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语文说课稿

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2-06-27 18:28:11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关于语文说课稿模板集合九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说课稿9篇,欢迎大家分享。

关于语文说课稿模板集合九篇

语文说课稿 篇1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s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二篇精读课文《一个小山村的故事》。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一谈我对本课的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个小山村的故事》讲了一个美丽的小山村,由于这里的人们过度的砍伐树木,致使土地裸露,极大地削弱了森林的防护能力,终于在一场连续的大雨之后,咆哮的洪水将小山村卷走了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道理:不爱护自然,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毁坏山林就是毁灭自己。文字浅显却寓意深刻:保护环境、爱护绿色家园。文章时代感强,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

  这一单元的课文集中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之情和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的愿望。

  训练重点是让学生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让我们的家园更美好。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并体会其表达效果;二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为建设和拥有一个绿色的家园做出自己的努力。

  新课标提出小学中段阅读教学的目标: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根据新课标提出的三维目标,结合本单元的训练意图和本课的内容、特点以及学生在第一课时已掌握了生字、初读了课文的基础上,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弄清美丽的小山村消失的原因。

  ②、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2、技能目标:

  ②、培养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了解一个美丽的小山村,由于人们的乱砍滥伐,破坏了生态环境,终于被洪水卷走的故事。使学生懂得不爱护自然,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毁坏山林就是毁灭自己,保护生态环境十分重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中段学生在阅读时,要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抓住重点句子,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根据新课标、本组训练重点、课后思考题以及学生实际,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为:读通、读懂课文,明白小山村由美丽走向毁灭的原因。难点是:体会文中蕴涵的深刻道理。

  二、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与实践”。本课设计中,我通过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自读自悟;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以读代讲,读思结合;同时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个性化表达的能力,以求达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三、教法分析:

  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精心组织教学活动。所以整堂课我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利用课件资源,图文结合,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理解课文。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感受到小山村的美丽和洪水肆虐冲走小村庄的情景。

  2、朗读感悟法:采用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思考,读中感悟小山村消失的原因。

  3、情境教学法:创设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感知、理解课文内容和所表达的情感。

  四、学情、学法分析:

  学生经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识字量,进行了一定量的阅读的学习与训练。三年级学生进入了心理发展的新阶段,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知识量的增多,他们的求知欲更强了,思维更活跃了。教学要尊重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伙伴、学习方式的权利;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在自学实践中逐步提高理解能力。结合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识水平,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指导学生采取多读多想、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

  五、教学程序: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根据学生的特点,我将分五个环节进行本课的教学:

  第一步: 以画导入,激活情感

  上课伊始,我以多媒体呈现小山村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回忆旧知。然后娓娓道来:看到山坡上茂密的树林,看到清清的小河,同学们一定想到了昨天我们读过的一篇课文,从而引出课题,导入新课。

  第二步,图文结合,对比质疑

  多媒体能创设直观、形象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在让学生回忆小山村留给他们的印象——美丽后,我调动学生的好奇心:“这么美的山村,想不想去看看?”然后播放多媒体课件,直接刺激学生的视觉思维,让学生感受到“美”的氛围,同时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用自己的话描绘这个小山村。接着,出示文本,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帮助学生加深感悟、理解,让他们在画面和朗读中感受到小村庄的美丽。

  人们对美的东西都有无限向往之情。在学生充分感受到小山村的美后,我再次挑起他们的胃口:“这么美的小山村,想不想去住几天,去看一看?”(我猜想学生会说“想去!”)然后我话锋一转:“可是没有机会了。这个美丽的小山村已经消失了,被洪水冲走了。”让学生观看洪水肆虐冲走小山村的短片,并指导学生阅读文本,为小山村的消失感到难过、惋惜。这个环节的设计,我以教材为依据,又不拘泥于教材,把课文重组,力求通过强烈的对比,给学生造成巨大的视觉冲击,让小山村从“美丽”到“毁灭”的过程给学生带来震撼心灵的感觉。把学生的求知欲迅速调动起来,使学生迫不急待地想寻求小山村变化的原因,将学生自然而然地引入到本课的重点。

  第三步:自主合作,探究原因

  《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使他们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是新课标所倡导的。弄清小村庄

  由“美丽”到“毁灭”的原因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体会文中蕴涵的深刻道理是本课教学的难点。为突出这个重点,突破这个难点,在教学中我将运用朗读感悟法,指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首先,我抛出问题:“如此美丽的小山村就这样被无情的洪水冲走了,永远的消失了,是什么原因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然后出示学习要求:

  1、自由朗读2、3自然段,勾画出让你感受最深的句子。

  2、和同桌交流这些句子,说说自己的感受。

  3、同桌讨论小山村消失的原因。

  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2、3自然段。

  最后,根据学生汇报交流的情况,引导学生品读这些句子,如:“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倒,运下来;一年年,一代代,山上的树木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抓住重点词“谁家”、“拎起”、“一棵一棵”“一年年,一代代”等组织学生思考和感悟,理解到小山村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人们乱砍滥伐造成的。再让学生读自己体会最深的句子,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让读成为语文课上最经常、最直接的感悟方法”是语文课程标准所极力倡导的。本环节我通过让学生在读中层层加深,层层提高,加深后再读,再体验,在品味中体现人文性,让学生站在“读者”的地位上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到文本的语言魅力。

  第四步,升华情感,明白道理

  新课标指出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在学生充

  分理解了小山村消失的原因后,我问学生:你有什么想说的吗?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同时让其明白课文所蕴含的道理:不爱护自然,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毁坏山林就是毁灭自己。并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要从小树立环保意识。

