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生物说课稿

生物说课稿

时间:2022-01-03 23:49:51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华】生物说课稿模板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生物说课稿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华】生物说课稿模板5篇

生物说课稿 篇1

  一、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科学课程不仅要使学生获得重要的基本的科学概念并认识科学概念之间的联系,还要使学生获得科学探究的技能和方法,以及合作交往、语言表达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创造多种机会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在亲身参与科学活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引导他们主动思考问题,自己设计实验,注重思考事实证据和科学结论之间的关系,感受科学过程,获取事实证据,检验自己的想法,逐步形成科学态度和情感。

  二、说教材

  1、教学内容分析

  《土壤里的微生物》一课,是青岛版版四年级《科学》土壤与植物,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是在学生对岩石、沙和黏土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对自然中的土地进行了解。本课的核心内容是让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观察、实验等多种手段,了解土壤是由哪些物质组成的。

  2、学生情况分析

  本校学生生活在农村,经常到不同的环境中玩,自然也就经常接触土壤,可以说他们对于土壤是熟悉的。但是,作为四年级的小学生,在玩耍的同时可能从来没有细心的观察过土壤。或者,他们对所见到的土壤已经习以为常了,没有深入的思考过。因此,也可以说他们对土壤又是陌生的。但是他们具有天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只要教师稍加引导,就能激起他们对土壤的研究兴趣。

  四年级学生虽然接触科学学科已经一年多,已经学会了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但是还没有熟练地掌握,还不能很好地运用这些方法进行科学研究。特别是我们学校,由于科学试验仪器缺少,学生很少有亲自操作实验的机会,独立实验的能力也就非常差,需要教师给予更多的帮助。

  三、说教法

  1、知识与能力:能够通过看、闻、攥、捻等多种手段对土壤进行研究。通过观察、实验知道土壤不是一种单纯的物质,它是由砂、黏土、水、空气和生物残体等成分构成的。初步了解土壤可以根据含砂的多少分为黏质土、砂质土和壤土等几种。

  2、过程与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设计并做砂、黏土和腐殖质的分离实验,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概括。

  3、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形成对土壤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对土壤产生亲近感。愿意与同学合作进行实验。初步感受到我国土壤资源的丰富。

  教学重点: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设计并做砂、黏土和腐殖质的分离实验,从而知道土壤是由砂、黏土、水、空气和生物残体等成分构成的。

  教学难点:能够在实验中发现一些实验现象,如冒气泡、水面有腐烂的叶片或小虫子的尸体、不同的土壤里砂的含量不同等,并能够对这些实验现象进行分析。

  四、教学准备

  1、课前准备:带领学生到不同环境里采集不同种类的土壤样本。让学生观察周围环境,了解土壤存在的环境。

  2、技术准备:成分各不相同的土壤若干份、分组实验的仪器,如:玻璃杯、水、筷子、放大镜等。

  五、说过程

  1、教学引入时,问学生:上课前我们在田野里挖了一些土,观察一下,它们和砂、黏土一样吗?有什么不同?让学生初步感知土壤与砂、黏土的区别,了解土壤的组成。学生只要能说出自己的看法就行了。教师给出结论:像这样的土,我们叫它土壤。

  2、初步了解了土壤之后,让学生说一说在采集土壤时有什么发现?学生可能会说土壤上能够长草、树和庄稼;土壤里有蚯蚓;土壤湿乎乎的等等,教师要给予肯定。这样,使学生对土壤有了进一步明确的认识。

  3、接下来让学生用自己掌握得方法,如:看、闻、攥、捻、用放大镜观察等方法对土壤进行研究。学生可能会发现土壤是湿的,说明土壤里有水;土壤里有小石子和砂粒;土壤里有细面面的土;土壤里有死的小虫子等等。在学生对土壤的`成分有一个初步的判断之后,引出土壤成分分离实验。

  4、过渡:我们通过研究,已经初步确定了土壤中的一些成分。到底大家的判断对不对呢?你有什么办法把土壤中的各种成分分离开吗?学生可能想到用筛子筛、把土壤铺开后一点一点挑等。

