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学反思> 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

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

时间:2023-03-10 19:03:23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

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1

  对于《草船借箭》,孩子们早已耳熟能详;对于故事中的人物,孩子们也早已了然于心。给予这样的学情,我们对待这一课不能像别的新授课文一样个人认为应该以交流互动为学习主要的手段。

  一、创设学习氛围:轻松、自由。

  教学活动实际上就是师生交往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交流,从而增强师生情感交融,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过程。所以,课堂教学中,只有良好的民主伙伴关系,才能进一步创设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如当学生提出第一个疑问“借”用得不对时,我就还给了学生学习的充分自由,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谈自己的看法,尊重学生独特的理解与感受,使他们充分享受到参与的乐趣,享受到发表不同意见的乐趣,使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促进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

  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大多数学生是“疑而不问”,而乐于发问的人却思维活跃,解决问题能力比较强。质疑就是刺激学生积极思维的诱因,也是促其发奋学习的动力。有了质疑,学生就会产生求知欲,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追求。“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学生由疑而问,也是一个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过程。因此我们要保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哪怕是一些幼稚、肤浅的问题。

  三、张扬儿童创造的天性。

  “疑”是创新学习课堂的主轴承,思维是创新学习的核心,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发展学生智力与能力的突破口,而创造性是良好思维品质的重要方面。在上《草船借箭》一文时,如果我直接批评了学生提出的一些看似简单的`问题,那么学生就不会进一步的思考和更深地挖掘,更不会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在对问题的思考中,切不要妄下结论,只会遵循所谓的“正确与否”,而扼杀了儿童创造的天性。

  从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深深地领悟到,只有那种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空间的教学,只有那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学习方式的教学,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2

  《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课文写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我读了这篇课文后深深地被诸葛亮的智慧和胆略所折服。那么怎样来让学生走入文本,去欣赏和感受诸葛亮的大智大勇?怎样通过课文中几篇名著的教学,激发学生多我国古典名著的阅读兴趣呢?

  1、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理念,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兴趣。

  课前,安排学生了解时代背景,弄清魏、蜀、吴三国之间的关系,弄清文中出现的四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它们与“箭”之间的关系,这不仅为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奠定了基础,而且为落实课外阅读目标开了一个好头。文本中出现的主要人物有四个:周瑜、诸葛亮、鲁肃和曹操。通过反复研读课文后我发现文本中写到箭的,这四人各有不同的表述:周瑜——“造箭”,诸葛亮——“取箭”,曹操——“射箭”,鲁肃——“借箭”。“造箭”周瑜要诸葛亮十天造10万枝箭,明明是周瑜心胸狭窄,公报私仇,想加害诸葛亮。而诸葛亮答应3天造好,说明他心胸开阔,顾全大局,成竹在胸。“取箭”则是诸葛亮对真诚厚道的鲁肃充满信心,对自己的拥有的知识充满信心,对自己的预设充满信心,彰显了他的聪明才智。“射箭”是诸葛亮预料的曹操的必然行动,说明他深知曹操的多疑谨慎,大雾天一定不肯轻易出兵,只会放箭。真可谓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凸现了诸葛亮过人的胆略。“借箭”是忠厚朴实的鲁肃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作的恰如其分的评价,因为只有他目睹并参与了诸葛亮草船借箭的全过程:向鲁肃借了船、借了兵,向曹操“借”了箭,诸葛亮自己不费吹灰之力,完成了周瑜交给的造箭任务。使得周瑜也不得不叹服:“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2、抓住矛盾处设疑,引导学生仔细研究文本。

