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学反思> 氧气教学反思

氧气教学反思

时间:2023-04-16 18:44:41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氧气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氧气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氧气教学反思

氧气教学反思1

  1、为什么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答:如果装置的气密性不好,会影响到实验结果,如收集不到氧气或收集的氧气不纯。

  2、装有药品的试管口为什么要略向下倾斜?

  答:防止药品表面吸附的湿气在试管口凝结成水珠,倒流回试管底部,使试管炸裂。

  3、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试管口为什么要塞一团棉花?

  答: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堵塞导管。

  4、在对药品加热时,为什么有的时候试管内出现火星并发生爆炸?

  答:可能药品中混有可燃性的炭粉、纸屑等。

  5、伸入试管中的导气管为什么不宜过长,只需稍稍露出胶塞即可?

  答:伸入过长,不利于气体的排出。

  6、实验过程中试管为什么会炸裂,原因可能有哪些?

  答:导致事故发生的可能原因有:①对药品加热前未给试管均匀预热;②试管口向上倾斜;③试管外壁有水,未擦干就加热;④试管质量较差;⑤铁夹夹试管过紧;(以上五个原因也是用试管给其他固体加热时造成试管炸裂的主要原因);⑥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实验结束时,先撤酒精灯,后把导管从水槽中移出,导致水槽中的冷水倒流回热的试管内,使试管炸裂。⑦实验结束洗涤试管时,试管炸裂,其原因可能有:实验刚结束,未等试管冷却就用冷水洗涤;洗涤时用力过猛。

  7、停止加热时,为什么要先把导管移出水面后,再熄灭酒精灯?

  答:如果先熄灭酒精灯,试管内气体温度降低,压强减小,水槽里的水就会被倒吸入热的试管内,使试管炸裂。

  8、为什么可用排水集气法和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

  答:对于气体的收集应采用什么方法,与它的物理性质(即溶解性和标准状况下的密度)有关。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所以可采用排水集气法;因为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所以可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9、采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导管口刚有气泡放出时,为什么不宜立即收集?

  答:因为导管口刚有气泡放出时,排出的.是试管内的空气,使收集到的氧气不纯净,当导管口有连续且均匀气泡放出时方可收集。

  10、收集完氧气的集气瓶,盖上玻璃片后,为什么要正放在实验台上?

  答:因为氧气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正放可以减少气体的逸散。

氧气教学反思2

  本站有更多关于化学教学反思,化学教学反思方面的作文。

  在过去的人教版《全一册》初中化学教科书里,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只提供两种:①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共热;②单独加热高锰酸钾。而人教版八年级化学上册(20xx版)第二单元课题《制取氧气》中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提供了3种:①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混合制氧气;②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共热;③单独加热高锰酸钾。

  在学生分组实验中,多数学校都采用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虽然高锰酸钾稍热就能产生氧气,但由于其受热,高锰酸钾粉末易随氧气流喷出而污染器材、或导气管被堵塞、或水槽中的水被污染,且其中氧元素转化为氧气的比率只有1/4,其价格较高,所以并不是实验室制氧气的最佳选择。而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微热,可迅速产生大量氧气,且氯酸钾中的氧元素转化为氧气的比率可达到100%,故二者混合共热一直是实验室制氧气的重要方法,是许多化学老师认同的方法。

  近年来偶见媒体报道氯酸钾制氧气发生爆炸事故,造成一些人员伤害,主要原因是误把木炭粉等可燃性物质当作二氧化锰与氯酸钾共热引发爆炸,可能是为了保障师生的人身安全,20xx年版前教科书都删除了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共热制氧气的方法介绍,取二代之是用稀的双氧水与二氧化锰混合,常温制取氧气。

  回顾新教材20xx年版前的教科书,我们看到的是用5%的双氧水制氧气。书上设计了三个实验,要求学生观察现象记录本,并分析原因。然而,其实验现象的'可靠性和理论分析的准确性却值得商榷和反思。

  【教材叙述】实验(1):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装有5ml%的过氧化氢溶液中,观察发现:带火星木条不复燃,这说明没有氧气放出。

