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生物说课稿

生物说课稿

时间:2022-01-14 16:46:14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关于生物说课稿范文汇总九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生物说课稿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生物说课稿范文汇总九篇

生物说课稿 篇1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生物膜系统》。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课堂教学程序,说版书设计,说教学反思等几个方面对该课进行剖析。

  一 说教材

  (一)地位、作用

  本节内容是高中生物必修第一册第三章第二节内容,是在组成细胞的各种主要细胞器的基础上,对具有膜结构的细胞器从结构到功能上的系统协调作用的诠释,符合从微观到宏观的认知规律。生物膜系统的概念、各种生物膜在结构和功能上的联系是本节的重难点,也是考试的位点,特别是各种生物膜在结构和功能上的联系更是高考的着眼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概述生物膜系统的概念;概述各种生物膜在结构和功能上的联系。

  2.能力目标:通过阅读教材、观察图表及过程分析,培养学生阅读、观察与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分析分泌蛋白的形成过程,体验各种细胞器在结构上的相对独立性和功能上的统一协调作用,使学生形成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各种细胞器既相对独立又在功能上相互统一的辩证观点。

  (三)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生物膜系统的概念;各种生物膜在结构和功能上的联系;

  难点:各种生物膜在结构和功能上的联系。

  突破策略:

  1.通过问题的设置、阅读、分析、讨论等来突出。

  2.采用直观教学法,用多媒体显示分泌蛋白的形成过程的动态过程,让学生充分理解各种生物膜在结构和功能上的联系。

  (四)教学对象的分析

  我所任教的高一学生多数学生对生物有较浓厚的兴趣,学生具备了主动积极的学习生物的习惯、态度和心理动机。同时对细胞的认识又有了较好的知识基础。因此在教学上既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又要针对高考对本节知识进行适当的'拔高。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二 说大纲

  大纲对“主要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要求为II级。

  三 说教法

  众所周知,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题,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扮演的是“导演”的角色,因此,我们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主动性,精心设计,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使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所以本课采用直观教学法、讨论法、阅读法、示意图法等教学方法,这样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阅读能力以及合作精神。

  1.直观教学法

  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启发性,使学生更好的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分泌蛋白的形成过程)

  2.讨论法、阅读法

  通过师生互动、生生合作学习,共同探究有关知识。

  四 说学法

  1.通过课前指导学生预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阅读探究能力。

  2.采用多媒体动画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去分析、讨论,鼓励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观点、见解。教师从中发现问题,纠正、弥补出现的差错和漏洞,帮助学生正确表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调动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渠道去思考。

  五 说课堂教学程序

  1 你今天早上吃的鸡蛋是怎样进入细胞中的?消化酶是从哪里来的呢?由于问题贴近生活,学生感兴趣,这样就会带着问题进入对新知的探究。

  2.探究新知

  引导学生先自学生物膜系统的有关知识。然后通过相应问题的分析、讨论,得出分泌蛋白的形成过程。这样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及分析与讨论,通过生生合作及师生互动活动,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生动形象深入浅出的使重、难点得到了解决。

  3.课堂小结

  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所以说一节课的小结决不是可有可无的。本节课不仅学习各种生物膜在结构和功能上的联系,还要对主要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进行总结。为以后物质的跨膜运输打下基础。

  4.能力提升

  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我精心设计了两种题型:选择题和填空题。既重视基础又重视提高,基础题侧重于学生对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等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主要针对中下等的学生;提高题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针对中上等的学生。这样既照顾了整体,又兼顾了部分优秀学生,很好的巩固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

  六 板书设计

  在板书时,我根据板书要求的“规范、工整和美观”,结合所授内容,设计了如图所示的提纲式板书。其中注重了重、难点突出,使学生对知识的结构、层次、重点、难点一目了然,便于理解和记忆。

  第二节 细胞的类型和结构--生物膜系统

  一 各种生物膜在结构上的联系

  二 各种生物膜在功能上的联系

  三 生物膜系统的概念

  四 研究生物膜的重要意义

  工业方面

  农业方面

  医学方面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运用多媒体技术,使得课堂容量加大,图片展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师生互动中,教师可及时把学生的个体差异及时指导,但由于个体差异客观存在,所以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设置应注意难度,要层次分开。

  以上是我以对细胞的类型和结构--生物膜系统一节的设计,欢迎各位同仁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使我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取得更大的进步。谢谢!

生物说课稿 篇2

  各位领导老师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高中…年级下册选修…专题……中课题……《……》,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和学法、教学设计、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题进行说明。

  首先我对本课题教材进行分析,在学习本课题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对……有了一定的理解,这对本课题的学习起到了一定的铺垫作用,这节课主要包括……和……等内容,它的学习也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基础,所以,学好这节课还是很重要的。本内容包含的一些……知识,是以后生物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今后高考的必考内容。

  教材首先从……入手,先讲了后讲了

  通过分析,本节课具有3个特点:(1),学习内容紧密联系生产和社会,从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引入,重视学习内容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体现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2),本节课的内容安排注重高二学生的认知特点.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过……(对……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对于实验的步骤设计、具体细节处理等,还没有完全掌握(还不是很熟悉),学习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3),本节课注重落实《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关于学生应该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有意识地设置了具有探究性质的教学活动同时通过以图代文,读表分析,讨论思考等方式,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寻找答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 ,分析,概括等能力.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我从知识、能力、情感(德育)三方面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首先知识方面,我认为学生应该掌握……,理解……;其次能力方面,要养成(培养)学生……方面的能力;再次情感方面就是要引导他们培养什么态度,树立什么观念等等。

  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结合高二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大纲要求,我制定了本课的重难点:本节课的重点包括……和……两点,而……是他们的薄弱环节,难以把握,比较抽象,所以本节课的难点就是……

  为了讲清楚教材的重难点,是学生能够达到上面所说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一下,也就是本次说课的第二部分,

  由于生物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而本书又主要依实验为依托(在实验的基础上编写的),所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学会设计实验和能够动手操作尤为重要。考虑到本课的特点,我准备采取设置情境教学,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具体来说主要采用直观演示法:采用播放……有关图片、视频等手段对……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活动探究法: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 分组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俗话说:好的方法能够事半功倍,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学习的学生,在教学中,我特别重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教会他们活学活用,而不是死板硬套死记硬背,具体说来我准备引导他们用理解记忆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等方法来学习本课。

