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语文说课稿

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2-01-08 22:24:38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实用】语文说课稿模板集合7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说课稿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实用】语文说课稿模板集合7篇

语文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1、这个单元鉴赏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作品。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是20世纪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文化的宝贵财富。パ习外国文学要注意解决语言障碍,要注意翻译语言的特点。阅读时,一要抓住基干,二要以意会之。要注意外国小说中静止的大段的心理描写,心理描写会带领我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西方小说的心理描写,也是把不同时空的情节高度集中起来的一种手法。从心理描写中可以了解丰富的情节。以变形、荒诞的情节反映现实,是现代主义的创作手法。读这个单元的小说,要注意对非现实的情节的欣赏。

  2、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的《变形记》,写小职员格里高尔·萨姆沙一天清早突然变成了一只甲虫,因而失去了职业,本是家庭的支柱,一下子成了家庭的累赘,一家人对他的态度就变了,他在寂寞和孤独中悲惨地死去。小说深刻而生动地揭示了人与人关系的冷漠,描绘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异化"现象。这篇小说的鉴赏重点是荒诞的情节、真实的细节和心理描写的艺术效果。要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弄懂感到不习惯的译文语言和不符合我们民族欣赏习惯的艺术手法,从而走进外国文学的殿堂。

  3、现代主义文学产生和发展的社会条件,是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空前浩劫及由此产生的知识分子严重的信仰危机,其理论基础,则是这时期广泛流行的种种主观唯心主义哲学。战争的种种灾难,使作家们原有的理性、正义、博爱、信赖等价值观念全部倒塌。……他们便一反传统文学的理性思维、有序组合和对事物的.现实描写,而主张在非理性和反常规的格局下表现作家主观的直接体验。于是我们看到,现代主义文学不仅渗透悲观情绪和虚无思想,且到处充满潜意识、梦幻、象征、直觉、联想和自我。其人物描写常常非性格化,故事叙述常常非情节化,结构安排常常非层次化。总之,非理性、反传统、重表现、重自我、重形式,即是现代主义文学艺术表现的基本特征。它是处于信仰危机的西方知识分子对现实的曲折反映。(《百科辞典·文学辞典》,学苑出版社出版,总主编:何立,第518页)

  现代派在思想内容方面的典型特征是它在四种基本关系上所表现出来的全面的扭曲和严重的异化:在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包括大自然、人性和物质世界)和人与自我四种关系上的尖锐矛盾和畸形脱节,以及由之产生的精神创伤和变态心理,悲观绝望的情绪和虚无主义思想。这四种关系的全面异化是由现代资本主义关系的腐蚀作用所造成的,它们是在巨大压力下被扭曲的。现代派文学的社会意义和认识价值也正在于此。(《外国现代作品选·前言》第5页,袁可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

  马克思对"异化"下的定义:"物对人的统治,死的劳动对活的劳动的统治,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马克思《资本论》第六章的初稿,转引自《新德意志报》文化周刊《星期日》1963年第31期)

  二、说教法

  设计思路:《变形记》的作者用荒诞、变形的艺术手法创作。学生理解小说反映的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要让学生耐住性子反复读,在了解大致情节和人物的基础上,抓住理解小说的突破口进行讨论:荒诞的情节表现社会生活的本质。在讨论中鉴赏,鉴赏主人公的人性,鉴赏通过荒诞的情节表现生活的真实的艺术效果。

  三、教学过程

  1、简介卡夫卡及现代主义文学。帮助学生了解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产生和发展的社会条件,为阅读作品扫清障碍。

  2、在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大致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

  阅读时,教师可做如下提示:读第一部分要了解格里高尔突然变成甲虫后的心情,变成甲虫的原因。让学生初步了解作者虚构的故事情节在生活中是不可能的,但在艺术作品中是可能的。读第二部分要注意分析格里高尔对家庭的感情和他的责任感,以及他的自责心理。读第三部分要注意:全家人对格里高尔态度的变化,妹妹要把哥哥弄走,格里高尔在寂寞和孤独中死去。学生熟悉了小说的故事情节后归纳:情节的发展由两条线索交互展开:格里高尔:变成甲虫-成为累赘-绝望而死家里亲人:惊慌、同情-逐渐憎恨-"把他弄走"

  3、讨论: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的心理变化,以及家里人对他态度的变化,从而把握主人公的典型形象。

  方法:

  ⑴引导学生找出揭示格里高尔变形的原因的句子,思考格里高尔失去了人的本质,异化为非人的原因。此为落实书后练习一的要求。

  ⑵结合书后练习四所列三段人物心理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片断所表现的格里高尔的内心状态及其变化。此过程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品味关键语句来感悟主人公的心理变化。

  ⑶讨论:妹妹、爸爸和妈妈是怎样对待格里高尔的,他们为什么会这样?此过程在于了解亲情异化而导致格里高尔被亲人抛弃,从而反映出资本主义制度摧残人性的社会本质。

  4、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归纳:

  ⑴格里高尔是个小人物。沉重的家庭负担和父亲的债务,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他拼命地干活,却受老板的气。他不幸变成甲虫,失业了,然而他还为父债担忧,还眷恋亲人,甚至为讨父亲欢心,乖乖地、艰难地爬回卧室。这样忠实而又富有责任感的人,最终还是被亲人抛弃。

  ⑵格里高尔的思想感情和个性特点,主要是通过心理描写来表现的。心理变化大致有三个阶段:

  ①突然发现自己变成大甲虫。他惊慌、忧郁,但还想为还清父债而苦干。父亲发现他变成大甲虫,露出恶狠狠的样子,把他赶回卧室。他谦恭地恳求尽快回屋,免得父亲生气。他忍辱负重,顺从父亲。

  ②为家庭经济状况焦虑,自我责备。在绝望中,"他觉得整个房间已经开始绕着他旋转起来,便掉下来摔在那张大桌子的中央"。

  ③受重伤后,遭亲人厌弃而绝望、空洞、平和。一只苹果落到背上,格里高尔身受重伤,终于被妹妹厌弃。他异常冷静,面对变形,面对厌弃,面对死亡,他感到孤独、惊慌、痛苦、绝望,最终平静地死去。从这一点看,他还是一个清醒、坚强的人。

  ⑶格里高尔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挣钱养家,显示了忠诚、善良而富有责任感的个性;一是争取自由,还清父债,追求时来运转、自由独立,最终在无奈与平和之中追求另一种超脱死亡。

  5、讨论:这篇小说的主题。明确:一家人本该相亲相爱、互相帮助。格里高尔始终关心家庭,怀念亲人,可一旦不能养家了,亲人们就把他看作累赘,最终抛弃了他。格里高尔死了,亲人们也无动于衷,反而去郊游。在资本主义社会,在机器生产和生存竞争的高压下,人异化为非人,人的本性失落,甚至走向反面,人接受不了现实世界,现实世界容纳不了人。格里高尔变成甲虫,也是一种象征,象征人的异化,人性的异化,人际关系的异化。在金钱和私利面前,小说表现了两种异化:一是格里高尔的异化,人变成了甲虫,本性也变了,从挣钱还清父债,争取独立自由变为安于甲虫生活的自娱自贱;二是以妹妹为代表的亲人的异化,亲情变成仇情,善良变成冷酷。小说描写这种人情的反差,揭示了人的异化、亲情的冷漠、人性的扭曲,从而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摧残人性的不合理性。

  当然,对小说的主题,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

  6、作业:落实课后练习三的要求。

  明确:

  (1)小说借助荒诞的情节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变形异化。文学艺术是虚构的艺术,作家大胆想象,虚构出荒诞的情节,推动人物的冲突,表现人物的个性。格里高尔突然变成甲虫,失业了,母亲无奈,父亲狂怒,妹妹厌弃,撕破了资本主义社会家庭表面的脉脉温情的面纱,显示了人际关系的自私、冷漠和残酷,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唯利是图的社会本质。

  (2)作者用了写实的手法,使荒诞、变形的情节真实可信。

语文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密切联系日常生活,让学生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观察和体验,认识各种各样的自然资源是我们生活的必需,自然环境是我们生存的空间的事实,了解自然环境资源对人类的重要意义。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自然资源,生物多样性,自然环境等概念。 能力目标:理解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活的必需,理解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空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屋子条件。

  2,教学重点和难点

  让学生理解自然资源,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 以食物链和生态平衡为例,让学生认识自然环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

  二、说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创造性思维培养法,当堂训练法。

  三、说学情

  经过一年半的初中生活,学生的认知水平已有很大提高;学生通过思品,地理,生物,语文等课程的学习,对于自然资源,生物多样性,自然环境,是为了和生态平衡等知识有了初步认识。这些为学生学习本课提供了知识储备和能力基础,但学生的活动范围和认知水平还是有限的,老师应该指导。

