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学反思>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

时间:2023-03-13 11:36:00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女娲补天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1

  《女娲补天》是一篇神话故事,当中有丰富大胆的想像,同学们不但喜欢读,而且在课堂上还就故事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学习,学习气氛比较活跃,特别是在小组互学环节当中,有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的就故事内容提出问题。各个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小展示进行的扎实有效,并且最后把学习成果和问题展示了出来。

  在大展示环节当中,水仙组提出的问题是:“女娲补天用的是五块不同颜色的石头,还是许许多多块不同颜色的'石头?”同学们就这个问题各自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有的说是五块颜色不同的石头,根据是课本的插图女娲手中拿的是五块石头;有的同学却有不同的看法,说女娲补天找了许许多多五种颜色的石头,依据是课文中第三段的句子:“到山上一看,全是一些零零星星的碎块。她忙了几天几夜,找到了红、黄、蓝、白四种颜色的石头,还缺少一种纯青石。”这句话中说的是“缺少一种”而不是缺少“一块”纯青石。同学们就这样的想法相互质疑,相互补充。其实我知道在神话故事中,这样的争论意义不大,而且我的看法倾向于是许多块石头。但是这样的想法我在课堂上丝毫没有暗示引导,目的就是让学生畅所欲言,结合课文自圆其说,培养大家探讨、思考问题的习惯和能力。玫瑰组的问题是:“女娲在地上挖个圆坑,把五彩石放在里面,用神火进行冶(yě)炼(liàn)。炼了五天五夜,五彩石化成了很稠的液体。”这液体为什么没有渗入土里?针对这个问题,有的同学说液体太稠了,不能像水那样渗入土里面;有的同学说就像水池里面的水一样,有一部分已经渗下去了,大部分留在池子里面。这些在课堂上新生成的问题,同学们能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解释说明,从中可以看出同学们已经学会思考解决问题了,我因此感到十分欣慰、十分高兴。

  在展示的成果当中,几个小组都是这样的意思:“女娲冒着生命危险,勇敢补天,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值得我们大家学习。”学生不但了解了故事情节,还从中受到思想品德的教育,真是难得,这样的成果我以为是难能可贵的。

  当然,故事中大胆丰富的想像手法,这节课讨论中没有涉及,在下一节课的教学当中,要引导学生体会、讨论学习。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2

  几年来,我总是不断地问着自己:一堂课怎样才能力求完美?然而,每一节课过后,心中总感觉到这样那样的缺憾,于是就思考着,在慢慢摸索中前行。这回的公开课是一种磨练,面对陌生的班级,陌生的文本,从准备过程到正式开课,我的心灵在一点一滴地接受着一种新的体验,新的豁然开朗。它让我明白了作为一个小学语文老师应该具备各种能力,包括课堂组织能力;敏锐的洞察力;灵活驾驭课堂的应变力等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会焕发活力,我们的教学才会逐渐趋于自如。现在,我静静地反思着这堂课的教学给我带来的一些感受。

  《女娲补天》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是一个流传于千古的神话故事。讲的是古时候女祸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冒着生命危险补天的故事。赞扬了女娲的勇敢、善良的品质;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的精神。

  这节课,我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女娲补天的故事内容,激发他们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练习复述故事。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基础上,加上合理的想象,再现神奇、美好的画面。因此,备课时,我的教学设计注重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激发学生主动探究,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积累语言,感受人物形象,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增强复述故事的能力,重视学生的阅读感受,激发阅读兴趣。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如在教学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时,讲到女娲为什么要补天,我让学生先找出相关的语句,从文字中去体会当时人们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此时我又出示的一组图片和声音,有助于学生能够在视觉、听觉上进行理解,从而帮助学生理解课本以及文中人物的情感。再如“金光四射”“五彩云霞”虽然学生在平时生活中见过,但是感受不深,这时,我出示“金光四射”“五彩云霞”的图片,学生被美丽的图片迷住了,在一阵阵“好极了!”“太漂亮了!”的赞扬声中,学生很直观地理解了“金光四射”“五彩云霞”这两个词,同时受到了美的熏陶,为女娲的神力而惊叹。通过品读、想象、描述,感受语言文字的美,拓宽学生思维,引导探究性学习,整堂课通过学生质疑,再引导解疑,从而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激发学生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

