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2-06-28 04:27:55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热门】说课稿范文集合9篇

  作为一名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说课稿 篇1

  一、单元及教材分析

  《秋天》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三单元第四课,属于“关注自然”单元。本单元选取的都是一些文情并茂的优美诗文,易于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要注重从课文整体的角度进行教学;简化教学头绪,强调内容综合。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

  《秋天》是一篇精读课文。诗人用情味深长的语言描写农家生活,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三节诗组合成三幅既流动又整合的秋天意向,抒发了对秋天的喜爱与赞美之情。这首诗内容简单易懂,教学的重点是通过让学生反复诵读,在读中理解诗意,体会情感,品味语言。诗歌的语言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应通过学习此诗来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更要激发学生热爱美好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课文语言优美形象,情趣盎然,插图精美,使学生获得阅读的乐趣与美的熏陶,是一篇培养学生观察、朗读、想象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好教材。我准备用一课时完成本课教学。

  教学目标的预设

  根据课程改革和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针对低年级段学生的年龄特征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引导学生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对课文的诵读品味,读懂课文内容。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并背诵全诗。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朗读、讨论、采访、评价等语言实践活动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观察能力和评价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对课文的诵读品味,培养学生解读、鉴赏诗歌意象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的预设:依据以上几点,我预设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反复吟诵,感悟诗句含义,体味诗歌清远、闲静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是揣摩诗歌的清丽的`意象和质朴晓畅、情景交融的特色。

  二、说教法

  1、教学的设计理念

  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我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健康的情感。

  2、学情分析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而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初步感知课文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而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所以作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在这节课中,我尽量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探究来完成教学的目标。

  3、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激发兴趣法(引秋)、问题导引法(品秋)、讨论质疑法(品秋)、诵读法(诵秋)。

  4、说学法

  在指导过程中,要先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一系列紧扣教学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使学生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我准备围绕“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作者介绍”、“朗读诗歌”、“整体把握”、“想象画面”“课堂小结”这六个环节展开教学。

  (一)导入新课

  上课开始,我先请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对秋天的了解,接着,通过教师形象生动的语言和欢乐的音乐渲染,创设秋天的田园风光情境,邀请学生去旅游,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文本的兴趣。

  (二)、作者介绍

  在这个环节中,我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简单介绍作者,然后由教师补充何其芳的有关文学常识,以使学生在充分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把握诗歌的形象和意境。

  (三)、朗读诗歌

  采用教师范读、指名读、男女生读等多种形式逐节朗读课文,对文中重点字词句进行正音,课文的第一节难懂的词就比较多,要引导学生进行正确、流利地朗读。在朗读的同时,运用多种方法指导学生理解部分词义。

  诵读提示:《秋天》这首诗通过描绘不同场景、画面,创造了一种清净、清甜、轻柔的氛围和神韵,表达诗人对秋天的热爱与赞美之情,在诵读中把握、表现诗歌的这种情感。本环节以读为主,使学生对文中所描绘的“秋”有个总体印象。

  (四)、 整体把握

  1、教师给学生们展示秋天的风景图片,请学生说说看了图片,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出示课题)

  设计意图:轻松的心情利于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进入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观察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2、诗歌描绘了几幅图画?请学生试着给他们取上整齐、漂亮的名字。

  3、从诗中那些地方可以看出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设计意图:本环节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辅助引导为辅,使学生能够很好的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教学目标中的能力目标得以实现。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精神,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这实际上也是教给学生一种阅读的方法,在学生的领悟能力得到锻炼的同时,检测了学生的思维品质,语言的归纳、整合能力,并使之得以提高。把学生对诗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高度。

  (五)、细读课文,慢慢感受秋天的美景,想象秋天的画面。

  让学生想象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他自己喜欢的一幅图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

  1、小组交流:把自己想象的画面说给四人小组的同学听,其他三位同学适当给予补充或指出不当之处,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有感情朗读课文,初步感受秋天景色的美丽,感受秋天到来的气息。

  2、课文的第2、3两个自然段分别描绘了早晨农人打鱼后归来的景象和牧羊女思念放牛郎的美丽情景。我将以合作交流的方式突破,以点拨的方式引导学生自学课文中的这两个自然段,接着以一个开放性的话题引导学生进行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先读有关句子,再说喜欢理由。在全班交流时,我根据学生发言适时引导。

  课文第三段描绘的少女思恋图对学生来说好奇心就更大了,我先让学生自学文本,有选择性地品悟语句,在感悟文本的基础上出示图画,通过进一步朗读体验,感受秋天唯美的画面。

  3、这首诗创造出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

  设计意图:本环节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辅助引导为辅,使学生能够很好的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教学目标中的能力目标得以实现。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精神,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这实际上也是教给学生一种阅读的方法,在学生的领悟能力得到锻炼的同时,检测了学生的思维品质,语言的归纳、整合能力,并使之得以提高。把学生对诗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高度。

  4、请同学们一起歌唱秋天(试背)

  设计意图:教师可在学生试背过程中,出示与诗文有关的图片,让学生边看图片边回忆诗文,进行背诵。这可以使学生的记忆力得到锻炼,同时也可掌握一种理解记忆的方法。在朗读以及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达到了教学目标中的认知目标。

  (六)、课堂小结。

  《秋天》诗中各幅画面以及画面里的各个意向和谐统一,这种氛围所赖以形成的清净、清远、清甜、轻柔等多方面特点也无一不达到极致。本诗从多种感官角度出发,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写出夏忙后农闲的景象:农人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悠闲、惬意,少了些艰难苦恨,多的是清静、清甜。这是一个明媚、快乐的秋天,一个乐在其中的秋天。

  作业:1、秋天什么令你最感动?模仿两首诗的写法,写一两句现代诗,写一写你心目中秋天最美的东西。

  设计意图:注重语文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养成一种关注自然、体验自然和发现美的习惯。体现了教学目标中的能力目标。

  2、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三.

