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学反思> 《雨后》教学反思

《雨后》教学反思

时间:2023-03-03 19:26:22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雨后》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雨后》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雨后》教学反思

《雨后》教学反思1

  1唤起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本课教材的内容特点:来自于活生生的生活,我努力为学生多次营造文本同学生实际生活相构联的.机会。教学一开始,我就设计了这个导入环节,既让学生重温了玩耍时的情景,又激活了孩子天真快乐的生活情感,学生入情入境,畅所欲言,交流着自己充满童趣的活动。他们个个谈得津津乐道,快乐之情溢于言表。

  2 促使学生的相关生活经历的想象,来帮助学生对文本中重点、难点的理解。

  在“营造气氛,感受情趣”的环节中,我又一次把学生带入他们熟悉的生活情境之中,引导学生转换角色体会文本中人物或兴奋、或骄傲、或羡慕之情。让学生的情感与诗文融为一体,激起了学生心灵和情感的共鸣,借此来帮助学生对文本中重点、难点的理解。

《雨后》教学反思2

  小雨是班里年龄最小的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很弱,每天大小便都解在尿不湿上。而我每天要做的便是给小雨洗屁股,然后亲手将小雨交到家长手中,并就小雨在园表现与家长作细致的交流,然而,换来的却是家长的不理不睬。那份尴尬,那种“热脸贴冷屁股”的感觉实在不好受。不巧的是,在一次意外中,小雨的嘴唇磕出了一道血印,虽然教师给予了及时处理,并向家长说明了情况,可我明显感觉到家长还是很在意,此后对我们的工作更是经常挑刺。

  面对这一切,我无助、失落、退缩……开始抱怨:怎么会有这样的家长?为什么一点都不理解我们?是坚持还是放弃?我开始在无尽的郁闷和矛盾中徘徊,同时,希望能在文学作品中找到些许心灵的慰藉。有一天,我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了这样一段对话:雨伞说:“你不能为别人挡风遮雨,谁会把你举到头上呢?”雨鞋说:“人家把全部的重量都托付给了你,你还计较什么泥里水里?”瞬间,我领悟到雨伞和雨鞋正是对家长和教师之间关系的最形象的诠释。于是,我不再觉得给小雨洗屁股是件失落的事,我坚持每天仔细地、认真地帮小雨换尿不湿、洗屁股,从中体验当“妈妈”的辛苦和幸福。我经常主动地、及时地跟小雨家长交流小雨的情况,坚持给小雨家长写邮件,谈自己对孩子教育问题的看法。渐渐地,小雨的家长肯倾听我的意见和建议了,也会主动与我交流一些问题。更令人欣慰的是,在我们班里三个教师以及小雨家长的.共同努力下,小雨的生活自理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不用穿尿不湿了,能自己解大小便了。小雨的家长充分肯定了我们的工作,对我们幼儿园也更有信心了。我也看到了自己的辛苦没有白费,自己的坚持是对的。

  这一路走来,让我更加坚定:当“风雨”来临的时候,我们不应该抱怨,不应该退缩,而是要坚定自己的信心,坚实地踏好每一步,坚持做好自己的工作,阳光一定会重现!

  轻轻地,我唱起:“阳光总在风雨后,请相信有彩虹……”

《雨后》教学反思3

  《雨后》是著名作家冰心的诗作,全诗以浅近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幅雨后孩童戏水的嬉闹情景,勾画出孩童活泼、俏皮的形象,极具童趣。根据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就是:识字写字和朗读。这两个是根基,一定要抓牢。

  先谈朗读方面的:

  一、在教学中,首先我从学生生活入手,结合他们自己的生活体验,让他们通过朗读感受童年生活的幸福快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由于年龄特点,很多孩子都喜欢玩水踩水,那快乐的感觉长留心中。所以在教学中,我就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进入课文所描绘的玩水踩水的情境中去,在入情入境的感悟中享受兄妹俩踩水时的兴奋和快乐,与之产生共鸣。(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古诗题目)

  我经常这样问学生:“如果是你,你会怎么想?怎么做?”而且理解这首诗的难点在于体会兄妹俩行动与心理活动的矛盾。这方面的心理如何让学生揣摩得到,我觉得关键在于我采取了恰当的突破方法。我的'方法就是:唤起儿童的亲身感受,并以自身儿时的体验来印证,化难为易。如:在读“糟糕——糟糕”时,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通过谈体验和表演的方法,体会了小哥哥当时嘴里说糟糕,心里却是兴奋和骄傲的心情,所以能读准语气。这样看来,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来理解词语,理解课文内容确实是一个十分科学的方法。”

  二、在教学中,老师在课堂上要多提供机会让学生说,让他们自己去感悟体会,老师只需做画龙点睛般地提示。《语文课程标准》最鲜明的特点就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整个教学环节,我都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都呵护学生的个性,都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我采用想象说话、表演动作、作诗、选自己喜欢的句子来读并谈感想等学生喜欢的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尽情地说,任由想象驰骋,个性得到张扬。

  三、注重朗读指导,有益于学生语感的培养。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应以读为主线,以读代讲、以读促讲,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课文内容,体验情感。在教学中,学生的读书活动贯穿课的始终,我通过形式多样的读,并在读后给予鼓励性评价,既有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又有学生对学生、对老师的评价,让学生获得实实在在的审美体验。并且还通过让学生进行角色体验,进行朗读感悟。如:在第一小节中,指导学生体会广场上的小朋友无比开心的心情,我引导:让我们和书中小朋友一起像“赤脚神仙”一样,开开心心地读第一小节吧!

