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语文说课稿

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2-06-25 20:54:18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热门】语文说课稿四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说课稿4篇,欢迎大家分享。

【热门】语文说课稿四篇

语文说课稿 篇1

  说教材

  《登山》是人教社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八册中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通过记述列宁隐居在普罗宁,有一天,为了看日出主动走了一条危险的近路。下山时,为了锻炼意志,他仍旧走那条小路的经过,赞扬了列宁同志自觉锻炼意志的精神。

  本文有以下两个特点。第一是:这篇课文记述列宁和巴果茨基一天内两次走险路的经过,因此在一篇文章中含有两个起因、经过、结果,这点是不同于学生常见的写事文章,需要渗透,为抓课文的主要内容做好铺垫。第二是:课文主要用巴果茨基和列宁的几次对话,将两次登山有机地串成了一条线。第一次登山通过人物的对话,突出了列宁主动选择走险路的过程。第二次登山时则通过人物的对话,不仅突出了与第一次登山的不同之处,而且揭示了中心思想。文路清晰,层层深入,充分反映了列宁自觉锻炼意志的精神。

  本课的教学目标:

  一、通过学习课文,了解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学习列宁自觉锻炼意志的品质。

  二、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不同方法练习抓课文的主要内容,提高阅读能力。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目标一是根据这篇课文所反映的中心思想来决定的。课文通过记述列宁两次走那条险路的经过,赞扬列宁自找苦吃,自觉锻炼意志的精神。列宁的这一精神从他决定走险路时就充分体现出来了,而决不只是表现在下山时。虽然第一次走险路有为了看日出的原因,但经过钻研教材,深入分析,联系全文来看,列宁选择走这条险路,已经充分体现出这位革命领袖的勇气和魄力,说明了列宁每时每刻、随时随地锻炼意志。这是应该把握的基调。

  教学目标二是根据单元重点训练项目决定的。“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人教社八册教材中的阅读重点训练项目之一。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中心思想,进行概括能力训练的课例。《登山》作为这一训练项目的第二课,起着巩固、强化训练的作用。因此,可以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所学方法进行训练,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教学目标三是根据课后“思考·练习”5题制定的。这篇课文人物对话较多,因此,可以训练学生分角色朗读,对文中的重点段落进行有感情朗读的训练,促进学生在读中加深理解,在读中表达情感。

  教学的`重难点是:

  重点:同目标一、二。

  难点:引导学生体会出列宁第一次登山不光为了看日出,而是在锻炼意志。

  课前准备:

  师:投影片;有关列宁的材料。

  生:阅读有关列宁同志的文章,了解时代背景。

  说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明学习目标。

  请学生读课题,启发学生结合登山对起因、经过、结果提出问题:为什么登山?怎样登山?登山的结果如何?教师明确学习目标:了解了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就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那么如何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第一个问题。列宁到底为什么登山呢?这是我们要研究的第二个问题。

  (通过这样质疑,想达到三个目的:1.弄清了这几个问题,也就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为抓主要内容作了铺垫,将文路、教路和学路结合起来。2.从学生质疑入手,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探究中心的兴趣,有利于促主体性发展。3.将写事文章的一般规律与具体课文相结合来质疑,既避免了学生随意性,起到了导疑的作用,又能围绕重点,颇有味道。)

  二、了解列宁第一次登山的经过,体会列宁主动锻炼意志的品质。这一过程可分三部分进行。

  (一)抓住“就走”,了解列宁是主动选择走险路的。

  请学生带着问题(质疑提出的)读第二段,初步感知这段的主要内容,在交流自学情况后,教师让学生找到描写路险的句子,通过“路宽容一只脚,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深渊。”和“路宽只能容一只脚,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深渊。”的比较,再利用书上插图的直观效果,引导学生体会出这条近路太窄太险。并假设如果你面对这样的险路会怎么样呢?(害怕、不走、返回)可列宁是怎么决定的呢?学生读书找出后启发学生再次比较:“我们走那条小路吧。”和“我们就走那条小路吧!”在语气上什么不同?从而体会出列宁选择走这条险路的决心大,态度坚决。

  (二)抓住“您能过去吗?”,体会列宁的勇敢。

  教师提出问题:当巴果茨基对列宁说:“您不能从这儿过”时,列宁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呢?带着问题读11至15自然段。自学交流后,启发学生思考:列宁为什么反问巴果茨基呢?他的问话中含着什么意思呢?并进行填空练习“您能过去吗?您____,我____。”(您能走过去,我就能走过去。您不怕危险,我也不怕危险。……)学生进一步体会出列宁是那么勇敢,那么充满自信。

