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地理说课稿

地理说课稿

时间:2022-01-01 17:04:20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关于地理说课稿合集九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地理说课稿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地理说课稿合集九篇

地理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与处理

  1.教材分析:日本是学完亚洲后的第一个国家,属于区域地理中的国家地理,同学们学完亚洲后已有了学习区域地理的基础,以后还会学习东南亚、印度、俄罗斯等。日本这一课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对学生学习国家地理有着引路的做用非常重要。

  2.教学重点:日本的自然地理特征;分析评价一个国家的自然环境。

  3.教学难点:学会学习国家地理的一般方法;抓住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4.教学方法:自学合作法,谈话法,通过学生自学,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学会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难于理解和把握的知道,师生通过问答式的推演,来说明地理事物的因果关系;并比较分析,最后总结出区域特征。

  5.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日本地形图,分析日本的领土组成,地形及海岸线特点等,让学生掌握使用地图的基本技能,并初步学会从两用的资料中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

  能初步说明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初步学会根据日本有关地理信息,归纳总结其地理特征的能力。

  通过分析日本自然环境的特点,初步认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各种途径感知地理事物,形成地理知识;初步学会根据内容收集地理信息,并通过比较概括等思维过程,形成地理概念,理解地理事物分布及特征。

  尝试运用已获得的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对事物进行分析,做出判断。

  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思路,提出探究思路,搜集相关信息,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提出看法或解决问题的设想。

  运用适当的方法和,表达自己学习体会,看法和成果,并与别人交流。

  (3)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习对地理问题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给学生提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识记日本的位置、组成和首都;根据地图资料,说出日本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指出日本特有的自然地理现象和突出的自然灾害,并说明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6.教材处理:我把这堂课分成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日本的自然环境,第二部分是对自然环境的评价。第一部分的处理打破了原有教材的'内容,添加了日本气候的介绍,这样考虑是基于日本是我们学习的第一个国家地理,保证知识结构的完整性,也是对国家地理学习方法的铺垫。另外把区域评价拿出来作为一重要部分,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设计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用学生熟知的《哆啦A梦》主题曲引入正课,用学生喜欢的欢快的音乐导入,让学生的眼前一亮,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导入,也会让学生感觉很亲切。而后让学生畅所欲言,你了解哪些关于日本的事呢?根据学生说述,展示一些日本的风光图片,图片的落脚点是富士山。这一节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被誉为:樱花之国、火山地震之邦的国家-----日本。

  由于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国家地理,对如何学习国家地理还有一些困惑,为此,在我设计了一个国家地理学习框架:国家地理,主要是自然环境、经济特点和人文特点等,自然环境中,又包括位置、地形、气候、河湖等要素,

  富士山是日本的代表性地理事物。它山顶终年积雪,风景秀丽,是日本著名的旅游胜地。它之所以著名还因为它是一座活火山。

  富士山是如何形成的呢?基础好的同学可以答出六大板块学说。

  为了更形象地说明富士山的形成原因,用flash展示“太平洋板块向亚欧板块俯冲,板块碰撞,地壳破碎”的动画,并提问板块俯冲的结果如何?大陆板块上拱,隆起出露海面,形成什么?(岛弧链)日本就是位于这一链上的群岛国家。日本处于这一交接带上,容易出现哪些地质灾害?(日本是多火山地震的岛国)

  投影展示日本多地震多火山的数据。

  提问:你还知道哪些国家多火山地震?(例如中国等)逐一分析地震原因。

  然后承转,自然环境还有许多要素,接下来逐一分析其特征和成因。

  首先是领土组成,读图认知四个大岛与数千个小岛及周围的海域。为了识记,设计了两个排序:(排序活动)从大到小强调特征;从南到北强调位置。其次是位置,鉴于位置是决定一个国家或区域自然环境特征的重要因素,因此采用了大量图示,与同学们在图中分析,加强感性认识,从而上升到理性认识,培养读图识图的能力。位置包括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关位置。

  在介绍气候的时候,首先出示亚洲气候类型图,由大规律引出小特征,对比同纬度中国的气温和降水,体现日本季风气候的海洋性,加深对岛国深受海洋影响的认识。

  接下来幻灯片出示日本地形图,按照分层设色表找出日本的主要地形类型。再出示日本剖面图,强调日本地形起伏大、多山地、少平原的特征。

  (提问)为什么平原分布在沿海地区?引导学生分析河流对地形的影响,进一步逆向分析气候和地形对河流的影响,引出河流的基本特点,揭示地理要素的内在联系。培养同学们的理解能力。

  (概括)总结日本自然环境特征,举一反三尝试学习另一岛国──英国。比较分析并完成表格。鉴于这是一个难点,同学老师一起完成。通过这一活动完成已知事物向未知事物的知识迁移。

  海陆位置 纬度位置 跨经纬度 海岸线 港湾 气候类型 地形 河流

  日本 岛国 温带 范围大 曲折 多 海洋性季风气候 多山、丘陵、平原小 短小、急湍

  英国 岛国 温带 范围小 比较曲折 多 温带海洋气候 平原面积大 短小、平缓

  (分析)研究国家或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是分析这个区域的组成、位置、地形、气候、河流以及这个区域特有的自然地理现象,并且还要对其进行评价。鉴于评价自然环境是本课的重点内容,为了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在此设计一个辩论活动:正方辩题为日本自然环境的优势多,反方辩题为日本自然环境的劣势多。最后由老师总结并概括要点。

  那么人们如何趋利避害防止灾难呢?加强预警预报,建筑物要防震坚固等。假如地震来临,你知道怎么做吗?(讨论)同学们踊跃发言。到房角、桌子下面、户外开阔的地方、远离高大物体、降低身体高度等。

