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说课稿初中

说课稿初中

时间:2022-01-22 01:31:48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选】说课稿初中范文集锦6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初中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选】说课稿初中范文集锦6篇

说课稿初中 篇1

  一、指导思想

  本课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的不同需求,着眼于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学会体育与健康的学习,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二、教材分析

  技巧教材中的动作有着很好的锻炼价值。通过鱼跃前滚翻的练习不仅可有效地增强体质,发展力量、速度、协调性等身体素质,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勇敢、果断、克服困难的精神。鱼跃前滚翻是技巧运动中滚翻类动作,它是在小学基本掌握前滚翻动作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典型特点为:一是要跃起,身体要有腾空;二是保持空中身体姿态后,两手稍远撑,有控制的屈臂,低头前滚。

  三、学情分析

  水平四的学生,具有肌肉耐力差,易疲劳,善于模仿,求知欲强等特点。因此,在实施体育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情况,不仅要加强学生的耐力,也要加强力量、协调等素质。并充分尊重学生的实际,给学生更多地展示空间,评价方式多采用鼓励、启发等语言,树立自信,热爱体育。男女生存在差异性,所以在鱼跃前滚翻的新授课中注意进行区别对待,关注到个体差异性。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说出鱼跃前滚翻的动作要点;女生能够独立完成远撑前滚翻,男生能够正确展示鱼跃前滚翻并做到蹬地有力有腾空,滚动圆滑方向正。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模仿、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方法,发展速度、协调、下肢力量等身体素质,提升交流交往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勇敢果断、不怕困难、勇于进取的优秀品质,养成团结协作的意识和参与体育运动的习惯。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

  有腾空,前滚圆滑

  【难点】

  撑垫屈臂有控制

  六、教学方法

  1.讲解示范法:通过精练适度的语言讲解,使学生获得正确的动作概念;以优美的示范,利于学生模仿正确技术。

  2.纠正错误法:由于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完成练习的情况各有不同,通过纠正习得正确的技术动作,避免运动损伤的产生,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3.完整练习法:通过完整动作的学练,帮助学生建立动作的整体概念和动作间的练习。

  4.游戏比赛法:通过游戏与比赛的穿插,帮助学生在乐中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练习效率。

  5.分组练习法:通过体育小组的形式进行练习,并进行组间竞赛,教师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并能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

  6.保护与帮助法: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运动技能,克服心理障碍,保证练习的安全。

  七、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3分钟)

  1.课堂常规:集合整队,报告人数,师生问好,教师简要介绍教学内容,强调纪律安全,检查服装,安排见习生。

  【教学意图】课堂常规的进行可以让学生迅速进入上课状态,并以热情饱满的态度进行学习,锻炼学生做事不拖沓的习惯;课前对于着装的检查以及安全的提醒可以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避免危险的发生。

  (二)准备部分(8分钟)

  为了降低肌肉粘滞性,防止运动中损伤,我将带领学生进行以下热身活动:

  1.花样跑

  方法:学生成两路纵队绕操场慢跑一圈,期间插入8字跑、螺旋跑等。

  2.配乐韵律操:伸展运动、下蹲运动、体侧运动、体转运动、腹背运动、全身运动、跳跃运动、整理运动。

  【教学意图】灵活的慢跑形式可以增加趣味,负荷适宜;配乐韵律操替代了传统的徒手操,在活动关节的同时,也让学生在欢快的音乐中放松心情,融入课堂。

  (三)基本部分(30分钟)

  1.导入:复习前滚翻,导入本节课学习的内容:鱼跃前滚翻。

  【教学意图】复习导入可巩固前面所学的内容,并建立知识间的练习,为学习新知识打下基础,便于学生对知识学习的融会贯通。

  2.示范:采用正面和侧面示范,展示完整、准确的技术动作。

  【教学意图】通过优美、准确的动作示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

  3.讲解:我会结合挂图和自身示范,讲解动作要领,并通过口诀的形式,帮助学生提炼体会动作的.关键环节和重点。

  口诀:两脚蹬地臂前摆,身体迅速腾起来;顺势屈臂要低头,向前依次滚动快;随即屈膝又团身,抱腿成蹲肩要跟。

  【教学意图】挂图直观、形象,可帮助学生理解动作的发生过程;口诀易记、易体会,可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动作发生的整个过程,并迅速抓住关键点,为接下来的练习打下基础。

