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语文说课稿

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1-12-31 12:16:49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选语文说课稿汇编9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说课稿9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精选语文说课稿汇编9篇

语文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一去二三里》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一册中的第一篇古诗诵读。这首诗是北宋哲学家邵雍所作,短短的20个字中,就有10个数字,这10个数字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巧妙地将小路、烟村、亭台、鲜花等景物编织在一起,勾勒出一幅宁静、清远、恬淡、秀美的山村风景画。

  全诗描绘的意境是:在不远的地方,有一个炊烟袅袅的小山村,村子里有几户人家,山顶上有几座小亭子,路旁盛开着美丽的鲜花。

  诗中的“二、三”虚指方圆之地,“四、五”泛指村落之小,“六、七”体现亭台之隐约可见,“八、九、十”形容山花烂漫,多而绚丽。

  整首诗朴实有趣,琅琅上口,令人回味不已。

  二、说教学目标

  我上的是《一去二三里》的第一课时,定的教学目标是

  1.本课要求会认的十二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山村景色的美丽、恬静。

  教学重难点是认识12个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三、说教学设计

  这是孩子们在语文课本里首次以语文课的标准学习古诗,但并不是第一次接触古诗,我想以我们经典阅读课为依托,结合语文识字的要求,把本课定位成“古诗诵读”课。变“逐字逐句地说文解词”,为“以情激情,情中导学的自主学习”。

  1.创设情境,步入诗境。低年级古诗诵读的教学要照顾学生的年龄特点,力求做到入情入境,激发兴趣,把学生引人一个如诗如画般的世界,突破学生思维从形象到抽象过渡时情景与思维脱节的.难题。

  2.自读自悟,了解诗意。让学生不断地在自主朗读、合作交流中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懂诗意。在多种形式的诵读中加深对古诗的了解,享受审美的乐趣。

  为了达成以上三个目标,我设计如下

  1, 激趣导入

  由“奇妙的诗”引起学生的兴趣。

  2.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先播放古诗视频,让学生全身心感受古诗。接着让学生自读古诗,圈出生字读一读。然后老师指名带读生字,特别提醒平翘舌音。再用游戏“开火车”检查生字认读情况,并让学生组词,说话巩固生字。学完生字,第二次读古诗,认识句号,再读。还做了游戏“找朋友”,目的在于巩固生字及数字与汉字的对应。

  3.借助图画,感悟诗意

  出示插图,老师配乐描绘小山村的美景,并示范朗读古诗。教学生读好古诗的方法,生加动作读古诗。走近山村感受美景,分句读,再齐读。带着对美景的感受再读。

  4.试背古诗

  再读了又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试着背诵古诗

  5.拓展阅读

  出示郑板桥用数字写的古诗,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6.作业

  用数字说几句话,写一首诗。

  四、说反思

  在上课的时候,有几个地方,我觉得做的不够好。

  1. 老师的引导不够到位,教学不灵活,不知道随机应变。

  2. 整堂课气氛比较沉闷,学生的积极性不高,思维不发散,呆板。

  3.老师的评价不够及时,多元,针对性。

  4.时间掌握不太好,所以前面有些赶,后面又有时间多。

语文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我要说课的内容是长春版二年级上册《乌鸦和狐狸》。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只狐狸用奉承话骗取了乌鸦嘴里叼着的一片肉。课文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了狐狸骗肉的过程,形象地告诉我们爱听奉承话容易受骗上当的道理。

  二、学情分析:

  《乌鸦和狐狸》这篇寓言故事的内容,学生在没上学之前就通过看连环画、动画片以及听家长讲述,了解得差不多了。甚至有些孩子能绘声绘色地讲这个故事。只是对课文的寓意讲不清楚。针对以上情况,我确定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如下:

  三、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6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懂得喜欢听奉承话就容易受骗上当的道理。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习生字新词,朗读课文,明白喜欢听奉承话容易上当受骗的道理。

  五、教学流程

  为了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突破重点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流程:

  (一)借助图片,激趣导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集中识字,指导写字。

  (四)品读课文,了解寓意。

  六、设计意图

  本课教学重点就是通过品读狐狸跟乌鸦说的三次话,来体会狐狸善于说奉承话,乌鸦爱听奉承话,才使得狐狸从乌鸦嘴里骗去了肉,从而揭示出“爱听好话容易上当”的道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狐狸说的三次话为线索,引导学生抓住描写狐狸和乌鸦的神态、语言、动作的`词,通过各种形式的读,逐步去感受人物的内心活动,在潜移默化中揭示寓意。主要方法如下:

  1.读。抓住提示语,引导学生读出狐狸在问候时尊敬而又假惺惺的语气,读出狐狸“馋得直流口水”的味道。

  2.画。引导学生读456自然段时,边读边把狐狸说的话用横线画出来,乌鸦说的话用浪线画出来。

  3.比。比较麻雀和乌鸦的羽毛,听一听乌鸦的叫声。引导学生体会狐狸的用心。

  4.析。通过狐狸对乌鸦所说三次话的对比,分析狐狸为什么要这样说,说得对不对,从而弄清乌鸦是怎么上当受骗的。

  5.演。通过让学生带着头饰朗读课文,创设情境,激发读文兴趣,在有感情的朗读中,进一步体会这篇寓言故事语言的精妙。

  以上就是我对即将讲授内容的初步设计,在授课过程中也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还请各位评委和老师批评指正。

语文说课稿 篇3

  一、复习

  1、 同学们,我们之前学了哪几个单韵母?

  2、 单韵母家族还有其它三个兄弟姐妹,你们认识它们吗?我们今天一起来和它们交个朋友好吗?

  3、 (板书)i、u、ü,它们就是我们今天的新朋友,但是它们比较害羞,都躲在图画中,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吗?

  ⑴ 我们的第一个新朋友 i 藏在哪里了?为什么你认为它藏在那里

  ① i 的发音和衣服的"衣"相同

  ② 图画上,衣服的纽扣很像 i 的形状

  ⑵ 还记得四声歌吗?我们给 i 加上声调来读一读(投影):

  一声高高平又平 ī ī ī,二声就像爬山坡 í í í,

  三声下坡又上坡 ǐ ǐ ǐ,四声就像下山坡 ì ì ì。

  加上声调的 i 有什么变化吗?

  ──少了一点,你们想一想为什么呢?你能告诉我们其中的故事吗?

  参考:i 是有礼貌的孩子,它遇见声调大哥哥就会摘帽行礼问好 。

  ⑶ 我们一起看看小 i 的家住在四线格的哪里,(范写)小 i 有一顶小帽子,但我们先不要放小帽子,先让小 i 的身体住进去,住到中格后再把小帽子放在上格。

  ⑷ 把小 i 送回家后,我们再看看另外两个新朋友躲在哪里?──乌鸦的窝和鲤鱼吐的泡泡

  u 和 ü 长得像吗?没有眼睛的读 u,我们闭上眼睛试一试,没有眼睛只能感到世界一片乌黑,所以没有眼睛的是 u。u 加两眼变成 ü,因为小鲤鱼有两个小眼睛。

  ⑸ 加上声调的它们又怎么读呢?请小老师带度四声歌并做动作。

  ⑹ 我们也把它们送回家,知道它们住在四线格的哪一格吗?怎样把它们写漂亮(范写)学生描红,跟写。

  ⑺ 齐读带声调的 i、u、ü。

  第二课时

  一、复习

  抽读卡片,复习带声调的单韵母;然后齐读。

  二、同学们

  你们有遇到过同名同姓的人吗?虽然他们名字相同,但是他们并不是同一个人。在汉语拼音的世界里,也会有这样的'情况,有些拼音字母的读音很相似,甚至相同,但它们是不同的字母,有不同的用途。今天,我们介绍一个汉语拼音的大家族,你们知道是哪个家族吗?对,就是声母,它们派了两名代表来和我们一起上课。

  1、(课件)"我叫大 y,我叫大 w,你们能在图中找到我们吗?

  2、你们能帮我们找一下同名同音的韵母朋友吗?

  3、齐读y、w

  三、连线练习

  1、y i w ü u

  2、教读儿歌:大 y-y,小 i-i,大 y 小 i 在一起,组成整体认读音节 yi。

  大 w-w,小 u-u,大 w 小 u 在一起,汉字注音就读 wu

  3、y 还可以和谁相连呢?yu 猜一猜怎样读?

  小ü的眼睛不见了,这是为什么呢?你能想像一下,编个故事吗?