  我们研究国家或者区域只研究它的自然环境完整吗?显然不完整,还应考虑哪些方面的内容?(人文经济地理的内容)这部分我们到下节课学习。请同学们广泛搜集相关资料。

  梳理本节课知识结构,巩固所学内容。小结练习后完成本节的主体内容。

  最后课下思考下面的问题:

  假如你是一个日本首相,怎么利用本国的自然环境发展经济?为下一节课的讲述作一铺垫。

  三、板书设计

  自然环境的评价

  优 势 劣 势

  气 候 利 于 植 物 生 长 多 台 风

  地 形 森 林 资 源 丰 富 ; 多 优 良 港 湾 耕 地 面 积 少

  河 流 水 能 资 源 丰 富 ,利 于 发 电 不 利 于 航 运

  多 火 山 地 震 硫 磺 、温 泉 、地 热 等 资 源 丰 富 房 倒 屋 塌 ,通 信 交 通 中 断 , 生 命 财 产 受 到 威 胁

  四、教法与学法指导:

  1.教法:采用投影仪、录像等技术将重要信息加工成声、情、形的动态信息,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设计活动,培养学生参与意识、主体意识、创新意识。课堂设置了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尽可能给学生动口动脑的机会,帮助其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形成了参与性、开放性教育的模式。

  2.学法:指导学生运用地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依据地图分析、掌握知识的能力

地理说课稿 篇2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学习地理知识的第一节课,是学生学习自然地理知识的入门,对学生形成学习地理的方法和了解地理课学习的地理内容有很大作用。本节富含智能培养因素,是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好素材,本节也着力体现了地理课程标准中学习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

  2、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2)能力目标:通过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及培养勇于探索、深入钻研的精神;通过动手制作地球仪,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学生眼、手、脑、口的调动,让学生学会地理思维方法,体验学习地理的乐趣;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热情,培养爱国情操。

  3、重点、难点以及确定依据: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利用相关地理现象和数据说明地球的形状和大小。(通过“海岸观船”视频、“月食”图片、相关诗句;以及教师的设问,师生互动,学生讨论来突出重点)

  难点:地球形状的认识(通过“海岸观船”视频、“月食”图片来突破难点)

  教师过渡:那么在一个课时中运用哪些方法和手段才能够更好的解决教学重难点内容呢?接下来我说说教法选择及学法指导

  教学策略(说教法及学法)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托夫勒有句名言:“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在这样的时代下,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树立“学教并重,以学为本”的育人观,不仅教知识,更重要的是教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

  说教法及选择依据 重要的是在授课时采用多媒体教学,插入相关的图片及视频资料,直观的展示相关知识,帮助学生理解。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的基础上,在老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教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式,课堂讨论法。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的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数学知识,学习基础性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明确的学习目的,老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学情分析( 说学法)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学生特点分析:初中生好动,上课精力一分散,要抓住学生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的事实、多媒体教学方法及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定能激起学生的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知识障碍上:学生应多关心实事及善于积累一些生活细节;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障碍, 知识点学生不难理解,难在举例证明地球是球体。动机和兴趣上:明确的学习目的,老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教师过渡:那么怎么把教法选择和学法指导具体得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呢?接下去我将重点说说具体的教学程序安排

  教学程序

  【新课导入】设问:同学们都过地球的图片及从电视上看到相关视频,已经知道了地球的形状,但你从太空中亲眼看到过吗?

  插入视频资料:20xx年杨利伟在太空拍摄的地球画面

  设计意图:联系时事热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及对科学知识探索的热情,由时事引出新课。

  【讲授新课】

  1、地球的形状

  展示相关图片及视频资料,教师设置相关问题:

  1.你观察到的太阳、月亮、星星是什么形状的?

  2.小时侯你是否想过“地球是什么形状”的问题?

  3.现在你认为地球是什么形状的?你能举出相关事实进行说明吗?

  4、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那几个阶段?

  5、思考并举证:还有那些现象可以证明地球是球体?(登高望远,海岸观船,月食等)

  设计意图:通过动画演示化难为易,突破难点,通过问题探究,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他们参与进课堂中来

  2、地球的大小

  设问:你怎样用数据描述篮球的大小?地球的大小呢?(展示图片)

  记忆技巧:

  最大周长=赤道周长

  3、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教师 出示教学地球仪

  >学生 观察地球仪(学生自备地球仪)

  教师 (提问)1.地球仪与地球的真实面貌有什么区别?

  2.地球仪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用途?

  学生 回答,并有其他同学作补充。(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表达能力,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所学知识要点)

  教师 我们生活中还见过哪些类型的地球仪?(可布置学生课前调查)

  教师 通过观察可以看出,地球仪具有如下共同特点:

  1.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2.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

  3.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等。(为下节课学习经纬线作知识铺垫)

  4.地球仪上还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球上却没有。

  【课堂练习】详见多媒体课件

  【课堂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有关地球和地球仪的基本知识,了解了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初步地认识了地球仪。下节课我们将学习地球仪的一个重要图示--纬线和经线。

地理说课稿 篇3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xxx,今天我要说课的课题是“宇宙中的地球”,选自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行星地球”中第一节的内容。下面我将从课程标准分析、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指导、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这六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内容。

  一、课程标准分析。

  课标要求: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就是要让学生明白宇宙是什么?宇宙中有什么?地球为什么是普通而特殊的行星。“说明”是要说出理由,要体现理解的思维过程。“运用资料”则是对认知过程要求从感性材料再到理性认识,这些资料如太阳系九大行星的比较数据、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图、地球本身的条件等,中间自然要有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的过程。

