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地理说课稿

地理说课稿

时间:2022-01-09 10:30:54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华】地理说课稿汇总9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地理说课稿9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华】地理说课稿汇总9篇

地理说课稿 篇1

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

  今天我说的课题是《美国》,这一课题选自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中的第九章第一节,适用于七年级学生学习使用。

  说教材

  作为区域地理的内容,第九章开门见山地说明西半球的国家。美国是当今世界上的超级大国,它在经济、科技、军事等许多领域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因此,美国具有极强的学习和研究价值。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本课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知道美国是移民国家,并明确它的范围和地理位置。

  2、过程与方法 学会运用图片、文字资料说明美国的民族、种族构成。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了解有色人种在美国社会受到的不平等待遇,充分认识种族歧视与贫富悬殊是资本主义制度不可避免的矛盾,使学生感受到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

  根据新课标对学生认识水平的要求确定:美国的位置和种族构成情况为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七年级学生的认识观和世界观还没形成,如何让他们正确对待种族歧视问题,形成正确的观念成为了本课难点。

  对教材我是这样处理的,教材精选了极具代表性的四部分内容:移民国家,农业地区专业化,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资源消耗大国。第一课时主要安排移民国家内容的学习。日常生活中,这部分知识学生有所涉猎,但不深,面也不广。怎样才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引导他们关注生活,关注时事呢?在教学中,采用课前小组合作准备,课堂上角色扮演,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在活动的学习。

  说教法学法

  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教师是学生潜能的挖掘者。新课标要求教师转变传统观念,创造性地用教材,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

  在教学方法上,我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教学演示与讲解更为直观,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角色扮演开展教学活动,给学生展示的舞台,突破教学难点。

  综上所述我将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教学过程

  运用多媒体课件 感知西半球国家

  让学生欣赏西半球的自然风光,初步了解西半球的经济和人们生活。课件停留在美国的画面上,引入新课:让我们随着摄像机的镜头进入地球的另一半天地--------西半球。今天一起走进世界超级大国--------美国。

  一、认识美国的位置

  多媒体出示问题:

  1、 查美国在世界中的位置图找出它的组成范围。(教师点评后补充资料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州。)

  2、 美国临近哪些海洋和国家,描述下他的位置。

  3、 按照大洲划分,美国属于哪个大洲?(补充拉丁美洲的划分方法)

  4、按照半球来看,又属于什么半球?

  学生自学,同桌交流,全班派代表上讲台指图回答,教师鼓励学生并适时点拨。在点评结束后,教师利用板书在黑板上用画知识树的方法,帮助学生掌握从哪些方面认识区域的位置。树干标有"位置",每个树杈标有"海陆位置"、"纬度位置"、"大洲位置"、"半球位置"、"相对位置".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二、分角色体验,诉说移民国家的特色。

  1、多媒体展示"美国城市街头人们忙碌的身影",让学生直观感受到人种多,随后根据人种构成饼状图知道白种人居多。他们不是匆匆过客,大多是美国永久居民。边解说教师边播放世界不同肤色的人种向美国移动动画。深刻直观地体会到美国是移民国家。即:国内大多数人口为移民。而移民则是由于各种原因离开自己的家乡迁移到其他国家去定居且加入到该国国籍的人。补充说明以免混淆概念。

  2、接下来让学生按照课前准备开展"说一说,你从哪里来?比一比,谁的.贡献大"的活动。

  课前:将全班学生分为四大组,分别代表不同的人:印第安人、华人、白种人、黑人。每组有两位学生发言代表坐前面,课前组织本组收集资料等。后面的学生是智囊团协助代表收集资料。学生准备资料如唐人街的故事,华人创办的企业,李小龙截拳道功夫的传播,美国的土著人印第安人。华盛顿总统,飞人乔丹等图片、文字资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相信学生,给学生展示的空间。)

  课上:学生利用生活中的装饰品把自己装扮成不同人的装束,进行角色扮演。学生也可以利用课件边展示边解说。(角色的扮演体验了不同的人种为美国社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基于上面比比贡献大的活动,此时学生融入了角色,感觉自己真的做出了很大贡献,自信,情绪高涨。教师趁势展示另外一组资料。如印第安人被赶到山区"保留地"内居住。黑人被无理要求让座位给白人。华人和狗不准进入。讲个笑话"在美国的黑人".设问:反映美国什么社会现象?你有何感想?(唤起学生对美国人权的正确认识。)

  基于以上情感,最后设计了一个虚拟的活动,主题为反对种族歧视的活动,知识陷阱抢答,抢答成功可以虚拟筹集资金。

  三、拓展延伸 感受不同制度的优劣

  课后收集我国政府对各民族政策资料,比较中美两国人权状况。

  上面就是为大家准备的最新初一地理说课稿美国,希望同学们认真浏览,希望同学们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地理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中国的河流》是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三节,该单元以“中国的河流”为主题展开。着重讲了长江、黄河和塔里木河。

  《中国的河流》旨在介绍我国河流的概况及其水文、水系特征,以我国内流区和外流区以及主要的内流河和外流河为引线,着重介绍了长江、黄河和塔里木河的特征,表达了中国地大物博,意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能掌握我国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划分和分布,中国主要的外流河和内流河、主要湖泊;

  2.了解塔里木河、长江和黄河的概况及其水文特征;

  3.知道长江和黄河的资源现状,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4、知道中国是多山多河的国家,长江长度世界第三,亚洲第一,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由于长江和黄河的重要性,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长江和黄河的发源地、注入海洋,流经省区、流经地形区、主要支流和上中下游的划分;以及长江的开发利用和黄河的治理。

  因为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长江和黄河的识记内容。

  二、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尝试法。尝试法是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主动地参与课堂,在各组相互的讨论中,得出问题的答案,从而获取知识。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让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并且在知识的总结方面,让学生将自己的体会总结出来,配合教师的点拨,识记口诀和教具、挂图,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三、说教学过程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三节 中国的河流学案第二课时滚滚长江

