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数学说课稿

数学说课稿

时间:2021-12-31 09:54:52 说课稿 我要投稿

数学说课稿合集9篇

  作为一名教师,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数学说课稿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数学说课稿合集9篇

数学说课稿 篇1

  我执教的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游戏公平》第一课时的内容。

  关于这部分知识学生在二年级上册学习了可能性,初步感知事件发生的不确定现象,可以用“一定”、“不可能”、“有可能”来描述。三年级上册学习了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并能够用“一定”、“经常”、“偶尔”、“不可能”……等词语描述生活中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而在本单元的学习中,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游戏活动,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并学会分析、判断规则的公平性,能设计公平的游戏规则。

  在这一册教学中学生将进行一些简单的可能性大小的计算。但不是马上进入计算,而是在抓住“可能性相等”这一重要概念,通过游戏活动加深对它的理解。为以后进一步了解概率的意义和计算事件发生的概率打下基础。在充分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去猜想、实验、分析、推断、最后得出结论,体验事件发生可能性相等,游戏规则公平。再放到生活的广角下去设计更新奇的两个人或更多人的公平的.游戏规则。

  为了更好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设计意图:从孩子的生活实际出发,借助小明和小华“下棋”这一熟悉又兴奋的情境创设,最大限度的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帮忙献计献策,自然而然的引入新课,直奔主题。

  【二】实验分析,体验公平 。(主要安排了两个实验活动)

  活动一:掷骰子

  设计意图:在出示游戏规则后,先适当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对规则进行初步的分析和判断,然后再亲自动手实验。

  第一次实验,先让学生初步感受实验过程,体验实验的随机性、偶然性。为了实验结果更加明显,再进行第二次实验,规定试验次数,最后统计全班的实验结果。使学生通过实验、分析、验证课最先的猜想,并得出“可能性不相等,游戏规则不公平”的结论。

  活动二:抛硬币

  通过学生抛硬币的实验,引导学生对游戏规则的公平与否进行判断。在判断中进一步体会到游戏的公平与可能性之间的关系。

  【三】应用所学、拓展应用

  通过对摸球、摸扑克牌、游戏规则的判断,使这节课的新知得到巩固和内化,并应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设计出更多公平的游戏规则,进而使学生更扎实、更深入地理解“可能性相等”游戏才公平这一原则。

  总结: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今天第一次在诸位领导和这么多同事面前上课,说实话,内心很忐忑。因为自身参加工作的时间较短,尤其在教学方面还有许多缺点和不足,在座的各位都是我学习的榜样。今天上这节数学课,谈不上是引路课,只希望能通过此次活动,各位领导和同事能多提宝贵意见,指出我的不足,让我能更快的成长和进步!

数学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第六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中的第一课时。《数学广角》是我们新教材中新增设的一个内容,它主要是介绍和渗透一些数学思想方法,涉及的重叠问题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在本节课前,学生虽然已经学习过分类的思想方法,但集合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针对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在这里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去初步体会集合思想,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学生只要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就可以了,综上分析,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中感受到交集的含义。能借助直观图,体验利用韦恩图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通过小组整理图表的活动,启发学生对交集部分的理解,培养学生操作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评价说理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生活情景的课堂再现,让学生在探究、应用知识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学会利用交集的含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用图示的方式感受到交集部分。

  为了有效的达到教学目标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以下教学策略

  四、教学策略:

  1.关注数学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集合问题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因此必须通过学生的生活世界.让抽象的问题生活化,教学中通过摆、画、移动、整理等过程得出韦恩图,发现图形表示的优越性,又让学生经历现场的调查并以图形表示出来,最后运用语言、图表来表现,是对集合知识高度理解与综合应用的体现。整个认知过程是问题不断解决,认识不断清晰,知识不断建构的过程。

  2、突出数学学习方式的综合运用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调查感知。

  在课前通过合理有效的谈话,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教学营造了轻松和谐的氛围。首先调查学生喜欢游泳和足球两项运动的情况,又引导学生用“喜欢”、“只喜欢”和“既喜欢……又喜欢”来介绍自己,提醒学生用准确的语言来表达,为本课的难点突破埋下伏笔.使学生初步感受重复,因为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当学生的兴趣被调动之后,水到渠成的引出课题。

  2、设问质疑。引发冲突

  一切学习源于对知识的渴求,只有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才能达到教育的最理想效果。上课伊始出现森林运动会小动物参加篮球赛、足球赛的情况表,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设问质疑,让学生发现表格之混乱,使学生的思维世界中出现碰撞,便产生了求知的火花,从而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领悟问题存在的根源——重复。

  3、小组合作,整理表格

  当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后,及时的提出修改表格的三点要求:怎样排才能一眼看出有几种动物?让学生分组合作进行整理,在合作的过程中相机进行指导。当学生整理出简洁明了的表格后,再巧妙地引出韦恩图,接着利用课件演示每一部分的意义,让学生用语言表述图意使本节课的难点悄然解决。

  接着根据学生观察韦恩图得出的信息,引导学生从图的形式转化成算式的形式,从而解决了“初步学会利用交集的含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这一重点。

  然后组织学生一步步创造出韦恩图即集合图,再比较图与表,突出韦恩图的价值,从而肯定学生的科学创造过程。整个环节完全是让学生经历自己创造韦恩图的过程,学生在快乐的合作探究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因此学生主动地打开了数学王国的大门。同时,通过一道追加习题,强化新知。进一步感受交集的含义。

