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学反思>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

时间:2023-03-18 10:50:35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1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作家肖复兴在1992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文章,回忆1963年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

  “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表现叶圣陶先生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

  导入部分我让学生看图片来引出爬山虎这种植物,直接导入课文,然后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一片课文《爬山虎的脚》,让学生通过对比明白《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一篇写人写事的文章,然后让学生读课文,借助他屏幕的提示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最后通过品词析句来学习课文第一部分,引导学生就“叶老是怎样修改‘我’的作文的”和“‘我’有什么感受”这两个问题进行交流,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修改作文的方法。学生解决这一问题时,我让学生边读书边用笔画出修改处,再用不同的符号把表达作者感受的句子标识出来;还让学生认真阅读课后“资料袋”中《一张画像》的修改原稿,然后通过讨论交流,了解叶圣陶先生用了哪几种方法修改这篇课文。

  修改作文的方法,语句上的修改,这些都对学生的习作也有所启迪。因而我把课堂教学的重点就锁定在了第一部分的学习上。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我紧紧抓住“春风拂面”,让学生一次次回到文本中去感悟,研读。学生在“密密麻麻”“到处”中感受到叶老的认真。在“愣住”中放大作者此时的内心感受。在字词句的修改中,学生感受到叶老的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在评语中,让学生感受到叶老的平和,以及对一名文学爱好者的鼓励和殷切期望。这一股股暖流给予作者春风拂面的感觉,树立了写作的信心。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在轻松、平等而又浓烈的气氛中主动获取新知。在理解课文这个环节中,我这样安排:先出示自学提纲:1、拿到叶圣陶为我修改的作文,我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2、画出相关句子,然后读读。学生根据我出示的自学提示,快速读课文去找到答案。

  回过头来,再看整个教学过程。觉得还是有不少的缺点。

  1、以读为本,我感觉读得还不够到位。初读课文后,没有检查孩子读课文的情况,就去整体感知课文,亲近文本,但是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时,指导的功力还不够,特别是针对学生的朗读,没有作出恰如其分的点评。

  2、第一课时的容量比较大,所以在讲解完课文第一部分的时候,已经没有时间去让学会写生字了,所以在第一课时的内容的安排上不太合理,今后要多思考第一课时应该教什么,怎么教。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2

  我校录播室刚刚竣工,我有幸第一个在里面上了一节公开课《绿色的金鱼》。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两个:

  1、认识11个会认字,会写4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课前我让学生先预习了课文,标出共有几个小节,圈出了会认字和生字。课堂教学我安排了三个环节:

  一、导入新课

  我从几张金鱼的图片引入,让学生说出分别是什么颜色的金鱼,然后引入课题:绿色的金鱼。

  二、设问导读

  本环节我原来设计的是插入一个范读课文的录音,可在“龙音阁”中找到的录音少了一句,自己的'朗读水平又不怎么样,因此我先让同桌互读课文,再指读课文,同时出示了两个问题:

  1、课文共有( )个小节。

  2、图画课上,我画了一条( )色的金鱼,老师点点头,( )地笑了,在我的图画本上,画了一颗( )。

  逐题解决问题,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字词教学

  1、会认字

  课件出示加拼音的会认字,让学生自读、互读、指名读,纠正字音,然后让学生说说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个字,再去掉拼音,让学生开火车读。

  2、指导书写生字

  让学生先观察说出生字在田字格中的占位。书写时哪一笔在什么位置,然后由老师范写后,学生在书上描一个写两个,然后书空。安排的每个生字组两个词,因为时间关系没进行。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认为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课堂中注意对学生进行学习习惯的培养,达到了教学目标。但也有不足之处:

  1、学生的语言不够规范,不能自觉地说完整的话;

  2、对学生进行书写指导时,应让学生先书空,再拿笔写;

  3、学生各方面的良好习惯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例如学生的握笔姿势有70%的学生都不正确,虽然一直在努力纠正,但效果不理想。还有正确的坐姿、认真听讲的习惯等都需要慢慢地帮助学生养成。这是一个循序渐进地、长期的过程。希望自己今后耐心,细心加用心,静待每一朵花的盛开!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读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2)了解,学习叶圣陶先生对《一张画像》的修改方法。

  (3)学习通过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叶圣陶先生修改中学生作文这件事中受到启发,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好习惯。体会学作文应先学做人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本文的重点是从本文作者的切身感受中体会认真修改作文的重要性

  本课的难点是理解作者三次提到绿绿的爬山虎的含义。

  课前准备

  1、收集叶圣陶和肖复兴两位作家的资料。

  2、收集爬山虎的图片。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检查学生学习生字的情况。

  2、初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教师点拨、突破难点。

  (一)提出自学要求,学生自学课文第一部分,想一想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修改《一张画像》这篇作文的。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同时在书上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

  2.学生按要求自学,讨论:课文中是怎样讲叶圣陶先生修改作文的?(先让学生把有关的内容读一读,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是怎么改的,这样改好在哪里?)

