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学心得> 教育教学读后感

教育教学读后感

时间:2023-03-12 13:59:45 教学心得 我要投稿

教育教学读后感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育教学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育教学读后感

教育教学读后感1

  孙维刚老师自1962年起在北京市第二十二中任数学教师兼班主任。自1980年开始,孙老师开始在二十二中进行从初一年级至高三年级的大循环实验,致力研究数学教学与学生能力培养,用德育促进智育,德、智、体全面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在数学实验教学和担任班主任的整个过程中,他将自己扎实的学科知识能力,深厚的文化素养功底和精湛的教学艺术,充分地加以运用和发挥,将施教者与受教者的个性因素巧妙地融入了原本枯燥的课程。孙老师的实验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为中学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孙维刚老师在《我的三轮教育教学实验》一书中提出:要使学生学好高中数学、提高智力素质有如下几点:

  1、热爱数学,学好数学;

  2、站在系统的高度选择学习知识;

  3、把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素质的发展与完善有机地结合起来;

  4、学会做题,学会复习;

  5、题不在多而在精,更在于"知题善任",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多题归一。

  孙维刚老师是怎样教数学的呢?他说:“八方联系,浑然一体,漫江碧透,鱼翔浅底。” 他的教学方法被称为“结构教学法”,讲究新知识和旧知识的比较和联系。他从不担心学生的脑子够不够使,比如教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时,课本上只是延长三角形底边并做出一边的平行线引导学生做出证明,而孙老师则是把问题交给学生,上来就让学生猜想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再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证明。几种证法出来后,孙老师再问“那么多边形内角和是多少”,学生答“(n—2)180,”并把几种证法写在黑板上,并及时地做总结—这就是数学归纳法的思想。数学归纳法是高二才接触的东西,可是,求三角形的内角和初一学生就知道了,这么教学生受得了吗?可跟着孙老师学下去脑子就会“强大”起来。

  在孙老师教育实践中,自始至终贯穿着这样一种教育理念:“通过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从能力提高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学生的智力素质,造就一个强大的头脑,造就一个强大的头脑,使不聪明的孩子变得聪明起来,让聪明的更加聪明”。孙老师正是在这样的教育观念指引下,身体力行,勇于探索实践,坚持把传授知识与传授技能有机的结合起来,成功地摸索出一条成功之路。

  在孙老师的三轮实验中,他对知识的传授是这样看待的,“能力的提高,智力的发展,不是凭空得到的。在教师,是通过知识的教学而影响学生的;在学生,是通过知识的学习而实现的”。知识的传授和培养智力素质两者不能割裂,知识的传授是手段,培养智力素质是目的。在他看来,知识是需要的,但更需要的是驾驭知识的能力,其本质,是高超的思维水平,是智力素质。

  那么,他如何造就一个强大的大脑?如何提高学生的能力呢?他从三个方面着手:一从系统的高度教学知识,即掌握和运用知识本质的联系,掌握内在规律性,就能大大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二是更看重对哲理的发现和汲取,即掌握知识间内在的联系及探索联系的方法,并在教学中适时地讲授哲学知识;三是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快乐,即让学生学会学习,主动探究,勤于思考,掌握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在学习中享受成功的乐趣。而这个教和学,不是随便怎么教都可以达到目的,而是在施教的每个环节每个细节都要周密思考、精心安排。而他告诉我们的第一个方法,就是要站在系统的高度传输和接受知识。不要站在一节课的`角度去备课,也不要仅仅站在一个单元、一册书的角度,而是要站在整个系统的角度,最起码要站在整个中小学知识系统的角度。

  孙老师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对任何细节,都鼓励学生追根溯源,凡事都去问为什么,寻找它与其它事物之间的联系。他告诉我们,科学上的任何规定都有“为什么”的。我们以为只要学生会做题,就等于掌握了学习的方法,从来没有把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作为一个有目的的系统工程去对待。成功的教学,不只是要让学生回答问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提出问题;不只是让学生验证真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寻找真理。当今课堂教学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没有问题”,即学生只会回答问题不会提出问题。其实,提出问题远比回答问题重要。李政道教授说得好,“学问”就是学习提问,切莫将“学问”变成“学答”。

  不高明的教师,使学生头脑里的问号变成句号;高明的教师,使学生头脑里的问号越变越多。不高明的教师教学生时,是将学生从善于提出问题教成不善于提出问题;高明的教师教学生时,将学生从不善于提出问题教成善于提出问题。称职的教师引导学生走路,不称职的教师代替学生走路。陶行知先生有句名言:“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也就是说,教育要培育的是一棵棵千姿百态的树苗,而不是工业化流水线上千篇一律的产品。所以,教师教会学生知识技能,不如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教师教会学生学习方法,不如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得学习方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得学习方法,不如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孙维刚老师的书例证丰富,由浅入深,不仅为我在高中数学的教学上指明了方向,令我茅塞顿开;而且也进一步激发了我优化课堂模式的热情!

教育教学读后感2

  《走出教育教学误区》是一本教师职业发展丛书之一,因为教师职业已经成为终身发展角度展示了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误区进行具体详细的阐述,为教师的职业发展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及改正的方式方法指明了方向。是一本极其实用的有价值的工具书,值得同仁们品读。

  高素质的教师不仅应该是有知识、有学问的。而且还必须是有道理、有理想、有专业追求的人。不仅是高起点的人,而且是终身学习的人,不断超越自我的人。应该是专业学科领域的专家或者是杰出的的代表。古往今来对教师这个职业都具有双重的要求,即“教书育人”孔子十分重视师德的修养“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何正人。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师不仅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要身正为范。教师的人格魅力和正确的方式方法对学生的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这本书编者用了六章从与新课理念形式面精准的地指出我们对新课程理念中存在的误区并改正的过程和方法。新课堂教学走入歧途写明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误区真实生动的再现课堂教学中歧途的原因解决的办法,再现师爱无爱,把爱的方式方法阐明详细具体,真可谓说道读者的心坎里总之这本书用极为通俗易懂的方式展示了教育教学存在的误区。用真实案例剖析用先进的`思想理论指导教师的误区,这是一本心与心沟通的读物。为我的今后的专业少走弯路,尽快的成长指明了方向。

  读了此书让我看到教学实践自己所范的错误,都是有意或无意之间。真让我看到编者们总结的方法指导明确具体受益匪浅真是让我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更加坚定自信的为学生服务。为孩子们的成长加油助力。

