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学反思> 语文观潮的教学反思

语文观潮的教学反思

时间:2023-04-21 18:36:19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语文观潮的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观潮的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观潮的教学反思

语文观潮的教学反思1

  《观潮》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记叙文。作者经过对农历八月十八钱塘江大潮的描述,寓情于景,赞美了这一“天下奇观”,表达了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将教学重点放在朗读训练和语言积累运用上。

  一、让“读”占“鳌头”

  语文教学大多是经过读,让学生经过自我的理解体会,把潮水的声势浩大读出来。但我们班上读得好的学生很少,多数学生朗读不够到位,这是我今后教学中要加强的。我觉得在语文课上,学生应当“读”占鳌头,以读为主,以读为本。读是培养语感的主要方法,是培养阅读本事的基础,要读字当头,一切都在其中。而要使学生具有必须的朗读本事,教师应当为学生创设出良好的情境,让学生的朗读训练落到实处。

  1、加强指导:

  教给学生一些普通话朗读的基本技巧。如重音、停顿、语速等。如“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一句,为了突出钱江潮的壮观气势,应当读得稍快,强调出“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颤动”等词语。

  2、充分感悟:

  仅有在充分理解了文本资料,并将文本内化为自我的个人感受的基础上,学生才能将自我的感情融入文本,读出真情实感。这篇课文的朗读训练应在学生理解了课文的资料,体会到了钱江潮的雄伟气势后进行。

  3、保护学生自尊心:

  学生朗读后,教师不能以简单的好与不好来评判,要引导学生一齐讨论该生朗读的优缺点,不仅仅注重横向的比较,更要注重纵向的比较,对有提高的学生要给以鼓励,保护他们的自尊心,调动他们的进取性。

  4、激发竞争心理:

  开展朗读比赛,教师给学生诚恳的评价,并给学生以期盼的目光,使外在的激励变成学生内在的竞争动力。

  5、激发兴趣: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有兴趣才有学习的动力,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能够为学生创设一些朗读的情境,如表演读、配乐朗读等。让学生在这些训练过程中感受到语言的魅力,朗读的乐趣,视朗读为一件乐事。也能喜欢这些句子。这样处理朗读,学生就会读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也更加有兴趣。改变了以往那种不管学生有无兴趣,都必须按照教师所提的要求进行朗读的被动局面。还比如学习新词,教师领读,学生跟读,天经地义。可是设计中我们让学生当教师,教师当学生。学生既然都会读,并且都愿意领读,那为何不能让他们当教师,教师来作学生呢这种主角的转换,所得到的效果可能远远胜过学生被动跟读的常规做法。

  二、注重积累和运用,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

  如果学生上完《观潮》只了解了钱塘江潮是怎样回事,那么这堂课就成了地理课。语文课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应当只是让学生理解课文资料,应当借助课文资料,设计各种语言训练的情境,千方百计地让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这堂课的教学设计,我们比较注重课文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比如课文语言的积累,我们经过各种形式的很多的朗读,让学生熟读成诵,从而使学生在读懂理解的基础上,比较简便地到达积累课文语言的目的。

  对课文中的新词,我们改变了以往一开始先集中教新词语的做法,而是渗透在读课文的过程中,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有机地让学生进行理解。在读完课文后再让学生根据意思说出词语,然后经过朗读让学生加深记忆。这样教学词语不仅仅节俭时间,也十分有利于学生对词语的积累。

  词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会运用,所以教师教学词义时就要有这种意识,尽可能研究如何让学生学会运用。这堂课中“人声鼎沸”和“闷雷滚动”两个词语的教学设计就力求体现出让学生会“运用”的思想。教师先在课堂中创设出具体情境,然后让学生根据情境运用课文中的词语来概括。这样教学词语,无疑为学生以后运用这些词语搭了一级台阶。不仅仅解决了意思理解的问题,更为学生以后的独立运用作好了准备。

  从学习语言的心理过程看,积累和运用是两个不一样层次的'学习水平级。如果能创设新的情境,将学过的词语、句子用一用,给学生有语言实践的机会,这样对学生内化课文的语言,对学生语言的发展极有意义。这堂课的最终一个环节,就是结合课文资料,设计了一个综合运用本堂课学过的部分词语、句子的练习。由于不是课文资料的简单重复,而是要求学生根据自我的理解灵活运用学到的词句,各种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这个练习设计是比较成功的。

  三、恰当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为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服务。这堂课采用了录像手段,第一次让学生感受观潮时的气氛,第二次让学生边看录像边背诵,既帮忙学生理解,又能促进记忆。教师还多次使用了实物投影,打出了学生喜欢的句号指导朗读,打出学生书面练习的结果加以评点,对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了实实在在的作用。