  教学反思:我们知道,双氧水在常温下可缓慢分解,该实验中带火星的木条不能复燃并非因为没有氧气,而是氧气量太少、浓度太低所致。

  【教材叙述】实验(2):微微加热(1)中过氧化氢溶液,带火星木条伸入复燃,说氧化氢溶液受热后能分解出氧气。

  教学反思:在实验室多次进行预做实验或是在课堂上演示实验,均不能出现带火星木条复燃现象。教科书提供的步骤和示意图给教学带来了困扰。

  【教材叙述】实验(3):往另一只装有5ml%的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再伸入带火星木条复燃,说明常温下过氧化氢溶液遇到二氧化锰时能分解出氧气。

  教学反思: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即可迅猛反应冒出大量气体和大量热,由于水蒸气的大量产生而干扰对“氧气使带火星木条持续复燃”的观察,不易达到最佳效果。

  在开展“活动与观察”时,若使用双氧水制氧气,不仅仪器成本高昂,而且双氧水也并非想象中那么安全可靠,其危险性或许比氯酸钾更大,双氧水作为产氧剂存在隐患甚多。进行学生实验时,我们选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作为反应物,只要教师高度负责,不把木炭粉误作成二氧化锰;只要学生操作规范,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氧气实为有效方法。

  新编20xx版后新教材恢复了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氧气的重要地位。并且把“探究双氧水制氧气”的步骤进行了删减,也对原来的错误说法进行了纠正。但木条复燃之说未变。

氧气教学反思3

  本节课内容简单有趣,大胆的改变了教学方法,让学生动手制备氧气,通过实验操作,学生知道了该如何制取氧气以及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懂得了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任何一个科学结论的获得,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得出来的。

  学生有了亲自体验,课堂兴趣很浓,动手的积极性提高了。但是,这是学生第一次进行气体实验室制取的探讨,对一些方法和步骤还比较陌生,有时还不知所措。教学中要不断进行指导和提示。同时,随时要紧扣本节教学目标,落实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的`书写。因此在本节课中,本人因为比较注重学生动手做、动口讲、动笔记、动脑想,所以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了很多中下等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而且课前的准备要充分,特别是课件的制作应该符合科学性。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善于发现机会、寻找机会、制造机会,与学生一起进行探究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的怀疑勇气、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得到磨练、升华,使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得以提高。不足之处是没能将每个学生出现的错误及时纠正,因为怕耽误时间讲课,没利用好优秀学生的帮助作用。

氧气教学反思4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节重点介绍的氧气的制取,书中给我们提供了三种方法,分别是加热高锰酸钾,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书中重点介绍的是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我们平时也很习惯用这种方法。而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并没有作为重点介绍,只是用了三个实验告诉学生,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能分解生成氧气,并由此引出催化剂的概念。在学习这一节的时候,有的学生提出“双氧水在常温下能分解生成氧吗?”“双氧水在加热的条件下能分解生成氧吗?”针对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课本中的实验是不能给学生解释清楚的,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适应当前的实验教学,也为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探究空间,我利用了演示实验讲授了这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由听教师说转为亲眼看到,由无形到有形,帮助学生理解问题。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我主要采用了五步教学法:引发动机、自主探究、讨论引导、实践验证、创新发展。在讲授新课之初先让学生观看一段视频,不仅把学生的眼光和思想都集中到了课堂上,而且随着老师的提问,也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并由此引出了本节课的课题。进而学生在动手制取氧气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的问题,在老师的引导下明确问题,针对问题进行讨论,猜想,交流。在此环节中主要想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的能力,小组合作能力,表达交流能力。在同学们的交流和老师的引导下,形成共识,再让学生动手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整节课用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衔接起来,让学生的好奇心在萌发和解决的推演中得到满足和愉快。在解决这些问题时我运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如学生自学,小组讨论,表达交流,实验探究等,通过这些活动为学生创设交流和合作的机会,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师生互动中促进学生积极思维,课堂上学生学习热情高涨,气氛活跃。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体会到化学课程标准给课堂带来的生机与活力,对课程标准强调的贴近学生的生活联系社会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等观点有了更深的认识。同时,我深刻地体会到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形式,而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学生只有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探究活动,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进对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提高学习的效率学感,

