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语文说课稿

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2-06-28 06:19:16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华】语文说课稿集合八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说课稿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精华】语文说课稿集合八篇

语文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拟行路难》选自《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二语文选修教材,这本书着重从文学鉴赏的角度引导学生阅读古代诗歌散文,进一步夯实高中生古代诗文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文言文阅读能力以及文艺审美能力。

  第一单元为古代诗歌鉴赏,按照不同的教学要求本单元又可分为赏析指导、赏析示例、自主赏析、推荐作品四部分。

  赏析指导部分明确提出本单元教学目标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所谓“以意逆志”就是指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一方面要在正确理解词义、字义的基础上,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地理解诗歌的主旨,另一方面要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和情感体验去推测作者的写作本意,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所谓“知人论世”就是指在分析诗歌时要结合作家的人生经历、思想倾向、审美情趣和他所处的特殊时代背景来理解作品,深入挖掘作品的深刻含义。二者之间是相互交融的,密不可分的。

  在赏析示例部分,安排的诗歌是《长恨歌》,由于篇幅较长,难度较大,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自主赏析部分的《拟行路难》可以说是本选修教材的第一篇课文,科学地引导学生从“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角度来解读诗歌既可以为本单元的推荐作品部分的学习打下基础,也可为本教材剩下的两单元诗歌的学习起一个示范作用。因此,本课的学习意义重大。

  二、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根据《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版)》《20xx年湖北省高考语文大纲》对诗歌鉴赏的要求以及14班学生的语文学习实际情况而制定。

  (一) 《全日制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

  (二)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

  1、培养和激发学生阅读古代诗文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2、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3、学习鉴赏古代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提倡个性化体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 《20xx年湖北省高考语文大纲》要求: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三者可归纳为十个字:学生 语言 形象 技巧 情感 。简单地说,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从品味诗歌语言,分析人物形象,赏析表现技巧,感悟诗人情感这些角度来鉴赏诗歌。

  (四) 高二(14)班学情分析:

  1、在必修二必修四的阅读鉴赏板块的古代诗歌学习的基础上,(14)班学生已有一定的诗歌积累,具备一定的诗歌鉴赏方法;

  2、(14)班学生基础差,积累实词少,完整地理解诗歌大意尚存在问题,对文本的分析能力还需加强;

  3、(14)班是理科班,逻辑能力很强,形象能力稍差,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书写的文采性需要加强;

  基于以上教学要求和14班的学情分析,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知识与能力:

  (1) 了解鲍照的生平及作品;

  (2) 理解诗歌大意,背诵全诗;

  (3) 分析诗句中“愁”的动作表现和社会根源;

  (4) 赏析比兴手法的运用;

  (5) 分析诗人形象。

  2、过程与方法:

  (1) 从“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角度展开师生合作,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 从“以意逆志”角度分析诗人内心的愁闷通过外在的动作表现出来;

  (3) 从“知人论世”角度分析诗人悲愤苦闷的根源。

  3、情感、态度与价值:

  (1) 把握诗歌情感,体会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

  (2) 激发学生对诗人怀才不遇的同情和对其才华横溢的敬仰。

  其中,教学重点为:

  (1)把握诗歌主旨,掌握诗歌朗读技巧,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分析“愁”的动作表现和社会根源;

  (3)诗人形象分析。

  教学难点为:

  (1)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2)比兴手法的理解。

  三、 教法学法

  为了给学生创造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参与教学,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课文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诵读法。诵读是古代诗歌教学中关键环节,声情并茂的吟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帮助学生把握诗歌的情感,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为诗歌鉴赏打下良好的基础。

  2、问题法。问题的科学设计不仅能突出教师的引导性作用,还能激发学生思考的乐趣和好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辨能力。

  3、自主、合作、探究法。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它既强调教师给予足够的课堂空间给学生,又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合作性,它既是一种教法,又是一种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在课前安排学生预习诗歌,弄清诗歌大意,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诗歌朗诵过程中,先由学生代表尝试读,再由学生点评朗读效果,教师引导点评角度,最后由教师总结阅读技巧,整个过程强调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在探究诗人“愁”的根源时,我注意引导学生结合社会背景和诗人生平深入探讨诗人“怀才不遇”的具体性和社会根源。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倡导学生与学生的合作,教师与学生的合作,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教师成为课堂的引路人,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引导性。

  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以杜甫和李白对鲍照的赞美导入,从感性上给学生树立鲍照的高大形象,让学生敬仰、钦佩诗人,为后面分析诗人的不幸遭遇作铺垫,前后形成鲜明对比,加深学生对诗人内心愁闷的理解和对其怀才不遇的深切同情。

  (二)诗题解读与预习答疑:乐府诗。“行叹复坐愁”互文;“歌”,歌咏,吟咏。

  (三)诵读诗歌(重点)

  学生集体自由读mdash;教师提要求:情感,语速,语调。

  学生代表尝试读mdash;学生点评,教师引导,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完成情感、语速、语调的教学目标。

  教师配乐示范读mdash;教师示范,带领学生逐句模仿读。

  学生代表示范读mdash;检查模仿效果,学生示范。

  学生集体齐读mdash;进步把握情感,揣摩语速语调。

  (四)分析情感:

  1、承接朗读的情感,提问学生:诗歌中那个词直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悲愤苦闷?从而引出诗眼“愁”?

