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高中音乐说课稿

高中音乐说课稿

时间:2022-01-10 07:59:25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选】高中音乐说课稿四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中音乐说课稿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选】高中音乐说课稿四篇

高中音乐说课稿 篇1

  我说课的题目是欣赏小提琴独奏《思乡曲》。本课是《普通高中音乐教科书》(全一册)96年版普通高中音乐教科书第四单元中国近现代音乐中第二节器乐曲中的一首小提琴独奏曲《思乡曲》。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

  一、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在《高中音乐课本》中,马思聪的《思乡曲》是中国近现代音乐的优秀代表。引导学生对这位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作曲家和教育家的了解,有助于欣赏他的作品。从而使学生对这一时期的音乐作品从内容、风格上进行官能、情感、理智的欣赏。该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作为中学生很有必要去欣赏它,同时对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音乐记忆能力、联想想象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1、教学目标及确立依据:

  1)知识目标:通过欣赏《思乡曲》,学习了解其演奏乐器——小提琴:曲作者马思聪;作品的曲式与风格——带再现的三部曲式。

  2)情感目标: 通过欣赏《思乡曲》,使学生从情感上愿意聆听,并有进一步学习和了解马思聪其他作品的情绪,培养学生的思乡情和爱国情。

  3)德育目标:通过音乐作品的学习,使学生在音乐审美实践活动中能正确地感受、体验、理解鉴赏音乐,提高其音乐审美能力。

  确立依据:

  (1)以大纲为纲,以教材为本,以教参为指导。

  (2)注意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发展学生智能,使学生全面发展。

  (3)正确认识我国民族音乐,落实德育教育。

  3、教学重、难点及确立依据:

  A、重点:通过聆听,感受、体验、理解音乐作品的内容及音乐情感上的变化。

  B、难点:在聆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参与音乐审美评价。

  确立依据:《十面埋伏》是一首琵琶独奏曲,通过一把琵琶把战争的整个过程描述的非常形象。从列营、吹打到得胜回营每一情节都极具写实性。音乐艺术主要是通过聆听来获得感官上的欣赏,从而达到情感上的变化。此曲为标题性音乐,易于被学生理解和参与。

  二、教材处理:

  1、学生状况分析及对策:对于本节课的内容,学生们在初中阶段已有所了解,但对这首作品的风格和创作背景不一定把握的很好。所以,课前以给学生布置下作业,阅读课本,查阅资料。根据以往课堂情况分析,有85%的学生能付诸行动,但这其中只能有30%的学生对这首作品作到较全面的了解,而50%的学生可能只零散的查找一些轶闻趣事,而还有一小部分学生一无所知。基于以上情况我确定了知识目标、情感目标和动作技能目标。

  2、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为更好 完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教材的加工重组及补充拓展:

  A。重点难点的调整:

  重点方面除教材原有的内容以外,又增加了一点学生更深层次了解曲作者爱国之情、思乡之切

  的可贵的思想品质,这也正是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教育培养的青年学生所应该具有的优良品质,正符合我校德育实验四情之一的爱国情教育。

  B。补充、拓展教材:

  《思乡曲》的创作素材取材于内蒙民歌《城墙上跑马》甚至乐曲的第一大部分直接采用《城墙上跑马》的旋律作主题。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这首歌作为提高学生视唱能力的一个手段,即提高了学生的基本技能又拓展了知识。

  让学生利用多媒体和校园网查找作曲家的相关资料,在教师引导下采用记者答辩会的形式来介绍曲作者的`生平,作为课堂内容的补充和拓展。

  三、说教学目标:

  对于本节课的内容,学生们在初中阶段已有所了解,但对这首作品的风格和创作背景不一定把握的很好。所以,课前以给学生布置下作业,阅读课本,查阅资料。根据以往课堂情况分析,有85%的学生能付诸行动,但这其中只能有30%的学生对这首作品作到较全面的了解,而50%的学生可能只零散的查找一些轶闻趣事,而还有一小部分学生一无所知。基于以上情况我确定了知识目标、情感目标和动作技能目标。

  四、说教学流程:

  本课所使用的教学模式是参与__体验的教学模式。程序是:情感唤起阶段,以爱美为特征,激发、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情感深入阶段,以鉴赏美为特征,培养学生高尚健美的审美理想和趣味。情感外化阶段,以创造美为特征,将内在审美情感体验客观化、对象化、形式化。

  理论分析:以学生主动参与直接体验音乐活动为主要形式。活动的过程是情感、认知和行为协调的过程,是学生身心协调成长、发展各种能力、学习各种知识技能的过程。

  教学方法和策略:

  本课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1)音乐欣赏法;

  (2)演示法;

  (3)练习法。

  教学流程;

  (1)导入:教师拿一把小提琴。设置的问题是谁愿意上来运用以往的知识经验持琴、演奏? (激发兴趣,唤起参与愿望)

  (2)放一段音乐。问题是听了这段音乐有何感受?