  比较《秋天》与《秋景》,说说两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异同。

  设计意图:这是对学生本课所学知识的验收以及培养学生思维方面的拓展与延伸。

  板书设计:

  农家丰收图

  乡村秋景图 霜晨归渔图 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少女思恋图

  这就是本课堂的板书设计。以上仅仅是我对本课的粗浅认识,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说课稿 篇2

  今天我要说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五年级上册第三组教材中的口语交际。

  结合教材和学生特点,我把这课的学习目标确定为以下几方面:

  1,运用口头语言进行交际,提高学生表达,应付,倾听,提问等语言能力。

  2、在交流中感受表达的乐趣。

  重点难点有两方面:

  这次交际,我打算分两个课时来完成,这里我说一个课时。

  具体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从题目入手

  (板书课题)结合题目,教师质疑:同学们带来了许多今天同学们带来了很多“小商品”,你想让你手中的物品也得到别人的喜爱,让别人心甘情愿地把他买下来吗?那我们今天就试着做一名“小小推销员”。

  二、精心准备

  1、熟悉“商品”。对你的“商品”进行全面了解。从外观、规格、到用途、使用方法、以及价格,做到心中有数。可以通过阅读说明书和向别人询问,得到真实的情况。

  2、找出产品最能打动人的地方,准备做精彩的描述。

  3、面对“顾客”,你用怎样的表情,怎样的语气,怎样的语言推销你的商品,请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小组试买

  1.在小组中试着推销你的商品,让同学们针对你推销产品的内容、语言、语气、表情提出中肯的建议。

  2.认真聆听同学们的`建议,合理采纳。

  四、班级特卖场

  1、每组选出最优秀的“推销员”,推销自己的产品。

  2、“顾客”认真聆听“推销员”的介绍,对产品提出质疑。

  3、耐心、机智的回答“顾客”的问题,抱着即对消费者负责,又对产品负责的态度。

  五、总结

  1、评出最佳“推销员”

  2、你认为怎样才能过做一个优秀推销员?(优秀推销员的标准是什么?)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云雀的心愿》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八册第六单元里的一篇课文,本文是一篇童话故事,全文以拟人化的手法记叙了小云雀跟着妈妈飞出森林,一路上看到伐树毁林的危害,说明保护森林的重要性。表达了小云雀想把沙漠变成绿洲的心愿。全文共15个自然段,按照云雀飞行的地点可分四段:

  第一段(第1—4自然段):写人们伐树毁林,森林变成沙漠。

  第二段(第5—10自然段):写人们伐树毁林,河水泛滥成灾。

  第三段(第11—13自然段):写森林是个巨大的空调器。

  第四段(第14—15自然段):写把沙漠变成绿洲是云雀的心愿。

  本文以小云雀和妈妈对话的形式,寓环保知识于有趣的故事中,语言通俗流畅,富有儿童情趣,是适合学生朗读的好材料。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篇课文在第六单元,本单元以“环保”为主题,教育学生要保护环境。编者将这篇课文作为第三篇课文安排在第六单元里,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前两篇课文的基础上,再通过本课的学习,更深入地感受森林的重要性,认识伐树毁林的危害,增强环保意识。

  3、课时安排

  本课共用三课时。第一课时,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认读生字,划分段落,学习第四段。第二课时,学习课文第一、二、三段。第三课时,练习有条理说说“森林为什么实在太重要了?”并写下来,识记生字,指导写字。我要说的是第二课时。

  4、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和新课标对中年段阅读教学的要求,结合单元重点、本课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②理解课文内容,能从课文内容中懂得保护森林的重要性,体会人类植树造林的美好心愿,增强环保意识。

  5、教学重点、难点

  本文内容是围绕“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这句话展开的,课文不论是写伐树毁林森林变沙漠,河水泛滥成灾,还是写森林是个大水库,是个巨大的空调器,都是为了突出森林的重要性。因此,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了解森林的重要性。由于受到知识水平的限制,学生理解“森林是大水库,是一个巨大的空调器“比较困难,这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6、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二、说学情

  在教学本课之前,学生在前面已学习了几篇和环保有关的课文:如《走我们一起植树》、《特殊的丧礼》、《沙漠中的绿洲》等。对于环保知识已了解不少,这是顺利完成本课教学的有利条件。但由于四年级学生阅历浅,对本文中涉及环保的科学道理较难理解,根据这些实际,在教学时我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三、说教法

  1、朗读教学法

  学生的感受是通过朗读来实现的,只有让学生通过充分地读,才能在读中感知,读中理解,读中感悟。本文是以小云雀和妈妈对话的形式展开故事情节的,语言生动有趣,适合朗读。在教学中,我把朗读训练贯穿始终,采用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感悟课文内容。

  2、情境教学法

  阅读教学中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感受、体验文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这样往往比教师单一的.讲解更深刻。

  在本文教学中,我以语言描绘、图画展现、表演体验等不同方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感受课文内容。

  四、说学法

  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只有深入文本和文本进行深入的、多层次的对话,才能深刻领悟课文内容。因此,本节课我通过学生用读读、圈圈、议议的方法,以读悟语,以读促解,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表达的感情。

  五、说教学过程

  (一)温故导新,设疑激趣

  教学的开始,我先让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说说云雀的心愿是什么?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略)

  紧接着,我通过“云雀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愿?”这一问题导入新课的学习。这样的导入,不但能将新旧知识融会贯通,更能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提高学习自觉性,激发学习热情。

