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2-01-15 17:36:15 说课稿 我要投稿

【推荐】说课稿范文锦集九篇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推荐】说课稿范文锦集九篇

说课稿 篇1

  我说课的内容是《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下面我从:教材地位及取舍、理念、教学目标、重难点、教法和学法、教学思路及流程六个方面来说课。

  一、说教材内容及地位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一课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古代史的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4课,课本内容包括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对西域的管理三个子目。秦汉时期的大一统促进了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对外交往的发展。汉武帝时期两度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中原与西域的友好往来,设置西域都护府,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而丝绸之路的开通,对民族关系的发展和中西方的交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是地理大发现之前一条世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它不仅沟通了东西方文明,而且促成了多个文明的相互渗透,可以与欧洲开辟新航路之举齐名。所以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说教学理念

  20xx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理念是:以人为本,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普及历史知识,初步具备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将正确的价值判断融入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中,逐步学会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问题。鼓励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本课体现的理念是学会正确识读历史地图。讲历史故事,学会看历史地图都是本课采用的一些方法。本课教学中,落实理念最好的方面是,分小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新方法的充分利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有利于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让学生知道张骞第一次开辟出了中原通往西域的道路,使中原与西域各国有了第一次友好往来,加强了与西域的联系,通过设置西域都护府,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打破了东西方文明之间的隔绝状态,开创了中外交流的新局面。

  (一)【知识目标】

  1. 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史实。

  2. 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文明交流中的作用。

  (二)【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学习张骞不畏艰险、富于冒险精神、忠于国家、牢记使命、机智果敢、坚韧不拔、开拓进取的优秀品质。

  2.通过西汉设置西域都护府的史实,引导学生认识新疆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使学生牢固树立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意识。

  3.通过对比丝绸之路开通后东西方进行交流的“物产”,使学生直观的体会什么是交流,体会丝绸之路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起到的重要桥梁作用,体会文明与交流、发展的关系。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新课标要求,历史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树德,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并且根据教学内容, 张骞出使西域有“凿空”之意,他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所以具有重要地位。而丝绸之路的开通对民族关系的发展和中西方的交往产生了深远影响,丝绸之路成为当时和以后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一)教学重点:

  1.张骞通西域

  2.丝绸之路

  (二)教学难点:丝绸之路在中外交往中的作用

  五、说教法学法

  (一)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

  1.知识构建方面:他们历史知识积累得还较少,尤其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分析还缺乏理性思考,同时对历史地理的概念还比较模糊。需要教师做相关的引导和说明。

  2.认知心理特点:七年级的学生相对来说年龄较小,以形象思维为主,尚未具备较强的分析能力和方法,由此引导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激发学生敢想、敢说、爱说的习惯。

  (二)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因此我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说课稿在本课教学中以创设情境讨论法为主,辅以提问设疑法、读书指导法、地图识别法,讲授法,图片分析法,分组合作法,成果展示法和讨论法。新课程标准下的历史教学,教师必须树立起让学生成为历史学习真正主人的自觉,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因此在设计本节课教学时,我尽可能利用图片、影音资料等为学生创设历史情境、问题情境,创设轻松、活跃、民主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讨论中找出答案,发现问题,开拓思维,进而掌握知识,在辩论中体验成功的乐趣。学会评价历史人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学习方法: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使学生养成自己分析问题、归纳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初步能力。

  六、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我从五个方面进行说课:导入新课——创设情境,讲授新课——拓展延伸,课堂小结——板书设计——作业布置。

  (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课件,说明民乐永固城的历史由来和扁都口的历史地位,从而导入新课。

  (二)创设情境,讲授新课:

  环节一

  教师出示学习目标,指导学生熟悉课本,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自主学习内容。初步感知本课内容。

  环节二

  1.教师播放课件,出示西域位置图,指导学生了解西域的形势,由此引出“招贤令”交代通西域的历史背景。

  2.播放“张骞通西域”视频,然后用演示幻灯片演示第一次通西域的路线。

  3.组织活动:“我走张骞路”,对学生识图进行指导。

  4.讲解张骞第二次通西域。结合史料对张骞评价。注意对学生的引导,鼓励学生开拓思路,大胆表现。

  5.出示丝绸之路线路图,让学生结合课本用电子笔在图上标出丝绸之路所经过的主要地方。

  6.出示十二种东西方的物品或技术,让学生分类并展示。

  7.结合图片,引导学生说出丝绸之路的历史作用。完成活动:丝绸之路是 之路。

  8.指导学生看课本65页,了解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之后演示课件。强调南海诸岛是中国领土。

  9.播放课件比较秦朝和西汉疆域的大小,指导学生找出不同,增加的领土就是西域,引出西域都护的设置。

  环节三

  拓展延伸

  1.出示合作探究问题,并播放图片,指导学生进行讨论。

  (三)课堂小结 谈感受。

  (四)巩固练习:利用课件完成练习

说课稿 篇2

  一、 说教材。

  《热闹的菜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除本文外,在课文的编排上,本单元还有《种水珠》、《三个伙伴》、《岳飞练字》、《达尔文浇花》和古诗《所见》,这六篇课文,内容生动,反映了儿童的生活情趣,贴近儿童的生活,易于引起孩子们的共鸣,使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感受生活的乐趣。