  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练习分角色朗读3至13自然段,指导学生读出列宁(问路时)着急—(选路时)坚决、自信的语气变化。

  (三)抓住“向前走”,体会列宁坚强的意志和勇于战胜艰险的勇气。

  引导学生读书思考:列宁跟在巴果茨基后面走,他在最危险的地方停住了,他害怕了吗?巴果茨基让他“往回走”,他听了吗?你从哪儿看出来的?学生找到课文的第17自然段。教师抓住“站立了几秒钟”,“定了定神”,让学生展开想象:此时列宁会想些什么?抓住“向前走”引导学生思考:怎样走?说明了什么?从而体会到列宁没有被危险吓倒,没有在害怕面前退下来,而是战胜了害怕,勇敢地走过险路,表现了列宁迎难而上的品质和坚强的意志。

  这时,通过师生合作朗读15至17自然段,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同时抒发学生对列宁勇敢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的赞美之情。

  教师启发学生体会列宁走过了险路,登上了山顶,看到了日出壮丽景色的心情,并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18自然段。

  三、通过学习列宁第二次登山的经过,体会列宁自觉锻炼意志的精神。

  (一)抓住“仍旧走”,体会列宁自觉锻炼意志的精神。

  “从哪看出列宁他们走了两次这条险路呢?”引导学生对“仍旧”加以理解,再次体会列宁主动找苦吃。请学生边读第三段边找出第二次登山与第一次有哪些不同?并看图想象,下山时,列宁会遇到哪些困难?他是怎么克服的?从此事,你对列宁有什么新的认识呢?

  (二)抓住“每时每刻、随时随地”,体会列宁自觉锻炼意志的精神。

  为什么回来时不必走这条险路,列宁仍旧走呢?列宁是怎么解释的呢?教师由此问题导入理解中心段的学习。让学生边读边想:每句话是什么意思?再思考:“每时每刻”、“随时随地”是什么意思?启发学生联系全文说说列宁是怎样“每时每刻”、“随时随地”地锻炼意志的?(学生自选板书中的内容,自选句式来说。)从而体会到列宁不愧是一位革命领袖,他自找苦吃,以苦为乐,自觉地锻炼意志。并通过有感情朗读来体会。

  四、在归纳段意的基础上,学习抓课文的主要内容。

  练习抓课文的主要内容是本单元的训练项目,为了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促进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练习。

  (一)精心设计归纳段意的训练。

  归纳段意不是这节课的重点,却是抓住主要内容的基础。因此,设计了三种训练形式来归纳段意,目的是用归纳段意进一步突破难点,抓住重点,为抓主要内容铺路搭桥。

  课文共分三段。学习第一段,请学生边读边想:这段话主要写了什么?学生独立概括段意。

  学习课文第二段时,开始引导学生围绕着“为什么登山?怎么登山?结果如何?”自学,初步感知主要内容。最后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出示投影,让学生通过比较选择段意。

  第二段段意:列宁为了看日出,走了一条危险的小路,登上了山顶。()

  第二段段意:列宁为了看日出,主动走了一条危险的小路,登上了山顶。()

  第三段段意是在学生读懂内容,体会中心后,采用填空练习概括的。

  第三段段意:下山时,()为了锻炼意志,列宁()仍旧走那条危险的小路。

  (二)精心设计抓主要内容的训练。

  抓课文的主要内容是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由于学生年龄小,概括能力较差,所以有一定的难度。针对这一问题,教师的主导作用,要发挥在引导学生在迁移中用方法,发现规律,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上。为此,设计了以下训练步骤。

  首先引导学生回忆归纳段意有哪些方法?(归并法,抓重点句,连重点词、串问题答案等)启发学生比较:归纳段意和抓主要内容有什么不同?(归纳段意是把相同意思的几个自然段段意归并在一起;抓主要意思是把各段段意归并在一起。)接着请学生把三段段意连起来说一说,告诉学生这就是《登山》一课的主要内容。然后出示投影,引导学生边读边想:你发现了什么问题?有什么解决办法?