  分析了教法和学法,下面我将具体说一下本次说课的第三部分…——教学设计,这一部分我将分为三个环节

  一,温故知新,引入新课

  首先,我先提问学生上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了解他们的掌握情况,温故知新。

  接着我将利用课件(视频小片段、图片播放)演示等播放……的图片(内容), 引出新课(……内容)创设教学情境,自然地引入教学主题……,进入到教学的第二环节

  第二环节,创设情境,讲授新课

  然后在讲授新课环节,接着利用课件演示……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向学生讲解有关……的基础知识,从……讲起,……

  由于本节课的重点是实验,按照新的课程标准,教师不能只依照传统教学方法,照猫画虎式地按照实验步骤完成实验,要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实验的步骤和方案,还要使学生理解每一个实验步骤的设计原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所以我采用播放……让学生自己通过……的观察分析, 自主设计实验步骤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使学生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体验科学的方法,在实验中加深理解,变抽象内容为具体设计,更好地突破了重难点,更培养了他们对知识的探索能力

  找同学描述自己的设计方案,然后通过其他学生对其方案进行评价,并提出完善方案(修改建议),最后由我及时进行总结并给出完善、详细的设计方案,并总结探究性实验的设计原则:1、提出实验假设2、设计探究实验方案3、得出实验结论并进行分析,

  接着,再次让学生观察或思考试验流程,鼓励学生大胆阐述自己的见解,指出实验应注意的问题,实验中有关操作的调控,我在根据学生的讨论归纳,结合教材……的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师生一起互动,突破难点

  在完成本课主要教学内容后,我将对教材中有关……的知识点进行适当引申,比如……,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串联积累及其思维的展开,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接着进入第三环节

  第三,整体回顾,归纳小结

  最后,对本课进行小结,简要回顾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并指出那些内容需要学生记忆,比如……,那些需要理解,那些需要课下自己查阅资料。之后,布置作业,难度要适中,既兼顾基础,又有拔高锻炼

  最后,说我的板书设计,也是我说课的第四部分,我将这样设计本课的课堂板书……

  我认为这样的设计比较直观系统,一目了然。简要体现了教材中的知识点,便于学生理解。

  各位领导老师,本节课我以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实验为基础,一学法指导为中心,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中来,并最终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各位领导 、老师们,你们好!

  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内容是

  首先,我对本节内容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 》是人教版教材高二生物必修本第 单元第 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 ,这为过渡到本节内容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因此,本节内容在 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

  本节内容前面承接本教材的 内容,后面是本教材的 这部分内容,所以学好这个内容为学好以后的生物知识 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而且它在整个教材中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内容包含的一些 知识,是以后生物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今后高考的必考内容。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二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识记:

  理解

  2、 能力目标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高二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重点的依据:只有掌握了 ,才能理解和掌握

  教学难点:

  难点的依据: 较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知识。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 说教法

  我们都知道生物是一门培养人的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

  考虑到我校高二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行动结合起来,充分引导学生全面的看待发生在身边的现象,发展思辩能力,注重学生的心理状况。

  当然教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体现了课改的精神。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

  利用图片的投影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

  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由于本节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了直观的感受,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并思考,并例举生产实践上存在的一些有关的 现象,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节知识的认知更清晰、更深刻。

  五、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3—5分钟)

  由上节课学过的知识和教材开头的情景设置导入新课。

  导语设计的依据:一是概括了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温故而知新,使学生能够知道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二是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讲述的内容,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是生物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2、讲授新课:(30分钟)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

  还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我选择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 还重视教材中的疑问,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课堂小结,强化认识。(3—5分钟)

  课堂小结,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政治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

  4、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还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板书:

  5、布置作业。

  针对高二年级学生素质的差异,我进行了分层训练,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课堂作业:

  【我为什么要这样上课】

  一、对教材内容的处理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知识的跨度、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对教材内容有增有减。例如:

  二、教学策略的选用

  (一)运用了模拟活动,强化学生的生活体验

  教材这部分知识所对应的生物现象,学生具有了一定的生活体验,但是缺乏对这种体验的深入思考。因此在进一步强化这种体验的过程中进行了思考和认知,使知识从学生的生活体验中来,从学生的思考探究中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现有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也有助于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交融。

  (二)组织学生探究知识并形成新的知识

  我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运用案例等形式创设情境呈现问题,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中主动构建知识。

  在引导学生思考、体验问题的过程中,可以使学生逐步学会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做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想象等创新思维能力,又有利于学生表达、动手、协作等实践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力求实现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并重,知识与能力并重的目标。

  也正是由于这些认识来自于学生自身的体验,因此学生不仅“懂”了,而且“信”了。从内心上认同这些观点,进而能够主动地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融入到实践活动中去,有助于实现知、行、信的统一。

  结束: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高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说课教师:×××中学 ×××

生物说课稿 篇3

  这节课的课题是《细胞的能量通货——ATP》,课标的内容标准的要求是解释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我们根据内容标准和我校学生的情况确定了具体的表现标准:

  1.知识目标:写出ATP的结构简式,并解释各种符号的含义,说明ATP分子的结构特点。写出ATP和ADP的相互转化的反应式,说明两者相互转化的特点。说出ATP合成和水解过程中的能量来源和去向,举例说出动物和绿色植物体内合成ATP的途径。区别ATP与糖类、脂肪等能源物质的在供能上的差异。举例说出ATP在生产活动中的应用。

  2.能力目标: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最终要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说ATP是细胞的能量通货。

  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第一:创设实验情境,学生观察分析实验,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ATP的功能,为探究为什么ATP是直接能源物质打下基础。

  第二:通过学生阅读和写出ATP的结构简式,理解ATP作为直接能源物质的结构特征。

  第三:创设问题情境,学生通过讨论和看图总结,理解ATP和葡萄糖等其他能源物质在能量代谢中的关系。

  第四: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明白ATP在生活中有用;通过提问让学生明白直接能源物质可能不只是ATP可能还有别的物质,教会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所学知识。

  三点创新:

  第一:创设了实验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ATP的功能,而不是直接灌输,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改变: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探究式学习。

  第二:从功能入手再探究结构,改变了先讲结构再讲功能的方式,利于探究的展开。

  第三:设置比喻检测学生是否掌握了学习目标,用形象化的方法检测学生对ATP的功能这一抽象认识的达成,也为学生的思维打开了开放的空间。

  一点困惑:

  对预设的学生活动是否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能否达成学习目标感到把握不准。

生物说课稿 篇4

  各位老师,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本节课是新课程教材第四章内容,知识虽然抽象但是并不难掌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更进一步的提高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解读图表数据的能力。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是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本模块第3章已经介绍了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和细胞膜结构以及大致的功能,本节着重介绍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这一重要功能,包括小分子或离子进出细胞的方式和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通过对几种跨膜运输方式的探究,并运用数学坐标图来表达三种方式的规律和特征,可以培养学生对图表数据的解读能力,即信息解读和知识迁移转化的能力。这部分内容和前面所学的"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有关联的地方,同时又是对生物膜具有流动性的一个很好的佐证。对学生理解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有着重要的意义。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高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和现有的知识水平,拟定了下列几个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a.能举例说明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类型及特点。 b.正确解读坐标数据图表。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特点不太明显,主要强调积极思考,主动自觉。 3.教学重点、难点

  本着高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教学难点:主动运输 4. 课时安排:1课时 二、学情分析

  本节的授课对象是高一的学生,在初中阶段,学生对物质交换有了很肤浅的了解,通过前几章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细胞膜的结构,水分子跨膜运输实例的基础,掌握了蛋白质多样性的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并且还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能独立思考,对生活现象提出疑问,并通过多种途径找出解决的办法。同时经过前阶段的新课程学习,他们具备了群体讨论,并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理论依据的能力。对事物的探究有激情,但往往对探究的目的性及过程,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需要教师的引导。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教学方法

  根据上述对教材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本节采用以下的教法和学法突破教学重难点:

  教法:本节课的教学采用教师主导,学生自主,合作和交流讨论相结合的方法,总体思路为:展示现象→ 提出问题→ 解释原理 →总结概念,使学生综合运用到课程标准所提到的“观察,描述,比较,概括,分析,解读图表”等技能,并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

  学法::主动运输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要掌握好这点,必须运用对比的方式进行学习,通过观察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找出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的主要区别来掌握该难点。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复习细胞膜的成分和结构,让学生对基础内容进行复习,为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利用“问题探讨”,用多媒体展示,提出问题:⑴什么样的分子能够通过?什么样的分子不能通过?⑵葡萄糖不能通过该膜,但是小肠上皮细胞能大量吸收葡萄糖,如何解释 ⑶观察此图,联系已有知识,你还能提出其他问题吗?能不能对所提出的问题作出尝试性的回答 引导学生观察,并归纳出答案。

  教学说明:设立问题情景,创设物质跨膜运输的思维平台,为学生的有效发散思维提供背景,培养学生的主动思维能力,为进一步突破难点做铺垫,激发学生学习激情。

  (三)几种物质运输方式

  1、小分子和离子的跨膜运输

  (1)多媒体展示扩散现象,引出物质运输的两种方式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的概念,让学生分析水分子进入细胞的原因和方式,是不是和上述扩散相似,总结出自由扩散的概念,多媒体动画展示自由扩散的过程,组织学生讨论,得出自由扩散的特点。

  教学说明:该部分内容简单,通过多媒体展示,使抽象内容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

  (2)进一步提出问题:葡萄糖不能通过人工合成的脂质双分子层,但对于细胞来说,葡萄糖又是必需的,它是怎样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激情,让学生尝试作出解释,再指出载体蛋白的作用,总结出协助扩散的概念,多媒体动画展示协助扩散的过程,组织学生讨论,得出协助扩散的特点。

  提出问题进行小结:①自由扩散与协助扩散需要消耗能量吗 ②自由扩散与协助扩散有什么相同点 有什么不同点 ③自由扩散与协助扩散为什么被称为被动运输

  组织学生思考和讨论,得出答案。

  (3)多媒体展示物质逆浓度跨膜运输的现象,并组织学生分析讨论,提出问题:为什么这些物质可以逆浓度梯度运输。并利用举出生活例子 上下坡运东西来解释主动运输需要能量,总结主动运输的概念,多媒体动画展示主动运输的过程,组织学生讨论,得出主动运输的特点。

  提出问题:这些物质进出死细胞还能进行主动运输吗 主动运输对于生命现象有什么重要意义?学生总结和讲述补充得出主动运输的意义。

  为了使抽象内容具体化,上述过程中模拟现实生活中的三个常见现象,通过三个动画的展示,运用类比的方法,使学生对三种运输方式的认识更加直观化。

  教学说明:该部分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通过图形展示引出问题,并层层深入,展示出物质运输的几种方式,动画展示更加具体和形象化,同时,组织学生针对问题进行探讨,既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激情,深入开发了学生比较,概括和分析能力,又增进师生互动,活跃了课堂气氛。

  (4)提出问题,讲练结合:练习1看图回答,引导学生理解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的不同点,识别主动运输;练习2通过对典型坐标图所呈现的曲线理解细胞对某物的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速度随细胞外浓度的改变而变化的规律,从不同角度加深对三种运输方式的理解。组织学生分析,反馈和纠正。

  提出问题:三种运输方式有哪些异同 组织学生分析填表,反馈和纠正。

  教学说明:本环节巩固理论知识是对课本知识扩展和对重点,难点内容的深入理解和总结,只有理解了三种运输方式的异同,才能完成本环节教学任务,既突显书本知识,又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提高学生解读图表的能力和抽象化思维能力的形成。

  2、大分子的运输

  引导学生回忆免疫系统吞噬大分子异物的过程,得出胞吞现象,提出问题:那大家知道白细胞是如何吃掉病菌的吗 显示有关动画、图片。

  强调:胞吞和胞吐作用都需要能量

  提出问题:胞吞和胞吐体现了细胞膜结构的特点是什么 与书本前面知识相联系。 (四)技能训练

  指导学生就《技能训练》部分进行讨论。 五、反馈练习

  1、教师小结几种运输方式,特别是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的特点 2、随堂训练(课堂练习)

  本部分习题,针对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特点和不同而设计,让学生思考完成具有针对性的练习,进行知识巩固和教学效果反馈,及时纠正错误的理解和片面的认识。

  三、总结反思

  本节课比较符合新课标的理念,改变了以往填鸭式的教法,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这部分内容本身并不难,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相对轻松,但是如果不把新旧知识进行整合,在解题的时候还是存在一定困难。在分组讨论中,虽然学生的回答不一定完整,但还是从多角度对学生给予积极的肯定,从而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在教学节奏的把握上,由于学生讨论和交流比较花费时间,容易出现前紧后松或是前松后紧的情况,因此在时间上应当注意控制。

生物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分四个方面

  (一)首先是教材地位分析

  本节内容是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四章《细菌和真菌》的第二节,本章教材的引入是从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开始的,是在学生学习了植物和动物以及生态系统的组成之后进行的教学,为后面真菌的学习作了铺垫,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其次是教材内容

