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2-06-25 21:43:20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华】说课稿合集五篇

  作为一名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5篇,欢迎大家分享。

【精华】说课稿合集五篇

说课稿 篇1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运动和力》的第四节《力》。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学习目标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教学过程、板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的特点是:“力”的概念较抽象,但贴近生活,相关事例十分普遍,尽管抽象概括性强,但较易吸引学生参与思考、讨论。

  “力”的概念是物理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它贯穿了力学乃至整个物理学的始终,是学好力学的基础,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压强、浮力、简单机械、功、功率等知识的基础。因此,本节是初中物理的重点,并且力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因此这一节无论在知识学习和培养学生的能力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我将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认知基础、技能基础还有思维障碍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年龄特点:九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有旺盛的求知欲,强烈的操作兴趣、对探究活动充满渴求,这对新课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兴趣:力的概念虽然比较抽象,但教材中很多内容学生已具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通过引导相信学生会有浓厚的兴趣。

  认知基础:学生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对运动的有关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

  技能基础:九年级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进行过许多探究实验,具有一定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学习经验,具备了基本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但仍需要老师的进一步指导。

  思维障碍:学生在学习力学时,头脑中存在着较多的先入为主的错误认识,这些已具有的“经验”在教学中会干扰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再加上初中学生的辨识能力及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薄弱,也给力的概念的形成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根据以上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情况,依据课标的具体要求,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来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三、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力的作用效果;2、知道力的概念,记住力的单位。

  3、理解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常见的力。4、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2、让学生通过力的作用效果认识力,通过力的示意图来描述力,从而使学生掌握把抽象形象化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3、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具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4、培养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分析、总结实验结论的能力。

说课稿 篇2

  一、指导思想

  根据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理念,本课以水平五的具体教学目标为依据。在课的设计过程,以多维的评价形式,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与学的互动中,用主题和背景音乐体现散打运动的特点,使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和轻松的环境中体验锻炼的.乐趣,感受同学间的相互合作,并从中学到散打的知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二、教材分析

  武术散手俗称散打,是武术的一种,武术散手要求远踢、近打、贴身摔,是一种斗志、斗勇的体育运动项目。能培养学生顽强、果断、坚毅的意志品质,能达到防身自卫的功效,是高中体育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学情分析

  散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善和活跃课堂气氛,满足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出拳最后的力度。

  难点:整体动作的连贯性和协调性

  五、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散打技术冲拳原理及其在散打技术中的运用

  2、技能目标:使大部分学生掌握散打冲拳技术,并能较好的结合步伐进行练习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于克服困难和障碍,敢于迎接挑战的精神。

  六、教法学法

  1、 教法:

  讲解示范、完整与分解法、口令提示法

  2、学法:

  模仿练习法、自我评价法、互相评价法

  七、教学流程

  1、引情入境阶段

  ①课堂常规(集合整队、清点人数、处理见习生)

  ②宣布课的内容及目标(提问:你们知道跳远有哪几种方式吗?)

  2、激发兴趣阶段

  ①热身:绕篮球场慢跑2圈。

  ②10m单脚跳接力赛(将学生分成2组进行单脚跳接力赛)

  ③做操(两人一组,“背靠背”后相互背起体会挺身、展髋动作;原地单脚支撑腾空步动作后收腹举腿落地,帮助回忆初中学过的蹲踞式跳远的动作,原地单脚支撑腾空步动作后向后摆腿展髋练习)为下面的挺身式动作奠定基础。

  )

  3、实践学习探究阶段

  (1)复习基本格斗式

  (2)学习左右冲拳

  蹬地:

  转髋:

  转肩:

  送肘:

  旋臂:

  握拳:

  (3)学习前滑步左右冲拳技术动作

  (4)学习后滑步左右冲拳技术动作

  (5)学生自我展示阶段(教师在旁指导)

