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2-06-24 18:48:34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选】说课稿汇总九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选】说课稿汇总九篇

说课稿 篇1

  【设计理念】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因此,新时代人们对教育的要求不再是以获取知识为重点,开始转向追求个体的自由。人们要求教育提供个体发展的广阔空间,高效率的认知新事物、获取新知识的方法,科学的思维方式,有效地改进学习方式和工作方式的途径,使他们达到能在终身学习中不断认识自我、调整自我、提高自我、拓展自我,从而适应并推动社会发展的目标。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成为当今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

  小学语文作为基础教育一门重要学科,其听说读写领域中含有大量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培养的因素,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挖掘这些因素,进行系统训练,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勇于质疑、探索的品质。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综合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力呢?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实行语文课程改革以来,笔者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学生综合性学习的要求,在积极开发课外资源的同时,也充分挖掘、利用“书本知识”及“现代网络技术”,沟通课堂内外,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黄山奇石》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所设计出来的一次由“书本知识”走向“综合性学习”的典型课例,力求体现综合性学习的四大特点:开放性、自主性、实践性和探究性。所以,在实施过程中,可充分借助网络,让儿童参与收集资料、发现问题、主动学习和思考、独立判断,养成主动性地、创造性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并开始学会思考自己生活的意义,在学生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设计思路】

  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内容也是为学生服务的,所以我在课前就让学生与我一起去搜集资料,并整理归类。这样既是一种能力的培养,也激发了孩子们参与的兴趣。由于学生没有汇编的能力,在网络教材中也想设计一些新颖的东西,所以第一次由学生们邀请计算机老师协助。

  2、问题是综合性学习的核心,是凝聚、汇集、激活学生知识技能的“触发点”。问题的产生,依赖于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感悟、把握和理解。语文学科的有些课文内容不是学生能直接面对的现实生活,这就需要我们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创设问题情境。

  在本文中,学生在提问阶段便可通过阅读网络教材,在脑海中再现黄山的真实场景,通过网络技术,把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从而创造出足以让学生提出问题的.情境。

  3、探究问题阶段,我通过网络教室、教学网络、网络教材等,构建出一个研究的平台,开展伙伴间的合作学习,提供一个场所,实现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交流,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影响,从而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构建。在这个环节中,着力培养学生利用网络教材提供的资料阅读课文、解决问题的能力。

  4、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要想把自己的想法和作品展示、发表出来,会受到时空和途径的制约。所以我便在最后创造、运用阶段借助信息技术给学生虚拟一个展示自己的生活空间。从而真正展现了综合化学习的风采,也满足了学生的需要,提高了自我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5、第二次创造性的搜集、整理、汇编作品,我放手让学生独立去做,教师只给适当的帮助,与第一次截然不同的原因旨在让学生在一个较长的实践过程中掌握“利用网络搜集、整理资料;将资料进行内化积累;将自己的亲身体验与搜集的资料进行整合”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教学过程】

  一、收集资料,齐制网络教材

  1、收集阶段:

  课前,教师与学生共同去搜集有关黄山的各类资料,可以是图片、文字,也可以是影片、录像。

  2、整理阶段:黄山奇石》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所设计出来的一次由“书本知识”走向“综合性学习”的典型课例,力求体现综合性学习的四大特点:开放性、自主性、实践性和探究性。所以,在实施过程中,可充分借助网络,让儿童参与收集资料、发现问题、主动学习和思考、独立判断,养成主动性地、创造性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并开始学会思考自己生活的意义,在学生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由学生将所集资料进行整理归类,如:

  分成怪石、奇松、云海、温泉、天下第一奇山等。

  3、制作阶段:

  让孩子们自己去邀请计算机老师帮助汇编资料,协助制成网络教材,根据学生分类,把课文内容与黄山的资料进行链接,只需在分类词上(如怪石)轻松一点,就进入集文字、图片、影片于一体的丰富的网页中。

说课稿 篇2

  一、 教材分析

  《看不见的爱》是一篇很感人的文章。淡淡的情节,淡淡的语句,让人感受到的却是一股激情涌动的爱的暖流。一位母亲为了让自己的盲孩子能像普通的孩子一样地玩耍——打弹弓,耐心地陪伴孩子,并鼓励孩子“总会打中的”,凡事的关键是“做了没有”。最后,孩子终于打中了目标。相信这位母亲对孩子的激励将会伴随孩子的一生,让孩子在成长中面对现实,做任何事都应锲而不舍,直到成功为止。

  作者在描写时,对母亲的描写着墨很淡,母亲始终是“安详地微笑着”、“轻轻地说”、“平静地说”,这是一位有着博大胸怀的母亲,她的内心是不平静的,她把她的爱蕴含在那些似乎是不经意的言行中,这爱是那么的深沉和了不起。

  本课出现了三位人物,“我”、母亲和失明的孩子。以“我”的心情的变化贯穿整个事情的发展过程。“我”心情的变化的原因和失明的孩子在打弹弓过程中所表现的惊人的毅力,这些都与母亲的言行有关。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母亲的信任鼓励、坚韧执着,使盲孩子增添了信心和战胜困难的勇气,最终逾越了在常人看来难以跨过的沟坎。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课文告诉我们有一种母爱如轻风细雨,如婉乐柔歌,看不见,摸不着,但隽永、绵长,渗透在我们的心灵中,伴随着我们成长的每一步。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预习能力,学生能通过预习,初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所以在教学中用检测学生预习情况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从而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学生已经在前阶段学习了几种详细复述课文的方法,四年级下学期对复述课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单元的重点训练目标是简要复述课文。由于学生复述课文还有困难,在教学中,为了分散这个难点,首先让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抓住“我”的情感变化与母亲的言行有关这条线索,给学生铺设简要复述课文的“台阶”。

