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物理说课稿

物理说课稿

时间:2022-01-20 19:52:19 说课稿 我要投稿

【推荐】物理说课稿范文汇编八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物理说课稿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推荐】物理说课稿范文汇编八篇

物理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1、本章教材简析

  本章讲述运动学的一些基础知识,主要内容是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律。这些内容是进一步学习动力学知识和研究比较复杂的运动规律的基础。

  2、自由落体这一节教材分析

  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运动形式,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落体运动可以看成是自由落体运动,同时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简单基本的运动形式,这一节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可强化学生对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认识;启下,为以后学习抛体运动(例如上抛运动、平抛运动等)打下基础。

  教材先是通过生活中常见现象提出落体运动的运动情况,然后通过实验对现象进行定量探究分析,研究落体运动的规律,进而得出科学结论。

  (二)、教学目标要求、重点和难点

  目标要求:

  1、认知目标

  (1)、了解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

  (2)、自由落体运动产生的条件

  (3)、认识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

  (4)、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2、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概括出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问题,概括问题,分析问题及推理归纳能力。

  3、德育和情感目标

  掊养学会认识事物时善于抓主要矛盾,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了解物理发展史,学习伽利略的科学方法和刻苦钻研的'精神,体会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通过实验加强师生互动和培养同学间的团结协作的精神,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和科学态度等方面的教育。

  重点和难点:

  1、重点是使学生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和规律

  2、难点是演示实验的技巧把握和规律的得出

  二、说教法

  1、关于教学方法

  鉴于当前教学现状,很多学生受应试教育影响,只注重知识本身,而忽视主动探求知识能力的培养,为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质,我将采用实验启法式和问题讨论式教学方法来实现各项教学目标,可采用“提出问题 实验探究 分析讨论 理论推导 归纳概括”的教学思路。

  2、关于演示实验

  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建立伽利略关于落体运动的正确观点,而实际实验时有很多实验现象符合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这些实验要做,不能回避,因为真理是不怕考验的,这样可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培养学生观察事物一定要全面,抓主要矛盾,透过现象看本质,并且培养归纳总结科学规律的能力。

  三、学法

  这一节就知识本身而言很简单,学生易掌握,我觉得这一节最重要的是在对各种情况的落体运动过程表现出不同现象的研究中掌握物理学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

  四、教学过程

  第一步: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列举几个常见落体运动的生活实例,并介绍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古希腊斯吉塔拉人,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和伽利略(1564~1642) 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伟大的天文学家、力学家、哲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对落体运动的不同看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和讨论。

  第二步:实验验证,观察现象

  [演示1] 一张纸片和一小硬币从同一高度落地,硬币先落地

  说明亚里士多的观点也是有实验基础的,并非凭空想象,从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

  [演示2] 一张纸片和一张同样的纸片拧城的纸团从同一高度落地,纸团先落地

  [演示3] 把上面第二个实验中,纸片拧成的纸团,再与硬币做实验,发现两物基本同时下落。

  说明物体重量不变或变小有时下落会变快,亚里士多德观点出现破绽,培养学生探研问题的兴趣和决心。

  [演示4]观察空气中的金属片、纸片下落运动和玻璃管内“真空”中的金属片、纸片、羽毛下落运动,比较得出常见的轻、重物体下落快慢不同是空气阻力所致。

  综上分析,定性、粗略实验有时不能说明和解决实质问题,须有精确定量的实验和对实验的全面归纳分析总结,从而使学生养成分析问题要全面,尊重事实和客观规律的科学态度,并养成勤思考,好探索的习惯。

  第三步:定量分析,得出结论

  利用打点计时器做纸带实验,让学生根据以前做过的“研究物体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实验,分组定量测定,分析出落体运动的规律。

  第四步:对比分析,总结规律

  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1)初速度为零 (2)只受重力

  自由落体的运动规律:是初速度为零,加速度大小为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自由落体加速度g的特点:在同一地点g的值不变;通常:g=9.8m/s2或10 m/s2, 方向竖直向下。

  第五步:反馈练习,巩固知识

  (题目略)

  第六步:学以致用,深化主题

  课外实验:1、一个秒表、一个小球,并且知道本地的重力加速度是9.8m/s2, 用以上器材测量教学楼1-3楼的高度。

  2、P 48测量反应时间。

  第七步:本节小结

物理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要想游刃有余的把控课堂,必须熟悉本堂课的教学内容)接下来我来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分子的热运动》选自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3-3第七章第2节的内容,本节课主要包括了三个方面,第一是扩散现象,第二是布朗运动,第三是热运动。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了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为本节内容的探究打下了基础,本节课的学习也为学生之后理解微观世界做好了铺垫,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说学情