教育教学读后感3

  《爱的教育》让我懂得了爱别人也就是爱自己,让世界充满爱。爱是从小事起,爱时刻存生活中,有亲人之爱,有友情之爱,有师生之爱,由萍水相逢之爱,有天长地久之爱,有转瞬即逝之爱,有……

  《爱的教育》之扫烟囱的孩子读后感

  好学校的同学们都拥有一颗善良的心,她们不求回报为了帮助扫烟囱的孩子凑齐30个铜币,每个人都把自己本来是用来买文具的.钱毫不犹豫地拿出来,同时,也把她们的一份爱心献上。她们太伟大了,如果是别人,可能觉得不该,“多管闲事”,但如果站在扫烟囱的孩子的角度想,也许你就觉得自己太自私了,我们共同的家园生活,为什么不伸出友谊之手,去拯救可怜的同胞呢?虽然30个铜币不多,但是女生们的爱心却让人觉得温暖。

教育教学读后感4

  最近读了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书中,苏霍姆林斯基用精辟的教育理论知识结合生动的教育实例将其几十年可贵的教育经验展现在我们面前,给我们提出了许多有效的切实可行的建议,每条建议都如涓涓细流,滋润着我的心田,更像一盏明灯给我指明了方向,为我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了启迪,使自己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和深深的洗礼。书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学生的关爱、对教育的理解,深深感动着我。

  通过阅读该书,它使我悟到了如何建立积极互动的班集体,怎样成为学生中的一员,如何做一名有智慧的教师,怎样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微笑起来……

  书中提到:当一位学习困难的儿童跟能力较强的儿童在一起上课学习的时候,需要给他以特别的关心和耐心;要让他去完成专门为他挑选的作业,并且评价他的成果;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同时要有耐心,能够忍受学习困难的儿童那种迟迟不肯开窍的局面,那可以称之为豁然开朗的时刻必定能到来。读后这些话久久在耳边回荡,它给了我很多启示: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存在许多这样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在面对的他们时,要有最大的耐心和爱心,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应该多与他们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和困难,从而对症下药。我们还应以赏识的眼光去看学生,去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与学生做心与心的沟通和交流,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爱和真诚,从而度过学习上的难关并逐渐乐于学习。

教育教学读后感5

  第一次听课后,梁校长给了我一份《小学数学教学研究》。,虽然我只读了一遍,但其中提到的一些说法和提供的实际案例,确实让我有所感悟。

  数学概念不是靠老师讲出来的,而是靠学生自己去学懂的。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亲身体验中学习数学。在数学概念的教学中,同样需要学生亲历和体验。老师讲出来的概念大多会成为学生的短暂记忆或学生做题时硬记的方法,而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真正掌握,不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只有学生亲身经历概念的形成,不断积累、渐进,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才会转化为学生内部的认识。同时,也需要学生在不断的'运用中进行巩固,在巩固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这样才可能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才能把已学知识进行迁移,达到知识的延伸。

  有效地提高计算能力,必须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和计算能力的形成同步发展。

  很多知识在我们看来是简单的、容易的,但是如何把这些我们一看就懂的知识、方法通过教学转变为学生的思想、思维方法正是作为一名教师所要深入思考的。教导学生就需要老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就要我们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情感态度,心理特征等等。例如:小学生的思维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但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仍然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教学中就要通过演示、操作等方式直观地进行教学,逐步培养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在计算的教学中,同样也需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就像课件中提出的小学生计算错误的归因,也是我们需要了解和总结的。小学生在计算中出现的错误跟小学生所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也是有很大关系的。知道出错的原因,才能更好地安排教学环节、内容、重难点等等。

  现在,对数学教学还处以十分表面的理解,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通过不断的实践和经验的积累,对数学教学有越来越深入的认识。

教育教学读后感6

  学习了《教育教学中师德修养》感触颇深。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和创造者,还是道德示范者,师德只有在道德示范和实践中才能得以升华。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教师个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修养到不愧人师的地步。”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加强师德修养,要把内省与外修、言传和身教有机结合起来,时时事事处处做学生的表率、世人的楷模。孔子曰:“其身正,不令则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只有在教学中思想活跃、态度积极、热情饱满、作风民主、仪态端庄、言行文雅,在社会生活中人格独立、志趣高洁、自尊自爱、自信自立、是非分明、与人为善、协作奉献,才能赢得学生和世人的尊重,才能生发出超凡的人格魅力,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达到一种理想的教学境界。

  师爱是师德修养的灵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爱便没有教育”。可见,爱是教育的生命。爱学生是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教育艺术之树只有植根于爱的土壤里,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教育中的一切技巧和方法,离开这一基础都将变得苍白无力。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管理;没有爱,就不能掌握成功教育的管理方法。爱学生,首先表现在尊重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教师和学生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两者的人格是平等的,价值是平等的,没有高低、强弱之分。所以要建立起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作为教师,我们不能选择受教育者,必须面对现实,必须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真诚地热爱每一个生命,让每一个学生都接受教育,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发展的空间,让他们的潜力能得到最大的发挥,为他们一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生命基石。

  在新的阶段、新的形势下,我们只有自觉地加强师德修养,自觉进行思想约束,内心时时检查反省自己的言行,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强化自己的道德意识,磨练自己的道德意志,并在实践中转化为道德行为,正己、敬业、爱生、奉献,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民教师!

教育教学读后感7

  在这段时间里,我拜读了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儒德教授编著的《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一书。书中用浅白的语言、生动的故事、有趣的实验以及鲜活的案例来介绍和演绎心理学的规律、效应和法则,让我们充分激活自己熟悉的先前知识经验,去解释、建构它们,生成自己的理解,从而受到智慧的启迪、心灵的震撼。里面的64条心理效应改变了我以前对心理学的看法(枯燥、抽象、不实用),对我的教学工作有很大的启发与点拨,同时也更坚定了我的一种想法:想教好学,除了通透教材掌握业务知识之外,还要掌握一定的教育技巧,即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运用教育中的各种心理效应,引导孩子饶有兴趣、主动的参与学习,进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系列位置效应》告诉我们:

  1、老师在课堂开始和结尾要讲重要的.内容,处理重要的事情。只有最重要的事情才能占据最重要的时间。

  2、学生要重视一节课的开头和结尾。不要让上课的前10分钟在找练习本的过程中度过,也不要让快下课的后10分钟在想象课后如何玩耍中度过。

  3、背诵文章、单词时要经常变换开始位置。

  4、每次学习时间不能太长,合理安排学习材料的顺序。

  《不要等墙倒塌再来造墙——遗忘曲线》:

  遗忘是学习的天敌,如何和遗忘做斗争?最基本的答案就是:复习,重复你所学的内容。德国伟大的心理学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不要等墙倒塌了再来造墙。”这句话生动地描绘了遗忘曲线应用的精髓:及时复习。遗忘规律要求我们学习之后要立即进行复习,加强记忆,并且以后还要再复习几次,但复习时间的间隔可以逐渐增加。

  复习就是“温故而知新”,“温故”是形式,“知新”才是最终的目的,要在追溯陈旧中发掘新意。当然,达到“知识”不是依靠机械的重复、简单的记忆,每次重复应有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重点,这样每次重复才会有不同的感觉和体会,才会获得更深的认识。知识的认识就是在这种不断的重复中得到升华。

  从这个效应中,我体会到了一点,就是说要及时的对我们的教学做到及时的反思,并引导学生有规律地复习。“数学没有新知识”,确实数学的学习都是在原有的结构上延伸的,是系统的,所以我们可以不断温故,当然重在知新了!

  《给学生留点空白——超限效应》:有一些家长经常盲目的对孩子进行许多大而空洞的说教,在短时间内集中火力打歼灭战,在浑然不觉中,孩子的心理已由最初对自己错误行为的内疚感发展到对你一而再、再而三的批判的愤怒!造成孩子幼稚的心灵难以承受,“超限效应”就是青少年在受到不恰当地批评时出现“顶牛”的原因。学习上也是这样,下课了,老师仍讲解再三;周末了,班主任仍津津乐道,此时你是不是有冲出教室的冲动。这也是因为超限效应的原因。所以当向学生或孩子讲授知识、布置作业时,在时间以及数量上要注意不要超过孩子可接受的限度,否则不仅达不到教育的初衷,而且会适得其反。

  《超限效应》提醒不管是家长还是教师在任何方面都应该注意“度”,如果“过度”就会产生“超限效应”,如果“不及”又达不到既定目的。只有掌握好“火候”“分寸”“尺度”,才能“恰到好处”,才能避免“物极必反”、“欲速则不达”的超限效应。

  《奖励的艺术——扇贝效应》提醒我们老师,一定要注意克服由扇贝效应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在一种新行为、新习惯养成的初始阶段。连续的、固定的强化是必要的。而当学生的学习或者行为达到了一定的程度,要不断地延长强化的间隔时间,直到最后撤销强化。

  《为了明天更美好——延迟满足》则从另一个角度提醒父母、老师们要关注孩子自制力的培养,让孩子在延迟满足中学会期待、珍惜、克制。

  《绝望的体验——习得性无助》以一条狗的实验为例,印证了动物、人类在多次收到挫折后,都会表现出的绝望和放弃。其实,很大程度上,一些暂时落后的学生之所以始终徘徊不前,很大程度上在于他们过多地品尝了学习上的挫败感。多次的打击使他们最终放弃了奋斗。这无疑在提醒我们,一定要多给失败的孩子一些鼓励,多给孩子创造一些成功的机会,尽量避免给孩子创造“习得性无助”的诱因——挫败感。同时,也提醒我们老师,教会孩子正确地对待挫折,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而《酸葡萄与甜柠檬心理》则从另一个角度告诉我们,让孩子不要只盯着别人的“葡萄”,要学会欣赏自己手中的柠檬,即使它酸酸的……

  其实去年暑假我已经粗浅的读了一遍这本书,将其中的一些印象深刻的心理效应应用于自己的教学中,感觉受益很大。本假期我再次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读得很用心,因为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不知有一种什么力量总是牵住我的思绪,让我不自觉地就回忆起身边的那些教育案例。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想应该充分解读这本“教育辞典”,巧用教育中的心理效应的巨大魅力,争取最大限度的实现教育智慧.有了这本书作良师益友,相信我们的心里会更加亮堂一些,我们的工作也会更加有成效。

教育教学读后感8

  这本书没有那种高深的理论,而是关注现实,在对当代教育实践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典型案例、教育科学史上的名家等的分析对比综合上,从课堂教学、学科教育、素质教育、理想教育、教育研究等5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亟需更新的教育新理念。阅读了袁先生的《教育新理念》,让我的头脑经历了一番洗礼。处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时期的教师,需要以一种怎样的姿态迎接这一转变呢?我个人认为应具有以下理念:

  一、修身养性,展现教师的人格魅力

  教师的良好人格能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影响,是形成学生人格的重要条件。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教师人格对于年轻的心灵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教育者的人格是教育事业的一切。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该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只有从教师的人格的活的源泉中,才能涌现出教育的力量,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的.多么美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的人格。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

  二、热爱学生,做到对学生尊重与宽容

  “教育是人学”。教师劳动的对象是有着丰富情感和人格尊严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具体的人。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应成为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逻辑起点。

  (一)教师应尊重学生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和自由意志,尊重学生多姿多彩的选择,尊重学生主动活泼的呈献。

  (二)教师还要学会宽容学生

  宽容,是做人的一种美德,施与这种美德会对受与者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这种宽容并不是放纵。

  宽容是一种修养,能使教师遇到突发事件仍保持一种平等、平和的心态对待学生;宽容是一种胸襟,能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广阔的心胸;宽容更是一门教育艺术,它能使教师不厌其烦地对学生坚持耐心的多方式的教育,给学生以自我反思、认识、改正错误的机会。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先生对犯错误的学生,常常让他们先做一件好事,然后写一份心理活动说明书,要求反映出做好事前、做好事时,做好事后心灵深处的旧我和新我是怎样论战的,这种做法,既能让学生自觉认识错误,改正错误,更能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良苦用心,感受到老师真诚的爱。

  三、要做伯乐,具有一双发现人才的慧眼

  生活中许多有特殊天赋的人、有着异乎常人的大智慧的人,一开始通常不会被人理解,反而被称为愚蠢或傻瓜。我们的学生中其实也不乏这样与众不同看似愚蠢的人,身为老师的我们是不是只盯着那些分数指挥棒下的“优等生”,而错把美丽的天鹅当成了可怜的丑小鸭了呢?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发展。需要教师关注个性差异,允许每个学生自由地发展与个性充分地张扬。我们对待学生不能象“割韭菜似的一刀切”,而是应该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因材施教,我们应当善于用欣喜的目光去发现去培养有独特个性,富有想象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把理解与鼓励作为给学生们的礼物,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有天才出现。“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它是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主体,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本位,以学生的创造性发展为本位。教育工作者在参与新课改的实践中,运用自己的智慧和热情,确立行动目标,迎接教育的挑战。