  (3)同一旋律,音区不同,力度不同,听后会有何 感受?学生反馈。

  (4)教师运用力度对比演唱此旋律会产生什么样 的联想。师声互动。

  (5)点出课题《思乡曲》以上部分给学生提供多种参与情景,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参与体验愿望的机会。

  (6)简介作品:

  1)乐曲以内蒙民歌《城墙上跑马》为基本素材 ,具有浓郁的民间音乐风格。

  2)此曲采用带再现的复三部曲式写成。在写作手法上运用了我国民间音乐中常用的变奏手法。可谓中西结合、洋为中用的成功尝试。

  (7)学习小提琴。由学生结合实际介绍小提琴的定弦及音色特点。教师归纳补充。

  (8)学唱内蒙民歌《城墙上跑马》知识拓展,通过练习评价总结等活动,深化情感体验,知识技能迁移。

  (9)介绍曲作者;先由一位学生根据课前查阅的资料向学生介绍,然后采用答记者问的形式来介绍马思聪,教师补充。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10)完整欣赏《思乡曲》通过聆听,分析作品曲式。要求学生用手势(食指)表示第一变奏,用两个手指表示第二变奏, 用三个手指表示第三变奏,学生专着的听,并做出相应的反映,最终通过对比学生明确乐曲的曲式。

  五、说教学方法

  本课教学手段将采用课件和录像。现代教学媒体不受时间、 空间、 宏观 、微观的限制,视听结合,形象直观,如实地传输、保存和再现信息,大大提高了信息的传输速度,再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更好地发挥高水平教师的作用,使音乐教育社会化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优越性。

高中音乐说课稿 篇2

  使用教材: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艺术欣赏音乐(试验本。必修)全一册第三单元第十四课

  一、教材分析

  (一)本课教学内容

  1、运用绚丽多彩、抒情动人、神奇的中国民间越剧传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剧情简单导入课堂,增强学生对学习音乐的兴趣。

  2、涉及两个名词解释⑴曲式⑵协奏曲;涉及乐曲采用奏鸣曲式结构图式;对交响乐有一个初步认识,学好必要有关音乐知识,提高学生鉴赏音乐的能力。

  3、用故事中三个具有代表意义的情节————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坟前化蝶贯穿音乐欣赏中,让学生由难到易掌握音乐中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这三个部分,降低学生欣赏音乐难度,在轻松愉悦中体验音乐。

  (二)本课地位和作用

  1、地位《梁祝》小提琴协奏曲是在借鉴欧洲协奏曲这种艺术表现形式的基础上,以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格和多方面艺术技巧的探索过程,塑造了鲜明、感人的音乐形象,成为中国交响音乐民族化的成功之作。

  2、作用在国内外演出均引起良好反映,以其中华民族鲜明的风格特点,得到国际公认。外国音乐家称之为“蝴蝶的爱情协奏曲”曾改编为高胡协奏曲、清唱剧、舞剧,外国舞蹈家将它改编为美丽动人的冰上舞蹈。《梁祝》已成为飞进世界音乐之林、活跃国际乐坛的“彩蝶”。

  (三)教材重点、难点理解主要音乐片断的含义、唱音乐片断为本节课重点;使学生理解奏鸣曲式结构特点为本节课难点。

  二、说大纲

  音乐教学大纲要求的审美教育为核心,培养学生健康审美情趣和感受,体验鉴赏音乐美的能力,树立正确审美观念。要突出学科特点,寓思想品德教育于音乐教育之中,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欣赏中外优秀具代表性作品,开阔学生音乐视野,选择重视我国优秀民族民间音乐作品,弘扬祖国音乐文化,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掌握什么是曲式和协奏曲

  2、掌握奏鸣曲结构特点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鉴赏和感受音乐作品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创新能力。

  (三)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风格交响乐,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说学法、教法

  教会学生以下学法:

  1、创设良好问题情景,让学生获得知识。

  2、理解乐器运用形式,与作品内容有着紧密联系。

  3、不同节奏速度变化中,培养学生对不同主题能正确区分判断。

  4、创设实践,发挥学生想象与思维能力,让学生讨论,大胆设想故事结局,引申音乐的尾声发展。

  教法与设想:运用多媒体、录音机、磁带、小提琴这些教具欣赏,讲解结合,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自己展开联想,领悟主题,感受作品精神内涵,通过讨论分析让学生探索创新。

  五、说教学过程

  (一)教学程序设计:组织教学————传授新课————欣赏音乐————讲解分析————课堂小结————课堂作业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教师用小提琴演奏《梁祝》爱情主题曲。让学生简单讲述《梁祝》故事情节,激起学生回忆、进入“角色”,学生兴趣进入课堂,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作者、创作时间、名词解释及奏鸣曲式结构图解。

  2、用录音机播放磁带,进行音乐作品完整欣赏,结合多媒体出示板书。

  3、教师讲解、引导、小结。

  《梁祝》小提琴协奏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描述梁、祝二人真挚爱情,对封建礼教进行愤怒控诉与鞭答,反映了人民反封建的思想感情及这一爱情悲剧深切同情。这部作品的艺术成就及历史影响: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板书

  4、课堂作业

  (1)分组讨论,设想音乐结局。

  (2)视唱爱情主题。

  5、板书设计梁山伯与祝英台

  (1)曲作者:何占豪陈钢

  (2)创作时间:1959年

  (3)题材:民间传说

  (4)素材:吸取越剧中曲调

  (5)体裁:奏鸣曲

  (6)名词解释

  曲式:是指音乐作品构成统一整体和各部分的结构规律,包括音乐作品的结构形式、主题和非主题成分的组合及其调性的布局。

  协奏曲:一种独奏乐器和乐队协调演出的大型乐曲。

  六、评价分析

  1、主体性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原则,采用启发方法,尊重学生情感和心理,让学生成为真正学习的主人。

  2、全体性学生素质存在差异,在听赏中力求面向全体,营造学生共同欣赏氛围。

  3、创新性大胆创设情境教学,让学生发挥思维空间,多动脑、动口、动手、参与音乐课堂。

  4、高效性学生达到知识、能力、德育三方面目标的收获,成功的体验了音乐作品;同时采用多媒体电脑课件、录音播放,达到视听结合的良好效果,增进学生对学习音乐极浓兴趣。

高中音乐说课稿 篇3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一)指导思想 本课教学设计以“了解古典乐派风格及大师贝多芬”为指导思想。

  (二)理论依据

  《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都提到音乐教学中主要是通过聆听和感受音乐,在弘扬民族音乐同时还应开阔视野,理解尊重世界其他国家的音乐文化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

  二、教学背景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高中《音乐鉴赏》模块中第八单元第十五节“贝多芬”中的《第九交响曲》。

  在第八单元《划时代的音乐大师——贝多芬》要求欣赏两首乐曲《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钢琴杰作之一,学生曾问贝多芬:这首乐曲表达的内容?他答:你去读一下莎士比亚的《暴风雨》吧由此可见,此曲是一首思想性高、斗争性很强的乐曲。

  《第九交响曲》在他全部作品中占有特别突出的地位。是他在交响领域中伟大成就的总结集中体现了他创作的思想境界、革命热情和艺术理想。作者引导听众通过阴暗和绝望痛苦和沉思、冲突和斗争,走向全人类的自由和解放、胜利和欢乐、团结和友爱。《第九交响曲》孕育很长时间(自1808-1822年)直到1824年完成写作。首演后取得巨大成功。

  (二)学生情况分析

  1.本课的教学对象是我县一所重点中学高中一年级(1)班的学生,全班46人。这些学生大都来县城几所初中校,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对古典主义音乐不了解,都知道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对《第九》交响曲不太熟悉,只知道《欢乐颂》的简单旋律。

  2. 有个别是招收来的艺术特长生,具有一定的识谱视唱能力,同学都有较强的求知欲。

  (三)教学方式与手段说明

  1.导入新课环节——引导法 直接进入主题

  聆听《第23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感受、体验、认识、理解作品的音乐情绪,引导学生了解贝多芬生平以及欧洲古典主义音乐风格的特点。为学生进一步进行探讨性学习古典主因音乐风格做好铺垫。