  (6)素质练习:学生在垫子上做俯卧撑推手练习,俯卧两头起练习,蛙跳练习。

  4、身心调整阶段

  播放舒缓的音乐,师生共同进行放松活动,从而达到身心放松的目的

  最后,引导学生谈收获与心理感受,收器材,师生再见。

  我的说课结束,谢谢各位评委。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七色花》是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中的选读课文,是第五单元“爱、奉献、真情”这一主题的延伸。这篇课文是根据前苏联著名童话改写的选学课文。课文写了小女孩珍妮用神奇的七色花帮助她做事的故事,启示人们要关心帮助有困难的人。全文紧紧围绕“神奇的七色花”从“得花”到“用花”,层次分明。珍妮用七色花瓣做的7件事,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从先到后一件一件有详有略地写,条理清晰。语言重复较多。除了第6件事略写外,其他几件事基本上都按珍妮遇到什么困难或想要什么、她怎么做、结果怎样的方法叙述,写法相似。

  全文重点突出,虽然篇幅较长,但是作者以七色花为线索贯穿始终,每一段都有一个生动的故事,将一个可爱善良的小姑娘写得生动感人。学生读这篇课文,会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到教育。感情真切,描写生动具体是这篇课文表达上的特点。

  二、说学情

  三年级学生想象丰富,对童话充满兴趣。之前在学习第五单元时已经有了关于“奉献爱心、帮助别人”的情感积淀,因而学习本文,领会作者的情感并不是难事。围绕本课的教材特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计划安排一课时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并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三、说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学习课文内容,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白最后一片花瓣做的事情最有意义。3.总结全文,运用想象,说说如果有一朵七色花,自己想实现什么愿望,能学会模仿课文的构段方式进行仿写,也可以自由发挥。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七色花的神奇作用,知道珍妮七次用花瓣所作的事,感受用第七片花瓣帮助腿脚不便的小男孩最有意义。

  教学难点:模仿课文的构段方式,运用想象,引导学生说一说、写一写如果有一朵七色花想实现什么愿望。

  五、说教法学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想象,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注重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本节课我以“诵读体会”法为主,加上“讨论交流、读写结合”等多种方法配合帮助学生全面达到教学目标。 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让学生自读、自悟,学会主动学习。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根据教师的提示思考、想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习惯。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培养他们的想象力。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并且和写作练习结合起来,既发展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六、说教学流程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放手让孩子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文本与想象充分结合,为学生营造开放、活跃的课堂氛围。主要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质疑激趣,引入新课

  紧扣课题,激发学生想象七色花,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学习产生兴趣,产生求知欲望。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对文本感兴趣,对老师感兴趣。

  1.板书课题《七色花》读题。

  2.同学们你们见过七色花吗?你们猜猜七色花在你的印象中会是什么样的?

  3.大家都想知道七色花是什么样子,今天,老师就带你们一起去看看珍妮手中的七色花是怎样的,它又为珍妮带来了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感知整体;

  1.不动笔墨不读书,养成学省边读书边用笔记录的习惯,有利于提高学效率。让自由读课文,在读懂的地方做简单批注,在读不懂的地方做记号。自然而然引出文中较难读的生字,着重指导,扫清生字障碍,有利于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2.检查预习中生字词,出示部分字词,指名读,及时纠正读音,着重指导以下生词:

  招牌舔陌生合拢羡慕小心翼翼

  (三)细读体味,了解大意

  1.这真是一朵神奇的七色花,每撕一片花瓣,就能实现一个愿望,你觉得哪个情节最有趣,你就选读那一段读。)

  2.指名分段朗读,知道文中讲了七色花的什么事?

  (四)合作探究,比较发现

  1.同学们,经你们这么一读,老师觉得七色花更美了,也更神奇了,细心的同学有没有发现,从用第一片花瓣到用第七片花瓣在写法上有哪些相同的,有哪些不同的。引导学生关注些的内容的同时,更注意作者写法的学习指导,为后面的写一写奠定基础。

  2.同学们读了两遍课文后,一定会有许多疑问或感兴趣的话题,请你再快速浏览一遍课文,把你感兴趣的内容用“----”画下来;有疑惑的句子用“?”画下来。 3.小组合作学习,交流感受,解决问题。小组间的交流,使学生之间有机会相互帮助,有机会获得同伴的创新的信息,促进学会多方位互动,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合作学习时要重点理解以下句子:

  (1)她想:六片花瓣都浪费了,这最后一片,要它做什么事,得好好想一想。(这句话是在珍妮只剩下一片花瓣时的想法。“得好好想一想”,说明她此时已经意识到了前六片花瓣的使用意义及作用不大,因此,对最后一片花瓣显得格外的珍惜,她要让最后一片花瓣充分发挥作用,要充分体现它的价值。)

  (2)珍妮想买巧克力糖,买蛋卷……可是吃过就没有了;买三轮小车,买电影票……不,等一等,让我再想想看。

  (这句话写出了当剩下最后一片花瓣时,珍妮复杂的心理活动。在她脑中闪过了不少念头,然而又被她一一否决了,因为她发现如果买吃的,“吃过就没有了”;买玩的,玩一段时间就腻了;看电影,看过就完了……“让我再想想”,说明她想用这仅有的一片花瓣给自己留下一些美好的东西,给他人带来一些帮助……)

  4.学生对语文教材反映往往是多元的,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以我们必须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努力为他们创设学习的最佳情境,在交流、探究中产生思维火花的碰撞和情感、认识的交流,群策群力,集思广益,把学习引“深”或拓宽。总结升华,巧妙引导:大家都说得真好,现在同桌之间互相说:把你认为珍妮做得不对的或者你十分欣赏珍妮的地方都拿来说一说,并讨论一下你如果有一朵七色花你会怎么做。

  (五)想象延伸,扩展阅读

  1.过渡:多么神奇的七色花呀,要是我也能拥有一朵,那该多好,同学们,你们想要吗?好,闭上眼睛,伸出双手,嘘――听,七色花和着音乐的节奏轻盈地飞来了,小心,合拢双手,拿好了。(出示:七色花)现在,这朵神奇的七色花就属于你了,你想用七色花实现什么愿望,请你把它写下来。

  2.小结:让我们每一个人都心存美好的愿望,只要我们努力的去做,神奇的七色花一定会帮助你们实现的!

  七、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微型的教案。我紧密结合教学内容,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在学生的探究讨论过程中相机板书。这一板书展现了文章内容,展示了文章叙述顺序,同时也突出了中心,反映了课题。

  七色花

  八、总结陈词

  本节课,我做到以读为主线,以展想象为散发点,以情这核心,以培养能力为目的,把时间留给学生,使学生在本堂课中达到会读会学会用。

说课稿 篇4

  一、 说教材:

  《欲速则不达》一课是北师大出版社四年级下册第十一单元中的第三篇课文。这一单元的主题内容是“快”与“慢”。“快”与“慢”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快”是相对于“慢”而言,“慢”是相对于“快”而言,主观感觉起很大作用。在《挑山工》中写登泰山的人,一路赏景散心,不觉时间匆匆流过;《欲速则不达》中急于往回赶的齐景公尽管有好车良马,还是觉得时间过得太快,来不及。本单元的课文不仅仅向孩子们说明了要正确认识快与慢,还为孩子们提供了解决“快”与“慢”的矛盾的一些方法,应从主观上努力,一是要树立时间意识,有明确的目标,如本单元的课文《和时间赛跑》;二是想方设法提高效率,如果说《效率专家爸爸》是从正面来说明这个问题,那么本篇课文《欲速则不达》则是从反面来揭示不重视方式方法所造成的结果;三是坚持不懈的精神,如课文《挑山工》中所提到的挑山工。珍惜时间,合理支配时间,就是珍惜生命,提高生命的价值。

  二、 说学生:

  本班学生通过四年的语文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素养和语文科的学习能力,如:孩子们已经养成了课前预习新课文的习惯,大多数孩子能够通过预习,借助各种教辅资料,自己认识生字新词,从而通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通过对《增广贤文》等传统经典的背诵,具备了初步理解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通过本单元对《挑山工》的学习,孩子们初步建立了珍惜时间,坚持不懈的意识,却不一定完全明白如果一味强调时间上的快,也会与成功失之交臂。

  三、 说目的:

  1、 知识与技能

  (1) 掌握七个生字及其组成的新词。

  (2) 熟读古文和译文,对照着理解古文文意

  (3) 了解课文内容,明确课文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欲速则不达

  2、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反复读,熟悉古文和译文,对照着理解古文文意

  (2) 通过自悟、讨论、交流等方式,感悟文章所蕴藏的深刻含义

  (3) 课后延伸阅读,提高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悟出道理,在生活中避免犯类似的错误

  [教学重难点]

  1、 通过自悟、讨论、交流等方式,感悟文章所蕴藏的深刻含义:欲速则不达

  2、熟读古文和译文,对照着理解古文文意

  [课时安排]1课时

  四、 说过程与方法:

  1、课前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读懂课文中所讲的故事。

  课上首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通过诵读课文,师生合作正音、正确书写、弄清词意,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把握情况;

  2、导入:

  前边我们学习了课文《和时间赛跑》,知道时间对我们每个人的宝贵,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提高效率,不要让时间老人从我们身边偷偷滑走后,我们却还一事无成。这一单元我们的主题是快与慢,那么我想请大家思考:到底是快好还是慢好?从而引出课题并板书。

  生结合本单元的主题和学过的两篇课文,孩子们都有对“快”与“慢”的认识和理解,老师并不加以评论,很自然的引出了课题,让孩子们通过读课文,从中去寻找答案。

  3、初读课文,首先让学生对文中所记述的人和事有具体的把握——写了哪些人?哪个人是主要人物?记了一件什么事情?——这是学生阅读这样的文章必须完成的任务,其次通过请学生复述课文,检查学生对课文大意的掌握情况,如果说让学生对文中所记述的人和事有具体的把握是读懂文章的基础,那么请学生复述课文则是对初读的检验和提升。

  4、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进行深一步的哲理理解,这是本课要引导学生理解的重点和难点。而要理解欲速则不达这个成语的深层含义,就首先要让学生能设身处地的了解景公当时的心情变化,所以在这个环节上,我是这样做的,请学生自由读,用横线画出文中表现景公两次由于焦急而做法不妥的句子,读一读,悟一悟,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后再进行反馈:

  (1) 第一次:

  驺子驾车跑了大约几百步,景公心急如焚,嫌驺子驾得太慢,就夺过缰绳,亲自赶起车来。(指名读一读,你读懂了什么?)

  在这里,我抓住了心急如焚这个词语帮助孩子们理解景公当时的心情。我请学生说说自己找到的句子,并用小黑板出示,把心急如焚一词用红笔书写。理解这个词语的含义是体会景公心情的关键之点,我运用了3W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首先,是什么。我提问学生心急如焚是什么意思?你从中读懂了什么?(心急如焚的意思是心里非常着急,好像快要烧起来一样。)

  在理解了心急如焚的意思之后,我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景公为什么心急如焚?让孩子们通过联系上下文,知道景公心急如焚是因为丞相晏婴病重,危在旦夕,景公很爱惜人才,想赶回去见他最后一面。

  最后,怎么样。我想学生提问:在课文中找出景公有多急?你觉得景公这样做聪明吗?从而让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景公性子太急,他亲自赶车是很不聪明的.,因为韩枢是驺子,驺子就是骑马赶车技术很好的侍从了,景公平时不驾车,他的技术肯定不如韩枢,所以,景公这样做不聪明......

  在此基础上,为了训练孩子们的发散性思维,也为了让孩子们更加全面的认识景公,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对齐景公的行为你有什么新的理解?(无论后人觉得齐景公如何愚笨,但他的爱才之心是不能否定的,他爱臣如子,很惜才。)

  (2) 第二次表现景公两次由于焦急而做法不妥的句子,我同样让孩子说一说,并用小黑板展示出来:

  他驾车驭马行了几百步,又嫌马不努力向前,索性弃车,自己徒步跑开了。

  在这里,我着重抓住了三个看似平常的词语:不努力、索性、徒步。首先我让学生思考,真的是马不够努力吗?让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明白不是这样,因为书上第三自然段说,景公用的是良车好马。不是马不努力,而是景公心里太急,赶车的技术又不够好。

