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学反思> 新课标教学反思

新课标教学反思

时间:2023-03-28 18:54:51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新课标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新课标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新课标教学反思

新课标教学反思1

  实施新课标以来,我们逐步走入了新课程。在我们走入新课程的这段时间,我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用新课程的理念,对曾经被视为经验的观点和做法进行了重新审视,现将在反思中得到的体会总结出来:

  一.师生共同合作,快乐发展。

  当今社会不停进步,科技日益千里,每一个科技成果并不是x个人就可以取的,而是一群人合作努力的结果。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很多工作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完成。然而,在独生子女比例占相当大的今天,他们大都缺乏合作意识,更少有利他人行为,缺乏与他人相处和交往的基本技能。所以我们要在学校要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课堂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就是途径之一.学习小组可由不同性别,不同成绩,不同能力的学生组成。教学中,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问题展开研讨和交流,这样优等生可以得到发展,中等生可以得到锻炼,后进生可以得到帮助和提高,群体之间的互补作用可以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能力、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可以得到发展。如:在教学"旋转对称"时,我首先要求学生独立思考"一个图形旋转60度之后,图形的形状大小有没有发生变化?"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合作量度两个图形之间的变化,分工合作,得到两个图形之间的形状大小不变的结论,然后推广到一般的情况也成立。这种做法,在课堂教学中适时恰当地把握时机,选择适当的内容组织学生合作究研,既发扬了教学民主,又为学生合作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机会,人人参与,个个发言,相互启发,取长补短,活跃了课堂气氛,形成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广泛的信息交流,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不过小组合作讨论时,容易声音过大,造成对别的班级影响,而时间要控制的很好,不然时间会容易浪费;而对于那些还注意力较不集中、比较爱说话的学生,还更应有耐心和关注,经常鼓励和帮助这些学生,让他们充分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慢慢引导他们加入小组学习,学会尊重别人,这是我觉得要注意的问题.

  二.数学要接近生活,缘于生活。

  新课程标准数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人人学习有用数学”,可以从他们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引导探索知识。但凡熟悉的事物总让人感到亲切,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更易引发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他们探索新知。例如: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平行四边形时,我就结合大量生活上出现的平行四边形图案来讲解,要同学举出实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并不遥远,就在身边.还要培养学生从生活中收集数学信息,整理数学知识的能力,让学生主动地将现实生活的大背景与数学知识密切联系起来。如,在教学“数据的收集与表示”时,组织学生通过上网或到银行、所在的地区等进行搜集、调查,了解我国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发展的信息情况,并加以整理、运用这些信息资源。这样,培养他们对数据的直观感觉,认识统计方法的特点,体会统计思想和方法应用的广泛性。我还引导学生发掘身边的数学,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信手拈来,数学无时无刻不在身边。让学生能真切地体会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而激发起强烈的探索兴趣。让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明确“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懂得数学能够帮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信息的.世界里.

  三.老师要转换角色,当好引导者。

  以前的老师的角色就是主角,主动权在老师手上,但新课标要求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助手,学生才是教学过程的主角.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时教学模式。因为这种课堂教学往往过多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我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老师一起参与教和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特别是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开展讨论,这是营造创新环境发扬教学民主环境的表现在班集体中。学生在轻松环境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学生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

  四、让学生大胆提问题。

  我觉得能提出问题才是好学生,证明他有认真思考过.所以我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在问中学,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敢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特别是同学的观点,由于商榷余地较大,更要敢于质疑。能够打破常规,进行批判性质疑,并且勇于实践、验证,寻求解决的途径。我有时还故意说错话、做错题,让学生自己的判断来加以改正,使学生发表出具有个性的见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每堂课里都要进行各种总结,也必须有意识地让学生总结。课堂教学中要将总结的机会尽可能地放给学生,如总结一个问题总结一堂课的内容;总结一次讨论的结果;总结一次辩论的正、反意见等。每次总结,都挑选多位学生发言,要求他们说出自己的独特理解,不要众口一词,随声附和。总结完后,让学生提出自己发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进一步延伸,拓展思维。每一节课都要留下最后约一些的时间,让学生回忆本节所学的知识内容,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感到疑惑的问题。.有时问题虽然问得很幼稚,但却体现出学生的认识实际,我不可讥笑,一定请同学或自己给予解答;有的问题显现出本班学生在理解知识方面的易错之处,我在备课时可能忽视了,因而在教学中没有强调,这时正是补缺补漏的大好时机。有的问题可能是未学过的,今后才能解决,这时,要予以表扬,并告诉有兴趣的同学可以预习什么内容。

新课标教学反思2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时代在变,教材在变,人的观念也在变。语文新课标的颁布实施,对语文教研者而言,既是一种机遇,更是一种挑战,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不仅是课程改革的热点,更是课程改革的难点。新一轮的语文教学改革,正悄然而起。我们教师努力学习新课标,同时又进行了有力的探索

  面对新课标,面对新教材,面对新的教学目标和评价体系,我们就有必要重新学习,甘当一名小学生。要认真领悟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区别新课程标准与以往教学大纲的不同,吃透新教材的特点,重构新的教学体系。而不能自以为是,要不然在教学实践中只会“新瓶装旧酒”,或是“换汤不换药”而已。作为语文教师,不但要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要载体,还有必要在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中充当教研的先锋。边教学,边研究,成为专家型,学者型的教师。同时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还要注意充当不同的角色。既要当学生的教练员,又要当学生的陪练员,有时还是学生学习中的伙伴。应当说,在新课程标准下,对语文教师的要求是越来越高了。若是把握不好课改中的位置,不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那只会失去向,无所适从。

