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学反思> 数列教学反思

数列教学反思

时间:2023-03-02 15:27:09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数列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数列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数列教学反思15篇

数列教学反思1

  一、教学内容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具体情境为载体,学习生活中的数学。

  如在棋盘中用数对表示棋子的位置、从学生非常熟悉的五子棋对弈情境引入;利用座位这一真实的情境学习排和列;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拓展延伸,要求学生利用数对的相关知识解决,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教学理念,从而使学生体会到我们生活的周围存在着大量的`数学知识与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学活动的生成。

  二、有效设计教学进程,引导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

  本节课中,注重了向学生充分展现知识形成的过程,无论是通过将“小红坐在从左数第4列从前数第3行”简化成用数对来表示,还是把人物图简化成点子图再到方格图,都力图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数学思想的形成过程,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而且在这个充满探索和自主体验的过程中,使学生逐步学会数学的思想方法和如何用数学方法去解决问题,获得自我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创设了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活动形式多样有趣。

  课标中指出,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游戏的设置,向学生提供了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感受学习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了从玩中学的教学设想。

数列教学反思2

  对于高考班来说,现在的主要任务就是储备足够的知识和经验,迎接高考。而最近几年的高考题中,创新题多数都是数列部分的题目,所以,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就是复习《等差数列》的相关知识点,掌握高考常考题型,并能达到举一反三。

  这节课我是这样安排的:首先向同学们总结了近五年的高考题中数列部分的题目所占分值的平均分,意在引起同学们的重视,然后展示本节课的复习目标,()让同学们能够了解考试大纲的要求,第三让同学们总结本节的知识要点,并利用一定的时间记忆,主要是记忆公式,因为这部分的题目主要是选择适当的公式解决问题,第四是典型例题,我总结了三种例题,也是高考易考题型。

  根据本课学习目标,我把学生的自主探究与教师的适时引导有机结合,把知识点通过各种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使教学过程零而不散,教学活动多而不乱,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拓宽视野。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1.在课堂实施过程中,教学思路清晰、明确,学生对问题的`回答也比较踊跃,并能对问题的解法提出自己的不同观点,找出最简单、有效的解决方法。

  2.教学方式符合教学对象。复习课就是要以总结的方式对学过的知识加以巩固,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复习目标,很方便的了解了重难点,通过典型例题直观的了解考试要点。

  不足之处:

  1.时间安排欠合理。在让同学们背公式的过程中花费时间太长。课后反思,如果当初就把几个公式展示出来,让同学们背,然后通过教师考察或小组成员之间考察,可能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放”的力度不够。在分析典型例题时,总担心个别基础不好的同学不会,本来可以由学生阐述解题方法,也由我来说,所以学生的主动权给的不够多。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注意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搭建学生展示自己的平台,要充分相信学生的实力,合理安排教学时间。

  总之,认认真真准备一堂课,课后会有很多感触,及时整理自己教学上的得与失,如果每一节课都这样精心准备,每一节课后都认真反思,确实对自己今后的教学很多的启示。别饿坏了那匹马教学反思标志设计教学反思辨别方向教学反思

数列教学反思3

  新课程理念倡导的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必须“以学生的学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即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应当是人的发展的“学程”设计,而不单纯以学科为中心的“教程”的设计。

  一、教学目标的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意图:

  1。进一步促进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改善

  这是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第一课时,是实践二期课改中研究型学习问题的很好材料,可以落实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提倡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强调本质,注意适度形式化”的理念,教与学的重心不只是获取知识,而是转到学会思考、学会学习上,教师注意培养学生以研究的态度和方式去认真观察、分析数学现象,提出新的问题,发现事物的内在规律,引导学生自觉探索,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落实二期课改中的三维目标,强调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这三维目标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在二期课改中的具体体现,本节课是数学公式教学课,所以强调学生对认知过程的经历和体验,重视对实际问题的理解和应用推广,强调学生对探究过程和方法的掌握,探究过程包括发现和提出问题,通过观察、抽象、概括、类比、归纳等探究方法进行实践。

