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2-06-26 10:45:40 说课稿 我要投稿

有关说课稿合集10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有关说课稿合集10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内容

  《有趣的叶画》是二年级的一堂作文课,二年级的学生刚开始接触作文,应以兴趣的培养为主。结合教学实际,我确定以下几个目标:

  1、教学目标

  (1)、知道一些常见树叶的名称,以及他们的颜色和形状。

  (2)、仿照图形或发挥想象,把树叶拼成一幅画;感受树叶画的美丽,培养爱美的情趣和创造美的能力。

  (3)、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能把自己制作的树叶画用一段话清楚、明白地介绍给大家。

  (4)、培养学生大方、有礼貌的听说态度。

  2、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知道一些常见树叶的名称,以及他们的颜色和形状,并

  制作完成一张叶画;难点是把自己制作的树叶画用一段话清楚、明白地介绍给大家,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

  3、活动准备

  课件、采集各种形状、颜色、大小的树叶,胶水、剪刀、图画纸。

  二、教法学法

  结合《有趣的叶画》一课的教学实际,本课教学我将主要采用体验式和研讨式等学习方式。本次说话内容是学科的整合,把自然课中有关的内容拿来为语文课服务,设想有新意。新课程标准取消了学科间的界限,要求对知识技能的学习同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提高形成有机的结合,要求本学科要与众多的学科相互渗透,以创造广泛的文化情境,培养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获得综合性知识。

  三、活动过程

  教学前我作了充分的准备,指导学生利用双休日的时间,到大自然中去采集各种叶子,让学生感受大自然;整理叶子,了解叶子的不同形状、颜色,激发他们对自然现象乐于探究的兴趣;收集叶子,借助书本或者询问父母,了解叶子的名字。思考如何利用不同形状、颜色的叶子拼贴成内容丰富的图画。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新课标指出:贴近学生生活事例的情景模拟,能激发相应的环境气氛,使学生受到情绪上的感染。一开始通过温馨、动人的秋天落叶画面,将学生引领走进秋天的课堂,激发学生情感和交流的热情。并通过故事引发学生思考落叶的用处,从而引出主题——《有趣的叶画》

  (二)、融情体验,了解叶子

  在完成叶画作品之前,我引导学生一起来认识一下树叶,首先我在幻灯上出示了四种常见的树叶,这些叶子都是学生生活中所接触到的,分别是梧桐叶、枫叶、柳叶和银杏叶。首先,让学生完成填空“这是一片( )的叶子”,指名说说这些各是什么树叶。接着,观察这些树叶的颜色和形状是否相同,存在着什么差别。说话训练的句式要体现了层次性,在说话内容的'选择方面要做到有新意。这里我设计了两种不同的句式:1、( )的叶子( ),像( )。2、“这是一片( )的( )的叶子,它像( )。引导学生介绍幻灯片上的叶子和自己准备的叶子。两个句式的内容类似,但语句表达不同,让学生体会语言的灵活性。另外,说话训练要落到实处,说得较好的句子应让学生跟着再说一遍,让学生从中得到收获。

  (三)、发挥想象,制作叶画

  认识了叶子,小朋友们开始动手通过摆一摆、贴一贴的方法制作叶画。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其发挥想象力,并巡回指导各组学会分工合作,提高操作效率。叶画制作完成后,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展示交流。这里,教师可先展示自己完成的叶画作品,示范用以下的句型来介绍:老师贴的(什么)(怎么样)。引导学生用适当的词语来描述,如:可爱、逼真、逗人喜爱……我把(什么树/什么颜色/像什么……)的叶子当作(什么)。在听完教师的介绍后,小组可派代表来介绍或者合作来介绍自己的叶画作品,当一回小小解说员。教师及时评价在本环节中教学活动起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不仅要给学生对与错的判断,更要给予正确的导向,让每个孩子学会收集信息。恰当的鼓励激发了学生更大的参与积极性。再借助多媒体手段和配以灵活、开放式的处理,真正的让孩子们在愉悦的氛围中获得了知识积累与技能培养。

  (四)畅想真情、热爱自然

  在课堂的最后,我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有趣的树叶是大自然馈赠给我们的礼物。它们不仅美化了环境,而且还有很多其他的作用,如:植物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出氧气 、可以净化空气中的灰尘、可以阻挡沙尘暴及狂风的袭击、可以制药等。整堂作文课,从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感兴趣的叶子入手,让学生交流所见所感,很容易产生参与探究的热情和愿望,也正是在这种积极参与的过程中,他们才有体验、有感悟。通过亲身体验让孩子们与秋天对话,打开了孩子们的心扉,爱美护美、关爱自然之情溢于言表,爱护秋天、保护自然之行也一定会在延伸的活动中养成。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学分析。

  《海洋——21世纪的希望》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有关海洋的说明文。课文告诉我们,海洋与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21世纪人类已迎来开发海洋、利用海洋的新时代,海洋成了人类在新世纪的希望。行文简洁流畅,纲举目张,条理清楚。这个单元的主题是“探索与发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因此我的设计理念是:

  1、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2、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3、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4、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

  5、合理利用身边的教学资源。

  结合教材内容(我要上的是本课第二课时),设计理念及学生懂得搜集信息但对生活关注不够,对海洋了解也不多的特点,设计教学目标如下: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领悟“人类正在迎来开发海洋、利用海洋的新时代”一句在

  文中的作用。

  3、通过学习和交流,了解海洋与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4、拥有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

  5、养成积累语言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为什么说海洋是21世纪的希望

  教具:

  多媒体

  二、说学情。

  学生养成了课前预习的习惯,懂得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能流利地朗读课文,懂得搜集信息但对生活关注不够,对海洋了解也不多,因此注重师生间的'交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利用生活资源学习。

  三、说教法。

  采用“读读——交流——感悟”教法。高年级要注重感悟能力的培养,引导他们关注生活,利用生活资源领悟课文,达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境界。

  四、说学法。

  采用“读读——自主交流——应用资源——领悟”学法。高年级学生应与教材对话过程中自主交流,应用身边生活资源,去领悟课文,这样学生会更关注生活,从生活中捕捉信息,从而提高能力。

  五、说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十三课(齐读课题)。现在回想一下,人类与海洋有哪些密切的关系呢?茫茫宇宙中的地球裹着一件水蓝色的纱衣,那是广袤无垠的海洋在奔腾不息。千百年来,人们热爱海洋,敬畏海洋,但今天是什么原因让跨入21世纪的人类不再“望洋兴叹”?(出示第四自然段)

  1、 指名读。

  2、 你们明白了什么?这段起到什么作用?有感情地朗读。

  (这一环节注重激起学生兴趣,认识过渡段,认识科技发展带来的好处。)

  (二)、在读中、在交流中领悟课文。

  1、默读第5至8自然段,你从中获取哪些信息?思考:课文是抓住哪些要点来说明海洋是人类21世纪希望的?

