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数学说课稿小学

数学说课稿小学

时间:2022-01-10 08:03:24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华】数学说课稿小学模板集合7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数学说课稿小学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精华】数学说课稿小学模板集合7篇

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冊第五单元24时记时法当中的第一课时24时记时法的认识。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教学反思五方面进行叙述。

  一、说教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钟面,学习了时、分、秒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24时记时法作为记时的方法,学生在生活中已有所了解,但出现在课程中还是第一次。教材为学生提供现实的、感兴趣的题材,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而使学生主动了解24时记时法的规律,理解和发现12时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能正确的进行两种记时法的互换。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有关时间方面的计算打下基础。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结合数学教育的特点,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了解24时记时法,会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能进行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之间的相互转换。

  2、技能目标: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经历24时记时法的认识过程,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归纳能力,增强探究意识。

  3、情感目标:体会24时记时法在生活中的应用,建立时间观念,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运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和进行记时法之间的互换。其中正确进行两种记时法之间的互换是本课的关键点。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在实际问题情境中,正确进行两种记时法之间的互换。

  教、学具准备:

  课件、钟面等。

  二、说教法

  在教学中,以学生的发展为立足点,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全过程,运用以下教法进行教学:

  1、情境教学法。

  引入新课之前,利用多媒体出示一日节目预报,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学有所悟,在问题情境中学有所思,在成功情境中学有所乐。

  2、直观演示法。

  利用多媒体演示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的异同,直观形象、生动有趣地呈现素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发现法。

  通过温习普通记时法,让学生去发现24时记时法,从而让学生产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欲望,从而自主探究知识之间的联系。

  4、问题教学法。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一系列的问题,根据学生的发现老师适时的调整问题解答的顺序,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探索,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积极状态。

  三、说学法

  教会学生学习是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落实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运用以下学法有效学习:

  1、实践探索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诱发他们内在的潜力,使他们不仅学会,而且会学。

  2、合作交流法。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张扬个性,互相促进,互相提高,实现资源共享,获得成功体验。

  四、说教学过程

  鉴于对以上的认识,我力求以学生为主体,在活动中建构,设计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一)竞猜激趣,初步感知。(耗时1分钟左右。)

  课始,播放学生熟悉的新闻联播片头音乐,让学生说说这个节目播出的时刻,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再通过屏幕上的19:00,初步感知两种记时法在生活中的存在。

  设计意图:有意义的学习必须具有两个条件,即认知基础和情感动力。通过音乐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观察比较,探索新知。(耗时20分钟左右。)

  1、认识24时记时法,探索24时记时法的基本原理。

  (1)多媒体出示一日节目预报。

  以提问的形式说说从这期节目预报中你知道了什么?你有哪些疑问?这时学生兴趣盎然地说出自己所知道的事情,并设疑:六一剧场是在什么时间播出的?14:00表示的.是什么时间?给时间学生讨论,之后明确:14:00是用的24时记时法表示的时间,14:00就是下午2:00。

  根据对表中其他信息的理解,形成如下的板书:

  上午8:108:10

  上午8:108:10

  下午2:0014:00

  下午4:0016:00

  下午4:4016:40

  晚上6:3018:30

  晚上7:0019:00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基础,我安排了场景教学。这样把数学知识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为学生开展数学活动作好铺垫,也为这节课打下坚实的基础。

  (2)比一比。

  黑板上出现了两种记时法,让学生讨论交流这两种记时法在表示方法上有什么不同?两种记时方法哪种更简便?生活中哪里要用到这些记时方法?分别给他们起个名字,问学生你更喜欢哪种记时法?

  设计意图: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经历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这一新课程理念使我们的数学课堂生动起来,师生之间的真诚互动凸现出民主和谐的课堂才是学习的最佳乐园。老师贵在能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看电视节目的生活经验进行整合,找到生活与知识的契合点,为学生创造与真实生活亲密接触的机会,并引导学生在生活问题中发现数学问题,尝试用数学知识解释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议一议

  在学生自主探究之后,交流讨论得出12时记时法(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记时法的名称。并板书,揭示课题。接着让学生说说为什么不叫25时记时法或26时记时法,强化一天24小时。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独立思考和探究的过程!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是在他们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实现的!课堂成了学生放飞心灵的天空!

