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小学语文说课稿

小学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2-06-27 01:33:44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选】小学语文说课稿锦集九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语文说课稿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选】小学语文说课稿锦集九篇

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1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所以我们的教材从第二册就安排了古诗内容的学习,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这首诗都描绘了祖国山川景色,抒发了赞美之情;

  《望天门山》头两句描写山川气势。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第一句主要先写山,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豁然断开,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第二句写水,浩浩荡荡的长江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第三、四句写行船的感受。坐在小船上迎着阳光顺流而下,感觉两岸青山相对而来。诗歌通过对天门山景象和内心体验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乐观豪迈的情感。《望天门山》重在抒情,融情于景,诗中有画。《

  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另外,有些字词在诗中所代表的意思与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样,。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些难懂字词的意思,并通过词义理解达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这首诗教学的重点。再则,《望天门山》是《古诗二首》这课中的第一首诗,也是学生在本册中接触到的第一首古诗,学习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所以,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既培养能力,又为本课第二首诗的教学打下基础。

  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以下四个数学目标必须在教学中得以贯彻:

  一、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智能目标)。

  二、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情感目标)。

  三、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四、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三、四为技能目标)

  在这些目标中,理解词义句意,体会作者感情,朗读和背诵是下限目标,要求人人达到。掌握方法,欣赏意境是上限目标,让基础好的学生有发展的余地。

  针对教材,针对目标,《望天门山》这首诗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

  第一步: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让学生自由诵读已学过的古诗,说说认识的诗人。这样可为后续学习营造氛围,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2.简介作者李白

  (著名诗人),导入新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第二步:明确日标,尝试学习。

  明确学习目标,可让学生知道通过这堂课的学习要学会什么,掌握什么,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四年级的学生毕竟不是第一次学古诗,他们已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先让他们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这首诗的、二两句中关键词多,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估计一般的班级能在尝试中学懂的人不多。

  第三步:采用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

  针对尝试学习所反映出来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解字词,明诗意的指导。解说:引导学生想像与联想,实现从文字信息到画面信息的转化,从而进入意境,实现阅读价值。改写并不等于古诗今译,教师应使学生明确这一点。)

  问题的回答不要求面面俱到,能扣住诗歌语言做出自己的分析即可,对学生的解答应多加肯定、鼓励。

  1.扶学生学习第一句。

  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断、开、回、出、来这几个难懂词的意思。

  注:断、开、回、出、来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

  指导学生串讲句意。

  最后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

  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审美趣味,丰富个人感情世界,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从这首词中我们可以学些什么呢?

  这样扶着学生,其目的是为了在方法上教学生如何学。

  2.半扶半放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

  先指导学生看教学图,启发想象,出示训练:这个难点。

  再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3.放手让学生自学三、四句。

  三、四句跟一、二句相比,意思浅显易懂,况且通过一、二句的教学,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大多数同学能自己学懂。

  这样,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学习,然后汇报,教师了解反馈,及时纠正。

  4.让学生串讲全诗意思,进一步加深理解。

  第四步: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前提,是古诗教学的关键。我采用两种方对学生进行意境欣赏的指导。

  1.紧扣词句。

  让学生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

  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提供像、简直等词帮助学生描述。)

  2.想象画面法。

  提示:在舟中望天门山。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这样进一步强化了词义句意的理解,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而且让学生在品味词句,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创造性地说说全诗的内容,从认识上得到提高。

  第五步:指导诵读诗句。

  古诗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般都能进行正确地朗读,但往往读不出意境,读不出美感。如何使学生读得美,且美读得其法呢?我这样设计去引导学生:

  1.学生尝试,获取体验。(读读看,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

  2.学生汇报,教师归纳,教给方法:

  (2)读出节奏感。

  分辨重音区别语调划分节奏

  3.改变形式,反复诵读。

  (范读→齐读→个别读→小组读→扮演角色读)

  第六步:总结方法,布置作业。

  我这堂课的设计,突出词义句意理解和意境欣赏这两个训练点,以学法指导为主线,注重智力与技能的培养,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参与性,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力求改变古诗教学中讲词意→记内容→背中心这种机+械呆板的旧模式,让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2

  【说教材】

  《争论的故事》是一篇说理性的文章,它将清代笑话集《笑林广集》中的一则笑话自然地结合于师生对话的场景中,同时把“做事应抓住时机”的道理巧妙地蕴含其中,发人深省,寓教于乐。课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写盛老师讲的故事:兄弟俩看到大雁不去射,反而争论怎么吃大雁,还找路过的老人评理,最后大雁飞走了,兄弟俩再也射不着了。这一部分在叙事中寓理——兄弟俩因“争论”而错失射雁的时机。第二部分,主要写盛老师启发同学们谈听了故事的感想。这部分借文中的学生之口说理,帮助学生感悟理解并产生共鸣,从而深入领会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讲讲这个故事。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领会故事所蕴含的“做事应抓住时机”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反复诵读课文,能讲讲这个故事。

  2、深入理解,感悟故事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三、教学准备

  1、教学挂图

  2、生词卡片(特别指出:不要布置预习)

  【说教法学法】

  1、从读到讲要达成“讲讲这个故事”的目标,必须让学生将课文语言材料“内化”,才能“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因而。应符合学生从读到讲,由“外”而“内”再发乎“外”的语文学习规律。那么,引领学生实实在在地读通,“批文入情”地读好是课堂教学的重头戏。

  2、从读到悟有感情地朗读,就要让学生的情感活动伴随读书的全过程。在读这篇蕴含着深刻道理的文章时,更要促学生之情去感悟,引学生之理而共鸣。感悟既是一种心理活动,又是一种情感经历,还是一种审美的体验。阅读教学,就要引导学生实践从读到悟的经历,从而开拓学生的视野,实现对文本的超越。

  【说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揭题

  1、老师讲个故事给你们听,好吗?师讲《争论的'故事》(课文2—3自然段)。

  2、故事讲到这儿,老师想请你们来讲下去。这个故事的结局会是怎样的呀?