  4.练习

  为了提升蹬摆的协调性及蹬地撑地的准确性,我设置了以下两个练习:

  (1)蹬地摆臂的徒手预摆练习

  (2)兔跳练习

  方法:半蹲,两臂后举开始。两脚蹬地,同时两臂前摆跃起,两手撑地,收腹、屈腿,两脚落地成半蹲。

  为了体会蹬地、撑垫、滚翻的技术配合及照顾男女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我设置了第三个练习:

  (3)远撑前滚翻

  在前面练习的基础上,为了形成完整的动作表象,体会完整动作,设置了第四个练习:

  (4)保护与帮助下的鱼跃前滚翻体会练习

  组织教学:教师讲解保护与帮助的方法,并进行保护与帮助。全体男生和部分有能力的女生在教师保护与帮助下依次体会练习。

  纠错:屈臂、低头过早;团身不紧,未能依次滚动。纠正方法:用信号(击掌或语言)提示屈臂时机。多进行远撑前滚翻练习。

  为了解决练习中“没有腾空”这一问题,并加强动作的连贯性,我设置了第五个练习

  (5)越过低软(海绵砖、小垫子等)障碍物的鱼跃前滚翻,体会腾空。

  组织教学:分为四个小组,小组内进行保护与帮助,并相互指导。

  【教学意图】通过循序渐进的练习,让学生逐渐的掌握动作要领,更好地学习本节内容。通过教师的个别纠错与集体纠错,能够迅速帮助学生回归正确动作,解决重难点问题,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形成正确的动作技能。

  5.组合动作创编展演

  组织教学:4个学习小组,结合学过的体操垫上动作进行组内组合动作的创编。并进行组内练习。

  要求:创编的动作安全第一,连贯流畅。练习结束后进行展演,并相互评价。

  【教学意图】通过这一环节,既可以巩固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又有利于知识学习的融会贯通,提升学生合作交流、自主创新的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四)结束部分(4分钟)

  1.放松活动—配乐放松操

  2.课堂小结:学生总结学习情况,老师总结学练情况,表扬先进,激励全体学生。

  3.宣布下课、师生再见、回收器材。

  【教学意图】通过放松环节帮助学生恢复机体稳定状态,为下节课做好身心准备。并通过学生和教师的总结,强化本节动作要点。针对本节课进行鼓励性评价,为学生树立信心,养成自我评价的意识。

  八、场地器材

  体操垫、录音机、海绵砖。

  九、预计负荷

  练习密度:35%~40%;平均心率:130~135次/分;运动强度:中等。

说课稿初中 篇2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介绍无理数、实数的概念以及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的关系。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第十三章最后一个小节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平方根、立方根以后,接触过“2”、“π”等具体的无理数的基础上,引入了无理数的概念,从而将数从有理数扩展到实数。在中学阶段,大多数问题都是在实数的范围内研究的,因此,它对今后的数学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无理数的引入,数系的扩展充满着对立和统一的辩证关系及分类思想,实数和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蕴含着数形结合的思想。所以这节课不仅仅是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而且还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渗透数学思想,感受数学美的有效载体,也是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内容。

  二、目标分析

  1、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并结合教材内容及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无理数、实数的概念和实数的分类;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

  能力目标:让学生感知无理数的存在,经历数系从有理数扩展到实数的过程。通过无理数的引入,培养从特殊到一般、具体到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渗透数形结合及分类的思想,体验数系的扩展源于实际,又服务于实际的辩证关系;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2、重点、难点和关键

  本节课的重点是了解无理数、实数概念和实数的分类。 由于学生有了一次从整数扩展到有理数的体验,二次根式的学习又为有理数扩展到实数作了一定的准备,学生学习实数的困难在于无理数的引入,因此难点是正确理解无理数的意义;关键是把数化为小数形式以后区分有理数与无理数的特征。