  同时,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继续关注,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语言实践中感悟、体会课文的内容和情感,并适度渗透语文知识的学习,使学生的阅读和表达的能力得以同步提升。

  三、关于教学目标的制定

  目标一:自主认识生字,积累“怔住”、“沉默”、“犹豫”等词语,在阅读中体会“轻轻地”、“安详”、“微笑着”等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

  课文语言通俗易懂,学生通过预习,基本能掌握生字字音、字形。“弹”是多音字,要提醒学生注意。在教学中通过朗读理解“轻轻地”、“安详”、“微笑”等词语的含义,感悟在母亲轻柔的动作中,在平静的神态中,蕴藏着浓浓的,沉甸甸的`,能激励孩子一生的母爱。

  目标二: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恰当的语速语调。

  “读”是为了读懂内容,感悟母爱的伟大,积累文本语言,本文的“读”更为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简要复述课文)作准备。品读母亲言行的句子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重点,母亲的言行看似平淡,但言行举止都浸满了浓浓的、不寻常的母爱,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抓住这些关键的言语细细地品读,让学生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感悟文本,从内心深处与作者的思想情感产生共鸣,从而感受母爱的伟大和神圣。

  目标三:以“我”的感受为线索,进行简要的复述。

  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简要复述课文,所以简要复述既是本课的教学目标,也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始终坚持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教学原则,引导学生以“我”的感受为线索来复述。通过复述课文使学生将文本语言内化为自身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并进一步加深理解。

  目标四:从母亲耐心地陪伴、激励盲孩子打弹弓,最后终于打中目标的事中,体会到母亲执着、坚韧的爱,知道做任何事都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说课稿 篇3

  说教材:

  《牙齿刷得白又白》这个活动主题选自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内容。它所处的单元是一个以“让我的身体更棒”为主题的教育单元,包含“坐立走,有精神”、“爱清洁,讲卫生”、“伸伸腿,弯弯腰”三个活动主题。本单元总目标:知道初步的健康常识,养成正确的坐、立、走姿和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了解常见的卫生保健设施的作用,并能在成人的指导下利用;了解一些基本的锻炼身体的方法。《牙齿刷得白又白》是“爱清洁,讲卫生”中的一个小主题,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牙齿,认识牙齿的重要性,养成早晚刷牙的好习惯,让他们终身拥有洁白健康的牙齿。

  学情分析:

  本课是针对刚刚上二年级的小学生设计的,正处于换牙期的他们自我的意识发展迅速对自己的身体充满了好奇和关注。他们对于自己的牙齿有一定的认识,也知道自己正处于换牙期,对于牙齿脱落这一生理现象还比较紧张需要成人的帮助,同时他们在如何保护牙齿方面的知识还比较缺乏,部分学生没有养成爱牙护齿的卫生习惯。因此,本课的教学旨在一系列的活动中让学生了解自己的牙齿,对换牙有正确的认识,获得更多的保护牙齿的知识并逐渐养成正确的护牙习惯。

  说教学目标:

  介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结合学生的实际认知,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出发,将本课的目标定为以下三个

  1、让学生了解牙齿的部位和名称,知道龋齿是怎样形成的,并了解爱护牙齿的一般常识。

  2、掌握正确刷牙的方法。

  3、通过本节课学习让学生懂得养成良好的爱护牙齿习惯的重要性,保护好自己牙齿。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

  2、难点:懂得爱护牙齿的重要性,培养爱清洁讲卫生的习惯。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1、牙齿模型和了解我们的牙齿的课件。

  2、醋泡鸡蛋实验的相关物品。

  3、正确刷牙的演示课件。

  (2)学生准备:

  1、每人一面小镜子。

  2、每人准备一把小牙刷。

  说教法:

  《品德与生活》课程倡导“积极引导儿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获得基本的健康意识和生活能力。”在本课的教学中,力求做到:

  1、根据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实际认知,努力创设开放的教学环境,以探究式学习和直观的情景教学为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课堂充满人文精神的氛围。以体验式学习为主要形式进行教学,使课堂气氛轻松、和谐、活跃,把知识寓于活动和感性的认识之中,做到情理交融。

  2、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课件,通过声、形、像的有机结合,创设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把“知”转化为“行”。

  说学法:

  严格遵循“以学为中心”的思路,一切的教学设计都以学生的学为基础。让学生在以兴趣为基础的探究式学习和活动中得到现实生活的体验,了解牙齿、关注牙齿健康,在师生、生生互动中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并受到启发在今后的生活中做到正确认真刷牙护齿。

  说教学过程: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倡导教师应是学习的支持者、指导者和参与者,课堂教学只有引导儿童关注和实践他自己的生活,才会成为有意义的教学。本课的教学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体验和探究式学习为主设计以下六个环节: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二)小眼睛会观察

  (三)小脑袋会思考

  (四)动动手,来体验

  (五)小巧手来实践

  (六)好习惯要坚持

  下面我依次为大家进行介绍。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兴趣是一切需求的动力。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开展有效的教学。在开课之初,采用猜谜语:兄弟生来白又白,整整齐齐排两排。切菜舂米快又快,人人吃饭离不开。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教师在学生积极快乐的情绪中揭示课题《牙齿刷得白又白》带领学生走进了解牙齿,爱护牙齿的学习活动。