  3、那么,这个故事的原著中结局是怎样的呢?你们想知道吗?到课文《25。争论的故事》中找答案吧!

  揭题。

  (听故事?好啊!)

  上课伊始,教师即投“生”所好,用故事一下吸引学生的注意。接着,故事戛然而止,留下了空白,激起学生放飞想象,任思维天马行空。(故事的原著有结局?就在课文中?快让我读吧!)留下悬疑,让学生自己到文中找答案,这种激发学生读书兴趣的手段虽已没有新意,但使用起来可真的有效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合作学习,读通课文

  1。找身边的小伙伴,一起读课文,互相正音。

  2。画出自己觉得读起来有困难的词句,互相帮一帮、考一考。

  3。检查反馈:(1)哪些小朋友愿意合作读课文,开开小火车呢?其他小朋友注意听,这列小火车开得怎么样。(2)学生评议,教师相机板书学生朗读中读错的词,指出读破的句,引导学生复读。

  (二)理清脉络:(1)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盛老师讲的故事?其余的自然段写了什么呢?(2)交流

  阅读教学最根本的任务就是教学生学会读书。要读懂课文,扫清字词障碍、把课文读通是第一步。为了达到激趣效果,课前没布置预习,因此,初读这一关一定要扎实,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读。但又要注意采用学生喜欢的新颖的形式,避免枯燥、机械重复。让学生乐于阅读,使先前激起的阅读兴趣得到保持。

  三、精读课文,感悟道理

  (一)学习课文1—5自然段。

  1、既然是争论,就应该让故事中的兄弟俩争论起来。同桌分角色朗读,读出争论的语气与样子。指名同桌读。评一评,再分角色读读。读评结合,师生互动。

  教师引导学生注意几处地方,体会人物争论时的心情,从而更好地把握朗读时的语气、表情等:(1)看插图,启发想象当时的情景;(2)理解“不以为然”的意思;(3)突出几个反问句。(“再好吃的东西,一煮还有什么味道呢?”“烤了吃,烟熏火燎的,能有什么好味道?”“鸭子不是可以靠了吃吗?—— 为什么大雁就不行呢?”)

  2、两个人合作能读出争论时的不同语气,那么,谁有更大的本领,一个人也能把人物争论时的不同语气读出来?试一试。

  3、兄弟俩的争论分出了胜负吗?你从哪儿看出来的?相机引导学生理解“争论不休”的含义。选择“休”的意思。(休:a。停止b。休息c。表示禁止或劝阻)

  4、引读第4、5自然段。指点学生理解“两全其美”的意思。

  5、你能用上这些词,讲讲这个故事吗?(充饥不以为然大声争辩很不服气争论不休两全其美无影无踪)

  叶圣陶说:“设身处地,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地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当时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当时心灵相通。”在精读这一段时,从分角色朗读,到一个人读出不同任务的不同语气,再到讲讲这故事,引导学生不断的深入体验,揣摩人物心理,从而忘我地投入,真情地表达,为理解第二部分课文打下了基础。

  若讲故事安排在第二课时,可以让学生听写括号种的词语。

  (二)学习课文6—11自然段1。听了这样一个“争论的故事”,你有什么感想?2、课文中的同学们也有自己的想法。出示句子,自由读一读。你欣赏哪一种想法呢?

  3、难怪盛老师不时向同学们投去赞许的目光呢!你知道“赞许”是什么意思吗?盛老师赞赏的是什么?从中,你又悟到了一些什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思考和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既是加深理解,又增强了感受,促使学生领悟到其中的道理。“从中,你又悟到了一些什么?”使学生感受到要像文中的同学一样,自己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实现“超越文本”。四、总结

  1。总结,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

  2、现在,你能说说“争论”是什么意思吗?(兄弟俩、同学们都是在争论吗?从比较中领悟“争论”的意思:必须是各执己见,见解不一致才构成争论。)

  能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常用词语的意思是本册的教学目标之一,适时地利用训练点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作业:

  (1)在《名言警句录》上添写几个警句,可以用文中的,也可以自己总结概括。

  (2)搜集几个蕴含着道理、让人得到启发的故事,讲给周围的人听。

  这样的作业设计,不仅在于让学生“内化”课文,还在于引导学生拓展视野,进行语言积累,引导学生善读乐写,以利于语文素养日有寸进,不断提高。

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这篇课文主要写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向一个12岁的小姑娘学习穿戴和整理的事,反映了他热爱科学事业和谦逊的美德,同时也表现了小姑娘的率真、可爱。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叙述,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借助对人物语言、外貌、动作等方面的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教学重点是通过朗读课文让学生体会爱因斯坦热爱科学事业、谦虚好学的品质以及小女孩的活泼率真。