  其次,我请孩子弄明白索性是什么意思,景公这样聪明吗:学生通过课前预习,能很快找出答案:索性的意思是干脆,急性子的景公没有经过思考,更没有去找为什么马跑不快的原因,而是干脆弃车步行,他这样做的办法也很不聪明。

  最后,请孩子告诉大家徒步的含义,并发表自己对景公这样能够做的看法:徒步的意思是没有用工具,就靠脚走。有的孩子说,“这怎么可能比车快呢?我们都能想明白的事儿,景公都不明白。”

  (3)解题: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孩子们想一想:景公能很快赶回都城吗?为什么?不能,因为路途远,徒步太慢。景公是由于太着急回城看自己的臣子了吧,这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欲速则不达,让学生回到课题,理解题目的涵义后提问:孩子们,现在,你们觉得快好还是慢好呢?(要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

  4、对照学习课文下面的文言文,这一个知识点我是通过反复诵读来体现的,首先请孩子们对照课文,小组合作自由读文言文,再由老师读文言文,老师读一句文言文,学生到课文里找出对应的白话文读出来,最后老师退居二线,请男女照着刚才的模式,合作读文,加深孩子对文言文的理解。可以在此提示孩子们注意发现文言文和白话文的不同之处,文言文简洁,而白话文更通俗易懂,通常白话文用两个字表达文言文中一个字的意思。

  5、让学生用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自己身边“欲速则不达”的例子,想想如果自己再遇到类似的情况,应该怎么做?

  五、 说反思

  第十一单元的主题是“快与慢”。“快与慢”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快”是相对于“慢”而言,“慢”是相对于“快”而言,主观感觉起很大作用。解决“快”与“慢”的矛盾,应从主观上努力:一是要树立时间意识;二是想方设法提高效率。《欲速则不达》这篇文章从反面说明了过于性急反而达不到目的,方法不当会适得其反。通过本文的教学,应让学生悟出这个道理。教学时,我巧妙地设计教学环节,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活动:

  1、创设教学情境,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了良好的氛围。

  本节课中,我注意采用多种形式创设情境,激活了学生思维的兴奋点,使学生一直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如:导入新课时,我就提出一个生动有趣的问题:“快好”还是“慢好”?

  在导入环节,结合本单元的主题和学过的两篇课文,谈一谈对“快”与“慢”的认识和理解,学生说法不一,但都头头是道,各有各的见解,理由也很充分,课堂气氛热烈异常,然后通过老师的小结引导,很自然的引出了课题。

  2、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从对文本具体语言材料的咀嚼中,帮助学生理解景公的心情,

  如我在教学中抓住了景公由于焦急而做法不妥的句子,又从这些句子中抓住了心急如焚,索性等词语,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方面帮助学生分析理解景公当时的心情,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中深刻的哲理,让孩子们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训练了孩子的逆向(这不是逆向的思维哈,只不过是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罢了,属于发散性思维哈)思维能力

  如我在引导孩子们理解了本课的哲理意义之后,让孩子说说对齐景公的行为新的理解,让孩子们不仅为景公两次不妥的行为感到可笑,也让孩子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景公为什么会这样做,认识到景公也是一个爱臣如子的人,做到学生学会能够更全面的区评价一个人。

  3、 联系生活实际,一课一得

  在学完全文之后,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一下什么叫“欲速则不达”,举出自己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让孩子们联系生活,知道以后应该怎么做。

  但是,在本课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在分析两次景公因焦急而做出不妥行为的句子时,老师的引导和提问显得很琐碎,老师的语言还需要提炼和升华。

说课稿 篇5

  教材简析:

  《游褒禅山记》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一篇补世力作。这篇游记,叙述他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生发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游记立意超卓,指向鲜明,言简而意丰,言近而旨永。“吟咏之间吐呐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自创新格而弥足珍贵,彪炳千古而有无限的可开掘性。

  本课是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第五单元中的第二篇文言文。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宋代散文。《六国论》和《游褒禅山记》是教读课文,《伶官传序》和《石钟山记》是自读课文。《六国论》和《伶官传序》都是借古讽今的史论,《游褒禅山记》和《石钟山记》都是因事说理的游记。《游褒禅山记》显然引领了《石钟山记》。