  5、在学生不能说出正确的方法时,教师出示玻璃杯、筷子、水,引导:你能用这些实验器具和实验材料设计一个实验,让土壤中的各种成分分离开吗?学生可能会想到用水分离土壤中的各种成分,并分组设计实验。如果学生还不能想到怎么实验,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土、砂子、草叶等如果放到水里,可能出现什么情况?从而引导学生设计出分离实验。

  6、在学生设计实验之后,就要分组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通过汇报交流,总结出土壤中的主要成分。

  7、在学生成功地进行了土壤分离实验,并分析了土壤的成分之后,教师组织学生进一步通过实验研究成分不同的土壤,使学生知道不同的土壤含沙量是不一样的。通过讲解使学生知道,含砂多的土壤叫砂质土,含黏土多的土壤叫黏质土,含砂和黏土差不多的土壤叫壤土。

  8、最后,组织学生对本节课的实验和所学到的知识进行总结,引导他们进一步研究自己见到的土壤,使他们巩固学到的方法,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

  六、教学评价

  1、知识评价:采用检测题的形式

  (1)填空:土壤是由( )、( )、( )、( )和( )构成的。

  (2)说一说,土壤可以分为哪几类?是怎样分的?

  2、能力评价:

  主要采用课上观察的形式,看学生是否能否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多种方法研究土壤的组成;能否设计、实施土壤成分分离实验,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综合。

  3、情感评价:采用课上观察的形式

  主要看学生是否能积极主动得对土壤进行探究,是否能够与小组成员合作。

  七、教学特色

  同以往的教学设计相比,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始终注重学生的参与、实践,使他们的探究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如:课前让学生亲自去采集土壤样本,使学生对土壤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课堂上让学生提出探究问题,并利用自己学会的实验方法初步进行探究;设计并实施土壤成分分离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进行分析等。所有的活动都是学生在动、在思考、在探究,从而使他们的探究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提高。

生物说课稿 篇2

  本节课是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第三章内容总体讲述的是绿色植物与水循环的关系:先是绿色植物生活需要水,接着是水分进入植物体的途径,最后是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参与水循环。

  本节课的重点是:植物叶片的基本结构

  本节课的难点是:叶片表面的气孔结构

  说课内容

  首先让学生欣赏三副图片——绿色植物在地球上的分布图,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绿色植物的分布是不同的,学生通过对前两节课的学习可以很轻松回答出:水是影响植物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接着问:“那么水是如何进入植物体内的?”先让学生复述再通过课件演示,直观感受到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最后提问:“植物吸收的水分是否都被储存在了体内?”通过这个环节,不仅对前两节课进行了系统的复习,也可以以水为线索引出本节课,把本章的三节内容紧密联系起来。这样,才能让学生纵观全章,更深刻认识到绿色植物对水循环的促进作用。

  通过植物吸收水量的数据让学生感受到植物一天要吸收大量的水,再通过讨论法和实物列举法(发蔫的青菜和套有塑料袋的花卉)来说明植物体内的水分是可以散失的,并加以介绍这一过程叫做——蒸腾作用。接着再通过一个问题:“水分是如何散失到植物体外的呢?”引出下一个环节——叶片的结构。

  讲解叶片结构时,我先通过讲述法介绍叶片结构,再通过实验法让学生观察叶片横切面结构和叶片下表皮结构。为了让每一个学生更清晰、直观的看到这一微观世界,我又通过多媒体将这一结构进行展示,这样不仅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也很好的解决了本节课的`难点。接下来通过讲解气孔时再简单介绍一下蒸腾作用的规律,让学生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如:如何让瓶插的鲜花保鲜时间更久一些?仙人掌类植物的叶片为什么变成了刺状结构?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会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还可以建立生物要适应环境的观点。

  通过一组植物每天蒸腾量数据的展示,让学生思考:这是不是一种对水的浪费?如果不是浪费那蒸腾作用对生物体及生物圈有什么作用和意义。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得出这一问题的答案,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也体现了一定的合作精神。最后让学生欣赏一段自然界中水循环的动画,这段动画把水循环的过程及植物在其中的作用巧妙生动的展示出来,再让学生发挥想像谈一下如果地球上没有了绿色植物将会怎样,借此问题让学生深刻感受到绿色植物的重要性。从而树立保护植被的意识。