  4、实践运用,发展新知

  让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这是新课改下很流行的话语。作为一节新授课的尾声部分——实践运用,应该促进学生发展,因此,在练习中我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1、读图训练,强化新知。2、完成教材中设计的习题,加深对集合的认识和计算方法的掌握。3、给学生一个开放的空间,当场调查爸爸吸烟喝酒的情况,让学生自主探索自己设计出集合图,在内化提升的过程中进行健康教育。充分地利用韦恩图,让他们明白韦恩图在平时生活中也是非常有用

  习题的设计在有层次、有梯度、有价值的前提下,既,培养学生操作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评价说理能力。又让学生在探究、应用知识中体验了数学的价值。

  数学课不仅是让学生学数学,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欣赏数学、体验数学的神奇价值,从欣赏和体验中去感悟数学道理、培养数学素养。本节课学生在四个活动的参与中,真正的作到了自主探索、不断创造,体验到了数学学习的快乐与成功。

数学说课稿 篇3

  这节课的内容是在已经认识直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又为平行四边形的教学作准备,也是进一步学习空间与图形的重要基础之一。 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及潜在的学习状态,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认识平行线。教学难点是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考虑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使学生联系生活情景,体验直线的相交与不相交关系,认识两条直线互相平行,能判断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

  2、使学生能根据直线平行的意义,画出平行线;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掌握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的步骤和方法,能正确地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3、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形成平行线的表象,发展空间观念;初步了解生活里的平行现象,产生学习图形位置关系的兴趣。

  这节课我是这样教学的;

  一、教学认识平行线

  在课的开始,我先用多媒体课件动态地呈现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体育场。出示体育场中的直跑道1路灯2两条交叉的小路3山羊4等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一说图中有哪些可以看作是直的线。接着从图片中动态地抽象出几组直线。让学生观察每组的两条直线,提出一个问题,根据每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你能把他们分成几组?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观察、讨论、交流。在学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我也加入到小组中,倾听学生的各种不同的想法。在小组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组织全班同学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怎样想的?学生可能出现各种不同的答案,有的认为分成两组,(路灯和小路的是交叉的,跑道和山羊是不相交的)有的认为分成三组,(跑道、山羊分别分成两组,路灯和小路分为一组),对于学生的不同的答案,我不急于评判,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哪一种分法正确?找出能说服别人的理由。在生生之间的对话中,使学生认识到第四组的两条直线也是相交的,同时对不相交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认识的也较为深刻。 在此基础上,我指出象第一组这样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说说什么样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行的含义。再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可以看作平行的例子,使学生进一步感知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丰富平行的表象。接着,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学生自由判断,指名说判断的理由。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学生通过对生活中的两条直线位置关系的初步感知,到对每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的分类,概括平行的含义,到找生活中平行的例子,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逐步建立平行的表象,对平行线的认识逐步清晰。

  二、画平行线

  在教学画平行线时,我先让学生借助一些材料和直尺,想办法画一组平行线。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画。学生可能出现各种不同的画法,(可能有的是对的,也可能有的是错的)让不同画法的同学展示自己的画法。然后让学生进行评价交流:你认为哪些画法是规范的,哪些画法是不规范的?说出能证明自己的理由。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交流,学生通过对各种不同的基础性资源的交流中,进一步感受平行的特点,感受画平行线应使两条直线间的距离保持不变。在此基础上,让画法规范的同学演示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的方法。然后让学生完成作业纸上的练习,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和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学生独立画,组内互查画的是否规范,交流各自画法。 这样,学生经过自由尝试画平行线,通过对各种画法的交流、评价,逐步概括出较规范的画法,在此基础上,按要求画平行线,进一步提高学生画平行线的能力。

  为了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平行线的特征,深化概念的理解,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我设计了以下练习:

  首先,想想做做第2题拿出课前发的长方形的纸,按要求对折两次,再打开,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想办法证明你的发现是否正确。学生独立操作,在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然后组织全班交流:说说你有什么发现?你是怎样证明的?使学生在操作、猜测、讨论、交流中了解长方形对边是相互平行的,长方形对边之间平行的线段都是相等的。

  接着,我出示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说说各有几组平行线段,使学生感受不同图形的特点,深化对这些图形的认识。

  最后,我出示想想做做第5题 让学生找出互相平行的线段,在全班交流。

  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平行线的认识,同时进一步体验平移的特征。 临近课尾,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说说自己的收获,并结合本节课的学习,谈谈自己还想解决哪些问题,从而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促进学生学习的发展。

数学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在学生了解事件可能发生或一定发生、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小的知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使学生进一步知道事件发生有几种可能的结果,体会可能性结果是有大小的。教材中提供了转转盘、抛图钉和摸球3个实验活动,其中猜测转转盘的结果目的是使学生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抛图钉实验进一步研究简单事件发生的几种可能的结果,以及结果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摸球实验是由摸出一个球来列举出事件发生的所有可能结果,以及不同结果的可能性大小,然后进一步探讨复杂的摸出2个球的所有可能结果。教材中提供的实验活动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将猜测与实验相结合,通过具体的活动来体验随机事件中所蕴涵的规律,突出实验在研究随机现象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经历提出问题、收集和处理数据、作出决策和预测的过程,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经历可能性试验的具体试验,感受事情发生的不确定性,从中体验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能列举出事情可能发生的所有结果。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摸球、抛纸杯、摸球等活动的观察、猜想、实验、证明,经历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使学生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和运用数学进行思考的能力。感受到动手试验是获得科学结论的一种有效方法,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获取数据、并利用数据进行猜测与推理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在猜想、实验、操作活动中,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体验数学活动充满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科学性,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积极思考的习惯。学会和同伴交换意见,发展合作交流意识。