  教读儿歌:小 ü 见大 y,脱帽行个礼,摘掉帽子还念 ü

  四、"听指挥"游戏

  分别贴出 yi、wu、yu,老师拍一下手掌读第一声,拍两下读第二声,如此类推。小组比赛,比一比哪个反应最快,又读得最准。

  五、教写 y、w

语文说课稿 篇4

  我所讲授的课文《揠苗助长》是苏教版三年级第二十四课《寓言两则》中的第一则,《揠苗助长》选自《孟子??公孙丑上》,讲的是古时候有一个人盼望禾苗长得快些,就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结果禾苗都枯死了,这则寓言告诉人们:不顾事物发展的规律,急于求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根据文本内容以及学生学情沃特确定以下三个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七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理解寓言所蕴含的道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理解课文内容。教学难点为:理解《揠苗助长》蕴含的道理。这节课中我设计的教法有情感朗读法、以读促解法、合作讨论法,学法为:感情朗读―—理解内容——感悟道理。

  教学时,在导入环节中,我先采取讲故事、设悬念的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探索新知的环节中,我主要从三方面落实:首先引导学生学习生字词,我采取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认读,分析、识记字形的方式进行教学。在理解寓言内容的环节中,我先让学生初步自读课文,感知内容;然后抓住文本中的重点词语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揭示寓意的环节中,我出示思考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合作交流,并让学生自由发表感悟,我适时引导,帮学生明确寓言所揭示的道理,随后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学习本课后的启发和感受。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尽力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我适时地点拨引导,努力体现“以学定教”,帮学生理解文本,感悟道理,从而使学生在生活中受到启发。在作业布置环节中,我设计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讲本课故事一题,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说课稿 篇5

  一、教材说明

  本课是“义教”第十册教材第六组的最后一篇讲读课文,是小学阶段的最后一组课文。学习时要注意综合运用小学阶段掌握的语文基本功,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在运用中得到复习巩固,为进入中学打下坚实的基础。课文以人物姓名为题,选取了詹天佑一生中最典型的事迹——主持修筑京张铁路,说明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表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二、说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主要处理内容,因此确定以下目标:

  1、了解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事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立志为祖国作贡献的思想感情。

  2、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思想感情。

  3、学习生字新词。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遇到的各种困难,通过具体的事例体会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2、弄懂詹天佑能成功地修筑京张铁路的原因。

  四、说编者意图

  1、运用以前学过的方法,继续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2、对学生进行学科学、爱科学和爱国主义教育。

  3、通过学习“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形线路,体会詹天佑的杰出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五、说教法

  《大纲》提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读懂课文,要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正确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提高认识,受到思想教育。”因此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选择恰当的教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从整体入手,弄清课文讲了什么,然后围绕中心(杰出、爱国)突破难点,让学生在具体环境和事例中自悟自得。

  2、处理“詹天佑在什么情况下接受任务”这一内容时,采用以读代讲法;处理“勘探线路”这一内容时采用抓重点词句,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方法;处理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的内容时,采用学生自学、讨论的方法。

  六、说学法

  1、边读边画边想,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增强其创造思维能力。

  2、抓住重点词句品味,体会思想感情,受到思想教育。

  3、采取多种多样的“读”,培养朗读能力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七、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出示詹天佑肖像的投影。

  2、简介詹天佑。

  (二)整体感知,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快速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有关詹天佑的哪些内容。

  2、读边画出受感动的地方。

  3、检查。

  (三)讲研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想一想讲了什么。

  2、分别说一说这三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

  3、出示幻灯:“这是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

  (1)这句话和“这是一条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比较有什么不同?

  (2)从“第一条”、“完全”、“我国”等词中体会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4、有感情地朗读。学习“当时”的情况部分。

  1、默读2、3自然段,思考:(1)清政府提出修筑京张铁路为什么受到帝国义阻挠和要挟?(2)詹天佑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接受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任务的?

