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语文说课稿

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4-04-20 08:52:47 说课稿 我要投稿

[通用]语文说课稿模板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说课稿模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通用]语文说课稿模板

  语文说课稿模板 篇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在沙漠中心》。

  《在沙漠中心》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章,本单元以探索为主题,以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练习快速阅读,提高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为目标。《在沙漠中心》主要描写了飞行员作家圣埃克絮佩里在飞机坠毁沙漠,濒临死亡之时的心理活动。大部分同学对探险这个话题很感兴趣,但往往关注的是这一领域的神秘和惊险刺激的情节,忽视心理活动的体味与思想内涵的挖掘。

  基于以上情况,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快速默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2.理清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品味重点语句的含义。(重点)

  3.在熏陶感染中引导学生认识探险的真正意义,体味生命的价值。(难点)

  阅读作品就是一个进入作品再走出作品的过程,学生的一次阅读其实就是一次文学探险之旅,本课的教学也以探险的方式展开,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步骤:一、认识沙漠,认识圣埃克絮佩里二、检查装备三、走进沙漠,走进圣埃克絮佩里四、走出沙漠,圣埃克絮佩里在我心中。

  “一部文学作品首先应该还原到它诞生的时代”,否则我们很难充分体味作家向我们展示的特殊的生活领域和其独特的情感体验。

  所以引导学生文学探险的第一步是“认识沙漠,认识圣埃克絮佩里”。

  首先播放一段关于沙漠的录像,请同学们谈谈对于沙漠的感受,然后出示一份飞行员的简历,简要展示这位传奇飞行员、作家、哲人的短暂辉煌的一生,触发学生切身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对作家的探寻兴趣。

  教学的第二步是“检查装备”,就是对字词等基础知识进行检查反馈。学生在指导自学书上完成预习反馈练习,对照大屏幕答案互批、纠错,并在错题记录本上集错,这种持续细致的检查巩固是很有必要的。

  教学的第三步是“走进沙漠,走进圣埃克絮佩里”。

  简单介绍之前发生的事情,从看处境、心路探寻、心灵叩问几个步骤走进作者的内心,挖掘文章内涵。

  1.看处境

  默读课文,说一说“我”和同事当时的处境。这一步的目的是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尽可能多的掌握文中的信息,这是走进文本的基础,方法为指导学生快速默读课文,在圈点勾画中筛选信息,画出表现“我们”在沙漠中心艰难处境的语句,分析环境描写的句子,并概括出我们在沙漠中心的遭遇。

  2.心路探寻

  探寻“我”在濒死境地中的心理变化过程。这是学习的重点,而对心理变化过程的分析学生往往会挂一漏万,因此指导要具体细致。首先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找出表达作者心情的句子,分析这些句子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绪,再从中梳理出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这一环节以小组互助学习为主,借助三色显示牌、互帮显示板等辅助工具,进行自主探究、生生互助、师生交流,培养学生在阅读中找关键语句、通过细节刻画把握人物心理的`能力。

  3.心灵叩问

  作者为什么能在死亡之前从痛苦绝望中冷静下来,由此为切入点探寻作者的人生态度,探寻他对探险的认识,对人生的追求。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这一问题之所以成为难点源于文章表述的抽象,也源于学生认识的肤浅,因此本环节采用深入浅出的方式,教师举一些学生易于理解的例子来帮助教学,引导学生抓住细节,体会主人公的心理变化,加深课文内容的理解。

  教学的最后一步是“走出沙漠,圣埃克絮佩里在我心中”。

  1.记住他的才华

  圣埃克絮佩里不但是飞行事业的先驱者,英勇无畏的战士,睿智的哲人,他还是一位杰出的作家,这一环节请同学们赏析文中生活动形象蕴含哲理的语言。这也是教学的一个重点。因为时代与国别的差异,作者表述自己思想活动的语言比较抽象难懂,因此本环节也宜深入浅出,以浅显的实例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

  2.留下他的思想

  本环节谈谈从作者身上得到哪些启示。这是本文思想内容的总结,鼓励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

  3.我也是圣埃克絮佩里

  虽然我们不能像圣埃克絮佩里一样翱翔蓝天,但我们也可以像他一样有自己的生命追求,请学生拟一句感言,表达自己的人生理想。这一环节不但使学生的思想得以升华,也是训练学生语言表达的很好方式,因此这一环节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思维,引燃他们的思想火花,给学生一定安静思索的时间,把自己的话写下来,然后全班交流。

  为了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分层推进教学,提高课堂效率,我还采取以下措施:1.让“知者”在互助小组中充当小先生,帮助其他同学学习,在这种互助中既提高了慢者的学习速度,也加深了“知者”的认知深度。2.教学中设置“知者加速”和“超本阅读”环节,以供学有余力者在掌握了当下学习内容的前提下继续前进或课外补充,使这部分同学能够多学精进。教学中选用部分语句赏析题为知者加速题,选用《基督山伯爵》中荒岛余生的片段为超本阅读题。3.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中老师及时跟进指导。

  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始。我布置的课外作业是:

  1、结合上下文,品味课后练习二语句的含义。

  2、你是如何理解冒险的,请把你的看法在随笔本上写下来。

  3、课下阅读《人类的大地》《小王子》等作品。

  语文说课稿模板 篇2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八年级语文上册“人与环境”单元中的《明天不封阳台》一课。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说课:教学设计理念、教材的分析、教法学法与教学手段、教学程序、板书设计。

  一、教学设计理念

  语文“阅读”课程目标指出:“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它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为此,《明天不封阳台》教学过程是建立在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基础上的自主、合作、探究的阅读。课堂教学旨在把新知识蕴含在有准备的教育环境中,提倡教师与学生的学习方法相互作用,共同对话,借助语文思想方法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围绕认知冲突,更好的解读xx,提高能力,从而建构新知识。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支持学生的表达与表现,激发认知冲突,放手给学生一个实践反思学习的空间和机会,让学生成为阅读学习的真正主人,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从而使学生自主的学习,快乐的学习,创造的学习,使阅读的理解与感悟能力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二、教材的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明天不封阳台》是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人与环境”单元主题下的一篇记叙文。人与环境这一单元既可以欣赏和谐的自然组合,又可以倾听大自然的呼声,通过自然界来解读人类,从而作出善待自然,优化生存环境的明智抉择,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教材中安排这样一个单元,主要目的是为了反映这一重大主题,而xx正对此作出了很好的诠释。

  作为居于高楼大厦的某一单元的都市人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考和展现,这里有作者一段心灵历程的叙说,有对受伤而“身孕”的鸽子的简洁传神的描摹,表达了一个现代都市人朴素美好的愿望。xx篇幅不长,行文脉络清晰,文字平实,初二学生完全可以在与文本对话的基础上通过一课时披文入情,但更重要的是审视隐藏在文本表面之下的作者的思维活动,体会朴实传神语言中传递的信息,进而自然的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2、教学目标

  依据教学大纲,结合新课程理念,在确定教学目标时不但要力求“胸中有纲”,更要“目中有人”,即坚持以育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终身学习能力作为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为本。由此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清作者的思路(2)学会简洁而传神的描写

  过程与方法目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模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发学生对现代城市中“人与自然”问题的思考,帮助他们确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简洁而传神的描写。