  二、教材分析。

  (一)内容和地位。

  本课时内容主要包括地球在宇宙的位置、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存在生命的行星三个部分,属于自然地理的范围。

  本节教材内容位于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单元第一节,是高中地理的开篇,具有激发兴趣、奠定基础的作用。本节课上得好坏与否将会影响到学生对整个高中地理的学习兴趣,是整个地理课程中至关重要的一课。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以及要求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为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在分析了教材内容之后,我制定了以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辨别不同类型的天体。

  (2)以示意图的方法从天体系统的层次表示出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3)运用太阳系中八大行星的相关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4)根据地球的相关资料说明地球中存在生命的条件。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太阳模式图、行星轨道倾角与偏心率表等图表资料,培养从图表中读取、分析、归纳信息的能力。

  (2)通过分析图文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进而初步掌握比较地理事物,分析和综合出地理特征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宇宙的物质性和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树立正确的宇宙观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能用唯物辩证的思维去看待事物。

  (2)通过地球中存在生命的条件分析,认识到在太阳系中地球是唯一一个适合人类生存的行星,建立起要珍爱生命保护地球的情感态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依据课标要求,结合本节课知识的特点,我将天体系统的层次和地球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作为本节课的重点。

  2、教学难点:

  由于学生刚刚进入高中,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还不够成熟,对图表资料的分析归纳

  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我将运用资料分析地球的普通性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三、教法分析: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多样的教学方法、小组合作等),结合本节课的特点,在对宇宙物质性的知识将采用讲授法、谈话法等教法;为落实重点采用板书笔记法、读书指导法等教法;为突破难点采用发现教学法、纲要信号法等教法,以加深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四、学法指导: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知识是建构的过程),为使所学知识能较好的纳入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本节课中采用协作探究法和读图分析法,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地理的学习思维。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用康德的墓志铭(这世界唯有两样东西能使我们的心灵受到震撼:一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准则。——康德)引入,并让学生回想天空中所能看到的常见天体。以激发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考,有利于学生快速进入学习情境。

  2、导学结合讲授新课。

  引导学生回想睛朗夜空并结合插图比较天空中星体的形状、亮度、是否闪烁、运动、是否本身发光等,提问它们分别是哪种天体?学生回答后,老师点评、归纳出天体及天体的类型。既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又达到了学习新知识点的目的。在了解天体的种类之后,提出“天体并不杂无章的分布,而是有规律的运动着的”来引出天体系统的的知识。把天体系统的层次性作为对地球的定位,并板书天体结构层次图,使学生形成地理空间层次观念。并适当补充天体轨道倾角、偏心率、天文单位、光年等相关天文知识,既扩充了学生知识面,也为之后讲解地球运动特称的普通性埋下伏笔。

  3、深入探究引发思考。

  在学习了“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这一框题内容之后,继续深入探究,引发学生对地球所处环境的.思考。首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4页图1.4 太阳模式图,找出太阳系中天体,并写下按照与太阳的距离从近到远的各个行星,然后总结学生的答案,并点出各行星的公转方的至西向东向和在火星和木星之间有小行星带。根据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原则,分析表

  1.1行星轨道倾角与偏心率和图1.5太阳系其他行星与地球的质量比和体积比,使学生回答各行星的质量、体积、公转轨道倾角、轨道偏心率等数据的最大值与最小值,来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出行星运动特征的普通性和结构特征的普通性。结合教师讲解,总结归纳出“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的结论。

  4、分组讨论交流提升。

  在学生理解了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之后继续深入学习、分析地球的特殊性。先是请学生就“为什么地球是特殊的”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对学生所答进行概括总结,得出地球是目前发现的唯一一颗存在生命的行星。接着教师以谈话的形式与学生进行交流,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存在生命的一般条件有哪些,地球又是通过何种方式来满足生命存在的条件的,并对学生的观点进行概括、补充,点出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包括外部的稳定的宇宙环境和地球自身的条件。在谈话交流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地理自信心,提高教学效果,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5、课堂总结理清框架。

  为了帮助学生理清本节课的知识框架,我将在新课最后,结合板书对本节课进行小结,重点强调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以及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6、提升情感升华主题。

  通过对宇宙浩渺的了解和地球生命存在的不易,来指出同学们应该珍爱生命、保护地球。

  7、作业布置。

  我了进一步落实重点和难点、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我将布置以下作业:

  如果你承担了寻找外星人的任务,怎样的恒星系统行和星系统才可能孕育生命? 你将如何在茫茫的宇宙中确定寻找外星人的方向?

  六、板书设计。

  由于本节课内容较为繁多复杂,但内部逻辑关系性较强,故我采用了以结构式板书为主的方式,以理清知识结构,明确知识内容,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具体板书内容如下:

  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和星际物质: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气体和尘埃

  2、天体系统:总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1、八大行星:银河系 其他恒星系 河外星系 太阳系 地月系其他行星系

  2、公转运动特征:近圆性、同向性、共面性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安全的运行轨道外因

  地球宇宙环境稳定的太阳光照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日地距离适中——适宜的温度 分类: 特征: 类地行星 质量小、体积小 巨行星 质量大、体积大 远日行星 质量、体积居中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行星

  地球自身条件体积质量适中——大气层的存在内因

  具有液态水——生命的摇篮

地理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和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地理环境有气候、地貌、水、土壤、植被等要素构成。水是地理环境中最活跃的因素之一。《陆地水与水循环》这节内容通过对陆地水体类型的介绍,水体类型转化规律的分析和水循环原理的剖析,使学生能对地球淡水资源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本节教材的特点之一,是从帮助学生认识地理环境的角度出发,注重阐明地理过程及地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本节内容是第三单元的.重点。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不同类型水体之间相互转化规律,理解水资源的性质,使学生明白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水资源数量是有限的,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2、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和海陆间循环的意义。理解人类是如何水循环规律来化害为利,造福人类的。