  “想象比知识更重要。”这是爱因斯坦的名言。“努力挖掘课程资源,合理利用课程资源”这是“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的。那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学着用诗的语言来表达,既为学生的创作插上了翅膀,又为学生享受快乐语文、快乐生活创设了情境,个性得到了张扬。

  最后谈谈识字写字方面的:

  识字写字依然值得重视,写字教学中,突出认识两个新偏旁的重点,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自己掌握识字的方法,继续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雨后》教学反思4

  感冒了,嗓子又很疼。今天的心情不知为什么,非常不好!上课时,我尽量不让学生看出来,但眉宇间的心事还是很重。讲话的语调也有点下降,不象平时的声调都是上扬的。孩子们也有所察觉,课堂上的气氛优点抑郁。我为了不让孩子受我的影响,尽量展开笑颜,声音轻柔得如此温柔却是很少有的,表扬依旧灿烂,特别是姜杨敏,现在上课时的表现是越来越棒了,频频举手发言,而且都能切中重点,这对本来就很聪明的他来说并不难。我的语调虽然很温柔但却没有激情。不过还行,没有太大的影响到孩子的心情。

  窗外是阴雨绵绵,如细丝、如绒毛般的春雨,更把空间塞得像要封闭了起来似的,看不到远处,心里就更沉重了。

  课始我看着窗外的雨,柔柔地问孩子:你们喜欢下雨吗?要说实话!

  生:我喜欢下雨,因为,一下雨,雨里就有很多花伞,很美丽,很好看!

  生:我喜欢下雨,因为下完雨后,有时能看到彩虹!

  师:好可爱的孩子,就因为想看花伞,想看彩虹,就喜欢上了下雨!

  生:我喜欢下雨,因为,一下雨小狗就不乱叫了。那就不会再吵醒我的小妹妹睡觉了。

  生:我不喜欢下雨,因为下雨了,地上就有烂泥,会那我们的鞋子弄脏,走路也不方便。

  生:我也不喜欢下雨,因为,一下雨,爸爸去批货,车子就容易打滑,就容易有危险。

  生:我不喜欢下雨,因为下雨天,早晨爸爸妈妈上班,和我上学都得穿雨披,很麻烦,而且爸爸妈妈骑车,看不清路,容易摔跤,所以我讨厌下雨!

  师:你们真是太可爱了,老师都被你们感动了。能关心他人,心里能想着别人,老师为你们高兴,也为你们骄傲!你们真是个有心人,能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来关心家人,真是个好孩子!

  师:你们有的人不喜欢,因为有时下雨天会给我们的生活造成不便。可是有一群小朋友,他们却不管那么多。请你们看图(老师出示挂图)。看看图上画着什么?

  生:两个小朋友在玩水。

  生:有两个小朋友在踩水!

  师:你能说得再具体一些吗?

  生:哥哥和妹妹两个人,在水中踩水

  生:哥哥和妹妹两个人,在快乐的踩水!

  师:你观察得很仔细!注意到兄妹两人的'表情了。

  生:哥哥和妹妹两个人,在水中踩着水玩,可高兴了。

  生:他们两个人,在水塘中快乐地玩耍,身上的衣服都脏了,也不管!

  师:呵呵,越来越细心了!真好!我听你们都说到他们很开心,很快乐,你从那里可那出来的呢?

  生:从他们的脸上,他们在开心地笑!

  师:是的。那好请同学们把书打开,自由地朗读课文,(因课前孩子们都预习了课文,已经读N遍了)你能从课文中也找出他们踩水时,很高兴的句子来吗?

  学生自由读课文。然后回答问题。

  学生找得很不错,基本上都能够找出来!

  然后学习生字再熟读课文!

  自由读课文,自由读喜欢的段落,然后展示自己的朗读。

  上到后来,我也忘记了自己的不愉快,完全融入到孩子们的世界里了。因为今天早上刚好下雨,我就又一次充分地利用了这一资源。对于下雨,孩子们有自己的喜好,说真话,说实话,孩子们道出了心声。我并不强迫孩子们一定要喜欢下雨,但只要能感受到课文中孩子的心情,能一起快乐地享受雨给孩子们带来的欢乐!天冷的时候,雨经常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不便,淋湿了而又寒冷,这种感觉谁也不喜欢。其实,到天气热的时候,孩子们自然而然地就喜欢上了雨。我们经常看到,孩子们不管雨有多大,在雨中嬉戏,玩耍,是那么地开心,那么地自由自在。尽管大人常常把他们从雨中拉回来,不准再到雨里去。可他们才不管呢,一不留神,孩子们又在雨里疯耍了。即使衣服湿了,脏了,又有什么要紧,丝毫没有降低他们嬉戏的热情和激动的心情!

  更没有想到的是,雨能让孩子的心思变得如此细腻。他们想到了在雨中批货的父母,在雨中骑车上班的爸爸妈妈,担心他们的行路安全;还有因为下雨而停止狂吼的小狗和熟睡的小妹妹,这些孩子是那么的小,那么的可爱,没有想到他们有着这样一颗善解人意的心。爱已经在她们的心里扎了根,开了花,那花开的声音是如此的美妙,动听!那又何愁他们体会不到,课文里那可爱的兄妹在水中戏耍的快乐呢!更何况孩子们还都有此经历,在水中玩耍的情景,可能一时会忘记,但那种愉悦的欢快的体验又怎会忘得了呢!