  难点:对现代城市中“人与自然”问题的认识和思考4、教材处理

  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基础,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需要一个过程,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因此,无论是整体感知,理清xx思路,还是品味妙笔,倾听心声,都是让学生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和对语言文字的品味去发现,去建构。

  为了把学生从“吸收——储存——再现”传统学习模式中解放出来,我将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内化、组合。首先,在整体感知上,打破常规,从标题的关键词入手来理解围绕“阳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经历了怎样一个过程,为什么会发生变化而将这种感性认识引入一个理性的思考,又因为“在任何领域的学习中,语言都是重要工具,”所以,文学的'熏陶自然离不开语言文字,将变化的直接原因锁定在鸽子上,就自然转入品味对鸽子的描写,并总结方法,这样不但使变化的根本原因的引出自然合理,同时将培养学生的能力落到实处;其次,从读的本质来看,是对作者所表达的对现实世界的再认识,再体验,所以通过学生描述图片来倾听大自然本身的叙说,这样学生在尝试中交流、讨论,,可以再次强化重点,也使难点得以突破;最后,设疑,创造认知冲突,进行思想的碰撞,不仅具有灵活开放的特点,而且对文本有更深刻的理解与感悟,从而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自然充分的培养。

  三、教法、学法与教学手段

  本节课在教法上,体现教师的“启发引导”,在学法上,立足文本“自主合作,探索发现”,达到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立足于让学生去理解,去感受,去发现,去创新,避免用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

  教学手段上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启发学生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四、教学程序

  课前布置预习:

  课前诵读全文,自行解决字词障碍,并能复述课文内容,为课堂教学作准备

  (一)创设情境

  播放歌曲《白兰鸽》——这是美国民谣《白兰鸽》,讲述一只白兰鸽,在白云下面,自由的飞翔,享受着大自然的恩赐。那么是所有的鸽子都能如此自由快乐吗?这节课让我们在共同与文本对话的基础上,互相交流,以使我们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说明:这种导入方法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较快进入角色,参与教学的双边活动。)

  (二)整体感知

  首先,复述故事

  1、关注题目

  从标题入手,汲取关键词,并说明理由,为什么是“阳台”,而不是“封阳台”或者“不封阳台”?

  2、讲故事

  怎样围绕“阳台”写的?xx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说明:由关键词入手,可以更好的把握感知xx的内容,这是理解xx的前提,也为理清全文的思路作准备)

  其次,理清思路

  1、围绕“阳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2、进一步解读

  (1)为什么要封阳台?(其实,这家人丛10年前搬到这个地方,就一直没有封阳台,为什么10年后的今天要封阳台呢?)

  (2)为什么又决定先不封阳台?

  (3)是什么使他们动摇?

  (说明:这一关键环节,让学生充分活动,教师设计好适合于学生的“台阶”,培养学生汲取xx中的重要信息的学习能力。从整体感知到理清思路再到深入认识,一步步引导学生加深对问题的分析,这样就完成了教学目标中整体感知xx内容,理清思路,并且初步感知作者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和情感及作品的内涵。)

  (三)品味妙笔

  1、请找出文中描写鸽子的语句,你觉得什么细节最打动人?

  2、你认为怎样描写才能简洁传神呢?

  3、总结简洁传神的描写方法

  (说明:这一环节是针对教学重点而设计的,绝大部分同学能准确找到对鸽子的描写,重要的是教师组织学生呈现并解释自己探究的结果和探究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师帮助学生归纳、上升,形成科学的结论和掌握正确的方法,教会学生如何读书,在解读语言文字中来感悟作者的情感,来更好体会xx背后更深层次的内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使学生的阅读水平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升。)

  (四)倾听心声

  1、作者不封阳台仅仅是因为这只受伤而“身孕”的鸽子吗?难道他就停留在对鸽子的思考吗?他还有什么思考?

  2、倾听大自然本身的叙说

  (1)展示相关图片(分别是树桩、动物、沙尘暴、水源)

  (2)描述画面

  ①提出描述要求

  ②教师范例

  ③学生自由描写

  3、小组合作交流

  4、推荐最生动形象的全班交流,共同欣赏

  (说明:这一环节的设计是倾听大自然本身的叙说,从形式上来说,展示直观的图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兴趣,进行角色转换,让每个人都成为大自然中的一个角色,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向人类叙说我们自己。从内容上来说,是对xx背后更深层次的内涵的思索。从方法上来说,描述图片是对简洁传神描写方法的检验与落实,辅以教师对“树桩”的范例描写,并在师生交流,生生合作交流中从以上描写方法作为欣赏评价的角度,既能再次强化简洁传神的描写,从中也提高了学生参与的意识和语言表达的能力,也是使学生在进行生命体验大自然的过程中通过语言文字,更好的体会大自然的情感,更好的理解作品深层次的内涵,突破了教学难点,即引发学生对现代城市中“人与自然”问题的思考。)

  (五)心灵对话

  1、此情此景,你想和大自然说些什么呢?

  2、思想碰撞:鸽子总有一天会飞走,阳台只是明天先不封……,你觉得作者以后是会封阳台还是不封?(说明:这一环节的设计,通过学生独特的生命体验,学生会自然形成对作者所表达的现实世界的再认识、再体验,与大自然进行心灵的对话,交流彼此的感受,不仅仅是训练了思维能力,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更是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得到进一步的培养,自然的树立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思想碰撞是教师设计的一个认知冲突,以对作品进行更好的评判,这是对xx深层次内涵的进一步深化,人与动物,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真实朴素的意识与愿望得到了充分的表达,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自然充分的培养。)

  五、板书设计

  受伤而“身孕”的鸽子(直接)

  封阳台!————封不封?————先不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根本)

  设计说明:力求简洁、美观、大方,清晰的展现xx的行文思路,并揭示xx深层次的内涵

  语文说课稿模板 篇3

  达成学习目标:

  1.正确、流畅、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

  2.整体感知课文,想象出文中的情境,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重点)

  3.学习课文中生动的景物描写,透过语言文字,体味作者充满诗意的画面。(难点)

  教学过程:

  一、通读全文回顾课文内容。学生带着几个问题进行快速默读。

  1.作者访问了哪些自然界朋友?(使用笔在文中做上记号)

  老桥,鸟儿,露珠,树,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

  2.虽然文章里写的是自然景物,但为何标题是“山中访友”?这个标题选用有什么好处?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这篇文章主题是“山中访友”,因为作者十分热爱大自然,对每一株草木都有深厚的情感,这个标题使得作者与这些自然界的'朋友更加亲近,而我们也可以通过文章感受到这份亲切。

  二、讨论第二个问题(详见上文)

  1.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好奇心,使他们想知道到底是谁,是什么样的朋友。

  2.通过描写,让读者能够进入画面中,感受作者心境,仿佛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只是作者的,也是我们读者的,这样读者更容易与文章产生共鸣。(这也是第一个问题中第二个小题的答案)

  3.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强烈热爱之情。

  三、提出疑问,启发学生思考。

  1.作者是怎么挑选朋友的?他们都被怎样亲切地称呼?从这些称呼中,可以看出文章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

  古桥——老朋友

  树林——知己

  山泉——姐姐

  溪流——妹妹

  白云——大嫂

  瀑布——大哥

  悬崖——爷爷

  云雀——弟弟

  蚂蚁——小弟弟

  作者选择这些朋友是因为他们与自然界的其他事物不同,更容易产生亲切感和感情共鸣。从称呼中可以看出,作者把自然界的朋友都看作是自己的家庭成员,通过这种方式表达了他对大自然深刻的热爱和珍视之情。