  能力目标

  1、通过水体类型及其转化等图表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利用图表和数据的基本方法和技能;通过水循环等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运用地理基本概念、原理分析评价地理问题。

  2、利用水循环过程的学习,学会绘制地理示意图。

  德育目标

  通过陆地水体有关知识的学习,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环境观和资源观,使学生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陆地水体相互转化及其规律。

  2、海陆间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因为这些知识是学习河流水文特征的基础,也是学生正确理解水资源性质的前提。更能使学生对我国的三峡水利工程、南水北调工程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教学难点

  1、 河流水的补给以及河流水、湖泊水和地下水相互转化规律。

  2、 海陆间水循环的意义。

  这些内容和各地的气候、地貌、地形等其他地理要素关系密切,而目前学生对各区域的特征了解不多,就给学习带来了难度。

  四、说教学方法

  教无定法,应以学定法,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以此为出发点,本节课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式:

  1、构建问题情景,引导探究性学习

  在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创设思考问题的空间,激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探究,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地理实践能力。

  2、 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引导合作学习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围绕一个或几个问题相互交流信息,从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培养合作的态度。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又能增强学生竞争意识,提高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地理说课稿 篇5

  一、 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与作用:本节内容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是地理高中阶段要求掌握的重点内容,也是历年高考命题中常见的内容之一,同时由于受学生年龄特点的限制,难点也较多。学好本节内容将有助于学生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⑴了解正午太阳高度、四季、五带等基本概念

  ⑵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和纬度变化规律

  ⑶理解四季、五带的形成和划分

  (二)能力目标:

  ⑴能准确地画出和识读“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并能说明地球上不同地带在不同季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及季节变化状况。

  ⑵培养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空间立体思维能力

  (三)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思想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发展变化的。

  3、教学重、难点及依据:

  由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有规律的变化是形成四季、五带的原因,同时又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内容之一,因此,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是本节内容的教学重点,又因为学生在学习中涉及到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晨昏线的倾斜等空间想象,而绝大部分学生初中地理基础差,空间想象力薄弱,所以理解和掌握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又是本节内容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1、 多媒体演示法。由于本节内容比较抽象,对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要求比较高,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去展示地球的空间运动,为了贯彻新课程改革理念,充分利用课程资源,我这节课将利用多媒体动画来展示地球的运动,通过这样的一个展现可以生动形象地使学生获得连续、动态、真实的感性材料,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更好地、更形象直观地去认知地球的空间运动,从而能够更好地掌握地球运动带来的地理现象,有效突破难点。

  2、探究法。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综合思维能力。

  3、归纳推导法。通过归纳总结帮助学生完成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

  三、说学法

  (1)读图分析法。学生通过读图分析掌握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同时能加强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

  (2)自学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3)讨论法。通过讨论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相互交流学习,得出结论。

  四、教学程序设计

  (一)、导入新课:问题导入,通过提问:“进入秋季了,昼夜长短和前段时间有什么变化?”等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导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二)、新课教学

  1、昼夜长短的变化

  (1)首先让学生观看在北半球任取的一地点P随地球自转一周的动画,比较P点位于昼半球和夜半球的时间长短,通过这一动画演示来使学生掌握判断一地昼夜长短的方法,即只要判断所求地昼弧与夜弧的长短即可。

  (2)用多媒体展示图组“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光照图”,让学生读图分析二分二至日全球昼夜长短随纬度的变化情况,为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我将通过提问来督促促使。分析完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规律后,播放全球昼夜长短随太阳直射点移动而变化的动画,让学生观察动画分析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规律,最后归纳总结出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并补充昼长、夜长的计算方法及日出、日落时间的计算方法。之后展示几个相关的练习题叫学生课堂上完成,做到当堂训练,及时反馈,便于学生自查和教师了解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掌握情况。

  (3)讲完这部分内容后布置一个探究活动,即南极圈内地区与北极圈内地区相比,其同纬度地区的极昼、极夜天数是否一样长,为什么?

  (4)由于课本上没有昼夜长短的动态变化图,为便于学生课后复习,可以演示动画留下课件。

  1、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首先通过提问“一天中有几个太阳高度?何时太阳高度最大?”来帮助学生理解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然后展示图组“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示意图”和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动态图,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分布规律及随季节的变化规律,然后归纳总结出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2)补充某地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方法,之后展示几个练习让学生当堂训练加以巩固。

  (3)补充正午太阳高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热水器安装问题、建楼楼距问题等。

  3、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由于此部分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可以自学完成目标,为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加强知识的体系性我设计了下面几个问题:

  (1)四季的划分依据是什么?若黄赤交角不存在还有四季吗?