  当学生在讨论两种记时法的异同时,我借助钟面拨出8时、12时、20时,让学生回答这是什么时刻?说说这时都在干什么?告诉学生新的一天是从0开始的,我并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随着钟面的变化,周围环境的变化,让学生整体感受一昼夜从0时到24时的变化过程。通过对0时的讨论,强化对0时的理解,知道今天的0时就是昨天的24时。

  设计意图:适时结合钟面,结合学生的作息习惯,引导学生探索24时记时法的记时规律。

  2、探究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的互换规律。

 (1)把24时记时法换成普通记时法。

  先让学生试着把24时记时法表示的时刻,很快的用12时记时法表示出来,以提问的形式出现,16时是下午几时?18:30呢?

  设疑:两种记时法互换有何方法?学生讨论后明确并板书:13时之后(包括13时)普通记时法+12=24时记时法。

  (2)把普通记时法换成24时记时法

  出示想想做做第一题,指名学生回答,全班校对。

  再让学生出题考老师,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互换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表述互换的方法,提高熟练程度,加深对两种记时法之间联系的认识。

  设计意图:本环节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积累,引导学生自己去系统探索两种记时法,在教师有条理的引导下,一步一步梳理两种记时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找到联系点。辅助多媒体直观的优势,让学生亲历数学化的建构过程,突破重难点。

  (三)巩固练习,应用拓展。

  学以致用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目的,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本环节结合书中的想想做做,设计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体验成功。

  1、说一说。结合银行门牌、汽车站牌、公路标志、火车票让学生在小组里说说从这些材料上知道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将书中的问题以开放式的形式出现,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让每个学生都能给出自己的想法,这里训练点是巩固两种记时法的互换,建立起初步的时间观念。

  2、画一画。给想想做做中的第6题四个钟面画上指针。

  3、小小播报员。结合本校的红领巾广播站用12时记时法表示的时刻,让学生在小组里用24时记时法播报节目,让学生在内化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

  设计意图:这两道题!通过动手、动嘴,一方面可以进一步认识24时记时法!另一方面可以了解知识的应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个性作业,提高课效。

  前面练习大多以小组讨论、交流汇报。为了考虑学生的全面发展,我设计了5分钟的独立作业。有3种形式:一是把12时记时法转化成24时记时法,有3小题;二是把24时记时法转化成12时记时法,也有3小题;三是贴近生活的进行两种记时法的互换,这也是本节课的一大难点,有1小题。(注:作业纸附在后面。)

  设计意图: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练习,使学生在进一步认识24时记时法的同时,了解24时记时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体验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五)总结评价,促进发展

  先让学生说说收获和体会,接着安排了一道开放题,看钟面让学生大胆地说说这时老师可能在做什么。

  设计意图:以学生自我回顾的方式进行小结,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掌握,培养反思自己学习方式的习惯。大胆的说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逐步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懂得珍惜时间。

  (五)板书设计:

  24时记时法的认识

  普通记时法24时记时法

  上午8:108:10

  上午8:108:10

  下午2:0014:00

  下午4:0016:00

  下午4:4016:40

  晚上6:3018:30

  晚上7:0019:00

  13时之后(包括13时)

  普通记时法+12=24时记时法

  设计意图:本节课的板书设计突出了教学的重难点内容,即运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和进行记时法之间的互换,力求简洁明了,体现主要内容,便于学生掌握和梳理知识。

  五、说教学反思

  低年级时学生已经初步的认识了时、分、秒,并在生活中越来越多的积累相关的知识。在教学的同时,我发现学生对于普通的记时法比较熟练,而24时记时法是交通,运输等部门通用的时间。学生在学习时,刚开始还不太习惯、容易出错。因此在教学时,我注意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突破。

  (一)数学生活化,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数学的起点是培养学生以数学的眼光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应用意识。在课开始时,我先让学生听音乐,猜是什么节目的片头曲,然后抛出问题,问:新闻联播是什么时候开始播放的,有的说是晚上7时,有的说是19时,然后让学生看到底是什么时刻,讨论晚上7时和19时的关系,引出24时记时法。这样的引入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更调动了学生学习24时记时法的积极性。为学习接下去的内容打下了基础。

  (二)设置启发性的问题,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

  在学生初步接触24时记时法后,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一系列的问题:

  1、这两种方法有何区别?

  2、这两种方法相互间怎么转换?

