能改变。

  了解热量的概念,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的一些事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多种方法。

  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

  通过学生查找资料,了解地球的“温室效应”。

  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做功与内能变化的关系。

  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探究改变物体内能的多种方法、

  教学难点:内能与温度有关、

  教学方法:转换研究法、实例归纳法

  教学用具:冷水、热水、温水各一杯、墨水、空气压缩演示仪、硝化棉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分子动理论告诉我们,分子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着。那么公司也同一切运动物体具有动能一样,也具有动能。分子动理论还告诉我们: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力。这又使分子具有势能。

  二、新课教学

  1、物体的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物体内部的每一个分子都在运动,都受分子作用力,但每单个分子的动能和势能,不是物体的内能。内能是指物体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内能也不同于机械能。物体的动能跟物体的速度有关,物体的重力势能跟物体被举起的高度有关。一个钢球是否运动,是否被举高,这只能影响钢球的机械能,并不是能改变钢球内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势能。那么物体的内能跟什么有关呢?

  2、内能的变化:物体内能既然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那么当分子运动加剧时,物体的内能也就增大。上节课我们曾进过:物体的温度升高,其内部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加剧。科学的论断,必须要有证据,在物理学中,通常是用实验来证实论断的。今天我们同样用实验来证实上面的论断。

  实验演示:取三只烧杯,分别倒入冷水、温水和热水,然后分别向三只杯内缓慢地滴入几滴墨汁,观察比较三只杯内墨扩散的快慢。

  实验结果表明:温度越高,扩散过程越快。扩散得快,说明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大,即分子无规则运动激烈。

  因此:物体的内能跟温度有关。温度升高时,物体的内能增加。温度降低时,物体的内能减小。正是由于内能跟温度有关,人们常常把物体的内能叫做热能,把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

  3、一切物体都有内能。这是因为物体内的分子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着。炽热的铁水,温度很高,分子运动激烈,它具有内能。冰冷的冰块,温度虽低,其内部分子仍在做无规则运动,它也具有内能。

  (4)内能和机械能

  通过机械能和内能的对比,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内能概念。分析在水平光滑桌上滑动的木块具有什么能。

  首先木块有势能,也有动能棗统称为机械能。机械能与整个物体的机械运动情况有关。

  木块内部的分子做无规则运动,且分子间有作用力,木块有内能。内能与物体内部分子的势运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有关。

  4、物体的.内能改变的两种方式

  (1)列举锯木头和用砂轮磨刀具,锯条、木头和刀具温度升高,说明克服摩擦力做功,可以使物体的内能增加。如果外力对物体做功全部用于物体内能改变的情况下,外力做多少功,物体的内能就改变多少。如功的单位是焦耳,内能的单位也是焦耳。

  演示压缩空气,硝化棉燃烧。说明外力压缩空气过程,对气体做功,使气体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到棉花的燃点而使其燃烧。

  以上实例说明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2)在炉灶上烧热水,火炉烤热周围物体,这些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加。这些实例说明依靠热传递方式也可以使物体的内能改变。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加。物体放出热量,物体的内能减少。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所以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

  三、小结略。

  四、布置作业: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

物理说课稿 篇3

  1.说教材

  “自由落体运动”是高中物理“物体运动”一章的内容,教材的

  目的显然是把它作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例来处理。由于学生对重的物体下落得快、轻的物体下落得慢的印象很深,因此本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在于不同物体下落的快慢是一样的以及不同物体在同一位置的重力加速度都是g。教材的思想体系是:

  (1)通过毛线管(牛顿管)实验,证明在无阻力情况下物体下

  落快慢相同,并观察其轨迹是直线。

  (2)利用教材的闪光照片和数据表以及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

  究方法,确定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的。

  (3)揭示重力加速度的概念,给出常用值。

  (4)归纳出其运动性质和运动规律,并能运用。

  因此,教材的主体思想是,经过实验及分析,学习自由落体运

  动、重力加速度的概念以及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以达到培养学生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和思维能力的目的。

  2.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征,拟确定如下的教学

  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实验观察、定义并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概

  念和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并能用ΔS=aT2和教材的闪光照片及数据表,确定出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引出重力加速度的概念,并能导出公式vt=gt和h=gt2/2。

  (2)实验目标:通过观察空气中的金属片、纸片、羽毛下落运

  动和毛线管内“真空”中的金属片、纸片、羽毛下落运动,比较得出常见的轻、重物体下落快慢不同是空气阻力所致。

  通过分析小球自由下落的闪光实验,学会物理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的方法。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使之会验证匀变速直线运动;通过分析、归纳出自由落体运动的速度、位移公式,培养分析、推理、综合的能力。

  (3)德育和情感目标:通过教学,巩固学生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认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说教学方法