  2、教师引读,初步理解内容。

  3、出示幻灯:“消息一传出,全国都轰动了,大家说这一回咱们可争了一口气”。(1)带点的词说明了什么?(2)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3)读一读。帝国主义者却认为这是一个笑话,为什么?出示幻灯:“有一家外国报纸轻蔑地说:‘能在南口以北修筑京张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你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

  4、再读课文,体会詹天佑的爱国思想。

  学习“勘测线路”这部分内容。

  1、默读本段内容,画出你受感动的句子。

  2、同位交流看法,说说句子的意思。

  3、抓重点词句体会人物内心活动和思想感情。

  4、检查。(1)交流。(2)投影:a.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出身工程人员之口。”b. 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修筑的……失掉信心。联系上下文谈谈对两个句子的认识。

  5、朗读。

  6、总结学法。

  自学5、6自然段,思考以下问题:1、开凿居庸关和八达岭两个隧道,詹天佑采用了哪两种不同的方法?2、詹天佑是怎样解决火车爬陡坡的问题的?3、学生自学,讨论,画示意图。4、检查。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1、京张铁路提前峻工的原因是什么?2、外宾看到这项伟大工程时会怎样赞叹?3、再读,体会。

  (四)说说自己的感想。

  (五)作业:概括中心思想,想想课文是通过哪些具体事例表达的。

  八、说板书

  围绕中心,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服务学生。

  21、詹天佑

  阻挠 杰出 勘测 线路

  要挟 开凿隧道

  嘲笑 爱国 设计人字形线路

  困难 回击

语文说课稿 篇6

  一.关于教材:

  我所说课的篇目是两千年前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它是高中二年级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三册第一单元(古典诗歌)的第二篇。该单元所选中国古代古体诗8首,其中《诗经》中3首,汉魏晋五言诗3首,《孔雀东南飞》并序以及《离骚》节选。在该单元中,《离骚》节选占有及其重要的位置。一方面,以屈原的作品为代表的楚辞是继北方黄河流域出现《诗经》之后,在南方长江流域出现的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新诗体,其本身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另一方面,楚辞作品,尤其是屈原的《离骚》从词句的角度看,地方特色鲜明,学生理解的难度较大。从作品的内容看,《离骚》是一首规模宏伟的政治抒情长诗,全诗373句2400余字,既具有诗人自传的性质,又具有某些幻想性的浪漫主义成分,整首诗歌感情回环激荡,撼人心魄。课文节选了长诗的第一节,内容主要是诗人自述身世、品质、政治理想以及自己的忠诚不为君王理解的苦闷之情,表现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渝的高尚情操,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二.关于教学方法结合作品特点

  按照课程标准对高中阶段在古典诗歌方面阅读能力的要求,我把《离骚》节选的教学目的确定为以下两点

  一是了解屈原的'生平,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培养学生的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二是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评价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新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知识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某些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对策。高中二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古代诗歌的评价能力,但对于时代久远的楚辞作品,评价的前提――读懂诗歌的内容方面,仍存在困难,根据大纲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本文特点,我确立本文重点及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

  鉴赏重要的语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教学难点:

  关键词句的疏通。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教材特点和面临的具体学情出发,首先要把握两个原则:第一,注意高视角、低起点,先把基础知识落到实处,再循序渐进进行教学;第二,重视素质教育,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

  具体教学措施如下:

  第一,充分预习。要求学生课下预习,早读检查(内容包括:A作家作品;B写作背景;C掌握生字生词;D熟读课文),逐步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自学能力。

  第二,分解重点、难点。本课将分两课时进行,把教学难点,即词句的疏通安排在第一课时中,把教学重点,即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安排在第二课时,以确保学生真正做到一课一得。

  第三,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学习的内容确立课型。第一课时:诵读、讨论相结合;第二课时:讨论、训练为主。

  三.关于学法指导:

  1.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这篇课文尽管难度较大,尤其是语言方面的障碍较大,但教学各个环节的设计上,仍以教师的引导为主,通过切合实际的引导和点拨,使学生一步一步探究来完成教学目标。

  2.检查学生的预习这一步必不可少,这是由我校的校情、学情决定的。我们华亭一中的具体情况是:高中学生中城镇多农村少,矿区学生多,学生家庭条件较好,学习主动性不强,教师必须加强督促。

  3.学习语文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积累,犹如堆沙一样,一层一层的积淀。课外的阅读非常重要。在教学中,教师要强调,并做好示范作用。因此,本课的导入和课后作业均要体现教师的这一教学思想。

  4.课文的背诵方面,教师要充分把握楚辞的语言特点,比如楚辞作品,包括《离骚》,两句一节,大量使用语音词“兮”以表达情感,调整节奏等特征,使学生在掌握语言特点的基础上,理解背诵。

