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语文说课稿

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2-01-17 13:07:42 说课稿 我要投稿

【推荐】语文说课稿范文汇编10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说课稿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推荐】语文说课稿范文汇编10篇

语文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孔雀东南飞》是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一单元的第一课。这个单元的话题是爱的生命乐章,本单元这几篇文章,都是纯洁爱情的美丽赞歌。《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是本单元的重点篇目。

  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及人物性格。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热爱。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对诗中主要人物性格的分析和把握,了解人物美,爱情美

  难点:理解刘兰芝和焦仲卿爱情悲剧的根源与意义。

  二、教法和学法

  教法分析 这首诗歌的教法通常是:从词句的理解到人物形象的把握和主题的提炼,再到艺术手段的分析。同时扩展阅读空间进行比较阅读,在不同的形式转换中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人物性格和艺术特征。主要采用三种教学方法:互动教学,启发探究式教学和比较阅读。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此类诗歌时,大多是等着老师来分析,自己做笔记,缺乏主动性,在学习这首诗时,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其中讨论探究,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主要采取以下的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三、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我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导入新课,激发兴趣;预习检测,了解情况;整体感知,把握脉络;深入探究,精度分析;话题作结,畅谈感受;布置作业,温故知新。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我将通过播放通俗歌曲《孔雀东南飞》来吸引学生,其歌词是:孔雀东南飞,飞到天涯去不回。千般怜爱,万种柔情,相思成灰。心碎的时候,秋声格外让人悲。天若不尽人意,我愿生死相随,孔雀东南飞,飞到天涯去不回。大江上下,残照斜阳,万木低垂,情深的时候,哪种离别不伤悲?这次痴心赴水何时何地相会?我愿有情人共饮一江水。红尘外,柔情内,有没有断肠的泪。我愿有情人共饮一江水,但求真心以对,今生何惧何悔。

  这首歌曲调低沉舒缓,非常符合原诗的意境,而屠洪刚的演唱丝丝入扣,深沉含蓄,对刘兰芝“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和焦仲卿“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的心理揭示比较细微,可以激起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为本篇的学习奠下感情基调。

  (二)预习检测,了解情况 我将通过对个别同学的提问默写来检查他们对生字词的的掌握和对本文的基本理解

  (三)整体感知,把握脉络

  我会让学生快速浏览全文,结合刚才的《孔雀东南飞》歌曲,谈谈他们对整个故事的感受。

  (四)深入探究,精度分析 在深入探究的环节中,我将让会让学生以配乐分段阅读的方式深入分析诗歌中主要人物的性格,我会以一个句子为口,鼓励他们自主讨论分析。比如文章第二段“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 体现出兰芝聪明能干,多才多艺,很有教养的性格 。至于本文的难点,我将对背景知识加以补充说明,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通过引导的方式,让他们掌握刘兰芝和焦仲卿爱情悲剧的根源和意义。

  (五)话题作结,畅谈感受 在话题讨论的环节中,我会先通过介绍著名爱国诗人陆游与唐婉的故事,引导学生通过比较阅读进一步理解封建礼教对青年人爱情婚姻生活的摧残及其吃人的本质,这么多凄美爱情故事的意义,并发表他们的看法。

  (六)布置作业,温故知新 在对本文的学习后,我会让学生课下仔细查阅关于陆游和唐婉的.故事,并对他们的性格进行分析。

  各位考官,本节课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遵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的说果完毕,谢谢。

  梁祝的化蝶,焦刘的孔雀东南飞,陆唐的钗头凤,哪个不是以悲剧结尾,哪个不沾染着青年人的血泪,从中我们就不难发现造成这一切悲剧的刽子手就是封建礼教。几千年来,冷酷的封建礼教,使无数美丽的爱情成为“牵牛织女”,化作“双飞蝴蝶”,飞出“东南孔雀”,筑就“血泪沈园”。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无数的悲剧后面,还有千百年来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执着地追求

  托物起兴:孔雀失偶(第1段)

  事件起因:兰芝被遣(第2~6段)(被逼休妻)

  过程发展:夫妻誓别(第7~12段)(无奈别妻)

  情节延续:兰芝抗婚(第13~21段)(贤妻再嫁)

  长诗高潮:双双殉情(第22~31段)(夫妻殉情)

  悲情结尾:告诫后人(第32段)

语文说课稿 篇2

  一、教材概说

  教材解读:《庐山的云雾》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以优美明快的语言,比喻联想等手法,描绘了庐山云雾千姿百态、奇丽多变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庐山、对祖国山河深深的热爱之情。全文层次分明,共4个自然段.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第一自然段总写庐云雾神奇美丽,接着第二、第三自然段分别具体描写了庐山云雾的两个特点.第四自然段再总写人们对庐山云雾的喜爱与流连。景物特点鲜明,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文章语言优美,情景交融,为丰富学生语言积累与情感体验提供了很好的凭借。本文的每一句话都是一幅美丽的画卷,如果能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发现美、体验美,就能拨动学生情弦,从而使学生读出意境,读出美感,真正达到“入境、入情、动情、入心”的效果。

  学情预测:我班的学生喜欢朗读,不仅声音响亮,而且对于课文的感情基调也能初步把握。这篇课文意境优美,但由于学生阅历不深,而且对于语言文字的敏感度有所欠缺,可能会想象不出如此赏心悦目的景色,更读不出庐山云雾各种姿态的美。所以这节课,我以学生为主体,创设各种情境、多种形式的朗读,在品味语言文字美的同时,引导学生能通过朗读,读出意境、读出美感。

  “感受美,读出美”: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能够激发美感,感受作品意境的美,诱发通感。这篇文章语言优美,引人入胜,可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或范读,或引读,或议读,让学生多读,感受想象云雾之美,读出云雾之美,体会出作者所描绘的人间仙境。我以此为中心,结合学生的知识现状和朗读的优势,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幽、览”等8个生字。会写“庐、瀑”等10个字。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

  3、情感目标:感受庐山云雾的神奇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受到美的熏陶。

  本课为第二课时,主要是达成目标2和3。

  教学重点:通过对课文的赏析,感受美,读出意境,读出美感。

  教学难点:感受庐山云雾的神奇美丽,读出意境,读出美感,受到美的陶冶。

  “ 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新课标着力强调的,所以朗读就是教学的重点,在读中想象,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受庐山云雾的神奇与美丽。基于学生认识比较感性的原因,学生很难入境入情地朗读,所以我把教学重点放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看图,抓住关键词句,通过声情并茂地朗读,深入体会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体味课文的语言美,读出意境,读出美感。这是我希望达到的目标,随着学生理解的不断深入,我相信这个目标一定能迎刃而解。

  如何达成这些目标呢?

  二、说教法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庐山的云雾》是一篇极好的写景范文,宜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师的作用不单是“信息源”,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调控器。教师应做到“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以生为本,为学生学习导向、导法、导读、导学、导练,以民主的教风和循循善诱的教学技巧,把学生引到一种乐学、会学、爱学的境界。为此,针对教材的特点,我采用情境教学法,整体教学法,阅读指导法,点拨教学法,语感教学法,迁移教学法。让学生在读中感受美,追求美。

  与我校倡导的“以生为本,有效生成”的教学理念相呼应,我将“着眼于整体,立足于个体,致力于主体”,真正关注学生,更多地为学生的学而“预设”,以学定教,因学而导,按照学生的学习起点,启动学生的学习需求,不断促进学生的学习向深入发展,用动态生成的观念,营造真实开放的课堂教学,并及时抓彩,随机应变,适时进行引领、点拨。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发挥我班学生的朗读优势,我将引导让他们走进文本,披文悟意,入情入境,与作者灵犀相通,产生情感共鸣;让他们在品中读,在读中赏,读出意境,读出美感,从而使“生成”更精彩!

