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语文说课稿

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2-01-20 02:34:29 说课稿 我要投稿

有关语文说课稿范文合集9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说课稿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有关语文说课稿范文合集9篇

语文说课稿 篇1

  教学要点:

  海的象征意义及诗人由止抒发的思想感情

  形象生动的语言,透过生动形象的语言领略异国情趣

  理解作者行文思路,如何围绕中心行文。

  学法指导

  利用学生熟悉的有关分别的场面引导学生对诗歌结构的把握通过指导诵读,品味诗中透出的思想

  教学步骤:

  1、介绍背景知识:明确:普希金(1799—1837)19世纪俄罗斯伟大的民族诗人,俄国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和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高尔基称他为“俄国文学之祖”、“大的俄国人民诗人。”

  12岁入皇村学校学习,就从事抒情诗歌创作。在《自由颂》中就显示了他对专制的仇恨和对自由的追求:你专制独裁的暴君/我憎恨你,憎恨你的宝座/我以我严峻和欢乐的眼光/看待你的覆灭,你儿孙的灭亡。由此,被沙皇政府流放南俄即南高加索。在这里度过了四年的放逐生活。1824年又第二次放逐,过上了幽禁的生活。这期间写下了《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透露出诗人在困境中仍旧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情趣。这一诗歌成了许多青年人的座右铭,激励了几代人。在沙俄政府的对诗人怀柔与高压两手统治下,于是1837年2月10日逝世。他战斗的一生可用他逝世前一年作的《纪念碑》作一个很好的总结:

  我之所以能永远为人民敬爱/是因为我曾用诗歌/唤醒人民善良的感情/在这残酷的世纪/我歌颂过自由/并且,还为那些倒下去的人们/祈求过同情我为自己建造了一个非人工所能建造的纪念碑……/我的名声将传遍整个俄罗斯大地/它现存的一切语言,都会说我的名字。

  《叶甫盖尼。奥涅金》是诗人的代全作,塑造了俄罗斯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形象。

  《致大海》写于诗人第二次流放前夕,诗人登上高加索海边的岩石上,面对表达式涌的大海,想起自己坎坷的经历,想起葬身于大海的英雄……怀古伤今,思绪万千,他的心像大海一样深沉、激荡。情不自禁写下这首诗篇。

  2、题目解说

  致大海:明确:致为给予,向对方表示自己的情意。还有致别的之意,是对大海表达自己的情意,也是作别大海。大海成了诗人意象中的朋友。

  关于告别的诗歌学了不少,可用学生熟悉的告别诗作导课。

  3、内容讲解:自古以来关于告别的诗歌很多。与友人分别的场面一般分三个步骤,或叫做分别三步曲,长亭送别——触景生情,渲染离愁别绪——铭记友人。下面就诗歌的内容照应分别三步曲:(这样学生很容易掌握诗歌的结构,进而更好地把握诗歌的内容。)

  1)、投示多媒体,展示“长亭送别”画面或“劝君更尽一杯酒”或“杨柳岸晓风残月”等画面。这是分别时友人“执手相看泪眼的情境,学生可以入情入理地去感受或说出这种画面,然后回到教材中去,要求学生看课文,找出课文中,诗人对大海老朋友的分别的第一步。至此学生很容易找到诗中第1、2两节为分别前奏

  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

  2)、中间诗节较多,采用跳过去的方式,进行诗歌最后一部分的把握。即要求学生

  思考:最后时间不等人,真的要分别了,那种依依不舍的、难舍难分的情谊最后化

  何种形式?学生答案会集中到这一点:铭记老朋友。如此要求学生从诗歌最后一节往上看:学生很容易确定最后两面三刀节为诗歌分别的第三步:

  哦,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

  明确:铭记大海的誓言(实质为不管身处何境,都要为自由而战心中装有自由的火焰)

  3)、中间部分,就是诗歌中分别朋友的第二步:触景生情引发许多对往事的回忆和联想,加重了离愁别绪,也细腻地展示了诗人的思想感情。这部分有明显的'行文结构特征。

  引导:我们与友人分别时也会触景生情,想到很多与之相关的人和事。诗人面朝大海老朋友作别,也情不自禁地想了很多:

  展示大海的美(3—7):是对大海自然景物的集中描写,这种明灭变幻、开阖起伏的动势,表现出能够吞噬一切的威力,可看作是一幅赞美俄罗斯人民的力量的图画。抒发诗人对大大海的赞美和眷恋的情感,再一次示大海自由奔放的特征。

  想到与大海相关的人物(8—13):自然想到具有大海精神的、为自由而战的、作者崇敬的历史人物,即对人文景观的描写:他们为自由而战,为自由而献身。其实,这就是诗人普希金毕生的追求。

  4)、结构框架,整体把握: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噎咽→触景生情的回忆与联想(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决心(心中有大海)

  致大海:诗人告别大海大海引发诗人的回忆与联想铭记大海,以此激励自已自由奋斗不息

  作者要告别大海到最后心中装着大海,告别的是有形的大海,带走的是无形的大海(即带走大海的精神内涵:自由奔放。意味着不管身处何境,不管如何绝望,追求自由的心不会变)。实质上作者也是要学历史上为自由而战的人,即是对为自由而战人物景仰和吊唁,也是继续他们未竟事业的宣言。在专制黑暗社会有如此进步的表年,这是民族的大幸。

  练习训练

  说说本诗的主题,想想中外诗歌的异同点,议议大海的形象意义。

语文说课稿 篇2

  知识目标:

  1、写景、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2、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能力目标:

  理解背景、把握大意

  教育目标:

  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树立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

  重点、难点: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教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指名朗读课文

  2、让学生谈谈对这首词的初步理解。

  二、题解与背景

  本文体裁词。词又叫诗的别体,长短句。沁园春,词牌名。

  三、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这首词分上下两阕,各写什么?上片:描写北国雪景;下片:纵论历代英雄

  四、研究下列问题

  1、总写北国雪景的句子是?