  《热闹的菜地》一文以儿歌的形式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豆角、茄子、丝瓜、萝卜、番茄、莲藕、辣椒、南瓜等蔬菜的颜色、形状,以及生长地,读起来琅琅上口,易于理解,仿佛把我们带回了美好的童年,是训练孩子背诵的好材料。

  介于此,在本文的教学,便应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孩子感受生活乐趣方面入手。

  二、 说学情。

  教育教学的受体是学生,教育教学效果的达成情况也应以学生的所得为标准。在《课程标准》中,将教学定位于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相互对话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最重要的内容,故此,在教育教学中,考虑作为受体学生的应有水平,是教师教学设计的重要出发点之一。本次授课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具体一定的学习能力,但由于年龄较小,又地处山区,以下两方面的特点值得注意:

  1.低年级儿童注意力持久性较弱,在教学设计时应用孩子最欢迎的学习活动形式来转移注意力,激发兴趣。

  2.语言表达不完整,语言表达方式单一、口语多是低年级儿童的常见现象,在教学设计时多种语言表达引导,督促说话的准确、完整,方式的多样性。

  三、说目标。

  根据本课的文本特点及本班学生的实际,在教学目标的确定时,我定下了以下几个目标:

  1、 会认本课11个生字。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生活的乐趣,背诵课文。

  3、 训练孩子们的语言,做到说一句完整通顺的话。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起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在《课程标准》中,结合语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统一这一学科特点,将语文教学目标分为三个维度,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语文教学中,以此为出发点,设计出旨在体现这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已经成为教学设计的首要问题。但这三个维度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不可割裂开来独立地去理解。在本课中,通过对师生与文本的对话,“学会本课11个生字”和“训练孩子语言,做到说一句完整通顺的话”这一知识能力维度的要求,在这一过程中注重方法的引导,让孩子明确学习方法同样是有效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产生对学习的兴趣产生阅读的兴趣,方能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达到“感受生活乐趣”这情感目标。

  四、说教法学法

  新课程实施以来,一直倡导着新的教学模式,新的教法学法。在教师教法设计中,根据本课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媒体展示法、游戏激趣法和情境演示法。在学生的学法中,根据课文形式优美,形象生动的特点,将本课的学法定为自主识字法、游戏巩固法和朗读法。这些教法学法的设计,能在很大程度上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其在教师的引导下,正确有序地走进文本,让课堂成为师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

  五、说流程。

  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课教学各个环节均打破教师一统课堂的局面,设计出孩子们的小伙伴“小辣椒”作为学习向导,让孩子们在小辣椒的带领下,逐步深入蔬菜王国,在进入蔬菜王国的过程中,自主识字记文,在参观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学习。下面我仔细说说各个教学环节:

  (一) 谈话引入,揭示新课。

  谈话的内容是让孩子们先说说自己交朋友的情况,然后再由教师转向今天的教学内容,是让他们去认识更多的蔬菜朋友。这一环节的设计,一是迎合孩子爱交朋友的特点,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二是为孩子们提供口语训练的材料,训练孩子们口语能力。

  揭示课题后,告诉孩子们,咱们今天请来了一位小向导,他会成为咱们今天所认识的第一位朋友,但跟他交朋友还不那么容易,要先请大家猜猜他是谁?然后他才能好好地为我们服务呢?在孩子们猜出这位小向导就是“小辣椒”时,乘机学习新词“辣椒”,将生字新词教学在此处分开,适当降低了生字新词的难度。这一环节利用谜语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同时选用小辣椒作为本文的向导,一是因为辣椒一词是新词,二是因为辣椒红红的身子,挺可爱,用此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

  (二) 认读生字,读通读顺。

  随着小向导的介绍,让孩子们闭上眼睛坐上“童话列车”驶向第一站,在这一站中,小向导为咱们提出了学习要求“读儿歌,看谁读得又正确又通顺”。在完成这个任务时,教师提出要求,要读正确通顺就得先会认生字,于是叫孩子们用笔勾画出本课生字,多读几遍,然后认读生字卡,正音后同桌互玩说字找字游戏,认准每个字的字音。然后将生字娃娃送回家,读通顺读正确儿歌。《课程标准》中指出,“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为一年级,又是山区的孩子,语感训练尚处起步阶段,故我将训练点作了适当下调,让孩子们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即要求孩子们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重复、不读错、不读破”这“五不“的要求。

  (三) 认识朋友,品读儿歌。

  在孩子们会读后,在小辣椒的提醒下,咱们又坐上“童话列车”,驶向第二站,认识蔬菜娃娃。在这一环节中,设计出两个问题:一是儿歌中为我们介绍了哪几位蔬菜朋友?通过读儿歌,你都知道了你朋友的哪些特点?第一问题在于把握文章的主要角色,第二问在于抓出主要特点。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融合说话训练,让孩子们说完整、说通顺。