  (1)实验观察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概

  念,让学生观察金属片、纸片、羽毛在空气中的下落以及在毛线管内的“真空”中下落的现象,分析出在“真空”中物体下落快慢相同。

  (2)实验研究为使学生判断出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启发

  学生利用闪光照片以及数据表的实验数据,证明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并利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启发学生推导出vt=gt和h=gt2/2的公式。

  (3)讲练结合式在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应用上,让学生具

  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要死套公式,随时发现学生的错误,并引导分析错误原因,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巩固强化有关知识。

  4.说学法指导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是为了不教”。现代教育更重视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在本节的教学法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综合,自己得出结论,在其中渗透物理学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受到学习方法的训练。

  5.说教学程序

  (1)复习提问:

  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是什么?

  速度、位移公式是怎样表示的?

  板书:a恒定;vt=v0+at和s=v0t+at2/2。

  ②怎样验证一个直线运动是一个匀变速直线运动?

  ③板书:ΔS=aT2

  (2)新课导入:

  提问:不同物体的下落运动,情况是否相同呢?

  (即重的物体下落快还是轻的物体下落快?)

  演示1:纸片和金属球下落

  学生:金属球先着地,纸片后着地。重的物体下落快。

  (自由落体运动)说课,标签:物理说课模板,高中物理说课模板,

  提问:有没有轻的物体下落快的现象?

  演示2:纸团和棉花下落

  学生:纸团先着地,棉花后着地。轻的物体下落快。

  总结:有时重的物体下落快,有时轻的物体下落快。

  怎样从道理上论证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快是不对的?

  阅读教材P89伽利略的推理。

  提问:为什么有时重的物体下落快,有时轻的物体下落快?

  演示3:纸团和金属片下落。

  学生:纸团和金属片几乎同时着地。

  物体越重,下落得越快是不对的。

  提问: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引导:空气阻力的作用使问题变得复杂!

  提问:我们应该怎样研究物体的下落运动?

  引导:研究问题要从简单→复杂,因此先研究没有空气阻力时物体的下落情况(理想化模型)

  演示4:在没有空气的空间里物体的下落

  软木塞、金属片、羽毛几乎同时着地。

  学生:在没有空气的空间里,物体下落的快慢相同。

  板书:自由落体运动: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结论1:不同物体的自由落体运动,它们的运动情况是相同的。

  提问: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什么样的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匀加速直线运动?

  学生:直线运动、初速度为零、变速。

  提问:是不是匀变速直线运动?怎么证明?

  根据:ΔS=aT2

  对闪光照片及数据表进行分析,使学生懂得如何处理实验数据。

  结论2: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

  结论3: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在自由落体运动中的加速度都相同。这个加速度叫做自由落体加速度,也叫重力加速度,通常用g来表示。

  通常:g=9.8m/s2或10m/s2,方向:竖直向下。

  (3)推导

  学生根据匀变速运动的速度公式、位移公式推导出自由落体的公式,提问学生回答。

  vt=gth=gt2/2vt2=2gh。

  (4)巩固练习

  小结本节内容,布置作业P90练习(1)(2)(3)

物理说课稿 篇4

  说教材

  1、教材的内容、地位

  楞次定律是高中物理选修教材第三册内容,讲述的是感应电流(感应电动势)方向的规律。总结了电、磁的统一性。这在高中物理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对于学生认识物质世界是一个观念上的飞跃。

  实验方法在教材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并且实验和科学的推理结合起来,得出比较抽象的结论

  另外,教材进一步反映能量守恒的观点,对于学生牢固已学知识也极为有益。

  2、大纲的要求及教学目标

  大纲对本节内容的要求层次为:理解并掌握楞次定律。

  大纲的这种要求充分考虑到高中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通过学习,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实验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实际,特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情感目标:

  ①培养学生注重实验的意识、为追求真理锲而不舍的精神。

  ②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勤于动脑的实验素质,培养良好的观察、分析的科学态度。

  认知目标:

  ①理解楞次定律的内容。

  ②理解楞次定律与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相符合。

  ③会用楞次定律解答有关问题。

  3、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得出并理解楞次定律

  难点:在实验的基础上得出楞次定律和具体应用。

  说学生

  (1)学生已经掌握右手定则判断导线切割磁感线运动时感应电流的方向

  (2)中学生好奇心强,可以通过生动,直观的物理实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说教学法

  1、说教法

  现代素质教学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行为是由动机引起的,学习动机对于学生的学习可以发挥明显的推动作用。要有效地进行长期的有意义学习,动机是必不可少的。

  (1)、利用网络环境,组织教学,让学生获得更大的信息量。如课外阅读:楞次的简介,让学生了解伟人的生平,激发学习的动力。悬浮列车的有关知识,拓宽知识面,培养自学能力。