  2、作者以“望”统领下文,都望到了什么?(长城、黄河、山脉、高原)

  这些景观大势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是实写。

  3、哪几句是虚景?

  4、你认为以动写静的句子是哪些?以静写动的句子是哪些?(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5、在下片中,能起到领起下文的字是?它领起哪些句子?(惜)

  6、如何理解本文的`言主旨?

  诗人描写北国雪景,有雄壮之气势,豪放的风格,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表现了诗人豪迈的胸怀。

  五、重点词句子的理解。

  1、“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含义。

  2、“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结构上的作用。承上启下,过渡作用

  3、结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有何寓意?

  只有今天的一代英雄人物,才能使多娇江山完全称意。这是对一代新人的呼唤和企盼。

  六、作业。背诵这首词。

语文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本文节选自《史记滑稽列传》,讲的是滑稽辩士淳于髡智劝齐威王的故事,成语“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就出自本文。淳于髡是一位智者,既善良正直,又滑稽风趣,就如同汉代的东方朔。他巧言善辩,诙谐机智,令人折服。司马迁曾高度赞扬他:“淳于髡仰天大笑,齐威王横行,岂不伟哉!”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认识了解古代智者中的一些“另类”。

  二、目标分析

  根据教学大纲对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要求以及本课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学习积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熟读文本,把握人物形象。

  3、品读文本,赏析讽谏艺术。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和品读,理解文本,把握人物形象,赏析讽谏艺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会面对错综复杂的现实生活,采取巧妙的方式以获得最大成功的人生智慧。

  2、学习淳于髡能为国家与黎民百姓的利益,勇敢地仗义执言的优秀品质。

  在学生学习基础上,制定:

  教学重点:把握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赏析讽谏艺术

  三、教学方法

  诵读涵泳,启发诱导。以诵读带串讲文言文文本,以诵读带整体感知文本,以诵读完成对文本人物的分析。

  四、教具及课时安排

  拟使用多媒体课件

  拟采用一课时完成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第一环节:导入

  上课前,先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一位教授在做讲座时,看到会场上传来的一张纸条上写了“无聊”两个字,愣了一下,微笑着说道:“哪位先生署了名却忘了问问题?”教授这一幽默,既显示了自己的风度,也给了对方留有余地的反讽。假如教授当场发怒,那便有失风度。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主人公遇到了比教授更为棘手的问题,我们看他是如何处理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淳于髡》。(目的是用悬念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文本的兴趣。)

  第二环节:整体感知

  1、老师范读

  2、重点字音

  赘(zhuì)婿滑(gǔ)稽沉湎(min)不蜚(fi)十驷(sì)

  赍(jī)金禳(ráng)田鞠跽(jì)目眙(chì)狼藉(jí)

  3、学生朗读

  4、简要概括每段内容大意。

  第一段:智谏威王发奋图强。

  第二段:出使赵国求援退楚。

  第三段:借酒巧谏齐王戒奢

  第三环节:文言知识积累

  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及翻译书疏通文意,并总结归纳本文的文言基础知识。学生分组归纳,师生共同补充、完善。

  备要:

  1、通假字

  (1)三年不蜚又不鸣通“飞”

  (2)诸侯振惊通“震”,惊恐

  (3)汙邪满车同“污”

  (4)威王大说通“悦”

  (5)卒然相睹通“猝”,突然

  (6)于是齐威王乃益赍黄金千溢通“镒”

  (7)合尊促坐通“樽”

  (8)髡尝在侧通“常”

  2、古今异义

  (1)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古义:言谈辩捷今义:(言语动作)引人发笑

  (2)未尝屈辱古义:折服侮辱今义:受到压迫和侮辱

  (3)执法在傍,御史在后古义:指监视酒政的人今义:执行法令、法律

  (4)私情相语古义:个人情感今义:私人的交情

  3、一词多义

  说

  (1)淳于髡说之以隐劝说(动词)

  (2)笑岂有说乎说法(动词)

  (3)威王大说喜悦

  者

  (1)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用于判断句,放在主语后,引出判断(语气词)

  (2)今者臣从东方来用于时间词后,表示“……的时候”(代词)

  (3)臣见其所持者狭而所欲者奢用于动词、形容词后,指代人或事物(代词)

  故

  (1)欢然道故旧的事情

  (2)故曰酒极则乱所以(连词)

  以

  (1)淳于髡说之以隐用(介词)

  (2)以讽谏焉来(目的连词)

  (3)以髡为诸侯主客把(介词)

  4、常见实词

  (1)沉湎不治管理(动词)

  (2)赍金百斤携带(动词)

  (3)冠缨索绝断(动词)

  (4)于是齐威王乃益赍黄金千溢增加(动词)

  (5)赵王与之精兵十万给(动词)

  (6)奉觞上寿恭敬地捧着

  (7)后有遗簪丢失(动词)

  (8)日暮酒阑尽(动词)

  5、常见虚词

  (1)数使诸侯屡次(副词)

  (2)国且危亡将要(副词)

  (3)左右莫敢谏没有谁(无定指代词)

  (4)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就(副词)

  (5)恶能饮一石哉怎么(副词)

  (6)不过一斗径醉矣就(副词)

  (7)若亲有严客如果(假设连词)

  (8)饮可八斗而醉二参大约(副词)

  6、词类活用

  (1)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使……上朝(使动用法)

  (2)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使……吃惊(使动用法)

  (3)先生少之乎认为……少(意动用法)

  7、特殊句式

  (1)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判断句)

  (2)淳于髡说之以隐(状语后置)

  (3)侍酒于前(状语后置)

  (4)止王之庭(省略句)

  (5)赐酒大王之前(省略句)

  第四环节:课堂练习

  找四位同学爬黑板翻译重点语句。

  1、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

  2、齐王使淳于髡之赵请救兵,赍金百斤,车马十驷。淳于髡仰天大笑,冠缨索绝。王曰:“先生少之乎?”

  3、威王曰:“先生饮一斗而醉,恶能饮一石哉!其说可得闻乎?”