  语文说课稿模板 篇4

  《玩具柜台前的孩子》是课标实验教材二年级的一篇略读课文。全文以对话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关爱父母,关心他人的生动故事,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容易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课文语言亲切朴实,通俗易懂,人物形象鲜明,情节曲折,引人深思,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良好教材。

  现代的家庭独生子女居多,学生通过阅读,在被故事情深深吸引的同时会不由自主地把自己与文听小男孩进行对照,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认真读文,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思考,在读中受到关爱父母、关心他人的思想教育。

  一、营造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新课程和新教材中均指出:把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放在首位。要让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享受,这样,学生乐学,便会积极投入其中。于是,我努力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在试教时我从玩具入手,问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玩具吗?说说你最喜爱的玩具吧。”然后出示图片认识柜台,了解售货员,从图片上找到小男孩,以此来切题。当时课堂气氛热烈,但由于学生比较兴奋,所以在引题上花了较多的时间。经过大家的讨论后第二次上课时导课就直接从“柜台”入手,说说在哪些地方见过柜台,然后在了解柜台后直接切入课文的学习,这样即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利于教师较好的把握时间,紧凑又有效。

  二、抓住中心问题,把课文连成一条线。

  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是探究者,体验者,发现者。新课标积极倡导的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我希望通过我的引导和启发,让学生有所发现,有所收获。教学中我抓住“小男孩的哪些做法令你出乎意料?”这一主线问题,在学生通读课文的基础上,交流并理清文章脉络:小男孩如此喜欢小汽车,但因为他懂得体谅妈妈没有买,当售货员阿姨要送他时他又坚决不要。同时把主要的词进行适时板书,就把课文内容连成一条线。

  三、以读为本,读悟结合,感悟道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可通过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尊重独特感受。整个读书过程为弘扬学生个性,激发学生灵性服务。

  教学中我鼓励学生以多种方式朗读课文。如第一次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在落实重点词句,感悟人物情感时,让学生自读、品读、赛读等方式,力求把读放首位,使学生喜欢读书。如:教学第一节时,我引导学生:哪些地方让你感到小男孩特别喜欢小汽车?学生马上就找到了第一节中的句子。然后我组织学生自读其中的句子,说说哪个词给你的印象最深?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深入体会小男孩对玩具汽车的喜欢之情,相机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在深入研读课文后,抓住“为什么喜欢却不买”这个核心问题,从读中体悟人物的内心世界。最后联系小男孩“不仅不要妈妈买,连别人送他也不要。”的懂事,感受人物的思想情感。

  本篇课文虽已结束,细细回味课堂中的每一环节,许多疏漏便呈现出来。细细反思课堂,使我深刻意识到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自身素质的高低,对语文课成败关系重大。所以我会更加努力,在平时教学空闲时间充实自己,力求把语文课上课更有味一点。

  一、说教材

  苏霍姆林斯基的《致女儿的信》。这个单元只要讲解对艺术的感悟,对亲情、对爱情本质的诠释,让人感受丰富的思想情感。而本文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女儿的一封信,面对正值花季的女儿,一个对爱情充满好奇与遐想的少女。身为父亲的作者并没有选择回避。但针对爱情这一个既深奥又简单的问题,作者没有采用教条式的说教,而是采用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故事去诠释爱情的真谛。信中主要谈了人的“精神性”与“生物性”的关系,强调人类高尚的爱情应该远远超越“传宗接代”的目的。从中启发和培养了女儿正确的爱情观,因此这篇课文对于成长中的青少年来说具有很重要的教育意义。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的“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目标,能正确读写本课的要求掌握的生字词和有关作者的生平著作。

  2、能力目标,整体理解文意,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提炼中心,把握文章的整体脉络。

  3、情感目标,品味重点段落所体现出来的思想感情和启示,引导学生理解爱情的本质,进行适当的青春期教育。

  由于本文的篇幅较长,段落较多,而且文章阐述的道理较抽象。因此我将本文的教学重点确定为以下三个方面:

  1、体会运用故事阐述抽象道理写法的好处。

  2、通过讨论去品味文中某些含义深刻的段落和语句。

  3、理解爱情的含义和本质,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二、说教学重难点

  因为初三学生的知识有限,加上自学能力较差,我将本文的教学难点确定为以下两个方面:

  1、对一些意义较生涩,较抽象的语句和段落,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这时就

  需要教师及时的引导和讲解,并将问题细化。

  2、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转变的特殊阶段,缺乏充分的生活经验,对爱情本质的理解

  会有所困难。

  三、说教法和学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

  把。”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了本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的注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热情参与,独立自主解决问题。基于此,我确定了以下教法(讲授法和提问法)和学法(讨论法和自主探究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将导语设计为如下:人类自有史以来,爱情一直被传唱不衰:地老天荒、海枯石烂,这是关于爱情的成语;牛郎织女、天仙配,这是关于爱情的传说;“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是关于爱情的诗句;还有爱情的俗语:醉过方知酒浓,人在花季,多彩的心事正困扰着你,那些令人

  魂牵梦萦的情思正等着你长大,你真正懂得爱情的真谛吗?到底什么是爱情?大家也许能从苏霍姆林斯基;>中得到启示。这时我再抓住时机播放同学们熟知的歌曲“泰坦尼克号”,让大家对本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时我再顺利的过渡到“环节2、自读感知落实基础”

  环节(二)、自读感知落实基础

  新课标对学生的阅读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因此,我设计了“自读感知,落实基础”这一环节。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出发点,学生边读边思考,在听读中理清思路,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

  在这一环节中,我先请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决文中提出的以下字词读音及意义问题:

  繁衍yǎn忐忑tǎntè一抔黄土póu无与伦比lún

  怒不可遏è伫立zhù一幢zhuàng麦穗suì

  忐忑:心神不定。化为乌有:变得什么都没有,指全部消失或完全落空。

  无与伦比:没有能比得上的。

  怒不可遏:愤怒之极,不可抵制。

  真谛:真实的意义或道理。

  繁衍:逐渐增多或增广。

  然后我再有针对性的对某些容易读错的生字词进行指导,例如(抔)。这就为学生阅读文本扫清了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点。

  接下来,我再适时对作者作出以下介绍:

  瓦西里?亚历山德罗维奇?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乌克兰卓越的教育家、教师、思想家和作家。他的全部著作都是面向教师、教育家、教育者、父母和自己孩子们的。瓦?亚?苏霍姆林斯基的作品在乌克兰国内人人皆知并喜爱,而且在国外许多国家也被广为出版,如众所周知的《我把心给了孩子们》《公民的诞生》《给儿子的信》以及某些论文和小故事。

  最后,我将请学生默读一遍文章,以便同学了解文章内容。自然也就解决了教学重点,环节(三)、整体感知梳理结构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

  生的阅读实践。”这样,自然的就过渡到“整体感知梳理结构”这个环节。

  在这一环节中,我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简单复述文中的故事。

  再让同学分成小组分析和讨论如下问题:

  1、上帝在创造了人后,三次来到人间,每次都分别看到了什么?每次看到的变与

  没变的又分别是什么?