  三、教法、学法

  本节课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回顾认识数的过程,通过合作探索, 经历无理数的产生过程,精心设问,适时、适度采用激励性语言,提高学生积极性,从而较好地

  完成实数概念的建构,达到教学目标。 并结合计算器、多媒体、实物投投仪等现代教投手段实施教学,体现直观性。 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等活动,主动探索、发现问题;互动合作,解决问题;归纳概括,形成能力。恰如其分的问题设计,真正的让学生进行探究, 突出学生教学主体的地位。

  四、教学过程

  1、复习旧知,揭示矛盾,引入概念

  回顾书本 82页探究活动,复习前面所学的有理数的规律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写成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而发现如2和π不是有理数,但2确实是存在的,同时π也是如此。出现矛盾以后,来探索无理数的特征,学习实数。

  2、概念学习

  由上面有理数的规律从而得出无理数的概念,然后通过举例,先从形式上认识无理数,再归纳总结,帮助学生理解无理数的.概念。教师小结:“无理数”和“有理数”仅是名称而已,据说是清朝末年从日本引进时,翻译的讹误,因此不能从词义上理解,它们根本的区别,就是凡是有理数,都可以化成两个整数之比(可看成一个分数),而无理数,无论如何也不能化成两个整数之比(不能化为分数),从而突破本课第一个难点。这样理解无理数的概念了,实数的概念和分类就容易理解。 然后练习讨论,反馈调整,巩固概念。

  3、数形结合,突破难点,深化概念

  前面我们从数本身的特征上探讨了数除了有理数外还有无理数,接下来我们再利用数轴来进行说明。

  每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那么数轴上的每一个点都表示有理数吗?无理数是否也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呢? 你能在数轴上找到表示

  (思考) 老师用课件演示有在数轴上表示2和π2和π这样的无理数的点吗?这样的无理数的点,学习在数轴上用构造法表示无理数。也就是说: 数轴上的点有些表示有理数,有些表示无理数.每一个无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所有的实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轴上所有的点都对应着一个实数,即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关系。然后练习讨论,反馈调整,巩固新知。

  利用课件显示帮助理解以上内容,由此形象、直观展示实数除了有理数外还包括无理数,深化了实数的概念,数形结合,突破本课的难点。通过练习巩固实数概念,分析实数的分类,弄清带根号的数并不都是无理数,无理数指的是无限不循环小数,不能化为分数的数,这才是它的本质特征,明白数的范围扩大后相反数、绝对值的意义仍不变。

  4、实数的相反数、绝对值

说课稿初中 篇3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力的合成》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四节内容.。本节内容是对以前所学内容的延伸扩展,是高中物理理学部分的一个重点。进一步介绍矢量运算普遍遵守的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这是矢量运算的工具,同样是高中物理的基石。

  力的合成是解决力学问题的基础和工具。因此这节课在物理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至关重要。

  2、重点与难点

  重点:

  1.分力、合力、力的合成的概念贯穿本章始末,所以这些概念的建立是本节课的重点。

  2.对 “力的合成”所遵循法则的研究,需要运用以前所学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因而对理论分析和推理论证能力要求提高了,因此这个知识点也是本节课的。

  难点:“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理解和运用对学生的迁移知识能力有很高的要求,所以,这个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学目标

  A、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从力作用的等效性角度说出合力、分力的概念;

  (2).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3).运用作图法和直角三角形知识求共点力的合力;

  (4).指明合力大小和分力的关系

  B、过程与方法目标

  (1).说出等效思想的价值。

  (2).评价求合力的方法---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所用到的探究方法,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物理问题。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列举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应用到力的合成的现象,并建构起简单的物理模型加以分析。

  三、学情分析

  任教班级学生是高一学生,多数学生上进心强,学习态度端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有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在高中已学习位移、加速度等矢量,学习了力的.图示和三种基本性质力,这些都对本节内容起了良好的铺垫作用。

