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说课稿初中

说课稿初中

时间:2022-06-25 02:01:53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选】说课稿初中4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初中4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精选】说课稿初中4篇

说课稿初中 篇1

  一、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所讲内容----网络安全教育是整个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问题出的最多的一部分,青少年独特的心理特征更容易受到网络不良文化的伤害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合理利用网络,这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要求学生懂得安全使用网络的必要性,通过让学生经历身边案例的分析过程,使学生体会网络成瘾的危害,熟悉网络成瘾的特征及预防方法,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归纳能力、应用意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作为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信息技术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方法、思想、意识。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归纳总结,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对未知知识探索的能力及判别能力。提高对不良诱惑的免疫力。

  3、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让学生认识到网络成瘾的危害,并从中学到正确使用网络的方法。安全利用网络。

  (2)难点:使学生有针对性的避免网络成瘾及解决办法。

  二、学情分析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既有无可替代的功能也有安全陷阱,他们正处于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容易受到网络不良诱惑和伤害,如何引导他们正确的使用网络,这对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是非常重要的。

  三、教学理念和方法

  1、教学理念

  (1)教学以贯彻探索、体会、讨论、总结的以学生为主体素质教育理念。

  (2)树立以学生为本位,尊重主体性、承认差异性、关注发展性、鼓励创造性的学生观。

  (3)树立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学习、学会创造的终身教育理念。

  2、说教法

  根据本节课内容的特点和中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学生上网实际,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选择“创设情境教学法”和“讨论法”,结合实际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营造自

  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氛围,共同在思考、观察、讨论、验证与交流中自然得出结论的方法

  3、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在学习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能动作用,所以本节课学生主要采用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要形式的“探究学习法”, 以学生讨论为主,力求体现课堂教学的主体性、合作性、互补性。 通过小组讨论、师生共同总结、扩展研究等方法达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播放现代网络科技的发达及应用功能。

  互联网功能的使用:玩游戏占62%;使用聊天室占54.5%;收发电子邮件占48.6%;下载储存网页占39.7%;使用搜索引擎占25.0%;订阅新闻占21,9%;网络电话占14.7%;网上寻呼占14.3%;制作和更新个人网页占12.6%;上传文件占9.4%;公告板(BBS)占9.2%;代理服务器占2.3%。

  2、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网络是一个信息的宝库,同时也是一个信息的垃圾场。网上各种信息良莠并存,真假难辨,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网上色情、反动等负面的信息屡见不鲜。同时,网络的互动性与平等性,又使得人们可以在一个绝对自由的环境下接收和传播信息。这些不良信息对于身体、心理都正处于发育期,是非辨别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选择能力都比较弱的中学生来说,难以抵挡不良信息的负面影响。

  案例一、中学生上网过度猝死

  案例二、 福建五少年为上网杀死同学勒索20万 警方缴获军用shou枪

  案例三、【病毒与黑客】

  案例四、网络暴民秦火火

  案例五、由网聊引起的血案

  案例六、广东深圳“1009”特大网络赌博案

  总结

  (1)网络利大于弊。网络非洪水猛兽,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发明之一,应正确、全面地对待上网的.利与弊。

  (2)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做有意义的事情,文明、安全、健康上网。

  (3)如有网瘾,多参加各类活动,丰富业余生活,循序渐进少地上网的时间,如严重需尽早到医院诊治,必要时可安排心理治疗。

  3、观察特征,深入探究

  根据网络成瘾的特征,深入探究,深刻了解网络成瘾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摧残身体,影响健康 2、心理受损,人格异化

  3、滋生是非,扰乱治安 4、影响学业,贻误终生

  5、安全隐患,危及生命

  4、范例解析,深化新知

  传说古希腊有一个海峡女巫,她用自己的歌声诱惑所有经过这里的船只,使它们触礁沉没。智勇双全的奥德赛船长勇敢地接受了横渡海峡的任务。为了抵御女巫的歌声,他想出了一个办法:让船员把自己紧紧地绑在桅杆上,这样,即使他听到歌声也无法指挥水手;并让所有的船员把耳朵堵上,使他们听不到女巫的歌声。结果,船只顺利地渡过了海峡。