  (叶圣陶先生修改的非常认真,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注意用字的准确性,句子的规范化。)

  3.作者翻到那篇作文,为什么一下子愣住了?

  (一是作者自以为作文写得不错,没料到自己的作文存在很多毛病;二是作者没料到蜚声国内文坛的大文学家竟会如此认真修改一个小毛头的作品;三是作者没料到叶老这样认真。)

  4.作者从修改中认识到了什么?

  (作者不仅看到自己文的种种毛病,也认识到文学事业的艰巨,不下大力气,不一丝不苟,是难成大气候的。)

  5.看资料袋《一张画像》的修改稿。

  (1)学生组成四人小组,进行学习讨论。

  (2)集体讨论交流、鼓励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意见和自己的体会、着重引导体会以下几处修改,分别用了什么方法进行修改。

  ①“可却”用词重复,所以删去“却”字。

  ②“口里还不住地呐喊”,不真实。因为画面上是不会呐喊出声音来的,改为“从口里还吐出几个字”来就和画面一致了。

  ③“还不停地给他讲着”,不大符合上课时的实际情况。将“不停地”改为“悄悄地”就准确了。

  ④“原来拿画的正是王老师”表达不准确,因为王老师不可能单单拿那张画,拿的只能是那本画着画的课本,所以把“画”改为“几何课本”

  ⑤删去重复啰嗦的词句,使语言简洁明了。

  (用六个方法进行修改。1、把用词不准确的地方改准确;2、把不通顺的地方改通顺;3、把长句断成短句;4、删去重复啰嗦的词句;5、增添一些词句,使表达的意思更清楚更完整;6、改正错别字和使用不当的标点符号。)

  6.看了叶老先生修改,我们很受启发。肖复兴也很受启发。比较一下,是我们的感受深,还是肖复兴的感受深?(是肖复兴的感受深)这是什么原因呢?能找得到吗?(找出“我真的从中受益匪浅,隔岸观火和身临其境毕竟不一样。”读一读。)这句话你们懂吗?(教师析书“受益匪浅”,受到教育非常深刻。“隔岸观火”,比喻看别人的事情,与自己关系不大。“身临其境”是亲自经历那个事情的意思,再让学生连起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因为叶圣陶先生修改的别人的文章,正是“我”自己的文章,所以受到的教育特别深刻。)

  (二)学习课文的第二部分。

  (1)指名朗读课文思考:见面后,叶老先生给作者又是什么印象?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平易近人,从叶老让孙女叶小沫在门口迎接,要作者到他家做客,叶老在门口等候、握手、亲切的交谈可以看出。)

  (2)勾画出课文中几次与叶老的谈话和谈话的内容。

  (共三次。第一次说:“这样好!爱好文学的人不要只读文科的书,一定要多读理科的书”第二次说:“我们中国人一定要搞清楚自己的历史,搞文学的不搞清我们的历史更不行。”第三次说:“是的,那是前几年写的呢!”)

  (3)请同学们谈谈对叶老的三次说话的内容的理解。

  (第一次,告诉作者爱好文学的人要知识渊博。

  第二次,告诉作者爱好文学的人要学好历史。

  第三次,告诉作者写作要真实、要能反映现实的生活。)

  (4)联系课文内容,说说对下面句子的理解。

  ①“我好像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这句话的意思是,“我”通过这件事知道了,做一个作家应该有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品,像他那样真诚质朴、平易近人。写文章也应该像叶圣陶先生那样,一丝不苟,严肃认真,写出自己的真实感情,因为当时肖复兴才15岁,还是个孩子,他对问题的认识还不可能很清楚,所以课文中说是“好像知道了”“模模糊糊懂得了”这样讲是恰如其分的。)

  ②“在我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意思是叶圣陶先生的音容笑貌、亲切教诲一直留在自己的脑海里。)

  10.朗读全文。

  三、总结、扩展

  1.教师简单小结、深化认识。

  叶圣陶先生为肖复兴修改作文这件事,对肖复兴的成长影响很大,后来肖复兴成了著名的作家,写了许多好文章。《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写于1992年,离1968年20多年了,还写得那么具体形象,就像刚刚发生的事情一样,这也说明了这件事给作者留下的印象太深了。

  2.读全文,说说学完这篇课文的体会。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习题。

  2.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小练笔:文中的叶老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五、板书设计

