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语文说课稿

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2-01-12 12:09:03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关于语文说课稿汇总10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说课稿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于语文说课稿汇总10篇

语文说课稿 篇1

  一、媒体创设,激发兴趣

  语文教学中的情境营造不仅在于营造氛围,还在于语文学习需要熏陶感染。刘老师课堂上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视频,再现了剑龙勇敢搏斗的场面和霸王龙的凶残,创设真实的情景,让生仿佛身临其境。通过视频的播放,声音的渲染,让学生在感官上有了深层的理解,有助于了解恐龙的外形特点及其生活习性。

  二、以读促情,读中感悟

  语文新课标注重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刘老师让学生在朗读感悟中了解恐龙。如“望而生畏”“庞然大物”通过联系生活和图文结合,让学生进行体会,并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表现出来,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这节课读的形式较多,但读的分量和深度不够,如能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深入课文语境来读,可能更能让学生读出对恐龙的了解和喜爱。

  三、学法指导,自主探究

  学习语文贵在“学”,教师应该“授之以渔”,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欲望,培养自学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刘老师的课堂上,较好的体现了教师由“扶”到“放”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注重学法指导,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在指导教学完雷龙后,教师总结学习方法:1.找出特点;2.说明方法;3.读读句子。通过指导,出示表格,让学生自学其余几种恐龙,并且渗透说明方法的指导,较好的突破了课文的重点,让学生有法可依,有法可循,为学生指明了方向,乐于并且易于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四、统领全文,整体把握

  语文教学要体现其工具性,对于课文整体性的把握,也是训练学生概括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刘老师在上课开始,就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二到四段,找出写了哪些恐龙,并且出示表格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归类(恐龙和恐龙的亲戚,植食和肉食),通过此文转自斐.斐.园 FF.Net这样的训练,让学生一下子抓住了恐龙的种类特点和生活习性,充分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特点,更好的培养了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

  最后总结全文时,如让学生根据表格自主归纳所学,可能学生对课文印象更加深刻。

  五、积累迁移,练写内化

  小学语文改革的方向是“读得进,记得住,用得出”。要在充分学习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会用语言文字,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刘老师让学生以“我是某某龙”的句式进行自我介绍,注重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

  个人以为,如能鼓励学生用个人语言来表述恐龙的形态、习性等特点,似乎更能体现课堂的语文味。

  综上所述,刘老师的这节课让我体会很深,我们相信只要不断的探索努力,我们的语文教学一定会展现一片美丽的蓝天。

语文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教材地位

  这是小学语文课本第一册的一篇诗歌,诗歌以简单易懂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漂亮的江南图,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很重要的。本诗歌我将分2个课时进行授课,这是第2课时。

  教学目标1.理解文中的词语、句子;2.学会由远至近,由左至右地看图;3.体会江南风景之美,从而产生热爱祖国山河,爱护环境的感情。教学重点:1.理解文中的词语、句子;2.感受江南之美。教学难点:1.在无法亲临其境的情况下感受江南之美

  二、说教法:

  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及本课的实际情况,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1.知导入法。温故而知新,运用旧知导入可以为学生学习课文打好基础。2.境陶冶法。由于小学生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在无法让其亲临江南的情况下,为学生创设一个旅游的情景,让他们可从听觉、视觉感受江南的'美。

  三、说学法:

  新课程表明: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所感悟和思考。使学生评价成为学生朗读提高的推动力,同时也在正面、互动的评价中为课堂教学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为此,在学生学法方面,我主要采用了以下两种:1.读感悟法。2.学习法。

  四、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巩固知新

  一个字由陌生到熟悉乃至识记在心,是需要反复巩固练习的,因此,我选择了用开“小火车”的形式来回顾上节课学过的生字词,而这种富有童趣的识字游戏有效地避免了识字的枯燥,巩固了生字识记。2.创设情景,激发想像

  在复习完生字词之后,我对学生说:“同学们,我们即将坐火车出发去江南了,你们准备好了吗?那么,现在让我们带上生字宝宝一起出发吧。”这样我们可以从语言上为学生营造一个想像中的旅游情境,激发学生对江南进行想像。

  接着,我再以一个导游员的身份向学生简单介绍江南,让学生对它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为学习下文打好基础。

语文说课稿 篇3

  今天我说的课是冀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二单元第七课《地球妈妈》的教学设计。

  一、 教材分析《地球妈妈》是一片活泼生动、韵律优美的小文。它以儿童的目光去观察,以孩子的口吻向我们讲述了自己的发现。通过“半空中、池塘里、地底下和地上的小房子里到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地球是我们大大的家。让学生们知道由一个个小小的家到所有孩子们共有的大大的家,这一切都因为我们的地球妈妈真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做到笔顺正确,力求把字写漂亮。认识新笔画“竖折折钩”和新偏旁“角字头”。

  2、正确认读课后的十二个生字。

  技能目标: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情感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识字、写字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难点:理解小小的家、大大的家的意思。

  四、教学准备:课前学生自我拼读课文,预习生字。制作相关课件。

  五、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是:认识12个要求会认的字,理解课文内容达到背诵。

  第二课时:掌握四个要求会写的字的音、形、义,正确书写。

  今天我说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

  六、教学过程

  第一步:启发谈话,情趣引入新课

  首先板书:妈妈(齐读)说说:看到这两个字你想了什么?再添加板书“地球”提问:你又想到里什么?你想知道什么?

  (对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及时鼓励、及时肯定。)继续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你们的问题真不少!想知道答案吗?那么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去地球妈妈家做客,你们可要睁大眼睛寻找答案啊!

  第二步:通过课件(文中插图)认识课文中的小动物,了解它们的所处的位置,为理解课文背诵课文做准备。(依次出现图片)

  说说他们是谁?住在哪里?