  2、接着提问:诗人是怎样表现这种愁的呢?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柳永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辛弃疾的“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归纳出通过外部的动作行为来表现内心的愁闷的写法,引导学生找出《拟行路难》表现诗人内心的动词。

  3、学生分四个小组用四字短语概括这些动词所在的诗句,师生合作,通过比较辨别,得出最好的概括。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出诗人“愁”的层次感。

  以上问题,既培养学生通过朗读诗歌把握诗歌的情感的能力,又注意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诗歌语言的能力,强调师生的合作学习,注意从“以意逆志”角度鉴赏诗歌。

  4、提问:诗人“愁”的原因是什么? 引出从“知人论世”角度鉴赏诗歌。

  5、提问:诗人对造成自己不幸人生的根源有没有清醒的认识?有。

  6、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学生容易答出“命”,很难答到第一二句。教师引导:“命”是直接道出,第一二句直接道出。先分析一二句,再分析“命”。

  7、提问:第一二句明明是写的水呀?怎么会是愁的根源呢?该怎样理解?教师引导:此处用的是一种表现手法。学生容易答出“比喻”,教师补充“起兴”,综合起来即“比兴”。

  8、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人对“命”的态度:知命认命 抗命 认命

  这个问题的设计,注重文本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挖掘出文本的深度。

  9、教师小结:全诗围绕一个“愁”字展开,“泻水兴愁”含蓄地道出了“愁”的根源,“行坐叹愁”“酌酒消愁”“悲歌断愁”,形象地写出了诗人的愁绪在不断流动,不断加深,当诗人情不能自已时,他发出了生命中的最强有力的呐喊:“心非木石岂无感?”可最终,也只能吞声踯躅,不敢言愁。在“愁”的背后是诗人对不公平的命运的抗争,对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学完诗歌,我想,在每位同学都有自己心目中的鲍照。

  10、诗人形象分析:让大家在纸上写,教师引导学生从外部形象和内部形象来展开。教师朗读习作,然后点评。本环节调动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完成了分析诗人形象的教学目标。

  11、背诵诗歌:个人背mdash;分组背mdash;集体背

  12、作业:搜集“愁”的诗句。

  七、教学板书

  板书分为正板和副板。正板的设计围绕两个字:“愁”“命”。“愁”分为:泻水兴愁 行叹坐愁 酌酒消愁 悲歌断愁 吞声咽愁。“命”分为:知命 认命 抗命 认命。

语文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夜莺之歌》是北师大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这一单元的主题是“战争”,依次安排了从古到今,从国外到国内的有关战争的文章,从而让学生对战争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这篇文章记叙的是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故事,一个被称作“小夜莺”的孩子,把一支德国军队引进游击队的包围圈,使游击队全歼德寇,表现了小夜莺机智勇敢的品质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本文的“夜莺”是作者倾注感情刻画的一个人物形象,是通过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

  夜莺的歌声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

  二、说学情:

  能通过阅读拥有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学会阅读的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语文课程标准》对本学段学生的要求。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借助阅读,与文本产生共鸣的能力。本文主要是通过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因此,课堂上充分利用文本,引导学生通过读,悟,加深理解,升华感情。

  三、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结合本单元主题、教材选编的意图和本班学生实际情况,特拟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重点句子的能力。

  (3)、引导学生抓住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语句,理解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完成人物对话,深入体会“小夜莺”机智、勇敢的品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起小夜莺美好的形象。

  (2)、通过读划相关语句,把握人物性格,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机智勇敢的品质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其中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的语句理解课文内容,认识“小夜莺”机智勇敢的品质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而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则是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的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现代教育理论也强调,教学生学会学习是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因此在教学中我除了采用“以读促知、以读促解、以读促悟”法和讨论法之外,还有意识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展示等。做到“授人以渔,让其终身受益无穷。”

  五、说教学流程:

  根据本课教材特点及制定的目标要求,在教学中我安排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一)复习导入(二)明确任务(三)交流研讨、读中感悟(四)升华情感、读写结合(五)总结全文、思想教育。

  (一) 复习导入环节

  根据新课标中让学生整体感知的原则,我设计了一个问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都知道了什么?”这样,学生在回顾的过程中,对文章就有了一个整体把握,同时把此文中作者倾注感情刻画的这个主要人物“夜莺”自然引出,为下文做好铺垫。

  (二) 明确任务

  默读课文,用不同的线段符号分别划出描写夜莺外貌、语言、动作的有关语句,读一读,悟一悟,作上批注。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心有目标,学有方向,动笔有方。