  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用词不当

  长句改短 一丝不苟

  批改作文 调整顺序 平易近人

  重复啰嗦

  错别字、标点

  教学反思:

  在《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的教学过程中,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自寻新知,我设计了下面各个环节开展教学。

  一、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求知欲。

  为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条件,为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全身心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在引入新课时,我以学生置疑为线索,改变了以往谈话导入的做法。利用“叶圣陶先生是怎样评肖复兴的习作的”这个问题作为引入新课。目的是通过这个问题来完成这一段的教学内容,进而引出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修改我的习作的。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4

  这堂课一开始,我板书课题后就让学生交流一下《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与《爬山虎的脚》写的内容有什么不同?《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写了叶圣陶老先生给“我”修改作文和请“我”到他家做客的两件事,而《爬山虎的脚》主要是写了爬山虎的叶子、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的脚是如何爬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也写了爬山虎,但并不是课文的重点。再交流之后,让学生明确学习这篇课文的重点是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懂得学作文应先学做人。

  在明确学习的重点之后,我指导学生在课后资料袋中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修改作文的方法,语句上的修改,这些都对学生的习作很有启迪,因而我把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锁定在了这一部分的学习上。

  我先让学生找一找叶老先生用了哪些方法来修改“我”的作文,再和学生一起来归纳一下方法,简化为四个字,分别是“改”、“断”、“删”、“补”,从而体会叶老先生修改作文的认真态度。

  接下来,我来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对于课文的朗读,特别是几句长句子,比较拗口。我采用抽读形式,发现学生积极性很高。在这么久的语文教学中,自己忽视了这一点,认为每天给时间孩子们去预习,应该读课文问题不大,所以在教学中,很少花时间请学生一段一段地读。但是检查下来,很欣喜地发现学生预习工作还是做的不错。当学生读完后我让学生自己去评,发现孩子们听的很认真,而且在评时能及时地发现优缺点。其次检查,你读懂了什么,作适当的批注。这样在教学时就能有的放矢,引导学生预习时,提出问题。学生的感悟和问题,表达了他们的理解和疑问。其中的几个问题抓住了文章的`难点,体现出了学生在预习时的思维火花。如能长此以往的做好预习工作,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这样,在课堂上就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这也是,我以后要着重培养学生的一种习惯。

  回过头来看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总觉得还是有不少的缺点。以读为本,自觉得读得还不够到位,特别是针对学生的朗读,作出恰如其分的点评,还不是很到位。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5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文,写的是著名作家肖复兴回忆少年时代叶圣陶先生为“我” 修改作文,并邀请“我”到他家做客,从中表现了叶老先生作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与人品。作者受到叶圣陶先生的关怀教导,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的事。课文借物喻人,感人至深。特别是文章结尾“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更是言虽尽而意未了。

  文章篇幅较长,再加上故事本身没有什么吸引力,因此经过反复思考,在这堂课上,我努力调动学生情感,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自寻新知,我设计了下面各个环节开展教学。

  一、抓住教学难点质疑

  课题以物喻人,是这篇文章教学的难点,我从课题入手,欣赏两幅爬山虎的图片和两段美文的阅读相结合的方式,构建记忆中叶老与肖复兴初见时的代表性事物——爬山虎之美,为“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的象征意义做好铺垫。然后利用过渡语言设疑:“留在作者内心深处的仅仅是那片爬山虎吗?”以此通过对两件事的研读,领悟叶老的人格魅力就像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样,永远激励着作者努力进取,永远坚实着作者文学创作的脚步。至此破题,使学生化难为易地理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也深化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二、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感情。

  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地朗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进一步理解“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样写的”这个句子,体会叶老的人品、作品,体会从叶老身上得到的启示和教育,品味并体验作者的感受。

  为了解决“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什么三十年来作者都忘不了这个问题,我利用过渡语言设疑导入:作者的感受这么深的原因是叶老先生仔细、认真地为“我”修改习作,感受叶老不仅仅是为“我”改了一篇习作,并且使“我”懂得了应该怎样做人,怎样作文。我采用自学法让学生通过读读划划来完成这个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小结、归纳出修改习作的一些方法。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学生评评议议,教师采用读讲结合的方法,促进学生深入地理解知识,为如何掌握修改作文的.方法扫除障碍。

  三、在练习中学会修改

  语文学习的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学这篇课文不仅仅是学到了如何去阅读如何去体会课文蕴含的情感。我们还学到(转载于:绿教学反思)了如何去写作文如何去修改作文。这一点可以通过学习删除号、阅读叶老的评语等几个环节让学生在学文中潜移默化的学会。教学中我抓住《一张画像》的原文及修改文、学生自己的习作等,把语文学习从课本延伸到其他相关文本,拓展语文学习的途径,在开放中丰富教学资源,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6