  出示投影(一)

  列宁为了躲避沙皇警察的搜捕,隐居在普罗宁。列宁为了看日出,主动走了一条危险的小路,登上了山顶。下山时,为了锻炼意志,列宁仍旧走那条危险的小路。

  学生读后发现“为了躲避沙皇警察的搜捕”一句是隐居的原因,与登山关系不密切,是次要内容,可以删去。学生迁移运用了舍次留主的方法。

  出示投影(二):学生读后发现这段话中“列宁”出现了三次,人称重复,可以将第2个、第3个删去或将第3个换成“他”。另外“危险的”出现了两次,可以删去第2个。

  出示投影(三):引导学生读后发现,连段意后段与段间不连贯,可以通过添加词语的方法,使段间衔接自然。

  通过几次的训练,不仅使学生学会了抓课文的主要内容,而且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抓主要内容呢?学生运用了串问题答案,连重点词语等方法抓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这样的训练,开发了学生求异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潜能。

  说板书设计

  “不必走” “仍旧走” 列宁

  为什么? 登 “往回走” 向前走 自觉

  怎么? 山 “不能走” 跟着走 锻炼

  结果? “太危险” “就走” 意志

  此板书设计为落实教学目标服务的。课题左边是学生质疑内容,也是抓课文主要内容的线索。中间部分抓住巴果茨基和列宁对话的四个关键点(语言文字训练点),目的是引导学生从全文的角度,体会列宁自觉锻炼意志的精神。右边部分高度概括了学生体会到的本文的中心思想。

  特别提出的是,要发挥板书的多功能作用,充分利用板书为教学服务。如可用左边的问题,引导学生采用串问题答案的方法来抓主要内容。又如利用中间部分的板书,引导学生联系全文,自选一组内容,说说列宁是怎样每时每刻、随时随地锻炼意志的。不仅体现了从整体着手的思路,而且重点突出,层次清晰。

  说特色

  创造性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如何以课堂为主渠道,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教育呢?在《登山》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对凭借教材开展创造性的语言实践活动做了一点探索。

  1.抓住“难点”,开展创造性的语言实践活动。

  引导学生理解列宁第一次登山不光为了看日出,而是锻炼意志,这是教学的难点,教师并不急于让学生在第二段学习时就领悟到这一点,而是在学习了第三段理解了中心句后,精心设计了联系全文,自选内容(板书),说说列宁是怎样每时每刻,随时随地锻炼意志的训练,使学生通过创造性的语言实践活动,加深对中心的体会。

  2.抓住“异点”,开展创造性的语言实践活动。

  在练习抓主要内容的训练中,教师的着眼点不是让学生掌握一种方法,而是启发学生多想几种方法练习抓主要内容。在学习抓主要内容的过程中开发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潜能,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一次次去发现问题,一步步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不仅获取了知识,培养了概括能力,而且启迪了创造性思维。

语文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1、课在教材中的地位

  《归园田居》是高中第三册第二单元的课文。根据大纲要求以及教材体例安排来说,高中语文第三四册的阅读部分,全部是文学作品,包括古代文学作品,现当代文学作品和外国文学作品,意在加强文学教育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2、根据大纲及教材的要求以及结合本文的特点,现制定学习目标下:

  知识目标

  (1)学习陶渊明此文的艺术手法:质朴的语言表达真挚的情感。

  (2)抓住重点词句,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

  能力目标

  体会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和人生境界,进一步了解其文其人。

  情感目标

  了解作者辞官归隐的原因,深刻体会诗人鄙弃官场,对田园生活无限热爱欣赏之情。

  3、重点、难点、课时

  重点:

  (1)通过朗读整体把握文意。

  (2)提炼表现陶渊明思想志趣的语句进行探究式学习。

  难点:

  欣赏作者如何以质朴的语言表达真挚的情感,塑造高洁的品格。

  课时:

  1课时

  二、说教法

  教学方法:主要采用点拨、诵读法教学模式,这是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的。

  依据:本课着重去了解陶渊明的思想及其人生感悟,通过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以点代面。反复朗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重点可以适当提示,寓讨论、探究式教学法于一体。以学生个体情感介入来体验陶渊明的思想。

  三、说学法

  为便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结合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故引导学生作如下准备:

  1、充分预习:主要包括疏通文字,熟读课文;了解写作背景,作者生平。初步感知文章的构建。

  2、小组讨论,分析评价:主要是通过重点难点加深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3、借鉴吸收:通过本文的学习,用现代的观点来评论陶渊明的思想情趣。

  四、说过程

  (一)首先,导入新课。世称靖节先生的陶渊明,以其“不为五斗米折腰”而传为佳话,那么当他归隐田园后,又将是怎样的一幅生活图景呢?