  学习目标:

  1.能够说出长江的源流概况、长江各河段特征。

  2.能够说出长江的干流和支流。 3.知道长江开发利用现状及综合治理。

  4.通过学习长江了解我国的地大物博,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节。 重点与难点: 长江的源流概况、各河段特征和水能开发利用现状。

  【目标导引】

  以科技小制作的形式导入新课:上课之前先将任务布置下去,要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用彩灯制作一个中国河流的展示图,通过作品的好坏评奖加分以资鼓励。并将最好的作品在各个班展示。

  【教学策略】

  首先,按我校地理组现行校本教研:问题教学法。按照循序渐进,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顺序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然后,让学生自学课本,相互讨论,自主问答上述问题。(讨论交流)

  然后,以小组pk的方式,每个组自主派个代表来问答,每组回答一题。(自我展示)

  再次,让学生自己改错,发现错误的学生举手上台,修改正确的可以获得老师的奖励(包括加分或是一些小小的实物奖励如:棒棒糖等)(学生纠错)

  最后,教师总结,对学生错误的地方进行分析,对完成的好的学生进行表扬加分。(教师纠错)

  【教师总结】

  在讲述长江源头的时候,讲清楚它跟黄河都都发源于青海省,便于前后知识的联系和连续性。在讲述长江干流的时候,讲清楚它的形状是“v”和“w”两个字母组成。(讲黄河时讲清它是“几”字形)。在讲述长江支流的时候,用口诀来讲“农民家舞,想汗干”----只要在农民家里跳舞,想身上的汗干了。来讲解长江的七条支流。便于学生记忆。

  【跟踪练习1】 ⑴长江的源头所在地是 ( ) A.金沙江 B.沱沱河 C.唐古拉山 D.青藏高原 ⑵长江干流流经的直辖市共有 ( )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⑶长江干流流经的地形区的代号:①长江中下游平原 ②青藏高原 ③四川盆地 ④横断山区,按先后流经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A.②③④① B.②④③① C.②④①③ D.④②③① ⑷兼跨长江中、上游的省区是( ) A.湖北省 B.江苏省 C.江西省 D.湖南省 ⑸下列湖泊中,位于长江干流以南的是 ( ) A.青海湖 B.鄱阳湖 C.巢湖 D.洪泽湖

  (跟踪练习可以同样用小组pk的方式,举手抢答,回答问题最多并且全部正确的,给予适当奖励;回答最少的,给予惩罚如:轻唱两句歌,或是地理课上小组负责擦黑板等)

  知识点二、长江的开发利用现状及综合治理

  【合作探究】 长江水能的开发利用 长江水能资源蕴藏量占全国的____,其中可开发利用的水能资源占到全国的1/2。第1页图中字母所代表的主要水电站a______,b_______,c_____,d_____。长江三峡由____、____、____组成,位于___省和___省的交界处,长江的__游段。三峡坝址在___省,长江干流__游段,位于我国地势的第__、__级阶梯交界处,其最主要任务是______。这些水电站主要位于_____________处,原因是:__________。 思考:水能资源是否丰富,需要考虑哪些因素?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拓展运用】

  1、长江的航运 长江自古以来就有“黄金水道”的美誉。原因:

  ⑴长江干流横贯东西,江阔水深,终年不冻,宜宾以下可四季通航,干支流通航里程长。

  ⑵航运价值大:

  ①长江航线与铁路运输相比,具有运量大,投资省,成本低的优点。

  ②长江流域资源、农产丰富,人口和城市众多,运输需求量大。

  ③干流航线与京广、京九、京沪、焦柳、宝成--成昆五大铁路纵线和京杭运河相交,既沟通了内地和沿海,又联系了南北广大地区。

  2、长江洪涝的原因

  ⑴流域面积广,支流多,夏季降水多且集中,所有支流同时来水,干流水量大,汛期长。

  ⑵中上游植被遭到破坏,蓄水滞水能力下降;中游泥沙淤积加剧,加上围湖造田使湖泊调蓄能力减弱;中下游地势低平,泥沙淤积,泄洪不畅。

  ⑶荆江河段特别弯曲,水流不畅。(“万里长江,险在荆江”)

  3、治理长江的首要任务是防洪,主要的措施为:

  ①加固江防大提,兴建分洪、蓄洪水利工程,并重点治理荆江河段。

  ②退耕还林、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③退耕还湖、疏浚河道。

  【跟踪练习2】

  ⑴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夏秋季节洪涝灾害频繁,其原因有( ) A.降水集中于夏秋季节 B.围湖造田,湖泊蓄水调洪能力降低 C.落差大,水流急 D.人工裁弯取直河道

  ⑵长江被称为“水能宝库”,其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 ) A.上游 B.中游 C.下游 D.三峡

  ⑶“万里长江,险在荆江"的主要原因是 ( ) A.支流多 B.流域广 C.无湖泊调节洪水 D.河段特别弯曲

  ⑷位于长江中游对长江水量起重要作用的湖泊是 ( ) A.洪泽湖、太湖 B.洞庭湖、鄱阳湖 C.巢湖、鄱阳湖 D.洪泽湖、洞庭湖

  ⑸人们把长江誉为“黄金水道”,其主要原因是 ( ) A.年径流量大 B.水能资源丰富 C.航运价值高 D.流域内矿产丰富

  【教学策略】

  方式与知识一相似,只是知识点不同。

地理说课稿 篇3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是阿城区进修学校的地理教师赵秀波。我说课的题目是《多变的天气》,本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

  我说课的内容按以下五部分进行:

  一、说教材

  二、使用 flash 的设计思路

  三、设计特点 四、导入新课 五、新课讲授

  一、 说教材

  我从以下四方面进行说明:

  (一) 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

  生活中,我们时时刻刻都感受着天气的变化,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使学

  生了解了有关天气的具体知识,又为以后学习气候的有关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教材的具体特点。

  考虑到地理对初一学生来说是一门新学科,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从感材料入手,联系实际生产、生活,既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会、认识有关概念的内涵和基本原理,初步学会一些基本的技能和能力,又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三) 三维目标的确定。

  根据课程标准,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我设计了如下的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 1 、会描述天气

  2 、理解天气的特征

  3 、会预报天气预报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用地理头脑来分析问题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认识人类生产、生活与天气的关系,提高学生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4 .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课标的要求,学习对学生生活有用的地理,因此我将天气与人类息息

  和电视天气预报确定为本节课的重点。

  根据七年级学生思维活跃,但尚未形成多方面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所以我

  将多方位、多层次地分析天气与人类的关系确定为难点。

  二、 使用 flash 的设计思路。

  本节课我制作了两个软件,一个是教师的教学软件,一个是学生的学习软件。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环相扣的教学环节:一、怎样描述天气 二、了解天气特征 三、分析天气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四、预报电视天气预报。在课堂上,在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室和 flash 强大的语音、图像交互功能和多种多样教学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给学生充分的学习空间,使学生真正成为快乐的学习主体。

  三、 设计特点。

  1. 以理论联系实际为指导,提供大量的相关素材,让学生自主去学习,也利于教师选取部分内容进行授课。

  2. 极其完美的画面与声音,令知识深烙学生脑海。

  3. 操作方面,进退自如,尊重学生意愿,可以重复阅读和练习。

  四、 导入新课

  根据初一学生的心理特点,我用一段他们喜欢的动画片导入新课。在播放前提出问题:同学们在观看的同时思考这是什么动画片?歌中唱到了什么?学生看后,兴趣盎然,气氛活跃,争先恐后地回答:海尔兄弟、唱到了不同的天气。这时我趁机导入:今天我们就从谈天气开始,学习第三章第一节多变的天气。这样自然的就将学生带入了新课的.学习情境。

  一、 新课讲授

  (一) 怎样描述天气

  我从日常生活入手,给同学们展示了三种常见的天气现象,雷、风、雨。通过这些天气情境的再现,激发学生产生无限暇想,说出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不同的天气阴、晴、冷、热、雪、冰雹、沙尘暴等,然后总结得出人们经常用阴晴风雨冷热来描述天气,同时通过学习对这些短暂的天气现象的描述也为分析天气特征作了铺垫。

  (二) 天气特征

  为了让学生理解天气特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我给学生提供了三则材料七月的天,孩子的脸东边日出西边雨暴雨前后,学生利用自己的学习软件可以自主选择,进行阅读分析,展开激烈的讨论,通过讨论,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耳朵、心灵感受着天气,从而说出第一则材料反映了天气的特点是短时间的大气状况,变化快,第二则材料说明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天气不同;第三则材料说明同一地方不同时间的的天气差别可能很大。这样既推动了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又体现了新课改理念中的认知与情意的统一。最后,我再利用天气瞬息万变的特点,过渡到天气与人类息息相关。

  (三) 天气与人类息息相关

  在这一环节中,我为学生准备了六条资讯,学生阅读后选出六条资讯所反

  映的内容,这部分我设计的是普通的选择题,但却模拟了人机交互的功能,比如第一则材料反映的是天气与交通的关系,如果选错了就说:再想想选对了就说恭喜你答对了这样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就可以根据计算机的提示正确与否来了解自己的学习程度。第二则材料反映了天气与生活的关系;第三则反映了天气与农业的关系;第四则材料反映了天气与军事的关系;第五则材料反映了天气与商业的关系;第六则反映了天气与工业生产的关系。在分析完资讯之后,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我进一步设问:除此以外,你们还能举出天气对人们其它方面的影响吗?这时学生纷纷发言:人类的健康、旅游、体闲、娱乐、建筑等也都受到天气正面或负面的影响,而且男女生争论的异常激烈,使课堂进入高潮。本环节的设计,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用联系的一分为二的发展观点来分析,看待问题的能力,轻松的解决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这时候我趁热打铁,利用天气的重要性过渡到预知近期天气的方法,进入电视天气预报的学习。

  (四) 电视天气预报

  本环节学生通过自主浏览天气预报的形成过程的五幅图片来了解天气预报的形成步骤、通过分析卫星云图上不同颜色代表的不同地理事物来读懂卫星云图、通过识别不同的天气符号来为最后预报天气预 报做准备。其中,识别不同的天气符号是本环节的重点和难点,针对学生记忆易混淆的特点,我设计了三屏天气符号和景观图片相对应的操作练习,如果拖动正确,符号就在图片下安家落户,如果不正确,符号即归位。而且学生可以反复操作练习,这是笔试答卷所达不到的,通过教学实践收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通过操作使学生感觉有趣,乐于学习,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积极性。

  最后,学生模拟央视天气预报员用自己的语言预报天气预报,而且是用抢答的方式进行的,当屏幕上城市闪动时,学生即可开始抢答,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和生动丰富的预报语言使课堂气氛再次进入高潮。

  这样整节课就在边学边练的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完成了,而且使学习对学生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课改理念贯穿始终。

地理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位于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中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本节课是学习了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力及其相互联系后,关于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案例学习。按新课标的要求,本节课的目的是通过对河流地貌形成过程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将这种案例分析方法迁移到其他外力地貌的学习中。

  2.说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

  ①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②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

  ③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①用比较分析方法区分河流侵蚀地貌的三种形式。

  ②探究与活动,理解沟谷和河谷的演变关系。

  ③探究和观看图片,理解堆积地貌典型地貌的组成部分。

  ④利用图片分析河流地貌对聚落的影响。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理解事物是发展的,发展既有内部条件也有外部条件。

  3.说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①河流的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②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2)教学难点