  四、教学方法

  高一学生具有一定抽象思维,但也需要对直观现象进行具体、形象的思维来获得知识。因此我采用探究实验法为主进行教学,同时辅以启发式教学,并辅之以电教多媒体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亲自去体验、去探究、去得出结论,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四、教学过程

  1、新课引入:

  以创设真实情境导入新课。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由书上两个小孩提水为什么会和一个大人提水产生相同的效果的漫画,引出合力与分力的概念。让学生思考、列举生活中和教学中遇到的利用等效替代来解决问题的例子,加深对等效替代思想的理解。再通过设问:在提水的例子中大人用的力与小孩用的力在大小和方向上有着怎样的关系呢?引出下一个环节:探究活动

  2、探究活动:

  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让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合理猜想,可能会有学生猜想合力一定大于分力,合力等于分力之和等。为打破学生对‘合成就是求和’的思维定势,这时教师适时的进行实验演示:用弹簧测力计拉钩码,模拟大人、小孩提水桶的例子,使学生认识到合力与分力不是简单的代数和的关系,似乎还和夹角有关,如何探究他们之间的关系呢?进入下一个活动环节“设计实验,进行实验”

  如何进行实验?学生面对器材可能会觉得无从下手。

  此时教师首先演示互相垂直的两力的合成,为学生的探究作铺垫。然后让学生讨论

  A实验的目的是什么B怎样保证合力与分力等效

  C力的大小怎样知道D力的方向怎样确定

  对四个问题的讨论,使学生对探究的各个环节印象开始清晰起来。

  学生分组实验,互相合作,记录角度合力,分力,及分力方向等。教师巡视解惑。

  3、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学生探究之后,请每一组同学在白纸上作出分力和合力的图示,以分力为邻边做出平行四边形,画出分力所夹的对角线,看看合力与对角线是否重合,汇报结果,教师补充总结。得出结论:平行四边形定则 (播放动画)加深理解。

  4、例题分析,强化主题

  1、例题: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力。

  力F1=45N,方向水平向右。力F2=60N,方向竖直向上,用作图法求解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

  教师要引导学生规范作图,得出合力,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作图习惯

  2、阅读课本63页两图,强调: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只适用于共点力

  5、课堂互动

  带同们玩一个游戏,准备一根绳子,两边分别站着四五位同学,同学们分别往两边拉,教师在绳子的中间轻轻往自己这边一拉,两边的同学都被我给拉过来了,让同学们建构起简单的物理模型,并加以分析,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让同学们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6、布置作业

  为了让学生真正掌握平行四边形定则,减轻学生的负担,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时间,作业量控制在一般学生15分钟的时间,因此,作业为课后第二题和自作合力随着分力的方向变化而变化的演示教具。

说课稿初中 篇4

  本小节在学生认识了一格代表2个单位、5个单位的纵向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通过两个例题继续介绍一些常见的条形统计图:一种是横向条形统计图,另一种是起始格与其他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根据统计图表进行初步的数据分析,通过分析寻找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作出进一步的判断和决策。

  学生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对条形统计图的结构、数据的表示方式,以及条形统计图的作用,都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为下一阶段学习折线统计图打下坚实的基础。

  和前几册教材的要求相同,我们不要求学生完整地制作条形统计图,只要学生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就可以了,根据教材特点及学生知识发展水平确定本节教学目标及重点:(1)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条形统计图的意义,会看条形统计图.(2)初步学会制作条形统计图.(3)正确分析条形统计图,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说教学方式方法

  要充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由于学生已经有了很多关于条形统计图的知识基础,教学时可以放手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的.方式探索新的知识,通过这种学习方式,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的开放性。本节课的内容简单,发挥优生的作用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及图

  某商店六月一季度矿泉水销售情况统计表(略)

  (复习旨在回顾旧知调起学生知识基础,为本节内容做好知识铺垫)

  过渡:统计图还可以怎样画?(激起学生学习欲望)

  二.直接出示教材上的横向条形统计图(空白).