  (播放朗诵带)

  (二)下面我就本文的重点难点的突破做如下阐述。我教学本文的总的方法是:学生先就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小组交流,选代表发言。之后,可由学生相互提出问题,互相解答。老师作最后的补充小结。这样由师问生及生问生,形成生与师和生生之间的互动。从而使学生深入理解教材,这里重在培养学生的理解和分析综合能力。所以,我打算从下面三步着手讲解:

  第一步:思路结构

  提问:诗的题目犹如人的眉和目,所谓“眉目传情”,你认为题目中哪个字能作为题眼?

  (学生回答:归。)从这个归字你可以挖出那些隐含信息?

  即以“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结构全文,学生可由此先自我寻找答案。

  第二步:语言揣摩

  1、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评析:起首四句,先说个性与既往人生道路的冲突。韵、性,都是指为人品格与精神气质。所谓“适俗韵”又是什么呢?无非是逢迎世俗、周旋应酬、钻营取巧的那种情态、那种本领吧,这是诗人从来就未曾学会的东西。作为一个真诚率直的人,其本性与淳朴的乡村、宁静的自然,似乎有一种内在的共通之处,所以“爱丘山”。前二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但是,人生常不得已。作为一个官宦人家的子弟,步入仕途乃是通常的选择;作为一个熟读儒家经书、欲在社会中寻求成功的知识分子,也必须进入社会的权力组织;便是为了供养家小、维持较舒适的日常生活,也需要做官。所以不能不违逆自己的“韵”和“性”,奔波于官场。回头想起来,那是误入歧途,误入了束缚人性而又肮脏无聊的世俗之网。“一去三十年”,这一句看来不过是平实的纪述,但仔细体味,却有深意。诗人对田园,就像对一位情谊深厚的老朋友似地叹息道:“呵,这一别就是十三年了”内中多少感慨,多少眷恋但写来仍是隐藏不露。

  2、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评析:这里描写的一切,是极为平常的。你看: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但正是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十分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图画。在这画面上,田园风光以其清淡平素的、毫无矫揉造作的天然之美,呈现在我们面前,使人悠然神往。这不是有点儿像世外桃源的光景吗?这些描写初读起来,只觉得自然平淡,其实构思安排,颇有精妙。“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是简笔的勾勒,以此显出主人生活的简朴。虽无雕梁画栋之堂皇宏丽,却有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这是近景。“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这是远景,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好像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从近景转到远景,犹如电影镜头慢慢拉开,将一座充满农家风味的茅舍融化到深远的背景之中。画面是很淡很淡很淡,味道却是很浓很浓,令人胸襟开阔、心旷神怡。这景象太过清静,似乎少一点生气。但诗人没有忘记这一点,请听,“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下子,这幅美好的田园画不是活起来了吗?因为这鸡犬之声相闻,才最富有农村环境的'特征,和整个画面也最为和谐统一。

  第三步:疑难指津

  陶渊明笔下的田园风光美在哪里?

  这里描写的一切,是极为平常的。你看: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但正是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十分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图画。在这画面上,田园风光以其清淡平素的、毫无矫揉造作的天然之美,呈现在我们面前,使人悠然神往。这不是有点儿像世外桃源的光景吗?这些描写初读起来,只觉得自然平淡,其实构思安排,颇有精妙。“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是简笔的勾勒,以此显出主人生活的简朴。虽无雕梁画栋之堂皇宏丽,却有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这是近景。“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这是远景,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好像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从近景转到远景,犹如电影镜头慢慢拉开,将一座充满农家风味的茅舍融化到深远的背景之中。画面是很淡很淡很淡,味道却是很浓很浓,令人胸襟开阔、心旷神怡。这景象太过清静,似乎少一点生气。但诗人没有忘记这一点,请听,“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下子,这幅美好的田园画不是活起来了吗?因为这鸡犬之声相闻,才最富有农村环境的特征,和整个画面也最为和谐统一。

  阅读迁移(比较异同)

  《归园田居》其四: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陇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殁无复馀”。

  “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五、预习、作业、板书设计

  预习设计

  1、利用工具书疏通文字:熟读课文,查找资料了解陶渊明其人其事。

  2、自我选圈重点词句。如“误落”、“尘网”、“樊笼”等。

  3、初步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通过预习使学生在课前进入陶诗所营造的氛围,为学习本文理解作者的情感作准备。