  今天讲了第26课《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肖复兴回忆自己初中时写了一篇作文,得到了叶圣陶先生的仔细批改,后来叶老邀请初中生肖复兴去他家做客,通过几次交往,肖复兴感到叶圣陶先生亲切、平易近人的品质。

  课文中有一处描写是说叶圣陶先生非常认真的修改了肖复兴的文章,改得密密麻麻的,肖复兴此处的描写是想让大家知道身为著名作家、教育家的叶老对待一名初中生的文章都那么认真,修改得那么细致,体现了他平易近人的品质。当我提问:“‘我’看到自己的文章上有着密密麻麻,那么多的修改符号时,‘我’心里可能会想些什么?”毕梦琪第一个举起了手,我请他回答。但是他的回答非常出乎我的意料,他说:“如果是我看见了,我会想:‘我辛辛苦苦写的作文,你为什么给我改那么多?!’”原来毕梦琪在生气啊!不过这个想法很符合他的思维习惯,他说的也的确是实话。我立刻明白,原来孩子们对这里的理解还不是很透彻,于是继续往下分析课文了。

  事后,我想了想,虽然不指责毕梦琪的想法,但是他的这个想法是不是在告诉我们这些老师、父母们,我们的孩子考虑问题总是先从自己的利益出发,而没有替他人考虑呢?也许是我关于叶圣陶先生的身份介绍得不够透彻,但是我真的怎么也没想到,原来孩子们会觉得有人修改他的作文是一件令人生气的'事情啊!为什么孩子们没有想想,尽管你写作文时很辛苦,但是老师、父母替你修改、分析,我们不是更累吗?

  我们的孩子们越来越自私了,这不是危言耸听,这是真的,现在很多社会矛盾不正是由于大家都自私而引起的吗?我这样说并没有指责毕梦琪的意思,他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我听了很高兴。但是这种回答背后隐藏的一些想法值得我们成年人去深思,促使我们改变自己的教育方法啊!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7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文是小学语文人教实验教材第七册第七单元中的第二篇精读课文,本组教材以“成长的故事”为专题进行编排。课文记叙了肖复兴回忆少年时代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课文借抒情景,感人至深,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教育性。依据新课程标准理念及基础教育跨越式创新发展理念,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1、 朗读感悟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在教学中我指导学生多种形式读、分层次读,让学生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感悟叶圣陶先生一丝不苟的文品及平易近人的人品。

  2、 情感体验法:在本节课中,充分利用绿叶书签,使学生很自然地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及“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的理解。

  3、 讨论交流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4、 整合学习法:根据课程标准提出“教材内容要简化头绪,加强整合”的思想,选择与本课内容密切相关的本组略读课文《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进行对比阅读,通过阅读从不同角度讲述的成长故事,获得成长的启迪,深化思维,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使整组教材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实现跨越式发展目标。

  在教学的过程中,主要设计以下几个教学环节,以达到落实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难点的目的:

  (一)复习引入,指导学法。

  在引入新课时,我以“交流上节课收获”的方法,首先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习内容,以及如何修改作文的方法,并相机奖励写有修改方法的绿叶书签,为突破难点埋下伏笔。再小结课文第一部分的学习方法:“读、划、议、品”,为学生学习新知做铺垫。

  (二)自主学习,寻求新知。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轻松、平等而又浓烈的气氛中主动获取新知。在理解课文这个环节中,我这样安排:先出示自学提纲:课文中那些语句表现了叶老先生平易近人的人品?“我”的感受?让学生根据自学提纲,采用“读、划、议、品”的学法,在自主探究的氛围中进行学习。在汇报环节中,用写有文中出现的人物优秀品质的词语的绿叶书签作为奖励,激发学生持续的.学习热情。

  (三)以读促思,加深理解。

  在教学中要巧设问题,引导思考,同时要体现一个“读”字,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因此,在整节课里,我让学生在层层深入的初读、细读、赏读中,在形式多变的个人读、分组读、齐读中,品读课文重点词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如引导学生理解:“融化”一词,一般指什么?(固体遇热变为液体的过程。)在文中又是指什么呢?(作者心情从紧张到轻松的变化。)再指导学生朗读:“你能读出这种心情的变化吗?”这样,使学生在细细品味中读得有滋有味,从而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以问启思,突破难点。

