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学反思> 《牧童》教学反思

《牧童》教学反思

时间:2023-03-12 10:03:59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牧童》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牧童》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牧童》教学反思(15篇)

《牧童》教学反思1

  我校二年级有两个班,上完课我觉得明显第二次效果要达成更好,一方面因为学生整体基础不一样,两个班存在差别;另一方面也因为我个人第二次在操作上吸收了第一节课的不足,即时调整,更能解决教学中生成性的问题。两个班都基本达到了教学目的。我的教学反思立足于两节的总结归纳,课堂中仍然存在一系列问题:没有从学生的主体出发,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也未能在课堂的细节中观注学生,适时调整教学计划。

  作为才踏出大学校门的我,走上讲台的心理素质还需要多磨练,第一节课因为有教研员听课,课堂上因为紧张导致了很多的错误。当然这也证明自身的专业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对于这么一首旋律简单,歌词易懂的歌曲,教师本身是不应该出错的,而我在给学生进行接龙唱时,总是伴奏弹错,忘记歌词。

  两个班都上完这节歌唱课,我深刻感受到自己教学经验的不足。1、在评价方面:(1)虽然我的课堂注重评价,既有表面评价也有深层评价,并且采用了学生自己动手计分的评价方式,每个小组有记分员。但是鼓励性的评价我用的太多,泛用。对于小学生而言泛用鼓励性的评价就失去了评价的意义,降低了学生的积极性。评价的方式有很多,教师应变换多种方式(肢体,语言)来鼓励学生。(2)评价应该更关注学科,与学科紧密结合。教师有责任与义务引导学生评价学科问题,而不只是教师自身关注。对于音乐的评价要注重歌曲的.情绪,速度,节奏,音准,表情等多种音乐要素。二年级有很强的模仿能力,要用自己的语言肢体引导学生。

  2、在课堂教学设计方面加强感知主题,结合小学生心里特点整合组织教学环节:对于小学生的音乐学习,不是像成人一样有专业的发生练习与节奏练习。针对本课的内容,在上第二节课的时候我运用了教研员给的建议,将节奏训练与发声练习整合为一个环节。利用小学生的模仿心理,模仿牛叫声唔————来发声,顺便结合节奏x—,刚好将发声训练与节奏同步学习也符合二年级学生特点;节奏xx xx 的训练就结合牛脖子上的铃铛声“叮当叮当“。这样来设计与整合这两个环节,不仅仅可以节约时间为后期创编做准备,还可以分组利用节奏与发声进行问答方式的练习,这样就将歌曲的一大特点问答方式演唱,潜移默化的植入了学生心中。

  3、教学中注意提问的恰当性,问题的指向性要清楚,要关注学生,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的课堂在发声练习时导入了歌曲的旋律,那么进入歌曲学唱环节,我想要学生明白有一句旋律是大家熟悉的。我的提问改成“你听了之后,你能唱哪一句?为什么?”比“你觉得哪一句我们比较熟悉?”要恰当的多,问题指向性也更清楚。

《牧童》教学反思2

  [课前透视]

  这是一篇充满浓郁现代气息的传说故事,主要讲述的是一个牧童指出唐朝著名画家戴嵩画中的错误,戴嵩虚心接受的事。课文以引人入胜的情节和充满童贞童趣的语言渗透了谦虚、从善如流和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挑战的人本理念。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教材的潜在优势和学生中的人文资源,引导学生抓住围观人的表现与小牧童的话进行对比感悟,在读一读、想一想、评一评、演一演中充分感受戴嵩的谦虚和牧童的勇敢,逐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设计特色]

  弥补缺失,取舍文本;对比感悟,启思立新。

  [教学目标]

  1.会认13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

  3.结合插图展开想象,懂得要敢于挑战权威,也要谦虚谨慎。

  [信息资料]

  生字卡片、智慧树乐园挂图、多媒体课件及我国名画家的作品、学生给画配话的练习单。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激趣启思

  1.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两位朋友,他们是谁呢?(课件出示:戴嵩和牧童)

  2.指名读他们的名字,去掉拼音读“戴”:咱们班有姓“戴”的吗?(如果没有,建议学生回去可以调查一下周围的人。)

  3.了解戴嵩吗?指名说说,教师出示“我知道”的内容。

  4.(板书:画家 牧童)齐读:你发现了什么?(“画家”两个字写得大“牧童”两个字写得小) 猜猜我为什么这样写?(因为戴嵩是大人,是画家;牧童是小孩,是放牛的……)那么大画家和小牧童之间会发生什么事呢?