  ①沟谷和河谷的演变关系。

  ②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和三角洲平原的形成原因。

  二、说教学方法

  1.说教法

  所谓教无定法,应“以学定法”,这也是新课标思想的现。以此为出发点,本节课根据教学内容通过对河流地貌形成过程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将这种案例分析方法迁移到其他外力地貌的学习中的特点和学生正处于高一,关注事物的注意力不够和思考问题的方法及方式都不够成熟的年龄特征,主要采取以下教学方式:

  (1)提问导学法教学

  提问法在我们日常的课堂中是最常用到的,这不但说明它好用,而且很多的教师都知道在教学中适当的提问,不仅能发散学生的思维,增加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巩固和加深,还能激发学生的潜力。本节课的课堂,我主要采取提问抢答的形式进行。

  (2)多媒体辅助教学

  现在科技日新月异,单像过去依靠白字黑板是很难吸引学生的兴趣,所以引入多媒体教学可以让学生知道,并形象理解很多不能在黑板上板出的东西,增加学生学习地理这一门课的兴趣。本节课我会使用多媒体播放关于壶口瀑布的图片和一些说明、我国的青藏高原的雅鲁藏布江红河谷、重庆市和武汉市、珠江三角洲平原聚落的分布、展示一些没有河流影响下呈多边形分布的聚落,用来吸引学生的兴趣,并加深学生课堂讲授内容的直观理解。

  (3)探究式教法

  在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激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探究,在课后练习中探究。本节课中,我提出了很多问题,不但能激励同学进行思考,还能激发他们的探究精神。最后的作业的布置,也给了他们一个很好的探究学习方法。

  2.说学法:

  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

  (1)运用简图

  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画简图,不但能让学生学会看简图,并学会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2)应用一系列图片

  通过多媒体的一系列运用,既能形象地吸引学生的眼球,又能让学生学会积极主动地获取相关的知识,拓展自身的知识面。

  (3)学会探索

  课堂适当的提问和课后活动的布置,能让学生引起思考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3.说教学媒体

  本节课主要运用Microsoft Office 20xx的PowerPoint20xx的.功能、CorelDRAW 12和PohtoShop7.0.

  三、说教学过程

  1、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用提问的方式复习了“山岳形成的三种形式”—— 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并用旅游参观看什么,引入新课河流地貌的发育。

  2、 课堂讲授,深化理解。

  (1)给学生1分钟的时间看书,然后以抢答的形式让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教师利用这1分钟的时间板书:

  第三节 河流地貌的发育

  一 侵蚀地貌

  1、定义

  2、组成

  提问问题:什么是河流侵蚀地貌呢?河流侵蚀地貌的组成是?

  教师利用学生回答的时间进行板书:

  溯源侵蚀

  下蚀

  侧蚀

  (2)教师一边在黑板进行板图,一边给学生讲解河流发育的三种作用力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并使用PPT播放关于壶口瀑布的图片和一些说明,加深学生对课堂内容的讲解。

  播放PPT:关于壶口瀑布的图片和一些说明

  (3)结合课本图,继续以板图和方式进行河流侵蚀地貌的典型——河谷的演变过程的讲解。

  (4) 开始新内容的讲解,同样给学生1分钟的时间看书,然后以抢答的形式让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教师利用这1分钟的时间板书:

  二 堆积地貌

  提出问题:什么是河流的堆积地貌呢?堆积地貌的典型地貌类型是?冲积平原的组成部分是?

  教师利用学生回答的时间进行板书:

  1、定义

  2、典型地貌

  冲积平原

  洪积—冲积平原

  河漫滩平原

  三角洲平原

  (5)对于较深的问题,先用提问的方式引发学生的思考后,再利用课本的图进行讲解。

  提出问题:洪积—冲积平原的的发育位置在哪里呢,是如何发育起来的呢?

  为什么形成的是“洪积扇或冲积扇”呢,为什么不直接说其中的一个就行了呢?

  (6)使用多媒体进行“河流地貌对聚落的分布的影响”内容的讲解,利于学生直观理解课堂内容。

  播放PPT: 我国的青藏高原的雅鲁藏布江红河谷、重庆市和武汉市、珠江三角洲平原聚落的分布、一些没有河流影响下呈多边形分布的聚落。

  教师的板书:

  三 河流地貌对聚落的分布的影响

  1、高原地区——河漫滩

  2、山区——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

  3、冲积平原聚落

  (7)及时进行课堂内容的总结。

  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影响的总规律:有河流的聚落多呈条形,没有河流的聚落多呈多变形。

  3、合理利用板书,进行回顾和总结。

  4、布置课后作业

  课本87页的问题研究,大家回去查找一下资料,下节课我会用一节课的时间和大家进行探讨

  四、板书设计

  第三节 河流地貌的发育

  一 侵蚀地貌

  1、定义

  2、组成

  溯源侵蚀

  下蚀

  侧蚀

  3、 河谷的演变过程

  二 堆积地貌

  1、定义

  2、典型地貌

  洪积—冲积平原

  冲积平原 河漫滩平原

  三角洲平原

  三 河流地貌对聚落的分布的影响

  1、高原地区——河漫滩

  2、山区——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

  3、冲积平原聚落

地理说课稿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了解用平面直角坐标系来表示地理位置的意义,掌握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的方法; (2)、能根据具体问题确定适当的比例尺; (3)、知道用平面直角坐标系绘制区域内一些地点分布情况基本过程。 2、数学思考 通过学习如何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能从多个角度思考解决问题的思想。 3、解决问题

  能结合具体情境灵活运用坐标确定地理位置。

  4、情感态度

  通过用坐标系表示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地理位置,让学生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初步形成认真参与、积极交流的主体意识,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根据具体情境灵活选用直角坐标系,用坐标表示地点。 教学难点: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选取简便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春天到了,在风和日丽的时候,大家最想去干什么?