氧气教学反思5

  在本课题中,主要学习了氧气的部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助燃性),并通过分析反应过程知道了氧化反应是指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而化合反应的特点就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反应生成了一种新物质。在讲解概念时主要运用了分析实验的授课方式,通过分析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总结的能力,但是这样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所以,如果能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一定会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对这一课进行全面反思后,我认识到要善于处理好教学中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巧妙地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究学习,才能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新精神,使每个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体会实验中的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的方法。九年级的学生描述实验过程和现象一直就比较困难,这节课就是培养他们掌握方法的启蒙课,教师要认真细致地把握每一个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如何观察现象,描述现象。通过观察现象比较、分析、归纳出结论和模仿现象描述。这节课不可能使学生完全掌握方法,但起码初步入门。为以后娴熟描述实验过程和现象并通过观察现象比较、科学地分析和归纳出结论奠定基础。

  化学作为一门科学,只有在不断的实践当中才会发挥它的作用,因此,在化学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意理论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如何利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注重如何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本节课中,在探究氧气性质的过程中,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设计,让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的过程,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和谐有序的学习空间。同时,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融入生活中的问题,帮助学生了解一些基本常识,并学会勇于面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积极钻研、探索问题的内在因素。

氧气教学反思6

  教后记上周我进行了第三节制取氧气教学活动。我主要和学生探讨学习氧气的制法。首先让学生了解氧气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经验回忆哪些方法可以得到氧气。对于这个问题大部分学生都想起光合作用,极少数同学能想到分离空气。此时再提出问题:这些方法是否适合实验室制取氧气,给学生提示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要求。从而和学生一起分析得出实验室不能用这些方法制取氧气的原因。

  对于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通过书上的实验探究,由对比实验得出实验室制取氧气一般用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分解制得氧气,也通过这个实验探究,再补充一个对比实验,证明二氧化锰是这个反应的催化剂,强化催化剂的概念,让学生印象深刻。教学实践也证明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较好。

  实验药品确定以后再对实验原理进行强化讲述,同时让学生根据实验药品和反应原理选择反应装置。这里是学生首次系统的认识气体的制取,根据实验原理选择实验装置(分为气体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具体而言,发生装置选择的依据和收集装置选择的依据,(固液常温型和固固加热型用挂图展出),分析完了以后再进行实验,具体的操作步骤和学生一起探讨得出,然后共同进行实验制取,学生兴趣浓厚,气氛活跃,印象深刻。

  通过教学实践证明,这样的安排让学生在学习气体的制取时思路清晰,逻辑分明,课后练习的结果表明这节课课堂效益较高,知识的`夯实到位,为后面二氧化碳的制取的学习打下伏笔,课堂教学出现可持续性。但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对于教学目标和重点的把握需要进一步提升。本节的重点氧气的制法,也就是物质获取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催化剂”是一个基本概念,是本节课的难点,但教学中未能很好的突破难点。并且时间安排上欠佳,学生制取氧气耗时过多,导致没时间学习他人的长处,反思自己的不足。

氧气教学反思7

  一、课前设计

  1、课时分配:(共两课时)

  第一课时: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催化剂的概念、分解反应。

  第二课时:实验室制氧气发生装置、收集的选择、实验步骤等。

  2.媒体及教学用品的使用:

  (1)实验室用加热氯酸钾和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和用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视频。

  (2)氧气用途的四个生活情景的图片

  (3)药品及仪器:高锰酸钾、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酒精灯试管、锥形瓶、分液漏斗、带导管的双孔塞、火柴等。

  3.设计思路:一个重要的理念,体现化学课的特点,“从生活走进化学,在从化学走向社会”,体现学科价值。本节课的重点是实验室制氧气的反应原理,难点是催化剂的概念。这是一节概念课,本节课的关键是催化剂概念的建立,通过师生对话、学生猜想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建立催化剂的概念,培养学生缜密的思维能力、实验设计能力。

  4.教学环节:

  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大屏幕投影潜水作业、航空特技飞行等四幅与氧气有关的图片,目的在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意识到化学离我们并不遥远,从生活走进化学,再从化学走向社会,从而引出氧气的制法。

  环节二:播放视频归纳实验室制氧气的方法

  环节三:实验探究:

  (1)提出问题: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为什么要加二氧化锰,它起什么作用?