  教学时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把学生引入问题的天地,就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学生各抒己见,听、说、读、思的能力提高了,语文学习就更有趣了。本课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写作手法上质疑,如:这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文章,为什么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来定题呢?通过读、思、议,学生明白了作者正是借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来表达自己对叶老的无限怀念之情,感悟课文“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在总结全文的环节中,我邀请得到写有修改作文方法、文中体现叶老先生优秀品质的词语的绿叶书签的同学站起来,把叶片上老师写的话读给大家听。引导学生体会老师今天送给大家的仅仅是这一枚枚绿叶书签吗?借这一枚小小的绿叶书签,不仅解决了教学重点难点,叶片中所包含的期待也许还将影响学生的一生,这样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学习效果的目的。

  (五)拓展阅读,深化体验。

  为进一步深化体验,结合本课教学内容,精心挑选本组略读课文《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及拓展资源文章进行相关对比阅读,通过阅读从不同角度讲述的成长故事(名人与孩子、老师与学生、父子或同龄人之间),获得成长的启迪,深化思维,为第三课时的打写做好充分的情感准备,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实现跨越式发展目标。

  (六)课外延伸,强化目标。

  最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作业:请你运用学到的修改方法精心修改自己的一篇习作,作为礼物送给成长的道路上给我们以帮助、启迪的良师益友,表达我们的谢意。希望凭借这一课外学习活动,进一步强化本课知识、情感目标。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8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文尾描写了叶老家院子里满墙的爬山虎,对这句话含义的理解是本文的教学难点。在教学时,我紧扣文中描写爬山虎的句字,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品词斟句,逐层深入地引导学生朗读感悟句子的含义。

  课后,根据零散的记忆和回顾整理了孩子们对这句话的鉴赏。“在与叶圣陶先生的聊天中,我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小孩,而是一个大人,一个叶圣陶先生的老朋友。我感受到了先生的'认真、亲切与质朴。”“因为我与叶圣陶先生的聊天十分融洽,叶圣陶先生不但为我的写作指点了迷津,还让我感受到了他朴实、真挚、平易近人的人品。我的心情很愉快,所以,此时,看到爬山虎,觉得他绿得浓郁,绿得可爱。”“绿绿的爬山虎就是叶圣陶先生的象征。”……

  听着孩子们各抒己见,有理有据地逐层剖析自己对词句的理解,这是我在预设教案时没有考虑到的,我的心中充满了喜悦。看来,孩子们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又提升了一步。我忙趁热打铁,让孩子们将这种感受融入课文,有感触地朗读。孩子们摇头晃脑,又一次有声有色地投入到句子的朗读中。

  当读到课文最后一句时:“我15岁时的那个夏天意义非凡”时,我让孩子们再一次回顾一下那个夏天对我的意义。于是,课堂内再一次精彩纷呈。从孩子们精彩的发言中,我感受到孩子们已经深深地理解了:叶圣陶先生的确是人品与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感受到作者从中受到的启迪,为作者今后的写作、为人之路指明了方向。忽然,我脑海中灵光一闪,何不让孩子们就这话题,谈谈自己的感受,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让孩子们在心灵深处对学习、为人处世留下烙印。于是,我抛出了最后一个话题:“孩子们,今天这两节课,对于你来说,有意义吗?有何意义?”因为有了先前的感悟,孩子们争先恐后地举手。于是,我让孩子们抓紧时机,写下心中的感悟。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9

  12月19日,我听了郭xx老师执教的四年级上册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节课,收获颇丰。这是第一课时,郭老师主要教学了文章的第一部分,叶老为“我”修改作文的事。郭老师的教学深入浅出,思路清晰,语言轻松自然,下面就本堂课的亮点发表看法。

  一、抓关键词,品析人物品质。

  在品读体验环节,郭老师重点采用的是抓住重点词句段来理解课文,指导朗读。抓住文章的两个重要片段进行教学:我翻到我的那篇作文,一下子楞住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密密麻麻什么意思?通过密密麻麻我们仿佛看到了什么?最后,郭老师将叶老修改的文章展示给学生,学生明白了密密麻麻的意思,也体会出叶老是多么认真,多么仔细的修改一个中学生的作文,对叶老的崇敬感激之情油然而生。这样一步步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感受到叶老先生一丝不苟的高尚品质。

  二、整合资源,指导修改习作的方法。

  语文的学习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郭老师立足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把《一张画像》的原文中出现的病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修改,教给学生使用不同的修改符号,修改作文中的语病,把语文学习从课堂延伸到课外,拓宽学习的途径,在开放中丰富教学资源,在实践中提高学生修改习作的能力。

  三、板书设计详实,指导习作方法

  板书是微型的教案,概括总结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整节课中,郭老师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边总结写作方法,并在黑板上进行板书,一目了然,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写作方法的熏陶。不仅指导学生在作文中要写真事、表真情,而且要向叶老先生一样学会一丝不苟的修改作文的态度。