  四、说学法

  学法:分析归纳法,讨论法,知识迁徙法。

  五、说教学程序

  导入新课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学生外出旅游的照片,请大家说说为什么会把这些美景收入镜头。 教师引导:大自然是美丽的,神奇的,无私的,它孕育了人类的生命,赐予人类富足的生活,让人类在他的怀抱里创造和享受人生。大自然是人类的朋友。

  讲授新课

  1.生活的必需

  步骤一、将全班学生分成男女两组,说说人类在衣,食,住,行等方面依赖哪些自然资源,将列举的自然资源写在黑板上。

  步骤二、每组派一名代表把板书的自然资源根据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进行分类连线。 归纳: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人类的生活每刻都离不开自然资源。我们应合理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奇趣大自然

  教师引导:课前,同学们对生物多样性有了简单的.了解,现在请同学们进行交流。

  学生交流:

  (1)生命是生物多样性?

  (2)目前人类发现的物种大约有多少?中国大约有多少物种?请简要介绍一种你最感兴趣的物种。

  (3)你认为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的生存发展有哪些帮助?请举例说明。

  (4)现在,物种减少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你认为这种现象会对人类产生影响吗?请举例说明。

  2.生存的空间

  教师引导:人类在地球上繁衍生息已经有三百万年的历史了,我们利用大自然的馈赠不断发展壮大。同学们对我们的生存空间有多少了解了?

  3、生态系统

  课前分好小组,布置研究的问题,课上进行展示交流。

  学生展示:

  (1)多媒体课件展示讲解什么是生态系统。

  (2)多媒体展示本小组设计的食物链,并加以说明。

  (3)展示因破坏生态平衡给人类带来损害的事例。

  教师引导:大自然就是这么神奇,看似不相关的东西却又紧密联系。人类与大自然就是通过食物链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个生态系统。因此,人类应该珍惜大自然,尊重大自然的一切生命。

  4、 寻找家园

  教师引导:随着世界人口不断增加和环境不断恶化,许多人开始为人类的生存空间担忧。一方面,人们倡导保护坏境;另一方面,人们开始为人类的生存空间人们开始探索新的空间。现在请同学们也加入到寻找新家园的行列中。

  活动步骤:将学生分成六组,交流新家园需要具备哪些条件才能适合人类的生存发展,人类在短时间内能否找到新的生存空间,这给我们什么启示。

  六、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自然资源,生物多样性,自然环境等概念,知道了自然环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从而我们要形成爱护坏境,保护自然,尊重生命的观念。

语文说课稿 篇3

  一、教材的地位作用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均与建筑园林、名胜古迹有关,旨在使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展示人民大众创造性智慧,包涵着丰富文化内涵的课文,掌握说明文和小品文的相关知识,开阔眼界,提高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激发他们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

  《桥之美》为自读课文,位于讲读课文《中国石拱桥》之后。两篇课文同是写桥,但《中国石拱桥》的作者茅以升是桥梁专家,而《桥之美》的作者吴冠中是画家。他们分别从科学的角度和艺术的角度来写桥。《中国石拱桥》已使学生初步了解了桥的历史、形式、结构等知识,本文则重在引导他们以新的审美视角来品味欣赏文中的桥之美。

  二、教材内容的理解

  《桥之美》是一篇美学小品,语言具有强烈的画面感与抒情般的感染力。吴冠中先生将桥置于一个个构图框中,发掘出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不同美学效果,给人一种新的审美视角。

  课文由桥的诗境美引出桥在绘画上的形式美,再将桥自身的结构美与它的构图美作对比,肯定强调了桥之美美在构图,美在它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美学作用。接着以诗意的语言具体描绘了不同的桥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谐优美地融合的几幅画面。得出结论:“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

  三、学生情况的分析

  当今的初中生视野开阔,思维活跃,个性鲜明,但是,大量的信息使他们在接收时大块朵颐多过细品慢赏,常常忽视周围事物的美,对传统文化的体会也不深。

  教学时要结合教材,引导学生用新的审美视角去发掘美、品味美,开阔眼界,提高文化品位。

  四、教学目标的设定

  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三大类,根据大纲要求和本单元要求,结合教材依据本年级学生的特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把握课文内容──桥之“美”美在哪

  ⑵ 形象优美的语言

  2、能力目标

  学习一种新的审美视角:

  3、情感目标

  关注生活,关注自然,做生活的有心人。

  五、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根据上述的分析,我确定本文的教学重点是:一、学习一种新的审美视角,二、品味形象优美的语言。其中第一点同时也是教学的难点。