  [一大一小书写课题,意在引起学生思维的碰撞,激发探究的欲望,为下文提升文本价值奠定基础。]

  二、自主探究

  1.学生轻声读课文,划出生字,反复地多读几遍。

  2.同桌合作做“你指我认”的游戏:一个人拿卡片,另一个人读生字,遇到不会的放在一边,同桌互相帮助识字,看哪组合作的最好。

  3.指名当小老师领读:带拼音读词语、去拼音读词语、打乱顺序读生字。

  4.猜猜找找的游戏:请你根据老师的表现猜一猜,找到相应的生字.

  注:字谜──黑土

  动作识字──戴 拱 翘 抹

  体验识字── 一个人常常因为做错事或有缺点而感到不好意思.

  5.参加“智慧乐园”:智慧树上智慧果,智慧树下你和我,聪明的孩子们,你们能摘到智慧果吗?

  [用孩子喜闻乐见的方式巩固识字,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利于提高识字效率。]

  6.写字:抹、挤、拱、批评、决

  (1)观察体会:这几个字有什么特点?

  (2)教师范写:你们想让老师指导写哪个字?学生自由选择。

  (3)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对于写得好的学生奖励一面小红旗,并全班展示写得好的字。

  三、对比感知

  1.检查读文,师生共同评议,重点纠正字音和难读的句子。

  2.默读课文,思考:对于戴嵩的画,大家是怎样评价的?

  (1)出示商人、教书先生和牧童的话,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2)结合插图学生想象:其他人会说些什么?相机理解“纷纷称赞”。

  [抓住不同人物的表现,引导学生品析文字,感受戴嵩画技的高超。]

  3.大家为什么纷纷称赞戴嵩的画?轻声读课文一、二自然段。

  (1)怎样读才能让人感觉戴嵩是著名的画家?学生练习读、指名选择喜欢的句子读、教师范读、分组读(追问:你为什么这样读?)

  (2)重点指导这两句话:

  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戴嵩的画画得好。)

  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细笔轻描,很快就画完了。(戴嵩画得很快。)

  (3)师:你们看,汉语中的“一”多神奇啊!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夸夸它吗?

  [在对比感悟中加深体验,适时进行语言训练,利于提高学生感知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四、总结思考

  大家对戴嵩的画赞不绝口,在这种情况下小牧童却说他画错了,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下节课再来研究。

  第 二 课 时

  一、旧知导入

  1.上节课的`生字朋友你们还认识吗?师生对口形猜字,开火车读生字。

  2.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对于戴嵩的画,大家赞不绝口,可是小牧童却挤进人群大声喊,(喊什么?)指名读、男女分组读、齐读.

  二、读文品悟

  1.听到小牧童这样喊,围观的人什么反应?结合插图想象当时的情形:人们又会说什么?

  2.戴嵩是怎么说怎么做的?轻声读课文5.6自然段,看看你读懂了什么?

  3.有感情地朗读戴嵩和牧童的对话:练习读、同桌分角色读、指导读、范读、评议读、表演读。

  4.自由组合分角色朗读全文:教师和学生共同表演,其他学生可以当观众,也可以当围观的人。

  [通过牧童和围观人态度的对比,在多种朗读中感受文本,体会出牧童的实事求是和戴嵩的谦虚。]

  5.深入思考

  (1)读到这里,你想说点什么?想对谁说?指名任意说。

  (2)课题这样写合适吗?(教师重新写“牧童”,字的大小和“画家”一样大。)

  [在学生自主感悟,多向交流中体会人物的美好品质,此时改写课题水到渠成。]

  律动:配乐欣赏中国画家的作品。(其实在我们国家还有许多著名的画家,下面让我们在轻松的音乐中休息一下,欣赏欣赏他们的作品.)

  [融律动和中国画的欣赏于一体,拓展了文本资源,使学生感受到了艺术的熏陶。]

  三、拓展延伸

  重点欣赏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和李苦禅的《鹰》,请学生为他们的画配上话,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能写几句都行,不会写的字可以用拼音代替。

  [写话训练在低年级就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学生自主选择内容,削减了写话的难度,给学生自由的空间,利于激发学生写话的兴趣。]

  四、规范写字

  重点指导“兄、呆、商、购、价钱”

  1.学生认读生字,描摹体会:你发现了什么?