  3、两种计时方法哪种更简便?

  4、生活中哪里要用到这些记时方法?

  根据学生的发现老师适时的调整问题解答的顺序,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探索,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积极状态,把学习的权利真正的交给了学生,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综上所述,整个案例体现关注学生的需要,满足学生需要的主题,从问题情景的创设,到整个展开过程的立体安排,到难点的突破,以及所学知识的应用,都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处处为学生着想,真正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谢谢,请多加指导!

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2

  1. 课题

  填写课题名称(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类课题)

  2.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生学到了什么)认识、了解、掌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会/体会/初步了解了……技能;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习兴趣;体会与生活密切相关;交流合作的意识;独立思考的能力等等。

  3. 教学重点

  本章的知识点(宏观的、具体的)

  4. 教学难点、易错点

  5. 教学方法(一般从中选择3个就可以了)

  (1) 讨论法

  (2) 情景教学法

  (3) 问答法

  (4) 实验法

  (5) 讲授法

  6. 教学过程

  ⑴创设情景(植树问题为例)

  通过植树方式,直接引入最简单植树数量问题,进行讲解。

  (2) 新课教学

  ①通过学生讨论,讲述第一种两端都植树的问题;

  ②通过上述的'结论,来考虑一端植树的问题;

  ③通过例题,讲解环绕型植树的问题,进行三种植树问题的总结。

  (3) 巩固练习

  ①练习一

  ②练习二

  (4) 课题总结

  采取师生互动的方式,来回顾我们今天学习的植树问题,并提问学生回答每种植树问题的计算方法,并 强调植树问题和我们生活密切相关。

  (5) 作业

  通过视频展示/绘制卡片的方式给学生布置今天的作业内容。

  7. 板书

  (有标题、图形、例题、专业术语)

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3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浙教版数学第十二册的内容。比例的知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这部分知识是在学习了比的知识和除法、分数等得基础上教学的,是本套教材教学内容的最后一个单元。而本节课内容是这个单元的第一节课,主要属于概念教学,是为以后解比例,讲解正、反比例做准备的。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不仅可以初步接触函数的思想,而且可以用来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具体的问题。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六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可以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观察、比较,让学生概括、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

  (2)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

  (3)学会用比例的意义或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并写出比例。

  3、教学重、难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并写出比例。

  4、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主要让学生在“计算——观察、比较——概括——应用”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

  二、说程序设计。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获得,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让学生根据所给信息写出四个比。目的就是为新授进行铺垫,搭建脚手架,同时也为学生后面区分比例和比打下基础。

  (二)教学新课。

  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教学比例的意义;第二部分,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第一部分:

  先出示几个比,让学生计算它们的比值,然后通过观察、比较,给这些比分类。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发现,根据比值是否相等来分类。接着追问:“两个比的比值相等,那他们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呢?”是让学生深刻地了解到,只要两个比的比值相等,就可以说两个比相等。运用黑板上的几个比例式,告诉学生象这样的式子就叫做比例,给学生直观的印象,然后列举一个反例,让学生对比观察,引导学生发现他们之间的'共同特点,抽象概括出比例的意义。教学比例的意义后,及时组织练习。第一个是判断导入部分的四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说明理由。第二个练习是,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运用了比例的意义,而且对比的性质也有一定的运用,以培养学生从多种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个练习是写出比值是4的两个比,并组成比例。三个练习,每一个都在逐步的延伸,意在达到熟练运用比例的意义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部分:

  在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时,我让学生看课件自学,然后让他们自己说说比例里各部分的名称。在揭示比例的基本性质时,我先让学生计算,然后观察发现规律,进一步验证规律,最后概括出比例的基本性质。

  (三)巩固练习。

  在巩固练习环节中:第1题是三个判断题,是对基本概念的巩固。

  第2题是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写出比例,这里需要从学生逆向思维的角度去解决问题。

  第3题是用四个数组比例,这题学生在组的过程中没有方法和顺序,那么在交流过程中就需要教师去引导学生发现方法,总结规律,使学生不仅把题做对,而且指导自己更好解决问题。

  第4题是拓展题,让学生根据当前所学的知识猜数,一方面巩固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知识,另一方面,为下节课“解比例”做铺垫: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知道了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另外一项,这是下节课要研究的内容“解比例”。