  接下来我来谈一谈本阶段学生的特点:

  高中的学生动手能力强,逻辑思维能力较成熟,生活经验丰富,并且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因此在课堂上我会注重对学生的引导,把课堂还给学生,结合生活实例与学生积极互动,更多的让学生自己动手,思考,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丰富课堂。

  三、说教学目标

  知道扩散现象,布朗运动,热运动的含义,理解并掌握它们的的概念,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实验探究以及结合生活中的具体实例,提高动手操作,自主思考的能力。

  结合生活中常见的具体实例,从生活中走向物理,拉近与物理之间的距离。

  四、说教学重难点

  扩散现象,布朗运动,热运动的相关概念。

  布朗运动与扩散现象之间的区别。

  五、说教学方法

  本节课我将采用讲授法,问答法,实验法,小组讨论法。

  六、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是我的教学过程部分,也是我本次说课的核心,我将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了导入、新课、巩固提高和小结作业四个部分,我会按照课堂教学的实施顺序来进行阐述。

  首先是导入环节:

  在导入环节,我将采用实验法进行导入,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这个知识学生在初中已经接触过,接下来可以通过具体的演示实验对于此结论进行验证。

  第一个实验通过易蒸发的溴观察瓶中气体颜色,第二个蓝色硫酸铜溶液与水的分界情况,分别说明了气体,液体的扩散现象,从而引出本节的内容——分子的热运动。

  第二部分是新课讲授环节。

  通过刚才的演示实验引出扩散现象的概念,即不同物质能够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并且为学生介绍扩散现象是由于物质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产生的,从微观的角度进行解释,对学生进行提问“生活中有哪些扩散现象?”根据学生的回答,通过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为学生进行解释,加深学生对于概念知识的`理解,例如茶叶蛋酱油中的色素扩散到了鸡蛋里面,鸡蛋里面才会呈现出酱油的颜色,以及金片与铅片压在一起,金会扩散到铅中,铅也会扩散到金中,由此可以证明扩散现象是物质分子永不停息地作物规则运动。

  在之前为学生介绍的扩散现象是在微观的角度去解释分子的运动,布朗运动主要是介绍了宏观现象中的无规则运动。通过19世纪初观察到的悬浮在液体中的小颗粒总在不停地运动这样的现象,植物学家布朗所研究的运动,从而引出类似的实验,让学生进行分组进行实验,在实验前由教师明确实验步骤,学生进行实验,教师进行巡视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汇报。

  通过动手实验学生可以发现微粒的运动是无规则的。结合布朗所做的实验,与学生共同总结出足够小的微粒会发生这样的运动,并且微粒越小运动就越明显。从而引出布朗运动的概念讲解。

  在学生已经了解了概念后,对学生进行提问,“布朗运动是如何产生的,可以从微观的角度进行解释吗?”让学生进行小组间讨论,并提问。教师进行补充总结,从微观的角度,液体分子受到各个方向的撞击,体现出不平衡性,引起了微粒的无规则运动。

  最后可以对学生追问“布朗运动的特点是什么?与扩散现象有哪些区别?”师生共同总结,得出悬浮微粒的无规则运动并不是分子的运动。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习扩散现象和布朗运动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提问“之前的实验现象中,可以发现运动与温度又怎样的关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可以发现,温度越高,扩散越快,运动越明显。从而引出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与温度有关,让学生说一说他们之间的关系,即温度越高,运动越剧烈,引出热运动的概念。

  至此,新课讲授的环节就结束了,接下来进入到了巩固提高环节:

  在这一环节让学生通过一个日常生活中中的扩散现象来说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激烈。通过这样的问题,结合生活实际,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于本节知识的理解应用,还可以发现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提高学生对于物理学习的兴趣。

  最后是小结作业环节:

  小结:提问多名学生进行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谈谈收获。

  作业:让学生到生活中寻找扩散现象,布朗运动的生活实例,下节课进行分享。

  七、说板书设计

物理说课稿 篇3

  一、 教材分析

  1、本节的地位及主要内容

  牛顿运动定律是动力学的核心,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运动和力的关系,是动力学理论的基础,是牛顿物理学的基石。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把在第二章学习到的运动学知识和第三章学习到的力学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为后面牛顿第二定律等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2、教学目标