  虽然学生对某些细菌引起的疾病等有一定的了解,但对细菌的繁殖、结构特点、营养方式的知识,缺乏认识,难以理解。因此,教学内容是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呈现的,从学生最熟悉的环境启发他们进入微观的环境中去。教材在本节以科学探究的过程为脉络安排内容,讲述细菌的发现过程,引导学生了解细菌的形态结构特征,侧重引导学生自己通过与动植物细胞进行比较,来归纳出细菌的主要特征,让学生在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中获得基础知识,发展相关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同时,学习本节课是为后面讨论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起了铺垫的作用。

  (三)再是课程标准:

  生物课程的基本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提高生物科学的.核心素养,而生物科学的核心素养是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这是生物科学的最终目标,《细菌》是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十大一级主题下的第八个一级主题生物多样性的内容,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调查和资料的收集、处理、交流等活动,帮助学生领悟各类生物和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并积极参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活动,在二级主题《生物的多样性》中,课程标准是这样要求的:描述病毒和细菌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四)最后是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和以上内容,把课程目标转化为课时目标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描述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2)关注细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能力目标

  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尝试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3.情感目标

  通过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和巴斯德实验,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认同饭前便后洗手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细菌形态结构的特点;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

  难点:细菌的生殖及分布广泛的原因。

  二、说学生

  初二学生已经具备了植物、动物、细胞结构和生态系统方面的知识,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细菌的发现史、形态结构较为陌生。因此,展示一些常见的细菌图片,制作多媒体动画效果,让他们对细菌有一个感性认识。为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运用直观性原则,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面向全体学生,以问题为导向,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挑战,学生才能主动参与,使全体学生能保持较大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己描述现象,表达总结,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说教法

  本节课采用自主学习、直观教学、比较、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方法来实施这节课的教学;制作多媒体,插入相关图片、动画演示等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教学更加形象、直观。

  四、说学法:

  遵循先学后教的原则,先让学生自学课本,找出疑难问题,然后逐步引导学生观察、讨论,从而归纳知识要点,得出结论,突破重难点。

  五、说教法过程及策略

  (一)新课导入:

  从生活实例出发,提问:在你吃饭前,妈妈总是先让你洗手去,这是为什么呢?你的课桌上、书上、钢笔上有细菌吗?通过简单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细菌并不陌生,其实自己时时刻刻在与细菌打交道,进而提出问题“细菌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你了解细菌吗?”引起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新课教学

  教师提出学习要求,在学生自学期间,教师巡视指导个别学生,发现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大概了解学生自学情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1、细菌的发现:从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入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问:细菌从哪里的啊?是谁先发现了它们?(列文虎克、巴斯德)巴斯德是怎样从实验中总结细菌是本来就存在的呢?(鹅颈瓶实验),引起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然后让学生讨论,读了这个故事,你对科学的发现有什么新的认识?通过交流使学生情感得到升华。

  2、细菌的形态和结构:这部分是本节的重点。由于细菌个体微小,只有用高倍镜或电镜才能看到。所以,在这里设计用多媒体展示电镜下三种不同形态细菌的图片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归类总结,再根据细菌的不同形态具体举出日常生活所熟悉的例子,如大肠杆菌、肺炎球菌等。接下来提出三个问题,首先提出“细菌的结构有什么特点?”,在上呈现细菌结构模式图,让学生一一指认对应的结构名称,以加深学生对细菌结构的认识,培养他们的观察、表达能力,让学生建立直观的认识,最终总结出细菌的结构特点。第二个问题是“细菌的结构与动、植物细胞有什么不同点?”在这部分把三种细胞的结构图放在一张幻灯片中让学生们比较,并培养他们总结归纳的能力,通过比较讨论也解决了第三个问题“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分析比较推理的能力,又突破了本节难点。

  3、细菌的生殖:这里除了呈现细菌分裂生殖的电镜照片,还插入了细菌的生殖过程的视频,并在这部分设计完成书中的技能训练,通过这样的设计,不仅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解决了本节的难点,让他们知道细菌生殖速度之快,从而认同饭前便后洗手的必要性,使学生对细菌生殖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接着再介绍芽孢的形成,强调芽孢是休眠体,不是生殖细胞,然后讨论:为什么细菌的分布十分广泛?学生讨论完后教师总结:

  (1)进行分裂生殖速度快,数量多。

  (2)能形成休眠体芽孢,对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而且还能四处飘散,落在适宜的环境中,又能萌发成细菌。

  (3)细菌的个体十分微小,极易被各种媒介携带,之后再设计学以致用-走进生活这个环节,以问题为导向,设计三个问题,用细菌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同时也起到检测目标、评价、教学一致性是否达成的作用。

  (1)自然界中,为什么不会有大量的动植物遗体堆积?

  (2)为什么食品放在冰冷的地方可以保存较长时间?

  (3)外科医生在手术前,都要对手术器械进行消毒,是以杀死细菌为标准进行消毒的吗?

  (三)课堂小结,达标检测

  学生积极参与归纳、总结,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接着进行练习巩固,检测基础知识学习情况,最后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做到学以致用,体现生物学价值。

  六、说板书设计

  1、细菌的发现

  荷兰人—列文虎克—显微镜

  法国人—巴斯德—微生物学之父

  2、细菌的形态结构

  (1)形态:球状杆状螺旋状

  (2)结构

  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DNA集中区

  特殊结构:荚膜(保护)、鞭毛(运动)

  (3)营养方式:异养

  3、细菌的生殖

  方式:分裂生殖

  芽孢:细菌的休眠体

生物说课稿 篇6

  教材分析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选自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的第二章第二节,内容包含了本书的第一个探究实 验。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第一节有关周围生物的知识后,以生活中常见的鼠妇为话题,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理解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再介 绍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让学生从两个方面理解环境对生物生活的影响,最后再自然的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教学目标

  1、有兴趣参与课堂探究活动并愿与小组其它同学合作和交流,体验探究的乐趣。

  2、能够对影响鼠妇生活的因素作出假设,尝试模仿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经历实验的过程并认真观察和记录。

  3、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

  4、能从自己的生活中举出影响生物生存的非生物因素的例子。

  5、能从自己的生活中举例说明生物和生物之间的关系。

  6、能举例说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重点和难点

  重点:探究的一般过程,模仿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难点:模仿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学生分析