  一句话,郭老师是一位老教师,仍然坚持在教学一线,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在这堂课中展现了郭老师的教学智慧和扎实的基本功,值得我好好学习。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10

  a 感悟是同学认知水平的深层面,它是同学通过对获取的信息进行自我加工,而获得的具有鲜明个性的理性认识。在同学对教材有了充沛的感知后,可引导同学以困惑、情结等为突破口,深入探究,准确掌握文章内涵。

  学习过程中,同学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惑,教师要和时引导同学提出。它是同学迫切需要解决的,极有利于激发同学学习的积极性。如学习《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时,同学提出:

  1、课文主要写的并不是爬山虎,为何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呢?

  2、让我十五岁那个夏天富有生命和活力,仿佛夏天变长了。是什么意思?

  3、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是什么意思

  4、作者为何两次描写满墙的爬山虎?

  b 在《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的教学过程中,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充沛调动同学主动参与自寻新知,我设计了下面各个环节开展教学

  1、设置悬念,激发同学求知欲:

  为实现同学的主体地位发明条件,为激发同学对新课的兴趣,全身心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在引入新课时,我以同学置疑为线索,改变了以往谈话导入的做法。利用“叶圣陶先生是怎样评肖复兴的习作的”这个问题作为引入新课。目的是通过这个问题来完成这一段的教学内容,进而引出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修改我的.习作的。

  2、发挥同学的主体作用,寻求新知:

  为了充沛发挥同学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在轻松、平等而又浓烈的气氛中主动获取新知。在理解课文这个环节中,我这样布置:先出示自学提纲:

  ⑴ 叶圣陶先生对我作文的评语是怎样写的?

  ⑵ 看了叶圣陶先生的评语,“我”非常激动,从哪儿可以看出“我”为什么那么激动?

  ⑶ 划出含义深刻的句子。让同学读自学提纲,接着要求同学读第一局部的内容,采用自学法,让同学独立完成自学提纲。在解决划出含义深刻的句子这个问题时,我以读讲结合的方法来完成这个教学任务。

  为了解决“叶老先生是怎样修改"我"的习作?”这个问题,我利用过渡语言设疑导入:作者的感受这么深的原因是叶老先生仔细、认真地为“我”修改习作,那叶老先生是如何修改“我”修改习作的?我采用自学法让同学通过读读划划来完成这个问题。根据同学的回答板书、小结、归纳出修改习作的一些方法。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同学评评议议,教师采用读讲结合的方法,促进同学深入地理解知识,为如何掌握修改作文的方法扫除障碍。

  3、在练习中巩固新知,深化新知:

  课堂的修改练习是对掌握新知的延续和提高,同学的知识必需经过训练,才干转化为技能。因此,我讲读课文之后,根据叶圣陶先生为肖复兴修改习作的方法,采用师生共议──对比体会──小组讨论的方法,来修改肖复兴的获奖稿的局部内容。修改训练,层层深入形成阶梯性,有目的地促进同学修改自身习作的能力。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11

  人教版第七册第七单元以“成长的故事”为专题编排课文,其中《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作家肖复兴回忆1963年叶圣陶先生为他修改一篇作文并请他到家中做客,使作者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在教学过程中,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自寻新知,我设计了下面各个环节开展教学。

  一、设置情景,激发学生求知欲。为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条件,为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全身心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在引入新课时,我先让学生欣赏满墙的爬山虎让学生回忆,问:你们想到了什么?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我想到了学过的课文《爬山虎的脚》。”我便顺势出示《爬山虎的脚》中描写爬山虎样子的句子让学生读。谈话:“《爬山虎的脚》是我国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写的,他曾经影响和培养了一大批文学青年的成长,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肖复兴就是其中一位。1992年,肖复兴为了怀念叶老先生写了一篇文章—《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边板书课题,学生读题质疑。改变了以往的谈话方式,让学生加深对叶圣陶先生的了解。然后让学生带着“叶圣陶先生是怎样评肖复兴的习作的”这个问题自主读课文。目的是通过这个问题来完成这一段的教学内容,进而引出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修改我的习作的。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寻求新知。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在轻松、平等而又浓烈的气氛中主动获取新知。在理解课文这个环节中,我这样安排:先出示自学提纲:⑴叶圣陶先生对我作文的评语是怎样写的?⑵看了叶圣陶先生的评语,“我”非常激动,从哪儿可以看出“我”为什么那么激动?⑶划出含义深刻的句子。说说你从中受到的.启发。让学生读自学提纲,接着要求学生读第一部分的内容,采用自学法,让学生独立完成自学提纲。在解决划出含义深刻的句子这个问题时,我以读讲结合的方法来完成这个教学任务。为了解决“叶老先生是怎样修改"我"的习作?”这个问题,我利用过渡语言设疑导入:作者的感受这么深的原因是叶老先生仔细、认真地为“我”修改习作,那叶老先生是如何修改“我”修改习作的?我采用自学法让学生通过读读划划来完成这个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小结、归纳出修改习作的一些方法。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学生评评议议,教师采用读讲结合的方法,促进学生深入地理解知识,为如何掌握修改作文的方法扫除障碍。