  2.教师根据具体情况重点指导难写的字。

  3.学生练习书写,互相评价,教师展示学生作业。

  五、总结建议

  画家和牧童的故事一直流传到现在,从来没有人怀疑过。但是最近又有人在网上向牧童挑战他认为两牛相斗的时候,尾巴翘起说明牛心情好,这样更容易斗赢,想了解具体情况吗?有条件的同学可以上网查查有关的资料。

  [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将文本的价值取向进一步延伸,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反思

  语文教学是最富个性和最具魅力的精神创造,也是最自由、最愉悦的心灵享受。本节课的设计我力求体现以下三个特点:

  1.自主探究求发展。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整节课我从交流入手,努力营造和谐平等的对话环境。首先我创设了自然生动的教学情境,以“介绍两位新朋友”为切入点,打破常规写课题,激发学生读文的探究欲望。识字中以游戏和活动为主,注意联系学生以往的识字经验和生活经验,通过开展“你指我认、当小老师领读、猜猜找找、参加智慧乐园”等活动,充分激发孩子主动参与识字的积极性,逐步培养学生自主识字能力。另外在朗读环节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引导他们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感悟。让他们在读、说、评、演中进行充分的角色体验,用原生态的自身感受,入情入境的读文,进一步体会戴嵩的谦虚和牧童的勇敢。

  2.对比感悟促深化。

  上这节课的初衷缘于读文时的一种感动,不仅为戴嵩向牧童请教的虚心和从善如流感动,更为牧童敢于向权威挑战的勇敢所震撼。他的真诚勇敢、实事求是的态度正是我们现代人所缺失的。所以在文本价值取向上我稍稍倾向了后者。

  之一:一大一小书写课题,突出大画家和小牧童,后来在文本解读时我和学生一遍又一遍的与文本交流直接对话,又重新书写课题,让学生感悟到牧童虽小但精神可佳,教师有在学生的建议下改写课题。

  之二:我结合插图让学生大胆想象人们的纷纷称赞和“呆住了”的空白处,使学生在对比评价中更深体会到牧童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是多么难能可贵!

  之三:在结课时我又引领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把更具挑战性的问题抛给学生,并建议他们可以上网继续查找相关资料.这样,把学习的领域拓宽到课外,进一步提升了文本的社会价值,充分体现语文了学科的人文性。

  3.自由写话扬个性。

  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最大特点是识字量大,认写分开。崔峦先生多次强调:到了二年级应该强化写的训练。本节课我用大量时间进行了写字和写话训练。写字上重点引导学生观察体会,掌握字的构字规律和间架结构,教师根据学情相机指导,最后通过自评、互评和师评展示学生作业,激发学生写字的兴趣。写话训练我主要展示我国著名画家的作品,尤其让学生欣赏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和李苦禅的鹰,然后结合自己的感受给画配话。但是低年级写话训练要求不高,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能写几句就写几句,不会写的字还可以用拼音代替。这样逐步培养学生写话的兴趣,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成就感,为向中年级过渡打下良好的基础。

《牧童》教学反思3

歌曲《牧童》为二声部合唱作品,通过对教材及学生情况的分析,将初步体会合唱这种演唱形式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及难点。

在分析中,教师将音准和在合唱层次中较难的低声部作为重点练习对象,并通过听辨、手势图、旋律线等多种方式解决低声部易出现的音准及旋律走向问题。

首先,采用听辨低声部一旋律的方式作为导入,首先通过巩固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再利用互动反馈系统,设计按点,从而检测并巩固切分节奏特点。通过反馈的信息,老师了解了四年级一班同学对切分节奏有所掌握,并能够准确演唱音阶的下行。当出示此句的高声部时,教师启发学生利用旋律线和手势的方式,提示学生注意音准及旋律的.走向,在分声部时,两个声部声音较均衡。

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体会合唱中和声的音色,教学中还借助口风琴辅助,由两名同学合奏高低声部,其他学生训练听觉感知能力,聆听自己的高声部或低声部。这一教学手段,在教学中起到显著的作用。

由于考虑学生的先入为主,在学唱歌谱环节首先将低声部引入并学习,这样能较稳定低声部的音准,这其中的变化音为本课的新知识,学生通过看、听、唱,记住了升记号的作用和演唱时注意向上半个音的音准。

在二声部学唱的过程中,首先利用口风琴辅助教学,学生完整聆听两名同学的二声部演奏,发现高低声部之间相同和不同的关系,从而能简化学唱的难度,如第一乐句和第四乐句完全相同,第二乐句和第四乐句不相同的关系,这样低声部同学能注意自己的声部。

由于本课教师在教学设计到课堂中,较多的关注了低声部,所以造成低声部演唱较好,但高声部有些单薄且声音不够突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聆听找到了问题,但没有做较有针对性和幅度较大的单独连唱,所以在最后歌曲合唱中,高声部没有充分表现出来。这也提示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充分发挥音乐教师的听觉能力,从而掌握学生的演唱音色、音准、和声等情况,并能做到找到问题及时训练,使学生能够用自然的声音自信的演唱,并喜欢音乐课。

《牧童》教学反思4

  音乐欣赏一直是比较难上的型,怎样使这样的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上,也是我想研究这节的宗旨。