  (二)小眼睛会观察

  现实生活是儿童了解自身和获得知识体验的源泉。小学2年级的孩子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已经会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联系儿童自身的生活体验设计了小眼睛会观察的交流探究活动。请学生用小镜子照一照自己的牙齿,认真观察自己的牙齿后让学生你一言我一语交流自己对牙齿的了解在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探求知识的积极性。接着出示牙齿模型请学生一起观察牙齿模型,让学生获得直观的知识体验。最后采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达仔拾牙记》让牙博士给孩子们介绍牙齿,学生对牙齿有正确的认识。

  (三)小脑袋会思考

  有了感性的认识作为基础,由听故事开展第二个活动“小脑袋会思考”。教师播放课件《打败老虎》,通过故事引起学生思考的兴趣:动物们用聪明脑想了什么办法打败了凶猛的老虎?在学生的动脑活动中,让护齿的重要性在无声中渗透进学生的大脑。

  (四)动动手,来体验

  有了充分情感认同后,开展第三个活动“动动手来体验”。将学生分成四人学习小组,分别合作做醋泡鸡蛋的小实验,让学生感知蛀牙的形成。当然,短短的时间是不可能获得实验的结果,最后的环节是老师展示提前做的实验结果,让学生认真观察被醋腐蚀了的鸡蛋壳体会酸性物质对牙齿的腐蚀让学生对蛀牙的形成有直观深刻的认识,自己意识到早晚刷牙的重要性。

  (五)小巧手来实践

  学生对蛀牙的形成有了充分的认识后,就可以开展活动“小巧手,来实践”。先让孩子们交流平时在家时怎么刷牙让学生明白护牙最重要的是早晚两次认真正确刷牙。接着播放课件让学生学习正确的刷牙方法。有了示范指导后,请学生交流正确的刷牙方法,刷牙有哪些注意事项。对正确的刷牙方法有了充分的了解后请学生拿出小牙刷亲自实践正确刷牙。学生练习刷牙后开展“刷牙我最棒”的小比赛并用“刷牙小能手”的评选提高学生操作的积极性。这一环节重在让学生亲身感受,亲自体验,进一步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认识到怎样才能保护好自己的牙齿。

  (六)好习惯要坚持

  回归生活是品德课的基本目标。通过调查了解发现学生都会在生活中刷牙,但是部分学生是不情不愿地每天完成刷牙任务,即使刷了也是草草了事。在本课最后设计了“好习惯要保持”的活动。7,8岁的儿童多乐观活泼,他们喜欢模仿喜欢唱歌,在愉悦的心情中乐于接受长辈,老师的教导。因此,教师采用听儿歌,学儿歌的活动变被动为乐动,鼓励他们在生活中养成天天刷牙,正确刷牙,认真刷牙的爱清洁讲卫生的好习惯。

  说课堂评价: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接触。”教师在课堂上不是高高在上的教者,也不单只是一个课堂的设计者而是一个引导者和倾听者。因此,在和学生的互动学习中,教师要注意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用发展的眼光关注学生并且采用适当的评价提升学生的发展,进一步提高学生求知的兴趣。

  板书设计

  早晚刷牙

  牙齿刷得白又白 正确刷牙

  认真刷牙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登鹳雀楼》是六年制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

  诗的前两句写登楼所见,诗的后两句写登楼所思。这首诗融情于景,寓理于事。全诗仅20个字,语言朴素浅显,言近旨远,给人启迪。前两句写景,诗人融情于景,营造了景色辽阔,气象雄浑的意境,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都容纳其中,显出诗人襟怀的宽大。后两句寓理于事,进一步写出诗人积极向上,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课文中配有插图,可引导学生观察想象,帮助理解诗句的意思。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古诗的要求是能展开想象,并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能感受语言的优美。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诗的特点,大纲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和技能:

  1、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3、体会诗句中词语的意思。

  过程和方法:

  1、能根据文本内容,展开想象。

  2、能结合自己的感悟说说古诗所要表达的意思。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激发孩子学习古诗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展开想象,体会古诗的思想内容。

  (四)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二、说教法、学法

  (一)情境教学法

  本诗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学生无法亲自感受。这样对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较大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通过教师声情并茂地讲故事、极富思想感情的范读及壮观的画面带学生入情入境,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情绪和浓厚的兴趣。

  (二)扶放结合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课堂教学要十分重视学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读书习惯。针对本课的特点,采用“扶放结合法”。首先扶着学生学习第一、二行诗句,教师点拨,使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运用这一方法学习第三、四行诗句,旨在教学生乐学、会学。

  (三)读中有悟,培养语感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诗传诵已久,读起来琅琅上口。教学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悟体验,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这样学生就能较好地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感受到古诗语言的优美,既培养了学生读书的兴趣,又使语言训练与情感熏陶融为一体。

  (四)合作学习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根据这种理念,本课的教学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同学相互评价等合作学习的形式,使学生在互助中学习,在合作中发展。

  三、说教学程序

  怎样运用新的教学理念,采用适当的教学策略,让二年级的学生能感受古诗的美,围绕本课的学习任务,我做了如下设计:

  (一)创设情境,理解诗题

  古诗的意境是用极为凝炼的文字来创造的,对小学生而言不易理解。因此教师必须创设情境,让学生对诗意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个总印象,为理解诗句,领会诗情打下基础。在教学时,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他们一上课就进入想学、爱学,渴望学习的境界。我是这样导入的:小朋友们,今天我要带大家到山西游玩一次,瞧(出示挂图),我们就来看看这座亭子,以及它周围的景色,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学生回答鹳雀楼)对,你们真聪明!并相机介绍鹳雀楼名字的由来,因为这首诗是作者登上鹳雀楼写的,所以题目叫登鹳雀楼,板书课题。此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已被激发,顺势导入,便可水到渠成。

