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时间:2022-01-12 06:16:09 说课稿 我要投稿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合集6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五年级数学说课稿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合集6篇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找最大公因数》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分数》中的内容。本课时是在学生找一个数的因数基础上学习的。同时又为以后学习约分打下基础。教材中直接呈现了找出公因数的一般方法:先用想乘法算式的方法,分别找12、18的因数,再找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此基础上,引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材采用的集合的方式呈现探索的过程。

  二、说目标

  根据教材编写特点,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探索找两个公因数的方法,能准确地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2、让学生经历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三、说教学重、难点

  新课标鼓励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交流,经历探索的过程。

  因此确定教学重点为探索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

  难点为用多种方法正确地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四、说教学方法和学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本节课学生对因数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教法与学法上,可以让学生在半独立的状态下进行自主学习、交流探索。而教师在交流过程中,主要是引导、组织学生归纳找最大公因数的方法,让学生在经历体验、探索中去归纳、总结找最大公因数的方法。这也是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五、说教学设计

  《新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归纳总结的过程。根据这一理念,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

  ( 一)、复习导入,学习新知

  因为学生已经很熟练找出一个数的因数,因此,我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导入新知。(导入这一环节准备用时3分钟)

  1、师:同学们,我们已学过找一个数的因数,如果老师现在给你一个数,你能很快找出它的因数吗?

  生回答师板出12的因数:1、2、3、4、6、12

  2、师:你们真棒!照这样的方法,你能很快写出18的全部因数吗?

  生独立写并汇报18的因数:1、2、3、6、9、18。

  3、师:那么准,那你们看看它们的因数你发现了什么?请大家找一找,在12和18的因数中有没有相同的因数?相同的因数有几个?

  生同位交流,共同找出:1、2、3、6。

  师:像这样即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我们就说这些数是12和18的公因数。此时师板书出集合图形。

  4、师:中间这一区域有什么特征?应该填什么数?

  生独立思考后分小组讨论。

  生汇报:中间所填的数应该即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

  5:师:在这些公因数里面,哪个数最大?生:6最大。

  6:师:对,6在这两个数的公因数里面是最大的,那么我们就说6是12和18的最大公因数。

  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找最大公因数。

  师板书课题:找最大公因数

  (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探索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并且能很快地找出来。同时这也就突破了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这一层次的设计我准备用时12分钟。

  (二)、尝试练习,合作探究

书45页练一练中的1、2两题:

  (1)利用因数关系找最大公因数

  师:请大家把书翻到第三45页,独立完成第1小题。

  8的因数有:1、2、4、8。

  16的因数有:1、2、4、8、16。

  8和16的公因数有:1、2、4、8。

  8和16的最大公因数是:8

  师引导学生观察:8和16之间是什么关系?与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有什么关系?

  学生随着老师的问题提出来就独立的思考观察,然后在小组内自行解决。

  (让学生们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并在小组内得到发展,对后进生来说也是一个促进。)

  生汇报:8是16的因数,所以8和16的最大公因数是8。

  然后师放手给学生,鼓励学生自己小结;如果较小数是较大数的因数,那么较小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并及时出一些这方面的题练习,如:4和12,28和7,54和8

  (2)利用互质数关系找最大公因数

  师:请大家独立完成第二题。

  生汇报5的因数有:1、5。

  7的因数有:1、7

  5和7的最大公因数是:1

  师同上一样引导学生独立观察5和7之间是什么关系?与他们的最大公因数有什么关系?

  分小组讨论汇报。

  生:5和7是质数,所以5和7的最大公因数是1。

  引导生小结:像这样只有公因数1的两个数叫互质数。如果两个数是互质数,那么他们的公因数只有1。

  练习:4和5,11和7,8和9

  (3)、整理找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方法找最大公因数?

  生:列举法,用因数关系找,用互质数关系找

  师:我们在做题时要观察给出的数字的特征,运用不同的方法去找出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教师在讲解找最大公因数时,不仅要告诉学生具体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将这些单独的内容联系起来,给出学生统一的解题步骤,这样学生才有章可循。)

  这一环节的设计我也准备用时15分钟。

  (三)、巩固练习,体验成功

  完成书第46页的3、4、5题。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指导。在巡视的过程中对于后进生要特别的指导点拨。

  巩固练习准备用时8分钟。

  第四环节:全课小结

  用2分种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五、说板书设计

  我本节课的板书设计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本课的内容传递给学生,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各位评委老师,我仅从教材、教法、学法、及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这只是我预设的一种方案,但是课堂千变万化的生成效果,最终还要和学生、课堂相结合。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2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最大公因数》的第一课时。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等几方面展开说课。