  三、说教后反思。

  这节课是概念教学,在上课之前自己感觉整节课的设计挺不错的,开始的分类,由放到收,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而且在知识点的获取时,让学生自主观察发现,分析比较,概括出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整节课的设计,总体感觉还是比较适合学生的思维发展的,在结构上,我也注重了前后呼应,使整堂课也显得比较紧凑。

  但是上完之后,我总觉得:学生掌握得不是很好,尤其是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写出比例,这里需要学生从逆向思维的角度去思考,但学生的逆向思维似乎都比较欠缺,这是我对学生在能力上的估计不足。其实这一环节,我在四班试教时已经发现,在本班的上课中,我在板书中已有强调,也许还是强调的不够到位。整节课时间比较紧张,后面巩固练习和课堂小结的环节有点匆匆过场的味道,与自己曾设想的场景一定的差距。自己激励性的语言还欠缺,这也将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绪。

  我觉得通过这一节课我学到了好多,作为一名教师,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设计课程,要考虑到学生。在今后的日子里,还得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

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4

  教材分析

  小学数学十二册比例的应用,本节课是在学生理解了正、反比例的意义并学会解比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包括正、反比例的应用题,这是比和比例知识的综合运用,教材通过两个例题,讲解正、反比例应用题的解法通过讲解使学生掌握正、反比例应用题的特点以及解题的步骤。

  用正、反比例解应用题,首先要根据题意分析数量关系,能从题中找出两种相关联的.量,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或积)是一定,从而判断这两种量中是否成正(或者反)比例,然后设未知数X,比例解答,判断过程也是正反比例意义实际应用的过程。

  数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涉及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2、使学生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解答应用题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三、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自己探索,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生点、难点

  正确判断题中数量成何比例,根据相等关系等式

  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合作学习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流程

  复习导入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正、反比例的应用,因此通过本小节的教学,使学生加深对正、反比例的意义的理解,能正确判断成正、反比的量。

二、探究新知

  学习例题正、反比例的应用题学生在已学过的四则应用题中,实际已经接触只是用归一,归总的方法来解答,因此有教学中先让学生用已学过的方法解:

  答:再引导运用新知做这样用移类

  比的转化思想进行教学,使新知识不新,旧知识不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首先让学生用以前方法解答,然后问:这道题里有哪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为什么?引导生判断两种量的比例关系,再根据比例的意义列出等式解答,这样加深对比例的理解,又揭示了与旧知识的联系。

  三、新课小结

  通过例题的讲解,学生总结用比例解答应用题关键?

  四、练习提高

  1、基础练习

  2、判断说理不解答

  由学生打手势表示,增添了教学的趣味性,又增大了学生的参与面把握学生学习的效果。

  3、变成练习

  五、全课小结

  六、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课后讨论我们学过的归一、归总应用题分别是哪种比例的应用题。

  七、效果预测

  本节课学会找两种相关联的量,并学会判断这两种是否成正反比例关系,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5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它位于新课标实验教材人教版第二册第六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第一节。我先进行简单的单元分析,再就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第一课时进行说课。

  学情分析:

  在这之前,我觉得很有必要剖析学生现有的认知基础:

  ①学生已经掌握了100以内数的读法、写法和数的组成。

  ②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

  ③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计算顺序的掌握。

  这也正是本单元教材编排的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

  说教材分析: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是在1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只是计数单位不同,这里以十为计数单位。教学内容的编排,分三个层次:一、以实际情景提供计算题。比如花卉展、小猫钓鱼等,并呈现算法的多样化。二、让学生动手操作(如摆小棒、拨计数器等)、理解、掌握算法。三、脱离直观手段,让学生思考算法。通过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计算,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多种不同的算法,进一步培养计算能力。这样安排,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相同单位的数可以直接相加、减的认识,为后面学习任意两个数相加、减打基础。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属于计算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之一,应给予足够的重视。总之,教材的编排是由直观操作等依靠实物思考到脱离实物思考,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有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为进一步提高计算速度、培养计算能力,解决实际问题打基础。

  教学目标:

  1.运用直观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整十数加减的计算方法。

  2.创设情境,给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空间。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能正确地计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教学难点:探究、理解和掌握整十数加减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棒。

  说教材和学法:

  这一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在四十分钟的教学中容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采用了愉快式教学方法为主,创设情境,设计了色彩鲜艳的课件,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情境中学习。课程标准认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我创设了有意义的问题情境和数学活动,激励引导学生思考计算方法,组织学生交流计算方法,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明白了算理,掌握了算法。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看一看(看图)、想一想(想问题、想算法)、数一数、说一说、摆一摆(摆小棒)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动眼、动耳、动脑、动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来学习新知,积极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体现了“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功能。

  说教学程序: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将采用的教学策略有二:①打破传统教学计算时的“枯燥”、“机械重复”的缺陷,创设情景,把计算置入生动有趣的情景中,给枯燥的计算教学注入生命与活力。②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情节贯穿练习中,培养计算能力。

  教学流程:

  1、创设情景,激情引趣:多媒体课件出示“公园花卉展”的主题图,问:你看到了什么?

  2、合作学习、探究新知:拟分四个环节进行。

  第一环节:在“公园花卉展”的情景中,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第二环节:小组讨论先解决提出的第一个问题。

  第三环节:小组汇报讨论的计算方法:一个一个地数、按数的组成计算、想减算加、用十做单位计算、摆小棒看出来的……小组互评。多媒体直观演示,验证计算结果,并且让学生比较出那种方法最简便。体现算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学生再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其余的问题。

  第四环节:增加如“工人叔叔搬走10盆紫花,还剩多少盆紫花”,整十数减整十数计算的问题,学生思考计算并且说明理由。学生进行自评。

  3、解释应用,巩固练习。

  4、玩摘苹果的游戏

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6

  一、对教材的分析

  列方程解应用题是在第七册学习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解一步计算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共分四个层次,首先教学比较容易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其次教学两、三步计算的应用题,本课内容是第三个层次,第四是用方程和算术方法解应用题的比较。列方程解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应用题,是第一次出现在全国统编教材上。例6的内容,在算术中称为"和倍"和"差倍"问题,由于是逆向思考题,解法特殊,不易掌握,现在用方程来解,不仅思路较简单,而且这两类问题的思路统一,解法一致,既可减轻学生负担又提高了解应用题的能力,是今后小学学习分数等应用题的基础,也是今后到中学继续学习代数方程解应用题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必须重视这部分内容的教学。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初步掌握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会解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应用题;会用把两个未知数的值代入已知条件看是否符合的方法进行验算;在教学解题思路的同时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的能力;在解题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初步的类推和迁移的能力及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本节课的重点是正确设未知数和列出方程,关键要找出等量关系,列方程也是教学的难点。

  二、对教学方法的选择

  列简易方程解应用题是中学列代数方程解应用题的基础,选择教学方法时,要注意中小学教学的衔接。

  本节课首先要考虑正确运用迁移原理,这对中、小学的学习都将具有积极作用。在准备阶段的练习题中,不论是数量关系和解题的方法对学习例6都具有迁移的作用,利用这一原理可引导学生直接去做例6后的"想一想",这既能培养迁移推理能力,也能促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其次,由于小学生仍处在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关键时刻,所以要考虑怎样做好这个过渡,在教学中采用画线段图帮助分析数量关系。线段图能使数量关系明显地呈现出来,有助于帮助学生设未知数,找等量关系和列出方程。

  第三还要考虑学法指导。本课要教会学生阅读、分析应用题的方法、验算的方法,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在教学检验方法时,采用阅读的方式,让学生边读边想并说出两个检验式子的含义与作用,从中悟出检验的方法。教完例6后引导学生想不同的解题思路,列出不同的`方程,就是教学生如何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这些方法对今后继续学习数学是十分必要的。

  三、对教学环节的安排

  本课教学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复习旧知,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主要针对新授的内容和学生不习惯用方程解及感到列方程有困难等问题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一是基本训练,进行列方程的训练,如,x的5倍与x的和是80;根据题意把方程写完全的训练,如,果园里原有桃树x棵,杏树135棵,两种树一共有180棵。=180,=135;根据线段图列方程的训练,如,第二个环节是练习例6前的复习题,对学生再现了三年级的内容是为学习例6"架桥"。为学习新课予作准备。第三个环节是导入新课。从改变复习题中的问题和一个条件,将复习题变成例6。使学生感到数量关系并不生疏,但由于需要逆向思考,学生又感到难做,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为学习新课提供良好的情感和认知的起点。(第一阶段需5分钟左右)