  2、浏览课文,在1~4段:女儿提出问题及“我”(父亲)对此的态度;5—24段:回忆从前祖母给“我”讲过的故事,得出爱情是什么的答案;25段:告诉女儿该如何对待爱情。

  3、“我”为何没有正面回答女儿的提问,却说到了“我”少年是所听到的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文中的上帝面对人的爱情有何表现?为何多次写到上帝的态度? 提出以上问题,可以让学生在积极思考和讨论中,深入浅出,加深理解和体验,并对文章有所感悟,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进而解决教学难点。

  环节(四)、拓展延伸解读推究

  在这一环节中,我将展示苏霍姆林斯基在写给他女儿的另一封信中这样的一段话语:人的爱情应当是不仅是美好、诚实、坚贞的,同时也应该是理智和慎重的、机警和严肃的,只有那样的爱情才能带来欢乐和幸福。

  苏霍姆林斯基的女儿年龄差不多和同学们一样大,他其实是在暗示女儿应当如何善待爱情。这样我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根据文章中提到的爱情的本质,再结合中学生早恋的现象,谈谈你们的看法。

  最后,我再做简单的总结:爱情很美,可中学不是恋爱的季节,过早的摘取恋爱的果实,品尝到的不是爱情的甜蜜,而是酸涩。就像文中所说: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这时我再送给同学们一句话:把握应有的爱是幸福的,放弃不应有的爱是轻松的。

  环节(五)、课后作业巩固知识

  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始。因此我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

  请同学们就自己所知道的爱情故事,如:牛郎织女、天仙配等。谈谈自己对

  语文说课稿模板 篇5

  一、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背诵课文。

  2、理解词的内容,借助朗读、想象,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二、重点难点:

  1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时数:一教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解题。

  说到田园,人们往往会联想到这样一些词:"阡陌交错"、"竹木扶疏"、"田舍掩映"、"鸡犬相闻".田园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许多文人吟诗作画,心驰神往。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南宋爱国将领、著名词人辛弃疾(其词可分为:抒写爱国情怀的英雄词,描绘田园风光的农村词,体物言情的咏春词和艳情词。)描绘的乡村图景,领略乡村特有的清丽宁静,走进田园,共同领略田园所特有的美。谁来读读课题?《清平乐 村居》。(师指名读。)(板书:清平乐 村居 宋 辛弃疾)

  宋词是一种可以配曲子唱的词,前面的那个"清平乐"("乐"要读"yue",不读"le")是词牌,每首46个字,分为上下两片,上片有4个韵脚,下片有3个韵脚字。 (引导学生了解其他词牌)词牌还有很多呢:"念奴娇"、"浣溪纱"、"虞美人","沁园春"也是的,对了,还有苏轼"明月几时有"的那个叫"水调歌头"!后 面的"村居"才是词的题目,村居是什么?(乡村人家)。

  ★关于题目"村居"———激发学生的想象:村居有什么景致呢?

  学生接触到的首先是题目。一个"村居"会令孩子们浮想联翩。会想到小桥、流水、人家;还会想到青山、绿水、树林,会闻到花香,会听到鸟语、泉声……有了这个情感体验,对于走进辛弃疾所要描绘的世界是大有帮助的,在农村生活的孩子读的时候更多的是一种比较,一个良好的情感铺垫便形成了。

  (二)、恬淡走近诗词、"走向村居",走进辛弃疾所描绘的乡村图景

  1. 学生试读, 检查自学效果。(读对读通)

  2.听录音朗读,听清节奏,老师对照正音。 明确词的节奏。

  茅 檐 ‖低 小, 溪 上 ‖青 青 草。 醉 里 ‖吴 音‖ 相 媚 好, 白 发‖ 谁 家 翁 媪。

  大 儿 ‖锄 豆 溪 东, 中 儿 ‖正 织 鸡 笼。 最 喜 ‖小 儿 无 赖, 溪 头‖ 卧 剥 莲 蓬。

  学生再齐读一遍。 在吴音中 "走入村居",悠闲走进诗词。(自己读懂)

  过渡:同学们读得真好!是的,这户人家虽然住的是——"茅檐低小",但是周围的环境很美——"溪上青青草",这户人家翁媪之间——"醉里吴音相媚好",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多幸福的乡村生活啊,那对白发夫妻陶醉了。作者辛弃疾看到此情此景,也 陶醉在这样的画面之中,创作了这首词。 (温馨、清新、恬静、亲情、活泼……)

  (三)、学习上片(上阙): (1)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是怎样的一幅情景呢,谁来说说?

  a、茅屋又低又小,溪边上长的青青的草。 茅檐的本意是什么?(茅房的的屋顶向旁伸出的边沿部分)这里又是什么意思? 这里的茅檐代指茅屋。如果屋檐低小的话,那这个茅屋肯定也是……(低小)典型的江南农村小景,富于田园特色:

  (清新、秀丽 、悠然、生机勃勃)

  b、那"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吴音:吴地的方言,当时辛弃疾就在吴地生活。相媚好:彼此之间很亲热。翁媪:老年夫妻。媪:老年妇女的代称。)又是怎样的一幅情景呢,谁来用你的语言描述出来?

  (温馨、恬静、亲情、闲适、天伦之乐)

  小结:上片写了具体哪些人、景、物?

  茅檐 小溪、青草、翁媪 (板书)

  ( 过渡)一对白发夫妻操着吴音正在亲密地聊着天,他们为什么感到这样幸福呢?

  如果说清新、秀丽、悠然自得的美景让白发夫妻俩内心愉悦的话,那又是什么让他们觉得幸福呢?结合词的下片(下阙),用你的语言描述一下所看到的。

  大儿锄豆溪东:

  大儿子在河东豆地里锄草。

  中儿正织鸡笼:

  二儿子正在编制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

  最喜欢的是顽皮的小儿子。(这里有个词跟我们平时所理解的意思不一样的无赖:顽皮,可爱的意思。)溪头卧剥莲蓬:

  趴在溪边剥莲蓬取莲子吃 .

  小结:那么,下片又具体写了哪些人、景物的?

  大儿、 中儿、小儿 (板书)

  这又是一幅怎样的图画呢?

  各尽其力,各得其乐, 其乐融融

  哦,我们明白了。 如果说清新、秀丽、悠然自得的自然美景让白发夫妻俩内心愉悦的话, 那么"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再加上老年得子,小儿又是这样顽皮可爱,怎么能不让他们觉得幸福,尽享天伦之乐呢!看来啊,这个"醉"是源于幸福的"酒未醉来人先醉".

  同学们,我们再一齐来朗读这种其乐融融的幸福吧: 茅 檐 ‖低 小!……

  欣赏中 "走出村居",自然外化词意。理解词意,领悟内蕴,在读中获得了情感的熏陶。(读好读出来)

  关于《清平乐 村居》中重点词的交流、讨论?

  1." 醉"的多角度理解

  白发翁媪真的是因为喝了酒醉了吗? (不是?) 那是因为什么?