  此前,学生学习文言文已经有了初中三年的学习经验,上了高中后又掌握了不少的文言知识。因此,学生学习这篇浅易的文言文并不会感到特别的吃力。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要求是:能够诵读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重点掌握常见的15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和主要文言句式在课文中的用法。根据这一要求,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学习本文中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用法。了解文言虚词“以”、“其”的意义与用法。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方法。

  二、能力目标——熟读背诵,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领会治学处世皆须坚定意志,并且要深思慎取的道理。

  教学重点:

  一、重点积累名、曰、文、进、奇、好、出、极、观、求、险等文言实词的意义。

  二、掌握虚词“以”、“其”的意义与用法。

  三、词类活用。

  教学难点

  一、掌握文章说理深刻、章法严谨的写作特点。

  二、领会本文所阐述的道理。

  教法运用:

  指导思想:

  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三主”的教学思想以及素质教育的方向,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发展学生健全的认知结构,激励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学会学习。

  教学设想

  一、本文是一篇文言文,文字上有一定的障碍,应在课前梳理清楚。

  二、本文又是一篇游记,可与学过的旧课文进行联系比较。

  三、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相关的风光图片以及作者的游程(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四、为了掌握本文重要的文言词语,可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相关课堂习题。

  教学方法:

  诵读法---古诗文需要熟读背诵。

  串讲法---文言文需要疏通文意。

  提问法---课堂上需要师生互动。

  比较法---新旧知需要温故知新。

  讨论法---课堂上需要活跃气氛。

  练习法---教学上需要精讲多练。

  教学媒体:

  录音机、多媒体课件、幻灯片。

  学法指导:

  高一学生对文言文阅读已具备了一些基础知识和积累,但对如何学习文言文,还是一个新课题,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运用已有的知识框架同化新信息,建立新的`智能,逐步走向独立学习的境界。

  一、引导学生利用课文注释,使用工具书自己翻译,必要时教师进行点拨、解难,培养自学能力。

  二、告诉学生翻译文言文要遵循的原则。

  三、调动学生思考、讨论、交流的积极性,教师适时点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提示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文章所阐述的道理。

  五、鼓励学生及时归纳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注意积累文言文知识。

  教学程序:

  教学本课可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1、 导入新课:

  首先给学生介绍的七绝诗《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学生通过诵读领会了“无限风光在险峰”一句的含义。随后因势利导,引出课题,指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就含有类似的深邃哲理。

  2、 整体感知:

  先用录音机播放课文朗读,再组织学生诵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纠正不正确的读音。并以提问的形式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

  ①课文中记游部分,集中于文中哪几段?(第1、2节)

  ②文中第三段的议论是针对哪部分内容阐发的?(第2 节)

  得出怎样的结论?(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③文中第三段的议论是针对哪部分内容阐发的?(第3 节)

  得出怎样的结论?(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慎取之也。)

  ④请同学们读课文,从文中找出能够作为"无限风光在险峰"注脚的语句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3、 写作顺序:

  A、本名与别名的由来

  B、记游洞经过

  C、抒发游洞的感慨

  D、简写由仆碑而产生的感想

  E、补记同游之人、记游时间

  4、课文分析:

  A、引导学生自读前两段,让学生叙述游山经过。从学生的回答中提出重点实词的解释方法。

  ( “舍”在注释中解释为“筑舍定居”,其根据是什么?曾见过的类似的句子有哪些?这样解释是古汉语的什么特点?——名词活用作动词,曾学过“驴不胜怒,蹄之”、“公将鼓之”等。总结:“慧褒始舍于其址”,在“其址”前边的必须是个动词,来表示慧褒的动作。因此,从“舍”的名词必须引申开去,会想到“舍”是由人建造给人居住的,故释为“筑舍定居”。这便是从词的位置以及词的关系来揣摩词的意义。因此,识词辨义要考察语言环境,不但在句中看,还要注意句与句的关系。前两段中用法相近的还有: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名词作动词,“命名”之意。火尚足以明也。明:形容词作动词,“照明”之意。这便是词类活用)

  B、以提问方式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情况。

  (1)第1 节中为何提及仆碑及仆碑上的文字?