  《牧童短笛》——是音乐第七册第五的欣赏曲目,该曲共分为三段。

  第一段是4/4拍,徵调式,由六个乐句组成。其以对比式二声部的复调的形式使两个声部的旋律此起彼伏,相互映衬。旋律优美淳朴,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使我们仿佛看到了骑在牛背上悠然吹起笛子的牧童,闻到了乡野泥土的沁人芳香。

  第二段为2/4拍,宫调式。快速欢快的旋律、活泼的`节奏以及跳跃式的和声节奏型的伴奏是这段音乐与第一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描绘出牧童欢悦、嬉戏的情景。

  乐曲的第三段采用了我国民间“加花变奏”的手法,(fsir)再现了第一段的主题,是旋律显得格外流畅,情调更为清新。

  这堂的内容对刚踏上四年级的学生说,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在本教学中主要设计了两个环节:

  1、利用多媒体在乐曲的背景、加花、练习中,以颜色、形态、进场次序的变化引导学生的学习注意力。

  2、加进任老师和音乐大师的合影照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增进要了解大师的欲望,更有亲近感。

  结合教学内容我创设了:听、看、比、论、感等多种学习形式,以增强本的学习效果。

  通过这节的教学,我觉得给学生创设教学情景,让他们在实际的感受中体验新知识、接受新知识、运用新知识,堂的教学效果就会比较好。

  

《牧童》教学反思5

  《牧童谣》是一年级音乐第二单元的第一首唱歌歌曲。这首歌曲虽然简单,但是孩子们却很感兴趣,我在设计教学过程的时候,以孩子的口吻向大家介绍了三个小伙伴,分别是“mi sol la”,让学生们给他们打招呼,一下子调动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接着用这三个音编出几个音节,让学生唱一唱,并用小猫叫、小狗叫的声音随音乐唱出来,这几个音节恰好就是这首曲子里的旋律,这样就是为了帮助孩子熟悉歌曲旋律。

  在歌词编创环节,这一环节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想象。在老师图片的'提示下做歌词的改编,首先通过视觉效果引起学生的好奇感,然后通过填词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自己创编。学生能用自己创编的歌词来演唱有效的增加了学生的自信心,也提高了学习能力。能让人快速成长的不是单一的教授而是实践与互教。

  一节课下来,我能用儿童喜欢的形式把知识内容呈现出来,确实略有成效。但在语言和提问的方式上仍有很大的缺陷,问题范围过泛,问题方式过深。考虑问题不够周详,这是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所造成的。

《牧童》教学反思6

  这是一首斯洛伐克的儿童歌曲,这首歌曲主要描写了一位儿童放牧的情景,歌曲旋律活泼优美,在节奏方面有一个特点是“切分节奏”。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切分节奏”,我组织学生进行节奏游戏练习。但练习完以后,再教学生唱歌曲的旋律时,事与愿违,学生还是掌握不好。像一二句的.第一小节没有切分音,第二小节是切分音,学生要么一二小节都唱成有切分音,要么都唱成没有切分音,与原歌曲的旋律大相径庭。学生学的很困难。我甚至还一小节一小节的教,但是在整句合起来的时候还是错了。这是二声部的歌曲,教师用书上是两个课时完成的内容,而我却压缩在一节课中完成,同学们学得有些吃力。课后,一学生甚至跟我说:“老师,这首歌好听是好听,但是很难学。”唉!怎么样才能让学生学会呢?于是我静静地思考,后来在上其他班这首歌时,我先让学生静静地听范唱两三遍,然后再弹琴让学生感受音乐的旋律。当学生听琴声第二遍的时候,我惊喜地发现,居然有学生跟着旋律轻声地唱了出来,当我再弹第三遍的时候,大部分学生都能伴随着琴声唱出来。那个老是掌握不好的切分节奏居然不攻自破。这时候学生在学习歌曲时也充满欣喜的表情。在反复的欣赏过程中,让学生能更好地感受音乐、表现音乐,产生对音乐的兴趣。我想,这就是音乐欣赏的魅力吧!

