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2-06-26 11:17:51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选说课稿汇总十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总归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选说课稿汇总十篇

说课稿 篇1

  一、指导思想

  “健康第一”是小学体育课的出发点与归宿,所以小学体育教学不能过分强调技能教学,尤其是那些竞技性很强的项目的技能教学对于低段学生来说不太合适。但也不能放弃技能教学,只是技能教学在小学阶段,特别是低年级学生中要放低或分解教学难度,技能教学要与学生的学习兴趣相结合,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快乐的游戏中学习并掌握相关的'技能,这样的体育课才能追求“健康第一”教学原则,才能落实《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教师要摆脱课堂中完全主导的地位,要努力体现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二、教材分析

  原地侧向投掷轻物是继水平一学习投掷轻物之后的提高性学习内容,本阶段正式学习投掷的基本动作。主要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体会蹬地转体、肩上屈肘、快速挥臂等动作、侧向投掷方法及用力顺序等,以此发展学生上下肢、肩带和腰腹等大肌肉群力量,提高他们的判断能力和动作的协调性。

  三、学情分析

  四年级下册的学生在一至三年级的时候,已经基本学习了原地正面投掷轻物的动作技术,对投掷有了一定的动作表象。由于学生间存在差异性,为使在本课中能够让大多数学生掌握侧向投掷动作,将采用分解动作练习与完整动作学习相结合的办法进行。

  四、教材内容

  本教材取自《安徽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必学内容教师用书》四年级中的“原地侧向投掷轻物”教学内容。

  本课选择“原地侧向投掷轻物”为主要教学内容,游戏“捉尾巴”既是一种游戏又是一个跑的教学内容,把它作为辅教材。

  五、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教学初步让学生了解原地侧向掷轻物屈肘上肩、快速挥臂动作。

  2、发展学生上肢力量及协调、灵敏等身体素质。

  3、培养学生互帮互学,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六、教学重难点

  重点:肩上屈肘。

  难点:快速挥臂

  七、教学思考

  整堂课采用一材多用的方法,用报纸做成纸球来代替沙包进行投掷练习。在侧向投掷教学中,将按照先掷纸飞机再到徒手练习侧向蹬地转体动作的顺序进行。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会让学生甩纸炮做鞭打动作。投掷完成后,“捉尾巴”游戏是一个跑的练习,为了提高学生跑的兴趣,运用这一游戏进行跑的练习……

  八、教学原则

  1、一材多用原则。主教材采用报纸,用报纸作游戏道具,最后用报纸作放松游戏。

  2、循序渐进的原则。在投掷教学中采用先体会——徒手或有器材作甩纸炮鞭打动作——侧面投掷,一环一环相扣,从易到难,目的都是为了学好“侧向投掷”。

  3、语言激励的原则。整堂课始终以教师的鼓励性语言为主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

说课稿 篇2

  一、 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本节内容是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第一册的教学内容。这是新教材增加的一个新体系,这部分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它是本册教材第四单元“分类”中第二部分的内容。这节课的教学是学生在学习了“整理房间”的基础上学习的又一种分类活动。学生在通过“整理房间” 的活动后,已经感知和体验了分类的含义及方法,学生能按指定的分类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并初步感受到分类在生活中的用途。这一内容的学习,是让学生通过实际的分类活动,使学生体验分类标准的多样性,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由于这部分教材与学生的实际学习和生活联系紧密,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高。课本是以数学活动的形式呈现教材,体现数学学习是学生经历数学活动过程的课程新理念。

  二、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分类的思想方法,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用途,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

  2、在给事物分类的过程中,体验活动的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养成有条理地整理事物的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全体学生经历分类的过程,学会按一定标准或自定标准进行分类。 难点:使学生体验分类标准的多样性,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

  关键: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让学生经历分类的活动。

  四、说教法、学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都处于一个引导者、组织者与合作者的位置,把学生当作是学习的主体,努力创设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交流中经历分类的活动,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与空间 进行学习,使学生在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中认识和体会到分类的必要性。在给定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活动中,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让学生自主选择某种标准对事物进行比较、分类活动,体验活动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五、说教学过程

  1、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学习,拓宽教学的时空。①②③

  (1)“分类”是一个学生实践性的活动,因此在课前我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亲自去整理房间,体会分类的方法,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用处,学会做一些事情。

  (2)课后让学生去观察和寻找实际生活中运用到分类的一些现象,体会分类的必要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在课堂教学的设计当中努力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活动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原则,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利用比赛、猜想,分一分等多个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是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表现,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 创设问题情境

  一开课我就让学生进行了一个小比赛,请同学们按老师的要求拿出指定的物品就站起来,并让每一位学生对结果进行猜想,为什么有些同学拿得快。从而引入了这节课的内容。一下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进行思考与观察,然后利用教材提供的内容,化静为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自主探究,构建模型

  [1]、动手实践,分类整理书包

  首先教师请大家把书包里所有的东西都放在桌面上,然后提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知道在整理物品之前,最好先做什么?(学生会回答:给物体分类)接着就请同学们先分类整理,然后同桌两人相互说一说,你是怎样整理的。(学生动手实践操作,教师对与学生的整理过程可以给予过程评价)。

  [2]、介绍讨论不同的分类方法

  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分的,我们可以知道有些学生是按学科的不同分的,有些学生按用途的.不同分成书和本子两类等。接着引导学生看书上的笑笑和淘气是怎样分的,你和谁的分法一样?并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分法。

  [3]、整理好书包并初步体会分类的好处

  请学生把自己已经分类整理好的书、本子再放回到书包里,再比一比看谁拿得快,让学生感受这次拿和上次比一比有什么不同。学生会知道这一次方便多了,不像以前那么乱,书包里比以前整齐多了,原来分类整理有这么多的好处。

  (3) 解释与应用

  在做练习中要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教学中给学生思维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猜想推测活动,分类之前学会先思考后再行动,这既是做事情的一种好习惯,也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分类活动中要让学生学会思维方法:

  ·按什么分?(理由是什么?)