  三、说教学流程

  我认为,钻研教材,研究教法与学法是上好课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却是关键的一环。为了使学生学有所获,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环节的:

  先看流程图:感知美——读出美——赞叹美

  具体是这样设计的:

  (一)情境导入,感知美

  1、一上课,我首先出示一幅幅风光绮丽、云雾飘渺的庐山图,学生一边欣赏,一边听,然后点出“在众多的景物中,数庐山的云雾最神奇了!”,从而引出课题。(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加上教师与动画同步的优美的范读,使学生学生获得更加直观、形象的感性认识,如临其境,如见其形,当学生沉浸在美好的境界中,情感处于最佳状态。这个坏节的设计是为了开启情感动态生成的大门。)

  2、接着问“庐山的云雾究竟有多神奇呢?”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找到庐山云雾的两个特点,达到了整体感知的效果。(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阅读教学首先要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我让学生通过朗读,找出庐山云雾的两个特点,梳理了文章的内容,又为后面的教学环节打下基础。)

  (二)走进云雾,读出美

  (1)读出姿态美

  1、引领学生走进云雾,感受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我分五步进行教学:

  (1)找姿态。指名读,其他同学边听边划出描写出庐山云雾的四种姿态的词句。(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从小让学生养成勤于动笔的好习惯对以后的语文学习大有裨益。这个环节中让学生边听边划,这不但促进了学生对庐山千姿百态的认识,训练了学生动手的能力。)

  (2)说姿态。引导学生说出庐山云雾的四种姿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板书四种姿态的名字。

  (3)品姿态。老师范读后,让学生选择自己认为最美的姿态品读课文。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教师利用评价语渗透朗读技巧,促进学生朗读。如有学生选择“白色绒帽”这种姿态,教师引导学生看图“白色绒帽在哪儿呀?你看白色绒帽戴在上顶上,多美啊!”;如选择了“一条条玉带”,就引导学生通过换词,感受玉带的美“请你们看图,为什么觉得玉带很美呢?这玉带是缠绕在山腰间的,为什么不用“笼罩”呢?通过换词,学生不仅体会到用词的准确,而且还能让学生感受到玉带的飘逸;如选择“茫茫的大海”,教师问:“大海给你什么样的感觉?”让学生感受到大海的无边无际和壮观,几位学生读后,趁热打铁问“还有谁也想读出大海的壮观?”学生得到了朗读技巧的指导,从而读得更出色;如选择了“巨大的天幕”,教师就带着惊奇的语气说:“你的朗读让老师仿佛看到了无边无际的天幕!”(实践证明:学生十分喜欢听以及模仿老师范读,教师的朗读示范作用发挥得越好,学生的.朗读水平就提高得快,教师的正确领读,将无声的书面的语言变成了富有感情色彩的口头语言,学生在倾听中能领会文意,展开想象,体验情感。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我们要特别注意对学生的朗读评价,评价要有针对性,我是针对课文的思想感情和学生的个性特点而评价的,同时我还注重了评价的指导性,在评价中进行朗读技巧的渗透,即“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4)读出姿态美。为了能让学生迅速进入到诗情画意的情境中,我把第二自然段的内容改写了诗歌的格式,以一首清新的小诗出现在学生的眼前。然后再配上优美的音乐,让学生深情款款地朗读课文,读出意境,读出美感。(我把第二自然段改编成了一首诗歌,而且配上音乐,为学生创设了和谐的、富有诗情画意的氛围,学生在阅读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具体可感地欣赏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提高了学生阅读、想象、鉴赏的能力。在以上两个环节中,教师用富有感染力的引导、评价语言,拨动了学生的“情”弦。以“情”为主线,牵引着每个学生的心。学生在一次次的朗读中,学生忘记自我,快速地进入情境,与文本产生共鸣,读出了味道,真正做到入情、入境、入心,达到“心入我书,我心入书”的效果。体现了情感的动态生成的高潮。)

  2、读出变化美

  (1)说变化。首先我引读第三自然段,然后问“庐山云雾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学生就会说感受到了庐山云雾变化的快。我就可以顺势而导,问:“你从哪些词感受到了庐山云雾变化得非常快?请把这些词圈出来。”学生通过圈圈画画,找出了突出云雾变化快的词。还会有孩子回答:“我觉得庐山云雾变化的姿态很多。”那么我就可以顺势而问:“庐山云雾是怎么变化的呢?它由什么变成了什么?”通过引导,让学生感受到庐山云雾变化的多。

  (2)读变化。学生找出了这些重点词 “刚刚、转眼间、明明、还没等你”。让学生读出变化之快。学生能读出变化得快还不够,还要读出抑扬顿挫的语调,于是,我问“一缕轻烟给你什么样的感觉?”、“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呢”通过对比,学生确定了朗读的语调要从轻柔到字字铿锵有力。经过一番指导,学生的朗读又有了质的提高,体现了朗读“生成”的有效。

  (3)拓展。抓住“瞬息万变”这个词,让学生了解庐山云雾的姿态还有很多很多,文中的两种姿态只是个例子。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畅所欲言说变化。(语文教学应该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而对语言文字的准确把握,和投入的情感朗读就是训练语文“双基”的根本方法之一。正如斯霞老师所说:“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我牢牢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在读好关键词的基础上,把关键词放进语言环境中,层层深入,从字面到含义,到想象意境,通过让学生读读、议议、品品,学生在品中感悟,从而积蓄情感,形成了独特的感悟,与作者产生共鸣,并碰撞出了有效生成,推进了学生入文理解、融情入文、由文拓情。)

  3、学生对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已经有了深刻的感受,我就可以问:“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感受?”自然而然引导学生回到第一自然段,老师引发学生想象,创设一个云雾缭绕的情境,身临其境,有种“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感觉,再让学生读出飘飘的感觉。(在充分感受了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后,再赏心悦目地朗读文本,使学生置身与文本之中,融入作者营造的情景之中,犹如身临其竟境,读出意境,读出真情实感。)

  (三)耐人回味,赞叹美

  1、欣赏庐山云雾的视频,让学生一睹庐山云雾的动态美。

  2、怀着恋恋不舍的心情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3、配乐激情朗读全文,赞叹庐山云雾的美。

  (朗读是“动情、动心”的艺术。此环节通过播放视频,渲染了课堂气氛,学生惊叹于庐山云雾之美,使孩子在朗读中充分流露出发自内心的领悟与赞美。优美的乐声不断,美丽的景色相随,教师充满感情变化的语言引导,良好的朗读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使他们成为“景中人,情中人”。开口即抒情,深切而自然。准确地把握了文字中情感的变化,融自己的理解于朗读,读出了真情实感。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体验美,挖掘美,才能让他们有感而发。此时此刻,孩子的情感体验尽现在对课文的倾情朗读之中!)

  四、说板书

  为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突出教学重点,一目了然地展现出教学的主要内容,整个板书我努力做到简洁明了,板书庐山云雾的两个特点“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把云雾四种姿态“白色绒帽 玉带 大海 天幕”写出来,既有层次,又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总之,课堂上的生成是无处不在的,只要把握住了“以生为本”这个基本理念,精心设计每个环节,全面预设学情,机智抓住学生动态的生成,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语言,积累语言,,在生本、生长、生成的课堂中,自身的主动性得以彰显,那么,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能达到理想的境界!

语文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教材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脚本。这句话道明了教材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对教材的认识和把握是搞好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前提。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十五课《音乐之都维也纳》是一篇散文,作者用优美的笔触描写了维也纳城市的独特风貌,讲述了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渊源,表达了作者对音乐之都的赞美与向往。

  课文分三部分。第一自然段为第一段,交代了“音乐之都”的地理位置;第二、三、四自然段为第二段,从世界著名音乐家在这里的创作生涯、城市的建筑与装饰以及维也纳人对音乐的酷爱这三方面叙述了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原因;第五、六、七自然段为第三段,介绍了被称为“世界歌剧中心”的维也纳国家歌剧院、“金色大厅”的宏伟壮观以及在世界上的影响。其中第二、三段为教学重点。

  就这篇文章而言,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语言简洁、明快,优美,如第二段中,对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它是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的介绍,语言简洁明快。第四自然段,作者用准确、优美的语言描写了维也纳人酷爱音乐的特点,使人感受到夏日夜晚,音乐随晚风飘逸、回荡在街头巷尾,仿佛整个城市都沉浸在音乐之中;2、层次清晰、明快,有详有略,如音乐般急缓有致。全文以总分结构一以贯之,每一节也是如此。3、手法灵活、变化多样。全文内容不长,然而选材的代表性(内容上、结构上),描写的点面结合、动静搭配等均是学生读写结合的范文。这也是编者要求学生背诵课文3、4节的意图吧!4、文化底蕴丰厚,其地理风貌、尤其是名人名曲,也是陶冶学生性情的一个有效载体。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所述教材特点,课后练习以及五年级学生年龄特征、已有学习基础,特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2、学会生字新词,理解“摇篮”、“掺和”、“装饰”等主要词语。