语文观潮的教学反思2

  上完《观潮》这一课后,上网查看了一些教学案例,在思想上有了很深的启发和感受。再对照《新课程标准》认真反思,确有许多遗憾之处。我想这些新的认识和感受对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定有新的突破。

  《观潮》这篇课文是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的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身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与文本融为一体,感受大自然的壮丽奇特的景观,我在教学设计中主要注重了以下几点:

  一,创设心灵的境遇。

  “心灵”即指人的思想感情。有了丰富的思想感情,才有对事物的认知热情,我在课堂上喜欢看见学生迫切求知的眼神,喜欢听富有稚气的表达。他们的认知若是在情感中激发的,获得知识将是最牢固的。因此,在课前,我设计了与学生“课前交流”的简短对话,以商量语气激发学生当“小记者”,学生信心十足表示赞同,然后相机以寓于有趣、生动、优美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将学生引入所要学习的情境之中,让学生愿意与作者去观潮的情思。从学生的神情和学习状态,我认为他们自认是“小记者”的身份表述的语言是自豪的,愿学的情感是真诚的。并且饱含愉快的心情进入课文佳境。同时,课堂中教师让自身投入情感状态带动学生,才能真正达到师生双边活动。

  二,注重学生主体参与,发展多种能力。

  学生的语文能力主要通过学生实践活动“习得”,不是老师教会的,在教学环节中,我设计了让作者一起去钱塘江大堤上去观潮,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参与的'兴趣,然后图文并茂,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文中优美词语,重点句子学生在“****、互动、思辩、表达”中得到理解,如:学生看完“潮来时”课件后,很快能抓住文中重点词语理解句子,领悟文美的蕴意。使其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得到提高。印象最深的是部分学生总不敢举起小手,这一细微处老师不能忽视,我用风趣“摸瞎”游戏指名学生回答问题,让学生在惊奇中自主的举起了小手,调动学生积极性。

  三、以课文为本,教会学生写作方法。

  教完作者的观察顺序及从哪些方面去描述潮水在学生理解课文后相当明了。因此,我让学生小组讨论写作方法,继承传统的“引用贯通”的教学方法,并用动作演义“人生鼎沸”的场面。再结合生活实践中学会运用,知道如何描述场面,这一环节在整节课堂上看上去是“重复”的导教,但间接的让学生加深了记忆,落实积累到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调查学生学习情况延伸到课堂外继续学习知识的求知欲望。

  阅读课外书籍,积累课外知识是提高学生语文知识能力的必要途径。但对学生提出强硬的要求他们盲目的去读背,我想这样做是事倍功半的。教完本课后问学生: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然后照应课前设计,大力表扬课堂上表现不错的“小记者” 并鼓励他们进一步为亲朋好友当好“小导游”作准备,给学生自信舞台,让学生把课堂上的学习热情真正落实到生活中去。

语文观潮的教学反思3

  钱塘江江大潮浙江省,真正能到过钱塘江的小朋友很少,能有幸看到“天下奇观”壮景的小朋友更少。因此,如何让学生走进文本,感悟文本,真正感受钱塘江大潮的汹涌之威,咆哮之势,感受到大潮的动态之美是教师教学预设中要考虑的主要问题。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觉得自己在以下几方面做得比较成功:

  一、抓住重点语句,品词析句,感悟课文内容

  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是学习课文第二、三自然段,这两个自然段着重描绘了钱塘江大潮来前的风平浪静与潮来时的惊涛浪吼形成鲜明对比,尤其绘声绘色地描述了潮水由远推近,有如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教学时,我从整体入手,先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有关“潮”的句子,朗读并感知作者由远及近的观察顺序和描写方法。在学生初步感知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之后,引导学生品词析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惊叹大潮的.奇观,然后回归整体,朗读背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明显地感到,随着教学的深入,学生对钱塘江大潮的认识逐步加深,赞叹、惊讶之神逐步显现。

  二、以“声”、“像”辅助释疑解惑

  在教学过程中,电教手段的适当运用,能创设情景,提供感知,发展情感,促进理解。在本节课中,对于“闷雷滚动、人声鼎沸、山崩地裂”的理解,在学生初步了解之后,媒体配以声音,对“如线的潮、横贯江面的潮、如墙的潮和如万马奔腾的潮”的句子的教学时,在学生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媒体配以相应的画面,帮助了学生理解,促进了学生朗读,感觉效果较好。