  诸葛亮在那么一个复杂的环境下,能够不费一兵一卒而借来十万支箭,可见他在天时、地利、人和方面的成就非常人所能及。但周瑜的才能也是数一数二的。“既生瑜,何生亮”,可以说周瑜和诸葛亮的才能是在伯仲之间,不相上下。那么,周瑜军中少了二十只草船和六百名兵士他会一点都没察觉?从常情来说,周瑜故意刁难诸葛亮,想尽办法来破坏诸葛亮的一切行动,可是,当鲁肃告诉周瑜“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时,周瑜会一点也不怀疑吗?周瑜也是个聪明人,怎么会“无动于衷”呢?在教学这一部分时,我不禁产生了怀疑。于是,我查阅了《三国演义》,文中也是这样写的:瑜大疑曰:“且看他三日后如何回覆我?”看来,周瑜确实太自负了,当初他是因为嫉妒诸葛亮的才干而故意刁难,现在明明知道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造箭的`材料,但却不加多想,不再派人去打探虚实,而用三天的时间来睡大觉,在大帐里坐等诸葛亮的失败。周瑜呀周瑜,如此你岂有不败之理?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均选自我国古典文学名著,教学中,我感觉自己对名著的了解实在太肤浅了,这让我的教学显得底气不足。看来,广泛地阅读(不仅仅是读教材、读教参,还要读名著、读儿童文学作品,读孩子们感兴趣的一切读物),紧跟时代地阅读(随着时代的发展,教材的变动,学生阅读面的开阔)是当好一名了“语文”老师的必修课,自修课,再修课。真是“活到老”须“学到老”啊!

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3

  今天早上上了一节公开课,这是赴天津学习上的第一节课:《草船借箭》第二课时。一节课下来,心情比较复杂,深切感受到了自己存在的不足。虽然整堂课都比较顺,都能按教学环节进行,重点能突出,教学目标也顺利地完成了,学生回答问题也很积极,也有几处亮点。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课堂生成的东西比较少,课堂的气氛也不够活跃,感觉是我引着学生按着我的思路、按着我的预设走,好像我变成了主人,没有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课堂上应该是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以学生的学习为主,教师只是起着导的作用,然后能巧妙地完成教学任务。可我却没能和学生在课堂上碰撞出火花,仅仅是走过场而已。

  这堂课,我主要围绕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几方面?这一问题展开教学。先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然后进行交流。学生都能找出相关的语句,并能说出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这让我感到了我们的学生和津南的学生的明显不同,通常我们的学生能根据老师的问题找出答案,但很少能说出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即使能说也是简单的几句,这的孩子就不一样,每个孩子回答问题时已经习惯性地把自己的体会说一说了,这和老师的长时间训练有关,平时注重学生理解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使每个孩子对所学的知识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不仅如此,这的老师对每个学年段的训练重点都非常熟悉,在教学中都能把课程标准的训练重点落到实处,就像我听导师的常态课,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就以训练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脉络为主,第二课时就深入地分析课文,抓重点词句帮助学生理解、感悟,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能充分地感受人物的性格特点,我主要抓住句子: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来引导学生理解,抓住笑让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诸葛亮会笑谁?。然后通过重点词句的推敲,感受曹操的生性多疑、鲁肃的忠厚老实、周瑜的嫉贤忌能。在引导的过程中,我觉得孩子们都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可是我觉得自己少了点激情,没有把当时那种紧张的气氛营造出来,如果气氛调动起来,课堂的教学效果会更好。

  总之,一堂课下来,有得有失,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今后课堂上应改进的地方还有许多,驾驭课堂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4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学习目标是理解课文主要内容,说清借箭的过程,感受人物形象。为了弄清文章主要内容。我由解析课题开始,比如:“读了课文,你知道课文中有哪些人物?”通过学生的问答,将人物联系起来,说说在这些人物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也就是什么事情把这些人物联系起来,这实际上就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当这些问题抛出后,便开始引导学生明白:回答这些问题,实际上就是弄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也借此机会将文章分了段和概括故事梗概。

  在初学借箭过程时,我出示了句子“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并就此一问“面对此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见了,他们的反应怎么样?心里都会怎么想?”学生抓住鲁肃的“吃惊地说”与诸葛亮的“笑着说”的.对比,体会到了诸葛亮的镇定和胸有成竹。

  在教学时我按教学环节进行,重点突出,教学目标也顺利地完成了,学生回答问题也很积极,也有几处亮点。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课堂的气氛也不够活跃,感觉是我引着学生按着我的思路、按着我的预设走,好像我变成了主人,没有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课堂上应该是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以学生的学习为主,教师只是起着“导”的作用,然后能巧妙地完成教学任务。可我却没能和学生在课堂上碰撞出火花,仅仅是走过场而已。

  这堂课,我有得有失,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今后课堂上应改进的地方还有许多,驾驭课堂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对文本还应该更加深入,以后要认真上好每一堂课。