  对于新课标,新理念,我们也要理性的对待。语文教学需要改革,这是必然的,于此我们就不能拘泥于传统,而裹足不前;但是,我们又不能急于冒进,要结合旧教材,结合传统教学法,构建“在实践中尝试,在反思中研究”的教学新模式。在每一天的具体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总结,不断的反思,从而得到不断的进步。教材资源的整合主要表现为语文教材内在知识结构的纵横交错,以及与其它学科、社会生活的联系。多年来,我们语文老师教学上习惯于“满堂灌”,用理性肢解人文性很强的文学作品,用理性肢解禁锢学生的审美评价想象;将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将一个个互为联系的知识点,肢解得零离破碎,学习新课标以后,在教科书的'使用上,就要具备一种开放的理念。打破原来的照本宣科,提倡“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这是教学中的基本任务。再说语文课,也不一定就是局限于语文教材,应结合其它学习内容,拓宽学习资源。并且要结合生活,用于生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学习资源的整合是一个极为广泛的概念,它包括学习的方式、内容等方面。就学习的方式而言,有整体学习,合作学习,个人学习三种。传统的语文课堂是教师一言堂,是教师的独白,是一对多的单一交流,而忽视了其他几种学习方式。语文新课标就是提倡研究性、探讨性、自主性的一种学习方式,主张师生、生生、人机等多种互动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仅有的学习资源中获取最大限度的教学效益。教学资源的整合问题,是一篇大文章。在此,限于篇幅,就不多言了。

  对于新课标,新教材,应当说大部分教师都尚处于学习阶段,并无多少实际的经验可言。也许正因此而增加了它的诱惑力。自然,我们为之研究的空间也是极为广阔的。当然,课程改革是漫长和艰巨的。“路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学习新课标,不能形而上学,不能断章取义,更不能歪曲曲解。对于传统的一套,我们要怀疑,要创新,但又不能完全摒弃。毕竟教有法,而又无定法。不然,我们又会陷入某种教学模式的泥沼,再一次模式化了。我想这当不是新课程改革的初衷。

新课标教学反思3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那么,用什么来衡量学生是否具备了较好的语文素养呢?我认为,总结起来就是“三个一”,即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写一手好字,写一篇好文章。而体现一个人的语文素养和水平的基础的就是能够写一手好字。因此,我一直十分重视学生的书写训练。

  本学年,我任教四年级的语文教学。这个班基础较差,学生习惯不好,特别是当我看到作业本上的字一塌糊涂时,气就是不打一处来,我下决心要改变这一状况,因此,我选择分两步走。

  第一步:“以其人之道还之其人之身”。

  看到孩子们的字写得歪歪斜斜、潦潦草草时,我就产生了一个想法:你写什么字给我,我就给你回复什么字,正所谓以其人之道还之其人之身。一开始,我有空的时候就注意观察那些书写较差同学的字,后来,在草稿纸上进行模仿,最后,我终于下手了。有一次,周一的周记本收上来了,我又发现了几个同学的字写得特别地差,于是,我就模仿他们的笔迹在下面写上评语。对于学生的周记,我不仅仅扡这个当成一次小作文、一次练笔的机会,而且也是我和学生交流的又一个平台,他们把自己的心情写下来,写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呈现在我面前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世界,所以我也会把我读后的想法写下来,孩子拿到周记本时也会津津有味地阅读我写下的文字,这样我和孩子们的心贴得更近了。不出我所料的是那几个孩子刚拿到周记本时就开始猜测我写下的和他们类似的文字,最初他们问同学我写的是什么,无果后终于找到我了,问:“吴老师,你字写得我们都不太认识……”我心中暗自偷乐,淡然地回答道:“你们写的是什么,我也不认识呀,再说我写的字都是模仿你们的,那这样看来,你们也不一定能认识自己的字吧,要不你们把自己的周记念一遍我听听吧,我也把我写的念给你们听,好吗?”孩子们红着脸,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终于有一位学生首先开始了,拿起自己的本子念起来。在漫长的煎熬中,第一个念的同学总算结结巴巴地差不多完成了。他一边读我一边看,我发现他自己有好多字都不认识,是猜出来的,而他自己在读完后更是满脸通红地低下了头。“先不说你这篇周记写得怎么样吧,至少有20个字,你自己是不认识的`,是猜出来的,对吗?”他轻轻地点了点头。“那第二个开始念吧!”学生们的头更低了,恨不得能缩进肚子里。这时,我语重心长地对他们说:“你们能体会我的痛苦吗?我想读你们的周记,想进一步地了解你们,和你们成为好朋友,可你们不给我这个机会,因为我不认识你们的字呀。再说了,都上四年级了,你们写这样的字,不觉得丢脸吗……”已经有一个孩子开始低声啜泣了,我叹了一口气说:“那这样吧,你们重写一篇,但前提是你们自己能认识自己的字,也要保证大家都能认识,我能认识,能做到吗?”孩子使劲地点头,然后像被霜打过的茄子一样离开了。望着他们的背影,我有理由相信他们一定能改好,至少会写出端正的字来。

  放学前,孩子们将重新写的周记拿过来给我看,出乎我意料的是,有一个孩子的本子上用不同笔迹写出的很多个“认识”两字,一问才知道,他真的把本子拿给同学们看了,大家看了之后写下“认识”。我微笑地看着他,孩子特有的害羞让他此时是如此的可爱,我抚摸他的头说:“老师很高兴看到你的进步,我也有理由相信你能坚持下去的,对吗?”其实,这话是鼓励他的,他的字虽然端正了,可间架结构、笔画等方面都有较大问题,而且班上像他这样只是做到端正而不够美观入体的字也不在少数。是时候开始下一步了。