  三、以“读”促思通文

  朗读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也是检查理解的手段,更是以文悟道的途径。《观潮》从声、形、色三方面描绘赞美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想象鲜明,富于感染力。有感情地朗读既有助于理解课文,又能更好地受到感染。这堂课的教学,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读法:课始的教师激情朗诵;课中学生的自读和齐读相结合;理解后的感情朗读和课尾的背诵。读的形式多样,以读引思、以读促思、读思结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当然,语文课永远都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永远都拥有残缺的美丽。下课之后,我总觉得在品词析句的时候处理过于琐碎,有损于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

语文观潮的教学反思4

  《观潮》是一篇写景的课文。记叙的是一次观潮的盛况,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的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描写了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描绘出江潮由平静到奔腾咆哮再到恢复平静的动态变化,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学习课文3、4自然段。

  教学难点是:

  1、理解重点词、句、段。

  2、学习作者有顺序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养成积累材料的习惯。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抓重点段,领悟钱塘大潮的“奇”。

  在教学中,紧紧抓住“天下奇观”这个词语,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感悟钱塘潮的“奇”,更近一层理解“天下奇观”。主要抓住课文的3、4自然段,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抓住描写大潮的声音和形态的变化的词语,写出了潮的气势宏伟。如“隆隆响声”“白浪翻滚”“白色水墙”“风号浪吼”等,运用了比喻、衬托等方法直接描绘了潮水汹涌澎湃的景象。再引导学生通过抓住对观潮者神态、动作的描写,如“人山人海”“昂首东望”“人声鼎沸”“又沸腾起来”等词语,体会观潮的人数多、热情高涨,体会间接描写的表达方法,感受大潮的奇特。

  2、指导朗读,感受雄伟奇特的景象。

  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本情感的基础上,我着重采用了朗读的方法。首先指导学生们自由朗读,再谈感受,并鼓励他们读出天下奇观的气势。接着我进行范读,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画面,体验钱塘江大潮声音、气势的变化。重点抓住“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一句,为了突出钱塘江的壮观气势,应该读得稍快一些,强调指出“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颤动”等短语或词语。然后播放钱塘江大潮视频,使学生看到真实的情景,感受到大潮的雄伟壮观,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最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边读边想象画面,再读课文,感受大潮的奇特。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读书的热情,而且激发了他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3、统领全文,学习表达方法。

  教学时,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理解课文内容。重点理解“潮来时”部分,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学生从大潮的声与形的变化中,就能知道作者是由远及近地观潮。再让学生找出由远及近这一观察顺序的词语:“远处”“过了一会儿”“向前移动”“再近些”“越来越近”。进一步验证自己的结论。进一步引导学生发现课文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写观潮的过程,学生一下子就找到“早晨”“中午一点左右”这些表示时间的字眼。本课结构清晰,语言优美,是一篇习作的好典范。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整堂课中,几乎没有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提出什么问题,主要通过学生的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和大潮的雄伟壮观。如在读、议、品的环节里,我始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学生喜欢哪句我便导哪句,打破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的模式,而改为学生学,老师导,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性。教师的'指导主要体现在组织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在训练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民主意识也比较强,经常转换角色,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使课堂气氛更加和谐,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学习的效率也随之得到提高。

  三、不足之处

  1、字词的学习、理解过于粗略。由于是新学期的第一课,学生还没有完全融入到课堂学习中,预习的不够充分,对于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懒得查阅工具书进行理解,对个别词语的运用、意思理解不到位,阻碍了对文本的理解。这个自学能力在四年级一定要培养好。为高年级的学习打好基础。

  2、学生的朗读能力有待提高。过了一个假期,学生有些懒散,读书不积极,拖长音,不整齐。以至于个体朗读也令人不满意。通过指导,有所改善。以后还要加强训练。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启发谈话:平时大家都去过哪些地方玩?把觉得最好玩的地方和同学介绍一些,并说说为什么觉得这个地方好玩。接着在初读感知后,让学生谈谈读完课文后的体会,结合自身的实际感受进行教学,进行引导第一段的学习。然后再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课文,加深巩固。并进行相应拓展,最后让学生在课后找找资料,培养对家乡,对祖国美好景色的热爱之情。

语文观潮的教学反思5

  《观潮》是人教版第七册语文第一篇课文。课文记叙的是一次观潮的盛况,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的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描述了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描绘出江潮由平静到奔腾咆哮再到有恢复平静的动态变化,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在教学中,我从以下几点如手:

  首先,语言奠基,想象基奠。

  在教学前,我请孩子们收集了很多名人写得有关钱塘潮的名诗句,有

  范仲淹的“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杜甫的'“天地黯惨忽异色,波涛万顷堆琉璃。”李白的《横江词》、孟浩然的《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毛泽东的《七绝·观潮》等。

  在孩子们各种方式的读后,我说:“你们必须明白这些诗句是描述什么的。”他们点了头,我让他们说出来。随机板出——钱塘江潮。

  我问:“从这些诗句中,你能想象或用自我的话描述一下钱塘江潮水吗?”