  第三步:借助拼音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 首先让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让学生对所要学的课文及生字进行整体把握。接着在我范读、学生再次读课文,把含有生字的句子多读几遍之后,让学生自己认读生字,和同桌相互考一考,读对了夸夸她,读错了帮帮他。培养学生自主、合作能力。

  2、 检查学生学习生字的情况,采取自读,指名读,领读来进一步认知生字,并说一说出现在哪句话里,

  以更好地掌握生字的音、形、义。

  猜字游戏:学生根据字义通过手形、语言来表达字义,让其他同学猜字。

  (目的:低年级生字教学是一个重点,我这样设计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换一种学习氛围,调动他们学字的积极性,让他们在玩中体会学习知识的乐趣,培养他们团结协作的精神。)

  第四步:借助课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深化理解熟读成诵。

  1、 读课文,理解文中“小小的家、大大的家”指的是什么

  首先我让学生小声再读课文,看看地球妈妈是谁的妈妈,小动物的家各在哪里,为什么文章的开头说:“地球妈妈真好,她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小小的家”,结尾又说“地球妈妈真好,她让所有的孩子共有一个大大的家”。把这些句子读一读,和同桌说一说。明白“小小的家”指什么,“大大的家”又指什么。

  (不要求学生说出“标准答案”,要从学生的回答中掌握学生的理解程度,及时引导、点拨。)接下来借助课件如情入境的为学生演示“半空中的树杈上、池塘里的荷叶下面、地底下的泥洞里、地上的小房子里”,引导学生通过图中事物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2、指导背诵

  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使学生理解的难点,也是文章的主旨所在,在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充分朗读深化理解和感悟。课文韵律优美,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一边想想画面一边背课文。指导背诵时抓住文中小小的家“半空中的树杈上、池塘里的荷叶下面、地底下的泥洞里、地上的小房子里”四组方位的转换,想象力面分别住着哪些小动物,使学生轻松背过课文。

  第五步:想象扩展,深化课文主题。

  在学生原有想象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改编或续编课文。

  (目的:扩展学生思维,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语文能力)

  第六步:结束(情感教育)

  画出自己喜欢的小动物

语文说课稿 篇4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下午)好!

  我是()号选手,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 》。

  说教材:

  《 》鲁教版_____年级_____第_____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个_____方面的主题单元,在整个教材体系承担着培养______重要任务。《 》是本单元的一篇重点课文。文章通过__________表现了__________.课文充分运用了______________等手法描写_______,生动细腻,读来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是一篇学习写景(写人,记事)的好文章。

  说目标(兼说课标):

  依据教材的地位与特点,结合新课标要求,我将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确立本课的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认读课文中的______个生字,会写_____个生字;能够结合上下文正确理解"______"等_____个词语的意思。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或教材中指定的段落),丰富语言积累。

  3、能够抓住重点段落和关键词句体会文中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或故事寓意、或人物特点),培养学生扎实读书的好习惯。

  4、激发学生________的思想情感,

  说重难点:

  依据教材编写意图,本篇课文的教学我将在认真落实三维目标的同时,着力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深入体会__________(景色的优美、或人物特点、故事文章含义等),加深课文理解,强化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

  由于______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环境(生活经历)所限,学生对___________有的理解会有一定难度,为此,教学中我将适时多媒体手段,使_____直观化形象化,帮助学生生动理解________.

  说教法策略:

  依据本篇课文的特点和教学重点,我将采用如下教法策略,促进预定目标的顺利达成:

  一是大胆采用以读代讲策略。教学中将自始至终坚持以读为本,坚持精讲多读,达到以读促悟,重要的段落达到熟读成诵,进而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进而培养学生终生学习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是采用以写促读策略。教学中我将坚持读写结合,发掘教材的创作点,巧妙设计片断练习,激发学生的创造相像,促进学生的阅读理解与创造表达有机结合,从而实现读写一体。

  说教学过程:

  为了保证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我将这样安排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从整体到部分是认知的基本规律,从整体感知到精读理解是阅读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_____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预习能力,因此,我将充分借助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实现快速感知,达到省时高效,同时促进学生自觉能力不断提高。上课伊始,我将开门见山,板书课题《 》,然后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首先提问:通过预习,你知道这篇课文围绕题目主要写了哪几方面(或哪几件事情)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随着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_______________.接着提出一个触及文章思想内涵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课文中的人物(景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借助这一问题促使学生初步感受文章的思想情感,使学生初步感受人物(事物)的_________,并随机板书中心词_______.在这一环节当中,对文章的既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理清了课文的发展脉络,对文章主要的思想感情也有了初步的感受,这就为下阶段的精读理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接着我将出示卡片让学生认读本课中的生字词语,并充分运用拼音识字法、对比识字法、谜语识、查字典识字法等多种手段促进学生自主识字,落实识字目标。识字之后,我将着重指导正确书写_______字,通过观察、示范,提醒他们特别注意写好——字的______部分。

  二、部分精读,深入理解。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我将重点抓住_______这一部分,引导学生仔细品读,深入体会文中含着的思想感情,并通过感情诵读感受文章的艺术魅力。精读部分的教学我将这样展开:

  1、标一标:让学生快速浏览这一段,把其中最受感动(或印象最深)的词句标出来,为后面仔细品读体会奠定基础。

  2、品一品:标出重点的词句之后,启发学生仔细品味一下,这些地方为什么让你感动(或为什么给你的印象特别深),让他们静心想一想,从这些词句中体会到了人物(事物)的什么特点。

  3、讲一讲:语文课标明确要求,阅读教学要重视阅读表达,促进学生读书感悟能力与口语表达能力和谐发展。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我将着力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大胆讲出自己的感受。课程标准同时强调阅读教学要提倡学生的个性化读书,促进人的个性发展。所以我将在这一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在此基础上加以适当点拨,形成正确的理解方法。