  为了及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课堂最后我让学生畅通我们应该怎样保护植被保护森林,并让学生设计一则保护植被珍惜水资源的公益广告。让学生在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同时,也为社会做一点小小的贡献:呼吁全社会都来保护植被、节约用水。

生物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课是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中的第三节。本章以被子植物为例讲述绿色植物的生命周期,按照被子植物生长发育的顺序,依次讲述了“种子的萌发”、“植株的生长”、“开花和结果”。本章内容要突出植物体自身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还要突出植物与环境的关系。

  本课是这一章的最后一节,学生在前面两节课的学习中,通过探究实验、调查等活动,亲身体验了绿色植物从萌发到生长的过程,生动有趣。而本节课文并没有安排探究实验,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也很少有机会看到从开花到结果的全过程,理论知识较抽象,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必须想方设法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而且要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一步步探究出结论,从而解决问题,获得知识。

  2、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的要求,以及本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学生实际,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概述花的主要结构。

  (2)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

  技能目标:

  (1)通过对花的解剖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自学能力。

  (2)通过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1)认同花、果实、种子对于被子植物传种接代的重要意义。

  (2)养成爱护花的习惯,珍爱身边的一草一木。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概述花的主要结构,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

  难点:分析讨论“对于植物繁衍后代来说,花的哪些结构是最重要的?”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朝气蓬勃,热爱大自然,对新奇的事物充满好奇,希望探索其中的奥妙。而开花之后会结出果实,这是学生司空见惯的现象,并不稀奇。若引导学生对此现象提出问题:“为什么开花之后会结果?开花和结果到底有什么关系?”学生即会被此问题所吸引,而迫切想揭开谜底。把握学生这一心理,我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让学生自主地解决问题,掌握知识。

  三、教学方法

  科学教育的基本特点是怀疑、实证和思辨(逻辑推理)。

  新课标倡导探究性学习,在本课怎样才能突破过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重知识概念理论的讲解,而忽视学生的思考与接受,引导学生一步步探究结论、自己获取知识?我认为把握课文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系,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符合学生思维特点的问题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关键。

  本课的理论知识较多,也较枯燥,怎样才能使学生不觉得“闷”?设计多种教学活动形式,运用多种媒体非常重要。因此我用两个视频资料,辅助讲述重点知识:花的结构、传粉和受精的过程。

  整个课堂设计以问题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质疑,并设法探索解决自已的问题,体现新课标的探究性学习特点。

  四、教学程序

  本课的知识点小标题分别是:花的结构、传粉和受精、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这三个小标题之间有什么联系,要把它们串成一条线才有助于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我经过认真分析各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到课文重点是花与果的关系。

  1.我给学生准备了《中国十大名花》的图片,上课伊始给学生欣赏美丽的鲜花图片,再听着美妙的音乐,学生不仅注意力马上被吸引,情感也得到熏陶。新课标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本课教学过程中也要不断渗透这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爱护花的情感、珍爱生命的态度。情景导入,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导言中通过设计情境引导学生根据课题“开花和结果”提出问题,学生很自然就会提出:“开花和结果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开花之后会结出果实?”这些问题恰是本课要学生解决的重点问题,而在上课伊始阶段由学生自己发现、提出,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明确学习目标,自主进行探究。

  2.关于《花的`结构》的教学,根据我们本地的实际,用野棉花做实验材料,让学生取一朵野棉花,对照课本上的图Ⅲ—15,观察它的花托、萼片、花瓣、雌蕊和雄蕊,让学生有真实的体验。学生通过对野棉花的解剖学习花的基本结构,通过分组实验和讨论,从而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探究,去讨论、归纳结果,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能力、以及探究精神和合作精神,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落实技能目标(1)。

  接下来用一段视频介绍花的结构,再用多媒体展示花的各部分结构,以补充实验的不足,加强知识内容的直观性,达成第一个知识目标——概述花的结构。并讨论两个问题:

  (1)花的哪一部分将来发育成果实?