  4、若朋友交游,久不相见,卒然相睹,欢然道故,私情相语,饮五六斗径醉矣。

  答案:

  1、官吏们怠工腐化,诸侯国一起来犯,齐国即将危亡,就在朝夕之间了,左右没有一个敢谏诤的`。

  2、齐王派淳于髡到赵国去请救兵,带上赠送的礼品黄金百斤、车马十套,淳于髡仰天大笑,笑得系在冠上的带子全都断了。齐王说:“先生嫌它少吗?

  3、威王说:“先生喝一斗就醉了,怎么能喝一石呢?其中奥妙能听听吗?”

  4、如果朋友故交,好久没见面了,突然相见,欢欢喜喜说起往事,互诉衷情,喝到大概五六斗就醉了。

  第五环节: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在熟读课文,翻译语句的基础上,概括了文章每一段内容的要点,下节课我们将对文本中的一些问题进行研讨探究,进一步了解淳于髡这个古代智者的其人其事以及文章诙谐幽默的语言描写。

  第二课时

  第一环节: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检查上节课所学内容,简单提问学生掌握情况,并适时导入新课。

  第二环节:文本探究

  阅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第1自然段中讲述“大鸟三年不蜚又不鸣”用意是什么?

  暗示齐威王不理朝政,致使百官处理政事懈怠混乱,国且危亡,而齐威王就像大鸟一样,三年不蜚不鸣,没有任何措施。

  2、从第一部分可以看出齐威王是一个怎样的君王?

  齐威王上任三年,不理政事,左右都不敢谏,最后淳于髡对齐威王说:“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蜚则已,一蜚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齐威王的回答来看,他并不是不理朝政,而是给自己充足的时间来观察了解现实情况,然后再有针对性地行动。最后,齐威王以对内赏罚分明,对外精兵出击。在他的统治下,齐国繁荣了几十年。可见,齐威王是一位善于纳谏,有所作为的君王。

  3、第2自然段的隐语在向齐威王暗示什么?

  以“臣见其所持者狭而所欲者奢,故笑之”向齐威王暗示:“送给赵国微薄的礼物却想达到向赵国求得救援大军的目的”是不现实、不可能的。

  4、从全文来看,淳于髡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淳于髡“不流世俗,不争势利”,“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机智聪敏,能言多辩,为国家和百姓的利益,勇敢地仗义执言,善于缘理设喻,察情取譬,巧妙灵活地批评讽谏统治者。

  第三环节:写作特点

  诙谐幽默的语言描写是本文最大的艺术特色。淳于髡善于用暗示性的隐语来达到劝谏的目的,既娱乐了人心,也成就了家国大业,一举两得。文章在记录这些隐语时,充分抓住了人物的身份特征,使一个幽默滑稽的淳于髡跃然纸上。

  学生阅读课文,试从文中找出一处诙谐幽默的语言描写,进行鉴赏。

  例如第三段里淳于髡借饮酒之机巧妙讽谏齐王戒奢(罢长夜之饮)一事中二人精彩的对话描写:首先淳于髡以“臣饮一斗亦醉,一石亦醉”的矛盾之间言吊起齐威王的胃口,引起他的不解:“先生饮一斗而醉,恶能饮一石哉!其说可得而闻乎?”;然后,淳于髡“顺水推舟”,借题发挥,先为齐威王解惑——自己在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酒量;最后,再水到渠成地导出“故曰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言不可极,极之而衰”的道理,来达到劝谏的目的。这一番对话,尤其是淳于髡描述的各种不同的饮酒的场景,精彩之至,让人听了宛如身临其境,既表现了淳于髡的机智聪明、随机应变,也表现了他的诙谐幽默风趣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对课文进行了赏析,我们分析了淳于髡的性格特点,赏析了本文的写作特色,就是诙谐幽默的语言描写。希望同学们学习淳于髡能为国家与黎民百姓的利益,勇敢地仗义执言的优秀品质。同时也要学会面对错综复杂的现实生活,采取巧妙的方式以获得最大成功的人生智慧。

  第五环节:当堂练习

  阅读《淳于髡谏伐魏》,然后完成后面的问题。

  齐欲伐魏,淳于髡谓齐王曰:“韩子庐者,天下之疾犬也;东郭逡者,海内之狡兔也。韩子庐逐东郭逡,环山者三,腾山者五;兔极于前,犬废于后;兔犬俱罢,各死其处。田父见之,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今齐魏久相持,以顿其兵,弊其众,臣恐强秦、大楚承其后,有田父之功。”齐王惧,谢将休士也。

  1、把这篇短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2、简要谈谈你的读后感(50字左右)。

  【参考答案】:

  1、翻译:

  齐国要进攻魏国,淳于髡对齐王说道:“韩子庐是天下跑得最快的狗,东郭逡是四海之内最狡猾敏捷的兔子。韩子庐追赶东郭逡,三次绕着山跑,五次翻过山头;兔子在前面疲劳了,狗在后面也疲劳了,狗和兔子都疲惫到极点,各自死在那个地方。种田的老人见到了它们,没有任何劳苦就据有了那成果。现在齐魏长时期武力对抗,而使他们的军队疲劳不堪,使他们的人民极其困乏,我担心强国秦、大国楚紧跟在后面,得到了种田老人(得到的)那种成果。”齐王恐惧了,谢辞了将军,让士兵休息。

  2、感悟:

  淳于髡用形象的寓言故事巧谏君王,避免了一场战争,可谓大功一件。我们也要学习淳于髡那种敢于劝谏、善于劝谏的风格。

  齐王的知错就改,从善如流的精神也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上和生活中也要有这种知错能改的精神。

  六、板书设计

  齐威王:善于纳谏,有所作为。

  淳于髡:机智聪敏,能言多辩,

  仗义执言,缘理设喻,

  察情取譬,借事托讽。

  七、教学反思

  本文不长,故事情节简单,人物形象鲜明,容易理解和把握。第二课时处理完后可能会剩余一些时间,这些时间可以让学生趁热打铁,把第三段背下来,以增强学生文言文的语感。

语文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烟台的海》是六年制苏教版小语课本第十二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作者用优美、生动的语言为我们勾画了一幅幅海景图:生动地描写了烟台的海一年四季的不同特点和烟台人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生活。文中字里行间虽无直抒胸臆,但情溢言表,激发我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为不断提高生活质量而努力的美好感情。