  3、抓住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总分式的构段方式,引导学生发现作者在写法上的特点,体会作者这样组织安排材料的用意。

  4、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维也纳这座音乐都市的人们酷爱音乐的语句,感受维也纳浓厚的音乐氛围,培养学生喜爱的情趣。

  这样确定教学目标,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立体构成,且在同一教学过程中互相渗透,螺旋上升,学生的可接受性很强。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及教法、学法

  教学重点: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具体叙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

  教学难点:

  知识难点:维也纳成为音乐之都的原因。

  能力难点: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实际操作来了解维也纳的有关资料,网络获取知识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因为老师和学生谁都没有去过维也纳,所以也没有对这个城市的直观印象,因此教学前我可带领学生上网查找有关维也纳的资料,在头脑中形成初步印象,留下最初的知识积累;另外,课前我还要做好多媒体课件。教学中根据课文的需要采用投影、图片等直观形象的展示,以及音乐的播放、以读促思、以读代讲等手段,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做到图文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因为教是为学服务的,所以教法和学法是密不可分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将按照“读——思——议——品——再读”的步骤直接和文本对话,将自己的个体感受与群体、集体进行交流,发现别人的优点,修正自己的思维,提高主动参与意识,从而以更大的热情向高一级目标迈进。

  四、说教学程序

  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学法是搞好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却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

  本课分三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简介城市,揭题入手;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再读课文,理清层次;质疑课文,尝试解决。

  第二课时:导入课文,激发兴趣;自主感悟,讨论交流;扩展文本,综合实践。

  第三课时:小结课文,理清结构;汇报交流,积累内化;归纳方法,读写结合。

  下面我重点对第二课时的教学进行说课:

  (一) 序曲——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第一段及维也纳风光图,语言导入:在多瑙河畔,有一个城市叫维也纳,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觉得维也纳是个怎样的城市?

  2、学生交流,教师板书课题。

  3、为什么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你认为怎样的城市才能被称为世界著名的音乐之都?

  教师在课题旁板书:?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维也纳走走看看,感受维也纳这座城市的神奇。

  (设计意图:维也纳是世界著名的音乐之都,通过课前的预习和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已经在头脑中留下了初步的印象,但是原因并不十分清楚,这也是这节课我们要解决的一个重点。以问题引导、自主探究,让学生在信息重组、比较分析、合理想象、自由质疑的情境中自由学习、独立思考,让学生带着思考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

  (二)主曲——自主感悟,讨论交流

  学生自学课文2—7自然段。

  1、课件出示自学要求: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想,将你读懂的内容设计成

  问题。

  2、2—4这三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启发:全文按先总后分的写法来写,每个分层次也是按先总后分的写法来写的。)

  重点抓住以下的问题:

  (1)为什么说“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2)为什么说“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

  (3)为什么说“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4)为什么把维也纳歌剧院称为“世界歌剧中心”?

  3、请同学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个方面,仔细阅读,然后在小组谈谈你对这部分结构的理解。

  (设计意图:本文的结构层次十分清楚,学生以前也已经学过这样的构段方式。为了降低难度,我增加了一个环节:找出每个自然段的中心句,并把它们划下来。这既是让学生了解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而且有利于他们从整体上进行感知作者组织安排材料的特点。

  让学生从中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进行自学,是因为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性,我们要充分承认、尊重学生个体,把他们的这种个体差异转变为课堂中的教学资源,为我所用,让学生在自学成果汇报时能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同时通过这一环节既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运用、复习、巩固常用的总分结构方法,又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语文重点段的的内容,为下一步教学作好铺垫。)

  4、讨论疑难。

  A、出示第二自然段,紧扣“摇篮”,理解问题1

  (1)、出示课件:

  奥地利的地形图以及古典乐派的三位代表人——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的图片。

  贝多芬等人的乐谱手稿及相关图片。

  (2)、理解“摇篮”的本义和引申义。

  (3)、仿写句子。(出示课件,教师适当引导)

  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少年宫是( )的摇篮。

  ( )是( )的摇篮。

  (4)、伴随着美妙的音乐,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补充,让学生了解维也纳给许多作曲家以丰富的灵感,创作出流芳百世的作品。海顿的《皇帝四重奏》是在维也纳完成的,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是在维也纳完成的,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月光奏鸣曲》等是在维也纳完成的,舒伯特的《小夜曲》、《冬之旅》是在维也纳完成的,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更是在维也纳完成的,从而理解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B、出示第三自然段,紧扣“装饰”, 理解问题2

  (1)、“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装饰”是什么意思?维也纳怎么可以用音乐来装饰呢?

  (一是“到处可以看到大音乐家的铜像或大理石石像”;二是“很多的建筑用音乐家的名字来命名”;三是“一个巨大的音乐符号作为装饰”。)

  出示大音乐家的铜像或大理石石像。

  出示用音乐家的名字来命名的建筑。

  出示王宫公园的音乐符号

  (2)、从“到处可以看到”我们可以感受到什么?(生答)你能读出数量多、影响大的语气吗?(生读)

  (3)、在维也纳为什么有很多的建筑物用音乐家的名字来命名,是他们不会命名吗?

  (不是他们不会命名。而是这些维出纳是许多大音乐家的摇篮,他们做出了许多的贡献,后人为了纪念他们,才用他们的名字来命名的'。)

  导读:我们许多城市都有中山路,这就是为了纪念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而在维也纳,“到处——”读!

  (4)、在维也纳用巨大的音乐符号作为装饰,你知道他们是怎样画的吗?(想象这些音乐符号的大小、形状、颜色)你看到这么美的音乐符号会说些什么?

  (5)、导读:我们的故宫看得最多的是龙,这是我们民族的象征。而在维也纳,“就连王宫花园——”读!

  C、出示第四自然段,紧扣“离不开”。

  (1)、从哪些地方看出维也纳人离不开音乐?

  (2)、理解“掺和”。

  (3)、出示“露天广场音乐会”和“家庭室内演奏”的课件。

  (4)、读出维也纳人对音乐的依恋。

  (5)、读出维也纳人对音乐的热爱。

  5、练习背诵,适时评价。

  (1)、课后练习要求我们背诵第三、四自然段,下面我们就来试着朗读、背诵,并思考你是用什么办法背诵的?

  (2)、学生自由朗读、背诵。

  (3)、指名背诵:说说你是怎样记住的?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置是按课后练习的要求而安排的,不仅要求学生读通读熟第三、四自然段,而且能做到当堂背诵,顺利完成了教学目标一的后半部分。说说你是怎样记住的是为了引导学生掌握背诵的方法。)

  6、小结写法。

  (1)、浏览2—4自然段,观察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2)、谈谈这种写法的好处,并要求学生学习这种写法。

  7、自学5—7自然段

  (1)、默读5—7自然段,用简洁的语句在书上记下自己读某一句或几句话之后的感受。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出示第五节,让学生从具体数字及图片感受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的宏伟壮观。

  出示第六节,让学生从语言文字及图片感受“金色大厅”的金碧辉煌并欣赏“音乐女神”像。

  4、简介中国的宋祖英等音乐家曾在此举办过音乐会。

  5、朗读。

  (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是在学生提炼、归纳学法后,对学法的一次巩固运用。“教是为了不教”,达到不用教的唯一方法就是“授之以渔”,即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也体现了语文阅读教学“搀——扶——放”的原则。“介绍”的安排是将学生的感悟在积累语言的基础上进行内化,变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和感受,锻炼他们的说话能力。)

  (三)尾曲——拓展文本,综合实践

  1、教师总结:刚才我们从四个方面学习了课文,正是因为以上四点原因,所以,维也纳成了世界著名的音乐之都。(教师在黑板上板书:!)