  在认识朋友后,紧接着设计出让孩子们自读课文,教师引读,学生间引读等形式,让孩子们读熟读出味儿。

  (四) 和韵唱读,背诵儿歌。

  在孩子们读熟儿歌的基础上,让小辣椒带领大家来到了第三站,游乐园。

  在这里,孩子们将放松,在愉悦的配乐声中唱读儿歌,背诵儿歌。孩子们经过紧张的学习,此时已经够累了。在此时如果让孩子们强背,效果不好,也容易激发学生的厌学情绪,为此,特融音乐、儿歌于一体,让孩子们轻松背诵。

  (五) 拓展延伸,傲游“蔬菜王国”。

  在各项学习均完成的情况下,由小辣椒带着大家进入蔬菜王国,去结识更多的的蔬菜朋友。让咱们的课程由课内走向课外,走向生活。

  六、说板书。

说课稿 篇3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各位同仁们: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组中的第二篇精读课文《白杨》的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教学目的、教学方法、学生学法、教学流程等四方面来简要说说我这节课的预想。

  一、说教学目的

  我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会写“晰、伞”等六个字,能正确读写本课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通过品关键词句,初步领悟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向结合来体现白杨特点的写法,激发学生对白杨的喜爱。

  我确定此目标的依据有以下四点:

  一是基于对课程标准学段目标的理解。

  《课程标准》指出:小学高段学生要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还要“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二是基于对教材的认识。

  本文主要讲了在一列开往新疆的火车上,一家三口看到火车窗外闪过的白杨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论,通过父亲的介绍,让儿女们了解了白杨的特点,同时借白杨赞颂了西部建设者,也表白了父亲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决心。而我主要发掘教材中如何通过对白杨的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来体现白杨的特点。本文文笔清新,语言准确,人物描写生动,运用借物喻人的手法,将白杨和西部建设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三是基于对单元重点项目的理解。

  本文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组中的第二篇精读课文。本组教材是以“走进西部”为主题来编排教材的,编排本组教材的目的,一是通过读书和搜集资料了解西部,激发热爱西部的感情;二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语言的表达效果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提高理解语言的能力。

  四是基于对学情的认识。

  五年级学生已具有一定的字词自学能力,所以本课字词以学生自学为主,师只是作以简单抽查,针对疆字比较难写作以重点指导。本年段的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具有一定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和理解能力,但对一些有难度的重点句段还要教师做适时适度的点拨引导。据此,我将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品关键词句,体会白杨的特点。学生不光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因为学生对对文章表达手法的领悟还一定难度,所以我讲本节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初步领悟运用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来体现事物特点的表达手法。

  二、说教法

  课堂是学习的场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基于以上的认识,在教学中,我还主体地位于学生,引导学生充分阅读,自主学习,发现问题,积极思考,以读促讲,读中感悟,课堂中主要运用谈话法、实践探究法、引导发现法和迁移运用等多种方法进行教学。

  三、说学法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就是要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与方法,也就是既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为此,我指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通过自主探究实践、合作讨论,采取读、思、写同步训练,使学生既感受到了白杨的特点,同时也初步领悟到作者是如何来表达的。

  四、说教学流程

  本节课教学分为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是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一堂新授课,导入的设计至关重要,所谓万事开头难嘛。富有情趣的导入,就像在师生之间架起的沟通的桥梁。通过这座桥梁,师生的心会更接近。正如俗话所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

  所以开课,教师便从家乡的环境和森林树木入题,用亲切的谈话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顺利导入新课做好铺垫。

  第二环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语文课标明确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因此在新课程的教学设计时,引入新课后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通读课文使学生对文章有大致的了解,提高了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学生对生字词的自学一是为本文的`后续学习扫清文字障碍,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教给了学生以后学文的方法步骤。

  第三环节是品读文段,领悟写法。

  课堂中,引导学生浏览课文,画出文中直接描写看到的白杨的句子。通过品读句子、个性朗读,体会出直接描写中所体现的白杨顽强的特点。再通过对新疆戈壁滩恶劣环境的了解,进一步体会白杨的生命力顽强,同时明确环境描写对突出事物特点的重要作用。最后通过对爸爸所说的话的细细品读,悟出白杨内在的多种可贵品质。文中无论是对白杨生长的环境的描写,还是爸爸介绍的白杨的特点,都是为凸显白杨特点而服务的。

  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通过总结,可以促进学生对一堂课的教学进行梳理,储存信息,巩固记忆。最后总结写法:当我们要描写某个物时,除了用直观的方式来直接描写外,还可以恰当的运用间接描写。在本文中,间接描写是通过环境、人物介绍等方式来呈现,只有将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有机的结合,才能将事物的特点描写得更具体!

  第四环节:学以致用。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语文教材只是个例子,我们通过本节课引导学生初步领悟了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的写法,那我们接下来就要引导学生实践运用,并加以巩固,实现学生学是为了用的目的。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是一节课主要内容的高度浓缩,也可以说是最简单的教学设计。本课我的板书为两大块,左侧上半部分是白杨的三大特点,下半部分是直接描写,右侧上半部分是环境和介绍,也是间接描写在本文中的呈现方式,右下侧是间接描写。这样的设计既凸显本课教学是从品味关键词句入手,又概括了白杨的主要特点,同时又突出了本课的一得是学习文章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的写作手法。

  因为课堂是动态的,课堂生成也有许多未知的部分,所以在具体上课的过程中,我会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对我的课堂预设做细微的调整,恳请各位领导、专家、同仁批评指正!