  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三) 交流研讨,读中感悟

  高年级学生,已经能够预习,在前一天的晚上,我就布置了预习任务,让学生读课文,找句子、作批注。

  课上,明确任务后,先让学生结合预习情况作以快速、简单地整理,接着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补充、完善。这样的设计,一方面让每个学生学会发表自己的见解,尤其是学困生;另一方面让学生学会取长补短,整理完善自己的见解;还有一方面,就是在有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倾听能力。

  在全体交流时,我遵循“读句子——谈感悟——有感情地朗读”这样的步骤进行,以读贯穿始终,仍然重视对学生朗读、学法的指导。

  例如:学生找出描写语言的句子—— “人哪?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有人了。”孩子不慌不忙地回答,“刚刚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喊着‘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

  这时,我先让学生谈自己的初步感悟,学生在谈时,一般都会很笼统地说,“我体会到夜莺的机智勇敢”这时,我就自然引导:“能否具体谈谈?”这样学生就能抓住对“野兽”的理解谈小夜莺对敌人巧妙的怒骂。这一句追问,听似平常自然,但却在无形中渗透了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和体会句子的内涵的学法指导,然后,我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读,“如果你是小夜莺的话,你会用什么样的语气回答敌人呢?”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自然而然就能有感情地读好这段话。这样引导,既使学生掌握了阅读的技巧,读书的方法,又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在这一环节中,还注意训练让学生品字析词,做到由字、词悟句意。如:教学“孩子有时候学夜莺唱,有时候学杜鹃叫,胳膊一甩一甩地打路旁的树枝,或者弯下腰去拾球果,或者用脚把球果踢起来。他好像把跟在身边的敌人完全忘了。”这一句时,我引导学生抓住“甩、拾、踢”这几个动作词感悟到小夜莺是刻意装出来,有意麻痹敌人,目的让敌人毫无顾虑得跟他走,体会夜莺的聪明、机智。

  为了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我充分利用课件,再现夜莺坐在河岸边、战前和战后村落的对比及小夜莺带领德国兵穿越小树林的情境,使学生随情入境。

  我还适时插入拓展型的.小练习,如:小夜莺用他的歌声巧妙的传递了情报,当小夜莺顺利地把敌人带进游击队的埋伏圈时,想象此时小夜莺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这样,既让语文课堂充满趣味性,又让课后作业当堂完成。

  在学生对文章已有了一个整体把握之后,我又抛出这个问题“课文为什么以‘夜莺之歌’为题?”让学生对全文再有一个纵向的深入了解。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没有教师繁琐的分析讲解,只有学生探究性的阅读、个性化的阅读、创造性的阅读。

  (四)升华情感,读写结合

  “读进来,想开去”是阅读教学的又一个要求,因而在这一环节的小练笔设计中,我就遵循这一点。当学生走入文本,对小夜莺在战斗中不可估量的作用及他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之情敬佩不已之时,我自然引出小练笔,让学生想开去。

  “俗话说“自古英雄出少年”,在我们这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泱泱大国,少年英雄的故事也是层出不穷,学了这篇课文后,你想起了哪些小英雄?请挑选你喜欢的一名小英雄,简要地写出他的事迹,向大家介绍一下。”

  (五)总结全文,思想教育。

  小夜莺用歌声引诱敌人,用歌声传递情报,夜莺的歌声是贯穿全文的一条主线。这篇文章歌颂的就是像小夜莺一样在苏联卫国战争中作出贡献的英雄们。

  我想小夜莺机智、勇敢的品质和浓浓爱国之情一定深深地感染了在座的每位同学,那么处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又该怎样表达我们的爱国之情呢?这样自然就渗透爱国教育。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方面,我力求简单明了,只把体现夜莺的精神品质的词语板书出来

  整个板书的寓意是:正是热爱祖国的信念让活泼可爱的小夜莺能够机智、勇敢地和敌人周旋,从而巧送情报、全歼敌人。

  附板书:

  活泼、可爱

  小夜莺 机智、勇敢

  热爱祖国

语文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司马光》是省编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二册中的课文。这是一篇看图学文的课文,写的是司马光和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掉进盛满水的缸里,别的小朋友都慌了,而司马光却没有慌,他急中生智,举起石头砸破水缸救出小朋友。通过对这个故事的学习,启发学生遇事不慌,沉着勇敢,并学习司马光这种逆向思维的方法——别人想的是赶紧离开缸,而司马光想的是缸里的水离开人。

  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一年级学生年龄小的特点,给第二课时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二、说目标

  1、通过看图理解花园里的环境及司马光砸缸的过程,知道司马光是一个聪明、勇敢的孩子。

  2、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教材中司马光砸缸救人本身就是一个创造,为了充分发挥教材的示范作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使学生主体得到发展,结尾处设计了发散思维的训练。

  教学重点及难点:让学生理解花园里的环境和司马光砸缸救人的词句,知道司马光是一个遇事不慌,聪明勇敢的孩子是教学的重点。学习司马光这种逆向思维方法是教学的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1、教法。

  采用看图法、质疑法、讨论法,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体现以学生为主的人文情怀。

  2、学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以质疑为主线,运用讨论反馈法,引导学生质疑——讨论以及反馈解疑——想象,培养学生在求异中求佳的思维方法。

  四、说教学。

  1、从课件中质疑。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课件的出示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进入课堂情景。

  (1)从课件中你都观察到了什么?