  2、 交流:

  (1)出示“目前陆地上的煤、石油等矿藏,由于长期开采,已越来越少,世界上许多地方都在闹‘能源危机’”。指名读。你们脑海出现什么画面?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类便把目光转向哪呢?

  出示“如今,一座座……大显神威。”指名读,交流。

  (2)出示“由于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加上土地沙化等生态环境的恶化,人类正面临着食物匮乏的威胁。”齐读,你们想到什么?如何解决呢?你从哪里了解到的?

  出示“科学家们早……来自海洋。”指名读。你们了解海洋中哪些动物含有高蛋白,说一说?

  (3)我们人类还将如何开发和利用海洋呢?你从哪里了解到的?齐读第7、8自然段,边读边想象。

  3、现在,谁来说说课文是抓住哪些要点来说明海洋是人类21世纪的希望的?

  同学们请看资料库:

  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1%,美丽富饶,是巨大的资源宝库。

  (1)海水含80多种化学元素,其中60余种可在海水中提取。

  (2)海洋是天然蛋白质仓库,拥有海洋生物20多万种。据估计,世界海洋为人类提供的食物要比陆人全部耕地所提供的食物多1000倍。

  (3)矿产的储存库:广阔的海洋沉积盆地储油1500多亿吨,占全球总储量的70%以上,天然气140亿立方米。海洋底还富集了大量锰结核、磷矿石和重金属软泥等矿藏。

  (4)盐类的故乡:一立方千米海水中含3000万吨盐。

  (5)能量的源泉:海洋的波浪、潮汐蕴藏着巨大的动力能,加上海水热能和盐度差能等能量,约70亿千瓦以上。

  (6)水资源的宝库:海水本身就是人类一笔巨大财富,它集中了地球97%的水,利用海水淡化技术,将海水淡化,用于农业灌溉前景十分广阔。

  此外,广袤的海洋还为人类提供了辽阔的生存空间。

  我们海南四周环海,物产丰富,将来需要大家去探索和开发,好好加油哦!(唤起学生探索海洋的心灵,去热爱海洋,热爱大自然。)

  4、是啊,曾经海洋孕育了生命,如今,又将解救人类于危难之中;可是,现代人类又是怎样对待这个蓝色希望的呢?这张照片展现的是漂浮在海面的石油!由于油船泄漏、油井发生井喷,大量石油随波逐流,生灵遭涂炭,海鸟的尸体不时被抛向海滩。这是赤潮爆发是的海水。随着海洋污染日益加重,赤潮也日趋严重,鱼、虾、蟹等大量死亡,数万公里的海洋成为死海。除此之外,人类的乱捕乱杀,在全球近乎100的水域内捕鱼,已造成海洋中很多物种的消失。

  5、同学们,心情沉重吗?想说些什么呢?

  6、是啊,正如我们书上所说,人类要开发和利用海洋,首先必须(生读“保护海洋,珍惜海洋资源”),只有这样(生读“海洋才会乐于做出奉献”)

  7、

  同学们,海洋存亡,匹夫有责。痛定思痛后只有一句话-------(齐读:海洋-----21世纪的希望);万语千言只为大家谨记(齐读:海洋-----21世纪的希望)。

  (这一环节采用“读读——交流——感悟”教法和采用“读读——自主交流——应用资源——领悟”学法,

  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利用课件展示有关海洋的图片和资料,又通过交流,同时利用最近汽油缺少和报纸报道在南海发现储量最大的天然气这些信息,学生不仅领悟课文,而且更关注生活,在生活学习语文。)

  (三)、拓展延伸,自主创新。

  学完了这篇课文,在头脑中产生了保护海洋的意识,在此基础上请同学们设计一条保护海洋的宣传口号,号召全社会、全世界人们保护海洋。

  (学完课文,学生强烈感受到海洋与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意识到了保护海洋的迫在眉睫。抓住这个关键时刻,请学生为保护海洋设计宣传口号,对海洋的情感得以升华。学生用独特的体验写出了丰满的口号,振奋人心!)

  (四)、作业。

  你心目中未来的海洋是什么样子的?结合课文内容,搜集相关资料,写一篇短文。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为重要。这一环节有力地激发学生想象,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去遨游。学生情感得到升华,更热爱大自然。)

  六、说板书设计。

  学生能从板书中清晰地了解课文主要讲述的内容,明白海洋的21世纪的希望,更激发内心的情感。

  海洋——21世纪的希望

  能源危机———开发海洋矿产资源

  食物匮乏———向海洋索取食物

  能量浪费———利用海水发电

  水荒———淡化海水

  生存空间狭小———建设海底城市

说课稿 篇3

  说教材

  本课为浙版小学美术第二册第2课——《水彩游戏》。

  儿童的生活离不开游戏,不管是“丢手帕”、“老鹰捉小鸡”,还是简单的兔子舞,都能释放他们的纯真和快乐。水彩游戏以色彩的流动变化、水色交融,让儿童充满想象和向往,更能激起他们的创造力。当随意的滴、淌、染、吹造就一幅幅意想不到的杰作时,孩子们的想象之窗也被打开了,染出万花筒,吹成百草园,滴出太阳雨,淌出千千万万朵美丽的火花,使我们看到了他们赋予作品的稚拙却深刻的情感。水彩游戏对培养儿童色彩的敏锐感知力、调控力与想象力有较大的作用,而这些能力也是孩子们以后学习新知、参与社会、创建事业所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

  本课以《水彩游戏》为题,通过水彩的不同技法和工具材料的运用,表现各种不同的色彩搭配形成的效果,新奇有趣,极富想象力。教材选择了红、黄、蓝,三原色组成的学生作品,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各种不同的色彩名称,感受色彩游戏的魅力。教材还选择了滴、淌、染、吹这些水彩画技法,更让学生在基础学习水彩技法的同时创造出新的水彩玩法,激发学生学习水彩画的兴趣,同时还让学生进行适当地联想、想象、添画,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知识,锻炼了能力,增强了创新意识,提高了审美情趣。

  说教学目标

  1.了解滴、淌、吹、染这些不同水彩技法产生的.效果。

  2.初步学习运用滴、淌、吹、染这些不同水彩技法创作一幅有主题的水彩画。

  3.培养学生敢于创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水彩游戏的各种玩法。

  难点:运用多种形式的水彩技法创作一幅有主题的水彩画。

  说教学法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遵循学生自主尝试,体验感悟的指导思想进行教学。

  首先,通过纸筒人带来的礼物导入,这样的导入既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又激起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接着,以学生的自主尝试与探究进行美术体验并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发明创造,使活动更近一步。然后,根据对比得出添画的方法,有意的让学生对作品进行主题性的创作。最后,以“水彩游戏,放飞创想”的展板形式进行展示,不光是展示了学生本课的创作,更重要的是展示着学生体验的一种感受,每幅作品都是有思想有生命的,这样的活动也显得更有意义。