  第二步:打通任督二脉。

  如果不加强指导的话,单靠孩子们自己仔细观察,是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的。所以,我非常重视第一课时的书写指导,有时课堂上时间有限,我就抽空找时间来进行指导。当然,这了对我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首先从板书上给学生一个示范作用,在平时的书写中还要更加地规范自己的书写。后来我还发现,很多孩子在书写时部分笔画弄不清楚,比如点和捺,在写“头”这个字时,最后一画应该是点,而学生们却大都写成了捺。还有“人”字头在写的时候,应该如同大鹏展翅,而学生们却是象征性地蜻蜓点水,还有一横什么时候该长,什么时间该短等等方面学生们都出现了不同程度地失误。看到这样的字,我感到任重道远,一时间不知道如何下手,但我想指导一个字是一个字,总比不指导的要好,那怎么指导,从哪里下手?一方面,我归纳一些有规律的字放在一起进行指导,比如有些半包围结构的字,里面的部分要略伸出来一点,像“启、戴、司”这样的;一捺在写的时间应该在快结束的时间稍加停顿,然后略向外扩;走之底里面的一捺就应该变成一点,像“迷、述”这样的……经过有规律的总结,学生们加以练习,有些字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另一方面,随机指导。在学生的作业之中,我一旦发现有间架结构的问题的就在一旁写出远东的字,让学生通过对比发现不同并改正。特别是在《习字册》的使用中,对于学生书写的进步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习字册》在我们班里已经不仅仅作为一项作业来完成,而是提高书写的重要工具。我都会非常仔细地观察,对于好的字加上“☆”以示表扬。经过将近一年的努力,学生的书写有了明显地进步,绝大部分学生能做到工整、端正,有一部分学生慢慢入体了,学生们笑了,家长笑了,我也笑了。

  此外,我还建议学生购买字帖回来练习,我最喜欢在他们字帖的扉页上认真地写下“字如其人,人如其字。”

新课标教学反思4

  本课是在学习的圆的初步认识和圆的周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圆面积的推导过程。

  圆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中隐含着一种重要的“转化”与“极限”数学思想方法。教学时我先让学生根据方格图大胆地猜想出圆面积的范围。之后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发现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的什么有关,从而推导出圆的面积,使学生获得用转化法可以求出圆的面积,体现一种“化圆为方”、“化未知为已知”的转化思想。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讨论、操作、探究得出圆面积的计算。这一过程的'设计正体现了新课标所倡导的三维教学目标,由重结论向重过程转变。不仅重视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更重视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形成,使学生学得更有趣,更有价值。

  教学中主要通过回忆、迁移、动手操作、自主探索,最后课件清晰演示加以辅助,理解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从而突破本课的重难点。

新课标教学反思5

  这节课讲的是分数的简单计算书本第99页例1、例2和第100页例3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法。我设置了教学目标如下:1、 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观察,初步理解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2、 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探索、对比观察,初步感知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抽象概括与观察类推的能力。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理念,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教学 重点:学会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教学难点:理解算理,正确计算。根据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作了以下几点设计:

  一、课前热身练习有效理解分数的意义

  为了突破算理理解上的难点,教学前我设计了一些课前填空练习,加强对几分之几里有几个几分之一的练习,加强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为学生新知的学习作了有效的.铺垫。

  二、创设激情有趣的问题情境

  导入新课时生日分蛋糕的情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观察并寻找其中的数学信息 思考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让学生全体参与,主动积极的进行思考,大胆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引出分数的简单计算,使学生明确了探究的方向。

  三、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在探究新知的环节中,我通过让学生自己涂一涂或画一画。解决1/8+2/8等于多少学生在实践中,在学生说出自己计算思路的过程中感知同分母分数的加法的计算方法。再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一步解决2/8-1/8,引导学生观察式子中的分子分母,看看发现了什么呢?在合作探究中进一步感知同分母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从而归纳概括出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从而有效地突破了重难点,实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两个教学目标。

  四、练习的有趣性设计

  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设计了看谁做的又对又快奖励星星的活动,使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不仅巩固了新知,也有效地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个教学目标。

  五、电子白板与教学的有效结合是目标达成的关键手段

  电子交互白板技术为课堂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供了技术可能和方便,建立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奠定技术基础。本节课利用了电子白板操作工具中独有的拖放功能、隐藏功能、拉幕功能、涂色功能、即时反馈功能等,更加提高了视觉效果,更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多元智能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提供了有效的工具。

  1、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理解力。

  本节课利用了白板的视觉效果,比如色彩、隐藏、动画等多种教学功能,能够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利用多元智能理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2、便于学生复习以往的知识内容并促进学生掌握新知识。

  本节课通过白板复习了分数的意义等已学内容,有利于学生巩固和回忆旧知识及概念,从而促进学生学习和掌握新知识。

  3、有利于调动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本课中白板教学更强调学生的参与和师生、生生的互动,使课堂教学中学生不注意听讲、做小动作、随意说话等现象大大减少,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质量、学习动力和学习自信心,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但是本节课也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学生往往知道答案却不能完整有序地说出算理。还有一点是1-()/()=( )的计算,这在前面的复习中我就做了铺垫,例题学习的时候有部分同学还是不能及时把1=分子分母相同的分数,所幸在后面的强化训练中进一步理解巩固。因此,在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特别是在说算理方面还要下功夫。

新课标教学反思6

  教后记 10的认识这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8、9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课本先显示一幅主题图供学生数数并抽象出数10,再认识10、10以内数的顺序,比较相邻两个数的大小,最后学习10的组成和写数。由于我们采用的计数法是十进制计数法,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因此10的组成十分重要,它是今后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和进一步认识100以内、万以内以及多位数的基础。

  从本节课的数学实践来看,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积极主动,教学效果较好。

  一、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在教学10的认识时我用一个有趣的故事调动学生的兴趣:有一天,0--9几个数字娃娃做起了排队游戏。9最大当上了队长,就骄傲起来,看不起别的数字娃娃。他神气的对0说:你呀,表示一个物体没有和我比起来真是太小了。0听到9这么说,伤心地哭了起来。1在旁边听见了,就很有礼貌的'对9说:如果我和0站在一起,比你还要大呢。9一听,觉得非常吃惊。

  师:小朋友,你们想一想:数字1说的对不对呢?我们一起来看看,1和0站在一起,就组成数字几啊? (板书10)它是不是比9大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10这个数字宝宝。板书课题《10的认识》。这样创设出学习情境课堂显得生动有趣,学生的积极性大大的调动起来。