《牧童》教学反思7

  3、立足文本,让语文课姓“语”。

  1)、采用多种方式,落实对语言文字的积累运用。如,对于课文中词语的理解,我突出重点,运用各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词语。“在朗读感悟理解“纷纷夸赞”这个词时,我先让学生找有关围观人说话的句子,朗读感受人们是怎样夸?找出三个夸赞的近义词,再引导学生如果你在场会也会怎样夸夸戴嵩的画?让学生在想象夸赞斗牛图的说话中,理解商人在夸,教书先生在夸,你也在夸,他也在夸,这就叫做——纷纷夸赞。这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能让学生很好地掌握理解词意的`方法。

  2)、抓住重点句,将理解、体验、朗读和对语言表达有机结合在一起。如在学生找到重点句中的第一段课文二、三两句话: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看画的人没有不点头称赞的,有钱的人还争着花大价钱购买。我出示句子,交流对句子的体会后,进行朗读的训练,引导在读中感悟戴嵩是个著名的画家。朗读感悟的基础上,我又抓住了“一……就……”这个句式,及时指导学生用“一……就……”说话练习。再如,在对“浓墨涂抹、轻笔细描”两个词语的理解上,考虑到学生没有接触过国画,对这两个词语的意思很难理解。我为了突破这个难点,先让学生读词,再让学生猜两张图片(出示图):谁能猜一猜,哪张是浓墨涂抹?哪张是轻笔细描?学生在这样直观形象中,再猜字的意思,很容易就理解了词义,到此,我并没有结束,然后引导学生回到课文中,再次朗读体会戴嵩画技的高超。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浓墨涂抹、轻笔细描”从直观理解到运用,最后回到课文,整个学习过程源于文本,始终围绕一个主导性问题,又对文本有一定的提升。

  课后,我在想,这节课还存在哪些不足呢?我认为学生的朗读自主还可以加强。虽然课上是有朗读指导,可我有时还是按照自己的体会加以指导朗读,没有顾及学生自己阅读的感受。通过新课标学习我知道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应该让他们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因此比如在某些重点句子的朗读训练,我可以鼓励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去读,可问他为什么这样读?对有自己独特感受的同学同时可给予肯定。除外,课上有的学生有时会对某个问题不惑或有感而发,我又不忍心打断学生的发言,因此影响了预案中下一个精彩环节的实施,这样行吗?虽说是以生为本,如果在某个问题上让学生毫无限制的说,行吗?这是否也应该有个度呢?希望各位同行给我更多的建议。

《牧童》教学反思8

  《牧童谣》是二年级音乐第六单元的第一首唱游歌曲。本节课教学我认为比较满意的地方,一是观看“牧笛”的视频,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询问这位小牧童的故乡在什么地方,来点明湖北民歌;即兴创编歌词和动作,同学们的想象非常丰富,歌词和动作都编得合情理。

  1、本课是一节唱游课,我所设计的教学环节对“游”把握的不到位,缺少让学生在玩中学的活动设计,感觉这更像是一趟唱歌课,老师教唱的多。

  2、备课没有充分“备”学生,没能完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的也不“专注”。应该充分考虑二年级学生的接受能力,培养他们对课堂的兴趣。

  3、课堂容量大,每个环节都充分考虑到了,但感觉太赶,有些环节太匆忙只是蜻蜓点水的一带而过了,没有达到环节设计的目的。

《牧童》教学反思9

  很喜欢一位语文老师说的一句话,让语文课味正情浓,这也是我在课堂上一直想要追求的。教学了<画家和牧童>这篇课文,使我更有这样的触动。

  1、关注字词的教学。我在教学中力图找到最佳方案帮助学生感悟、理解、拉近与文本的距离。如理解“沉思片刻”我设计了小资料让学生拓读,在理解“浓墨涂抹”和“轻笔细描”先让学生试着用自己已有的经验,用自己的语言来解释,再通过录象直观的方式,使学生对这两个词语的理解清晰化和深入化。

  2、关注朗读训练的过程:《新课标》提出尊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行为,提倡学生自主感悟、自主阅读,是让学生思维的个性能从教师一味地牵引出来释放出来。让学生在语文实践的活动中,依据文本,凭自己已有的旧知去发现、尝试、并通过不断反馈,达到新的实践。在画技高和人们夸赞两块教学中,我采用了不同方式,前面是读议结合,读悟结合,在后半部分是读演结合,不仅停留在理解而是运用,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语文表达能力。体现读的层次性以及文本的生成过程,这也是符合文本是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出发点和语文学习的目的。