  (二)初读指导

  人们认识事物要经过感知——重现——理解这样一个过程,只有感知得越具体,才能理解得越深刻。因此,我先从整体入手,让学生认真读诗句,要求学生圈出生字词,对照拼音,逐字、逐词读正确读通顺,初步了解古诗的大意。

  (三)悟读古诗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阅读教学中主要是“美”的实践。古诗教学更应以朗读,吟诵为重点。在这一环节,我将指导学生通过看图、想象、朗读的方法,使他们与诗人产生共鸣。

  1、解词看图,领会诗意

  教学古诗必须从字——词——句入手,进而理解诗人所描述的内容。教学时,我先指导学生抓住 “白日”、“尽”“入海流”等重点词语,让学生们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理解了词语的内容,进而了解诗句的意思。接下来,我又用同样的方法,放手让学生学习第三、四两行诗句,让学生了解作者的所思及所蕴含的哲理。

  这样,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主动,使学生“自得求之”,实现从老师的指导到学生的自觉的质的飞跃。

  2、展开想象,化诗为文

  想象和联想是诗的翅膀,没有想象,就没有诗。古诗中的许多词语都充满了丰富的联想,学生此时已理解了诗句,基本能用口头语言表达了。所以,我要求学生根据这首诗,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的意思讲一讲,把古诗的语言,转化成学生自己的语言,有效地培养了学生从口头表达能力。

  3、赏读古诗,熟读成诵

  在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时,我通过画面再现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仿佛自己就是诗人。这样诗中所描绘的意境,所蕴含的情感,孩子们都可能在朗读中表达出来。然后,通过让学生借助板书背诵、表演背诵、配乐背诵等多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达到熟读成诵。这样孩子的潜力就能得到发展,表现欲也得到了满足。

  (四)指导写字

  写字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之一,引导学生分析每个字的笔画、笔顺、结构是非常重要的。课标中明确1—2年级识字写字的教学目标是“喜欢写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因此在教学时,我要求学生先认真观察每个字的笔顺、笔画、结构,再给予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把字写好,并安排小组之间互相评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充分感受汉字的形美。

  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培养学生的概括性、条理性。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能直观形象地反映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对学生理解课文,背诵课文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我的板书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而设计的。

  1、前两句用一个(景)字概括,后两句用一个(想)字概括,突出了全诗的中心,是整首诗的浓缩。

  2、“/”既代表朗读时字词断开处,也表示将诗中词语分隔出来,有助于释词,理解诗文。

  3、“·”表示读重音,有助于学生朗读诗文,体会诗情。

  白日/依山/尽,

  (景)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想)

  更上/一/层楼。

说课稿 篇5

  本课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跳绳为主教材,使学生了解跳绳的多种跳法和相关知识。不但让学生掌握多种的跳绳方法,而且让学生根据已有的跳法进行自由创编,培养学生的创新力,想象力,突出新课程“健康第一”的理念,体现目标的达成。让学生将自己的跳法大胆的向其他同学展示,增强其自信心,获得成功的喜悦。通过游戏比赛的形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团结合作,自主探究,拓展思维的能力。

  一、分析教材

  跳绳是小学生十分喜欢的`一种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它是一种以下肢运动为主,结合上肢协调配合的一种身体活动,它可以通过控制动作的繁简和速度的快慢而很容易地达到调节运动量的目的,适合不同的年龄和性别。由于设备简单,不需要很大的场地,容易开展,是小学体育教材中较好的内容。通过跳绳活动能够促进学生上下肢肌肉、关节、韧带和内脏机能的发展,对于发展弹跳力、灵敏、协调性等具有显著作用。同时还可促进少儿智力、身高的增长,增强少儿心肺功能和胃肠功能。

  二、分析学生

  本次课的授课对象是小学四年级学生。他们对体育活动有广泛兴趣,喜欢学习别人的运动技巧。自信心强,但有时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还存在着任性,娇气、依赖性强、缺乏合作精神等不良心理倾向。他们团体意识逐渐加深,除对个人的竞争有兴趣外,对团体竞争也发生浓厚兴趣。开始注意教师和同学们对自己的态度。

  因此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灵活的安排多样的跳法练习,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公平竞争的气氛,留给学生一定的活动天地,让学生自由学习,在练习中得到启示,得到锻炼。多表扬,少批评和指责。同时让学生自由组合,有效的激发团队精神、合作精神,有益于各层次学生得到提高。使学生在参与活动中获得成就感,给学生带来学会的愉快,成功的喜悦,获胜了的开心和自豪,正确引导学生,弱化、扭转不良的心理倾向。

  三、教学目标:

  运动参与目标:使学生积极参加到学习中,并大胆向同学展示自己的动作。相信我能行,告别我不行。

  运动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一些用跳绳练习的方法,并了解跳绳的知识、对身体的作用、以及注意事项。

  身体健康目标:通过跳绳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体能,促进身体正常的生长发育。

  心理健康目标:在学习中充分展现自我。增强自信心和意志品质,得到成功的喜悦。

  社会适应目标:培养良好的团结协作精神。积极进取,乐观开朗。树立终身体育的理念。

  四、组织教法:

  1、在课的开始部分,我以“游戏”和常规增加学生对体育课兴趣。准备部分阶段让学生和教师都带操,多给学生锻炼机会,充分热身。

  2、让学生根据已有的跳法进行自由创编,培养学生的创新力。

  3、在教学中,我适当的参加各组的练习,加深了师生的感情,融洽师生关系,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并让同学将自己的跳法大胆的向其他同学展示。增强其自信心,获得成功的喜悦。通过游戏比赛的形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团结合作能力。

