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2-01-12 17:59:41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关于说课稿范文集合十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于说课稿范文集合十篇

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第一场雪》是六年制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作者用优美、生动的语言为我们勾画了一幅瑞雪图。情溢言表,充分体现了作者由这场雪预见到明年粮食的丰收而无比喜悦之情。

  二、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深入研读课文,感受下雪后景象的美,丰富学生对下雪的认识。

  2、德育目标:激发学生对雪的向往,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发展目标:培养和发展想象力与探究能力。

  三、学习重点:

  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雪后景色的美丽及作者的联想,体会作者喜悦的心情。

  四、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通过写景及联想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五、教法与学法

  教法:采用“感情朗读法”利用极富感情的语言表达,紧扣重点词、句细嚼慢咽完成本节的教学任务。

  学法:教给学生“四读”的学习方法,仔细品味重点段、句、词,体会文中的情感。

  六、教学准备:

  利用多媒体教学。

  七、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激趣阅读

  先让学生回顾下雪前,下雪时的`情景,接着播放《雪绒花》课件,激起学生阅读下文的兴趣。

  2、回顾学法,整体感知

  先复习上节课所总结的学习方法,再引导学生整体品读文段,然后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心中的感受如何?

  3、精讲细读,释疑拓展

  体会情感这一环节,是教学重点,采用感情朗读法,引导学生体会文中情感。先让学生边读边想,捕捉关键词语读出雪后景象的特点,再引导学生质疑并品析好词好句的妙用,用自己的话语赞一赞作者遣词造句的绝妙,最后让学生设身处地悟景悟情,并结合课本拓展延件“拍雪景”,“想象作者接着还会说什么?”

  4、揭示背景,情感升华。

  先介绍本文作者峻青的写作背景,接着以一个反问。升华情感,最后让学生汇报收集的资料。这一环节,从部分回归整体,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升华情感,完成教学任务。

  5、研读运用,深化发展。

  在这一环节中,先师生共同总结写作方法,再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反复朗读,达到背诵。

  6、作业设计:

  以生为本,高度自主。这次设计的作业是把自己喜欢的词句摘抄在《小蜜蜂》积累本上,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

  7、板书设计

  19、第一场雪雪前:

  骤然变冷

  一读:呈现画面雪中:纷纷扬扬。

  二读:品词品句雪后:雪大—景美—人欢。喜爱。

  三读:领悟情感联想:瑞雪兆丰年、喜悦。

  四读:以情带读。

  这个板书既概括了全文的内容,又体现了文章的思想感情及学法;既展示了文章的层次条理,又体现了所述事物的特点;既新颖别致,又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进而辅助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

说课稿 篇2

  教材内容:

  人教社课标版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

  课前透视:

  本文通过我的发现、描写了一个小男孩以他的纯真、善良、执着、专注、将冲上海滩滞留在浅水洼里的小鱼一条一条不断扔回大海的故事。课文内容平实自然、却感人至深、发人深省。文章对话描写突出、通过语言和动作反映了人物心理和品质。教学中应挖掘这个特点、以此为突破口、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悟、从而受到保护动物、珍爱生命的教育影响。

  大海、小鱼、小男孩都是小孩子熟悉的事物。一个天真的举动、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内容贴近儿童生活实际、利于挖掘儿童的生活经验、努力实现情趣交融。教者应有意识地整合课程资源、挖掘情感因素、以读促思、以读悟情、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思考中相互影响、受到正确价值观的引导。

  重点难点:

  本次说课的是第二课时、其重点和难点是:

  第一:由一个捡鱼的小动作、小故事中、深化学生对弱者、尤其是对受伤的小动物的爱心帮助。从而引导学生要爱护小动物。

  第二:对难字“蒸”进行形象识记。

  第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不同人物的不同语气。

  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受伤小动物没人照管的事例、教学中列举这些事例、以加深学生对本文中心的理解。这样既能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又能较好地突出“以读为本”的语言训练、使文道结合达到最高、最完美的境界。

  教学过程:

  蔡元培说过:“不专叫学生在课堂上听讲、要留出多少时间、让他们自己去研究。”而能使小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最好方法就是多读。朗读是语感训练的主要形式。这样、学习这篇课文我们可以把它分为三个环节:导入新课——读中体悟——升华整体。

  1、整体感知。

  本课题是《浅水洼里的小鱼》、播放鱼在大海里自由快活的情景。接着、再出示课件、让学生看看小鱼被海水冲上了岸、困在浅水洼里。形成鲜明的对比、勾起他们关心小鱼命运的强烈渴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读中体悟。

  在授课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多种朗读方式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并让学生找出相关的句子、用自己喜欢的语气朗读、在读中分析文章。这样既能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又较好地突出语言文字的训练、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最为重要的是训练语感。”而这节课的多种朗读方式、正是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感。本环节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培养自学能力的教学原则。

  3、整体升华。

  这一课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在授课的各个环节里、进行扩展活动、培养学生说话想象能力。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启发了他们的思维、又把问题引申到实际生活中。正所谓“生活处处有语文”、这节课就体现了这一时代性、实践性。在文章末尾师生共同朗读诗歌、使教学进入高潮。

  教学手段:

  针对低年级学生有意注意力差的心理特征、利用了生动的多媒体。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更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激发学习热情。老师寓教于乐、学生学在乐中、并乐有所悟。

  板书设计:

  男孩在乎小鱼

  以上的板书有一目了然的感觉、便于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便于掌握文中内容。

说课稿 篇3

  时间:20xx年4月23日星期五(第八周)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的课题是下午要上选修5第一章第三节《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本节准备用1课时的时间讲完。首先我对本节教材内容进行以下分析:

  一、分析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高二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中的内容,在学习了前两节自然灾害概念、特点和分布规律后,这一节主要学习《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本节内容是探讨人类生活中不合理的生产生活会诱发自然灾害和现代生活中人类如何缓解自然灾害。本节是对第一章知识的升华,让学生明白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也有影响,同时对今后学习第三章《防灾与减灾》有重要影响。所以学好本节,能为今后生活中的防灾和减灾打好基础。

  2、本节的难点、重点知识

  (1)人类活动不当会导致自然灾害的发生或加重;

  (2)人类可以采取措施预防和降低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3)引发自然灾害的人为原因及其防治措施。

  二、分析教学目标

  在进行素质教学的同时,我们的学生还面临高考。因此,我着重从知识、能力和思想上三个方面培养学生。

  1.知识目标

  (1)结合实例说明人为原因是怎样引发自然灾害的;

  (2)结合实例说明人类对自然灾害的防治;

  (3)认识到随着科学的进步,人类能更好的防治自然灾害。

  结合身边的生活事例来观察、分析,丰富地理知识,为考试做准备。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问题的能力,因此制定了目标2:

  2.能力目标

  通过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问题的能力;通过具体案例的解析,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保护环境的意识,确立人与自然共存、用人类知识和智慧降低灾情的可持续发展观。利用辩证的关系,让学生明白各学科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

  三、分析学生

  高二文科学生好学心强,善于思考,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强,地理基础知识相对丰富;这些特征非常有利于本节课教学活动的.开展和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四、分析教学方法

  1、多媒体教学法

  2、图导图解法、材料分析法

  这节课涉及的图、材料较多,许多地理知识都通过图、材料来表达。通过导图解法、材料分析法既可以引导学生从图表、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掌握新知识,也可以培养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分析学法

  1、导学法 2、探究式学习法为主

  六、分析教学过程

  (一)本节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1.本节首先回忆知识点引出人类研究自然灾害的好处,运用辩证关系点出不合理的人类活动能诱发自然灾害。展示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利和弊;

  2.运用实例说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能诱发自然灾害的产生,并点出不合理人类活动诱发灾害的防治措施;

  3.用图片说明,自然灾害的发生虽然不能避免,但是由于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类可以采取措施在一定的程度上预防灾害的发生和降低灾害的损失,是重要的防灾减灾措施之一。

  新课教学活动完成后进行教学小结,并通过知识网络让学生分析人类对自然灾害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课堂练习

  (四)、作业布置

  课后理解记忆本节知识体系

  七、小结

  本节教学任务的创新之处:以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为主线、以交互式多媒体教学为模式,通过导学法来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识掌握、理解新知识,教学过程遵循知识的发展规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能自觉参与教学,并在观察、思考、讨论中总结规律,培养思维能力;开放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知识、能力和良好的心理品质得到和谐地发展,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很好的体现,为学生今后学习进一步地理知识奠定了基础和树立了信心。

说课稿 篇4

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9课《海燕》。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课时安排、说教学过程、说作业布置、说板书设计、说教学反思这九个方面向各位展示本节课教学。

  一、说教材

  1、文本的特点和地位:

  《海燕》是高尔基的一首著名的散文诗,是俄罗斯文学的开山之作。本文写于1901年,那时正是俄国1905年革命前夕最黑暗的年代,俄国工人运动不断高涨,动摇着沙皇统治的根基。来自社会底层、深谙人民疾苦的高尔基,触摸到刚刚开始跳动的新时代的脉搏,以敏锐的艺术感悟力创造出了“海燕”的艺术形象,来欢呼即将来临的革命风暴,为无产阶级唱出了一曲充满战斗激情的颂歌。自它问世以来便以深刻的思想,锐利的锋芒和激越的诗情赢得众多读者的喜爱,也是中学语文教材的必选篇目。据此,我以感悟“海燕”形象的精神内涵为切入口,激发学生兴趣,深入文章内容。

  《海燕》安排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是因为它的文体是散文诗,适宜于本单元教学要求:强调朗读,注重联想与想象,了解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的表达方式,学习抒情性语言。自然这也是顺应新课程标准“阅读”部分的要求。

  2、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三个维度,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及本文特点,我把本文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和能力目标:把握作品艺术形象及主题;学习本文使用的典型写作手法;培养朗读及鉴赏散文诗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分析认识海燕的艺术形象;品析用词的准确性;训练知识迁移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海燕的战斗精神, 把握“海燕”精神的现实意义。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程度和思维能力的发展,结合本文的教学目标,我将本课文的教学重点、难点确定为:

  (1)教学重点:朗读课文;理解文中艺术形象的象征意义;学习本文典型的写作技巧。

  (2)教学难点:文章象征手法的运用;结合实际把握“海燕”精神的`现实意义。

  二、说学情

  八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本文虽文字浅显,但由于课文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现代生活相隔较远,学生由于受到年龄的限制,可能对文章理解得不够透彻,老师要善于利用教学手段,适宜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表现欲望,适时的引导,让学生增强对文章内涵的理解和认识。

  三、说教法

  《新课标》要求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所以拟采用如下方法完成教学任务。

  1、加强诵读感知。对于初中生来说,要切实领悟本文主旨内涵,是比较困难的,因此我采用诵读法,用范读和学生自由朗读等形式强化学生感知文本。

  2、设疑合作探究。通过精心设疑合作探究,逐步引导学生把握艺术形象,并理解其精神内涵,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3、电化器材教学。根据教学需要,使用多媒体,将课堂涉及的重要问题与知识点制成多媒体课件,直观形象地展示给学生,将易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

  四、说学法

  “老师要教给学生发现真理的方法”,所以本课的教学就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具体的学法如下:

  1、读书入境法。坚持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入境,在读中感知,在读中培养感悟,在读中受到熏陶,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2、勾画圈点法:勾画出课文描写海燕生命之美的词语和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强化理解。

  3、合作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解决难点,使学生认识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五、说课时安排:

  安排学生提前预习,要求学生了解作者、掌握字词。课文阅读教学拟一课时完成。

  六、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在课的开始,我利用多媒体播放海燕搏击长空的视频,然后师生共同点评,引导学生在感受海燕雄壮美的同时,进入到《海燕》散文诗的学习,激发他们去寻找发现《海燕》的美。

  (二)多样诵读

  《海燕》是一首充满激情的散文诗,教学中要抓好朗读这一环节。

  一读:教师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读,把握文章的朗读基调。 师生共同探讨本文感情基调,研讨部分句段的朗读技巧。

  二读:学生自读。要求学生按照前面老师的指导,读好停顿、重音、语速,读出感情,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整理出文中的艺术形象及描述的画面。然后讨论归纳文中塑造了哪几个艺术形象,描述了哪几幅画面并简要阐述分析。

  三读:集体诵读。要求学生放声动情诵读,读出诗情、诗意、诗味,并在朗读中初步感知艺术形象的特征。

  (三)揣摩品味

  《海燕》是篇意蕴丰富的文章,必须深入研读。为了突破教学重点难点,结合教学目标,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以下两步:

  第一步:自主学习:

  教师引导学生跳读文本,用勾画圈点法找出描写海燕神态、声音、动作的词句,并进行自主品析,进而归纳出海燕的性格特点,体会本文用词的准确。在此过程中,教师可有的放矢,适时点拨。

  如:准确的用词(“飞翔”、“飞舞”、“穿过”、“掠起”等)、恰当的修辞(比喻、拟人、反复等)、性格特点(勇猛矫健,英勇无畏,充满自信等),从而完成对语言的品析、对海燕性格的归纳。

  此环节为重点,引导学生准确理解海燕的象征意义,进而领会无产阶级先驱者的战斗精神,从而完成对海燕形象的分析、主题的挖掘、象征手法的理解等重难点的突破。

  第二步:合作探究:

  拟采用合作讨论法完成下面的思考题,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师生再明确答案。

  探究题如下:

  1、暴风雨到来前海面景象有何变化?这是什么描写?作用何在?

  2、文章为什么要写海鸭、海鸥、企鹅等海鸟?

  3、文章采用了象征的手法,作者对不同形象赋予了不同的意义,请找出文中相应的描写,联系课下注释中时代背景的介绍,想想它们各象征了什么?

  4、“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一句有什么深刻含义?为什么用它作全诗的结束语?

  (四)拓展实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设计了以下三个课堂练习:

  练习一、想一想:引导学生由海燕形象联想到海燕精神及相关的人和事,进而让学生抛开时代背景,赋予“海燕”新时期新的象征意义。

  练习二、说一说:请学生从语言风格、形象塑造、写作技法三方面用“《海燕》美在? ”说一句话。(提示:准确生动的用词、灵活多变的句式、圆熟精湛的技巧、搏击风浪、勇敢无畏、乐观自信……)

  练习三、写一写:播放一段动物世界片段,让学生利用课内学到的方法技巧进行描写。(提示:可以抓住动物的姿态、动作等进行直接刻画,也可以从侧面进行描写。用恰当的词语和修辞手法。)

  “写”的环节时间可灵活掌握,课堂时间不足,可让学生在在观看完影片后,课后作为小练笔写作。

  (五)总结归纳

  教师归纳指出,《海燕》虽然是特定时期的特定产物,“海燕”这个艺术形象有着深广的政治意义和象征内涵。在新时期“海燕”仍能给我们生活带来有益的启示。因为在每个人的生活中,也会有各种各样的“暴风雨”的考验。那么面临生活的“暴风雨”,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我们应该从勇敢的海燕身上找到答案。我们应该学习海燕精神,在生活中做一只搏击长空,英勇无畏的“海燕”。

  七、说作业布置:

  1、课外阅读郑振铎的《海燕》,比较赏析两文在海燕形象的内涵、立意、写法方面的不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运用象征手法自选意象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

  八、说板书设计:

  海燕 海鸥、海鸭、企鹅

  ( 正面描写) 对比 ( 侧面描写)

  突出海燕英勇乐观之美

  赞 扬 —— 讽 刺

  九、说教学反思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注重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力求让学生更多地接触文本,还学生大量的课堂活动时间,通过开展多样诵读、圈点批注、小组讨论、说话写作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把体验、感悟权利交给学生。同时借助实践活动来带动教学流程的步步推进,并在读、说、写的层进训练中一一落实了教学目标,最终突破了教学重点和难点。

说课稿 篇5

   作文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我今天说的课题是〈〈读写结合说真话,抒真情〉〉。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说这堂课的设计:

  一、 说教材。

  为了更好的引导学生,让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达到读写结合说真话抒真情的目的。我选择了一则新闻材料:《中国专家谈伊拉克战争》。在读写结合的基础上,让学生对伊拉克战争有进一步的了解。我们学生和全世界人民一样都在关注着一个焦点。围绕第二次海湾战争,你能说些什么,又由此想到了什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为生活是写作的第一源泉,有了这样的生活素材,我相信学生一定能够写出好的。

  本节课的训练重点就是让学生说真话,抒真情。

  二、 说教法。

  为了创设一个良好的读写氛围,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写作激情,圆满的完成这次的教学任务,我采取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 谈话法。通过谈话给学生以亲切感,进一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加强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

  2、 分组讨论法。把学生分成若干读写小组并让他们推举一名组长。让学生围绕发的这则新闻材料从各个角度展开热烈的讨论,各抒己见、畅说欲言。

  3、 巡视指导点拨法。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可能遇到有争议或写作疑难问题的时候,老师要适当点拨、诱导。给学生指点迷津,让学生茅塞顿开。