  一、依据课标说教材

  《课程标准》对本课教材作了以下要求:1、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2、能找出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最大公因数是在学生已经理解和掌握因数的含义,初步学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知道一个数因数的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既是“数与代数”领域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进一步学习约分和分数四则运算的基础。对于学生的后续学习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样的编排,符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也符合《数学课程标准》第二学段的目标要求。

  二、基于学生定目标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特点及课标要求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探索找公因数的方法,会正确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增强合作意识,发展数学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发扬勇于探索、自主学习的精神,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以学定教说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为此,课前我对部分学生进行调查分析了解到:

  1、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有93的学生能熟练找出一个数的所有因数,87的学生能正确表述 “因数的含义、一个数因数的特点”。

  2、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有97的学生喜欢以“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式学习。

  根据学生情况,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能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难点为: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关键是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针对教学重点,我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作到分层递进,由扶到放,让学生主动探索,获取知识。针对教学难点,我主要遵循三条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和循序渐进原则。整个教学过程着重突出探、疑、动、悟。

  在学法上我采取让学生用动手操作、自主操作、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主要讲究重操、重学、重习、重实。

  四、基于活动定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于是,我决定以“数学活动”为主线,从“四导”入手:导新、导学、导练、导总结展开教学。

  (一)创设情景,设疑导新

  3月11日,日本发生了9.0的大地震。我国政府发扬国际人道主义精神,在第一时间给日本捐送了救灾物资。我家孩子也在家折了一些千纸鹤想寄给日本的小朋友,她折了红色千纸鹤10个,黄色千纸鹤15个,要想让它们分别装入信封,每种颜色的一样多并且没有剩余,每个信封可以装几个?最多装几个?同学们想不想帮他回答这个问题呢?学完本节课“最大公因数”我们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

  这一现实情景的对话设计,积极引导着学生进入今天的数学探究之中。这一环节着眼一个“疑”。

  (二)动手操作,导学探究。

  1、操作实验、感知概念

  出示例题:用边长是整分米数的.正方形地砖把长16分米,宽12分米储藏室的地面铺满,使用的地砖都是整块。“请同学们想一想,按这个要求,可以选择边长是几分米的地砖呢?...看来,一下子解决这个问题有些困难,我们可以借助学具来完成。”这一过渡性的语言,把学生带进小组合作,动手摆一摆、画一画的探究之中。

  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交流汇报,同学们可能找出了边长是1分米、2分米、和4分米的正方形地砖正好把贮藏室铺满。学生在动手

  操作中感知形成的表象,为抽象数学概念提供了直观支柱。

  2、联系旧知、建立概念

  请同学们结合因数的知识想一想:正方形的边长1、2、4和长方形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

  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学生可能会说出:1、2、4既是16的因数又是12的因数;也可能会说,1、2、4是16和12的共同的因数;1、2、4是16和12公有的因数等。

  从学生解决问题,发现规律的过程中,有效地引导学生发现要使正方形的地砖是整块的,它的边长必须既是16的因数又是12的因数。接着把16和12的因数,通过罗列的方法写在黑板上,(板书)同学们不难发现,1,2,4既是16的因数,又是12的因数。引导学生说出:16和12的公因数是:1、2、4。16和12的最大公因数是:4。所以地砖的边长可以是 1 dm、2 dm、4 dm,最大是4dm。接着让学生总结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板书)最后用集合圈形式的展示,让学生懂得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还可以用不同的形式来表示。使学生更直观,更清晰,更形象地理解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的概念。

  学生凭借对因数概念的理解,积极参与、动手操作、讨论交流,经历了抽象概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获得了数学概念,也获得了数学方法。有效突破了本节课的重难点。

  3、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现在让我们解决怎么装千纸鹤的问题,可以怎么办?”同学们用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知识解决了问题。(因为10和15的公因数是1、5,最大公因数是5,所以每袋可以装1个或5个,最多可以装5个。)这一活动,使学生切实体会到了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设计意图】:“活动是数学教学的生命线”,本环节我力求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探究,在探究中互动,在互动中发展,在发展中提高。这一环节主要着眼于“探”、“动”。

  (三)分层导练,巩固新知

  有梯度练习的设计,意在能让学生更好的巩固新知,并能在此基础上有所提高和拓展。为此,我把练习的设计分为三个层次:

  1、基本练习 :准备一些数字卡片,1、2、3、4、6、9、12、18,按老师的口令站队,是12的因数的站在左边,是18的因数的站在右边,这样就有一些同学不知道该站在哪边,老师再明确: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的,请站在中间。通过游戏巩固了学习知识,也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因数和公因数的联系和区别。