  学生看到一口大缸被砸破,水哗哗地流出来,一个孩子正往外爬,图中间的孩子正伸手去扶那个孩子,其他人瞪大眼睛张大嘴巴,一脸惊慌的样子。

  (2)你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提出的问题可能有:

  1爬出来的孩子是怎样掉近缸里的?当时的情况怎样?

  2是谁救的他,他是怎样救的?

  学生所提问题正是目标1要完成的任务,通过看图了解当时的情况,带着好奇心和求知欲读书,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解决这些问题。

  2、通过自读、讨论,突破重点解疑。

  (1)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围绕两个问题,学生自读1—3自然段,解决第一个问题。带着问题读课文,可以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读书习惯,提高教学效率。

  借助课件弄清花园里假山下大水缸的位置,以及是怎样的一口缸。

  (2)读文后讨论,孩子是“不小心”没留神掉进缸里的,启发学生想象,掉进缸里的小朋友会怎样?通过讨论得出当时情况紧急。

  (3)再读课文4—6自然段,解疑第二个问题。以自学的方法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精神。

  1经过自读,学生了解到别的小朋友都慌了不知怎么办?从“有的……有的……哭、叫、喊、跑、找”这些词,小组讨论他们这些人当时是怎样想的?

  得出结论:让别人来帮忙,我这么小,没有办法,有的吓哭了,不知该怎么办,束手无策,而司马光是怎样做的?

  为了从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再次读课文,独立思考当时司马光怎么想的?怎么做的?是怎样的一个孩子?

  经过反馈得出当时司马光想如何尽快让水离开孩子。做法:拿起石头使劲砸缸,几下子就把缸砸破了。水流出来,小朋友得救了。从司马光的做法可以看出他是个敢想敢干、机智勇敢、遇事不慌的孩子。

  3、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1)为了培养学生多向思维方法,结尾设计了一个情景,“假如你当时是那些小朋友中的一员,你会怎么做?把故事推向了高潮,有利于学生想象能力的发挥。

  (2)学生经过讨论,得出以下结果:

  有人认为可以既不打破缸又可以救出人是最好的办法。如团结起来把缸推倒;用桶往外舀水;这些小朋友都跳到缸里,因为缸里的水是有限的,水一流出来。小朋友就得救了,缸也保住了;用网子捞……

  (3)同学们说的这些方法再与司马光的办法比较,发现只有司马光的办法能既快又保险地救出孩子。所以在求异中求佳,同时肯定同学们的想法。

  五、说板书。

  板书条理清楚,一目了然,展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有助于训练学生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司马光砸缸

  司马光 拿 砸 缸 得救

  聪明 勇敢

语文说课稿 篇4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叫周小春,来自孝感市孝南区董永中学。

  我说课的题目是:《罗布泊,消逝的仙湖》,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下面我就按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部分向各位评委、老师进行说课。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课文特点:

  本单元编选了《敬畏自然》、《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旅鼠之谜》、《大雁归来》、《喂──出来》五篇文章,都是从不同侧面思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关注自然,保护自然是每一个人的责任。21世纪的今天更要具有这种意识,因而本单元的思想教育、情感教育比知识教育更为重要。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写了罗布泊由昔日美丽的仙湖变成今日的荒漠,揭示了一个生态环境蒙受人为破坏的个案,表达了作者深切的痛惜之情,警示世人要树立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保护好人类共同的家园。

  在内容上要求学生把握两点:

  一是在对比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的过程中,总结罗布泊消逝的原因;

  二是在感受作者痛惜罗布泊消逝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

  在表现形式上要求把握两点:

  一是对比、拟人、排比三种表现手法;

  二是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2、学习目标和重难点的确立: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结合本单元特点,我把本课学习目标定为:

  知识目标:

  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感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的读、说和查阅资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重点放在探究文本,品味语言,感受作者强烈的环保忧患意识。

  难点是探究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从中总结教训。

  3、学情分析:

  本文浅显易懂,饱含感情,适合学生自读。八年级学生是新课程改革的第一批受益者,接受的是新课程理念,他们已经基本适应了初中的学习节奏和特点,基本学会了一点学习初中语文的方法。绝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自觉地查找和收集资料,学生也基本习惯了自我探究、质疑问难、小组讨论、合作探讨的学习方式,对文章主旨的把握应该可以通过小组互助合作的形式顺利完成。

  说教法

  依据新课程理念,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课文,教师应为学生个性化的学创设轻松的学习环境。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1、情景创设法:

  搜集大量的图片,既有仙湖美景,也有荒漠惨像,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景,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很自然的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思想产生共鸣。

  2、朗读法:

  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通过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通过朗读,想象昔日罗布泊的美丽,感受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3、讨论法:

  利用质疑,组织讨论,引导学生发挥集体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学法指导

  叶圣陶老先生提出:“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因此,在学生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共同发展,学法具体

  如下:

  1、勾画圈点法:

  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2、朗读法:

  指导学生朗读,从中领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3、讨论法: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4、查阅资料:

  个性化阅读,重视学生阅读量的要求,鼓励并要求学生广泛阅读以丰富语文积累,培养语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这样一句公益广告:

  珍惜地球水资源,否则最后一滴水将是我们的眼泪。

  有这样一首印第安歌谣:

  只有当最后一棵树被刨

  最后一条河中毒

  最后一条鱼被捕

  你们才发觉

  钱财不能吃

  出示课题。

  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吸引学生学习兴趣,快速融入到文本的主旨中来。

  二、解题

  课文题目给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

  明确:罗布泊,曾经是美丽的仙湖,如今消逝了。

  学生根据课题提出问题,快速阅读,解决问题。

  因为个性化的语文学习的核心是强调学生自主学习,也就是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任何人不能包办代替。

  三、整体感知

  1、罗布泊为什么被称为“仙湖”?学生进行文本阅读。

  出示“仙湖”课件。

  请发挥你的想象,描绘一下这“仙湖”的景色。

  2、教师过渡:

  昔日的罗布泊是一个水乡,那里水平如镜,花草繁茂,是各种鸟儿栖息的天堂,牧民们在这片肥美的土地上养活了成群的牛羊。我们仿佛听到林边牧民在放歌,就连那牛羊仿佛也在歌唱,我们记忆中的罗布泊是一个美丽的仙湖。可现实中的罗布泊呢?

  学生明确:沙漠。

  出示“沙漠”课件。

  提出问题,思考:这仙湖为什么会消逝?请说说你的看法。

  明确:河流改道、人口激增、盲目取水。

  目的.是通过课件从视觉角度打开学生想象空间,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形成强烈反差,归纳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为探究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合作探究

  过渡:仙湖消逝了。

  追问:造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

  理解“盲目”,就是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只顾上游利益,不顾下游利益;只顾本地区利益,不顾整体利益;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脑中没有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这一问题有一定的难度。

  探究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行为方式,其心理基础是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正所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此环节设计旨在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五、品味语言

  1、过渡:“仙湖”消逝了,那号称“生而不死一千年,死而不倒千年,倒而不朽一千年”的胡杨呀,在忍受了20余年的干渴后终于变成了干枯的“木乃伊”,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向谁伸出求救之手。我们似乎还听到了胡杨的诉说。

  出示课件:胡杨。如果你是胡杨,你想说些什么?

  因为个性化的阅读,主张有创意的阅读,这种设计主要为了激励学生独立思考并能发表独到见解。

  2、自由阅读课文,画出文中你认为精彩的句子。点评其好在哪里?

  自由、自为、自愿是个性化语文学习的自主性体现。

  此环节能让学生感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个性化的表达。

  六、拓展迁移

  听了胡杨的诉说,我们痛惜,我们难过。这时我及时小结课文,进一步明确主旨。可是同样的悲剧还在上演。

  P95青海湖解说(略),点击出示:青海湖图片。

  P95月牙泉解说(略),点击出示:月牙泉图片。

  教师讲解:看着这些画面,听到这些数字,怎能不叫人痛心疾首?在这广袤的地球上,又何止青海湖、月牙泉面临如此的遭遇?联系生活,谈谈你所知道的关于生态环境被破坏的事例,谈谈你的看法。

  有人说过,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本环节把课本和生活有机结合在一起,同时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七、布置作业

  以环保志愿者的身份写一篇倡议书,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停止破坏生态平衡,尽力拯救已被破坏的环境,防止生态的继续恶化。

  本作业设计从环保的角度出发,谴责人类的盲目行为,树立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八、总结

  罗布泊的今昔变化给人类带来了深刻的教训。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保护环境,只要人人都拥有一颗保护地球母亲的慧心,我们有理由相信:天会更蓝,树会更绿,水会更清!

  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个系统完整的印象。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语文说课稿 篇5

  说教材:

  课文《爷爷的芦笛》是苏教版十一册中的一篇阅读课文。主要写了一个叫强强的小男孩到爷爷的小闸屋度过了一个狂风大浪之夜,后来逐渐成长起来的故事,让我们体会到“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的道理。高潮部分是的7-10自然段,也就是大风大浪的夜晚以及强强在大风大浪的夜晚的焦急与恐惧的描写,结局部分是的11-13自然段,也就是理解“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大”这句话。以“笛声”贯穿全篇,其中爷爷在文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言文字清新优美,情节起伏跌宕,耐人寻味,引人深思。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学会6个生字。

  能力目标: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七至十三自然段。

  情感目标:理解“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蕴涵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学习环境描写和人物心理的句子.