  三、在练习中巩固新知,深化新知。课堂的修改练习是对掌握新知的延续和提高,学生的知识必须经过训练,才能转化为技能。因此,我讲读课文之后,根据叶圣陶先生为肖复兴修改习作的方法,采用师生共议--对比体会--小组讨论的方法,来修改肖复兴的获奖稿的部分内容。修改训练,层层深入形成阶梯性,有目的地促进学生修改自己习作的能力。对于很多学生提出“这篇文章是以事写人的,为什么要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目呢?”这个问题,我先以赞赏的神态肯定了学生提出的问题,表扬了这位善于动脑筋的同学。在我的引导下,通过进一步读书,学生开展了激烈的讨论。同学们或两人一组,或多人一组,各抒己见,讨论激烈,找出了问题的答案:作者用“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作课题,既是对人品与作品堪称楷模的叶老先生的赞美,也是对具有高尚品格与情操的作家的赞美。同时,也隐含着作者对叶老的怀念以及自己的决心,要像爬山虎那样,朝气蓬勃,不断攀登。在读中感悟,难点就被破解了。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鼓励、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恰当地利用这种状态鼓励学生敢于创新、善于创新;要善于创造一种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之中,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并积极主动地投入进去,动脑思考问题,动口表达观点,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参与,感受到自身的力量所在,体验到创新学习的乐趣。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12

  这篇课文通过作家肖复兴在1992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文章,回忆1963年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表现了叶圣陶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我在上第一课时,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从叶圣陶先生修改文章的事件中受到启发,培养一丝不苟地认真修改自己习惯,使学生在读中感悟来感受和理解叶圣陶先生平易近人、真诚宽厚的人格魅力。

  开头我以“课题是《那片绿绿的爬山虎》,那么课文是不是写爬山虎?”把学生引入课文,通过读了解课文的主要意思。了解课文大意后,我又提问“那为什么要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呢?”让学生找出描写爬山虎的.语句,紧抓文中描写爬山虎的语句,这是全文的中心所在。我又以问题“看到那绿绿的爬山虎,作者的心情为何如此喜悦?”引领学生学习叶老给“我”批改作文这件事,突出文章重点。

  不足之处:理解课文难点部分这个环节还不够扎实。如体会第一句描写爬山虎的语句:“刚进里院,一墙绿油油的爬山虎扑入眼帘。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学生始终体会不到作者借爬山虎来写自己喜悦的心情。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13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是一首轻快而又充满激情的现代诗歌。它主要描绘了植树活动给荒山带来的巨变,表达了少年儿童以实际行动改造荒山野岭的决心。在阳春三月学习这篇课文非常合适。

  在平时的教学中,一直认为文本的解读要深刻,可备课时,我发觉《春光染绿我们双脚》这首诗歌浅显易懂,因此确定以“读”为主要教学手段来解决这篇课文的教学。尽情地读,想象情景来读,对比着读,我可以带领学生走进诗歌的场景中,感受欢快,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感受春光的美妙,感受大自然的生机,感受主人公的自豪。

  在上课时,我以饱满的状态先朗诵了两遍,鼓励学生尽情地朗诵,尽兴地展示。“教师自身就是教学情境”,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往往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不仅可以让课文的语言有效地浸润学生,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开辟了一个整体把握文本的时空。在我的带动下,学生们读得非常投入。

  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相当透彻。特别是我提出:“‘我们走到哪里,哪里便披上绿袍?’可不可以换成‘我们走到哪里,哪里便披上绿衣?”时,学生的回答令我惊喜。“不能换,因为‘绿袍’比 ‘绿衣’的面积大,说明同学植了很多树。”“同学们把‘荒山野岭’变成了‘青山碧岭’,所以要用‘绿袍’。”“如果换成‘绿衣’,就不压韵了,这首诗压ɑo韵。”