  二、读中悟情,读出感受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读”应该是阅读教学的永恒主题,“以读为本”应该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理念。在这节课上,“读”贯穿始终,对学生读课文除了每次都有要求外,读的方式也有所不同:集体读,个别读;大声读、默读……等等。不同形式的读也是有不同的功能。默读有利于对文字的揣摩;出声朗读能加强感受、增强记忆;指名朗读可以给对文本有不同感悟的学生施展个性的空间;自由朗读可以让学生很好地感受文本,品味语言。集体朗读有增强气势、激发共鸣的功能……同时,为了更深入、准确地体验情感,我指导学生抓重点词句来做文章,通过细心揣摩,入情入境地朗读,使学生获得情感、升华情感。

  三、激发想象力,感受神话魅力。

  课文的文字浅显易懂,表现人物精神的关键语言文字也是不难理解的,但如何从浅显的文字中挖掘出深刻的情感来,确实需要利用想象挖掘文本的空白点,将文本再创造,以充实内容,使人物形象饱满,从而发展学生的语言,培养丰富的`想象力。所以在课堂上我设计了补白想象: “你能想象女娲都在哪些地方找过纯青石?”“女娲是怎样忍受着煎熬,在神火旁度过五天五夜的?”以此来将文本再创造,以充实内容,使人物形象饱满,在这些补白想象中,进一步体会到神话的神奇,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积累并运用了语言。

  四、角色演绎,体会精神

  在教学女娲如何补天时,通过让学生找女娲补天动作的词语,来感受女娲补天的艰苦,接着让学生表演“泼”的动作,进一步感受女娲补天的艰难,体会女娲为了拯救受苦受难的人们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同时也从这个简单的动作看出女娲的神力,让学生感受到故事的神奇色彩。

  然而,设想的效果与实际效应还是有差距的,由于时间把握不当,在设计小练笔及补白想象的地方用的时间比较长,所以在复述课文环节当堂训练中时间不够用了,只能仓促结束,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

  教学完《女娲补天》,我深感到了教学的深远,钢铁终需百炼而成钢,语文教学也需要多磨方能逐步进入轨道。多磨多炼,我将在实践中揣摩,在实践中逐步提升自身教学能力。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3

  《女娲补天》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了解神话传说的特点,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二是体会女娲为了拯救受苦受难的人们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关注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过程。

  如:第一自然段中描写天塌的情景,教者引导学生体会一边串叠词轰隆隆黑黑的一道道熊熊大火的作用,感受其传达出的人间惨状。再如:三、四自然段的教学,教者引导学生找出女娲冶炼五彩石和补天的一连串动词,既使学生感受到女娲补天的艰难,同时使学生体会到这一连串动词生动传神的表达效果。

  语文学习要让大多数学生得益,必须把精力花在学生个性化、创造性读的训练上,课文中女娲补天的过程是教学的重点,喜欢第三自然段的.同学最多,我问为什么?有的学生说,因为这段写出了女娲不怕困难补天的'事。有的学生说,因为女娲不知烧了多少天,炼了多少石子,都累得腰酸背痛了,也不休息,终于成功,我很佩服她。也有的学生说,天补好了,很高兴,当然喜欢这一段。还有的学生说,因为这段写女娲不仅勤劳,而且不怕困难,终于把天补好,所以一定是大家都喜欢这个自然段。也有的学生说这段主要写女娲不怕困难,努力实现自己的志向,我也喜欢这一段。让学生根据各自的水平和习惯反复读出感觉来,读出味道来,用准确有感情地朗读把各自研究学习的收获告诉大家,学生读得动情大家听得入神。

  同时,用边读边说的方式交流,既是读中感悟的结果的呈现,又是自然的思维与说理的训练,学生的发言是真实情感的流露,朗读中有所发现,有所感悟。

  《女娲补天》是一个流传于千古的神话故事。备课时,我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激发学生主动探究,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积累语言,感受人物形象,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增强复述故事的能力,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激发阅读兴趣。

  谈话导入后,我让学生通过自己阅读、思考,和同学讨论来读懂课文。先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对课文中难读的字音、不理解的词语,鼓励他们先自己解决,弄不懂的向同学和老师请教,互相讨论弄懂。我发现这是一篇学生非常爱读的神话故事,整个教学中,学生的心都被女娲的善良、勇敢、吃苦耐劳等光辉形象深深地牵动着。