说课稿 篇4

  讲授的是“穷人”第二课时,他希望学生能通过课文内容,感受主人公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这堂课上得很成功,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构思巧妙,别具匠心。

  老师在课前与学生交流之时,问:谁愿意回答老师一个问题?许多学生都不愿意举手,可能是因为紧张,也可能因为老师还没出题,大家不敢贸然行事。但有一个学生举起了手,老师问:我还没出题,你怎么敢举手呢?学生回答说因为我自信。老师当即表扬了他,并说机会是属于那些自信、有勇气以及准备好了的人的。随即出示了5+2=?这么一道题,其他同学看了恍然大悟,这样一来,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在无形之中被激发出来了,还很巧妙地引出了课文的内容,为这堂课最后的5+2真的等于7吗?这个引人深思的环节埋下了伏笔。更巧妙的是,教学的整个过程是围绕着桑娜忐忑不安地想着的四件事情展开的。老师先让孩子们读课文,找找从哪些词句中读懂了桑娜的忐忑不安?再让他们细细品读桑娜忐忑不安地想了哪些事情?通过学生的交流以及老师的引导,大家都发现这四件事情在文中出现时顺序颠倒,于是老师就让学生们排列一下顺序,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桑娜想问题时顺序会颠倒,而这四个排列完的四件事情却是整堂课展开的线索。而且讲解时,这四件事情与情感的体验融合在一起,未出现任何的矫作之势。

  循循善诱,开拓思维。

  刘老师在引导学生思考时,非常的沉着,一点都不着急,真正做到了循循善诱。比如说,学生在文中找能体会到桑娜忐忑不安的的词句时,几乎所有的同学都把眼光集中到了字词句上,一个个回答都非常的精彩,但就是没有人能从标点符号这块宝地突破。于是,老师不紧不慢地又重复了一遍题目,并稍许地点到了可从标点下手,这样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又通了,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并且都找到了一些非常关键的标点,自然而然地加深了对桑娜此时心理活动的理解。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学生课堂上思维的活跃以及精彩的回答就是最好的见证。

  “沉”是这堂课的最大特点。这个“沉”在我理解,它有好几种含义。一、这个“沉”是指老师的声音低沉,就是这低沉的声音给我们营造了一个情境,让人感觉自己也在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与桑娜共同承受着心灵的煎熬。二、这个“沉”是指思想的沉淀。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找文中的关键词句,读一些渗透着主人公内心思想的句子,抓住关键词体会、理解,学生的心已经被桑娜和渔父的善良感动了,把这种情感和思想都沉淀到了自己的心灵深处。于是当老师问:桑娜一家很穷,但文中为什么没出现任何一个“穷”字的时候,学生就能深有感触地回答到:他们虽然物质上贫穷,但他们的精神是富有的。当老师要他们给课文换题目时,他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富人”。可见,桑娜一家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已经扎根于孩子们的心灵深处了,他们发出了自己内心最真切的感受。

  把握课堂教学的生成点

  不少老师的课堂教学只是按着预先的设计“走教案”,较少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需求。而上述案例中学生的两次质疑教师在备课时并未预设到,但这位教师清楚地意识到,教师的“教”从根本上说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语文课堂教学必须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学定教”。该教师视学情及时生成,引导学生围绕疑问各抒己见,培养了学生多维视角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这样的教学,丰富了文中蕴涵着的人文内涵,学生对文中人物的思想品质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尊重学生的个性阅读

  语文课标反复强调学生阅读要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判断,自己的心得,自己的疑问,明确宣示“阅读是个性化行为”的科学理念,语文教学尤其要尊重学生富有个性的情感体验、思维方式和多元表达。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一点怀疑、一声感叹、一句批评、哪怕是一知半解、带着稚气,只要是自己的独立思考,独特体验,都是可贵的。以上的教学案例很好的给我们诠释了这一点:课堂已不是教师独白,学生独听的局面,而是师生间、生生间自由、开放、弘扬个性的对话。教师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思维的成果,热情给予鼓励,积极引导,拓展文本的思想教育的内容。学生对这个问题产生了多种答案,尽管认识有高下之分,但这些答案都融入了他们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思考。他们思维活跃,情趣盎然地走进文本,与文中人物产生思想的碰撞,情感的共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释放了情感,升华了认识。这样的教学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很好的体现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

  

说课稿 篇5

  【说教材】

  《古代诗歌五首》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具有长于吟诵、激发想像、娱悦性情的特点。这五首古代诗歌,集美景、美情、美言于一体,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诗人们登山望海,驾舟扬帆,赏花观鸟,咏春悲秋,用凝练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图景。本课的教学重点,一是感受作者的审美情感,神游优美深远的诗化意境,激发审美想像、培养审美意识。二是析美情、赏美景、聚美言。品味课文精彩生动的优美语言,吟诵涵泳,熏陶感染,积累诗文语句、积存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积贮丰富的阅读体验,积蓄高尚的道德情感,积聚优雅的审美情趣。