  2.新授环节——体验、分析法

  本节课以聆听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为重点内容,在感受、体验的基础上,自主分析和理解音乐内容。演唱《欢乐颂》主题。了解《第九交响曲》的创作背景,及作品产生的影响。

  3.拓展环节——比较、讨论法

  学生对贝多芬的音乐作品的欣赏,让他们用感受、体验、分析作品的能力来探究古典主义音乐特征。

  (四)技术准备

  多媒体设备、多媒体课件、利用教材及配套课件,和师生搜集的视频资料,充分认识贝多芬及音乐风格。

  (五)前期教学状况、问题与对策

  学生在初中教材中,已经初步接触过贝多芬及他的作品。如《第五命运交响曲》。也通过其他学科,了解了一些贝多芬的相关信息。本节课是在欣赏作品的同时,感受作品的深刻内涵,认识、理解古典主义音乐的特征。因此,教师课前对学生的引导和准备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也要注意,不能过高或过大,在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引导和激发学生通过作品欣赏,总结古典主义音乐特征。

  三、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目标

  聆听《第23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及《第九交响曲》

  第四乐章,体会“自由、平等、博爱”敢拼搏的精神。培养学生乐观、勇敢、坚强的精神品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让学生感受、体验、认识、理解作品的音乐情绪,在古典主义音乐的鉴赏学习中感悟、体会其中的意境。

  (三)“知识与技能”目标

  1.初步懂得古典时期重要的音乐体裁-奏鸣曲、交响曲及奏鸣曲式。

  2.分析欧洲古典主义音乐风格的特点。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通过对作品的理性分析,感受《第九交响曲》音乐情绪及音乐风格。

  (二)教学难点

  聆听《第九交响曲》,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及音乐风格,理解音乐内容 认识、理解古典主义音乐特征。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聆听《第二十三热情奏鸣曲》引出作者贝多芬。

  简单介绍这首曲子,通过欣赏使学生掌握奏鸣曲相关知识。

  (二)新授

  (1)介绍贝多芬生平。 (投影短片介绍)

  (2)介绍《合唱》交响曲创作背景。(投影短片介绍)

  (3)学生演唱《欢乐颂》主题片段

  1)听《欢乐颂》主题片段

  2)学生跟伴奏演唱歌曲

  (4)欣赏《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片段

  1. 旋律、节奏的特点?

  2. 从乐队演奏到人声合唱,音色的转换,对音乐的情绪有怎样的'推动作用?

  3. 为什么贝多芬把人声加入交响曲中,人声在这里起到什么作用?

  (三)总结

  通过欣赏学生总结古典主义音乐风格特征:

  继承德奥民间优良传统,确立了主调音乐风格,在音乐创作中的主导地位,奠定了古典类型的奏鸣曲式、交响曲、室内乐和歌剧的规范。他们的创作以崇尚理性、逻辑严密、内容充实、形式严谨、含义深刻、为特征,构成了古典主义的音乐风格。

  (四)扩展

  课后作业

  写一片听后感,巩固学习成果,鼓励继续探究

  六、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一)评价方式

  本课的学习效果评价方式包括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教师评价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学生自评安排在完成分类依据的选择和分类结果的确定之后。

  (二)评价量规

  七、教学设计的特点

  这节课是一节以合唱为主的欣赏课。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依托合作这一指导思想,组织教学内容,设置教学环节,在教学设计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从学生熟悉的音乐入手,引起兴趣,并深入认识。让学生参与熟悉主旋律,引起学生对作品的共鸣,使学生得到完整的艺术享受。培养学生自主分析、鉴赏的能力。

  八、教学反思

  教学中我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运用了讲授、体验、等方式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分析、鉴赏的能力。使学生得到完整的艺术享受。

  由于自身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还有差距,因而在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 对学生的关注程度不足。另外在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方式方法方面还有待于多加思考。

高中音乐说课稿 篇4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湖南文艺出版社高中音乐欣赏第二单元《音乐的美》中的第二节《悲剧美》,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两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的作用和意义

  人类在创造历史,开辟未来的的斗争中经历了无数的艰难困苦与奋斗牺牲,先进人物为探索真理而经受磨难,仁人志士为正义事业而献身捐躯,人民大众饱受压迫和痛苦,这一切都是悲剧美取之不尽的生活源泉。悲剧美是在悲剧性的艺术表现中对美的肯定,它使人产生深沉而巨大的同情共感和心灵的震撼,以其特殊的艺术感召力,给人以激励和启示。

