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学反思> 杨氏之子教学反思

杨氏之子教学反思

时间:2023-05-09 18:52:53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杨氏之子教学反思范文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杨氏之子教学反思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杨氏之子教学反思范文

杨氏之子教学反思范文1

  《杨氏之子》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组第一篇课文。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文章篇幅短小,内容浅显,语言幽默,主要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人家里的九岁男孩的故事。这是一篇文言文,这也是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风格。本课的教学目标是掌握生字,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通句子,理解文意,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围绕这个目标,我确定“理解文言文的意思,理解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何处”定为教学重难点,教学时我从这几方面入手:

  一、激发兴趣,消除畏难情绪

  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到古文,他们的心理充满了好奇,结合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导入时,我由古诗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孩子感知语言的艺术。在解题时,我又让学生对比今天的课文与平时所学的课文有何不同,从而引出文言文,让学生感到了一种新奇和亲近。

  二、以读促悟,体会语言魅力

  学习古文,读是最难的,又是最重要的,说它难是因为不好读,说它重要是因为只有读,才能让学生懂,才能体会到古文的魅力。因此在课文的感知环节中,我让学生按照读通课文——读好课文——理解课文的程序好好的读书。进入第二个环节“读”的时候,我引用了名句“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让学生重视语文的读;在教学时,首先让学生反复诵读,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在学生读通顺的基础上,我告诉孩子们正确的诵读方法:读古文时,要注意停顿,读出节奏。

  三、抓住谈话,突破难点

  本单元的主题是“语言的魅力”,体会杨氏之子语言的巧妙是这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让学生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在学生读懂故事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孔君平与杨氏子的对话来体会杨氏之子回答的巧妙。这个问题有点难度,学生不会马上理解。因此在这我设计了两个问题:一是孔君平为什么指着杨梅对杨氏之子说此是君家果?二是杨氏之子为什么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在这两个问题的引导下,学生马上体会到了杨家孩子回答的妙处:孔君平在姓氏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氏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当然,还有一个巧妙的地方,学生一下子归纳不出来,于是我把“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与“孔雀是夫子家禽”进行了对比,学生也较快地体会出了杨氏之子语言的婉转,表现出了应有的.礼貌。接着我设计了一个语言练习:孔君平听完杨氏子的话会怎么说呢?学生的回答不乏有赞美之声,谦虚之词。我想,这就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吧!

  四、教给方法,学以致用

  《杨氏之子》是小学阶段第一篇文言文,这也是学生第一次学习文言文,所以能够读懂文言文是一个重点,我先让学生自己试着理解,一些难懂的地方才给予点拨和指导。学生在交流自己的理解的过程中,顺势引出理解文言文的一个基本方法:“看注释”,而孩子们又有学习古诗的基础,因此我又引导学生复习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看注释、联系上下文、查找资料书、看插图、多读)。然后告诉孩子们学习古文的方法跟学习古诗的方法大同小异,也可以用上这些方法。后面几句的理解,我就让同桌合作,用上学习古诗的方法,自主学习,最后学生都能把整句话的意思说出来,即达到了学以致用,学生也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激发了学习其他古文的兴趣。

  教完本课,我觉得还有许多不足之处:

  1、由于是小学阶段的第一篇古文,我在教学时,对放开的度没有把握得很好,有些该放手的地方没放手,控制课堂意识较强。

  2、在语言的感悟上,仍然有所欠缺。对古文的理解及拓展方面,学生语言的评价,我的反馈还不够全面到位及时,评价语言不够丰富,其实,这也是教师个人文学修养的欠缺所致。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对于优点我会继续发挥,对于不足,我会积极地改正。

杨氏之子教学反思范文2

  《杨氏之子》是小学阶段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对于这样的文章,相信学生理解起来应该有一定的难度,即便是在课前预习阶段,学生读起来也很难,因为它不同于我们普通的现代文,文言文需要指导学生的.朗读,需要指导学生的断句,需要指导学生的背诵。我能感觉得到,教师执教时,对学生的朗读指导比较充分,让学根据上下文来理解词语,这和我们课标相吻合。

  赵主任的点评让我们耳目一新。他从学生的书写出发,点评了王老师的课程,并且给出了一些教生字的方法。

  我个人的看法:类似于这样简短的文言文,学生在充分预习的情况下,教师指导朗读之后,考虑是不是可以用一节课的时间来完成教学目标,压缩课堂时间,不需要逐字逐句翻译,让学在学习中体会文章的意思。但是个别字的意思需要重点指导。