  2、作业:课后,请大家完成两个作业:(1)搜集有关介绍世界名都的资料,同学之间相互交流。(2)设计一个中心句,然后练 习围绕中心句从各个方面展开叙述。

  (设计意图:生活即语文,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是生活,我们不能也不应该把学生的思维禁锢在方方正正的教室之内。我们应该做到语尽意未穷,让我们的学生保持课堂学习的热情和兴趣,运用课内学到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独立或者合作完成,培养他们收集信息、整理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我想这是课堂教学教学的最高境界,也是课改背景下的大势所趋。)

  五、说板书

  板书是“微型教案”,好的板书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虽然只是两个标点符号,可是它包含的意义却是无穷无尽的:此间所留的空白,可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无穷无尽的想象;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将一个个疑问解决,生成新的问题;学生对未知世界的了解,发出了一个个惊叹;老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起点拨、引导、激励的作用,“!”就是指明他们学习方向的明灯,就是拨开学习迷雾的大手,就是激励起竖起的大拇指。

语文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s版)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是美国作家巴德舒尔伯格写的一篇文章,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父亲和母亲对他的习作的不同评价,这两种评价对他产生的巨大影响,以及作者从这两种评价中感悟到的爱。课文内容贴近儿童生活,是作者感受爱的经历的记叙和描绘。在表达方式上,对话很多,这些对话简洁明快,有鲜明的个性色彩。文章按时间先后顺序记叙,叙事生动,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感情真挚,是一篇读了使人易于理解、易受感染的好文章。

  2、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抄写含义深刻的句子,并体会其含义。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父亲和母亲对巴迪的诗为什么有不同的评价。

  指导学生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心理活动描写的语句,体会作者怎样逐渐理解了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

  (2)情感目标:感悟作者对父母评价的理解,懂得表扬和批评都是爱,让学生正确理解父母对自己的爱。

  (3)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背下来。通过课堂自学,课外延伸,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合作能力。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了解父亲和母亲对巴迪的诗为什么有不同的评价。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心理活动描写的语句,体会作者怎样逐步理解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

  二、说教法

  在教学中,我力求渗透以下几个理念:

  1、以读为本,创设与文本对话的广阔空间。

  全课采用了不同形式的读,而且每一次读都有不同程度的要求和目的。如:整体感知时的浏览,突破难点部分的细读,升华情感处的引读等等,以读贯穿了整个课堂教学。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到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到了文章的表达方法。同时,通过绘声绘色地读文,使学生更多、更直接地与文本融为一体。

  2、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感受,提高语文素养。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一个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其形成和发展主要是“内因”起主导作用,没有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和投入,语文素养不可能形成,更不可能发展。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我设计了辩论的环节,通过对“母亲‘精彩极了’和父亲‘糟糕透了’这两种评价,哪一种更好?”的辩论,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理解语言、品味语言、运用语言、发展语言,培养他们的语言实践能力;而在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我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感悟,为学生提供了多维的思考感悟空间,让学生在自主交流的热烈后气氛中悟出了其中的道理,力求做到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使他们在快乐中明白事理,在投入中表达激情,在创造中增长智慧,从而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3、立足课内,联系生活。

  课程标准要求在课程内容上,注重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现实,只有这样,才真正实现“教材生活化,生活教材化,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育目标。这篇课文中的事情在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中也时常发生,极为贴近学生的生活,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我多处设计“假如你是巴迪,你的心情怎样”“假如你是巴迪,你会怎么说”等问题,把教材放到生活中,很容易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而在课外延伸中,我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谈父母对自己的爱让教材走进生活,使学生理解爱,明白鼓励和警告在成长中的作用,懂得一些做人的道理。

  4、注重语言积累。

  “积累”是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为学生的课外阅读创造智力背景,积方法,打基础,激兴趣,也是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容忽视的任务之一。因此,在本节课结束时,我向学生推荐《爱的教育》这本书,让学生课后阅读,巩固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体验。开放性、自主性作业的布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与爱好进行自主选择,又一次让学生感受到可贵的尊重。

  三、说学法

  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让学生运用“读、找、品、悟”的方法学习课文。

  四、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感受“爱”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融入到这篇课文中,我先让学生谈谈:在他们的生活中谁的爱最使他们难忘?为什么?让学生重温那温暖的记忆,从中感受“爱”。

  (二)交流品读,感知“爱”

  1、引导品读“童年的故事”

  由于课文1-14自然段语言比较平实,贴近儿童生活,易于理解。于是,我让学生快速浏览,试着把母亲和父亲评价这首诗的具体语句找出来,并谈谈巴迪的表现。为了使学生融情入境,我指名学生模仿母亲或父亲的语气、语调,有感情地读出他们的评价,并相机引导学生想一想:假如你是巴迪的母亲(或父亲),你为什么给巴迪这样的评价?为了加深学生对这两种不同形式的爱的理解,我让学生讨论:你比较赞同母亲的评价?还是赞同父亲的评价?为什么?在充分的讨论中,他们形成了各自的观点,于是,我又趁热打铁,举行“小小辩论会”(正方:赞同母亲的评价。反方:赞同父亲的评价)。这样,既让学生对父母两种不同评价有了充分的理解,又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培养他们的语言实践能力。接下来,我又抓住描写巴迪感受的句子“我再也受不了了。我冲出饭厅,跑进自己的`房间,看到床上失声痛哭起来”,让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当,使学生在习作中养成遣词造句反复推敲的好习惯。

  2、设想情境,加深理解

  为了巩固加深学生对不同形式爱的理解,我让学生设想情境:后来,巴迪成为世界著名的剧作家,假设他的作品获得了国际大奖,他感慨万分,那么你觉得巴迪会感谢谁呢?为什么?

  3、自主品读“后来的认识”

  听录音范读16、17自然段,边听边思考:你觉得哪些句子的含义比较深刻,划出句子,谈谈你的理解。在这一环节中,学生通过“读、找、品、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这些含义深刻的句子中,我着重讲解了“我从心底里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这两种不同形式的爱的理解。

  4、联系生活,感悟“爱”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学生们知道了巴迪把这样一句话送给了自己的父母,是因为他懂得爱了,这时,我就相机让学生联系实际说一说:你父母又是如何爱你的?你能够理解吗?

  学生在畅谈中,再次感悟父母的“爱”,于是,我让学生把刚才那句话送给亲爱的爸爸妈妈。并引导:

  (1)这句话你还想对谁说?为什么?

  (2)对给过你爱的人,除了这句话,你还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

  (3)你想用什么方式回报他们吗?

  就在这轻松和谐的气氛中,巩固了学生对不同形式的爱的认识、理解,并学会感恩、回报。最后,我还写了一首小诗送给学生,使他们的感情得到升华:

  阳光是幸福的起点

  风雨是成长的伙伴

  快乐地享受阳光

  勇敢地接受风雨

  学会理解,懂得感恩

  让我们在温柔的呵护中成长

  让我们在严厉的批评中茁壮

  五、作业快乐屋

  1、诵:喜欢诵读的你,请把你喜欢的部分背下来吧。

  2、作:心灵手巧的你,请把你学后的感受也用格言或小诗的形式写下来,并制成小卡片送给爱你的人。

  3、写:热爱写作的你,也写一写你所感受到的爱吧。

  4、集:懂得收集的你,请把自己觉得课文中精彩的词语、句子或段落写在《我的采集本》里。

语文说课稿 篇5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一剪梅》,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以及作业四个部分来进行说明。

  说教材:

  一、第三册语文主要是诗词,从整个高中语文教学和考试来说,诗词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原因如下:

  1、在这一部分,高考时直接题和间接题都很多,关键是直接题较多,如:

  (1)作家作品、作家的姓名字号、并称及文坛地位等;

  (2)风格流派、文体;

  (3)名句填空;

  (4)对相关背景的了解、对主要内容和重点字词的理解;

  (5)对写作特点及艺术手法的鉴赏。

  2、诗词教学从培养人文素养提高文化品味来谈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到人生态度,小到言谈举止,都有影响。

  二、这首词可以说是比较重要的。

  李清照是一个大家,就像讲诗经要讲《氓》,讲楚词要讲到屈原,讲魏晋诗要讲到陶渊明,讲唐诗要讲到李白杜甫,讲宋词不能不讲到李清照,他是婉约词派的代表作家,他的诗词对后代文人影响极大。