  六、教学课时的安排

  一课时

  说明:本文是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为自读篇目。

  【促进发展说教法】

  要把课改真正地落到实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坚持三个原则:

  一、教,就是和学生一起学,重视学情的调查和学法的研究,教学相长;

  二、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真正地把课堂交给学生,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品味感悟,主动获取知识,教师的任务是创造与课文相适应的课堂氛围,并相机给与指导和启发

  三、教师不要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强加于学生

  因此我确定教学方法如下:

  1、比较阅读法

  《桥之美》位于《中国石拱桥》之后,两篇文章作者的身份不同,写作的角度也不同,通过比较既可以复习上一篇课文又可以自然导入本文,大致把握本文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即能有意识地去感知科普说明文与美学小品语言的区别,并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所以我采用比较阅读法来导入课文,具体做法如下:

  ⑴ 比较两文作者的不同身份及由此产生的不同的写作角度。

  ⑵ 抓住本文中心句比较两文内容上的不同。

  ⑶ 比较两文的语言。

  2、语境解读法

  《桥之美》的语言画面感很强,修辞灵活,具有抒情般的感染力,是本文学习的重难点。因此在具体赏析课文时我选择采用语境解读法,使学生结合语境,由粗到精,由此及彼,反复诵读,整体把握,最终使学生既欣赏了桥之美又学习了语言之美。具体操作如下:

  ⑴ 在比较阅读基础上抓住文眼来析读

  文章的开篇部分往往有最简练的文字作文眼来统摄全篇或交代线索以贯穿全文。本文题目中的“美”即为文眼,析读时引导学生顺着“美”字将文中画面一幅幅铺展开来。

  ⑵ 诵读、赏析、品味、想象。

  ⑶ 通过替换、删除描写的词语、或更改修辞方法,细加推敲品读,进一步把握文中语言的魅力

  3、分组讨论法

  三、提高能力说学法

  “最好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笛卡尔)

  为了提高学生欣赏品味语言的能力,在教读过程中,注重指导学生赏析的`几种方法:

  1、联系:将词放在句中品,将句放在文中悟。

  2、替换:⑴ 比较替换字词的不同效果

  ⑵ 抓住文中修辞,比较更换修辞或不用修辞的不同效果;

  3、转化:将文字与画面或音乐结合,多角度品味。

  4、讨论:互相启发。

  四、优化组合说程序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追求师生良性互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备好课但不事先设定所谓的严格的教学步骤,而是把课堂教给学生,教师要因势利导,艺术地驾驭课堂,良好地把握以下教学节奏:

  比较阅读

  语境解读

  讨论品评

  迁移拓展

  具体做法如下:

  1、导课:

  ⑴ 多媒体展示多幅桥的优美画面,创设情境,渲染气氛。

  ⑵ 复习《中国石拱桥》,出示结构示意图,引起学生对比讨论。

  ⑶ 出示《桥之美》中心句。

  2、解读

  ⑴ 抓住本文文眼及中心句“桥在不同的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讨论:不同的桥是怎样与不同的环境在相互联系对比协调中体现美感的。

  ⑵ 展示板书。

  桥之美

  小桥 流水、人家

  乌镇石桥 密密的苇丛

  江南石桥 细柳拂丝

  长桥卧龙 湖水苍茫

  风雨桥 飞泉瀑布

  画中桥 街头市集

  桥 环境

  3、读、赏第四、五两段,品味语言的魅力,同时展示画面。

  4、展示音画课件,诵读课文第四、五两段。

  三、迁移拓展

  ⑴ 谈谈阅读本文的启示。

  ⑵ 教师总结: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本文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即:从事物之间的联系中寻求美或新的发现,不仅寻求美如此,做其它事也是如此。

  【作业的精心设计】

  选题完成作业,要求1与2型的作业各选一题完成:

  1、⑴ 收集一些有意思的桥名的由来,如西湖的断桥名因何起。

  ⑵ 收集有关桥的诗歌、对联、谜语、俗语、谚语成语等。

  ⑶ 收集有关桥的故事与传说,如三国故事中的当阳桥。

  2、⑴ 仔细观察一座桥,从桥与不同环境的联系中发观美,完成一篇作文

  ⑵ 许多事物都可以从它与周围事物的关系中得到新的发现,请就此完成一篇作文。

  五、展开想象说板书

  在导入部分与解读部分各设计一幅板书

  导入部分:桥之美 中国石拱桥

  吴冠中—画家 茅以升—桥梁专家

  构 历史长

  图 形式美

  美 结构巧

  施工妙

  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

  说明:这一幅板书将两篇文章的大体内容做了一个比较,使学生对两文的区别一目了然,自然导入课文。

  解读部分:

  桥之美

  小桥 流水、人家

  乌镇石桥 密密的苇丛

  江南石桥 细柳拂丝

  长桥卧龙 湖水苍茫

  风雨桥 飞泉瀑布

  画中桥 街头市集

  桥 环境

  说明:这个板书提纲挈领,归纳出文章脉络,列出了文中桥所处的不同环境;形似拱桥,形象生动,使学生直观化感受到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语文说课稿 篇4

  【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小小的船》是叶圣陶先生写的一首儿童诗歌,本文内容包括一幅图、三句话,诗句优美,富于想象,充满童趣。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展现了晴朗的夜空,一个小朋友坐在小船似的月亮上观赏夜空的美丽景象。教学这篇课文要抓住诗歌的特点,激发学生学诗歌的兴趣,又要挖掘出诗歌美的因素,对学生进行审美的教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本课要求学会四个词语、六个生字、两个偏旁,教材这样安排,体现了在语言环境中识字这一指导思

  想,使学生理解了字和词、词和句之间的关系。从而促进语言的发展。

  2、教学要求:

  认知要求:学会9个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正确书写。认识两个偏旁,会认4个字。

  技能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学唱《小小的船》这首歌。

  情感要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本课诗文优美,富于想象的特点,制定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理解,读中想象,在读中得到美的熏陶和情感的升华。又因为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理解诗文内涵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把理解诗句展开想象作为教学难点,而突破难点的关键是创设情境,使学生进入诗的意境。

  【说教法】

  从学生实际出发,我准备采用情境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运用:图画、音乐、多媒体等手段,创设情境,采用以读为本、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入情、入境,给学生提供展开想象的空间,降低学生理解诗句的难度。教具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说学法】

  本课要引导学生学习和运用的学法是诵读法。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本课诗句优美,读来朗朗上口,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加深对美的感受,同时又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提高。

  【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首先板书:一个船字。然后告诉学生:这是一个船字,它是要求会认的字,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说说准备用什么方法记住字音。接着让学生说说见过什么样的船?这样使识字和生活联系起来,学生学会了字音,初步认识了字形,理解了字意。

  接着又板书:小小的。告诉学生小小的船是说这个船很小且很可爱。本课小小的船指的是什么样的船呢?我运用多媒体出示画面:晴朗的夜空满天繁星,小姑娘坐在弯弯的月亮上。引导学生说出:弯弯的月亮船。

  我充分利用文中的语言、图画,运用多媒体展示,范读课文,使学生在赏心悦目的氛围中产生了阅读本课的兴趣。

  二、动情朗读,理解诗句,丰富想象

  朗读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方法,加强朗读训练,应遵循读通、读熟、读懂、会读的教学思路,以读代讲、以读促讲,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情感,加深理解。我准备分三个阶段进行教学:

  1、初读阶段:读通课文句,整体感知文。

  在阅读教学中初读课文就是识字的第一步,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渗透字形字义。

  首先我让学生借助拼音尝试出声自由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破词,不丢字,不添字,知道课文有几句话。

  然后通过几次自由朗读,读通课文,注意课后生字的读音,动手圈出本课生字。朗读是一种基本技能,要求学生多读多练才能习得,让学生动手画生字,就是在初读课文的同时,渗透了字形字义。

  最后及时检查,反馈学生对生字读音的掌握情况。包括两方面:一是生字的读,二是全文的朗读情况。

  2、细读阶段:突出重难点,理解诗词句。

  今天,我准备说在教《小小的船》这课时,我是这样进行重、难点教学的。这一过程主要在我的教学程序第二个环节:动情朗读,理解诗句,丰富想象中的第二个阶段:细读阶段,突出重难点,理解诗词句中进行。

  我准备采用以读为本,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突出重点;采用情境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突破难点,我是这样引导的:请同学们再读这三句话,想象这三句话的意思,把你最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如果不懂哪个字或哪个词,在旁边做上记号。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应该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去思考、去理解、去表达,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主导课堂而不主占课堂。

  3、讨论:你最喜欢哪个句子?为什么?时,让学生充分发表感受。

  可能有学生喜欢第一句: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相机出示课件:星空、弯弯的月亮。)为什么喜欢?学生可能会说出:这弯弯的.月儿就像一只小小的船,月亮很美。真好!(随机让船和月儿重叠)并告诉学生弯弯的是个叠音词,结合课题小小的指很小,在这儿弯弯的是什么意思呢?让学生先比较弯的月儿