  本文是第八册的一篇课文,这一单元的主题为“亲情依依”。本文记叙了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与一个小女孩偶然相遇并相处的生活片断,表现了爱因斯坦潜心科学研究、忽略生活小节的平凡而伟大的品格,以及他关爱孩子,乐天与孩子相处的一颗童心。按时间和事情的发展顺序,全文可分为四段,情节简单,语言朴实,抓住典型的生活细节来刻画人物。体会人物思想感情是本文导读的重点。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爱因斯坦潜心科学研究,不拘生活小节的品质和关爱孩子、乐于和孩子相处的一颗童心。

  二、说教法

  五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日益增加,但他们的认知能力有限,对文字内部的含义难以形成深切体会,可是在长期的训练中也掌握一定的语文学习方法。而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凭借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体会爱因斯坦对科学事业的执著追求,学习他谦虚好学的美德。即“爱因斯坦是不是最伟大人”。整堂课我始终围绕这个中心问题,变换不同的问法(如“爱因斯坦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此时的爱因斯坦是个怎样的人?”、“你读出了爱因斯坦怎样的品质?”)、改变学习方式(从扶到放),让学生真正领悟爱因斯坦的伟大之处。

  三、说学法

  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中,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老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合作者,老师任务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他们在自主能动的学习过程中发现学习的.快乐。因此我采用扶放结合的方法。上课时先再一次理清文章的思路,让后精读爱因斯坦和小女孩的第一次相遇过程,初步教会学生学习方法;然后再引导学生体会爱因斯坦和小女孩的第二次相遇;最后彻底放手让学生自学自悟爱因斯坦和小女孩的第三次相遇。其中“爱因斯坦是不是最伟大人”这个问题始终贯穿课文学习的全过程。

  四、教学流程:

  一、初读感知。从课题入手,让学生说说自己所了解的有关爱因斯坦的情况和对课题的理解和猜测。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做适当的补充,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初读,要提示学生读准生字字音。在读得正确、流利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爱因斯坦与小女孩从偶然相撞、到相遇、相邀、相处的过程。

  二、精读感悟。精读环节要着力指导学生感悟的是人物的对话部分。可以模拟当时当地的交际情景,抓住人物动作表情和对话的具体内容,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演示、体验,从而感受并领悟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品质。第一次相遇,要抓住爱因斯坦的动作、语言、外貌,体会他平易、宽容、坦荡的胸怀以及只知“思考”科学问题,不拘生活小节,不修边幅的性格。第二次相遇,有两次对话,第一次对话,要注意体会爱因斯坦的谦逊诚恳,第二次对话要体会爱因斯坦对孩子的爱心和自己的一颗童心。第三次相遇,读小女孩的话,要让学生明白,爱因斯坦的“变”,一是因为接受小女孩的教诲,二是因为他要请小女孩作客。读爱因斯坦的话要体会这位大科学家的平易和童心 。 课文学完了,相信现在每位同学都会认为爱因斯坦很伟大,他到底伟大在那里呢?请你快速浏览爱因斯坦和小女孩的三次相遇,写一写爱因斯坦的伟大之处。(结尾处的写话其实是考验学生对课文的掌握程度,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很好地帮助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抓住贯穿全文的中心。)

  说板书设计

  18、爱因斯坦和小女孩

  伟大

  专注思考 不拘小节

  平易近人 充满童趣

  潜心研究 为人谦逊

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4

  1、教材分析:

  《全神贯注》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24课,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围绕“全神贯注”这个中心词,通过人物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的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表现他全神贯注的精神.学习并体会罗丹精益求精、全神贯注的工作态度,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过《两个铁球同时落地》,了解了一定的通过动作、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学习方法,再加上课前预习,课文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描写又很精彩,语句也很有特色,孩子们学习起来一定会非常愉快。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通过具体事例描写表现人物全神贯注精神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全神贯注”的含义,仿写通过事例及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并学习罗丹精益求精、全神贯注的工作态度,学习罗丹做事全神贯注的品格。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并学习罗丹精益求精、全神贯注的工作态度。

  难点:学习通过事例及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五、说教法、学法:

  教法:情境教学、朗读感悟

  学法:创设情境、仿写仿练

  六、说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激发兴趣

  出示图片,设置疑问,引出雕塑家,引出怎样写这位雕塑家、引出作家是怎样写这位雕塑家,步步设疑,走进课文

  (二) 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请同学们再次走进课文,默读课文,把你认为表现罗丹工作时全神贯注的句子画下来,在旁边写出体会,不懂得地方同学们也可以相互交流。

  (三)精读探究,了解特点

  重点分析最能体现罗丹全身贯注的句子、段落,从设疑中感受语言的运用,动词的巧妙,修辞的神奇,在朗读中感受罗丹的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分析中总结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

