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苏教版小学数学说课稿

苏教版小学数学说课稿

时间:2022-01-11 11:24:29 说课稿 我要投稿

苏教版小学数学说课稿三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苏教版小学数学说课稿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苏教版小学数学说课稿三篇

苏教版小学数学说课稿 篇1

  一、 说教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找规律》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5单元的第一课时。教材涉及的具体内容是让学生探索并发现一些简单周期现象中的规律,根据规律确定是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关系的规律的基础上,运用学生原有的知识背景和生活体验,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现实的情境中感悟新知,灵活运用。

  2、教学目标

  根据本班学生对生活经验及学生认知规律,结合新课程标准要求和本课知识特点,我将本课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1) 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想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2) 让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以及方法逐步优化的过程。

  (3) 让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

  3、 教学重、难点

  根据本班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本课的教学内容,我制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经理探索和发现规律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多样化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掌握用除法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是:能确定几个物体为一组,在有余数或没有余数的情况下这样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二、说学情

  根据学生在以前已经学习过有关找规律的内容,探索过一些简单规律,初步积累了一些探索规律的经验。现在,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寻一些数学规律,并应用规律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培养探索规律的意识和能力。

  三、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本课的内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新课程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哦采用了猜游戏、分析、观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分析、比较与练习的方法来学习。这样,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了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说教学程序

  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本节课我分为五个环节组织教学。

  (一)体验规律,揭示课题。

  (二)观察场景,感知物体的有序排列

  这个环节,我以国庆节的情景作为导入,出事教材例1的场景图,让学生认真观察,通过观察,找出盆花是按一盆蓝、一盆红;彩灯是按一盏灯、一盏紫、一盏绿;彩旗是按两面红、两面黄这样的规律排列,从而感知物体的有序排列,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自主探究, 体会多样的解题策略。

  本环节,我给学生创设了这样的一个平台,先是提出这样的问题:照这样摆下去,左起第15盆什么颜色的花?接着让学生就这个问题自主探究、讨论、交流得出解决问题的三种策略,即是画图发、列举法、计算法,这里注重分析计算法。然后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认识到计算法的简便实用。最后引导学生逐步归纳出用计算法解决类似的问题应注意三点:(1)找准物体的规律;(2)分组、确定除数;(3)列式计算。

  同时让学生懂得计算结果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得数有余数;一种是整除,如果有余数,余数是几?这个物体就和每组中的'第几个相同,如果好似整除,这个物体就和每组中的最后那个相同。这一环节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巩固练习,加深对计算法的理解

  练习是新知识的巩固,提高环节,又是后续知识的准备和铺垫,因此适度、适量的练习是必不可少的。为了能让学生通过适当的练习来巩固新知,形成技能,提高思维能力,我特设计了两大道练习题,第1大题是基本训练题,通过这道题的练习,不仅能巩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又能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新知的情况。第2题是开放题,通过这道题的练习,学生通过动手、动脑等活动,对于规律的理解就更加深刻,同时加深对计算法的理解。这道题学生的参与度广,不但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

  (五)全课小结,拓展延伸。

  这环节,先让学生自己谈谈:通过今天学习,你学会了什么?你觉得自己表现这样?通过学生自己小结,对所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进一步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然后举例生活中的一些周期现象供同学们欣赏。如春夏秋冬、日出日落、月圆月缺……这样,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从而产生亲近数学的情感,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苏教版小学数学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青岛版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一单元第2~5页的内容。使学生认识千克和克,初步建立起1千克和1克的质量概念,这既是本单元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教材一开始先让学生掂同样大小的木块和铁块,通过肌肉来感觉轻重的含义。再让学生看用牛皮筋系着的字典、文具盒、泡沫塑料,由于重量的不同,牛皮筋伸长的情况也就不同,这样就能使抽象的“重量”变得直观形象。接着教材介绍了日常生活里常见的`一些秤,使学生加深用秤可以称出物体有多重的印象。

  教材还进一步联系实际生活,用一系列的操作让学生认识1千克,帮助学生建立1千克重的观念。

  二、说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轻重的含义;初步认识重量单位千克,建立1千克的观念。

  2、能力目标: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想像、交流、实验等能力。

  3、情感目标:了解、体验身边的数学,体会学数学的乐趣。

  三、说教学过程:

  (一)感知重与轻,认识物体轻重的含义。

  1、出示大小一样的木块与铁块,放在手心里掂一掂:你发现了什么?