  不管出差办事,还是出去旅游,人们都愿意带上一副地图,它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方便。这是武威城区地图的一部分,今天我们就一起去几个地方走走。

  二、探究新课

  2、活动1:

  根据以下条件画一幅示意图,标出学校和小刚家、小强家、小敏家的位置。 小刚家:出校门向东走1500m,再向北走20xxm。

  小强家:出校门向西走20xx米,再向北走3500米,最后向东走500米。 小敏家:出校门向南走1000米,再向东走3000米,再向南走750米。 问题:如何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呢?以何参照点为原点?如何确定x轴、y轴?如何选比例尺来绘制区域内地点分布情况平面图?

  小刚家、小强家、小敏家的位置均是以学校为参照物来描述的,故选学校位置为原点、根据描述,可以以正东方向为x轴,以正北方向为y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并取比例尺1:10000(即图中1cm相当于实际中10000cm,即100米)、

  由学生画出平面直角坐标系,标出学校的位置,即(0,0)、 引导学生一同完成示意图、

  问题:选取学校所在位置为原点,并以正东、正北方向为x轴、y轴的正方向有什么优点?(可以很容易地写出三位同学家的位置、)

  3、活动2:归纳利用平面直角绘制区域内一些地点分布情况平面图的过程、 经过学生讨论、交流,教师适当引导后得出结论:

  (1)建立坐标系,选择一个适当的参照点为原点,确定x轴、y轴的正方向;

  (2)根据具体问题确定适当的比例尺,在坐标轴上标出单位长度;

  (3)在坐标平面内画出这些点,写出各点的坐标和各个地点的名称、 应注意的问题:

  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时,一是要注意选择适当的位置为坐标原点,这里所说的适当,通常要么是比较有名的地点,要么是所要绘制的区域内较居中的位置;二是坐标轴的`方向通常是以正北为纵轴的正方向,这样可以使东西南北的方向与地理位置的方向一致;三是要注意标明比例尺和坐标轴上的单位长度、

  4、练习:小试身手 完成练习题,进一步明确确定位置首先要确定原点。

  5、活动3 进一步理解如何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

  春天到了,初一(1)班组织同学到人民公园春游,张明、王立两位同学和其他同学走散了,同学们已经到了中心广场,而他们仍在牡丹园赏花,他们对着景区示意图在电话中向老师报告了他们的位置。

  张明:“我这里的坐标是(300,300)”

  王立:“我这里的坐标是(100,500)”

  他们所说的位置都是正确的,你知道这两位同学是如何建立的坐标系吗? 让学生分别画出直角坐标系,标出其他景点的位置、

  6、看棋谱说坐标:

  仕所在位置的坐标为(—1,—2),相所

  在位置的坐标为(2,—2),那么炮所在的位置的坐标为(

  在一次“寻宝”游戏中,寻宝人已经找到了坐标为(3,2)和(3,—2)的两个标志点,并且知道藏宝地点的坐标为(4,4),除此之外不知道其他信息,如何确定直角坐标系找到“宝藏”?请跟同伴交流。

  7、寻找宝藏:

  8、学看经纬度:敦煌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

  杭州西湖桂林漓江

  武威雷台北纬37°,东经102°

  三、小结:

  让学生说说本节你学到了哪些新知?

  四、课后作业:

  1、必做题:

  习题7。2的第5题、第12题;

  2、课外拓展题:

  利用平面直角坐标系,绘制学校内一些建筑物分布情况的平面图。

地理说课稿 篇6

  【说设计理念】

  跨入21世纪的大门,各行各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它以一种无形的力量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正在受到巨大冲击,探究性学习的观念正在不断深入人心。

  现代教育观认为,知识不仅是一种静止的“状态”,更重要的是一个运动的“过程”。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探究、分析、创造的过程,也是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甚至正确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学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富有个性的学习,从而达到学会学习,。

  本着以上观点,我进行了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以适应未来的终生自我教育、自我学习。

  【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节教材是七年级下册第七章《我国邻近的国家和地区》一章的第一节《日本》的第一课时,属于世界地理中的国家地理,是学生在学习国家地理中碰到的第一个国家。同学们学完亚洲后已有了学习区域地理的基础,以后还会学习东南亚、印度、俄罗斯等.日本这一节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学习日本,学生初步掌握学习国家地理的一般方法,“日本”一节不论在新教材还是老教材中,都是重点讲解的国家,且对后面的国家教学,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

  日本第一课时部分内容主要为日本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和多火山、地震的成因及预防。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对如何分析一个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已有了一定得基础,通过板块运动学说的学习也了解了一些地震发生的原因。但学生对灾害的影响和预防还缺乏足够的认识,这些知识点也就成为本节课学生探究的重点。

  2.教学目标分析

  依据地理教学课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a.掌握认识日本的地理位置特点的方法,并会举一反三。

  b.了解日本突出的自然灾害:多火山和地震,并分析成因。

  过程与方法:

  a.重在认识一个国家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特点、主要灾害及成因分析的`方法。

  b.培养探究问题的能力和分析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的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

  a.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观和资源观及生活技能,使他们懂得地震时如何进行自我保护。

  b.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c.培养学生关于探索地理事物因果关系的学习习惯.