  4、读一读:这里的读主要是赏读。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是重要的语文素养之一,也是课标的重要要求。因此,在抓住重点词句畅谈感受之后,我将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落,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自由读书,自主探究。

  现代课程理念认为,阅读教学应当立足于学习读书方法,培养读书能力,激发读书兴趣,促进人的终生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前面引领学习一个重点段落就是为了"授之以渔",因此接下来我将实现开放性阅读策略。课文中表现人物(事物)______的细节还有很多,我将放手让学生自由读书,自主体会,提高课堂效益。在这一过程中我将指导学生运用评一评、议一议的方法开展学习,让他们给一些重点语句加上简单的评注,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通过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反思提炼,总结升华。

  阅读教学应当提倡一课一得,促进学生读写能力扎实提高。在部分精读、自主探究的基础上,我将设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反思提炼、总结升华,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再深入一层。我将联系课文的结尾(或中心句,或补充资料)提出这样一个问题:____________?通过思考回答进一步把握人物的本质特点,进一步理解人物的精神境界(或领悟作者的写作技巧,或懂得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五、自由朗读,享受课文。

  语文的本质就是读书,学习语文的根本途径也是读书。只有多读才能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感受语文的快乐。因此,教学的第五个环节我将安排学生自由地朗读课文,放手让学生声情并茂地读,在朗读中尽情享受文中的语言美、情境美及人物的思想美,并从中感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我还将鼓励学生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或课后指定的段落),以丰富他们的语言积累。

  六、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教学的最后一个阶段,我将给学生安排两个练习:一个是基础性练习,主要促进学生巩固本课的生字词语;另一个是拓展应用性练习,主要是紧密联系课文内容搞一个小练笔。这一练习我是这样设计的:________________.通过这个小练习,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应用能力,而且可以反过来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使阅读与写作融为一体。

  说设计反思:

  各位评委老师,本课的教学设计遵循了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课程理念,突出了语文的学科特点,牢固坚持以读为本,教学过程循序渐进,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促进学生读写能力同步提高,整个教学过程计划用两课时完成,预期能够收到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有不当之处请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语文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1、课在教材中的地位

  《归园田居》是高中第三册第二单元的课文。根据大纲要求以及教材体例安排来说,高中语文第三四册的阅读部分,全部是文学作品,包括古代文学作品,现当代文学作品和外国文学作品,意在加强文学教育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2、根据大纲及教材的要求以及结合本文的特点,现制定学习目标下:

  知识目标

  (1)学习陶渊明此文的艺术手法:质朴的语言表达真挚的情感。

  (2)抓住重点词句,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

  能力目标

  体会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和人生境界,进一步了解其文其人。

  情感目标

  了解作者辞官归隐的原因,深刻体会诗人鄙弃官场,对田园生活无限热爱欣赏之情。

  3、重点、难点、课时

  重点:

  (1)通过朗读整体把握文意。

  (2)提炼表现陶渊明思想志趣的语句进行探究式学习。

  难点:

  欣赏作者如何以质朴的语言表达真挚的情感,塑造高洁的品格。

  课时:

  1课时

  二、说教法

  教学方法:主要采用点拨、诵读法教学模式,这是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的。

  依据:本课着重去了解陶渊明的思想及其人生感悟,通过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以点代面。反复朗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重点可以适当提示,寓讨论、探究式教学法于一体。以学生个体情感介入来体验陶渊明的`思想。

  三、说学法

  为便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结合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故引导学生作如下准备:

  1、充分预习:主要包括疏通文字,熟读课文;了解写作背景,作者生平。初步感知文章的构建。

  2、小组讨论,分析评价:主要是通过重点难点加深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3、借鉴吸收:通过本文的学习,用现代的观点来评论陶渊明的思想情趣。

  四、说过程

  (一)首先,导入新课。世称靖节先生的陶渊明,以其“不为五斗米折腰”而传为佳话,那么当他归隐田园后,又将是怎样的一幅生活图景呢?

  (播放朗诵带)

  (二)下面我就本文的重点难点的突破做如下阐述。我教学本文的总的方法是:学生先就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小组交流,选代表发言。之后,可由学生相互提出问题,互相解答。老师作最后的补充小结。这样由师问生及生问生,形成生与师和生生之间的互动。从而使学生深入理解教材,这里重在培养学生的理解和分析综合能力。所以,我打算从下面三步着手讲解:

  第一步:思路结构

  提问:诗的题目犹如人的眉和目,所谓“眉目传情”,你认为题目中哪个字能作为题眼?

  (学生回答:归。)从这个归字你可以挖出那些隐含信息?

  即以“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结构全文,学生可由此先自我寻找答案。

  第二步:语言揣摩

  1、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评析:起首四句,先说个性与既往人生道路的冲突。韵、性,都是指为人品格与精神气质。所谓“适俗韵”又是什么呢?无非是逢迎世俗、周旋应酬、钻营取巧的那种情态、那种本领吧,这是诗人从来就未曾学会的东西。作为一个真诚率直的人,其本性与淳朴的乡村、宁静的自然,似乎有一种内在的共通之处,所以“爱丘山”。前二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但是,人生常不得已。作为一个官宦人家的子弟,步入仕途乃是通常的选择;作为一个熟读儒家经书、欲在社会中寻求成功的知识分子,也必须进入社会的权力组织;便是为了供养家小、维持较舒适的日常生活,也需要做官。所以不能不违逆自己的“韵”和“性”,奔波于官场。回头想起来,那是误入歧途,误入了束缚人性而又肮脏无聊的世俗之网。“一去三十年”,这一句看来不过是平实的纪述,但仔细体味,却有深意。诗人对田园,就像对一位情谊深厚的老朋友似地叹息道:“呵,这一别就是十三年了”内中多少感慨,多少眷恋但写来仍是隐藏不露。