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5

  借用草船箭本文根据中国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改编而成中的相关章节。文中主要是说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华,用了十天的时间造了十万支箭来羞辱和陷害诸葛亮。诸葛亮和周瑜斗智斗勇,巧妙地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阴谋,显示了诸葛亮非凡的勇气和智慧。我班的主要材料是诸葛亮如何用草船借箭。整个教学过程思路清晰,教学重点突出,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求知欲强于平时,好奇心和进取心也能被我调动起来,师生默契合作,教学目标基本完成。我认为有以下主要亮点:

  一、首先,充分挖掘文章信息,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汉语的工具性对聋生尤为重要,是聋生语言学习和长期发展的重要保障。在课堂上,我抓住文章中与学生生活和学习密切相关的每一个单词和句子,让学生进行读、说、写方面的训练,以丰富他们的单词积累,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和应用技能。比如,在这门课上,我找出了一些常见的句子,比如谁做了什么,同时做了什么,把单词和句子改写成了句型,比如单词和句子,用什么隐喻句来比较什么,把修辞句改成陈述句,它穿插在教室里,让学生练习说和写,不仅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而且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二、掌握课文的主要材料,设置问题,激发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德国教育家德斯多维曾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技能,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励“温馨活泼的'教学氛围不会自然形成,也不会永恒。

  教师应运用有效手段营造和烘托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具有新鲜感和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自然融入教学主题。最好的方法之一是掌握课文材料,设置疑问,激发兴趣。在这节课上,我对课文进行了深刻的解读,对教学过程进行了深刻的思考:是不是借草船上的箭,让学生自然地得到按时交箭的结果,从而感叹诸葛亮的妙计,还是从结果开始,然后探索借用箭头的过程?结合学生的特点,我选择了后者。让学生从周瑜的长叹中了解周瑜的心境,朗读并模仿,从而感知诸葛亮的魔术。这时,当学生们兴高采烈的时候,他们及时地提出了一个问题:诸葛亮聪明的资产负债表现在在哪里?他的借箭计划是如何成功的?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物理教具,让学生用嘴、用脑、用手。

  俄罗斯教育家乌辛斯基说:“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注意力是通往心灵的唯一途径,而意识中的一切都必须通过它进入“注意力是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先决条件。在课堂上,我非常注意用各种手段吸引学生对课堂材料的注意力。例如,在复习借箭准备时,我展示了一只“草船””立刻引起了学生们的注意,然后让学生们谈谈根据“草船”借箭的准备工作,这不仅激发了学生们的兴趣,还培养了学生们的表达能力。再比如,诸葛亮下令“船头朝东,船尾朝西,“船一个字一个字地放着”,我画了一个简单的笔画,让学生把准备好的纸放在船上。学生的兴趣很高,这使得课堂气氛更活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高。缺点:

  四、教材的具体化是否科学。

  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是诸葛亮懂天文,懂人,懂地理,有勇气,会计谋。我们班的学生很难从借用草船箭的过程中总结出这些原因。结合学生的特点和课文的材料,试图引导学生总结出一些更具体、更肤浅的“懂天气、懂曹操、懂地理优势、有勇气”的原因。下课后,我认为原因是具体的,这对学生来说很容易理解,但内涵也很狭窄,有点断开连接从以前和以后的材料。如果你了解人们的内心,包括了解周瑜和鲁肃。从这一角度来看,了解曹操可以作为借用箭头成功的原因之一,但也可以作为一个泛化,这显然是缺乏的。其次,诸葛亮精算的经验不够深刻。

  借草船箭的成功是基于诸葛亮的巧妙计划。那么,他的“上帝”手表现在在哪里?现在“美妙”在哪里?可以说,曹操的这一特点,在借箭的过程中,处处都体现出来了:估计三天内江上会有大雾,决定曹操不敢出兵打仗,船只的安排,回程风平浪静可以说,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和巧妙算计在文章中随处可见。但在教学过程中,我只是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了几个问题来服务于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显然,这种分析不够全面和深入。

  五、事件的因果关系将立即结束。

  在本文的许多地方,许多事情都有因果关系。当涉及到学生的理解能力时,我只是设计问题,让学生找到原因,忽略“问题”;结果。例如,当诸葛亮的船接近曹营时,我只是引导学生们理解为什么诸葛亮命令军士打鼓呐喊?不问:打鼓呐喊会有什么结果?它转向了另一个问题,尽管另一个问题也回答了结果。