  本文处于本册书的第二单元,而本单元的课文都侧重于写景,写作特点也大致相同,都采用优美准确、具体可感的语言来描绘,为读者展示一幅幅立体的画面,创设一种种各具特色的意境,从而打动读者,感染读者。本文层次清楚、条理明确、重点突出,采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语言生动优美、情景交融。因此,教学时,在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同时感悟课文中一些关键词语的意思,感受烟台的海绮丽壮观,烟台的人勤劳、能干,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据此,我确定了以下教学要求: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练习口述介绍某一季节烟台的海。能联系课文理解文中打比方的句子的意思,并能模仿造句。。

  3、情感目标:凭借课文语言材料,了解烟台四季不同的海上奇观和烟台人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生活,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

  这样确定教学要求,符合本课特点,使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和进行思想教育紧密结合在同一教学过程中,互相渗透,共同完成。

  教学重点:

  本课的重点是烟台的海一年四季的景观这部分,因为这部分既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海景赞美之情,又突出了课文的中心;因此,我把在感情朗读的过程中,体会作者借海景抒发自己的喜悦心情,做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因为孩子们认识事物的特点是直观、形象的,而要在语言文字中准确把握所蕴含的情感世界,这对孩子来说有困难。因此,我把理解作者是如何谴词造句,在行文中抒发自己的情感的,作为本篇课文要解决的难点。

  二、说教法:

  《烟台的海》是一篇讲读课文,应该以讲读为主,凭借讲读训练学生的阅读基本功。因此,在讲读中,我准备采用感情朗读法来教学本课。

  为什么呢?因为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情溢言表,在流畅,动人的景物描写中寄予情思,而这种情思,正是需要学生掌握的重点。但这种情,文中并没有直露地抒发,全部寄于字里行间,那么,要抓住这种情,只有读,通过学生感情朗读,让他们在自己的朗读中去领会,会胜过老师重三叠四地讲解,同时还起到了训练朗读能力的作用。

  另外,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准备改变以往的平铺直叙,采用变序教学法,在学生理清了文章层次后,抓住文中描写最美的两段来讲,使学生兴趣高涨。不仅如此,教学过程中,我还铺之以生动、极富感染的语言表述,紧扣重点词、句细嚼慢咽,让学生在紧张、极富感染的课堂气氛中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

  三、说学法:

  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和我的教法,以及对六年级学生的阅读要求:有一定的理解能力。我教学生用读思议读的方法学习本课,仔细品味重点段、句、词,体会文中的情感。这种方法,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锻炼了学生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依据课文内容和要求,我准备用两课时教学全文。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自学字词;

  再读课文,理清层次,熟悉内容。

  这里我主要说一下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步:运用录象,导入新课。

  根据大纲对阅读教学的要求:从整体入手到部分再到整体的规律,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请观看录象,出现怎样的景象?

  从学生的回答中我总结出:大海是优美的,是汹涌的,是变化多端的,你看过海吗?海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今天我们就来一同观赏烟台的海的别样景象。这样的设计,不但从整体上感知了课文内容,且明确了学习任务。

  第二步:问题引入,抓住要点。

  要让学生准确地把握文章里的思想感情,必须先抓住文章的重点。所以,接下来一步我是这样设计的:上节课大家已初读课文,了解了课文大意,那么谁能用简单的一句话概括一下课文内容?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按时间来分,文章可以分为几段?在四季部分中,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个季节内容?根据学生的认识特点: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趋向选择出相应的部分,而这部分之所以美,就是因为作者在文中深入了自己的情感,是文章的重点,所以这样以来,我用学生对文章的感性认识抓住了文章要点!

  第三步:精讲细读,体会情感

  这一环节,是教学重点,我准备用感情朗读法,引导学生体会文中情感。既然大家对四季美景感兴趣,我们就去看看四季的海各是什么样的?我指导学生用读思议读的方法学习:1、指名读了解内容;2、思:这一段写出了海怎么样?文中哪一句话突出海的特点,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海景的?3、议:根据上面问题,学生展开讨论,解决问题。4、读:哪些地方是作者看见的,谁来读一下,看能不能读出海的那种气势!这样在读的过程中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事物特点进行描写的!读后我指导总结,在读中怎样才能把海的凝重表现出来?哪些字应重读!而后再读,要求读出海的特点,以此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并在反复朗读中体会写作特点。在此,我不忘强调:文中为什么要强调巨浪?通过学生的回答,我即时总结:可见作者在描写中注意处处抓特点。教学这一部分,我依然让学生朗读并要从中体会出:冬天的海凝重,春天的海轻盈,夏日的海浪漫,秋天的海忙碌。指导朗读技巧,要读出文章的特色,而后指导学生自己总结出在这一部分的学习中你在写作上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从而把学与用结合起来。

  在这一部分的学习中,我还让学生动手勾画出文中的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借以复习旧知。最后总结:这一部分作者都用了些什么手法?你有什么收获?从而达到学以致用。最后再感情朗读,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情感。

  根据上下文,学生自然明白:为了表达喜悦之情。这样,老师讲述不多,学生已从反复朗读中体会出了文中的情感!