  格物之功只能在身心做,老师应当创设人化情境,让学生亲历亲受,自感自悟,静思揣摩,使语言在心中彻底内化。李吉林的生活展示情境、实物演示情境、图画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扮演体会情境,不就是让学生身心感受语言吗!在处于愉悦的中孩子们,这种愉悦的心境能较快的在心灵深处转化成动力,轻松地学习知识。只有让学生的身心体验情景,感受语言,才有可能在自我建构的过程中,语言信息进行重组,然后吸收内化!

《雨后》教学反思5

  今天语文课学习《雨后》一课,课堂气氛很是活跃,学生们都被课文中有趣的情节吸引着,我感觉特别顺利。可就在快下课时,我看到T同学站了起来,趴在桌上不停地扭动着身子。我以为他在学文中顽皮的小哥哥,便看着他,示意他坐下。可是他视若无睹,依旧扭着身体。我走到他身边,轻轻地让他坐好。他还是对我不理不睬。这孩子,性格特别怪癖,从一年级到现在,就从来没有主动和老师说过话,你问他话,总要等好久才能听到他细若蚊蝇的回答。现在看着他又无视于我的存在,我的火一下子窜了上来。正想批评他,却遇到了他怯怯的`眼神。怎么回事?我强压住火气,问他是不是要小便,他摇摇头。再问是不是要大便,他还是摇头。那到底是怎么了?这可把我给急坏了,忙问他是怎么回事?他还是夹着腿,两眼盯着我,就是不出声。我可真是有火发不出来。还好旁边的同学提示:是不是没有卫生纸?他才用眼神告诉我答案。噢,天哪,我这才舒了口气,请其他同学给他纸后马上让他去厕所。

  总算把事情给解决了!但我却为了努力地猜测这孩子的想法费尽心思。回想平时,为了能够和这个孩子拉近距离,我常常会抽空和他谈心(说是谈心,往往是我在唱独角戏,他只是负责点头或摇头,心情特好时才勉强说两个字。)有时上课为了鼓励他起来发言,常常要用好多时间。现在他和我算是比较亲近,会对我笑了,放学时也和我说再见了,但他还是不愿多说一句话。有时,我真的很郁闷。就像今天这件事,如果发生在课堂讨论激烈时,那其他学生的兴趣、整堂课的气氛定会受到影响。我是不是就可以不管他了呢?答案肯定是不可以,我不能对他视若无睹。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孩子感到孤独,感到对他的痛苦和欢乐无人作出反应,这是教师的道德所不容的。”我深深知道,作为老师要了解自己所教的孩子,要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即使前面的困难再大,我也会在所不辞。

《雨后》教学反思6

  这是一首非常优美生动的诗歌,共两句话。第一句写雨停了,雨后蘑菇、木耳、红果、葡萄的样子;第二句写雨后的森林色彩美,森林是宝库。课文洋溢着童趣,有利于激发学生想象,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感受雨后大自然的美。本课的学习目标是:1.认识伞、红等八个生字,学会木、开等五个生字,培养主动识字习惯。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语言。4.感受大自然的可爱,从而树立保护大自然的意识。教学的重、难点是:1.朗读课文,了解雨后森林的样子。2.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感受大自然的可爱。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是人生的一部分,因此我们应该让阅读变得快乐,成为一种享受,享受阅读应成为语文教学的至高境界和至上追求。《雨后的森林》全文只有30多个字,没有更多的故事情节,只有在字里行间蕴藏着浓浓的环保意识。老师要善于用直觉领悟和心理体验的艺术方式,带领学生进入境界,这样才能激起他们去欣赏,去体验文章中的无穷内涵。

  我发觉自己在备一年级的课的时候,对孩子的情况和他们的心理状况了解的不够清楚,还是像高年级那样做剔骨剖肉的分析,没有抓住课文要旨,以多种形式让学生逐渐仔细领悟,向学生渗透的是应该爱护树木,保护植物。虽然我已经改变了语言风格,表情也是微笑的,和蔼可亲的,但是,在内心却没有和这些小娃娃贴近。所以,整节课分析太多,既不符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又没有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而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文学作品借以形象说话。阅读者生活体验、学识水平、兴趣爱好、性格品质等的不同,对作品的理解也会不同。这就是所谓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就决定了解读、体验和阐解作品的意义带有很大程度的不确定性,这就是文学的精彩之处,也是文学的诱人之处,硬性的统一见解是不符合阅读的规律的。教师既不能以参考书对作品的主题的阐析,对人物的解读,对结构运思的评判作为评价学生对作品的理解程度的惟一尺度,也不能过分引导、漠视了学生在阅读思维上的差异,忽略作品所蕴含的丰富内涵。据各自的生活体验,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读,对作品的认识更全面、细致和深刻。阅读中个体的差异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碰撞、砥砺,是阅读中自由精神的闪烁。惟此才能领略文学作品的多姿多彩,进而享受到阅读的乐趣。

  为此,我在教学中安排了几个说话训练,森林里还有什么?森林里的东西有什么用?前一个问题学生说得很好,后一个问题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跟不上,所以学生根本答不出来。