  (二)精读课文,感受森林的重要性

  1、创设情境,感受伐树毁林的危害

  一开始,我以激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同学们,想当环保小专家吗?课文有两个地方写了伐树毁林的危害,老师现在带你们去看看,看看谁能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汇报给老师。”接着多媒体展示沙漠和大河景象,学生观看后,我请一位同学以小记者的身份采访环保小专家,让学生汇报,教师归纳板书:(略)

  然后引导学生自由朗读有关段落(第3和第5自然段),“看到此情此景,小云雀和妈妈的心情是怎样的呢?你能读出来吗?”先让学生练读对话,教师加以点拨,最后引导学生扮一扮,让学生自由选择伙伴演读对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以上教学环节中,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我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伐树毁林的危害,并让他们自由选择伙伴表演,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精读品味,感受大水库、空调器的作用

  这一环节中,我先激发学生:“森林带给人类许多的恩惠,同学们想享受吗?”让学生自由读读有关段落(第10和第13自然段)。并谈谈读后感受,接着引导学生品读,你能把你的喜悦之情读出来吗?然后引导学生体会大水库和空调器的神奇作用,我是这样引导的“森林为什么是大水库和空调器呢?你能从文中找出理由说明吗?”让学生读读、圈圈、议议,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略)

  并趁热打铁让学生谈谈森林还有哪些作用,最后引导学生再感情朗读课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以上环节中,我采用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多次深入文本和文本反复对话,在反复朗读过程中,领悟到大水库和空调器的神奇,从而对森林升腾起保护之情。这样,自然而然就突破课文重点、难点。

  (三)总结深化,拓展延伸

  1、读了本文你懂得了什么?

  2、学了这篇课文,今后如果看见有人伐树毁林,你怎么做呢?

  3、我们还能为保护环境做些什么呢?

  (四)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应体现文章的主要内容,又能突出文章中心,我的板书力求达到这样的效果。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

  小数的意义是一节概念教学课,是在学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学习本课。掌握小数的意义,是这一单元教学的重点,直接关系到小数的性质、单名数和复名数相互改写等相关知识。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意义,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正确、熟练地读、写小数。

  (2)能力目标:正确地理解小数的意义。通过操作,体会小数与十进分数的关系。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思考的学习品质及抽象概括能力,在合作学习中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3)情感目标:使学生经历用小数描述生活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意思,树立学好数学的'学习信心。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的意义,理解单位“1”的含义。

  二、说教法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引导发。

  现法、比较迁移法等方法的优化组合。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

  三、说学法

  1、学会通过观察、测量、归纳,感受生活中处处都存在小数和学习小数的必要性。

  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他们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通过指导独立看书,汇报交流活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交流的好习惯。

  四、说教学程序

  (一)激趣导入

  出示课件,围绕小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展现一些小数,让学生体会小数的广泛用途和学习小数的必要性。

  (二)探究新知

  1、小数的意义

  (1)一位小数

  本环节利用把1米长的直尺平均分成10份,取其中的几份就是十分之几,十分之几都可以写成一位小数的形式。使学生理解一位小数其实就是分母是十的分数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

  (2)二位小数

  本环节继续沿用上述引导探究方法,使学生理解,表示百分之几的分数都可以写成二位小数的形式。换句话说,二位小数就是表示百分之几的数。另外使学生通过比较迁移进一步熟悉探究知识的方法。

  (3)三位小数

  有了上述两个环节的探究,在探究三位小数的意义时,我放手让学生分组讨论,自主探究,三位小数的意义也就水到渠成了。另外,我适时引导学生知识延伸,探究四位小数、五位小数等等,使学生明白小数的位数是无穷无尽的。此时,师生共同总结小数的意义,即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叫做小数。

  2、小数的计数单位和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

  (1)计数单位

  通过比较板书中几个一位小数中哪个最小,使学生明白所有的一位小数都是由0.1组成的,我们把0.1就叫做一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此时学生很容易利用比较迁移的方法推导出两位小数、三位小数的计数单位。

  (2)进率

  通过比较板书中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的计数单位它们分别在直尺上对应长度之间的关系,推导出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四、知识应用

  出示课件让学生当堂练习,消化所学知识,使知识学能所用,并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消除学生学习中的知识盲点和疑惑。

  1、在()内填上合适的数字

  0.6=()0.87=()=()

  2、填空

  (1)0.8的计数单位是(),有()个()。

  (2)0.06的计数单位是(),有()个()。

  (3)0.34的计数单位是(),有()个()。

  五、归纳总结

  师生共同总结:十分之几是一位小数,百分之几是两位小数,千分之几是三位小数‥‥‥。

  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分别写作0.1、0.01、0.001‥‥‥

  小数中,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六、作业布置

  1、从生活中记录一些小数,明天同学之间相互交流。

  2、完成课堂作业本

  板书设计:

  小数的意义

  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

  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分别写作0.1、0.01、0.001……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说课稿 篇5

  本单元鉴赏先秦到汉魏晋诗歌,从中可以发现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源头。教学重点是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领悟诗中的思想感情;了解赋比兴手法及其艺术效果;了解四言诗、骚体诗、五言诗的节奏。

  《诗经》《离骚》至汉魏晋诗歌的语言形式各不一样,本单元以语言的节奏作为教学重点,旨在让学生了解诸种语言节奏的划分方法,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了解古代诗歌从四言到五言,再到七言的形式方面的发展进程;了解这一变化过程也是诗歌容量逐渐加大、所反映的社会生活逐渐复杂的过程。《氓》是一首著名的弃妇感伤诗,是弃妇离夫返娘家时所作。充分体现了《诗经》的特点,值得学习!《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点。2、 能够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3、 学习《氓》,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能力目标:1、 培养学生结合注释,能初步读懂诗作的能力。