  在初步了解课文的基础上,我再引导学生去想象,去体验,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地读。如“天塌地裂”的现象在学生的生活中比较少见,学生虽能根据自己的想象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理解,但仍然比较空洞。此时我出示的一组相关的图片和声音,帮助学生从视觉、听觉上进行理解,从而让学生理解课文中出示的句子以及课文人物的情感。再如“金光四射”“五彩云霞”虽然学生在平时生活中见过,但是感受不深,这时,我搜集并出示“金光四射”“五彩云霞”的图片,学生被美丽的图片迷住了,在一阵阵“哇!“好漂亮啊!”的啧啧赞叹声中,学生很直观地理解了“金光四射”“五彩云霞”等词,同时受到了美的熏陶,为女娲的神力而惊叹,学生就能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读好课文。

  此时,学生也能有感情地朗读了。但我总感觉学生对课文的朗读还不够到位。于是,我顺势而导,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补白。例如:“他又找啊找啊,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这里的“找啊找啊”蕴藏着女娲寻石的艰辛,可仅凭文字学生无法深刻领会,朗读时也就淡而无味了。我说:“女娲为寻找纯青石爬山涉水、历经艰辛,我们来想象一下,女娲找了哪些地方?到底是怎么找的呢?”接着出示填空练习,让学生填空把女娲找的过程补充完整,丰富女娲的动作,让学生在细节中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学生思考片刻后,一只只小手便纷纷举了起来。

  同学们说得很精彩,这一生成让课堂更鲜活。想象说话后再来朗读这句话,那语气中、表情中便渗透着对女娲寻石的艰辛的深入领悟,读得入情入境,别有一翻风味了。看来,适当的补白有助于学生能更深刻的领会其内涵,促使朗读更精彩。

  最后,我联系《西门豹》,进行学法总结:“《西门豹》主要是通过什么表现人物的品质?而《女娲补天》又是通过什么表现人物的品质?”通过这样的学法指导,让学生清晰直观地认识到细节的重要性,并提醒学生在习作中注意细节指导,真正做到从课文阅读习得习作方法。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4

  1、教学中我就紧紧抓住神话故事的特点,以“女娲为什么要补天?”为主线展开教学,在引读、想象、体验中感受灾难来临前人们幸福的生活和灾难来临后可怕的'情景。

  2、在课堂上我设计了补白想象:让他们说说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学生说得很好。

  3、不足之处:给学生读的时间少了一些。“读”应该是阅读教学的永恒主题,“以读为本”应该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理念。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5

  《女娲补天》是三年级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是一个流传于千古的神话故事。讲的是古时候女祸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冒着生命危险补天的故事。赞扬了女娲的勇敢、善良的品质;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的精神。我为这篇课文安排了两课时,第一课时正确认读课文中的生字词,了解女娲为什么要补天。第二课时主要是学习女娲补天过程中的艰辛,从而感受女娲那种勇敢、善良的品质和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的精神。我上的是第一课时,经过老师的指点,我静心反思这堂课的成功之处和遗憾之处。

  在这次课中,成功之处有以下一些:

  1、运用多媒体手段,收集了一些有关这次四川汶川地震的照片,创设情境,让学生感知灾难的可怕,为下文学习奠定基础。

  2、注重学生的聆听习惯的培养。当指名学生回答问题时,要求其他同学要做好姿势,放下其他事情,认真听。

  3、记得茹茉莉老师在执教《浅水洼里的小鱼》的时说道:读好轻声是读好课文,不唱调的基础“”于是在这课字词教学中,我就特别注重轻读的词语“轰隆隆”“零零星星”“窟窿”及多音字“挣”“扎”教学。

  4、 把课文改成诗歌的.形式,这样有助于学生的朗读的提高,读起来更有节奏。

  5、板书设计的简明扼要,重点突出。

  不足需要改进的地方

  1、没有充分利用好课外资源。在创设情境的时候,我只是简单的让学生欣赏图片。如果当时在欣赏玩图片之后,提问:你有什么样的感受?这样更能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2、讲故事《女娲补天》,我没有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去听故事,而是单纯的在讲读,没有动作,不像舒老师那样幽默,绘声绘色,学生听的似乎有些疲累,没有提高学生亲自阅读课文的兴趣。