  四.关于课堂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1.导入要求学生列举自己掌握的《诗经》和《离骚》中的名句。明确我国文学“风骚”并举。

  2.感知、理解课文。鼓励学生充分挖掘利用课文注释,力求自己动手疏通词句

  第一步,范读——让学生耳顺。教师范读,学生感受,正音。

  第二步,诵读——让学生口顺。指导学生朗读,注意情感和节奏,逐步积淀语。

  第三步,解难、疏通。这首诗古奥难懂,应当先扫除语言文字障碍,然后再欣赏诗句。课文注释较为详细,而且句句有翻译,这对学生读懂诗作是一大帮助。但学生在自习中会遇到不少困难,可以提出讨论,老师作一些点拨。

  第四步,课堂练习。可让学生尝试背诵课文,并动手默写,记清楚难写难读的字。

  第二课时

  第一步,鉴赏课文。通过引导学生欣赏艺术手法和可感可触的艺术形象,理解诗人内在的深厚的思想感情。

  1.品味诗歌的艺术手法。值得注意的是诗中比喻用法,使全诗的形象化特点非常鲜明。另外,每两句都有“兮”字做停顿,抒情性也非常鲜明。(这一点对背诵的指导非常有用)

  2.分析诗中屈原形象。

  3.欣赏诗人内在的深厚的思想感情。课文节选部分的诗句,突出表现丁诗人的忧伤心事、高尚情操、纯洁德行、政治理想和嫉恶如仇的品性。

  第二步,进一步指导背诵前6节。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字句含义,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在熟读之后,获得了良好的语感再背诵。可以创设竞赛氛围,看谁背诵最快最好。

  第三步,引申、拓展。赏析屈原名句,诸如——

  1.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3.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

  附:第二课时板书设计

  血统高贵,器宇不凡

  身披香草,美丽华彩

  勤勉修行,自强不息、忧国忧民,至死不渝的人格魅力

  赤胆忠心,胸怀炽烈

  嫉恶如仇,鄙视群小

  实现理想,不惧危难

语文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短文三篇》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4》,三篇短文,富含哲理,令人深思,使人清醒,有思想冲击的力量。它们告诉学生要热爱生命、热爱生活,要学会思想,学会平等、合作和承担责任,它有助于学生提高生命质量。同时,三篇短文质朴而富含哲理的语言和以小见大、比喻、对比等技巧的运用,值得学生借鉴。

  二、说教法

  根据新课程理论,为了维系良好的教育生态,全面提高学生素养,在课堂上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理念,我采用“三段自主学习模式”引导学生学习,构建“高效课堂”。“三段自主学习模式”,即课前自学、课中展示、课后反思三段。这种学习模式最终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好起来。

  三、说学习目标和重难点预设

  《语文新课程标准》注重“以学定教”。学生自学后,根据对文本的把握,教师根据对课程标准的把握,我们共同讨论,师生一起预设学习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概括三篇短文的主旨,能说出关键句的内涵。

  过程与方法目标:摘抄散发思想华彩的语句,品味文章朴实富含哲理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领悟文章丰富的精神内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生命观,提高个人素养。

  学生跟老师一起预设学习目标,将以往的“要我学什么”变成现在的“我要学什么”。

  我们还确定学习重点:能概括三篇短文的主旨。学习难点:能说出文章关键句的内涵。预设用1课时完成学习目标。

  四、说学习过程

  为完成学习目标,我引导如下:

  第一段:课前自学。

  学生利用课前30分钟左右时间自学,自学内容是教师编制发放的导学案,导学案是学生学习的路线图、方向盘。学生自学基本上能弄懂导学案中50%的问题;余下的对学,即“找学习对子”或小组成员,对余下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弄懂近70%,初步达成预设的学习目标。余下的30%属疑难问题,留待课上展示时师生共同解决。

  魏书生说:“教育归根结底是培养习惯,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品质,品质决定命运。”其实课前自学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充分地预习,能激活学生的合作、探究欲望,为课堂展示做好准备。

  第二段:高效课堂课中展示。

  (这是我们课改后的教室——学生分组对坐,各组都有自己的学习领地,小黑板环绕在教室四周,以便各小组进行课中展示。高效课堂学习小组评价表,方便老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做出及时评价。现在教室的任何地方都能成为课中展示的`焦点。)