杨氏之子教学反思范文3

  《杨氏之子》是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初次学习古文,学生普遍感到很新鲜。但如何使学生对文言文产生一种好的“第一印象”?该让他们学到些什么呢?我首先在备课上下了一番功夫。我查阅了许多资料,如,原版的《世说新语》,《古代汉语》书,并和同年级的老师进行了一番认真的探讨,编写了一份具体详细的教学预案。

  为了降低文言文学习的难度,我在指导学生预习时,帮助他们先弄清古文与现代文最大的一个不同点——文言文是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文是以双音节词。为此,我给同学们作了一个比较:我们现在说“祖父”是一个人,就是爷爷;但是古代说“祖父”就是爷爷和父亲两个人。我们现在说“妻子”是指一个人,在古代“妻子”就是指夫人和孩子。如在这篇古文中,有许多典型的单音节词,如“孔君平诣其父”中的`“诣”指拜见,还有“未”、“闻”、“示”等。我让同学们回家去认真预习,借助语文教材和《词语手册》上的注释,对这些进行单音节词进行理解。

  在课堂教学中,我首先带着同学们读古文。我便示范,便告诉同学们:读古文时,要注意适当停顿,语速要慢。可让学生尝试了读第一遍后,发现学生是一字一停地读,没有古文的韵味。于是我又范读了一遍,再采取领读、学生练读的方法,反反复复读了好几遍。虽然所花时间很长,但是,我不觉得浪费。我明显地感受到了学生是越读越好,越读越有兴趣。读着读着,学生终于找到了读古文的感觉。

  于是,我以“教学生学会并且会学”为本,引导学生借助语文教材和《词语手册》上的注释进行学习,再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探究。半堂课后,我发现学生确实老练了许多,他们饶有兴趣地和同学探讨古文的深层意思,而且摇头晃脑地朗读,或是文绉绉地细读,给你一种返古的感觉。随着入情入境地流朗读、品味,学生对这篇文章的理解也就加深了。

  当学生理解了文意,深入体会本文语言精妙时,我抛出了本文的中心问题:杨氏之子的应答妙在何处?有学生马上轻松地作了解答:杨氏之子也顺着孔君平的思路,巧妙地用姓氏作答。这就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吧!当然,还有一个巧妙的地方,学生一下子归纳不出来,于是我把“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与“孔雀是夫子家禽”进行了对比,学生也较快地体会出了杨氏之子语言的婉转,表现出了应有的礼貌。

  教学完这篇文章后,我找到了一些教学文言文的方法。虽然粗浅,但对于今后的教学,很有帮助。

杨氏之子教学反思范文4

  《杨氏之子》出自六朝志人小说《世说新语》,此书是我国第一部志人小说,在中国古典小说发展世上有重要的地位。这篇文言文通过记述杨氏之子在招待客人时机敏而巧妙地对答,不仅使一个聪慧的杨氏之子的形象跃然纸上,而且文言文语言的简要与精当也得到了清晰的凸现。教学时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文章虽然篇幅短小,但由于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差别较大,学生又是初次接触,所以学习时有一定困难。因此,先把文章理解清楚是教学的'一个重点。

  二、学习古文,最重要的莫过于养成吟咏诵读的习惯。读,既是方法,又是目的。教学中注重让学生高声诵读,精心品读,边读边想象,真正读活语言,“读出声,读出形,读出情,独出神”。

  三、特别注意关注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学中精心培植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捕捉学生的兴奋点,使学生不但能感受文言文的新奇,而且能感受它的奇妙,这样才能产生对文言文的更深层次的喜爱。

  我希望学生在经历过第一次学习文言文后,能喜欢上这样的语言,从而在古人为我们创造的诗文中汲取典范的、优美的、精炼的语言材料和语言表达方式,为丰富自己的语言打下基础。

杨氏之子教学反思范文5

  昨日我执教了五年级下册的文言文《杨氏之子》,这是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

  在一次公开课上,我听到一位老师教学了这篇课文,因为就学法、教法和她有不同的理解,为了验证我想法的合理性、可行性,我决意亲身将自己的想法在课堂上做实践的检验。我认为文言文的教学,因为学生对它的接触少、理解难,自然应该在目标定位上要求低一些,着重初步的感受、理解,进而产生喜爱之情。然而文言文的教学若学生通过初步的感受、理解,初次的学习后,对文章的意味没有产生足够的体会,则他们对文言文不可能产生热爱之情,他们很有可能因此而觉得文言文章枯燥、乏味、难以理解,产生厌倦、厌恶情绪。所以初次的文言文教学应该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文言文的情感方面下功夫。但这些目标的达成都有赖于切实的课堂行动,最最要紧的便是:教给学生以简单可行的方法,尽量展示用这样的方法学习的全过程,并取得真实的效果理解文意、体味文趣。