  省会城市的孩子很少接触过鼠妇,对这种生物了解不多。由于这是本书安排的第一个探究活动,七年级(初一)的学生对探究性学习又很少经历,因此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对探究的每一个步骤的思考都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具有相当多的不确定因素,需要教师积极加以引导。

  教学过程

  一、学生发言,引出问题

  师:昨天,同学们捕捉了许多鼠妇放在瓶子里,下面我们首先请几位同学给我们讲讲他是怎样捉到鼠妇的。

  生(女):我在草丛里和墙角落发现它们,用草杆引它们爬上去,然后放进瓶子里,不过鼠妇老是从草杆上掉下去,我费了好大的劲才捉到10只。

  (同学们发出善意的笑声,好几位男生同时举起了手)。

  生(男):我是掀开石块后找到它们的,然后直接用手把它捉到瓶子里。

  生(女):我们小组的同学把我家的花盘全部挪动了一遍,在花盘底下找到了好多,由于不敢直接用手抓它们,我们想了一个办法,用纸卷成漏斗状,然后设法让鼠妇爬进“漏斗”,把它们从瓶口“漏”到瓶子里去。

  师:看来大家在捕捉鼠妇的时候都动了脑筋,有些同学还想出了很好的方法。那么,同学们在捕捉鼠妇的过程中想到了什么问题呢?

  生:鼠妇生活的地方又阴暗又潮湿,长年累月。这样,它们受得了吗?

  师:每种生物有自己的生活习惯,有的习惯在干燥的地方,有的习惯在潮湿的地方,比如说蚯蚓它就长期生活在土壤里面。

  生:鼠妇生活在潮湿的土壤表层,它们吃什么呀?

  师:这个问题真厉害,把老师给问住了,老师回去查查相应的资料,下节课再回答你,好吗?

  生:好。

  生:鼠妇是不是胆子特别小呀?我小心搬开花盘的时候既没有碰到它,也还没有动手捉它,它就四处乱爬。

  师:是啊,搬开石块或花盘以后鼠妇很快就爬走了,它们为什么爬走呢?是胆子特别小吗?

  (老师板书──问题:搬开石块或花盘,鼠妇为什么爬走呢?)

  【问题最好是让学生自己提出来,学生提出来的自己想知道的问题才有更大的兴趣去探究,老师应该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去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出问题。】

  二、逐步深入,带领学生进入探究的情境

  (1)作出假设

  (思考一会儿后,好几位同学举起了手)

  生:石块或花盘搬开,对鼠妇来讲是一种刺激,它感到危险,知道有人来抓它了,所以就爬走。

  生:因为它们长期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地方,一旦你把石块或花盘拿开的话,阳光照进来,生活的环境温度升高,它们不适应,就爬走了。

  生:鼠妇不喜欢光,光对它们来讲是一种刺激,光照进来让鼠妇感觉到不安,所以它们就跑掉了。

  师:那就是说,你认为鼠妇爬走是因为环境变明亮了,或者说,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使它逃离明亮的地方,选择阴暗的地方。

  师:几位同学分析得都有一定的道理,但这只是同学们的看法,不一定都正确。因此,我们把这些看法作为这个问题的假设的答案,怎样验证谁说得假设对呢?

  生:做实验。

  师:老师也同意通过做实验去验证。但我们课堂上的时间有限,我们先选择听起来最合理的第三种假设(环境变明亮使鼠妇爬走)去验证,时间有多的话,我们再去验证其余两种假设。

  (老师板书──假设:鼠妇适于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环境变明亮会使鼠妇爬走。)

  【到底是什么原因使鼠妇爬走,学生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做出了好几种猜测,每个人谈的都有道理,但学生第一次接触探究实验,不知道接下来怎么办,老师适当做出选择其一的安排,将学生的注意力先引向具体的探究活动过程。】

  (2)制定和实施探究方案

  师:那么,这个实验怎么做呢?同学们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吧。

  生:我想应该准备一些干的土壤和湿的土壤,然后设法保证湿的一边是阴暗的,干的一边是明亮的,然后把鼠妇放进去,看看哪边的数量多。

  师:怎么样才能保证湿的一边是阴暗的,干的一边是明亮的呢?

  生:我可以用一个大托盘,干的土壤和湿的土壤放在里面两边,然后在托盘相应的一边盖上纸板,另一边盖上透明塑料板。

  师:看来,这位同学受到了我们桌子上准备的实验器材的启发,不过我想问这位同学,不盖透明塑料板不是也保证了光线明亮吗?

  生:盖上可以防止鼠妇爬出来。

  师:同学们对这位同学的实验方案还有什么意见吗?

  生:我觉得应该把两边的土壤改成都是干的土壤或者都是湿的土壤,不然的话,就说不清楚是土壤的干湿还是光线的明暗使鼠妇爬动。

  师:很好,所以要研究鼠妇爬走是不是和光线变明亮有关,只有在其它的条件保持一致的前提下,才能看出光线的明暗这一对不一样的条件对鼠妇有没有影响。

  师:像这样的光、水、温度这些影响生物生活的非生物条件,我们把它们叫做非生物因素。(老师板书──非生物因素:光、水、温度等)影响生物生活的其它一些生物我们就把它们叫做……

  生:生物因素。

  (老师板书:生物因素)

  师:那么,改成都是干的土壤好呢?还是改成都是湿的土壤好?

  生:改成湿的土壤好。

  师:(进一步追问)为什么呢?

  生:因为我们看到鼠妇一般是在潮湿的地方,在干燥的地方没有看到,推测鼠妇习惯生活在潮湿的地方,把鼠妇放到湿的土壤中它更容易适应,很快安静下来,有利于我们观察鼠妇的活动,避免造成大的实验误差。

  生:我想到另外一个问题,我们刚才推测人掀开石块这种刺激也可能是鼠妇爬走的原因,把鼠妇放进去对鼠妇来讲是一个很强的刺激,它不会四处乱爬吗?

  师:会。

  生:那怎么计算鼠妇哪边爬得多呢?

  师:(把问题抛给学生)同学们说说看,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

  生:可以把鼠妇静置几分钟,等它脱离了这种刺激的影响后再开始计数。

  师:大家同意吗?

  生:同意!

