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小学语文说课稿

小学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2-01-14 03:21:35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必备】小学语文说课稿模板汇总7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语文说课稿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必备】小学语文说课稿模板汇总7篇

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1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鲁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二单元的一篇常识性讲读课文《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细节的顺序,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墙的,来启发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要注意留心细致地观察身边的事物。

  一、说教材

  根据语文新课标第二学段阅读要求和第二组训练项目,我把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确定为学习课文3~5自然段,指导学生深入学习课文,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因此,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

  1、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方向。

  ①学习作者细致观察的方法,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写清楚的。

  ②朗读课文。

  (2 )能力方面

  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3)情感方面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陶冶美的情趣,

  爱生活,做个有心人。

  2、教学重点

  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3、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4、教具准备

  课件、爬山虎实物

  二、说教法

  从心理发展的特点来看,四年级的学生基本上是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年龄阶段。从提高教学效果来看,运用直观手段获得的表象,使学生感到形象清晰、鲜明、生动有趣、印象深刻、便于记忆、容易巩固,容易引起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加上我班学生对爬山虎缺乏认识,对隐藏在叶子后面的爬山虎的脚更不了解。为了增加课堂教学的形象性,降低理解课文第三、四自然段内容的难度,遵循直观性教学原则,我设计制作了课件来辅助教学。从情感性的角度出发,我选择了“情境教学法”,通过用画面再现情境,用导语创设情境,用朗读感受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从而让学生入境动情。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强调读书是语文课最重要的活动,通过“读——想——议——再读”的方法学会读书,学会合作。在引导学生感悟课文内容时,以自读自悟为主,并体现综合性学习的特点,如读读画画说说。

  三、说学法

  1.引导学生预习好课文,理清课文的层次,初步了解课文。培养自学能力。

  2.让学生观察挂图中爬山虎脚的形状,为理解爬山虎是怎样凭借脚向上爬的打下基础。培养观察能力。

  3.教学中把学生放在课堂教学的主体位置,主导学生的“听、说、读、写”活动,让学生通过朗读、思考、讨论、交流、再通过老师提问检查做出总结,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阅读能力。

  四、教学流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我是用问题设置情境导入的: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爬山虎的叶子,课文第二段围绕叶子的特点写得非常具体化,无论是叶子的颜色,还是静态、动态都给以美的享受,那对于它的脚你们想知道什么?

  意图: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通过质疑提出问题,来引发学生对事物的欲知性和提高学习兴趣。

  在学生发表意见后,对学生说:请大家默读课文3至5自然段,边读边想,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爬山虎的脚。

  这一程序是针对本课的特点和重难点来设定的,让学生一开始就认定目标——了解叙述顺序,抓住主要内容。

  第二环节,读文感悟。

  词句训练是整个小学阶段的一个教学重点,加强词句训练,更是第六册阅读教学的重点。课标上3、4年级的阅读要求就指出: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因此,在这部分教学中,我让学生注意找出关键句词,认真读读,体会,感悟。

  引导完成第三自然段:我是这样说的,谁愿意把第三自然段读给大家听?其余的同学请提起笔,画出写爬山虎脚的句子。等学生读完后,屏幕出示第三自然段,指名生答,在关键句下画出横线。再请学生在这3个关键句中找出写脚位置、形状、颜色的关键词,在下面打上点。屏幕显示这段文字和画线、打点,是为了突出强调,引起学生的注意。接着让学生一块把这3个关键句连起来读一读,边读边在头脑里想象画面。在学生读文想象后,课件出示,让学生认一认: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是什么形状、什么颜色的。学生说老师板书。

  用这幅图片的'目的,是为了以形象的画面,给学生留下清晰、深刻的印象,便于学生记忆爬山虎的每个部位。然后让学生再读本段,感悟体会。

  讨论完成第四自然段:我是这样说的,请同学们用刚才抓关键句、关键词的办法,在4人小组里学习第四自然段,看看爬山虎是怎么往上爬的。先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在小组里学习,我巡视指导。再让学生汇报讨论情况。

  第一步,根据学生的回答在屏幕上显示出关键句、词。屏幕显示关键句和在关键词下画上三角形,是为了突出强调,引起学生的注意。

  第二步,全班齐读关键句,边读边想象画面。然后让学生观看屏幕,课件演示:(师解说)长出小圆片,细丝变弯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这个动态画面的演示,是为了引导学生理解爬山虎的脚触着墙时的一系列变化,了解向上爬的过程,启发学生明白“弯”“拉”“紧”有一连串的因果关系,由“直”到 “弯”,缩短了距离,所以产生了拉力,由于产生了拉力,使它在墙上贴得很紧。这部分教学要引导学生品词解句,体会作者用词之妙,重点体会三个动词的作用,可以设计这样的环节:如果把“触”换成“贴”不行,“触”表示速度快。把“触”换成“贴”不行,那把“巴”和“贴”换一换行吗?不行,“巴”说明牢固、有力以体会作者写这段话的时候,用词相当的准确。正因为如此爬山虎才会“紧贴”墙壁。通过比较使学生明确每个字的深刻内涵。