  ·如何分?

  这样分好不好?(有必要吗?)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过程”这一课改新理念。整节课的教学都是围绕活动进行,“整理书包”,“分帽子”、“分车子”、“给老师和同学分一分”,学生是全程参与,全员参与分类活动,而且每一个活动中都安排有同学之间的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整理房间的”、“你认为谁拿书会快一些,为什么?”、“说说你是怎样整理书包的?”、“说出你分帽子、车子和人的方法”。充分利用学生之间的差异,利用学生之间的资源组织教学。

  教学中尽量鼓励学生一人能用多种方法进行分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总结出事物可以按照不同的方法来分类,而且分类跟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希望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能够真正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中,学会自己分类整理书包,分类房间和其他物品,做一个“生活的小主人”!

  说课是教师面对同行和其它听众口头讲述具体课题的教学设想及其根据的新的教学研究形式。以上,我仅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上说明了“教什么”和“怎么教”阐明了“为什么这样教”。说课对我们已不算是新事物了,今后我将进一步说好课,并希望各位教师对本堂课提出宝贵意见。

说课稿 篇3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下午好,我是来自雅宝学校高中部的老师,我说课的题目是《我的老师》,主要从五个方面来说课,分别是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

  一、说教材,本节课内容选自教育科学出版社的信息技术基础(必修)的第五章第二节第二小节《视频信息的加工》部分。属于多媒体采集和加工范畴的内容,这章多媒体的采集和加工分为三种:音频信息、视频信息、图像信息,本节属于视频信息的部分。是信息素养中极为重要的内容,。本来第二节为视频信息的采集和加工,根据我们学校的设备以及现况,我们将视频的采集和加工分成两节进行学习,在上一节学习视频信息的采集,我带领学生用摄像机或手机进行视频信息的采集,这一节将采用上节的成果,将其用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本来教材上所用到的软件是premiere,但是由于该软件实在过于专业与复杂,且多为英文版本,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软件的普及性,决定采用更贴近学生实际的会声会影软件进行教学。教材里的内容比较简单,但是考虑到学生的计算机水平以及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增加了视频美化这一提高性内容来教学。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和新课标的要求,我确定以下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会用会声会影对视频信息进行加工,掌握视频的截取,合成,文字、滤镜、声音的添加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六个任务进行学习驱动,并穿插自学法,让学生学会视频的导入,截取,合成,字幕添加操作,能用图像、文字、声音合成一个新的视频来表达自己的主题思想和创作意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视频制作的兴趣,形成积极主动和探索的学习态度;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作、创新能力。通过对作品的审美、艺术性及其感染力来感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个性,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我将教学重点放在视频进行剪辑合成上。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结构,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放在如何对视频进行美化上。

  二、说学情,教学对象为高一学生,他们在一系列的信息技术课的学习中,已经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且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自主完成较高要求的学习任务,喜欢挑战性的任务,但是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因为信息技术课在高中时期不属于高考科目,学生对这门课的学习动力基本来源于兴趣,因此,在讲课过程中,要不断的吸引学生的兴趣,增加师生之间互动以及用提高性挑战性的任务来驱动学生学习,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三、说教法。信息技术课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为目的。强调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能力。根据以上思想,分成四点:1、我们学校高一年级的学生对于计算机软件的接受水平存在不同的层次的差异,因此在教法上,分成两步走,第一步,对于基础的内容我采取教师示范法,然后用随机点名软件抽查学生的掌握情况,既便于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也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更能调动课堂气氛;第二步,提高部分,要求学生看微课视频自学,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通过反复观看进行掌握;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我要求他们去教授接受能力较弱的同学,尽量让学生去“教”,“兵”教“兵”,让学生充当小老师的角色,让他们相互促进,互相影响,达到共同进步。2、任务驱动法,利用由易到难的任务驱动他们去完成,让他们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掌握新课内容,解决重点难点。3、引导法,通过提问,来促使学生发现问题,总结方法。

  四、说学法。我所教的学生对信息技术课有浓厚的兴趣,但是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针对这一情况,我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具体采用如下方法:1、角色扮演法,让学生充当小老师,帮助同学解决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2、讨论法能充分活跃课堂,达到全体学生都参与的效果。3、自学、探究法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好习惯,鼓励学生思考探究,独立操作尝试,并自行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其从“学会”转化为“会学”。

  五、说教学过程。

  1、激情引趣。播放《我的老师》视频,该视频是上节课带学生用摄像机采集的自己班上教师上课的内容编辑而成。里面的多媒体信息包括四位教师的上课视频,配上音乐,文字,加上其他美化的功能。学生对自己上节课所采集的视频信息表现出了很高的兴趣和关注度,做好的视频一播出,立马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那么,新问题自然就出来了。对学生提出疑问:这样的视频片段是怎么做出来的呢?并回答问题,明确学习任务:学习使用会声会影进行视频信息的加工。