  二、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中,向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如主题图中的鸽子与人物;数学具里的图片;画计数器上的珠子;把数字宝宝请回直尺等,让学生通过具体的物体个数或事物,体会到数是数出来的,而且要指一个数一个,才不容易出错。注重让学生经历认数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读数、数数、写数;通过对直尺的观察感知数的顺序,10和第10的区别,建立数的概念,发展数感。

  三、注重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找一找我们身上和生活中有用10表示的物体吗?学生发现手指和脚趾都是10根;教室窗户师10扇;眼保健操上的头像是10个等等,训练用10来说一句话。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不仅加深了对数概念的理解,对身边处处有数学的体会,也使学生获得了用数学的体验。

  四、注意从学生已有的适应经验出发,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

  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这一课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基础出发,如学生能口头数10以内的数,已经掌握2至9各数的组成,并能找到规律,有序地记忆数的组成。因此,在教学中只是在稍加指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摆,自己说,自己做,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我只是追问:为什么只写5组就可以了?学生思考后会说:另外4组是左右交换了位置。只需要记住5组就可以了。促使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找到10的组成的规律,使知识规律形象的展现在脑海里,从而在把握事物规律的同时,获得研究事物规律的方法。让学生掌握数学方法比掌握知识更重要。

新课标教学反思7

  新的中学物理课程标准提倡“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科学探究过程”的课程理念,教学既要重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要重视知识、技能的形成过程,发展学生的能力。教学中应以科学探究为主线,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要素,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新课标下,应如何上好每一节课,成为我们每个教师科研关注的主题。我在这里谈谈我参加新课标赛课的一点反思:

  一、认真备课,更要认真备学生

  传统物理教学过于强调知识教学,老师备课时侧重于根据教学大纲备教材,因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和差异性、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诸如情感、兴趣、意志和价值观念等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现代物理教育理念倡导让学生自己在创设的教学环境中积极主动的学习、获取难忘的体验。所以教师备课时,应侧重于备学生,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课堂上的反应请况等等。我赛课前备课时,课题引入环节:“老师让两个学生买瓜子,一个学生用一元钱买一个小袋的真心瓜子,另一个学生用三元钱买一个大袋的真心瓜子,哪个更合适?”,改了四次。第一次试讲完,全组都感觉钱和瓜子多少都不同,需要学生计算完再回答,耽误时间,应改为用同样多的钱买瓜子;第二次试讲完觉得“合适”应该改为“合算”,第三次试讲后又把“合算”改为“更实惠”,第四次改为“直接让学生选择教师手中的瓜子”,并说出选择的理由,这样效果更好。我先前设计了一些不必要的细节,冲淡了我的主题,没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分析能力,学生很难进入我设计的情境中学习新课,觉得自己设计的情境太罗嗦,不直接。没有备好学生,给学生设计的问题不到位,重点不突出,盲目追求:“新、奇、特”。可见备好学生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

  二、立足课堂主阵地,创设情境,促使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新课标教学要求我们将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聚焦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在组织安排教学过程时,不是把大量的时间用于组织讲解教案上,而是应放在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上,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生动活泼的教学内容、丰富多彩的课堂演示、扣人心弦的起伏悬念,来营造良好的教与学的氛围,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诱发学生的创造需要让学生在情境中提出猜想,进行探索,合理论证,发现规律,拓展知识,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问题的能力。

  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应尽可能创造条件,引导学生通过自主的活动,让他们在科学探究中去体验、去学习、去感悟,从而真正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在愉快而轻松的氛围中获得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基本技能。在学习“在光的世界”里一节时,我为每一名同学分发了一段点燃的蚊香(蚊香的烟雾可用于显示光在空气中的光路),一只激光手电筒,一张硬白纸片,橙汁饮料,玻璃砖,烧杯,纸片,火柴,一只透明的、带孔的饮料瓶,一只长吸管等,让学生自主探究光的传播规律。得到的结论比平时单纯由老师演示得出结论要好得多。学生探究实验后的总结交流中,共提出了这样一些有意义的探究结论:

  1、光线在水中也是沿直线传播的;

  2、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改变传播方向,

  3、光射到镜面返回;

  4、光从空气中垂直射向水中时,不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5、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光的传播方向改变;

  6、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当入射角增大到一定时候,没有光线进入空气;

  7、光斜射到空杯底某点,慢慢加水后,光斑的位置发生了偏移;

  8、斜射入水中的吸管看上去向上弯折了;

  9、竖直放的吸管从上面看上去在水中的部分好象变短了,而从旁边看过去,好象变粗了;从侧面看好像断了……

  学生们在经过了这样的活动过程后所获得的知识,一定会比通过常规的学习方式所获得的有质的升华。我们认为可从如下几方面给学生提供一种宽松、活泼的学习情境:允许学生打断老师的讲话或对老师的观点提出质疑,随时讲出自己的探究体会或好的解题思想方法;容忍那些与众不同、行为古怪、有独创性的学生;鼓励学生指出老师的不足,修正老师的错误,战胜老师,超越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有计划提出问题,有意识地设计错误,让学生去发现、去探究,创设师生交互、生生交互的氛围。例如,学习质量时,先引导学生看教材上的“天平使用说明书”,观看天平的构造和使用方法及保养方法,学生掌握了使用方法,让他们当“裁判”,然后我特意用错误的使用方法进行测量演示,让学生纠正我测量中的错误,学生给老师挑错积极性很高,通过师生互动环节真正学会使用天平,然后分组进行实验探究质量属性,实验结束后,学生之间进行分组讨论,彼此之间进行交流,成果展示时,学生汇报着自己的成果的同时,更多的是在交流着自己的感受、经历和获取信息的途径,教师及时对学生给予指导,通过教师的调控,对同学的学习结果进行分析、评价,达到认知能力的发展,合作精神的培养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