  教学重点:

  进一步体会有的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些,有的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小些。

  教学难点:

  能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并能根据数据知道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还将借助自制的教具如转盘、红白黄三种颜色的乒乓球、纸盒等来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

  二、说教法与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大胆探索通过数学实践活动这种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所以我以三个活动贯穿整堂课:

  1、以学生身边常见的一种活动转转盘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学生通过亲自操作,亲身体验,对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会有直观的感受。并且让学生在猜的基础上再实际动手转动转盘,可以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

  2、通过抛纸杯的试验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来描述、解释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进一步了解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大小。

  3、通过摸球活动使学生体会对事物判断应有一定的根据,猜测也要科学地进行,不能盲目瞎猜,培养学生不遗漏地列举出事情可能发生的所有结果的能力。

  三、说教学流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本着创造性的利用教材,按课程标准来上课的理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修改和重组了教材,通过利用实践活动,努力贯彻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的理念,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变为丰富有趣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实践,在活动中探究,在活动中感悟,体验数学学习的愉快和乐趣,力争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不仅获得了知识,同时亲身经历和体验了知识获得的过程。

  (一)故事导入,复习旧知

  一上课,我准备口述故事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导入新课的教学。我说上课前老师先给大家讲个故事,宋国有个农夫正在田里翻土。突然,他看见有一只野兔一头撞在田边的树墩子上,便倒在那儿一动也不动了。农民走过去一看:兔子死了。农民高兴极了,他一点力气没花,就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从此,他再也不肯出力气种地了。同学们想想这个农民还能捡到兔子吗?

  以学生喜欢的故事引出上学期学过的可能性的相关知识,学生回忆起旧知,同时能大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样的好奇心和兴趣是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内驱力,又能较好地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愉悦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为下面的教学聚集动力。这时就很自然的引出课题,刚才同学们猜测时用到上学期学过的有关可能性的知识,我们知道,生活中有的事情可能发生,有的事情不可能发生。今天我们就来继续研究可能性的问题(出示课题猜一猜)

  (二)实验操作,探究新知

  爱动是孩子的天性,游戏是孩子的最爱。游戏教学以其内在的趣味性诱发儿童潜在的学习动机,启动和调节儿童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感到学习的轻松与愉悦。因此在这一层次中为了让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猜地方法,我设计了三次猜的游戏,使学生在循序渐进的猜之中掌握猜的技巧:

  1、转盘游戏。

  出示三种转盘:蓝色部分大于黄色部分、蓝色部分和黄色部分等大、红色部分最大蓝色部分次之黄色部分再次这三种转盘。先让学生观察,引导学生猜测,让学生通过猜一猜,再转一转的方法参与实验的全过程,同时感受到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对于转盘来讲,哪种颜色的面积越大,那么指针停在这种颜色的可能性越大。

  2、抛纸杯,自主探究。

  (1)问个问题让学生猜测引起学生的好奇心。现在,老师手里拿着一样东西,在你们小组长的桌上也有,请你猜猜是什么?

  (2)分小组来做这个抛纸杯的试验,这是本节课的重要环节。先独立活动,每人抛5次,把抛的结果记录在抛纸杯表格中。抛完以后,小组长汇总,把现每种情况的次数进行合计。组长统计完以后,观察组长记录的表格,最后全班汇报,得出结论。

  (3)让学生通过实验、汇报等一系列的活动感受到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得出结论:纸杯落地后,三种结果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不一样,侧放的可能性大。同时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合作能力。 通过抛纸杯的试验不仅可以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来描述、解释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3、摸球活动

  通过抛纸杯,学生已经知道了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接下来的摸球游戏进一步证明这个结论。

  1、当箱子里有1白2黄球时,任意摸一个球有两种结果,摸到黄球的可能性大,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小。先让学生猜测可能性填写在课本上,然后组织学生动手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2、当箱子里有1白2黄3红球时,任意摸一个球,可能出现三种结果,摸到红球的可能性大,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小。同样先让学生猜测可能性填写在课本上,然后组织学生动手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通过着两个游戏,学生已经完全掌握了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3、讨论:当箱子里有二个白球,二个黄球时,可能出现哪些结果,此时不需要实验,学生经过讨论就能说出结果,学生经过讨论会说出所有的结果。

  在这里,组织学生动手实验,一方面是帮助学生由前面的直观感受培养抽象思维,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探索意识,另一方面,在这个活动中,使学生经历猜测、实验、动手操作、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过程,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描述,认识到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在实际解决问题中的应用,感受数学的严谨性、科学性,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

  (三)走进生活,应用拓展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育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因此在课的末尾我准备对学生说:在生活中的很多地方都存在可能性的知识,我们也可以用可能性的知识来帮助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翻开课本第74页的你知道吗,让学生读一读,说说明天要带伞吗?为什么?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总结全课,回归生活

  在本节课即将结束时,我准备向学生提出:不知不觉一节课就要过去了,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和感受要对大家说吗?引导学生进行最后的总结与交流,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反思和总结一节课的收获和体会,不但学会反思和评价自己,而且学会反思和评价他人,培养学生善于总结的好习惯。最后总结:数学知识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希望同学们能做个生活中的有心人,学习中有心人,不但能从课本中学到知识,从生活中也能获得更多的知识。以此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将学习和探究延续到课堂之外。

数学说课稿 篇5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圆柱的体积》。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流程三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说内容。《圆柱的体积》这节课选自冀教版六年级数学第12册三单元,主要内容是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2.教材简析。