  2、进行基础任务的教学

  对于一个软件的教学,首先要为学生介绍这个软件的操作界面和基本操作方法。以前学过其他的软件,其实都是相同的,让学生观察这个操作界面,提出问题:<1>作品里存在几个多媒体要素?<2>这些多媒体要素的编辑位置在哪里?<3>视频要怎么合成导出?让学生分成八个小组进行讨论,让学生通过观察,自行探究,充分运用探究法,解决问题。然后通过给小组加分的形式促使小组积极发言回答问题。之后教师对此进行总结。讲解时分两块,一是各媒体要素在哪里编辑,二是怎么编辑。在讲解的时候对于操作步骤一定要分点进行介绍,语言必须简洁精炼,因为我们的计算机操作课不同于理论课,表述的语言必须能让学生有效记忆,学生会操作,不会出现记得第一步不记得第二步的情况出现,才能达到讲课目标。因为学生的学习程度参差不齐,对于教学中的重点任务:视频的剪辑和简单合成,我采用教师演示法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手段最为直接,能够让各层次的学生都学会。只有都会了,才能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下个内容的教学。

  任务驱动法:任务一:选择几位你喜欢的教师,将他们的视频进行剪辑,要求:每位老师20秒即可。并进行修剪,留下最好的画面。任务二:添加字幕,老师,你辛苦了。任务三:将视频合成,保存为mp4格式。学生操作时进行巡堂。学生基本完成后,用随机点名软件来抽查学生上台演示,不仅能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发现学生操作中出现的小问题,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把课堂气氛烘托起来,有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3、进行提高任务的教学

  展示学生的作品,和老师的作品形成对比,提出问题:1)哪个更漂亮,内容更丰富?

  2)两者之间的区别:多了什么?少了什么?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回答问题。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很重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带领学生主动学习,进行探究,将“学会”变成“会学”。

  自学法,合作法:任务四:学习转场效果的'添加,使三段视频更自然美观的融合在一起;任务五:给自己的视频添加滤镜效果,让自己的作品显得更加的丰满,突出主题;任务六:给自己的作品添加喜欢的音乐,形成完整的声色俱全的作品。这三个任务我让学生通过微课进行学习。现代教育手段多种多样,充分运用到课堂能提高课堂效率,同时新课标提倡让学生自学,为了能让他们更好的学习运用了微课课件。本课一共六个学习任务,一共四十分钟的教学时间若一直采用教师示范法,讲法单一枯燥,学生的注意力一定会分散,学习效率低,且气氛不高,对学生的学习没有太大的促进作用。而运用微课进行学习不仅适合学习程度低的学生,同时也适合学习程度高的学生。对于程度较低的学生,可以反复观看,反复学习,再进行实践。而对于程度较高的学生,他们很快就会完成学习任务。这个时候请提前完成任务的同学到黑板的加分栏写上自己的名字,然后让他们作为小老师,和老师一起巡堂,为大家解决问题。这样做有三个好处。首先,学生之间肯定更加熟悉,更有亲和力,有些学生平时不敢向老师发问,从而导致在学习中会存在遗留问题,影响将来的课程学习。而对“小老师”则不然。他们的关系更亲密,那么肯提出的问题的学生更多,将来遗留的问题就越少。

  再者,一个老师不能快速解决所有学生的问题,很可能打击到大家的学习积极性。而“小老师”的出现则增加了课堂问题的解决效率,能使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得到提高。最后,对于自高奋勇充当“小老师”角色的同学,则能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他们能发现更多的问题,从而更加熟练的掌握会声会影的操作。

  4、作品欣赏。

  讨论法:利用电子教室,展示典型性的作品,让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大家一起来发现存在的不足,和做得好的地方,发现不足之处,教师进行精讲。例如:某些同学的滤镜效果用了万花筒,导致根本看不清视频中的老师,这种情况下一定要采用能合理突出主题,适合我们的题材的滤镜进行加工。某些作品的声音结束得过于突兀,我们可以采取淡出效果。这种学生发现问题,师生共同解决的方法,使学生全部投入学习讨论中,发挥了集体的智慧,这种学习模式很有氛围,有助于突破课堂黄金15分钟,不断将学生会分散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

  然后学生根据发现的问题进行作品修改。

  5、课后任务布置:要求学生回去做一个作品,主题是《我的家》,用会声会影这一软件来将家里的照片做一个作品,展示家庭成员的风采。因为信息技术课一个星期只有一节,因此,巩固掌握的知识很重要,布置一个和学生生活息息相关,他们也感兴趣,并且能够学以致用的任务是关键。只有这样,他们才有兴趣并积极主动的完成。

说课稿 篇4

各位领导,老师早上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七口语交际的《保护有益的小动物》。下面我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法过程三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计加以说明书。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本次口语交际花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说名称”,即说出自己知道的小动物园的名称,说得越多越好;二是“讲道理”,说明所列举的小动物怎么有益;三是“想办法”,即设想出如何保护有益小动物的具体办法。可能有的同学的办法很天真,教师不必苛求其可行性,重要的是增强学生保护有益小动物的意识。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以及学生的实际,教师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了解有益的动物,懂得要保护有益的'动物。保护有益的动物就是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

  (2)说出自己人在生活中和课外阅读中了解到关于保护有益动物的知识。

  (3)积极参加讨论,发表自己对“怎样保护有益的小动物”的意见,提高口语交际效果。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说说哪些动物对人类有益,怎么有益,培养学生说话的条理性。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说话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4、教学具准备

  (1)课前指导学生搜集“有益的小动物”的图文资料;活动方式包括询问、阅读、收看影视或网上查询等;然后以记忆、剪贴、绘画、抄写等形式,将搜集到的资料整理好,准备在班上交流。

  (2)网络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和学法

  二年级学生虽说经过一年的学习,已经具备一些说话的经验,可要让全心全意在短短的时间内就组织好有序的语言,并规范地表达出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由浅到深分阶段设计口语训练层次,教给学生合适的表达方法和说话技巧。