  2、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评析:这里描写的一切,是极为平常的。你看: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但正是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十分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图画。在这画面上,田园风光以其清淡平素的、毫无矫揉造作的天然之美,呈现在我们面前,使人悠然神往。这不是有点儿像世外桃源的光景吗?这些描写初读起来,只觉得自然平淡,其实构思安排,颇有精妙。“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是简笔的勾勒,以此显出主人生活的简朴。虽无雕梁画栋之堂皇宏丽,却有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这是近景。“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这是远景,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好像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从近景转到远景,犹如电影镜头慢慢拉开,将一座充满农家风味的茅舍融化到深远的背景之中。画面是很淡很淡很淡,味道却是很浓很浓,令人胸襟开阔、心旷神怡。这景象太过清静,似乎少一点生气。但诗人没有忘记这一点,请听,“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下子,这幅美好的田园画不是活起来了吗?因为这鸡犬之声相闻,才最富有农村环境的特征,和整个画面也最为和谐统一。

  第三步:疑难指津

  陶渊明笔下的田园风光美在哪里?

  这里描写的一切,是极为平常的。你看: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但正是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十分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图画。在这画面上,田园风光以其清淡平素的、毫无矫揉造作的天然之美,呈现在我们面前,使人悠然神往。这不是有点儿像世外桃源的光景吗?这些描写初读起来,只觉得自然平淡,其实构思安排,颇有精妙。“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是简笔的勾勒,以此显出主人生活的简朴。虽无雕梁画栋之堂皇宏丽,却有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这是近景。“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这是远景,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好像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从近景转到远景,犹如电影镜头慢慢拉开,将一座充满农家风味的茅舍融化到深远的背景之中。画面是很淡很淡很淡,味道却是很浓很浓,令人胸襟开阔、心旷神怡。这景象太过清静,似乎少一点生气。但诗人没有忘记这一点,请听,“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下子,这幅美好的田园画不是活起来了吗?因为这鸡犬之声相闻,才最富有农村环境的特征,和整个画面也最为和谐统一。

  阅读迁移(比较异同)

  《归园田居》其四: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陇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殁无复馀”。

  “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五、预习、作业、板书设计

  预习设计

  1、利用工具书疏通文字:熟读课文,查找资料了解陶渊明其人其事。

  2、自我选圈重点词句。如“误落”、“尘网”、“樊笼”等。

  3、初步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通过预习使学生在课前进入陶诗所营造的氛围,为学习本文理解作者的情感作准备。

  作业设计

  1、评论陶渊明的形象。

  2、用现代的观点看陶渊明的归隐。

  板书设计

  官场田园

  误落尘网自得其乐

语文说课稿 篇6

  一、说内容

  1.说教材及内容

  本篇是义务教育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人生寓言》中第二篇课文,这则寓言的寓意是,厄运能使性格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头上,谁都得受着,而且都受得了。”这是落难王子的人生感悟。当然不是说,为了坚强起来必须寻找厄运,而是说,既然厄运落到头,那也不必倒下,应该顽强地挑战命运。厄运是坏事,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厄运可以使人坚强起来。生性非常脆弱的王子都能在落难中挺过来,还有什么人不能呢?

  本篇寓言构思奇特有三:(一)用第一人称“我”并与王子对话,似乎不是编造故事,而是亲身见闻。(二)人物事件的极端设计。人物是一个极端脆弱的王子,厄运也往极端方面去编,国破家亡,又当奴隶,终身残废,行气度日。(三)是“天哪,可怕了……”反复三遍,耐人寻味。

  2.说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②通过探究,培养学生表述能力,理解并表述出寓意;

  ③了解这则寓言构思的奇特之处。

  教学重难点:目标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小黑板上写好事先设计的`探究性问题。

  二、说教法

  1.讲读法。对于文中的内容及重要词句及寓言的构思,需教师系统讲解,使学生思路清晰。

  2.讨论探究法。通过教师小黑板设计的问题,教师调动学生去积极思考和探究,组织系列式的讨论,并与教师的陈述与总结相结合。

  三、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知

  1.《白免和月亮》的寓意是什么?

  2.解释下列词语

  ①多愁善感②禀告③厄运④突如其来

  (二)新授

  1.朗读《落难王子》。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探究质疑:生性多愁善感的王子后来为什么能够顽强地面对厄运?

  讨论并归纳:生性多愁善感的王子,遭遇厄运后历尽苦难的磨练,性格坚强起来了,的以能够顽强地面对厄运。

  3.探究质疑:落难之后才能战胜脆弱,这是一条规律吗?没有遭遇过厄运的人应该怎样培养坚韧的意志?

  讨论并归纳:说“才能”,意味着只是遭遇厄运,才能战胜脆弱,别无他法了,这个规律不能成立。要培养坚韧的意志,必须自觉地寻找艰苦,在艰苦的条件下刻苦的磨练,比如,登山、长跑,并非厄运,但是需要坚韧的意志,是可以锻炼人的。

  4.探究质疑:这则寓言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讨论并归纳:

  (1)用第一人称,“我”是落难王子的同时代人,亲眼见过王子,还有一段对话,似乎不是编造的故事,百是亲身见闻。

  (2)人物事件的极端设计。人物,是一个极端脆弱的人,拟定一个多愁善感的王子;厄运也往极端方面去编,国破家亡又当奴隶,终成残废,行乞度日。通过落难王之口,说出厄运使人坚强的道理。

  (3)“天哪,太可怕了、、、、、、”反复三遍,第一次出自王子之口,第二次出自“我”之口,第三次是在“我耳边响起,重复半截,略去半截,耐人寻味,厄运一旦落到自己头上怎么办,有王子的经历在前,这样的故事又好像在不断重复,对人很有启发。

  5、探究质疑:请用概话的语言说出这两则寓言的寓意。

  讨论并归纳:《落难王子》的寓意是,厄运能使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

  (三)小结

  生性脆弱的王子在这极端的厄运中都能挺过来,还有什么人不能呢?