  说教学程序

  一、猜测技法,激发兴趣

  1.出示四幅水彩作品,学生观察并猜测其表现方法。

  2.尝试用四种方法进行水彩游戏,教师小结水彩技法。

  3.揭题《水彩游戏》。

  二、尝试游戏,探究技法

  1.学生自主尝试水彩游戏。

  2.学生发明新的水彩玩法。

  三、欣赏作品,引出添画

  1.欣赏大师作品,对比得出添画。

  2.学生帮教师进行添画联想。

  3.学生交流添画设想。

  四、水彩游戏,放飞创想

  学生进行水彩游戏,教师巡回指导。

  五、作品展示,自主评价

  请学生谈谈创作方法,画面表达的情景以及表达的个人情感。

  六、拓展延伸,获得提升

  欣赏不同工具,不同方法表现的水彩作品,拓展学生的水彩表现形式。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1、该文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近些年来,对文学作品的考查,只注重诗歌和散文的鉴赏,而对小说的阅读鉴赏考查成了冷门。我们应当看到,近几年高考虽仅在现代文阅读中涉及到散文的赏析,但也不排除今后在小说、戏剧作品上命题测试。因此,在面临高考的改革,强调考查创新精神的形势下,重视小说鉴赏学习,提高鉴赏能力,意义尤为重大。

  2、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的长篇小说《欧也妮?葛朗台》中“家庭的苦难”一节的片段,课文主要写了三个故事:一是抢夺梳妆匣,二是骗取继承权,三是看守密室。从情节发展的情况看,它不像其他独立成篇的小说具有完整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而是在交代了人物性格特点,揭示了矛盾冲突以后,再现了三个矛盾冲突的上升阶段,即抢夺梳妆匣,骗取继承权,抓取法器。波澜起伏,层峦叠峰,将葛朗台的性格一步一步地揭示了出来。

  3、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根据课文的具体特点,制定了两个教学目标:

  ⑴分析人物形象,鉴赏品味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和动作等细节描写。这也是教学重点。

  ⑵把握作品主旨,针对当今社会拜金主义崇洋媚外思想严重,揭露资本主义社会实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这是教学难点。

  以上两个目标用一课时完成。

  二、说教法

  在教学中,应遵循教育心理学的量力性原则和最近发展区原则,针对学生存在的不同情况进行区别教学,考虑差生现有的学习可能性和优秀生的学习潜力,帮助他们各自达到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具体做法有:

  激趣法:这篇小说不像其他小说那样情节明显的波澜起伏,引人入胜,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可以适当补充相关情节,故事梗概。

  问导法:如:巧用谬问,开启茅塞;虚拟情境,投石激浪;分解迂回,曲径通幽;变换说法,平中显趣;反问追问,穷根究底。

  激思法: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而创新思维是创造能力的基础。因此,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设置创新性问题。

  三、说学法

  当今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态度、习惯,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本课是自读课文,应以学生自学为主,老师只起主导作用。

  第一步,自主:早读时参看有关补充材料,预习课文,划出生字词,查字典解决音义问题,概括故事情节,做到会复述,在复述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情节的要点。

  第二步,合作探究:课堂上,分角色朗读课文,甚至加以表演,品味小说中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和行动等细节描写,进而把握这篇小说的主题。

  四、说教学程序

  1.导语:(导语的设置应该由浅入深,提起学生学习兴趣,因此,我由中国文学作品中几个有名的吝啬鬼形象说起。)

  《儒林外史》中有个人物叫严监生,非常吝啬,在他临死时,只因为家里点着两盏灯,总不瞑目,直到非常了解他的心细的老婆将其中一盏灯吹灭了,他才放心死去。郑廷玉的元杂剧《看钱奴》中也有一个为富不仁的财主,叫贾弘义,一日想烤鸭吃,却舍不得花钱买,便趁机挝了一把,挝了一手油,回家来一顿饭咂一个手指头,已经咂了四个了,没想到睡觉时被狗舔了最后一个手指头,结果心疼得一病不起。在外国文学中,也有类似的吝啬鬼形象,今天我们来学其中一个,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课文题目叫做《守财奴》。

  2.介绍作者,点明应该记住的重点,并补充世界文学史上四大吝啬鬼形象。然后介绍与之相关的情节,以使学生完整的了解故事情节、前因后果,增加学习兴趣。

  3.分析人物形象,鉴赏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

  第一步:请同学举出一个你认为印象最深的片断或细节,并说明它为什么让你印象深刻。此处可找七八个学生回答,回答的范围估计能涵盖了全文。

  第二步:共同鉴赏“抢夺梳妆匣”一节。

  先问:在“抢梳妆匣”这个场面中,你们认为最生动形象的动作描写是哪个?

  学生会齐声回答:“老头儿身子一纵,扑上梳妆匣,好似一头老虎扑上一个睡着的婴儿。”

  再问:好在哪里?——动词“纵”、“扑”;比喻。

  此时可采用变换说法的提问方式,使平中显趣:“老头儿”一词的运用好不好?能否换成课文中其它地方所运用的“葛朗台”“老家伙”“箍桶匠”等称呼?通过一一比较可以看出,“老头儿”一词的运用重点在一个“老”字上,此时的葛朗台已是76岁了,76岁的老人如老虎一般一纵一扑,令人惊愕,令人喷饭,令人深思。

  然后再找几处细节描写加以分析,并提醒学生注意其中几处侧面描写及其作用。

  第三步:运用想象的方法鉴赏“诱骗继承权”一节。这个场面不像“抢夺梳妆匣”那样不仅有动作、语言,而且语言往往配合着动作、神态,描写是立体的。它更多是对话,没有什么人物的神态、动作,因此布置学生展开想象,给人物补充上适当的神态动作描写,小组讨论之后上台表演。

  通过这个练习设计,进一步激发学生热情,使之获得感情上的共鸣。使课堂气氛达到高潮。这个过程大约需要十五分钟。

  最后总结:葛朗台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成功的守财奴形象之一,他贪婪、吝啬、专横、凶狠、虚伪,对黄金的占有欲贯穿于他的全部思维活动和行动之中,对金钱的追逐、聚敛、守扩完全支配了他的心灵。

  ——以上完成了第一个教学目标。

  4.课堂讨论:有人说,葛朗台为了金钱,逼死了妻子,葬送了女儿的'一生,是可恶的;也有人说,葛朗台一辈子做了金钱的奴隶,是可悲的。那么,葛朗台为什么这么做呢?请联系现实生活,阐述你的观点。