  虽然自我的语言,但已经能够吸引去阅读课文!

  在有了第一步的基础后,我就让孩子们去阅读文本,你从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潮水的雄伟壮观。划出有关句子,朗读交流。

  孩子们对潮来时的描述异常感兴趣,因为它那么直观,那么生动。让他们读后,就让他们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虽然没去过,虽然不能现场感受,可是能结合词句那么想象一回,也是生动的。我想在孩子们的脑中,至少已经有好多个版本的“钱塘江大潮”了。

  然后,图文结合,情感收场

  在很多的读、说,体味、想象后,钱塘江潮水在孩子们的闹中留下深深的印象。这时,我出示了录象,观看钱塘潮水,加深对课文句子的理解。看完,我说:“站在观潮台,应对如此的潮水,你想说什么?”将它写下来。孩子们写后(几句话),进行了交流。说的就是感受、感叹、神往……

语文观潮的教学反思6

  从整堂课的教学可以看到,学生通过充分读,实现了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通过自己领悟,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体验;通过自由评,使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得淋漓尽致。这样,学生不仅读懂了课文,而且体会到祖国山河的壮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总的来讲,本课教学目标基本达到,不足的是在前面的读、悟、品的环节中耗时过多,积累语言这一练的环节因时间把握不够,如一词多义等的训练就稍显不足了。另外,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气氛跟平时的课堂相比还显得不够活跃,除了客观的原因外,我想我的教学感染力还有待于提高。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通过这次教学,有满意的地方,也有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弥补我的不足,尽全力给学生上好每一节课。

  在对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与效果进行回忆对比后,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探索与反思:

  1、《观潮》一文是以写景为主的散文,语言优美,词汇丰富,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让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为了让学生更能入情入境,课前要求学生搜集有关材料,并用录像引入课文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2、“潮来之时”的景象是全文的精华。教学时我采用变序教学方法,直奔重点,突破难点。为了加深对一部分精彩语言的理解和记忆,我帮助学生在理解和辩析重点词句的基础上,深入体会潮来时的声间和气势,注重朗读,做到读中悟,悟中读。

  3、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着眼点。本节课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合作探索“潮水从远处涌来的形态和声音是怎样变化”这个问题,并要求学生画一画,读一读,在不明白的地方打问号等,学生在合作中体现了组内合作,组外竞争的探讨氛围,拓展了学生学习的空间。

  4、课堂上把时间还给学生,给予学生思考问题,朗读课文的时间,耐心等待学生思维的结果,同时,延缓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把评价的.权力还给学生,鼓励学生尝试和探索。最后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当一回讲解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深化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5、值得探讨的问题:

  ⑴把学习的主动权和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大胆地尝试,充分地交流,但拓展学生的思维与教学任务是否能完成存在着矛盾,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⑵课堂上有一些学生的思维敏捷,抢着发言,而一些学生却反应迟钝,可是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学生的参与面、而对这两个极端,我们又该如何协调?

语文观潮的教学反思7

  在教学中,我从以下几点如手:首先,语言奠基,想象基奠。在教学前,我在黑板上抄写了大量名人写得有关钱塘潮的名诗句,有范仲淹的“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杜甫的“天地黯惨忽异色,波涛万顷堆琉璃。”李白的《横江词》、孟浩然的《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七绝·观潮》等。在孩子们各种方式的读后,我说:“你们一定知道这些诗句是描写什么的。”他们点了头,我让他们说出来。随机板出——钱塘江潮。生活在海边,对潮涨潮落不陌生。其次,以读贯穿,想象感悟。读始终是语文课堂的主角!语文课程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有了第一步的基础后,我就让孩子们去阅读文本,你从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潮水的雄伟壮观。划出有关句子,朗读交流。孩子们对潮来时的描写特别感兴趣,因为它那么直观,那么生动。让他们读后,就让他们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虽然没去过,虽然不能现场感受,但是能结合词句那么想象一回,也是生动的。我想在孩子们的脑中,至少已经有好多个版本的'“钱塘江大潮”了。在大量的读、说,体味、想象后,钱塘江潮水在孩子们的闹中留下深深的印象。这时,我说:“站在观潮台,面对如此的潮水,你想说什么?”将它写下来。孩子们写后(几句话),进行了交流。说的就是感受、感叹、神往……