  三、注重物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培养探究能力

  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相当密切,物理是把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进行归纳形成知识,让学生带着探究欲望进入课堂学习再带着问题走出去,为下次学习设下悬念,我们要学会将学生的探究视点从课堂引导到社会,通过展开广泛的社会调查及其他学习活动,切实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物理新课程标准》一书中介绍的很多事例,都是将探究的焦点引导到生活中的。例如:“比较材料的保温性能”、“电冰箱中的物态变化”、“自制指南针”,等,都离我们的日常生活相当近。教学之余,我们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多次布置学生利用生活经历来探究新知识、实践新知识。又例如:在讲到“声现象”时,我们要求学生调查家乡的噪声现状,鼓励学生将自已的见解上书到当地噪声严重的企业,对这些噪声严重的单位提出自己整改建议;在学习了“光现象”后,我们让学生到校外广泛了解光污染及光污染的治理,还要求学生到眼镜修配店了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视力检查和镜片的配制过程。当然,科学探究,百花齐放、形式多样。我们通过不断尝试,从学生学习的每一个方面展开探究活动,一方面可使学生更好的领悟科学思想和精神,经历发现科学的过程;另一方面,也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其终身发展夯实基础。

  四、教师的`自我反思、同伴互助提高教学水平

  我觉得教师的成长是经验 反思,更需要教育科研组的帮助。只有你认真搞科研,注意每节的课后反思,并形成文字材料,你才能不断成长,成为专业化的老师。过去我们学校理化组一直没有机会在一起办公,理化教师缺乏教育科研的氛围,这学期理化在一起,在教研组长王老师的带领下我们组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教育科研活动,课题就是:上好每节课。我们组成立了备课──说课──上课──评课一条龙活动。组长要求听课教师人人参与评课,每个人都必须说出自己的见解,肯定优点的同时,主要是挑毛病,大家共同研究每节课的教法、学法及学生评价,共同帮助授课教师随时及时诊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改正反思。并在平行班中再次试讲改过的课。我的区级公开课在校内试讲、全组听评五次,说心里话我最初的设计思路都改的一点影都没有了,最后成型的课是我们组集体智慧的结晶。通过上公开课,我意识到:教师课后随时反思很重要,我们平时上课总埋怨学生学不会,基础差,却很少找自身的原因,通过上课我才知道是对学生的体验关注不够。

  每节上课前,老师都应该站在学者的角度,设想可能遇到的问题,老师应怎样解决,引导,才能激起学习欲望,为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是学习能延续并深入下去。这样教师想让学生探究的预设性问题才能不断转化为学生的生成性的问题。是在探究活动中,老师对学生的点拨帮助抓准时机,或早,或晚。以上这些问题中的很多因素都是导致课堂完不成教学任务的直接原因。我觉得教师加强自身反思学习的同时,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的体验学生的所感所想,真切地了解学生,才会把握课堂教学的主动权,驾驭和调控整个课堂。通过学习和实践使我明白:一个专业化的老师必须搞教育科研。面对新的教育对象,会出现许多新的问题,我们要不断学习教育理论,搞教育科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取别人之长补己之短,及时与同行交流,不断向专家请教,及时反思和改正,形成文字材料,我们的教学能力才会有发展,才能成长为专业化的老师。

新课标教学反思8

  初中阶段的学习主要还是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学习和培养,虽然智力在学习中的作用日益明显,但非智力因素依然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以下是新课标下的中学生教学反思例文!

  一、《数学课程标准》首先要求的是理念的更新。

  1、打破旧的教学模式,扫除满堂灌、独角戏、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等教学认识态度,倡导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合作探究,情景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2、教学艺术的反思: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教师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种“想法”要比自己平时所想宝贵得多。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后悔莫及。

  3、教学教益的反思: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想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

  二、对学生的反思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围绕“以人为本,自主管理”的中心任务,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新的课程要求在教材上有突破、创新;在教法组织上给学生合作、创新、探究的机会;在评价上有师生、生生、生师的互动。学生真正达到了懂与会的结合,真正有了“汗”与“活”的效果。

新课标教学反思9

  《前后》是位置与顺序中的第一课时,重点是让学生认识前后位置关系,正确确定前后。

  课后通过学生的反馈,了解到学生们学会了本节教学内容,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使他们认识并理解了前后的位置关系,在具体情景中能正确确定前后,初步体会前后的相对性,同时,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在导入部分,我便充分利用教室这一现实情况,让学生通过观察说出教室的前面有什么?后面有什么?同时同桌合作说出你的前面、后面是谁?你们组最前面和最后面是谁,让学生从现实的情境的活动中获得大量感性材料,为正确确定前后奠定基础。

  在理解前后这一环节中,让学生积极参与合作交流,通过看挂图,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同时大胆想象,积极发言,培养他们敢于发表自己观点的.意识。在这一环节中还通过赛车游戏,三人站成一行辨前后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正确确定前后,进一步加深对前后的理解。

  在体验相对时,确定前后这一环节中,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摆一摆、说一说等活动,把观察、操作同口头表达相结合,掌握以什么标准来确定前后,让学生充分体会前后的相对性,培养了学生善于思考、勤于动脑的习惯。

  最后在游戏中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开展探索,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听口令摆物体(由慢到快)的简单游戏,使学生充分感知前后,在玩中学,乐中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有了新的知识增长------事物的相对性。培养他们利用已有知识探索求知世界的精神。同时也让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深刻体会到: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的意识首先要创新,这也是我今后工作中努力的方向,我坚信,在我的教学中会结出创新的硕果。

新课标教学反思10

  今天,上了《小青石》一颗,我感触颇多。

  一是虽能够掌握教材的整体,把握教材的主线

  小青石最初的理想是什么?小青石的理想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小青石后来的理想又变成了什么?但是在教学时,为了赶时间,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进程,忽视了很多细节,比如:教学生字、词语,本来一带而过,课上临时改变注意要教发瓒、玛瑙、颠簸这几个生字词语,等我在黑板上写了,学生早读好书等在那里,此时拿出已经有些迟了,这样硬插就显得突兀。

  二是课堂教育机智还不够,我一心想按照自己设计的思路牵着学生走,可学生却翩翩不按我的要求去做。

  所以那时我就硬把学生给拉回来,却没有即时找原因,为什么学生没有完成我的要求,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比如,让学生找出小青石和小黑石起初的.对话,大部分学生都找错了,此时我就慌了,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于是我又强调一下,起初两个字,终于有学生举手答对了。于是我马上就肯定了那个答案。就接着完成我的教案,其他没有弄懂的,只有湖里糊涂地跟着我走了。