  和弯弯的月儿,通过诵读对比,看有什么不同,让学生感到弯弯比弯更弯些,程度加深。再让学生诵读比较:很弯的月儿和:弯弯的月儿有什么不同。从而使学生知道弯弯更可爱些,带有喜爱的意思。并相继指导:第二个弯读的时候要轻一点,要读出美感。除了弯弯的月儿还可以说什么。在这里把课后第三题的训练渗透其中。其它三组叠词用相同的方法体会。

  也可能有的学生喜欢第二句:小小的船两头尖。

  画面出示月亮和小船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对比它们的形状引导学生说出:小船的两头是尖尖的,月亮的两头也是尖尖的,他们很相象。

  重点是第三句的理解:这一句的理解既能突出重点,又是突破难点的关键。学生的想象力是有差异的,缺乏想象力的同学可能理解不了我在小小的船里坐,这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大好机会。

  4、对于想象力丰富的同学来说,这句诗有丰富的想象空间,这时我综合运用图画、语言、音乐再创设情境:晴朗的夜晚,我们一起坐在院子里,抬头看天空,蓝蓝的天上有闪闪的星星,那弯弯的月儿就像只小小的船,我们坐上了月亮船,小船在星空中穿来穿去,看到了什么景象

  在教师富于感情的启发下,激活了学生的想象,使学生情趣盎然的谈起自己坐在小小的船里看到的景色。这时引导学生用我看见。这个句式说话。这样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可谓水到渠成了。灿烂的群星,奇幻的云海,想象力丰富的孩子还可能会谈到火星上的生物,人造卫星等等,进军宇宙的理想种子,也许就在此时此地萌发了。通过想象,扩展了作品的境界,使诗的形象显得更加鲜活,诗的意境更加开阔,而感情也随之飞驰,升华。起到了分析讲解所不能起到的作用,顺利的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5、品读阶段:品读诗文句,培养语情感。

  诗是美的,儿童诗的语言美,必须通过各种方法的读才能感受到,所以要重视学生的朗读直至背诵。

  ⑴引读。

  一年级学生的朗读往往需要教师的指导。在老师范读的基础上,有效的朗读方法是引读,在这里引读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我采用逻辑引读法,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读后半句。领读过程中,保留了节奏美,仍保留着学生如坐在摇晃的月儿小船在星空中穿行的景象,使孩子意飞神驰,受到强烈的美的熏陶。

  ⑵美读。

  美读是一种欣赏性的读,要求以声传情。把美读放在引读之后,是因一年级小学生朗读水平的需要,在范读、引读的基础上进行美读降低了难度,同时教师要加以引导,避免个别学生出现唱读现象。

  ⑶演读──唱游。

  本文是诗歌,韵律优美,课后第四题要求学唱《小小的船》这首歌,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伴着音乐边舞边读、边舞边唱。这样学生就不只囿于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困境,而且也达到了知情意行全面和谐的发展,同时完成课后第四题学唱《小小的船》的要求。

  这一个环节,通过以读代讲、读中促解的教学方法,课堂上没有繁琐的一问一答,没有分析讲解,课堂上书声琅琅议论纷纷,真正体现了修正版大纲的精神: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三、巧识字形,乐趣横生,学会生字

  在初读、细读的过程中,学生们已多次感知了生字的音形义,但学生对生字的认识还是一种轮廓现象,尤其对一年级学生来说,对字形的分析必不可少,为了避免分析字形的枯燥,我在指导学生学习生字时,激励学生结合字形字义,巧识巧记:

语文说课稿 篇5

  一、设计理念:

  写好人物是小学阶段的写作基本要求。《新课程标准》强调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了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现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结合本单元,本篇作文重点放在“挖掘伙伴个性特点上”。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会运用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侧面烘托、细节等方法来写人。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训练学生的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

  让学生在自主的体验中,学会写作。

  4、教学重、难点:

  1、围绕主题,选择恰当的、真实的事例来突出人物特点。

  2、能抓住人物的特征并有序地描写人物,采用适当的方法把人物的外貌、言行、神态描写等写“活”。

  三、说教法、学法:

  为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圆满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获得真实的.收获,主要采用:1、案例分析法、学生讨论法、教师点评法;2、出示课件,欣赏品味。