  (为后文作伏笔,作者认真考证仆碑上的文字,探究事物的本源,充分体现了“求思之深”的探索精神,这也是“深思慎取”的依据。)

  (2)第2 节略与详是怎样安排的?其中有哪些对比?这些对比的作用是什么?

  (略写游前洞。详写游后洞及所见所感。)

  (对比有: 前洞 后洞

  平旷 幽深

  甚众 已少、又少

  余所至浅 好游者所至深

  还有见到奇景的欣喜与出洞的后悔相比。)

  (作用:为议论作铺垫。)

  C、课堂训练:

  归纳“名、曰、文、进、奇、好、出、极”的意义与用法。

  完成课后练习第二、三题。

  第二课时:

  1、导入新课;

  第二段详写游后洞的经过,着重写在力尚足、火尚明的情况下,竟随“怠者”而返的遗憾心情。还有前洞与后洞的对比,都为第3、4段 的议论打下伏笔。

  2、思考,回答第2自然段的层次:

  第一层:开头到“遂与之俱出”,记游洞经过。

  第二层:“盖余所至”到段末,追记后洞所见并表达遗憾的心情。

  3、诵读第三段:

  教师范读并穿插评点,及时进行提问和展开讨论。

  提问

  ①古代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例如《醉翁亭记》末段:“太守之乐其乐”“醉能同其乐”二语便是该文的主旨。说说本文的主旨可用哪句话来概括。

  ( “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②作者说“不能至”是针对什么说的?

  (不能到达洞的深处,见不到“非常之观”。)

  ③这本来是件有“悔”的事,为什么作者又说“可以无悔”呢?

  (因为已经“尽吾志”了。)

  ④“尽吾志”是什么意思?

  (为实现自己的愿望作最大的努力。)

  小结:“尽吾志”是这句话的要害。

  讨论

  ①“尽吾志”这句话跟前段记游中哪句话是前后照应的?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②“极夫游之乐”是针对什么说和?

  (至洞之深处。)

  ③为什么到了洞的深处才能“极夫游之乐”呢?

  (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④作者“悔”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随之止。)

  小结:“随之止”是放弃自己的意愿,不做最大的努力而屈从别人,这正是本句的要害。

  由此得出本段的结论:要有志。

  4、读析第4 段:

  学生朗读,然后展开讨论。

  (1)“古书之不存”跟上文哪句话相照应?

  (其文漫灭。)

  (2)“后世之谬其传”又是跟哪句话相照应?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3)这样说来,这两句话是不是专指碑文字迹模糊和“花山”被误传为“华山”这两件事说的呢?为什么?

  (不是,它既是专指,又是泛指,而且重在泛指。从“何可胜道也哉”中,看出它是泛指文字流传或刊印的讹误。)

  小结:这就是从个别引申出一般的写法,也表现了作者的阔大胸襟,看问题有思想高度。

  由此得出本段的结论:要深思慎取。

  5、略讲第五段:了解古人写游记结尾的写法和作用。

  6、总结扩展:

  中心思想。(这篇游记叙述作者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生发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写作特色。(因事见理、叙议结合,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结构严密、前后照应)

  心得交流。(各人用一句话说说自己学习本文后的感想)

  7、课堂练习:

  整理虚词“其”字的用法(结合练习“三”)。

  完成课后练习“一”。

  8、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四”。

  课后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要力求体现程序性、概括性、指导性、艺术性。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记叙 记山(山 → 院 → 洞 → 碑) 仆碑(1节)

  (1、2节) 游洞(前洞 → 后洞) 后洞(2节)

  议论 怠出而悔 有志、力、物(3节)

  (3、4节) 漫灭谬传 深思慎取(4节)

  因事见理、叙议结合 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结构严密、前后照应

【说课稿】相关文章:

地理说课稿-《大洲和大洋》说课稿07-12

高中汉语说课稿《我很重要》说课稿06-29

太阳说课稿11-19

采茶说课稿11-20

《孔乙己》说课稿11-20

诗歌说课稿11-20

教案说课稿11-20

《春晓》说课稿11-17

《故乡》说课稿11-17

军神说课稿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