  2、开放提高:求18和27的最大公因数。在两个学生用列举法板书之后,让学生想一想,还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学生可能会想出:列举出27的因数,再看哪些是18的因数,从而找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也可能会想出:列举出较小数18的因数,再看哪些是27的因数,从而找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针对学生的回答,我采用激励性的评价语言:“你真了不起,发现了快捷、有效的好方法。”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通过这个练习,进一步突破了教学难点。

  3、拓展应用:育才小学六(2)班有男生24名,女生30名,参加了争当“环保小卫士”活动,如果男女生分别进行分组,每组人数一样多,每组可以有几人,最多有几人?当学生找出可以施行的方案后,老师又追问:“如果是你,你认为每组几人比较合适?” 学生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同时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

  【设计意图】:三个层次的练习做到了有趣、有益、有层、有度。这一环节主要着眼于“悟”。

  (四)引导总结,完善建构

  最后让学生说出这节课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归纳小结,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提炼升华的作用。

  五、师生参与成板书

  好的板书是学生掌握知识的网络图,因此本节课我的板书设计突出以下几点:(1)条理清楚,层次明确。(2)突出重点,与课堂小结相呼应。

  总之,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主体积极参与、操作、交流、动脑、动口的探究性学习中自主的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应用概念。张扬了学生的个性,放飞了孩子的心灵!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3

  基于对教材的认识,因此我设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在自主探索的活动中,理解计算组合图形的多种方法。

  (2)能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条件,有效地选择计算方法并进行正确的解答。

  (3)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有关组合图形面积的实际问题。感受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必要性,产生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难点:

  针对五年级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掌握用割补法求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多种计算方法,根据图形之间的联系和一定的隐蔽条件,选择最适当的方法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直观操作,对组合图形的认识不会很难。所以在探索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时,我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达到方法的多样化。重视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让活动有实效,真正让学生在数学方法、数学思想方面有所发展。

  在新授部分展开过程中,根据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的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和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组合图形的趣味性,体会到数学的魅力。所以制定了以下教学环节:

  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1.说一说已经学过哪些平面图形的面积

  2.拼一拼七巧板

  3.看一看拼出的图形像什么?有哪些图形拼成的。

  这一环节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说一说,拼一拼,看一看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中来 ,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感受到知识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明确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都和组合图形的面积有关.

  由此揭示课题:组合图形面积(板书)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学生独立与小组合作交流解决组合图形面积计算问题。

  出示例题,请学生自主独立尝试解决“这面墙的面积”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在此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在这一环节中我真正的.转变们了教师的角色,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先进行独立思考,因为没有独立思考为基础的小组交流是无效的,那样只能是学优生、思维敏捷孩子表演的领地,只有建立在每个孩子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每个孩子才有话说,那样的小组合作才有效。在这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获取更多的解题方法,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

  2.小组汇报学习情况

  汇报时用多媒体将学生的学习成果演示出来,会出现下面几种情况:

  (1) 将组合图形分割成两个一个正方形、一个三角形。

  (2) 将组合图形分割成两个梯形

  学生边汇报,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后随即板书。其他同学能清楚地与自己的思路进行比较,并及时发现错误并纠正过来。

  3.师生总结分割法。

  接下来让学生自主观察比较上面几种方法的不同之处后,再总结出求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掌握“分割法”这种计算方法.让学生明确分割图形越简洁,解题方法越简单。

  4.新授部分的练习:练习是为了学生及时巩固新知,并能用学到的新知进行迁移。为此我设计了两个层次的练习

  a.模仿练习,以割补法为主。

  b.变式练习,渗透“添补法”。

  (三)练毕校对,及时小结。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醒学生们要考虑到分割的图形与所给条件的关系,有些图形分割后找不到相关的条件就是失败的。这样做有利于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通过交流多种计算方法,使学生感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并选择最优的方法。

  5 .各位评委: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关于《组合图形面积》。

  《组合图形面积》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与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学习的,一方面可以巩固已经学过的基本图形,另一方面则能将所学的知识进行整合,注重将解决问题的思考策略渗透其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4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说课稿:《可能性》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西师版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统计与可能性》的第一课时《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五年级上册的“可能性”是一个新增的内容,它是建立在三年级上册的“可能性”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来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对“可能性”的认识和理解逐渐从定性向定量过渡。不但能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等恰当的词语来表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而且会用分数描述事件发生的概率。虽然在小学的教材中,内容占的不是很多,但它却是为小学生步入中学学习概率问题的一个重要的基础。