  5、畅谈收获,归纳总结

  根据学生的探讨结果,教师归纳总结出戒除网瘾的切实可行的好方法。

  解决网瘾的办法

  想要摆脱网瘾,就得先要评估网瘾的程度,再采取相应的办法。根据网瘾深浅的不同,可以分为3个级别。

  1级:对网络有所依赖,但程度较轻,或成瘾时间较短,此时治疗大有可为。

  2级:对网络的着迷,已经对学业和人格成长造成显著的负面影响,此时的治疗就需要一些时间。

  3级:病理性的网络成瘾,属于最严重的网瘾状况。

  网瘾的治疗方法

  除了求助于专业医生及机构,帮孩子有效戒除严重网瘾之外,父母也可在家中,辅佐孩子一步步地摆脱网瘾还要充分利用社区活动达到目的。

  五、作业及教学反思

  作业布置,延伸新知

  1、抗拒网络诱惑的计划

  2、我受网络诱惑的表现

  3、目前给我带来的不良后果有

  六、教学评价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深刻了 解到网络成瘾的危害,并从中吸取教训,引以为戒,告诫自己不要重蹈覆辙,把全部精力放在学习上,力争做一个好学生,好公民。

  在教学过程中我力求体现以下三个特点:

  1. 贴近生活,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学习

  2. 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兴趣中自主学习

  3. 开放课堂,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索学习

说课稿初中 篇2

  各位评位老师,下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平面镜》。《平面镜》是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单元。现就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等四方面谈谈对这节课教学的一些设想。 *VV.6h

  一、说教材

  1、地位和作用

  平面镜生活中比较常见。平面镜在本章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既是光的直线传播延伸,又是光的反射的铺垫。因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正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引起的。可以说,平面镜在光现象这一章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甚至在整个几何光学中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W %vr"C

  2、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理解平面镜中像的主要特点,知道实象与虚象之间的区别,了解平面镜在实际中的应用。 4;8"d3A

  (2)能力目标

  经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过程,学习通过观察提出假想,制定探究计划,动手操作,搜集证据和分析概括等多方面的研究能力;在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分享探究成果,并初步养成甄别假设、调整探究计划的意识。 #e4Vrf

  (3)德育和情感目标

  通过探究物、像和镜面三者之间的关系,领略平面镜成像中的简洁对称之美,体会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喜悦,增进了解平面镜成像原理的好奇和欲望。 ++)]1t|

  3、重点和难点

  重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难点:对虚象概念的理解;探究活动中的难点是如何确定平面镜中像的位置

  4、教材处理

  采用“统放结合”的半开放处理思路(学生对“虚象”和“虚象的位置”的理解普遍感到困难,所以要“统”;对于平面镜成像的其他特点采取“半放”的方法;对于平面镜成像的次要特点采取“全放”的方法)

  5、设计思想

  (1)通过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领略物理课教学的特点和魅力。

  (2)课的重点是:在“探究”和“设计”的过程上,“如何探究像与物是否等大”(实验目的)→怎样比较虚像与物的大小→找一个跟物体完成相等的物体(替身物)与像比较大小→怎样才能同时观察到像与替身物→把平面镜改为白玻璃(实验基本思想方法),从而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训练和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技巧性,开拓学生思路,对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方向性进行训练,培养其发散思维能力。

  二、说教法

  1、教学方法

  (1)探究法(学生自主探究实验);(2)引导发现法(学生实验时,教师在教室内走动,引导学生完成实验);(3)演示法(学生完成实验后,教师在讲台上再完成一遍);(4)实验法。

  2、教学手段——板书、学生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

  三、说学法

  探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两人一组,相互配合)

  四、说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提出问题:照镜子平面镜能成像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新课教学

  1、提出猜想: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教师不做任何暗示,让学生充分想象)

  [学生讨论、归纳]可能有下列猜想:(允许有不正确猜想,这有利于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

  (1)成虚像;(2)像与物等大;(3)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4)像与物左右相反;

  2、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如何来探究像与物的大小是否相等呢?[明确探究目的]

  [老师给学生思考空间,学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

  我们采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像与物是否相等呢?[设疑]——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明确探究方法]——找一个跟镜前物体完全相同的物体[替身物体]与像比较。

  3、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同学们找桌子上的器材试试看,行不行。[白玻璃放在抽屉里]

  ——用两支相同的笔。

  ——用两只相同的棋子。

  同学们成功了吗?有什么障碍?