  3、课堂语言不够丰富,激励性不大,每个环节连接的不够紧密。在上课时,对于学生的回答,我的评价语也不够多,而在引导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够灵活的现象。

  4、学生在这节课中的练笔时间只有两分多些,比较少。由于上课没有安排合理各环节的时间,最后学生练笔的时间不足,很多学生都是在很不情愿的放下笔,听别人所写的。

  通过这节让我明白,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努力,多开公开课锻炼自己。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6

  一、案例背景: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同时,《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还要求:“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我校课题《新课程下有效教学的研究》提出了八项教学策略,其中提到了“教学内容与三维目标有效结合”策略,要求在教学中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技能,同时还培养了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组织与学习方式有效结合”策略,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方法指导与思维培养有效结合”策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关注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民主平等与课堂和谐有效结合”策略,尊重学生,激励学生,让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愉悦。

  二、教材分析:

  《女娲补天》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第31课。这是一个流传千年的神话故事。讲的是古时候女娲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冒着生命危险补天的故事。赞扬了女娲勇敢、善良,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的精神。课文的学习重点是了解女娲怎样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把天补好;难点是在阅读中体会女娲的勇敢精神和乐于助人的'高尚品德,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

  三、教学过程与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温故而知新。

  1、复习词语:“捡石头”游戏。

  2、写生字(隆、塌、挣、喷、缺、纯、冶)

  (1)共同点;(2)该注意哪些地方;(3)范写“喷”;(4)生练笔;(5)评议

  【设计意图】:课始,我利用课件的动画效果,让孩子们延续第一课时学习《女娲补天》故事的余韵,当一回“女娲”,读对课件中“石头”上的词语就能捡到“石头”去补“天”了。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情绪,另一方面又和课文内容密切联系。第一环节除了复习词语的读音,还直接将词语中这节课要求会写的字用红颜色突出,用于第二环节的生字学习,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优化了课件资源,并顺利完成由读到写的过渡。我精心将课文中的生字进行分类,这节课要求掌握的生字都具有共同的结构特点——左右结构并且大部分是左窄右宽(“缺”字除外),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共同交流,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中识字写字。

  3、师引读,复习第一自然段。

  师: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课文内容,还学习了第一自然段,知道了自从女娲创造了人类,大地上到处是欢歌笑语,人们一直过着快乐幸福的生活。可是有一天,(天空——生接:塌下了一大块,露出一个黑黑的大窟窿。地——生接:被震裂了,出现了一道道深沟。山冈上——生接:燃烧着熊熊大火,田野里——生接:到处是洪水。许多人——生接:被火围困在山顶上,还有许多人——生接:在水里挣扎。)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7

  《女娲补天》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主要讲了人类生命的创造之神女娲,为了解除民众疾苦,不辞辛劳寻找五彩石并加以冶炼,补住天空漏洞的故事。这是一篇故事生动,想象丰富,语言优美的文章,在教学的时候,我通过让学生复述故事,大胆想象,欣赏词语等方式进行教学。

  在备课时,我不得不焦头烂额,看着13个认写生字,心里就犯难。如何引导学生在有限的课堂里进行有效的识字教学呢?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些环节,效果比较好。注重引导学生复习巩固已学过的识写字方法,自主独立识写生字,如熟字带生字、加减或替换偏旁、字形比较等。在开展这个环节的时候,让小组之间讨论得出方法,我不直接引出。三年级的学生对认字方法还是比较熟悉,把课堂教给学生,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学生们的答案都丰富多彩的。这时,我因势利导,把孩子们的错误都提出来,顺理成章地过渡到“治”“冶”的教学。通过让学生观察区分偏旁的异同。又通过找一找藏在生字里的多音字,让学生发现“挣”是多音字,在课文中读“zhēng”,不要读成“zhèng”。会认会读后,我请学生自己观察“燃、熄、炼”中“火”旁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学生所写的字都比较规范、端正、整洁。