  2、演示:把一块泡沫塑料、一个文具盒、一本字典,用橡皮筋挂起来,你又发现了什么?

  师:从上面可以看出,每一个物体都有轻重。有时候物体一样大,但却有轻有重,有时候物体虽然大,但却比较轻。为了表示出物体有多重,我们先要认识重量单位,这节课先学习“千克”。千克是国际上通用的重量单位,简写成“Kg”。

  (一)实验操作,感知1千克。

  1、介绍常用的一些秤。[+小学教学设计网_=}

  2、指导操作,认识1千克。

  (1)秤一秤:台上的这袋大米是不是重1千克?

  (2)掂一掂:把这袋大米托在手里,掂一掂它有多重,边掂边告诉自己:“这是1千克重”。

  (3)估一估:1千克黄豆有多少,从盆里把黄豆装到塑料袋里,估计有1千克了就停下来。

  称一称,与1千克相比怎样?轻了怎么办?重了怎么办?调整称出1千克黄豆。

  (4)猜一猜:台上这样大小的桔子(苹果或熟鸡蛋)1千克大约有多少个?小组合作称一称,看结果怎样?

  数一数后交流:分别有几个?都是称出1千克的桔子,为什么个数会不同?

  师:8个这样的桔子、18个这样的鸡蛋都大约重1千克,1千克又叫1公斤。还有哪些物体大约重1千克呢?课后请小朋友到商店去了解一下,记录下来,明天交流。

  3、指导学生分组操作,了解几千克、几十千克物体的重量。

  师:我们通过称一称、掂一掂,知道了1千克的物体到底有多重了。如果把其中两样合起来有多重?把其中三样合起来呢?

  (1)轮流用手掂一掂2千克、3千克的物体有多重。边掂边告诉自己:“这是2千克,这是3千克”。

  (2)以组为单位称出每个同学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互相抱一抱,感受几十千克有多重。

  三、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了解了哪些知识?

  四、运用知识,完成练习。

  1、书本第5页的第3、4题。

  2、同桌先互相讨论,再填空。(略)

  3、趣味题:狗大叔开了一家米店,店里没有秤,只有一个大桶和一个小桶,大桶装满米,米重5千克,小桶装满米,米重3千克。小猪要买1千克的大米,能不能买到?为什么?

苏教版小学数学说课稿 篇3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现代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三步计算和应用》中的相遇问题。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我的说课:分析教材,理清思路;优选教法,注重学法;优化程序,突出主体。

  一、 分析教材,理清思路

  本节知识是在学生初步掌握了速度、时间、路程的关系之后进行的教学。本内容和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联系,借助生活原型,可更好地解决数学问题。学好此内容,也为后继学习做好铺垫。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技能目标:明确相遇问题的特点;理解基本数量关系;正确分析解答相遇问题。

  2、发展性目标:经历比较、优化的学习过程,发展求异思维、逆向思维的能力。

  3、情感性目标: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激发学生兴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实施知识目标过程中,重点是让学生在“做”中发现规律,从而理解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答方法。

  二、 优选教法,注重学法

  学生学习知识是接受的过程,更是发现、创造的过程,好的教法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主动去探索。课上我为学生创设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悟,悟中创。教师则是一个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及促进者。除此之外,我还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选择学习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孩子学到不同的数学,使每个孩子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 优化程序,突出主体

  本节课的教学流程分为四个部分:

  (一)在情境中感知;

  (二)在游戏中引入;

  (三)在操作中发现;

  (四)在巩固中深化;

  (五)在总结中提高

  (一)在情境中感知

  引发思考:每天早晨背着书包来上学,马路上是一番怎样的景象?马路上的车辆在行驶的方向上有哪些情况?(在现实的情境中,学生发现了车辆在行驶的方向上有以下情况:相对、相反、同向)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强调用真实的情境呈现问题,营造问题解决的环境,以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变事实性知识为解决问题的工具,从而完成对新经验意义的建构以及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基于此,课始创设了一个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情境,使学生能主动地在与情境的交互作用中学习。]

  (二)在游戏中引入

  1、理解意义:新授课时,我以学生经常在做的两个游戏为主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揭示课题——相遇问题

  游戏1:红绿灯——相向 游戏2:跨步子——相对分页标题#e#

  思考:两个游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师画出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

  2、 联系生活——提问:在实际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况属于相遇问题?

  3、归纳小结——要想出现相遇的情况应具备哪些条件?