  ——从平面镜的正面看见了像,想把“替身物体”放到平面镜后面的像位置上,从平面镜的背面,只看到“替身物体”,而看不见像,所以无法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为什么像不见了呢?[学生:思考、讨论]

  ——平面镜成的像不是真实存在的。

  有没有真实存在的像,你们见到过吗?

  ——小孔成像,像是有光线投射到光屏上形成的。

  ——投影仪投射到银幕上的像。

  ——电影院放映机投射到银幕的像。

  ——树林里地面上圆形的小光斑就是太阳的像。(通过翔实的例子来证实有真实存在的像)

  平面镜成的像是不是有实际光会聚而成的呢?(设疑,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不是的,平面镜的背面有一层漆,光线是不能透射过去的。

  [小结] 好!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能够用光屏接收到的像,我们叫它实像,而平面镜成的像是光屏接收不到的,不是真实光线相交而成的像,所以叫作虚像。怎样才能同时看见像和“替身物体”?

  [学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

  ——要同时观察到像和替身物体,必须要让物体通过镜面的反射光线和替身物射出的光线都能进入人眼。(教师在此可作适当解释“光的反射”,具体下面要学习)

  好![激疑] 我们看见物体(棋子)在平面镜内成的虚像是由于物体射出光线(或反射)经过镜面的反射进入人眼的。怎样才能同时看见镜后的替身物呢?

  ——必须使平面镜后面的替身物射出的光线透过平面镜进入人眼。

  非常好![激疑] 那么现在镜后的替身物射出光线为什么没有透过平面镜进入人眼?

  ——被涂在平面镜后面的漆挡住,光线无法透过平面镜。那么怎么办?

  ——把涂在镜后的漆刮掉。

  想一想,有没有其它办法?

  ——换成平滑的白玻璃做。

  好!现在我们拉开抽屉,拿出平滑的白玻璃,再选择器材试一试实验。[学生选择器材实验]

  同学们实验过程中有没有困难和问题。

  ——像较弱,看不清。

  同学们,棋子的像比较弱,看不清楚,你有办法让物体所成的像明亮起来?

  ——增强光的亮度(照度)。用点燃的蜡烛做。

  同学们,试试看。

  [学生选择器材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存在两个问题:

  Α、实验时间长,点燃的蜡烛烧短了,像比替身物短了;Β、蜡烛不容易放置,有倾斜、有倒下,不易操作]

  同学们实验过程中有没有困难和问题。

  ——点燃的蜡烛时间长烧短了,像比物短。

  ——蜡烛不容易放竖直。

  ——蜡烛容易倒下。

  想什么办法改进实验呢?打开抽屉中纸盒看看里面有什么器材。[抽屉纸盒里藏有两把手电筒]

  ——用手电筒作为物体,代替蜡烛。

  你们再试一试看。

  [有的学生没开亮做,像较弱,看不清;有的学生开亮手电筒,但灯光竖直向上射出同样效果不好]

  同学们,手电筒的像为什么比点燃的蜡烛的像弱;看不清楚,动一动脑筋,有没有办法使手电筒成的像明亮起来?

  ——把当作物体的手电筒开亮,并把手电筒的头旋下来做。

  对,这样可以增强光的亮度。再来试试看。

  [启发]作为替身物的手电筒(没开亮的)应移到什么位置上。

  ——直到看上去它与开亮的手电筒的像完全重合。

  [学生的主动积极探索实验,几经挫折,实验成功后表现出了异常喜悦的成就感。

  平面镜成的虚像与物体的大小?