  《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物理课程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结合本节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情,我确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A、知识和技能

  ①知道亚里士多德对力和运动关系的观点及其存在的错误。

  ②领会伽利略研究力和运动关系的思想方法。

  ③理解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并能运用其解释有关的现象。

  ④知道什么是惯性,能举例说明物体的质量是其惯性大小的量度,并能解释相关惯性现象。

  B、过程和方法

  ①在实验探究牛顿第一定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在实验基础上通过推理得到结论的方法。

  ②从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中受到科学思维与方法的教育。

  ③通过对生活中惯性现象的解释,树立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对学生进行严谨的科学态度的教育,了解人类认识事物的曲折性。

  ②通过介绍伽利略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研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

  3、重难点分析

  本节内容的学习旨在让学生首先明确运动与力的关系,为后面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所以学生理解并领会牛顿第一定律的含义,是本节的教学重点。为了突出重点可以结合生产生活中的实例来加深对重点知识的理解。

  惯性这个概念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因此如何让学生理解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以及质量是决定惯性大小的唯一因素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对于教学难点,主要通过做实验来加以突破。

  二、学情分析

  我所教班级学生知识水平在全市高生中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对新知识有一定的接受能力。但更多的是被动接受学习,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是太强。本节内容学生在初中阶段虽然已经学习过,但还只是停留在认识的层次上,在高中阶段学习中,除了要保持新鲜感,还需加大思维强度,对牛顿第一定律有更深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的运用

  为了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根据本节教学内容、学校现有的教学条件以及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需要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进行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本节课可以采用演绎推理法、讲授法、自学法、实验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四、学习方法指导

  从本节教学内容来看,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牛顿第一定律,但认识不够深刻。在高中阶段重新学习牛顿第一定律,学生首先需要温故而知新,然后通过聆听教师讲解、观看相关视频、动手进行实验探究,逻辑推理等途径进一步加深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可以采用观察法、演绎推理法、实验探究法等多种学习方法。

  五、教学过程设计

  1、课堂导入:

  先播放神舟飞船发射升空的剪辑视频,让学生知道动力学在科学技术上的应用,这样引入课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再呈现两个常见的力和运动关系的问题,供学生讨论如,通过讨论不少学生会得到"运动靠力来维持"的结论,这正是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得到的结论。采用这样的教学策略有利于使学生认识到光靠直觉和思维去研究问题往往是不全面的,甚至是错误的,亚里士多德的这一观点维持了近两千年。他所犯的错误与当时的社会和科学背景有关,存在着历史的局限性。虽然他在物理问题上犯了些错误,但他却被恩格斯称为是最博学的人,是西方文化的奠基人。通过对亚里士多德及其观点的介绍,目的是使学生学会用辩证的历史的观点看待伟人的过错。

  2、领会伽利略的理想实验

  不少学生还存在疑问,为什么说亚里士多德关于力和运动的观点是错误的?怎样去推翻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呢?不少学生会提出通过实验来推翻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的这种研究思路,这正是伽利略物理学家确立的`新的研究法——实验法,伽利略之前的物理学家大都通过形式逻辑推理得出结论。这样便水到渠成地把学生注意力集中到伽利略对力和运动的研究上。

  伽利略认为把人们引入歧途的是摩擦力,为了体现出伽利略关于力和运动的思想,可以创设情境,重温初中物理中做过的斜面实验,让学生观察小车从斜面同一高度滑到粗糙程度各不相同的水平面上运动的距离,分析小车为什么运动距离各不相同并最后都停了下来。

  针对上述实验现象,让学生设想小车不受摩擦力时结果如何,再向学生介绍伽利略的理想实验,这有利于使学生对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充满兴趣和期待,因为是理想实验,不能直接去做,所以最好通过多媒体动画将伽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呈现出来,这样做能使学生加深认识。

  3、惯性定律是多位科学家共同探索的结晶

  接下来教师概括提升理想实验的意义:理想实验虽然是理想情况,但是以事实为基础,实验为依据,是一种科学思想方法。通过对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的学习,学生能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熏陶。然后介绍笛卡尔对力和运动关系的认识的补充,最后由牛顿总结得出牛顿第一定理,课本做出这样的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是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了敢于质疑,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介绍完牛顿第一定律后,可让学生观察冰壶比赛的视频剪辑,可以看到,冰壶所受阻力很小,能以几乎不变的速度继续前进,直到它再一次受到其他冰壶的撞击才改变原来的状态。还可以观看航天员杨利伟在神舟飞船中吃食物的视频等,这样能使学生获得充分的感性认识,加深对惯性定律的理解,更好地突出本节课的重点。