  师:因此,我们要让鼠妇静静地在里面呆上几分钟,让它适应一下实验装置的环境,避免由于鼠妇的紧张而造成实验误差,这同时提醒我们做实验时要保持教室里的安静,以免干扰了鼠妇。

  【七年级(初一)的学生在制订实验的方案时,常常考虑不周到。教师以引领者的身份启发学生思考,完善实验方案,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长期这样,学生考虑问题、制订实验方案的能力就会获得提高。】

  师: 大家对这个实验装置考虑得很严密,看来同学们都意识到了要想研究某个条件影响鼠妇的生活就得把其它的条件控制起来,避免它们的干扰。做实验前,老师还有二 个具体的操作问题想问一下大家。实验第一步,大家就会遇到一个问题,鼠妇怎么样放进去呢?我们每个实验小组两个瓶子里各装了5只鼠妇,是一起放进托盘的某个地方呢还是分两部分放到不同的地方?放到哪里比较好?

  生:我觉得一起放在托盘的中央比较好,很容易看出它往哪边爬。

  师:有其它的意见吗?

  生:我不同意他的看法。仅仅看出它们往哪边爬是不够的,我们需要用具体的在明亮和阴暗中的鼠妇数量来证明鼠妇喜欢哪种环境,而一起放在托盘的中央不方便计数,因为中央区域处于阴暗交接的地方,不好把处于这一区域的鼠妇算作哪一边的。

  师:那你觉得怎么做好呢?

  生:我觉得应该同时在托盘的两边一起放,5只鼠妇放在明亮区域的中央5只鼠妇放在阴暗区域的中央,这样便于计数。

  师:大家同意他的做法吗?

  生:同意!

  师:好,根据我们的实验设计,应该是依靠鼠妇安静下来2、3分钟后分别呆在明亮的区域和阴暗区域的鼠妇数量来判断它喜欢哪种环境,但是,有的鼠妇可能适应能力比较差,放进去5分钟还不能适应这个环境,还在乱爬;还有,你在计数的时候可能会碰到这种情况:有鼠妇爬到明亮的地方,感到不适应,正往回爬但又还没越过明暗交接的地方,你已经计数了。这二种情况都会带来误差,怎么样解决它们呢?

  生:首先保持周围的环境安静,然后等到10只鼠妇不再动的时候才开始计数。

  师:10只鼠妇不再动的时候?

  生:(着急的解释)我指的是没有很大的爬来爬去的时候才开始计数。

  师:别的同学有什么想法?

  生:我觉得让鼠妇安静几分钟后,可以多观察几次,每次观察都作记录。

  师: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生:可以包含各种情况对实验的影响,减少误差。

  师:不错,能想到这一点真是不容易。好,我们确定下来,将鼠妇静置的时间是2分钟,2分钟之后每隔1分钟统计一次,共统计10次。一会儿各小组就可以利用捕捉到的鼠妇开始进行实验研究。实验的时候注意分工合作并做好实验记录。

  【由于科学探究实验具有很大的严谨性,有些实验设计的细节问题学生确实想不到,这时候需要老师加以提问、引导,将一些需要补充交代的问题讲清楚,以确保实验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学生分组实验,在学生做实验的过程中,注意纠正他们错误的做法并对分工合作表现好的实验小组予以及时表扬。)

  师:哪个小组先来汇报一下你们分工的情况以及你们的实验结果?

  生:(上讲台)我们小组是这样分工的:甲同学负责把鼠妇放进去,并盖好纸板和塑料板;乙同学计时;丙同学统计鼠妇的数量;丁同学负责记录。我们的实验结果是这样的……(在黑板上的第一个表格内记录实验数据)。

  师:看上去这一组同学的实验结果中,每次记录的数字大都是阴暗处的比明亮处的大,其它小组的情况也是这样吗?

  生:是这样。

  师:10组数据挺多的,有没有更简单明确的表示实验结果的方法呢?

  生:可以运用数学中求平均数的'方法。

  师:(进一步追问)具体怎么求?

  生:明亮处的数据加起来除以10,阴暗处的数据加起来除以10。

  师:(启发提问)这可能会得到小数,怎么处理呢?

  生:四舍五入。

  师:有没有反对意见?

  (同学们思考了一会儿,有几位同学急不可耐地举起了手)

  生:我不同意用四舍五入来处理!因为数学老师讲过,应用题要按实际情况处理,这是实际问题,鼠妇超过半只才能算一只,所以应该是小数点后的数字大于0.5才进一位,并且只保留整数。

  师:很好,每个小组计算一下自己的平均值,然后各组给大家汇报一下。

  (各小组依次在黑板上的第二个表格中记录数据)

  师:看,用平均数表示大家的实验结果就十分简单明了。实际上,我们班有13个组,相当于做了12次 重复实验,我们知道,实验重复的越多,就越容易减少误差,得到的结果就越可靠。比如说我们扔一枚硬币,落地时不是正面朝上就是反面朝上,扔一次的结果假如 是正面朝上的话,我们并不能得出“扔硬币落地正面会朝上”的结论,因为大家都知道,多扔几次就可以得到硬币正面朝上和正面朝下的结果是一样多的。那么,我 们怎么样来处理这13组实验数据呢?

  生:将每一组的平均值加起来再求一次平均数。

  师:很好,这位同学反应很快,说明他理解了处理重复实验数据的方法,请大家算一下这个平均值。

  (学生计算,汇报)

  师:明亮处的平均值是2,阴暗处的平均值是8,这两个平均值可以说明鼠妇喜欢阴暗的环境,从而可以得出结论,环境变明亮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实验数据的处理对于七年级(初一)的孩子来讲是一个比较难掌握的内容,老师应合理的予以启发,让学生充分运用已经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解决。教学实际情况证明, 做到这一点不是很难,而且学生使用了其它学科的知识感觉很有成就感,无形之中让学生明白了学科知识具有一定的相通性和互补性,使他们努力学好其它学科。】

  三、巩固拓展,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

  师: 其实不仅是光,在我们完成刚才这个探究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已经想到鼠妇的生活也许还会受到其它因素的影响,比如说土壤的潮湿程度以及温度等等。请大家参照 我们课堂上设计的这个探究性实验的装置和步骤,设计一个类似的探究实验,看看鼠妇的生活是否受其它的因素的影响。由于时间的原因,同学们只能下课以后去试 一试了。最后提醒大家一下,课后完成自己设计的另一个探究实验后,鼠妇怎么处理呢?

  生:放回到适合它们生存的自然环境中。

  师:好,我们就要养成这种爱护实验动物的好习惯。

  四、从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引申到生物因素的影响

  师: 同学们在刚开始上课的时候说过,人掀动石块或移动花盘会使鼠妇爬走,影响鼠妇的生活,除了人之外,其它的生物当然也可能影响鼠妇的生活,这就是我们提到过 的生物因素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际上,自然界中这种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生活的例子很多,比如大家都知道的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讲的就是螳螂对蝉生活的 影响和黄雀对螳螂生活的影响,我们知道,这是一种捕食关系,大家还知道哪些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生活的例子吗?