  可见,读真的是一种既简单又有效的教学手段。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14

  我认为这节课的特色有两个:一是把学习课文内容与学习语言表达融合在一起,二是始终把体会语言和理解人物融合在一起。

  语文的学习离不开教师有意识的语言训练,这是由语文学习的本质决定的。这篇文章的特色就是肖复兴在叙事的同时,展示了叶老修改文章的一个个细节。执教者准确地把握了文章的特点,巧妙地把学习文本、理解文本和理解语言表达交融在一起:让我们看到,在语文教学的时候,我们不仅可以教课文内容,也能够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表达方式。教师抓住了几个细致的地方,让学生体会汉语的特点。如读出词语的韵律与节奏,对“密密麻麻”的形象理解,引导学生领会“删”的字形与字义教师也在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比如,出示“当翻到我的那一篇作文时,我”等三个完形填空,让学生填写句子。教师还能够利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指导朗读,不是要求学生读出某种心情或某种感受,而是用不同提示语引导学生带着感情去读。

  叶老在学生心中有一定的印象,可能主要还是来自《爬山虎的脚》,但是对叶老本人他们知之不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到引导学生走近叶老。教师抓住了“认真”“平和”,让学生感受到“如春风拂面”,这些感受和叶老批改文章结合在一起,非常自然。另外,教师在引导学生朗读的时候,把叶老的年龄、职位说出来,虽然不是直接介绍,但是学生能够真切地感受一个“平和”的叶圣陶。这样对人物的理解就不是僵化的、概念的`,而是真实可感的。

  我们常说学习是一个师生共同成长过程,评价一节好课的最重要的标准是什么?那就是看学生从这节课里学会了什么?从本节课看,教师教会学生的是品词析句,积累语言的好办法,带给学生的是阅读和言语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这些知识与技能的获得都是在愉悦的情境中,在教师与学生“零距离”的对话中完成和实现的。

  1、揭题激兴:让学生从以前学过的叶老的作品《爬山虎的脚》引入,欣赏其中精彩的片断,不仅让学生感受叶老细致的观察能力和驾驭语言的高超水平,还能唤起学生的感情积累,然后再要求学生根据课题对本文内容进行推测,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探究的兴趣,为新授课作出良好的铺垫。

  2、初读晓意。这块环节我还安排了生字新词的教学,对于中年级学生而言,词语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会读会认,还要引导学生养成独立地理解词语意思的习惯。其中“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是常用的手法。在本课,我重点抓住“推荐”一词的理解,从而体现词不离句的思想。

  3、细读明理:将课文分为“修改作文”和“邀请做客”两个部分来学习,体会作文修改之道,感受叶老先生的人品。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反复品味叶老对肖复兴文章的批改,再通过谈感想,朗读等方式体会叶老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叶老不仅是文学的大师,其人品更是堪称楷模。

  4、质疑课题,小结激趣,为下节课的学习作很好的铺垫。

  “情感是语文教学的根。”在教学中我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的培养,加强人文性、情感性的熏陶和感染。让学生体会叶圣陶先生一丝不苟的写作态度和平易近人的人品,从而明白写作和做人的道理。

  练习的设计是教师给学生创造的又一个语言训练的机会。既是对教学内容的一次小结,又利于搜集反馈学生的学习信息;悬念的设置,费时不多,但却是必要而且心须的,教师巧妙设计的两个联想题,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又点明了课文的中心内容,使整篇课文的教学成为一个整体。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15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文,写的是著名作家肖复兴回忆少年时代受到叶圣陶先生的关怀教导,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的事。课文借物喻人,感人至深。教学时,我关注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凭借教材,实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有机统一。 教材中,作者在叙述叶老怎样修改“我”的作文时,蕴含了修改作文的方法,既具体又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水平。在教学中我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这个资源,让学生从中学习修改作文的基本方法。叶老先生修改的作文及其对作者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我也利用这些资源,不仅让学生体会如何作文,更让学生体会如何做人。

  二、抓住重点,实现教学方式的自主与合作学习的有机结合。 教材内容的重点非常突出:从叶老为“我”修改作文这件事中,可以领悟到如何作文,还可以体会到叶老做事的认真与平和;从“我”到叶老家做客这件事中,可以感受到叶老的亲切与质朴,也可以感受到叶老对“我”的期待、信心和力量。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或课后练习,如“读了课文我很受启发,我想和大家交流交流写作文和改作文方面的体会”,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角度地体会句子的深刻含义。

  三、整合资源,实现教学资源的教材与多种文本的.有机融合。

  语文学习的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所以,我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充分运用已有的资源,如:《一张画像》的原文及修改文、学生自己的习作等,把语文学习从课本延伸到其他相关文本,拓展语文学习的途径,在开放中丰富教学资源,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04-02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15篇)04-17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15篇04-17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说课稿04-04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案05-26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案03-13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的教案02-22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学习教案03-09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优秀说课稿范文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