  三是对学生的评价语不足。

  课堂上教师的评价语是至关重要,好的评价语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兴趣,愿学乐学。而我今天恰恰没有做好这一点。希望在今后的学习中多积累多学习。

新课标教学反思11

  在新课标背景下,传统的授受式教学尤其是它的极端现象——“满堂灌”已经没有多大市场了,取而代之的是问答式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是不是算得上真正的新课改呢?笔者听过不少课,总是隐隐觉得有些不妥。很多教师课上得似乎井井有条,学生学得似乎是津津有味,而且给人的感觉是双边活动达到甚至超过了一个定量,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掌握了文本的的重点和难点。然而总有一种牵强造作的感觉,让人心里别扭。

  曾有这样一个案例:有位教师在教学《乡土情结》时,设计了一个提问导语,目的是想让学生说出课题来,于是他叫起一个学生,启发道:“如果有个人到了一个遥远的地方,时间一长,他开始想念自己的亲人,想念自己家中的小狗小猫,这叫做什么?”学生答道:“乡思。”“可能是我问得不太好,也可能是你理解上有些偏差,好,我再换个角度问:这个人在外乡的时间相当长,长夜里他只要看见月亮就会想起自己的家乡,这叫做什么?”教师又问道。“月是故乡明。”学生很干脆地回答道。“不能这样回答。”教师有些急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学生回答得有些不自信了,甚至还引起了其他同学的笑声。“我只要求你用四个字回答,实际上就是一种思念家乡的感情啊。”教师继续启发道。“思念故乡。”学生嗫嚅道。好在此时有聪明的学生已知教师要讲什么内容,接口“乡土情结”,教师才如释重负。然后该教师依照教案一步步地提出问题并请学生一一回答,直至课堂结束。这样的教学存在极大的弊端。

  第一,教师有必要这样刨根问底吗?一定要答出“乡土情结”这四个字吗?只是由老师发问,学生回答,地位明显不平等,学生处于被动状态。

  第二,为什么一定要一步步按照程序操作?问题是教师设置的,答案也是预设的、唯一的和定型的。

  第三,提问的对象只是少部分的学生,只有少部分学生参与。

  第四,所谓的评价体系只是一句空话,如何评价,怎么评价,在这样的课堂上根本没有得到任何的体现。

  针对上述问题,该如何将这种问答式的语文教学进一步改进呢?倪文锦先生在《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范式的转型,由“授受”转向“对话”。换句话说,必须将这种师生之间的问答式教学提升为对话式教学。

  语文是什么?课程标准作了清楚的论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它生动地告诉我们:语文学习不能死读书,要在大量“活”的情境中学语文,学“活”的语文。这就要求我们解放思想、放开手脚,把语文学习放在大的生活背景之中。只有树立大语文思想,才可能让我们的学生与古人、今人、自然、社会以及自身进行心灵的对话和精神的沟通,在对话过程中,将优秀的言语作品化为内在的语文素养,最终形成对未知世界、人生、人性、人情、人道、理想、梦想、幻想、思想的自觉关注。语文教学就是以听说读写为依托,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对话。因此必须按照以下几个层面来进行提升。

  首先是师生观的转变。在对话式教学中,教学不是传递已有的知识和信息,教学也不再是指导学生去做这做那,教学是师生合作共同进行的主题探究式和问题解决式学习。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结成了“学习共同体”,形成学习型组织。用一句话来说就是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组织中的平等成员。二者在本质上是一体两面的,他们不过是教学组织中存在差异的成员。教师是一位富有经验的伙伴,学生是一位正在成长中的新手。这就规定了师生双方必须在真正意义上的民主、平等、真诚的前提下实现心与心的沟通。在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之中,师生共同面对学习问题,在问题解决中提升自己。具体而言,在学习过程中,师生有输出、有吸收、有肯定、有否定、有再现、有思考、有批判、有归纳……因而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既能平等地接受与理解学生的见解,又能高屋建瓴地指导学生推进学习进程。学生在对话中则更充分、更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发表自我见解;在批判、借鉴、吸收教师及同学的见解中推翻或强化、整合或充实、形成或重建自我见解。这种情况同样适用于教师。互联身份与互为因果的关系、教学相长的互惠式关系在对话中得以淋漓尽致的体现。

  其次是问答形式的转变,提问行为的完善。课堂教学对话是师生或生生围绕课堂教学的主题所进行的多重互动活动。可以分为五种类别:

  1.师个互动,即教师与学生个体之间的互动。

  2.师群互动,即教师个体与学生群体的互动。

  3.个个互动,是学生个体与学生个体之间的互动。

  4.个群互动,是学生个体与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

  5.群群互动,是学生群体与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这些问答的形式改教师问学生答的单项输出模式为师生间、同学间多边互问互答方式,把学生由被动受问者转变为主动发问者,使之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成为自主意愿和自我发现的积极表达者。这就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发问的时间和条件,并指导学生学会在阅读、对话、思考中发现、捕捉、提炼和表达问题,逐步提高发问的质量和水平,鼓励学生善于怀疑和质疑,勇于提出与教师或教材不同的看法来。教师对于学生的怀疑、质疑要放开肚量和眼光,允许争论,不武断地判定是非,不轻易地否定学生。同时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要求先学后教、先思后问、先问后讲。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并保证学习过程的充分性、完整性和连续性,给学生带来的思维空间越广泛自由,其思维的成果也就越丰硕。

  最后是评价体系的改变。在授受式和问答式课堂教学中,强调学生从课堂中获得知识的多少,结论的正确与否。而新课改中的评价则有多种方式,每种方式都有其优势和局限,都有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学生的发展有不同的特点和表现形式,对评价也有不同的要求。这并不是盲目追求花样翻新,或一味迎合学生的喜好,而是为了有效地考查学生对新课标要求的实现程度,以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和发展等功能,要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减轻学生负担与保证评价的信度、效度之间找到合适的平衡,而且要把学习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评价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方面,把整体性和综合性作为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方法。