  鉴于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结合“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游戏活动中,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与游戏规则公平性之间的关系,会用分数求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能力目标:让学生在观察、思考、讨论、交流中探索新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公平、公证意识,促进学生正直人格的形成。

  本课教学重点是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和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初步学习用分数表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教学难点在于:充分经历、体验“可能性相等”的过程。验证抛硬币正面和反面朝上的可能性是二分之一。教学的关键是理解等可能性与游戏公平性之间的因果关系。

  二、说教法学法:

  “可能性”是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但将它从生活中抽象出来,学生仍然会感到有些陌生,需要教师用一种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来吸引他们参与课堂。因此,在本节课的设计上我打算创设情境,让学生经历“现实生活问题——探究解决——得出结论——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本节课主要采用以学生学习活动为主线,以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要形式的“探究学习法”。目的是通过丰富多彩的小组活动,以合作学习促进自主探究。

  三、说教学过程:

  围绕等可能性这个知识的主轴,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同时结合新课程理念,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主要设计为四个环节:创设情境,引入课题——猜想验证,探究新知——实践深化,发展能力——联系生活,思维拓展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为了让学生尽早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一开始,我设计了如下的情境:从而向学生直接出示了本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是研究不确定事件的可能性。(板书:可能性)这一环节的教学,很自然的揭示了课题,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入了下一个阶段的学习。

  (二)、猜想验证,探究新知

  引导学生弄懂游戏公平性的数学含义是教学中的重点环节。这节课,我引导学生理解“公平”、“等可能性”分三步走:

  第一步,出示主题图,猜测游戏是否公平。

  在这一环节,学生凭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三年级打下的基础,通过简单的推理,可以得出:硬币只有两个面,抛一次硬币,会出现两种可能,一种是正面朝上,另一种是反面朝上,用分数表示每一个面的可能性是1/2,所以都会说游戏公平。而这个结论只是停留在表层,在这里大多数学生把“公平”理解为绝对的公平。为了让学生真正地理解“公平”的数学含义。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XX大公因数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因数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为学习约分做准备。按照《标准》的要求,教材中只出现求两个数的XX大公因数。

  2、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所处的地位和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理解公因数和XX大公因数的意义,探索找公因数的方法,会正确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与XX大公因数。

  能力目标:能根据两个数的不同关系灵活地求两个数的XX大公因数。渗透集合思想,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情感目标:让孩子在生活经验中体会成功的快乐,体会数学与人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的'理念。

  3、教学重、难点:据以上的目标,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理解公因数和XX大公因数的意义,探索找公因数的方法,会正确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与XX大公因数。

  二、设计理念

  在概念教学中,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充分地发挥情境的作用。由“求”转变为“找”两个数的公因数,体现方法多样化。

  三、说教学流程

  结合教材、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实际,按照“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要求我设计了下面五环节:

  1、复习导入:本节课的教学是学生掌握了因数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我出示两个数让学生说出它的所有因数。(16、12)

  2、交代目标:只有明确了学习目的,学生才能更好的去自主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因而在学习新课之前我首先把学习目标出示给学生,让他们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3、出示自学提示: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自学,在给出目标后,我又帮助学生拟定了两个学习的提示,让学生学有所依,学而得法,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4、自主探究,汇报交流:

  在学习“公因数,XX大公因数”的概念,探究求两个数的XX大公因数的方法时,让学生自己学,并在遇到困难时在小组群体中自由自在地交流,无拘无束地讨论,独立思考、相互学习。在讨论与交流中,思维呈开放的态势,不同见解、不同观点相互碰撞、相互引发、相互点燃,在汇报交流中强化对比,选出合适方法,从而实现个人与他人、小组与全班的全程对话。

  5、教师的教:教师在引导学生汇报时结合本节课的特点进行相机教学。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体积与容积》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41-42页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的基础上,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之后的教学内容,《体积与容积》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体积的计算方法等知识的基础,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载体。

  二、说教法:在教学中,我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让学生手、眼、脑、口并用,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建立有关体积和容积的正确表象,从而切实掌握所学的知识,为以后的进一步学习作好铺垫。

  三、说学法:

  学生自主探索、发现,小组交流

  四、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了解体积和容积的实际意义,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在操作、交流中,感受物体体积的大小、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喜爱数学的情感。