  音乐不同于文学和戏剧,它在表现悲剧性冲突的具体情节方面受到很大局限,然而它却能以特别强大的力量表现悲剧所引起的心理感受,再现最深沉、最激越、最动人的悲剧性情感。

  通过对《悲剧美》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悲剧美是在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和悲剧性的艺术表现中对美的肯定,而且往往与崇高和壮美相联系,使人产生深沉而巨大的同情共感和心灵震撼,并以独特的艺术感染力,给人以激励和启示,引发学生深层次的审美感受。

  2、教材分析

  《松花江上》

  作于1936年,“西安事变”前,词曲作者张寒晖正在西安二中教书。当时呈现在西安街头的东北军官兵和大批东北逃亡者的惨痛的景象,深深触动着他的心弦,于是便谱写了这首感人肺腑的独唱曲。他们饱含热泪的如泣如诉的音调,愤恨哀伤的情绪,提示出当时因遭受日本侵略而背井离乡的东北同胞的`悲惨生活,倾诉他们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西安事变”爆发前后,西安城里已到处可以听到《松花江上》的歌声。由于它唱出了全国人民的抗日心声,所以迅速传遍全国各地。

  3、教学目的

  ①在音乐欣赏中,能够随老师琴声哼唱有关悲剧美的音乐片断。

  ②能独立或与同学一起探讨悲剧美的基本概念。

  4、教学重点

  ①引导学生在倾听悲剧美的音乐时获得深层次悲剧美的情感体验。

  ②理解悲剧美的基本含义。

  二、说教法

  1、导入新课:让学生谈谈对悲剧美作品的认识和看法,并举例说出几部了解的悲剧美的作品(如歌剧、戏曲、舞剧、歌曲等体裁的作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讨论完后:教师播放课外补充作品《等爱的人》,在欣赏的同时,让学生们注意,旋律和音色在悲剧美作品中所起的作用。

  这是一部现实主义作品,近年来小煤矿安全事故屡屡发生和层出不穷,在资源开采暴利的贪欲驱使之下,忽视矿工生命安全。这部作品旋律如泣如诉、婉转低回、或暗淡深沉,或警号长鸣,这些都对于渲染悲剧美的氛围,增强悲剧美感人的力量发挥着突出的作用。

  2、欣赏《松花江上》

  在整个20世纪,人类社会最大的悲剧莫过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侵略者给我们中华民族带来了无尽的痛苦,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入侵我国东北,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拉开了侵略中国的战争序幕,1936年,当时身为中学教员的张寒晖先生,目睹了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大地犯下种种的滔天罪行和当地百姓四处逃亡的悲惨景象,他含泪写下具有浓郁悲剧美风格的《松花江上》。此曲一经传唱,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共鸣。产生了重要影响,下面先让我们将这首歌完整欣赏一遍。并思考:在欣赏过程中,通过联想,你头脑中浮现出什么样的画面或场景:引发了你什么样的情绪?

  (学生思考发言)

  3、分段欣赏

  这首歌采用bE大调,3/4拍,是带尾声的二部曲式结构。

  ①歌曲第一部分有两个长乐句,第二乐句是第一乐句的变化重复。旋律以反复咏唱的方式引伸展开,描述了东北家乡的富饶美丽。第二乐句的结尾;旋律以“ ”下行级进到“ ”,加强了歌曲悲痛的情绪,表现出流亡者被迫与亲人离散的惨痛心情。

  ②第二部分的前半部分,旋律在小调上展开。前两个乐句基本相同,只在绪尾的三个高降低八度。旋律带有呼号,哀伤的感情色彩。

  ③当尾声“爹娘啊……”的呼于抢地似的旋律出现时,歌曲的情绪达到最高潮。在声泪俱下的悲痛中,蕴藏着巨大的力量,它激励人们起来战斗,抗日救国,收复可爱的家乡。

  4、浏览性的聆听欣赏《光荣牺牲》、《英勇就义》、《一个华沙幸存者》

  我的说课完了,谢谢大家!

【高中音乐说课稿】相关文章:

高中音乐说课稿04-27

高中音乐说课稿:非洲歌舞音乐03-31

高中音乐鉴赏说课稿04-07

精选高中音乐说课稿三篇01-20

高中音乐说课稿15篇12-16

高中音乐说课稿(15篇)12-16

精选高中音乐说课稿四篇02-09

关于高中音乐说课稿三篇01-09

【推荐】高中音乐说课稿四篇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