  简而言之,本课程有一些亮点,但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可以在将来改进。

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6

  课前赶工,课上悬着一颗提心吊胆的心,这就是我在准备《草船借箭》公开课整个过程的真实写照。现在终于可以长吁一口气了,整个人瞬间觉得神清气爽,可以静静在办公室码码字,吹吹从山口边吹来的微风,看看窗外被我忽略了一天的美景。

  当我接到通知我要上第二天的公开课时,一颗心立刻提到了嗓子眼,就连原本清爽的皮肤也变得躁动起来,是害怕还是担心?确实说不出来,因为各种感觉都夹杂其间,就像一根被打了几个结的绳子,心里的阻碍是无处不在。想到教研室要来听课,各学校都派人来,我就想要以最好的状态上课,不能丢脸!课前我仔细研读课文,重点看了单元导读,了解到自己要以掌握课文主要内容和人物形象为主,并能够带领学生体味古典小说阅读的兴趣。《草船借箭》这篇课文写得十分精彩,但是等到我真正开始准备讲这篇课文时,我觉得自己对文章的过程脉络的把握还是有点不够清晰,对讲课过程的把握还有点混乱。丑媳妇始终是要见公婆的,无论讲得怎样,我都逃脱不了,想想当时的自己真是可笑,为了想逃避讲课,居然生出了希望自己像电视主人公那样,受到强烈刺激立马晕倒,可惜一切都只是自己的凭空想象,我并没有晕倒,还顺利地讲完了《草船借箭》这节课,至于结果如何我并没有多想,只是觉得我脱离了提心吊胆,血压回到了正常指数。

  听完老师们给我这节课的意见,我的感触颇多。邓彩霞老师指出我的课自读自悟部分太少,环节设置中轻重把握不合理,让我把课堂中“初读感知”这部分的全班齐声朗读改成自由朗读或者学生默读,并且弱化生字词的教学。我的'导师贺老师也指出了我在梳理文章主要内容这部分用时太多,并且告诉我可以在教授“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时,进行简单的梳理后直接跳到第二自然段人物心理世界,揣测人物内心世界,这样我的第一课时才有了重点,而不仅仅是走马观花式的带着学生把文章过了一遍。周老师在评课时,指出我的课件太多,色彩艳丽,这正是我所忽略的,在挑选背景时候,我就像个美工师一样,希望以最美的颜色呈现我的课件,但是我恰恰忽视了,我不是来展示精美图片的,我是来授课的。正如周老师说的,课件是辅助工具,要少而精,是为了辅助和补充课堂的,不是跟着课件完成教学,被课件牵着走。并且要明确题材教法,《草船借箭》是一篇古典小说,小说的教法要重点围绕人物、情节、环境来展开,把握这三个要素,感悟人物形象,了解故事情节,明白感悟人物形象是关键,了解故事情节是基础,体味环境烘托人物,环境推动情节的独特妙处,体味小说这种题材的独特魅力。在周老师的最后点评里,她又给我们讲了如何针对不同主题明确文本定位,谈到了要按照新课标本学段的要求设计教学,并结合学情合理设置环节。

  听了这么多老师给我的意见,我又认真的看了看自己的教案,回想自己的教学过程,大家的意见十分中肯,有些问题是我也曾感困惑的,有些问题是我在设计教学过程中完全忽略的,我些是我在备课过程中完全忽略的,大家的一番话让我感到醍醐灌顶,茅塞顿开。我对如何设计教学,如何备课,如何教好不同题材的文本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比起自己闭门造车,自己摸索教法来,上公开课被大家点评确实是一项迅速提升自己教学的捷径,这里有同仁中肯的点评,在只言片语中,让我把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在头脑中又重新进行了整合,对如何教,如何备课,如何有效设置课堂环节有了更多的感悟,收获良多,也感谢大家的传道授业,让我解除疑惑,大家的点评让我迅速知道了自己的不足,有了自我改进的方向和方法,不再像只无头苍蝇。

  《草船借箭》的公开课上完了,但是研讨教学的精神留在了羊楼司小学,我会根据大家给我提出的建议改进教学,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让自己的课堂教学活动变得有效,把学生能力的训练落到实处,让自己的'课堂效率更高。