  2、 背诵课文。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分析《氓》中的人物形象及领会比、兴的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 教学难点:1、 品味诗歌的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2、 背诵课文。 经调查了解到,同学们在初中时已经学过了《木兰诗》,其中,“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赋的表现手法,已有所了解。学生还在初中学过贺敬之的《回延安》,其中“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等,兴的手法也已经知晓。但对《诗经》的有关情况,特别是其表现手法的深刻了解还很少,也还很浅。课前学生搜集有关《诗经》的资料必不可少。另外,《氓》是一首著名的弃妇感伤诗,是弃妇离夫返娘家时所作,人物形象鲜明,教学中要能分析诗中男女主人的形象性格,要能理解中诗中六章内容的`有机联系和赋、比、兴手法的运用。阅读教学必不可少;讨论、问题明朗化。所以:1、 运用诵读法,让学生品味对比教学亦能使诗歌语言的凝炼性。

  2、 运用讨论法,让学生理解文中主人分的感情及诗歌的艺术特色。如对《氓》中的比兴手法的分析,就可让学生讨论明确。

  3、 通过比较阅读法,延展课堂内容,发展学生思维。 教学目标:1.熟悉诗歌内容; 2.清楚人物形象。教学重点: 通过对比研读诗歌内容教学难点: 比兴艺术手法的作教学程序及内容第一环节 检查学生搜集的有关《诗经》的资料,老师把关,注意以下几点:《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500多年的诗歌305篇,因此,又有“诗三百”之称,共分风、雅、颂三大部分。其中,包括15“国风”,有诗160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和“商颂”,有诗40篇。1、《诗经》的成书①采诗说。此书是周王朝经过诸侯各国的协助,进行采集,然后命乐师整理、编纂而成。②献诗说。雅诗和颂诗的大部分,可能是公卿列时所献的诗。③修订说。《诗经》三百篇是经孔子删定而成的。近代学者一般认为删诗说不可信。2、《诗经》四家注齐之辕固,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苌。现用多毛注。3、关于《诗经》的赋、比、兴表现手法赋、比、兴最早见于《周礼》,它们与风、雅、颂合成“六义”,其基本含义,朱熹早就这样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用之词也”。即:赋,陈述铺叙。不借助更多形象化的修饰手段,直截了当,铺叙陈述,把要表达的内容有层次叙述出来,给人以明确完整的印象。比,譬喻,打比方,形象具体的比况,使所写之物更加鲜明,可感。兴,借助其他事物引发所咏之物。4、总评《诗经》是我国文学的光辉起点,它的出现以及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成就,使我国文学发达很早的标志,在我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极高的地位。 设计此环节的原因及目的:学生对《诗经》知之甚少,介绍这些常识性的东西能很好的扩大他们的知识面;另外,对学习本课也不无裨益。 第二环节 指导同学们阅读。1、 放录音

  第一遍,让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节奏。

  第二遍,让学生轻声跟读。

  2、 指名学生朗读

  3、 教师总结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拍。

  4、 可再指名同学朗读,大家指正。 1、 设计此环节的原因和目的:《语文教学大纲》对阅读提出的要求是:“能整体把握阅读材料的内容,理清思路,理解其中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揣摩语句含义,体会语言表达效果。”可见,阅读的重要性,尤其是对于此篇诗歌,阅读是一主要手段。在诵读中理解,鉴赏,使学生逐步培养诵读文学作品的习惯;把握诗中女中人公的感情基调。 第三环节: 指导学生研讨诗歌内容,可用分组讨论的方法。1、 学习“恋爱”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

  (2)教师提问:在第一节中,诗作的叙事节奏颇似电影蒙太奇手法,选取了三个视觉效果极强的场面来表现。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这三个场景。

  明确:初次相逢——定情相送——约期相别

  (3)提问:在这些场景中表现了两人什么性格?姑娘与心上人约定了婚期,在漫长的等待中,姑娘是什么样的表现?

  明确:男青年急躁、任性,姑娘则温柔、体贴。

  “乘彼”等六句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热恋中的少女的心理及表现。

  “复关”大概是男青年的居住地。姑娘一会“泣涕涟涟”一会儿“载笑载言”,足见对男青年的思念及深情。恋爱中的姑娘是那样的天真、活泼、热烈。 (4)这一段的感情基调如何?明确:热情、幸福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检查各小组专题研究的情况。教学重点:引用古诗文的作用。教学难点:限制性词语对表达效果的作用。教学程序及内容 小组讨论交流,汇集整理研究所得的观点和结论,选出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研究成果。全班同学分门别类做卡片,总结出带有规律性的观点结论。第一环节: 研究“本文说明顺序安排”的小组发言。 研究说明顺序的小组梳理出了从篇到段的大小顺序,即设疑-解疑-建议;实-虚,主-次;表-里,此-彼;先-后,过去-现在-未来;一般-特殊,整体-部分,上-下等。分类归纳为逻辑顺序,空间顺序,时间顺序,观察顺序。所得结论如:最便于把事物说准确、说清楚的顺序是最好的安排;要清楚地说明一种事物往往要几种顺序交织配合;顺序要符合事物本身的条理;顺序应符合人们的认知习惯;顺序应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说明一种事物的顺序不是唯一的;科学小品的顺序可以借助于散文构思。 本文的说明顺序是浅显而清晰的。深入研究更能使同学们从理论和实际上掌握说明的方法和技巧。第二环节: 研究“引用说明方法的运用”的小组发言。研究引用说明方法的学生对全文20处引用按不同标准做了如下分类:按引用的内容分为诗句、文句、故事传闻、资料、民俗谚语等;按所引内容性质分为科学性的、文学性的、介于二者之间的等;按引文的位置分为做标题、在段落的要