  应该说,对话式教学不是对问答式教学的全盘否定,而是在问答式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探求教学的现代化、合理化。但是否能解决语文教学中的所有问题呢?也不尽然。只有将多种教学范式综合运用,才能真正将新课改进行到底。

新课标教学反思12

  一

  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是在实践探索中得到逐步提高的。教学反思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有利于激发教师的教学灵感和智慧,使教师能探索独具特色的教学方式,完善和优化教学内容,最终促进自身的成长与发展,甚至实现自我超越。教学反思的过程可分为四个环节:

  1.初步实践:发现问题

  及时发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或许是自己脑海中一个灵感的闪现,或者是同学们在课堂上的表现,或者是通过与同事、同学交流得到提示和意见等等,都能帮助教师充分认识到教学中的纰漏与不足。

  2.基本理论:分析问题

  通过对发现的问题的进行深入分析,重新审视自己教育教学行为和理念,明确问题的根源所在,形成基本的、系统的理论认识。

  3.指导实践:实施策略

  基于明确的问题和系统的理论,教师可以从教学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构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策略,从而指导教师进行新的教学活动。

  4.提升理论:解决问题

  依据教学环境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和实施解决问题的方案和策略。任何事物都不是完美的,在这一过程中,仍然能发现新的问题,再通过分析问题,进一步完善原有的理论和认识,从而又开始新一轮的反思循环。

  如此往复循环的反思,使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不断得到提高,只有我们教师自身的发展,才能有学生的发展。

  二

  笔者以第一单元第4课《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为例进行教学反思。本课思路很清晰,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罗列各朝代的史实,自秦至清加强皇权、消弱相权的中央机构改革的措施和制度。由此,课堂上简单地给学生列出了这一过程,然后指导学生进行归纳、概括:

  秦朝:三公九卿制,中央设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西汉:内外朝制度,中朝为决策机构,加强皇权。

  隋唐:三省六部制,三省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三省长官大都品位较低,削弱相权,加强了皇权。

  北宋:二府三司,在宰相之下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

  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使管理军事,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

  管理财政权,分割宰相的财政权。

  元朝:一省制,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行使宰相职权。

  明朝: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制度,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直接管理国家政事,专制皇权发展到了新的高度。设内阁,行使实际上的宰相权力,只是与以前相比被严重消弱。 清朝:清初仍以内阁作为政府的中央机构;内阁之外又设有议政王大臣会议讨论军国大事。康熙时设南书房分内阁之权。雍正成立军机处,成为执政的最高权力机关,完全听命于皇帝,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最后由学生讨论,并绘制一幅中央机构演变的简图,理解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含义及其发展趋势。本课看似简单实则抽象晦涩,甚是枯燥无味,学生也反应很平淡,课堂气氛沉闷。课后,反思教学中的不足和错误:

  第一,本课只是采取教师直接讲述的方法,不能使学生更直观的认识和理解问题,也很难深刻把握各朝中央机构改革实质和影响。

  第二,在教学过程中只是让学生了解每个朝代的制度,以及总的发展趋势,这都是课文中知识点的简单罗列,没有更深入的逐一分析和比较各制度前后的联系与变化,因而不能形成清晰地脉络。

  第三,学生虽然参与讨论,但是由于设置的问题比较抽象、僵硬,使整个课堂缺乏轻松、自由、和谐的气氛。

  三

  高中历史新课改理念要求使学生开阔视野,拓展思路,更深刻的分析问题,更透彻的理解问题。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针对以上不足,笔者运用新的教学策略和解决办法:

  首先,向学生展示更有趣、更直观的史料。如《皇权与相权此消彼长》的漫画,宰相“坐———站———跪”的变化使本课抽象的内容变得更形象生动,吸引住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兴趣。

  其次,分析朝代之间制度的演变,比如:魏晋南北朝和隋唐的三省六部制、明清的内阁制等演变过程中的联系和变化,使学生对这一知识点形成整体认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综合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设置不同层次和梯度的问题,如填空题,选择题和材料解析题。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课堂活动,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经验+反思=成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自己的智慧不断反思,并在研究和课堂实践中勇于探索创新,才能促进自身能力的发展。

新课标教学反思13

  轴对称是一个不难理解的概念,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了这堂课.教学中始终贯穿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参与者的教学理念.教学过程着力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思考、交流、讨论等一系列活动,主动获取知识,掌握和理解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和对称轴的条数、成轴对称的概念,并在自主探索中欣赏到对称之美、体会到探索之趣、经历了成功之乐,培养了学生学习兴趣,发展了学生的能力,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自主学习是时代赋予数学教学活动的要求.所以教师必须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自主活动、自主发展的条件,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本节课通过设计折一折、剪一剪、猜一猜、画一画等一系列数学活动实现对轴对称图形、对称轴的条数、成轴对称的理解,也为学生的审美情感的培养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使学生爱学、乐学.

  积极创造自主学习的环境.皮亚杰指出:“要知道一个客体,就必须动之以手。”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也说过:“如果我们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生的最重要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为了使学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本课时通过大量的问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有抢答题、小组抢答题、轮流抢答题、设计题、学生回答题、展示题.这些形式多样的问题的设置,能够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自主探究者.

  科学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信息技术工具的使用能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可以很方便地制作图形,让图形运动. 轴对称图形的展示、对称轴的画出、轴对称图形的翻折,能通过课件很好的完成.这样既节省时间,又显得直观.特别是一些优美的轴对称图形的欣赏,如果不借助课件是很难得到良好的效果的.