  4、而结束部分以学生玩游戏作为放松运动,陶冶情操、达到恢复学生生理和心理的目的。

  最终在五个学习领域中完成水平二的教学目标,使每位同学在本节课中都有不同的收获和进步。

  五、场地与器材准备

  1、以省时省力、提高练习密度和学生自己动手相结合设置教学场地。

  2、长跳绳20根、短跳绳8根、队牌4面

说课稿 篇6

  我说课的内容是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周庄水韵》。

  一、说教材

  这是一篇语言优美,结构合理,详略得当的游记散文。作者从不同的时间、季节入手,分三次描写了周庄水乡给人的印象,让人犹如欣赏了一幅有声有色、韵味十足的动态风景画。根据大纲及本单元的教学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并掌握写景的顺序和方法,品味本课清新、优美、抒情性强的语言,能背诵第二次游周庄的课文部分。

  情感要求:感知水乡动人的情韵,了解祖国如诗如画的水乡风貌,感受祖国河山的美好。

  重、难点的确定: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身处农村,很少游历他乡,现在的认识水平不够理想;本课的语言清新优美,修辞运用非常恰当,这些知识的积累和运用,对学生今后的写作极有帮助。同时,本文是一篇游记,学生以前接触少,对游记的写作方法不太了解,为了让学生学以致用,我确定本课的学习重难点如下:

  重点:品味清新优美的语言,欣赏周庄水韵的古典意境。

  难点:学习本课的写作方法。

  二、说教法

  如何突破教学重难点呢?我用了以下方法:

  1、 多媒体直观教学。文字毕竟是抽象的,因此我设计用多媒体展示周庄的美景,先让学生对周庄有一个清新、鲜明、深刻、直观的印象,再牵移到文字上的周庄,这样既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又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课堂活动以诵读为主。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的诵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并受到情感熏陶。

  三、教学设计

  1、观赏视频导入新课

  俗话说: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上课一开始老师就有一个责任——那就是将学生分散的思维迅速地聚拢,拉回教室,所以我设计的一个这样的开头:同学们,今天老师带领你们去旅游,我们到有中国第一水乡之称的江南古镇周庄去走走,去领略它第一水乡的独特风韵。

  多媒体播放周庄水乡的视频。舒缓的音乐,美丽的风景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来。

  2、听读感知。

  新课一开始,我又借助多媒体播放“课文朗读”声情并茂的范读,屏幕上美丽如画的周庄景色,使课文内容形象化,直观化,从而有效的吸引的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听完朗读后,要他们完成了我事先布置的感知任务:

  1)、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

  第一部分(1—3自然段):叙述周庄水乡的总体印象;

  第二部分 (4—6自然段):描述三次游周庄的情景和感受。

  2)、作者对周庄的整体印象:

  印象最深的莫过于这里的水,还有一切和连在一起的事物(这些事物指河水、波光、倒影、石桥、小舟、行人等) 。让人不由想起马致远的一句词:小桥流水人家。

  3)、作者对这样印象的评价:这样的景象,大概只有在威尼斯才能见到。

  4)、这样景象指:

  水中倒影—色彩斑斓

  水上石桥—风采各异

  水傍古镇—古镇和水浑然一体

  5)、作者三次游周庄的情景和感受分别是:

  第一次,时间是仲春,作者看到的'是周庄的雨景,水墨画;

  第二次,时间是冬天作者看到的是周庄雪后的景色,好像一幅 版画;

  第三次,时间是春夜,作者看到的是正在办旅游节的周庄,好像一幅油画。

  3、朗读感悟

  周庄之所以一次又一次吸引作者去游历,去观赏,原因在于周庄水乡多姿多彩,动人心弦的情韵所在,下面我们踩着作者的足迹,跟随作者去领略周庄的多种风韵。

  我用多媒体分别展示表现作者三次游周庄所见之景的风景图片,同时配以轻柔舒缓的背景音乐,指名三个朗读能力好的同学朗读课文有关内容作画面解说,这种三管齐下的虚拟旅游形式让学生油然而生身临其境之感,他们很快感悟出不同时节周庄风景的不同意境。

  烟雨笼罩的周庄给人一种迷离朦胧的美;冰雪融化的周庄让人领略到一种典雅古朴之美;张灯结彩的周庄有一种色彩斑斓之美。

  4、学生自读

  这一环节的设计在于让学生在自由充分的朗读课文中的精彩语段,从中品味本课准确生动的语言,增强学生语感,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角度和方法。

  学生朗读时我用多媒体播放舒缓的背景音乐,让学生能真正融进课文,读出自己的体会。

  由于有了之前的感知和理解,这一情节的设计使课堂在优美轻柔的背景音乐中书声朗朗,学生读得入情入境。当同学们读到“细细谛听,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这句时,可以想象这样一个精彩的画面:远远望去,薄雾隐隐约约,如梦如幻,恰似一缕纱巾,缠绕在少女的腰际,伴随着轻风飘荡。

  此刻,同学们已经能真正融入课本进行有创意的的个性朗读了。他们的语感无形中增强了,而且还能让同学们对游记散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5、探究写法。

  趁着同学们学习情绪高涨,思维活跃的契机,我适时安排他们探讨这篇游记的写作方法。(按照时空顺序多角度描写景物;先略后详,逐步加深描写;运用多种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描写景物)我就这样轻松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6、布置作业:

  学生讨论:作者在写了前两次游览周庄之后,为什么还要写第三次游览周庄?