  (2)、利用网络环境让学生自主的学习发挥学习的自主性;如:预习、自我检测,甚至整个教学过程都能进行远程的自我学习。

  (3)利用网络环境,进行课堂的探讨,体现学习的协作性和研讨性;也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将探讨的结果汇总并展示,课堂的几次“请您留言”,把全体同学的思维展示出来,这是一般教学所不能比拟的;利用网络环境还能再显学生的思维过程,再如:最后预习问题的讨论

  (4)运用多媒体技术化抽象为具体,突破教学难点。通过计算机模拟把假象的磁感线生动具体的.表现出来,极大的克服了学生的思维障碍,有助于他们理解和掌握定律

  (5)、由学生的分组实验,激发学习的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

  (6)对来源于观察实验的知识运用归纳法进行加工整理,得出一般性的物理规律是本课的突出教学方法。通过教师引导,使学生再一次领略到物理知识的逻辑性和严整性。

  2、说学法

  学法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学而得法是教学的目的之一,给学生恰当的学法指导,可突出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开展,使教学轻松而高效,

  (1)抓好学生的预习关,充分体现学习的自主性;

  (2)实验探索法:本课创设了丰富的电脑动画和有趣的物理实验,通过认真细致的观察实验现象和动画画面,反复思考物理现象的原因和结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能力。

  (3)比较总结法:通过对现象的分析、比较、总结出物理规律,有助于学生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也养成学生具有独立总结物理规律的习惯和能力。

  (4)反馈法:本课通过实例解析和练习反馈。可以巩固所学知识,也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准确定位和正确思维的形成。

  说过程(略)

物理说课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声音部分第一节,同时也是这一部分的重点。“初步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是新课标明确要求的,同时回声现象也是学生们在生活中十分感兴趣的问题。这一部分的素材刚好可以体现出让学生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过程,在课堂教学模式上注重学生全员参与和全面活动,改进实验配置与设计,增设多媒体辅助教学,注重效果反馈。在新课标下声音处于运动和相互作用这一大部分中,它既属于一种运动,同时在现象上也有它的独立性。所以本节课无论从课标要求,还是学生自身发展要求上看都处在一个比较重要的地位。

  二、学生分析

  他们的思维还是以形象思维为基本思维方式,喜欢动手动脑,对直观内容比较感兴趣。但欠缺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及理性化的思维过程。因为本节课主要是从现象入手,而得出比较简单的结论。所以在细致设计探究与活动过程之后,学生的学习是不存在问题的`。

  三、课程目标

  1、知识技能: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认识真空不能传声,认识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了解回声测距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能从给定的信息中获取知识。

  2、过程方法: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在观察物理现象和学习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树立民族自豪感。

  四、重、难点

  声音的传播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在回声上还存在一些难点,用媒体可把抽象变具体形象。

  五、教法与学法

  对于本节课的三个知识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与学:

  1、对于“振动发声”采用学生观察,归纳探究的方法。既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2、对于“声音的传播”,过去学生可能想得较少,所以采用先自读,再以集体对话讨论的形式凸现知识点。

  3、对于“回声问题”学生对现象已经非常熟悉,关键是对原理缺乏理解,所以采用媒体直观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得到充分的认识。

  4、最后要说明的是针对本节课侧重现象的特点,不准备设计课后练习,而是把学生对教材以外的现象的解释作为一种练习,让学的现象和练的现象浑然一体。把课堂最后时间作为知识的升华,让学生带着已有的知识去了解有关圜丘、回音壁、三音石的内容,在体会中华民族古代的灿烂文明同时,进一步把现象与知识相结合,让学生带着思考结束本堂课。

  六、教学过程

  1、引入:播放无声电影和有声电影,引出声音的重要。

  2、媒体引课:

  3、从声音的产生开始研究:(媒体展示)

  活动⑴要求学生用手头的“尺、皮筋”等其它物品制造一个声音,再研究发声的原因。(学生也可用教师的演示器材:音叉,鼓)

  活动⑵学生汇报结果,先演示实验再说结论。

  板书:发声体都在振动

  多媒体展示较新奇的发声现象。

  深入研究:敲响的鼓,用手按住。(现象,结论)

  4、产生的声音怎样到人耳?

  活动⑶学生读教材声音传播部分

  活动⑷学生提问题(其他学生作适当解释)

  媒体:学生试完成展示的小实验

  总结:人耳听到的大多数声音多数靠空气传播的

  问:液体和固体可以传声吗?

  媒体展示实例。

  活动⑸学生举例

  总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板书)解释介质

  问:固、液、气都可以传声有什么不同?