  (2)猜想与假设:小组讨论提出假设。

  (3)环节四: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4)环节五:进行实验得出结论(催化剂的概念、催化作用及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法应原理。

  环节四:演示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和氯酸钾制氧气,归纳总结用高锰酸钾和用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原理,及分解反应的概念。

  环节五:课堂练习、总结提升。

  二、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未能全部完成,只讲完催化剂的概念和分解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反应原理。分析原因催化剂概念的探究用时太长,课前过于注重对教材的分析,而忽视了对学情分析,对学生估计过高,当提出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为什么要加二氧化锰,它起什么作用?学生不知从哪些方面进行猜想,也不知怎么设计实验。原因学生对科学探究实验接触得少,不知怎么猜想假设,不理解实验目的,设计实验着不着边际,与目的`不相符,再加上教师对引导不到位,问题的设计台阶太大,造成学生思维障碍,因而浪费时间。课没讲完,播放的加热高锰酸钾和氯酸钾制取氧气的视频没有充分发挥作用,显得与本节课的关系不太大。

  三、再实施后反思

  因为有了一节的教学经验,对学生有了更充分的了解,调整了教学进度,本节课只讲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和催化剂的概念和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发生装置。对于猜想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为什么要加二氧化锰,它起什么作用?我做了如下铺垫,在给出的资料:过氧化氢溶液在常温或加热的条件可以缓慢放出氧气且生成水之后,讲解:“含氧化合物在加热的条件有可能放出氧气”接下来引导学生猜想,根据查阅资料内容:常温或微热的情况下过氧化氢可以缓慢分解放出氧气,演示过氧化氢和双氧水制氧气的实验通过实验不难看出加二氧化锰后产生氧气的速度快了,那么二氧化锰有什么作用?学生很快猜出出:(1)二氧化锰也可能产生氧气。(2)二氧化锰本身不放出氧气但有某种特殊的作用能够加快双氧水放出氧气的速度等两个猜想。这时我接着引导,如果二氧化锰不放出氧气,它们两种药品放在一起还可能怎么样?顺利学能够说出猜想(3)二氧化锰与双

  氧水反应放出氧气。接着再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进行分组讨论设计实验;前两个实验学生经过讨论都顺利设计出来,关键是第三个实验困难很大,接着我又和学生进行了如下对话,假设二氧化锰和过氧化氢溶液反应了,生成物是什么?要想知道二氧化锰与过氧化氢是否发生反应,只要知道试管中的黑色固体能否重复使用,如能重复使用,说明二氧化锰没有和过氧化氢没有发生反应,那么该如何设计实验?学生很快说出在反应后的混合物中加过氧化氢溶液,用带起火星的木条检验。其问题的设计有了梯度符合学生的思维,教学过程也就个顺利,由于学生经过自己思考设计实验,真正理解了催化剂的概念,课堂气氛和谐,效果也很好。

  从而更加深深体会到一篇好的教学设计是课堂顺利时的保证,要想有一个好的教学设计,不但要深入挖掘教材,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运用恰当教学手段,还要对学生知识储备、实验技能、思维水平认真分析。

氧气教学反思8

  一、对【实验2-5】、【实验2-6】过氧化氢分解和二氧化锰催化作用的改进

  1.加热分解的实验,可以考虑适当增加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将5%的过氧化氢溶液改为10%的过氧化氢溶液。但是,热的过氧化氢溶液中,切忌加入二氧化锰,否则会因剧烈反应,导致液体从试管中飞溅出来。

  2.由于购置的过氧化氢溶液中,添加了硫酸作为稳定剂,以减少过氧化氢的分解。因此,在使用过氧化氢溶液时,一定要加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来中和溶液中的硫酸。当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后,稍稍振荡可见试管内液体中有许多细小的气泡出现。

  “微微加热”是指在操作上切不可连续加热,甚至于达到沸腾。这样试管中的水蒸气过多,会造成带火星的小木条无法复燃。正确的操作,应采用间断的加热方法,过一会儿,试管内会出现大量的氧气逸出的现象,此时用带火星的小木条检验,现象十分明显。

  3.为了证明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溶液分解反应的催化剂,还应增加直接加热二氧化锰,并无氧气产生的'实验;以及将滤出的二氧化锰再次进入催化过氧化氢溶液分解的实验。