  每一本书都是一个人精神财富,《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这本书确实值得一读,尤其是从事教育的工作者们。从这本书中,普通教师可以读出人生哲理,教育智慧;教育管理者可以读出管理理念、办学方向;而思想者读出的更多是心灵的共鸣、灵魂的回音。我是一名普通的教师,此书给了我很多的启迪,也让我深思。我相信,如果你也一起分享了这本书,作为人,你是幸福的,作为教师,你是快乐的,作为你的学生,他们的生命也会非常精彩。以上只是我的几点感想,其实书中的每条建议都带给我不同的感受,我想我现在最应该做的是将这些教育智慧赋注于教育实践中,努力成为一名成功而幸福的教师。

教育教学读后感9

  其实第一次拿到这本书时,我的第一个反应就是这么厚的书,不知道我要多久才能看完它呀!所以刚开始我是抱着渔工移山的精神去看这本书的。慢慢地我发觉它并不是像其他教育类书籍那样纯理论的枯燥,而是通过很多的事例和作者自己的很多深刻体会,把枯燥乏味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生动、明白又形象。而且作者虽然是个加拿大人,可他书里所讲一些教育现象与我们生活中的所见何其相似,让我们读起来倍感亲切,容易使人产生共鸣。

  读完此书,主要有两点想法:

  首先,教育机智并非“遥不可及”。此前,我对教学机智的理解是:一位聪明的教师面对课堂教学中的突发事件,能随机应变,采用恰当的方式加以解决,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教学效果。学是学不来的,那是天生的。对大多数的人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读完书才发现那只是我对教育机智一种狭隘的理解。书中写到:“教育机智表现为克制,表现为对孩子的体验的理解,表现为尊重孩子的主体性,表现为‘润物细无声’,表现为对情境的自信,表现为临场的天赋”。“机智保留了孩子的空间,保护那些脆弱的东西,防止伤害,将破碎的东西变成整体,使好的品质得到巩固和加强,加强孩子的独特之处,促进孩子的学习和个性成长”。而且教育智慧也可以通过学习来积累。我很羡慕那些教学很有水平的老师,总觉得他们身上有很多是我所学不来的。现在看来,他们身上那些突出之地,有很多就是因为他们有十分睿智的教学机智,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处理很多随时出现的教学突发事件,化险为夷,化腐朽为神奇,他们的成就又何尝是一朝一夕促成的呢。

  当然,任何技艺和能力的形成都不是一朝一夕能成就的。 教学机智是教学艺术的一部分 ,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总结、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形成的一种教学修养,是教师的人生阅历、文化修养、个人学识长期积累后自然形成的。因此,追求课堂教学中教学机智的闪现不但成为公开课评委们评判好课的标准之一,也成为广大有理想、有个性的教师们的一种自觉追求。

  我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在平时教学和听课活动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也经常思索,更烦恼于没有解决问题的好方法?比如:现在的计算教学和解决问题教学提倡算法多样化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在我们的教学中经常会出现因为过多遵循教本预设教学目标与或过多的追求课堂环节的完美而导致预设的目标与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发生矛盾、冲突时,教师该怎么办?等等。而范梅南在这本书里用了大量的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详细说明了教育机智是怎样表现出来的,教育机智做什么,教育机智如何实现它的目的?如可以“通过言语来调和,通过沉默来调和,通过眼睛来调和,通过动作来调和,通过气氛来调和,通过榜样来调和”。看完范梅南的有关论述,虽然它没有直接告诉我直接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但它帮我指引了一条通向解决这些问题的道路。

  第二、反思可以使我们走上智慧之路。在我们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习惯性行为,凭着“自以为是”的经验、机械化地、年复一年地进行着,这种行为远没有达到反思的'要求。书中作者写道,“未经反思的行动是‘缺乏智慧’的、没有机智的。”有两个美国科学家做过一个有趣的试验。他们在两个玻璃瓶里各装进5只苍蝇和5只蜜蜂。然后将玻璃瓶的底部对着有亮光的一方,而将开口朝向暗的一方。过了几个小时之后,科学家发现,5只苍蝇全都在玻璃瓶后端找到了出路,爬了出来,而那5只蜜蜂则全都撞死了。蜜蜂为什么找不到出口?通过观察它们发现,已是蜜蜂的经验认定:有光源的地方才是出口;二是它们每次朝光源飞的时候都是用尽了全部力量;三是它们被撞后还是不长教训,爬起来后继续撞向同一个地方;四是同伴的牺牲并不能唤醒它们,它们在寻找出口时也没有采用互帮互助、分工合作的方法。而苍蝇为什么找到出口呢?如果说蜜蜂是教条性、理论性,而苍蝇则是探索性、实践性。它们的智慧中,就从来不会认为只有光的地方才是出口;它们撞的时候也不是用上全部的力量,而是每次都有所保留;最重要的一点是,它们在被碰撞后知道回头,知道另外想办法,甚至不惜向后看;它们并不死抱教条认定出口只在有光亮的地方、只在前方;他们能从同伴身上获得灵感,合作与学习的精神让它们共同获救。所以,最终它们是胜利者。

  面对现在的新课改,原先的许多观念已经不能很好的适应新课改了,这就需要我们更要学会反思。那么教师应该反思什么?有人为教师的反思提出了这样一个公式: 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 实践 + 反思 = 教师的成长。此公式足见教学反思在个人成长中的重要意义。布鲁巴赫从时间维度上把教学反思分为三类:一是对实践后反思,二是实践中反思,三是为实践反思。教师的教学反思应该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及时总结、记录自己教学的成功之处

  任何一堂课都有其成功的地方,也可能存在某些缺憾。作为教师,不论是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或手段的独到之处、创新之处、精彩之处及时记录下来,作为以后从事教学的宝贵素材或案例,不断加以充实和改进,就可使以后的教学更轻松,更趋于完善。同时,它也为教师深入开展教研工作提供了很有参与价值的第一手材料。

  2、从瞬间的灵感中给人以感悟

  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在瞬间迸发出的教学灵感,抑或是学生思维方式的独到的见解、想法、做法,都是难能可贵的。身为教师,在及时给予学生以正面鼓励的同时,将其记录下来,使自己的教学更有新意。