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7

  这次的青年教师过关课,我讲的是《草船借箭》的第二课时,一节课下来,心情比较复杂,深刻的感受到自己存在着严重的不足。这堂课,我主要围绕着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现在哪些地方来贯穿的我的课堂。先让学生默读课文,让学生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诸葛亮身神机妙算的地方用波浪线画出来,然后和同学们分享。在同学们分享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抓住诸葛亮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我主要抓住句子“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秘密的把鲁肃请到船里。”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可以这边的船顺风顺水,……来不及了。”等句子来体会他的“知天时、懂地利、识人心”。另外,我还抓住“诸葛亮笑着说……”中的“笑”字,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来体会诸葛亮有可能在笑谁,来感受曹操的多疑、鲁肃的老实等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大部分孩子能从字里行间中感受到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可是我觉得这堂课还是少了些什么,我渲染的气氛还不够紧张,如果我能够把那种紧张的气氛渲染起来,课堂的效果应该会更好。

  另外,对于这堂课,我对于时间的把握上还是存在了失误,半个小时就完成了我课前准备的`课堂任务,剩下十分钟的时间里,我不得不“急中生智”的扩展一些内容,讲一讲关于诸葛亮其他的一些小故事,这样前紧后松的状态让这个课堂看起来很不舒服,我想,先讲小故事,再来讲本课的内容,或许会更有利于这节课的教学,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让这个课堂更和谐。 其次,对于本课的课后习题还是把握的不到位,课后习题中,明确提出本课要训练学生的分角色朗读,但我的这节课上并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增添了学生走进文本、感受文本的难度,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吸取这次的经验教训,认真研读课本、教参、课后习题,坚决做到备好课。

  再次,这堂课中缺少合作探究的环节,这是不符合当前的新语文观的,课前不是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但考虑小组合作探究对于我来说,实施起来有很大的困难,所以在这次课上我并没有大胆的使用,而是采用了舍弃的态度,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把锻炼小组的合作探究作为我课堂研究的一个重点。

  最后,自己对于课堂的驾驭上还存在着很大的缺陷,不敢放手让学生真的去做,我想,一方面是由于自己经验不足,确实没有这个能力让自己放心的去做,另一方面,我觉得我还应该多一些自信,或许,这件事情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相信自己、相信那些朝夕相助的孩子们。

  总之,一堂课下来,有得有失,清楚的认识到了自己在课堂上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今后要虚心请教、虚心学习,争取在驾驭课堂上有所进步。

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8

  今天,我讲《草船借箭》一文,“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把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大多数学生就围绕xxx来提问题,这时我发现陈懿文的小手举得特别高,一直不愿放下来,我心里嘀咕:还会问什么呢?一定又是在乱说。可为了不打消他的积极性,我请他发言:“‘是需要经过别人同意的,而在这个故事中是曹操中了诸葛亮的计,诸葛亮应是‘箭,为什么要用‘呢?”可书中明明用的是‘啊!这可是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呀!”

  两军对垒,运用策略,不能说是诈骗,不然诸葛亮怎么能称得上是军事家呢?”从现在法律的`角度看,十万支箭并非是一个小数目,诸葛亮犯了诈骗罪。”不对,那也得分清什么时间,为谁服务呀!诸葛亮这么做是为了国家,为的是蜀吴两国的利益,所以我认为这个‘最合适!”我看过《三国演义》,在以后的战争中诸葛亮不也把这些箭如数奉还了吗……”

  当我看到这一幕时,不禁感到一丝欣慰。正是由于我今天的包容态度,我今天的大度,才使得我对我的学生有了新的而且深刻的认识,也使得学生真正地感受到了民主的课堂氛围,因而他们的思维异常活跃。这使我不由得想起陶行知老先生的一句话:“于是,我没有断然判定他们说得正确与否,而是对他们敢于大胆质疑,发表自己意见进行了表扬,学生个个喜形于色。“这一过渡自然得体,使得学生乐意带着问题,饶有兴趣地去读文章,进行思考。

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9

  1.本课的教学设计,我力争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合作探究的语文综合素养,重视探究性阅读过程中的指导,并抓住主要问题,适时、适度地巧问妙点,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透彻,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更准确。