  7、课堂在歌曲《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结束。周庄水乡就像这首歌中那桃花盛开的地方一样美丽动人,多姿多彩,让人向往。我们伟大的祖国到处是壮丽的河山,无论何时何地,我们大家都要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

  四、教学反思

  上完《周庄水韵》这一课后,我深深的感受到,在新的教学思潮中,传统的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课本的单一教学是远不能很好的诠释新课标的,那种单一的资源是一种缺失。我们就自觉地、迅速地完成这种观念的转变,尽可能地学会利用,挖掘,拓展并整合资源,尽可能的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去激活和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建构一个多维的教育教学新时空,一个生动无比的活力四射的创意平台。

说课稿 篇7

  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是24号选手,上机号42。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上册第20课《查找文件》,《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将其划在模块二:即“操作系统简单介绍”的教学范畴,根据我校教学情况将教学对象界定为三年级的学生。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和学法、媒体运用、设计理念、教学程序等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查找文件》是如何调用文件单元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保存文件、打开一个窗口、键盘操作、鼠标操作等操作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对原有知识内容的深化和完善,也为以后学习21课《文件操作》等内容起辅垫作用。根据小学生认知心理,结合新课标要求,本课以“玛丽邀我斗恶魔”为主线,引导学生在乐学、爱学、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学习内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浓厚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2、教学目标的确立

  鉴于此,由以上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生已有的信息素养,我依据《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用在“我的电脑中”查看的四种方式。

  2、初步会用“资源管理器”打开文件与查看文件。

  3、了解查看命令中详细资料的含义。

  4、学会应用查找程序按名称或日期查找文件。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任务驱动、小组协作、讨论交流等多中模式,使学生快速掌握查找文件的`三条途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探索过程中的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团结协作的力量;通过自己的个性创作,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自己学习的自信心;通过评价交流,学会欣赏他人。

  基于以上分析,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查看与查找文件;教学难点是:使用“资源管理器”、“查找”程序查找文件。

  二、教法学法

  为了达成上述教学目标,本着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原则我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采用情境激趣、任务驱动、启发引导、作品展示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努力做到面向全体,又能发展个性,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注重让学生理论学习与上机实践相结合,采用了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成果评价等多种方法,使学生在实践中学得真知,在探索中得到发展,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三、媒体运用

  苏亚星多媒体网络教室、自制多媒体教学课件、学生机存放“超级玛丽”的文件及有关图片。

  四、设计理念

  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主要体现以下几方面的思想:

  1、体现新课标要求,课堂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创设情境与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和相互协作能力。

  3、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课堂气氛轻松、活跃,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五、教学程序

  根据本课的内容和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结合三年级学生的实际认知能力,设计教学过程如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爱迪生曾说过“兴趣可以创造出人间奇迹”,这是有心理学依据的。对于学习来说,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就能自觉地排除内外主客观因素的干扰,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把学习当成愉快的事。在课的开始,我介绍: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位好朋友,它的名字叫超级玛丽。它的本领可大呢。请看大屏幕吧:(教师播放用FLASH做成的课件)《超级玛丽智斗恶魔》。在学生看得起劲之时,我问:你们想和它一起去战胜恶魔吗?学生的回答是肯定的。那么这个游戏就存放在你们电脑的C盘中,怎样才能找到它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查找文件。(教师板书课题)这样的情景创设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思维活跃,激发起探究新知的强烈欲望。达到了“课伊使,趣已生”的效果。

  (二)任务驱动,自主探究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知识不是一种告诉,而是一种自我尝试和自我建构。在教学用“我的电脑”查找文件时,我是采用“发现法”教学的。具体流程为:尝试发现(让学生快速阅读全课,看看能发现什么。)——汇报结果(要求学生说出发现结果,集体交流。引导学生总结出:查找文件有三种方式:我的电脑、资源管理器和查找程序。)——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已掌握的新知:即在我的电脑中查找“超级玛丽”。在学生打开我的电脑中双击C驱动图标后,就可以看到C盘根目录下的文件夹和文件。想知道详细的情况单击菜单栏的查看命令,有四种查看方式:大图标、小图、列表、详细资料,在超级玛丽文件夹打开后就可以看到那个可执行文件了。播放FLASH。)这样,通过让学生自己发现、探索,点燃了学生求知的火花,最后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初步的成功所带来的欢乐。

  用“资源管理器”查找文件是本节教学的一个难点。对此,我是采用直观演示来进行教学的。通过苏亚星多媒体网络教室软件演示,可以使学生一目了然感受查找的操作过程,在操作过程中让学生发现“+”号与“—”号操作的实际意义,通过学生的小组讨论、交流、总结出具体的实际意义,即“+”表示该文件含有子文件夹,“—”表示含有自文件夹且已被打开。(播放FLASH)

  “查找文件”是本节教学的又一个难点,由于学生已有前一个阶段的操作基础,因此本环节我采用了小组协作、互启互惠法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新知。在我们的电脑中还有许多的可执行文件,有的也是小游戏哦!你会用查找程序的方法去查找吗?学生情绪高涨,几人一组,边看书边讨论边操作,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在时机成熟之时,引导学生总结出:开始—查找—文件或文件夹—输入查找文件名称—选定搜索。(播放FLASH)