  (学生发言举例子)

  五、从环境对生物的影响转而讲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师:大家举的例子都不错。生物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都会影响生物的生活,但是,生物只是被动地受环境的影响,它对环境就不会有一定的影响吗?请同学们结合课本第10页图1-6“土培中的蚯蚓”阅读相关文字,思考这个问题。

  生:蚯蚓在土壤里钻来钻去可以使土壤疏松。

  生:蚯蚓会吃掉落叶和一引起生活垃圾,能清除一些环境污染;蚯蚓的粪便是植物生称的好肥料;还有,蚯蚓是高蛋白的,营养丰富。

  (同学们“哄”的一声都笑了)

  师:看来这位同学的课外知识挺丰富的。通过几位同学的回答,我们知道生物确实会对环境产生影响,但我们可以想到,生物对环境产生影响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它已经适应了这个环境。比如说蚯蚓没有适应在土壤中生活的话,它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影响土壤的。请大家翻到课本第8页,观察节头情影图“沙漠中的仙人掌”,这是一个典型的生物适应环境的例子。

  (学生观察、思考)

  师:同学们还能举出一些其它的生物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的例子吗?

  (学生发言举例子并讨论)

  课后反思

  学 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教师在科学学习活动中主要起引导作用,启发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自主探究,这是我们经常提到的一句话。我们都知道在教学活动中要 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却常常没有意识到,有时我们的行为实际上是限制了学生。同样是上这节课,探究实验的每一个步骤,我们经常 是直接告诉学生,让学生按部就班来探究,比如:老师不让学生来提出问题,自己直接给出问题,生怕学生胡思乱想,五花八门的问题让自己下不了台(其实老师回 答不出问题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坦白说出学生反而觉得你坦诚,更喜欢你,不让学生提问会扼杀孩子的好奇心和兴趣);再比如,在设计探究方案时常常担心学生 丢三拉四而干脆给出实验的具体步骤,在学生实施探究方案时又担心学生计时不准,而常常由老师统一计时,这样,在某种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手脚。而这次上课, 我放得很开,从提出问题到作出假设,从设计探究方案到实施探究方案,一切都是学生自己思考出来的,我只是起了一个积极的引导作用,在学生漏掉某些重要的注 意事项时把需要交代的问题交代清楚以确保实验的准确性。学生们在小组内相互配合,密切合作,积极思考、提问、表达、动手,很好的完成了这个探究活动,并且 在实验后的分析处理数据的过程中也能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表现出很好的实际应用能力。在探究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学生在积极动手、动脑的同时,潜移默化地体验 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留给他们的课后探究问题也再一次激起学生继续探究的热情。

  通过这次教学,我深有体会,在备课过程中,只有结合学生实际,设计出符合学生年龄思维特点和便于操作的教学方法、实验方法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完成相应的教学目标。

  每 次上课,每次都有一些缺憾,反思这堂课也有不足。比如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课前我意识到一节课时间不够用,却没有相应的安排调课换成二节连堂课,给学生充 足的时间,让学生独立选择并完成类似的另一个探究实验。由于本课是本书安排的第一个探究活动,安排学生课堂上完成类似的另一个探究实验有利于学生巩固对探 究的一般过程的理解,同时,这也是课堂反馈的一个极好形式。

生物说课稿 篇7

  各位专家领导,大家好!

  今天我将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 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 .

  一、指导思想

  生物科学不仅是众多事实和理论,也是一个不断探究的过程。因此本节课的指导思想是:走进新课程,运用探究性学习,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病毒》是人教版幼师教材全一册第二部分微生物中第三章。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前两章细菌、真菌等有关微生物的知识,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及将来的幼教工作息息相关。因此,在教材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2、教学重点

  (1) 病毒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的特点。

  (2) 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3、教学难点

  病毒的结构和繁殖。

  三、学情分析

  本 节的教学对象为学前二年级学生。通过第一部分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生物体的基本结构,植物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等知识;已学会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 等研究生物学的方法。具备了独立学习本节部分内容的知识和能力基础。她们对本节课涉及的有关病毒与人类关系,在生活中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病毒的形态 结构、生命活动的知识,难以理解。

  四、教学目标设计

  1、基础知识目标:

  (1) 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病毒的形态结构特点。

  (2) 通过学习让学生识记病毒的生命活动特点

  (3) 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病毒对植物、动物和人体的危害以及病毒在生物防治上的作用。

  (4) 通过学习让学生识记细菌病毒——噬菌体的有关知识。

  2、能力训练目标:

  (1) 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具有进一步获取课本以外的生物学信息的能力。

  (2)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3、思想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五、教法设计

  1、直观教学法

  通过动画课件等直观教学手段,创设生物微观世界,激起学生的感性认识,获得生动的表象,使学生能比较全面地掌握知识,比较深刻地掌握和理解教学内容。

  2、探究式教学

  使学生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发展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

  六、学法指导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本节课采用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让学生在课前以组为单位,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通过多媒体网络技术查找有关资料,进一步通过小组讨论、协商,得出研究报告。最后在课堂交流。

  七、 教学程序设计

  1、教师设疑: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继而紧张地沉思,期待寻找原由。

  2、教学内容分为四部分内容:病毒的发现;病毒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病毒与人类的关系(有害);病毒与人类的关系(有利)。

  (1)学生的主体活动为:学生代表阐述本组的研究报告;做好听课纪录,思考并提出相关问题,讨论得出结论;展示本组设计的《健康周报》。

  (2)教师的主导作用:引领教学主线,创设问题情景,聆听学生讲解,归纳教学内容。完成学生的测评。

  八、媒体的选择

  本 节课的知识较为抽象,难以理解。因此我们采用网络、课件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集文字、声音、图像于一体,把抽象的问题直观化、形象化、立体化、动态化;把 学生看不到、摸不着的病毒结构及生命活动的动态变化过程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使难点迎刃而解,重点得以突出,充分体现了计算机多 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

生物说课稿 篇8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少版小学美术第16册《海洋生物》一课。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分析根据《美术课程标准》所确立的阶段目标

  《海洋生物》一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这节课通过介绍海洋生物的形状、花纹和色彩等,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个性的表现力;让学生在畅游海底世界的同时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进而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二、说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欣赏神奇的海洋生物,初步认识海洋生物的形状、花纹和色彩等。