  (四)作业:完成课后研讨练习第三题第2问

  (五)板书设计

  ①王子害怕厄运,非常脆弱(1)

  落难王子②王子遭受厄运,变得坚强(2—6)

  ③遇到厄运,要勇敢面对(7—8)

  寓意:厄运使性格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

语文说课稿 篇7

  一、 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课是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第四单元第十四课,本单元要点是引导学生学会写景的方法,学会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而《春》是写景抒情散文中的精品,作者以清新优美的语言引导人们去欣赏大地回春的动人景象,并感受春天所带来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希望。《春》在选材上,谋篇上紧紧扣住了春天的特征,而且在语言的技巧上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因此《春》作为第四单元第一篇是其道理的,由《春》这一课开始.,继而学习后几篇课文来加深人们热爱自然的感情也是有好处的。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掌握生字词

  B、学习用鲜明、准确、生动的语言,具体地、绘声绘色地描绘春天的各种景色。

  C、学习作者对事物的细致观察和抓住“春天”的特点。

  2能力目标

  A、引导学生品味作者用诗一般的抒情笔调、优美的语言描绘春天。

  B、学习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

  C、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情感。

  3情感目标

  深刻理解作者通过细致生动的描绘充满生命力的春天景象,来表现自己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追求未来,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和为建设人类美好的春天而发奋努力的崇高理想。

  [说明]确定以上的三个目标是要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领悟,写好景物必须进行细致的观察,还要逐步学会各种写景方法(如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运用)

  教学难点:读课文,要求读出有感情,用声音来塑造春天的形象,传达内心的感受。

  41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已经学习过抒情散文,但具体的学习全篇都是写景的抒情散文还是第一次。因此要引导学生懂得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还要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努力通过本课,做到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停顿的长短、读音的轻重、语速的快慢和语调的抑扬来传达内心感受。

  2校情分析:

  我校是一所乡镇中学,农村的孩子,学习语文较被动,语感较差,语文素质的层次明显,难以用上多媒体。

  5教具的使用:收录机、小黑板、朗读带、《春江花月夜》伴奏带。

  二、 说教法与学法

  1自主学习享受美的愉悦,提高审美能力。(应多读少讲,以读代讲为主)

  过去,不知多少人读过《春》,读了多少年,但读过后有些人只能隐隐约约的记住几个词句。而有些人读过,那一片春色再也无法从记忆中抹去。两种不同的阅读结果,主要取决于读的方法。《春》这样的名篇,如果仍然是教师讲、学生听,那么学生永远无法领略到《春》的意蕴悠长的美。所以,我本着注重创设教学情境,运用直觉领悟和心理体验的思维方法,带领学生进入艺术境界,自己阅读。让课堂成为感知美、欣赏美、品味美、探讨美的自由空间,提高审美能力,进而初步学会表达美和创造美。

  2示范分析,而后以合作、探究辅之。通过示范,学生就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分析。

  [说明]示范分析是根据校情来决定的。

  3学法指导:

  本文是抒情散文,要求学生从课文出发,采用边看、边问、边想、边读、边写。看:看课文,从中发现问题。问:指出问题。想:思考并回答教师精心设置的问题。读:读顺、读流畅,读出感情。写:通过本文的学习,教师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写片断。

  4教学时数:三课时(因为乡下学生语文的底子薄)

  三、教学程序

  总的用一句概括:由表及里,循序渐进。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我们现在正饱受着严冬的寒冷,总是希望着冬天早点过去,春天早点到来,因为春能给人温暖、给人力量、给人希望、给人自然勃发。所以,每当春回大地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文,如唐朝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杜牧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涌旗风”。这些都是古人对春的描写和赞美,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今人对春的赞美的散文。

  [说明]

  1此设计帮助学生回忆春天美好的感受,设计一个较好的教学环境,为课文教学作情感铺垫。

  2诗文预先写在小黑板上,并还要多写几则,可以轻松自然的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扩大教学容量。

  (二)听录音、学生静听,通过声音感受春色之美

  导语引导着学生回忆春天,现在则是通过声音把学生引入春天的佳境,这样文质优美、简洁明快的散文,不必象以往急着去介绍作者,熟悉文字,而应该创设一种教学环境,将学生由课前分散的注意力转换到集中的、急于求新知的心境上来,主动配合教师学。一遍、两遍,让学生静静聆听,闭目想象,让思绪飞出教室,飞进春意盎然的大自然,去采撷那一片片美丽诱人的春色。莱辛说:“凡是我们在艺术作品里发现美的东西,并不是直接由眼睛,而是由想象力通过眼睛发现为美的。”同时让学生初步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完成能力目标中的C点,也为教学难点铺平道路。

  (三)作者简介:(此步骤要求学生在预习时自己查找资料完成对朱自清的认识,课堂上让同学们相互补充。)

  [说明]设计这一步骤是因为朱自清是一位现代著名作家,对他应作多了解。

  (四)掌握文中的生字词,特别是一些多音字。(抄写在小黑板增大课内容量)

  [说明]特地设计这一步骤针对乡下学生对字词的学习被动,基础较差而设的,同时扩大识字量,为下面的朗读扫除障碍。

  (五)学生自读,理解欣赏春色之美。

  在这个阶段,学生往往只能直觉意会“美”而不能言传“美”,所以我准备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文中所描写的景物及其特点,理解“春”究竟是怎样美的,作者是如何构思的?讲究层次的?此时教师作示范如:山——朗润,水——涨,太阳——红,小草——钻,要求学生轻声读,边读、边想、边用笔勾画,自读、自悟、自得、自问。然后小组互动学习、分析、整理。所得及所问,派代表参与板书,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视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也可作如下的质疑,作为对学生思考不足的补充。当然,这些问题事先写在小黑板上,等到同学们讨论地差不多的时候才出示。

  1为什么用两个“盼望着”

  2“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为什么不说成“嫩嫩绿绿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3“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这句话的前后都 描写花,为什么中间夹一句动物的描写。

  4“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为什么要这样写春雨呢?