  (板书:两个物体、同时、两地、相对、相遇)

  教师指出——本节课侧重研究两个物体“同时”行进的规律。

  (三)在操作中发现

  这是本节课的中心环节。在充分认识两种运动方式后,问“你想研究哪种运动方式”,“认识了这两种运动方式,你想通过这两种运动方式知道什么”。现在小组合作,我们来研究相遇问题,请你利用相遇卡摆一摆,并完成表格

  小组合作:

  (1)利用相遇卡,两位同学同时行进,一位每次行3厘米,另一位每次行进2厘米。

  (2)每行进一次把数据填入表中。

  行的次数

  红色线段长

  兰色线段长

  两色线段长度和

  两色线段距离

  (3)观察表中的数据,研讨发现了什么?

  [设计这一实践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做”中感受两物体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的运动规律,更好地去理解相遇问题的解题规律。:如:

  ①两者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小,直至为0,即相遇了;

  ②相遇时,两者所用的时间是一样的,各自所行路程之和等于总路程;

  ③因为速度有快有慢,所以,在相遇时,各自所行路程有多有少。

  在学生不断质疑,解疑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得以培养,探索求知的欲望得以激发,也使课堂上的单向信息交流变为多向信息交流。

  (4)借助多媒体演示,突破难点。(多媒体省时,高效,直观,生动等特色的`优势被课堂教学广泛使用,运用多媒体动态演示相遇过程,抽象出线段图,由直观到抽象,即让学生学的轻松,又分散的教学难点。

  2、应用规律

  例:(媒体出示)70页,例2:两个邮递员同时从相距3000米的两地相对而行。骑摩托车的速度是800米/分,骑自行车的速度是200米/分。经过几分钟两个邮递员相遇?

  (1)自己选择学习方式

  A、独立完成(鼓励用多种解法)

  B、借助教材(依据线段图列式解

  C、请教同学

  (2) 指名板演,讲解思路

  [在例题的教学中,突出让学生借助实践经验解决问题。屏弃了过去的整齐划一的教法,对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好的学生,让他们独立完成;对善于与人交往的学生,让他们向同学请教;对乐于借助教材的学生,让他们看书,依提示解决问题,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分页标题#e#

  (四)在巩固中深化

  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练习题时,我对教材做了处理,设计了一个“智力大冲浪,智夺小红旗”的环节,力求形式多样,条件问题开放,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

  第一环节:起跑线,是只列式不计算的基本练习

  1、 两个工程队合开一条隧道。同时各从一端开凿。甲队的进度是12米/天,乙队的进度是14米/天。经15天打通。这条隧道长多少米?(用两种方法解答)

  2、 小名和小化从相距180米的跑道上同时相对而行,小名每分钟42米,小化每分钟48米,两人几分钟后相遇?

  第二环节:加油站:自选超市:让学生依个人掌握知识情况,选择练习题。

  1、 比一比三道题的联系与区别;

  A、 两辆汽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开出,甲车每小时行5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75千米,3小时相遇。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B、 两辆汽车同时从相距390米的两地相对开出,甲车每小时行5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75千米。几小时相遇?

  C、 两辆汽车同时从相距390米的两地相对开出,经3小时相遇,甲车每小时行5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2、 两辆汽车同时从一个地方相反的方向开出,甲车每小时行44.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3805千米。经过3小时,两车相距几千米?

  3、 客车和货车同时从A、B两地相对开出。客车每小时80千米,货车每小时70千米,经过4小时,两车相距10千米。A、B两城相距多少千米?

  第三环节:凯旋门:

  小红每分跑300米,小明每分跑320米,自己设计运动情况并编题。

  [设计开放性的练习,我考虑到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求知欲,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在发散性、多维度的思维活动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你真棒”“祝贺你”随着一声声赞扬,同学们肯定会一路过关斩将,站到领奖台上。

  (四)在总结中提高

  谈一谈本节课有什么收获?

【苏教版小学数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苏教版小学数学说课稿01-10

【精选】苏教版小学数学说课稿三篇01-13

精选苏教版小学数学说课稿4篇02-01

精选苏教版小学数学说课稿三篇02-09

苏教版小学数学说课稿5篇01-16

苏教版小学数学说课稿五篇01-22

苏教版小学数学说课稿8篇01-12

精选苏教版小学数学说课稿四篇01-18

【精选】苏教版小学数学说课稿4篇01-18

苏教版小学数学说课稿15篇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