  第五步,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针对现在存在的一些砍伐树木、破坏环境的社会现象,让学生谈谈自己打算怎样做,再倡导学生写一条号召人们保护环境的广告词,培养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

  为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理解小山村消失的原因,针对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采用了这样的板书。(如下)

  美丽

  一个小山村的故事{乱砍滥伐

  消失

  这一板书方式在于抓住小山村的变化,突出本课教学重点:理解小山村消失的原因。同时让学生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这种板书直接揭示了中心,突出了重点。

语文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今天我执教的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的级下册第四组的一篇讲读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

  《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是丹麦作家安徒生的传世之作,是一篇讲读课文、一篇精读课文,地位尤其重要。这篇童话讲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街头的故事。我认为这篇作品最光彩或者说最触动人心的地方是小女孩用细细的火柴点燃美丽的幻觉世界的那一刻,因为小女孩用她那细细的火柴为黑暗而又寒冷的世界点燃了温暖与光明。卖火柴的小女孩是生活在悲苦中的千千万万个孩子们的缩影,他们是社会生活中被压榨、被欺侮、被贱视的弱者。安徒生笔下的形象是一个弱者顽强不屈的抗争与追求,这是安徒生自身的写照。这个气息可闻、身形可见的小女孩,她的可怜、她的孤苦激起了读者切入心底的同情,与安徒生对小女孩的同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在童话世界里,安徒生对小女孩怜悯的爱最终变成了一种抚慰的爱——小女孩在痛苦的极点留下了微笑。安徒生最后给予小女孩的是永恒的爱。

  二、说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感受小女孩命运的悲惨以及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丰富的想像能力、表达能力和朗读能力。

  方法与过程目标:

  通过对比、想像、朗读等多种方法,增强对文本的理解,让学生与作者的心灵产生共鸣。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卖火柴的小女孩悲惨的命运,激起小女孩的同情之心。

  教学重点:

  感受卖小女孩的悲惨命运,激起对小女孩的同情之心。

  教学难点:

  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说设计理念:

  对于这样语言凄美、情感强烈且富于变化的来说,“读”是最好的学习方法。所以,在设计这篇课文的教学时,我紧扣一个“读”字,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引领学生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说教学过程:

  《卖火柴的小女孩》我在设计本课时充分考虑了六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理解能力,在第一课时让学生熟读课文、理清结构、主要让学生体会了小女孩命运的不幸,并且通过读引起了学生对小女孩的同情。第二课时的教学,我分成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回顾不幸,情感铺垫。

  本节课的导入我以对上节内容多角度的回顾作为引入方法,再一次引发上节节沉积在心中对小女孩的同情,将他们的情绪定格在文本中,通过回顾小女孩的不幸,走进小女孩五次点燃火柴的过程中。

  (二)、品读过程,感受幸福。

  感受小女孩幸福的.过程是本文的重点也是难点, 针对这一过程,我采用了整体把握和细细品味两种方法,先让学生浏览整体把握几次点燃都看见了什么,然后再认真、仔细的去品读,在品读过程中,做到边读边思边批画,将自己在文中读到的信息和感受写在旁边,最后再将这一感受融入文字,体现在朗读上,通过朗读来体现学生读书的学习的效果。

  课文中有两句对于学生较难理解的句子,

  (1)、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2)、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所以,我把这两句的理解放到最后去处理,由于学生对有了深刻的体会,学生可以理解到:对于这个小女孩来说,死了才能得到解脱,她最终的“幸福”就意味着死亡。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四)走近人物,体验人物。

  在课堂最后,设置了拓展延伸内容:假如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你会对她说些什么,做些什么?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将在课堂上所学到的,所体验到的运用于生活实际,引发他们对现实生活的思考。

语文说课稿 篇3

  教材解读:

  《明天,我们毕业》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最后一篇讲读课文。

  本单元是以“师恩难忘”为话题选材和编写的。本单元收录的这几篇课文都展现了成长过程中的精彩片段,体现了成长中对美好往事的眷恋。

  《明天,我们毕业》这篇课文,作者通过对6年学习生活及成长经历的回顾,以抒发浓浓的眷恋之情,内容真实,感情真挚。文章的语言朴质优美,运用了丰富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叙述细致有序,形象生动鲜明,有力地表现了主题。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①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词组成的词语。②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部分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③凭借课文中的语言材料,体会同学们对母校、老师和同学的眷恋之情。

  教学重点:理解题目浓缩六年来的最美好的回忆和最美好的感情。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凭借课文中的语言材料,较多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体会同学们对母校、老师和同学的眷恋之情。

  设计理念:依托教材,找准读与说、读与写的契合点,以情动人,课堂做到既发展学生语言,又能营造一个情感共生的课堂。

  教学目标:

  (1)理解文路,把握“眷念”这一条中心线索:离别母校,作者心中有剪不断的眷恋之情,说一说

  作者心中牵挂的都有些什么?

  校园里诱人的一切——五彩斑斓的校园生活——老师的深情教诲

  (2)深切体会离别感恩情。临别之际,除了眷恋,作者心中还有一份深深的感恩之情,虔诚的赞美之歌在这时响起,火热的诗句如涌泉在心头涌起。结合课文

  (3)唤醒自我体验,诉说属于自己的一段真情故事

  (4)我手写我心,表达心中难舍的依恋(赞颂老师之歌,回顾温馨同学友情……

  教学预设及相关的教学策略:

  一、情感预热,初读感知

  此环节我想用一段深情的导语,学生所熟悉的校园环境切换以及舒缓的音乐融合唤起对即将离别母校生活的`回忆。

  二、定格文本镜头,再现多姿的校园生活

  出示课文中不同的场景画面。提问:“你从哪个场景中找到了自己快乐的往事?”