  2、用自己喜欢的绘画方式来表现海洋生物,能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3、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及保护自然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欣赏海洋生物,表现海洋生物,感受海底世界的美妙。

  教学难点:能够对海洋生物的某个特征着重描绘,色彩亮丽,生动有趣。

  三、说教法

  学法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在教学中我采用演示法,谈话法,范例教学法进行教学,以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

  在学法上,主要通过欣赏、感受、观察、比较、想象、表现等方法相结合。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要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教具和学具结合教法和学法,采用如下教具和学具:多媒体课件——《海洋生物》、勾线笔、油画棒、彩笔,刮画纸、纸盘、废旧材料等。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使学生能在视、听、说、做、思等行为环节中经历美术的过程、体验创造美的快乐,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如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因而,新课伊始,师生共同欣赏一段《海底总动员》的动画片,跟随镜头去探索神秘又美丽的海底世界。观看之后请学生谈谈观看感受,学生对这种动画片很感兴趣,会纷纷发表看法,互相交流。我随机引导:“海底真美啊,那里生活着数不尽的海洋生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海底世界,去认识神奇的海洋生物。”(此时板书:“海洋生物”)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我充分发挥了动画的作用,让学生欣赏到了神奇的海底世界,获得了丰富的感性素材,这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为突破难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赏图怡情,归纳方法

  海底世界是神奇美丽的,然而我们这个地区的孩子很少有亲身经历的`,基本要通过电视或动画片来了解,所在要想很好地完成海洋生物的绘画,有相当的难度,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突破此教学难点,我设计了多层次的欣赏环节。

  1、边猜谜边欣赏。用多媒体出示有趣的谜语,学生猜谜的同时欣赏到海洋生物的图片。凶猛无比的鲨鱼,聪明灵巧的海豚,那艳丽无比的珊瑚??各种神奇美丽的海洋生物深深吸引住孩子们的眼球。欣赏之后我激励学生说出“通过欣赏这么多海洋生物图片,你最喜欢哪些海洋朋友?它有什么特点?他有哪些迷人的色彩呢?

  2、欣赏小朋友的美术作品,在欣赏之前老师提出2各问题共大家边欣赏边思考,(1)你觉得他们的作品怎么样?(2)他是如何表现海洋生物的?通过小组讨论,归纳出作品的表现形式此环节的设计,

  既尊重的学生的个性选择,又达到了以观察为铺垫的教学目的。

  3、创作思路。看了那么多的优秀作品,有了这么多的独特感受。今天你们小组想要用什么方法来表现你喜欢的或想象中的海洋生物呢?请(各小组讨论)说一说你们的巧妙构思。(学生谈想法,教师引导,讲解创作过程。)设计意图:通过多层次的欣赏,小组讨论,归纳出作品的表现形式,这样的设计,既尊重的学生的个性选择,又达到了以观察为铺垫的教学目的。

  (三)指导表现,鼓励创作

  这一环节中为我采用直观教学法,教师示范作画,学生根据观察以及之前的学习经验自已尝试着总结画法,然后再由我适当适时的点拨。使学生对海底生物的认识从感性向理性发展,教学的重点很快被突破了。学生掌握了海洋生物的表现技巧以后,最为急迫的是想给亲自动手画一画。我没有过多的言语,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思维。而在学生创作的同时,我也将黑板创作成了一副海底蓝图,为下一环节的展示做好了铺垫。

  (四)评价总结,展示作品当学生完成图画时,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采用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教师及时地给予鼓励性评价。评价之后,我号召同学们将自己的作品剪下来,并贴到黑板上。同学们的海洋朋友游进了美丽的“海洋世界”。此环节的设计,使学生在评价和展示中个性得到发挥,充分体验到美术活动的快乐。

  (五)拓展延伸,渗透德育

  此时的黑板已经变成了一幅生动的海底世界图。大家都沉浸在这美的世界中。我在这时将话锋一转:“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很多海洋生物濒临灭绝。我们将永远失去这些美丽的海洋朋友。伴随着叙述我将黑板上的海洋生物摘下,”掉落到底边。“了解到这里,你们有什么感受?我们应该怎样做呢?”刚刚还美好的海底世界,瞬间化为乌有,孩子们的内心必然顿生出一股愤慨与惋惜之情,我便抓住这一时机,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并向同学们发出号召:“大海是大自然赋予我们人类的瑰宝,我们在感受它的美的同时更有责任去保护它,那就让我们携起手来,从我做起,从捡起一块纸屑做起,从节约一滴水做起,为保护我们的大海、保护这些神奇又可爱的海洋朋友做出我们的贡献。”

  五、说板书设计

  我号召同学们将自己的作品剪下来,并贴到黑板上。这样,同学们的海洋朋友游进了美丽的“海洋世界”,此时的黑板已经变成了一幅生动的海底世界图。此环节的设计,使学生的创作得到充分的展示,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接着,又以此为契机,对学生进行了环保教育。

  效果预测海洋生物是学生一直感兴趣的题材,但感兴趣并不一定就能表现好。保持学生高昂的情绪,将学生模糊的记忆变成清晰的形象,转化为个性的创作非常重要,因此,这节课,我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始终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的学习体验,并运用激励的语言对学生进行恰当的评价。相信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定能够在轻松氛围中感受创作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

生物说课稿 篇9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第三章,第一节。在此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遗传的细胞基础(如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受精作用等),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我将从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确定本节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 说出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

  (2) 通过分析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得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能力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模拟科学发现的过程,渗透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3)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推理、归纳等科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体会到生物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2)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意识,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3)体验生物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生物就在身边,培养应用意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为了使学生能较顺利用地达到教学目标,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教学难点: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四、说教法

  众所周知,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者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法上我主要体现“启发式”的理念,并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增加教学的新颖性,同时我还采取:

  1、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2、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五、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在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这节课我主要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间的合作,学生参与整个课堂及课下活动,既发挥了集团军的作用,学生也在活动的过程中学会了与人合作和交流。我还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分析、探究去发现知识,逐渐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生物说课稿】相关文章:

生物说课稿11-14

生物的分类说课稿07-10

生物特征说课稿02-15

生物细胞说课稿02-15

生物的特征说课稿07-02

《生物的特征》说课稿11-05

生物鸟说课稿11-09

生物说课稿-《生物圈中人》07-12

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说课稿07-07

单细胞生物说课稿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