  4、当堂评定法。学生写完作文,小组评改后,当堂进行评定,选出几篇典型的集体点评,对他们的'优点闪光之处当众给予表扬,尤其是有创意的地方给以热情的鼓励,增强他们的成功欲。对于一般的,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以帮助其提高写作水平。

  三、 说学法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的完成这次写作任务,我将采用以下几种学习方法:

  1、讨论法。仔细阅读完新闻材料后,让学生参与到小组中去,发表个人的看法,听取别人的见解,共同探究。

  2、快速成文法。通过共同商讨,把自己想的结合在小组中讨论的内容进行构思,倾注于笔端,变口头语言为书面语言。进一步锤炼自己的语言,提高自己的写作表达技巧。

  3、学生修改法。个人自改后,分小组互改。小组改是进一步进行写作体会交流,提高他们鉴析的能力。

  4、集体改。让学生对典型的共同探讨,共同提高。

  四、 说教学过程

  (一).与学生谈话,增进师生的感情,并导入新课。导入语:街头巷尾,茶余饭后我们听到最多的是什么?我们全世界人民都在关注着什么?那就是美伊第二次海湾战争。此时此刻,那残酷的战争还在继续着,那惨不忍睹的悲剧还在上演着。对于这次海湾战争,你想说些什么,或由这次战争你想到了些什么。今天我们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近海湾。

  (二)发放材料,阅读材料。

  (三)小组内交流体会感受。也可以跨小组讨论。学习小组,可自由结合。以5人为单位。组长由自己的组员推荐。

  (四).讨论:1.你对美国和伊拉克这两个国家知多少。(个人想,小组讨论) 2.你对海湾战争知多少。(个人想,小组讨论)

  (幻灯片)展示第一次海湾战争、这次海湾战争及与之相关的图片和内容。尤其是在医院里的悲惨一幕。

  (三).作文片断练习。

  (四).快速修改;

  1.个人改。学生完文之后,自我修改。

  2.个人修改完毕,让学生讨论;什么样的才是好。以此作为小组评改的依据。老师根据实际情况可略作补充。

  3.小组改。教师巡回指导。每人都和其他同学下评语。如果在评改中有异议的地方,小组内部可以进行讨论,如果还不能确定,小组之间可以商榷。也可以让老师也参与进去参加讨论。

  4.集体评改:由学生自由推荐共同评改。(内容通过幻灯片展示)让学生对所看到的七嘴八舌各抒己见。老师则从学生的评论中总结概括。从的题目,构思立意,语言表达等方面归纳。

  (五)由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六)板书设计: 走近海湾

  题目新颖的:

  构思立意好的:

  创新的:

  语言表达美的:

说课稿 篇6

  说教材分析:

  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是乘法中的特殊情况,所以这节内容安排在学生掌握了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一般方法之后,先利用了小猫钓鱼的童话让学生理解0和任何一个数相乘都得0的含义,又利用了小兔家的果园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这样的编排以利于学生应用一般笔算的方法自主探究,掌握计算的方法。

  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的含义。

  能力目标

  理解并掌握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情感目标

  使学生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和生活的联系,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树立学习的信心。

  说教学方法:

  在谈话中使学生受到启发,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感知、认识、归纳。在合作探究中使学生得到收获,让学生学会从新、旧知识的联系中,去发现规律,掌握新知,在练习中使知识得以巩固。

  说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口算卡片。

  说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在上课时,我先为学生讲三只小猫因为贪玩而没钓到鱼的童话故事。在学生听完胡故事后出示小猫们的鱼罐,让学生猜一猜,这三只小猫各钓了多少条鱼?并说出这样猜的理由。(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有趣的童话故事中进入学习,利用猜一猜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在学生说猜的理由是受到做什么事都要一心一意的思想教育。)在猜完后,出示0条并提问:那么,这三只小猫一共钓了多少条鱼呢?从而引入了教学的第二个环节探究新知。

  二、探究新知

  引导学生自己列式后指名反馈并板书,可能会有0+0+0、03、30这样三个算式,在学生回答完加法算式后,提问:03、30得多少呢?为什么?引导学生小组交流后指名反馈:03、30都得0,因为他们都表示3个0相加。接着出示这组练习题,让学生开火车说出算式表示是什么和得数。并引导说说从这组算式和例题中发现了什么?从而引出了0和任何一个数相乘都得0。的知识点(我这样设计是为了让学生通过交流探究,亲身体验,自己得出结论。树立了学习的信心。)在他们还在为自己的发现高兴时,接着谈话:让我们带着这一重大的`发现进行下面的学习吧!从而引入到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计算方法的探究之中。(从生活中提取数学问题,这是数学课堂需要培养的能力之一,用数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是数学课堂的主要任务。)所以,在探究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计算方法时,我先为学生出示小兔的果园这样一幅情境图,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答并交流后,进行引导:小兔有为我们带来了一个问题,4个这样的果园有多少棵树?你能估算吗?在学生估算后,紧接着问:你能列式计算吗?指名学生列式并板书1024,让学生观察算式,小组内交流这与我们以前学的算式有什么不同后,指出并板书:这就是今天我们要探究的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请大家先试算一下。在学生试算后指名说自己的算法并板书竖式,追问:积的十位为什么写0?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后,谈话:那么,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是什么吗你能谈谈你的收获吗?引导学生谈自己的收获并出示我的收获让学生们读一读后,再出示8045让学生自己估算并试算后指名反馈并板书竖式,追问:积得十位05=0,为什么写 2?2是怎样来的?引导学生小组内交流后指名回答板书,那么在我的收获中还应该加上一句什么话呢?在学生回答后出示补充完整地我的收获让学生读一读。在学生为自己的收获感到高兴时进行谈话:让我们带着我的发现和我的收获,完成下面的练习吧!从而引入到第三个环节巩固与拓展。