  1.组织交流

  2.除了这些场景,你的脑海里还珍藏了那些难忘的美好事物?

  3. 六年里,这么美好的画面真是太多太多了,他们组合在一起多像…..出示:“六年的学习生活多像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

  4.提问:“你从五彩斑斓”中读懂了什么?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5. 学生比赛朗读课文第3-4小节。

  [此处设计我努力要做到设计简明流畅的教学流程,对教材有所取舍,让学生捕捉每一个场景,通过有创意取名、朗读品味感悟等手段使学生能主动、充分、自由而有创意地学习。而不是一概从头到尾,细细给学生“梳理一回”。

  三、移情体验,补白情境,诉说属于自己的真情故事

  [好的文章像书法,有时密不透风,有时又疏可走马,“疏可走马”处自然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语境动动笔。此处注意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发展语言,注重创造。让学生创造性地弥补课文空白。

  组织交流,指导朗读和仿写:

  1)“是您, ”

  2)“您是, ”

  四、我手写我心,表达心中难舍的依恋

  丁雪飞 老师在毕业临行前想为他的老师做些什么?

  1.你想送你的老师哪首歌?齐唱《每当走过教师的窗前》

  2.学生把各自火一样的诗句写在贺卡上,下课送给自己喜爱的老师。

  [这部分主要是促进孩子对老师感情的再次深化,同时,读写结合,提高孩子真情表达的能力。

语文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两小儿辩日》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里的一篇课文。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文章记叙了两个小孩争辩太阳何时离人近、何时离人远的问题,各执一词,连圣人孔子也不能作出判断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自然的探究精神,也说明世间万物有着无穷无尽的知识,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

  二、说教法

  六年级的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学习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学过一些文言文,但积累不够,所以单独的理解一篇课文还存在困难,并且觉得难,所以存在不喜欢学文言文的情绪。所以事先先让同学读熟该篇文章,并质疑。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乐读趣学,自主感悟。通过借助课后注释理解文章,教师适当点拨,讲解。重视古文的读,要求学生读出古文的韵味,读懂文章的意思进行语言积累的训练,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三、说学法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主要以教师的导,学生的学为教学主线,学生质疑来营造一种教师和学生互动的学习氛围,逐步深入,让学生在学习中解惑,积累。从而解决出学生学习古文的困难,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学法,快乐轻松地学习古文。

  四、说教案

  《两小儿辩日》一课是培养学生的初步感知文言文的文章,因此我是这样设计我的.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故、及、汤、孰”等词的含义。

  3、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究真理而大胆质疑的精神,以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引课激疑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辩”字入手,教师故意写错字,从而解释“辩”字的字义,从而以“辩”字贯穿全文,让学生明白这篇课文讲的就是两小儿辩论太阳,此时教师则引导学生再一次读课题,然后层层深入、质疑,两小儿辩论太阳的什么呢?让孩子深入思考,学习此文的目的,学生带着疑问走进课文。

  (二)朗读课文

  由于学生初学古文,所以困惑重重,在此我让学生充分交流初学古文的感受,从而总结出古文不好读,不好懂,明确了学习古文的方向和目标,紧接着老师范读让学生充分感受古文的美,学生通过倾听了解古文的朗读节奏。学生自由练读,并由此解决了古文不好读这一难点,就是让我们多读,反复读,紧接着教师趁热打铁牵出古文不好懂的这一难点,学生各抒己见,自己总结出学习古文的方法,老师再一次强调出学习古文的目的就是读懂意思,读出韵味。

  (三)读懂文意

  以“辩”为主线,教师引导学生先独立学习,有问题质疑,后合作学习的方式,完成学习,通过抓重点字词、分析句式、课件演示等方式,让学生体会两小儿辩斗时各持的理由是那么针锋相对,互不相让的,以理解促读,读出味道,读懂意思,老师在这则起到的是穿针引线的作用,重点把握住文意。

  (四)理解主题

  最后,我重点抓住孔子“不能决”,让学生体会人文内涵,让学生交流孔子的言论并结合搜集孔子的资料,体会孔子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和学无止境的道理,学习两小儿勇于探索,善于观察,勤学好问的精神。

  (五)总结方法

  学古文不能只学不积累,积累什么?积累的就是我们的学法,“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让学生感受古文与现代文不同的基础上,总结学习古文的方法,对学生今后学习古文打下基础,这样从开始学生自主学习,到教师最后总结学法,无时不体现,我们学的主动不仅在学内容,还在学方法。最后布置学生回去讲给父母听一听这故事,加强学生对新知识的巩固。

语文说课稿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1个字只识不写,认识两个偏旁。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3、通过朗读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并能诗文对照,体会古诗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诗文对照,体会古诗的含义。

  教学准备:课件,字卡,田字格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去过紫金山吗?今天,老师想再带领大家来认识一座山,它的名字叫“华山”。(板书,齐读)这个“华”字是个多音字。(板书)

  2、你们去过华山吗?那我们就一起去看一看吧!(出示图片,简要介绍)华山在我国的陕西省,它又高又险,被称为“奇险天下第一山”,登华山的路只有一条,而且曲折难走。

  3、古时候,7岁的寇准登上了华山,还写了一首诗,题目就叫做“咏华山”。(板书,齐读)这首诗,大家都会读吗?试一试吧!(齐诵古诗)

  二、学习课文

  (一)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词,指名读,分行带读

  3、再次自读课文 ,边读边想,你从文中知道了什么。

  (二)分段学习

  1、你们觉得华山怎么样?(高、美丽等等)板书:高

  2、是呀!课件出示:华山真高。(指名读)