  (三)自由展示,评价激励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留给学生充足的创作时间,能及时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便于教师进行因材施教,及时得到信息反馈。 对此我蓄意设计了这样的练习:我们已学会了用三种方式查找文件,你会用吗?请分别演示一下。会用一种的将在以后的游戏课上奖励2分钟的时间。同学们兴趣盎然,急于展现自己的才能,都积极主动地进行操作。在巡视中我使用多媒体网络教室软件广播优秀学生的操作过程,让他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并请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评价能力。这样的设计,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及时运用所学的知识指导实践,知识点得到及时反馈,做到既面向全体,又突出了个性。

  (四)学生总结,意犹未尽

  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才是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我是这样来结束本节课的教学的:让学生自己谈谈今天学会了什么,这是一个对知识的系统化和梳理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概括知识、口头表达的能力,又能加深对本课重、难点的理解,然后我播放超级玛丽求救:有一只恶魔要来了,它的位置已经暴露了,要赶快转移地点啊!这可怎么办呢?课后请同学们预习第21课,这样我把课外的预习巧设其中,学生既乐于接受,又能激发他们的下阶段的学习热情,而他们的心也会紧紧地与超级玛丽在一起,期待着下节课的到来!(播放歌曲)

  以上是我在预设教学《查找文件》一课时一些不成熟的想法,敬请各位评委老师点评、指导。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8

  今天我要说的题目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三节印度。我认为说课应该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围绕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四个环节进行。首先,我对本节教材做以下的分析:

  本节教材属于世界地理分区部分。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人口最多、自然条件最具有代表性的国家。教材集中反映了印度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围绕环境 ── 资源 ── 人口这一主线,阐明了人地关系,为进一步学习区域地理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节课是教材的重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能力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知识技能目标: 1. 知道印度的人口数量及人口问题; 2. 掌握印度地形和气候的特点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 了解印度的工业概况。

  二是过程方法目标:通过对印度的地理位置、地形和气候的学习,初步学会对一个国家的自然地理条件进行综合评价。

  三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从印度人口问题的严重性,进一步懂得人类必须自觉控制人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一是印度水旱灾害的原因;

  二是印度的农作物分布及其与地形气候的关系。

  本节教材的难点是印度水旱灾害的原因分析,我确定这个难点的依据一是造成水旱灾害的原因涉及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多方面的因素,本身就是很复杂的问题。二是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还较差,难以将诸多的地理因素综合在一起,得出结论。

  重点和难点已经确定,怎样处理教材就水到渠成了。本节课我将用两个课时讲解,详讲的内容是印度的人口问题、印度水旱灾害的原因。

  那么,如何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呢?那就要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法的选择要根据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和以学为法的原则,这是新课程 “ 以人为本 ” 的教育思想的体现。

  在本节课教学活动中,我采用讲练结合的启发引导式教学方法,合作讨论法和利用图形展示直观教学法。我采用这种教法的依据有三:一是现代教学研究证实真正的理解是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再构建。知识再构建依靠提出问题,引导推测,鼓励大胆猜测与想象,解决问题,

  主动建构知识体系。二是根据 “ 二期课改 ” 精神,教师转变课堂角色,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合作者与促进者。三是把抽象的地理事物通过直观的图形图表表现出来,变难为易,学生更容易理解。

  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把多媒体信息如文字、图像、声音等有机集成并显示在屏幕上,以强化教学的直观性,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提高教学课堂效率。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教是手段,学是中心,会学才是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授之于渔”,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实现新课程理念终生学习的目标。基于以上考虑,本节课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

  首先,在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表现自己,抓住这一生理特点,创造多种机会和条件,让学生参与进来,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这样可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总结等科学的学习方法。

  其次,有效利用互联网和图书馆知识量丰富、资源共享这些优点,我鼓励学生从互联网和图书馆中获取知识,向学生介绍一些网站,搜索引擎和关键词,教给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 本节课教学总的思路是以知识结构为线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师生问答,把教师的认知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整个教学过程我将围绕“印度的人口概况,印度自然环境,农业和工业的状况”这一主线来组织教学。通过构建四大问题情景、两次合作讨论来完成。 激趣设悬导入新课,采用多种直观手段,有利于使学生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本节课在导入过程中,首先放映幻灯片(泰姬陵、印度舞蹈、街上踱步的牛、恒河中沐浴的教徒、新德里城市风光等),配以解说: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是佛教的发源地,有着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泰姬陵、歌舞享誉世界。这是一个视牛为神明的国家,大街上牛可以自由漫步;这也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已超过 10 亿,仅次于中国……猜一猜“这是哪一国家?”使用直观的手段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揭晓答案─ - 印度,转入新课。教材第一部分内容是印度的位置范围及地形,我将结合多媒体课件,围绕印度地图进行讲解,通过读图让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1. 印度在世界中处于什么位置? 2. 印度的临国主要有哪些?它们在什么位置?(巴基斯坦、中国、尼泊尔、孟加拉国、缅甸、以及隔 (ge) 海相望的国家斯里兰卡) 3. 找出喜马拉雅山、恒河平原、德干高原,说说印度地形分布的特点。这样处理可使学生对印度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还可以突出地理学科的特点,即从地图中获取知识,在地图中消化理解知识。

  印度人口这一部分内容我采用结合图表,以问答的形式解决,这样可以训练学生搜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1. 从 1951 年到 20xx 年印度人口大约增加了多少亿? 2. 读图分析印度人口每隔 10 年的增长速度 .3. 学生阅读“印度的人口政策”和数据表,分组讨论人口过度增长会给印度带来的影响,让学生合作讨论,我再做归纳总结。

  印度除了人口压力外,还面临着水旱灾害威胁,我用多媒体展示印度的水旱灾害图片,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自然灾害的无情,激发同情心,让学生学会辨证地看待自然。