  4、惯性与质量

  惯性概念比较抽象难懂,为了使学生容易理解,课本中用了比较形象的语言——"抵抗运动状态变化的本领" 来描述惯性。学物理并不是闭门造车,本着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学生对物理概念的认识应当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师生可以共同列举身边的一些惯性现象,并做一些有趣的惯性实验来认识惯性。为了让学生理解质量是决定惯性大小的唯一因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这样理解:即物体质量不同,从静止达到某一速度或从某一速度达到静止的难易程度不同。例如空载的汽车比满载时容易启动,用球拍很容易将乒乓球挡回,面网球因质量比乒乓球大却不那么容易被球拍挡回,这些例子足以说明,质量大的物体运动状态越不易改变,其惯性越大。这样做一方面联系了生活实际,突破了教学难点,同时也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的兴趣。

  5、知识巩固与延伸

  为了让学生加深理解,需要布置一些合适的课后作业。为了扩大学生知识视野,学生课后可以阅读本节后面的STS栏目中关于惯性系和非惯性系的介绍,还可以多阅读一些与本节知识有关的其他资料,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六、板书设计

  黑板板书是对一节课内容的高度概括,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板书是必不可少的,黑板板书简结精练,注重色彩搭配,会产生良好的艺术效果,整齐优美的板书会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留下深刻印象。

物理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欧姆定律编排在学生学习了电流、电压、电阻等概念,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使用方法之后,它既符合学生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认识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系统性。通过本节课学习,主要使学生掌握同一电路中电学三个基本量之间的关系,初步掌握运用欧姆定律解决简单电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了解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多个变量关系的实验方法,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电学知识,打下基础。

  1.本课时在初中物理课程系统中的地位:欧姆定律(初中学习的是部分电路欧姆定律)作为一个重要的物理规律,反映了电流、电压、电阻这三个重要的电学量之间的关系,是电学中最基本的定律,是分析解决电路问题的金钥匙。欧姆定律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也是初中《物理》中重点内容之一。

  2.本课时的特点:十分重视探究方法教育,重视科学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在认知过程中体验方法、学习方法,了解得出欧姆定律的过程。教学内容的编排是根据提出的问题,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实验和对实验数据分析、处理得到定律以及数学表达式。

  二、教学目标

  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认知目标: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欧姆定律及其表达式,能用欧姆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2.能力目标:学习用“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欧姆定律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学会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的使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细致、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思想。通过联系欧姆定律的发现史,在教学中渗透锲而不舍科学精神的教育。

  三、重点、难点分析

  新课标中要求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学习信息处理方法,有对信息的有效性作出判断的意识。有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本节课的重点为实验的设计及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并应用所归纳简得出的欧姆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而难点就是实验的设计及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四、教学设计

  (一)复习设疑,启发探究欲望。

  复习:

  1、电流是怎样形成的?是什么原因使电荷作定向移动的?

  2、导体的电阻对流有什么作用?

  猜想:

  1、既然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那么导线中的电流与两端的电压有何关系呢?

  2、既然电阻对电流起阻碍作用,那么导体中的电流与它本身的电阻有何关系呢?

  设疑:学生对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猜想,那么这三个量究竟有什样的数量关系呢?

  点出本节课题“欧姆定律”。

  这样通过简单回顾、分析,使学生很快回忆起三个量的有关概念,通过猜想使学生对这三个量关系的研究产生了兴趣,激发了求知欲望,并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快指向本节课。

  (二)展开探究活动,深入研究实践

  1、预备知识:向学生介绍“控制变量法”,即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是通过保持其中一个量不变,看电流与另一个量之间的关系,在研究电流与电压关系时,保持电阻不变,通过改变电压,观察电流是如何变化的。在研究电流与电阻关系时,保持电压不变,通过改变电阻,观察电流是如何变化的。

  2、同桌同学讨论:根据研究的目的和方法,利用我们学过的仪器,设计一个实验。通过讨论使学生对实验方法有了进一步理解,而且,使学生了解科学实验的设计过程:

  ①明确研究目的。

  ②确定研究的方法。

  ③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

  在对学生讨论作简单的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教师投影实验电路图,介绍有关仪器,特别强调滑动变阻器在实验中的作用。