  5“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应该怎样理解 ?

  6文章的结尾为什么用“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来比喻“春天”?

  最后由教师总结归纳,让同学们能够由点到面,将零散的景物及特点集中。

  [说明]设计这一步骤旨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思考的能力。同时再从独立转向合作、探究,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质疑、相互启发,这样就形成了多维态势的交流,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让学生用心读、用心赏,读出美,增强审美能力,每个人都会有收获,教师的设问与及同学的质疑。落实了教学重点,完成知识目标的C点和情感目标。

  (六)精读,通过比赛朗读、配乐朗读品味语言之美。

  还像上节课那样一遍遍的朗读,学生绝对会觉的枯燥泛味,因此我让学生各自找最精彩的地方朗读,品味它的语言。另外,进行朗读比赛,各组推荐二到三名同学朗读自己最拿手的段落,由平常朗读较好的同学作评委,进行打分评比,最后作全班配乐朗读。在这过程中,我还用了这样一个句式:“ 段(句)好,好在 ”要求学生从词、句式、修辞的角度,从写法、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评点。根据乡下学生素质较低,我先用了“春草图”作示范。设了些小问题:如“钻”为什么不用“长”。“偷偷”叠词的运用,运用了什么修饰手法及其作用?

  [说明]采用多样的朗读形式,有利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激起学生自主的活动,设计的句式有利全体学生的参与,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说是由扶到放的过程,这样也落实了教学重点及难点。

  (七)从文学作品和记忆中寻找美

  同学读完《春》,从中受到了美的感染和熏陶,一定能够从文学作品或记忆中找出描写春的优美词句。

  [说明]设计此题步骤目的是将学生学语文的目光由课内导向课外,引向丰富多彩的更大空间,使课内外结合,我还准备印发一些有关“春”的名句供他们欣赏。

  (八)、美的训练

  1、引导学生从形式到内容进行总结归纳。

  2、写一段描写家乡冬景的文字。

  3通过本文的文字把它变成一幅幅春景画。

  [说明]设计第一道主要是要培养自学能力,因为初一年的学生还处于自觉的适应阶段,通过本文的总结归纳有利今后的自主学习。设计第二道主要是学习的迁移,听、说、读的最后落脚点是写。初一年的学生写作水平难以当堂完成,所以放在课外。另外,又因本文的教学时间是在冬季,所以只得由本文写“春季”的内容迁移到写“冬景”上。同时也可以为下文学习《济南的冬天》先作个铺垫。第三道是选做题,学生完成之后贴于“作业栏”上,这样布置是根据学生的多样性,有利调动一切学生可调动的因素,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本文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完成(一)――(四)个步骤,第二课时完成(五),第三课时完成(六)――(七),第八个步骤安排在课外。

  说课后记:

  写完本说课稿,我再回忆以往教《春》的模式:那是一段段的分析,一个个问题简单的提问。教师包办一切,学生听得容易累,老师教的更累。那是因为没有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学生被动接受老师的灌输。但这次,我的教学设计尽可能围绕着新课程所倡导的来实施,那就是:阅读是学生的个体行为,不应该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老师要巧妙设计,创造性地拓展延伸,引导学生积累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创设心灵的自由,行动的自由。学生就可以展开联想,想象的翅膀在知识的海洋里邀游。

  板书设计: 说明

  昐春 春草图

  春花图

  春赞春 春风图

  春雨图

  绘春 迎春图

  此示意图在教学第一课时教师总结完成。

  宏观勾勒:山——朗润 水——涨 太阳——红

  结束。

语文说课稿 篇8

  今天我说的课题是《夜书所见》。现在我就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设计理念、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特色几方面阐明我的教学思路。

  首先我说说对教材的理解:

  《夜书所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组课文中的古诗。这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写的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根据我对教材、课标的理解和学生的学习实际,我把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个方面:

  知识、技能目标:1会认两个生字 萧、梧,会写两个生字 促、深,读准一个多音字 挑( )。2 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所描绘的情景。

  过程、方法目标: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

  俗话说:牵牛要牵牛鼻子。也就是要抓住重难点,这课的重难点是: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理念是先导,基于以上目标我说说这堂课的设计理念: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让学生更多的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现代古诗教学注重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诗。所以我在教学中以品诗赏画的新理念,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联系儿童的生活体验,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感情。渗透对比阅读,体会诗中有诗,激发读诗的热情。找准拓展点,延伸点,利用逆向思维在所见和所不见中深切体会思乡情。

  叶圣陶先生说;教就是为了不教。是的授之鱼,不如授之渔。

  说教法、学法:

  诵读法:

  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人的情感。

  对比法:

  渗透对比阅读的理念,利用人物对照、意境对照,激发孩子读诗的热情。

  想象法:

  联系儿童的现实生活利用想象拓展、延伸,逆向思维促进思乡情的体会。

  直观教学法:

  利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品诗赏画,促进思乡情的体会。

  对于教学过程我是这样预设的:

  一 、课前活动,接近文本

  大量背诵学过的古诗。提醒古诗的节奏与感情可以适时夸张。 这是根据三年级学生的特点及联系以前的古诗激起学古诗的热情.

  二、引题,走入文本,准确地朗读古诗

  A 出示诗题,读题,说题目的意思。(要求读得整齐,响亮)

  题目中的书是什么意思?(古代用书解释为写)作者写了什么内容?