  (2)五带的划分界限和划分依据是什么?若黄赤交角增大或减小3度,五带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4、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可以利用知识结构图(图见板书设计)把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黄赤交角到四季五带形成复述一遍,这样既可以把前面所学的知识纳入知识体系中,又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四季与五带形成的根源所在。

  五、板书设计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一、昼夜长短的变化

  1、昼夜长短的判断

  2、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二、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3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4、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三、四季、五带的划分

  1、四季的划分

  2、五带的划分

地理说课稿 篇6

  一、教学目标

  本章教材对应《地理课程标准》中的以下要求:

  1、认识世界地区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

  2、了解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教材在整个区域地理教学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学生学习的实际,我们可以把教学目标作进一步的细化,提出更具体的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记住世界前六位的国家及轮廓

  2、记住世界人口超亿的前十个国家

  3、理解世界各国的政治及经济划分类别

  4、运用数据和实例,说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5、运用地图指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地区分布特点

  6、用实例说出加强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7、能用实例说出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国际合作中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分析材料,结合课本知识得出结论,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2、通过图片和材料,深入了解课本知识,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尝试体验式的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3、通过识读世界政区分布图,提高阅读地图的能力,学会使用柱状图及扇形统计图,从而提高分析统计图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正确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原则,明确一个国家的主权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国家无论大小都一律平等,树立世界各国平等相处,求得共同进步与发展的观念;理解改革开放与发展国际合作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解析

  这一章是七年级上册的最后一章,前四章介绍了地理基础知识,了解了世界的自然环境特征,居民与聚落的情况,但世界各地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整个世界是在不断的发展与变化中的,最后一章首先介绍了世界的国家和地区,了解它们的.差异,最终是要寻求更好的合作。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学好这一章也是为学好世界地理打好基础。

  本课由国家与地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国际合作三部分组成。

  第一框题“国家和地区”,首先教材通过对不同国家间在面积、人口政治制度等方面进行比较,使学生很直观的感受到各国家,地区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第二框题“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其中国家间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是本课中让学生认识了解的重点,象边界与领土间问题一样这样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已经成为世界上许多予盾与冲突的根源。

  第三框题“国际合作”,这部分内容中首先学生了解到和平发展是当今我们这个时代的主题,但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各国家在广泛的领域开展合作。通过对具体事例的分析,让学生了解到国际合作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懂得国际的价值。

  树立学生的全球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了解国际合作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是本课的重点。

  国际组织是国际合作的重要形式,其作用是协调成员间的活动,随着国际合作的深入国际组织的作用日益重要,但国际组织在国际中的作用,特别是联合国在国际合作中所发挥的作用是学生掌握本课内容的难点,了解中国具有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地位,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学习重点:

  领土的概念;世界主要国家的分布;世界主要国际组织

  四、学习难点:

  国界线的划定及国界纠纷;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

  五、教学过程展开

  [新课引入]

  同学之间会不会产生矛盾?国与国之间呢?我们班有50多个同学,人数少会产生矛盾、纷争。世界这么大,有多少国家和地区?她们分布在世界的什么地方?

  [学生回答]220多个国家和地区,分布在除南极洲以外的其余各大洲。

  [分组讨论]世界各国之间有什么不同?教师肯定学生的讨论结果,并进一步讲解。

  (板书)一、国家和地区

  1、国与国的差别:

  面积大小

  人口多少

  政治制度

  经济发展程度

  [投影] “世界政治地图”,你能在地图上找出面积比较大的国家吗?

  (学生)学生看图,在老师的引导下一一指出面积前六位的国家。

  [投影]“世界上面积位于前六位的国家轮廓图”,以上几个国家各属于哪个洲?

  [提问]有面积“大”国,就会有面积“小”国。你能在世界政治地图上找出几个面积比较小的国家吗?

  (学生)学生说不出,老师在投影幕上展示,并做简单介绍。

  (提问)请同学们认真看“世界政治地图”,看看在俄罗斯境内那条红色的界线是什么界线?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大洲与大洲的分界线。说明俄罗斯的国土跨了亚洲、欧洲两大洲。

  (提问)除俄罗斯外,世界上还有哪些国家也是一国跨两洲的吗?引导学生完成书P87活动1。

  (学生)

  (承转)有国家就会有国界。

  [提问]什么是国界线?一个国家的领土包括哪几部分?我国政府宣布的我国领海宽度为多少海里?划分国界线有什么重要意义?(自读课本后回答)

  (板书)2、国界

  国界是本国与邻国之间的界线。国界线以内的陆地、领海、领水和领空总称领土。1958年,我国政府宣布的我国领海宽度为12海里。因此,国界确定了一个国家行使主权的管辖范围,一个国家的领土是不允许别国侵犯的。

  [读图]阅读教材中“美国与加拿大之间的国界线”、“法国和西班牙之间的国界线”、“埃及和苏丹、利比亚之间的国界线”图。

  [讨论]美国与加拿大,法国和西班牙,埃及和苏丹、利比亚分别是以什么划定国界的?

  [归纳]美、加两国东段边界以湖泊中心为界。法国和西班牙则以比利牛斯山为界,埃及和苏丹则以纬线为界,埃及和利比亚以经线为界。还有一些国界线是根据民族、语言、宗教、历史、社会政治等原因来划定的,如我国与俄罗斯东段的边界是根据中俄双方签定的《尼布楚条约》确立下来的。一般来说,两国的陆上边界线往往设立界碑、界墙、栅栏、哨所等作为边界的标志。出示“中国与巴基斯坦国界线上的界碑”图。

  [讲述]由于国界线是确定一个国家领土范围的依据,因此,边界问题是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处理不当极易引起国家的纠纷,甚至引发战争。

  我国政府一贯主张用和平谈判的方法,协商解决边界争端,反对用武力和强权单方改变国界。

  (承转)你知道世界上的人口大国是哪几个国家吗?