  第二阶段是教学解答应用题的思路和方法,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按照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安排四个环节。一是审题。即,全面分析已知数与已知数、已知数与未知数、未知数与未知数之间的关系,画好线段图,找出已知数,并将其中的一个设为x,而另一个则根据题中的一个条件写成含x的代数式。解答例6就应先设桃树为x棵,根据杏树是桃数的3倍这一条件得出杏树为3x棵,画好的线段图如下:二是找出等量关系列出

  方程。前面设未知数时已使用了一个条件,现在用另一个条件来列方程。即根据桃树和杏树共180棵列出方程x+3x=180;也可根据桃树和杏树共180棵来设未知数,根据另一条件列方程。这时设桃树为x棵,杏树是(180-x)棵,列出的方程是180-x=3x;也可设杏树为x棵,根据杏树是桃树的3倍,得出桃树是13x棵,列出的方程是x+13x=180;也可根据另一个条件设未知数,即设杏树为x棵,桃树是(180-x)棵,列出的方程是x=3(180-x)。但后几种方程解起来不方便,有的方程目前学生还不会解,教学时可要求学生只列不解。这些方程的列出有利于全面掌握数量关系,也有利于掌握,先根据一个条件设第二个未知数,再根据另一个条件列方程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但不能要求全体学生都会列出,特别是中差生,只掌握书中的一种即可。列出这些方程后,学生自然会得出书中列出的方程容易解,为此,教育学生今后学习时,不仅要考虑列出的方程是否正确,还要考虑列出的方程是否易解的问题。

  第四个环节是检验。虽不要求写在本子上或卷子上,但这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步骤,长期要求下去,就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检验习惯,增强责任心和自信心,那种做完题不知对错的做法是后患无穷的。(这个阶段需20分钟左右)。

  第三阶段是巩固练习,安排三个层次。

  一是巩固新知的练习,可做128页"做一做"中的题目。接着做"想一想"题目,让学生独立用解"和倍"题的方法解"差倍"题,完成知识的迁移。第二环节安排课堂上的独立作业(5分钟左右)让学生独立做129页练习三十一的第一、二题,(对较好的学生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增加题目)做完之后要认真进行讲评、纠正错误和打开思维受阻之处。

  最后做课堂小结和布置作业(129页练习三十一第3、4、5题)。(第三阶段需15分钟左右)。

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7

  一、说教材

  1、“认识几分之一”是国标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8单元中的第1课时。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一个物体(或图形)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课是系统研究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用几分之一表示其中的一份,学好本课知识,有利于学生对分数的产生和发展有进一步的认识,同时为下面学习几分之几解决求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是多少个物体的实际问题奠定知识、思维和思想方法基础。

  2、从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到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是认识分数的一次发展。理解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并不难,理解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教材中的例题和“想一想”,通过具体情境,使学生感悟把一盘桃平均分成4份和2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1/4和1/2来表示,从而发展对分数的认识。

  3、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及本课的知识特点,我预定如下几个教学目标:

  ①通过借助把一个东西“平均分”,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分数认识学习经验,使学生经历、体悟和感受把一些东西平均分,可以用分数几分之一表示其中的一份的分数思想方法,并能根据具体的问题情景,用几分之一表示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进一步构建分数“几分之一”的实际概念,从而进一步认识分数。

  ②通过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经历探索、发现和认识用分数表示一些东西的几分之一的知识获取过程,从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概括、推理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③通过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发开放练习,使学生感受“认识分数”的生活价值和数学价值,体悟和感受数学学习的快乐。

  4、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探索和发现把一些东西平均分,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分数几分之一来表示的思想方法,认识几分之一,能正确表示出一些东西的几分之一。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认识和建构几分之一过程中,正确区分用分数几分之一表示一些东西平均分后一份的实际意义与一份所对应的具体数量,能清晰地用数学语言表述几分之一所表示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5、教具(学具)准备:六个苹果,一把小刀,若干围棋子,若干小棒、多媒体课件一套。

  二、教学程序

  鉴于本课内容所设定的教学目标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情况,预设如下三个部分展开教学: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知。

  分两个层次引导学生学习。

  1、教师组织学生说说所认识的分数,并进行板书:如1/2,3/5等,然后教师出示一个苹果,把它平均分给2个同学,由学生说说每个同学分得这个苹果的几分之几。在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将苹果随意切成大小不等的两部分,由学生判定其中的`一份是否为一个苹果的1/2?从而感受和体悟分数的含义,感受分数的关键“平均分”。教师结合学生的分析,板书:“平均分”。