  ——等大。

  4、实验验证: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它们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把上面实验放在白纸上做,只要记录两手电筒和玻璃的位置。改变开亮手电筒的位置,重做上述实验两次。如图3,用不同颜色的笔记录每次实验中两手电筒的位置。

  分析实验记录:

  (1)量出每次实验中两把手电筒到玻璃板的距离。

  (2)连接每次实验中两把手电筒的位置,观察连线与镜面的关系。

  [得出实验结论]

  5、交流与评价:

  (1)、同学们各自的探究结果是否相同?

  (2)关于平面镜成想的特点还有那些猜想?准备怎样去验证它?

  学生课后自己探究:

  (1)改变物体与平面镜的距离,像的大小是否改变?

  (2)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左右相反的吗?

  三、课堂小结:

  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成虚像;(2)像与物等大;(3)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4)像与物左右相反。

  2、科学探究的过程包括以下要素:

  (1)提出问题 (2)猜想与假设 (3)制定计划与设计试验(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5)分析与认证 (6)评估 (7)交流与合作。

  四、布置作业:

  写出简单的探究报告(包括探究的问题、探究的过程和探究的结论)

说课稿初中 篇3

  一、说教学背景

  1、说教材分析:

  我所说的教学内容出自首师大版小学《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灿烂的历史文明》中的第四课。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属于历史常识,是从灿烂的历史文明角度来看世界。具体到《我国古代的丝绸之路》这一主题,包括两部分内容,其一,古老的丝绸之路,其二,丝绸之路上的友好使者。在两部分中又都包含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内容,我把本主题从新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两部分进行教学,每部分中都介绍路线的开通、丝绸之路上的经济文化交流和丝绸之路上的友好使者。我将有关陆上丝绸之路的内容(即丝绸之路的路线和友好使者张骞、玄奘的故事)做为第一课时,也就是我今天说课的内容。

  这样做,能在第一课时中既让学生清楚认识丝绸之路及丝绸之路上的友好使者,又能在学习过程中给予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在第二课时的时候孩子们能应用第一课时中用到的方法进行自主学习。教师是以一种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的身份出现,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2、说学生分析:

  五年级学生对社会现象开始关注,开始有独立见解,但仍有片面性;好奇心有所增强,对新鲜事物开始思考、追求、探索。学习的兴趣更为广泛。

  他们已经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接触了一些相关的信息,他们对丝绸之路这个名词有印象,但是不太清楚丝绸之路到底是怎么回事,他们对丝绸之路上的友好使者张骞也是知其人但是不太知其事。因此本节课上,既要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又要利用学生的这种浅显的已有知识经验,充实和丰富学生对丝绸之路及丝绸之路上友好使者的认识。

  3、说教学方式与手段: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生的认识,本课时采用“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二、说教学目标:

  目标确立的依据: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使学生“简要了解一些人类的文明遗产,激发对世界历史文化的兴趣。”“知道我国是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感受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萌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倡导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为学生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依据以上课程标准的要求,依据本课教学内容特点,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通过读图查找、听、读故事、小组交流、说感受等方式,使学生知道丝绸之路及丝绸之路上的友好使者张骞、玄奘;培养学生读图及分析信息资料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体会丝绸之路开通的艰辛及开通的重要意义,认识、理解不同文化的交往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体会平等、友好往来的重要。

  在以上教学目标中,本课时教学的重点有两个,一是,知道丝绸之路的简单知识,二是,体会张骞开通丝绸之路的艰辛和重要意义。第二个重点也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三、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我通过以下五个环节完成。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我使用的是“看图片说一说”的活动,我出示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物品,让孩子们认识就说出名字,从学生生活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利用顺序效果)

  2、“你们知道吗,它们在过去还有一个名字,一起看看!”(遮挡功能的使用),让孩子们再读一读。这时孩子们会很自然的想到:他们为什么还叫这样的名字啊?在孩子们表达出他们的这种感受后,我说“它们这样的名字和它们的来历有关系。”

  3、(下拉图6)指图说明:“它们来自我国古代的胡人生活的地区,在我国古代称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为胡,来自那里的东西就被称为胡瓜、胡豆了。古时候,还把玉门关以西、葱岭以东的地区称为西域,也就是现在的新疆及其以西的地区。”进而提出问题“那么在古时候,这些胡人的物品是怎么来到中原地区的?”