  在这节课中,我试图用漂亮的图片,动听的音乐,让学生充分体验世界的美丽,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在轻松的气氛中获得一定的学习方法,从而使学生乐学、会学。但课上完了,结果却不令人满意。

  当前教育倡导以读代讲,读中感悟,朗读是教师教语文,学生学语文的一个重要方法,它不仅促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能发展语言、陶冶情操,这恰恰是我没有做好的。如果再上一次,我应该组织学生游戏、阅读,学生或读、或划、或思、或问、或议。由于是一年级,重在识字,识字与阅读的相结合。我以读为主线,以读代讲,读中感悟,学生读的形式多,读的时间长,对文章的主旨也就领悟透了。一节简单的课,可能会把环保教育讲得空洞;而当把全部的真情和挚爱融入到作品的意象之中,这种阅读就成了一种艺术的熏染。这也是阅读教学的真正魅力。

  我遇到的第三个问题是: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对语文教材的理解各异,主体性的体现就是要把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放手给他们自己研究,可以小组讨论,可以全班讨论,遇到分歧也可以让他们争论。但在这样的交流中,教师并不是听众,也不应该是裁判,不应该怕说话,在是整个课堂掌舵的'船长。要适时引导学生对语文文字的追究,引导、启发学生互相取长补短,增进对文本的理解,这也是锻炼学生能力、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渠道。引导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立足对学生智力的开发。

  太多的时候,我们忘记了学生的生活、学习,学生已有的知识,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建立在教师内心的标尺上。忘了学生究竟知道了什么?忘了学生究竟需要什么?作为一名教师,常常将自己的喜好,一厢情愿地硬塞给学生,将自己对教材分析的所得按照自己的思路,采用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种方法一步步引生入瓮,不许学生越雷池半步。在这里,我就是没有考虑到学生的生活体验与知识经验,超出了学生的接受范围,所以也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自己在教学中遇到问题也没有好好去解决,草草了事。同时从另一个方面也可以看出,我们班的小朋友课外知识掌握得太少太少了,以后迫切需要在完成课本知识传授的同时,注重学生的课外阅读。每一件事,多多少少会给人带来遗憾,有了遗憾,才会迈出进步的步伐。

《雨后》教学反思7

  《雨后》教学反思澄江小学:林建《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而低段的阅读教学则是“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雨后》这首儿童诗是著名作家冰心所作,全诗以浅近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幅雨后孩童戏水的嬉闹情景,勾画出孩童活泼、俏皮的形象,极具童趣。根据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我以识字、写字和朗读训练作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下面就本节课的教学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激发兴趣,活跃思维。

  开课时,我通过雨后的画面配以词语的提示,让孩子们打开思维和想象的大门,激发起学习兴趣。当有孩子说到诗歌内容时,我就顺势引导,这样既为学生享受快乐语文、快乐生活创设了情境,又张扬了个性,还对诗歌内容有了一个初步了解。

  二、自主合作,学习生字。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整个教学环节,我都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由于二年级上册的孩子,虽然有一定的自主识字能力,但对于较难读写的字掌握还是有困难。因此,我采用自主学习、小组交流和集体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学习生字词。这样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锻炼了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自主学习的能力,又让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掌握识字方法,学会难读难写的字,达到学习目标。

  三、注重朗读,培养语感。

  低年级阅读教学重在培养阅读兴趣和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在教学中,我以读为主线,采用不同形式的读法,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课文内容,体验情感。

  比如:小朋友自己找对手比赛读诗歌,更好地激起乐读的情绪,让孩子们的情感体验更能得到共鸣。这样既提升了朗读能力,又增强了语感了。同时,通过老师和其他同学鼓励性的评价,让孩子们获得实实在在的审美体验,增强了自信心。

《雨后》教学反思8

  《春笋》中春笋破土而出的场景学生没有见过,借助多媒体,学生能将生动的画面与“雨后春笋”一词联系起来,他们能将第一自然段的句子读懂,抓住“冲破”“掀翻”“冒”等关键词语用自己的朗读赞美春笋不怕困难,顽强向上的生命力。我让学生用自己的表演加深理解。学生扮作春笋,演一演出土时的'动作,借此也能理解动词的含义,想象出土后的情境,进行说一说的练习。学生非常乐意,他们能围绕“这儿真美呀……”展开说话。在学生进行说的练习时,教师适当地引导,在语言的通顺连贯方面,用词语的准确性进行点拨指正。

  结合课后的习题“一节一节又一节”进行拓展,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在老师的引导下,能说出许多类似的词,如秋天的落叶一片一片又一片。河里的鱼儿真多呀,一条一条又一条。学生投入学习,自然学得扎实。在解决背诵环节时,我先让学生理解句子意思,思考句子与句子间的联系。如课文第一自然段的第二句话,春笋破土而出,它的一系列动作不能颠倒,先“冲破”再“掀翻”最后“冒”出来。第二自然段中“在阳光中笑,在春雨里长”,我帮助学生理解“雨后春笋”一词,学生就知道在春雨里长,而不是“笑”。在这些字词的理解方面,学生能深入,能把握用词要准确,在背诵时能熟练,准确并能有感情地背诵了。

《雨后》教学反思9

  《雨后》一文,是一篇反映孩童生活,富有童趣的诗歌。诗中运用极其细腻笔触,描绘了一对兄妹雨后踩水嬉戏的有趣情景,准确而又传神地刻画了兄妹俩不同的个性特点及喜雨爱水的心理特征。全诗语言欢快流畅,富有节奏韵律,读来琅琅上口,是一篇优美的儿童诗,适合低年级学生学习。