  3、华山的最高峰有2160.5米,而我们熟悉的紫金山只有448米,就是说,要5座紫金山加起来才能和华山相比。或者说,要600多层楼才有华山那么高。课件出示:华山真高哇!(再指名读)

  4、华山这么高,爬到山顶容易吗?你能不能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来读一读?(理解“艰难”)。(指名读词、句子)

  5、虽然难爬,但华山顶上却是别有一番景色,我们来看一看吧!教师配乐范读三、四两句,学生闭上眼睛想象。

  6、谁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相机板书:蓝天、山、太阳、白云)

  7、自由读这两句话,边读边想想蓝天、山、太阳、白云在哪儿?课件出示: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8、(指名读,指名说它们的位置)相机在黑板上画上简笔画:在头上、在脚下、那么近、山腰间。

  9、看到的小朋友来读读这句话。(可以做动作)

  10、你们读得真好!老师比原来更喜爱这这雄伟的华山啦!我想要赞美它一下!师朗读第一节。

  11、你们也能学着老师的样子来赞美华山吗?课件出示:啊!华山真高哇!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

  12、站在华山顶上,小寇准和我们一样感受到了华山的雄伟、高大,他的心情十分激动,已经--情不自禁了。(出示词卡,指名读)

  13、小寇准情不自禁地吟诵起这首诗。

  课件出示: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齐读

  14、你读懂了那一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其实课文里就藏着这首诗的意思,你能找出来吗?

  15、配乐朗诵诗歌,加上动作。

  16、寇准用短短几句诗就写出了华山的高和美,怪不得先生“连连点头称赞”。谁能学着先生的样子来夸夸他?

  17、7岁的寇准已经能写这样的好诗了,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吗?

  18、再次配乐朗诵诗歌。

  19、小朋友们,课文学到这儿,你们对华山最深的印象是什么?你们喜欢华山吗?(通读全文)

  三、学习生字

  1、小寇准的诗得到了先生的赞扬,小朋友们,你们想和他一样吗?那么,老师要看看今天哪个小朋友写字时最认真,姿势摆得最端正,老师也会对你连连点头称赞的。

  2、看与、齐、称三个字的笔顺。

  3、这三个字,你用什么好方法可以很好的记住它们?

  4、师范写,提醒学生注意关键笔画。

  5、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强调写字姿势。

  《咏华山》说课稿

  一、说教材:

  《咏华山》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阅读课文,是苏教版小语教材采用的一种古诗教学的新课程——“文包诗”。课文叙述了寇准跟先生登华山时咏诗赞华山的事,描绘了华山的雄伟壮丽,也赞扬了寇准的聪明才华。

  全文共有4个自然段。文章妙在作者先点孩子随同先生登山,末点孩子姓名和年龄,重点放在登山吟诗上,以此表现少年寇准的才华出众。课文第二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写爬山还是写山顶景观,都紧扣一句话:“华山真高啊!”课文以讲故事的形式,在文中巧妙地引出古诗,并提供了与诗紧密相关的背景知识、创作本诗时的具体情境和作者情况。课文配有情境图,再现了华山壮丽的景色,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课文和古诗,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本文篇幅较短,内容孩子之前也有过接触,所以想尝试用一课时上完,部分生字的书写留到写字课进行。

  二、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是一年级学生,孩子年龄小,本身的登上经验也很少,所以无法想象登上高山后的感受。再加上我班学生调皮的较多,上课注意力坚持不长久,易走神,所以教学时我采用了图片、画简笔画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针对新大纲对一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以及教学的和难点:

  1、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1个字只识不写,认识两个偏旁。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3、通过朗读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并能诗文对照,体会古诗的含义

  诗文对照,体会古诗的含义。四、说教法、学法:

  四、教法学法:

  (一)创设情境

  用多媒体、情境图等手段再现华山的壮丽景色,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情绪和浓厚兴趣,从而使学生对华山有一个比较鲜明的感性认识。

  (二)读中感悟

  语感的`形成重要途径就是读,因此在本课中引导他们在读中自悟,自己悟出课文中蕴含的情感、道理,读为主,并以情导读,将语言文字还原成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通过重点句子的朗读,要求学生理解华山是十分高大的。这部分内容是教学的重点,为此,在教学这几句话时,应充分发挥多谋体计算机的辅助教学功能,直观、形象,动态地展现画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借助具体的画面,更深层地理解语言文字。让静态的文字动态化,让抽象的知识具体化。通过简笔画的展示,有意突出“那么近、都在自己的脚下,山腰间”这些词语,让学生说说对这些词的理解。在理解重点词语的同时,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三)自主参与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语文课程标准》实施的一个新理念。在阅读华山风光的课文时,让学生通过读、找、议、悟,体现华山的高而美,理解诗句的意思。

  (四)生字教学

  在教学生字时,应培养学生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我想让学生自己说说怎样记住这些字,它的笔顺应该怎样,凡是学生能说、能讲、能懂的,让学生自己去解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解决笔顺和部首时,利用动态演示,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五)板书设计

  本课板书突出一个高字,配以简笔画,理清课文脉络。

语文说课稿 篇6

尊崇的老师:

  你好!我是来自古板头中学的吴璇,我本次说课的课题是《致女儿的信》。我的说课有八个内容: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方法、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课前预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致女儿的信》一文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的自读课文,作者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面对正值花季的女儿,一个对爱情充满好奇与遐想的少女,针对“爱情”这一既简单又深奥的问题,身为父亲的作者没有回避,没有敷衍,更没有说教,而是用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故事,阐释了爱情的真谛。信中主要谈了人的“精神性”与“生物性”的联系,强调人类高尚的爱情应该远远超越“传宗接代”的生理需要。从而启发和培养了女儿正确的爱情观,这篇课文对于成长中的青少年学生来说有很重要的意义。