  (清新秀丽、悠然自得的自然美景和老人生活的幸福)

  在教学参考中,"醉"的解释是喝醉的意思。但在上这一课的时候,我将引导学生不要拘泥这个答案,大胆讨论:认为"醉"是陶醉,老人为风景的迷人而醉,为夫妻的亲密而醉,为孩子们的懂事而醉。这样的理解未尝不可,因为诗歌本来就有自己的不确定性。

  2、"无赖"中现真情

  "无赖"二字应该说是这首词中的一个难点,也是一个重点。表面上的贬义却恰恰显示了词人对小儿的喜爱。在对这个词的.教学时,一定要联系学生的实际,通过学生的生活体验,来达到对词的理解。但是词人到底是喜欢小儿的什么?(他的可爱、天真、无忧无虑)(这可以结合辛弃疾的心境来看),还有剥莲蓬的专著(因为在孩子的眼中这也是他的工作)。

  3、对"最"的关注

  我们注意到词人对小儿的喜爱,往往会忽视词人对大儿、中儿的情感。大儿、中儿都在劳动,按照我们传统的看法,他们应该是值得赞扬的,其实辛弃疾对他们感情已经通过一个"最"字展现了出来。词人是喜欢大儿、中儿的勤劳的,但是他们和小孩来比显然不可同日而语,稍加点拨学生就会理解。这样就不会产生误解了。

  五、精读品位,体会意境

  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这首 词也一样。作者用精炼、生动的语句,通过写景与叙事,创造了具有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描绘了一幅宁静、悠闲的乡村生活图。这样的情景作者不但十分的喜欢、而且非常的——热爱、向往、羡慕。具有浓厚的农村生活气息,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悦之情,客观上反映了作者对黑暗官场生活的憎恶。

  同学们,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副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宛动听的歌。一段绵长不绝的情。相信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今后一定会在宋诗中尽情遨游,来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上阕勾勒环境烘托气氛。

  作业:

  1.发动学生查找有关江南、村居的诗词。在纵向回忆低年段阅读过的《江南》、《忆江南》、《水乡歌》后,找辛弃疾的《西江月》"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等好诗好词,甚至还要到找网站上的FLASH动画贺卡《梦里水乡》、《江南》等;让他们在语文实践活动的体验中:"中国不愧是诗词的国度,古往今来流传着许多不朽的诗篇,我们应当如蜜蜂采蜜,充实自己,沾上文人的雅气……"相信厚积不仅可以薄发,而且会在孩子们的生命中多一分灵气,为将来的美丽人生做好奠基。在积累中 "放眼村居",漫步走进词海。(读宽读下去)

  2 (联系插图,仔细观察图上的人物、景物,想象他们说了些什么,又做了些什么。)

  同学们把自己最喜爱的画面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出来:或者用线条、色彩重现了乡村恬然的风景;或者用生动的文字描绘了"大儿锄豆溪东"那"汗滴河下土"却充盈着"秋的期待"的情景;或者以声情并茂的朗读展现垂髫少年"卧剥莲蓬"的动人画面;或者化静为动,创造性地演绎"醉里吴音相媚好"的情景……

  3.背诵《清平乐 村居》。

  板书:

  清平乐 村居

  (宋 辛弃疾)

  茅檐 小溪 青草

  翁媪 吴音 相媚好 醉

  大儿 中儿 小儿 喜

  语文说课稿模板 篇6

  各位评委老师 午好,我是语文 号,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 》 (板书:课题、作者),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第一方面:教材

  《 》是省编教材 年级 册第 单元中的第 篇课文,该单元

  《 》是 (文章体裁),主要写了 (主要内容),表达了 (中心思想),语言简炼、层次清晰;描写生动、语言优美,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教学这篇课文计划安排 课时,我今天说的是第一课时。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如下三项:

  1.知识和能力目标:能正确读写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新词/了解本篇课文和作者的一些常识;

  2.过程和方法目标: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脉络,概括段义,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品味重要词句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

  由于 (本课的一些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

  因为 (学生的一些实际),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 .

  第二方面: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因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谈话法和探究法。讲授法便于教师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谈话法和探究法,可以调动学生参与阅读的主动性,更好地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法上,我贯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的指导思想,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采用的学习方法是朗读法、讨论法和勾画圈点读书法,让学生在阅读中养成动手动脑的良好阅读习惯。

  ★此外我准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第三方面:教学程序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七个环节展开。

  环节1 导入新课,预计用时2分钟。

  我设计的导语是

  此导语以师生对话的方式展开,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环节2 整体感知,预计用时15分钟。

  首先,教师请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教师有针对性的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进行指导,例如 .这样做,既为学生阅读课文扫清了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

  接下来,教师指导学生根据注释了解作者作品的有关常识。

  然后请数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请其他学生边听边圈画出每段课文的关键词语,概括段义,梳理文章脉络,在此基础上,教师边引导学生集体归纳文章脉络,边完成如下板书。(教师板书)

  新课程标准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边读边思考问题,或者在听读中思考问题,理清思路,锻炼学生的听说读的能力和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解决教学重点。

  环节3 研读赏析,预计用时10分钟。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为引导学生开展独立的阅读实践,教师以多媒体出示如下一组思考题:

  请学生先默读再小组讨论,之后班级交流。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思考和讨论,做出答案,进一步加深对文章中心的理解,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解决本课的教学难点。

  环节4 质疑问难,预计用时5分钟。

  教师启发:这篇课文中,同学们还有哪些疑问,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待学生提出疑问后,师生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这一环节重在鼓励学生踊跃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养成积极思考,大胆发言的良好习惯。

  环节5 拓展延伸,预计用时8分钟。

  1、 围绕中心,补充材料。

  好处: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和想像能力,提高学生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的意识,让阅读与写作相互促进。

  2、 教师介绍相关材料,引导学生阅读。

  好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满足学生的阅读期待,丰富同学们的知识储备。

  环节6 课堂总结,预计用时3分钟。

  通过教师的梳理总结,使本课知识要点化,系统化,给学生以强化记忆。

  环节7 布置作业 ,预计用时2分钟。

  1.选用5个本课所学词语写一段话,

  好处:既可以巩固所学知识,又可以发挥学生想象力,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

  第四方面:板书设计

  语文说课稿模板 篇7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雨霖铃》,现在我从以下八个环节来说说这首词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理念。

  一、教材分析

  《雨霖铃》是婉约词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首别离词,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特别清楚:分离别之前、离别之时、离别之后,层层深入,离情别绪,淋漓尽致,令人叹为观止。这首词,具有较高的鉴赏价值。有助于提高学生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二、学情分析

  作为高一年级的学生,对宋词知识已经有所接触,已经感受了词的语言美、意境美,但鉴赏只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学习目标

  1.知识和技能

  感知作品内容,体会词中凄清的意境和哀伤的离愁。

  2.过程和方法

  通过朗读、意象来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词人伤离别的愁绪,培养学生健康、敏锐的审美情趣。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学习重点和难点)

  四、学习重点和难点

  感受词人在词中流露出的浓浓离别之愁;领会全词情景交融的写法。(为了突破学习重难点,我将通过以下三个方法来实现,从而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五、说教法与学法

  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①诵读讨论法

  ②提问点拨法

  ③自主探究法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课文,营造氛围。

  播放《送别》歌曲,将学生带到一种悲凉的氛围之中。我设计的导入语:

  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 自古以来,分别都是痛苦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宋词婉约派代表柳永的《雨霖铃》,看看他又是怎样写“伤离别”的?