  B 出示诗歌,自己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生字多读几遍。[]

  C 谁愿意来露一手,读给大家听。(指名读)大家评议;字音读准了吗?再读,注意找出多音字“挑”,请同学标上拼音,把字带到诗句里读。 还有两个生字朋友:促 深 注意平、翘舌音,结构都是左窄右宽。

  这是渗透《课标》第二学段目标中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给学生创设主动参与和表现的机会。

  D 指名三读古诗,全班齐读古诗。

  这是让学生充分的读书,让学生正确流利的读通古诗。

  三、 深入文本,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感情

  A 诗人夜晚所看见了什么?(快速找出来)

  梧叶 灯 儿童捉蟋蟀

  B 你从哪句看出儿童在捉蟋蟀?(知有儿童挑促织) 你怎么知道促织是蟋蟀?因为诗歌的左下角多了一项注释,借助注释知道的。对,注释是学习古诗的好帮手。现在开始我们要善于利用注释学习古诗。

  这是培养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文的大意的习惯。

  C 作者是怎么看到儿童的?(因为看到了灯)原来是孩子在捉蟋蟀。你们捉过蟋蟀吗?捉蟋蟀有趣吗?联系现实生活,体会儿童的快乐,有趣。表情朗读诗句,(这一环节是渗透《课标》中提到的在读中积极思考和感悟,受到情感的熏陶,享受审美体验。)听你们一读勾起了老师的童心,老师也读一读好吗?提个条件:闭上小眼睛,边听边想象画面,好象看到了什么?(儿童捉蟋蟀)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这里既起到了范读的作用,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又体现了师生平等,师生互动。还起到了品诗赏画的效果。

  D 捉蟋蟀这么好玩,那捉蟋蟀最好的季节是?(秋天)适当表扬:同学们有一双慧眼,那我们再找一找秋天的影子。读出秋天的句子,你们见过梧叶吗?(出示实物)秋天的梧叶变黄了变干了。

  E 出示课件,秋风吹落梧叶,让我们感觉到秋天的寒意,冷。我们一起捧起书读出秋天的冷和寒意。

  这里利用语言,实物和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激起读书的热情。

  江上的秋风,萧萧的梧叶,牵动了一个人的情怀(诗人),有一个词,你发现了吗(动客情),

  客的意思课件 客:客人,客商,旅客,漂泊在外的人。这个漂泊在外的人就是诗人叶绍翁(讲小故事,简介作者)。江上的秋风,萧萧的梧叶会牵动诗人想起什么?(亲人,家乡)就是诗人的思乡之情。

  就在诗人想家的时候,看到儿童捉蟋蟀会想到什么?(儿时的伙伴在哪,家乡也有儿童在捉蟋蟀,小孩生活的多么快乐啊,无忧无滤,可我孤单一人)思乡之情就更浓了,更深了。我们来把浓浓思乡情深深的读一读。[

  此时此刻,我也想把浓浓的思乡情读出来!读完后,同学们,不由自主的鼓掌,请同学评议我读得好在哪里,再请同学读出诗人的浓浓的思乡情。

  这就是以见衬不见,诗中有诗,渗透对比阅读的理念,把抽象的思乡之情与温暖的家庭生活拉近,增加层次感。还让学生评议老师,真正体现民主、平等。

  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说;“语文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在这我是让学生自己读书,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读出神,读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在读中整体感知,理解文意,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四 挖掘文本,诵读诗歌,升华情感

  这么美的诗,配上音乐就更好了!配乐朗读。

  诗歌可以反复诵读,也可以唱。

  背诵古诗(齐背,指名背)注意字音。

  这一环节是注重体现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

  联系背诵《宿新市徐公店》、《春居》深入体会诗人的深深的思乡之情。

  这是两首感情非常快乐的古诗。这里是用逆向思维,用两首快乐感情的古诗反衬思乡情。

  这也是落实课标的第二学段的古诗学习目标: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

  五 走出文本,拓展练习,学以致用

  A 古今中外的文人墨客写了许多描写秋天的诗歌,出示古诗《山行》、《赠刘景文》朗诵。

  这一环节是整合新旧知识,注重语言的积累,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B 没学过的古诗你能读懂吗,读诗的方法,借助注释读懂古诗

  出示诗句,自己借助注释读懂诗句(幻灯片出示)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选自 刘禹锡《秋词》

  1、悲寂寥:因寂寞空虚而感到悲伤。

  2、春朝:春天。

  秋风萧瑟天气凉,

  草木摇落露为霜。 选自 曹丕《燕歌行》

  摇落:凋残

  简单讲解,主要是让学生学会借助注释理解文意,读懂古诗,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六总结

  赞美,提出希望,愿大家与古诗交朋友。

  这里是再次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七作业

  练写生字,配乐朗读,搜集秋天的古诗。

  板书 夜书所见

  思 乡

语文说课稿 篇9

  一、教材分析

  《革命烈士诗二首》是小学语文第10册教材中的一篇课文,是革命烈士叶挺和陈然同志,在狱中写成的。这两首动人的诗篇,虽然出自于不同的作者,却诠释了一个共同的主题:笑对死亡,视死如归,愿为中国的革命事业而献身。叶挺和陈然坚贞不屈、大义凛然的革命气节,跃然纸上。

  两首诗歌在反映的内容和情感基调上,都有相似之处。因此,在课文的处理上,可以通过“教师引导赏析”与“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方式。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自学能力,能通过多种方法理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因此,在字词教学上,教师不用面面俱到,可以联系文章具体的语境,对重点字词进行点拨。

  由于这两首诗都是简洁明快的现代诗,学生在阅读时,对全诗内容的.梳理、把握上,难度不大。但要真正通过语言文字,体验诗歌中的某些具有特别含义的字眼,还存在着一定的难度。比如《囚歌》中,叶挺两次所提到的“自由”,对于语文学习力较弱的同学来说,会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的指导。