  第三步,探讨它是如何一脚一脚向上爬的。这个重难点要突破,比较简单的方法可以从网上找了几段视频,让学生有个直观的感受。这样使学生感到形象清晰、鲜明、生动有趣、容易引起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但我们仔细思考,取得这样的教学效果,是来源于视觉,我们语文教学的本真应是文字,因此重点在于如何让学生从语言文字中理解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的往上爬的。教学中我们是否可以分为这样几个教学步骤:

  首先,以生活体验拉近学生与文本描写的距离。本课描写的植物,却用了动物性质的词语,既然如此,我们不妨用爬山虎的脚和动物的脚或者我们人类的脚进行联系比较,看看我们是否可以发现一些问题。我们人类的脚通过抬腿、迈步带动身体前行,那么爬山虎的脚是否也像我们人类的脚一样带动身体前行呢?引导学生体会描写爬山虎动作的词语,提出“触”、“巴”、“拉”等词语,使学生知道爬山虎是这样向上爬的,那么我们人类的脚,向前迈进后面留下的是一串脚印,爬山虎留下的又是什么呢?学生不难发现,爬山虎每前进一步都有“一脚”牢牢的带动身体,并紧贴在墙上,此刻可以顺势理解了“一脚一脚”的含义,巩固一下,可以做个比较:“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换成“一步一步”或“一脚脚”的异同。进而体会出,“一步一步”地往上爬是指脚交替着往上爬,而且跨度很大,而爬山虎是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另一只脚,再巴住墙,它要不停地向上爬,就要不断地长出脚来,所以,作者说,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在此基础上,老师可以进一步点拨:“叶圣陶老先生用词多么准确呀,令我们好像看到了爬山虎一脚一脚向上爬的过程,也正是因为爬山虎一脚一脚地向上爬,扎扎实实、稳稳当当,才使得它的叶子铺的那么均匀,把全部的美展示给我们看。经过这样的点拨,自然而然地引导着学生进一步体会爬山虎“叶子”与“脚”的关系。

  第四步,指导朗读,以个别读,齐读等多种形式进行,注意抓住重点词体会感悟。

  独立完成第五自然段:先学生自由读,找出关键句、词多读几遍。再让学生说说脚的变化(触着墙与没有触着墙的时候有什么不同),这说明爬山虎的生长与墙有什么关系?出示实物,让学生观察爬山虎的脚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后师相机板书:

  意图:通过学生独立完成,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对实物的观察,弄清脚的细微变化。

  其次,前后联系,体会作者表达的精妙。这部分内容完全可以放开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感悟。教师让学生把描写爬山虎的叶子与“爬”的两部分内容相比较,联系前面的质疑,看看你从中都读出了什么,这应是学生熟练运用知识进行学习的过程,教师可以适当提示,使学生明确叶子和脚之间的联系:爬山虎的茎上有许多叶子,每片叶子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都有脚,每个脚都是拉着茎和叶子往上爬,它生命力极强,哪里有空的地方,就会努力往那里爬,所以爬山虎能够爬满整个墙,显得均匀;爬山虎的脚用力的方向总是向上的,因而反面的叶尖肯定都全部朝下,从而体会上面的句子。此处,学生可能对叶子一顺儿向下理解起来有点困难,可以用实物演示一下,学生自然可以理解,没必要深究。

  第三环节,拓展延伸。

  我是这样对学生说的:你们瞧,爬山虎的脚巴得多牢固呀!它的生命力多么顽强,让我们再来细细欣赏这一墙墙爬山虎,体会它顽强的生命力。(课件展示一墙墙的爬山虎,播放背景音乐。)出示这些图片和播放音乐的作用是:用画面再现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从而让学生入境动情。待学生欣赏后,对他们说:孩子们,让我们捧起课本,带着刚才看画面的感受,美美地读读课文吧。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用朗读来感受情境,在语言文字的诵读中去体会、去领悟。学生读文后,我用动情的话语创设情境: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爬山虎的脚》,了解到大千世界,万物百态,大自然的神奇。希望同学们做有心人,留心周围的事物,用你的慧眼去发现世界,用你手中的笔去描绘美好的世界。下面,就给同学们一次展现自己的机会,(出示课件:诗、书、画、文)请你在

  “诗”、“书”、“画”、“文”等形式中选用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来表现爬山虎或者是其它的植物。“诗”指朗诵简短的诗文,也可以背诵本文2至4自然段中自己最喜欢的一段;“书”指选用课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书法创作并展示;“画”指创作简笔画并当众展示解说;“文”指把你平时观察到的某种植物最有特点的那部分写下来。学生创作完后,利用投影仪展示得意之作,培养学生欣赏的眼光。设计这一程序的目的,是给予学生活动的时空,选择的权利,发展的舞台。让他们有更多思考和探索的机遇,有更多表达情感的平台。

  语文是一门包容性较强的学科,诵读、想象、创作的完成,掀起一个又一个的课堂高潮。使人受到情感美的熏陶感染,这是语文课带给学生的独特的情感体验,也是语文课的魅力所在。

  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的要求明确指出: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所以结束这节课时,我是这样说的:课后,请同学们仿照这课的观察方法去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注意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具体地写出来。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用所学得的观察方法去实践,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写作水平。