  2.在每一个环节的设计中,在教师和学生的'一次次对话中,在教师和学生的一次次细细品读体味中,一个摇着鹅毛扇谈笑风生的,知天时、懂地利、识人心的,大智大勇的诸葛亮形象跃然纸上,也跃然在学生的心中。

  3.这节课在设计上直入课文主题,牢牢抓住“神机妙算”这个关键词,并以此辐射全文,摆脱多余的情节分析、烦琐的提问设计、僵化的章法讲解等传统模式。整堂课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思为本、寓学生的主动研究于阅读活动之中的原则。并紧扣单元训练重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在读议、探究、感悟中不知不觉地理解课文,感悟鲜活的人物形象。课堂快结束时我拓展相关文章,让学生对阅读整部《三国演义》产生兴趣。

  4.拓展阅读《借东风》进一步感受诸葛亮和周瑜两个人物形象。

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10

  (案例)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建构的过程。课堂教学中的许多情况往往有着很大程度上的随机性。课标中指出:“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特的体验。”“阅读教学是个性化的行为。”

  今天,教学《草船借箭》一课。学生研读第二自然段的人物对话,体会人物内心。分角色朗读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人物对话,谈谈对人物的认识。学生一个个都很踊跃。

  生A:周瑜明知故问,真阴险!

  生B:是啊,周瑜真是不怀好意,内心狠毒!

  生C:诸葛亮表现得胸有成竹,很镇定!

  生D:诸葛亮顾全大局,不和周瑜计较。

  ……

  通过学生的回答,可以看出学生已经初步把握了人物性格,这些回答都在教师的意料之中。这时,学生E站起来说:“我通过读他们的对话认为诸葛亮的做法不太好,周瑜让他十天造十万枝箭,可是他却主动提出来用三天,如果三天完不成任务不就被杀头了吗?为什么不给自己留条后路呢?”

  话音未落,众生议论纷纷:

  生1:是啊,万一他三天完不成任务不就被杀头了吗?

  生2:他一定是胸有成竹,这更能说明他的自信。

  生3:我想诸葛亮一定是把一切都计划好了才这么说的。

  ……

  师:哦,原来是这样!那么,诸葛亮后来做了什么呢?他为什么这么做呢?请同学们在读读课文,把你的发现和看法与同学交流。学生积极地置身于朗读、探究之中。

  通过这样的.师生即兴创造,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而且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这节课比我预想的要生动得多,价值更大了。

  (反思)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解。课堂教学要从学生疑问入手,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和教学的重点、难点有着必然的联系。教师应该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做适当的调整,让自己的设计意图融进学生的思维。

  上面的案例中,学生对诸葛亮的做法产生了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是教师没有想到的。如果这时教师只是表扬“你考虑的真周到”,而后继续完成预先设计的教学思路,我觉得这不是“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不是“以生为本”的体现。教师充分利用课堂中的生成资源,调整原来设计的教学,生成新的思路,按学生的感悟组织他们辩论、学习。设计了“诸葛亮后来做了什么?为什么这么做?”组织学生去研读课文,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草船借箭》的教学让我感悟到,教师要与课堂一起成长。对于学生的“意外之举”要给予关注,这样,课堂中才会出现更多“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象。

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11

  在教学课文《草船借剑》的时候,我发现同学们对这个故事以及故事中的人物非常感兴趣,就顺势利导:我们来进行课本剧表演,好吗?好!大家一致同意。于是,我们决定选取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周瑜请诸葛亮来商议军事,作为剧本。在看完了精彩的表演之后,他们余兴未尽。于是,我请同学们再回头读读课本,体会体会人物的内心。这时,有个同学提问了:老师,这一段对话的提示语太单调了,怎么总是周瑜问,周瑜说呢?你这个问题提的真好!我连忙肯定了这位同学的大胆质疑,是啊,我们学过的'提示语中,常常有恰当地描写说话人的动作、神态等的语句,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物的个性特点。只是本文是由古文翻译过来的,古人写文章用提示语一般很简洁,某人曰就好了。这位同学点了点头。那好,我们接下来就根据刚才同学们的生动表演,以及你对课文的理解来把文中的提示语补充进去,好吗?下面是一个同学们的发言片段。

  生:我给第一句加上故意,因为一个大都督怎会不知道水上交战用弓箭最好?(读)