  三、巩固与拓展

  在巩固与拓展中我一共设计了五道练习题。

  1、抢答题,出示卡片,进行抢答。我安排这道练习题是为了巩固0和任何一个数相乘都得0。这一知识点。

  2、笔算题,出示这样几道题,指名板演,别的同学在练习本上自选两道完成后,进行全班交流、评价。设计这道练习题是为了巩固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3、改错题,让学生扮演啄木鸟医生,找出病在哪里,如何治疗。评选一位优秀医生,给予表扬。设计这道练习题是为了帮助学生分析容易出错的地方,防止自己在计算时出错。

  4、估算题,让学生小组内进行估算后,指名说自己的方法和理由并评价。设计这道练习题是为了提高学生估算的能力,并用估算的结果检验笔算的结果。

  5、拓展题,让学生看图自己提出问题后在小组内交流解答,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展数学的意识。

  在完成练习后对学生的练习结果给予适当的评价,并引导;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从而引入了下一个环节。

  四、课堂小结

  先让学生自己谈收获,在对着黑板和屏幕进行全班总结。

  说板书设计:

  本课的板书选用了3个典型的题目做主要内容,用彩色粉笔标出重点的地方,使学生一看对本课的重点、难点一目了然、一清二楚。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渔歌子》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9课《词两首》中一首词。作者是唐代诗人张志和,张志和不仅是诗人,也是一位画家,因此他笔下是一片诗情画意。这首词描绘了江南秀丽的山光水色,表达诗人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

  二、说目标

  1、体会词的内容,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词。

  3、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诗词内容,想像诗句所描绘的图景,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读懂词,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三、教法、学法

  四、教学过程

  这首词词中有画,具有形象性、可感知性。根据这一特点,我设计圈圈景物,摆摆景物落实重点。创设情境,师生角色对话,体会诗人情感,突破难点。

  (一)、激趣导入

  1、利用学生好奇心,猜猜诗人张志和名字的由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张志和16岁那年给朝庭写了一本折子,皇帝非常欣赏,于是赐名志和,希望他“心志平和”。(板书“心志平和”)这四个字不仅是张志和一生的追求,也是这首词所要表达的思想。

  2、由作者自然引出本课要学的词《渔歌子》(板题)。渔歌子是词牌名,对于词牌学生已有所了解,所以这里不再重复。只是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词牌,巩固对词牌的了解。

  (二)圈景物,明词意

  1、自由读词,读准音,读通诗句。

  这首词比较简单,读来朗朗上口,多读几遍,孩子自然就能读通读顺。有几个生字,根据学情不同,着重正音。两个平舌音“塞、蓑”,一个翘舌音“箬”,再有“斜风细雨”可能也有部分孩子念不准。

  2、圈一圈,找景物

  张志和不仅是位诗人,也是一位画家,他的词就是一幅画。所以,我让孩子默读词,圈出词中所描绘的景物。可一边读词,一边对照看书中插图。

  3、摆一摆,找准景物位置。

  为了让学生理解词,能在脑海中形成画面,我设计摆摆景物。假如黑板就是一幅画,词中的九种景物该画在哪呢?为了让学生更明白,老师示范“鳜鱼”、“蓑衣”。如果把蓑衣画在这,那箬笠应画在——(蓑衣上面),笠是生字,留给学生写。老师示范这两种景物还由于“鳜”和“蓑”是二类生字,只要求认不要求写。其余景物学生填完。

  请一位写得正确的孩子上台演板,这对于理解能力相对差的孩子无疑是一种示范。其余孩子在事先准备的画纸上写。在这些景物当中,斜风细雨的理解是个难点。于是,我问孩子,“斜风细雨”这样写对吗?为什么?孩子会说,斜风,那风肯定是斜的。细雨被风一吹,也是斜的。我进一步问:细雨,像什么呢?斜风又是怎样的风呢?引导孩子想象,体会“斜风细雨”的那种朦胧柔和之美。

  4、小结,初步形成画面。

  这时,一首词真的就像一幅画了,一首《渔歌子》自然而然就吟诵出来,学生看板书,试着吟词。

  (三)、诗词联诵,丰满画面

  仅仅是找出词中景物,远远不够,如何引导孩子想象,把画面丰满起来呢?这一环节,采取以下手段。

  1、说说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季节?为什么?学生很容易找到是写春天,有一种春天特有景物“桃花”。一叶知秋,一花知春。

  2、张志和看到的春天仅仅就这些景物吗?(生摇头)那在他眼里春天还会是怎样的影像呢?你会用有关春天的四字词语或诗句来描绘吗?

  从一年级至四年级孩子已积累了不少有关春天的词和诗。这些四字词和诗句既精炼,意境又优美。同时,能激发孩子对古诗词的热爱,从而主动积累古诗词。

  3、给画面着色。

  (1)在张志和的眼里,春天是花红柳绿,万紫千红的,也是这样斜风细雨的。可是黑板上的春天图,似乎就显得单调多了。我们该给他添上什么色彩呢?从词中找证据。

  学生会找到青、绿。绿的仅仅是箬笠和蓑衣吗?还有什么是绿的呢?