  学生说说这个统计图与以前见过的统计图有什么不同,它的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然后让学生根据以前学过的知识,通过小组讨论,自行完成统计图。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创意,设计出各种各样的横向条形统计图。此时,学生的设计方案可能是很开放的,例如,有的学生只是把纵向条形统计图进行90度旋转,得到的横向统计图横轴与纵轴的方向始终与规范的统计图不一致(其实,这些统计图也同样反映这些数据的状况,只是不够规范而已)。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教师再出示规范的横向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完成,这样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最后,让学生讨论一下:如果下周要进货,哪种品牌的矿泉水应该多进些,哪种品牌的应该少进些?并说明理由。通过讨论,使学生发现数据背后隐藏的信息,利用统计结果进行决策,体会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这部分属于知识拓展,这也是学习本节课的根本目的所在,学到了数学知识要为我们生活所用)

  四.课后习题指导,巩固知识,学以致用.

  课后小记:

  本节课的知识较为简单,容易理解,学生踊跃参入学习,学习效果好,组内学习气氛热烈,设计出了不同形式的统计表(只是不够完善而已).但是在教学中对学生画统计图的水平估计过高,从而导致浪费太多时间,这是因为课前准备不充分造成的,如果在课前每组学生制作一份空白图样,将会使教学效果更加完美.

说课稿初中 篇5

  课题:Unit 13 Lesson50 Standing Room Only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初中英语第三册第50课,本课为口语阅读课,整个说课我将分三部分进行讲述,即教材分析、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程序。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第50课以详实准确的数据围绕本单元的中心话题----当代人类最关注的人口问题,对学生进行了深刻的人口教育,不仅在本单元占据主导地位也是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良好素材。根据新课标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尤其对学生口语及阅读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以及我校要突出英语优势打造枫叶品牌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设计为一堂口语阅读课。

  (二)教学目标的确立和依据:

  为了不仅要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还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熟练掌握数词的表达法。

  2、能力目标:

  a.有效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材料的准确度

  b.能自如表达本课重点话题人口增长问题。

  c.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并展开丰富地想象力流畅地表达其他相关内容。

  3、情感目标:

  通过一些有力地事实、数据和图片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人口问题的严重性,使他们意识到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爱护我们的家园人人有责!

  (三)重点和难点:

  1、重点:根据新课程标准对阅读能力的要求,我确定本课重点为提高学生快速阅读的水平。我采用英语趣味i教学法,采取图片导入、方法解析和逐步检验的方法使其掌握快速阅读的技巧。

  2、难点:口语水平的提高。我班的学生都来自公立学校,长期以来,传统的外语教学注重书本知识的讲授,忽视交际能力的培养使许多学生不敢开口、羞于在人前表达因而口语薄弱。我通过创设引人入胜的情境和师生共同讨论、记者采访专家等新颖方式,以及不断鼓励的方法突破难点。

  二、教学环节的设计

  学生具有无限的潜力,需要老师适时、适当地引导。本节课中我尤其侧重训练学生通过合作探索来获取知识的过程,并注重改变学生以往的学习方式,通过设计有效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始终处于主动寻求知识去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我充分放手让学生发挥其主体地位使其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本节课我讲解的时间不超过五分钟。

  国家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了要由过去只注重知识的传授结果向注重知识发展及知识的传授过程而转换。课前我给学生布置了预习作业,让他们查找相关的资料,学生在预习中就接触了大量的信息,他们必须具有相应的选择能力和重组知识,构建知识网络的能力,这恰恰正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三、教学程序

  1、课前对话:

  师生问候之后,让学生两人一组围绕数字进行自由对话。每天3-5分钟口语练习时为了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新课标指出口语是在人与人交流时即兴脱口而出的,会话双方都必须对听到的语言快速做出反应,才能使谈话继续。同时由于口语具有非常强的交互性,合作学习的成效对口语水平的提高至关重要。这些都要求为学生的口语学习创造必要的条件,提供良好的训练。

  两人一组是为了每个学生都有足够的机会去说,而数字的表达法是本单元的知识要点,我可以提示学生讨论一些世界之最,如珠穆朗玛峰的高度、亚马逊河的长度、马里亚纳海沟的深度、南极冰川的后度、中国人口的总数、伊拉克战争的时间等等,这些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达到了对数字表达法的巩固。