  3、实验:教材是通过演示实验,来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关系,从而得出欧姆定律。虽然,这样安排教师的主导作用能发挥得比较好,但演示实验可见度不大,学生动手参与率不高,学生主体作用不能很好发挥。另一方面,学生已初步学会了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使用,具备做此实验的基本技能。因此,本节课我把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使学生在实验中进一步体验“控制变量法”,同时也使学生通过实验,对欧姆定律有了感性认识。

  4、各小组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得出初步结论。

  (三)交流探究成果,及时矫正

  这一环节的操作要点,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主。其目的是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进行反馈,对学生参与实验态度和效果进行反馈,这一阶段学生的认识将在教师的引导下,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学生的情感将在教师对学生参与分组实验,小组讨论和各小组在班级中汇报情况中得到升华。

  具体做法是:

  1、各小组在教师指导下,对实验数据进行数学处理,理解数学上“成正比关系”、“成反比关系”的意思。

  2、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最后分析得到二个结论:

  在电阻不变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在电压不变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3、进一步引导得到欧姆定律及其表达式。

  4、说明:在欧姆定律中的两处用到“这段导体”,这两个这段导体却是指同一导体而言,即电流、电压、电阻对应同一导体,而且具有同时性。

  这样做能真正把学生推到学习的主体地位上,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提高了学生实验能力和运用数学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巩固和反馈,知识迁移训练

  1、例题:一个电灯泡工作时的灯丝电阻是484Ω,如果电灯两端的电压是220V,求灯丝中通过的电流大小。

  分析:本题已知的两个量,电阻、电压都是针对同一导体电灯灯丝而言的,可直接应用欧姆定律的数学表达式计算,但在解题时,一定要注意解题的规范性,强调电流、电压、电阻“同一段导体”,“同时性”等。

  2、小结:突出欧姆定律的内容,强调“同一导体”。

  五、作业设计

  1、课后练习:

  编制两类练习题目:

  一类是直接应用欧姆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达到巩固欧姆定律内容和表达式;

  另一类是了解在研究欧姆定律实验中滑动变阻器作用,进一步体验“控制变量法”。

  2、作业:

  (1)、作业本作业巩固性练习。

  (2)、讨论题:怎样用学过的知识和仪器,来测定一未知的电阻值,请说出实验方案。

  使学生产生新的问题.新的求知欲望。

物理说课稿 篇5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早上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测量小灯泡的电阻》。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六个方面来阐述对本堂课的理解与设计。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测量小灯泡的电阻》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欧姆定律》的第三节。测量小灯泡的电阻是初中物理电学知识中重要的实验内容,是欧姆定律的应用和测量小灯泡功率的基础, 可以说既是对所学知识的深化,又是对新学知识的铺垫,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学好本节课至关重要。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知道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电阻的原理;

  2.进一步掌握电压表、电流表的使用方法及规则;

  3.通过使用滑动变阻器,进一步理解滑动变阻器在电路中的作用,巩固滑动变阻器的正确使用方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测量小灯泡的电阻,了解欧姆定律的应用。

  2.通过学生根据实验课题选择仪器、设计实验、制订实验操作方案等,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学生自己的设计、操作、结论的分析,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周密、严谨的科学思维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在共同完成的操作及实验过程中,培养同学之间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

  3、教学重难点

  重点:利用电流表、电压表测小灯泡的电阻 。

  难点: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发现规律,加深对电阻概念的认识。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根据实验数据,求出小灯泡的电阻;得出金属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但学生刚刚学习了“欧姆定律”,第二次同时使用电流表、电压表和滑动变阻器等电学仪器,在这种情况下来学习本节课,可能存在三个方面的困难:

  (1)能否设计出完整的实验步骤。

  (2)能否准确的连接实验电路。

  (3)能否根据实验数据得出导体电阻与温度的关系。

  三、教法与学法

  教法:问题引导、指导学生实验探究。

  学法:思考、讨论、探究、分析、归纳总结。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约2分钟)

  通过问题,欧姆定律的内容,用公式表示欧姆定律,及公式的变形,让学生考虑如何测灯泡灯丝的`电阻,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测出U、I,再根据R=U/I,即可算出灯丝电阻。

  由于学生对欧姆定律的知识掌握的很好,所以这部分内容比较好引入,符合学生认识规律,学生已经在上节课学过公式的变形,很容易得到变形公式,为如何测电阻打下基础,很容易引入课题《测小灯泡电阻》。

  (二)设计实验方案(约10分钟)