  要培养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重视学生阅读感受和体验。归根到底就是要突出学生阅读行为的自主性,重在感受体验、整体把握,让学生对诗歌中所描写的景物、人物形象留下深刻印象。特别是对诗歌的朗读更要让学生采用不同形式反复朗读,获得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一、初读诗歌,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

  本课充满童趣, 在教学中,首先我从学生生活入手,结合他们自己的生活体验,让他们通过朗读感受童年生活的幸福快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由于年龄特点,很多孩子都喜欢玩水踩水,那快乐的.感觉长留心中。

  所以在教学中,我就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进入课文所描绘的玩水踩水的情境中去,在入情入境的感悟中享受兄妹俩踩水时的兴奋和快乐,与之产生共鸣。特别是文中的二、三节中,哥哥虽然在玩水的过程中摔了一跤,仍然“欢喜、兴奋、骄傲”。

  为什么滑了一跤却反而“兴奋和骄傲”,这是儿童一种特有的心理,贴近儿童的生活。因此,学生们读了更会感受到身心的愉悦和满足!

  二、读中感悟,激发学生的情感。

  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应以读为主线,以读代讲、以读促讲,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课文内容,体验情感。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反复朗读,在读中感悟兄妹俩在踩水时的兴奋与欢乐,并从读中揣摩两人的心理,感悟哥哥的担心、欢喜、兴奋和骄傲,以及妹妹的既胆小、又想玩水的矛盾心理。

  于是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在课文中找“快乐”。“看看从哪里读出小哥哥玩水的快乐呢?”我欣喜地发现学生找得很准确,不仅找出了相关语句,在读的过程中还抓住了小哥哥的动作“使劲地踩”、“喊”、“滑”进行了表演读。学生在读“妹,小心,滑!” 不仅喊出了样子,还做了个差点滑倒的动作。

  我不禁会心地笑了!从他们声情并茂,充满童趣地表演中,我知道孩子们是真正走入课文中那热闹的雨后广场中了。

《雨后》教学反思10

  《雨后春笋》是中国著名的漫画家张乐平先生的作品。主人公是三毛,共有六幅图,每幅图对应一个成语。

  这组漫画,画面简洁清晰,富有动感,具有情趣,易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幽默情感,丰富其想象力,使其感悟生活中许多事物都在变化,都在发展。教学中指导学生图文结合识字,了解成语的意思。指导学生丰富想象,拓宽视野,在潜移默化中吸收优秀文化营养。

  教学中教者关注表达,采取>范文导航,学生练笔的形式,让成语在合适的语境里安家落户。识字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阅读和表达,在表达的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让词语教学真正落到实处。此外,课上重点强调的是板块主题是《幽默》,呈现的是2组漫画,那么在尝试描述图意的时候也尽量做到幽默。幽默的'图画应该配幽默的语言,这样才更有意思。

  教学中不盲目拔高,鼓励学生动笔,可以自选形式。能写多少写多少,用一个成语也行,多多益善。学生减轻了负担,压力小了,灵感的火花就出现了。同时不拘泥于本课图画的表达,学生如果想选择这些词语描述生活中的某个场景也是可以的。

《雨后》教学反思11

  教学理念:

  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充分激发想像和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重视朗读指导、以朗读为主,在读中成诵,在读中受到美的教育。

  教学目标:

  1.认识“伞、红”等八个生字,学会“木、开”等五个生字,培养自主识字的习惯。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丈。

  3.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语言。

  4.充分激发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创造能力。

  5.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可爱,从而树立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重点难点:

  1.朗读课文,了解雨后森林的样子。

  2.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感受大自然的可爱

  教具准备:

  根据课文内容制作的课件、生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激发兴趣。

  (课件出示“大树爷爷”:小明友们,你们好,今天,我想送一件礼物给小朋友们看看,你们猜猜是什么?)

  师:大树爷爷拍了一些照片,想请小朋友们欣赏呢!哦,这是什么?(课件出示森林图片),引出课题。读题。

  大树爷爷告诉我们,它已经把图片印在我们的课本上了,大家快来找一找

  二、初读课文、认生字词。

  1.提出要求,轻声自读课文,把每个字音读准确,遇到不认识的字请拼音宝宝帮忙。

  学生读课文。

  2.有没有不识的字宝宝呢?(课件出示字宝宝,:小朋友们,你们愿意和我朋友吗?)它可要下去看看,它给谁带采了惊喜。(把卡片分发给学生。播放《找朋友》歌曲)

  3.(课件出示字宝宝:谁是我的好朋友,把我介绍给大家好吗?)

  学习“伞、红、果、叶、图、画、祖、国、木、开、水、耳、雨”等字。

  (请手执生字卡的小朋友到台前来介绍:我的朋友是……)

  教师将生字逐一贴到黑板上。

  引:调皮的生字宝宝一个一个地跳到黑板上来了。它们站在一块,想考考大家,能不能认出它们。

  随机指读生字。

  男女同学轮流读。

  全班齐读。

  4.课件出示两个字宝宝。(小朋友,你们愿不愿意和我们交朋友?)