  课前准备──课前自学是学生个性化的个人学习阶段,必须保证充分的'准备、思考时间,为课堂上建构新知作好材料、背景、经验方面的铺垫。

  1、铺垫认知的台阶──疏通文意。上网或查书检索五首诗歌的含义,了解作者的身世、诗歌创作的背景,查字典解决不认识的字词。

  2、激发探究的欲望──标出每首诗歌每行的最后一个字的拼音,探究乐府诗、律诗、词、曲在表现形式上的规律。

  3、关注以往的经验──回忆、检索自己以前曾经读过的有关乡愁、初春、夏夜的古今诗文,想想是否与本课有什么联系。

  4、形成初步的语感──大声朗读诗歌,感觉一下重音和节奏怎样处理更有表现力,作出标记。

  【说教法】

  一、说教法

  1、方法导学,授人一渔。对五首古诗采用分着教,合着比。通过学习本课的五首诗歌,学会赏析品评古代诗歌的方法。

  2、贴近文本,以读贯串。诵读是对课文语言以及课文内容的直接、真切的感知,是进入课文情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一条最有效的途径。在本课要教会学生带着美好的情怀、美好的想像,用优美的声调,抑扬顿挫地“美读”课文:吟读,读出韵味;译读,读出意境;背读,积累语句;品读,品评意趣;说读,拓展诗意。

  ⑴ 体会诗情──吟读《观沧海》,体会诗人豪放的情怀,品味诗情美。

  ⑵ 想像画面──译读《次北固山下》,对重点语句展开画面想像,想像画面美。

  ⑶ 穿插联想──说读《钱塘湖春行》,插页联系有关描写春天的古今诗文进行比较,赏析诗意美。

  ⑷ 品味意趣──评读《西江月》,评说词中物象的意趣之美。

  ⑸ 析词补白──品读《天净沙·秋思》,探究小令中修饰词的作用,补白想像空间,体会作者炼词美、语言美。

  ⑹ 积累美句──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背诵,激活学生多维的思维空间,快速背诵古诗、感悟古代诗歌的音乐美。

  二、学习形式

  在充分的语文活动中,让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展示个性,体验、感悟、参与、创造。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说课稿 篇6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章第一节《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板书课题)。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学习目标、学习任务设计、课堂学习过程四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生物圈中的生物除了病毒以外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它具有与生物体相似的特征,这是生物体在不同水平上的一致性。因此第二单元《生物与细胞》就是引导学生从细胞水平上认识生物体,讲述细胞的基本知识。第一章介绍的是细胞的基本结构,本章则围绕细胞的生活展开。细胞的生活不仅仅需要物质和能量,物质和能量的变化需要细胞核内遗传信息控制的。而且生物体构造自己生命大厦的蓝图也储存在细胞核内的遗传信息库中。本章内容虽然比较抽象,与学生的距离较远,但是,从现代生命科学的发展来看,研究细胞的生活与人类以及动植物的健康密切相关,对提高人类的是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因此,本节在生物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学习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体现国家对学生在生物科学知识、技术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确立以下三级目标:

  【知识目标】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阐明遗传信息储存在细胞核中,并说出细胞核、染色体、DNA与基因和遗传信息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课前收集有关的生物资料,初步学会收集和处理信息。

  【情感目标】通过对克隆羊多莉身世的.分析,领略生物科学的魅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从对克隆羊多莉的身世的分析来引导学生得出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中的结论。由于遗传物质在生物科学研究上的特殊意义和学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所以把细胞核的主要功能(遗传信息库),尤其是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和遗传信息的关系定为本节的重点,又因为以上这些概念大多是学生初次接触,而且各微观的结构是学生既看不见有摸不着的,比较抽象,故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和遗传信息的关系又是难点。

  二、教法和学法指导:

  1、指导收集资料:教师在课前结合本课内容指导学生收集有关遗传的资料,要给学生提供资料的来源和收集的途径(互联网、报纸、杂志、电视等)通过多种途径查阅资料,并将资料收集粘贴在本子上。在课前几分钟找几位同学上讲台发布所收集的资料,要求学生尽量脱稿,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胆量。

  2、指导阅读和交流: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精心思考,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启发讨论,交流,扩大学生思维。取长补短。

  3、指导归纳:在学完几个知识点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并归纳知识的内在联系,提升学生的理性思维。学生回忆学过的知识,将知识进行整理归纳。

  三、说教学程序

  学生发布资料 学生阅读

  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中 学生表演

  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遗传物质) 挂图演示

  DNA和蛋白质构成染色体 学生阅读

  讨论分析

  小结和练习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一)、发布资料,导入新课:

  学生在课前已经收集有关的生物资料,上课前让几位同学上讲台尽量脱稿发布,能够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锻炼学生的胆量,在学生发布信息完后,不失时机地提出问题:大家发布的资料就是信息,教师的生活需要这种信息,而生物的生长发育也需要信息,这种信息是由上一代传给下一代的,这种信息称为什么信息呢?这样由生活中的信息引出遗传信息的概念。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再设疑:那遗传信息存在哪里呢?问题的提出引发了学生迫切想知道答案的心理,这样就创造了良好的开端,是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二)、层层设疑,启发思维,解决重点