《牧童》教学反思10

  在这里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修改教案和磨课的过程。

  在决定教这篇课文后,脑海中就时常牵挂着这节课,教学的思路也想了一种又一种:刚开始时,我是以感悟画家的著名为主线,学生找到哪句我就教哪句,但后来总感觉这样操作起来显得比较凌乱,于是,就作了调整,在第一次试教时,我从第一段介绍戴嵩开始学习,再学戴嵩是怎么作画的,然后学夸赞的句子。但这样试下来以后,感觉还不是很舒服。因为课文第一段的内容介绍性比较强,而低段的.学生由于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因此,这样,一开始就切入第一段的学习,学生对第一段内容的感悟不是很到位,我点拨也比较吃力,所以,我对教材又作了适当的调整(当然,主线仍是感悟戴嵩的著名):学习字词后,请学生说说画家和牧童之间发生了什么有趣的故事?学生交流后,引学夸赞画的句子(第三、四段),在体会戴嵩画得好中感受他的著名;再看戴嵩当时是怎么作画的(即学习第二段中相关作画的句子),进一步体会戴嵩不仅画得好,而且画得快,再次感悟戴嵩的著名。在此基础上,适时抛出第一段有关介绍戴嵩的句子,体会戴嵩的画受人欢迎,加深学生对戴嵩著名的感悟。这样,在学生对戴嵩有了感性的认识后,再学习相对较为理性的第一段,比较适合学生的接受水平,相对来说,要稍微“水到渠成”一些。

  又比如对“浓墨涂抹”和“轻笔细描”我进行了重棒敲打,一开始设想是当场画这幅荷花图,让学生在看中形象地感悟词义,但是,我私下里一试,要画完这幅图,最快的也要三分零二秒,一般都要三分十多秒,花费时间太多,感觉不可行。于是,我又想了像今天这样利用图,再结合我的书空演示来帮助学生理解。

  就这样不断地反思,不断地改进,包括每一句导语的设计,使指向性尽量更明确些,更加符合学生的接受水平些。在我磨课的过程中,得到了教研员邬老师、叶老师,我们年级组的老师以及一年级陆老师的帮助,她们给我指出一个个不舒服的细节,给了我很多的启发;另外,蓝老师成了我学画国画的师傅,殷锋老师给我解决制作课件中的问题,借这个机会向他们表示感谢!

《牧童》教学反思11

  执教《牧童》一诗,之前进行了细致的构思和设计,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都一一在脑海里回放了,可以说,在备教材和课前准备环节,我很是花了一些气力。可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却仍是不如人意。如今,细细想来,具体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

  第一,古诗朗读指导不够。古诗简短,字数少,《牧童》是一首七言绝句,全诗二十八个字,但是古诗又不同于现代白话文,有时候一字之差,意思便是截然相反,一个字的妙用,便有着不可言说的韵味。

  那么怎样让学生理解这其中妙不可言的滋味呢?我想,一言以蔽之,便是“读”。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朗读,以期望达到让学生理解的目的;但在课后反思时,我却发现这些朗读都缺乏相应的指导,因此学生们即使有了大量的朗读,也无法达到质变的效果。今后,要加强朗读的指导,以读促讲,增进学生的理解。

  第二,与学生的互动不够。上课之前,我进行了一系列的准备,但是课堂上却存在一些缺陷。课后想来,我所欠缺的正是备学生这一环节。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与学习行为都不一样,那么在不同的'环节与问题上,老师该怎样与学生进行互动呢?这是今后该引起重视的。

  课堂不仅仅是老师的',它更该是属于学生的,是老师和学生共同解决问题、获取新知的途径。因此,老师在备课这一过程中,就该不仅仅是备教材,更应该与学生建立和谐的沟通关系,进行良好的互动。

  第三,教学投入与激情不够。在整堂课中,我似乎一直都是一个局外人,站在另一个角度冷然审视着这一场课堂教学,这不仅体现在语言的平淡与朗读的欠缺上,更是与学生互动不够的体现。因为不够投入,所以课堂氛围不够浓厚,师生互动的巅峰无法到达。

  今后,我将严格按照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来开展备课与教学,不仅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在课堂上展开朗读指导,与学生进行良好的互动,力争达到教学上的提高!

《牧童》教学反思12

  今天上午第三、第四节课跟孩子们一起学习了第21课《画家和牧童》,感觉不大好!

  最需要改进的地方是引领孩子们感悟戴嵩是一位著名的画家时,学生反馈并说明理由时老师的引导和评价过于琐碎,像这样的环节如果操作不好容易让一部分孩子精神涣散,在仍然以字词掌握为主的二年级孩子难度也有点大!要是改成:通过默读课文画出前四个自然段中每段最能体现戴嵩绘画技艺高超的词语,并说说自己的理解,我觉得效果肯定会好很多。1、画词语难度低,学生对词语容易联系上下文或调动自身的生活材料去理解;2、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学生对词语的理解比较透彻,表达也会流利顺畅很多;3、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孩子。就像于永正老师上《荷花》一课,学生初读完课文后,让孩子们把自己画的每一段中最能体现荷花美的词语写在黑板上,然后谈谈自己对这些词语的体会,于是,孩子们画了:“清香”、“冒”、“花骨朵儿”、“仿佛”等词;再如《月光曲》一课,学生抓住:“幽香”、“断断续续”、“随便说说”等词理解,效果都非常好!