语文观潮的教学反思8

  《观潮》是一篇写景课文,课文经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读者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文章思路清晰,语言生动,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异常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大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我用三节课对这篇课文进行教学,重点讲读“潮来时”的情形。上完课后,效果感觉良好,也有许多的感受、体会。回顾整堂课的教学,这堂课在教学中主要体现出以下一些教学思想:

  一、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体现得十分清楚,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进取性。

  学生的语文本事主要经过学生自我的语文实践活动“习得”,不是教师教会的,所以语文教学中要异常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进取性,让学生愿学、乐学,才能真正提高学习的时效。整堂课中,我几乎没有对课文的思想资料提出什么问题,主要是经过学生自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我的主导作用主要体此刻组织学生进行语言训练上,并且在训练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教学中我的教学民主意识也比较强,经常转换主角,作为学生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使课堂气氛更加和谐,比如朗读课文“潮来时”一段,我设计让学生选择自我喜欢的语句读给大家听,努力读得精彩些。这样处理朗读,学生就会读的更加主动,更加投入,也更有兴趣。再比如:学习新词,教师领读,学生跟读,天经地义。可是教学中,我让学生领读,我来跟读,这种主角的转换,所得到的效果可能远远胜过学生跟读的被动做法。学生在简便愉快的气氛中学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学习效率也随之得到提高。

  二、读中感悟,感悟中读。

  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这一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是难点。学习这一部分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读,体会,并发动学生相互评议、补充,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教学时,我让学生围绕“哪些句子最让你心动,说说体会,并把体会到的'读出来”这一问题,全班交流。即教师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讨论交流,让学生能够充分发展自我的见解,允许有不一样意见,并鼓励创新,大家各抒已见。如读到“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时,有同学说那情景像发生了海啸,有同学说像发生了地震,感受到地在震动,有的同学感受到大潮涌动的速度。“议”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进取性,让学生在教师搭设的学习舞台上发挥、表演。“赏”这一环节,经过看录像,我让学生在体会文中描绘的情景的基础上再次直观感受到了大潮的气势。此时再读文,使学生在读中欣赏品味,既激发了学生读书的欲望,提高品味词句的本事,又再一次为大潮的雄壮所折服。这还不够,我又及时抓住学生心态,让学生走入情境,也成为观潮人群的一员,抒发自我情感。这样,既利于学生在头脑中再现大潮的雄壮,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想象本事。能够看到,经过充分读,学生实现了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读中展示;经过自我领悟,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体验;经过自由评,使学生的

  参与意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得淋漓尽致。"读中感悟,议中深入"学生不仅仅读懂得了课文,并且体会到祖国河山的壮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三、在理解文章的同时,注重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注意创设情境,给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会运用,学过的词语、句子让学生用一用,这样有利于学生内化课文的语言,对小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言极有益处。我在这堂课的检测反馈中设计了一个综合运用本堂课学过的部分词语、句子的练习,因为难度不高,所以每个学生都能参与,体现了面向全体的教学原则。由于不是课文资料的简单重复,而是要求学生根据自我的理解,灵活运用学到的词语,各种层次的学生都能根据自我的水平填写词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所以学生参与练习的进取性异常高。学过的词理解了,再试着运用,有利于促进课文语言的内化。这样的练习我认为是设计的十分成功的。教学效果也很好。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觉得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还要多动脑筋,想办法,多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为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创设情境。

  四、恰当地使用远教资源,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为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服务。这堂课采用了录音和录像手段。首先播放江潮来时的录音,有闷雷滚动的声音,也有山崩地裂的响声,让学生想象,说说自我听到了什么,到达“入境”的效果。之后播放潮来时的录像,第一次整体观潮,对大潮先有感性认识;第二次结合有关语句相机观看录像,让学生感受观潮时的气氛,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资料;第三次让学生边看录像边背诵,既帮忙学生理解,又能促进记忆。能够说,这节课的情境教学法落到实处,也到达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这一节课中也还存在着不足,留下了一些遗憾:

  学生上课与教师配合还不是那么密切,发言还不够大胆进取,教师的热情还不够,作为一个优秀的教师,要时时刻刻坚持教学的热情,不仅仅要用很多的时间来准备课,更要下功夫备学生,要做到因材施教,积极引导,不能让学生的情绪影响自我。如果教师提出问题更精确化,课堂效率会更高一些;如果让学生学会在读思中去自发的发现问题,教师将教得更简便,学生学得更愉快;如果教学环节中细微处弘扬学生个性,教师大胆放开,学生综合本事培养将会真正落到实处。今后我会努力弥补这些不足,争取打造出使学生更喜欢的课堂来。

语文观潮的教学反思9

  《观潮》是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本文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作者寓情于景,经过对钱塘江大潮雄奇壮丽,气势非凡景观的描绘,抒发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为了让学生与文本融为一体,感受大自然的雄伟壮丽的景观,我在教学设计中主要注重了以下几点:

  一、注重学生主体参与,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进取性。

  整堂课中,主要经过学生的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和大潮的雄伟壮观。如在读、议、的环节里,我始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学生喜欢哪句我便导哪句,打破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的模式,而改为学生学,教师导,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教师主导性。

  二、指导学生朗读,感受雄奇壮美的景象,深化感情。

  为了帮忙学生感受景象,更深更透地理解作者的表达感情,我着重采用了朗读的方法。首先我指导学生们自由朗读,再谈感受,并鼓励他们读得有滋有味,有情趣味,读出天下奇观的气势。然后我来读,学生闭上眼睛,脑海中浮现出画面,帮忙学生感悟自然美和语言美。这样,不仅仅激发了学生读书的热情,并且激发了他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三、抓住文章重点,整体感知教学,体会感情。

  教学时我抓住文章重点,围绕“观”这个中心词,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思路,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首先用小黑板出示自学思考题: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钱塘江潮雄伟壮观景象的?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潮水雄伟、壮观的词句。小组讨论交流后师明确。由于导入新课时,已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同学们经过读、思、议,明白了“仅如银线”是抓住潮来时的形状特点。在观看插图之后,再回到文中细细品评,学生陶醉在有声有色的情境中。领略到大自然的完美,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美的熏陶。

  四、赏析重点语句,理解课文资料,学习表达。

  教学中设计品文析句的环节,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资料,把握作者的思路,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所以,在教学第一段时,我让学生先用自我的语言来描述海潮的雄伟壮观,然后分析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按什么顺序来写的?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这样加深理解了课文资料,进一步学习了作者按必须顺序抓住特点的表达方法。

  总之,从整堂课的教学能够看到,学生经过充分读,实现了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经过自我领悟,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体验;经过自由评,使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得淋漓尽致。这样,学生不仅仅读懂了课文,并且体会到祖国山河的壮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总的来讲,本课教学目标基本到达,不足的是在前面的读、悟、品的环节中耗时过多,积累语言这一练的环节因时间把握不够,如一词多义等的训练就稍显不足了。另外,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气氛跟平时的课堂相比还显得不够活跃,除了客观的原因外,我想我的教学感染力还有待于提高。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经过这次教学,有满意的地方,也有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弥补我的不足,尽全力给学生上好每一节课。

语文观潮的教学反思10

  《观潮》虽然是篇老课文,自己也不止一次的教过这篇课文,但假期备课读到这篇文章时,自己仍被钱塘江大潮深深的震撼,被作者写作时清晰的脉络、恢宏的气势,大胆的想象所吸引。这是一篇很有气势的文章,文中蕴藏了很多东西,越仔细地读文章,越能发现文章中的许多独到之处:文章结构,写作方法、观察的方法、写作顺序、修辞方法、四字词语的恰当运用……凡此种种都关注到是不可能的,于是自己反复思考,在石校长和本组老师的帮助下,确定集中精力抓住重点段画批、谈体会、读句子、悟写法、积累词句并运用的教学思路。教学中,注意词语理解方法的多样性及指导。如:人声鼎沸、山崩地裂是用逐一理解语素,再连起来理解词语的方法。水天相接、满天卷地利用图片,使学生一目了然,有了很直观的认识,风号浪吼则采取图片和声音结合的方法,学生看图片同时听声音,让他们对词语有了更直观的感性的认识。

  对于课文的重点段第5自然段,我采取体会重点词语、换词语体会句子,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气势,体会文章从远到近的写作方法,比喻的修辞方法等多种方法,体会文章的气势。但对于钱塘江大潮学生毕竟不熟悉,在充分的品词品句,想象、诵读之后,我又让学生观看了一段大潮的视频,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学生对大潮的感受更深刻了,他们由衷的发出赞叹:钱塘江大潮真是天下奇观!

  视导时教研中心主任刘晔主任听了这节课,她对这节课的设计做了肯定。她说年级段的教学目标抓得准,突出了中年级的特点。教学中重点段突出,训练扎实。教师注重引导学生感悟学习文章的写法。刘烨主任对学生的.表现也给予了肯定,学生学习习惯好,一点就透。比如填一浪一浪( ),学生填的是词语:翻滚着、齐头并进。教师说还可以填句子,学生马上明白:犹如一道六米多高的白色城墙……

  当然,课上的问题也不少。比如:课文读得不够,有些地方学生读得不好,没有气势,教师可范读。感悟写法后,应让学生再读重点段,体会写法,加深记忆。另外这样的课文,讲的时候节奏要快,才能有气势。