  (2)对于植物繁衍后代来说,花的哪些结构是最重要的?通过进一步探究:假设一朵花的雌蕊被害虫吃掉了,,这朵花还能发育成果实吗?小结花的结构:花是由花托、萼片、花瓣、雌蕊、雄蕊等组成,其中雌蕊和雄蕊是花的主要结构。再通过一个想一想:“这些结构与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有什么关系?”过渡到下一个内容《传粉和受精》的学习。

  3.教学《传粉和受精》时,传粉和受精比较抽象,先让学生观察视频《被子植物的繁殖》,用形象化的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抽象的生理过程,使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有一个直观的了解,让学生观看视频,使学生看到平时看不到的生命现象,不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再用多媒体简要的给学生补充介绍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的知识,并指导学生学习植物的传粉和受精过程,。使学生不感到枯燥乏味,体现新课标中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要求。最后请两名学生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达成第2个知识目标——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并落实第2个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通过探索“桃花从开花到结果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那么,你知道花落后,果实和种子是怎么形成的?”引入果实和种子的形成的学习。

  4.关于《果实和种子的形成》的教学,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果实和种子的形成,将抽象的内容直观化,突破本课难点:“对于植物繁衍后代来说,花的哪些结构是最重要的?”达成第3个知识目标——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并落实情感目标(1)——认同花、果实、种子对于被子植物传种接代的重要意义。再让学生阅读课本104页,了解人工辅助授粉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落实第2个情感目标——养成爱护花的习惯。

  5.课堂反馈:

  (1)花的主要结构是()

  A.花瓣 B.雄蕊和雌蕊 C.胚珠 D.子房

  (2)在从花到果实的发育过程中,花的各部分结构产生什么变化?用连线的方法表示出来。

  花瓣胚

  雄蕊果实

  花柱果皮

  子房种子

  子房壁

  胚珠凋落

  受精卵

  (3)在果树开花季节,如果遇到阴雨连绵的天气,常会造成果树减产。这是什么原因? (4)有的花并不结果,如黄瓜、南瓜、丝瓜的花多半都不结果。请解释这种现象。

  6.最后通过一个学后探究活动进行小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对植物生命周期的生动写照。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对被子植物的一生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你能不能以桃树为例,把被子植物的一生用图解的形式表示出来?总结被子植物的一生:“种子→幼苗→桃树→桃花→桃”。

  为了进一步落实第2个情感目标——珍爱身边的一草一木,在上课结束时,让学生齐声朗读“当我们欣赏着美丽的花,品尝着香甜的果时,别忘了平时要注意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

生物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分四个方面

  (一)首先是教材地位分析

  本节内容是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四章《细菌和真菌》的第二节,本章教材的引入是从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开始的,是在学生学习了植物和动物以及生态系统的组成之后进行的教学,为后面真菌的学习作了铺垫,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其次是教材内容

  虽然学生对某些细菌引起的疾病等有一定的了解,但对细菌的繁殖、结构特点、营养方式的知识,缺乏认识,难以理解。因此,教学内容是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呈现的,从学生最熟悉的环境启发他们进入微观的环境中去。教材在本节以科学探究的过程为脉络安排内容,讲述细菌的发现过程,引导学生了解细菌的形态结构特征,侧重引导学生自己通过与动植物细胞进行比较,来归纳出细菌的主要特征,让学生在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中获得基础知识,发展相关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同时,学习本节课是为后面讨论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起了铺垫的作用。

  (三)再是课程标准:生物课程的`基本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提高生物科学的核心素养,而生物科学的核心素养是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这是生物科学的最终目标,《细菌》是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十大一级主题下的第八个一级主题生物多样性的内容,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调查和资料的收集、处理、交流等活动,帮助学生领悟各类生物和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并积极参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活动,在二级主题《生物的多样性》中,课程标准是这样要求的:描述病毒和细菌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四)最后是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和以上内容,把课程目标转化为课时目标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描述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2)关注细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能力目标

  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尝试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3。情感目标