  课前8分钟,我让课代表分配好导学案中的学习任务,各小组长抽签明确要展示的内容,组员则抓紧时间板书。上课铃响后,老师带领学生齐读“学习目标”后,紧接着用5分钟站立交流。站立交流一是让展示的同学打好腹稿准备发言,二是让其他同学讨论本组答案,并看其他小组的板书,看有没有需要补充、质疑、对抗的内容。这是高效课堂教学中心环节——“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集中体现。交流结束后,学生开始分组展示,进行学习。

  本课的具体学习过程如下:

  第一环节,我设置为整体把握。主要是看看学生预习得怎么样。我设计问题如下:想想编者为什么以这样的顺序编排三篇短文,它们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抽到签的小组展示的答案是:“这三篇短文是递进关系,《热爱生命》提出问题,《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和《信条》则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请问大家有什么疑问吗?”

  这时有其他的小组提出观点:“我们认为是总分关系。第一篇总写,后两篇分写。”

  看到两个小组都没抓住要点,我就提醒:“我设置这道题,是想让你们‘不看书不行,看书不详细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不行’。它明问三篇短文的内在联系,暗问文章的主旨。能不能围绕主旨来回答这道题呢?”有学生回答:《热爱生命》提出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命题,要我们享受生命赋予的快乐,让生活过得丰盈充实,对于死亡也不会觉得烦恼。《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和《信条》则阐述了具体做法,告诉我们人本身很脆弱,伟大之处在于能思想,人应该‘努力地好好思想’,人们在生活中,要遵守那些在幼儿园里就学过的最基本的规则,如讲究卫生、注意营养、要观察生活、要与人和谐相处等等。接下来,我用课件显示三篇短文的联系和主旨,让学生能整体把握文本。这是本课的重点。

  第二环节,我设置为局部探究。三篇短文意味隽永,常读常新,我把她们奉为我精神世界的一弘清泉,正因如此,我希望学生能和我产生共鸣。这一环节我请同学们深入文本,找出自己深刻领悟了的句子,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体会。

  展示组的同学站在该组黑板前,“下面由我为大家展示,我们组选择的句子是《热爱生命》里的‘生之本质在于死’,我们认为人作为个体生命的存在,一生是极短暂、极有限的,死亡是每个人都不能避免的。这句话从终极归宿来看待生命,由此引出珍惜生命的话题。”

  该学生谈句子内涵没能紧扣文本,这时,我及时引导学生回归文本,学生可以用《热爱生命》的最后几句话“我想靠迅速抓紧时间,去留住稍纵即逝的日子;我想凭时间的有效利用去弥补匆匆流逝的光阴。剩下的生命愈是短暂,我愈要使之过得丰盈饱满”来阐释怎样珍惜生命。同时,我引用史铁生《我与地坛》中“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这一段,引导学生弄懂这个句子的意思,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好好地幸福生活。

  其他组的同学也踊跃选择句子谈体会,为本组加分。有同学选择了《热爱生命》中“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这句话,他说,当他看到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看到操场上清澈的露珠和草丛中有“二虫斗”时,他都会觉得生活无限美好。这时我点拨一句,“只要我们用心观察周遭事物,就一定会感受到生命的精彩,生活的美好。”

语文说课稿 篇8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2.初步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通过拓展探讨,了解“月”的不同的象征义。

  二、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掌握“抓诗眼,品意境”、“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2.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三、教学难点

  1.要求学生结合诗中的情景意象推敲炼字,掌握“抓诗眼,品意境”、“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2.理解诗中景、情的融合,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四、教学手段

  1、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诗歌悲凉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

  2.采用点拨-研讨式,尽可能找诗歌的精彩处与学生的兴趣点相交汇的,部位设疑提问,启发引导,使学生感受与领悟“月”的丰富意象。

  3、采用多媒体教学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阅读准备

  1.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出身于巩县(今河南),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曾漫游各地,寓居长安十年,“安史之乱”被俘,逃出后任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西畔,世称浣花草堂,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其作品显示了唐由胜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诗集》。代表作《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组诗“三吏”“三别”。

  2.写作背景

  安史之乱爆发之后,杜甫把妻儿家室安置在鄜州,八月太子在灵武即位,消息传来,杜甫一人从鄜州奔向灵武,希望投奔新帝有所作为,半途中却被安史叛军俘虏,押解到长安。诗人身居已经沦陷的长安,心中牵挂鄜州的妻子。在一个秋天的月夜里,杜甫写下了这首真挚感人的.思亲之作。

  (二)新课导入:(投影画面)

  由画面的月亮引出话题,要求学生回答看见月所产生的联想,得出结论:同一轮明月,在不同人看来,是有不同的象征义的。再引出杜甫的望月诗《月夜》。

  (三)朗读

  (四)交流研讨

  1、在诗歌中杜甫抒发了什么情感?