新课标教学反思14

  小学生模仿力、记忆力、可塑性强,具有许多成年人甚至中学生不具备的优越条件,小学开设英语可以发挥他们学习语言的潜力。小学开设英语课可以使小学生了解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开阔眼界,扩展他们的知识,提高他们的思想品德修养,树立国际意识。因此,我市已经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开设英语课,采用的是闽教版小学英语教材。这套教材把语言功能、结构、设计、任务有机结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并注意利用多种媒体。此外,它有助于思想情感教育,注意中外文化交流,既有国际性也有民族性,并注意加强学科间的整合和渗透。

  结合日常工作中的点点滴滴,总结以下几点反思:

  反思

  一、持续不断的语言知识,而不是“玩”来培养学生持久的兴趣

  小学英语教学是要重视培养兴趣,但不能单一的用唱歌游戏去学习,因为培养兴趣主要是为了学习英语。小学生学习英语不是英美的移民学习英语,则只有不断学到语言知识,提高语言能力,满足他们的成就感,才可能培养持久的兴趣。而目前小学生每周只有40分钟的英语课,单一的唱歌游戏不能培养学生持久的`兴趣。新鲜劲儿一过,孩子们就会厌倦。所以,唱歌游戏应该作为小学生学习英语语言知识、技能的一些手段,而不是培养兴趣的手段。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手段帮助小学生在记忆力强的时期多记单词,多学习语言规则,并尽可能多创造模仿的机会,提高学生的语音和语调。在英语学习中,听、说、读、写、译五种能力是可以互补的。真正做到听说先行,读写跟上。光听说不读写,很难收到高效。只能通过模仿培养学习能力,也能减轻学习负担。所以小学生还是应当认真进行语言学习。

  反思

  二、英语应用能力需要相应的词汇。

  “不学习语言规则、不掌握相当数量的词汇,英语应用能力就是空中楼阁”。(包天仁语)俄罗斯通常在初中一年级开设英语课(相当于我国的小学5年级),每周3节课,第一学年即要求掌握约1300个英语词汇,学生到高中毕业时要掌握1万以上词汇,基本可以读懂英文原着。而我国现在对高中毕业生的要求是掌握20xx词汇(包括词组),新研制的‘课程标准’要求掌握4000个左右的词汇。我们应该借鉴国外的经验,尽快解决英语教学费时较多、收效较低的现状。

  而目前在小学的低年级的英语教学中,不要求学生掌握词汇,而只要求学生能根据提示或图片说出该单词,其本质无非是要学生们死记硬背,鹦鹉学舌。由于小学生们没有相应的读音规则训练,不熟悉词汇的拼写规则,单词的音、形、意三者不能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因而导致了单词记忆的困难,并成了小学生学英语的瓶颈。

新课标教学反思15

  美术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要落实到课堂教学中,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贯彻落实新课标的过程时不断提高认识和实践。几年来的一线教学,我在美术课程改革上取得了以下几点体会:

  一、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动力。

  兴趣是学习的基本动力之一。美术课程应该突出趣味性,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意和认知性相适应,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例如在传统的“色彩知识”课中,教师利用矿泉水瓶数个,盛半瓶清水,分别调入红、黄、蓝三色,不做解释,让学生注意观察、思考。然后再相互注入,使色彩产生变化,像变魔术一样展现在学生面前。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就“如果改变各种色彩比例,将会产生何种效果”的问题,自己组织讨论色彩和实验。通过有趣的实验,学生能够完全主动地了解色彩调配产生的效果和色彩的一般规律。观察能力和创造、表现能力都得到培养和锻炼。

  二、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为学生全面发展开拓视野。

  由于美术是人类文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美术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而是一种典型的文化学习。例如:在《远古的呼唤》一课中,教师在课前让学生自主收集资料图片,使学生自觉、主动、广泛地了解人类远古时代文化历史背景。在课堂内,有意识地创设情境,让学生自愿选择扮演自己理解的各种角色,或演戏、或舞蹈、或对话,利用所学美术知识,巧用各种简易、废旧材料制作远古时代的服饰、用具、面具等。课堂效果生动活泼,学习气氛轻松浓烈。学生通过美术学习活动,可以深刻感受到古代文化的纯朴、自然、遥远。完整认识人类文明的变迁历史,充分享受到自己发现、理解、创造、表现的乐趣。

  三、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现代社会需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美术课堂应特别重视对学生自发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和发散性,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例如在《绿洲》一课中,教师有针对性地让学生在课前了解环境保护的有关资料。在课堂上,首先让学生以节目主持人的身份,展现北京等地沙尘暴肆虐横行的图片及文字资料。在课堂里,首先让学生主持讨论“沙尘暴的形成原因”。学生们群情激昂,各抒己见,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自己归纳出“环境恶化是导致沙尘暴产生的原因”。教师在此基础上适时引入《绿洲》课题,并展现各种美术作品让学生分析欣赏,使学生分析了解艺术家是如何利用美术作品表达对自然环境的情感,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充满激情地创作以《绿洲》为主题的美术作品。在取得较好教学效果的同时,增强了学生的道德修养,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开发。

  四、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为学生全面发展增添了翅膀。

  在中小学的美术教育中,评价目的主要是为了改善和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标准应体现多维性和多级性,以适应不同个性和能力的学生,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水平,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提高学习美术的能力和兴趣。同样的教学内容,教师不能简单的用一把尺子来衡量学生水平。如《透视知识》一课,有的学生画的透视关系十分准确,有的学生却不够准确。实际上,准确与否在美术课程中是相对的,关键看其是否大胆、是否观察、是否表现、是否思考。只要学生大胆地表现出自己的感觉,就应当受到鼓励,受到肯定。

  现代美术课程要求在评价学生成绩时,注意发掘每个学生的闪光点,注意肯定学生学习过程的积极方面,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适合于学生个性和特点的鼓励和表扬。使每个学生通过科学的评价,不断改善学习状况,学会不断总结经验,发展和提高自己的创造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

【新课标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语文新课标》教学反思04-18

新课标搭石教学反思04-22

《语文新课标》教学反思13篇04-19

新课标实施的教学总结06-23

新课标数学教学计划02-23

新课标教学总结9篇02-20

新课标教学总结八篇02-20

新课标教学总结(精选12篇)12-27

新课标教学总结六篇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