  首先设置悬念:到底遗传信息存在于哪里呢,让克隆羊多莉告诉教师。接着指导学生阅读55页有关多莉身世的资料,让学生有初步的了解。学生阅读后还是很难想象出具体的过程,此时安排四位同学为大家表演多莉诞生过程的小品。此活动要学生自己组织安排,即相关资料的查找,角色的分配,语言的组织和动作全部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只起指导作用。这样,可满足学生的表现意识,培养学生组织活动的能力,并锻炼学生的胆量。对学生的活动要及时加以表演和鼓励。然后用挂图展示多莉诞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观察三只羊与多莉的关系,此时,不失时机地提出问题:多莉由C羊生出,却一点都不象C羊,而和B羊几乎一模一样,这说明了什么?多种活动的开展,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解决重点。

  最后是知识的延伸和扩展:引导学生探讨哪只羊才是多莉真正意义的妈妈。目的是为了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发散学生的思维,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二)、课件引探,突破难点

  遗传信息的知识点讲完后,进入难点知识的学习部分。

  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以及遗传信息的关系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以上所提的概念大多是学生初次接触。学生要了解这些概念,在学习上有一定的难度。为突破这一难点,按照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用生动形象的图画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同时开展学生讨论、竞赛等活动,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归纳。具体如下:

  1、“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学习部分此处涉及DNA和基因以及遗传信息的关系。首先提出以下问题:①遗传信息的载体是什么物质?②DNA结构象什么?③DNA、基因和遗传信息有何关系?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进行阅读,对所提到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DNA的结构模型较为抽象,学生通过看书也难以想象出“DNA结构像螺旋型梯子”,这时利用挂图给学生观察,打破空间的限制,加深学生的印象。然后指导学生观察DNA分子片段示意图,让学生找出DNA分子中的“阶梯”部分的四种物质(用四种颜色表示)排列有特点。学生通过观察,分组交流讨论,并以竞赛的形式抢答问题,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能力。再悬挂有关DNA基因和遗传信息关系的图片给学生看,以书本和语言信息,电脑和电脑中信息的关系来解释遗传物质与遗传信息的关系。将教材中抽象枯燥的文字转换成生动形象的图片和学生熟悉的事物,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觉器官,有效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增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最后还简单地介绍人类基因组计划,目的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对现代生物技术发展有一定的了解,引起学生对生物学学系的重视。

  2、“DNA和蛋白质构成染色体”内容的学习。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挂图展示DNA和蛋白质构成染色体的模式图,学生通过观察找出DNA和染色体之间的关系。再看P57遗传病患者的图片,提示学生找出患者和正常人的染色体有什么区别。

  3、巩固提升,知识迁移:教师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来小结本节内容,并与第一节内容前后联系,出示联系,巩固验证所学知识。

  布置课后练习

  六、板书:

  第二节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

  一、遗传信息在细胞核中

  二、细胞核中有储存遗传信息的物质——DNA

  遗传信息的载体是DNA

  三、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体

  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

  四、细胞是物质、能量和遗传信息的统一体

  叶绿体和线粒体是能量转换器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8的乘法口诀》是二年级上册(人教版)第六单元表内乘法的内容,乘法口诀是表内乘、除法计算最基础的知识之一,对今后进一步学习乘法除法计算具有重要的作用。教材的呈现是在学生学了2~7的乘法口诀以后学习的,所以教材的呈现形式没有给一个完整的乘法算式和一句完整的口诀,意在让学生主动归纳出8的乘法口诀,体现了学生学习独立性要求的编写意图。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⑴、经历独立探究,编制8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8乘法口诀的来源。

  ⑵ 、理解每句乘法口诀的意义,初步熟记8的乘法口诀,能用乘法口诀进行简单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编制口诀,初步学会运用类推的方法学习新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会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8的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

  掌握口诀的'特征,并熟记口诀。并用口诀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说教法

  开始上课,我就为学生设计了闯关游戏,在游戏结束时,创设生活情境引入新课,并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索交流尝试编写乘法口诀。因此本节课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尝试教学法、游戏教学法进行教学。

  三、说学法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因此本节课主要采取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

  四、说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复习铺垫

  游戏:闯关

  1、第一关:口算下面各题,并说出用哪一句口诀。

  46= 73= 55=

  27= 56= 45=

  指名回答,并说出用了哪一句口诀

  2、第二关:蓝猫跳数轴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并独立完成。

  二、探究新知

  (一)出示主题图,学生观察。

  1、学校的仪仗队有哪些乐器?

  2、每一行有多少人?

  3、第一行和第二行一共有多少人?

  4、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同桌讨论,再汇报。

  (二)回顾第二关蓝猫跳数轴

  1. 由蓝猫跳数轴引出一个8至8个8的连加。

  师:“再来看看蓝猫又干什么?”(电脑演示)

  师: “这是蓝猫,它可爱运动了,是我们数学王国的运动健将哩,你看,它又在那里跳了。”(展示数轴)

  师:“请小朋友一起来观察一下,蓝猫是怎么跳的?蓝猫第一次从0跳到了几?”