  三、教学难点:理解"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大”蕴涵的道理。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

  说教法、学法

  一、简约的情境创设融化情感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力求简洁、清新,利用图画、音乐来再现、渲染环境,创设情境,融化情感,。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过:“有情有趣是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欣赏风平浪静的大海,体会五月海边的迷人风光;学习暴风夜的描写时,让学生边看波涛汹涌的大海,边侧耳倾听风声、潮声,让学生如临其境,激发学生活跃的思维,唤醒学生真挚的感情。这样,学生的情感才会如涓涓细流,涌出心田。

  二、个性化的朗读品味人性

  本文爷爷这一角色在文中至关重要,强强呼喊“爷爷,爷爷。”这句话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出现了两次,因而引导学生喊出自己的理解、感受,可以以喊激情,以喊促悟,以情助喊,情景交融。并且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读出五月大海的风和日丽、夜晚大海的狂怒以及强强害怕的句子,促使学生在读书、读书、再读书的过程中,得到情感体验,受到思想启迪,感悟 “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的深刻内涵

  三、丰富的想象发展认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也往往是多元的.。” 课题《爷爷的芦笛》是文眼,又是全文的主线索。为此,我紧扣课题,围绕“爷爷的笛声给强强带来了什么”展开教学 ,引导学生走进文本,驰骋想象的空间,写下所思所想,引导学生从吸收到倾吐,发展学生的语言,指导学生的写作,切实提高学生的认知。

  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这一课时主要让学生理清的脉络,知道爷爷的芦笛在文里出现了三次,分别出现在强强的想像里、五月的大海边、狂风怒潮的夜晚。并且学习第一次芦笛的出现也就是的第一自然段,了解强强想象中大海的美妙,第一次想像笛声的婉转、悠扬。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回味,忆出美

  a) 在强强的想象里大海是怎样的呢?

  b) 爷爷的笛声是怎样的?引读第一自然段

  (复习导入,整体回味。让学生承接上节课,温习回忆自己的感情,再现强强想象中大海的美韵和爷爷笛声的婉转,激发学生走进文本的兴趣)

  二、入境,读出美

  1、 这是笛声的第二次出现,出现在五月的大海边。引导学生欣赏碧海蓝天的美妙画面之后,让学生自学2-6,思考,这是个怎样的五月,找出句子,指导学生美美地读这一句话,读出大海的风平浪静、大海的温馨

  2、 引导学生第二次想像:在风和日丽的日子里,这笛声又是怎样的?这笛声又给强强怎样的感受?要求学生写下自己的所思所想

  (“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努力挖掘课程资源,合理利用课程资源”这是《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的。这个环节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学着用诗的语言来表达,既为学生的创作插上了翅膀,又为学生享受快乐语文、快乐生活创设了情境,个性得到了张扬。)

  三、感悟,读出情

  1、这一过程是教学的重点,主要让学生感受夜晚的狂风怒潮和强强害怕的心理,读出大海的狂、强强的怕。要求学生自由读7-10自然段,想想:这是一个怎样的黑夜,找出有关的句子

  2、重点指导读这样一句话,为了读好这句话,为学生创设情景,让学生欣赏狂风怒潮的大海,一边欣赏,一边提问,

  3、看到怎样的大海?那声音怎样?

  4、再让学生配乐朗读读出发怒中的大海、发狂的海风?(配乐)

  (用再现情境,使学生置身于狂风怒潮中,不仅有助于渲染环境,而且有助于学生理解内容,更为学生的情感朗读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5、紧接着,要求说说这时候的强强怎么了,一个子怕,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出有关强强怕的句子,重点指导两句话?

  a) 强强对爷爷呼喊,引导学生第一次练习呼喊,喊出狂风怒潮的夜晚强强的紧张、焦急、害怕。及时引导学生和白天的强强进行对比,分角色表演第六节的内容,演出白天强强的勇敢、坚强、自信,爷爷的和蔼

  (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喊出自己的理解,演出不同的角色,把文字、情感通过学生的有声语言及体态语言表达出来,目的是让学生体验强强由勇敢变得胆怯的心理过程,也为学生理解主题“只有锻炼才能健康成长“埋下了伏笔)

  b)理解强强“焦急”的心情,认识一个终于职守的爷爷

  四、探究,读出味

  这一过程是教学的难点,也是爷爷芦笛的最后一次出现,这时候的强强又变地勇敢起来,再次引导学生第二次练习呼喊, “爷爷!爷爷!”,喊出狂风怒潮的夜晚强强重新变得勇敢、坚强的心声。及时引导学生最后一次想象,爷爷的芦笛是怎样的呢,又给强强怎样的感受呢?(这一环节把学生的情感推入高潮,学生已悄然走进了强强的心灵审处,达到人文合一的境界,)