  [指导读图]读人口在1亿以上的国家柱状统计图。教师讲解横纵坐标的选择和基本画法,学生读出主要国家的人口数字,对照《世界政区地图》找出上述国家所在大洲,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哪个洲这些国家最多。

  [教师总结]世界上,人口1亿以上的国家有10个,亚洲占6个,并且它们教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南部,对照世界人口的分布图可以看到,亚洲东部和南部正是世界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

  [讲述]此外,世界各国的政治制度也不一样,当今世界上主要有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

  [总结]目前全球共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可用歌诀来把握:

  世界国家一百八,面积俄加中最大,

  领陆领水和领空,两邦之间国界划。

  政治制度分社资,多数国家不发达;

  国际交往要平等,五项原则维护它。

  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读图)“罗斯一家的照片”和“纳米亚的照片”,知道在不同国家人们的生活状况不一样。

  (投影)埃塞俄比亚、印度、德国、美国四个国家在经济、教育、居民生活上的差异

  过渡到:世界各国按经济发展水平,可以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读图]世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和工农业总产值比较图。

  [提问]这两幅图说明什么问题?

  [归纳]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是发达国家的3倍多,而发展中国家的工农业产值却仅是发达国家的1/5,说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有极大的差距。

  (讨论)为什么发展中国家主要集中分布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

  二战前,广大的亚、非、拉地区是英、法、美、日等国的殖民地,长期的殖民统治,使这些地区经济无法发展。二战后,由于殖民地人民的不懈斗争,纷纷宣布独立发展本国经济。

  (讨论)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落后的原因?⑴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长期受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侵略和剥削,大量资源被掠夺,导致其产品种类单一、经济发展滞后、人民生活贫困。

  ⑵在国际经济贸易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合作不平等。

  (提问)什么是南南合作和南北对话

  学生讨论后,教师补充归纳: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所以人们常用一个“北”字概括发达国家的分布大势;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及北半球的南部,所以常用一个“南”字来表示发展中国家的分布大势,因此国际上也把这种经济差异说成是“南北之差”。 “南北对话”就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有关经济、政治等方面共同问题的商谈;而“南南合作”则是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互助合作。

  三、国际合作

  (1)理解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2)阅读材料,了解世界重要的国际组织;

  (3)了解世界最大的国际组织的概况;

  (4)了解国际合作涉及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

  [归纳]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上是不平等的。发展中国家仍受到发达国家的控制和剥削,通过 “南北对话”,以达到改革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使发展中国家同发达国家的经济关系符合公平合理和互利的原则,以利于世界经济的持续发展。同时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互助合作,也是发展中国家谋求共同发展所不可缺少的。

地理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东南亚》是(鲁教版)《地理》下册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第二节的内容。教材的内容有:十字路口的位置;热带气候和农业生产;山河相间与城市分布;华人、华侨集中的地区

  2.本课地位:

  它是新课程下初中中考要求掌握的五个地区之一,尤其是热带气候和农业生产和山河相间与城市分布方面的分析题目较多。由于它是我们相邻,为此容易与我国西南地区融合在一块进行考察,加大了它的难度。

  3.教学目标:

  (1)、能说出东南亚的位置和范围

  (2)、能说出东南亚“十字路口”的含义和重要性

  (3)、能说出马六甲海峡的重要性

  (4)、能说出东南亚中南半岛的'地形特点以及山河分布规律

  4.教学重、难点:

  重点:东南亚位置及其重要性;中南半岛的地形特点。东南亚的气候及其对农业的影响;农作物及分布

  难点:东南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气候与农业的关系;农作物的分布

  下面,为了讲清重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说教法

  根据地理教学的一般特点和初中生的认知规律,采用以下两种主要教法:

  学案导学:提前发学案,让学生提前预习,可以做到重点和难点提前感知,有助于优生的培养。

  自学讨论法:通过教师提出的自学讨论提纲,引导学生读书读图,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在主动的学习中获取知识,变学会为会学。

  图导图练法;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动眼识图、动脑析图、动口说图和动手绘图等多项措施的训练过程,理解和巩固地理知识,培养用图习惯和发展地理智能。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或使用东南亚地形图、世界地图

  三、说学法

  1.读;培养学生阅读地理课文和地理插图的习惯和能力,正确掌握阅读插图的步骤和方法—图文结合读。

  2.思:即思考,通过教师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达到学习的要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3.议:即讨论,学生在初步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围绕教师的置疑,互相讨论,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地理说课稿 篇8

  一、课标要求

  1.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一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2.运用地图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

  二、教材分析

  本章内容是中国地理总论部分和中国地理区域部分的衔接点。地球表面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它的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空间分布的不均一性,即差异性。学生通过八年级上册的学习,已经了解了中国地理的概况,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对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已经有了感性的认识,但对于学生来说,对区域和区域划分的认识还没有上升到理性的程度。本章的教学就是要把学生对区域差异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程度,理解区域划分的作用,掌握区域划分的基本方法,学会通过比较的方式了解我国的宏观区域差异。第一节教材的内容主要有两方面。首先是“认识不同的地理区域”;其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宏观的角度认识“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作为中国区域地理学习的开篇部分,要注意其承上启下的作用。“认识不同的地理区域”,可从生活实例出发,认识区域划分的方法,并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第二部分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是重点。

  学情分析

  1、经过多半学期的学习,八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习惯,对我国的区域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且学生兴趣较浓,求知欲较强,为本节课学习奠定了情感基础。

  2、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秦岭和淮河及秦淮一线的地理意义,学生能结合生活实例感受较多,为本节课学习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3、通过多半学期的学习,学生有了一定的读图能力,析图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习本节课提供了能力基础。

  三、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理解区域划分的不同原因及相应的地理区域的类型;结合生活体验,以某一类型的区域为例,举例说出不同尺度、不同级别的区域。

  2、初步学会在简单的地图上进行区域划分的方法。

  3、阅读“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图”,能够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通过对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界线的分析,知道我国四大区域划分的自然、人文综合原因,初步了解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过程与方法:

  1、巩固联系旧知获得新知的学习方法。

  2、学会分析区域内各要素的相互联系,构建知识链、知识网,从而

  形成知识体系的学习方法。

  3、学会获取地理信息、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发现地理问题

  解决地理问题、表达与交流成果。

  情感与价值观:

  感受人与自然间的和谐之美,学会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四、学习重点: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及划分依据。

  五、学习难点:结合地图,比较四大地理区域的差异。

  六、学习方法

  自学指导法、读图法、讨论分析法、联系实际法、多媒体辅助学习法

  七、学具准备

  多媒体。

  八、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

  1、由于是新学期的开始,可以请学生从谈论外出见闻,引出对不同区域差异的认识(展示中国地图作为学生谈论不同区域的背景)。

  2、分别展示新疆高山牧区的景观图、西双版纳热带风光傣家竹楼的景观图、表现长江三角洲农业及工业的景观图和反映东南沿海经济特区的工业生产流水线景观图,请四位学生模拟来自上述四个区域的人,介绍“自己”家乡的情况,让学生直观感知不同区域的差异。

  3、既然存在差异,自然就会划分出一个个的区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中的第一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二)、出示学习目标

  1、初步学会在简单的地图上进行区域划分的方法。

  2、通过阅读地图,指出北方、南方、西北、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

  3、理解秦岭—淮河的地理意义。

  4、感受人与自然间的和谐之美,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三)、自学质疑

  自学指导一

  1、以上同学的描述,说出了许多不同类型的地理区域:如政区、经济特区、气候区、旅游区、农业区、工业区等。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地理区域呢?

  2、一个地区只能属于一个地理区域吗,它只能有一种“身份”吗?

  3、同一类型的区域,还可以划分出不同尺度或不同级别的区域。想一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事例反映出区域的不同尺度或不同级别呢?

  自学指导二

  多媒体出示四大区域划分的区划图及四个区域的景观图。提问:

  (1)四大区域的名称

  (2)四大区域划分的界线

  (3)联系生活实际讨论:

  ①四大区域各自的.特点

  ②四大区域所包括的范围

  自学指导三

  多媒体出示四大地理区域小结表格。请大家完成小结表格内容,并自评互评。

  (四)反馈矫正

  1.根据我国地理区域划分,填出图中四个区域的名称: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④________

  2.① ② 两个区域的界线A其东段是________,西段是________。

  3.联系所学过的农业地理知识回答:

  ①②两个地区的农业类型有何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④两个地区内有哪些牧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把下列地区与相应的民居连接起来:

  北方地区 四合院

  南方地区 竹楼

  西北地区 碉房

  青藏地区 蒙古包

  (五)反思与总结

  1.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总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课堂检测

  探究题

  1、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依据有哪些?其中在不同的区域之间界线都突出了哪些主导因素?

  2、尝试说出秦岭与淮河的主要地理意义。

  板书设计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名称位置范围主要省区划分依据

  北方地区大体位于大兴安岭、乌鞘岭以东、秦岭-淮河以北,东临渤海、黄海包括东北三省、黄河中下游各省的全部或大部,以及甘肃省东南部和江苏、安徽的北部是我国季风气候区的北部地我,1月0℃等温线和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以北

  南方地区位于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东南部临东海、南海包括长江中下游、南部沿海和西南各省(市、自治区)是我国季风气候我的南部地区,1月0℃等温线和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以南

  西北地区大体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昆仑-阿尔金山以北包括内蒙古、新疆、宁夏和甘肃西北部非季风气候区,深居内陆,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以西

  青藏地区位于横断山以西,喜马拉雅山以北,昆仑山和阿尔金山以南包括西藏、青海和四川的西部是一个独特的地理单元。海拔高,气候寒冷

  学后记: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是根据不同的需要划分的不同类型的区域。同一地理区域,可能同时兼有多种“身份”。根据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的不同,我国可以分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青藏地区、西北地区四大地理区域。关于区域地理方面的知识,由于学生刚刚接触,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思路上还比较陌生,因此在课堂上,不仅让学生掌握不同的地理区域类型,还要注意学习方法的培养。让学生能够读图分析四大地理位置、范围、地形、气候、植被等方面的特点,最终达到爱学地理、会学地理、活学地理的教学目的。

  读图5.4“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首先要通过界线A、界线B、界线C的具体分布,明确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界线A是西北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线,界线B是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把界线C说为青藏地区与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的分界线效果会更好,学生对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更加明了清晰。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既是对教学内容选择的要求,同时也是对教学方法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就会有学习兴趣,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我积极充当学生的“向导” ——把学生引向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的向导,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在主动学习中,学生自能乐学、善学。在教学中,对于西北和青藏地区的自然特色、气候特色、产业特色、人文特色及资源特色这些基础知识,我改变了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做法,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找,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地理说课稿 篇9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的课题是《水旱灾害和印度农业》,这一课题选自人教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下册的第七章第三节《印度》,适用于七年级学生学习使用。

  首先,对教材进行分析:

  本节教材属于世界地理分区部分。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人口最多、自然条件最具有代表性的国家。本课题教材内容是在学生了解了印度的地形与人口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已有的气候知识,来分析水旱灾害频繁与西南季风的关系;接着讲述了印度农业生产的巨大变化,教材还安排了南亚季风图与印度年降水量、农作物及矿产分布图以及三处学生课堂活动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本节用意在于使学生避免死记硬背,能够利用地理材料探究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理解工农业生产布局的原理等,从而提高学习能力。教材的这种安排,也从农业发展与人口压力、农作物的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工业生产布局与原料产地的关系等方面体现了环境-资源-人口这一主线,正确地阐明人地关系。