  四、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写作基础,喜欢写,但写作中的难易把握不好,所以创设情境去体验、感受,让学生主动想说,到主动香榭,写出自己的伙伴的个性。

  五、教法介绍:

  1、创设情境:

  创设特定的情境,引导学生体验,这对培养学生自由作文兴趣起着积极作用。

  2、指导写作技巧:

  (1)指导观察,解决“写什么”的问题。

  设计观察记录,布置观察。

  (2)指导习作,解决“怎样写的问题。

  A、交流观察记录,筛选写作材料;

  B、再现情境,明确写作内容(先让学生体验,看看人物的特征是通过哪些描写才能展现人物活力的;然后让学生结合本单元的人物描写,像过电影一样确定自己的习作内容,接着学生练写。)

  C、借鉴学生范文,习得写作方法(学生要学会听情节,看看缺少什么,再讲例文及结构,学生就会写了)。

  (3)指导评改,解决“要写好”的问题。

  A、集体评改一篇带有共性的问题文。B、个人修改。

语文说课稿 篇6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要为大家呈现的是长春版义务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第一册第五板块的第一课《古朗月行》。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首先是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古朗月行》节选自李白的一首脍炙人口的乐府古题诗,诗中介绍了作者小时候因不认识月亮,把它称作“白玉盘”、“瑶台镜”。诗人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借助丰富的想象,表现出孩童时期对月亮幼稚而美好的认识,语言质朴,富有童趣。本文处在教材第五板块,主题是有趣的夜空,承担着《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所指出的“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这一任务,本篇文章是这一板块的第一篇课文,对于指导学生识字、写字,落实本学段、本册、本板块的教学目标,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本课教学,我把古诗作为识字、写字的载体,根据课标要求,教材特点以及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制定了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转向大屏幕) 知识与技能:认识9个生字,会写6个字。重点认识“古”字的偏旁“十”及指导“行”“飞”的书写,能朗读、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及同桌间合作、交流,记住字音、字形。引导学生采用“读拼音”、“问老师”等方法识字音,用“数笔画”“加一笔”等方法记字形。 情感态度价值观:指导朗读,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激发想象力,体会夜空的.美好。

  三、教学重难点

  一年级的课堂,识字最为重要。这节课学生第一次接触合体字和新部首,所以我的教学重难点就落在部首“十”、合体字“行”的认识及书写上。

  四、教学环节

  为了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三维目标,落实重难点,我设计了 (转向大屏幕) 四个大的教学环节。

  (一)谜语导入,激情引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上课伊始,我出示一则谜语让孩子们猜,再一同欣赏月亮的图片,说说自己眼中的月亮是什么样子的。顺势引出“李白小时候眼中的月亮是什么样子的”,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走进古诗。激发兴趣,把孩子引入语文的殿堂,兴趣盎然地接受新知识。

  (二)授之以渔,识记字音

  “音形义”三位一体是中国汉字的最大特点,对于一年级孩子来说,读准字音,是学习汉字的第一步,只有会读了才能更好地记忆,理解和运用,所以我把解决字音放在首位。让学生听范读,圈生字,教给他们运用“读拼音”、“问老师”等方法记字音,再同桌考读,最后由老师检测。力求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用喜欢的方法自主识字,锻炼学习能力,培养小组合作,探究意识。

  (三)发挥主体,巧记字形

  读准字音,记准字形,这样落笔时才扎实。所以,记准字形尤为关键。本课知识点多,容量大,字形很有特点。“古”、“行”和“台”字是这册教材中第一次出现的合体字,而部首、上下结构、左右结构的含义,都是学生要掌握的。因此,我把这三个字作为讲解重点。先让学生自主记字形,同桌间说说自己是怎样记住的,充分发挥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再总结方法,引出部首,上下结构、左右结构的含义,指导重点字及重点笔画的书写。出示字理图,直观展示文字的演变过程;运用多种方法识字,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指导学生用“假如我会飞,我想飞到……”句式说话,不仅巩固“飞”的字音字形,还进行了句子表达练习,为下一步的语文学习,奠定基础。

  (四)理解诗意,感受诗情

  古诗是指导学生识字、写字的载体,本诗中李白丰富的想象,生动的表达也是指导学生朗读,感受语言魅力,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向往的有效载体。 因此本环节,我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诵读古诗,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了解“李白把月亮看作了什么?”“为什么把月亮看作白玉盘和瑶台镜?”让学生体会小时候的李白天真有趣的一面,感受古诗的意境与情趣。 以上是我对《古朗月行》这一课初浅的认识与设计,接下来我将展现我对教材的理解,践行我的教学设计,此过程中,一定会与一些不够成熟的地方,诚恳地希望各位评委老师不吝赐教,多提宝贵意见,让我的羽翼更快地丰满起来,谢谢大家!