  学习“小伞、红果、绿叶、图画、祖国、木耳、下雨、撑开、水珠”等词读词(带拼音)

  去掉拼音读词。

  齐读。

  开火车读。

  (你们的火车开得可真快,把字宝宝全给拽跑了,它们躲到哪去了。原来它们全都跑到课文里去了。)课件出示带课丈的图片。

  三、细读课丈,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请大家自由读课文,大声读、轻声读都行、喜欢的句子,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然后同桌之间互相读。)

  2.个别读,其他同学边听边看边想,雨后的森林里有什么漂亮的景色?

  四、导读课文,读中感悟。

  “雨停了,雨停了”(从天上的彩虹和太阳引入,读出兴奋的.浯气。第二句语调应比第一句高。)指导读“雨停了”这两句。

  3.指导朗读中间四句话。

  (根据学生的描述川页序,课件出示蘑菇、木耳、红果、葡萄的特写图,相机板书与贴图)

  让学生根据“撑开、挂满、枕着、滴着”这四个词一边读一边想像表演。

  大森林向我们展示了这么美的画面,不过,老师觉得,你们能把森林读得更美。愿不愿意把这四句美美地读一遍。(课件重新出现带有四句话的画面。)

  全班齐读。

  4.理解课丈的最后两句。

  朗读最后两句话。讨论:为什么说森林是彩色的图画,是祖国的宝库?

  相机板书

  宝库里还会有哪些珍贵的东西呢?

  森林那么美,那么可爱,我们应该怎样读?谁能把森林的美和可爱读出来?(强调读出“彩色及宝库”二词)

  5.朗读全文。(课件回到首页)你们愿意把整首诗朗读表演给大树爷爷欣赏欣赏吗?

  五、拓展延伸,想像积累。

  引:大树爷爷看得可开心了,他还邀请了森林宝库中的一些宝贝们来呢?瞧;

  (课件出示小鸟,小鹿、小野花、小猴)大树爷爷想请小朋友们都来当当小诗人,为这首诗歌补写上几句,你们愿意吗?)(课件出现空行诗句)

  生看图编诗句。(师引导学生从拟人化方面编)

  布置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像编出图外的诗句。

  弹性预设

  把握生成

  ——《雨后的森林》教后反思

  张琼秀

  1.引言

  “教与学”的关系非常复杂。每一堂课上,每一个教师所追求的都应是“教大于学”,但往往在实际的教学中,因为没有很好地地把握到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所以出现了“教等于学”、“教大于学”的情况。师生、生生的交往互动受限,师生的共同发展受到阻碍。

  2.问题的提出

  上完一堂课后,心中存了不少尴尬。匆匆忙忙的一堂课,暴露了本人在教学实际中,对学生的学况掌握情况等多方面缺乏及时应对预案的问题。对于教学流程的设计,教学情境及导语的设置,课件、教具的准备,教者颇费了一番心思,却由于疏忽没有给任教班级的老师学生一个较好的心理准备,加之多媒体设置问题。致使学生在懵懵懂懂而又松懈等待的状态下进入学习,课堂效果不大理想。

  而后,在生成的实际中,教者又发现,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到阅读课文,这是他们从汉语拼音到阅读课转换的第一篇,由于缺乏必要的预习、字词方面掌握不大熟练。阅读、朗读的一些最起码的要求没有达到,很大程度地影响了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在点拨朗读方面中颇费了一番口舌,也就有了“多讲”之嫌。在课堂中的度把握得也不够,想放开让学生在同桌中、小组中去读,或让他们自读自悟,但上课初始时他们同桌互读的状态就不容乐观,没有掌握好一定的读书方法,教者在担心阅读效果的前提下,于是便出现了“收得太紧”的现象。只受限于师生之间的交往互动,生生之间的交往互动不够。换言之,“预设”的弹性不够,生成的把握不到位。

  3.反思与讨论。

  教学前的设计是生成的一般指导,生成的情境,生成的结果要靠教师进行调控。它由诸多因素相互作用才能完成,特别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情感等因素的积极配合才能得以实现。它需要教师冷静地分析、灵活地运用。首先,要把握好生成的起点。它是最为基本的、前提性的条件,也就是学生的现有水平,这是生成的基点,也是生长点。备课,要充分地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了解学生的方方面面,整体发展情况。如果在课前就能对学生的阅读状况、阅读水平有一个较为清晰的了解,对教学的实际生成就有了一个充分的估计。针对学生读的状况就会有一个应对的措施。如自读、齐读、个别读、小组读、同桌互读等阅读方法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让学生在接触阅读课文的初始就能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在生成中就可以把这作为教学的一个目标来实现。

  无论是学生的学,还是教师的教,读文本是基础。学生因读而发现领悟;教师因读而认识把握。如果不让他们充分读书,他们在课堂上的语文学习只能是盲目和无的放矢的。如果没有学生的读书,或者没有充分地读书,那么,无论教师如何引导点拨对于学生来说都没有太大的效果,更谈不上师生互动。但对学生充分读书的度的把握,我们又不能不正视。这个度应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在阅读时间上要充分,“工欲善其事,必先得其器”。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阅读只能是浮光掠影。其次是读通读懂,能够挖掘出学生的生活积累和生活体验,从书中读进去又读出来。没有学生自己的感悟,过多的讲,即使是再精彩的演说也不能使学生进入状态。因此,教师应该放开手脚,让学生自己读自己悟,不应把自己的一些体会、感受强加于学生对课文的体验中。