  印度水旱灾害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那水旱灾害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引出下一个难点印度水旱灾害的原因分析。

  这部分内容我让学生读图合作讨论回答下列问题:1 . 对照亚洲气候分布图,看看印度以哪种气候类型为主?以图7 . 38为例分析该气候类型的特点。 2. 比较分析 1 月、 7 月盛行风向有什么不同?西南季风对印度的降水有何影响?完成 38 页表,以说明印度的水旱灾害与西南风变化的关系。 这样知识点明确,条理清晰,深入浅出突破了难点。最后我做归纳总结的方法解决,这样既可训练学生发散思维,又能训练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自给有余的粮食生产这部分内容包括两个方面: 1 、“绿色革命 ” 2 、印度农作物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其中“绿色革命 ” 是次重点,而且容易理解,我采取给学生提供材料让学生自学的方式解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印度农作物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这部分内容是教材的重点也是难点,我采用结合动画对比分析的方法解决

  我先用动画向学生展示印度的农作物分布及印度的降水量分布图。让学生自己观察得出结论,我再用表格对比的方式进行归纳总结。这样可使知识更加系统化,培养了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在教材中,印度工业和印度农业在结构上有相似之处,这部分内容我采用引导学生自学的方式解决,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搜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

  本节课,我设计了两类练习题,一是填空题,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和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二是综合题,考查学生读图、用图、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这两类练习题,起到了巩固本节内容,考查学生掌握情况,反馈教学效果的功能。这些练习题确定的原则是:遵守教学大纲,突出思想性、基础性和教学重点、难点;训练量适中。

  对于课后总结这一环节,我的理解是,总结不应该仅仅为知识的简单罗列,而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所以我设计了以下 3 个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1. 你学了什么? 2. 你的体验是什么? 3. 你掌握了什么?因而其总的设计意图是回顾知识,强化记忆。

  本节课的板书我是如下设计的:这种网络式的板书设计可使知识条理更加清晰,层次更加分明,重难点更加突出,从而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系统更加完整。

  最后是布置作业: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作到学以至用,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还可以引导学生使用有效的手段学习并积极参与。

说课稿 篇9

  一、说教材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的第三篇课文。本文讲波兰音乐家肖邦怀着亡国之恨流亡异国他乡,在国外他不忘国耻,投入到音乐创作之中,在他弥留之际,他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表达了对祖国的眷恋和热爱。

  文章不是无情物。情能感人。本课以爱国之情为红线贯穿全文,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学会本课8个生字,能读准

  “邦”“咏”“腔”“渊”“烛”“黎”等字;理解悲愤欲绝、与世长辞、弥留之际等词;结合课文第4题理解疑难句子的意思。2.技能目标:初步学会用情感贯穿全文的写作方法。3.情感目标:体会肖邦对祖国的热爱,了解肖邦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运用自己的音乐进行不懈斗争的精神。这样确定教学目标,使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和陶冶情操紧密结合,在同一数学过程中,互相渗透,共同完成。课文如何用爱国之情贯穿的呢?一是不得不离开祖国的悲愤之情;二是离别祖国的眷恋之情;三是日夜思念祖国的赤子之情。所以我把体会肖邦对祖国的热爱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先从肖邦和祖国的命运入手,一下子切入肖邦与祖国这一主题范围,然后具体描写肖邦的老师和同学郊外送别肖邦的场面,把这个送别过程中涉及肖邦和祖国深情难舍的情节作了细致入微的描写。接着写肖邦在国外的行动,也是选择肖邦关心祖国命运的素材,直至写肖邦弥留之际的遗言无不关乎对祖国的依恋。有始有终,一以贯之,正是在这一系列关于对祖国的态度的事情中,我们认识了肖邦音乐才华之外的另一面,体会到他深沉的爱国情怀。

  二、说教法

  教为学服务,这是当前把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的教育思想。《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是一篇讲读课文,在其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充分发挥教师的潜能。所以我采用了“读——学——议”的教学模式,所谓“读”就是自由读,带着自己的体会有感情的读;“学”就是自学,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学;“议”就是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通过读课文提出问题,并尽可能自己解决疑问,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动脑、动口、动手,获得新知。

  三、说学法

  因为教为学服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不越俎代庖,放手让学生运用读读、划划、议议等学习方法。这样通过动脑、动口、动手等方式,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提高自学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课文按照肖邦所处环境的不同可以分为两部分,第1、2自然段讲的事情发生在波兰,而第3~第6自然段内容发生的地点则在异国他乡。第一部分又可以从两个层次去理解——第一层是第1自然段,讲波兰被欧洲列强瓜分,肖邦不得不离开祖国;

  第二层是第2自然段,写肖邦的老师、同学在华沙城外送别肖邦。第二部分也可以从两个层次去理解——第一层是第3、4自然段,讲肖邦日夜思念祖国,忘我地投入到音乐创作之中;第二层是第5、6自然段,写肖邦在异国他乡去世,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文章以肖邦爱国为感情线索,以肖邦和祖国的关系展开叙述。由此,我们可以用小标题的形式把握文章的思路——祖国沦陷--告别祖国--思念祖国--难舍祖国所以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流程:(略)

【说课稿】相关文章:

地理说课稿-《大洲和大洋》说课稿07-12

高中汉语说课稿《我很重要》说课稿06-29

太阳说课稿11-19

采茶说课稿11-20

《孔乙己》说课稿11-20

诗歌说课稿11-20

教案说课稿11-20

《春晓》说课稿11-17

《故乡》说课稿11-17

军神说课稿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