  教学程序设计及板书设计 点句之后、引文同作者阐述结合、引用同举例、列数字相配合等;按引用方式分为全引、摘引、意引等;按作用分为比喻描写性的、对比说明性的、举例考证性的等;按来源分为来自史籍的、来自科研成果的、来自现实的、来自调查材料的等;引用注意事项有:引文应恰当说明对象,不牵强,不炫耀,引用应精要,不堆砌,不累赘,一般应注明出处,不含糊;不虚妄。举例如下:1.至于整株数以至成片的树林,那就成为“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的绚丽景色了。通过引用,形象地说明荔枝大多数是深红色或紫色,远看便犹如火焰如云。2.明代徐勃有一首《咏荔枝膜》诗,描写吃荔枝时把壳和膜扔在地上,好似“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是夸张的说法。引用诗句恰到好处地描绘出荔枝膜色白质薄的特点。3.明代文征明有《新荔篇》诗,说常熟顾氏种活了几株,“仙人本是海山姿,从此江乡亦萌蘖”,但究竟活了多少年,并无下文。说明荔枝性喜温暖,很难北移。偶有成功,值得大书特书。4.苏轼有诗云:“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说明古代的荔枝生产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的需求,所以只要日啖荔枝三百颗,长作岭南人又何妨?5.文章题目“南州六月荔枝丹”有何巧妙之处?“南州六月荔枝丹”是明朝陈辉《荔枝》诗中的句子。用古诗命题蕴藉含蓄,引人入胜。此题内涵丰富:产地南州,泛指我国南部地区;成熟的季节是六月(公历七月);鲜果的色彩,绚丽如丹。突出了荔枝生态的主要特点、产地、成熟期、颜色。充满诗情画意,而且引古诗为题,也与全篇广泛征引的风格统一起来。引用古诗文,既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又充实了文章的内容,很好的体现了科学小品的特点。第三环节:

  研究“修饰限制词语的运用”的小组发言。研究本文修饰限制词语运用的学生,查出文中30个有代表性的词语,分别划分为限时间、限方位、限处所、限角度、限程度、描形、绘色、推测、展望、表感情倾向等。举例如下:1.白居易用比喻的笔法来描写荔枝的形态,的确也有不足之处。“也”字起强调作用,表示像白居易这样的大诗人都有不足之处。2.古代讲荔枝的书,包括蔡襄的在内,现在知道的共有13种。加上“现在知道的”比较客观,因为13种仅是目前发现的,将来也许还会有新的发现,那就不止13种了。3.使荔枝北移,将来也许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用推测的语气,实际上是说将来也许有可能发生这样的事,但能不能发生还不一定。

说课稿 篇6

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首先,我对本节课的教材进行一些简要的分析:

  本课内容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这部分内容以长方形面积公式为基础,引导学生探索和应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而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又是进一步探索并掌握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的基础。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掌握了面积的意义和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学好这部分内容,有助于学习之后的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

  教材安排了3道例题。例1引导学生把稍复杂的图形转化成相对简单的、熟悉的图形,例2引导学生通过平移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例3先让学生分组操作,探索平行四边形与转化成的长方形之间的联系,再通过讨论、思考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试一试”“练一练”和练习二的习题主要让学生应用公式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五年级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以及生活经验,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及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分析、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并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进一步体会“等积变形”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3、让学生在动手操作、探索思考的过程中,提高对“空间与图形”内容的学习兴趣,逐步形成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与教材,结合学生的基础,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难点是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最后我来说一说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本节课大致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一、激发兴趣,初步体会转化思想

  课开始,呈现例1中的第一组图形,图中第一个是不规则图形,第二个是正方形。首先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两个图形的面积是否相等。然后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接着在进行全班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清楚知道:它们的面积相等,有两种比较方法,一是数方格,二是通过割补、平移后转化成规则图形。再呈现例1中的第二组图形,让学生用第二种方法来比较这组图形的面积的大小,学生分组活动后指名回答。在此基础上通过谈话揭示课题并板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要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应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为依托,根据数学学科特点注重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因此,在教学例1时引导学生把稍复杂的图形转化成简单的、熟悉的图形,让学生初步感受转化方法在图形面积计算中的作用,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顺应和促进了学生的思维,为进一步的探索新知提供基本思路。

  二、自主探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这个环节主要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教学例2

  首先呈现画在方格纸上的平行四边形,让学生分组讨论把图中的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方法。然后让学生各自拿出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和剪刀来剪一剪、拼一拼,并在操作完后请同桌互相检查是不是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了长方形。再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剪拼方法,并说说是怎样思考的。接着引导学生发现“它们都是沿着什么剪的?”,思考“为什么要沿着高剪开?”,启发学生在讨论中理解:沿着高剪开,能使拼成的图形出现直角,从而符合长方形的特征。让学生猜想“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后,图形的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讨论“是不是任意一个平行四边形都可以转化成长方形?”是学生清楚的知道:沿着平行四边形的任意一条高剪开,再通过平移,都可以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

  第二层次:教学例3

  首先让学生观察教科书第127页的三个平行四边形,分别说出它们的底和高各是多少厘米,并填写在书本的表格中。然后让学生把平行四边形剪下来后转化成长方形,再把转化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填写在表格里,并计算出长方形的面积。完成之后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书本上的三个问题:

  (1)转化成的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吗?