  这一单元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体知识的最后部分,是几何知识的综合运用。《圆柱的体积》一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了圆面积公式的推导和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生已经有了把圆拼成近似的长方形的经验,很容易联想到把圆柱切拼成长方体。学好这部分知识,为今后学习复杂的形体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是后继学习的前提。

  3、分析教材的编写思路、结构特点。

  为了更好地理解教材,我认真研读了人教版与冀教版两种不同版本的教材:

  冀教版教材:教材由过生日的情景图和两个不易直观比较出体积的茶叶桶,呈现了问题情境。接着由“议一议”启发学生猜想怎样计算圆柱体积,在猜想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利用手中的圆柱体学具把一个圆柱体等分成16份、32等份拼成新的拼成长方体。然后提出“说一说”引导同学观察讨论:拼成的长方体和圆柱体有什么关系?从而推导出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通过例题1得以简单应用。

  人教版教材:教材没有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直接奔入主题猜想怎样计算圆柱体积,直接引导学生利用手中的圆柱体学具,把一个圆柱体等分成16份、32份等新的拼成长方体。引导同学观察讨论:拼成的长方体和圆柱体有什么关系?从而推导出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出示例4巩固应用,出示例5应用公式计算容积。

  通过对比分析,发现:从教材内容安排和活动设计上,主导思想是一致的,都非常重视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究圆柱体积公式的全过程,在这些教学活动中,着重以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两种学习方式交替进行,让他们真正以课堂主人的身份参与全程,教师只是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不同的是为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引出问题的.方式不同,冀教版更考虑学生年龄特点,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让学生主动的去探究。但殊途同归,最终的学习目标是一致的。

  4.说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分别从知识、能力、情感与态度三方面拟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公式,能计算圆柱的体积。

  (2)能力目标:经历认识圆柱体积,探索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过程。

  (3)情感与态度目标:在探索圆柱体积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体验数学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5、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教学重难点确定为:

  教学重点: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学会计算圆柱的体积。

  因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比较复杂,需要用转化的方法来考虑,推导过程要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因此,圆柱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说学情。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习惯于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具有一定的探究与合作交流的能力。他们在学习几种多边形面积公式及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中已经能够熟练地运用“割补”的方法实现对图形的转化,在学习圆的周长有关知识及圆柱的侧面积时,他们也对“化曲为直”的思想有所体会和运用,为了实现上述教学目标,我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引领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

  三、说教学流程。

  合理安排教学流程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根据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特点,针对教学目标,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步骤来完成教学。

  (一)口算:

  1、口头答出11至20各数的平方。

  2、口头答出3.14与一位数的积。

  这样设计的目的除了培养口算习惯,提高口算能力外,还为本节课计算圆柱的体积做了充分的准备(涉及到底面积计算)。

  (二 )创设情境 。

  由多媒体播放生日快乐歌曲,谈谈听到歌声想到了什么?记得爸爸、妈妈的生日吗?然后出示亮亮和爷爷同一天过生日的情境图,说一说发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到两个蛋糕都是圆柱形的,爷爷的生日蛋糕大,就是蛋糕的体积大。初步感受认识圆柱的体积,同时进行情感教育。

  然后拿出两个不易直观比较出体积大小的茶叶桶,提出:你能说出哪个茶叶桶的体积大吗?用眼睛无法看出哪个茶叶筒的体积大,能不能想个办法比较两个茶叶桶体积的大小?从而使学生感受到学会计算圆柱体积的必要性。

  设计意图:这样通过亲切、自然的课前交流,使学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给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引出新课。

  (三)、自学。

  首先提出怎样求圆柱的体积呢?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大胆猜一猜,想一想该怎样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呢?引导学生回忆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用课件展示,同时联想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学生可能会猜出把圆柱转化为学过的长方体来计算。

  猜得对不对呢?接着学生小组合作,动手实验,利用手中的圆柱体学具把一个圆柱体等分成16份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拼成的长方体和圆柱体有什么关系?你们发现了什么?小组讨论。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组内交流,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合理猜想,独立操作,仔细观察,集体讨论,交流总结,学会用转化的思想解决数学问题 。

  (四)、展示。

  首先每个小组派代表到前面展示学习成果,得出将圆柱体等分成16份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近似长方体的底面就是圆柱的底面积;近似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近似长方体的体积就是圆柱的体积,其他小组补充,质疑,从而归纳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V=Sh。

  最后教师再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将圆柱体等分成16份再重新组合,看看可以得出一个什么样的立体图形?印证学生的结论。

  设计意图:让知识在观察、操作、比较中内化,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这种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突破重点,化解难点。获得自主学习的快感。

  (五)自学并展示2。

  出示例1:一根圆柱形钢材,底面积是50平方厘米,高是1.5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先由学生读题自己独立完成,请一位学生到前面用展台展示,战士时重点提问学生,在解题时要注意什么?让学生自己来概括总结出:(1)单位要统一(2)求出的是体积,要用体积单位。

  设计意图:在掌握了圆柱体积计算的方法之后,安排例1进行尝试练习,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可以培养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同时把所学知识转化为相应的技能。

  (六)、反馈。

  第一层次:练一练1题:直接给出底面积和高,独立计算各圆柱的体。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巩固圆柱的体积公式。

  第二层次:课件出示:口答求下列各圆柱体的体积(只列算式不计算)。

  (1)底面圆的半径是3厘米,高4厘米。

  (2)底面圆的直径是6分米,高是8分米。

  (3)底面圆的周长是12.56厘米,高是6厘米。

  第三层次:练习第2题。作业本上完成。方钢长50厘米,底面边长12厘米,锻造成底面为90平方厘米的圆柱体,求长?优等生再完成:用一个棱长是6分米的正方体,做一个最大的圆柱,圆柱的体积是多少?是两道变形题,通过反馈,巩固新知识,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把所学知识进一步转化为能力,在练习中发展智力,培养优良的思维品质和学习习惯。

  (七)总结全课,深化教学目标

  结合板书,引导学生说出本课所学的内容,我是这样设计的: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你有什么收获?