  各实验小组讨论、设计一个能测灯丝电阻的电路图,可能出现电路中没有滑动变阻器的情况。然后以此为契机讨论到底用不用滑动变阻器,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滑动变阻器在此电路中的作用。

  这部分内容我是这样做的,让学生画出测电阻的电路图,大部分学生都没画滑动变阻器,让同学们想想自己所画的电路图只能测几次电阻,同学们都想到只能测一次,那么老师设疑如果要多次测量应该怎样改进你所设计的电路图呢?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改变电源电压,一种是用滑动变阻器让学生讨论哪种方法更方便,学生很容易得出用滑动变阻器。在电路图中加入滑动变阻器。

  电路图确定之后,再给学生时间讨论实验步骤及实验中的注意事项。设计表格较为简单,学生容易完成。

  学生讨论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后让学生简单叙述一下,这样可以将学生的成果进行交流,锻炼了学生的交流评价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三).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20分钟)

  学生实验,记录数据,教师巡视,辅导实验。

  实验次数

  电压(V)

  电流(A)

  (四).分析数据,得出结论(5分钟)

  由两个实验小组将实验数据填在黑板上,学生会发现随着电压和电流的改变,灯丝电阻也在变化,这一实验结果与学生原有的知识“导体的电阻和导体两端的电压以及流过导体的电流无关”,发生冲突,以这个冲突为突破口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三次测量得到的电阻为什么不同。可让学生重复刚才的实验,仔细观察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时,除了电压表和电流表示数的变化,电路中还有什么现象。很快学生会注意到灯泡亮度的变化。灯泡越亮,就说明灯丝温度越高,三次测得电阻不同是因为灯丝温度发生了改变。

  (五)交流和评估(5分钟)

  学生小组间交流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有代表性的一起讨论。

  (六)小结(2分钟)

  由学生小组逐一总结本次课的知识点并记录。

  (七)布置作业(1分钟)

  完成本节实验报告

  五、板书设计

  测量小灯泡的电阻

  实验原理:R=U/I

  电路图:

  滑动变阻器的作用

  (1) 保护电路

  (2) 改变电路中的电流

  六、教学反思

  学生在连完实物电路,闭合开关时,灯泡不亮,此时只需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减小接入电路的电阻即可,而学生却普遍认为是电路故障,不知所措。今后的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并加强此类问题的联系。

物理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功率》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2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第3节内容。功率是反映力做功快慢的物理量,而功体现了力的作用在空间上的效果积累,同时功又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功率和功的教学既是延伸了前面所学的力的相关知识,又为后面即将学习的能得相关知识做好了铺垫,所以本节课在第七章中占有重要的位置。《高中课程标准》中对《功率》的教学要求为:理解功率的概念,会用功率的公式进行平均功率、瞬时功率的计算,会分析机车的两种启动模式。

  功率的概念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科技之中,其定义、表达式P=W/t、单位等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教材中首先通过两台起重机做功相同,时间不同引入了功率的概念和定义式,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通过对动力机械的分析,讨论了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并说明了物体做功、机器做功的功率等说法实质都是力做功的功率.如:汽车的功率就是牵引力的功率,起重机起吊重物的功率就是钢绳拉力的功率.然后,根据对物体做功的公式和运动学公式导出了功率与速度的关系,既P=FV。再借助“说一说”和“做一做”栏目,提出了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的概念。最后教材结合例题讨论了汽车两种启动模式的相关问题。

  针对上述内容,本节课安排1个学时,并制定了如下的教学三维目标。

  二.教学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功率概念及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定义

  2、会利用P=W/t,P=FV进行相关的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讨论,体会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了解功率的物理意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知功率在生活中的实际作用,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理解功率的概念,并灵活应用功率的计算公式计算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

  2.难点:正确区分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所表示的物理意义,并能够利用相关公式计算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

  四、教学方法

  本课整个教学是按照情景导入新课、学生自学、讨论质疑、教师精讲、反馈练习的思路设计的,这种“自学辅导”式教学法,充分体现了“三为主”的原则,即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从而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从学生自学的感性认识出发,到学生讨论质疑的深入,当学生出现疑难问题走头无路的时候,教师精讲,点明主旨,给学生来一个柳暗花明,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最后反馈练习,作以小结。这种教学方法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引入新课

  结合具体实例,提出几个与做功快慢有关的`问题,引入本课内容。

  (学生思考、回答、师生共同评析、让学生体会功率的含义,从而顺利地进入新课的学习环境中。)

  2、进行新课

  组织学生观察教材中插图,讨论与做功快慢有关的问题,并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采用与电功率、速度类比的方法引导学生建立起功率的概念。

  3、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与功率有关的内容,了解功率的概念、计算公式、单位及其换算。

  4、引导学生阅读“小资料”,了解额定功率是机器的主要技术性能之一,了解机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区别与联系。

  5、组织学生讨论“想想议议”,在物理中或生活中,还有哪些场合需要表示一个物理量变化的快慢?我们是怎样表示的?