  在预设缺乏弹性的课堂中,生成的动力不足。师生间、生生间的交往面不够大。一般情况下,它只限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往,并且是以教师和全班同学交往为主的单向交往,学生接受来自他人的信息和同时向他人发出信息量较少。特别是对低年级学生生来说,由于他们的年龄特点和知识面较窄、在交往中容易出现无法进八状态的情况。也就是只有师生之间的互动,而缺乏生生之间的互动。在预设中对这些生成性情况都应有一个充分的估计、及时进行调控,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互相交流,互相促进。

《雨后》教学反思12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阅读教学要注重朗读的训练,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对同一篇课文,或同一个人物,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感受。我在教学中,注重联系学生生活,唤起学生对快乐生活的回忆。并且努力创设民主、平等、宽容、和谐的教学氛围,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把自己当成小哥哥或小妹妹,入情入境,在读中感悟兄妹俩踩水时的兴奋与欢乐,感受小哥哥踩水的酣畅痛快,体悟小妹妹对小哥哥羡慕的心理和她活泼俏皮的形象。课文第三小节淋漓尽致地真实刻画了小哥哥的'矛盾心理,滑了一跤,弄了一身泥和水,回去一定会受到父母的责备,所以说:“糟糕——糟糕——”,但同时内心又感到兴奋和骄傲。我启发学生自己质疑解惑,积极思考“为什么小哥哥滑了一跤,把裤子弄脏了,还很兴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了不同的感情色彩。学生有了自身的情感体验,朗读得越来越投入,感情把握也越来越好,体会到了朗读的快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在课堂上,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固然重要,但教师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在这节课上,我欣喜地看到,课堂上要求朗读的孩子纷纷举起了小手,有一些甚至忘情地走上讲台主动为同伴们表演着,朗诵着。我实在不忍心打断他们的热情,因为此时,没有什么比学生们主动学习更让我激动的了。这一节课,我和我的学生都很快乐!

《雨后》教学反思13

  《雨后》是著名作家冰心写的一首清新、活泼的优美诗歌。诗歌从儿童独特的视角描写了雨后一对兄妹雨后踩水嬉戏的有趣情景,准确而传神地刻画出了兄妹俩不同的个性特点及喜雨爱水的儿童年心理特征。童心、童趣、童乐跃然纸上,让人不禁心神向往,羡慕之情油然而生。对于这样一篇课文,激起学生生活体验的共鸣,感受童年生活的天真快乐才是最重要的。

因此在教学这一课时,我的教学目标是带着学生回归童心,让课堂充满童趣。我没做过多的讲解,也不像以往的`课文一样,一段一段,一节一节的学,我怕把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经验强加给学生。《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对学生来说,第一要务便是与文本对话,即通过自主的读书实践,与课文的作者交流,从而内化课文的语文材料及其丰富内涵并学会阅读;本着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经历为背景,以学生的乐而乐,先播放一段雨的声音,让学生联系听到的声音,展开想象:你想到了什么?让声音唤起学生对快乐生活的回忆,让声音放飞想象的翅膀,也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美好的情境。接着让学生自由读文,我的要求是:自由读,读顺、读懂、读通、读出乐趣。然后我只抛出一问题:你喜欢读这篇课文吗?说说为什么?你最喜欢什么?有的孩子喜欢小哥哥使劲踩水的样子;有的孩子喜欢小妹妹天真可爱的样子;有的觉得小哥哥滑了一跤的样子很有趣,很可笑;有的孩子也希望自己跟小哥哥一样也摔痛快的一跤;还有的孩子谈了自己有趣的经历:一次去游泳,还没准备下水,被爸爸推下了水;小时候洗澡时,没站稳,在水盆里滑得四脚朝天……哈哈哈,教室里笑声不断,就连读书时也时不时传出几声偷笑声,从孩子们的脸上,你可以轻易地读到童心,读到童趣。

《雨后》教学反思14

  课文描述了春笋在美好的春天到来之际,破土而出,向上旺盛生长的情景,热情赞美了春笋不怕困难、顽强向上的生命力。

  在教授这一课时,我放手让孩子们在自读中感悟,反复接触文本语言,在字里行间去感受春笋的不怕困难、顽强生长的精神。

  我首先让孩子们自读文章,说说读懂了什么?

  第一个孩子站起来说到:“我明白了,春笋是从地里冒出来的。”我追问道:“你知道冒是什么意思吗?”他回答说:“就是长的意思。”我又问:“那你知道长和冒有什么区别吗?”孩子低下头想了想说:“对不起老师,我还没想好!”于是我将这个问题抛给孩子们,让他们小组合作交流后汇报结果,1分钟过后,小手就高高举起。我请一位小女生起来汇报,她说:“长就是一点一点长出来,冒就是一下子长出来。”我见机赶紧追问:“一点点长和一下子长,从速度上看有什么不同吗?”孩子们迫不及待地说:“速度不同,冒的速度快!”显而易见孩子们对“冒”这个字有了更准确的认识。