  目的在于让学生懂得新知识的得来是通过已学的知识来解决的,希望同学们多动脑,勤思考,生活中有许多问题需要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望同学们能学会运用,善于用转化的思想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

  板书设计: 圆柱的体积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 ↓ ↓

  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 × 高

  ↓ ↓

  V = S * h

  回顾反思整个教学过程,主要体现如下设计理念: 情境生活化:通过情境的创设,以求圆柱的体积为主线,在学生熟悉喜爱的生活情境中探索数学问题。 学习自主化: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仔细观察,说一说,辨一辨,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为凸现这一学习过程,我给予学生更多的空间,学生在相互的碰撞和交流中发现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同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圆满的同时,我也觉得会有一些可能出现问题的地方:比如,在具体的运用和实践中一定要注意和圆柱的侧面积加以区别,这一点我在实际的教学中会多加以指导和训练。

  以上是我的说课过程,请各位领导,老师提出宝贵的意见 。谢谢!

数学说课稿 篇6

  一、教材分析与处理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学生初步认识圆锥曲线是从椭圆开始的,双曲线的学习是对其研究内容的进一步深化和提高。如果双曲线研究的透彻、清楚,那么抛物线的学习就会顺理成章。所以说本节课的作用就是纵向承接椭圆定义和标准方程的研究,横向为双曲线的简单性质的学习打下基础。

  2、学生状况分析:

  学生在学习这节课之前,已掌握了椭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也曾经尝试过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所以说从知识和学习方式上来说学生已具备了自行探索和推导方程的基础。另外,高二学生思维活跃,敢于表现自己,不喜欢被动地接受别人现成的观点,但同时也缺乏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识。

  根据以上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规律我希望学生能达到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双曲线的定义并能独立推导标准方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定义及标准方程的挖掘与探究 ,使学生进一步体验类比及数形结合等思想方法的运用,提高学生的观察与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交流探索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认识问题。

  4.教学重点、难点

  依据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和掌握双曲线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难点是双曲线标准方程的推导。

  5、教材处理:

  我对教学内容作了一点调整:教材中是借用细绳画出的双曲线图形,而我改用几何画板画出双曲线图形。因为相比之下,几何画板更为形象直观。通过几何画板,学生不仅可看到双曲线形成的过程,而且较易看出椭圆与双曲线形成的联系和区别。

  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认为:“学习任何东西最好的途径是自己去发现。”

  双曲线的定义和标准方程与椭圆很类似,学生已经有了一些学习椭圆的经验, 所以本节课我

  采用了“启发探究”式的教学方法,重点突出以下两点:

  (1)以类比思维作为教学的主线

  (2)以自主探究作为学生的学习方法

  2、 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体现在用几何画板画双曲线。但不是单纯用动画演示给学生看,而是用动画启发引导学生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教学过程与设计

  为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更好地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我把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一)知识引入---- 知识回顾、观察动画、概括定义

  在课的开始我设置了这样几个问题,以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回顾:

  (1)椭圆的第一定义是什么?定义中哪些字非常关键?

  (2)椭圆的标准方程是什么?

数学说课稿 篇7

  一.教材内容分析:

  1.本节课内容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概括地讲,本节课内容的地位体现在它的基础性,作用体现在它的工具性。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是初中一元一次不等式或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延续和深化,对已学习过的集合知识的巩固和运用具有重要的作用,也与后面的函数、数列、三角函数、线形规划、直线与圆锥曲线以及导数等内容密切相关。许多问题的解决都会借助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因此,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在整个高中数学教学中具有很强的基础性,体现出很大的工具作用。

  2.教学目标定位。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高考考试大纲说明、新课程标准精神、高一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状况和学生心理认知特征,我确定了四个层面的教学目标。第一层面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知识目标:熟练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的两种解法,正确理解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和二次函数三者的关系。第二层面是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数形结合与等价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运算和作图能力。第三层面是德育目标,通过对解不等式过程中等与不等对立统一关系的认识,向学生逐步渗透辨证唯物主义思想。第四层面是情感目标,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究,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确定。

  本节课是在复习了一次不等式的解法之后,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研究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只要学生能够理解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和二次函数三者的关系,并利用其关系解不等式即可。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关键是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和二次函数三者的'关系。

  二.教法学法分析:

  数学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质和美好情感的重要学科,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解题能力,还要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会学习、乐于学习,感受数学学科的人文思想,使学生在学习中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为了更好地体现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关系和“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紧紧围绕教师组织——启发引导,学生探究——交流发现,组织开展教学活动。我设计了①创设情景——引入新课,②交流探究——发现规律,③启发引导——形成结论,④练习小结——深化巩固,⑤思维拓展——提高能力,五个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教学环节,在教学中注意关注整个过程和全体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