  3、从教与学的错误或败笔中汲取教训

  从教师的角度看,不论一堂课有多么精彩,多么成功,疏漏与缺憾在所难免,在教学中通过同科教师以及学生的评议、自身的总结中反思为何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是由于当时自己紧张所致,语言表达失误还是实验操作失误?是自己这方面知识欠缺或操作技能不过关?是由于自己在教学设计中本身出了问题,而自己当初并未曾意识到?是自己的教学理念滞后,未能很好地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还是教学方法、手段落后?从学生的学习方面看,更是对教学状况的很好折射,及时与学生对话、沟通、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于调整和改进教学十分必要。在课堂上,从学生茫然、无助的表情中反思自己教学方式上可能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控教学行为。从学生的作业或试卷上书写不规范或有误,有的可能是根本不会,有的可能是一时疏忽,那么就有必要进一步追问:是什么导致了他的“失误”?是对这些要点的含义理解不深?还是这些同学对自己的思维过程、动作行为实时监控能力差,即元认知水平低?再如,一个计算题,有的同学解法简捷,过程简略,没有多余的文字或步骤,而有的冗余步骤多,表述罗嗦,至少从一个侧面说明其思维的深刻性和简捷性不够,或解题思路不是很清晰、顺畅。认真剖析学生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不论从知识掌握方面或是思维方式的优化方面进行认真细致的反思,都是对自己教学工作的一种很好地促进。

  4、及时对教学行为进行记录与反思,对课堂教学进行重新设计

  作为教师,每上完一堂课都应反问自己:今天的这节课上得如何?哪些较为成功,哪些方面处理得不好?成功的原因是什么,不成功又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对自己教学行为及时写课后记、教学随笔,进行课后备课,通过对自己教学中的案例分析,为自己进一步重新设计教学活动提供了重要线索,从而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实现自我提高与自我超越。

  5、通过“说课”、“听课”、“评课”等日常教学活动,与别的教师相互沟通,相互交流,发现自己或别人在教学设计中的优缺点,取长补短。别人的缺点对自己也许有很重要的启发作用,它同样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

  在教学研究中,我们遇到不少的问题和困惑,亟待我们拥有解决问题的实践智慧,相信此书能成为你教学的导师。阅读此书,你会发现西方教育科学领域多年来由探究普适性的教育规律转向寻求情境化的教育意义的光辉,你也可能会感同身受重新理解和思考教育智慧的意蕴,在纷繁困扰中产生豁然开朗、柳暗花明的感觉,领悟教育的真谛。一个富有教育机智的教育者将是孩子一生的幸福。

教育教学读后感10

  哲人康德曾说过这样的名言:“有两种东西,我们越是经常、持续地对它们反复思考,它们就总是以时时翻新、有增无已的赞叹和敬畏充满我们的心灵:这就是在我之上的星星。康德不仅将“在我心中的道德法则”与“头上的星空”亦即无限的宇宙相提并论,甚至认为道德法则要高于自然法则。那么,在目前一些领域道德失范,道德愿望与行为、道德投入与产出相差甚远的情况下,怎样的道德教育才能让道德律走进孩子们的心灵呢?读刘铁芳教授的《守望教育》一书,令我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

  书中对道德教育的阐述,用的标题虽然是“教化的困惑”,体现了作者对道德教育沉重的忧思和对教育问题复杂性思考的审慎,但实实在在是以一个学者的思想为我们解了惑。在“关注我们时代的伦理觉悟”、“走向人对人的理解”、“道德教育:从尊重日常生活的德性品格开始”等篇目中,我们看到了作者想要阐述的:道德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教育目标要下移、内容要贴近实际、采取的方式要适合孩子。特别是他提到的以美德故事唤醒孩子的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每个人的童年,都应该是被故事浸润着的。阅读故事可以让孩子们掌握知识,获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够拥有的情感体验,同时,他们也必然地从中获取人生的启蒙,教化的熏陶。一个成年人,他可能不是文学爱好者,没有读过多少成人的名著,可是他不会不知道安徒生、格林兄弟、王尔德……一代代儿童通过阅读童话完成了自己的精神成长,而这些大家的.作品也在孩子们的阅读中成了经典,成了不褪色的永恒。

  正如刘教授所说的:“美德故事也许不如道学家的‘道德推理’来得严密、系统、深刻,但却能够比‘道德推理’更加直截了当、更简明易懂、更亲切可心。”“优美叙事的伦理是让人去体验、感受、关切于一种真实的伦理境遇,而不是如规范的伦理让人被动地接受道德律令。”

  置身于多元时代中的道德教育,怎样走出现实的泥沼、在缺憾中不断前行,是目前急待解决的问题。而其中的关键,应该是让德育从神坛走向下界,回到人间,走进孩子们的心灵世界。美丽温情的美德故事,应该是这路途中的一把钥匙。因为,任何一个人,或许会反感以讲道理为主的规范德育,但却无法拒绝美德故事对心灵的关照和沐浴。

  ソ逃就是爱,爱就是教育。爱心是人类的一种高级情感,但是又和人类的理智、道德、审美、人格相互关联。“爱心育人”不仅是一般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要求,更是教育人道主义的体现。教育是培养生命的事业,世界上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吗?作为教师,最可贵的是能够保持高尚的人道主义情怀。让我们把对孩子发自肺腑的爱寄托在故事中,让孩子去触摸、感受这个世界的美丽、快乐与芬芳,从而成长得更健康、更茁壮吧。作文

教育教学读后感11

  小主人公安利柯是一个刚刚上四年级的学生,出生在一个生存绝对富饶的知识分子家庭。他学习勤劳努力,待人诚挚友善,安利柯的父亲是位工程师,家里的条件也算是小康,他的父母都是乐善好施的人,常常教导安利柯要帮助穷人和有困难的人。

  《爱的教育》是世界儿童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日记体小说,这部小说通过一个小学生的日记,以充满儿童情趣的幽默语言,记录了孩子们在整整一年中学习生存的点点滴滴。全书故事简单,风格质朴,感情浓烈,展现了一幅幅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的动人画面,是一九世纪意大利最伟大的一零本小说之一教育名著读后感。

  安利柯的身边有着一群心肠善良、充满爱心的同砚。班长代洛西是个热忱的孩子,当他得知克洛西的父亲是服刑回来的人时,为了不伤同砚的自尊心,他小心翼翼地保守着这个秘密。当面临克洛西的父亲的时候,代洛西真挚的`话使这个曾经失足的人感到了人间的真情

  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教育头脑的集大成者,是当代鹤立鸡群的伟大教育理论家和理论家。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是他一生心血筑就的纪念碑。人们在这纪念碑面前,可以玲听到许多烩炙人口的有益教诲;可以汲取到许多用来丰富和指导自己工作的理论和经验;它可以作为一面如何做人的镜子,给人以启迪;它更是一部全面造就人的教科书、素质教育的教科书,给人以借鉴。