  (四)文中取法,仿写仿练

  1.让学生学着文中的描写方式,描写一下此时的'老师。

  2.老师示范,同学们开始自由练笔。老师走进学生,进行指导。

  3展示交流,谁来念一念?学生读,其他学生点评,说出运用到了什么。

  (五)总结升华,学以致用

  《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明确指出,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具有科学精神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体而言,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更是指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因此,我在拓展延伸部分展示了罗丹与茨威格的巨大成就,同时启发学生把这种品格植入心中,你也可以创造一个奇迹。丰富了学生内心世界,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也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七、板书

  好的板书设计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是课文最精华的体现。我力求简单、明了,让学生明白神态通过语言、动作、表情来表现,人物优秀品质通过具体事例来表现。

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5

  一、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确定

  1 教材分析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七单元26课《陶校长的演讲》,是陶行知先生一篇演讲稿,要求学生每天从健康、学问、工作,道德四方面问一问自己,以此激励和鞭策自己不断进步。演讲稿辞真意切,极有鼓动性,感染性;结构上,按“总----分----总”方式谋篇,以“问什么、为什么问,怎么办”方式构段,十分整饬。是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陶冶情性和思想教育的好教材。

  2 教学目标

  根据新大纲的要求、教材的编写意图、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 认知目标:学会本课的11个生字(其中“韧”字只识不写),理解生词;

  2 技能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复述课文;

  3 情感目标:

  a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和复述课文,了解演讲的特点,明白为什么要做到“每天四问”,培养学生不断激励和鞭策自己的好习惯;

  b 积极主动的探索新知。

  3 教学重点:理解每天四问的重要意义。

  4 教学难点:体会句子间的联系。

  二、教法与学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精神,基于脑科学研究的新突破以及中年级学生的特点,我打算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围绕“学法指导”这一核心,以读书训练为经,语言文字训练为纬,开发全脑为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学生饶有兴趣的说、演、读,来代替教师单一的讲、管形式,在艺术的熏陶下激发学生想象,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

  为此,我打算从师生两方面做好如下准备:

  师:小黑板、投影片、录音带《双手和大脑》。

  生:搜集陶行知的有关资料(用以扩大预习范围,降低难点、激发兴趣、了解背景)。

  三、教学程序

  (一)激趣揭题,质疑定标。

  揭题板书后,首先在由弱渐强的《双手和大脑》乐曲声中简介陶行知,可以达到消除情绪性学习障碍的目的。

  “疑,思之始,学之端”,可以对学生发问:“看到题目,你首先产生那些疑问?”根据学生的疑问,巧妙地交代本课的学习目标。

  (二)整体感知,读中学读。

  词义的模糊性和概括性决定了语文学习的整体性原则。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这一环节中,应该首先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读书,读后讨论演讲的特点和演讲稿的格式。通过反复朗读,做到读中知大意、理脉络;读中查字典、剖形探义,掌握生字词。

  以上为第一课时教学内容。

  (三)研析结构,精读感悟。

  刘勰说得好:“观文者批文以入情。”阅读教学中应该像叶圣陶先生说的那样:“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我们可以扣“问”展开,结合学法指导,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指导学生读中悟情。

  1 细读悟理

  (1)整体理层次:做到思之有序。这部分可分三个环节:a 提供自学材料;b 个人尝试练习;c 小组交流反馈。

  根据重难点和第一课时中存在的问题,投影出示自学材料:

  自读“四问”,分组学习,利用列表理清层次后,再抓关键词朗读体会。

  问什么为什么问(结合希望)你将怎样做

  (2)研读悟学法:读中解惑悟情。这部分采取教、扶、放的方式,也可分为三个层次:a 导读“问身体”;b 导学“问学问”;c 自学三四问。

  A 导读“问身体”:

  a 交流“问什么”,指导读好问句。

  b 抓关联词,解决“为什么问”。具体方法:先出示没有关联词的句子,学生填词悟理后,再适当引导:要想实现崇高的理想,必需(怎么办)----------------,否则(会怎样)-----------------。

  c 结合陶校长的“希望”,说说“你将怎样做”,变被动的接受为主观上的积极探索。

  d 指导朗读。

  e 总结学法:据问题,找句子。

  读句子,划词语。

  读词句,悟情理。

  B 导学“问学问”:

  a 尝试自学;

  b 交流反馈:1 读好问句;2 找关联词,体会“为什么问”;3 结合陶校长的希望,讨论“你将怎样做”并适当拓展延伸:除了课文上说的,你还有哪些好方法使自己的学问进步?

  c 强化迁移:1 读出自己的体会;2 再次强化总结学习方法。

  C 自学三四问:

  a 按同样的方法自学三、四问,作标记准备提出不懂的.问题。

  b 组织交流:点播关键词,练习课后练习4,谈谈内容,读读课文。

  2 精读悟情

  a 任选一问,读出自己的体会。可以说,可以演,可以读,也可以背,使每一个学生都尝到成功的喜悦。

  b 组织复述其他“三问”。

  以上为第二课时教学内容。

  四、总结迁移,形成积淀。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给方法比教给知识更重要”。可以利用第六小节总结“四问”,帮助学生体会“演讲”的感情,并且利用演讲等方式,指导读出这种亲切、关切、爱护和充满鼓动性感情的语句。接着,帮助学生从课文内容和学习方法两方面进一步总结:谁来说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然后,进行迁移性训练:根据文中“四问”,以某一天为例作出回答。