  二、证明过氧化氢溶液中含氧的实验探究

  由于课本中提及的催化剂都是含氧的化合物,且催化剂都参与了反应,因此从证明角度也就都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这个实验可以转换分析思考的角度,利用过氧化氢溶液的氧化性,选择具有还原性的无氧酸盐氯化亚铁与之反应,可以迅速产生大量氧气。这样一来,证明的推理较为严密,但是反应原理却较为复杂了。

  另外,过氧化氢溶液与氯化亚铁固体反应较为剧烈,因此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要较稀,用量也要较少,加入的氯化亚铁固体颗粒同样要较小为宜。

氧气教学反思9

  在一节化学课上,实验的成功、失败常有一定的偶然性。在以往的教学中,对于无法看到明显实验现象的实验,老师一般都会直接给出答案,因为重新做会浪费时间而影响教学进程。但这样做学生就会有一种错觉:老师做实验不是为了探究实验结果,而是为了应付教学要求而实验。这样形成了一种灌输式教学而缺乏师生互动教学过程。因此教者在用加热过氧化氢溶液无法得出正确实验现象时,想到了如何来面对这个问题,在直接揭示答案,还是引导学生去探究这对矛盾中,教者选择了后者。

  教者在宣布实验失败的时候,学生感觉到:老师也不一定就是权威,老师也会出错。这就给了学生怀疑的机会,无形中也鼓励了学生去进行深入思考,引导学生不迷信课本,不囿于常规,勇于提出自己“别出心裁”的猜想。现在的创新教育就是要求老师在这方面加强对学生的教育,鼓励学生去怀疑、去探究,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超越书本、超越自我的目的。在新课程如何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背景下,由教者演示实验的失败而引起了学生对课本、老师的怀疑,他们通过自己的探究获得了最后的成功。

  任何现象的出现总有其原因,寻根究底这是创新的起点。所以教者认为,当出现实验现象不明显这种情景时,老师应尽可能有一种“换位”意识,从学生的角度来对待实验的失败,放下老师的“架子”。在教者实验失败的时候,学生也明白书上的实验确实有问题,那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他们也就不知不觉进入了探究中,把自己当作一个真正的探究者,大胆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猜想。然后在互相的争论以及老师的演示实验中明白了错误所在。既然不是这个原因,肯定是其它什么原因,于是学生又进入了更深的探究中。这时学生已经不再是一个坐在底下被动接受知识的听者,而是探究活动中的主体。

  师生共同探讨的过程,明显体现出师生互动的过程。在跟学生一起进行探究的时候,老师应是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教者鼓励学生对问题发表不同的见解,对他们提出的见解中合理的部分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对其中不合理的'部分加以详细的分析,用学生能懂的理论或实验来说服他,让他明白自己的错误所在。当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遇到了困难,老师要及时加以帮助,以确保探究能顺利的进行下去。在学生想到干燥气体、收集气体后再检验等方法时,由于他们知识的缺乏,后面的探究活动就无法进行了,教者及时介绍了干燥装置和收集装置。这样探究活动就得以顺利进行,同时也巩固了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老师还是一个智者。

  新课程改革的确带来了教者教学观念和方式的改变。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一定要善于发现机会、寻找机会、制造机会,与学生一起进行探究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的怀疑勇气、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得到磨练、升华,使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得以提高。

氧气教学反思10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有以下体会:

  加强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表现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是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激励学生走向成功、改进教师教学方式的有利途径。

  本节课教学过程中,不仅采用了独立、小组或团体的形式,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反思,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和活动成果;更在学习结束后,自我反思探究过程的活动表现,对自己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技能、探究能力、分析问题的`思路、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水平以及表达交流技能等方面是否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尽可能大的进步与发展,进行了全方位的自我沉时介,以达到学生自我激励发展的目的。

氧气教学反思11

  首先我把这节课的整体思路作一简要说明:

  1、 氧气,学生熟而能详,但对它了解得并不深入。因此我就在教学中用设问、实验或影像资料引入课题,造成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帮助学生认识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2、 由于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学习氧气的物理性质就显得较为抽象,因此我在使用教学方法和手段时注意了直观性。讲氧气的三态,让学生观看有关液态氧、固态氧的影像资料。

  3、 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时,结合生动的演示实验。演示物质在氧气中的燃烧实验,要把学生注意力放在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几种可燃物在空气、氧气中的燃烧现象,从中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