  刘老师也对这课提出了改进的建议:毕竟是四年级的学生,可以先复习词语,并把词语按写声音的、潮水的、人的分类。要帮助学生理一下作者的写作思路:声音:隆隆的闷雷、响声越来越大、山崩地裂。形:一条白线、横贯江面、城墙、战马。第5自然段抓住雄伟壮观学习,不要把课文打散了讲。要整体感悟、朗读。体会大潮声之高、形之状、色之美。其中的比喻,比喻词用的各不相同同,很有特点:形成、犹如、如同。自己听了之后觉得真是受益匪浅。

  课上完之后,自己对这节课并不满意。首先是学生读课文从声音上缺乏气势,这大概和自己调动学生情绪不到位有关,我想如果从第5自然段钱塘江大潮高潮入手,学生的情绪大概更容易调动起来了。批画完后,学生开始交流,自己一开始就和学生争论隆隆的闷雷声是不是写大潮,学生没有准备,感觉有点不知所措,这大概也增加了学生的紧张气氛。

  越教越发现语文实在是个很值得反复琢磨的学科,任何一篇课文都需要反复的“磨”,只有反复打磨才能上出好课,正如河蚌孕育珍珠一样。今后自己一定要在“磨”上多下功夫。

语文观潮的教学反思11

  在设计本课教案时,我就一直在想:如果学生上完《观潮》,只了解了钱塘江潮是怎么回事,那么这堂课就成了地理课。语文课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应该只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应该借助课文内容,设计各种语言训练的情境,千方百计地让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因此,这堂课的教学设计,我们比较注重课文语言的积累和运用。

  例如:对课文中的新词,我改变了以往一开始先集中教新词语的做法,而是渗透在读课文的过程中,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有机地让学生进行理解。在读完课文后再让学生根据意思说出词语,然后通过朗读让学生加深记忆。这样教学词语不仅节约时间,也十分有利于学生对词语的积累。如以下练习1:

  本文中,作者运用了许多精彩的语句描绘了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为了让学生能将这些好词佳句进行积累并能恰当运用,设计这样的练习题,即老师说词语的意思,学生接是什么词语。

  ⑴形容人的说话声,喊叫声,欢呼声,如锅中之水,一片沸腾──人声鼎沸。

  ⑵风和浪都很平静──风平浪静。

  ⑶形容水面辽阔,远处水和天似乎连接在一起──水天相接。

  ⑷形容同时出发,同时前进──齐头并进。

  ⑸山上的岩石和土壤塌下来,地也裂开来,形容声音很响──山崩地裂。

  ⑹形容气势很大──浩浩荡荡。

  (这个复习词语的方法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词义的理解,有比赛的形式进行,更能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词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会运用,因此我又设计了以下练习2: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 ),可潮来时,却( ),潮水声犹如( ),海堤上尽管( ),但竟听不到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潮过去了,消失在( )的地方。

  (这一设计由于不是课文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灵活运用学到的词句,各种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这个练习设计是比较成功的。)

语文观潮的教学反思12

  《观潮》是四年级上册第一课,课文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大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本课我主要通过学生的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和大潮的雄伟壮观。如在读、议、品的环节里,我始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学生喜欢哪句我便导哪句,打破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的模式,而改为学生学,老师导,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教师主导性。教师的指导主要体现在组织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在训练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

  为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服务。这堂课我还采用了录音和录像手段。首先播放江潮来时的录音,有闷雷滚动的声音,也有山崩地裂的'响声,让学生想象,说说自己听到了什么,达到“入境”的效果。接着播放潮来时的录像,第一次整体观潮,对大潮先有感性认识;第二次结合有关语句相机观看录像,让学生感受观潮时的气氛,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第三次让学生边看录像边背诵,既帮助学生理解,又能促进记忆。可以说,这节课的情境教学法落到实处,也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堂课略显不足的是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气氛跟平时的课堂相比还显得不够活跃,除了客观的原因外,我想我的教学感染力还有待于提高。

语文观潮的教学反思13

  《观潮》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记叙文。作者通过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景象,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赞美了这一天下奇观,表达了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将教学重点放在朗读训练上,通过反复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置身其中,感受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但我们班上读得好的学生很少,多数学生朗读不够到位,唱读现象严重,这是我今后教学中要加强的。我觉得在语文课上,学生应该读占鳌头,以读为主,以读为本。读是培养语感的主要方法,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基础,要读字当头,一切都在其中。而要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朗读能力,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出良好的情境,让学生的朗读训练落到实处。