  2、从诗中哪里看出是抒发思亲之情的?

  3、明明是诗人望月,为何诗中却写妻子看月?

  4、妻子明明有儿女在旁,为何诗中却说妻子独看月?

  5、妻子的思念程度如何?

  6、诗中仅仅表达了离别思念之情?

  7、诗歌主旨

  8、诗眼

  9、指导朗读

  (五)拓展探讨

  1、杜甫其它写月诗

  《月夜忆舍弟》——怀乡思亲情深意切。

  《江汉》——怀才不遇悲情绵绵

  《后出塞五首》(其二)——边塞苦寒苍凉悲壮

  《客夜》——天涯作客孤独凄凉

  小结:同一轮明月,同一位诗人,由于时、地、心境的不同而产生了不同的象征义。

  2唐宋其他诗人望月又产生了什么遐想,思怀、失意、永恒、高洁等

  (六)总结

  月的象征义非常丰富,并且随着时代的变迁,月的象征义也在变化发展。

  六、课后反思

  1.教师定位。

  在课堂各环节中,教师扮演引导者的角色,教师提纲契领的讲解之后,在教师的适时引导下,学生进行讨论发言,最后教师进行分析归纳,使学生在师生互动中受益。

  2.学生定位。

  始终把学生定位在课堂主体的地位,对学生采取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与集体合作、共同学习相结合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课前指导学生查找资料,鼓励学生利用校图书馆馆藏书籍和网络信息资源,充分搜集占有资料,并进行归纳梳理,形成初步看法和观点;课堂上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让他们全方位多角度的看问题,让他们的思维火花互相碰撞,最终形成正确的看法和观点,培养了学生研究学习、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好习惯。

  3.能力的重要性——注重学生能力素质的提高。

  在这堂课中,通过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着重培养学生的能力素质,

  4.教学的互动性——师生间的相互交流。

  为了使学生的学习层面和分析理解能力盘旋上升,老师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坡度,努力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附人评诗常有“诗眼”之说,所谓“诗眼”是作品中最能表现意境或主旨的关键词语.请指出《月夜》中的“诗眼”。

  “忆”。既然“忆”是诗眼,是理解整首诗的关键,也就是说它能串联起整首诗,那我们就围绕着这个“忆”字来整体感知一下这首诗。

语文说课稿 篇9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纪念刘和珍君》。

  一、说教材

  (一)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高中语文新课程必修五本书中,仅设有2个单元的现当代散文。必修一的第三个单元是写人记事的散文;必修2第一单元是写景状物的散文。共有6篇文章,(纪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荷塘月色》《故都的秋》《秋绿记》)〈纪念刘和珍君〉是学生进入高中学习的第一篇写人记事散文。

  相对于老教材,所选散文篇章比例有所下降。那么这就要求教师通过课本所选经典篇章的学习,将使学生学会散文鉴赏的方法,从而步入散文鉴赏的规律之门。

  本课是散文鉴赏的起始课,对后面的散文教学有着领启、示范作用。通过学习本文,将使学生学会散文鉴赏的方法,培养人文意识,进而阅读名家名篇,从而步入散文鉴赏的规律之门。因此,以开放的思维,以现代的教育模式来学习本文,将对散文的学习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

  (二) 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

  依此学情,根据新课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1、 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感知课文七部分之间的关系。

  2、 了解课文记叙、议论、抒情三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写法,体会作者其中的情感。

  3、 局部探讨课文,体会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4、 学习爱国青年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勇敢精神,感受鲁迅刚正不阿的性格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三) 教学重难点及确定依据

  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考虑到学生原有的基础,现有的困难以及学习上的心理特征,从而针对性的确立学习的重难点。

  1、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

  2、难点是夹叙夹议的方法;