  学生提出问题,并且带着问题读书,读中解决问题,这仅仅是阅读教学的浅层目标。而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才是创新型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为此,可以用这样的问题总结全篇课文:你认为自己这几节课学得怎么样?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继而,根据学生情况做出综合性总结和评价。

  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始。我布置的课外作业是:继续搜集有关陶行知的资料,准备召开“我眼中的陶行知”知识交流会。

  五、板书:

  总之,我力图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做到书让学生读,问题让学生提,分析让学生讲,道理让学生悟,学法让学生去总结,最终达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学有创造。

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6

  阅读教学是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的一种教学活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首先要关注学生的学,体现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建立联系;倡导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学会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本堂课姚老师始终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进行教学。《新型玻璃》,是一篇说明文。一般来说,说明文上起来比较枯燥乏味,但在姚老师的精心准备下,整堂课设计新颖,教学结构严密、思路清晰,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她首先利用深受学生喜爱的蓝猫及蓝猫公司导入新课,巧妙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顺势指导学生围绕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进行学习,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举行招聘会。招聘会的举行,将这节语文课推向了高潮;最后在学生畅谈自己想开发的新型玻璃后顺势对学生进行学科学,爱科学的思想教育,让学习的情感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得到升华,水到渠成。到此,整堂课的教学也降下了帷幕。师生在轻松,和谐,愉快的氛围里既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突出了重点,又培养发展了学生的能力。本堂课凸现了如下亮点:

  一、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学习是学生的.自主行为。我们的教学更重要的是唤醒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使学生产生学习需求。因为兴趣是儿童认知活动的动力,最好的学习是学生对所学有内在兴趣。教师从学生已经熟知的蓝猫出发,引出了所要学习的新内容,学生急于想知道新型玻璃,这就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而聘请推销员的环节,使学生兴奋不已,同学们都积极准备,全身心地投入,主体性参与极高。这样就激活了学生的内驱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由被动地学转为主动地学。真正体现了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二、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现代教学论认为,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关键所在。课堂上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平等讨论、相互补充的气氛很浓。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张扬自己的个性。学生们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的感受,轻松愉快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见解。在言语实践中学习语言,在积极思维中发展思维,在交流表达中提高表达能力。如招聘会中教师的平等参与,不仅加大了师生间的亲和度,而且对学习重点有效地进行点拨和引导,增加了学生的学习深度和广度。

  三、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要想促进

  学生主动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创设使学生能够获得成功的条件和情境,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学中,姚教师不仅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而且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实践。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填写表格、应聘等形式,获取了知识,发展了能力,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四、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

  语文教学,无论怎样改革,其目的都是要向学生传授知识,使学生学会运用知识认识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学会学习。如何学习新知识,学习方法显得更为重要,学习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学习方法恰当与否。教学任务是否完成、完成的好坏,关键不在于老师是否完成了教,而在于学生是否真正的学会了,并在此基础上达到了会学。正如西方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所言:"最重要的是鼓励人们自己去学习,并且允许他们自由发展。"教学中,只有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才能把学习变成生动活泼的探究。姚老师始终激励学生把自己当成学习的主人,勇于去发现、去探索,老师做好引路人,重点指导学生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在分析课文的时候,姚老师先引导学生学习第一段,弄清夹丝网防盗玻璃的特点用途,并总结出学法:读、想、划、记。 接着教师要求学生按总结出的学法自学第二到第五自然段,在此基础上,填写表格,检查自学效果。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学习起来得心应手,手到擒来,教学效果好。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生学会自己走路,是每位教师应尽的职责。

  五、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姚老师充分利用多媒体声、形、色具备的这种特质,创造了与五种新型玻璃教学内容相关的场景氛围,使学生在一种虚拟而又真实的生活空间中得到最深切的情感体验,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能全面正确地把握课堂教学内容,突破了重点和难点,从而很好地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

  六、在大胆设想中培养创新个性

  创新思维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学多一点培育创造力的意识和办法,学生走向社会就会多一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设想,畅谈自己的想法,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想象,同时,对学生创新性人格塑造也起到了推动作用。如谈谈玻璃的开发设想时,学生回答道:我们想研制一种“不沾水玻璃”,雨雪天行驶的汽车,司机的视线模糊不清,容易出事故。如果有一种“不沾水玻璃”,雨雪天汽车行驶就安全多了。我们还想研制一种“吸尘玻璃”,用这种玻璃做黑板,教室里既不会粉尘飞扬,又不会影响师生的健康。

  七、锤炼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课堂实践活动的社会化,使学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的各种经验和能力,以达到全面素质的提高。教学中,姚老师通过召开发布会和聘请推销员的环节,把学生直接推向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在模拟市场竞争中,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锤炼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通过这种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有意识地把认识事物、学习语言和发展思维结合起来,既重视课文内容的分析,

  也落实了语文基本功的训练。

  总之,这是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再好的课也可以提出不同的看法。下面就这堂课谈谈我的几点不成熟的观点:

  1、这堂课有一部分学生被调动起来了,但还有另外一部分学生胆子不大,机会不多。如何充分利用思维敏捷善于表达的学生带动部分表达困难的学生,让人人都想发言、敢于发言,还有待研究。

  以上发言,仅是我个人的看法,不当之处,还请姚老师谅解,同时也请在座的领导同行批评指正。通过一天的学习,我有很大的收获。作为语文老师,我们不但要认真上好每一节语文课,还要积极参与教研教改,多向书本学习,虚心向在座的同行请教,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为新晃教育事业的腾飞而努力! 谢谢大家!