  ——山是绿的。是啊,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水是绿的。对啊,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箬笠是绿的,蓑衣也是绿的,山是绿的,水也是绿的,(完成板书,以简笔画的形式展现画面)想起王安石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白色的鹭,看到白鹭这样飞(简笔画),想起诗句,一行白鹭上青天。

  ——红色的桃花,绿叶衬着红花,千里莺啼绿映红。

  (2)品析“青、绿”表达效果。“青、绿”看似随手拈来,实则是作者匠心独运。青箬笠,绿蓑衣,使得渔翁与画面和谐统一。此时,适当渗透一些遣词造句的妙处,对学生品词是有帮助的。于是,我故设疑问,在生活中看到的箬笠和蓑衣其实是综色的,而张志和却说是绿色的,难道是张志和写错了吗?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答案可能千奇百怪/,这时,老师故意卖个关子,并不作解释,为下文的悟诗情埋下伏笔。

  四、感情朗读,悟诗情

  1、范读,引领学生入情入境

  经过以上几个环节,孩子已在脑海中形成比较鲜明、丰满的画面。接着,就是通过读,把画面展现出来,在读中领悟作者情感。这一环节,老师的示范作用非常重要。此时,我要求孩子闭上眼睛(优扬的音乐此时响起),同学们,此刻,你就是张志和,悠然自得地欣赏这如诗如画的美景。(师范读词)

  学生像老师一样把自己当作张志和有滋有味地品读词,根据个性差异,有针对地进行朗读指导。

  2、适时插入背景资料,体会作者情感。

  (1)介绍张志和生平,插入大哥张松龄的和词。

  张志和不愿做官,爱这山山水水,在太湖扁舟垂钓,自封“烟波钓徒”。他大哥怕他不归,写了首和词。(出示)意在劝弟弟回家。

  师生角色对话。

  师: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狂风浪起且须还哪

  生:斜风细雨不须归啊

  师:且须还哪

  生:不须归啊

  师:弟弟,你为何不归?

  这时,出示小练笔,如果你是张志和,面对哥哥的劝说,你会说些什么呢?把心中想说的话写下来。接着,师生继续角色对话,弟弟,你为何不归?

  (2)插入直钩垂钓故事,领悟此翁取适非取鱼。

  适时,插入颜真卿所说,张志和钓鱼是直钩,而且不放鱼铒,这能钓到鱼吗?(不能)可张志和却说钓到了许多许多,他钓到了什么?

  (3)点明主旨,升华感情。

  能不能钓到鱼,张志和已不在乎了,他在乎的是如诗如画的'美景,在乎的是无拘无束,心志平和的田园生活,他的哥哥,担心他风吹日晒,在太湖边为他盖了三间茅草房。从此,他过上了无拘无束的生活,每天,当他推开窗户,看到的是——(学生读前两句诗),当他推开房门看到的依然是——,从此,他就过上了——(生读后两句),过上了这样的生活。他的箬笠,他的蓑衣,他的人,他的心已和大自然融为了一体。所以,综色的箬笠,综色的蓑衣在他眼里就成了——(生读诗句)。这就是他一生的追求——(心志平和)。让我们记住这位千古词人,让我们记住这首千古名词——(学生诵读诗词)。

  五、拓展迁移,积累运用。

  本单元主题是“热爱田园生活”。《渔歌子》共有五首,风格类似。因此,我找到其余四首,作为拓展学习内容。一、能更全面、深入了解张志和,从而加深对本首词的理解。二、五首词在形式、内容上有诸多相似之处,学生可举一反三,用学本首词的方法去学习其余四首,达到积累运用的效果。

说课稿 篇8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比的基本性质》。

  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本章是九年义务教育数学六年级第一册第三章比和比例,之前已经学习了分数,通过本章的继续探讨将为今后学习正比例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等打下必要的基础。我讲的是第三章第二节比的基本性质,这一节分两课时,我主要说的是第一课。这一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比的意义,比和分数、比和除法的关系以及分数的基本性质和除法的商不变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在比和比例这章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知识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生的认识发展规律,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让学生经历发现、总结比的基本性质的过程,在感受和理解比的基本性质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使学生在小组探究中掌握运用比的基本性质把一个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的方法,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尊重学生的个性,注重算法多样化,使学生在交流、争论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

  过程与方法:

  1、经历比的基本性质的探索过程,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从“特殊”到“一般”的规律,将未知转化为已知,合理运用归纳思想、整体思想,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渗透探索问题的思想与方法;

  2、在形成猜想与作出决策的过程中,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发展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本节课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高高兴兴地进入数学世界,在探索中激发兴趣,从发现中寻找快乐;

  2、培养学生做事、待人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良好习惯;

  3、由旧知识引入新知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通过由旧到新、由新到旧的训练发展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比的基本性质及运用比的基本性质进行化简,通过同学们自主探究,突出重点;

  难点:运用比的基本性质计算,通过师生交流互动突破难点。

  四、教法与学法:

  教法: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基于本节课的特点:有分数的基本性质作为基础,我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

  学法:从猜想——合作交流验证——发现,即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教学情景,注重教师的导向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五、教学过程与设计意图:

  1.创设生活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上课开始,我询问学生:“同学们喜欢喝菓珍吗?”大部分同学会说愿意并会表示他们愿意喝更甜一些的。这时我会适时的向学生说明其实小明同学和大家一样也喜欢喝甜的菓珍,这不小明的妈妈给小明准备了三杯菓珍,但只能选择其中的一杯,哪杯甜呢?这下难坏了小明,聪明的同学们,你们愿意帮助他吗?多媒体课件演示:第一杯100毫升的水,10克菓珍;第二杯200毫升的水,20克菓珍;第三杯400毫升的水,40克菓珍.同时我也以此在讲台上做了这个实验,同学们会兴致盎然,想尽各种办法帮助小明。

  (这样的设计意图是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是热情的,都是乐于助人的,尤其是愿意帮助同学解决问题,因此一听说帮助同学,学生会产生极大的兴趣,兴趣就是学生思维的原动力,只要有兴趣,就会产生创造性的源泉。另外小明的困难又是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这有利于学生凭借生活经验主动探索,实现生活经验数学化,同时又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

  2.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总结比的.基本性质

  同学们帮助小明解决问题,有的利用商不变性质,有的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学生在师生互动中说出商不变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内容。屏幕出示文字内容。我接着询问在分数的基本性质里,有哪些关键词?在商不变的性质里,有哪些关键词?缺少他们行吗?为什么?通过类比让学生想到比的基本性质,从而引出课题。