  三、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背诵本词

  2、熟记作家作品地位

  3、把握婉约词的意境及特点

  说教法

  一、上片以讲授为主,用语言再现当时场面,引导学生去想象李清照积满苦涩忧怨的情景,尽可能使其有如临其境之感。

  原因是:我们的学生阅历浅,学生几乎没有跟自己亲人分隔两地的经历,更不可能有过结婚后深切思念自己另一半的体会,如不引导,很难体会面对冷月凉席,深切思念自己的丈夫。但李清照又不同于苏轼辛弃疾,她倾向于写深闺体会的婉约词。

  二、下片以讨论为主,启发学生思维的火花。

  因为有了上片学习的基础,把握全词意境问题不大,讨论更能深入领会到情景交融的写法;更能领悟到李清照用词的精妙,如“才下眉头,又上心头”,我安排的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正体现了上述认识和想法。

  说教学过程:

  一、在导课时,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为后面在学习过程中领悟婉约词与豪放词的区分打下基础。

  二、在作者简介中,介绍得稍多了一点,有些内容似乎与本课内容联系不大,原想舍去,但又想到高考要考,所以就罗嗦了点,希望各位老师指正。

  三、范读正音

  朗读是诗词教学的重中之重。朗读有利于记诵,朗读有利于理解,朗读有利于把握意境,朗读好了甚至可以以读代讲,朗读时要把握诗词不同风格、不同基调。这是一首婉约词,应读得语调低缓,情感深沉。

  至于将字词板书,我个人认为在高中教学中依然必要,字词教学在任何时候都是语文教学中极重要的部分,传统教学在这一点上做的很好,相反,近年来流行的`所谓“素质教育”对字词教学有点忽视。平时时间充足时,我会在一单元学完后叫学生听写字词并注音,开始学生不以为然,以为是小学生的事,慢慢地倒引起了重视。

  四、赏析部分

  一是把握对字词的赏析;二是把握意境,尽可能地再现当时的情景;三是对一些艺术手法赏析穿插其中。

  五、至于延伸比较部分,以李清照的另外两首词为例比较不同,是为了把学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性差异上升到理性,使这种感性更加深刻、明晰。

  说板书及作业

  一、板书基本上是按行文思路来安排的,这样安排一是便于总结写作特点;二是便于学生按思路记忆背诵—本来还安排尽可能课堂背诵。

  二、在指导检查作业时可以强调评价和鉴赏同一个人的作品,应从实际出发,我们所强调的风格流派不过是就其主要成就或主要方面来谈,不能一概而谈。

  自己的缺点有时是自己清楚的,但自己看不到自己的背面,旁观者更清楚,所以希望各位老师多提意见,畅所欲言,给我们年轻人一个不断进步的机会!

语文说课稿 篇6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不久你们就要小学毕业了,你们将告别美丽的校园,告别朝夕相处的同学,大家有什么感想呢?

  2、有一位同学在小学毕业时感慨万分,饱含激情地写下了《明天,我们毕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课件)

  二、请同学们自学课文

  注意: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读顺每句话。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3、指名读课文,纠正错误。(了解对部分词语的理解情况,眷恋憧憬朝夕相处博大精深)

  4、读课文,想想课文可分几段,每段写什么。(想一想、议一议)

  第一段(1)写想到即将告别校园、老师和同学,心中涌起深深的眷恋之情。

  第二段(2——5)写我们不会忘记母校,更不会忘记进敬爱的老师。

  第三段(6)写等我们成为祖国的栋梁,大家再来母校相聚,再来看望我们的老师

  4、分段朗读课文。

  三、复习、导入

  想到明天就要告别美丽的校园,告别朝夕相处的老师和同学,心中就涌起了深深的眷恋之情。

  1、“眷恋”是什么意思?眷恋什么?(美丽的校园、眷恋朝夕相处的老师和同学)

  2、还会眷恋什么呢?(五彩斑斓的学习生活)

  3、为什么眷恋呢?(出示)

  (1)为什么深深眷恋美丽的校园?

  (2)为什么深深眷恋五彩斑斓的学习生活?

  (3)为什么深深眷恋朝夕相处的老师和同学?

  四、学生分小组讨论,相互启发,教师巡视。(议一议)

  五、学习第二自然段

  1、过渡:(引读)我还清楚地记得,六年前,我们依偎着爸爸妈妈,怀着对学校的憧憬、对老师的敬仰走进校园。

  2、校园这样美丽,可明天就要毕业了,你想对母校说什么?(说一说)

  3、带着对母校的热爱、眷恋之情朗读课文。(读一读)

  六、学习第三自然段

  1、出示句子:六年的学习生活多像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

  (1)“五彩斑斓”是什么意思?课文描写了怎样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

  (从清晨跨进校门、早操、上课、中午的写字、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等方面体味校园生活的五彩斑斓)

  (2)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六年过去了,我们在这里茁壮成长。我们学到了不少知识和技能,懂得了怎样做人,更感受到了童年的欢乐和幸福。母校啊母校,这些都是您给予我们的精神财富,我们怎么能忘记!

  2、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校园生活这样多姿多彩,你能通过朗读,表达出母校的热爱和赞美吗?

  七、学习第五自然段

  1、指名交流

  2、出示句子:“在我们的心目中,你是天使,你是大树,你是海洋。”联系课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你们的每一点进步、每一点成绩也离不开老师的`心血和汗水,你有切身的体会吗?

  过渡:在这离别的时刻,敬爱的老师,我们要送给您一支歌(欣赏音乐),让您休息的时候听听我们的心声;我们要把火一样的诗句塞在您的枕下,让您在睡梦中也能感受到我炽热的心跳。

  八、复习导入

  1、背诵第4、5自然段

  2、作者眷恋母校、眷恋老师,想以怎样的行动来报效母校和老师呢。

  九、讲读第三段

  1、漫步美丽的校园,作者看着六年前亲手栽下的小树,产生了一个心愿,是什么心愿呢?

  2、出示:

  等到这些小树长成参天大树,等到我们也成为祖国的栋梁,大家再来母校相聚,再来看看我们的老师,道一声“老师,我们没有辜负您的希望!”

  (1)“栋梁”是什么意思?

  (2)这句话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第6自然段,体会同学们立志成材、回报老师的心愿及对母校、对老师的深深眷恋。

  十、小结:

  1、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十一、总结:

  明天,我们就要毕业,。我们眷恋美丽可爱的校园,(因为)它是那样诱人;我们眷恋五彩斑斓的学习生活,(因为)我们在这里茁壮成长;我们眷恋朝夕相处的老师,(因为)在我们的心目中,你是天使,你是大树,你是海洋。让我们同唱一支歌,说声“谢谢,母校”“谢谢,老师”“谢谢,亲爱的同学”。分别总是那么让人依依不舍,不光是你们,老师的心中也是如此。回顾这难忘的时光,老师有许多话要说。可是,一时之间竟也不知如何开始,就用几句话,来表达我此时的心情吧!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背负着父母亲人的殷切期望,背负着母校老师期待的目光,希望你们从此迈开更加坚实的脚步,走向成功而幸福的人生,让亲人和母校为你们自豪、让祖国和民族为你们骄傲!