  引出本课的重点学习内容丝绸之路。板书:丝绸之路。

  4、通过和学生的谈话“关于丝绸之路,你知道些什么?想知道什么?”了解学生对本课学习内容的认知程度。

  (用学生熟悉的物品图片引入,激发兴趣,开始新课的学习。)

  第二个环节,认识丝绸之路,是通过看路线图,查找、交流的活动完成的。

  1、我充分利用了课本提供的丝绸之路路线示意图(图7),将图提供给学生,并引导全班学生共同交流“看图的时候,我们应该先看什么”(明确看图要先看清图的名字、图上方向、图例,然后再看图的具体内容,),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图习惯。你从图中获得哪些信息?组织2人一组的学习。

  2、学生展示学习成果:

  (本环节教学是在学生2人一组的自主读图活动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使学生获得丝绸之路的出发地、到达地,丝绸之路到达的范围等知识。培养学生读图,从图上获取信息的能力。同时,教师补充到“丝绸之路全长有7000多千米,联系了中亚、西亚,最远到达欧洲、非洲的一些国家,是一条线路长,范围广,所到的地方多的道路,它是联系东西方的重要通道。”从而落实了本课的第一个教学重点。)

  第三个环节,了解丝绸之路上的友好使者,是通过听故事、读故事、讲故事这样三个活动完成的。

  1、听故事前,先用课件出示图8,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张骞这个人,进而利用白板的书写功能:张骞手里拿的叫“节”,节是代表使者身份的信物,使臣持节就表示是国家派出去的,现在“使节”一词还在使用。(通过此介绍,使学生感受到我国古代文明对现在的影响。)

  2、“张骞被称为丝绸之路上的友好使者,你知道为什么吗?”引领后面的学习。

  3、讲故事,教师就结合图9讲述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故事。让学生听故事时带着这样一个任务:“边听故事边想一想:从这个故事中你能知道些什么,你的感受是什么?”

  利用拖动复制功能,将故事中重要地方停顿,更明确张骞出使路线。

  教师在故事讲到“张骞从长安出发,向西行进,一路上他们必须走在崇山峻岭、人烟稀少的地方”时,出示图10,故意停顿,让学生此时此地设想一下:“张骞他们会遇到什么困难或危险”。帮助学生体会张骞出使西域途中遇到的艰辛。

  4、在听完故事后继续追问:张骞没有完成联合大月氏的任务,他是不是白去了?说说你的理由。

  (在本环节中,我用故事创设情境,引领学生回到了xxxx多年前,使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了解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了解张骞这个人,了解他不怕困难、信念坚定的个人品质,设身处地的理解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艰辛,培养学生分析资料的能力。突破了“张骞开通丝绸之路的艰辛”这一难点。)

  5、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学生阅读的是课本78页上“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的文字”,读后,不仅让学生说一说“知道了什么”,还进一步引导学生算一算“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距今多少年了?”出示图11,学生从图中标出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的年份公元119年、标出现在的年份xxxx年,然后在白板上进行计算第二次出使西域距离今年多少年。

说课稿初中 篇4

尊敬的各位评委位老师:

  大家好!(鞠躬)我是语文组x号考生。

  下面我将与各位分享一下我对课文《老王》的教学设想。根据新课标的理念,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和前提。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先谈谈对教材的理解。《老王》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以“爱”为主题的课文,讲述的都是普通人,尤其是对弱者的关爱。这个单元的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从课文中感悟到“爱”这种博大的感情,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

  我先谈谈我对这篇课文的理解,我认为这篇文章主要写的是作者与一位普通的三轮车夫交往的故事。文中的主要人物老王的突出特点就是命苦心善。作者就是通过写与老王平平淡淡的交往中来体现了老王的不幸之至和善良之至,不仅如此,还可看出“我”或“我们”的同情心和爱心。从深层次讲,这是不幸者对厄运中的人的爱,也是厄运中的人对不幸者的爱,这是人间至情之爱。

  二、说学情

  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我所面对的学生这样的,他们在亲情的体会上还不是很深刻,生活阅历尚浅,不容易体会到文中深深的人间之情。