  (二)读听结合,整体感知

  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然后听配乐示范朗诵,再让学生尝试配乐朗读。在读和听的过程当中,我会给学生设置如下问题:找出所描写的景物及分析这些景物有何特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去听)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可见,诵读在整个语文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层层深入地诵读,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使学生在诵读中初步感知词的情感基调。带着问题读和听,强化读和听的目的性。

  (三)具体赏析,揣摩名句 在这一环节中,我围绕以下两个问题引导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来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1)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试分析这些景物(意象)所抒发的感情,是如何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这一问题的设置,是让学生通过体会多个意象所构成的意境,深刻地感受到词中所弥漫的浓浓的离愁,从而对情景交融这一手法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这就初步地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2)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历来为人传诵,甚至有人拿它来代表柳词。这两句词的典型景物何特殊意义?词人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怀?

  设计意图:情景交融这一手法在古典诗词中很常见,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表现手法。在这一环节中,通过引导学生找意象、分析意象特征和所包含的情感、赏析名句,让学生理解情景交融这种表现手法,体会诗歌意境,更深刻地体悟到宋词婉约之美,实现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并教给学生以赏析情景交融的方法。此外,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得出结论并各抒己见,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学习方式,也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并使自己的赏析活动更活跃更丰富,更能体现出学生作为鉴赏主体的独特个性。

  (四)背诵(在完成课文分析的基础上,我将组织学生背诵)。

  设计意图:古语道:“腹有诗书语自华”。背诵一定数量的优秀作品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这一环节的设置,就提高了学生背诵的积极性,实现当堂任务当堂完成。

  (五)课堂练习,拓展延伸(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是“授之以渔”,并让学生及时有效地学以致用——为强化学生对赏析情景交融的方法的掌握,因此我就设置一道课堂练习题。让学生读李华的《春行即兴》赏析这首诗的情景交融)

  七、说板书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形成以下的板书,这个板书可以帮助学生更完整的理解课文。)

  上阙:冷清秋之景 离情别绪 归期渺茫

  下阙:伤离别之情 前途黯淡 命运难测

  八、课后作业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一个务实的语文老师应该把学习的金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课外大量的历练来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这节课,我布置课外作业:请任选一角度,对《雨霖铃》进行赏析,写出自己的独特见解。200字左右。

  语文说课稿模板 篇8

  一、教材分析:

  这篇文章是教科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教材中第七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这也是一篇文言文。

  《为学》是彭端淑写给子侄们一封信。本文主要通过两个和尚去南海的事例,说明凡事都事在人为。阐述了做学问没有难易之分,立志苦学,为学不难的道理。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文的类型特点及学生特点,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知识目标:认识“课后5个生字,理解“为学、何恃等重点词语。

  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人物对话的不同语气。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理解“人之为学”,关键在于“立志去为”的道理,激发学生树立志向,大胆实践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理解“人之为学”,关键在于“立志去学”的道理。

  四、说教法:

  方法一:借助译文,抓重点词。抓题眼:“为”,抓文眼:“作者的论点”,围绕题眼,学文眼;围绕“文眼,”拓“题眼。”

  方法二:反复诵读理解感悟。这一环节的完成主要的教学策略是朗读:采取自主读悟,合作交流的方法,师生、生生互动,创设实践语言的场景,通过反复读,达到情感上的共鸣,深化文章的论点。并做到学以致用。

  五、说学法

  在课堂教学中应“以人为本,以学定教”,让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究体验,在合作中交流,实现生本对话。同时穿插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引导学生在语言环境中感受、体会、领悟、运用。让课堂成为学生的课堂,教师成为参与者,引导者,真正体现“课程标准”提倡的人文精神。

  六、说流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一)、开门见山直接导入(3——5分)

  直接揭示并板书课题,理解课题“为学”,并知道本文的出处、作者及作者为什么写这封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学习下文做好铺垫。

  (二)细读感悟(25——30)

  好文章要三读,即“初读读通──细读读懂──品读读美”。在文言文中,通过各种教学手段让文本与译文巧妙地结合,使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

  1、初读感知

  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

  自由读、同桌读、指名读,让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流利的同时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发现预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

  2.品读感悟

  (1)首先明确作者的观点,借助译文理解观点。教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第一借助译文,抓重点词;“为”,“为”即“做”为之,难事都能变易,反之则不然;二是反复诵读论点,理解论点。感知文言文的精妙,找到文章中的文眼,延伸到题眼,为下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2)学习文章第二自然段。

  运用已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学习,做到学以致用。

  自由读,读懂了什么。创设分角色表演和实践语言的场景,主要设计了两个小的环节,一设想,贫者在去南海的路上会遇到哪些困难?第二,请同学扮演穷和尚,并采访问学生有这么多的艰难险阻怕吗?此时你会说什么?引出文中的论点并反复朗读。再次感悟天下事只要做了就不难的道理。师与学生分角色朗读,明白“子何恃而住”富和尚的两次的不同态度及句式。再次深化主题,懂得凡事都事在人为。

  (3)最后自然段的学习,明白作者的希望“立志为学。”这也是长辈对我们的希望。

  3.拓展延伸:(1——2)

  设计了立志的勤学故事和立志的名言警句的积累,让学生有更深刻的感受到,凡事都“事在人为”的道理

  4.教师小结(2——3)

  紧紧抓住与学生密切相关的事件,激发情感,教育学生。在结束语中我这样设计到:我即将小学毕业的,在仅剩的这段时间里,我们在学习中要不畏困难,知难而进,勇往直前;(引读: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当我们学业结束,步入工作岗位,走入社会,在工作和生活中也会遇到许多的坎坎坷坷,我们要做到彭端淑所说的(天下事有难易乎?……)

  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人之为学没有难易之分,天下事也如此,只要我们立志而为就会成功。”

  语文说课稿模板 篇9

尊敬的各位评委:

  辛勤忙碌了两天,我首先向各位评委道一声:您,辛苦了。我是第()号说课老师,我说课的题目是《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具体说明。

  一、说教材

  《 》是人教版()年级()册的一篇课文,()根据()年级学生的特点和对教材的研究,依据新课标中“知识、能力、情感”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其中教学重点为:

  教学难点为:

  二、说教法、学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声音、形式、色彩、语言”思维的,根据()年级学生的特点,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情景设置法、多媒体演示法、点拨法和能够拉近师生之间距离的谈话法。

  在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朗读感悟法、交流讨论法和勾画圈点法。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重点,突破难点,课堂教学我打算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

  1、(),导入新课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学生对学习的对象感兴趣,他就能自觉地排除多种外界因素的干扰,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地学习,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上课伊始(

  )这样,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为下一步学习课文做好准备。

  2、初读课文,落实基础

  在这个环节,我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生字或难读的字画出来,多读几遍,把句子读通顺,再想想(

  )

  “为学必先识字”识字是学习文化的开始,是阅读的基础,是贯穿整个小学阶段的`重要内容。所以,在初读课文时一定要让学生掌握好本课的生字词。在初读结束后,我先让学生拿出字卡,在小组内合作认读生字,然后利用课件出示()()()()()等带拼音的词语。教读、齐读、开火车读,然后将这些词去掉拼音,领读、齐读、赛读、指名读,最后让学生说识字方法,并根据学生的反应,教写难写的字,让学生书空、描红、练写。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再加上师生之间识字方法的交流,以及课堂上的练写,切实把低年级识字教写落到实处。

  在初读时,我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整体把握文章脉络,为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3、精读研析,理解课文