语文说课稿 篇7

  【说教材】

  《荷叶圆圆》是一篇散文诗。诗中描写了圆圆的、绿绿的荷叶。荷叶是小水珠的摇篮,是小蜻蜓的停机坪;是小青蛙的歌台;是小鱼儿的凉伞……课文洋溢着童真、童趣,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想像;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让他们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到夏天,大自然的美好。这是一篇从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入手的好课例。

  针对课文特点,在第一课时教学字、词和进行初步的阅读之后,我把本篇课文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背诵全文。

  2、语感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荷叶给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和小鱼儿带来了欢乐,给小朋友也带来了欢乐。

  3、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表演能力以及表达能力。

  4、品德目标:

  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说设计理念】

  1、调整师与生的关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当的,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特别是起始年级,就更要尊重儿童的思维方式、语言特征和价值观念,想儿童之所想,乐儿童之所乐,把学生视为平等的学习伙伴。在这一课时的教学中,我本着一个“成为孩子们学习时的伙伴,玩耍时的朋友”的指导思想,从教学程序的设计,到课堂用语和肢体动作的运用,都力求让自己更儿童化。

  2、更新教与学的方法:

  “教与学”是课堂教学的两个关键词,怎样让如今的课堂成为充满爱意的课堂,富有诗意的课堂,饱含情意的课堂,体现创意的课堂,更需要在“教与学”上下功夫。在教的方面,我主要是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通过创设情境,游戏活动等方式,引领学生自读自悟,主动参与,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在学的方面,我则更提倡个性化的学习,遵循先学后教的原则,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说教法】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由于这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根本不用老师去讲解分析,因此这节课,我基本选用“自主读书、合作学习、自己感悟”的教学方法。我以一个伙伴的身份给学生加油,并作适当的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在读中积累语言,在说中训练语言,创造一种形、色、声有机结合的教学情境,使全体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

  【说学法】

  1、学生分析:

  夏天是孩子们的,欢乐是孩子们的,梦想是孩子们的。孩子们对夏天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夏天是炎热的,知了在树上唱歌;荷花展开了笑脸;小伙伴们穿上了汗衫和花衣裙,吃上了西瓜和冰淇淋……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许多客观事物,能说出他们的名字和一些现象,还能简单地表达自己的.意愿。但是,那仅仅是一些零碎的,不规范的语言,为了使他们正确理解运用语言,在课堂上必须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创设他们熟悉的生活情景,帮助他们学习、积累、感悟语言。

  我所执教的班级的学生喜欢阅读,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大部分学生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简单的问题。部分学生有表达的自信心,能积极参加讨论发表自己稚嫩的见解。个别学生则缺乏自信,较为胆怯,学习的主动意识不够,对意愿的表达较为模糊。

  2、定学法:

  根据我班学生情况,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以及认识水平,因此确定运用“自主尝试读──分角色读──自我展示读──创造性的读──师生合作读──分组合作读──表演练习说”的学习方法,使学生不但能领悟

  课文的情境和主要内容,而且能培养他们熟读能力、想像力和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合作意识。

  【说教学程序】

  玩的教育在课堂,语文课堂如何玩起来,更值得我们去尝试。在这节课,为了让课堂“活”起来,我的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都围绕“玩”这个字来进行。

  我的课前准备是玩,玩手工制作,我和学生都动手制作一片大荷叶,学生不会做的可叫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或者哥哥姐姐帮忙。

  我的教学程序是:

  第一步简练揭题,导入新课,在板书课题的同时复习“荷叶”二字。识字要寓于阅读之中,阅读的过程就是学生逐步掌握音形义的过程。我在这节课中,随着每一个环节都会复习第一课时学过的生字。接下来我问“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玩吗?”我说这节课要好好的和小朋友们玩一下。然后请小朋友把自己做的大荷叶拿出来,戴在头上。这时候说:“哇,小朋友们都像小鱼儿一样,把荷叶当成自己的凉伞了!大朋友也有凉伞呢,你们看!”并展示我自己做的大荷叶,先戴头上,然后铺在地上。在小朋友们惊叹的时候,我走上荷叶,联系课文内容边演边讲“我是一颗小水珠,荷叶是我的大摇篮。我躺在荷叶上,眨着亮晶晶的大眼睛。”小朋友们看了之后都会说好玩,都想上台来表演,这时候就说:“要想表演好,就要把课文读好,最好能够记住课文中的句子。大朋友要仔细看你们的表情、听你们的声音,哪些小朋友表情好、读得又好,大朋友就请他到台上来表演。好了,开始练习朗读吧。“学生开始反复读课文,这就是学生在这节课的第一次读──自主尝试读。

  请学生停下之后我说:“小朋友们,课文里向我们介绍了小水珠、小蜻蜓等好几个小伙伴,你喜欢哪一个呢?”学生会争先恐后的说我喜欢谁我又喜欢谁呀,我这时候就说:“你喜欢哪个小伙伴,就读写那个小伙伴的那一段课文。待会儿你就给大家介绍你喜欢的这个小伙伴。不过,别管读哪一段,都要先读读课文的第一句话。开始吧。”学生开始分角色读课文,这是第二次读。

  学生读完后我就问:“谁来介绍小水珠?”开始第三次读──自我展示读。学生在读的时候,我不断的指导,要求读正确、流利,再要求学生带上表情有感情的读。接着请一个学生介绍小蜻蜓,在这一部分复习“翅膀”二字。这时候如果有小朋友会边读边用双手做展翅动作,就可以要求学生再自由读一次课文,看看谁能来个创造性的朗读。

  学生再次读之后,轮到介绍小青蛙的小朋友在读完小青蛙那一段后会给加上几声“呱,呱,呱!”全班一定响起笑声、掌声。这时候鼓励全班都来当一次大歌星,都来创造性的读一读课文。接着介绍小鱼儿的小朋友会用翻动手掌再加上几声“哗,哗,哗。”来创造性的读,我就指导他动作轻柔一些。回过头来看小水珠,问学生该用什么动作,这时候学生就想起了我要他们带来的玻璃球,拿出来放在荷叶上,边做动作边读,很有兴趣地练习。这一部分就是第四次读,是创造性的读。

  小朋友们会越来越感到课文的有趣,读的越来越认真,这时候我就说:“小朋友们读得非常认真。下面大朋友看看你们能不能记住这些内容。我说课文每句话的前面,你们往下接,不准看书。行吗?”“不要忘了加上表情和动作哦!”开始第五次读──师生合作读,同时可以再复习几个生字。

  小朋友们把课文读得很好了,动作、表情也不错了,接着该上台表演了。我就拿出准备好的头饰,再说要求:“表演时除了要有动作和表演,还要有台词,但是不准看书。你们可以用书上的话,也可以用自己的话,你认为怎么好就怎么说。”然后要求他们分组准备,想表演谁的就跟想表演谁的坐到一起,各组合作干好两件事:

  第一、小组内表演比赛,选出一个表演最棒的上台表演;选好后大家都要帮助他出点子,让他表演的更好,特别是要帮他记住生字。

  第二、从课文中找到一些问题,准备向别的小组表演的小朋友提问,看谁问的最有水平,当一位善于提问的记者。学生再次读课文,练台词。这次是第六次读──分组合作读。

  学生准备的差不多了,就上台表演了,我要求表演的的同学把自己的生字卡带上,表演后,“记者们”要考考表演者的生字。在学生表演的过程中,我注意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还要提醒学生注意用上礼貌用语。这也可以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这是最后的表演练习说部分。在这一部分不但可以复习第一

  课时学过的所有生字,以前学过的生字也能复习一些。

  这节课的写字教学我准备让学生学写“朵”、“机”“我”三个字,写之前首先请学生观察它们的笔画结构和占格特点。提问:“‘朵’字上边是个‘几’吗?”学生会回答:“不是。没有钩。”接着请小朋友们再写一个飞机的“机”字,要注意这个字的右边可是个“几”字,有钩的!还要注意钩的写法。然后请小朋友们再写一个“我”字。这个字很难写,建议小朋友们先在书上描一遍,记住斜钩是怎么写的,然后再写。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很多小朋友已经很熟悉课文了,这时候请小朋友们试背课文,再要求他们有感情的把课文齐背下来。学生很有兴趣的充满成就感的把课文背下来,最后会再可爱的举起小手大喊一个“耶──!”这时候该下课了,小朋友们还想玩,我就布置作业说:“回家还能玩,玩什么呢,玩画画。画一个大荷叶。怎么玩呢?你想把荷叶当作自己的什么,就把你想的写到你画的大荷叶上,然后再像水珠、蜻蜓等小伙伴一样表演表演,好吗?”