  三、说教学过程

  1、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上课时,教师让学生说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名称,相机出示句式:我喜欢_____。让学生大胆发言,打开学生的“话匣子”。接着出示动物园课件,提醒学生注意听和看,有没有看见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学生通过听和看,对动物有个清晰的概念,也为下面学生说保护动物这个环节做好铺垫。学生看完后,教师让学生猜谜语,导入交际内容。

  (1)像个游泳家,说话呱呱呱。小时有尾没有脚,长大有脚没尾巴(青蛙)

  (2)脑袋像是小猫咪,黑夜林中当哨兵。东瞧瞧西望望,抓住田鼠不留情。(猫头鹰)

  说出谜底后,让学生介绍这两种动物对人类有什么好处,我们应该怎么做,提示课题,板书课题:保护有益的小动物

  2、自主参与,大胆陈述

  环节是培养学生如何去说,怎样才能说清楚。一开始,教师出示动物图片:燕子、蜘蛛、猫头鹰、蚯蚓、蜜蜂、蝙蝠、啄木鸟、螳螂等,边出示图片学生边说动物名称,接着教师问学生:在这些动物里面你知道哪些是有益的小动物吗?它们对人类有什么好处?调动学生的说话兴趣,相机出示句式:我知道__是有益动物,因为__。

  在进入主题说话时,教师设计了如下过程:

  第一步安排的是老师以小动物的身份自我介绍。

  第二步让学生来总结老师的说话方法、顺序。

  第三步是上学生按刚才总结的说话顺序,模仿教师小组内充分练习。

  第四步是让学生上台展示表达。

  有了这样训练上的循序渐进,表达上示范指导,更重要的是有了师生之间的合作(示范指导学习),生生之间的合作(集体交流学习)。孩子们说起来不仅轻松有序,互相之间还能取长补短,更容易达到满意的效果。

  3、互相学习,拓展思维

  全班讨论怎样保护有益的小动物,进一步突出重点。对讨论的结果教师进行小结:对!保护有益的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让我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多种花草树木,为有益动物营造舒适的家园。自己做到不捕捉、不伤害有益动物,对别人的伤害行为要劝阻。

  4、激情升华:师生同唱保护动物拍手歌。

  5、教师总结全文。

  四、说课总结

  本节口语交际学生从自己的学习实践中,不仅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而且充分地体会到了合作学习的积极性,高效性。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小溪流的歌》是语文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是一篇表达新时代主题的童话。这篇童话用通俗、生动的语言叙说了小溪流坚持前进,演变成小河、大江、海洋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只要不断前进,永不停步,就会在前进中成长壮大”的道理。这篇童话既能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意识,也能使学生在认识世界的同时发展自己的思维。

  基于此,我设计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识记本文字词,能流畅地有感情的诵读课文。

  2、能读懂童话、体会本文的主旨、并能结合现实社会理解“小溪流、枯树桩、乌鸦、泥沙、沉船”等所蕴含的象征意义。

  3、启发学生热爱生活,不断进取,永不停步,在前进中不断成长壮大。其中2、3、是重点也是难点。

  二、说教法:

  解读这篇童话,主要是引导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互辩、对话、交流,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主题,并能理解其社会意义。为此本课采用多媒体教学,充分创造情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解读。

  三、说学法:

  学生阅读这篇童话时要反复朗读和默读,理清作品的思路,领会故事的含义,并有意识地加以学习和运用。本文宜采用“读一读――找一找--想一想――说一说――练一练”等学习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启思(多媒体展示动画)

  文章题记说“小溪流有一个歌,是永远唱不完的”。那么,小溪流唱的是一首什么样的歌?

  (二)、读一读、找一找

  1、学生速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并自己动手解决。

  2、找出小溪流逐步成长的4个阶段(小溪流→小河→大江→海洋),并完成课后第二题(学生作完后展示多媒体动画)。

  (三)、读一读、说一说

  1、有感情的朗读在四个阶段中能表现小溪流精神的句子。

  2.分角色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说不同阶段小溪流成长的情况。如:

  学生甲:我不知疲倦地往前奔流,冲过巨大石块的阻拦,拒绝枯树桩的劝止,同我的伙伴们汇合在一起,我就长大了。——我成为了一条小河。

  学生乙:我精力旺盛,精神饱满,托起沉重的木船,拒绝乌鸦的恐吓,不知疲倦地奔流、奔流,别的`小河同我汇在一起,我又长大了。——成为一条大江。

  学生丙:(略)

  学生丁:(略)

  (四)、读一读、想一想

  1.小溪流在奔流中力量有没有变化?有怎样的变化?

  有变化。力量逐渐变大。

  2.小溪流唱的歌究竟是一首什么样的歌?

  (1)师生交流。

  老师可有意提出有误的主题,激活学生思维。

  (2)得出答案。

  是一首永不息止的前进中不断成长壮大的歌。(抓住两点)

  (五)、想一想、说一说

  1. 小溪流的歌给你什么启示?

  2.由小溪流的形象你联想到了些什么?