  以这样的方法教学,充分体现了朗读教学的优越性,不但培养了学生读的能力,也发展了学生思维能力。

  文章的最后一部分是对全文的总结,这一部分也是文章的重点,直接揭示了作者的写作目的。但这一部分内容浅显,情感易体会,所以我只需抓住中心句烟台的海,是一幅画,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是一座壮丽的舞台。引导学生来理解画、背景、舞台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是说什么意思?为什么?到此我再总结:此时此刻,作者看着烟台的海不同的景象,激发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为不断提高生活质量而努力的美好感情。

  这一环节,使学生充分理解了文章的情感,并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发展了能力,完成了教学重点。

  第四步:感情朗读,整体回顾。

  让我们带着无比喜悦的心情再来朗读一次全文!此时此刻,学生已完全掌握本文的朗读技巧,领会了文章的思想感情,相信学生一定能读出最好的水平!在朗读过程中,试着背诵四季部分。因为,教学中已反复朗读,所以背的任务也不难解决。

  第步:读写结合,提高能力。

  根据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结合原则,我指导学生学习本课借景抒情的写法,以《南京的》为题,写一篇小作文,学以致用,以提高写作能力。

  到此全文结束。

  最后,说说我的板书设计:

  20、烟台的海(借景抒情)

  冬:凝重

  不畏寒风巨浪

  春:轻盈

  播下希望和新苗

  夏:浪漫

  如痴如醉

  秋:高远

  充实与忙碌

语文说课稿 篇5

  一.关于教材:

  我所说课的篇目是两千年前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它是高中二年级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三册第一单元(古典诗歌)的第二篇。该单元所选中国古代古体诗8首,其中《诗经》中3首,汉魏晋五言诗3首,《孔雀东南飞》并序以及《离骚》节选。在该单元中,《离骚》节选占有及其重要的位置。一方面,以屈原的作品为代表的楚辞是继北方黄河流域出现《诗经》之后,在南方长江流域出现的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新诗体,其本身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另一方面,楚辞作品,尤其是屈原的《离骚》从词句的角度看,地方特色鲜明,学生理解的难度较大。从作品的内容看,《离骚》是一首规模宏伟的政治抒情长诗,全诗373句2400余字,既具有诗人自传的性质,又具有某些幻想性的浪漫主义成分,整首诗歌感情回环激荡,撼人心魄。课文节选了长诗的第一节,内容主要是诗人自述身世、品质、政治理想以及自己的忠诚不为君王理解的苦闷之情,表现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渝的高尚情操,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二.关于教学方法结合作品特点

  按照课程标准对高中阶段在古典诗歌方面阅读能力的要求,我把《离骚》节选的教学目的确定为以下两点

  一是了解屈原的生平,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培养学生的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二是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评价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新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知识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某些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对策。高中二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古代诗歌的评价能力,但对于时代久远的楚辞作品,评价的前提――读懂诗歌的内容方面,仍存在困难,根据大纲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本文特点,我确立本文重点及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

  鉴赏重要的语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教学难点:

  关键词句的疏通。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教材特点和面临的具体学情出发,首先要把握两个原则:第一,注意高视角、低起点,先把基础知识落到实处,再循序渐进进行教学;第二,重视素质教育,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

  具体教学措施如下:

  第一,充分预习。要求学生课下预习,早读检查(内容包括:A作家作品;B写作背景;C掌握生字生词;D熟读课文),逐步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自学能力。

  第二,分解重点、难点。本课将分两课时进行,把教学难点,即词句的疏通安排在第一课时中,把教学重点,即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安排在第二课时,以确保学生真正做到一课一得。

  第三,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学习的内容确立课型。第一课时:诵读、讨论相结合;第二课时:讨论、训练为主。

  三.关于学法指导:

  1.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这篇课文尽管难度较大,尤其是语言方面的障碍较大,但教学各个环节的设计上,仍以教师的引导为主,通过切合实际的引导和点拨,使学生一步一步探究来完成教学目标。

  2.检查学生的预习这一步必不可少,这是由我校的校情、学情决定的。我们华亭一中的具体情况是:高中学生中城镇多农村少,矿区学生多,学生家庭条件较好,学习主动性不强,教师必须加强督促。

  3.学习语文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积累,犹如堆沙一样,一层一层的积淀。课外的阅读非常重要。在教学中,教师要强调,并做好示范作用。因此,本课的导入和课后作业均要体现教师的这一教学思想。

  4.课文的背诵方面,教师要充分把握楚辞的语言特点,比如楚辞作品,包括《离骚》,两句一节,大量使用语音词“兮”以表达情感,调整节奏等特征,使学生在掌握语言特点的基础上,理解背诵。

  四.关于课堂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1.导入要求学生列举自己掌握的《诗经》和《离骚》中的名句。明确我国文学“风骚”并举。

  2.感知、理解课文。鼓励学生充分挖掘利用课文注释,力求自己动手疏通词句

  第一步,范读——让学生耳顺。教师范读,学生感受,正音。

  第二步,诵读——让学生口顺。指导学生朗读,注意情感和节奏,逐步积淀语。

  第三步,解难、疏通。这首诗古奥难懂,应当先扫除语言文字障碍,然后再欣赏诗句。课文注释较为详细,而且句句有翻译,这对学生读懂诗作是一大帮助。但学生在自习中会遇到不少困难,可以提出讨论,老师作一些点拨。

  第四步,课堂练习。可让学生尝试背诵课文,并动手默写,记清楚难写难读的字。

  第二课时

  第一步,鉴赏课文。通过引导学生欣赏艺术手法和可感可触的艺术形象,理解诗人内在的深厚的思想感情。

  1.品味诗歌的艺术手法。值得注意的是诗中比喻用法,使全诗的形象化特点非常鲜明。另外,每两句都有“兮”字做停顿,抒情性也非常鲜明。(这一点对背诵的指导非常有用)

  2.分析诗中屈原形象。

  3.欣赏诗人内在的深厚的思想感情。课文节选部分的诗句,突出表现丁诗人的忧伤心事、高尚情操、纯洁德行、政治理想和嫉恶如仇的品性。

  第二步,进一步指导背诵前6节。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字句含义,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在熟读之后,获得了良好的语感再背诵。可以创设竞赛氛围,看谁背诵最快最好。

  第三步,引申、拓展。赏析屈原名句,诸如——

  1.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3.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

  附:第二课时板书设计

  血统高贵,器宇不凡

  身披香草,美丽华彩

  勤勉修行,自强不息、忧国忧民,至死不渝的人格魅力

  赤胆忠心,胸怀炽烈

  嫉恶如仇,鄙视群小

  实现理想,不惧危难

语文说课稿 篇6

  一、 说教材:

  《王二小》是小学语文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二篇课文。是小学课本中第一篇讲述英雄事迹的文章。全文以“王二小”为中心讲述了他怎样将敌人成功的引入八路军的埋伏圈,并将敌人消灭的故事。课文结构严谨,图文并茂。

  二、 说教法

  本文共五个自然段,分两课时完成。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低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在教学第一课时时,我根据儿童活泼、富于想象的心理特征,结合教材特点,采用多种方法,如:直观教学法、体验法、以读代讲法、读中感悟法等,来主导学生。学生自己通过观察法、发现法、探索法等方式来学习,不但识了字,读懂了文,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渗透了德育而且培养了观察、思考、想象等学习能力。

  三、 说学法

  学习方法是学习活动规律的理性总结。为了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这节课主要引导学生用比较法、发现法与探究法的学习方式来学习,通过学法指导让学生真正懂得如何去观察、思考、学习。

  四、说教学过程

  综合新课程教学要求和教材、学生等特点,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游戏“摘苹果”复习生字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图文结合,品读感悟。

  1、体会第一副图。

  先指导学生仔细看图,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然后找一找,找出与第一幅图相对应的课文段落,再读一读。接着让学生质疑:你有没有不理解的词语?说出来。再教学生品一品“他常常一边放牛,一边帮助八路军放哨”。体会这句话中,你觉得王二小是个怎样的孩子?并照样子用“一边…一边…”说话。最后再指导朗读,读出对王二小的赞扬。

  2、体会第二副图。

  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第2段,重点理解扫荡(敌人向八路军进攻,杀害百姓、抢东西,烧房子。)再出示句子:敌人看见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就叫他带路。

  想象敌人会怎么“叫”,指名学生表演。

  然后小结学习方法:刚才我们是怎样学习前两副图的?(看一看、找一找、读一读、品一品)

  3、小组合作学习:用“看、找、读、品”的方法学习第三副图。

  重点指导学习句子:王二小装着顺从的样子走在前面,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

  思考:为什么要“装着顺从”的'样子?

  理解“顺从”

  从这个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王二小聪明、机智、勇敢)

  朗读比较“把”字句和“被”字句。

  王二小把敌人带进了埋伏圈。

  敌人被王二小带进了埋伏圈。

  指名读,男女生对读,比较意思是否一样。

  说一说:——把——

  ——被——

  想一想:王二小勇敢地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结果会怎样呢?

  4、读4、5自然段,想象敌人被王二小带进埋伏圈的情景。

  由于第4、5段没有配插图,所以只好由教师范读,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当时的情景,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然后议一议:为什么说王二小是小英雄? 最后再有感情地朗读第4、5段。

  (三)、配乐朗读,表达崇敬之情。

  师:同学们,这——就是我们的小英雄王二小,对他,对八路军,对敌人……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

  师:同学们,让我们再次打开课文,再看看我们的英雄王二小吧!

  以《歌唱二小放牛郎》的音乐为伴音,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四)、教师总结:

  孩子们,我们永远也忘不了王二小,所有的中国人都不会忘记他。看,这首歌颂王二小的歌曲已经唱到了今天……

  让我们在歌声中结束今天的学习。

  (五)、拓展延伸

  1、把王二小的故事讲给家长听。

  2、学唱《歌唱二小放牛郎》

  总之,全文遵循这样的结构:由图入文,披文入情;其次,带情朗读,读中感悟; 最后,升华情感,歌颂英雄。 全文以“王二小”为一条主线,利用多媒体引学激趣并直观突破难点,使学生身临其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五、说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我虽然利用了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资源,通过图文让孩子们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中的情感,但可能因为王二小离我们的生活太遥远,孩子们体会不到文中的感情,朗读起来没有感情,再加上课堂内容安排得比较多,学生的积极性不是很高,很多教学环节还不是很到位。

语文说课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荷叶圆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14课,是一篇新选入的散文诗。诗中描写了圆圆的、绿绿的荷叶。荷叶是小水珠的摇篮,是小蜻蜓的停机坪;是小青蛙的歌台;是小鱼儿的凉伞……课文洋溢着童真、童趣,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想像;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让他们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到夏天,大自然的美好。这是一篇从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入手的好课例。

  课文共有5个自然段,语言生动优美。课文的插图形象地反映了课文内容。课文第2—5自然段是本文的重点部分,可以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和词语训练。课后“我会认”中的12个生字是本课要求会认的生字。“我会写”田字格中的6个范字是本课要求会写的熟字。“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练习的安排体现了对语言积累和感悟的重视。

  针对课文特点,在第一课时教学字、词和进行初步的阅读之后,我把本篇课文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背诵全文。

  2、语感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荷叶给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和小鱼儿带来了欢乐,给小朋友也带来了欢乐。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表演能力以及表达能力。

  4、品德目标: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二、说教法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由于这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根本不用老师去讲解分析,因此这节课,我基本选用“自主读书、合作学习、自己感悟”的教学方法。我以一个伙伴的身份给学生加油,并作适当的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在读中积累语言,在说中训练语言,创造一种形、色、声有机结合的教学情境,使全体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

  三、说学法

  1、学生分析

  夏天是孩子们的,欢乐是孩子们的,梦想是孩子们的。孩子们对夏天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夏天是炎热的,知了在树上唱歌;荷花展开了笑脸;小伙伴们穿上了汗衫和花衣裙,吃上了西瓜和冰淇淋……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许多客观事物,能说出他们的名字和一些现象,还能简单地表达自己的意愿。但是,那仅仅是一些零碎的,不规范的语言,为了使他们正确理解运用语言,在课堂上必须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创设他们熟悉的生活情景,帮助他们学习、积累、感悟语言。

  我所执教的班级的学生喜欢阅读,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大部分学生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简单的问题。部分学生有表达的自信心,能积极参加讨论发表自己稚嫩的见解。个别学生则缺乏自信,较为胆怯,学习的主动意识不够,对意愿的表达较为模糊。