  二、学生分析:

  本文所涉及的话题“爱情”对于中学生来说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中学生正值青春期,异性之间会产生微妙的感觉,但还未必真正懂得爱情。学生如果处理不当,思想认识不足,就容易踏上早恋的航船。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可由于中学生“涉世未深”,缺乏相关的生活经验,理解爱情的本质有些困难,加上现实生活中对待早恋的观念。一方面使得情感内敛的学生不太愿意就这一敏感话题发表看法,另一方面他们又希望有人指点迷津。而教书育人是语文教育应尽的责任,因此,要对学生多加引导和鼓励,让他们放下包袱,轻松参与到讨论中来。

  三、教学方法:

  首先利用多媒体,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和.在教学中发挥多媒体的优势,调动最适宜的教学资源,增大教学的容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其次运用对话教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先提出阅读的要求,然后让学生自读课文思考,再与组内同学交流思考结果,对于疑难之处教师要加以点拨引导。同时围绕本文涉及的.话题“爱情”,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早恋”这一讨论的话题,通过讨论,使学生的思想、观点在对话中迸溅出“火花”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也有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的养成。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积累“忐忑、繁衍”等词语和有关“爱情”的名言警句。

  ②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解这个民间故事的巧妙构思 ,体会故事背后的寓意。

  2、过程和方法目标:

  ① 学习联系西方文化背景在语境中领会语句含义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②通过搜集有关“爱情”的诗词、名言警句和一些感人至深的故事,让学生进一步受到启发和感悟,逐步形成正确的爱情观。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了解“爱情的真谛,感受伟大爱情的美好”;帮助学生走好青春第一步,正确把握萌动的情感。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①体会故事背后的寓意和运用故事阐述道理的写法的好处。

  ②品味含义深刻的语句。

  ③了解爱情的真谛,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2、教学难点:

  ①品味含义深刻的语句。

  ②了解爱情的真谛,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六、课前预备:

  1、搜集有关苏霍姆林斯基的材料,同时搜集有关爱情的诗词、名言警句及感人的故事。

  2、掌握本课生字,生词的音、形、义。

  3、读课文,思考:上帝在创造了人后,几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到了哪三种不同的东西?这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作者为什么把他们放在一起来解释“爱情”?

  4、读文时,找出含义深刻的语句或本人不理解的语句。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语:莎士比亚曾经在一首诗当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告诉我,爱情生长在何方?是在脑海,还是在心房?它是怎样发生?它又怎样成长?”这是每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问题,可能也是同学们想知道的。当你遇到这样的疑惑时,你会问你的父母吗?(不会)可有一个14岁的小姑娘代我们向她的父亲提出了这个问题。她的父亲是如何回答的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她写给女儿的这封信。(板书课题,作者)

  (二)预习检测:

  1、关于作者,你知道哪些?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在这里,将学生搜集到的有关文学常识进行交流,实现材料共享。)

  2、利用屏幕显示本文的生字、词,找学生读并要求在练习本上写出加点字的读音,然后对正,再交流释义遇见困难的生词。

  3、读文反馈:(用屏幕显示思考题,找生回答)

  (1)故事中的上帝在在创造了人后,几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到了哪三种不同的东西?

  (2)你认为这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为什么把他们放在一起来解释“爱情”?

  (利用这一环节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长此以往促使学生养成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对于这里的第二个思考题,学生回答起来可能困难,由此导入下一环节。)

  (三)读文感知,把握大意:

  要求边读边完成下列要求:

  1、“我”为什么没有正面回答女儿的提问,却说到了我的少年时代和祖母玛利亚所讲的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你能为大家概述这个充满诗意的故事吗?

  (提示:复述时应抓住关键词语:上帝、三次、人间、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勃然大怒、怒不可遏、伫立离去)

  3、故事中为何要把这对男女的爱情放在五十多年的时间历去表现呢?在这五十多年里是什么维系了他们的爱情?

  4、现在你明白“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这三者之间的联系了吗?

  5、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告诉我们该如何对待爱情?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先抛出这些要求,然后让学生有目的地读文思考,坚持以读为本的策略,让学生在自读自思中感知内容要点,在读中领悟故事的寓意,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策略。)

  (四)读后交流,合作探究:

  1、学生组内交流思考结果。

  2、班内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适时点拨疑难之处。

  (鼓励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本人的心得,并运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体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间的对话及教师与学生的对话,真正实现师生的互动。)

  (五)品味语言:

  学生齐读结果的两段。

  师:这几句话道出了爱情的真谛,其实文中还有许多含义深刻的语句值得品味。请再读课文,找出这样的语句并揣摩其含义,也可以提出本人不理解的语句,与组内的同学交流。然后班内交流,教师点拨引导。

  (提示:结合“研讨与练习二”进行。)

  (通过品味关键语句的含义,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加深对爱情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六)拓展延伸:

  1、交流学生搜集到的歌咏爱情的诗词和名言警句。

  (通过这一环节,丰富学生的语言材料,加深对爱情的认识,同时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爱情是如此的美好,那么过早摘取爱情的果实,我们能收获甜美吗?请大家就早恋现象谈谈本人的认识。

  (在此引入对“早恋”的探讨,引导学生走好青春的第一步,别走入“早恋”的误区,从而形成正确的爱情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七)小结:

  师:爱情是美好的,可中学生不是恋爱的季节,过早的摘取恋爱的果实,品尝到的不是爱情的甜蜜,而是酸涩。正象文中所说的: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送给大家一句话:把握应有的爱是幸福的,放弃不应有的爱是轻松的。(屏幕显示)

  课程进行到此,你应该对爱情有了一个重新的认识,那你认为什么是真正的爱情,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爱情呢?请表达出本人的看法。

  (利用这一环节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提高学生对爱情的认识。)

  (八)布置作业:

  1、积累有关爱情的诗词、名言和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2、把本人对爱情的认识写在日记中。

  (为了让学生将课堂的学习热情保留到课后,不断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设计此作业。)

  八.板书设计:

  (本着简洁、直观、醒目的原则,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致女儿的信

  苏霍姆林斯基

  爱情≠友情

  爱情=忠诚 心灵的追念

  (时间的考验)(死亡的考验)

  (利用这一等式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爱情的真谛;利用这一不等式引导学生走出早恋的误区。)

语文说课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太空生活趣事多》是二年级上册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课用浅显生动的语言,介绍了一些新奇有趣的太空生活知识,“因为在宇宙飞船里,水失去了重量。”也就是失重造成了睡觉、喝水、走路、洗澡这四件事都很奇特、有趣。这些有趣的事情对二年级的学生尤其是我班的孩子具有超强的吸引力。因此,我将充分利用孩子们的好奇心,引导他们把课文读好,使他们在了解一些航天知识的同时接受语言文字的训练。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和学段的要求,结合本班学生实际和课后练习,我制定了本课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

  1、认识“舒”等14个生字。会写“住”、“件”两个同偏旁的字。

  2、把课文读通都顺,不加字不减字。

  3、初步了解一些太空生活的常识,知道太空生活有趣的原因,激发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

  1、认识“舒”等14个生字。会写“住”、“件”两个同偏旁的字。

  2、把课文读通都顺,不加字不减字。

  教学难点:

  3、初步了解一些太空生活的常识,知道太空生活有趣的原因,激发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

  四、教具准备:教学课件

  学具准备:学生收集的有关太空的资料。自制生字卡。

  五、说教法和学法:

  以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以人为本,着眼于学生的实际,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理念贯穿于教学始终。在教学中我采用精彩的视频,激发了学生的探知欲望,让学生说出所见的画面,从读课题中说出自己的发现,提出疑问,用不同形式的读““小组说““模拟宇航员介绍,调动全班学生参与,在充分自读的基础上谈出自己的感受,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在识字中,我先让学生读文自主识字,接着由句““词““字的方式呈现,让学生再次认读,体现识字的层次性。接下来让学生拿出自制的字词卡互相测读,尤其以魔方的形式师生互动,识字““组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六、说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播放美丽的太空画面,让学生观看。

  (鲜活而精彩的画面能激发小学生的兴趣,感受神奇,产生向往之情。)

  2、学生自由汇报:你看到了什么?

  (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学生用语言的形式把看到的`画面表达出来。师尊重他们的个体感受,并鼓励指导他们说较完整准确的话,激发其说话热情。)

  3、师激情:在茫茫的宇宙中,点缀着无数颗美丽的星球,它们看上去似乎彼此离得很近,但实际上却相隔非常遥远。在广阔无垠的太空里,藏着无穷的奥秘。看到如此美丽的太空画面,你想说点儿什么?指名谈感想。师顺势利导:是啊,人人都想去太空遨游一番,你们猜想一下,在太空中生活会是什么样的呢?

  4、学生自由说后,师导入课题:如果在太空生活,许多事情都会变得非常稀奇而且还有点“古怪”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太空生活有关的课文。(板题)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学生齐读课题。从课题中你有什么发现?(学生自由说后)师追问: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学贵有疑,疑而促思。学生产生“想知道”的愿望后,才能积极地去发现,去探索,能激发学生去通过读书探究的迫切愿望。)

  2、学生带着问题读文,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或小组内互相帮助解决。

  (自主识字与小组合作的形式相结合,能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学习效率。)

  3、汇报读文:采取个人展示读、小组竞赛读、领读、齐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通顺。

  (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有更多的展示机会,能满足低段学生好表现的欲望,促进其积极主动地去读书。)

  (三)、再读课文,学习生字:

  1、学生快速找出含生字的句子读几遍,师相机出示相关句子,领读、齐读,师生共同正音。

  2、从上述句中找出含生字的词,去掉其余部分,学生认读生词。

  3、去掉上述词中其余部分,只留生字,让学生认读并自由组词。

  (由句““词““字的认读,根据难度不同,有层次地多次再现生字,让学生随文识字,既是新授,又是复现。在读的过程中,生字不断复现,自然也就成了熟字。)

  4、学生拿出自制的字词卡,互相测读。

  (生生互动,使课堂呈现出平等、和谐的氛围,测读形式更能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

  5、师生合作认字:师拿出字词魔方,任意翻转各面,学生开火车认读。

  6、学生再读文,读通顺,读流利。齐读或小组接龙读。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也是学习活动的合作者。激趣益智的魔方识字和接龙读书使枯燥的识字教学显得生机盎然。师生互动让课堂变成学生学习的乐园。)

  (四)、合作学习,自主记忆:

  1、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记字的方法,看谁记的最多,方法最好。

  2、学生汇报交流,师适当参与,给以启发性的引导。如:“飘”字可利用编:顺口溜的方式来识记形近字:“有风红旗飘,金属做飞镖,踩水能漂洋,瓜来做成瓢。”从而牢牢地记住本课生字“飘”。

  3、仿照“读读说说”给生字组词。

  (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肯定他们的个体体验,以展示才能的方式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学生以自己独特的视角让识字方法异彩纷呈)

  (五)、三读课文,了解大意:

  1、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

  (以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读书,不束缚、不牵引学生,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闪现与发展。)

  2、学生自由汇报,师追问:课文讲了几件有趣的事?