  我的板书是这样设计的:抓住重点词语,引导学生加以概括归纳。有利于学生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抓住主要内容。

  五:说板书:

  脚的位置:茎上

  形状:细丝,像触角

  颜色:嫩红

  6 爬山虎的脚 爬:触~变~巴~拉~贴 像蛟龙的爪子

  没触墙:枯萎

  变化

  触着墙:灰色牢固

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白杨》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节的教学内容。本文写了在开往新疆的火车上,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作者运用借物喻人的手法,借白杨,赞颂了边疆工作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奉献精神。本篇课文是对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极好教材,在本单元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依据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新课改对教学目标的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如下三个维度: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会本课的6个生字,正确读写"清晰、新疆、戈壁"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作者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体会课文要表达的深刻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体会无私奉献的精神,了解西部,感受西部。

  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本篇课文的学习,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作者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结构,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培养学生无私奉献的精神。

  二、说学情

  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

  小学五年级学生,他们拥有了一定的字词知识的积累,也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但在正确把握文章的主旨方面,有待加强;学生对重点语句的理解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小学五年级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好动、爱模仿,学习积极性强,渴望受到老师的肯定。这些都将成为我在教学过程中要考虑的因素。

  三、说教法

  教师的教是为学服务的,教师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就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我主要采用:朗读体会法。通过默读、有感情朗读、分角色朗读等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和体会。同时,辅以问答法,通过抛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与回答,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四、说学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是只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启发者,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要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的地位,因此,在学习方法的制定上,我将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运用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小组合作的形式,在互助交流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五、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我将进入说课的最重要环节:说教学过程。我的教学过程分为:导入、新授、巩固练习、小结、布置作业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导入

  在课程伊始,我将运用多媒体导入法。运用多媒体展示戈壁滩上白杨树的图片,同时播放歌曲《小白杨》,让学生对本节课要学习的白杨树有一个清晰的了解。这样,通过图画与声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融入本堂课的学习中来。

  第二部分:新授

  首先,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在这一环节,我将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同桌相互帮助等方式,解决课文中的字词障碍。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思考,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对课文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其次,再读全文,深入探究。在这一环节,我将向学生提出问题:在父亲的话中,那些词是课文的重点词?这些词又体现了白杨怎样的特点?带着这两个问题,我将让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并分小组讨论。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进行总结发言。无论学生回答的正确与否,我将一一予以肯定和指导。通过这样的设计,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意识。

  根据学生的回答得出,父亲话语中重点词语为"直"、"坚强"、"不软弱"、" 不动摇",这些词语表现了白杨高大笔直、不择环境、不惧灾难的特点。

  第三,精读课文,体会情感。我将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并提出如下问题:这篇课文是写白杨树的吗?如果不是,那白杨树又象征了什么?本篇课文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在学生自己探究的基础上,我将引导学生结合文中的相关段落,反复阅读,小组交流,仔细推敲,得出答案:白杨树象征了边疆工作者,作者通过运用借物喻人的手法,表达了对边疆工作者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精神的赞美之情。

  同时,我将引导学生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然后,我将提问学生:在最后,父亲为什么笑了?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理解父亲的笑,更好地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体会白杨的象征意义。在此环节,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突破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第三部分:巩固练习

  在这一部分,我将让学生自己思考:文中的兄妹长大之后会扎根新疆吗?如果你是文中的兄妹,长大以后,你会为新疆做些什么?让学生自己思考后,谈一谈自己的见解。通过这样的形式,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进一步强化了本节课的难点。

  第四部分:小结

  在这一部分,我将以学生自主进行小结的方式进行。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强化新知,更好的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且可以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第五部分:作业布置

  让学生搜集边疆建设者的相关资料,在课下以语文学习小组的形式进行交流,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西部边疆的了解,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而且也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3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是来自武汉市硚口区古南学校的付凌,下面,我对鄂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16课《画满画儿的圆月亮》进行说课,题目是:读进美好的童话世界,读出个性的童趣体验。

  首先,是对教材内容作简要分析,(课件:)本单元是以“快乐的想象”为话题组织材料。《画满画儿的圆月亮》是一篇文笔优美、充满童趣,极具想象力的童话故事。通过熊先生帮助小松鼠实现在“圆月亮上”画画的愿望,描绘出了一个美好的童话世界,从中可以体会出对兴趣的执着、合作的愉快、创造的成就。

  我根据《课程标准》的理念,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出发,在认真钻研教材、仔细分析学生实际情况之后,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学会课文中的8个生字,会认5个字。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3、通过读文,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引导学生善于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学会朋友间相互欣赏与支持。

  本课重点:

  1、学会8个生字,会认5个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课件)

  本课难点:

  通过读文,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引导学生善于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学会朋友间相互欣赏与支持。

  我的教学思路是:

  让学生通过阅读浅近的童话,对感兴趣的人物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能展开想象,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结合这篇童话故事的特点和低年段学生学习的需求,我采取多样化教学方法,如:多形式,充分朗读;重感悟、体验,关注学生阅读期待;尊重学生个性反应,演绎童话;抓住关键词句,创设情境品析人物。根据以上教学思路,我精心的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这五个环节是:

  一、师生对话,激趣激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品析人物,情趣体验

  四、联系生活,拓展创美

  五、自主探究,趣味识写

  第一个环节:师生对话、激趣激疑

  一开课我就用多媒体课件呈现了一幅极具想象力的美妙的画面——深蓝的天空中一轮圆月挂在森林上空。(课件),孩子们一下子兴奋起来,紧接着,我让学生走进这个情景,想象一下:“月亮像什么”,进行说话,激活了学生生活体验、激发了学生学文兴趣。在师生对话中,我又例举诗人李白的一句诗句“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让学生知道李白小时候认为圆月就象“白玉盘”,为后文的学习做了铺垫。课题的`引出也是极具想象的画面,(课件)我让学生读题后进行质疑,从而营造了强烈的阅读期待。这真是:未读先有情啊!

  第二个环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读通课文是低段阅读教学重要的过程,是感受、体验文本的前提和手段,必须扎实落实。我采用了这样的层次帮助学生读通课文:首先我让学生自由读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词;然后让学生自由练读难读的字、词、句,用多媒体设计了“谁能让月亮出现在夜空”的情趣识字,从而扫清了阅读障碍;最后,我让学生带着读题时的疑问,再读课文,并相机指导读文,将课文读通,达到初步整体感知的目的。

  第三个环节:品析人物,情趣体验

  在这一学习过程中,我采用了这样三种教学方法:

  1、自主选择,交流互动。

  我让学生从 “小松鼠”、“熊先生”中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人物,然后默读课文相关内容,做到不出声、不指读,读完后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受。这样做不仅帮助学生从文中两个主要人物入手切入,整体把握了课文,同时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抓住了学生读课文时的初步体验和感受,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2、品词析句,体悟人物。

  在学生对喜爱的人物有了初步的感知后,我又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会通过在文中找重点词、句、段的方法深入文本,开展扎实的语言文字学习。

  比如,在品析小松鼠这个角色中,

  我抓住表现小松鼠特点的词句开展教学。如:在教学1——4自然段时,我让学生围绕小松鼠“爱画画”,抓住“…在…在…还在”这个句式及“发愣”、“伤心”等词进行品读,去感受小松鼠很爱画画,有丰富的想象力等特点。

  在教学第七自然段时,我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体会读“小松鼠画呀画呀,画了一大串满是画儿的圆月亮。”抓住“画呀画呀”、“一大串”、“满是”这几个词让学生谈读的体会和独特理解,通过老师的评价语言呈现:是呀小松鼠画得多认真呀,瞧他画得真快乐,看他画得还真多呢,让学生读出个人的理解。再让学生展开想象“小松鼠还会画些什么?”并仿照第二句用“有……有……还有……”说一句话。在这个读、说、想象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让学生感受到小松鼠在生活中爱美,体会到发现美、表现美的乐趣。

  在品析熊先生这个角色时

  我带领学生抓住熊先生的语言、行为,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品味熊先生的心灵之美。

  我首先创设情景,移情体验。当学生读到熊先生安慰小松鼠的句子“瞧吧,我有一大堆圆月亮呢,给你画画吧!”时,我创设了对话情境引读,扮演角色合作读,在读中让学生体会到熊先生关心的语气,感悟到熊先生的热心和爱心。

  紧接着,我又让学生实境感受,变“话”为“画”。在第六段的教学中,“又白润又光洁”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同时又是理解为什么拿瓷盘当月亮的关键。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首先让学生真实地触摸瓷盘实物,去感受瓷盘的白润和光洁,有了真切感受后,再读“又白润又光洁”就显得格外有感情了。然后通过我做月亮升空的动作,再现比喻句中表现的画面,变“话”为“画”,呈现了具体的场景,引导学生边做动作边读。让学生依托文本体验童话情趣。

  进行角色扮演是深受低年级学生欢迎的一种活动形式,在课堂上,我很好地采用了此方法,让孩子们快乐地、创造性地演绎童话。文中的“忙碌”一词能很好体现熊先生对小伙伴的支持、欣赏。我抓住“忙碌”一词,以“熊先生忙些什么?”来激发学生想象,让学生进行想象表演。在这过程中展开师生、生生对话:“熊先生,小松鼠开画展,你为什么这么忙呀?”“小松鼠,此时此刻你想对熊先生说些什么?”通过看似轻松随意,实则精心设计的对话,让学生一下走进人物内心、感受人物特点、升华情感体验。

  我使用的第三种教学方法是角色体验,赏美议美。

  对文章10-14自然段的教学,我借助多媒体呈现的美丽画面和音乐,让学生带上头饰,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小动物,来到美丽的森林画廊。在互动交流、对话中完成文本的学习。在交流中我用“课文是怎样写的?”指导学生读好课文。用“你能不能给大家介绍你看到的画?”和“你看过画展后有什么想法?”进行语言表达训练。