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1.内容分析

  《三亚落日》是现行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写景短文。作者运用清新活泼的语言,正确生动地描绘了三亚落日的漂亮景象,抒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漂亮风光的赞美的思想感情。本文层次清楚,词汇丰富,语言清新,字里行间充溢着作者对三亚落日的深深喜爱和赞美,是对学生进行朗读练习、情感熏陶、背诵积累的好教材。

  根据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应以阅读为主的要求,结合课后四道练习题,我们不难看出编者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结合课文学会文中的10个生字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二是继续进行朗读、背诵的练习,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在品味中受到良好情感的熏陶。

  本文安排在小学阶段的最后一册,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把握了识字记词的方法,在老师的指导下,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可进一步丰富语言的积累,进一步把握写景文章的学习方法,提升体验文本的能力。本文篇幅不长,我预设用两课时完成以上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考虑到绝大部分学生没去过三亚,也没亲眼看到三亚的落日。基于以上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我从知识、能力、情感三个维度拟定基本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欣赏并摘抄描写落日的语句。

  (3)情感目标:朗读品味语言文字,感受三亚落日的漂亮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基础教育课程纲要》指出:"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别,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在教学实践中,任何僵化的教学目标都是不足取的。因此,以上预设的教学目标只是一个大致的教学方向,而不是课堂教学的教条。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要根据不同水平学生的实际和生成的教学情境,灵活调动教学目标的内容和达成的水平。

  其中目标2是教学重点,目标3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也是第二课时的主要教学目标。

  二、说教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为了达成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得到不同水平的发展,本节课教学,我根据课文的特点,主要采用"朗读指导法"、"情感感悟法"

  三、说学法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向学生传授"学法",让学生学会读书,这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之一。叶圣陶先生也认为,语文教学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读,引导学生认真地读,使之见于书,出于口,明于心,真正达到口诵心惟。所以,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我主要在"读""画""悟"进行学法指导,加上学生间的讨论交流,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教学,我力求体现以下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感悟文章的美言美景,在理解和体验文本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唤起自己对大自然的赞美和热爱。

  根据这些理念,我设计本节课的基本教学流程为:

  默读课文,感受日落画面

  组织交流,指导朗读

  品味语句,想像体悟

  图文对照,指导背诵

  1.默读课文,感受日落画面。在活泼轻快的音乐声中默读课文,看看日落的过程由哪几幅画面组成?估计学生能够找出日落的三个过程:像一个快乐的孩童,像一只光焰柔和的大红灯笼,像一个动作优雅的跳水员。

  2.组织交流,指导朗读。通过"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一描写?"组织学生交流。结合交流,媒体出示相应的画面,再指导学生读出喜爱之情。

  3.品味语句,想像体悟。主要抓住太阳的变化、海水的变化来帮助学生理解日落的三个过程:像一个快乐的孩童,像一只光焰柔和的大红灯笼,像一个动作优雅的跳水员。

  如第3自然段的学习,我是这样进行的:先理解第一句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学生不难回答"像孩童".再进行研读:哪些地方写出了太阳像个"快乐的孩童",估计学生很快就会抓住"红扑扑、抖落、溅出"这些词语体会到太阳像个"快乐的.孩童".为了让学生体会蕴含在语言文字中作者对夕阳的喜爱,我采用教师范读,学生想象并结合动作去感受夕阳"孩童"般的快乐形象。再指导朗读,抓住要害词语,读出对此种景象的无限喜爱,由此体会三亚落日那富有诗意的情景。

  学习第4自然段其它两句比喻句时,我也将采用上述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如,我让学生画出描写夕阳滑落过程的语句,轻读想像,体会大红灯笼在"硕大无朋"的床面上顽皮蹦跳的可爱情趣,感受似跳水员"轻快灵敏弹跳入水"的日落情景。

  三亚落日的全过程,我紧扣文中三句描写落日的比喻句,引导学生体会三亚落日的静态美和动态美。并穿插课件中相应画面的播放,通过引导点拨、朗读品味、想象日落时变幻奇异、瑰丽无比的大自然景象,从而深深体会到三亚风光美,在这样饱含诗意的地方看那么美的日落,使学生对作者情不自禁的赞叹"在三亚看落日真有诗意"转化为发自肺腑的感受。

  4.图文对照,指导背诵。课的最后,我将留5分钟左右,让学生先理后背,逐段击破,再连段成篇进行背诵练习,以竞赛加星插红旗来激励学生,提高背诵能力。让优雅活泼的日落画面定格在学生脑中,让诗意的文字内化为学生的语言积累,达到感悟理解——品味深化——积累运用之目的,为学生今后的阅读写作类似文章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完课文,进入第三个环节"拓展延伸".我设想让学生观察我们这个地方的日出或日落景象,进行一次小练笔,学习作者用丰富的词汇,正确生动的比喻、拟人等写法,进行写作练习,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也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简洁、概括、重点突出的板书能给学生一目了然,加深理解。

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永生的眼睛》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S版第十二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讲述了作者一家三代人捐献眼睛角膜的感人事迹,赞美了他们高尚的情操。