  2、给学生展示这样两幅图片:

  一个平衡的杠杆上,一些人在左,我们的地球在右;第二张图上左边新增的'人使杠杆不再平衡。之后问学生:看了这两幅图,你会想到什么?又是什么引发了这个问题?学生会表达一些自己的见解,这时不论他们的见解是否正确都要给与鼓励和表扬,然后问学生:是否知道每一天每小时每分钟每秒钟全世界会新增加多少人口?学生会非常有探究答案的欲望,这时非常自然地让学生打开书去阅读50课的文章STANGDING ROOM ONLY 并找出我给出的这张表格的答案。由于本课是以大量数据为主反映人口问题的,因此如果学生能顺利完成此表,那么全文的重点内容就迎刃而解了。而且我认为采用图片导入法远比直接让学生翻书阅读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获取知识。

  3、拓展与巩固

  通过讲解我指导学生快速阅读的方法,如猜词悟意法、略读扫读法、找中心句和关键词等方法,之后要检验一下学生是否掌握此方法,于是我问学生世界人口的持续增长会引发那些严重问题呢?在学生发表一些个人看法后为,我再给学生一篇文章进行快速阅读,这也是本节课的课堂检测,我会当堂进行面批面改。然后对于这篇关于人口急速增长带来的一些后果的文章,我让学生来进行讲解,这样可以了解学生的阅读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4.合作与发展

  接下来我会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一组关于由于人口太多而导致资源匮乏、污染严重、食品短缺、空间拥挤等的图片,看着这些图片问学生:你们对哪一方面感触最深?你还想到了其他那些方面?想不想了解其他同学的想法?又想不想知道在座老师们的看法?以这种方式充分把学生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后将其分成6个小组,先组内讨论发表个人见解然后鼓励他们去采访在场听课的英语老师。

  (1)先让学生自行讨论可以避免受老师的想法所局限没有自己的见解。

  (2)采访老师既可以让学生能够用英语去实际交流,达到学以致用。有可以让学生从英语老师那里获得更多信息和掌握更多的英语表达方式(事实上,有些表达如果让他们完全国独立进行是有些难度的),有由于这样的学习方式平时机会不多,因此会让学生感到非常新鲜非常有趣味性,在与老师交流时也会让学生产生成就感。

  (3)我认为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尤为重要,学生通过这一环节既能够有自主学习的机会有锻炼了与他人的合作,并在探索中有其个性思维发散的空间。

  5、交流与分享

  让学生推选各组代表组成专家团坐在教室前,选一名同学以记者的身份采访“专家们”,使其把个小组的讨论结果与大家交流共享,其小组成员可以作为后援团补充些观点,这样既可以使口语较好的同学有更多的机会展示起到拔高作用,又可以让口语较弱的学生也有参与的机会并能向他人学习。最后按事实丰富、语言准确、表述清晰程度评出最权威专家和最积极后援团,通过这种方式可让学生有非常强的集体荣誉感。

  6、最后一个环节是作业

  当学生慷慨激昂地探讨完这些现状后,我会问他们,面对这种现状,我们能做些什么呢?以此为题写一篇作文。我布置这项作业的依据是新课标的要求。新课标指出:写作需有明确的动机和积极的态度,写作的题目应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是他们具有写作的愿望这样他们才能了与写作才能重返自己的思维能力,而不是为了应付老师而做的作业。

  本节课教学效果的预测

  100%的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教学,90%的学生能流利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并通过课下的反馈了解学生对本课的掌握情况。

说课稿初中 篇6

  各位老师好,我是3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压强》,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以及为什么这么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过渡句)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先谈谈对教材的理解:

  一、说教材

  《压强》是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的内容,主要讲了压强的概念、公式以及如何增大和减小压强。压强的概念既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本章内容的主线,压力和压强的知识是对前面学习力的作用效果的延续,又为后面学习液体压强做基础,因此,学好本节课,对全章有重要的意义.