  第四个教学环节:联系生活,拓展创美

  有这样一句话“教育即生活”。我们的语文学习也要尽可能地将课文中美好的童话世界与学生的生活世界打通,让学生学会去关注生活、认识生活、热爱生活。小松鼠和它的小伙伴们现在都能在圆月亮上画漂亮的画儿,你们想在“月亮”上画画吗?想画些什么?和小伙伴们说一说,画一画,我们也来办一个“画满画儿的圆月亮的画展”吧。教师的话音刚落,教室里顿时沸腾起来,孩子们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我想画一个~”“我想画~”,“让我也来试一试”,兴奋的孩子们小脸胀得红红的,小手快乐地飞舞着,这何尝不是充满着童趣的场所,这何尝不是张扬个性的天地。此时的我,也不由自主地融入到这美好的童心世界里,被我的学生们感染着、感动着。最后,我用“读完全文,你有什么收获?”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引导学生对文本的内容进行整体总结,让学生在感悟发言中对文本形成完整的认识,从而升华了主题。

  本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自主探究,趣味识写

  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我是以这样的层次来开展写字教学的。首先,让学生采用自己的方法对文中“图、够、报”等六个生字进行识记,巩固技能。然后,让学生通过自己做吮吸的动作记住“吸”字,激发了识记生字的兴趣,提高了记字效果。接着,我设计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直观地区别“极、吸”这两个字。最后,通过老师的范写,指导学生书写,在指导过程中养成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

  以上是我如何教学这一课的全过程,在本课教学中,我抓住学生的童真和文本的童趣,相互交融,使学生读进了美好的童话世界,读出了个性的童趣体验。还请各位评委和老师对我的说课提出宝贵的意见!

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以他亲身的经历和感受写下了《草原》这篇访问记。文章记叙了他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作者通过对草原景色美和人情美的不断认识这条明线,以及自己情感发展的暗线,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充分体现出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二、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二自然段。2.通过多读以及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

  4.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及热爱西部的情感。

  三、说重难点

  熟读课文,弄清文章的思想内容,体会蒙汉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是本课的重点。

  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草原不仅一碧千里,而且生机勃勃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说过:人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我特制定本文的教法如下:

  1.诵读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用多种形式诵读课文,从读中学,从读中悟,让学生在读书声中理解课文内容,受到优美文字的熏陶。

  2.谈话法:在教学过程中,多次采用谈话法,让学生自主讨论,汇报自己的收获。

  五、说学法:

  新课程强调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的探索、研究性的学习。同时重视朗读的训练,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进行以下学习方法的指导:

  1.预习方法的指导:在预习中注重让学生反复诵读,领会文意,提出问题。

  2.思维方法的指导:教学中,通过分析,引导学生抓住字词句的内在联系,诱导学生学会思考问题。

  3.读书方法的'指导: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景物特点,品读精彩语段。

  六、说教学过程:

  1.激趣揭题,通过我唱《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这首歌,激发学生兴趣,揭示出本课课题《草原》

  2.初读课文感知美:小组长组织组员读书,或齐读,或个别读,或二人读。读书形式由组长决定。听读过程中要完成三个任务:

  (1)纠正字音,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讨论课文讲了件什么事?

  (3)要互相质疑尝试解疑.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弥补独立学习的不足.

  3.自读课文感悟美: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自己明白了什么?草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3)师生交流:用简练的语言说说你读了这篇课文之后的感受.你是如何感受到蒙汉两族人民的情谊很深?

  4.品读体验,走进美

  〈1〉走进“景色美”。

  a.草原景色美丽。那作者是用怎样的语言才把草原的景色写的如此美丽的呢?学生默读,勾画出语句找学生回答。

  b.生汇报:

  (1)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通过“高歌”一词引导学生朗读。

  (2)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一碧千里”在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然后让学生看画面读句子。

  (3)羊群一会上了小丘,一会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锈上了白色的大花.引导学生体会比喻句的妙处.

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5

  各位评委老师:

  上午好!我是来自( )学校( )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等五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课文《 》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年级()册第()单元中的第()篇课文,

  这一单元的主题是( )。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中学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提高文化品位,( )作为中/外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对陶冶学生们的情操,意义非凡。

  2、教材特点:

  《 》是( )(体裁)主要写了 (主要内容),表达了 (中心思想),语言简炼,层次清晰,描写生动,语言优美,是本文最大的特色,教学这篇课文计划安排()课时,我今天要说的是第一课时,在学习《 》之前,本单元已经学习了( ),学生们懂得了一些( ),有助于学习( )。

  3、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结合初中学生们实际以及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如下三项:

  (1)、 知识和能力目标:能正确读写本课所要求掌握的生字新词,了解本篇课文和作者的一些常识,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a掌握朗读方法;通过美读课文,品味语言。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脉络,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b以学生们自读为主,教师引导启发为辅,强调有感情地朗读,融入文本意境。c运用朗读的方法学习诗歌,养成在朗读中学习诗歌的习惯;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学习诗歌,体会诗歌的情感,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d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们学会阅读、理解、品味一篇美文。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品味文中有着强烈抒情色彩、意味深长的语句,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a品味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 )。

  b引导学生们感悟生命的美好,培养关爱生命、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c提高学生们人文涵养,在领略自然美的同时,懂得把握文中的哲理。