  (六)、说一说、作一作

  1、说一个具有小溪流精神的人物故事

  2、展开联想,编一则童话“ 和小溪流和对话”(如树桩、枯草、乌鸦、泥沙、沉船等)

说课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信息技术》(小学六年级下册)教材第2课,教材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充分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感受听觉媒体的功能,教材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进行声音的播放、录制与应用(设置系统声音),形成学生“了解熟悉——技巧掌握——综合运用”这一合理的知识链。为学生提供了有利于多元智能发展的智能环境。学生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能进行文字处理、作图绘画等。“声音的播放与录制”一课,主要让学生学会利用的“录音机”播放和录制.wav声音文件,学会查找声音文件及对声音文件进行简单的处理(主要介绍效果(S)子菜单,如添加回音、减速等),操作较简单,学生很容易掌握。

  二、[学情分析]

  作为六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Windows 98的基本操作,能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进行文字处理、作图绘画等,能操作实物录音机,知道录音机的各个按钮功能。能利用网络查阅资料。

  三、[教学目的与要求]

  (1)学会使用“录音机”播放与录制声音。

  (2)学会查找声音文件和学会存储录制的声音文件。

  (3)初步了解“录音机”的“效果”功能。

  (4)学会系统声音的设置。

  四、[学习目标]

  1、认知目标:让学生熟悉计算机的“录音机”功能的操作,体验多媒体计算机中听觉媒体的功能,掌握对声音进行效果处理的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如何获取声音信息、处理声音信息和应用声音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自我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自我创新、团体协作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自我展示、自我激励,体验成功,在不断尝试中激发求知欲,在不断摸索中陶冶情操。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学会使用“录音机”来播放与录制声音文件“.wav”。

  [教学难点]

  1、 学会查找声音,学会存储录制的声音。

  2、 初步了解“录音机”的效果功能,能使用录音机进行简单的声音编辑。

  3、 系统声音的设置

  六、[教法阐述]

  本课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有“任务驱动法”、“创设情境法”等。信息技术教学大纲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因此本课采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主体式教学模式。通过学生已经受过的音乐教育、英语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整合),创设一个优美音乐、歌曲演唱的情境(创设情境法),设置一个个任务,让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自己动手,有机结合录音机的各种操作(任务驱动法),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查漏补缺,使教学内容合理流动,水到渠成。教学中,启发、诱导贯穿始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意调节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学习,使课堂能在生动、有趣、高效中进行。主动与其它学科整合,如:用音乐教材中的歌曲《中国,中国,我爱你》,结合爱国主义教育,与音乐课程整合;让学生用英语来录制声音,与英语课程整合。

  七、[学法指导]

  本课教给学生的学法是“接受任务——思考讨论——合作操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故此本课教学过程中,巧妙设计,让学生带着一个个任务通过课堂讨论、相互合作、实际操作等方式,自我探索,自主学习,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

  八、[课前准备]

  1、 音乐教材第十二册中的歌曲《中国,中国,我爱你》,找一学生录制一句英语“同学们,大家好!欢迎您的到来”。下载几首学生喜欢的流行歌曲,如《老鼠爱大米》,并用.wav的格式保存在教师机中。

  2、 实物录音机和录音机按钮的图片。

  九、[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首先创设一个优美音乐、歌曲演唱的情境(播放音乐教材中的歌曲《中国,中国,我爱你》)。问:刚才的歌曲好听吗?你还想听什么歌曲?(学生点歌)。好!等一会同学们自己点播。接着播放学生录制一句英语“同学们,大家好!欢迎您的到来”,猜猜看,谁说的?(学生回答:***)让学生产生好奇性。听了刚才的歌曲和***的一段英语,你想说点什么?想知道点什么?同学们发言,提出一些问题,如:“我也想在电脑上听歌。”“我想知道***的声音是怎么录进去的。”等等。很好,我也想知道这些。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学习“声音的播放和录制”。好吗?板书课题:声音的播放和录制此环节设计目的是创设美好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巧妙地让学生提出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情景中主动、积极地接受任务。

  (二)播放声音问:你在家里是用什么来听歌的?(录音机,教师拿出实物录音机),电脑上的录音机在那里呢?让学生找到后回答。板书:打开录音机:“开始”—“程序”—“附件”—“娱乐”—“录音机” 。学生打开录音机后观察上面的按钮和菜单,教师出示录音机按钮的图片,让学生比较。下面同学们可以听音乐了,音乐在“教师机—D盘—流行歌曲”同学们相互交流,帮助学习有困难同学。此环节设计目的是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自己动手,有机结合录音机的各种操作,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查漏补缺,使教学内容合理流动,水到渠成。

  (三)录制声音有的同学想知道***的声音是怎么录到电脑里去的,下面我们就来研究声音的录制。行吗?谁愿意来先试试看,让一学生上教师机试录一段话,(“大家好!我是***”)。录好后播放给大家听。你学会了吗?你是否也试一下。同学们合作学习,自己录音。并播放自己的录音。保存处的声音在D盘自己的文件夹中。小结,谁来说说声音是怎样录下来的。(板书:“文件”—“新建”—“录音”按钮—“停止”按钮—“另存为”)此环节教师则以参与者的身份介入,目的是发挥协作学习的作用。

  (四)[读一读]师:我们还可以对录制的声音进行加工,在“效果(S)”菜单中的“提高音量(按25%)(I)”、“降低音量(D)”、“加速(按100%)(N)”、“减速(E)”、“添加回音(A)”、“反向(R)”对所录制的声音进行修饰。(演示)将刚才录制的声音进行效果处理,并播放。

  (五)设置系统声音学生阅读第6页的内容。教师演示,(打开“控制面板”—双击“声音 ”图标—打开“声音属性”—在“事件”列表中选择“启动Windows”选项—按声音“浏览”按钮—找到刚保存的一句话声音文件—选定后按“确定”按钮—试听效果—设置好声音后单击“确定。同学们合作学习,设置系统声音。此环节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对教材内容有更深刻的学习,培养同学间的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六)小结说一说用“录音机”录制声音的过程。师:打开“录音机”程序,单击“录音”按钮,进行录音,结束单击“停止”按钮。点击“播放”按钮,即可听到录制的声音了。

