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小学说课稿

小学说课稿

时间:2022-06-27 22:45:04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选小学说课稿汇编五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说课稿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选小学说课稿汇编五篇

小学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认识钟表》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内容。本节课要求学生认识整时,是学生建立时间概念的初次尝试,也为以后“时、分”的教学奠定了基础。教材在编写上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生动具体的学习数学。按照“认识钟面结构——整时的读写法——建立时间观念”的顺序编写。

  一般来说,一名6岁的儿童每天起床、吃饭、上课都要按照一定的时间进行,这样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就感知到了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因此,我把本节课的目标定为:

  1. 认知目标:

  使学生初步认识钟面的外部构成;结合生活经验总结出认识整时的方法;知道表示时间的两种形式。

  2、情感目标:

  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

  3、思维拓展目标:

  (1)使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自觉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2)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重点:充分认识钟面的外部构成,掌握认读整时的方法;

  难点:正确说出钟面上所指的整时。

  二、说教法学法:

  这一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的学生。根据他们年龄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的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采用了愉快式教学方法,创设情境,设计了色彩鲜艳的课件,让学生在课件所创设的情境中学习。同时我还采用了动像发现教学法,让孩子们通过合作交流发现钟面的结构,这样既活跃了学生的思想,激发了他们的认知兴趣,而且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想一想、数一数、说一说、比一比、写一写、拨一拨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动眼、动耳、动脑、动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来学习新知,积极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

  三、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安排了四个教学环节:

  (1)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2) 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3)课间休息

  (4)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5)引导学生总结全课

  (一)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利用学生熟悉的动画人物小丸子给他们带来谜语,让学生猜出闹钟,激发学生的兴趣。接着出示各种造型的钟面,并提问“小朋友你们也想设计出这么漂亮的钟表吗?”多方位地调动学生的情感,营造了学生积极向上,勇于挑战、敢于创新的氛围。接着,教师继续激励学生,要想设计更漂亮的、美观的钟表,先要学会认识钟表。(板书课题)。

  (二) 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 认识钟面

  先让学生观察自己的小闹钟,看看钟面上有些什么,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教师板书:时针 分针 12个数,并且强调长的是分针,短的是时针。接下来我通过演示拨闹钟让学生观察时针和分针在钟面上的走动方向,通过观察学生发现时针和分针是按照从数字1到12这样顺时针方向走的。再让学生沿着这个方向拨一拨闹钟,进一步巩固知识。

  2、 教学整时的认,读,写

  我创设了一个小朋友起床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试认整时。学生在生活中虽然有的能认识整时,但概念是模糊的,为了更好的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我用课件出示3个表示不同时刻的钟面,学生通过观察对比、讨论交流,最后达成共识:这三个钟面的分针都指12,引导总结出当分针指12时,时针指几就是几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让学生自己动手拨钟面,先老师说时间学生拨,然后让学生作主说时间老师来拨,为了突破只有当分针指向12才是整时这一难点,在这里我故意将分针偏离12,让学生判断老师拨的是不是他们所说的整时。最后我让同桌之间互相拨,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让学生掌握了认时整时的方法。

  3、 学习时刻的另一种表示法——电子表示法

  教师出示有许多钟表的课件,让学生发现了一个不同的钟表——电子表。接着出示钟表和电子表表示的`时刻,让学生观察,看看有什么发现?然后教师再提问:电子表是怎样表示时间的?像电子表这样表示时刻的方法你还在哪里见过?你能试用这种方法表示3时吗?

  学生试着用电子表示法写时间。教师小结出用电子表表示时间的方法,为了巩固知识,我紧接着出示8时、10时让学生用两种方法写出来。

  4、结合生活认读整时

  这一环节中,我利用课件出示小东一天的生活图,并让学生注意看图下方的钟面,继续巩固看整时的方法,并通过观察让学生发现、思考、了解到时针每天要在钟面上走两圈,所以一天中有两个6时、8时……。

  这个环节的设计是根据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通过具体事例如几时起床,几时睡觉,丰富了学生对时间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充分感受时间就在自己的生活中,逐步建立了学生的时间观念,再通过趣味性的练习,让学生动手拨一个自己喜欢的时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个时刻,你平常在这个时候在做什么。这样既联系了学生生活实际,突出了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拓展了学生视野,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 课间休息