  2、教学重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中"要培养学生们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要求,以及(本课的一些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 )。

  3、教学难点

  因为,(学生们的一些实际, 如,初中学生们现阶段的知识储备和理解能力有限 或距今时代久远)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 )。

  二,说教法

  根据自主高效课堂教学的要求,应该充分调动学生们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发挥学生们的主体作用,所以采用以下教法学法:

  a情景导入教学 为学生们创设了良好的环境,使学生们能迅速进入角色。

  b讨论法:(包括学生们和学生们之间的讨论和教师和学生们之间的讨论)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们之间的合作交流以及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使每一个学生们都能积极地发表个人见解,激发学生们学习兴趣和灵感。

  c讲授法和点拨法:由于初中学生们接触文本的时间较短,生活经验和知识积淀有限,要理解( )有困难,所以教学中利用课件补充作者生平有关重要信息和时代背景,以及进行简要的点拨非常必要。

  d点拨法。运用点拨教学法,以突破重点。运用点拨法,就是教师针对学生们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思维障碍等。

  e多媒体演示法,辅以多媒体演示法,展示图片,增强学生们的直观感受;配乐朗读,以渲染气氛。

  f情景设置法。在本节课上,我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景,如世界杯短片、配乐诵读、海雕捕食影片等,使学生们很自然地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产生思想共鸣。

  g朗读教学法。新课标重视朗读,要求读出语气、语调和韵味。通过富有感情的美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意境,品味文章所表达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本篇课文语言简洁明快、质朴优美,在句式上长短整散搭配协调,字字句句都饱含作者的情感,基调欢快,有很强的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因此在本文的教学中,采用(初读、精读、品读),让学生们在朗读中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独特的意境。指导学生们通顺、流畅、有感情地反复朗读,深入体会。并将各种方式的读贯穿于整个课堂,让学生们在读中学,学中悟。诵读法。每篇文章都有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因此我采用诵读法,主要有范读和学生们自由朗读等形式。

  h教师引导、师生合作探究法。充分发挥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们在讨论中分析、感受作者的写作成功之法。合作交流法,开放学习,课堂应该尊重个性,鼓励创造。因此,在本节课中我努力搭建一个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的平台,使学生们在和谐的关系中、轻松的学习中个性得到发展。并且,也使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取长补短,学会怎么与人交流,与其他人一起分享劳动成果,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i设疑导学法。(课文写了什么?为什么写?怎样写的?学到什么?步步深入,几个问题贯穿整个教学流程,让学生们由整体到局部地学习把握课文。)

  j自读点拨法 本文属自读篇目,课堂教学以学生们充分阅读、自由探究为主,教师点拨课文的学习要点为辅。

  k比较阅读法 在语文教学中,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是培养学生们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说学法

  学法上,我贯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们"的指导思想,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采用的学习方法是:朗读和默读相结合的方法,讨论法,勾画圈点读书法,运用网络环境进行小组课题研究,(让学生们在课后以 为专题,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环境进行小组课题研究,培养学生们的求知欲望和主动意识)。

  1、诵读法。朗读是学生们把握语感,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此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感悟优美的情趣。这一篇散文语言优美,要求学生们在自主学习,扫清文字障碍,初通文意后,能通过反复朗读品味,还课堂以朗朗书声。通过诵读和品味达到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品味文中优美的语句,培养学生们对散文的阅读欣赏爱好,对学生们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们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精神。

  2、自主、合作、探究法。叶圣陶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有利于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鼓励学生们在交流、互动中获取知识,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

  3、圈点勾画法,让学生们勤动笔墨,积极读书。学生们用圈点批注法做预习笔记,要用活页纸做感悟笔记,便于整理归类。指导学生们在对课文的分析中,用符号圈点出重点词、句,以助于学生们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养成圈点批画的良好习惯。

  合作讨论法。引导学生们积极参与小组,合作探究解决难点,也可以使学生们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

  4、自主学习法

  要求学生们必须学会使用工具书,养成看课文注解,自学课文的好习惯,自主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如课前预习、课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课后及时复习巩固等。经过自学,应基本理解课文内容、读准字音、正确停顿、有感情地朗读。学生们分组讨论,达成共识。

  5、

  四、说教学程序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六个环节展开:

  1、 导入新课:我设计的导语是:( )。预计用时两分钟。此导语以师生对话的方式展开,消除了学生们上课伊始的紧张感,激发学生们的阅读兴趣。

  2、 整体感知:预计用时15分钟

  首先,教师请学生们借助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教师有针对性地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进行指导,例如( ),这样做,既为学生们阅读课文扫清了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

  接下来,教师补充相关资料,

  1、介绍作者,(名、时、地、作、评)方法上讲究特色,

  2、说明写作意图,

  3、介绍作品的社会影响,

  4、播放有关音像资料。

  然后,请数位学生们分段朗读课文,请其它学生们边听连圈划每段的关键词语,根据段义,理清文章脉络,在此基础上,教师边引导学生们归纳文章脉络,边完成如下板书:

  理由:新课程标准对学生们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此环节力图将学生们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们的主体性和积极性,让学生们边读边思考问题,锻炼学生们的阅读能力,尤其是概括要点的能力,解决教学重点。