  6、师生一起根据对物体做功的公式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功率P=FV表达式,并说明式中各符号的物理意义。

  7、教师出示例题,引导学生分析、解答并强调解题的思路及注意的问题。

  8、例题讲解和反馈检测

  9、布置作业

  课后习题1、2、4题

物理说课稿 篇7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下午好!

  我叫韦国祥,来自于武鸣县罗波高中,我说课的题目是《匀速圆周运动》。《匀速圆周运动》选自高中物理第一册第五章第四节。它是学生在充分掌握了曲线运动的规律后,接触到的一个较为复杂的曲线运动,本节内容作为该部分的起始章节,主要是向学生介绍圆周运动的几个基本概念,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R根据本节课的要求和特点,我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以下几点: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匀速圆周运动 中国初中物理在线教学第一站(V([Y:L8}1g9N

  2、理解什么是线速度、角速度、周期 和频率m—W+X"g—h

  3、理解线速度、角速度、周期和频率之间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能用匀速圆周运动的有关公式分析和解决相关问题。在学习过程中能用信息技术手段为物理学习服务。能使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理性的知识感性化;复杂的概念简单化。进一步理解物理概念的学习方法。

  三、德育目标:

  旭谷通过描述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对于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侧面进行研究,认识事物的复杂性,多面性。学会全面认识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什么是匀速圆周运动 中国初中物理在线教学第一站)e nj ?^u—a5H

  2、描述匀速圆周运动的物理量以及各物理量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

  理解描述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各个物理量之间的联系。

  教学方法:

  讲授法、推理归纳法、比较分析法,分层教学法。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主动的去探究知识,激发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中国初中物理在线教学第一站

  教学步骤:

  为了达到上述的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对本节课设计如下:?%W|'c6?

  一、导入新课

  (1)播放录像:引导学生观察几个常见的圆周运动的例子(如:地球和各行星绕太阳的运动,电风扇转动)。学生观察,认识到这几个运动的共同点是:其运动轨迹都是圆周。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最简单的圆周运动:匀速圆周运动 物理,物理教学论坛,物理在线。Lx)aF'jq4hJ

  二、新课教学 中国初中物理在线教学第一站D k*U n/wJ5Y

  1、匀速圆周运动

  通过刚才的录像内容:引导学生说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重点是观察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弧长关系,明确圆周运动分为变速圆周运动和匀速圆周运动,以及它们的区别。得出结论,①变速圆周运动特点是: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弧长不等。②匀速圆周运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弧长相等。

  通过以上分析,进一步引导学生归纳出匀速圆周运动的概念及特点

  教师进行总结,提出:匀速圆周运动是最简单的圆周运动,类似于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直线运动;其次,运动的轨迹是圆周,是曲线,所以是曲线运动。由此可见,匀速圆周运动实际上也是一种变速运动。

  (进一步提出问题:如何描述匀速圆周运动快慢?引出第一个概念:线速度)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投影出阅读提纲,学生先归纳,后师生互动加深学习。

  根据学生的归纳总结,将知识点投影,让学生理解线速度的概念、定义、大小、方向)

  2、描述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1)线速度

  1)线速度的物理意义:描述质点沿圆周运动的快慢。

  2)定义:质点做圆周运动通过的弧长s和所用时间t的比值叫做线速度。(比值定义法)

  s(3)大小:v=。单位:m/s(s是弧长,非位移) t

  (4)方向:在圆周各点的切线上

  这里重点强调:

  (1)“匀速圆周运动”中的“匀速”指的是速度的大小不变,即速率不变;而“匀速直线运动”的“匀速”是指:大小方向都不变,二者并不相同。

  同时指出:线速度是矢量,它既有大小,也有方向。

  (2)匀速圆周运动是一种变速运动,因为线速度的方向在时刻改变。

  除了可以用“线速度”来描述圆周运动的快慢之外,还可以“角速度”来描述。

  这时播放课件:模拟唱片运动。在其上放一个物体随唱片做匀速圆周运动,特写其与圆心的连线及其扫过的面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尝试归纳知识点。形成角速度的概念 a:让学生阅读课文有关内容

  b:出示阅读思考题

  1)角速度是表示什么的物理量

  2] 角速度的定义是什么?