  三.教学过程分析: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长期以来,学生对学习数学缺乏兴趣,甚至失去信心,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老师在教学中不重视学生对学习的情感体验,教学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情感和需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习中树立信心,感受学习的乐趣。根据教材内容的安排,我以学生熟悉的画一次函数图象、求一次方程和一次不等式的解为背景知识切入,设置一个练习题组,一方面让学生总结复习已有知识,为后面学习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打下基础,做好铺垫,另一方面,使学生在自己熟悉的问题中首先获得解题成功的快乐体验,然后以20xx年江苏省的一道高考试题为引子,引入本节课的新授内容。对于本题,引导学生,利用上面解练习题组1的方法,画出二次函数图象来解答。二次函数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本题又给出了函数图象上许多点,相信学生画出图象应该不成问题,只要教师适当点拨,学生不难得到正确答案。以高考试题为背景引入新课,可以提高学生兴趣,抓住学生眼球,吸引学生注意力,还可以让学生实实在在感受到,高考题就在我们的课本中,就在我们平常的练习中。

  2.探究交流——发现规律。从特殊到一般是我们发现问题、寻求规律、揭示问题本质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我把课本例题1、2编为练习题组(一),交由学生用上面解高考题的方法——图象法去解,学生由于熟知二次函数图象,求解应该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注意对比两题的异同,组织引导学生展开交流讨论,探讨第(2)题能不能先把二次项系数化正以后再构造函数画图求解。然后达成共识,如果二次项系数为负数时,先做等价转化,把二次项系数化为正数再解,课本19页例3、例4作为题组(二),继续让学生用上面的图象法,由学生自己求解,这时我及时提示学生注意这两题与题组(一)中两题的不同(例1、例2对应方程都有两个不等实根,例3对应方程有两相等实根,例4对应方程无实根)。两个题组的练习之后,可以寻求解二次不等式的一般规律。

  3.启发引导——形成结论。前面两个题组的四个小题,基本涵盖了一般一元二次不等式解的各种情况,进一步启发引导学生将特殊、具体题目的结论做一般化总结,与学生一起就 △>0,△<0,△=0 c="">0或ax2+bx+c<0 a="">0)的解的情况应该水到渠成。至此,学生可以感受到,解二次不等式只须①将二次项系数化为正数,②求解二次方程 ax2+bx+c=0 的根。③根据①后的二次不等式的符号写出解集即可,必要时也可以结合图象写解集。这样我们就得到了二次不等式的另外一种解法(可称为“三步曲”法)。

  4.训练小结——巩固深化。为了巩固和加深二次不等式的两种解法,接下来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完成课本21页练习1-4题。本环节请不同层次的学生在黑板上书写解题过程,之后师生共同纠正问题,规范解题过程的书写。

  5.延伸拓宽——提高能力。课堂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体现分类推进,分层教学的原则。为此,我又设计了一个提高练习题组,共有三道备选题目,以供程度较好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够更好的展示自己的解题能力,取得更进一步的提高。

  四.课堂意外预案: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更多的关注学生自主探究、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批评性。在课堂上学生往往会提出让老师感到“意外”的问题,我在平时的教学中重视对“课堂意外预案”的探索和思考,备课时尽量设想课堂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情况,做到有备无患,以免在课堂中学生提出让自己出乎意料的问题,使自己陷入被动尴尬境地。结合以往经验,在本节课,我提出两个“意外预案”。

  1.学生在做课本练习1(x+2)(x-3)>0 时,可能会问到转化为不等式组{

  或{

  求解对不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想法非常好,应给予肯定和鼓励,这与下节简单分式不等式和高次不等式的解法有关,是解不等式的另一种解法——等价转化法,不在本节课之列。

  2.根据以往的经验,在解(x-1)(x+2)>1一类的不等式的时候,由于受方程(x+1)(x+2)=0 可转化为x-1=0或x+2=0求解的影响,有可能会出现将不等式转化为不等式组{

  来求解的错误做法,教师要关注学生,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纠正,指出上面的转化不是等价转化。

数学说课稿 篇8

  一、教材分析:

  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二单元的学习内容,应当在学生掌握了长方形以及圆的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为后面学习一些立体几何知识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学生的学习目标应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方面融为一体,为了落实这几点,本节课我们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想象和操作等活动,加深对圆柱特征的认识,理解圆柱表面积的的含义,知道圆柱的侧面展开后可以是一个长方形。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触摸、观察、操作等多种方法提高分析、概括的能力,理解空间观念,并能利用知识合理灵活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结合具体的情境和动手操作,探索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亲身体验到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挑战性,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使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能够从交流中获益。通过学生们自己的认识来制定教学目标符合学生学习数学的认知规律,让他们亲身经历问题的解决过程,提高他们对问题的感性认识,经过一系列的实践和计算,提高他们对问题的理性认识。能根据具体情境,灵活运用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想象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转化的思想。也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包括大胆猜想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顽强的学习毅力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圆柱体的侧面积和表面积在本课教材中占重要地位,它们是学习其它几何知识的基础。所以本课的重点是:探索圆柱体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由于圆柱体的侧面积计算较为抽象,加之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不够丰富,所以本课的难点是:理解圆柱侧面展开的多样性,将展开图与圆柱的各部分联系起来,并推导出圆柱体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公式。而解决这一难点的关键是:把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后所得到的长方形各部分同圆柱体各部分间的关系。

  四、教学目标:

  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并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要按照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遵循启发式引导学生展开思维、探究证明思路、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提高学生的参与率。这样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让学生主动、自觉地学习,让他们在学习中学会学习,这实际上式交给了学生自由飞翔的翅膀,交给了他们点石成金的金指头。

  五、学习方法:

  在本课的学习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力、动手操作能力、探索能力和推理概括能力。所以学生的学法以学生自备的圆柱形纸盒、长方形纸、剪刀等学具为载体,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学习活动。学习活动以小组共同探索、交流讨论、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教师适时进行点拨,创设平等、自主、和谐的教学环境,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比较、推理、概括等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让学生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并学会操作、观察、比较、分析和概括,学会想象,学会与人交往。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得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个目的。

  六、教学过程: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让学生充分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为了落实这几点,我按以下四个阶段完成本课。

  (一)温故而引新,巧妙入境。

  这个过程我展示3个方面的复习内容:

  (1)我知道圆柱的特征是

  (2)圆的周长怎样计算?圆的面积又是怎样计算的呢?说一说,并用字母表示出来。

  (3)你知道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吗?