  据此,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

  认识地形、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理解有关人地关系、生产布局的基本知识。

  能力目标:

  达到能够利用孟买气温、降水统计图说出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理解南亚季风与水旱灾害的关系。

  情感目标:

  通过对治理印度水旱的讨论,激发学生了解自然,改造自然的情感,培养人地关系协调发展观。

  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及教学目标要求,确定印度水旱灾害与西南季风的关系为教学重点。印度的农作物分布与地形和降水量的关系既为教学重点亦为教学难点,因为学生综合分析事物的能力较差,分析事物缺乏全面性,故确定印度的农作物分布与地形和降水量的关系为教学难点。

  综上所述,我把本课教学用一课时,关于印度的水旱灾害首先通过媒体报道,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灾害的无情,接着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小组讨论分析南亚季风对降水的影响。关于印度农业部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通过演示,形象直观的对比印度的年降水量与农业带的分布等,突破教学重难点。

  在教学方法上,我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教学演示与讲解更为直观,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主要通过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充分利用课本所提供的练习和资料,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

  让学生自读课文、分组讨论,探究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理解工农业生产布局的原理等,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教学方法

  1.分组讨论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读书读图,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变学会为会学;

  2.分析讲解法:对地理原理和难点,教师运用多媒体及图、表辅助,分析讲解,予以突破;

  3.比较教学法:通过与已知的地理知识的纵向、横向比较,开拓学生的思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

  教学过程

  首先是前提测评:复习印度人口特点及印度的地形特点?

  接着请学生自读课文“水旱灾害频繁”,说说印度气候有何特点?板书。这一部分内容不多,目的是为了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转变。

  下面师生共同总结:印度大部分地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为主。由于受季风的影响,年降水量极不稳定,有的年份多,有的年份少,水旱灾害频繁。

  多媒体展示印度的水旱灾害,利用图片与新闻,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自然灾害的无情,激发同情心。

  水旱给印度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很大影响。为了抵御水旱灾害,印度人民是怎样抵御自然灾害的?

  师生总结:

  印度人民修建了很多水利工程,例如,北部恒河、印度河流域规模庞大的灌溉系统,南部的防旱贮水池等。

  但是面对严重的水旱灾害,印度现有的水利工程依然显得有些不足。是什么因素导致印度水旱灾害频繁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读课本37页孟买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分析一下受热带季风影响,印度的雨集中在几月份?旱季又集中在几月份?

  那旱季与雨季的降水量,最多的月份和最少的月份相比要差多少?

  请同学们前后桌一组,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讨论一下,雨季来临时会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到了旱季农田里又会是一幅什么样的景象呢?

  那是什么原因造成如此频繁的水旱灾害呢?

  请同学们读南亚季风图,比较分析1月、7月盛行风向有什么不同?西南季风对印度的降水有何影响?完成P38页的表,以说明印度的水旱灾害与西南季风变化的关系。

  多媒体辅助教学,师生共同总结:我国也是季风气候,我国也同样是一个水旱灾害频发的国家,请结合我国的国情,讨论该如何治理印度的水旱灾害?大修水利工程,引导从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借鉴经验。

  师生小结

  印度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降水季节变化大。季风活动不稳定,造成水、旱灾害频繁,影响了农业的发展。

  转承:印度的'农业

  1.由于水旱灾害频繁,生产技术落后,人口众多,使得印度在20世纪上半叶粮食生产不能自给自足,每年进口大量的粮食。20世纪60年代后,印度的粮食生产由不能自足到自给有余,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是什么原因使粮食生产有这么大变化的呢?下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

  自给有余的粮食生产(板书)

  在学生自读课文之后,我通过启发式提问,安排了如下一系列小组讨论活动。

  1.读资料“绿色革命”,说说它有什么意义?它对我们的家乡农业生产有什么启发?

  2.通过对比印度水稻和小麦分布图与地形图和年降水量分布图,说说水稻和小麦分布与地形、降水量有什么关系?(通过展示师生共同总结。)

  3.接着通过讨论棉花、黄麻、茶叶的分布与地形、降水量的关系。在此,我把全班分成五组,请每一组同学讨论一种农作物的分布与地形、降水的关系。学生小组讨论,师生共同总结,通过多媒体展示结果。

  4.看资料剪辑“饮食习惯”,想一想:为什么印度南、北方人民的日常饮食有这么大的差异?

  印度人的主食主要是大米和面食。北方以小麦、玉米、豆类等为主,东部和南方沿海地区以大米居多,中部德干高原则以小米和杂粮为主。印度人的副食分肉食和素食两类,但是印度人不吃牛肉。

  印度菜的一大特点就是糊状菜居多,而且还加以各种色素,因此常有黄的汤,绿的糊,红的泥。如果没有一段时间的适应,是很难习惯的。此外,无论在家庭还是餐馆,印度人认为生水是最好的饮料(建议最好煮沸),餐桌上总会有一杯凉水。

  课堂总结

  印度和我国都是人口众多、历史悠久、自然灾害频繁的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人口压力大,经济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比较落后。但是发展中国家也不是样样都落后的,大力发展科技、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开拓高科技产品的国际市场,是发展中国家逐步赶上世界经济水平的最佳途径。请大家预习“发展中的工业”。

【地理说课稿】相关文章:

初中地理说课稿07-21

初中的地理说课稿03-07

地理说课稿-《大洲和大洋》说课稿07-12

精选地理说课稿8篇01-08

高中地理说课稿12-27

优秀初中地理说课稿04-21

精选地理说课稿范文9篇01-08

精选地理说课稿汇总7篇01-12

初中地理说课稿15篇11-11

精选地理说课稿范文6篇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