  3)角速度等于什么和什么的比值

  4)角速度的单位是什么? 4B8f'N] ?0t1Z(D

  教师提示,学生归纳。教师总结并投影出相关答案。

  这里强调: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对于某一确定的匀速圆周运动而言,角速度是恒定的'。 *n—a5z `pA—O。f1Z

  d:强调角速度单位的写法rad/s

  接下来,引导学生分析匀速圆周运动具有周期性,即运动物体经过一定时间后,又重复回到

  原来的位置,使学生形成“周期”的概念。引出“周期、频率和转速”这个教学重点。 a:让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内容

  b:教师出示阅读思考题: 物理,物理教学论坛,物理在线"^|8Z B4}8A

  1) 什么叫周期, 什么叫频率; 什么叫转速

  2)它们分别用什么字母表示? 中国初中物理在线教学第一站!DA7jW8{!R}p

  3)它们的单位分别是什么?

  C:阅读结束后,学生自己复述上边思考题。教师投影相关知识点。便于学生做课堂笔记。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个知识点,投影出一个例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投影学生解题结果并进行点评。稿|试卷|教学设计|疑难解析|物理论坛|物理在线教学|物理课件|德育论文|德育案例|班主任工作 to^D,_

  将刚才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引导学生弄清线速度、角速度、周期之间的关系。提出:既然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都是用来描述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那么他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引导学生推导公式,学生讨论有几种方法,教师总结。理|初中物理|物理论文卷|教学设计|疑难解析|物理论坛|物理在线教学|物理课件|德育论文|德育案例|班主任工作 tC0ek+mcA

  根据推导出来的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关系v=rω,分组讨论几个问题。

  讨论:

  1)当r一定时, v与ω之间的关系(成反比)

  2)当 v一定时,ω与r的关系(成反比)

  3)当ω一定时,v与 r的关系(成正比 )

  (二)例题讨论(用投影出示例题1、例题2,见教案)

  例1:分析下图中,A、C两点的线速度有什么关系?

  分析得到:主动轮通过皮带、链条、齿轮等带动从动轮的过程中,皮带(链条)上各点以及两轮边缘上各点的线速度大小相等。

  例2:分析下列情况下,轮上各点的角速度有什么关系?

  物分析得到:同一轮上各点的角速度相同。

  用投影出示练习题,进行强化训练,进行知识的拓展。

  三、分组探究 物理,物理教学论坛,物理在线W6q P)pJ

  利用网络资源探究“神州飞船”, 把学生大体分成两组,各组先在网络上查找资料,为了降低学生上网查询的难度,我利用校园网设计一个专题栏目,把网上有关神州飞船的资料集中到这个专题网页中,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更充分的信息,然后由各组选派代表展示各自的研究成果,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锻炼了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和科学素养,养成敏锐的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追求证据的科学态度,这正是我们物理教育所致力追求的

物理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要点:第一,浮力;第二,物体的浮沉;第三,浮力产生的原因。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对浮力这一节内容的研究是在小学自然课和生活经验中已经熟悉浮起的物体受到浮力并结合前几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识来展开的。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对浮力的.研究为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础。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3、教学目的: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通过对这一节课的教学,要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浮力和浮力的方向,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以及演绎推理能力等。还要培养学生探索求真知的精神,对学生进行实践观点的教育。

  4、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浮力概念贯穿本章始末,与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对物体浮沉和浮力产生的原因的研究,需要综合应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因而对理论分析和推理论证能力要求提高了。而初中生侧重于对直观现象进行具体、形象的思维来获得知识。因此这两个知识点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

  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也是这节课的重点,这是素质教育对现代教学的要求。

  二、学生分析

  任教班级属农村中学,多数学生上进心强,学习态度端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缺乏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

  浮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5岁左右的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方法

  这节课可综合应用目标导学、分组实验、直观演示实验、讲授和讨论等多种形式的

  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参与实验设计,边动手边思考。从实验数据总结出结论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物理说课稿】相关文章:

物理说课稿12-17

物理说课稿03-11

初中物理说课稿02-16

初中物理说课稿09-21

物理单摆说课稿12-01

物理《质量》说课稿12-01

物理重力说课稿12-18

物理说课稿14篇03-04

物理《力分解》说课稿02-16

物理重力与重心说课稿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