  2、定学法

  根据我班学生情况,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以及认识水平,因此确定运用“自主读——合作读——练习说”的学习方法,使学生不但能领悟课文的情境和主要内容,而且能培养他们熟读能力、想像力和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合作意识。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获取知识、培养创造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尊重学生的爱好,所以从看优美的画面,听老师激情导语的方式引入课,学生初步感受到了美,容易产生乐学的情绪。

  先播放课件:配乐出现一池在微风吹拂下轻轻摇曳的荷叶美景的动态画面,让学生欣赏,然后让画面定格在特写的叶上,优美的音乐继续,教师激情导入新课;荷叶圆圆的,荷叶绿绿的,荷叶是夏天里一首清凉的小诗,荷叶是阳光下跳动的绿色的音符。小水珠喜欢荷叶,小蜻蜓喜欢荷叶,小青蛙喜欢荷叶,小鱼儿也喜欢荷叶,让我们一起在这篇轻快活泼的散文诗里去感受充满童趣的夏天,去触摸生机勃勃的荷叶,去体味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们快乐的心情吧!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自主读

  对于一年级学生而言,语文教学应培养他们喜欢阅读、敢于阅读、乐于阅读的愿望,整体感知的教学设计可以实现这一目的,所以我先让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一遍课文,把生字连成词,多读几遍;在此基础上再将课文完整自由地读一遍,把较长的.句子多读读。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指派来代替学生的阅读,从一开始就要有意识地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内容,并逐步培养起对课文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所以在学生将课文完整自由读两遍的基础上,让学生将自己喜欢的段落多读一读,注意把字音读准,课文读通顺;再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个别读,读后评价(对读得好、有进步的同学提出表扬和鼓励),最后读给同桌或好朋友听。

  (三)积累语言理解内容——合作读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新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接受式学习之外,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和合作精神。这样做就使得学生的认知不断得到完善和升华,最后对课文内容形成初步的自我理解。因此,对课文的理解只需要多读,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积累语言,领悟情境,附之配乐朗读,增强语感。这篇课文对话比较多,便于分角色朗读。我给学生创造了一种竞赛氛围,看哪一组同学读得好,配合得好,(小组可以用自己最喜欢的形式:齐读;分角色读;表演读;一部分同学读一部分同学表演等等)。小组间的比赛完以后进行评议,这样的形式使学生朗读水平不断提高,并在熟读的基础上尝试背诵。学生在多读的训练后,培养了语感,感悟到课文的情境美、文字美,受到了美的熏陶,又培养了同学间的团结合作精神。

  (四)拓展课文培养想像——练习说

  爱因斯坦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人的童年时期是培养、发展想像力最佳时期,犹如农事的节气,是不能错过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这就告诉我们,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挖掘教材,借助教学难点、重点、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因此,我及时地给已经在阅读课文中得到许多启示的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引发学生想像:“荷叶给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都带来了快乐,荷叶也一定给小朋友带来快乐。请小朋友用‘是’说句子,说说荷叶是小朋友的什么?”或者“你们要对荷叶说些什么呢?做些什么?”这样的话题,有利于调动学生和生活积累,发展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同时也沟通了语文与生活、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培养了他们综合应用的能力。

  四、板书设计理清重点

  主要采用贴画配文字的“图文式”板书,此板书图文并茂,色彩鲜艳,内容突出了课文的重点,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能引导、发散学生创造性思维,也为背诵有困难的学生理清了思路。

  附板书:

  14

  荷叶圆圆

  图

  文

  小水珠

  摇蓝

  小蜻蜓

  说

  停机坪

  小青蛙

  歌台

  小鱼儿

  凉伞

  荷叶

语文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黄山奇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组的第1篇课文。课文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赞叹之情和对大自然的热爱。文章的表达方式很有特色,它采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语言流畅,将黄山奇松的秀美描写得淋漓尽致,令读者赏心悦目、心驰神往、浮想联翩。是一篇加强学生语言情感训练的美文。

  (新课标中对五六年级学段的阅读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有一定速度;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体会作者思想情感,初步领悟文章基本表达方法;敢于提出自己看法。)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和初步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语言的能力,(这为本课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学习基础。)但受年龄限制,阅历浅、实践少,认知水平和能力仍有限,对黄山松树的姿态缺乏感性认识。

  结合本文特点和5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基础,依据新课标对本学段的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正确读写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理解新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山名松的“奇美”。

  3.引导学生领悟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4.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其中,教学重点是:整体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山名松的“奇美”。

  难点是:引导学生领悟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二、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采用的教法是话题设置法、指导阅读法,媒体演示法,拓展迁移法。在使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的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发现法、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三、说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四大板块展开。分别是:

  板块1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以“黄山四绝”的图片引入课文,配以优雅的乐曲。

  2、在出示图片的同时,我提出导语:对于黄山,大家了解多少呢?“黄山四绝”是否有听说过?黄山四绝闻名于世,而人们对“奇松”却情有独钟,这是为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在作者的带领下一起来观赏这些奇特的松树吧!

  这样设计将思维由黄山引到黄山四绝再到黄山奇松,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与想象。

  板块2 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不认识的字词,借助工具书理解。扫清文本障碍,同时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

  检查学生的生字词的识记情况,有针对性的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字词进行指导。

  字音易错的字,如宾、卧。宾容易读成bing,in和ing不分,卧由于即墨方言土语的特点学生容易将圆口O发成扁口。

  字形易错的字,如陡、卧。陡容易将双耳旁写成双人旁。卧左边部分的笔顺易写错。

  让学生用钢笔描红,然后在练习本上写一写、练一练。

  指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认真听,帮助纠正出错字音,了解学生读文情况。

  学生默读全文,思考:文章主要讲了什么?然后相互交流,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板块3 细读探究,体悟情感

  我分为两部分,分别出示主话题。

  第一部分:

  1、以多媒体出示主话题:“文章中具体写了哪些松树?它们都是什么样子的?”