  学生言之成理即可。值得提醒学生注意的是葛朗台的做法是由资本主义社会性质所决定的,这种对黄金的贪欲不仅为葛朗台所独有,而且普遍存在于当时的社会之中。作品启示我们,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们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还需要有健康的人生态度和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千万不可沦为金钱的奴隶。

  ——以上完成了第二个教学目标。

  5.布置练习

  ⑴将课堂上想象补充的葛朗台在诱骗继承权这一场面中神态动作等描写整理到练笔本上。

  ⑵阅读《读本》中《泼留希金》与《悭吝人》(节选)两文,找出典型人物的典型细节,与葛朗台进行比较阅读,并进行深入研究。

  五、说板书

  板书设计应能体现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对此一目了然,易于回忆,具有直观性、艺术性。

说课稿 篇5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京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十册第三单元的第四篇自读课文12课《郑和远航》一课时的内容。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的阶段目标是: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深度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由于学生所处的时代与文本介绍的内容相差甚远,因此学生很难从文章本身有限的文字来理解郑和远航的壮举,从而感受郑和的伟大之处,感受灿烂的古代文明。引导学生用怎样方法的去学习,才能起到事半而功倍的教学效果呢?我认为充分运用现代教育媒体能缩短学生与文本的时空差距,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二、教学背景分析:

  《郑和远航》是一篇寓人文性、思想性为一体的课文,详细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远航的情况,并点明了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术。全文分为两个部分,1~5小节写了郑和第一次远航的场景及经历,最后两个小节写了郑和七次远航的时间跨度、到过的国家以及远航的重大意义。 在写作特色上,做到了点面结合、详略得当。郑和总共七次出使西洋,如果全部写下来势必显得拖沓,本文重点写了第一次远航的情况,对其余作了概括说明。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节省了笔墨。

  本课学习对象为小学五年级的学生,经过五年的学习,学生己经掌握了一定的读书方法、学习方法。于是我和部分学生在课前收集了《郑和远航》的资料,如:郑和的生平、海洋知识、远航历程以及首航的盛况、后人的纪念等等,通过筛选、组合,供孩子们浏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另外五年级孩子具有烈好奇心与求知欲,郑和远航的历史应该能引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引入一些相关的历史资料进行拓展性阅读就显得很有必要。

  三、教学目标:

  1、认读6个字。

  2、能够结合课文内容和收集到的材料,理解重点段落的意思。

  3、了解郑和首次远航的壮观景象,产生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了解郑和首次远航的壮观景象,产生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过程:

  (一)、由题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同学们都知道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进行了环球航行,而我国也有一位著名的航海家比麦哲伦环球航行早了100多年,他是谁?(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说说课文写了什么内容?(提示:课文重点写了郑和第几次远航?)

  (三)、紧扣结尾,引导细读感悟。

  1、郑和远航是发生在600多年前的事了,然而直到今天,它仍然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奇迹!文中有句话给郑和远航以高度评价,你找到了吗?

  (1)出示句子“郑和首航比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环球航行早了100多年,其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

  (2)理解“顶峰”:什么是顶峰?(山的最高点)郑和远航达到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说明了什么?(地位高,独一无二)

  (3)质疑过渡:郑和远航究竟是多大的规模,多长的时间,多广的范围才能被称之为“顶峰”呢?课文哪里告诉了我们?到课文中去找找看。

  (4)请大家默读全文,思考上述问题,再在小组里交流。

  (学生一边阅读一边画出相关的句子并做简要的批注。)

  2、全班交流

  1)感受规模大(1—3自然段)

  (1)郑和远航规模之大你是从那体会到的?指名读画出表示规模大的词句。(根据学生回答而定)

  (2)指导朗读:谁来读出宝船的雄伟壮观?(把句中的数字读好,突出宝船气势的雄伟。)

  (3)六十多艘宝船,多庞大的航海队伍啊!但除此之外还有其他船只随行吗?(:生:有。)有战船,有粮船,有水船,总共——“200多艘”。难怪课文第三自然段中说这船队像——“一条巨龙,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5)除了船多,你还从哪看出这次远航的规模很大?(根据学生的回答而定)

  (随行的人多:上面载有27000多人,有水手、翻译、医生和护船的兵士。送行的人多:人山人海。)

  (6)这么庞大的船队即将启航,想一想他们的指挥郑和会用什么样的语气发号施令呢?(练习朗读)

  2)体会时间长。

  (1)过渡:从上面所说中我们确实能够看出这次远航的规模非常庞大!那时间到底有多长呢?

  (2)指名交流:1405年至1433年,达7次。

  (3)历时28年,出洋次数多达7次,这么长时间(板书:时间长),这么多次远航,在整个世界航海史上是前无古人的!

  3)学习范围广。

  (1)郑和下西洋到底到了哪些地方?范围有多广呢?(板书:范围广)介绍郑和的航海路线和所到的国家。

  3、总结: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确确实实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引读)

  4、想想郑和远航还是怎样的远航呢?(指名说)

  (郑和远航是一次友好的,凶险的远航)

  体会友好交往:

  (1)从那看出是一次友好的远航呢?(可以抓住句子或词语)

  (2)指名交流(互赠礼物,商品交易)。 师生演一演

  (3)小结:郑和所率领的船队是和平的'使者,是本着与别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友好往来而去的,绝无侵略扩张之意,所以一路上受到了各国人民的热烈欢迎。(出示“郑和出使,促进了……友好往来。”)齐读 。

  战胜风险:

  (1)想想航行中船队都遇到了哪些凶险,郑和是怎样克服的?

  (2)交流(风浪,海盗)

  (3)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郑和是怎样与风浪搏斗的?

  出示“在大海上,……一次次化险为夷。”

  有这样镇定自若,大智大勇的领导者,还惧怕什么?

  (4) 面对海盗的袭击,郑和又是怎么做的呢?(指名回答)

  (5) 小结:在漫漫的航行途中,这样的凶险只是沧海一粟。然而郑和没有屈服,他凭着顽强的毅力,智慧的头脑,战胜了凶险,将中国的美名顺利地传播到了亚非各国。他代表的不仅仅是他自己,还代表我们整个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探索)精神!齐读最后一自然段体会郑和远航的意义。

  (6)最后以自然段还有不理解的地方吗?(交流指导)

  5、学完课文你有什么感想,把它写下来和同学交流。

  (四)、升华情感,回读全文。

  同学们,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航海英雄——郑和;让我们永远铭记这段光辉的历史——郑和远航!自由读课文。

  五、学习效果分析:

  本节课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的要求,学生通过自读课文、小组交流、全班交流和师生扮演郑和各地人民的友好交往感受到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远航的伟大壮举,理解了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为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术而感到骄傲自豪。不足之处是在学习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壮举时只抓住一些数字和图片让学生感悟,没有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进行理解,体会得不够深入。课内自读课应该是以学生自学为主,老师适当点拨,不应以老师的讲解为主,今后的备课需要更加深入,全面地研究教材。