  课文后小伙伴吐了一个泡泡:“女娲真了不起。”这实际上是引导学生感悟故事的神奇。的确,课文写得够神的了!课文先概括写了自从女娲创造了人类,大地到处是欢歌笑语,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接着,笔锋一转,“不知过了多少年”,极言时间之久。课文描绘了“远远的天空塌下一大块,露出一个黑黑的大窟窿”所导致的悲惨景象:地被震裂了,山冈上燃烧着大火,田野到处是洪水,许多人在水火中挣扎。这幅画面,没有夸张和想象,是难以描画的。接下来,略写了女娲求雨神熄灭天火,造船拯救洪水中的人们,为后面情节的发展作铺垫。第三、四自然段是课文的主体,主要写了女娲找齐五彩石的经过和用神火冶炼五彩石的艰难。“她忙了几天几夜”“炼了五天五夜”从时间角度突出女娲的神力,在写到女娲补天时,只见她端着一个装满液体的大盆,对着大黑窟窿,往上一泼,大窟窿立刻被补好了。寥寥数语,从看似轻松的动作中,凸现女娲的神力,使故事更加具有了神奇的色彩。教学时先引导学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再互相交流,然后抓住第三、四自然段深入学习。可让学生找出哪些词句表现了女娲补天的艰难,从而感受女娲善良、勇敢、不怕困难、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很好体现了本课的`重点教学。

  课文作者对原文进行了再创作,通过合理想象,进行了巧妙的综合、连缀和加工,使这个神话故事完整、丰富、生动。如描写天塌的情景,通过一连串叠词的运用(轰隆隆、黑黑的、一道道、熊熊大火)逼真传达出人间的惨状;还有女娲冶炼五彩石和补天的一连串动词的运用(找—挖—放—炼—化—装—端—泼等)十分生动传神;又如课文结尾段,“现在,人们常常看见天边五彩的云霞,传说那就是女娲补天的地方。”看似写得随意,实则非常抒情、流畅,余味深长,值得好好朗读和积累。教学时,应注重引导学生对部分重点的好词好句进行赏析。课后,注重学生对好词好句的积累,品味与运用。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8

  上完这堂课,我忽然对“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这句话很有感触。虽然我也是一直上着语文课,一直思考着语文课堂教学。但是平时的语文课总比不上上公开课那样,上公开课是一种“磨”,是一种“蜕变”,每经一次“蜕变”都有一次新的体验,新的豁然开朗。所以很感谢,也很珍惜这次“蜕变”的机会。下面就讲讲这次“蜕变”的感受。

  《女娲补天》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在教学中既要让学生感悟神话故事的神奇,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又要让学生体会女娲为了拯救受苦受难的人们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感受女娲精神是重点,课文中有很多具体的语言文字可以挖掘提炼,感悟神话的神奇,也就是让学生感受古代人们丰富的想象力,这个目标很感性也很模糊,比较难。

  1、抓住主线,串连整体:

  有句话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一个地球”,支点找得成功,可以起到聚焦、内化的作用,将散乱的精彩文字串连起来。我预设的主线是情感线,以整体感知女娲的形象入手,以一个主导性的问题“女娲为拯救人类做了那些事情?”串起了女娲拯救人类的几个板块的句子,进行细细研读体会。

  2、挖掘空白,引导想象:

  课文的文字浅显易懂,表现人物精神的关键语言文字也是不难理解的,如“几天几夜、终于、冒着生命危险、找啊找啊”等词并不深奥,如何从浅显的文字中挖掘出深刻的情感来,确实需要利用想象挖掘文本的空白点,如我设计的补白想象有“你能想象女娲会冒着怎样的生命危险?”“你能想象女娲都在哪些地方找过五彩石?”以此来将文本再创造,以充实内容,使人物形象饱满。

  3、反复研读,逐步提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要让学生通过反复的读去感悟,去体会,但是读不是一味的'同一层面的平移,因此我努力设计有层次的读,让学生每读一次都有新的收获,新的感悟,新的震撼。我在引导学生研读几大板块的重点句时就是让学生经历从感知性的读到理解性的读到欣赏性的读的过程。如读女娲找五彩石的句子时,让学生充分地感知句子,抒发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然后聚焦一个补白的想象进行扩散“女娲都到哪里去找了五彩石?”在驰骋想象的空间里,突出提升人物形象,再让学生有感情地读句子,读出感受。

  4、感悟神奇,情感升华:

  课文后小伙伴吐了一个泡泡:“女娲真了不起。”这实际上是引导学生感悟故事的神奇。在课文学到这里时,我设计了“你想对女娲说点什么”,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女娲为了拯救受苦受难的人们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最后引导学生把对女娲的崇敬之情化成一句话读出来:女娲人类的母亲!使课文达到了升华。

  课结束了,但是思考并没有结束:

  1.自己的基本功不扎实。普通话和粉笔字都不好,我平时要加强练习。

  2.应变能力差,有些时候不能随机应变。

  3.情感不到位。

  最后,我想说:语文很重要,它不仅是我们每个人学习,生活的工具,而且还负载着丰富的情感,深厚的思想和人类绵绵不绝的文明,语文学习对形成一个人的品格,一个人的底蕴,培养一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今后终身教育的能力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所以我们应该为自己是一名语文教师而骄傲!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9

  神话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形式,也是学生从小一直接触的文学形式。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品读神话,在读中有所感悟;如何扩展开去,引导学生阅读更多的神话故事,增强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是我课前深深思考的问题。

  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将课堂主要交给了学生,整个教学过程流畅而紧促。先精读课内神话故事《女娲补天》归纳出学习方法,再用这种方法来学习课外神话故事《后羿射日》,接着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神话故事,最后,总结神话特点,推荐阅读《中国神话故事》,其间贯穿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力求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知识相融合。从学生的反馈情况来看,学生很喜欢这样的语文课,学习积极性很高。

  《女娲补天》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讲的是古时候女祸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冒着生命危险补天的故事。赞扬了女娲的勇敢、善良的品质;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的精神。这节课我注重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通过品读、想象、描述,感受语言文字的美,拓宽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展开合理的想象,再现神奇、美好的画面。如“天塌地陷”的现象在学生的生活中比较少见,因此我出示配了声音的图片,有助于学生能够在视觉、听觉上进行理解,我引导学生去想象,去体验,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地读。在这堂课中,我引导学生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再现故事情节,尝试着让学生通过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来感悟人物的情感和品质,使学生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好课文,理解文本,学习表达方法。

  各种方式的读,目的是欣赏画面,感受精神,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在神奇的画面中发现语言的魅力,在无痕中实现积累语言的目标。

  《后羿射日》是与《女娲补天》同类的一篇课外阅读。我引导学生运用上面学的`的方法来学习本文,首先让学生运用方法自读,完成《后羿射日》自主阅读单;小组交流;全班展示的的方法让学生抓住故事情节,感悟人物品质。

  展现学生自己收集的神话故事,不但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激发了学生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而且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为学生今后的阅读和习作打下了基础。

  神话之所以千古流传,是因为它的正义神奇故事和美丽的语言征服了世人。所以我个人认为神话教学最终要回归神话。要向孩子们推荐一些适合他们阅读的神话。用语文教语文,让孩子学会学习,真正提高语文素养!因此,本节课中我结合有声媒体动画,从听觉、视觉总结神话故事的特点,感受神话故事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读整本书的欲望,真正做到围绕主题增量阅读。

  课文的文字浅显易懂,表现人物精神的关键语言文字也是不难理解的,但如何从浅显的文字中挖掘出深刻的情感来,确实需要利用想象挖掘文本的空白点,将文本再创造,以充实内容,使人物形象饱满,从而发展学生的语言,培养丰富的想象力。所以在课堂上我设计了补白想象:让他们说说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学生说得较好。有的说:“我仿佛看到洪水冲来,房屋倒塌,人也被冲走。”有的说:“我仿佛看到孩子们在哭着寻找爸爸妈妈。”在这些补白想象中,进一步体会到神话的神奇,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积累并运用了语言。

  这节课的遗憾之处是因为赶时间,给学生的练读时间较少,学生的朗读感情不足。如在学生朗读描写灾难的句子时运用赛读的方式,并及时进行评价,孩子们的朗读会更好些,也不用浪费那么长的时间。在今后教学设计时,我要多给学生时间,多根据学生的需求设定教学环节,这样使学生乐学,教师轻松。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10

  一、教材把握

  这篇课文是七年级(上)六单元的一篇课,这一单元可以称为想象世界,体裁上是由童话、神话以及寓言构成,目的在于通过这些富于想象力的故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联想、想象能力。我在上课时,把《女娲造人》的教学重点定位于培养学生的大胆而新奇的想象力,