  五、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以及它们的联系和区别。

  难点:建立体积和容积的表象。

  突破方法:通过演示,引导学生观察,使体积和容积的意义变得直观,容易理解。通过直观的比较使学生理解体积与容积的区别与联系。

  六、说教具

  两个量杯、两个大小不同的水杯、形状不同的石块、小正方体、水。有关课件、茶叶罐,可乐瓶等容器。

  七、说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出示课件乌鸦喝水动画视频。

  师:看完了动画片,谁能说说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呢?水面为什么会上涨呢?是不是原来的水增加了?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概括出:小石子占了一定的空间。

  (二)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物体所占空间有大小。

  师: 我们周围所有的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只不过有的占的空间大,有的占的空间小。例如,课桌占的空间大,墨水瓶占得空间小;我占的空间大,粉笔头占的.空间小;教室占的空间大,黑板擦占的空间小。你能这样的对比着举几个例子说一说吗?(同桌互说)

  (设计意图: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感知物体的大小,为下面的探索活动做好铺垫。)

  2、提出问题,讨论解决方法。

  出示两块形状不同的石块,(一块扁状,一块球形的)谁占的空间大呢?,(1)学生观察并独立思考。

  (2)指名说说看法。

  师:看来,只凭观察我们无法判断谁占的空间大,谁占的空间小了。那你能不能想想办法,看看究竟谁占的空间大呢?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让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不仅增强了学生探索的兴趣,而且还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和能力。)

  3、观察实验,感知体积的意义。

  演示:将两块石头放入两个装有同样多水的杯子里。

  师: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生口答后,师追问:

  师:水面为什么会升高呢?上升的高度一样吗?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引导生理解:两块石块在量杯中都会占一定的空间。所占的空间大,水面上升的就高;所占空间小,水面上升的就少。

  从而揭示课题: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作物体的体积。(同时出示课件)

  现在你能用“体积”这个词来分别说说课桌、墨水瓶、教室和黑板擦吗?如:课桌墨水瓶比,课桌的体积大,墨水瓶的体积小。。。。。。

  (设计意图:在活动中,学生深刻地感受到物体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所占有空间的大小不同。学生经历了实验、观察、交流等探究过程,感知了体积的实际含义。)

  4、认识容积。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这么多的物品,都可以用来装东西。如:可乐瓶,茶叶罐,水杯,胶水瓶,

  像量杯、纸箱、可乐瓶,茶叶罐这样能装其它东西的物体叫容器。你还知道哪些容器?哪些容器装的东西多,哪些容器装的东西少?(学生例举生活中的容器。)

  出示两个大小不同的装满水的水杯,问:哪个水杯装的水多?

  引导学生认识:两个杯子所能容纳物体的大小是不同的。

  揭示:容器所容纳物体的体积,叫作这个容器的容积。

  师:杯子里装满水,水的体积就是这个杯子的容积,茶叶罐装满茶叶,茶叶的体积就是这罐子的容积。

  5、区别体积和容积。

  出示:用来装小正方体的塑料盒和正方体教具。

  师:谁能指出这两个物体的体积和容积呢?

  交流中使学生明白:这两物体体积相同,但正方体教具没有容积。只有能够装东西的物体,才具有容积。引导学生发现:一般情况下,物体的容积比体积小。

  。

  出示课件:体积与容积的区别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让学生感知“容积”和“体积”的联系和区别,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

  (三)解决问题,巩固应用

  1、试一试(P42)

  出示两个相同小正方体让学生比较大小,然后用4个相同的小正方体,摆出形状不同的物体,让学生判断它们体积的大小。

  师:通过观察,你们发现什么规律?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体积的大小与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有关,与物体的形状无关。(同时出示课件)

  2、课件出示:(第42页“练一练”的第4题)

  (1)搭出两个物体,使它们的体积相同。

  (2)搭出两个物体,使其中一个物体的体积是另一个的2倍。

  (学生先独立按要求操作,然后同桌交流,最后全班交流。学生搭出的图形可能会不一样,这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体积相等,形状可能不一样,这样可以为下一题的练习打下基础。)

  3、说一说。(第42页“练一练”的第1、2题)

  (课件出示插图,让学生独立思考,再指名回答,说出理由。)

  4、想一想。(第42页“练一练”的第3题)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体现了层次性、科学性和趣味性。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是所学知识的拓展和延伸。)

  (四)评价体验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对体积和容积的知识,你还想知道什么?你对自己这节课的表现满意吗?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说课稿12-07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11-08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03-11

五年级下数学说课稿04-26

“用数学”数学说课稿03-09

数学广角说课稿11-07

数学活动说课稿07-09

《数学乐园》说课稿07-09

数学统计说课稿07-02

《数学广角》说课稿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