  (2)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3)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怎样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逐步抽象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并板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最后让学生思考:“如果用S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用a和h分别表示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那么怎样用字母来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S=ah。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这个环节充分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经历充满着观察、猜想、操作、实验、推理、归纳等探索性与挑战性的活动,既使学生理解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感受转化的数学思想,又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探索活动并发现规律的兴趣。

  三、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试一试”是一道简单的实际问题,首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再指名板演,集体订正时使学生清楚知道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要有两个条件,即底和高。之后的“练一练”有3个标明了底和高各是多少的平行四边形,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让学生说说每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分别是多少,计算时应用了什么公式。同时也让学生指一指每个图形的另一组底和高分别在什么位置,让学生清楚知道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时,要用底和相应的高相乘。另外,要让学生注意到,如果图形的基本单位不同,那么计算得到的结果的单位也不一样。

  通过“试一试”、“练一练”中基本题的练习,分别让学生直接应用公式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巩固对公式的理解。

  四、巩固深化,加深对公式的理解

  “练习二”的第1题是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与图中长方形面积相等的两个形状不同的平行四边形,首先让学生思考“要使画出的平行四边形面积与长方形面积相等,它的底和高分别是多少?”然后再让学生各自在书上作图,同桌互相检查。第2题先让学生指出每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再让学生各自测量,最后根据公式计算面积。第3题是一道简单的实际问题,告诉学生用图中标出的数据计算出来的面积是近似值,这种近似的测量和计算在实际生活中经常用到。第4题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再说说解决问题的思路。第5题则先指名读题,说出题目要求后独立算出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并共同订正。然后拿出课前准备好的长方形木框,演示拉成平行四边形,让学生思考“把这个长方形框拉成平行四边形,周长变化了没有?面积呢?为什么?”继续拉动长方形,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面积的变化有什么规则。通过观察、比较后使学生明确长方形拉成平行四边形后周长没变,面积变了;拉成的平行四边形越是显得扁平,它的高就越短,面积也就越小。

  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活动,既巩固了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又进行了新旧知识的联系与沟通。练习的最后一题,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进一步感受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周长与面积的联系。

  五、课堂总结,全面升华

  在课结束前,让学生说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有哪些收获。

  通过总结,既可以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一步加深印象,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说课稿 篇7

  科学概念目标

  1.物品是由各种材料做成,不同材料具有各自的特点,可以把物品按材料分类。

  2.我们周围的世界可分为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人工世界是由人设计并制造出来的。

  科学探究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与识别物品,意识到物品与材料的不同。

  2.学生通过对物品分类的活动,达到对材料特征的认识。

  3.学生通过对物品分类的活动,培养发展分类思维的能力。

  科学态度目标

  学生通过关注我们生活世界里的材料,发展研究材料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学生通过交流研讨,达到意识到材料对于制造人工世界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生通过分类,达到学会观察和辨认身边不同的`材料放入目的。

  难点:学生通过交流研讨,培养学会用适当的词语描述常见材料的特性的能力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布、橡胶手套、烧杯、瓷杯、瓷碗、塑料杯、矿泉水瓶、玻璃瓶、气球、金属勺、小木块、木筷、回形针、毛巾、鹅卵石、记录单等。

  教师准备:汇总表、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探索分类

  PPT: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你能说出哪些物品?他们都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师:除了刚才同学们提到的材料以外,我们生活还有一些常见的材料,比如( )、( )等等

  贴板书:材料名称(金属、塑料、玻璃、橡胶、布、陶瓷、木头等)。

  PPT认一认:今天凌老师带来了15种物品。看看,你们都认识吗?

  生:齐答,不认识的老师告知(比如:烧杯)。

  PPT分一分:实验步骤及方法。

  领材料→按顺序摆放→观察→记录→汇总粘贴→整理物品→放回原处

  注意实验要求:

  1.1号:领取

  2.2号:放回

  3.3号:记录

  4.4号:粘贴

  思考:观察汇总表,自己组和其他小组的分类一样吗?你们为什么这么分类?

  生:书本是纸做的

  生:纸是木头做的

  生:枪是用金属做的

  生:房子是用砖头做的

  生:碗是用陶瓷做的

  生:棉衣是由棉花做成的

  生:······

  二、研讨交流

  思考:观察汇总表,自己组和其他小组的分类一样吗?你们为什么这么分类?

  PPT汇总材料特点:每种材料都有什么特点呢?

  塑料:轻、颜色多、光滑

  金属:有光泽、打不碎、会生锈

  木头:黄色、有条纹、能浮在水上

  橡胶——有弹性

  玻璃——透明、光滑、会反光、容易碎

  布——柔软、能做衣服

  陶瓷——重、易碎、光滑

  三、聚焦课题

  思考:刚才分类的15种物品种,石头来源于哪里?还有哪些物品和石头一样都来源于自然界?

  PPT:出示生活的世界图片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

  生1:自然界

  生2:草原、森林

  生3:石头、沙子、大海、山

  生3:高楼大厦、衣服、箱子、衣架·····

  PPT归纳:我们生活的世界丰富多彩,既有天然形成的自然世界,如山川、湖海、森林、草原等,也有人类设计、制造的人工世界,如房屋、桥梁、汽车、电器、服装、文具等。

  PPT点课题: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一起组成了《我们生活的世界》

说课稿 篇8

  本课是人教版音乐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歌曲《数蛤蟆》。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歌曲《数蛤蟆》.《数蛤蟆》这首四川童谣,它的歌曲和曲调具有一定的民族特色,学生听起来虽然感觉风趣幽默,但学习起来却有一定难度。

  二、教学对象分析:

  本课面对的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好奇、好动,愿意参加各种活动;模仿力强,能模仿教师的简单节奏;他们以形象思维为主,对音乐的认知还很少,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性,辅助学生对音乐进行认知是很好的手段。

  三、教学目标:

  1、学会唱歌曲《数蛤蟆》。

  2、通过歌曲教学,教育学生要保护青蛙 。

  3、找出歌曲中旋律、节奏相同的乐句。

  4、为歌曲创编歌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唱歌曲《数蛤蟆》。

  教学难点:找出歌曲《数蛤蟆》中旋律、节奏相同的乐句。

  五、教学流程:

  1、快乐猜谜 兴趣引入

  手提问,一只蛤蟆几张嘴?几只眼睛几条腿?学生拍手回答的游戏方式,激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和学习欲望,同时又向学生渗透了歌曲节奏和歌词。

  2、初听歌曲 渗透德育

  在第二个环节,首先是欣赏歌曲范唱动画,课件的动态性和趣味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伴随着歌曲,孩子们看到小蛤蟆在荷叶上跳来跳去,捉着虫子,都被小蛤蟆调皮可爱机智勇敢所感染。教师抓住时机提出问题,小蛤蟆吃什么?它帮我们捉害虫,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他?孩子们此时对小蛤蟆的喜爱,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并表示要保护它们。此时,已将德育教育渗透在情感之中。

  3、尽情游戏 练读歌词

  接下来是“小蛤蟆找妈妈”的游戏, 这个环节把枯燥的按节奏读歌词的练习变成了孩子喜欢的游戏,而且在游戏里,师生头戴蛤蟆的头饰,扮演蛤蟆妈

  4、卡拉OK 学唱歌曲

  《数蛤蟆》这首歌曲的学唱有一定难度。我在正式学唱歌曲之前的环节中,巧妙的融入了歌词渗透和练习,使用《数蛤蟆》的旋律作为部分教学环节的.背景音乐??这些细节设计为学唱歌曲做了铺垫。

  歌曲的学唱,我一改以往的教师教师唱一句,学生学一句的教唱方法,创造性的使用了卡拉OK学唱法。我设计了卡拉OK形式的动画课件,将歌曲的范唱和伴奏的动画,配以同步的歌词字幕,让学生以最简单、最直观、最活灵活现的方式学唱歌曲。

  5、仔细观察 辨别乐句

  听辨歌曲中,旋律、节奏相同的乐句是本课的教学难点。一年级的学生对音乐的认知还非常少,对于乐谱或者声音是否相同,没有太强烈的感觉。反而对文字、色彩这些直观的因素更为敏感。在让学生听辨歌曲的同时,我播放了

  歌曲词谱的课件。课件中,找出将相同的乐句的文字使用的相同的背景颜色,利用文字色彩的巧妙搭配,所产生的视觉效果,帮助学生进行辨别,使孩子们有兴趣积极地进行探究,从而进行难点突破。

  6、开动脑筋 创编歌词

  最后是为歌曲创编第二、三段歌词的环节。我在歌词课件中,制作了第二只和第三只小蛤蟆的出现,学生对直观形象的画面,乐于接受、易于理解,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加入缩短了学生认识事物的时间,使课堂变得更有趣味。再加上教师充满童趣的语言导入,学生热情高涨的自主探究,第二、三段歌词的创编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说课稿 篇9

  一、说教材。

  《太阳》是西师大版一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是一首儿童诗,它短小、活泼、优美。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神奇美丽的太阳给人类带来了光明,给万物带来了生机,赞美太阳给世界带来了美丽,让孩子初步认识太阳的重大作用,以激发孩子对太阳的热爱、赞美之情。本课优美欢快的诗文,形象生动的画面,给学生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太阳还会从哪里出来呢?这对学生的观察力训练有很大的帮助。这首诗歌的语言优美欢快,有利于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二、说学情。

  通过生活的积累和前面的学习,学生已会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并有一些认字基础。他们接受力强,求知欲旺,渴望丰富的信息刺激,也喜欢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但年龄较小,入学才两个月,注意力易分散,学习的意识不是很浓。所以我在教学设计上,处处站在孩子的角度,尽量从激发孩子的兴趣入手。比如,故事的引入,识字游戏,太阳卡片,太阳头饰等。

  三、说教学目标。

  针对《语文课程标准》中低年级识字和阅读教学的要求,我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ɑ.认知目标:渗透性识字8 个,会写的字4个,并能正确地组词造句。

  b.能力目标: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c.情感目标:使学生产生热爱太阳,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向往美好的情景和事 物,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四、说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激发对太阳的热爱、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

  如何使学生掌握朗读的技巧,产生热爱太阳,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体验是本课 难点,同时理解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大胆想象,说出太阳还会从哪些地方出来。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生活阅历少,观察能力不强,语言表达能力也有限,想象力也不够丰富,所以“说出太阳还会从哪些地方出来”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确实有一定难度。

  五、说教法、学法。

  1、教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特点,我准备采用“创设情 境法”和“分层指导法”来教学本课,为什么要选用着两种方法呢? 因为本课描写了不同的四副画面,孩子们由于抽象思维的'局限不能很好的体会课文内容的优美。因此,我创设一定的音乐氛围并配以相应的图画,让学生表演,感受太阳升起的动态过程,体会出课文语言美。将这种情感融入对课文的朗读中,配合自己的形体语言展示出来。这样,学生在轻松的、愉快的的学习氛围中掌握了朗读技巧与方法,真正实现了有效学习。

  2、学法: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可能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 学习需要和掌握情况。为了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拥有充分的活 动空间,我积极倡导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将“合作探究法”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文的朗读,生字的记忆。鼓励学生组内合作,组外竞争,学生一定能在互帮互学的基础上促进自身表达能力的发展。

  六、说教学过程。

  依据教材和一年级儿童学习的心理特点,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与重难点,我设计的教学思路如下:

  故事激趣,揭示课题→创设情境,以境生情→引导探究,主动识字→设计游戏,快乐参与→再现情景,读中感悟→拓展延伸,加深理解

  1、故事激趣,揭示课题。

  针对本课中描写:大海上,太阳是从水里跳出来的。草原上,太阳是从草里冒出来的。山村里,太阳是雄鸡叫出来的。森林里,太阳是鸟儿唱出来的。儿童的意识理念中会产生天上有好几个太阳的想法。课前,我使用多媒体制作后羿射日的画面,在背景的衬托下绘声绘色地讲述《后羿射日》的故事,进而自然引入今天要学的儿歌题目就叫:太阳。学生在故事中知道了现在天上为什么只有一个太阳。精彩的故事一下子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老师乘兴提出问题:“你们喜欢太阳吗?为什么?”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有的说:“我喜欢太阳,因为太阳给人们带来光明。”有的说:“我不喜欢太阳,因为太阳太热,夏天常常会流汗。”《后羿射日》的故事使学生学习的兴趣一下子高涨,也为下面识字巩固“帮后羿摘太阳”游戏做铺垫。

  2、创设情境,以境生情。

  《太阳》这首儿歌描绘了人们从不同观察点看到的日出美,表达人们对太阳的喜爱、赞美之情。如何让学生身临其境感知儿歌的美丽情景,吸引儿童喜欢学习这首儿歌呢?课中,我设计了让学生一起和他们熟悉的丁丁、冬冬看日出的课件,解决这一疑难。课中,(课件)聆听着美妙的钢琴声,学生来到大海边看到太阳慢慢儿升起、跳出海面;来到草原看到太阳悄悄地从草丛里冒出,光芒四射;来到山村里看到雄鸡一叫天就明;来到森林里鸟儿的欢歌声唱醒了太阳;最后看到太阳照出了美丽的世界。伴随着一幅幅奇妙的画面、悦耳的音乐背景,老师的范读入于学生耳,印于学生脑。一系列的日出情境从视听等角度将文字与现实生活接轨,把学生放回到一幅幅动人的生活画面,抽象的文字变得鲜活可爱。学生在体验日出的美丽意境,整体感知儿歌内容中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美,激发学习的情感、兴趣,自觉地参与到愉快的学习中去。

  3、引导探究,主动识字。

  学生受方言、地域的影响,平翘舌音往往被忽视。针对这一难点,我在学读儿歌中设计了:1、学生仔细听老师读儿歌,注意哪些字要翘舌。引导学生真正把思维、感觉器官运动起来,主动寻找儿歌中的翘舌字。2、学生把翘舌的字找出来,老师相机点击成红色,视觉上引起学生的注意。3、学生齐读翘舌的字并读准。4、把字放回到儿歌中,再读儿歌。学习中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疑难,自得自悟。

  学生在课前预习时能借助拼音进行生字学习,并在文中找出本课的生字、画上圈。课中生字教学我设计如下:1、师问:儿歌中哪些生字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学生找出儿歌中的生字,师相机点击课件,相应的生字变为红色,引起注意。字娃娃调皮地从儿歌中的字跳下排成两列。2、同桌拿出自制的生字卡片,扮演小老师的角色,互相纠音、互助学习。3、老师请一名小老师指着字娃娃带领全班再读生字,小老师教得很投入,底下的学生也学得认真。4、开火车抽读生字卡片,比一比哪列火车开得又好又快,检查字音并纠正。、

  4、设计游戏,快乐参与。

  游戏是儿童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教学中,我设计“帮后羿摘太阳”游戏:看,这里就是传说中的十个太阳,照得大地多热呀。草不生,树不长。小朋友们谁来帮后羿把太阳射下来呢?不过,有个要求:每个太阳后面都藏着一个字,如果你能读出后面的字并回答老师提出的小问题,你就帮后羿摘掉太阳。9个太阳后面各藏有今天要学的生字:太、阳、从、跳、出、草、叫、林、鸟。学生在摘太阳,读出太阳后面的字的同时,还要回答老师的问题,例如:“叫”字,小猫怎么叫,小狗怎么叫?早上,雄鸡怎么叫?“跳”字,你能用动作表示这个字的意思?“太”字,你是怎么记住这个字的?“从”字,老师比个动作(老师从桌子上拿了一根粉笔),请你说个句子,句子里要有个“从”字。“鸟”字,动物园里有什么鸟?“出”字,你是怎么记住这个字?……

  学生做游戏的同时,又进行了语言训练。枯燥的生字变为学生游戏的伙伴。学生在积极、快乐的参与中,调动起自己的眼、耳、口、脑去完成游戏中的各个要求,不仅使他们学得主动,而且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5、再现情景,读中感悟。

  语文教学以朗读训练为经,语言训练为纬。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随文学词学句,在读中理解课文,在读中体味语言美。课中,我把朗读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并注重读出层次。学生通过自读、同桌互读、全班读、四人小组比动作读等多形式读准字音,读懂课文。在朗读指导上,我还通过再现课件,让学生创设情境读,读出感情来。学生身临其境,领略日出的奇妙,读中感悟,读得津津有味,读出对太阳美的赞歌。

  6、拓展延伸,加深理解。

  拓展训练:把你心中美丽的太阳画出来,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又是一种情感的抒发和升华,让孩子把对太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通过画笔流露出来,画画也是孩子喜欢的一种表达方式。所以这个环节的设计也是结合儿童本身的特点出发的

  七、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抓住诗歌关键词,简洁大方,有画面感,富有儿童特色。

  板书设计:

  3、太 阳

  大海 水里 跳

  平原 草里 冒 照出

  山村 雄鸡 叫 美丽的世界

  森林 鸟声 闹

【说课稿】相关文章:

地理说课稿-《大洲和大洋》说课稿07-12

高中汉语说课稿《我很重要》说课稿06-29

氯气说课稿12-07

燕子说课稿12-09

《亡羊补牢》说课稿12-09

排序说课稿12-09

《洗澡》说课稿12-10

祝福说课稿12-11

麋鹿说课稿12-11

《军神》说课稿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