  六、本次教学设计与以往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

  在教学中,依托文本,借助多媒体,引领学生亲近课文,走近郑和,走进历史,努力追求着学生语文素养、人文素质的双赢。以《郑和远航》最后一个自然段为基点:先立足文本,抓住重点,然后超越文本,开展读书交流活动,最后再回归文本,深入理解郑和远航的意义。课上以疑导学,激发兴趣,再以趣激情;课后以情促趣,引导学生课外学习,拓展深化。通过“读”、“演”、“写”的结合,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生命体验于阅读解读过程,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为学生的自主参与创造有利条件。

  板书 : 12、郑和远航

  规模大

  时间长 达到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

  范围广

  友好 凶险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本节内容是海南省中小学《信息技术》编写组编写的高中信息技术教材第一册,适用于高中一年级学生。根据教育部20xx年颁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的要求,在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中一共设置了6个必修模块和2个选修模块,本节内容属于模块八——计算机硬件结构及软件系统(必修);同时,本人认为该部分内容与模块二——操作系统简介(必修)密切相关。因为文件的压缩与解压缩不仅与计算机的软件系统相关(这一点可以从各个软件网站对软件的分类看出),而且更加涉及到对于文件的组织管理。同时,由于实际运用中,人们会经常碰到与之相关的问题,因此,对于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有比较明显的实际意义。

  结合目前软件升级更新的实际情况,我将对教材内容作适当处理,不使用教材中的Winzip8.0版本,而使用目前比较常用的Winzip8.1版。除了考虑软件本身的功能比较先进,还根据《纲要》关于“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较深入地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的要求,逐步培养学生对于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一种意识,培养他们敢于思考、创新的精神。设计该部分内容为一个教学课时(一节课)。

  二、说学生

  我市市区内高中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当中的大部分都已经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学习过信息技术相关课程;同时,在这部分内容之前,本学期他们已经学习过WPS办公软件系统、Access数据库、VB程序设计和操作系统等内容,具备较好的基础,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另一方面,根据心理学的研究,高中一年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开始朝着较为成熟的方向发展,也为他们进行自学探究、合作交流提供了保障。

  三、说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根据《纲要》对于高中学生的学习要求和海南版高中信息技术教材第一册的要求,结合对学生的分析,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l了解文件压缩与解压缩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l了解其他文件压缩与解压缩的工具软件;

  l了解常见文件类型的压缩效果;

  l掌握使用Winzip进行文件压缩的操作方法;

  l掌握使用Winzip进行文件解压缩的操作方法;

  l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l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表达交流能力;

  l强化学生的信息意识。

  其中,进行多个文件的压缩是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四、说教法

  根据对教材、学生情况、教学目标的认真分析,我确定使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l讲授法

  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教师主要是组织、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但是对于一些基础性、辅助性的.知识、操作要点,教师有必要进行讲授,可以减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一些不必要的困难,减少他们受挫折的机会。在本节课中,对于文件压缩与解压缩的使用和操作注意事项以及小结等环节,我将进行必要的讲授。 l演示法

  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特点,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出现的问题,我将进行适当的演示教学,这同时也体现了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

  l分组教学法

  根据《纲要》关于“能够与他人协作或独立解决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完成各种任务“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团队精神,我会把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逐步学会与他人共事,提高学习效率及效果。 l个别辅导教学

  学生的个别差异比较明显是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显著特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将进行个别辅导教学。对于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除了在小组内获得帮助,我还会适当地帮助他们解决困难,解决“吃不了”的问题;针对那些信息技术水平较高的学生,我会要求他们自学将多个文件进行压缩并让学生来进行讲解、示范,并研究几种常见格式文件的压缩效果,解决“吃不饱”的问题。

  五、其他

  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课前要确保计算机网络的畅通;为学生准备一个包含了各种格式文件的文件夹。

  六、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我将分为“问题导入”、“讲解”、“自主、合作学习”、“深入引领”、“深入探究”、“交流评价”和“小结”等七个部分。

  l问题导入 开始上课,我会提出问题:“同学们喜欢上网吗?上网都干什么呢?” 学生会回答“当然喜欢,经常上网,上网打游戏、看电影、看动漫、听音乐、收发E-mail、下载软件……”等。 “老师也喜欢上网,特别是看电影、听音乐、下载软件。因为老师比较喜欢安装一些好玩的软件,所以我经常去找需要的软件,然后把它们下载下来。”之后提问:“当你们刚开始上网下载软件的时候,是不是都会遇到一个问题——下载的软件通常需要用专门的软件打开?” 学生会回忆起各自上网的情形,给于肯定的回答。(其中一部分学生已经会使用相关软件,但是大部分学生不会) 然后我引导学生回忆这类文件的常见格式(常见的.rar、.zip),导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文件的压缩与解压缩。 这一环节大约需要3分钟。

  l讲解 我将大致讲解、演示(也可以让已经会使用的学生来演示)Winzip8.1(说明使用新版本的原因)的使用方法,仅限于右键单击目标文件(将被压缩或解压缩的文件)调出右键菜单;然后布置学习任务:尝试使用Winzip8.1的各个快捷菜单对老师指定的文件夹中的文件进行操作,注意观察并总结操作的结果(操作的步骤、文件大小的对比等)。最后进行分组。 该环节大约需要5分钟。 l自主、合作学习 在这一环节中,主要是学生自学与小组内的合作学习。教师主要是巡视课堂,发现一些典型的问题,并解决;同时注意发现基础相对薄弱和水平较高的学生,分别给与关注。 该环节需要约10分钟。 l深入引领 当大多数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后,我会分小组让学生进行汇报交流学习体会、成果,小节文件压缩与解压缩的操作和不同类型文件的压缩效果(Jpg文件的压缩效果不太明显,而Doc、Avi等多数文件的压缩效果比较好)(可以让学生进行操作演示),同时提醒学生注意比较“解压到…”和“解压到‘文件名…’”的区别以及“添加到…”和“添加到‘文件名’” 的区别。 然后提出问题:“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我们从网络下载的文件,解压缩以后往往得到很多个文件。那么我们怎么把多个文件压缩成一个文件呢?”然后布置学习任务。 该环节大约需要8分钟。

  l深入探究 学生就我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索操作,小组进行讨论。教师仍然巡视、个别辅导。 这一部份约耗时5分钟。

  l交流评价 学生的探究学习基本完成后,仍然进行小组汇报,并让全体学生进行交流、对其他同学的做法进行评价,同时让学生演示。然后提出问题:“可不可以像以前的软件那样从程序组中打开Winzip?”。由水平较好的学生演示并让其他学生操作进入Winzip窗口。 关于操作的汇报交流结束之后,提出问题:“我们经常使用的压缩与解压缩软件除了Winzip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软件?”再让水平较好的学生列举其他压缩与解压缩的软件。然后让学生说一说我们平常可以利用压缩软件在那些方面为我们带来哪些便利,解决使用计算机时的一些问题(比如节约磁盘空间、在有限的空间里存储更多的文件等)。 此环节约需要7分钟。 l小节 最后,由我(也可以让学生)进行本节课简单的小节,并对教学过程中同学们的积极学习进行表扬。 此环节约2分钟。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学内容