  (这样的设计意图是先通过学生回忆已学旧知,进而猜想比的基本性质从而引出课题,放飞了学生思维,让他们自主地依据已有知识经验,在观察、合作、猜想、交流中展开合理的想象与多角度思考。)

  接下来,让学生观察商不变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猜一猜,想一想,比的基本性质应该是怎样的呢?小组讨论,学生根据讨论结果发表意见,师生共同总结比的基本性质的内容。最后强调学习了比的基本性质,哪些词语是很重要,提醒同学们注意“同时、相同、0除外”这些关键词。

  (这样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体会到充分利用已有知识自学新知的学习方法,进一步弄清了比、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然后通过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共同完善比的基本性质,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领悟了利用旧知学习新知的学习方法,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又培养了学生初步的类比推理能力。)

  3.理解最简整数比

  通过类比让学生明白利用商不变性质,我们可以进行除法的简算;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我们可以把分数约分成最简分数。同样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小组讨论怎么理解“最简单的整数比”这个概念?然后达成共识:(1)是一个比;(2)前项、后项必须是整数,不能是分数或小数;(3)前项与后项互素。

  (这样的设计意图是“最简单的整数比”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所以先类比然后让学生讨论最后对这个概念产生共识的方法,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互动交流中自发地尝试利用已有的知识来解读新概念。)

  4.教学例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例1 化简下列各比:

  (1)(2) 0.65:1.3 (3) :(4)1.25升:375毫升

  化简之后让学生小结(1)分数的化简,用约分方法就可以;

  (2)两个小数的比,通常先化成整数,再化简;

  (3)带分数与分数的比,先将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然后再化简;

  (4)两个同类量的比,单位不统一时,先化单位一致,再化简。

  (这样的设计意图是试图通过对较简单的整数比的化简,给学生一个运用性质解决具体问题的范例,让每个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相互讨论分析,提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合作中学生互相帮助,实现学生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交往能力。)

  5.实践练习,巩固知识

  练习1 小蜗牛找家(口答)

  六个家分别是6:30, 0.1:0.4, 2:6, 2:8, :1, 16:20

  五个蜗牛分别是4:5, 1:3, 1:4, 1:5, 2:3找到后连接起来。

  (这样的设计意图是使原来枯燥乏味的数学题有了“趣味性”,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从而调动课堂气氛。)

  练习2 填空

  1、3:8=(3×2):(8×□)

  2、15:10=(15÷□):(10÷5)

  3、5:3=(5×□):(3×□)

  (这一部分的设计意图是使学生加深对比的基本性质的理解,尤其是最后一题使学生在填空过程中体会到可以填“除0以外的所有相同的数”,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

  练习3判断下列各题

  (1) 16 ︰4的最简比是4。 ( )

  (2) 5︰2.5 的比值是2。 ( )

  (3) 6 ︰0.3 的最简比是20 ︰1。 ( )

  (4)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或都除以相同的数,比值不变。 ( )

  (这一部分的设计意图是题目的多样性使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比的基本性质的概念。)

  练习4化简下列各比

  (1)48:64 ; (2)4.6:6.9 ; (3)220cm:1.1m ; (4)1.5升:720毫升

  (这一部分的设计意图是进一步巩固知识,使学生清楚化简比它是为了得到一个最简单的整数比,结果可以写成比的形式,也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但不能写成带分数、小数或整数的形式。求比值是为了得到一个数,结果可以写成分数、小数,也可以是整数。)

  拓展练习:

  为迎世博完成一批纪念品制作,甲单独作20天完成,乙单独作30天完成。

  (1)写出甲、乙完成这批纪念品制作所用的时间比,并化简。

  (2)写出甲、乙完成这批纪念品制作的工作效率比,并化简。

  (这一部分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从实际出发,根据解决问题的条件作全面分析,周密思考,提高了学生全面分析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的是培养学生辩证地看问题,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6.课堂小结,回顾所学知识

  比的基本性质,是同学们通过自己主动探索,合作研究发现的,并能根据这一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回顾我们的学习过程,谁来谈谈你的收获和感受。

  (这一部分是对学生学习的一种激励评价,使学生体验到主动探索,获取知识的喜悦,激发了学习兴趣,树立学习自信心。)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如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们老师批评指正。

说课稿 篇9

  《打字机》说课稿

  美国作曲家安德森创作的管弦乐《打字机》,以它独特的魅力深深打动了我,比如:乐曲在快速的旋律中用打字机作为打击乐器,诙谐有趣,表现出办公室里人们紧张愉快的工作情景。

  我首先尊重教材,深挖教材,根椐新课标中“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参与音乐体验,培养聆听音乐的兴趣和习惯”等要求,针对学生节奏感强的特点,设计了在乐曲中加入四种打击乐器的伴奏,让学生参与式地聆听音乐。

  同时,我针对学生唱谱较弱的特点,设计出图形谱,让学生边看边在体态律动中哼唱旋律。

  我紧紧围绕音乐审美核心来设计教学环节,运用达尔克罗兹教学理论,使音乐要素的训练变成环环相扣的游戏。

  比如:当学生初听音乐时,先让他们自由律动感受音乐,虽然表现粗糙,但可自然轻松地由音乐感转入运动感;然后我请学生说出感受,再给学生提示,并与学生互动,让由运动感返回到音乐感,更为生动地感受音乐;学生活跃起来了,我引导学生将感知的东西上升为符号,顺带学习音乐知识与技巧;最后我启发学生把掌握的知识技巧还原到音乐表现中,将学生引领到音乐审美的更高层次。

  我的教学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我设计的'每个环节都能为胆小害羞的学生提供表现机会,让全体学生都能积极参与音乐实践。 我十分尊重学生的创造精神,鼓励他们大胆探索、创新表现。特别是演奏乐器时,我留出了充足时间,让学生自由探索打击乐器的演奏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当学生在多层次合作演奏中陶醉时,当学生在“超大打字机”中愉快“工作”时,当学生在有趣地表演“悠闲”时,都挂掩饰不住内心的雀跃,流露出自然的满足感。