  3、 研读赏析:预计用时10分钟

  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们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们的阅读实践,"所以,教师以多媒体出示如下一组思考题,请学生们小组讨论,然后班级交流,学生们通过积极主动的思考和讨论,给出答案,进一步加深对文章中心的理解,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解决本课的教学难点。

  4、 质疑问难:预计用时5分钟

  教师启发:这篇课文中,同学们还有哪些疑问,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待学生们提出问题后,师生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这一环节重在鼓励学生们踊跃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可以养成学生们参与意识,养成积极思考,大胆发言的习惯。

  5、 拓展延伸

  1围绕中心,补充材料:培养学生们的联想能力和想象能力,让阅读与写作互相促进。

  2教师介绍相关材料,引导学生们课下阅读:拓展学生们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丰富同学们的知识储备。

  6、 课堂总结:预计用时三分钟

  通过教师的总结,使本课知识要点化,系统化,给学生们以强化记忆。

  7、 布置作业:

  1选用5个本课所学词语,写一段话

  2关于学后感悟

  注意:量,分层

  五、 板书设计

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蚂蚁的救助》这篇课文是语文S版第六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述了一个蚂蚁在遇到危难的时候相互救助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界生命的敬重之情,从而也告诉人们应该学会关爱动物,关爱生命。

  二、说教法

  由于这篇课文讲述的故事对同学们来讲是既熟悉又很陌生的,熟悉是因为蚂蚁是大家常见的一种动物,而陌生适应为大家对蚂蚁能够在遇到危难时相互救助这件事很陌生。与本单元的训练重点相结合,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默读感悟法。三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默读能力,让同学们进行默读,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边读边思考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中自我管理、不干扰别人学习的自制力。这篇课文所体现的主题思想也需要同学们用心去感悟,而默读是非常好的方法,所以在教学中我在读的训练上多采用默读。

  2.讲解法。由于学生对蚂蚁的救助行为会产生诸多的疑问,所以在教学中我对这一部分内容作了充分的准备,通过讲解帮助学生进行理解。

  3.搜集资料法。为了能让学生更好的了解蚂蚁,在课前我让学生对蚂蚁的知识进行搜集,尤其是蚂蚁在火中能抱成团,进行自救,让同学们对本课蚂蚁的救助行为有了更深层面的理解。

  三、说学法

  1.圈点批注法。“不动笔墨不读书”,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读书的时候我都要求学生进行圈点批注,如不理解的地方可以画“?”,把蚂蚁之间进行救助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并把自己的感受写在旁边。这样能让学生在读书的时候进行积极的思维,提高读书的效率。

  2.自主学习法。在课堂上,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作为教师我主要对学生进行引导,把大量的时间都留给学生,让学生去读,去谈读后的收获,去说读后的感悟,把学生学语文的兴趣调动起来,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3.竞争法。小孩子都有争强好胜和不服输的天性,把这种潜质合理的引导,就会在学习中发挥巨大的推动力。简单一点的可以个人竞争,难度较大的.则小组竞争,把竞争、挑战引用到朗读上也能起到较大的作用。

  四、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3、 理解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按顺序了解蚂蚁是怎样救助同伴的。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及写作顺序。

  教学难点:

  能够体验作者的情感,认识到做人的道理。

  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观察小蚂蚁,收集有关蚂蚁的资料、故事。

  2、演示文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昨天的课上,我们结识了一位可敬的动物朋友。我们了解了一个感人的故事,这就是——齐读课题“蚂蚁的救助”

  1、听写。

  2、齐读课题导入新课。

  二、读中感悟,体验情感

  1、学习第一部分:

  (1)指名读:找出事情的起因。

  (2)出示语句:我没有对它们实施救助,因为花盆中的水很快会渗下去,蚂蚁就可以着陆了。

  (3)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这句话。

  (4)提问:读读改写的句子,你明白了什么?书中为什么这样写?(强调原因)

  2、学习蚂蚁的救助的内容

  文稿出示:蚂蚁是怎样救助自己的同伴的?默读第三、第四自然段,划出相关的句子,然后同桌交流。

  汇报交流:

  ①区分“用力”与“奋力”两个词。

  明确:“用力”与“奋力”都是使劲的意思,“奋力”比“用力”程度更深;从“奋力”一词,体会到什么:作者为了与第三自然段区分,避免了重复。

  ② 了解冒号和破折号在文中的作用。

  ③画出描写获救蚂蚁被救出后的动作的词语,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④我看到还在水中的蚂蚁时,是怎么想的?又是怎样救助落难的蚂蚁的?

  出示句子:我极其小心地用针尖挑开泥土,使这只小蚂蚁露了出来。③④⑤品味带点词语,说说从中感受到什么?

  ⑥蚂蚁被救出后,又有怎样的举动呢?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⑦品味“立即、亲吻触抚、试图、衔、碰”等词语并想象它们当时想什么呢?说什么呢?

  (6)指名读第二部分,用“先??接着??然后??最后”等词语说一说蚂蚁相互救助的过程。

  三、总结全文,深化理解

  1、作者写蚂蚁的救助这篇文章是为了什么?