  通过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和巴斯德实验,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认同饭前便后洗手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细菌形态结构的特点;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

  难点:细菌的生殖及分布广泛的原因。

  二、说学生

  初二学生已经具备了植物、动物、细胞结构和生态系统方面的知识,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细菌的发现史、形态结构较为陌生。因此,展示一些常见的细菌图片,制作多媒体动画效果,让他们对细菌有一个感性认识。为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运用直观性原则,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面向全体学生,以问题为导向,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挑战,学生才能主动参与,使全体学生能保持较大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己描述现象,表达总结,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说教法

  本节课采用自主学习、直观教学、比较、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方法来实施这节课的教学;制作多媒体,插入相关图片、动画演示等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教学更加形象、直观。

  四、说学法:

  遵循先学后教的原则,先让学生自学课本,找出疑难问题,然后逐步引导学生观察、讨论,从而归纳知识要点,得出结论,突破重难点。

  五、说教法过程及策略

  (一)新课导入:

  从生活实例出发,提问:在你吃饭前,妈妈总是先让你洗手去,这是为什么呢?你的课桌上、书上、钢笔上有细菌吗?通过简单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细菌并不陌生,其实自己时时刻刻在与细菌打交道,进而提出问题“细菌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你了解细菌吗?”引起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新课教学

  教师提出学习要求,在学生自学期间,教师巡视指导个别学生,发现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大概了解学生自学情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1、细菌的发现:从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入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问:细菌从哪里的啊?是谁先发现了它们?(列文虎克、巴斯德)巴斯德是怎样从实验中总结细菌是本来就存在的呢?(鹅颈瓶实验),引起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然后让学生讨论,读了这个故事,你对科学的发现有什么新的认识?通过交流使学生情感得到升华。

  2、细菌的形态和结构:这部分是本节的重点。由于细菌个体微小,只有用高倍镜或电镜才能看到。所以,在这里设计用多媒体展示电镜下三种不同形态细菌的图片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归类总结,再根据细菌的不同形态具体举出日常生活所熟悉的例子,如大肠杆菌、肺炎球菌等。接下来提出三个问题,首先提出“细菌的结构有什么特点?”,在上呈现细菌结构模式图,让学生一一指认对应的结构名称,以加深学生对细菌结构的认识,培养他们的观察、表达能力,让学生建立直观的认识,最终总结出细菌的结构特点。第二个问题是“细菌的结构与动、植物细胞有什么不同点?”在这部分把三种细胞的结构图放在一张幻灯片中让学生们比较,并培养他们总结归纳的能力,通过比较讨论也解决了第三个问题“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分析比较推理的能力,又突破了本节难点。

  3、细菌的生殖:这里除了呈现细菌分裂生殖的电镜照片,还插入了细菌的生殖过程的视频,并在这部分设计完成书中的技能训练,通过这样的设计,不仅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解决了本节的难点,让他们知道细菌生殖速度之快,从而认同饭前便后洗手的必要性,使学生对细菌生殖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接着再介绍芽孢的形成,强调芽孢是休眠体,不是生殖细胞,然后讨论:为什么细菌的分布十分广泛?学生讨论完后教师总结:

  (1)进行分裂生殖速度快,数量多。

  (2)能形成休眠体芽孢,对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而且还能四处飘散,落在适宜的环境中,又能萌发成细菌。

  (3)细菌的个体十分微小,极易被各种媒介携带,之后再设计学以致用—走进生活这个环节,以问题为导向,设计三个问题,用细菌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同时也起到检测目标、评价、教学一致性是否达成的作用。

  (1)自然界中,为什么不会有大量的动植物遗体堆积?

  (2)为什么食品放在冰冷的地方可以保存较长时间?

  (3)外科医生在手术前,都要对手术器械进行消毒,是以杀死细菌为标准进行消毒的吗?