  4、 学习氧气的'用途时,让学生体会到物质的性质决定它的用途。

  考虑了以上几点,我在课前做了充分的备课。我的脑海中始终贯穿一个思想,那就是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所以只要学生知道的知识就让他们说。如:你知道氧气有哪些性质吗?举例说明。什么事实能证明自然界的水中有氧气?学生积极发言,我不断鼓励,使他们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从而增强了自信心。学生喜欢化学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可以做实验,因此我就想借此再次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尽量让学生动手实验,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以前,木炭、铁丝、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都是教师演示,而我把这几个都安排了学生实验。对此,我也很担心学生能否成功,心里没底,但没想到他们做的非常好,学生高兴,我也高兴。这也使我感到今后要充分的相信学生,不要再束缚他们的手脚,他们其实很了不起。

  一节课总是会有一些遗憾,如:学生探究问题时的时间没有合理安排好,什么时候探究,什么时候讨论,讨论到什么程度,还需仔细考虑。再有,当学生提出问题时,点拨的不够深入,对此我的想法就是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

氧气教学反思12

  本节课的整体思路:通过本节课学习,帮助学生认识氧气的物理性质,主要学习观察和描述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并从中归纳出氧气化学性质的特点,掌握氧化反应和氧化物概念。同时通过实验探究,进一步感受探究的一般过程,体验探究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本节课处理较好之处

  1、引入阶段:氧气,学生熟而能详,但对它了解得并不深入。因此我就在教学中用“天宫二号”发射视频引入课题,造成悬念,成功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氧气物理性质:由于课本上该知识点有比较直观地呈现,因此教学时,我让学生自己总结,将点拨放在引领学生利用氧气的物理性质确定氧气的收集方法及盛有氧气的集气瓶在空气中的放置方法,学以致用,引发学生的思考兴趣,拓展知识,形成知识间的相互联系。

  3、氧气化学性质: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通过实验演示,观察到现象清晰,留下印象深刻,课堂中教师通过演示,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讨论出木炭、铁、蜡烛在空气中及氧气中燃烧的现象、结论,体现了直观思维的训练和分析、比较思维的训练,并很好地引导学生对现象描述、表达式书写,规范了学生科学表达能力。

  在铁丝实验中,由于该实验操作较复杂,学生第一次接触,因此我采用了发现式教学。即实验前先通过ppt给出铁丝实验操作步骤,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打磨铁丝;铁丝为什么要绕成螺旋状;铁丝为什么要绕在火柴上,火柴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将铁丝自上而下缓慢插入到集气瓶中等问题。然后学生边观察实验现象边思考,最终找到答案。这既培养了学生在实验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引起了学生对该实验关键步骤的重视。

  4、氧化物概念:对氧化物概念的学习,通过练习判断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知识、区分氧化物,效果较好。

  5、总结阶段:氧气既能与单质反应,又能与化合物反应,从而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在此基础上,再补充前面已学习过的例子,如:氧气与镁反应,氧气与磷反应,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二)本节课不足之处

  1、用排空气法收集的氧气不纯,导致铁丝实验现象不明显。

  2、学生探究问题时的时间没有合理安排好,什么时候探究,什么时候讨论,讨论到什么程度,还需仔细考虑。

  3、学生提出问题时,点拨的不够深入。

  总之,通过本节课教学,我深刻地体会到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形式,而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学生只有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探究活动,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进对科学的情感,提高课堂效率。

氧气教学反思13

  本节内容共分3课时进行,第1课时为氧气的性质,第2课时为燃烧和缓慢氧化,第3课时为灭火与火灾自救。

  1、学习氧气的性质时,首先引入上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从这些现象入手,提出问题,并从问题中引出与氧气的关系,再来探讨氧气的性质,这样学生比较感兴趣。

  2、氧气的化学性质是本节容的重点。在教学过程中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要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配合课堂实验的分析,让学生逐个写出表示氧气跟硫及其他物质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3、研究燃烧的条件时,最好先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自学、讨论。如硫在空气中和氧气中燃烧的剧烈程度为什么不一样?氧气本身能燃烧吗?通常情况下,木柴、煤、酒精等在空气中并不燃烧,这是为什么?为什么酒精、汽油等物质比较容易着火,而木柴、煤等相对而言不容易着火?以上述问题为铺垫,然后再通过实验探索,总结出燃烧的条件会更加的顺理成章。