  一、激发兴趣。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有学习的动力,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因此,在教学三、四自然段时,我让学生自主选择最喜欢的语句读一读,谈感受,鼓励并引导学生读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读出天下奇观的气势,读出观潮人群的惊奇。为了帮助学生感悟自然美和语言美,我还组织学生比赛读、轮流读、表演读等形式,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

  二、充分感悟。

  只有在充分理解了文本内容,并将文本内化为自己的个人感受的基础上,学生才能将自己的感情融入文本,读出真情实感。因此,在学生充分理解了课文的内容,体会到了钱江潮的雄伟气势后,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增加对钱塘江大潮的感性认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在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闭上眼睛,脑中浮现画面。然后让学生复述情景,尽量用上课文中的生动词语。从中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

  三、加强指导。

  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本情感的基础上,教给学生一些普通话朗读的基本技巧。如重音、停顿、语速等。如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一句,为了突出钱江潮的壮观气势,应该读得稍快,强调出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颤动等词语。

  通过本节课的朗读训练不但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感悟情感,而且朗诵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高。相信,只要坚持不懈,学生的朗诵水平(狐假虎威》教学反思)、语文能力都可以得到较大提升。

语文观潮的教学反思14

  本周,我校继续进行课堂教学改革达标课验收,我于周二下午讲了一节课,现就这节课进行一下反思。

  上完《观潮》这一课后,我在思想上很深的启发和感受。认真反思,确有许多遗憾之处。我想这些新的认识和感受对在今后的教学中定有新的突破。

  《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大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回顾整堂课的教学,这堂课在教学中主要体现出以下一些教学思想:

  1、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体现得十分清楚,比较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体现了以人为本。整堂课中,几乎没有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提出什么问题,主要通过学生的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和大潮的雄伟壮观。如在读、议、品的环节里,我始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学生喜欢哪句我便导哪句,打破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的模式,而改为学生学,老师导,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教师主导性。教师的指导主要体现在组织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在训练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

  2、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民主意识也比较强,经常转换角色,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使课堂气氛更加和谐,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学习的效率也随之得到提高。这样教师转变角色,作为学生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这种改变一种形式进行朗读示范,使学生感到亲切,融洽了师生感情。加上我适时地对学生进行鼓励,使学生愿读、乐读、爱读,极大地激发起学生读书的积极性。这种别出心裁的形式,得到的效果远远胜过常规的读法。这样的教学方法可称得上独具匠心,效果很好。

语文观潮的教学反思15

  《观潮》是孩子们进入四年级学习的第一篇课文,也是我任教小学语文所教的第一篇课文,原本两个课时的课文,我花费了三个小时讲完,从课文内容到写作手法,都进行了详细的讲解,还是意犹未尽。孩子们学习了《观潮》我也通过第一课学会了很多。

  首先,教学上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安排教学内容。我们学校的学生多数都是务工子弟的孩子,他们的家长没有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来为他们的学习创造很好的条件,语文学习明显落后于关内的学校。所以在教这些学生语文的时候,重点要放在基础知识理解上面,包括:

  1、字词的'读音、书写、字义;

  2、课文朗读通顺到流利即可,若是能够达到有感情的朗读更好。只有在做好这两项的基础上再进行课文内容的深度挖掘和拓展训练才能够收到应有效果。

  再次,要根据教学目标安排教学。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学习本课生字词;

  2、感受大潮的奇特与壮观;

  3、领悟作者的写作手法,学习作者有顺序、抓重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只有目标一是需要着重提出来学习的,目标二和三都是在课文学习中领悟到的。一篇课文的重点要突出,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我正是犯了什么都抓的错误才导致这篇课文的讲解如此长,效果却不怎么好。

  然后,在教学中要注意使用合适的教学语言。我是一个善于找茬,但是一般不夸奖人的人,但是现在我的职业告诉我,我要多多的去表扬身边的人,尤其是我的学生。课上我对学生激励性的语言还是少些,他们毕竟是孩子,大人都喜欢好听的话,何况是孩子,他们更加需要鼓励。

  最后,在教学中要注意细节。在教学中,老师的一言一行,一字一词都会被学生放大,所以无论在哪方面都要注意细节,尤其是书写上面,这节课就有被学生指出错误之处,但是自己意识不到,因为平常自己字迹潦草惯了,认为那样写就是正确的,没有考虑到在学生的眼里,他们学写字也才几年,需要极为正确和规范的书写示范。

【语文观潮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语文《观潮》教学反思03-29

《观潮》语文教学反思03-21

观潮语文教学反思02-05

观潮语文教学反思15篇02-23

观潮语文教学反思(15篇)04-18

观潮教学反思09-22

《观潮》教学反思09-18

小学观潮教学反思04-12

小学《观潮》教学反思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