  师:“接下来它要顺着数轴继续跳,每次跳的长度与第一次相同,那么蓝猫第二次会跳到几呢?”

  师:“谁能来说说为什么?”

  师:“那么蓝猫第四次、第五次第八次分别能跳到哪里呢?说说为什么。”

  学生反馈。

  师:“求几个8相加什么方法更简便?”(乘法)

  反馈引导学生列出乘法算式

  (三)学生同桌讨论,编出乘法口诀

  1、学生同桌讨论,编出8的乘法口诀

  2、引导学生根据8的乘法口诀写出另一个乘法算式。

  3、这些算式有什么相同点?(都有数字8)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8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

  四)全班齐读口诀,试着背一背。

  (五)当你忘记下一句口诀,怎么办?

  师:“蓝猫在背口诀时,直挠头,忘了六八得多少,怎么办?”

  学生探讨,汇报。

  (用前一句口诀的得数加上8,或用下一句口诀的得数减去8。)

  三、巩固练习

  1、智慧树

  师:“这是一颗智慧树,只有有智慧的同学才能让它结满成功果实。”

  2、一只螃蟹八条腿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那些知识?

  五、布置作业

  背诵8的乘法口诀

  六、板书设计:

  8的乘法口诀

  18=8 一八得八 81=8

  28=16 二八十六 82=16

  38=24 三八二十四 83=24

  48=32 四八三十二 84=32

  58=40 五八四十 85=40

  68=48 六八四十八 86=48

  78=56 七八五十六 87=56

  88=64 八八六十四

说课稿 篇8

  数学课堂教学如何结合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结合学生的实际来实施素质教育,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益呢?这是每个老师在今天的课改面前都有的困惑。那么我们应如何从困惑面前走出来呢?我认为首先我们要有这样本教学观念:“学生“学会求知”比较学生掌握知识本身更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从人的固有特性出发发展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服务,数学教学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 我来谈谈徐老师的数学课“二次函数复习”。

  整节课的学习,看得出徐教师准备的比较充分,清楚知道学生应该,理解什么,掌握什么,学会什么。徐老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合作者,而学生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有效的发挥他们的学习主体作用。徐老师是让学生“体会知识”,而不是“教学生知识”,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下是我的一些肯定与不同意见及一些不成熟建议。

  内容1、(1)肯定意见: 徐老师在开始的时候并没有讲二次函数的有关性质而是用幻灯片给出:

  “例1 请研究函数y=x2-5x+6的图象与性质,尽可能写出结论。”

  让学生自己去体会二次函数的有关性质,这样的做法可以让学生自己积极的思考,使学生的思维变的更积极,更主动。体现出徐老师知道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发展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知道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所以说从徐老师这点的想法、做法上看是成功的。

  (2)不同意见:但是,如果说这样的做法徐老师已经有这样的观念了的话,我认为徐老师的做法不够彻底,下面是徐老师操作过程的摘记:

  “师:(出示例题后不到1分钟)想到3种以上的同学请举手;

  师:(出示例题后不到1.5分钟)想到5种以上的同学请举手;”

  我说的不够彻底就是让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够,我们虽然知道让学生思考的重要性,也这样做了,我们就要收到一定的效果。所以我们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考虑,放手让学生,促进学生发展。我们要知道我们的对象应该是大多数学生,使大多数的学生有充分的思考时间。

  (3)我的建议:给出题目时让学生思考时间3—5分钟。

  内容2、(1)肯定意见:上课摘录:

  “师:(叫一学生)说说你的得出的结果;

  生:(1)a﹥0,开口向上……;

  (2)Δ﹥0,在轴上有两个交点……;

  …………”

  徐老师给出结论时是充分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答案,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自己的想法,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符合人的自然规律,要知道无论是谁都是对自己的东西最感兴趣的,也就是对“我的”最感兴趣,它的最里面一层是我的思想、我的爱好、我的健康、我所要表达的一切,接下去是我的父母、我的班级学校、我的国家……。一个具体的例子:“当你看到一张有你集体照,你首先会看谁呢?这是不容质疑的。”也可以用一个图去表示:

  所以说徐老师抓住了学生的人的固有特性,给学生一个自由的发挥的空间,让学生表达出“我的答案、想法”,使学生的思维变的积极,使课堂气氛变的积极,

  使学生的思维从中得到很好的锻炼。从这点来说徐老师这节是成功的。

  (2)不同意见:个上面我们谈到这样做符合人固有的本性是很成功的,但我认为在操作上可以改进一下。徐老师开始的时候都是叫学生个人来完成,后面几

  个问题干脆让学生一起来回答, 这样做的后果就是不能让学生感觉到这是“我的答案”,感觉不到同学、老师那肯定的眼光,长此以往课堂的气氛会低迷,学生的思维会变的懒惰。因为的思考的答案可能会得不到肯定,我思考也没用。渐渐的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就会削弱,与我们老师的初衷、教改的意图相违背。可以这样说,徐老师这节课有突出学生的“我的……”,但没有完全突出最里面的一层“我的思想、别人对我的看法”。