氧气教学反思14

  教学反思是教师进步的阶梯,是教师进步的重要途径。通过教学反思能够不断地,逐渐地提高教师自我的教学监控能力,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综合水平等。以下是我对自己上完加热制取氧气的教后反思:

  一、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首先,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和学生的导学案的设计恰到好处,适合多数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学习。通过对本节内容的检测发现,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在知识的掌握和升华、动手能力、实验评价能力各方面都有了一定的进步。

  其次,学生的表现方面,这堂课的课堂气氛较好,在本次课堂实验的过程中发现学生观察实验比较细致入微,学生的思维比较灵活,很多细节方面只要点到为止即可;在实验环节中还凸显了一部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组织能力,在对知识的掌握和辨析上,体现了学生良好的领悟能力,能够明辨对错,坚持真理;在习题训练中还体现出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的准确理解和问题处理的准确性,说明多数学生都认真听课,仔细理解,学习态度积极;在总结评价环节,学生们也能够有自己的见解,推选出本组从动手能力、组织能力、知识储备、习题解答等不同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对自己和同学都有正确的认识。 再次,本节课中还出现了一些小插曲,上台演示的阎佳君同学在装完高锰酸钾药品后,用重新检查了装置的气密性,而课本上和学案上都没有提及到,这让很多学生很诧异觉得没必要或者做错了。而事实上

  证明他的这一做法确实在实际操作中很有必要。因为在重新装完药品后确实有可能造成装置气密性不够好,发生漏气的现象。学生这种严谨的科学态度,认真的学习精神不就是我们所孜孜不倦不懈追求的吗?

  二、不足之处

  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之后,我再次回顾了我上课的情景,我发现了如下几点不足之处:

  首先,由于实验准备的仓促,没来得细查,导致实验时“缺东少西”。还有对学生操作时出现的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预设不足,造成问题出现时自己很被动,也从另一方面反映出对学生的学情了解不是太充分。 其次,为了赶时间为给学生充足的合作探究的时间,为了进度而节约时间。现在看来有些得不偿失,学生没有经历质疑——探究——交流 ——结论的过程致使记忆不够深刻理解不够透彻。比如,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装置为什么要选择“固固加热型”?收集装置采用哪种(排水法、排空气法)呢,为什么?可以在学生讨论交流时多问几个为什么,多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经过思维碰撞形成的知识远比老师直接讲出来的药来的深刻而透彻。

  再次,前面提到的小插曲,阎佳君同学在装完高锰酸钾药品后,用重新检查了装置的气密性,而课本上和学案上都没有提及到,这让很多学生很诧异觉得没必要或者做错了。这本来是一个很好的课堂生成性问题,可以顺势引导学生讨论操作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但是很遗憾为

  了“赶进度”我一句“这步骤可以省略”带过,现在想起来真是后悔。 最后,评价做的不好,不能调动所有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成为课堂的主宰者。

  课堂中的实验大部分是教师的演示实验,学生参与活动的时间不够充足;大部分学生只是参与实验而不是真正的自己做实验,缺乏自己动手实验的能力。有部分学生是课堂的看客,对很多事情漠不关心,不参与其他学生的.讨论大潮中去;交流讨论阶段学生参与性不足,一些规律和现象只有少部分学生能总结出来,其他同学只能看到表面的内容,不能真正的用自己的方式方法去看待问题。

  三、努力方向

  第一、下一步的研究方向是寻找“自主导引五环”教学模式和化学教学的契合点,找到更加合适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让学生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我们的实验,不论他能会多少,最起码能够跟着其他学生一起去探究这些实验,让学生感到有成就感。并且要不断的发展自己的思想,大胆放手,相信学生是可以的;要有这样的认识:学生只有犯错误,他才能从错误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第二、不能只是局限自己的研究上,要讲眼光放的长远些:去学习别的科目的教师是如何强化重点和突破他们的难点,学习别人的优秀的地方,改进自己的缺陷

  第三、要想有更好的发展,我个人觉得我们最好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一下:因为我们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我们之间是存在一定的差距,如果能让学生理解我们在课堂中所传授的知识,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毕竟每个老师的方法都不一样,与其让他困难的适应我们,不如我们改变一下自己,从他们的角度去传授知识,或许这样做可以有效改变学生的厌学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乐于学习。