  3、关键语句的理解。

  二、说学法

  (一)学情分析

  编者编排这些文章是希望通过阅读这些文章,要透过对人和事的描写,仔细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看作者如何在人物描写中体现对人物品行的评价,如何在叙事中或隐或显的情感倾向。要注意文章中哪些地方最能触动你的心灵,哪些地方让你过目不忘,想想这是为什么。这可能就是作品的亮点,不妨加以圈点批注,认真揣摩。

  对于我校高一的学生,学习本课要达到编者的目的,是比较的困难。学生对于这个“割裂”的文章形式,不宜接受。所以怎样引导学生先理顺文章内容,由浅入深,透过文章对人和事的描写,揭示作者多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成为一个难点。

  (一) 学法指导

  教是为了不教,学法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⑴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⑵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最大限度的使学生都能参与教学活动,通过讨论,发现学生独特的个性,创造性的思维。

  ⑶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养成质疑探究的习惯。

  ⑷“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指点学生拓展延伸,课外阅读名人名篇,强化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为高考作好准备。

  三、说教法

  如何突破重难点是本课的关键。

  ⑴从学情出发,注重“高视角,低起点”循序渐进合理科学的分解重难点,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整体感知,理清思路”,突出“感”字。第二课时“动态阅读,迁移应用”,突出“悟”字。以确保学生一课一得。

  ⑵依据美国心理学家达菲“阅读策略教学”安排阅读三步骤(习得知识——拓展延伸——迁移应用)。

  ⑶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手段,加大课堂信息量,以适应信息时代的变迁,同时加大随堂训练的容量,以适应高考的分量。

  ⑷依据“归真、求美、移情”的心理过程,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四、说教学过程

  课文有七节构成,学生在理解过程的时候,难免理不清头绪。因此我依照我们认识的基本规律,采用“挈领法”。

  (一)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学习文章的写作思路。

  提问:课文的题目是《纪念刘和珍君》,那么请阅读课文,看看课文的哪些部分是写刘和珍的',请为刘和珍写一篇小传。

  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学生就会把文章中的信息从新组合,把有关人物点点滴滴总结在一起。从而把人物形象丰富话。

  通过写小传,学生明晰了刘和珍有哪些事迹,之后让学生思考从这些事迹,认识刘和珍是怎样的一位青年?大概应抓住以下事迹:

  预定莽原(追求真理)

  “风潮”领袖(敢于反抗) 虑及母校(有远见,有革命责任感)

  府门喋血(勇敢坚强、勇于抗争) 难中救助(从容善良)

  在此基础上,水到渠成的提问到,“始终微笑”的这样优秀的学生却遇害了,每人个人的内心会怎样?

  悲!这种情感贯穿全文。

  在悲愤之后,我们就会追问,这样好的学生是谁杀的?是反动政府。被害之后,反动文人还进行毒辣的“”。对于这些,我们抱有的感情是什么?

  “愤”!通览全文,作者的“悲”和“愤”两股情感的烈焰无处不在在燃烧。

  这种悲愤的情感,即记述刘和珍君是课文的那几部分?一到五部分,那么六七两部分讲什么内容呢?

  这样把授课内容转到第二部分,揭示这次事件的教训和意义。

  这里需要指导学生怎样分析作者对待关于惨案意义的问题。

  鲁迅先生的深刻之处就在于就有肯定,又有否定。在肯定青年的血没有白流的同时,冷静地总结血的教训,告诫斗争者要改变斗争方式。

  (二)局部探讨,体会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如果说通过梳理,对文章整理的理解不难的话,对于文章个别语句的理解,确实难的。品读下面的例子:1、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1、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2、 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3、 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

  4、 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

  5、 在文中作者提到了几类人,“真的猛士”“庸人”“无恶意的闲人”“有恶意的闲人”等几类人,分别指什么人?对每一类的人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精神?

  6、 作者一方面说“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另一方面又说“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类似的话还有一些,找出来认真体会,看看前后是否矛盾。作者的感情是怎样发展的。

  另外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出还不理解的内容,可以让学生先互相探讨,然后老师引导理解。

  (三) 在整体加局部理解之后,拓展练习:

  1、假如给刘和珍君烈士塑像,你会有哪些设想?

  2、请根据你的理解,为刘和珍君写一幅挽联。

  (二) 作业布置 写一则“三·一八”简讯。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