  古人云“凤头豹尾”,就是说开头要写的有姿有彩,像凤凰的头那样漂亮。也有人说:“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这些都说明了作文开头的重要,鉴于近期作文训练的情况,我发现大部分学生的习作开头存在这样要的问题:一是拐弯抺角,偏离主题;二是带大帽子,人云亦云,过于格式化,三是平淡、平庸。文章的开头,犹如人的外表,给人的第一感觉总是良好的。一个漂亮的开头常常有先声夺人之势。如凤冠明珠靓丽夺目,又如鲜花含露,叫人一见钟情。当我们改卷时,只能粗略看过作文的部分,能够引起我们注意的就是开头,结尾和大概的结构安排,情节设置。面对那么多的考卷,千篇一律的开头,让改卷老师觉得索然无味。为此,我认为,如何能一下子把读者引入文章的中心问题或主旨上去,如何能在短时间引起读者的注目,如何在考场作文中博得最高分,那就要考虑创造出一个能吸引人的,与众不同的开头。本次作文课就如何写好开头,我搜集一些资料,筛选出几种常见的作文开头方式,并制成演示文稿,让学生认识并掌握常见的开头方法,达到训练效果。学生有了这些的历练,一个题目拿到手,开头不再艰难,写起文章来顺利进入正题,文思泉涌,一气呵成。

  二、说学情

  就目前初三学生的写作现状而言,普通存在的问题是:有思想有内

  容,但写作技法简单,尤其是开头,没有技巧,边写边想,没有思路。要么平淡无味,不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要么拐弯拐角,让人半天不知其意,只有雷声,不见雨点。要么故弄玄虚,兜圈子,有意让人捉摸不透,进入“迷魂阵”,不愿将意思直接了当地写出来。 基于这样的思考,我决定上一节有关如何写好作文开头的作文训练课。打造作文第一道风景线。

  三、说目标

  1、了解写人作文开头的'重要性。

  2、掌握入题要快、扣题要紧、点题要明、结尾要翘的行文原则。

  3、学会开头结尾的方法,并在作文中加以灵活运用。

  四、说重难点

  重点:学会设计写人记叙文开头的方法。

  难点:在作文中灵活运用开头、结尾的方法。

  五、说教法

  为了创设一种良好的作文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我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讲解法 。

  2、分组训练法 :分小组,给定题目,利用所学的方法进行练习。

  3、指导点拔法

说课稿 篇8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四册二十三课《三个儿子》。我先分析教材,然后从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与板书设计这些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分析教材

  儿子,这个字眼在妈妈的心里是神圣的。可是,妈妈这个字眼,在儿子的心里是怎样的呢?我们感动于“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而大力赞扬母爱的时候,是否应该引导孩子们读读“黄香温席”、“卧冰求鲤”这些颂扬子孙孝心的呢?

  本课中三个儿子面对着三个妈妈,当他们的妈妈拎着沉重的水桶走来时,力气大的只顾翻跟头;嗓子好的只顾唱歌,他们唯独对妈妈手中的水桶视而不见。 而那个“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的儿子,却跑到妈妈跟前,接过沉甸甸的水桶。难怪老爷爷说他只看见一个儿子,因为他深知:这个没有什么特长的儿子却能帮妈妈干活,他才是真正的儿子。

  这是一篇十分浅显的课文,但浅显的文字中包含了朴素而深刻的道理。那就是“为人子,方少时,孝与亲,所当执”。教学时,我们不必给二年级的孩子们讲多少孝敬父母的道理,也不必逐字逐句地深说内容,只要在引导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明明有三个儿子同时在眼前,为什么老爷爷说只看见一个儿子”这个问题引导孩子读书讨论就可以了。

  二、教学目标

  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有三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分角色朗读。

  3、学会体贴、孝敬长辈。

  本文内容浅显易懂,人物对话多。不同的人说话的语气不同。表达的意思不同,表达的心情不同。因此,可以让学生感悟课文以后,分角色朗读。进入角色时,要注意感情朗读。用自豪的语气读前两位妈妈的话,感受母亲无私无我的爱。用平稳的语气读第三位妈妈的话,表现她平和的心态。这节课分角色朗读课文,理解老爷爷的话是一个教学重点难点。下面,我主要说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和板书设计。

  三、教法学法

  本节课以学习课文明白道理为重点,因此朗读、讨论问题是主要环节。复习完生字词以后,朗读先以自由读的形式进行。要求学生边读边以划线的形式找出老师在幻灯片上写的表格上的问题。认学生找出三位妈妈介绍三个儿子及三个儿子看见妈妈提水的具体表现。新课改要求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老师是指导、引导他们学习的对象。老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放手让他们读读、划划、说说。根据课文内容,多让学生说说“三个妈妈介绍儿子和儿子看见妈妈提水的表现”,并会用“一个……一个……另一个……”句式连贯地说几句话。这环节是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学生知道课文内容以后,老师再板书问题,让同桌两人讨论;明明是三个儿子,老爷爷为什么说只有一个儿子?通过讨论、合作交流学习心得:你对三个儿子有什么看法?多让学生说,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低年级能说连贯的几句话,为以后写作作为铺垫。老师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要注意纠正指出错误的地方。最后,老师再作归纳:只有一个儿子帮助妈妈干活,另两个只顾翻跟头、唱歌,没有帮妈妈提一提很重的水桶,所以老爷爷说只有一个儿子。学生各抒已见:对三个儿子的看法后,老师作正确的归纳:一个孩子不仅会唱歌、翻跟头是不够的,还要懂得体贴劳累的母亲和孝敬母亲。

  四、教学程序(分五个环节进行)

  第一环节是复习旧课。老师通过生字卡让学生复习认读已学的生字。让他们组词、造句,读句子的形式加深对课文的认识。接下来第二环节学习课文。先自由朗读,根据板书表格让学生划出三个妈妈介绍自己儿子及三个儿子看见妈妈拎水的具体表现,这要体现学习主动性,独立完成,注意阅读与思考的结合。第三环节讨论法学习课文难懂的`地方。同桌讨论:老爷爷为什么说只有一个儿子?三个儿子,你有什么看法?合作探究的方法学习,活跃课堂气氛。这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这环节,老师可以巡堂,指导讨论。最后让学生汇报交流情况。老师再根据学习的回答,作归纳。第四环节是朗读教学。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分角色朗读。先小组形式读,然后选几个好的分角色朗读。老师指导同学要读好有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①前面两个妈妈夸自己的儿子语气充满自豪感。