  (3)我的建议:每次都让学生站来回答问题,给予他及时的肯定与鼓励,使学生在肯定中变的积极,在肯定中变的自信,在肯定中得到进步。

  内容3、我的一些不成熟看法:

  1、 或许徐老师在内容上的量处理方面更能使学生容易接受一点,我认为可以分为两节课来完成,内容1:“二次函数的图象及有关性质”,内容2:“怎样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2、 或许徐老师在语言上可以简练一些,使学生感到我们的老师的语言不是罗嗦。使我们的学生在我们的语言中感觉到学习的乐趣、领受知识、训练思维。

  3、 或许徐老师的站位可以更恰当一点,不要遮住给学生看的题目,要知道我们的给出的题目是为学生服务的,当我们的学生看不到这些目标——题目时他的思维活动就不能开展。

说课稿 篇9

  一、说教学内容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学期第五单元找规律第一课时。这节课是学生初步探索一些事物隐含的规律,掌握了一些找规律的方法基础上学习的。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的规律以及由此引申出来的数量关系,为下节课学习全长、段长和段数的知识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体会和认识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关系间的规律,初步学 会联系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初步发展分析、比较、综合与归纳等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用数学观 点分析生活现象的初步意识初步能力,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逐步形成与人合作的意识和学习的自信心。

  三、教学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角色,依据学生的特点,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猜测、试验、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为了做到这一点,在教学时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摆一摆等实践活动中,了解“规律”,初步建立“规律”的概念。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找”出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之间的规律,通过“找”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学习数学的能力。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用恰当的数学语言描述规律。

  五、说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我在在教学思想上,以学生为主,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让学生始终参与在教学活动中。

  在教学方法上,采用直观法、动手操作、引探、游戏法等方法,从扶到放,让学生在观察、比较、尝试、探索、练习、实践操作过程中悟出规律和创造规律的方法。

  六、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因此,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引导学生,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等机会,让学生在合作交流,操作的过程中找出规律。

  七、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师: 同学们,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一件礼物(出示盒子),猜猜看,里面装的是什么? (生:猜测)

  师:(出示一个黄球)问:这是什么?什么颜色?(再出示一个白球)问:现在呢?再看(又出示一个黄球),再看看(再出示一个白球)。那你们猜一猜,下一个会是什么颜色的呢?为什么?

  师:(手指着球)一个黄球一个白球、一黄球一个白球依次排列着,像这样,一个间隔着一个排列的,我们称它为一一间隔排列(板书:间隔排列) (二)自主探索,发现规律 1.观察排列。

  多媒体课件展示主情景图中的三列物体,让学生认真观察,并说说从图上找到了哪些一一间隔排列的`物体。

  让学生再观察,小组说说每行物体的排列有什么特点,引导出“两端物体”“中间物体”。

  2.比较发现。

  请同桌两人一起,分别数出每一组物体的个数,填写在表格里;然后再比较每一组的数

  3.操作验证。

  在其他地方,一一间隔排列的物体是不是也都有这样的规律呢?引导学生用学具或者画符号来代替相关物体,排一排、数一数,验证发现的新规律。

  师:数一数两种物体的个数,看看有什么发现?把你们的发现告诉同桌,并与前面发现的规律比一比,一样吗? (三)实际举例,体验规律美 1、生活处处有规律

  师:你能在生活中找到有这样规律的例子吗?仔细想想,先跟同学说一说,再告诉全班同学。

  2、欣赏生活中的规律美 展示生活中规律美的画面 (四)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1.广告牌。

  多媒体课件展示电线杆与广告牌,请学生观察,这里的排列有什么特点?这跟我们前面看到的排列是不是一个规律?

  启发:如果马路边有25根电线杆,你知道有多少个广告牌吗?如果有30个广告牌,那又会有多少根电线杆呢?

  大家能不能用式子来表示两端物体与中间物体之间的关系? 2.锯木头。

  多媒体课件展示锯木头情景图,并要求学生运用今天发现的规律解决教材提出的问题。

  提示:有困难的同学可以画图帮助分析。

  学生独立思考,集体交流,探索木头段数与锯的次数的关系。

  3.拓展提升。

  (1)师:同学们,我们来玩一个排队的游戏好吗?5个男生排成一排,要求每两个男生之间排1一个女生,需要几个女生?

  师:如果我想排成一个圆形呢?

  师:类似于这样的间隔排列,你还见到过吗?(钟表,手链)

  (2)快速回答:在圆形池塘的一周栽75棵柳树,每两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要栽多少棵桃树呢?

  五、全课总结。

【说课稿】相关文章:

地理说课稿-《大洲和大洋》说课稿07-12

高中汉语说课稿《我很重要》说课稿06-29

《金子》说课稿01-20

《琥珀》说课稿01-20

《鲸》说课稿01-20

哈姆雷特说课稿01-19

尊严说课稿01-17

《孵蛋》说课稿02-25

《bpmf》说课稿03-25

《左右》说课稿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