教育教学读后感12

  通过对《小学教育教学理论》一书的学习,我感到受益极深,现在我对其中有关教学媒体的一节,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教学媒体能使教学对象生动形象,给学生以更大的思维空间。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也变得生动起来,运用教学媒体,多感官、多渠道参与信息的加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教学媒体不仅给教学过程增添了色彩,更为学习效果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我从中懂得了教学媒体的重要性,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更好的驾驭。

  现代的素质教育观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发展每一位学生。课堂教学中也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一个学生的学生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教学媒体的选择也应遵循这一点,不同的学生应该拥有属于他们的最适合的媒体。作为一个从事一线教学的教师,我觉得自己特别有体会,记得在以前当学生的时候,那时候的老师上立体几何,每讲到一个概念、定理,数学老师总会提到木匠师傅……,从有些同学困惑的表情中,更从他们课后的埋怨中我能体会到,无论老师说得如何生动,总不如把现实的工具拿进课堂来得具体、形象、生动。那时我就在想,要是以后我做了一名教师,我会把木匠工具搬进课堂,让空间想象力贫乏的学生在实物的演示下,静与动的实践过程中豁然开朗。

  现在我已经踏上了教师岗位的时候,在课堂上对曾经我们视之为神话的木匠却只字不提,更不用说搬工具了,这就是选择教学媒体的可能性和针对性。通过制作各种模型和多媒体课件,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便成了我的奋斗目标。板书和投影也是教学媒体中很重要的一环,通过板书和投影,把教学内容一一呈现给学生,有助于学生更好的了解与体会。老师讲授的.东西,刚开始最容易忘,而好的板书教学内容可给学生留下痕迹,有些逻辑性很强的概念原理是需要时间细细品味的,尤其是对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特别需要板书来帮助他们思考,在课后慢慢消化。这就对老师的板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老师要事先设计好板书,板书不但要简明扼要,更要想好需要保留和无须保留的部分,做到合理利用。并且老师的板书需要艺术的美感,也要清晰自然,给学生们好的视觉享受。老师在板书的时候也可以适当修饰,增添色彩,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从书中我明白板书的形式可以多样,提纲式使内容简明扼要,表格中的分类和比较使教学对象严谨而细密,图式的特点是清晰、直观形象,线索式往往特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流程式使学生的思路更好的展开,简图式有锻炼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生动活泼。而老师只要根据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阶段采用不同的板书形式,定会取得不错的效果。

教育教学读后感13

  利用假期时光,根据个人的教学状况和面临的实际问题,拜读了《优秀是教育出来的》以及《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等学术作品。读完之后顿觉收益非浅,在这些书中,作者力图将学生如何学习以及教师如何有效地教导学生、管理课堂的方法和信息带给给教育工作者,使我们能更易于把握新的研究成果和教学发展趋势,有效地构成和学生的互动,共同成长。

  在研读《创造教育奇迹的55个细节》一书时,作者多次强调了学生的优秀是教育出来的,告诉我们:“每个孩子都有其独特的天赋和可塑性,只要让他们置身于教育的氛围中,只要让他们感觉到是被需要、被爱的,即使是问题学生也能培养好的修养”。

  在这本书中,作者可谓是站在教师的角度,推心置腹的和我们在讨论一个个教学管理中常会遇到的问题,细致地帮忙每一位阅读者从问题入手剖析平时的管理。一遍通读,仿佛也在经历着一次重新认识自我、审视自我的过程。试问自我的工作中有没有在匆忙的工作中停下来看一看自我,看一看你为工作的付出是不是有效的教育手段…在阅读中,发现原先在应对同样问题时它为我们带给了一种更有效的解决方法,开拓了新的思路,使原先觉得无从下手解决的.问题处理起来也有章可循。

  不仅仅如此,书中所带给的55个细节从微处入手,却是处处切中要害,就像是为我们的教师管理带给了工作指南,如良好的学习习惯、社交礼仪、社会公德等方面的细节,将这些教育的细微之处罗列出清单,提醒我们在与孩子的相处中注意自我怎样以身作则,帮忙我们在孩子的德育中一一落实。

  实际上,我们在教育的课堂管理中,更加容易遇到各种各样的偶发事件,教师如何处理这些事件,如何组织课堂教学直接影响到师生关系。《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一书特色鲜明,描述了如何运用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规律,帮忙教师整合各种经验,在课堂上做出明智的教育决策,成为优秀的教育者。

  作者提出身处教育改革浪潮中的教师,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有意识的教学”,需要对教育心理学原理有更清醒,透彻的认识,明智地运用于实践,改善教学。

  超多案例的分析深入浅出,倡导教师在大多数时候应当着眼于学生个体本身的差异,试图从学生自身寻找教育的切入点,尤其是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个性是作者对特殊学生群体的深入研究,让读者在潜移默化中领会到,只有帮忙营造适宜于特殊学生的教育环境,才能真正实现因材施教。一书通读,“用爱团结群众,用策略组织课堂”的教育理念已深入人心,从中收益非浅。

  教师透过广泛的阅读,拓宽专业知识,获得深厚的学识和素养,提高教育教学潜力,有助于充分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有助于教师用更广阔的视野来思考和实践新课程,用更为厚实的文化底蕴来支撑教育教学,用更完善的人格魅力去熏陶和感染下一代。古语说得好:“腹有诗书气自华”。教师只有成为真正好处上的“知识人”,才能领略到“教育者的尊严”。

教育教学读后感14

  孙维刚,一个我非常敬仰的传奇式的中学数学教师,上个世纪80-90年代,在他执教的北京22中学,他用他的智慧和汗水和他的学生们一起创造了中国基础教育的一个又一个神话:带领全班学生(一个都不落下)三年学完初中高中全部数学课程;第三轮实验所带共40人的教学班高考时全部上线,其中39人上本科线,38人上重点线,22人进清华北大,占55%;辅导的学生在北京市数学竞赛、全国数学竞赛频频获奖;更有突出学生严君代表国家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获金奖;学生经常争先恐后的学做活雷锋,做好事不留名……。

  近读孙维刚老师的著作《我的三轮教育教学实验》,徜徉于孙老师的文字,常常被孙老师那质朴的“大幅度普遍提高学生素质,为造就中华民族栋梁之材,打下良好基础”的教改实验理想所感动,为孙老师那孜孜以求坚持不懈的教改实验行动所折服,还常常为孙老师那“信马由缰”式的文学、外语、逻辑推理兼容的课堂教学喝彩。