  我在这节课的设计中一层进一层,一环扣一环,其宗旨都是为了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真正体味到语文学习的乐趣。

  最后说说我这节课的板书设计,主要采用贴画配文字的“图文式”板书,此板书图文并茂,色彩鲜艳,内容突出了课文的重点,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能引导、发散学生创造性思维,也为背诵有困难的学生理清了思路。

  由于本人参加工作才几年,经验不足,在本节课的设计中定有许多不足之处,恳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语文说课稿 篇8

  语文说课稿对于语文教学的作用是十分关键的,有利于提升教学质量。优秀的语文说课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优秀的语文说课稿,欢迎大家阅读。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这篇文章是必修课本的最后一个问题探讨专题中的第二篇课文,这一专题有两个功能:一是对前面20个人文话题的自然升华,由对“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若干具体问题的思考,生发为对人之所以为人,人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等终极问题的追问;二是这些文本本身对学生语文核心能力的提升具有引领功能,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具有丰富的课程价值。第一板块的两篇课文都是具有深刻的人文内涵、富有哲理思辩的文章。《兰亭集序》作为一篇书序,由叙事而写景,感物抒怀,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作者的生死观,虽然有人生无常、“死生亦大矣”的感慨,但一反魏晋时期流行的消极虚妄的人生态度,暗含把握当下人生,不宜空谈玄理的真实乐观的态度。我想教学时应从文本出发,牢牢抓住文章的核心观点,注意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把文章蕴含的思想内涵挖掘出来,使文中包含的人生境界深深感染学生。引导学生深刻领悟作品展现的诗意的人生境界,让学生体会中国古代士大夫的山水审美情怀和他们精神超越的优美姿态。

  所以,根据该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序文的写作特点,掌握一定的文言知识。

  能力目标: 1.理清课文内容层次

  2.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情感目标:正确认识作者对人生悲欢无常、终归于尽的深沉感慨,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难点: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二、说教法

  对于文言文教学,我曾经以教师讲解为主,不重视学生诵读,因为文言文有讲头,其中的实词、虚词、句式、情感、理趣等等,都可以讲出很多“东西”来。但这种做法不能使学生真正喜欢文言文本身,他们喜欢的只是其中的所谓文化。发现这个问题后,我在教学中感到了一种“舍本逐末”的尴尬。于是我参照新课标精神尝试改变文言文教学思路,从由教师讲解变成让学生诵读,从重视翻译到重视感悟。我把自己的思考设计为“文言文五步诵读法”:一读读准字音,二读读懂句意,三读读出情感,四读品味评价,五读回味理解。《兰亭集序》的教学,基本上就是按照这一思路进行的,但结合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准备用两课时,采用诵读法、点拨法和讨论法进行教学。(为了清楚的体现我的“文言五步诵读法”,我把两个课时放在一个整体中)

  1、诵读法。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读书,每一遍诵读都有目的,每一遍诵读都有任务。通过诵读,使学生身临历史情境,直入文本深处,切身体验“此景此情”,与作者进行面对面地沟通与交流,产生心灵之间的感染与共鸣,从而在更深的层次上感悟文本、感悟人生。

  2、点拨法。所谓“点”就是点击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点拨法” 能启发学生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在学习本文中,我主要点拨的是难句以及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从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3、讨论法。讨论法是指在教师精心运筹下,以小组或集体的组织形式,围绕某一教学要点或专题,展开议论甚至争辩,从而获得知识、开发智力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从而活跃学生的思维。

  课时安排:2课时

  三、教具准备

  课件:王羲之生平简况、王羲之兰亭集序书帖影印、兰亭集序录音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古人对生死进行的哲理思考引出王羲之对生死的感悟。

  (二)作者、作品以及文体简介

  结合课下注解①了解作者后欣赏插图,再在幻灯上出示王羲之的.其他书法作品,让学生直观感受其书法“飘若游云,矫如惊龙”的特点,同时简介文章体裁特点,扩充学生的相关知识,完成知识目标中对序文特点的了解。

  (三)五步诵读

  1、第一遍诵读:听录音范读,小声跟读,完成以下任务。

  (1)、边听边校正自己的字音、句读错误。

  (2)、勾画出自己有疑问的字词,读完后讨论。

  (3)、 给生字词注音。

  2、第二遍诵读:自由诵读,完成以下任务

  (1)、同学指出文中不解的字、词、句。

  (2)、师生共同解决学生提出的字、词、句问题。(幻灯片展示字词句)

  3、第三遍诵读:配乐集体朗读(理清思路,整体把握情感)

  要求从每一段中找出一个字概括作者的心情

  4、第四遍诵读:学生代表有感情朗读

  学生代表带着感情诵读,在朗读中分别体现出欢乐、痛苦、悲伤的感情。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1)第一段中,作者的乐因何而生?

  (2)第二段中,作者的痛缘何而来?

  (3) 第三段中,作者的悲由何而发?

  5、第五遍诵读:学生再次齐读全文(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四)讨论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重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1)、作者由乐转痛有无道理?

  (2)、作者的悲哀之情是否是消极悲观?

  (3)请大家来谈谈你是怎样认识王羲之对人生的感悟,你对人生有什么新的体验?

  (五)小结

  《兰亭集序》历来被誉为书、文兼美的艺术珍品。作者一扫风靡流行的骈偶时尚,以清新自然的散体笔法记述了那次在中国文化史上著名的雅集盛会;并触景生情,临境兴叹;将自己对生命的热爱与眷恋,对人生价值的感悟与自然真谛的追问,坦诚且酣畅地倾诉于人性觉醒的启示录中。一千六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重读这篇佳作,仍然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这一曲生命之歌的巨大魅力。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应简洁美观,概括性强,故将板书设计为:

  兰亭集序

  王羲之

  乐——时、地、人、物、事

  ↓

  痛——生命短暂、人生易老

  ↓

  悲——亘古不变的规律

语文说课稿 篇9

  一、说教材:

  《我的信念》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散文随笔。本单元以人生为主题,主要是讴歌理想,阐述信念,论说人生修养,并能贴近生活,容易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本单元还要练习朗读,学习课文的表达技巧。

  《我的信念》作者是玛丽·居里,这是作者在晚年对自己一生的回顾和信念的抒写。从作者的工作、生活、事业、名利、人际关系、业余爱好及科学趣味中可以读出崇高,可以领悟伟大的成就、杰出的贡献是从何处而来。下面就《我的信念》的教学设计作简要说明。

  本文是对玛丽·居里一生的回顾,内容简单。课前要求学生到图书馆、阅览室查阅报刊书籍或网上查询,搜集整理玛丽·居里的有关资料。为更好地了解这一伟大的科学家作铺垫。

  二、说目标:

  根据教材定位特点及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本课设计两课时,确立三个目标。(出示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朗读教学要常抓不懈,“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是新课标对七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之一。同时第二单元单元要求提出“还要练习朗读”的要求。朗读课文既能矫正语音,提高阅读水平,又可以进入情景,进入角色,把握文章内容,领悟语言美。

  2、感受居里夫人的人格美,激发献身科学的热情。

  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灵魂,新课标十分注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因此,在有感情地朗读文章的基础上,学生可感受到居里夫人的伟大与崇高,心灵会受到感染,荡起以她为楷模,向她学习的涟漪,从而立志献身科学。

  3、积累语言,学习语言特点并加以运用。

  新课标提出“语文的基本素养要通过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通过语文基本技能的训练来实现。”写作与口语交际成功的关键在于语言的积累、感悟与运用。因此确立该目标。

  三、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由对居里夫人的简介采用问题“大家知道她是谁吗?”导入,并出示居里夫人的画像作形象感知。

  出示第一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2、感受居里夫人的人格美,激发献身科学的热情。

  (二)检查预习:

  问题是:(出示投影)

  1、给加点的字注音:

  结茧蹂躏懊恼猝然奢望魅力获益匪浅

  2、交流居里夫人的有关资料。

  此环节意在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字词的检查主要为课文的学习扫清字词障碍,大致掌握学生预习的情况,接着交流玛丽·居里的材料,给学生一个展示的机会,提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这样设计也体现大语文教育观。

  (三)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五名学生分段读,让学生调动听觉和视觉感受居里夫人伟大的人格。教师就学生的朗读作必要的点评指导。(如:字词的读音、朗读的停顿、语气等。)

  2、学生自由朗读,在朗读的基础上思考:(出示投影)

  (1)居里夫人在文中陈述了自己在哪些方面的事迹?线索是什么?

  (2)根据内容试写一句话:居里夫人是一个的人。

  这样带着问题来读,学生的朗读就有了目的,有了方向。课程标准(七—九年级)阶段目标中强调:“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设计这两个问题,就是要求学生整体把握全文内容。

  (四)问题探究:

  新课程重

  视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最终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通过学习名人精神,形成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与新课标中“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能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同时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理念相吻合,是语文课的重要任务。也是本课的重点与难点。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默读课文,提出两个问题:(多媒体出示)

  1、结合课文内容谈一谈,居里夫人的自述体现了她怎样的人格魅力?