  明确:15℃时空气传声速度340m/s

  气体传声最慢

  问:如果没有介质声音会不会传播?

  媒体动画:真空铃。把抽象变具体形象。

  5、媒体:声音在空气中怎样传播呢?变抽象为具体突破难点。

  6、媒体:回声现象

  通过问题提出听到回声的条件

  问题:船测水深

  七、媒体展示练习、小结。

物理说课稿 篇6

  《重力与重心》是司南版必修1第四章第1节的内容,是本章重要的基础内容。本章从最常见的重力入手,讲授力学的基础知识,是高中力学的基础,为后面的学习做好准备,所以本章的教学 关系到高中物理教学的好坏。

  本节的主要教学内容有:

  1.力的描述;

  2.重力及其测量;

  3.重心与稳度。

  本节内容是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领略丰富多彩的力现象,学会基本的力学研究方法,理解重力的大小与方向,并结合重心与稳度,强调与生活的密切关系。结合本节的内容和特点,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从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培养学生。

  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标提出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用力的图示和示意图来描述力

  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理解生活中测量重力的方法

  3.知道重心的概念及均匀物体重心的位置

  4.会用简单器材探究不规则物体的重心位置

  5.知道重心与稳度的关系

  6.运用重力,重心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用简单器材探究不规则物体的重心位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各种力现象的奇妙保持对力现象的探索热情,体会重力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高一学生的思维具有单一性,定势性,并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变,由于力的概念比较抽象,在初中已经学习了力的示意图,进一步扩展重力与重心。本节的重点是力的图示,重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重心与稳度;教学的难点是 重心与稳度。

  说教法

  物理教学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学生对力的示意图和重力已有自己的认识,可以作为教学的起点。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力的图示的描述方法,并通过复习力的三要素来引导学生学习重力的三要素,并通过实验探究均匀、规则物体的重心位置,再进一步联系生活,理解重心与稳度;使学生全面的理解教材,把握重、难点;因此,本节课综合运用直观讲授法、实验探究法并结合多媒体手段。在教学中,加强师生双向活动,合理提问、评价,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

  说学法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现代教育以“学生为中心”,更加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在初中的基础上,复习力的示意图和力的三要素,来引导学生学习力的图示和重力的三要素,再扩展到重心与稳度,强调学生学会画力的图示,引导学生积极探究不规则物体的重心。巧用提问、评价激活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在轻松、自主、讨论的学习环境下完成学习任务。

  说教学过程

  从以上分析,教学中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设计如下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大约需要5分钟的时间)

  教师通过(静态和动态)图片展示奇特的力现象,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通过几幅有关重力的图片来告诉学生今天研究的是最常见的力——重力。把学生的思维带入课堂。

  2.新课教学:(大约需要35分钟的`时间)

  通过提问,复习 初中时是怎样描述力的?(力的示意图);复习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让学生学习新的力的描述方法,引出什么是力的图示,怎样画力的图示?对于力的图示,学生常常容易出错,因此有必要让学生亲自动手画,而不是只记住它的画法。所以教师先举例(图4-6 力的图示)该怎样画。举例(某人用50 N水平向左的力推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的箱子)并让学生动手画,叫两个学生到黑板上画,教师评价与分析 学生所画的力的图示,指出他们的错误,进一步指导学生学习力的图示的画法。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思考来获取新知识。

  教师举例(树叶飘落等)引出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重力的概念),让学生感受重力无处不在。通过力的三要素分别讲解重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重心)):让学生讨论怎样测量重力的大小?引出测量重力大小的原理:G=mg,并让学生知道g值会随地球上纬度和高度而变化。教师通过作图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分析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重力的作用点称为重心,那物体的重心如何确定?学生阅读课本、思考、讨论,得出有规则几何形状且分布均匀的物体重心是几何中心;教师提问:没有规则的物体重心如何确定?指导学生利用悬挂法寻找重心,学生进行实验,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教师把知识扩展到;重心的高低影响物体的稳度,教师举例说明;学生阅读课本,利用所学的知识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教师总结本节的内容,再进行例题的讲解与巩固,使学生学习的知识具有稳定性。最后布置作业。(在板书方面:教学中将黑板一半写概念,另一半用来作图分析。)

  结束语 : 在以上设计中,我力求“以学生为中心”,以物理实验为基础,积极倡导学生思考、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和课堂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不断地反思和总结。在此,还请各位老师,领导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物理说课稿】相关文章:

物理说课稿12-17

物理说课稿03-11

初中物理说课稿02-16

初中物理说课稿09-21

物理单摆说课稿12-01

物理重力说课稿12-18

物理《质量》说课稿12-01

物理重力与重心说课稿02-15

物理说课稿《重力与重心》02-15

说课稿物理重力与重心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