  这时候抓住机会出示的难点句,引导学生谈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感受,学生定会有感而发,畅所欲言,同时促进了语言材料的内化,学生情感得到了升华,)

  教者在引用名言、歌词,古诗句进一步揭示的中心,使蕴涵的道理深深扎根在学生幼小的心灵深处,伴随他们风雨人生,让他们走得更远更远

  多么可敬可亲的爷爷,多么难以忘怀的爷爷,想不想有这样的一个爷爷呢,想不想再一次呼唤这样的爷爷呢,最后引导学生再依次全体包含深情地呼唤爷爷

  (最后一个环节“以声传情”,这是朗读的最高境界。爷爷的芦笛给了强强勇气、力量,给了强强很多很多,最后引导学生声声呼唤,把学生的情感再次推向了高潮。可谓余音袅袅,感人肺腑,震撼心灵,爷爷这一伟大的灵魂将在孩子的心灵深处刻下深深的烙印)

语文说课稿 篇6

  养花说课稿。

  一.说设计理念

  这是老舍先生的一篇散文,质朴无华的语言,向我们道出了养花的种种乐趣。透过文字感悟作者的生活之道及老舍先生的品格是领会文字内涵的要诣。本文诶饶“乐趣”组材,喜、忧、笑、泪、花、果、声、色,疏疏朗朗的'布局,也如花一样值得我们欣赏。

  二.说教材:

  本课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养花的乐趣,学习本文,要了解课文写了哪些事情,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说学习目标

  1.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 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从养花中得到的乐趣,从而感受生活的美好。

  四. 说学习重点、难点

  1. 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从养花中得到的乐趣;

  2. 学习作者叙事具体、清楚的表达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初读了课文,我们了解了课文的大体内容。这节课,你们还想知道什么?

  (二) 寻找乐趣:

  读读课文,想想老舍先生为什么要养花,他从养花中体会到了哪些乐趣。把不懂的地方记下来,与老师、同学讨论。

  1. 讨论重点句,“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需劳动,由长见识……”

  (1)作者从养花中体会到了怎样的乐趣,你能找出来吗?动笔标出来。

  (2)全班齐读;谁想读给大家听,请你来读。

  (3)看来养花还真不是一件随随便便就能做好的事,老舍先生竟然从中体会到那么多乐趣。这回,我们也来当一名养花人,与作者共同体会养花的乐趣。

  (三)体会乐趣

  请同学们读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怎样乐趣写具体的。找出有关的句子和组内的同学交流。

  1、抓住“只要……就……、照管、有益身心、胜于吃药”等重点词、句,体会“情趣之乐”。

  2、“有花有果,有香有色”的成果之乐,你体会到了吗?

  送牛奶的同志进门就夸好香,秉烛赏昙花,增给友人自己养的花……使作者心里感到喜欢,谈谈你的看法。

  我们也来分享其中的乐趣你可以把自己主人,也可以把自己当客人,想想这乐趣有什么不同。

  3、作者说自己有腿病,却甘愿为养花“腰酸腿疼,热汗直流”,还说这样“有意思”,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四) 深化乐趣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一想自己学到了什么。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谈自己的收获。

  (五)创造乐趣

  生活中的乐趣无处不在,谁能简要地谈一下?

语文说课稿 篇7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却不知被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劝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顾不到身后的隐患是危险的。全文分“准备攻打楚国→少年巧妙劝说→打消攻打念头”三部分,结构紧凑、前后照应、生动有趣、寓意深刻。

  学情分析:

  对寓言这一体裁,学生并不陌生。但学生往往只注意故事的情节,不善于思考蕴含的道理。因此,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抓住揭示寓意的语句,围绕具体形象的故事,理清“蝉、螳螂、黄雀、少年”间的关系,探究“眼前的利益”和“隐伏的祸患”,从而深刻理解文章内容,领悟告诉人们的道理。

  设计理念:

  在本课教学设计中,一是突出了探究性学习,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二是体现了合作式学习,学生对故事的复述、表演等,都以同桌或小小组的形式进行;三是倡导了个性化学习,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表现课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作繁琐的分析,力求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协调者、合作者和激励者。 教学目标:

  1、情意目标: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懂得劝说别人应讲究方式方法。

  2、认知目标: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明白吴王打消攻打楚国念头的原因。

  3、能力目标:有感情朗读课文,会创造性地复述课文,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表现课文内容、表达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既是文章的重点,也是文章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大家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二、学习课文

  1、初步感知,复述故事。

  ①少年讲了件有意思的什么事呢?请大家边听边看边想,能不能也讲讲这个故事,最好有所创新。(学生听故事录音、看多媒体演示。) ②同桌讲讲这一故事。指名讲这一故事,组织评议。

  2、理清关系,领悟道理。

  ①少年通过这一挺有意思的事,要告诉吴王什么道理呢?请在文中找出直接说明的一句话。

  ②(出示“蝉、螳螂、黄雀……祸患呢!”)指名读。围绕这句话,有什么问题要提?