  本课设计曾经多次参加异地教学,虽然学生能力不同,但都成功地做到了师生共同分享音乐美感与兴趣的效果,广州教研室朱则平老师和中央教科所许洪帅博士都给予很高评价。

  不过,我有个反思,就是今后可以通过竖笛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识谱能力、音准能力,将高年级的音乐课上得更好。

说课稿 篇10

  一、活动生成:

  《上床睡觉》是一个很有意思、很有趣的读本,它有引人入胜的情节,有很多动态的信息,有不断发展的变化。其次,这是一本内容非常丰富的读本,它里面包含了很多的信息,有画面的直观信息,有隐藏其中的推理信息、有可供想象的开放信息等。选择这本读本来进行教学,小朋友肯定会很感兴趣,会被深深吸引。

  二、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的作用。结合语言活动对于培养幼儿的认知技能、情感技能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大大地拓展幼儿的想象力与思维,我把目标定为以下三方面:

  1、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故事幽默的结局,理解一一对应。

  2、引导幼儿观察图画中呈现的细节,来推测相关情节,学习如何利用图画线索读图。

  3、喜欢看这本书,积极投入阅读活动,体会阅读的乐趣。

  三、难点和重点

  本节活动的难点是引导幼儿观察图画中呈现的细节,来推测相关情节,学习如何利用图画线索读图。

  重点是根据图画合理推测故事情节,大胆表达对故事的理解。

  四、活动准备

  为了更好地开展此节活动,让幼儿有更多的机会体验绘本活动的乐趣,我做了以下物质准备:课件《上床睡觉》,音乐《小动物模仿操》,有了这些充分的准备,在开展教学活动中易抓住孩子的眼球,方便教师开展教学。

  五、说学法

  《纲要》中指出:"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在整个活动中,我始终以幼儿为主体的教育理念,让幼儿在看看、听听、想想、说说、玩玩的氛围中主动参与讨论、讲述、表现,从而轻松掌握活动的重点、难点。在活动中我引导幼儿运用了讨论谈话法、学思考、学观察等学习方法来获得知识。

  具体如下:

  1、讨论谈话法:幼儿在讨论、谈话中能无拘无束地说出自己的理解与看法,是幼儿练习说话的好机会。活动中,我以老师首先揭示或引发讨论内容,然后由幼儿进行补充或者提出自己的疑问。如:我多次让幼儿讨论对动物睡在哪个位置,以"为什么""猜一猜"让幼儿深入思考问题,并让幼儿提出自己与别人不同看法,讨论法结合了《规程》的要求,为幼儿创设表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以促进其发展,而不是单一的教师讲解,避免了幼儿因说教、指导过多而产生的腻烦、抵触心理和行为。

  2、学观察:通过多媒体演示法,把幼儿带入幽默的画面中,视觉与听觉的结合,使幼儿理解故事中的意境,感知故事内容的涵义,从而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3、学思考:教师以适当地提问,通过激发孩子们的想象、思考、感受来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总之,我始终坚持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鼓励多样性的学法,使幼儿得到全方位地发展。

  六、说教学过程

  这么简单的故事怎样教幼儿呢?其实这个故事表面上是很简单,但它有很多空间给我们挖掘的地方,如何更好地发挥读本的教育功能。除了教幼儿朗读故事之处,还能从读本当中获取什么知识呢?读了这本书,孩子能够学会什么呢?其实在《上床睡觉》这个故事中,巧妙的融入了数的概念、量的体验有关数学领域的知识经验。如小蛇和河马、大象的对比,动物与枕头的一一对应关系等。并且在阅读的过程中更能启发幼儿积极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活动的开始,通过模仿小动物的身体动作,充分调动孩子们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紧接着,以故事的形式为开端开展教学。首先,小班孩子喜欢听故事,故事中的小动物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引起孩子的兴趣,激发幼儿想知道到底有哪些动物想上床睡觉。其次小班的孩子对"吊床"这个概念还不清楚,如果让孩子来说说什么是吊床,孩子根本说不出来,于是我就在故事中采用了直接告诉幼儿的方式,然后边说边指着封面上的吊床,这样更直接一点,符合小班幼儿具体直观性思维,助于孩子的理解。

  本次活动的难点是幼儿观察图画中呈现的细节,来推测相关情节,学习如何利用图画线索读图。因此,在整个活动中,我始终围绕着这一目标进行教学,不断地抛出问题,设置悬念,让幼儿置身于故事的情节之中,所以当看到每一页时,我都会提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如:"你看到了什么,你还发现了什么"等问题去引导幼儿读图,尽量地让幼儿去猜测,充分调动幼儿思维的积极性,并鼓励幼儿将自己的猜测结果表达出来,让幼儿在猜测、读图的过程中理解故事的内容。

  最后,活动在《小动物模仿操》音乐声中结束。

  活动延伸:孩子们在经过第一个阶段的学习之后,在后面的活动中可侧重文本中动物的心理活动,让幼儿能大胆推测动物的表情和心理活动。

  总之,我想本次活动通过多种手段让幼儿充分感知作品的内涵,幼儿的认知得到了扩展,语言的表达和理解能力及表现力得到了提高。

【说课稿】相关文章:

地理说课稿-《大洲和大洋》说课稿07-12

高中汉语说课稿《我很重要》说课稿06-29

《金子》说课稿01-20

《琥珀》说课稿01-20

《鲸》说课稿01-20

哈姆雷特说课稿01-19

尊严说课稿01-17

《孵蛋》说课稿02-25

《bpmf》说课稿03-25

《左右》说课稿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