  这一环节是根据儿童的年龄和身心的需要设置的,让学生在《时间像小马车》的旋律中感受时间的飞快,同时也让他们轻松轻松,为下一环节的学习起到调节作用。

  (四)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巩固知识,并知道学习数学是为了用在生活中,我是这样设计的:

  1、比比谁的眼睛最厉害。

  在这里我出示了表示四个不同时刻的钟面,让学生判断钟面下方出示的时间是否是钟面上所指时间。这四个钟面里有两个钟面时间是整时差一点和过一点点,这样设计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突破只有当分钟指向12时,表示的才是整时。

  2、说一说,评一评。

  我用课件出示小朋友的一天中的几个生活场景,让学生边看课件边互相说一说“小朋友什么时间在做什么”,然后让他们评一评他的安排合理吗?由于一天当中有上午时间和下午时间,所以小朋友的意见并不一定会统一,只要他们的解释合理,教师都应给予肯定。这时顺水推舟进一步渗透上午和下午这一时间概念。这样将数学课堂教学变为学生认识生活,认识数学的活动课,体现“数学源于生活,赋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

  (五)引导学生总结全课

  我先让学生说说在这40分钟里学会了什么?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巩固。

  在本节课的最后我还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在每个小朋友的桌上都放有一张表示时间的卡片,是用钟面或者电子表示法表示的时刻,让拿着相同时间卡片的小朋友握手做个好朋友,下课以后一起去做游戏,这样设计让学生进一步巩固钟面和两种记时方法的联系,同时也是课堂知识的延伸。

小学说课稿 篇2

  一、指导思想

  本课以“新课标”为依据,遵循“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为目标,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教材分析

  行进间运球是小学篮球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学好篮球的一项必备技术,对发展学生的速度、协调、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

  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时期,他们的力量较弱,可塑性大,好胜心强,勇于克服困难,喜欢参加活动性的游戏。

  四、教学目标

  结合以上分析,我把本课的目标定为:

  1、认知目标:全体学生能够懂得正确的篮球行进间运球的方法。

  2、技能目标:80%同学能够初步掌握篮球行进间运球的技术动作。

  3、情感目标:通过练习,培养学生勇敢、果断的意志品质和团结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五、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行进间运球的动作和球的落点。

  教学难点:全身协调发力和控制球的方向。

  六、教法、学法

  教法主要采用了讲解法、示范法、游戏法和评价激励法。

  学法主要采用了观察法、比较法,自主学习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七、教学过程

  准备部分:

  首先,教师用语言导入新课,设定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接着,教师带领学生绕篮球场慢跑

  热身,做徒手操和熟悉球性的练习(双手抛接球和身体的各部位前后绕球)。培养学生的球感和对球的控制力。

  基本部分:

  教师首先向学生讲解示范篮球行进间运球的技术特点和方法(双脚前后开立,双腿微屈,身体前倾,持球手五指自然分开,掌心空出,以肩为轴,用手指和手腕控制球,控制好球的落点和方向,另一条手臂撑开保护球。)。

  针对本课的教学难点,先采用教师带领下无球练习的方式,让学生熟悉动作,为下一步的练习打好基础。

  分组练习:把学生分成六组,以篮球场边线为界,让学生排队练习,要求学生能控制住球,减少失误。练习时以先慢后快的方式,等学生进一步熟悉球性,再适当的加快运球速度。

  针对本课的教学内容,我安排了一个篮球”运球接龙“的小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得到快乐,在比赛中得到成就,从而激发学生练习的

  积极性。

  把学生平均分成两队,前后一臂的间隔,每队排位同学持球,向前运球,依次绕过全体同学,再传球给最后一位同学,以此类推,看哪队学生完成的最快?