  二、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给了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放开了学生的手脚,比较好地实现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首先从“人是怎么来的?”导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活了课堂气氛。其次,出示教学目标,让学生心中有目标,根据厘定的目标逐一完成。先让学生讲述自己熟悉的中国神话,然后老师告诉学生还有希腊神话、佛教神话、印第安神话、北欧神话,你们想听吗?那看你们的课堂表现啦!一下子把学习的积极性调动了起来,接下来学生回答问题很主动。特别小组探究环节——讲故事环节和分组朗读两个环节,学生积极性表现得尤为突出,因为小组表现得好坏要用分数来衡量,在评价各小组时,我把主动权也交给学生,有的组唯恐自己落后,总想给别的组打低分,这时我就要全班来评,对不公平的打分,我才出面主持公道。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11

  本文是一篇神话故事,详细叙述了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想象奇特,文字通俗易懂,洋溢着人类诞生后的欢欣与喜悦。

  学习本文时,我首先用“人”的谜语引出“人是从哪里来的问题”,既能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又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由课题引入,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解答,由此了解加深对课文内容的了解,以“女娲是人是神”为导线,引导学生辩论女娲的神性及人性,得出女娲亦人亦神的人物形象。拓展将课文与《风俗通》里的两则短文对比阅读,看看课文丰富了哪些内容。学生阅读后得出结论:课文丰富了女娲为什么造人、怎样造人、造人以后的喜悦、造人的辛劳、怎样造更多的人、怎样让人类自己繁衍生息等内容。通过析读这些相关语段,学生明确了作者是借助想象来丰富情节,借助描写来丰富细节的。而最能体现作者想象力的就是其中对人类诞生后喜悦心情的描写,让学生找到句子,对出感情。在扩展其他神话故事,引出神话的概念。最后的作业练习:对女娲造人的动机、经过作另一种推测,说说你编的《女娲造人》。这一训练环节的设计,大大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探究关于人类起源、进化的科学知识的兴趣。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12

  在上第一课时.读课题之后,我问他们知道了什么,学生说知道了主要是写女娲的,知道写女娲补天的故事。我请学生说了关于女娲的其他故事,学生津津乐道,说了女娲造人的故事。然后再读课题,问他们想知道什么。学生的问题提的很好,就是围绕着女娲为什么补天和女娲怎样补天来问,这也就是我们这篇课文要解决的主要内容。请了四个同学读课文,请别的同学一边听一边寻找问题的'答案。我下去巡视了一圈,大部分学生能专心听,勾出问题的答案。但也有几个学生什么也没勾出来。

  开始解决第一个问题,在请学生读了这一部分之后,让他们说说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学生说得很好。有的说:“我仿佛看到洪水冲来,房屋倒塌,人也被冲走。”有的说:“我仿佛看到孩子们在哭着寻找爸爸妈妈。”还有的孩子说:“我听到了孩子的哭声,动物惊慌的尖叫声。”在体会之下我们充满感情地读了“许多人在水里挣扎”。然后我问他们这两天热吗?孩子们点头,我说:“如果这时身边有熊熊大火,你有什么感觉?”“热啊,热死了!”“会被烧死。”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有的还用手不停地扇风,仿佛真的被火围住了一样。我们再感情朗读“许多人被围困在山顶上”。在体会“地被震裂了,田野里出现一道道深沟”时我启发他们结合地震的灾难来体会。然后再请学生读,两个学生读得很有感情,仿佛真的看到了那种灾难。然后全班再读,感觉学生的读上了一个台阶。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13

  学习本文时,我首先让学生观看动画片《女娲补天》,然后叫学生讲述影片中女娲造人部分的故事情节,并与课文有关内容进行对比,这一环节既能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又利于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这篇神话真实感人的地方,在于女娲造人过程中的心理和神态描写。我让学生将课文与《风俗通》里的两则短文对比阅读,看看课文丰富了哪些内容。学生阅读后得出结论:课文丰富了女娲为什么造人、怎样造人、造人以后的喜悦、造人的辛劳、怎样造更多的人、怎样让人类自己繁衍生息等内容。通过析读这些相关语段,学生明确了作者是借助想象来丰富情节,借助描写来丰富细节的。同时学生还感知到女娲不仅是一个神,她无所不能;女娲还是一个人,有人的七情六欲;女娲更是一个母亲,有母爱的情怀,有勤劳的品格。