  2、学生带着问题小声朗读第二自然段,交流讨论。让学生划出描写三种松树的相关句子。

  3、指名学生回答自己所划句子,然后问学生“你喜欢哪种松树?为什么呢?”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或者动情地朗读课文当中的句子,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使用多媒体展示黄山三松的图片,让学生对号入座,指出它们的名称、特点,尽量复述。让学生在对号入座这样的`小游戏中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印象。

  5、让学生再美美地整体读一遍这三部分句子,把喜爱之情读出来。尝试背诵它们。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第二部分:

  1、以多媒体出示主话题:“黄山上只有这三种松树吗?你从哪些地方能看出来?”

  有的学生会从第一自然段中的“处处”看出来,有的学生会从第三自然段的“千姿百态”看出黄山松树的姿态之多,还有的学生会从标点省略号中看出来还有很多种姿态的松树作者没有写。

  2、让学生用赞叹的语气自读第一和第三自然段。深入感受黄山松树的奇美。

  板块4 赏读积累,拓展延伸

  1、学生试扩展第三自然段省略号省略的内容,发挥学生的想象与创造性。

  2、学生自读课文,体味作者语言,说说作者是怎么将三松的奇美写出来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积累这样的方法,课后查阅资料,了解另外“三绝”,试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写写其中一绝。字数不限。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让学生在积累中共鸣,整合中深化。同时,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进而解决教学难点。

语文说课稿 篇9

  1、说教材。

  《诸葛亮和小皮匠》一课是讲中国古代一个著名的聪明人诸葛亮与三个普通人小皮匠之间发生的事。通过这个故事,不仅让学生对诸葛亮有了更多的了解,而且也知道了“三个小皮匠,赛过诸葛亮。”这句话的意思。这个故事虽然生动,有一定的可读性,但课文中生字较多,有些词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触,学习有一定的困难。

  2、说学情。

  学生已具备了较强的识字能力,能运用拼音、部首等一些识字工具自主地识字,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之一“识字”,对学生来说因刚学不久运用不够熟练。在阅读方面,学生已初步知晓该如何将课文读正确,读通顺,但还未形成稳定的阅读习惯。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及时纠正,重视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

  3、说教学目标。

  (具体的教学目标见[教学设计及说明]部分)

  目标一、目标三、目标五均为识字方面的要求,识字在整个教学目标中占有如此大的'比重,主要是因为识字是低年级学生学习的重点。另外,由于前一单元刚出现了“识字”这一新的识字方法,本单元教学时一定要注意运用,以帮助学生复习巩固,真正掌握。

  目标二、目标四为阅读方面的要求。目标二“能借助拼音正确朗读课文,做到不添字、不漏字,读准翘舌音。”是基本的要求,每位学生都应该努力达到。而目标四已涉及到课本之外的拓展阅读,这符合《新课程》所倡导的:语文学习要积极引导学生开阔视野,努力拓展学习的途径。在落实这一目标时,教师应侧重于学生们阅读兴趣的激发。

  4、说教法。

  (1)关于识字:主要通过在语言环境中学习生字、新词,在读的过程中有机地组织、引导学生识字。由于课文中的生字比较多,教学时采用了“分散出现,集中识字”的方法。十个生字分三次出现:第一次,“匠”随课题出现,读准字音即可。第二次,出现了“士、兵、击、礁、挡”五个生字,主要采用分组学习,交流字形,并通过认识“礁、挡”继续学习部首查字法。第三次集中出现四个部首明确的生字,仍然要求运用部首查字法识字,不过形式应有所改变,通过分组开展比赛进行,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此方法,能提高的速度。

  (2)关于阅读:整堂课力求体现“以读为主”,围绕“读”展开教学。通过反复读长句子,指导读正确;通过多次引读,了解故事内容;通过读读想想、读读议议,启发想像,体会感悟;通过补充阅读,开阔提高。

  5、说学法。

  故事中出现的情景,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很少见到,会造成学生感悟上的困难。如“水深流急”是怎样一种危险的情况?学生很难感受。又如“木筏”是什么样的?学生不知道。因此在教学时,应尽量再现这些情景、这些物品,可以运用生动的画面,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制作成媒体,真实展现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帮助理解感悟。

  6、说实施。

  要将预设的教学设计方案在课堂中很好地实施,将教学目标很好地落实,还得通过一个一个的教学环节进行。本堂课共有五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主要是通过介绍名人导入新课。在介绍名人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已知的知识进行介绍,可以适当地给予说话的提示,帮助他们把话说正确、说清楚。在同学介绍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认真听。这一方面有利于他们养成良好的听说习惯,另一方面也让他们在相互学习中增长知识。第二环节,主要是让学生通过静心地朗读课文,对课文有个初步的了解。更主要的是能在教师地指导下,将课文读正确读通顺。教师除了要及时地纠正字音,尤其是翘舌音,还要非常细致地指导学生读顺长句子,可以先通过范读,听清停顿,再模仿读,学会停顿。第三环节主要通过多种形式地读,来帮助学生了解、理解、感悟。这里三次运用了引读。第一节的引读可以这样进行:三国时,诸葛亮怎么样?(学生接)。乌江怎么样?(学生接)。第二节的引读可以这样进行:诸葛亮让士兵……(学生接),可是……(学生接)。诸葛亮又让士兵……(学生接),可是……(学生接)。第四节引读的方法为:三个小皮匠让诸葛亮……(学生接)。他们用牛皮……(学生接)。牛皮筏子……(学生接)。结果这支军队……(学生接)。第四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将课内的阅读与课外的读书活动结合起来,使学生知道课文之外还有无限丰富的阅读资源,提高他们读书的积极性。最后一个环节还是落实在识字教学上,主要通过指导描写巩固生字。

【语文说课稿】相关文章:

《语文》说课稿11-09

语文说课稿03-25

语文《手指》说课稿01-09

语文《观潮》说课稿01-11

语文《水》说课稿01-04

语文《猫》说课稿01-05

语文《赵州桥》说课稿07-14

语文优秀说课稿11-05

语文说课稿11-06

经典语文说课稿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