  ③它们“眼前的利益”分别是什么?“隐伏着的祸患”又分别是什么呢?先结合课文,根据表格提示自学,再分小小组交流讨论。 眼前的利益 隐伏的祸患

  蝉

  螳螂

  黄雀

  ④指名交流(边说边操作演示多媒体)。

  ⑤“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它们可能是怎样想的呢?你想对它们说些什么?练读“蝉、螳螂……祸患呢!” ⑥吴王明白了少年要告诉他的道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呢? (a理解:“恍然大悟”;“乘虚而入”,蝉、螳螂、黄雀,分别乘什么“虚”?其他诸候国乘什么“虚”?“不堪设想”,蝉、螳螂、黄雀分别有什么“不堪设想”的后果?b引读:所以,吴王打消了……) 3、理解“方法”,体会特点。

  对4-12节,大家通过提出问题、结合课文研究问题,读懂了。请默读第3节,想想看什么问题要提?

  像刚才那样,同桌商量商量,能解决这些问题吗?(随机点拨,“毫不介意”,他“介意”的是什么?)

  练读第3节。

  你觉得这是个怎样的少年?吴王又是个怎样的人呢?

  4、选择方式,表现课文。

  你们觉得可以用哪些方式来表现课文的内容,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分小组准备后(分角色读,表演,画示意图等)组织交流、评议。

  三、布置作业

  将《螳螂捕蝉》这一故事讲给家人或低年级同学听。

  板书设计:

  蝉 ← 蟑螂 ← 黄雀←少年

  不能只顾眼前利益

语文说课稿 篇8

  一、教材分析

  《敦煌壁画》是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五单元的阅读课文。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品读语言,享受文化大餐;抓住文章特点,运用学到的阅读方法,理解文章内容,加深对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认识。这篇阅读课文介绍了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敦煌石窟中艳丽多姿的壁画。全文共有7个自然段,作者按照“总起引入—具体分析—概括总结”的思路来安排课文内容。此外,课文编排了三幅插图,一副是敦煌石窟的外观远景图(照片),另一副是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图(局部),再一副是敦煌壁画中的九色鹿故事图(局部)。

  二、设计理念:

  确立学生的自主地位,并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实践活动中,动脑、动口,很好地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适时地进行引导,履行主导的职责。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协作探究,讨论交流,师生互动,体会我国古代艺术家卓越的艺术成就和创造精神,从而达到获取知识,激发情感,培养能力的教学目的。

  三、教学目标

  紧扣单元训练目标。根据课文的特点,我在教学本课时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知道敦煌石窟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

  2、技能目标:抓住文章特点,运用学到的阅读方法,理解文章内容,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说话能力、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敦煌石窟中壁画的艳丽多姿,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语段,认识敦煌壁画的特点和价值,体会我国古代艺术家卓越才能和顽强意志。

  教学难点:理解重点语段以及表达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和领悟文章思想感情的能力。

  四、学情分析

  学生由于年龄特点,学习本课时会对敦煌石窟艺术感到有距离感,对石窟艺术中的造型感觉不是很好理解,对其所传达出的审美情感与理想感悟不到。要使学生对享誉世界的敦煌艺术产生敬仰、热爱,对其伟大成就有充分的认识,就需要通过多样的教学形式的改变与知识内容的拓宽,使学生对此产生浓厚兴趣。让学生做到课上学习作品美,课后茁壮成长思想美,日常生活行为美,致力于学生的德育教育。

  五、说教法

  新课标里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课堂上,我充分重视学生的朗读训练,通过学生的朗读,帮助学生体会语言的`优美,感受敦煌壁画的绚丽多彩,对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训练。在紧扣朗读的同时,遵循情感发展的客观规律,通过“诱发、发展、升华”三个阶段,使教学的每个环节充实、完善起来,以激起学生思想感情上的共呜,使其受到深刻的情感熏染。

  六、说学法

  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觉主动的学习过程,要真正让语文教学的课堂从过去的“讲堂”变成学生的“学堂”,必须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益,把课堂这一个广阔的舞台还给学生,提高学生素质,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学生采用看、听、读、说、品的方法进行主动学习。

  七、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及作者的写作思路。

  三、交流领悟。

  1、领悟敦煌壁画的特点;

  2、感悟古代艺术家卓越才能和顽强意志;

  3、体会敦煌壁画的价值;

  4、了解敦煌壁画所在地;

  5、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四、课堂小结,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历史文化。

  五、小练笔:请围绕如何保护敦煌壁画写一段简短的句子。目的是怎么做才能不让壁画消失?从而增强学生对历史文化的热爱之情;

  六、板书:

【语文说课稿】相关文章:

《语文》说课稿05-24

经典语文说课稿12-01

语文优秀说课稿11-05

语文说课稿11-06

语文《赵州桥》说课稿07-14

语文优质说课稿05-20

语文《荷花》说课稿03-12

语文说课稿03-25

语文春酒说课稿03-16

语文《水》说课稿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