  (过渡句)一堂成功的课不仅要熟悉教材,还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

  二、说学情

  本节课所面对的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有了力学的基础知识,具备了较强的观察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但是,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尚未成熟。对于本节内容,学生之前已经有了压力作用效果是明显的这一思维定势,这也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难点所在。

  (过渡句)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和学情的把握,我确定了如下三维目标: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初步认识压强以及运用公式进行计算,了解如何增大或减小压强。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学习控制变量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

  (过渡句)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标和对学生知识结构的把握,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压强的概念、公式以及如何增大或减小压强

  【难点】

  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

  五、教学方法

  (过渡句)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为了突破重点,解决难点,我将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谈话法、练习题法。在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所以我采用的学习方法是:合作交流法、观察归纳法。·

  (过渡句)接下来我将着重说一下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本次说课的核心环节:根据“教师指导——学生主体”的原则,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六、教学过程

  首先是导入环节:

  在这个环节中我会出示图片:展示两个体重差不多的人,穿与不穿滑雪板站在雪地上,让学生观察效果有什么不同。学生会发现,穿滑雪板的人不会陷到雪地里面。再举出体型大的骆驼为什么可以在沙漠中行走,而不会陷进沙里,蚊子口器那么小为什么容易刺破皮肤,以此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引出今天的课题——压强。(板书)

  【设计意图】这样的问题,学生既熟悉又好奇,带着想知道这是为什么的悬念,进入新课,可以调动学生的`探索兴趣。

  接下来是新课讲授环节,也是教学过程的核心。

  在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实验时,我将分别演示两组实验,让学生观察两次实验的现象以及试验中有哪些因素是相同的,哪些是不同的:(1)在同一块海绵上放两个小桌,甲的小桌上什么都不放,在乙的小桌上放一个砝码;(2)保持与上一次乙实验相同,丙实验把小桌反过来放在海绵上,在小桌上放一个砝码。

  我将引导学生根据两次实验的现象,总结出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有关(板书)(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并说明:上述实验中用的探究方法是——控制变量法。

  接下来我将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在物理学中称之为压强,定义为:物体所受压力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板书)并让学生根据概念写出压强的字母表达式以及单位?P=F/S,单位N/m2。(板书)我将补充:压强单位除了N/m2外,还有专有名称:帕斯卡(Pa)(板书),并且1N/m2=1Pa。

  【设计意图】之所以这样设计是为了让学生认真观察实验,这样不仅使他们印象深刻,还培养他们的实验探究能力。

  最后讲授如何增大或减小压强(板书),我通过出示一些生活实例的图片:推土机的宽链条、美工篆刻刀的刀头、火车上的破窗锤、火车轨道下面铺设的枕木,这样设计的原因是什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派代表组回答。学生会根据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说出:推土机的链条和火车轨道下面铺设的枕木是为了增大受力面积,减小对地面的压强。篆刻刀和破窗锤是为了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我将总结:当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可以减小压强;减小受力面积可以增大压强。

  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既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能提高学生合作的能力。

  新课讲授完,接下来是巩固提高环节:

  在这个环节中,我会出示一道练习题,应用压强公式进行解决:水平桌面上放一本书,书所受的重力为3N,与桌面的接触面积为5×10-2m2,计算书对桌面的压强。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目的在于,检验学生是否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并且通过这个题目,也能将本节课知识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结合,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最后是小结作业环节:

  在小结时,我会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我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回答,既能让我在第一时间内知道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能提高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

  在作业环节,我会给学生布置这样一个任务:请同学们回去搜集一些生活中是使用什么方式来增大或减小压强的事例。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还能让学生将所学知识用到生活中。

  七、板书设计

  (过渡句)最后说说我的板书设计,我的板书注重直观系统的设计,知识点由易到难的排布,重难点突出,能够让学生一目了然抓住本节课的核心。

【说课稿初中】相关文章:

初中物理说课稿02-16

初中地理说课稿07-21

初中物理说课稿09-21

初中数学的说课稿02-16

初中的地理说课稿03-07

初中音乐说课稿04-27

初中数学说课稿07-07

初中体育说课稿07-08

初中耐久跑说课稿07-06

初中美术说课稿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