  这一问题意在通过占有文本材料,把握居里夫人的坚韧不拔,充满自信,淡薄名利,献身科学的精神。

  2、小组讨论:假如你是玛丽·居里,发现镭元素后,你会怎样做?你又怎样看待居里夫人放弃了“申请专利”呢?希望同学们实话实说!

  新课标提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小组讨论的形式既能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又可取长补短,使自己的展示更全面,完美,同时还可提高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五)拓展延伸:(多媒体出示问题)

  问题是:

  随着科学知识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开始申请专利,仅第24届北京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就有8项专利通过初审,即将正式向国家有关部门报批。作为一名中学生,你对中小学生申请专利这一现象有何看法?

  这一环节主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全面地分析问题,发表建议。并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的`热点、焦点,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这与新课标的“关心学校、本地区的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的理念相吻合。这一环节能衡量学生人生观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帮助学生对人生做出正确的选择。

  (六)作业:(多媒体出示)

  找出最能打动你的句子,品味本文的语言特点。

  作业的设置为下节课的学习打基础,做铺垫。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由上节课的基本内容导入,帮助学生回顾知识。齐声朗读课文既可检验学生读的能力,又可为本课时的目标达成做铺垫。

  (二)多媒体出示目标:

  积累语言,学习语言特点并加以运用。

  (三)问题研讨:

  问题是:

  1、本文语言的特点是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请找出自己最喜欢或你认为给自己触动最大的语句,并说明理由。

  《课程标准》阶段目标指出:“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因此,把握语言特点,品味体会语言的涵义是阅读教学的一项主要任务。在开始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提出这两个自主性的问题,直奔目标,学生也易掌握。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

  (四)语言实践活动:

  问题是:请朗读体会下列可作为格言警句的句子,体会语言特点,模仿其中的任何一句写出自己的名言。(请2—3名同学到黑板写出自己的格言,并注上名字。)例句:

  1、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我们必须有坚韧不拔的精神。

  2、像它们一样,我总是耐心地把自己的努力集中在一个目标上。

  3、人类也需要梦想家—他们受事业的强烈的吸引,既没有闲暇也没有热情去谋求物质上的利益。

  4、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仅是一个技术人员,而且是一个小孩儿,好像迷醉于神话故事一般,迷醉于大自然的景色。

  设计这个拓展练习,意在落实本课的工具目标,检验一下学生是否真正把握了本文质朴平实的语言特点。另外学生自由选择一句进行仿写,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还可以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五)作业:

  1、课外阅读艾芙·居里的《居里夫人传》和爱因斯坦的《悼念玛丽·居里》,并搜集与居里夫人一样的科学家的资料,梳理存入自己的资料库。

  2、积累摘抄并背诵文中有关可作为名言警句的句子。

  这一作业的设置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拓展延伸,丰富自己的素材,拓宽知识面,为写作打基础。积累语言,背诵一些经典名言,也是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有效手段。

语文说课稿 篇10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是小学九年制义务教育教材的第十一册第六单元的课文。

  这篇课文,通过描写索溪峪的奇丽风光,赞颂了索溪峪天然野性的美,表达了作者畅游其间无比愉快的心情。

  文章紧紧围绕题目展开叙述和描写。首先把走进张家界索溪峪的整体感受概括为一个“野”字;接着,分别描写索溪峪山的野、水的野、动物的野、游人的野;最后,作者说由于索溪峪的天然野性荡涤胸怀,使自己感到从未有过的快慰和清爽。

  第六单元的课文,它的训练重点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这也是本课的学习重点和难点。《索溪峪的“野”》这篇课文最突出的表达特点,是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采用先概括叙述再具体描写的表达方法。《索溪峪的“野”》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他肩负着让学生运用方法自己学懂文章的使命。

  2、学习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1、认识“赋、淑、撅、叟、涤”5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索溪峪风景区天然野性的自然风光。

  3、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先概括表述再具体描写的表达方法。

  (2)能力目标

  训练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言语表达的能力。

  (3)思想品德方面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陶冶美的情趣,热爱生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3.教学重难点

  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先概括表述再具体描写的表达方法。

  二、说教法

  这篇课文内容具体,条理清楚,文字浅显,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方面困难不大。应该把重点放在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先概括表述再具体描写的表达方法。本教材采用多种方法组合使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留一定时间让学生多思考、多讨论,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言语表达能力。

  三、说学法

  1.引导学生预习好课文,理清课文的层次,初步了解课文。培养自学能力。

  2。通过感情朗读体会风光的美好,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教学中把学生放在课堂教学的主体位置,主导学生的“听、说、读、写”活动,让学生通过朗读、思考、讨论、交流、再通过老师提问检查做出总结,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阅读能力。

  4。引导学生学会收集资料,应用资料。

  四、说教学程序

  一、引入新课(多媒体展示)

  张家界森林公园,是我国第一个森林公园,它与天子山索溪峪构成了山奇、水奇、石奇、云奇、树奇的武陵源。这里千峰竟立,争奇斗研,山势之雄伟,山色之秀丽,让人称奇叫绝。这里哪儿都是一副如诗如画的天然绝景。其中的索溪峪,更是别具一格,有着其他景点无法比美的魅力。想去看看吗?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游览“索溪峪”。

  二、自读章文章。

  出示自学要求:

  1、读了文章后,索溪峪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这篇文章从哪几方面来写索溪峪的?

  三、反馈、讲授新课

  1、读了这篇文章,给你了留下了什么印象?

  展示:课文第一段

  2、指导朗读。

  3、作者从哪几方面来写索溪峪的“野”的?

  (山,水,动物,游人)课件展示。

  4你对索溪峪的什么最感兴趣?

  根据学生的喜好灵活安排学习段落。

  山山有什么特点?

  “野”表现在哪些哪里?(惊险、磅礴、随心所欲、不拘一格)(课件展示)

  品读各种不同的美,欣赏画面,读文章。指导朗读。

  作者一开始把它与其他的景点进行比较,那他是不是在贬斥他们呢?为什么?(强调美的不同,是一种天然的美,没有人工的雕琢的美)

  作者是怎样地把这“野山”逼真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的呢?(先概括后具体)

  水水野表现在哪里的?

  文章在描述时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指导朗读。

  动物野表现在哪些方面?

  游人人“野”表现在哪些方面?

  解释“老叟”“返朴归真”“市井”

  4、品读最后一段。课件展示段落。

  是啊,作者在这样的境界里,完全被感染了,被净化了。感觉此时的自己是从未有过的快慰,从未有过的清爽,哪个词能说明作者这有的感受。

  从中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5、是啊。作者此时看到的山不再是山了,水也不再是水了,它们是充满朝气的青年,是充满灵气的孩子。它们率真而自然,不加修饰,不事雕琢,用自己的纯真荡涤着游客的胸怀,作者深深地爱上了这片神奇的土地,把自己的感情都赋予了这美丽的山川,在作者眼里索溪峪简直就是大自然的宠儿,那你读了这篇文章,你此时有什么样的感受?

  课文“野”又是什么意思?

  6、看得出来,此时你们对神奇的张家界充满了好奇,在上课前我叫同学们回去收集有关张家界的资料。现在就请同学们展示一下。

  四、学生展示收集的资料

  五、总结。(课件展示风景图片)

  这节课,同学们了解了迷人的张家界,领略了“野”味十足的索溪峪,其实,我们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还有很多很多风景名胜,如梦幻的九寨沟,神秘而质朴的西藏,险要的华山,秀美的桂林等等,愿你们有时间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去欣赏,更希望你能象作者一样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你眼中美。

【语文说课稿】相关文章:

《语文》说课稿11-09

语文《赵州桥》说课稿07-14

语文《手指》说课稿01-09

语文《观潮》说课稿01-11

经典语文说课稿12-01

语文《水》说课稿01-04

语文《猫》说课稿01-05

语文《荷花》说课稿03-12

语文春酒说课稿03-16

语文优质说课稿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