  ②第三个妈妈的语气很谦虚。

  ③读出两个儿子只顾自己表演时惊叹的语气。

  ④读另一个儿子的表现要平凡、深沉。

  ⑤老爷爷的话要读出语重心长。

  最后一个环节可以是课文的拓展认识。再次让学生说说,讲讲自己在生活中的表现,自己对待父母是怎样的。这可以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受到教育,要和生活联系起来,懂得怎样做才是真正的好孩子。

  五、板书设计

  一 二 三

  力气大 嗓子好 不会

  翻跟头 唱歌 帮妈妈

  好儿子

说课稿 篇9

  尊敬的老师,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为你打开一扇门》,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设想、教学内容及程序等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课文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为你打开一扇门》是初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中的第1篇课文。它是当代著名作家赵丽宏凭借自己对文学的深刻感悟向青少年读者介绍文学的一篇美文。新教材注意到了第一册课文的特殊地位,一方面注意到与小学的衔接,另一方面注重第一册教材的学习在整个中学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地位,《为你打开一扇门》安排于第一课,实际上也是为初入中学的学生打开了一扇培养语文兴趣、学好语文的大门。

  2、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根据本单元的训练重点:了解文学的内容和阅读文学作品的意义;体会文学作品丰富的感情和优美的语言,结合本篇课文以优美丰富的语言、多种巧妙修辞来介绍文学的特点,我定下了本文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的重难点。

  知识目标:

  a、通过本课的教学,了解和领会文学的内容和阅读优秀文学作品的意义。

  b、从多个不同的角度体会文学的魅力。

  能力目标:

  a、培养学生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能力。

  b、培养学生“读则善疑”、“读则善思”的读书习惯。

  情感目标:

  a、激发学生阅读文学作品和学习语文的兴趣。

  b、引导学生做一个有文化有修养的现代文明人。

  其中,领会文学的内容和阅读优秀文学作品的意义是教学重点,难点是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对文学魅力的作用。

  二、教学方法

  1、新《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首先让学生自主学习思考,激发学习兴趣。然后围绕中心议题合作学习,发表各自的意见,最后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三、学法指导

  在指导过程中,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采用了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从感性到理性,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四、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讲读课文,知识具体,内容充实,因此我在教学上安排两节课的时间,我的教学设想是,第一课时初步理解文章内容,找到与作者在文学上的共鸣,感受文学魅力,体会阅读文学作品的意义,重在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第二课时通过学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进一步感受文学丰富的内涵。本说案所说的是第一课时。

  五、教学程序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一起叩响一扇门,门里有诗话的历史,像司马迁奋笔疾书的身影;门里有细腻的情感,如朱自清眼中父亲慈爱的背影;门里有令人震惊的现实,若卖火柴的小女孩期盼的目光;门里有流动的风景,典雅的苏州园林,雄伟的人民大会堂,它引领着我们徜佯其中流连忘返。这扇门里,便是文学。如何叩响这扇文学之门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跟着当代作家赵丽宏打开这扇门。”接着板书课题。

  [上课伊始,用一段优美的文字引入新课,引领学生一同进入文学之门,创设探究学习的氛围,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结合已有知识感受文学魅力

  首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文章的《致文学》部分,找出与作者有同感的语段,并结合自己的`切身感受和读书经历谈谈你对文学的理解。(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行间,数分钟后,集体交流,教师引导点拨并作小结归纳。)

  [这段时间是让学生在读书的基础上找出能与作者产生共鸣的语句,由于是借助切身的体会来谈对文学的认识,学生有感而发,且能从不同角度来谈体会,对文学的魅力有了感性的认识,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体现,教师在其中只起引导作用,真正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结合阅读课文理解文学意义

  世界上有那么多关闭着的门,作者为什么选择了文学这扇大门为我们打开他对于我们作文乃至于做人具有怎样的意义呢?经过感性的领悟我们下面进入理性的思考,请大家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或默读、或低声阅读文章的前半部分,边读边设疑,然后以小组学习的形式讨论,遇到疑难问题我们来共同解决。(学生自读,合作讨论学习)

  (为你打开一扇门)说课稿,标签:初一语文说课稿,初中语文说课稿,

  学生说疑,教师适当评说,引导学生设疑,懂得怎样的疑问有价值。对合作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集体思考。

  [这一过程让学生根据老师给定的一个大问题进行合作学习探究,学生能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说明学生已经经历了将作者的语言内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学生“读则善疑”“读则善思”的读书习惯得到了培养。]

  四、读后有思,引发联想

  作者把文学比作一扇门,在你的心目当中文学又是什么呢?或者说你把阅读文学作品看作什么?请同学们展开丰富的联想自由谈谈。

  [在学生结合课文感受到文学魅力和阅读文学作品的意义的基础上,再次让学生思考文学是什么,激发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既是对知识的巩固,又是对所学知识的创新;另一方面,学生交流的过程也是进行口语训练的过程,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得到了培养。]

  五、课堂小结,激励探究

  听过同学们热情洋溢的发言,我们感受到了文学丰富的内涵,并且也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似乎已经叩响了文学这扇大门。在世界上还有很多我们不曾了解的领域,只要同学们带上孜孜不倦的精神充满探索的渴望,我们一定会打开每一扇门,让我们共同努力推开每一扇关闭着的门,挖掘深陷其中的宝藏。

  六、作业

  《为你打开一扇门》本身便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美文,请你摘抄文中的好词佳句,制成读书卡。

  [这样设计作业的意图在于让学生积累词语,进一步感受文学优美丰富的语言;同时,又是为下一课感受并学习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作准备。]

说课稿 篇10

  《家,温馨的港湾》是七年级第四单元第七课相亲相爱一家人的第一节。本课的主要内容以“爱家庭”为中心,由“我有一个温馨的家”和“不忘父母养育恩”两个层次构成,知识点比较简单:为什么要孝敬父母、怎样孝敬父母?

  课前,我调查了几个同学:

  你知道要孝敬父母吗?知道。

  你知道怎样孝敬父母吗?知道。

  你真正做到孝敬父母了吗?没有。

  为什么有了认知,却没有出现相应的行为?认知与行为脱节了。

  人的道德行为的发生受情感的引发和调节,因此要转变一个人的行为,就必须先转变他的情感,正是道德情感的缺失,使得学生的认知与行为相脱节。

  道德情感是什么?