  在《我的三轮教育教学实验》(孙维刚著)一书中,孙老师这样讲述他的教改实验的理念:“我们更新观念,通过实验一套教学和学习上崭新的做法,探索出教学和学习上一条崭新的道路。一切围绕造就一个强大的头脑,一切围绕提高思维水平,将德智体融熔一体紧密结合,学生的智力素质可以得到大幅度的普遍提高。”

  书中指出这套教学和学习上崭新的道路的具体做法主要是六个方面:站在系统的高度传输和接受知识;更着重对哲理的发现和汲取;让学生做课堂的真正主人;题不在多但求精彩,学会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多题归一;从初一年级开始提倡和指导学生开展问题研究,练习写论文;保证学生充足的睡眠。

  细细想来,的确是这样的,应该说孙老师所说的这六个方面紧紧围绕造就一个强大的头脑的中心目标,抓住了开发一个人的大脑潜能的要害。站在系统的高度传输和接受知识,就是要把教学内容放在数学知识网络系统中去,注重把握知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不要孤立的去认识一个一个的知识点;并且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更着重对哲理的发现和汲取;题不在多但求精彩,学会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多题归一,则时时处处体现着如何通过解决一个又一个的问题,训练大脑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思维更加缜密,大脑更加灵活;从初一年级开始提倡和指导学生开展问题研究,练习写论文,则从基础教育的初级学段就开始引领学生以研究者的`态度开展学习,更是造就一个强大的头脑的高层次要求;而为了实现这一宏大目标,孙老师课堂上引领学生自己想、自己讲、自己问、自己答,真正做到了“把舞台让给学生,自己退居幕侧 ”。

  孙维刚就像一座山峰,让我们陡生高山仰止、望而却步之感,为我们广大教师作了标高,那么,我们能从孙维刚老师身上学习些什么,该怎样学习孙维刚老师,这是我深深思考的问题。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我们应该做怎样的教师?从《我的三轮教育教学实验》一书我读出了这样的感悟:

  一、学习孙老师那高尚的教育情感。

  “选择了教育,就等于选择了奉献。”是每个老师都耳熟能详的至理名言,可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因素给教育带来的影响和冲击,很多老师也就只把执教当作自己安身立命的一种职业,而孙老师则是全身心地投入,一心一意为自己的教育,一心一意为自己的学生。因为一次意外的早晨迟到,孙老师自己罚自己,为的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绝对以身作则”;因为误会了学生而批评了她们,当着全班40名同学和近80位家长的面向这两位同学鞠躬赔礼道歉;孙老师因膀胱癌住院手术,个人前途生死未卜的情况下,仍牵挂着几个纪律不太好的学生,一次次地给他们写信勉励他们“坚守诺言、磨砺意志”。每每读到这些故事,我都热泪盈眶,。

  二、学习孙老师那孜孜不倦的教改教研精神。

  孙老师告诉我们要站在系统的高度把握教材。这就要求我们要潜心钻研教材,真正做到通透理解、掌握教材,理解教材的前后章节的编排意图。真正俯下身子扎扎实实做学问。从《我的三轮教育教学实验》中,我们看到,每解一道精彩的典型例题,孙老师不但会思考有没有多种解法,通过这些解法能够得出什么规律,还要反反复复思考这些解法之间有怎样的联系,研究这些解法怎样融会贯通起来,统一到一个最本质最简捷透彻的方法上。正是这种不断的琢磨钻研,使得孙老师的教学总能高屋建瓴地给学生以指导和帮助。让我们也向孙老师那样学会思考,善于思考,学会钻研,善于钻研。

  三、学习孙老师还要坚持不断的读书。

  要想让自己的教学也像孙老师的课那样“缤纷多彩又清澈贯通”,就不仅仅要研读教材、教学方面的专业书籍,更要多读能够颐养生命的富含哲理的文学、哲学书籍,丰富自身的文化素养、知识底蕴,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使自己的各方面的综合素养不断提升,使自己的教学更具“人格魅力”。

  四、学习孙老师就要不断的实践、总结、再实践、再总结,形成自己的文字,实现个人的专业化成长。

  应该说,现在的老师还是很注重向名校名家学习的,应该说也有很多老师在一线的教学中还是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的,但做老师的我们更多的情况下关注的是学生的成绩,而忽略了教师个人的专业化成长,特别是理科教学的老师更是由于种种原因很少提笔写下自己的教学心得体会。我想这也正是有很多很优秀的一线教师没能成长为教学专家的主要原因。因此,我想说,让我们也像孙老师那样,把我们的教学也经常注意思考总结,让我们的教师也一步步走向成功。

教育教学读后感15

  在这段时间,我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选集》。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是当代出类拔萃的伟大教育实践家和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选集》是他一生心血筑就的纪念碑。在此我们可以汲取到许多用来丰富和指导自己工作的理论和经验;它可以作为一面如何做人的镜子,给人以启迪;它更是一部全面培养人的教科书、素质教育的教科书,给人以借鉴。下面来谈谈我读书的心得。

  一、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的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

  作为一名教师,很少人不爱自己的学生。但是,在教育中,尽管有时我们为他们的成长付出了很多,可他们并不领情,甚至常常事与愿违,收到相反的结果。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没有把他当做一个平等的人来对待。其实孩子也有自尊心。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在教师关怀学生人格尊严时,教育才能成为教育,就本质而言,教育的核心就是关怀学生,爱学生,让他经常具有作为智力劳动者的自尊感,作为公民的自尊感,作为自己父母儿女的自尊感,作为因自己崇高的意向、激情和成绩而变得美好起来的个人的自尊感。我们要让学生经常看到自己的成功,让他们感到每一天都不白费力气,每一天自己都有新的收获。

  二、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形成情绪高涨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懂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

  我们上课时有时常常会感觉到学生学的没劲,教师也感觉讲得没意思,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原因是教师讲课时激发不出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对教材研究不深,没有抓住学生的年龄特点,除对教材讲述的含糊不清,针对性不强外,不注意调节课堂气氛,以至于孩子们有的听不进,有的听不懂,也因此形成了一种沉闷的感觉。教师的这种淡而无味的课堂教学,对教材钻研不精的态度,立即会传递给学生,这样一来,教学内容似乎成了架设在师生之间的一条鸿沟。面对着难以逾越的宽度,学生怎么能精神得起来,兴奋得起来?