  结束部分:用录音机播放音乐,在优美的音乐中,教师带领学生做放松操,达到放松肌肉和心理的目的。

  最后,对本节课进行小结,对表现好的学生提出表扬。

  八、预计教学效果

  预计本课的平均心率为120——125/分钟。

  预计本课练习密度大约为42%。

小学说课稿 篇3

  一 说教材:

  《刷子李》这篇课文是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第七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第七单元主要围绕:“作者笔下的人”这一专题,形成了“读人,说人,写人”这样富有特色的一组教材。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

  《刷子李》是一篇略读课文,选自作家冯骥才的《世俗奇人》,这篇短文以刷子李的高超手艺为话题。既为奇人,则轶事多多,但作者只选择一件小事来写,以一件极富戏曲性的小事窥见人物的大本领,大智慧。学习本篇课文,一是让学生感受人物形象,二是体会作者抓住细节描写人物的方法。

  二 说目标:

  在本课中,我将A类目标设定为认识6个生字,理解词语,了解作家作品,积累精彩词句。

  B类目标设定为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高超手艺,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

  使学生明白“优胜劣汰”这一生存原则,培养学生坚强意志和抗争精神确定为C类目标。

  三,说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体会刷子李的高超手艺,领悟并学习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四,说学情:

  作为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有了一定的认知范围,所以我要求学生通过课前预习提前掌握:

  1,学生能自己解决生字词。

  2,能通过搜集资料了解作家冯骥才。

  3,能熟读课文,感受刷子李的特点,并画出相关语句进行标注。

  五,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虽然课改倡导学生主体,淡化教师的作用,但作为课堂教学的参与者、协作者、教师还得统筹全局,当然“统筹”决不等于“包办”, 但更不等于抛几个问题,分几个小组,随意讨论就能替代,我据此拟定了以下教学原则:高起点 巧点拔 重朗读 悟精华

  所谓高起点,就是通过课前预习,学生已熟读课文,自主解决生字词,熟悉故事情节,也就是采用自读自悟的学法。

  巧点拨也是本课中我使用的一种主要方法,我设计了三种点拔方法:问中点拔 读中点拔 讲中点拔。

  重朗读就是通过朗读品味语言感受人物形象 。

  悟精华就是通过学习课文,品味精彩句段,透析课文中蕴含的深刻道理,点燃学生的情感之火。

  另外我还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激趣法” “示范法等”。

  学法: 在“读”中悟精华,在“讲”中赏人物,在“练”中描生活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下面就是我实施的具体过程:

  第一板块:导入新课采用“激趣法”。 (预计2分钟)

  采用“激趣法”。我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央视“挑战群英会”栏目“变脸”和民间奇人绝活展示“嘴上功夫”的`图片。这样的短片一定会让学生惊叹!趁机引入课文——那么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奇人“刷子李”,作者冯骥才。我们学过他的文章《珍珠鸟》,有人称赞他有“女娲之手”,今天我们再来见识一番,同样可以让你叫绝。

  多媒体展示课题:俗世奇人——刷子李。这样的开场白奠定了“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课堂氛围——趣

  第二板块:整体感知课文。完成A类目标,落实1,2项预习作业。(预计8分钟)

  首先检查同学们的预习笔记,看他们是否自主趟过了字词的沼泽地,是否走进过作家作品的领地。根据学生的笔记总结,投影打出生字词的读音和解释及作家作品的相关知识。这样既检测了预习效果也扫除了理解文章的障碍,一举两得。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这一环节,因为学生课前已经熟读了课文,对课文已经有一定的掌握,所以在此我让学生快速默读课文,然后以“ 的故事”为题说说对课文的印象。同时设计了填空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 )码头有个手艺高超的( ),人称( ),一年的一天,他收了个徒弟名叫( ),徒弟( )次跟师傅出去干活,便由对师傅( )变成佩服得发怔发傻。

小学说课稿 篇4

  一、 说教材 :

  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上册第八单元“可能性”的内容。在现实世界中,严格确定性的现象十分有限,不确定性现象却是大量存在的,而概率论正是研究不确定性的规律的数学分支。标准将“概率”作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四个学习领域之一“统计与概率”中的一部分,从第一学段起就安排了有关的学习内容。本单元主要是教学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使学生初步体验现实世界中存在着不确定的现象,并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这部分内容可用四个课时来教学。我讲的主要是第1课时,例1和例2的内容,使学生初步体验在现实世界中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下面我就本节课说一说教学目标。

  二、 说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

  (2) 结合具体的问题情景,能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简单描述事件发生结果。

  2、 过程与方法 :