  以上设计让学生逐题完成,通过个人汇报集体评价的形式来进行。让学生在复习中进一步掌握圆柱的特征,回顾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及长方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这些知识完全与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有关,为下一步探索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计算方法作好铺垫,同时也让学生领会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充分体现数学知识的前后连贯性。

  (二)设置悬念,创设探究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出本课的探究主题。

  在此我用富有激励性的语言来引导学生:

  请你拿出自己准备的圆柱形纸盒,这是我给大家准备的一个模型,现在我请大家帮助我设计一个你手中的模型一样的圆柱形纸盒,你能告诉我你需要多大面积的纸吗?(让学生沉思一会儿后请学生起来汇报,发表自己的意见,根据学生的回答,慢慢引导学生理解这实际上是求圆柱的表面积,然后引导学生分别说一说自己对圆柱表面积的认识。)

  你知道圆柱的表面积指的是什么吗?(这样通过说一说让学生理解圆柱的表面积的含义,进而引出新课,揭示课题。)

  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主题《圆柱的表面积》。

  这样设计让学生明白探究的必要性,让学生明确探究目的和探究方向,同时又具有挑战性,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三)动手操作,合作研究,汇报交流,发现联系,总结方法。

  1、动手操作。

  你知道圆柱的侧面是个什么面吗?你能想办法让它成为我们认识的图形吗?请你用手中的长方形纸、剪刀动手做一做,试试看。

  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尝试,教师进行巡视、引导和点拨,通过学生动手将圆柱的侧面展开成平面图形的过程(比如让学生想办法把圆柱的侧面展开,或者用长方形纸卷成一个圆柱的侧面,或用大卷的塑料胶带做演示),来感受化曲为直的思想,获得直观的感受。

  2、合作研究。

  如果沿着圆柱的一条高把圆柱的侧面展开,会得到什么图形呢?请你和你的同伴说说看。

  3、汇报交流。

  让学生把自己的展开结果展示给大家看。

  4、进行推理,总结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测量圆柱底面周长和侧面展开后得到的长方形的长或用彩色笔做记号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分析出圆柱的底面周长和侧面展开成的长方形的长之间的关系。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概括总结:你知道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吗?那么圆柱的侧面积又是怎样计算的呢?

  因为有了上述的探究过程,学生很自然而然的就会概括出圆柱的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底面周长乘高,也就是圆的周长乘高。学生概括出公式以后让学生写下来,并读一读,用黑板展示出来。然后让学生思考:要求圆柱的侧面积需要知道哪些条件呢?

  引出例1:已知一个圆柱的底面直径是0.5m,高是1.8m,求它的侧面积。(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5、归纳新知。

  你现在知道怎样求圆柱的表面积了吗?先自己写出你的研究结果,再和同伴交流交流,然后向大家展示你的成果,让大家分享你的成功

  通过独立思考同伴交流全班汇报总结公式来完成。(这一环节,使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等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做到了在动手操作中发现,在合作中学习,在交流中成长,这样能够更好的突破难点。)完成后让学生动手根据自己探究的结果完成例2、

  6、联系生活,巩固练习,培养能力。

  这一环节是巩固内化空间基础知识,培养拓展空间思维,形成学生对空间的感受能力,学习关于空间几何一些简单知识点的重要环节。因而我设计的练习题在注重知识运用的前提下,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能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让他们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这一过程我安排了课本上例3.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让学生明白在实际生活中计算圆柱的表面积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结合实际进行计算,讲解进一法的意义和使用范围。

  (四)全课总结,促进构建。

  这是作为新课必要的一个环节,通过学生自己总结和评价,既加深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消化,又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和兴趣。结合板书,让学生说说本课学到的知识,并说出是怎样学到的。

  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对本课所学的知识有系统的认识,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数学说课稿 篇9

  一、说教材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小数、分数的认识以及熟练掌握了通分的方法与技能之后进行的教学,对于丰富学生的数感以及今后学习百分数的应用有着重要的作用。例1通过三个层次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逐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第一层次,呈现篮球队投篮次数和投中次数的统计表,并提出问题。第二层次,将表中的几个分数分别改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并比较它们的大小,初步体会百分数的特点和作用。第三层次,揭示百分数的概念,介绍百分数的读写方法。在“试一试”与练习中进一步完善和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初步体会百分数与分数、比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为进一步学习百分数积累经验。

  教学目标:

  新课标的要求是“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结合本节课的内容,根据学生的知识现状和年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能正确地读写百分数,体会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过程方法目标:让学生经历百分数意义的探究过程,体会百分数与分数、比的联系与区别。

  3.情感价值目标:通过举例和解释生活中的百分数,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写百分数。

  教学难点:

  体会百分数与分数、比的联系与区别。

  二、说教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和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通过认真分析教材,贯彻新课标的精神,并结合小学六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中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生活化、活动化的问题情境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和问题意识,使学生产生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积极心态。因此在导入新课时,我通过定点投篮的活动