  学生对学习的热切愿望,明确的学习目的,是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的动力。培养这种愿望与学校整个教学工作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它的实现首先得依靠课堂教学,需要教师的不断引导与激励,作为教师的我们,更要时刻注意克服那种令学生昏昏欲睡的课堂语调,用饱满的热情激发学生求知的动力。

  读了这本书后,我不但对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对他的伟大人格也充满了深深的敬意。它让我谨记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努力改进并完善教育方法,贴近学生的心灵,给他们搭建发挥发展才能的平台,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功。

x

  为了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利用假期时间,我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三个专业发展方面的目标:1、使用更加有效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的有效性。2、在课堂上为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3、热爱、赏识每个学生,发现他们的智能结构特点,进行适当、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训练。在这三个目标的指导下,我有选择的读了相关书籍,使我受益匪浅,现在简单地谈谈我读这些书后的感受。

  《有效教学方法》中有关促成有效教学的几种关键行为让我深有感触。

  1、清晰授课:能使要点易于理解;清晰地解释概念,使学生能按逻辑的顺序逐步理解;口齿清楚不含糊。在看清晰授课这部分内容前,我想当然的认为这绝非难事,应该容易做到。看过书之后才清楚要做到清晰授课自己还有差距。一方面,由于对教材的灵活掌握程度还存在欠缺,在授课的过程中重点和难点的区别,讲解的还不够充分,而且对于教学中所采用的教学手段不够丰富,没有很好地运用比如举例、图解、示范等方法;另一方面,没有深入地去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有时使得提出的问题缺乏足够的针对性。无论是课堂提问还是规律性的检查作业在弄清学生是否掌握了与任务相关的先前知识做的不够好

  2、多样化教学:丰富教学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是提问题。老师要掌握提问的艺术,能够区分出问题的类型。包括课堂里老师安排的活动和提供的材料要力求多样化,力争达到该节课的教学目的。

  3、任务导向:有研究表明,老师用于教授待定课题的时间越多,学生的学习机会就越多。如果课堂上师生的互动集中于思维内容,使学生获得学习机会,那么这个课堂上的学生的成功率可能更高。我觉得以任务为导向的教师的引导作用主要表现在开始上课时,教师三言两语,简洁而准确地揭示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更好地指导教学。如看书,独立围绕思考题看,寻求答案,还是边看书,边讨论,边解疑等,都有待于我们的自主运用。

  4、确保学生成功率。学生学习的成功率,是指学生理解和准确完成练习的比率。

  读过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书中的第11条“思考新教材是上课的一个阶段”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条实际是说在课堂上要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思考时间,让学生思考,学生才能把知识理解透,掌握好。

  苏霍姆林斯基说了每一位教师都有过的现象:昨天上课时,大家都很好地理解了所学的规则(定义、定理、公式),回答得也很好,还举出了例子;可是今天上课时,你瞧,班上大半的学生对学过的东西就有些模糊了,个别的竟把教材全忘了。还发现,许多学生在完成家庭作业时遇到了很大的困难。而在昨天上课时,并没有察觉到这些困难呀。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懂得还不等于已知,理解还不等于知识。为了取得牢固的知识,还必须进行思考。怎样进行思考呢?就是学生对所感知的东西要想一想,检查一下他理解得是否正确,并且尝试把所获得的知识运用于实践。留出时间让学生思考什么呢?这里指的是要思考教材中的一些“点”,这些点实质是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点,知识的因果关系,新旧知识的联系等。这里是说不管教材是怎样的纯理论性材料,都要布置一些实际作业。我对“实际作业”的理解是实践性的作业,操作性的作业,知识运用的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操作中、运用中思考,掌握知识。

  这条建议就是说要在课堂上给学生留出一定的.“空白”,学生可以用这些空白来思考自己不理解的知识。这样看来一堂塞得满满的课,也许不是好课,但要张弛有度。

  读到《给教师的建议》的29条“怎样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我也深有启发:

  把控住学生的注意力,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引发学生积极思维,调动内部诱因的最精细的工作之一。

  要使学生学起来有趣,必须调动头脑中的新旧知识,经验,才更利于“新芽的营养生长和机体内养分的充分供给”。对于首次接触的新知,该放开孩子手脚,推荐给他们相关的书籍,教给有效的方法,引导他们先去自主了解,获取有关的“经验知识”,在学习新知时,再将储存的意识加以调动出来,再次感知,理解,针对事实现象进行更新和思考,做到注意力集中,从而轻松学习。在第四节中苏霍姆林斯基就讲过:只有当随意注意、随意识记与不随意注意、不随意识记结合起来时,才能点燃学生意识中的“思维引火线”。

  要控制学生的注意力,最主要的还是要教会学生学习,让他们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使学习成为一种思考活动,这样在听课时才能拢聚他们的注意力,有一种真正的情感体验,从而主动探索知识,提高课堂效率。

  《教育的奇迹》这本书主要讲了教育的惊人作用,一些当代的人物曾经是父母、老师眼中的“差等生”、“笨小孩”、“问题孩子”、”残疾孩子”等,但是,他们后来却成功了:牛顿——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爱迪生——不受老师欢迎的“糊涂虫”、达尔文——爱“说谎”的“讨厌鬼”、爱因斯坦——连续考试不及格的“愚笨儿”,这些不好的“头衔”根本没有影响他们成才。这是为什么?显然,是教育在起作用。这让我从中悟到对每个学生都要充满爱,赏识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以此激励他们。对教师来说,没有什么比爱心更重要的。

  著名认知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认为,每个人都有其特殊的智能综合形式和理解世界的方式,如语言的、逻辑的、数学的、空间的、音乐的、身体的和内省的。每个人都有其不同的学习风格,有些人对视觉反应极敏锐有些人对语言比较敏感,有些人则敏于触觉。由此可见,每个孩子都有着自己的强项和弱项,他们都会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特有的天赋,因此,多加观察孩子,从中发现孩子的智能结构特点,进行适当、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训练,使每个孩子的天赋潜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每个孩子都有闪光点,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需要具有伯乐的眼光,赏识每一个孩子,多给孩子一些宽容,让他们在老师爱的眼光中充满自信,健康地成长;或许我们真诚的爱会创造教育的奇迹呢!作文

【教育教学读后感】相关文章:

教育教学心得01-20

教育教学总结06-21

教学教育的心得11-12

教育教学心得02-15

教学教育心得12-02

是教育的教学心得01-10

教育教学反思02-10

家庭教育的教育教学心得12-11

教育教学名著读后感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