  生:我认为用明知故问更好(读周瑜明知故问: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

  生:我给周瑜第二句话前加狡猾地一词。诸葛亮是一个文人,他没有兵工厂,怎么造十万枝箭?分明想陷害他。

  生:我认为军情紧急,可开不得玩笑一句前面可以加上高兴。因为周瑜看到诸葛亮上当了,心中一定会非常高兴。

  生:我用心中暗喜,嘴上却说。

  【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是个性化行为。语文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任何人都无法代替。因此在教学中,教师的职责是在教学中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场,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解放。本案例中,我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表演课本剧,凭借生活体验来感悟周瑜的面似和善却暗藏杀机,诸葛亮的料事如神成竹在胸。从上例可以看出,在教学中,阅读这种个性化的活动,教师的讲解远远代替不了学生的阅读实践,一旦学生有了个性化思维,个性化体验,必然会产生精彩独到的感悟、理解。

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12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建构的过程。课堂教学中的许多情况往往有着很大程度上的随机性。课标中指出: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特的体验。阅读教学是个性化的行为。

  今天,教学《草船借箭》一课。学生研读第二自然段的人物对话,体会人物内心。分角色朗读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人物对话,谈谈对人物的认识。学生一个个都很踊跃。

  生A:周瑜明知故问,真阴险!

  生B:是啊,周瑜真是不怀好意,内心狠毒!

  生C:诸葛亮表现得胸有成竹,很镇定!

  生D:诸葛亮顾全大局,不和周瑜计较。

  通过学生的回答,可以看出学生已经初步把握了人物性格,这些回答都在教师的.意料之中。这时,学生E站起来说:我通过读他们的对话认为诸葛亮的做法不太好,周瑜让他十天造十万枝箭,可是他却主动提出来用三天,如果三天完不成任务不就被杀头了吗?为什么不给自己留条后路呢?

  话音未落,众生议论纷纷:

  生1:是啊,万一他三天完不成任务不就被杀头了吗?

  生2:他一定是胸有成竹,这更能说明他的自信。

  生3:我想诸葛亮一定是把一切都计划好了才这么说的。

  师:哦,原来是这样!那么,诸葛亮后来做了什么呢?他为什么这么做呢?请同学们在读读课文,把你的发现和看法与同学交流。学生积极地置身于朗读、探究之中。

  通过这样的师生即兴创造,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而且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这节课比我预想的要生动得多,价值更大了。

  【反思】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解。课堂教学要从学生疑问入手,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和教学的重点、难点有着必然的联系。教师应该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做适当的调整,让自己的设计意图融进学生的思维。

  上面的案例中,学生对诸葛亮的做法产生了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是教师没有想到的。如果这时教师只是表扬你考虑的真周到,而后继续完成预先设计的教学思路,我觉得这不是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不是以生为本的体现。教师充分利用课堂中的生成资源,调整原来设计的教学,生成新的思路,按学生的感悟组织他们辩论、学习。设计了诸葛亮后来做了什么?为什么这么做?组织学生去研读课文,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草船借箭》的教学让我感悟到,教师要与课堂一起成长。对于学生的意外之举要给予关注,这样,课堂中才会出现更多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象。

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13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的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故事是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课文写了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十天造十万支箭,以此迫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算计,表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学习这篇课文旨在让学生了解祖国的历史,经过学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清一件事。经过对故事情节的了解,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激发学生对读名著的兴趣。对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以下几点做到较好:

  一、从题入手,因题质疑

  教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由课题展开思考,设疑。师:看了《草船借箭》这个题目,你想明白什么?学生质疑:谁用草船向谁借箭?为什么用草船借箭?为什么说是“借”箭而不是“取”箭,“骗”箭?借到箭没有?等等。这一目的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本事,教师从中寻找有价值的问题,确定教学活动的重点。

  二、自主阅读,合作探究

  教会学生质疑,还要让学生学会解疑。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提出自我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跟大家讨论。如“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是什么?”有学生回答:是诸葛亮神机妙算。我就相机抛出一个问题:你从文中哪些地方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呢?学生默读课文,全班交流时学生各抒己见,表现个体思维的差异。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此刻他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