  扫除了字词障碍,在整体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新课标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堂上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行为,所以在对这篇课文的理解上,我利用多媒体课件,设置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充分地朗读,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

  我利用分组讨论,自主探究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真正实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4、拓展延伸,加深理解(升华感情)

  这个环节的设计,不仅在课堂上给学生一个展示的机会,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还加深了他们对课文的理解,与生活紧密相连,体现了语文生活化的特点。在作业的布置上,我让学生自主选择,这样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外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

  5、板书设计

  这节课的板书我是这样设计的,好的板书能揭示教材重点,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强化记忆效果,提高学习效率。

  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语文说课稿模板 篇10

  一、教材分析

  《小山泉的心愿》属于读课文识字单元。本课是一则寓言。读课文识字是个重点,要学习“愿、迟、取、幸、竟、碰、解、闲、需”9个生字,反复读文是基础,主要抓住小山泉和野兔的对话,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什么是“不幸”什么是“幸运”,从而感悟到大家都需要自己,才体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能为别人服务才是幸福的事。

  词语中,“泉眼”可借助图片加以理解,“心愿”可结合生活实际,配以说话训练。指导说话时,要从内容入手,先让学生思考有什么心愿,然后用“谁的心愿是什么”或者“什么是谁的心愿”两种句式,说一句话。

  “读句子”中的第一句,是小山泉所说的重点句子,这是一句假设关系的复句,它从反面说明了小山泉的心愿;第二句是根据课文的意思重新组合的句子。两句话句式相同,一正一反,表达了寓言的含义。朗读指导时,可以先要求学生读正确,再注意读出感叹句的语气。

  二、学情简介

  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在识字方面,学生们都已经掌握了一些识字的.方法:能比较熟练地根据拼音读准字音;积累了一些识字方法,如:加部首、去部首、猜字谜、编口诀、字形分析等。因此,在教学时可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来做小老师落实生字的音、形,温故而知新。

  在阅读方面,多数学生能做到读准字音,不加字,不漏字,按标点停顿。有些基础好的学生还能读出句子的语气。随着识字量的增加,朗读水平的提高,学生能够初步读懂一些短小、浅显、有趣的文章,初步尝到阅读所带来的快乐。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本阶段的教学目标及本班实际,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目标一:认读本课9个生字;能读准后鼻音“竟、碰、幸”;复习巩固整体认读音节“愿、迟”。

  根据本班学生实际,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识字量和识字能力,已能认读生字“取、解”,所以这几个字,只要通过读文巩固即可。识字重点就落在其他7个生字上。我们可以将这7个字分散在课上,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教学,且每一个生字教学的侧重点各不相同。有些强调得是读音,如后鼻音“竟、碰、幸”;如三拼音“闲”;整体认读音节“愿、迟”;有的是结合书写,重在笔顺,如“闲”半包围结构,先外后里。这样的教学就体现了层次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目标二:朗读课文,基本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顿读;并积累2句句子。

  本阶段的教学目标是“读课文识字”。让学生借助丰富生动的语言环境识字、阅读,同时在识字、阅读中巩固汉语拼音。所以,在课上创设各种环境让学生反复读文,帮助学生做到:不加字、不漏字,按标点停顿。由于本课采用对话形式展开的,朗读课文时也可以采用对话的形式,同桌之间,或分角色朗读,分别读读小山泉和野兔之间的对话,尽量使朗读的形式多样,使学生在他们喜欢的形式下朗读。

  目标三:在反复读文中,读懂小山泉的话,初步懂得为别人服务是幸福的事。

  让孩子学得愉快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期望。老师要努力在课堂中创设轻松、活泼、愉快的学习氛围,如挑战读,同桌分角色读等让学生的朗读更富有生气,使学生更热爱语文。

  目标四:认识部首“石字旁”,并在老师的带领下描摹“碰、取、闪、闲”。

  复习左右结构和半包围结构的书写顺序,摆好左右结构和半包围结构的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老师要重点关注学生正确的书写姿势。通过之前对学生的写字训练,学生已掌握了基本的笔顺规则及在田字格中将字描写好的方法。所以在这堂课上,教师没有必要手把手的教每一个字的笔顺。而放手让学生在小组中学习,教师起指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教学设计

  研究了教材,制定了教学目标后,我对课堂教学进行了如下设计。

  一)自主识字,合作互动,重点反馈

  一年级下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独立识字的能力,因此,对于课文生字的学习,采用先独立学、再小组交流、最后大组反馈的学习形式,通过互动,帮助预习有困难的学生学习生字、读通课文,从而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大面积提高学习效益。教师在反馈时注意抓重点。如揭示课题时,重点学习整体认读音节“愿“并书空;读文反馈时,关注读准“碰、竟、幸”的后鼻音;复习整体认读音节“迟”;注意“闲”这个三拼音的正确拼读。而对字义的了解,则放在阅读教学中,使学生通过读文,结合具体的语境,随文理解字义。

  二)反复读文,层层推进

  阅读教学要体现以读为本,使学生读有所思,读有所获。在课堂教学中,我对每一次的朗读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使学生明白读什么。该怎样读。精读课文有关句子,使学生能读懂内容。

  初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准字音,特别是生字的读音。学生在反馈预习的同时,对课文的内容进行初步的了解,对课文内容有个整体认识。

  再读课文,思考小山泉真的认为自己不幸吗?它是怎么想的?通过读文找到小山泉所说的重点句子,结合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初步有所感悟,同时注意本单元的朗读要求:不唱读,不顿读,不加字,不漏字,按标点停顿。

  细读课文,重点指导朗读小山泉所说的重点句子,能读出感叹句的语气。学生交流读后感想,即读懂了些什么。在交流时,不作统一要求,或多,或少,或详,或略,都可以,旨在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的习惯和口头表达能力。最后,教师帮助学生梳理、总结。

  三)发挥想像,训练说话

  教学中围绕课文内容,注意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活动。如:老师提供句式,进行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让学生想想说说谁的心愿是什么。学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结合课文内容,借助老师提示,既展开丰富想象,又训练了规范说话.从而使学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发展思维,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说课稿模板 篇11

  说教材:

  《琥珀》是一篇科学小品文。它主要写了一只琥珀被发现以及科学家推测它的形成过程。全文语言易懂,描写生动,意在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想象出琥珀的形成过程,理解科学家推测的过程是合理严谨的。

  说理念:

  1、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自主体验、感悟,注重体验过程。

  2、课外延伸,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激活学生的想象能力,使课内学习与课外发展相得益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说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根据琥珀的样子推想它的形成过程,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这也是本文的教学重难点。

  2、发展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根据其它的化石推想成因,学习有依据的合理的进行想象,培养想象能力。

  3、通过学习,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树立热爱科学的情感。

  说教与学活动步骤:

  (一)谈话,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化石吗?(或不知道)

  生:知道。

  师:哪位同学说一下你查找的答案?

  生: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藏在地下变成的跟石头一样的东西。

  师:你们见过松柏树脂的化石吗?松柏树脂的化石还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琥珀”,(板书并指点学生读准课题,之后出示“琥珀”片)

  琥珀大多呈浅黄色,也有褐色或红褐色的,可以做装饰品,老师这有一幅很特殊的琥珀化石的图片,请大家欣赏。仔细观察,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琥珀的样子。

  (二)学生描绘琥珀。

  (这样通过谈话拉近师生距离,展示琥珀图片给学生清晰印象。让学生初步见识琥珀并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师:在这块透明的琥珀的背后,还有一段耐读的故事呢,你想知道吗?