  道德情感是指人们依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对现实的道德关系和自己或他人的道德行为等所产生的爱憎好恶等心理体验。直白一点,道德情感即心理体验。要想让学生养成孝敬父母的良好品德,一定要让学生去感受、关注、去参与、去体验。

  所以,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把激发学生热爱家庭、孝敬父母的道德情感作为首要的目标。

  道德情感的形成机制是什么?怎样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这里面恐怕有很大的学问。我仅从心理学角度,结合自己的这堂课,谈谈一些浅薄的看法。

  一、道德情感的形成

  道德情感的形成是一个渐进过程,从低到高一般有以下四种水平层次:

  1.接受。接受是指学生对情境刺激予以配合及投入的反应,它是在感知的基础上,引起对相关内容的注意。

  2.移情。移情是位于他人的立场和关系上体验他人的情感状态而引发自己与之一致性的情感。设身处地从他人角度看待问题、将心比心。

  3.确信。确信是指学生在接受与移情的基础上,对某一感知事物的价值作出判断后在感情上予以充分认可的一种情感体验。

  4.内化。内化是指学生在确信的基础上,将事物的价值观、信念予以理性处理,提升到一个系统的层次,以此来指导自身行为。

  二、怎样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一)、以境育情,接受情感

  道德情感具有情境性,一定的情境能激发相应的情感。如,参加婚礼时,我们情不自禁的高兴;遇到悲伤的事情,我们会不自觉的心情沉重。情境不同,情绪不同。

  根据教学内容需要,可利用图片、录音、录像、表演,创设相应的环境气氛和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以拨动学生心弦,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进入角色,产生情感体验。

  本节课,我需要和学生在一种温馨的氛围里共同分享、共同成长,歌曲是达到这个目的的最好方法。所以我选择了《我爱我家》这首歌导入新课,歌中稚嫩的'童声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悠扬的旋律给人一种轻松、温馨的感觉,创设出宽松、愉快的氛围,符合本节课的感情基调。

  温馨照片的直观展示,能够让学生马上联想到自己的家人,联想到家的温馨,让学生自然的进入新课的学习。

  在第一框“我有一个温馨的家”的学习中,第一个环节是学生展示家庭照,感受家的温馨。

  另外,我也准备了自己小时候的照片,万一学生没有敢展示的,自己可以抛砖引玉;

  如果学生踊跃展示了,自己还有没有展示的必要呢?有。

  为什么一定要展示自己的照片呢?

  (二)、以情育情,将心比心

  教师的真情最能触动学生的心灵。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绪氛围的营造,主要依靠教师的情感投入和人格魅力、多媒体的视听感官刺激以及群体间的移情感染,其中教师的情感投入起着主导作用。教师情感投入的多,情绪氛围营造的就好,就越能达到预设的教学效果。

  老师自己曝光自己也算是一种情感投入吧。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学生对老师的事情非常感兴趣,小到老师的穿衣打扮,兴趣爱好;大到老师的言谈举止、性格脾气,都会成为学生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老师小时候的照片可以让最不爱学习的学生瞪大了眼睛:“啊,原来老师小时候是这个样子的!真好玩!”,这有利于拉近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

  当我介绍完自己小时候的照片,用颤抖的语言表达对父亲的感激之情时,学生们不约而同的为我鼓起了掌声,这是我始料未及的。我想在此时此刻,这种通过文字媒介传递的真情在教学中起了巨大的情感催化作用,使师生之情融合在一起,我感觉孩子们的心和我离得很近很近,我想,孩子们也会有这种感觉吧!

  这就为为第二框吐露真情,畅谈父母养育恩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情感氛围。

  (三)、尊重学生的心理特点,巧妙设计教学方法。

  在学习第二框“不忘父母养育恩”时,我首先让学生闭上眼睛,静静的聆听一段音乐,随着轻柔的音乐,敞开心扉,说一说父母是怎样关爱自己的,最难忘的一件事是什么?感受父母对子女无私的爱,从而理解为什么要孝敬父母。

  这个环节看似简单,实则不易。在其他班讲这节课的时候,我没有让学生闭上眼睛,也没有播放背景音乐,而是让他们想好了之后,自愿回答。结果是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愿意起来回答。

  后来,我就反思到底哪里出了问题。最终找到了一个原因:没有把握好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小学生的眼里,老师就是权威,最喜欢的事情就是获得老师的表扬与认可,可是在初二学生眼里,老师已不再是权威,与老师相比,他们更愿意获得同辈群体的承认和赞许。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初一有一个学生没完成作业,老师问:“你的作业呢?”,他回答:“忘在家里了”“老师,他撒谎,作业在他抽屉里,还没写完呢”同桌马上从他桌洞里把作业翻了出来。但如果类似的情况发生在初三,估计同桌打死他也不会告诉老师。这就是学生心理微妙的变化。

  各种各样的顾虑使得没有人愿意在大庭广众之下,说出自己内心的小秘密。万一自己的小秘密说出来被同学嘲笑怎么办?被人嗤之以鼻怎么办?被人看不起怎么办?虽然,每个人心中都铭记着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但又有一道无形的心理防线使自己在说与不说之间徘徊犹豫。

  如何让学生打消顾虑、敞开心扉,说出自己内心珍藏的秘密呢?我想到了心理咨询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冥想法”。

  所谓冥想就是放松及集中精神的过程。

  冥想能够让人的身心放松,能够清除脑子里所有分散精神的东西,不让大脑出现太多的杂念、顾虑;能够让人放下原有的心理戒备,只注意目前的任务指向。催眠就是利用了冥想的有关原理。

  所以,在这一环节,我让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的聆听缓缓的音乐,抛却原有的顾虑、杂念,专心回想父母对自己的关爱,效果还是不错的,很多同学情不自禁留下了泪水。

  这提醒我们,教学方法的设计一定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符合学生的学情。

  (四)、小组讨论,正反对比,确认情感

  在第二个环节中同学们总结出了孝敬父母的很多方法,树立了正面榜样。

  但中学生追求个性、自由,有时又很任性,伤害了父母自己却毫无察觉,甚至觉得问心无愧。因此我设计了第三个板块:反思自我,通过播放著名演讲大师邹越富有震撼力的演讲,引导学生从反面反思自我,联想到自己对待父母的不足之处。正反对比,相信学生对于孝敬父母这个问题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五)、心意卡片,内化情感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孝敬父母的强烈愿望,让学生把自己的所感、所悟、所思写下来,能够形成比较系统的认识,更好的指导自己的行为。

【说课稿】相关文章:

地理说课稿-《大洲和大洋》说课稿07-12

高中汉语说课稿《我很重要》说课稿06-29

尊严说课稿01-17

《台阶》说课稿01-23

《繁星》说课稿01-23

散步说课稿01-26

《爬山》说课稿01-26

《金子》说课稿01-20

《琥珀》说课稿01-20

《鲸》说课稿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