语文说课稿 篇7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板块的《感受自然》,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来谈一下。

  首先我想说一个问题,请老师们看一下目录,细心的老师会发现为什么“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他们的位置会有所不同?这就需要我们老师要有一种对话意识,就是与编者的对话,也就是名称位置的不同,教学的侧重点就不同。当然我们不能形而上学,也要结合教学实际进行设计,我对这个专题就想以综合性学习为切入点进行展开,确定了以下教学思路:

  一、课前:自主、搜集、思考

  二、课上:合作、展示、交流

  三、课后:写作拓展、逐步形成态度价值观。

  我认为,综合性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于语文知识、语文课程本身,而应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将语文与其他学科相结合,与生活相结合,在聚焦知识积累的同时,还应关注能力结构的多元化。综合性学习属于过程性学习,一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语文素养。基于此,我在日常教学中,针对《感受自然》这个板块,我会带着学生们走进大自然,走进四季的怀抱,蓝天白云、红花绿叶、在山水人家中去感受自然。然后提前一周进行布置,我会不让学生看课本,将“感受自然”板书,问:要感受自然的什么?让学生自由讨论,通过交流,估计大多数同学会运用对本单元课文的学习和到大自然的深切感受,来抒发对大自然的赞美!也可能学生会想到对大自然的'畏惧,针对近年来频发的地震、海啸、台风、暴雨等等的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在这时我们老师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对自己身边的生活环境来谈一下感受,可能就会有学生提到某些企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也有可能学生还会说动物也是大自然的一份子,我们应该从动物身上学到很多知识等。

  通过以上的交流,我会安排学生分组去收集整理材料。

  如在赞美大自然时,学生可以去收集一些精美的图片和谈与自然亲密接触的感受等。我会特意安排学生分组去收集积累优美的古诗文、词句、成语、谚语、歇后语等,先制定小组分工计划表,让每位同学都要参与。老师要对小组的活动情况进行适时的了解,并在资料收集与获取的渠道方面给予一定的指导,让学生能够利用图书、网络和社会实践等不同的途径进行资料收集。还要积极询问小组活动情况,并对相关问题进行解答,特别是资料信息整理与分析、筛选的过程,指导学生对收集的资料要进行分类,并表明资料的出处。上课时可让学生采用课件和表演的形式进行展示小组活动成果,其他未展示组的同学做好记录,并从声音、感情、内容、语言等方面进行点评。引导学生去体味雄奇的大自然是如何通过优美的文字表现出来的。当然不能光展示说出来,还要看谁积累的多,当堂限时进行默写,对优胜学生进行奖励。估计以上环节要一课时。

  第二课时分组讨论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及动物对人类的启发。将学生课下收集的台风、海啸、地震、泥石流等一些照片或视频进行展示,有的同学可能会拿起相机对身边的污染进行拍摄,我认为这更具有说服力。在这里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增强抵制风险和侵害的意识,增强在与自然社会和他人互动中的应对能力。在动物对人类的启发方面,学生可能会提到动物的生存本领,节能术等,也可能提到从动物的一些特性引发我们人类的一些发明创造等。当然也有可能同学会想起“非典”,那就是动物对人类的一种惩罚等等。

  通过以上展示,同学们可以对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讨论或辩论,最后得出不仅要感受多姿多彩的大自然,同时也应产生一种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课下让学生根据课上的讨论交流,用写作的形式来表达对自然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借助这次专题学习,学生在搜集材料中涉猎了大自然的许多方面,与大自然进行沟通对话,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培养了学生们的独立探究,与他人合作的学习能力,提高了自身参与实践活动的能力,也尽可能的完成了由注重学生练习向注重学习过程的转变,而且还引导学生走向社会生活,学会观察社会,关心身边的人或事,学做生活的有心人,培养学生视野的广阔性。

  以上内容仅以我的教学实践为例,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语文说课稿】相关文章:

《语文》说课稿11-09

经典语文说课稿12-01

语文《赵州桥》说课稿07-14

语文优秀说课稿11-05

语文说课稿11-06

语文《荷花》说课稿03-12

语文春酒说课稿03-16

语文说课稿03-25

语文优质说课稿11-03

语文蜡烛说课稿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