  二、说教学目标

  六年级的学生读了这篇课文,应该能够感受到其中所体现的真善美,也能够拥有很多感动,所以,教学本课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而理解器官捐献的意义,体会为什么要以“永生的眼睛”为题,则是教学的难点。根据本单元的训练项目和课文的重点难点,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读懂课文内容,抓住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尤其是“父亲”和“温迪”的语言描写,体作者一家人以死后捐献器官、帮助他人而感到快乐和骄傲的高尚情操。

  3、了解角膜捐献,对器官捐献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三、说教法学法

  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能力,结合这个实际,我采用“自读自悟——交流体会——感情朗读”的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 “议一议”自己感受深的句子,“说一说”自己已理解的内容,“读一读”文中的重点词句。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获取知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

  四、 说教学过程

  本文涉及到角膜捐献,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远,所以,课前我让学生查找有关角膜捐献的资料以及做初步的调查,了解周围人对捐献角膜的看法,为学习课文做好铺垫。教学过程我预设了以下四个环节:(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三)自读自悟,品析感悟。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一) 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我首先朗诵一位接受角膜移植手术而重见光明的人写的一首诗《你的眼睛》

  你的眼睛

  像远方淡蓝的大海,

  那永恒的痛苦,

  像尘土隐没在你的眼中。

  你的眼睛是清泉,

  它的希望的光照着我,

  通过流水的闪烁,

  宛如水底的珍珠。

  读完后说:这位重见光明的人在呼唤、在寻找给他带来光明的使者,这位光明的使者到底是谁呢/?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永生的眼睛》。

  设计这样的导入,是因为这首诗表达了重见光明者内心的感受,配之教师教师深情的朗诵,不仅能激起学生的学文兴趣,还能为课文的深入学习垫定情感基调。

  (二) 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我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读书的情境,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1、初读,做到不漏读,不错读,指导朗读难以读通的句子,引导学生正音。2、再读,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养成自主读书的习惯,学习用多种方式去读书,自己读懂文章大意。

  (三) 自读自悟,品析感悟。

  怎么读是语文教学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课标》指出,阅读教学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形成自己个性化的见解,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就离不开阅读方法的指导,此时,我出示课件指导学生阅读。

  1、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边动笔,画出令自己深受感动的语句和段落,并在旁边做简单的批注。(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书)

  2、汇报交流。

  对话与交流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形式,语文课程应重视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因此,我以“汇报朗读——谈谈感受——读出感情”的方法指导学生汇报交流,在交流中品味语言,感悟情感。此时,我会根据学生的汇报随机出示语句,引导学生通过品词析句,朗读与交流,体会思想感情。我预设重点把握两个语段:

  第一个语段: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你妈妈和我都觉得,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那么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这里,我首先引导学生理解父亲和琳达结于捐献母亲角膜的态度是不同的,并找到相关的段落朗读,议一议:面对捐赠母亲角膜这件事,琳达和父亲为什么会有如此截然不同的态度?难道父亲不爱自己的妻子吗?让学生通过对话理解:父亲爱自己的妻子,同时也爱别人的生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爱吾生命以及人之生命。”使学生真正地为琳达的父亲而感动,然后在感动中全班齐读本段,并以“这时,你想对琳达的父亲说些什么”的方式来表达感动。

  第二个语段:在这一刻,我才真正领悟到父亲所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他所遗留的是辉映在我女儿眼睛里的一种骄傲!

  议一议:琳达说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那么,父亲留下的更是什么呢?

  引导学生明白父亲的言传身教给后辈带来的影响,父亲给一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用“辉映在我女儿眼睛里的一片骄傲”来启发学生将温迪与琳达到14岁时的情况进行对比,从而感受温迪的富有爱心、无私奉献和热爱生命。

  在学生被温迪的语言感动的同时,我出示本文后面三个自然段并再一次配乐朗读,激发学生对温迪更深的敬意和对课题内涵的更深的理解。引导学生以不同的形式来朗读信的内容,读出自己的感动。当学生拥有了感动之后,再回到课题,“永生的眼睛”永生的仅仅是眼睛吗/?还有什么是永生的?通过交流,引导学生明白,永生的还有他们一家三代人富有爱心、无私奉献、热爱生命的精神。

  四、课外延伸,升华情感。

  这时,我出示资料,让学生了解目前我国角膜捐献的现状。据卫生部统计, 我国目前约有400万因角膜病致盲的患者, 其中70%可能通过角膜移植手术复明。但由于供体匮乏, 我国每年仅实施3000例左右的角膜移植手术, 数百万的患者还在黑暗中苦苦地等待……同时,呈现另一组资料,说明这个世界上还有许多人也像琳达一家人一样捐献自己的器官,记学生对器官捐献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促使学生在思想、情感的的提升。

  板书设计

  第十八课 永生的眼睛

  (精神永存)

  捐赠眼睛角膜————最珍贵的给予

  盲人重见光明——死得有意义

  (热爱生命,无私奉献)

  设计这样的板书意在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课文内容,体现教学过程与教学目标的有机统一。

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9

  一、说教材

  《追求人类更大的自由》处于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从体裁看,这是一篇议论文。这篇文章思路清晰,思想缜密,论说有力。初一学生刚刚接触这类文章有新鲜感,也有一定难度。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激发学生探究未知,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和豪情。