  【说教学重点难点】

  依据以上教材分析,确定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

  1.日本的地理位置和主要城市的分布。

  2.日本的主要自然灾害:火山地震及原因。

  【教学难点】

  1. 日本的主要自然灾害:火山地震及原因。

  2.分析一个国家的位置、地形的方法。

  本节教材的重点是日本的地理位置和主要城市及日本的主要自然灾害成因分析,内容在前面已经接触过,有一定的认识,但是由于中国和日本面临同样的问题,通过对比学习,学以致用,真正落实新课改的精神,使学生学到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难点是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分析,我确定这个难点的依据一是造成多震的原因是位置、地形等多方面的因素,本身就是很复杂的问题。二是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还较差,难以将诸多的地理因素综合在一起,得出结论。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综上所述,我把本课教学设计成一课时,关于日本多震的原因及预防,主要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得出结论。在教学方法上,我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教学演示与讲解更为直观,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说学情】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初一学生,经过前半学期的观察,感觉学生的基础较好,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和逻辑推理的能力,完全有可能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另外,学生通过学习本册书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也积累了一定的读图、识图能力和活动探究能力,让学生独立或在合作中进行读图、识图并分析相关问题 ,更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需要。以上都为本节课以探究活动为主来进行提供了必要的保证。

  【说教法】 读图导学法、活动探究法、比较教学法

  教法的选择要根据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和以学为法的原则,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主要通过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充分利用课本所提供的活动和资料,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让学生通过自读课文、分组讨论,探究日本的自然环境特点和多火山、地震的原因。地图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的地理知识的判读并进行归纳总结,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利用多媒体,精心设计一系列活动,让学生进行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探究问题的兴趣,达到主动获取知识的目的。我采用这种教法的依据有三:一是现代教学研究证实真正的理解是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再构建。知识再构建依靠提出问题,引导推测,鼓励大胆猜测与想象,解决问题,主动建构知识体系。二是根据“二期课改”精神,教师转变课堂角色,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合作者与促进者。三是把抽象的地理事物通过直观的图形图表表现出来,变难为易,学生更容易理解。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把多媒体信息如文字、图像等有机集成并显示在屏幕上,以强化教学的直观性,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提高教学课堂效率。作为刚刚步入初一的学生,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地理学习上可能存在差异性,基础弱特别是读图、识图能力差的学生不一定能适应探究式的教学,设计畅所欲言、答疑解惑很必要,学业优良的学生会不满足于教材现有内容,会提出一些边缘性或更细的问题,教师不能限制其思考,在课堂上或课下进行指导,从而达到“因人施教”的目的。

  【说学法】活动探究与合作交流

  在教师的指导下,不断解决每一个活动探究的问题,由“现象”到“本质”,通过归纳总结,不断使自己的认知升华,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采取合作交流的方法,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教是手段,学是中心,会学才是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授之于渔”,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实现新课程理念终生学习的目标。基于以上考虑,本节课我主要从以下方面渗透学法:在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表现自己,抓住这一生理特点,创造多种机会和条件,让学生参与进来,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这样可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总结等科学的学习方法。

  本节课教学总的思路是以知识结构为线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师生问答,把教师的认知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

地理说课稿 篇7

  各位老师大家早上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印度(二)》,下面就从教材、教法与学法、教学程序等几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首先说一下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印度(二)是星球地图版地理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第九课,整个第九单元主要学习的是不同类型的国家,印度是我国的邻国,与中国有同样的国情,人口多,面积大,自然条件复杂,经济发展快速,是发展中国家的典型代表。本节课在前一节课的基础上通过了解印度的气候,进一步分析印度的工农业分布、发展等情况,对学生了解其他发展中国家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接着说一下教学目标的确立,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以及新课标倡导的“三维目标”理念,制定如下: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印度热带季风气候的分布、风向和气候特点

  2.会分析印度水旱灾害贫发的成因

  3.说明印度工业分布与农作物、矿产资源分布的关系。

  4.了解印度崛起的信息技术产业。

  过程与方法

  1.根据地图和资料,以热带季风气候对印度影响的利与弊为题,组织一场辩论赛,进一步探讨印度水旱灾害频发的原因,以及对农业的影响。

  2.展示地图,学生在图中讨论说出农作物的分布与当地降水、地形等自然条件的关系

  3.运用地图,组织学生自学找出印度的主要矿产和工业城市,然后分组讨论探究工业分布与农作物、矿产资源的关系。

  4.组织学生自学,用实例说明印度高兴技术产业的快速崛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季风气候对印度影响的利与弊的辩论,让学生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的关系,懂得人地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

  1.印度工业分布与农作物、矿产资源分布的关系。

  2.热带季风气候与印度水旱灾害频发的关系以及对农业分布的影响。

  我这样确定教学重难点是由于这两部分内容理论性强,侧重分析,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而此阶段学生综合分析事物的能力较差,分析事务缺乏全面性,学生难于理解和掌握,故把它们既作为教学重点又作为教学难点。

  课时:1课时

  教具:多媒体课件、板图

  以上是本人对教材的分析,下面我来分析一下本课的教法和学法:

  大家知道“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过程是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的'过程,在制定教学方法之前,还必须进行学情分析,该阶段学生已了解了一些印度自然地理知识,为本课学习提供了必备的知识基础,七年级学生根据其年龄、心理特点和已有知识水平,要顺利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仍存在一定的难度。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课标要求以及学情分析,遵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我采用以下方法:

  1.分组讨论、辩论法。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看书、读图,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组织辩论赛,激发学生合作学习、主动学习的兴趣。

  2.组织学生自学,适时进行辅导。

  充分利用图片,引导学生获取知识。

  对于教学程序的过程我是这样安排的,分为导入新课、学习过程、课堂小结三步。

  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首先复习上节课内容,观看反映印度人口众多,人口压力巨大的图片,然后教师提出两个问题①印度是如何解决本国的温饱问题的呢?②其工业发展又是如何的呢?通过两个问题的提出,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然后进入新课学习。

  一.热带季风气候与农业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我尽量想办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具体教学设计可分为三步。

  第一步。通过学生读图自学课文完成热带季风气候的分布、风向和气候特点的教学内容,然后教师在黑板上画一幅板图,在板图中师生再次共同探究。

  第二步。组织学生以热带季风气候对印度影响的利与弊为题,展开辩论,探究印度的水旱灾害频发的原因,通过辩论突破教学难点(相信印度的绿色革命内容学生辩论中也应有所涉及)

  第三步。对印度农业与季风气候、地形关系的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可组织学生看自学课文,教师提问以下两个问题:

  ①印度的主要农作物有哪些?