  引入,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欲望。

  2.知识迁移,以旧带新

  对教学影响最大的是学生已有的知识,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水平,巧妙的推进新课的教学。在学习百分数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如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所以在这基础上,引导学生逐步完成“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学习,使教学过程自然、顺畅,让学生在毫无压力的情况下学会新的知识。

  3.循循善诱,适时启发

  学生学习的是方法,而不是最终的结果。在教学中多采用启发式的提问,给学生指明方向,让他们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

  三、说学法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现代教育要交给学生方法,交给他们终身受用的知识。因此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标理念下,我主要通过三个方面对学生的学法进行指导。

  1.注重数学学习的情感化

  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我尊重并引导学生大胆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敢于质疑、乐于合作交流。在学习活动中分享成功的喜悦,建立成功的信心。

  2.注重数学学习的活动化

  生活的中心是活动,课堂教学的本质也应该是活动,要让学生“活”起来,必需先让学生“动”起来。小组活动是学生喜欢的学习活动形式之一。把数学教学与活动相结合,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情趣,激发学习的动机。

  3.注重数学学习的自主化

  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有效的学习方式,主动进行学习,这样实实在在地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使其参与到新知的探索过程当中。

  四、说教学过程

  我主要以先学后教,合作探究的形式,从六个方面进行教学过程的设计。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自主学习。

  本节课我选择了一个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篮球比赛为主题导入新课,出示学校篮球队参加的三场比赛的统计表。提问:要知道三场比赛中哪一场投篮准一些,你认为可以怎样比较?这一问题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抓住关键,连环追问,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思考。学生带着这样的思考进入课本的自学环节。

  教师引导学生自学课本,出示学习目标和自学要点。

  【设计说明: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能够很好地引发学生的思考,调动学生有关的知识和经验。自然地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从而使学生投入到课本的自学当中。】 第二个环节:分析素材,理解概念

  通过自学课本让学生体会到要整体评价三场比赛的投篮情况,应比较三场比赛中投中次数占投篮次数的几分之几。明确比较方法之后,学生独立计算,汇报完成表格,并指名说出三个分数分别表示什么意义。同时指出:为了便于统计和比较,通常把这些分数用分母是100的分数表示。让学生把计算所得的原始分数分别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并根据呈现的材料说一说64/100 、65/100 、60/100的具体含义。

  【设计说明:这一环节我利用学生已有的分数知识基础,借助分率的表述方式,在百分数的意义与分数的意义之间巧妙地搭建了一座桥梁,使百分数的意义很自然的呈现出来。】 第三个环节:借助素材,总结概念

  经过对材料的感知、对分母是100的分数的理解之后,就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什么是百分数?从而揭示百分数的意义--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就是百分数。百分数又叫百分比或百分率。然后教学百分数的读写方法。并要求学生模仿着读一读,写一写。

  【设计说明:通过合作交流,揭示总结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方法,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对百分数有较好的理解。】

  第四个环节:举例解释,深化概念

  举例子是学生理解概念的好帮手。学生会举例、能解释,也就理解了。本环节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借助课本中练习十四第1题,让学生读出下面的百分数,并说出每个百分数的含义。延伸到学生搜集的生活中的百分数。让同桌互相说一说各自百分数所表示的含义。在认识了这么多的百分数后,让学生说说百分数具有哪些特点。总结出:百分号前的数可能是小数,也可能是整数。百分号前的数可以大于100,等于100,也可以小于100。

  第二部分借助课本中练习十四的第3题,让学生判断哪几个数可以用百分数表示?哪几个不能?说说为什么?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说明,然后小组讨论,交流想法,最后班级汇报。总结出:百分数只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不表示某个具体的数量;分数既可以表示两个数的倍比关系,也可以表示一个具体的数量。这就是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

  【设计说明:第一部分通过表述多个百分数的含义,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百分数在日常生活、生产中的作用,增强学好数学的决心。第二部分百分

  数与分数的区别和联系,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避免空洞的教学,特意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感受和体会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和联系,并适时地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各抒已见,汇报总结,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概念。同时也为学生创造一个平等和谐,活跃的课堂学习气氛。】

  第五个环节:巩固拓展,应用概念

  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能力的培养,需通过一定量的练习才能实现。课本第85页的试一试的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后提问:哪一个量看作单位一,如果把女生人数看成100份,那么男生人数相当于多少份?男生与女生人数的比是几比几?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说说题中百分数的含义以及填空的思考过程。第3 题,先让学生尝试着说说近视率的含义,并通过交流明确:近视率表示近视的人数是总人数的百分之几。再让学生独立完成填空。通过这三道题的练习让学生对比总结。明确:百分数又叫百分比或百分率。

  课本第85页的练一练的第1题。先让学生看图说说每题中涂色部分和空白部分各占大正方体的百分之几,再完成填空。

  【设计说明:试一试的三道题,通过填空的形式帮助学生进一步完善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启发学生初步体会百分数与分数,比之间的关系,感知百分率的含义,以丰富对百分数意义的认识与理解。练一练的这道题,借助直观图形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第六个环节:课堂总结,深化认识。

  1.让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

  2.运用知识进行趣味挑战:让同学们用这节课学习的百分数表示下面的成语。如百发百中、百里挑一、十拿九稳、半壁江山、一箭双雕。

  3.最后送学生一句话:成功=99%的汗水+1%的灵感。

  【设计说明:通过总结,让学生对知识有了更好的理解;通过知识的拓展,提高了数学的趣味性,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数学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