  师相机板书:睡觉、喝水、走路、洗澡。

  3、再问:你知道这四件事有趣在什么地方吗?选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全篇)大声朗读。

  (六)、指导书写:“住”、“件”

  (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读写结合,每节课要让学生动脑思考,动口朗读,动手写写。)

  1、引导学生发现怎样写好字的方法。如:“件、住”两字左窄右宽,“能、飘”二字左右大致相等……

  2、师重点示范写,学生认真看,注意速度和力度,不能太慢,也不能用力过大。

  3、学生先描红,后书写。师提醒:一看二写三对照。写前看范字的位置,结构及笔画差异;临写时要一气呵成,不能写一笔看一笔;写完后再与范字对照,力求写下一个字时有所进步。

  (写字教学,重在写。掌握好的方法,能使记字、写字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一环节让学生充分看““想““说,加深印象。教师的范写与学生的认真观察,能让生较快地掌握写字方法。)

  七、说板书设计:

  太空生活趣事多

  睡觉喝水走路洗澡

  住件

语文说课稿 篇8

  一、了解学生情况,以学定教

  (1)依据课标要求,四下学生经过近四年的阅读训练,基本具备了自己读准读通课文、初步把握文章主要意思、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学会了默读、提取关键词并联系语境理解词义的方法,养成了课前预习的习惯,为课堂学习与交流做好了准备。

  (2)孩子们在三年级学习《盘古开天地》《夸父追日》等课文时,初步认识了盘古、夸父等中国神话里的英雄式形象,为本课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课外,学生在老师指导下阅读了大量中国神话故事,并开展了讲神话故事的阅读交流活动,学生对神话故事产生了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本课教学前,教师可布置学生课外阅读《古希腊神话》等书籍。

  二、确定教学的目标

  1、学习生字词,重点认读文中地名和诸神的名字,能依据语境理解词义,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读体现普罗米修斯神奇和勇敢的词句,感受普罗米修斯为人类造福的英雄行为和勇敢无畏的英雄气概。

  3、初步学习抓要点或者关键词,用自己的话复述神话故事。

  4、领悟西方神话故事的魅力,激发学生进一步读神话、讲神话的兴趣。

  三、围绕目标,开展教学

  课文开篇,普罗米修斯以天神的面目出现,课文最后,“普罗米修斯——这位敢于从天上拿取火种的英雄,终于获得了自由”,是对普罗米修斯高度的评价。因此,本课紧扣“天神”和“英雄”两个词进行教学,实现文本原有价值到教学价值的双重开掘。

  1、朗读入情,感受普罗米修斯的英雄行为。

  (1)从课题入手,结合课前预习和课外阅读展开谈话:普罗米修斯是谁?(板书:天神)读课文最后一句话,提取关键词。(板书:英雄)

  (2)默读课文1、2自然段,从普罗米修斯取火的故事中体会“神”具备的人所不能的力量,了解课文想象和夸张的写法。

  (3)紧扣“无火之悲”和“有火之喜”,对比朗读课文,融情于境,体会普罗米修斯对人类作出的贡献,感受普罗米修斯的英雄行为。。

  此环节看似平淡,却完成了三个奠基性的目标:一是导入谈话部分,自然地引出课文中两个关键词,为理解人物形象奠基;二是品读“取火”部分,揭示了整个故事的起因,为故事的发展奠基;三是抓住两个鲜明对比的语段,通过对比朗读引导学生体会火种对于人类的意义,初步感受普罗米修斯和“人”之间的关联,为后文理解其人格力量作铺垫。

  2、配乐燃情,感悟普罗米修斯的英雄气概。

  (1)自读6、7、8自然段,划出最能体现“最严厉惩罚”和“忍受各种痛苦”的词句,和同桌交流交流。

  (2)教师提供三段音乐: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贝多芬《英雄交响曲》和《命运交响曲》,请学生聆听以后给课文配上合适的音乐,再朗读课文。

  (3)讨论交流:普罗米修斯什么地方感动了你?用一个词概括普罗米修斯的表现。

  本段学习是课文重点,在学生充分读、悟、想象、体验的基础上,我用“普罗米修斯什么地方感动了你?”这一跨度较大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感悟普罗米修斯的英雄气概和献身精神,实现从“天神——英雄”的回归,而这正是本文的教学价值之一。

  此环节亮点设计在于配乐朗读部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因此我没有选好一段音乐强加给学生,而是让学生根据自己内心的感受和体验,选择贴近自己情绪的音乐,音乐和朗读有机交汇于学生心底。

  3、复述动情,内化情感体验。

  (1)按照课文的叙述顺序,用小标题概括课文内容。

  在上一课《小英雄雨来》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学习用小标题概括内容,但是此处我还是会给学生提供宽泛的'空间,不刻意讲究标题文字的工整性,不特别强求标题的概括性,学生可以从课文中提取关键的词句来概括,目的是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将“厚”文读“薄”,为下一步复述课文做准备。

  (2)根据自己拟的小标题,自主练习复述课文。

  (3)和同桌一起练习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请同桌提出改进意见。

  (4)当众复述课文,在复述中融入自己的情感。

  此环节采用自主和合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我是这样思考的:复述是第二学段教学重点和难点之一,要允许每一个孩子按照自己的能力和节奏进行学习,因此给足自主学习时间。在此基础上,再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通过伙伴互助,突破难点。