  在昨日的教学课堂上,学生和我的状态都不大好,有些紧张,可喜的是最终调整过来了。教学基本按着先前的预设进行,但一开始我便忘记了题目意思理解和生字读写这两个小环节。随后发现时已进行到深读版块,一边因为自己的失误而惭愧不已,一边又努力寻找适宜的时机做补充。我想当时这么做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我尚难以脱离预设的东西,做随机应变的教学。二是我确实觉得教学中缺了这两处对学生塌实的学产生了影响。后来终究逮到机会嵌进去了,但直到现在想起仍觉得深深的紧张,设若当时我稍微犹疑一些,不做补足的话,这课也许就多了更多的缺憾,不但形式上难以完整,而且学生的学也必会产生更多的缺憾。当铃声响起时,我的课堂教学基本完成,勉强算得上完整。从学生当堂的反应来看,尽管有些因怯场而显得紧张、冷漠,但从他们的回答和书本上的'笔记来看,应该大部分达成了预定的目标了。这是值得欣慰的。

  现在回想这节课,我觉得她给我带来的收获是丰富的。她叫我明白自己在课堂调节方面的很多不足,正是因此而不能引领学生更快的以最佳的状态进入学习。她还让我知道,不论是公开教学还是其他各种环境中的语文教学,心中一定不能迷失了方向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教师的一切展示、一切手段的辅助、一切方法的使用,都应在心中思量:这样是否对与学生的发展更好?所以不论当时课堂上有多少其他人,上课者必须做到心中只有学生。通过她我还明白一切的是与非都起源于细节,惟有把握细节的精准,才有结果如意的可能性。许多时候是与非、成与不成都只是一线之隔,你所要作的是持续向前。另外,她更使我明了不论哪件事情,我想把他做好的话,必得付出艰辛的努力,而我的水平永远都是很差很差的!

杨氏之子教学反思范文6

  《杨氏之子》是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它以精练的笔触,勾勒出一个机敏善对的九岁男孩形象。首句总领全篇,“甚聪惠”实为文眼,统照全文。后四句叙事,详写杨氏之子的“设果”与“应答”,凸显“聪惠”之内涵。全篇行文简洁,不足百字,但情节简单,人物巧妙逗笑,颇具诙谐情调和语言的魅力。

  针对学生初次学习古文,再加上古文的艰涩难懂,设计时我奔着多读少讲的原则,使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熟读成诵,从而丰富语文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上课时,首先我从复习反馈,明确任务开始,从“甚聪惠”的“惠”字古义入手,结合杨氏之子的表现,总结出他不但很聪明,而且很乖。接着从“聪明”和“乖”的两方面去体会杨氏子的甚聪惠。最后当堂背诵,根据学生的背诵情况再适当弥补讲解时的不足之处。本该到此总结归纳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后就下课。但我发现还有点时间,就把“读写结合,故事新编”这个属于课后作业的环节放在了课堂上。就是这一随机调整,则成了这节课的一大失误。一是学生写的不好,二是因时间紧向学生展示了一篇范文,这一范文的出示,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最后导致整个课堂仓促首尾。这也让我明白了我们的学生在“写”与“听、说、读”之间还存在好长的距离,若要完成这个读写结合的目标,估计就改写这一环节,得一节课的时间。教而知困,若在语文教学方面我是老手的话,肯定不会贸然随机做上面环节的调整。

  本课的第二大不足是在讲“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句话时,学生理解到,用上“未闻”两个字,否定了孔雀是孔君平家的鸟的.说法,也就否定了杨梅是杨氏家的果子的说法。师应该问:“要否定孔雀是孔君平家的鸟的说法,改一个标点符号即可:‘孔雀是夫子家禽?’行吗?”,但上课时的我问题含糊,一会儿说改“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会儿又说改“孔雀是夫子家禽?”,从而把学生引入了误区,使他们不明白到底怎么否定孔雀是孔君平家的鸟这一说法。出现这种状况有两大原因,一是对教案还未烂熟于心,二是太过紧张。归根结底是因为自己课前准备不充分,今后一定不能再犯类似的错误。

  总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语文这条教学路上,我相信凭借自己的实力和用功劲,一定能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蓝色天空。

【杨氏之子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杨氏之子》教学反思02-26

杨氏之子教学反思03-04

杨氏之子教学反思范文02-01

《杨氏之子》教学反思(15篇)04-12

杨氏之子教学反思(精选10篇)03-30

《杨氏之子》教学反思(精选7篇)04-07

《杨氏之子》教学反思(精选6篇)01-27

《杨氏之子》教学反思15篇03-29

《杨氏之子》教学反思范文(精选8篇)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