  生:想!

  师:好,打开书,看课文之前,请同学们先回忆,前面我们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你一定还记得这篇童话在写法上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生:由实在事物进行合理想象。

  师:那我们这篇课文是否也有这一特点呢?

  如果有哪些段落是写实在事物,哪些是合理想象?读课文时别忘了做上记号,15分钟自由读课文。

  (三)自学过程

  (以前介绍过高效读书法①看课题,提问题②接提示,归问题③初读文,读通顺④再读文,理内容⑤细读文,深研究。并且介绍过读书时的六种圈点符号:字加点,词横线。重要句,波浪线。分部分,双竖线。划层次,单竖线。疑问处,问号现。六种符号要记全。这时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学正体现了自主教学的特点,而且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完成这一任务并不难。)

  (这一环节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思考。这是落实自主的、独立的阅读的基本条件。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中,在丰富的情感活动中,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发现并提出问题。这样不仅巩固前面学到的学习方法,而且能自觉吸收“活”知识。)

  (四)师生交流,互动互学。

  师:好极了,同学们刚才学得都很认真,那么在学习过程中你都知道了哪些知识呢?我们交流一下。

  生:通过学习我知道了这个故事,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约摸算来,总有一万年了。

  生:我知道了这个故事发生在夏天的一大片松林里。

  生:我知道了小苍蝇是飞累了想休息一下,被松脂包住的。

  生:事情很巧,偏偏有蜘蛛想吃苍蝇,刹那间,蜘蛛和苍蝇都被松脂重重包住了。

  师:刚才,同学说这件事很巧,你发现了吗?究竟哪些词或句子体现了巧呢?

  生:第7自然段,刚、突然、刚好、一起等这些词都可以看出事情真得巧极了。

  师:你读一下这段突出巧极了,试试看。

  生:读。(师指点生读,读出感情。必要时师可范读)

  师:咱们接着交流所得好吗?好,接着来。

  生:通过读课文,我知道了那只小苍蝇很可爱。

  师:为什么这么说?

  生:作者这样描写小苍蝇(一个小苍蝇展开柔嫩的绿翅膀,在太阳里快乐地飞舞。)

  生:老师,我也同意这个观点,第四自然段写道(那个小苍蝇停在一棵大松树上。它伸起腿来掸掸翅膀,拂拭那长着一对红眼睛的圆脑袋。)

  师:同学们看得真仔细,说的好,我也同意。

  生:我知道了松脂球的形成需要四个条件:

  1、有松柏树。

  2、夏天,晌午,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松树林。

  3、蜘蛛和苍蝇碰巧在一起被一大滴松脂包裹住。

  4、松脂不断往下滴。

  生:由松脂球变成琥珀还需两个条件:

  1、经过漫长的时间

  2、地壳变动。

  师:你们是否同意他们的观点呢,同桌交换一下意见。同意吗?

  生:同意

  师:同桌互相复述,看谁说的好。

  (生练习复述之后师点同学复述)(略)

  (此处,展示课件可以让孩子们获得清晰、形象的认识,他们刚刚十二、三岁,新奇感占优势,看看动画,肯定兴趣盎然,课堂气氛怎会不活跃呢?同桌互相复述,给每个孩子同等的锻炼机会,活动面广,正符合现在提倡的课上让所有的学生都动起来的思想。老师走到学生中间去,倾听他们的意见,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且贴近学生成为他们喜欢的伙伴、合作者。)

  师:你们的收获真不小,还有什么高见?

  生:我发现科学家的想象非常合理,不仅体现在琥珀的形成过程上,还体现在琥珀的发现过程上,他不是任意安排了两个人,而是安排了父子俩。

  师:同学们同意吗?如果同意说说理由。(找学生读14—17自然段,再阐述理由)

  生:儿子天真活泼,好奇心强,才发现了琥珀。如果换了大人他即使踩着硬东西也不一定挖出来看看究竟是什么。

  生:爸爸很识货,知道这是一块罕见的琥珀,这样琥珀才被发现。

  生:我知道1-17自然段是想象,18自然段是事实。

  (五)学生质疑。

  师:刚才,同学们交流了自己的收获,那么还有不懂的地方请提出来。

  学生质疑:

  1、书中说“一个小苍蝇”为什么不说“一只小苍蝇”?

  2、第8自然段中说“两只小虫都淹没在老松树的黄色的泪珠里”为什么不说“两只小虫都淹没在老松树的黄色的汗珠里”?

  师:同学们提得问题很有价值。那究竟为什么呢?同学们分小组讨论。(小组讨论之后全班交流)

  生:前面我说过作者把小苍蝇写得很可爱,他是不是有意用“个”而不用“只”更能体现小苍蝇的人格特征突出小苍蝇的可爱。

  生:我同意,作者其实就是把苍蝇当成了可爱的小生灵,就好象是人一样。

  师:也许正如同学们所说,我赞成同学们大胆的推测。第二个问题你们有什么意见?

  生:我认为用“汗珠”更合适,因为当时正是夏季,而且晌午的太阳火辣辣的照着,老松树一定很热。

  生:我认为用“泪珠”好,作者这样写是用拟人的修辞方法。使得句子形象生动。

  生:用“汗珠”也是拟人句啊。

  生:我认为用“泪珠”更合理,老松树是多么不情愿看见两个小东西被自己伤害啊!

  师:同学们争论的很激烈。我为同学们的精彩发言而感到欣慰。其实我觉得作者用“泪珠”比“汗珠”好,正像最后的同学所说他多么不情愿伤害两个小东西呀,这充分体现了老松树人性的善良。如果你愿意用“汗珠”的话,让它出现在你的故事中。

  (六)学生总结一节课所得。

  (让学生把一节课的重点总结、归纳是个好办法,它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有助于老师了解学生课上所得)

  (七)听录音再次欣赏这个故事。

  (八)练习有感情的朗读。

  (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培养语感,加强情感熏陶,便于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

  (九)拓展统习

  师:这是科学家的想象,那么你们这些未来的小科学家们,你们是不是有更生动、更精彩的设想呢?发挥想象也写《琥珀》,千万注意:想象要合理,要有科学根据。

  1、学生结合科学家的想象与查找的课外资料,再来想想这块琥珀还有可能形成的过程。学生通过讨论、比较,会感觉很难想象出新的过程,由此更加敬佩科学家想象的合理。

  2、语文教学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教师出示“柏抱槐”

  图,学生小组讨论它的形成过程,要做到想象合理,课后练习写出一篇像课文一样的科学小品文。

  语文是一个包容性较强的学科,朗读、想象、创造的完成掀起了一个又一个的课堂高潮,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感染,这是语文课带给学生的独特的情感体验,也是语文课的魅力所在。

  板书:

  想象 炎热的太阳光

  松树渗出厚松脂

  琥珀

  包裹两个小东西

  推测

  陆沉海升

【语文说课稿】相关文章:

《语文》说课稿05-24

语文优质说课稿05-20

语文《赵州桥》说课稿07-14

语文《手指》说课稿01-09

语文《观潮》说课稿01-11

语文《水》说课稿01-04

语文《猫》说课稿01-05

经典语文说课稿12-01

语文优秀说课稿11-05

语文说课稿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