  今后的备课,一定要有更细致的课堂预设,关注到孩子的学段特点、不同的层次以及兴趣所在!

  当然,这两堂课也有很多可取的地方!

  1、把画家写得大大的,把牧童写得小小的`,然后让孩子们说说从大画家和小牧童之间看出了什么。孩子们的发言很精彩,有的说大画家很伟大,小牧童很普通;有的说大画家很会画画,小牧童却不会画;还有的说大画家能赚钱,小牧童不会赚钱...

  2、戴嵩谦虚听取牧童的批评后,决定再画第二幅《斗牛图》,他会怎么想?怎么画?孩子们都能入情入境流利表达自己的看法。

  3、我们班未来的画家(科学家、工程师、医生、教师...)们,将来你想当一名怎样的画家(科学家、工程师、医生、教师...)?从学生的发言中发现谦虚这一美德已经深入孩子门的心灵!

  守住自身的优势,正确认识自己不足的地方,勤学善思,教学之路才能越走越宽敞!

《牧童》教学反思13

  《牧童与斗牛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课文讲述的是一个牧童勇敢地指出著名画家戴嵩作品中出现的错误,青年收藏家虚心接受批评的事。通过课文的学习、朗读与思考,让孩子们真切地感受到青年的虚心好学和牧童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挑战的优秀品质。

  一、流程分析

  本片课文是这册教材刚更换的一篇课文,在暑假编写导学案时采用的'是老教材,所以本课没有导学案。但是我依然按照导学案流程来上。今天的公开课我讲述第一课时,完成整体感知和基础测查。由于没有导学案,我做了一个PPT,将整体感知以幻灯片的形式出现,课文要认的字和要写的字柔和在一起出现,拼读记忆同时进行,讲书写时只强调要写的字。总体看流程清晰简单。

  二、教学过程分析

  课文采用直接引入的方法,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敢于说真话孩子的故事,那就是《牧童与斗牛图》,板书后学生齐读。由于离“牧童”这一职业太远,我还是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然后纠正。班内大部分孩子都知道牧童是放牛羊的,他们说背过诗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这点出乎我的意料。然后检查课文预习情况,指名读课文,这个环节不太好,我发现课文中一些词语读错的较多,比如栩栩如生、锦缎、画轴、紧绷、擅长、诧异等。这些词语都很生僻,学生读课文时不是音调不准,就是“秀才识字认半边”,闹了笑话,影响了课堂进度。学习生字词环节,我是先让学生拼读生字,然后去掉音节,读词语,我才发现这一课每个词与都是那么难记,主要是生活中都不常见。当然我也发现读书多的孩子见识广,王同乐一见“蜀地”就说《三国演义》里刘备建的国家叫蜀国。指导书写环节,重点对“都、套”作了指导,学生仍然写不好“都”字右边双耳,“套”字下方的笔顺出错也不少。

  不足之处:

  1.设计教学时没考虑到学生离这篇课文遥远,高估了他们的认知,导致了课堂出现意外太多。

  2.在课前没试,PPT识字部分出现了略微的偏差,影响不大。没考虑班班通的问题,中出现“戴松”错误,却无法修改。

  3.在识字环节,指导不够细致,应该让学生抓住难记的字以不同形式识记。

  下次教学改进:

  通过这次讲课,给我最大的感悟是,课前一定要做充分的准备,一等要客观地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也要掌握自己使用设备情况。下次执教第一课时,识字有针对性的指导识记,书写难点要有方法突破。

《牧童》教学反思14

  崔峦教授说:我们要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教语文,轻轻松松教语文。对崔老师的这三个“教语文”,我仔细地揣摩,认真地思考,细细地咀嚼。在教学《画家和牧童》这一课时,我努力将语文课堂还给“语文”。

  这是我原本的教学思路,所以整堂课我主要抓了朗读来教,以读促思,以读促说。

  语文教学,“读”占熬头。因此,在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学生读的训练。每读一遍有一遍的要求,使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将文章读通、读懂。最终使学生的言语得到丰富,能力得到发展。首先,在教学中,我先抓词语的朗读,在读好词语的基础上,体会文意,再把这个词语放入句子中,再来读读,体会体会。

  例如,在教学开始,我让学生抓住“著名”这个词语来体会,再把“著名”放入整个句子中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另外,在教学“夸赞、称赞、赞扬”这对近义词时候,我先让学生去文中找找,读读,再感受。这样教下来,学生学得容易,老师教得轻松。其次,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重点句子的品读,感受戴嵩画技高超。