  作业设计

  1、评论陶渊明的形象。

  2、用现代的观点看陶渊明的归隐。

  板书设计

  官场田园

  误落尘网自得其乐

语文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看云识天气》是人教社中语室组织编写的三年制初一语文上学期第四单元第二篇课文,本文是一篇生动的科普文章。主要是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以及看云识天气的基本经验。文章紧密联系生活,语言生动形象,表述层次明白清晰,很适于作为典范文章进行阅读教学。学生不仅能从中学到相关科学知识,还能培养独立阅读能力,并且更能养成在学习中细致观察生活、乐于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学习的革命》一书中指出:“在教育领域,一个主要原则是:人们对喜欢的东西会学得最好,用所有的感官学会学得更快。”这篇课文我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从学生的生活本身和经验出发,让学生带着社会生活的体验走进课堂,经过小组学习和师生互动,在成就自我当中让学生带着在语文课堂上的收获走向生活实践。

  二、说学情:

  《看云识天气》一文,选取的对象是学生们熟知的一种自然现象——云,对于这一熟悉的自然现象所包含的科学知识,初一年级的学生们关心的甚少,了解得甚少;再者这篇文章也是他们初次接触说明文,对学习说明文没有经验上的储备。但他们有一个突出的优势就是活泼好动、争强好胜,并且愿意合作,善于合作,乐于探究,因此本篇文章学习起来,没有什么太大的阻碍。

  三、定目标: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学生本身已经具有的生活经验及本单元的特色,努力促使学生达到这样的三维目标:

  1、知识和能力:本文的知识性强,但并不深奥,所以在本文的学习中要注重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技信息的能力,归纳和概括知识要点的能力。本文的语言也很生动,因而在学习中要教给学生善用修辞、善用描写、善用谚语等写作手法。本文的结构层次条理清楚,学生中要教给学生环环相扣、有条不紊的构思方法。

  2、过程及方法:教师在教此文时,要改变过去那种拿起书就说这是一篇说明文的这种传统的旧的.教学方式,因为新课标、新教材明确要求要淡化文体,学习中应练习快速阅读,准确概括各段要点的能力;练习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练习学生拓展思维,积累的能力。在学习中,要让学生当主人,让学生充分动起来。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本文要善于引导学生能细心观察自然界中万事万物,从而激发学生去了解自然,研究自然,探索自然的兴趣,调动学生对大自然无比热爱的感情,为学生今后从事科学研究奠定坚实的感情基础。

  四、析教法:

  这是一篇科普文章,它有其自身特点,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因此在教学本文时,教师要尽可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从读中获取信息,从读中探究科学知识的神奇与奥秘,从读中体会生动活泼的语言的妙处,从读中开启学生的思维,由此及彼展开丰富的联想。这里所说的读是要真正地读进去,读法多样,快速默读与大声朗读、齐读与个别朗读等。快速默读主要是让学生能够准确归纳概括知识要点,大声朗读主要是让学生体会本文语言的生动性,齐读是为了体现语言的节奏美,个别朗读主要是为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当然,除了读这种方式以外,说也是一种很重要的方式。从说中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从说中锻炼学生的胆量,从说中获取教材上所没有的课外知识。总之,在说中培养学生自主、大胆探究的能力,从而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本篇课文的教学用四个步骤来完成。

  (一)激发学习兴趣,揭示学习内容:

  激趣是一个教学中不可小觑的环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再大的困难他也愿意去克服,学起来自然主动积极,而且学习效果也好。激趣的方式灵活多样,讲故事、猜谜语、听歌曲、看挂图等不一而足。在教学本文时,可启发学生猜以下有关自然现象的谜语:“大哥最爱跑,二哥最爱哭,三哥最爱叫,四哥把灯照,五哥摸不清,模样最花哨。”并由此谜语顺畅引出新课学习《看云识天气》。

  (二)师范读课文,学生储存重要信息:

  科普文章的学习,主要是让学生获得知识,而知识的获得直接让学生在书上找,培养不了学生的能力,老师读,学生听,这样可以培养训练学生听的能力,也能让学生注意力集中,培养迅速提炼主要信息的能力。

  可这样设计此环节:教师范读课文,学生不看书,专注的听老师读的内容,并随时记下听到的内容要点,然后全班交流听记情况,交流时,教师适时地有针对性地进行强调或补充。

  (三)快速浏览,巩固获得的信息,准确概括内容要点:

  以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认真阅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认识理解,并列出内容提要。此环节在于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并准确感知课文主要内容,为后面的能力训练打下基础。