  三、发散思维,勇于探索

  教学中选择有思维含量的.“发散点”是有效进行发散思维训练的关键。如文中第二自然段说,当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三天交十万支箭时,周瑜心里很高兴。我让学生揣摩周瑜的心理活动,他为什么那么高兴并让学生写下来。在交流时出现了许多小周瑜,有个学生这样写:诸葛亮啊,诸葛亮,你真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啊!今日最终掉进我周瑜设置的陷阱,三天后等着人头落地吧!借箭的经过部分我也设置了一处锻炼学生思维的地方,看到江面上起了大雾,诸葛亮笑着对鲁肃说,学生提到这个句子时,我就让他们联系上下文思考:他在笑什么?有学生说他笑周瑜的愚蠢,有学生说他在笑曹操的胆小,有学生说他在笑自我的计划即将成功,还有学生说在笑鲁肃的憨厚。

  四、教学中存有不足之处

  让学生活动不够到位,担心教学资料没法按时完成,所以,有些体现学生主动性的动口的活动还不够到位。本想让学生自主探究,但感觉课堂上师还是导得过多。个别学生的口头表达本事不强,以后应当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14

  案例:

  教学完《草船借箭》一文,我组织学生谈自己的感受和看法。学生们是各抒己见,气氛热烈,谈了许多不同的意见。我正当要满意地鸣金收兵时,有一个学生仍把手举得高高,满脸期待。等我示意后他站起来信心十足地说:“老师,我有一个办法能打败诸葛亮!”“哦,说来听听。”向来喜欢学生提问的我顿时来了兴趣。那学生接着说:“诸葛亮的计谋是很高明,但也不是无懈可击。如果我是曹操,我就下令放火箭。这样可以让诸葛亮无法靠近,还可以把他们给烧死。”“哟!多巧妙的办法呀。”我心里不由地赞叹,但我没有表露出来而是引导学生说:“大家讨论一下,看看他这个办法是否可行?”

  课室里顿时沸腾起来,学生个个是兴趣盎然,马上你一言我一语争论起来:

  学生1:“我认为用火箭的方法可行。因为当时的船都是木的,而且船上还有许多草把子,这样更容易着火。一旦起火,诸葛亮也是毫无办法。”

  学生2:“我不认为这个办法不可能置诸葛亮于死地,他是个处事很镇定的的人,他可以让士兵救火呀。他们是在江上,打水很容易。”

  学生3:“诸葛亮是必死无疑,当时曹操有一万多弓箭手一起放箭,他救也救不急了。”

  学生4:“这个办法好是好,但也有一个致命的漏洞。如果诸葛亮看到无法挽回败局,下定决心,来个鱼死网破,开船撞过来。那曹操的船也会被烧着的,后果更惨重。”

  学生5:“这个不用担心。当时的般是用桨来划的,要划船就不可能躲在船舱里,那士兵一出来,就会被箭射死。所以诸葛亮的船根本是不可能靠近曹操的。”

  学生6:“对,我也赞成。加上当时水流和风向都对曹操有利,诸葛亮是不能成功的。”

  ……

  分析:

  我很庆幸自己能看到这么一场精彩的讨论,孩子们的想象能力让我大开眼界,让我感到惊叹。我们成年人总是习惯于把自己的思维来付度孩子的内心,习惯于把孩子们想法看成是肤浅和幼稚的。但实际上,孩子们的`内心远比我们想象的要瑰丽多彩。不要着急给孩子们贴上种种世俗的标签,不要让自以为是成熟棒了孩子们心空中那飞翔的云朵。让我们的课堂少一点枯燥无味的讲授,多一点师生、生生间的讨论;少一点按部就班的过场,多一点思维碰撞的过程吧。

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15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为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在本节课中,教师着力引导学生掌握一些阅读方法。如抓住体现人物言行的句子来感受人物的鲜明形象特点,看看文中的人物说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为什么这样说、这样做。

  研究后,再来谈谈对人物的认识。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同时,引导学生借助相关的资料来阅读,如了解三国时代的`一些历史背景来更好地理解故事的内容,可以结合看过的电视剧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学生不仅仅理解了课文内容,同时也体验了阅读方法。这样逐步落实语文要素,从而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02-04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04-11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03-24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精选15篇03-30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15篇02-11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精选15篇)02-24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15篇)02-17

《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精选7篇)04-07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14篇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