  三、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因此,基于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设计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积累“惶恐、荒僻、滞笨、愧作”等词语。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老王的“苦”与“善”,把握他的性格特点。

  【过程与方法】

  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老王这个人物身上,理解他的爱心、善心、同情心,品味作者的仁爱精神。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把握课文内容,领会作者与老王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同情心和爱心。教学难点则是理解本文的主旨,体察作者的爱心;揣摩重点语句,深入领会语句的意味。

  四、说教法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我将采用品读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本课我将采用谈话导入,让学生们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生活中有没有哪个人让你难忘,或许在别人看来是微不足道的,但却做过让你极为感动,或者心生愧疚的极为难忘的事?进而导入新课《老王》这篇回忆性散文的学习。

  设计意图:之所以这样设计,能够激起大家的兴趣,引发大家的思考,并且能够很好的为讲解文章奠定情感基调。同时,联系生活实际,有利于引导学生去留心观察生活,关注生活,去感知并且珍爱生活。

  (二)诵读训练,初步感知

  诵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加强诵读习惯的培养,对领悟作者感情,品味文章语言,增强文章语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课伊始我将从指导诵读入手,首先我会示范朗读,然后通过自读、齐读自由读等方式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进行朗读。在学生读之前,我会设置以下几个问题:

  (1)了解作者杨绛及本课的写作背景

  (2)本文的叙事线索是什么?----“我”与老王的交往。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以及写作背景,既可以更好地把握课文的内容,还可以激发他们课外阅读的兴趣。

  (三)合作学习,重点感悟

  从某种意义上讲,教与学的过程就是面对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些问题可能是不被了解的现象,可能是前后认知的矛盾,还可能是需要挑战的困境。为此,在这一环节,我将出示这样几个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问题给学生,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力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设置小组讨论环节,讨论文中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以及作者一家对老王怎样,具体表现在哪些事上。这些问题的设置将学生引到文中的细节,深入文本,体会细节的张力,感悟作者对不幸者的同情和关心。

  (1)作者一家对老王怎样?具体表现在哪些事上?又表现出他们具有怎样的品质?

  (2)这篇课文叙述的事情较多,作者是怎样组织的?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3)作者夫妇已经很关心老王了,为什么还在结尾说: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4)深入分析老王这一人物形象

  作者回忆了老王一生中哪几个生活片段?体现老王什么样的性格?这些片段按什么顺序来安排的?

  请用“老王是一个_______________的人,表现在_______________。”的形式表达出来。

  设计意图:这个题目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归纳能力,又紧扣文本,且加深了学生对老王这一形象的理解。

  (四)拓展延伸,发散思维

  在社会生活中,应愧怍的仅是作者吗?这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呼声?

  设计意图:这三个题目逐层深入,既让学生感受到作者的善,感受作者对不幸者的同情和关心。又激发学生的爱心,领会本文的主旨。这进一步深入了对文本的理解,也强化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体现了本文教学的重点。

  (五)小结作业,巩固提高

  课堂小结是对本课所学知识的巩固,我会着重引导学生从老王的形象出发,谈谈自己学了这篇文章的收获。通过小结,了解学生对于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课后作业是教与学的交汇点,是与课堂内容的对话。我希望通过作业的布置,强化学生对本文的理解,并能实现知识的迁移。基于此,我设计一个开放式的作业:试以老王为第一人称,改写文中老王给“我”送香油、鸡蛋这一部分。这样设置达到“课虽下,味还在,趣仍浓”的目的。

  六、说板书设计

  这堂课的板书设计,主要由讲解的重要内容构成,直观简洁,结构清晰,突出了本堂课的教学重点。

  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如有不当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鞠躬擦黑板)

【说课稿初中】相关文章:

初中物理说课稿02-16

初中的地理说课稿03-07

初中物理说课稿09-21

初中地理说课稿07-21

初中数学的说课稿02-16

精选说课稿初中六篇01-05

初中数学优秀说课稿06-27

初中音乐说课稿04-27

人教版初中物理说课稿06-15

初中数学说课稿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