  最后的拓展延伸:对女娲造人的动机、经过作另一种推测,说说你编的'《女娲造人》。这一训练环节的设计,大大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探究关于人类起源、进化的科学知识的兴趣。

  不足之处:1、课堂评价不到位。对学生的回答有时没能给予肯定,在课堂上没有发动学生作点评。2、教学环节之间过渡处理不太好。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14

  《女娲补天》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讲的是古时候女祸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冒着生命危险补天的故事。赞扬了女娲的勇敢、善良的品质;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的精神。我上的是这篇课文的第二课时。这节课,我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女娲补天的故事内容,激发他们的兴趣,培养想象力。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基础上,加上合理的想象,再现神奇、美好的画面。因此,备课时,我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激发学生主动探究,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积累语言,感受人物形象,培养丰富的想象力。

  这节课我注重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通过品读、想象、描述,感受语言文字的美,拓宽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展开合理的想象,再现神奇、美好的画面。如“天塌地陷”的'现象在学生的生活中比较少见,因此我出示配了声音的图片,有助于学生能够在视觉、听觉上进行理解,我引导学生去想象,去体验,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地读。在这堂课中,我尝试着让学生通过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来感悟人物的情感和品质,使学生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好课文,理解文本。

  这节课的遗憾之处是因为赶时间,给学生的练读时间较少,学生的朗读感情不够。如在学生朗读描写灾难的句子时运用赛读的方式,并及时进行评价,孩子们的朗读会更好些,也不用浪费那么长的时间。在今后教学设计时,我要多给学生时间,多根据学生的需求设定教学环节,这样学生乐学,教师轻松。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15

  本节课我根据教材特点——神话故事;抓住中年级学生年段目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把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语文实践活动作为课堂重要内容,嵌进教学各个环节,使学生逐步构建起概括、复述等语言交流技能的学习框架。

  1、了解神话故事基本特点,构建学生神话故事的基本框架。我根据学生喜欢神话故事的特点,出示一组神话故事的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初步感受、认识传统文化,同时,发现神话故事与一般故事的区别。通过了解女娲一些资料,比如女娲的外形是人头蛇身,会造人和补天,树立女娲神的`形象,为体会文本神奇之处做准备。

  2、在词语检查的过程中学习用简练的词语概括课文内容,构建学生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把书读厚,由词带出句子;把书读薄,根据句子、段落内容概括出相应的词语。学生在语言的转换中能力得到培养,素养得到提升。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第一,在学习词语的过程中,出示相应的句子,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在学习词语的过程中,对难读的句子进行了朗读指导。第二,根据句子或段落描写的内容概括出“天崩地裂”、“炼石补天”等词,学生的概括能力得到锻炼。尝试进行批注,这是很好的学法渗透。第三,根据各自然段的意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既是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一种方法,又降低了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难度,这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是可以跳一跳达到的。

  3、学习“天塌地陷”部分,构建中年段学生的读书方法。

  我主要是抓住课文两处语言特点,一是文中四个叠词的运用。用比较的方法让学生明白这些叠词运用的好处,自然、有效。二是文中有一些同偏旁的词语,其中 “围困和挣扎”比较有代表性,让学生利用这个语言特点去体会语言背后的意思,在老师的范读下,想象当时的情景,感受天塌地裂的可怕。接着,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朗读,在反复朗读中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天塌地陷的可怕。

  4、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复述课文第一部分,构建起学生复述课文的基本方法。在学生充分感悟文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加入想象,复述第一自然段,描述“可怕”的场景。学生在转换语言的过程中,把神话故事真正读进自己的心灵。为下一节课讲述全篇课文做准备。

  当然,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对学生的发言评价不够到位,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还有待加强。但总体而言,我能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并结合八项教学策略进行设计及教学实践,达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适时引导,课堂气氛和谐,学生愿学、乐学,学有所获的境界。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02-16

女娲补天的教学反思03-15

神话女娲补天的教学反思03-10

语文女娲补天教学反思03-29

语文《女娲补天》教学反思03-29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精选7篇)04-07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15篇03-05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15篇)03-05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15篇)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