  (七)作业利用录音机程序录一段话,并播放、保存,对声音进行效果处理。

说课稿 篇7

各位领导、老师们,

  上午好!我说的课题是《燃烧与灭火》。下面我将从教材、目标等环节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燃烧与灭火》是初三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的第一节课,本单元的三节内容燃烧贯穿其中,所以学好这一节课是至关重要的。而灭火又是和燃烧紧密相连在一起的,每个同学都要掌握一定的灭火的原理和方法。而且,燃烧与灭火又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因此本节内容应该容易掌握。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

  参与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观察分析、设计方案、评价反思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探究成功的喜悦,体会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2)渗透“事物是一分为二”的唯物主义观点。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难点:培养观察分析、设计方案、评价反思的能力

  四、说教法:

  本节课通过创设情景→学生发现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实施方案→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评价与反思的方法来组织教学。在教学中我注重以下几点:

  1.燃烧与灭火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学生对此已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探究化学的奥秘,并把所学的化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科学探究的教学模式贯穿于整节课,学生通过探究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并在体验中逐步培养探究能力;

  3.注重评价在教学中的作用。本节课主要采用了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评价两种评价方式,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和及时反馈教学效果

  五、说教学过程:

  (一)燃烧的条件:

  1、情景引入:

  请学生们谈谈生活中常中的燃烧事例。然后教师由同学们所列举的事例导入课题。这一环节主要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为切入点,创设学习情景。

  2、实验探究收集证据:

  先分小组学生交流燃烧的利与弊。(这里主要是渗透“事物是一分为二”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再鼓励学生利用生活经验对燃烧的条件作出猜想;然后引导学生利用生活经验思考下列问题:

  ①.纸可以燃烧吗?石头可以燃烧吗?

  ②.由此,我们可以知道燃烧需要的一个条件是什么?

  接下来分小组学生进行实验7-1,并对实验7-1作了改进:考虑到白磷燃烧时生成的五氧化二磷对人体有害,用大烧杯罩着并放在水槽中有利于吸收五氧化二磷,减少对人体危害和环境的污染。实验中要提醒学生记录好实验现象。

  在这里实验探究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实验的改进体现了对环境的关怀,以此对学生渗透环保教育。

  3、引导分析:

  教师可以提问引导学生:“看到这么有趣的现象,你有什么疑惑呢?你能独立解决这些疑问吗?怎样才能使水中的白磷也燃烧起来?”。在这里要告诉学生“通常状况下,红磷的着火点是240℃,白磷是40℃”。然后学生提出问题,思考,讨论,展示后教师演示实验“用收集满氧气的试管罩着水中的`白磷”。这样以实验现象为依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运用信息能力。

  4、得出结论:

  根据以上实验,让学生归纳出燃烧的条件,并强调燃烧的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5、学习过程性评价:

  利用燃烧的条件对个别小组的学生在实验7-1中出现的异常实验现象进行简要分析、评价。使学生逐步养成对实验进行评价和反思的习惯。

  可能出现的异常现象有:1.铜片上的红磷也燃烧起来;2.铜片上的白磷不能燃烧。

  (二)灭火的方法:

  1、设置情景:

  图片展示一些火灾现场,利用发生在身边的真实事例创设学习情景,让学生认识到,燃烧如果利用不当,就会酿成火灾,那么发生火灾时,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灭火呢?

  2、引导推理:

  根据燃烧的条件,引导学生推理出灭火的原理(如右图)。这样级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也让学生体会到“推理”也是获取知识的一种手段、科学探究的一种途径。

  3、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先由教师提出问题:“现有一支燃着的蜡烛,请利用生活的经验或根据灭火的原理,利用桌上的材料设计实验使其熄灭”;再由学生分小组内部讨论、设计好本组的实验方案;设计好以后按照自定的方案进行实验。(在这里和课本上的实验7-2不太一样,是因为我觉得把该实验设计的开放一点应该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思考、合作、和动手能力)

  4、学习过程性评价:

  完成实验后,由其他小组对本组的方案进行评价。教师可以提示:“可从能否达到灭火目的、灭火速度的快慢、操作是否简便、灭火后对可燃物的影响等方面对方案进行评价。”这样在合作实验、合作讨论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评价意识,提高了评价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5、学习结果性评价:

  让学生以各小组为单位,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小组内部自我评价,方式如:

  我知道了: ;

  我还想知道: 。

  最后,请各小组代表展示学习完本课的心得。

  我的说课结束了,不当之处,请多多指正!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西师版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是“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我今天说课的内容就是这个单元的第二小节“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第一课时。

  2、教材地位。

  这一课时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和周长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这些知识的获取为第三小节的实践活动提供知识和学习策略上的支持,同时也为以后学习圆的周长以及长、正方形面积奠定基础。

  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是紧接着周长概念编排的,这部分内容在编排上的最大特点就是强调直观操作、展示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探究过程,还十分强调对周长公式的应用。

  二、说教学要求。

  1、教学目标。

  (1)四基两能目标:

  ①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会用公式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②本节课重在培养孩子有条理的、清晰的阐述自己的观点,让学生经历把数字符号抽象成文字公式的过程,发展他们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

  ③会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2)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形成热爱数学的情感。

  2、教学重难点。

  ①教学重点:探索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公式的过程,这是要求学生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不是老师直接拿给他们,只有经历了这一过程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公式。