  让学生自己从文中找找,哪些句子具体表现了戴嵩作画的高超技艺?我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读,去思。其实当你给足学生充分的时间后,有些问题他们也很容易找到答案,这样比老师硬塞给他们来得有效的`多,老师教得虽简单,但学生却容易掌握。

  最后,在教学结束的时候,我设计了一个拓展,让学生说说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较深刻的理解和感悟。这时,他们尽情泼洒情感。有的说:“我想对戴嵩说,你画画得那么好,还那么虚心地向小牧童请教,我要向你学习。”有的说:“我想对小牧童说,你真勇敢,敢向大画家提意见。”

  此时,学生的思维在灵动,情感在升华,同时,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发展。这就叫扎扎实实得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牧童》教学反思15

  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学习古诗,不仅让学生了解了丰富多彩的祖国文化,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发展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诗学素养。今天,我在班级与孩子们共同诵读了古诗——《牧童》。《牧童》是唐代诗人吕岩所作,吕岩也就是民间传说中的八仙之一吕洞宾。整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儿童晚归休憩图:草场、月夜、笛声、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全诗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的表现了牧童悠闲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

  本课我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对悠闲自在、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同时这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教学本首诗,我重点运用“情景教学法”、“设景想象教学法”,借助多媒体课件与音乐来创设学生乐于接受、能走进其间的意境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多向互动的情境中阅读、感悟、表达与创新。此外,我还采用了“诵读法”、“重点字词剖析教学法”进行教学以突破重难点。

  在课堂教学中,我主要采取了这样五个教学环节:

  (一)、以悠扬的笛声、生动的画面入手,走进《牧童》

  课堂伊始,我先播放了一组牧童生活图景,并配以欢快的笛声,让学生边看边听。随后让学生交流所看所想。这样的安排,我旨在“快乐”二字上展开教学,不但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又让学生以快乐的心情走进课堂。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课堂基调,课堂教学也因学生的入情而进入了积极的状态。

  (二)、三读古诗,品味意境

  歌是唱出来的,诗是诵出来。诗只有用心朗诵,才能彰显它独特的韵味。在此,我采用了“诵读法”,设计了三“读”环节:

  1、一读字正腔圆

  学生初读本首诗时,我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重点认读多音字“铺”、生字“蓑”。

  2、二读抑扬顿挫

  在学生读准读通诗句的基础上,我告诉学生:诗歌更讲究节奏,读诗要读出它的抑扬顿挫,读出它的.变化,才能读出它的美。师生合作读出诗的节奏。

  3、三读诗中意境

  通过以上两个环节的练读,学生大多已能熟读古诗,并初步感知古诗大意。此时,我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读——品读古诗。我主要抓住“铺”、“弄”、“卧”鼓励学生读出诗中所蕴含的画面。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本首诗的特点是叙事抒情,情景交融。在读出画面的基础上,让学生入诗境,悟诗情。这样的教学设计,避免了古诗教学中逐字逐句的枯燥的串讲串问,而是抓住重点字词的剖析,品味其精妙之处,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妙,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

  (三)、探作者,体会别样情。

  读诗,不仅要读出诗中画,还要读出诗中人——即诗人的思想体现。这对孩子们而言是学习古诗的一个很好的导向,是从一个层次到另一个层次的深入。自然,也是这也是学习诗词的难点之处。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我们的要求不能太高,要切合孩子的实际,因此,在此环节,通过让孩子看吕岩的资料,捕捉信息来探究诗人对悠闲自乐生活的向往,并再次引领学生诵读古诗。这不仅使教学回归到古诗的本体上来,更是学生的情感在回归和升华,从而受到情感熏陶。

  (四)、拓展阅读,体会诗作美

  学习古诗,就是要让学生在欣赏古诗词的同时爱上古诗,所以在学生“意犹未尽情犹未止”时,我出示了一组以“儿童生活”为体裁的诗句赏析。将本课的古诗辐射到其余相关诗句,真正做到课内外的有机融合,从而让学生爱上古诗词,爱上中华传统文化,感受其中的博大精深。

  回顾整节课的教学,我给学生营造出了很好的读诗氛围,学生参与读诗的积极性很高。学生将诗读成画,由画悟情,动情诵读的效果较好。但值得深思的是:如何将诗中意象进行更有机的组合,使之在学生的脑中形成更完整的画面?如何打造更开放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的能动性学习再上一个层次……我将在深思中不断探索,在探索中努力寻求前进的道路。

【《牧童》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牧童的教学反思03-05

《牧童》教学反思11-18

牧童教学反思04-05

《牧童》音乐教学反思02-12

《牧童》教学反思15篇02-13

牧童的教学反思15篇03-05

牧童教学反思15篇04-20

牧童教学反思(15篇)04-20

《牧童》音乐教学反思7篇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