  (三)课堂小结,达标检测

  学生积极参与归纳、总结,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接着进行练习巩固,检测基础知识学习情况,最后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做到学以致用,体现生物学价值。

生物说课稿 篇5

  一、教材

  第九章生态环境的保护包括二个内容,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对环境的保护。环境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是国际和国内环境保护形势的发展所趋,这两个内容应该是相互相承的。而现实中人们对于前者的了解远没有后者那么广泛,故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的介绍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环境的保护之间关系即是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第八章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

  二、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

  根据大纲和课程目标,本课内容要求了解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保护措施,了解我国生物多样性的概况和面临形势。2.情感态度目标:

  ①通过对生物多样性三个层次的理解,掌握局部和整体的统一观念及对生物多样性的概念有更深刻的把握。②通过对我国生物多样性的概况与形势的分析,增强爱国情感和建设祖国的社会责任感并且建立起完整而科学的环境保护意识。

  3.能力目标:

  通过让学生收集关于生物多样性的环保宣传资料,提高学生收集处理信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信息交流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态度。

  三、重点、难点

  重点:①对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及保护(知识重点)。这个知识点是建立科学环保意识的理论基础,只有在了解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才具有科学的态度和饱满的热情投入行动,而保护措施就是我们能够起而行的具体体现。②我国多样性的概况及形势(情感重点)。此是本文的情感重点,只有知道我国面临的严峻形势,才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及能让我们对环保事业坚持下去的源动力。

  难点: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使用价值。这个知识点需要对第八章的生态系统的成分、结构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这些已学知识相联系起来才能真正理解,而且无法用具体的感性材料可以帮助学生的理解,比较抽象,故将其列为难点。

  四:教法、学法

  教法:本节课我采用的是讲述法,但不是传统的注入式,而是结合了直观教具(图片),讨论式的教学方法,由此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

  学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更要的是让学生充分体现其主体性。让学生读——通过阅读课文,让学生学会收集信息的能力,增强理解力。

  让学生讲——讨论分析信息,让能表达出来,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让学生想——在讨论、分析、综合过程中,学生主动思考并得到其所需信息,培养归纳、比较、综合能力。

  让学生做——学生在收集对生物多样性的宣传资料中得到实践,培养实际收集信息能力。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我以一句广告词来引入本文。画面是一双黑猩猩纯真无邪的眼睛,所提出的口号就是“我们不想孤独的生活在这个地球上”。

  2.引出课题:生物多样性及保护

  从三个层次上来理解生物多样性这个概念:基因,生物物种,和生态系统

  3.进入教学过程:

  (1)设计问题情境:为什么要保护生物多样性?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组织讨论,得出生物多样性的价值,通过这种学生自学和讨论来体现本文的重点内容——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增强阅读能力,并可以提高分析、归纳其所得信息能力及交流能力。在这个基础上,对本文的难点——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让学生来说明自己对其的理解,从而带动学生回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概念的理解,并请学生比较生物多样性的三种使用价值的侧重点。以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处理所面对的难题来解决本文的难题。

  (2)展示资料,探讨问题:我国的生物资源和面临威胁。

  用图片(有条件的可以用录象)来展示我国存在的各种美丽生物和濒临生物,了解大自然的美,并且了解我国生物多样性在世界上所处的位置,来感受到我国的生物资源之丰富。

  让学生表达出自己收集起来的资料(包括图片、数据),由这些直观感性材料中须生可以强烈感觉到我国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迫切需要(比如:大批藏羚羊被剥光皮赤裸裸的弃于在山谷中,如此触目惊心!),就引出一个问题:如何保护这些美丽的生灵?

  由此展开讨论,包括以下几个内容:①我国生物多样性面临什么威胁?②这些威胁来自于什么?③为消除这些威胁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让学生从生活中得到启示,并举出例子。(比如对于外来物种入侵问题,可以举出几个例子来加深理解)

  六:作业

  最后留下思考题:我们在生活日常中可以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做些什么?

  七:板书设计

【生物说课稿】相关文章:

生物说课稿11-14

生物鸟说课稿11-09

生物的特征说课稿07-02

生物的分类说课稿07-10

《生物的特征》说课稿11-05

生物特征说课稿02-15

生物细胞说课稿02-15

生物说课稿-《生物圈中人》07-12

精选生物说课稿3篇01-19

生物说课稿15篇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