  ②印度农作物分布与当地降水、地形有什么关系?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学,能收到完成教学目标的效果,其中第二个问题可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归纳出本组答案,然后师生共同点评,以突破教学难点。

  二.完整的工业体系

  这部分内容我是这样处理的,首先组织学生自学,看图和阅读课文,完成课本中的第1、2题,其中第三题涉及到工业分布与农作物、矿产资源的关系,是本节课的另一教学重点,教师可采用先让学生看图9.31农作物分布图和图9.32矿场资源与工业的分布图,然后组织学生探讨,采用师生互动探讨的办法,由学生解决这一重点问题。

  三.崛起的信息技术产业

  这部分内容由学生自学掌握,然后学生举例说明其信息技术产业的快速崛起。

  最后是本节课的小结,我是这样小结的。

  小结:

  让学生分组小结,然后每组以书面形式呈现总结内容,与其他小组共享。

地理说课稿 篇8

  一 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次说课的内容“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五章第一节的教学内容,本课题在必修1、2、3的教学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承接了必修1第二、三、四章有关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大气、水、地貌,并在此基础上,讲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对地理环境作综合分析,从整体来认识地理环境,所以本节内容是对前面知识的阶段总结。同时,本节又是学习必修2,3的前提和基础,因为只有了解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才能更好地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也才能在生产、生活中因地制宜地处理好人地关系。可以说:本节教材是高中地理关于人地关系教学的转接点。

  2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内涵及体现。

  教学难点: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基本内涵;能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学会利用地理过程图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掌握探究性学习的方法,形成地理综合思维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创设情境及组织学生讨论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能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视角去分析一些自然现象,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念,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念,培养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三、教法、学法分析

  1、教法: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采用案例法、问题引导式教学法、归纳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如果将课题突兀地交给学生去“探究”,学生会无从着手,但如果将问题分解为一个个梯级深入的小问题,则探究自会水到渠成。充分调动学生的旧有知识储备,在激活学生旧有知识的基础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按照从个别到一般、从现象到规律的归纳法,帮助学生获得新知。

  2、学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体会到,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必须教给他们好的学习方法,就是让他们“会学习”。在学法的指导方面,我加强了对学生的看图、读图以及获取有效的地理信息的训练,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地理思维能力。每一个主要知识点的教学,我都遵循:地理现象———地理规律——地理理论的教学步骤,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既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四、教学过程分析

  1 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

  复习知识:水循环的意义、大气环流的意义、地壳物质循环的意义。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选取较浅的知识点唤起学生的记忆,使学生对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先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为整体性的教学做好铺垫。

  2 讲授新课

  第一个教学目标: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概念内涵。

  (1) 利用93页的活动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以及要素间的物质交换分析。使学生初步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组成。

  (2) 阅读92页“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文章,并通过填空提问的练习方式,让学生明白地球上生物的出现,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而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

  (3) 通过92页案例1的分析,利用学生在生物课学到的有关生物循环的知识,通过读图分析使学生明白生物循环把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4) 归纳小结: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第二个教学目标: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体现。

  (1) 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如生产功能、平衡功能。

  阅读课本94页的文章,完成下面的探究问题。通过阅读文章培养学生有效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探究问题:A请描述藏羚羊的生存自然要素有什么,并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请分析羚羊的减少原因。

  B羚羊的数量在无人干扰的情况下基本恒定的现象,说明各自然要素共同作用产生了什么功能?

  (2)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利用课本95页的案例2:水土流失是自然地理环境的统一变化过程

  探究问题:A用图表的形式,总结归纳案例中表达的演化过程中,地貌、水文、地面组成物质等均发生了什么变化?

  B 这些变化是怎么发生的?

  C 水土流失的例子是怎样说明统一演化规律的?

  (3)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通过书本96页案例3,阅读图文“东北森林变化导致了环境的整体变化”,并利用一副地理事物联系图,将森林变化而出现的环境的.整体相应发生变化表现出来,培养学生利用图表准确分析地理事物如何相互联系的思维能力。

  (3) 归纳总结: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交换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四、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归纳总结的目的是点明本节课的知识体系,并强调学生注意掌握本节的重难点知识。

  4 知识迁移,拓展能力。

  (1)利用西北内陆环境整体性表现比较突出的案例,利用地理事物联系图,使学生重新复习巩固新课内容—整体性的概念,并更加明确“牵一发而动全身”整体性表现的内涵。

  (2)阅读资料“以色列的沙漠奇迹”,回答下列问题:

  A、以色列人通过什么途径改变了自然地理环境?

  B、这个案例说明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怎样的影响?

  这两个问题的设计是呼应了前面教材分析中提到的本节教材是高中地理关于人地关系教学的转接点,因为只有了解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才能更好地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也才能在生产、生活中因地制宜地处理好人地关系。所以我设计了这两道题目。为即将开始学习必修2做好伏笔。

  5 布置作业

  1.陆地环境整体性表现在( )

  A.各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

  B.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不一定导致其他要素的变化

  C.气候会影响植被,但不会影响土壤

  D.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与植被破坏无关

  2.在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中,人们必须考虑其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互为环境的资源系统,这主要依据自然资源的( )

  A.分布的地域差异性 B.整体性

  C.不可替代性 D.数量的有限性

  3.下列关于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植树绿化可以调节局部小气候

  B.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与植被遭严重破坏有关

  C.我国西北地区干旱的气候导致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

  D.陆地环境各要素是独立发展的

  4.“牵一发而动全身”生动地阐述了自然环境中的哪种规律?