  2、教师再出示一个苹果,把它平均分给4个同学,由学生说说每个同学能分得这个苹果的几分之几?从而感受和体悟1/4。

  这两个层次的设计,主要是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唤醒学生学过的把一个东西平均分成几份,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这个旧知,为下面探究新知作知识铺垫,同时让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

  (二)探索交流,发展思维。

  考虑到教材中猴子分桃是故事情景,具有一定的虚构性,结合本课知识特点及学生的知识背景,我准备采用学生分苹果的现实情景,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感悟、理解,体会分数的产生过程。这一部分分三个环节进行:

  1、教师出示一盘(4个)苹果,组织学生探索“如果把一盘苹果平均分给4个同学,每人分得这盘苹果的几分之几?”学生独立思考后教师组织交流,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得出1/4。

  2、教师再出示刚才的一盘(4个)苹果,组织学生探索“如果把一盘苹果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得这盘苹果的几分之几?学生小组讨论后教师组织反馈,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1/2,2/4等信息,组织学生小组交流并全班反馈,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同时研究:应该把这盘苹果平均分成几份?每人分得几份?几份中的几份?一份是几个?是这盘苹果的几份之几?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比较1/2与2/4的关系,从而说明1/2的简易性,认定和建构1/2的含义。

  3、教师组织学生观察和思考上面把苹果分的情况,发现分数表示数的规律,即:把一个或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其中一份都可以用几份之一来表示。

  通过这样一个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自主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悟,从而获取了数学活动的经验,初步体会到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这样的一份也可以用几分之一来表示,从而加深了对几分之一的认识;并通过小组讨论、辨析,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为主动建构分数的意义做好了孕伏。

  (三)实践应用,深化提高。

  我准备安排三个层次的练习,通过层层深入,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本课知识,形成技能,并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的乐趣,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1、基本练习:

  我准备安排如书本“想想做做”第l、2、3这样的练习,使学生经历从实物组成的整体到几何体组成的整体,再到用图或实物表达自己认识的几分之一的过程。从而认定1个物体是整体的几分之一,若干个物体也是整体的几分之一。加深对几分之一的认识。

  具体说说第3题的教学,教师先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全班交流,然后补充出示“把10个萝卜中有4个涂色6个不涂色的图片”,组织学生判断涂色部分是否为萝卜总数的1/2,并进行交流,纠错。从而深化对分数的认识。

  2、综合练习:

  我准备安排小组拿棋的实践活动,先组织学生小组中拿棋(各组数量不等),由学生平均分,找出其中的1/2。交流讨论其中一份的个数,并组织学生针对不同反对结论进行讨论,思考“为什么同是1/2所对应的个数会有不同?

  第二步引导学生找出1/3比较,研究每份的数量差别。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情境中,巩固对几分之一的理解。

  这个设计让学生通过合作动手实践,合作学习,让学生运用本科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巩固、加深对几分之一的认识,体会解决问题的乐趣。

  3、开放练习:

  我准备安排两个游戏,第一个游戏是学生排队,其中女同学人数是总人数的1/3:教师先引导学生小组交流思考过程,寻求解决方案;然后组织反馈后请3名女生排队,由学生邀请男生排队。第3步,组织9名学生排队,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当1人下去,下去了几分之几,2个学生下去,下去了现有学生数的1几分之几等等。

  第二游戏是组织学生独立拿一堆(12根)小棒的几分之一。并全班进行反馈交流。在开放的情景中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几分之一。这个开放性练习,目的是全面巩固本课知识,合作学习中体会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三、教学理念

  以上只是我对本课教学过程的预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尽可能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生活和活动情景,为他们提供各种机会,让学生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活动,使学生体验探索的过程,体会“做数学的乐趣”。

【数学说课稿小学】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的说课稿01-09

小学数学说课稿11-02

小学数学优秀说课稿11-26

小学数学方程说课稿11-07

小学数学优质说课稿02-28

小学数学说课稿范文04-07

小学数学《角分类》说课稿03-13

优秀小学数学说课稿11-30

《方程》小学数学说课稿11-08

【热】小学数学说课稿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