  (1) 创设有趣的活动和游戏,如摸球实验、涂色活动及抽签游戏等,让学生经历“猜想—实践—验证—推测”的过程,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不确定性。

  (2) 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对积极参与、勇于交流的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同伴的合作和交流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 说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初步体验到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

  难点:结合具体情境或生活中的某些现象,能够描述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四、 说教学策略

  1、 设计理念:本着让学生学习身边的数学,学习生 活中的数学的理念。让学生在自己的亲身经历中感悟、体会、认识、基于这样的理念,设计了一个个游戏,让学生去动手实践,感受数学知识就在身边。

  2、 教具准备:乒乓球、盒子、抽签的卡片 、课件

  五、 教学过程 :

  (一) 活动一 (抽签游戏):老师先点明我们要做一个抽签游戏,让学生到讲台上来,让下面的学生都猜可能会抽到什么,然后让学生分别抽签,这时板书课题。

  (二) 活动二 (摸球游戏):老师和讲台下面的同学进行摸球游戏,我设计了让学生摸不透明盒子里的球。先让学生猜测,如果从盒子里任意摸一个,可能会摸出什么颜色的球,接着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猜测进行摸球游戏。这时学生就会对摸球的结果产生疑问“为什么有的盒子中摸到的都是红球,有的没有红球,有的可能摸到的是红球呢?由于有了疑问,下面的学习就更有了实效性。学生会主动的对所出现的摸球现象进行推想。达到师生互动的目的.

  (三) 活动三(预测摸图形的结果)这个游戏是根据瓶子里装有图形来预测摸图形的结果,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都动脑想。

  (四)活动四: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说一说生活中的事件,进一步让学生体验数学就在身边,学习身边的数学。

  (五) 活动五(转盘游戏):结合生活实际,说超市正在举行转盘抽奖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使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验可能性的大小是受一定条件的限制。

  (六)总结:想一想这节这你有什么收获?

  这节课主要是通过了“猜测——验证——分析试验数据“的亲历过程,学生学习身边有价值的数学。

小学说课稿 篇5

  《慈母情深》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六组中的一篇略读课文。根据课标对五年级的学段要求,本单元教学目标是抓住人物描写的重点语句,学会品味作品的语言,体会作品的感情,在阅读中“批文以入情”。《慈母情深》是著名作家梁晓声的名作,课文记叙了母亲在极其艰难的生活条件下,省吃俭用,不顾同事的劝说,毫不犹豫地拿钱给“我”买课外书的故事,从日常生活小事中表现了慈母对孩子的深情,以及孩子对母亲的感激与敬爱之情。文章描写细腻,情感真挚,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亲情。虽然学生所处的时代和生活与文中的作者描写有很大差距,但这并不影响课文对学生的情感熏陶。因为爱,自古以来就是相通的,无论何时、何地、何人。

  这节课我的设计理念是:本着“简简单单学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语文教学观,以“情”为经,以“言”为纬,紧扣文章的语言,入情,悟情,抒情,让学生通过自主感悟, 平等对话,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在情感与语言中和谐共振,感悟慈母的情深,从而提升学生的言语能力和人文素养,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根据教材的特点、课程标准、单元教学目标以及五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时间为一课时,教学目标有三个:

  1、认识3个生字,理解词语“失魂落魄、震耳欲聋、龟裂”等。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重点诵读文中描写母亲言行的句段,感受作者潜词造句的精妙。

  3、通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的品析,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其教学重点为:通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的品析,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本篇课文写的是六十年代初的事,当时正是国家困难时期,大多数老百姓的家境都很困难,“一元五毛钱”买一本书在当时是不容易的事情。由于学生不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也就难以理解作品中人物的感情。这是本课学习的难点。在课前,我与学生有二十分钟的了解交流时间,已将写作背景,作者的家庭情况作了个简单的介绍,为本节课的教学做好了准备。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和课堂教学的效率,根据高年级略读课教学的要求、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采用创设情境、以读代讲、想象感悟、指导点拨等教法,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我围绕课题中的“情深”,设计了以下四个版块进行教学:

  一、整体感知,激发深情。

  二、研读课文,感悟深情。

  三、读写结合,回应深情。

  四、移情拓展,升华深情。

  在第一版块我设置了两个小目标,在引导学生读题时,我目的是让学生找到本课学习的一个感情基调,低沉的,深情的,唤起学生对母亲的感情,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然后安排了一个小练习进行检测,意在让学生对文本有一个整体感知,并学会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方法。苏霍姆林斯基说:“要让词语深入儿童的精神生活里。”在这一练习中,我还通过让学生想象,联系生活等方法来复活词语“震耳欲聋”和“龟裂”的本来面目,拓展文本之外的画面。之所以选择这两个词语,一是因为这两个词语是我三维目标中的一个知识目标,同时我在研读文本的时候,我觉得这两个词语可以凸显母亲工作环境的艰苦和工作强度的辛苦,它可以让母亲的形象在孩子们心中更丰满。

  第二版块是我今天教学的重点。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新课标也强调老师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站在这样的基点上,我遵循了略读课文“详中有略,略中求精”的原则,抓住“从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中体会人物特点”的要点,在备课时我预设捕捉了三个镜头,想以第一个镜头为捕捉重点。以此作为这篇略读课文的单线训练内容,而其他如儿子对母亲的感激,心情的变化则不去一一强调,以节省略读教学的宝贵时间,实现了“长文短教”。

  在本环节我还有意渗透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阅读的方法,写作的'方法。那就是朗读不仅读出文字的表面,还要读出文字后的内容,让文字有画面感,可以传情达意。我还想告诉学生阅读课文的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读”,读了又读,要读占螯头,要抓住文本中关键词句,感人镜头进行感悟品味。在这一教学环节,我抓住几个重点语段,以读为本,让学生在默读、齐读、比较读、引读等多种形式的感情朗读中增进体验,升华情感,丰富了文本内涵,凸显了情感体验阅读方法无可替代功能。从而让学生感受了母亲挣钱的辛苦和塞钱的爽快,学生脑海中母亲的形象越来越清晰,“情深”两字自会烙在学生心间。

  在这一环节我还特意阅读链接了一小段梁晓声《母亲》这篇小说中的文字。新课标明确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在课堂上进行阅读链接,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更可以激发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

  在第三版块,我设计了一个小练笔,意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凸显人文性与工具性的高度统一 ,协调发展。“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读”是积累,“写”是运用。“读”只有在“写”中才能内化为学生的能力,而“写”也只有在“读”中才得以发展。今天在课堂上我想已经不是孩子们在代替梁晓声表达了,而是他们在表达自己对慈母的一片心声了。也许今天学生笔下的文字是稚嫩的,生涩的,但我相信那一刻他们笔下流泻的文字是真诚的,那一刻,浓浓的慈母情,深深的爱母情,洋溢课堂,课堂成了学生宣泄情感的场所,做到这一点,我就很满足了。

  第四版块,移情拓展,升华深情。梁晓声说过:我们常说的一个人的“ 爱心”, 它一定是从对自己父母的体恤开始形成的。在这一环节,我让孩子充分展示自我,让他们把从课本中理解到的母爱和从现实生活中感受到的母爱,说出来,加深认识,增强体验,实现真情共鸣。并教育学生从小要有一颗感恩的心,不管我们的父母是贫穷还是富裕,美丽还是普通,但他们对子女的爱是一样的。板书设计我想用几条蓝色的波浪线象征大海,以比喻母爱情深似海。

  这堂课的教学,让我感慨颇多。让我感觉仿佛是同学生一起经受了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感觉到了生活的温馨、美好,和对母亲的眷恋和无限感激。最后,我想说,在备课时,我一直牢记着“情感”、“知识”、“方法”这三个词。我一直在担心,我的这堂课会是一节语文味很浓的课吗?这节课我会向学生展示一个情感的课堂吗?这节课会是个对话开放的课堂吗?由于本人专业知识,教学能力不足,这堂课上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还请各位专家领导,老师多批评指点,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会不断地去提高和完善自己。谢谢大家!

【小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小学英语说课稿07-05

小学篮球说课稿11-04

小学音乐说课稿11-04

小学说课稿11-05

小学优秀说课稿11-08

小学《赵州桥》说课稿12-06

小学体育说课稿02-17

小学美术说课稿06-11

小学数学的说课稿01-09

小学音乐说课稿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