  A.整体性 B.地域差异

  C.地带性 D.非地带性

  5、1944年美国科学家在圣马太岛放养了29只驯鹿,由于无天敌,环境好,10年后达到1000只,20年后达到6000只,又过了三年只剩下42只,这一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什么功能:

  A、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功能 B、自然地理环境的生产功能

  C、自然地理环境的平衡功能 D、“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能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B.地质作用不会对气候产生影响

  C.气候要素直接影响生物、水文等要素,但生物、水文等要素不会影响气候D.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变化

地理说课稿 篇9

  各位专家、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旅游资源美感分析》。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和作用

  旅游资源美感分析是高教版《中国旅游地理》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本教材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和从业人员入门的核心课程,系统的介绍了地理基础知识和技能,内容广泛、覆盖面宽。其中旅游审美是旅游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同时在教材中也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于本教材的知识结构严谨、系统,理论性强,若平铺直叙的讲解,学生兴趣不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及小组合作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重点、难点

  根据高二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该年龄段的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旅游地理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多数学生对旅游审美知识很感兴趣,并且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为更好的学习后面的知识做好了铺垫,所以将旅游资源美感形态的定义及特点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由于旅游资源美感形态的特点的内容比较抽象不易理解,因而将其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目标分析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本课的讲授内容,在教学中应该以知识技能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把前两种充分体现在过程与方法中,本着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为宗旨,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旅游资源美感形态的定义,掌握旅游资源美感形态的特点。

  (2)能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培养学生协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2)通过教学案例分析和观看视频,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旅游审美能力在旅游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2)通过交流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意识以及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

  三、教法、学法分析

  1.学情分析

  首先是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分析,我所面对的教学对象是职高高二旅游班的学生,此时学生具有一定的.旅游学知识,学习积极性很高,但学习基础参差不齐,因此,教学中要做到授课节奏适宜;其次是对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分析,二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乐于实践,但学习自制能力较差,持续学习时间比较短,教学中借助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尽量创造机会和条件,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互相探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教法分析

  (教法是为学法服务的,我始终认为,学生不是一个需要灌满的容器,而是等待你去点燃的火把,)基于本节课内容理论性强、内容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认真贯彻加强直观教学的原则,变抽象为直观,变不可视为可视。采用图片演示法、任务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分层推进地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学法分析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本节课我采用了以下三种与教学方法相对应的学习方法:分析比较、讨论研究、自我探索。其中任务驱动、讨论研究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将学生分成3个小组,在小组讨论中,学生拥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去想象,相互交流,共同合作,极大的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弥合了学生的个别差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由“学会”变成“会学”,从而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四、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一共包括以下五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使同学们了解到我国的旅游资源是由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部分构成,接下来找同学回答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定义,不论是自然旅游资源还是人文旅游资源都必须具备一定的吸引力,能够带给人们美感,那么旅游资源的美感表现在哪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讲的内容。

  (通过复习提问,设置悬念,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勾起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从而引出本节课要讲的内容。)之后我将带领学生走入第二个环节:全面感知、层层深入。

  (二)全面感知、层层深入

  旅游资源美感形态主要分为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三种形态。下面先介绍第一种自然美,放映幻灯片,展示给学生所熟悉的并且能给人带来不同美感的自然景观的图片,通过对图片的欣赏、分析师生共同总结出自然美具有贵在自然、贵在多姿多态、贵在启发性和寓意性等特点。第二种社会美,先理解社会美的定义,社会美到处可见,小到一座建筑,大到一组建筑群、一座城市,还有种种文化现象都是社会美的表现。我以庞贝古城的案例为主线进行讲解。先给同学介绍庞贝古城的历史背景,让学生在了解景观的背景的前提下再去感受。社会美除了美化环境外还可以净化人的灵魂,提升人的品质和情操。

  然后是艺术美,掌握艺术美的特征是本节课的难点,解决这一难点的关键是理解艺术美的涵义。通过对兵马俑和徐悲鸿的马的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通过直观的课件演示和生动的案例分析,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了比较深刻的印象,接下来应该帮助学生完成对新知识的巩固,我们的教学也就进入到第三个环节:任务驱动、讨论研究。

  (三)任务驱动

  讨论研究

  观看中国旅游业的标志“马踏飞燕”的视频,让同学讨论“马踏飞燕”这件艺术品的最可贵之处在哪?

  将学生分成小组,鼓励各小组讨论研究,不将结果简单地塞给学生,而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之间互相协作、自主探究、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我会适时地对学生做出启发和提示,并及时对各小组的处理结果作出评价,形成师生互动、师生合作的的学习氛围,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四)归纳总结、领悟内化

  与学生一起简短回顾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将零散知识进行汇总,使学生所掌握的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

  (五)课后作业、知识迁移

  1.旅游资源在旅游活动中的美感形态?

  2.若你可以通过网络和媒体了解神奇的远方,你还用不用去,为什么?

  在让学生巩固本节课所学的新知识的基础上,既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又能使学生对旅游审美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

  板书设计

  第二节 旅游资源美感分析

  一、旅游资源的美感形态的类型

  1.自然美

  2.社会美

  3.艺术美

  二、旅游资源美感形态的特点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由于突出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为中心,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勤于发言、敢于创新,课堂气氛活跃;从完成任务情况看,知识目标完全达到,能力、发展和情感目标基本实现。本节教学中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有了很大提高,我在对教材内容的处理和学生的调动等方面亦有突出的表现,同时教学思想上也受到了很大的触动,真正体验到了“功夫在诗外”的意境,收获很大。但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对自己的不足之处加以改善和提高,争取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状态。

  谢谢大家!

【地理说课稿】相关文章:

初中地理说课稿07-21

初中的地理说课稿03-07

地理说课稿-《大洲和大洋》说课稿07-12

精选地理说课稿8篇01-08

高中地理说课稿12-27

优秀初中地理说课稿04-21

精选地理说课稿范文9篇01-08

精选地理说课稿汇总7篇01-12

初中地理说课稿15篇11-11

精选地理说课稿范文6篇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