  具体操作方法是:让学生快速默读课文,对已经提炼的主要内容做更深入的了解,并作一些旁批,列出本文的内容提要。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各自整理的内容提要,相互学习补充。最后,每组推荐一名代表在班上发言,全班交流。

语文说课稿 篇4

  一、 说教材

  我说的课文是小学语文人教版第十二册中的《手指》。这篇课文通过写五个手指的不同特点,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以及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这篇文章的结构非常清楚,共有6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是总写手指的特点,2-5自然段是分写五个手指的不同特点,最后一个自然段又总写,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文章的语言朴实又富有风趣,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将手指的不同特点写得淋漓尽致。这样的写作顺序及写作方法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点。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一个课时完成教学任务。根据以上教材的特点以及新课标所特别关注的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能力”这三个维度的理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会读带有拼音的生词,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窈窕,堂皇,渺小,附庸,养尊处优”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五根手指的不同特点,了解作者描写手指的写作顺序及写作方法。这也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3、体会到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道理,以及团结合作的重要性,这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语言通俗易懂。是本组课文“人生领悟”中的最后一篇,我将引导学生自觉地学习,通过完成图表,读读,议议等学习方法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道理。

  因此,我将随机地引导学生进行学法归纳总结。通过其他几篇课文的内容总结,明白这篇课文的`写作意图。其次,我还将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体会这组课文表达感悟的方法。(《桃花心木》,《手指》是在文中或文末直接表达作者的情感,及直接表白的方法,给人以启示。《顶碗少年》是将说明的道理蕴含在文章之中,使人从中受到启迪。再次,我将充分利用文前的导读和文后的阅读链接,让生长阅读前明确阅读任务,阅读后,在课文链接的指导下,加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三、 说教学过程

  (一)、从导语入手,明确阅读要求

  1、板书课题《手指》,今天,我们来学习丰子恺先生的散文《手指》。正如单元导言所说,平凡的事物常使人有所感悟,受到启发。

  2、引导全班读“导语”,明确学习任务。

  (①五个手指各有什么特点,②手指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3、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二)、学生自读,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完成表格。

  1、检查读书情况,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

  2、指名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可以用“首先 接着最后”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引导学生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找出文中的总起句。

  4、本文章表达方法上与其他几篇课文有什么相同或不同的地方。

  5、学生小组合作自主学,完成表格。

  (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力量,长文短教,通过一张表格把文章的重点问题明朗化、简单化,让学生在完成表格的同时,加强对手指各自特点的认识,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三)、集体反馈,深入探究,体会写法

  1、指名反馈表格中的内容,师适当引导。

  2、师引导学生体会本文的表现手法

  观察表格,结合课文内容想想:作者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引导学生从表格中的“吃苦”,“窈窕”,“秀丽,样子可爱“等词语体会文中拟人化的手法。)

  通过观察表格,体会出文中的对比手法

  (长处——短处,五指之间的不同特点对比着来写)

  3、作者说:“却无爱憎在其中”,真的没有爱憎倾向吗?谈谈不同的看法。

  如果你是五指中的一员,你愿意做哪一个手指,为什么?以此来发散生动思维、活跃他们的思想。

  (在此过程中,注重个性的理解,随机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窈窕,堂皇,养尊处优”的意思。)

  4、教师导读:是呀,正如作者所说——(屏幕出示) “手指上的五指,我只觉得姿态与性格,有如上的差异——美丑之分了。

  (四)、拓展延伸,迁移运用

  师创设情境:一天,五指发生了矛盾,他们为什么会发生矛盾?结果又怎样呢?请你也仿照本文拟人的手法来编写一个童话故事,让人从中感悟生活,获得人生启示。

  (这既是对全文写法的练习,也是让生从写作中加强人生感悟,明白本文的写作意图,这也将达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五)、总结课文:引读阅读链接,是的人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团结起来力量就会更强,就是丰子恺先生从手指上得到启示。有位诗人又是这么赞美手的!齐读阅读链接。丰富对手的理解

  ①齐读最后一自然段,②师小结课文

【语文说课稿】相关文章:

《语文》说课稿05-24

经典语文说课稿12-01

语文优秀说课稿11-05

语文说课稿11-06

语文《赵州桥》说课稿07-14

语文优质说课稿05-20

语文《荷花》说课稿03-12

语文说课稿03-25

语文春酒说课稿03-16

语文《水》说课稿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