  ②教学难点:理解、应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公式是理论的东西,要让学生不仅知道,还要会灵活运用,也就是要把知识学会、学活。

  3、教具准备。

  周长的推导强调直观操作,所以我准备了教具,学生准备了学具。

  (1)教具:多媒体课件。

  (2)学具:每人一个钉子板,小棒。

  三、说学生。

  1、学生在二年级的时候就学习了长、正方形的特征,知道了它们都有4条边,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4条边都相等。在上一节课学生又知道了长、正方形的周长就是4条边的总和。这些都是本节课进行学习的知识基础。

  2、三年级的学生还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知识迁移的能力,这些能力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四、说教法。

  1、 情景导入法。

  2、 动手操作法。

  3、 自主探究法。

  4、 合作交流法。

  五、说教学理念。

  1、在认真分析教材、教师用书后,我把本节课的设计思路分为七个环节:

  (1)导入新课。

  (2)自主探索,推导公式。

  (3)课堂练习。

  (4)实践操作。

  (5)走进生活。

  (6)延伸提高。

  (7)课堂总结。

  2、教学中让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动手比、动手摸、动手摆,动笔算,交流讨论,引导归纳,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并注意思维品质的培养。我这节课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实”,让学生实实在在地学,实实在在地练,真真切切地落实四基两能。

  六、说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直接利用情景导入新课,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自主探索:

  ①教学时,采用学生动手操作,这个操作过程就是与原有的知识进行连接。练习时,围钉子板,求周长,直观巩固计算周长的方法。——四基

  ②在长、正方形公式的推导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多去探索,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类推能力。——两能

  ③在探究长、正方形周长的时候,用到了全班性的合作交流,呈现不同的周长算法,一步一步向周长公式靠近,这个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两能

  通过3—6四个环节练习,反复巩固。练习是贯穿于教学全过程的。新概念形成后,通过多次的反复练习和运用,能使学生正确理解、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才能得到巩固和加深理解。因此,教师根据概念教学各阶段的不同要求,从不同角度、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采取多种形式反复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概念。

  3、课堂练习:新知应用。

  4、实践操作:动手操作能力的体现。

  5、走进生活:知识迁移。

  6、延伸提高:知识升华。

  7、课堂总结:知识回归。

说课稿 篇9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犟龟》,我将从以下四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 说教材

  1、 说体系。《犟龟》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第五单元第十七课。

  本课是学生升初一之后接触到的第一篇童话,第一课时简介了童话特点,引导学生默续课文,理清思路,把握情节。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反复品味课文,进而加深对文章内容的探讨和主题的争论,最后进行拓展创新练习,加强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2、 说教学目标。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及新课改语文第一册的要求,结合《犟龟》一文的教学重点和学生的实际,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指导学生品味、感悟课文。(2)发展思维,培养想象力和创新意识。过程与方法目标:(1)回顾课文、师生到互动,,设疑解疑、感悟课文、发散思维、想象创新。(2)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道德情感与价值观目标:做任何事情,不仅要有坚定的信心,还要有勇气战胜各种困难。

  3、 说教材处理。本文是一篇童话,因此品味、感悟课文是阅续的重点,在品味、感悟的基础上加强对文章内容的探讨和主题的理解,进而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 说教法

  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我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质颖、探究、互相对同学提出的有价值问题进行归纳、补充,在教学时,我采用情境教学法,讨论法,师生互动法等,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了本节课的知识。

  三、 说学法

  教是为了不须教。在教学中我着力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节课中也是这样的,先让学生合作分角色读对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然后让学生思考三个问题,在自主的基础上共同探讨,对有争议的问题作进一步研究。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敏锐的思维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我还设计了两个拓展创新题,让同学们自由想象,开阔思维的视野。

  四、 说教学程序

  (一) 说课型和结构设计

  课型:"续、议、练"式

  结构设计:组织教学--导入--研讨--小结--拓展练习--作业。

  1、组织教学:教师用目光巡视课堂,稳定学生情绪,然后师生问好。

  2、导入: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把握了故事情节,了解了童话的特点,同学们也知道了小乌龟历尽千辛万苦去参加有史以来最热闹的婚礼,那么它的理想实现了吗?它算个成功者吗?带着这些疑问,我们来共同学习德国当代儿童文学家米切尔﹒恩德的《犟龟》。目的是通过设疑,激发本节课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3、研讨:结合上节课学生质疑,确定思考题:

  ① 小乌龟并未赶上狮王二十八世的婚礼,算不算个胜利者?

  ② 归纳主题

  ③ 狮王二十八世已经战死,没有举行婚礼,怎么会有狮王二十九世?

  4、小结:这节课我们深入分析了课文的内容,知道了做任何事情,不仅要有坚定的信心,而且还要有勇气战胜各种艰难险阻。

  5、拓展练习:

  给出两个童话的开头,续写后面的内容,要求大胆想象,合理创新。目的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及想象力和创新力。

  6、作业:将续写练习写在小作文本上,不少于200字。

  (二) 说练习和作业设计

  童话就是通过丰富的幻想,想象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初一学生正是爱幻想、想象的年龄,设计这两个续写练习,正是培养他们的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在创新中有合作意识,学以致用,寓教于乐。

说课稿 篇10

  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风筝》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谈谈教学目标

  本课时我制定的教学目标为:

  1、认识“依、歇”等5个生字,正确认读“精心、希望”等词语,重点指导书写“依”。

  2、通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把握的主要内容。

  3、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第2自然段,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表情达意的作用,感受孩子们做风筝时对幸福和希望的憧憬,激发学生对童年生活的热爱。

  我确定此目标的依据有三点:

  一是基于对课程标准学段目标的理解。《课程标准》指出:第二学段学生要“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初步把握的主要内容,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这就告诉我们第二学段教学要让学生在原有的学习基础上初步形成阅读能力,教学中要重视阅读方法的指导,关注语段的教学。

  二是基于对教材和单元重点的理解。《风筝》是人教版教材第五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走进秋天”,重点是让学生感受秋天的美好。这篇课文紧扣秋天的专题,记叙孩子们在秋天里活动的快乐,目的是让学生读懂课文内容,感受秋天里做风筝和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并引出秋天里童年趣事的话题。这篇精读课文写了“我”童年时候和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和找风筝时的情景,叙述层次清晰,语言朴实,细致的心理描写是这篇课文的另一突出特色。

  三是基于对学情的认识。虽然是三年级,但识字写字仍是该学段重要的教学内容。经过了两年的学习,学生已积累了一些识字的经验,初步具有独立的识字能力,但在自主识记、正确书写方面需继续强化。学生能初步借助图画、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但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和把握的主要内容,体会表达的思想情感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据此,我将教学重点确定为:识记本课生字词语,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把握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第2自然段,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表情达意的作用,感受孩子们做风筝时对幸福和希望的憧憬,激发学生对童年生活的热爱。

  其次谈谈本课时的'教法设想

  新课标提出:各个学段的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采用各种方法和策略,创设适于学生情感思维发展的教学情境,指导学生进行充分的朗读,教会学生如何通过“读”来领悟语言的魅力。据此,我在本课准备以朗读法为主辅以情景教学法和谈话法。

  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通过自由读、默读、个人朗读、齐读等多种方式的朗读,让学生与文本多次接触达到以读促理解,感悟课文情境。在课堂导入,播放歌曲《三月三》,歌曲中所描述的童年放风筝的快乐情景以及传达的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与本课浓郁的抒情基调契合,歌声中为学生创设一个优美的教学情境,为本课教学的顺利展开奠定了情感基础。课中,教师再次通过语言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象孩子们在做风筝时会憧憬什么,感受童年做风筝的快乐心情。

  接着谈谈学法设计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发展学生个性,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据此,我在本课采用了以下两种学法:

  方法一:质疑问难法。质疑是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在引导学生理解“依然快活”,感悟我们做风筝的心情时,我让学生通过质疑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与文本进行丰富的、深刻的对话,体会我们做风筝时对幸福和希望的憧憬。

  方法二:想象感悟法。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在引导学生理解“憧憬”的具体内涵时,我让学生展开想象,孩子们一边做着风筝一边会憧憬些什么;接着,再让学生说说自己对未来生活的憧憬。通过层递式的想象训练,让学生深入理解文字背后的意蕴和内涵。

  另外引导学生习得抓住脉络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最后谈谈教学过程的预设

  为落实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课文时我准备采用五个教学环节。

  环节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环节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个环节分三步进行:首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接着,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采用游戏的形式检查学生对生字词和句子的掌握。其中重点指导多音字“磨坊”的读音和“依”字的学习和书写。最后,我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风筝写了些什么?新课标在第二学段对阅读目标明确提出:能初步把握的主要内容。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概括文意尚处于起步阶段,在此我设计让学生采用“先——接着——最后”的提示词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在一步步地理清的脉络中,教师随机渗透概括主要内容的学习方法。

  环节三:读中悟情,以情促读

  此环节重在让学生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表情达意的作用,引导学生体会我和小伙伴做风筝时对幸福和希望的憧憬。此处我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是引导学习做风筝过程。这里我采用让学生抓关键动词的办法,让学生通过朗读再现做风筝的情景,再通过梳理先后顺序,让学生从中体会作者叙述的条理性,最后再让学生用“先,再,接着”来练习说一句话,让学生学会如何按一定的顺序简要叙述做一件事的过程。

  第二步是引导学生体会我们做风筝的心情。首先让学生找出表现我们做风筝时心情的句子。先引出“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这也是这一自然段需要着重理解的语句。这里我着重抓住“憧憬”一词,从“本意”到“文中意”再到“生活意”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通过查词典,展开想象,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等多种办法,让学生从中感悟我们做风筝时心中对未来的美好向往。再引出“依然快活”一句话。教学时,我先采用找近义词和说话的方式让学生理解和运用“依然”,再引导学生对这句话的内容进行质疑,重点探讨:为什么风筝做得什么也不像,我们依然快活。最后,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从而完成了从“品词”到“悟情”再到“读文”的学习过程。

  环节四:总结全课,归纳升华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就要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表现形式,就要让学生在“得意”的过程中“得言”,从而实现“言意”兼得。在充分理解第2自然段的内容后,我引导学生再读第2自然段,思考:你发现作者是怎么写好这一段的?在前面充分学习的基础上,学生能比较容易得出结论。教师顺势总结作者的写作方法,引导学生课后用这种写法来写一写自己有趣的制作经历。

  环节五:联系实际、学后运用

  1、把课文中你喜欢的句子抄在词语积累本上。 2、介绍一件你喜欢的小制作,说清你制作的过程和当时的心情。

  这样做旨在:对应课时目标,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和方法,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

  以上是《风筝》(第一课时)的说课,敬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

【说课稿】相关文章:

地理说课稿-《大洲和大洋》说课稿07-12

高中汉语说课稿《我很重要》说课稿06-29

太阳说课稿11-19

采茶说课稿11-20

《孔乙己》说课稿11-20

诗歌说课稿11-20

教案说课稿11-20

《春晓》说课稿11-17

《故乡》说课稿11-17

军神说课稿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