  4、拓展移情,延伸学习兴趣。

  有人说:“每一个神话,其实都曾经是一次伟大的创造,都算得上是人类的一个小小奇迹”。

  (1)回顾总结全文,整理板书:

  31 普罗米修斯

  天神 英雄

  取火 (想象与夸张) 受罚

  造福人类 勇敢无畏

  再次朗读课文最后一句话:普罗米修斯——这位敢于从天上拿取火种的英雄,终于获得了自由。紧扣“英雄”、“从天上拿取火种”、“获得自由”三个词,引导学生读出赞美、感谢、高兴、祝福……的语气,升华情感。

  (2)听老师讲故事:智慧女神雅典娜的故事。

  (3)推荐阅读《古希腊神话故事》。

语文说课稿 篇9

  一、说教材

  《囚绿记》是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它是我国现代作家、翻译家陆蠡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写成的一篇咏物抒情的散文。本文讲述了作者在北平公寓囚禁常春藤的故事,描述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态和真挚心愿,含蓄的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囚绿记》其写景状物新颖独特、含蓄蕴藉,感情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适合中学生朗读、赏析,所以,教师应指导学生对其进行鉴赏评价,充分发挥文本的示范作用,实现新课标所规定的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标表明,语文老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必须落实语言素养训练方面的目标,在教学中要摆正篇章分析与学生感悟的关系,把分析当成帮助学生领悟的手段,而非目的。本文的意思有两个层面,一个是叙事层面,表现了作者对绿枝条的无比喜爱,一个是象征层面,即本文的深层寓意。前者意思浅显,学生通过阅读可以理解,后者比较含蓄,学生不易把握,因此我把本文的教学目标设定为如下3点,并把其中第2、3点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熟读文本,把握的结构及作者感情脉络。

  2、品味重要语句,体会作者在文中寄托的对绿的情感,理解绿的内涵,把握主旨。

  3、学习本文借物抒情和托物寄意的象征手法。

  三、说学习方法

  1、自主、合作、探究。这是新课程的核心学习观念,本教学设计为了切实落实这一理念,将采用尽可能少要甚至不要老师提示的“非指示性教学”。其做法就是强调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

  2、指导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用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利用导学案深入研读课文;利用网络、图书等渠道搜集、整理信息,以拓展视野,激发读书兴趣,拓宽学习渠道。

  四、说教学方法

  本文篇幅不长,且文字不深,学生基本能读懂,所以本文的教学时间拟定为一课时。

  1、做好学生课前预习。首先指导学生采取圈点批注法阅读,利用导学案把本课一些问题提示性前置给学生参考,便于学生深入预习。其次要求学生利用网络、图书等渠道搜集、整理信息。如作者介绍、背景资料,以及常春藤的图片和常春藤的生长特点。

  2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本课我试图用多媒体手段来增加我的课堂容量以及课堂美感。我在课堂教学中利用班班通各项功能和资源,强化了学生对文本的认知。我还在课前精心制做了,链接一些视频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视野,丰富阅历,扩大知识容量,拓宽学习渠道,力求做到把信息技术和教学深度融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一系列问题,配合多媒体引领学生去读书,去理解,去思考,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参与、探究、合作,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多媒体播放《常春藤》诗歌朗诵视频,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

  课前预习

  (三)、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阅读记叙性散文,首先要了解的对事件前因后果的叙述过程,抓住的关键句子,在此基础之上理清的结构,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四)、走近那一抹绿

  1.绿是什么?“我”为什么如此热爱这抹绿?

  2.为什么要“囚”绿?

  3.我“囚”住了那抹绿吗?

  4、找出文中描写“囚绿”后“常春藤”的形象的语句。从中你感受到作者笔下的常春藤有怎样的特点呢?

  5、人绿对对碰。在“囚绿”的过程中,“绿”与“我”在对峙中进行了怎样的心理对话?

  老师先对学生提出读书要求:《囚绿记》一文重点描写的情节是“囚绿”,要把握作者囚绿的原因,应注意文中哪些语言信息?请找出来并做批注。学生自主阅读、思考、批注,必要时小组讨论。整个过程先由学生练习、活动,然后老师发现问题,指导总结。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和老师的指导作用。

  (五)、认识那一抹绿

  知人论世: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绿”的.象征意义,解释的主题。

  小结:

  作者通过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颂扬了向往光明、自由、坚强不屈的广大中国人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抒发了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

  (六)、感悟那一抹绿

  本文给你什么样的深刻人生启示?

  这个问题设置是为了引导学生对本课内容进行一个课堂总结,引导学生对主题进一步个性化拓展,引导学生思考人生问题,突显作品的现实意义。

  (七)、抒写那一抹绿色

  课文采用象征手法来描写景物,试着借鉴本文的写法,调动你的情感和想象,描写一种景物,力求写出景物的象征意义。

  学有所获,学以致用,以片段写作方式训练学生读写结合能力,巩固本课写景状物艺术手法的运用能力,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六、说板书

  我设计本文的板书,是一棵生机勃勃的常春藤。以作者写作思路“四绿“(即赏绿、囚绿、放绿、念绿)作为大地,又以“个人”(陆蠡)、“民族”,作为树干,再把象征意义作为茂密的枝叶。一棵蓬勃向上的常春藤就坚贞不屈地挺立在我们面前。我力争做到简洁而不繁复,直观而不费解。

【语文说课稿】相关文章:

《语文》说课稿05-24

语文优质说课稿05-20

语文《水》说课稿01-04

语文《猫》说课稿01-05

语文优秀说课稿11-05

语文说课稿11-06

语文蜡烛说课稿02-18

语文《赵州桥》说课稿07-14

经典语文说课稿12-01

语文《手指》说课稿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