  接着又有孩子长起来交流到:“我读懂了,春笋起初是在土地里被春雷唤醒后,冲破泥土,掀翻石块才长出来。”我引导他:“如果你是小春笋,你会用什么部位冲破泥土,掀翻石块呢?”孩子答到:“当然是用头了。”“那你在冲破、掀翻时,头部会有什么感受吗?”只见孩子用手摸摸自己的头皱着眉头说:“肯定会特别疼的`。”我故意说到:“那我们还是不出去了就待在泥土里吧!”可爱的孩子急忙说:“不行不行!那样我就看不到外面的世界了,再疼我也要冲出去,我不怕!”我赶忙夸奖他身上有一种“春笋的精神”,我问大家什么是春笋的精神?孩子们你争我抢地回答到:“是不怕困难的精神”,“是坚强、努力的精神”,“是努力向上的精神”等等,一个比一个说得好。

  对于本课的指导朗读我采用情景再现法,孩子们兴趣颇浓,读出了春笋不怕困难,顽强向上的感受。

  我让孩子们高举双手,重重地击打桌面模仿春雷的声音,让孩子们感受春雷唤醒春笋的时刻,只听“咚”的一声,孩子们齐读:“一声春雷,唤醒了春笋。”极好地渲染了课堂气氛。接着,我点名几个孩子饰演小春笋,在被唤醒后一个个冒出来,提醒他们表演出努力冲破泥土,掀翻石块时所受的痛苦与不怕痛苦、顽强生长地精神,其他孩子们先看表演再入情入境地朗读,效果太棒了。

  在这节课上,孩子们在我的循循引导下,不仅积极踊跃发言,而且妙语连珠,更是在自主学习和小组交流中掌握了本课重点内容,朗读水平也有所提升。其实课堂就是这样,只有教师真正地走进学生,走进孩子们的思想,能从孩子们的出发点出发,能从孩子们的落脚点设置问题并循循诱导,我想这才是真正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结合。

《雨后》教学反思15

  《雨后》是一首富有童趣的小诗,作者是冰心。诗中运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对小兄妹雨后踩水的有趣情景,准确而又传神地刻画了兄妹俩不同的个性特点。初读诗歌,觉得这样的写作手法对于二年级的小朋友来说,是不是太深奥了点,诗中任务那矛盾的心理孩子们能真切体会吗?课上完了,才知道,这样的诗歌恰到好处!因为诗中的主人公是孩子,与学生能年龄相仿。这样的心情,这样的想法,他们不也曾有过!

  两节课的教学,有些许值得回忆的地方,记下以反思:

  一、课题引路,导入课堂

  课题是《雨后》,写的一场夏雨之后。初读课题后,我便问道:“从诗中哪些语句你看出这是一场雨之后呢?”“这又是怎样的一场雨呢?”两个问题的逐步抛出,引起了孩子浓厚的'兴趣,叽叽喳喳地将课文度开了。一会便找出“闪着金光”“一片海洋”等词语,并解释得相当美妙:“正是下了一场雨,树梢才会挂着雨滴。太阳出来了,照在上面,金光闪闪,多美呀!”“广场上成了一片海洋,说明雨下得很大呀,小雨过后,就只能出现小水塘了。”

  二、字词教学,紧扣中心

  文中的生词不多,像“赤脚”、“妹妹”、“兴奋”、“咬”学生都较好理解。重点在于“树梢”这个词的理解,读起来似乎又有点懂,但真正的理解很多小朋友还是云里雾里。课堂上,我在黑板上板画了一棵树,随即问道:“哪个小朋友来画画‘树梢’指的是哪儿?”一生走向黑板,用粉笔在树的主干与树枝的交叉处点画了一下,不少小朋友点头表示赞同。我不置可否,继续说道:“那小朋友拿出字典,用我们刚学的部首查字法查查梢的意思。”学生很快便找到了,指名一生读道:“是指条状物细的一头,指末端。”“那树梢呢?”我指了指黑板上的画,“这样画树梢对吗?”学生一下明白过来,很快地纠正的错误的画法。此刻,我再出示雨后树梢挂着雨滴,闪着金光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想象,水到渠成。

  “使劲踩”这个词不理解扎实了,孩子们就难以感受到诗中小男孩玩水的痛快。于是,指名一同学来演示一下这个动作。第一个女生踩得非常文静。我相机问道:“你们觉得这是怎样踩?”“轻轻地踩。”不少孩子抢着答道。再请一生,继续问道:“这是怎样得踩?”“稍微用点力地踩。”再请一生,这个小男孩可谓是使出了吃奶的劲儿,小脸涨得通红,用力地踩着地面。孩子们不约而同地说:“使劲踩,使劲踩。”巧的是,小家伙用力过猛,重心不稳,差点滑到。孩子们哈哈大笑,自然给课堂增添了不少乐趣。

  三、启发想象,描绘童心

  全诗视角独特,犹如一架摄像机,镜头先是对准了雨后的广场,而后逐渐拉近到广场上的孩子,最后聚焦在了一对戏水的兄妹身上。诗歌学完后,抓空白处提问:“镜头又开始转动了,转到另一些孩子身上,他们一样玩得很快乐!你也玩过水,在哪玩,怎么玩?现在镜头对准你,用语言来给我们描述一下吧!”孩子们开始了回忆,开始了想象,开始的幸福的语言之旅!

【《雨后》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雨后教学反思02-28

《雨后》教学反思01-26

《雨后的森林》教学反思04-11

《雨后》教学反思(精选15篇)03-09

雨后教学反思(15篇)03-09

雨后教学反思15篇03-09

《雨后》教学反思15篇03-04

《雨后》教学反思(15篇)03-04

《雨后》教学反思合集15篇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