氧气教学反思15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节重点介绍的氧气的制取,书中实验室制取氧气共介绍了三种方法,分别是加热高锰酸钾,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在常温下分解。其中重点介绍的是用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方法,在平时学习生活中经常会遇见有关于这种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习题,同时也是考试中经常会出现的内容。制取氧气这节课题我将它分成三个课时的内容,第一节讲解三种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制备原理,制取气体的实验装置。第二节就是用高锰酸钾法制取氧气。第三节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能分解生成氧气,并由此引出催化剂的概念。

  在第二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有好的一面也有不足,在课后作为新教师的我要及时的进行反思。因为教学反思是教师进步的阶梯,是教师进步的重要途径。通过教学反思能够不断地,逐渐地提高自我的教学能力,提升自我的专业素质,综合水平等。以下是我对自己上完加热高锰酸钾法制取氧气的教后反思:

  一、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首先,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符合八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适合多数学生在原有化学知识基础上的学习。课程内容分为开篇检测,根据已学过的知识点,设计5道与本节课学习内容相关的习题,达到复习原有知识点的目的,习题难度较为基础,均与学习过的气体有关,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并顺利的完成。

  其次,以动植物的呼吸引入氧气这一物质的制取,学生容易接受,根据上一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说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三种方法,并熟悉的.说出这三种方法的文字表达式。学生的表现方面,这堂课的课堂气氛较好,根据课件上展示的仪器,学生快速齐声的说出其名称。在教师演示实验的过程中学生观察实验比较细致入微,认真的观察教师的每一步实验操作,了解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在相关问题出现时,能够积极开动脑筋进行思考,并寻出产生此问题的原因。在对知识的掌握和辨析上,能够明确制取氧气的实验步骤:查、装、定、点、收、离、熄这七部分操作,体现了学生良好的领悟能力。在习题练习中还体现出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的准确理解和处理问题的准确性,说明多数学生都认真听课,仔细理解,学习态度积极;

  再次,本节课中还出现了一些小插曲,在装完高锰酸钾药品后上讲台演示检查装置气密性的同学,由于在学习前学生没有进行过此类操作,在演示过程中没有出现气泡,但他将手离开试管后水沿着导管进入导管一小段水柱,证明了实验装置的气密性良好,而课本上没有提及到,这让很多学生很诧异。而事实上证明他的这一做法确实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了错误,但也让同学们能够在此问题上进行讨论和分析,在课后学生能够去尝试实验操作,并对实验提出异议,学生的这种精神值得教师去鼓励。

  二、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之后,我再次回顾了我上课的情景,发现存在如下几点不足之处:

  1、由于第一次进行大型实验操作,实验仪器较多,作为新教师的我没能够认真仔细的检查实验仪器的准备,导致实验时缺少棉花。因为高锰酸钾实验中,棉花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没办法在课堂上只能让学生观察错误的操作,并根据产生的实验现象分析产生错误现象的原因。

  2、为了赶时间能够完成课程内容,对习题的讲解不细致,有些学生出现了一些小问题,没能够及时的帮助学生解决。

  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讲的内容过多,其实学生能够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能够总结的很好,但是由于时间的问题,没有调动所有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成为课堂的主宰者进行更多的讨论,虽然学生对课程内容有了全面的了解,但是如果是由学生来总结说出,学生能够进一步的思考来得出结论,能够加深对知识点的进一步理解,实际达到的学习效果会更好。

  4、课堂中的实验大部分是教师的演示实验,学生参与活动的时间不够充足;大部分学生只能观看实验而不是自己做实验。没有给学生自己探究实验的机会。

  三、今后教学中努力前进的方向

  第一、让学生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我们的实验,不论他能会多少,最起码能够自行去探究化学实验,让学生感到实验成功的成就感。并且要把一些简单的实验探究,大胆放手的交给学生,相信学生是可以的;

  第二、在教学过程中多引导学生思考,不在一味的鸭子添食,让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主导者,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氧气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关于《制取氧气》教学反思04-02

氧气说课稿06-28

《氧气》教案04-16

氧气的教案04-13

氧气的获得说课稿06-28

制取氧气说课稿07-02

制取氧气教案03-12

《氧气的制法》教案03-12

《制取氧气》教案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