  二、说目标

  1.知识目标:整体感知文意,把握文章思想内涵,提炼文中关键性语句。

  2.能力目标: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领会作者写作意图,归纳整理文中作者所列举的事例及材料并分析其作用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这些内容的理解把握全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文中引用遇难人数和万户传说的作用

  三、说学法

  学生阅读这篇议论文要反复读,理清作者的思路,领会作者写作意图,提挈全篇的主旨句,本文宜采用学生分组研讨的学习方法。(读懂文章一直是阅读的关键,所以我采用默读跳读朗读的方法来提炼关键性语句)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请同学展示课前搜集航天探索的有关资料(激发学生兴趣)20xx年10月15日,航天史上发生了一件令中国人振奋的大事,哪个同学知道这件事?(学生回答)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发射升空十多分钟后,已成功进入预定轨道。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由此踏上了中国人期待已久的太空之旅。

  这一事件,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成功实现载人航天的国家。在此之前,美国和俄罗斯多次进行了载人航天飞行,在这过程中也经历了严峻残酷的考验。迄今为止,在航天事故中遇难的宇航员已有22人。

  面对着种种危险,为什么还有这么多国家在继续进行载人航天的探索与实验呢?他们追求的是什么?请同学们先说说自己的认识。

  (学生回答),

  在杨利伟成功返回地球的当天,《中国青年报》的编辑李方发表了评论文章《追求人类更大的自由》。让我们来看看作者对此有什么看法。(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先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初步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在关于载人航天的讨论中,反对派们提出质疑的理由是什么?载人航天过程中宇航员面临哪些危险?简要概括,(感受人类对航天探索的'艰巨性。这种探索并不浪漫,甚至要以做出巨大的牺牲为代价。那么文章引用在航天事故中遇难的数据和万户的传说有什么作用?)

  (说明:引导学生去文中筛选信息并为探索研究的原因做个铺垫。)

  探索浩瀚宇宙,追求人类更大的自由的信念鼓舞着越来越多的宇航员离开地球家园,走向广阔无垠的宇宙太空。请同学们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通过对关键句子的理解,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

  2、细读课文,思考:边读边思考:人类不间断地对载人航天进行探索研究的原因有哪些?作者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为争取人类更大的自由是人类探索载人航天的重大意义,人类这个豪壮的梦想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去探索。但每当重大的航天灾难发生总有人置疑)

  说明:此问题的设计是让学生对全文的中心有个把握

  三、问题探究(探究的方式是:先由学生自己提出疑难句子,表明自己的疑惑。由学生互动解决。然后梳理出共性的关键语句和疑难问题)。

  出示要理解的关键句子,提出问题:(分组讨论,阅读探讨。)

  说明:抓住文章的关键词,体会句子的深刻含义,进而理解中心

  1.总有一天你要离开家,去外面的世界,那个终将属于你的世界。(家指什么?那个终将属于你的世界指什么?)

  提示:家指我们居住的地球。那个终将属于你的世界是指浩瀚的宇宙太空。

  2.很多时候他们并不清楚自己要去向哪里,更不知道将会遭遇何种命运,但是他们出发了。没有这种气质,也许今天我们仍然生活在森林里。(这种气质是什么?怎样理解也许今天我们仍然生活在森林里的意思?)

  提示:这种气质是指航天史上那些宇航员不畏艰险甚至不怕付出生命的代价,为争取人类更大的自由而勇于探索宇宙奥秘的精神。也许今天我们仍然生活在森林里的意思是指如果没有那些勇于探索未知奥秘的英雄,人类不会有今天的文明富饶,而只会停留在原始野蛮的状态中。

  3.他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付出了生命代价,不知道当时的人如何看,但我想今天应该没有人会嘲笑他的做法了,因为我们都已经能够很好地理解那个梦想的价值。(你认为那个梦想的价值是什么?)

  提示:那个梦想的价值就在于鼓舞着人类的后来者为了能够克服自然的束缚和禁锢,以获得人类更大的自由,从而实现人类生命最大的解放,永不停息毫不畏惧地继续着对载人航天的研究,对宇宙太空的探索。

  四、积累拓展

  关于人类宇航史上的第一(借以丰富学生的航天知识积累,激发学生探究宇宙奥秘的兴趣和豪情。)

  五、布置作业

  1、课下继续收集了解有关人类探索的资料。

  2、写一篇读后感。

  说明:培养学生情感价值观,加深对文章中性的理解,对科学的热爱。

  六、结束语: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的内心涌动着一种渴望,从地球出发,飞向浩淼的宇宙太空。为人类实现一个又一个宇宙探索的宏伟梦想。

  板书:

  利用太空资源

  追求人类更大的自由 克服自然的束缚与禁锢

  扩大生存空间

【小学语文说课稿】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匆匆说课稿11-15

小学语文《匆匆》说课稿11-29

小学语文说课稿06-12

小学语文优秀说课稿04-27

小学语文《太阳》说课稿07-01

小学语文完整的说课稿07-04

小学语文说课稿06-09

小学语文《观潮》说课稿07-09

小学语文《画》说课稿03-13

小学语文《春雨》说课稿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