  此外,由于课文中的时代背景,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有一定的距离。所以对于抗日战争中,国共合作破裂而导致的革命者被捕被迫害的事件,学生可能不一定完全理解。这就需要通过课前搜集资料与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了解、感悟。

  三、教学目标

  目标一:

  认识“棺、叛、乾、坤、罕”,会写“囚、躯、棺、叛、逆、颠、罕”。

  在阅读中自主识字,能结合字形,在具体的诗歌语境中,重点理解“囚”的写法与含义。通过重点字的点拨,加深对课题的理解。对于《囚歌》中两次出现的“自由”,则通过比较的方法,加深学生的认识。

  目标二:

  理解诗中部分词语的含义或作用,进而读懂全诗。使学生体会诗歌精练、形象的特点。培养阅读诗歌的能力。

  以《囚歌》为例,教师在对课文第一节的处理上,可以抓住其中的一些关键词作为突破口。如在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这一句中, “人”与“狗”、“门”与“洞”、“紧锁”与“敞开”等词语,都蕴含着两层意思。这是诗歌中的一种很有特色的写作手法。如 “人”这个词语,表面看指的就是人这一个体,实际更是指像叶挺这样坚贞不屈的革命者。所以,通过对比与分析,学生只有在弄清这些关键词含义的情况下,才能进一步地感知诗歌的写作特色。

  目标三: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习革命者为捍卫信仰和尊严不惜牺牲的伟大精神。了解诗的写作背景。

  《囚歌》和《我的“自白”书》是革命者坚定意志的赞歌。教师应借助朗读,去感染学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句,感受叶挺与陈然为捍卫信仰和尊严不息牺牲的伟大精神。

语文说课稿 篇10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二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一分钟》。

  一、教材分析:

  课文以小学生喜爱的故事形式出现,内容较为通俗。主人公元元因为早上多睡了一分钟,带来的却是20分钟的迟到,是一路焦急地等待和不停地叹息,是步行的辛苦和脸红的尴尬,是深深的后悔和宝贵的教训。故事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十分紧密,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验、理解课文内容,从中受到教育和影响。由于学生小,时间观念不强,对于如何珍惜时间缺乏感性认识。本文正是一篇十分优秀的文章。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创设情境,在读中感悟,从中体会元元的焦急与尴尬,也使这件事成为宝贵的教训,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对自己严格要求,珍惜时间、科学利用时间。

  二、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与能力目标:

  认识9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并体会元元当时焦虑的心情和事后后悔不已的心理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时间的宝贵,懂得严格要求自己,珍惜时间。

  我认为这节课的重点是认识9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是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情感变化。通过朗读学习,懂得严格要求自己,珍惜时间,了解一分钟时间的价值。

  三、说教学流程

  根据二年级学生特点,我是这样设计本课教学的:

  (一)、游戏引入

  正式上课前,全体同学立正站好,两臂平举,一动不动地站立,看谁能坚持一分钟,最后让同学谈感受。

  目的是让学生感知一分钟是多长,同时引入本课课题。

  (二)、多个游戏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并巩固本课生字。

  1、“一分钟”组词。让学生听从教师指令,从“我会认”和“我会写”的生字中选择几个,进行组词比赛,看谁组的词多。

  2、“一分钟”找朋友。让学生听从教师的指令,用“找找说说”中的偏旁和字组成新字,看谁组得多。

  3、“一分钟”猜谜。教师把生字编成谜语。如:门里有市场(闹),每人都用心(悔),过去一寸来一尺(迟),人戴鸭舌帽(欠)……以组为单位让学生猜谜,看哪组猜得多。

  设计意图:通过这些有趣的游戏活动,既巩固生字识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一分钟”的时间意义,同时完成了课后“找找说说”的练习,可谓一举三得。

  (三)、课文教学主要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理解课文,把握课文中人物的情感变化。懂得珍惜时间,了解一分钟时间的价值。

  1、录音范读课文。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 指名朗读,指导读好有关句子。注意朗读的节奏及语音、语调。

  4、教师引导复述课文:动画复述按顺序出示课文的六个镜头:睡觉、过马路、等公交车、走路、迟到进课堂、后悔,请同学们边看边读有关的课文段落,然后进行复述。

  设计意图:故事复述的.引导,一是可以内化课文的语言与情感,二是对学生进行口头表达训练,三是复习课文主要内容,为重点问题精读感悟做好准备。

  5.小组内读课文,讨论解决下面问题:

  元元只多睡了一分钟,为什么会迟到20分钟呢?

  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每一分钟时间的珍贵。

  四、课堂达标测试

  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练习题来进一步巩固学生所学:

  1、看拼音写汉字

  zhōng líng nào hā qiàn

  ( )声 丁( )声 ( )钟 ( )

  chí jué huǐ

  ( )到 ( )心 后( )

  2、表演朗读 在小组里,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表演朗读。

  设计意图:在精读感悟以后,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从整体上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和情感的感悟。同时,给学生创设展示能力与表达情感的集会。

  五、课后延伸

  为了进一步让学生理解课文所学内容,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语文实践,进一步丰富阅读感受,延伸并深化阅读感悟。我设计了这样的课后延伸题目:

  1、通过查找资料,说明人们一分钟能做多少事。

  2、以“我一分钟能做什么”为主题,交流自己的切身感受,体会时间的宝贵。

【语文说课稿】相关文章:

《语文》说课稿11-09

经典语文说课稿12-01

语文《赵州桥》说课稿07-14

语文优秀说课稿11-05

语文说课稿11-06

语文《荷花》说课稿03-12

语文春酒说课稿03-16

语文说课稿03-25

语文优质说课稿11-03

语文蜡烛说课稿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