  2、归纳板书

  蚂蚁的救助 关爱他人 关爱生命

  用力 互相关爱

  奋力 互相帮助

  继续 衔舍身相救

  3、总结:

  小蚂蚁虽然弱小,然而在同伴遇到危险时,它们奋力相揪,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面对它们,我们怎能不升腾起敬重之情呢?从它们身上,我们也得到了启示,那就是——(看板书总结)。

  四、布置作业:

  小练笔:小蚂蚁,我想对你说

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这篇文章讲的是巴西球王贝利小时候的故事。贝利的成材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成长既要有别人的爱心,也要有自己爱心的奉献。阅读这个故事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足球教练对贝利的爱,送他足球,让他参加训练;另一方面是贝利对教练的爱。这里特别要注意到,贝利家庭非常贫困,他不可能买任何礼物去表达自己的爱心。他为恩人祈祷,他为教练挖树坑,贫穷并不阻挡贝利表达爱心。联系今天多数学生,受到来自各方面太多的爱,习以为常,不思回报,贝利的故事有很深的教育意义。须知一个人只知道被人爱,不知道爱别人,他绝不可能幸福,更不可能成材。

  二、学情分析

  在预习方面,自三年级开始已经对学生有了明确的要求,根据目标预习内容一般分为三大板块:一是字词积累与辨析;二是词语的理解;三是课文内容的大致了解,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并试着解决。至今,学生已掌握一些阅读方法,也初步具备感知课文的能力。教学时,对于浅显的内容只需集中检查反馈,毋需花费更多教学时间,而对那些有难度的词句则可分散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逐个击破。

  在重点词句理解方面,虽然学生在上一单元已开始尝试揣摩课文重点词句的方法,但对于句子的理解还存在一定困难。积累并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理应在课堂教学中得到落实。

  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各种语言训练,针对该年段学生思维深度、言语概述能力不强的特点,强化练习。可根据学生实际,在学生找出难以理解的关键性词语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联系课文理解,并通过朗读来体会句子的含义。最终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仅仅是从内容到内容,而落到思维的训练,语言的内化,情感的认同。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本阶段的教学目标及本班实际,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目标一:

  在阅读中认识生字“窟、涸、墅”等生字,在预习中尝试运用合适的方法理解“天才、贫民窟、干涸”等词语的意思,并积累词语若干。

  “天才、贫民窟、干涸”等词语的理解可放在课前进行预习,课内通过不同方式进行反馈,并在反馈中及时归纳方法,肯定学生个性理解的正确性与独特性,注重学生的过程习得。

  目标二:

  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 “天才之路都是用爱心铺成的,并且在铺成的这条路的爱心中有天才自己的一颗”,“一个原来不为世人所知的名字——贝利,随之传遍世界。”等句子的含义。

  “天才之路都是用爱心铺成的,并且在铺成的这条路的爱心中有天才自己的一颗”,既是重点,更是教学的难点。这里的理解的句子含义,决不仅限于对内容的复现,更是学生对文本的独特或带有个体行为地解读。对小学四年级学生阶段而言,可能是有难度的,教师如何找到学生最近发展区,结合课文的学习,设置切实可行的语言训练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就课本中上下文的勾连,生活场景中类似情景的迁移,使学生运用自身语言解读文本语言,为本课的最大难点。

  目标三:

  初步感悟一个人既要被别人爱,也要能爱别人,对别人的给予要有回应,这样才能健康成长。

  新课标强调三纬目标,尤其是对过程的注重。这里的过程不仅包含知识与技能,还包括情感。在这篇文章中,多么可爱的`孩子呀!在本文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力图要让有那么一种情感上的共鸣——苇苇好可爱,我也会像他那样,也会长大,也能进步。

  四、教学设计

  研究了教材,制定了教学目标后,我对教学进行了如下设计:

  (一)强调预习,侧重反馈

  良好的预习习惯的养成,对学生的成长是极其有益的。预习,自三年级开始新教材已经对学生有了明确的要求,根据目标预习内容一般分为三大板块:一是字词积累与辨析;二是词语的理解;三是课文内容的大致了解,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并试着解决。至今,学生已掌握一些阅读方法,也初步具备感知课文的能力。教学时,对于浅显的内容只需集中检查反馈,毋需花费更多教学时间,而对那些有难度的词句则可分散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逐个击破。

  有效教学的核心是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进行语言训练,提升学习的体验,方能使学生好学、善学、会学、乐学。课前的预习有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教学伊始即可让学生说说课文知道些什么?这样的好处是一可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预习的重视,有助于今后预习持续有效地进行下去;二则通过反馈交流引入文本,可让教师初步了解学生的已知部分以及学生希望解决的问题,对后文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是极有好处的。

【小学语文说课稿】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优秀说课稿04-27

小学语文说课稿06-09

小学语文《观潮》说课稿07-09

小学语文完整的说课稿07-04

小学语文《太阳》说课稿07-01

小学语文古诗说课稿11-03

小学语文荷花说课稿12-05

小学语文匆匆说课稿11-15

小学语文《画》说课稿11-19

小学语文《匆匆》说课稿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