  在此基础上,根据本班学生是区重点学校学生,学习勤恳,平时好提问,敢于交流与表达自己想法,故本节课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l)、通过历史典故引出等比数列求和问题,并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自主探索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求法。

  (2)、经历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了解推导公式所用的方法,掌握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并能进行简单应用。

  二、教材的分析和反思:

  本节课是《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第一课时,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数列的基本概念、等差与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及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对于本节课所需的知识点和探究方法都有了一定的储备,新教材内容是给出了情景问题:印度国王奖赏国际象棋发明者的故事,通过求棋盘上的麦粒总数这个问题的解决,体会由多到少的错位相减法的数学思想,并将其类比推广到一般的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的求法,最后通过一些例题帮助学生巩固与掌

数列教学反思4

  这节课是高中数学必修5第二章数列的重要的内容之一,是在学习了等差、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的基础上,对一些非等差、等比数列的求和进行探讨。这节课总体上感觉备课比较充分,各个环节相衔接,能够形成一节完整就为系统的课。本节课教学过程分为导入新课、知识回顾、例题讲解、变式训练、课堂小结、布置作业。本节课总体上讲对于内容的把握基本到位,对学生的定位准确,教学过程中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以学生为主体。

  1.亮点之处:

  (1)学生创新解答在例1求的值问题的解决上学生观察式子相邻两项之间都是平方差的形式,利用平方差公式,最后转化成一个等差数列。但是学生出现了两种做法。一种是转化成199+195+191+…+7+3,这样转化是学生最容易想到的。另一种是转化成了100+99+98+…+2+1,这两种方法都是值得肯定的,特别是第二种转化方法让整个课堂变得活跃起来。在接下来的练习中,教师的设想是学生能够想到将相邻两项合并成一项结果是1,这样很容易就能得到结果。但是学生并没有在我设想的思路上走,而是给出了一个特别的回答,他的回答是:我是这样认为的,如果这个数列是6项的话,那么第5项是-5,第6项是6,用-1+2=1,1+(-3)=-2,-2+4=2,2+(-5)=-3,-3+6=3,因此得到前6项的和就等于项数的一半。这个数列是100项,那就等于50。S200 就等于100,所以S201 就等于-101。他的回答博得大家的一致赞同。他使用的方法通过找规律提出猜想,实际上就是使用了数学思想方法中一个很重要的方法——递推法。

  (2)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要甘当学生的绿叶由于数学的抽象、思维严谨等特点,学生往往对于一些较为复杂或者变化多样的题目容易望而生畏,出现懒得动脑思考、动笔去做的现象。教师也常因为时间的限制不可能给学生过多的时间去做“无用功”。在本节课上我放手让学生去思考,让学生去摸索。不怕学生出错,就是让学生能够在摸索中增强思维能力、解题技能和计算经验。在这两个例题教学过程中我体会到了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这也说明了给学生以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学生的`回答是不会让老师感到失望了,而是充满了惊喜。

  (3)从容面对课堂中的偶发事件在教学设计中我就曾预设到学生会从两个角度来考虑,一种是得到50个1,另一种就是将奇数和偶数分别合并。若是第二种就可以很自然就引出另一种求和方法——分组求和法。但是学生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这种做法在我预想之外,当时我面带微笑鼓励他说下去,对他的陈述及时做出肯定和鼓励,同时我的脑子在快速的反应怎样总结他的解法,等他陈述完了,我首先是对他的做法给予了肯定,并且引导学生发现n个正偶数的和n个正奇数的和只差恰好就等于项数n。尽管能从容不慌地面对了偶发事件,但是还是略为显得处理的粗糙了一点,对他的表述没有概括到位。

  2.不足之处

  本节课从教学设计到教学实践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在讲完课之后静心思考,对本节课做了系统的回顾、梳理,我在以下方面存在不足:

  1.教学时间没有把握好在知识准备环节,本来以为学生能很顺利地完成公式的复习,但是没有考虑了学生受现场的影响,没有做及时的反应。我只好在将这些公式板书出来,浪费了一些时间。但是从后来的结果上看将公式板书出来也是有一定好处的。例1和练习1给学生的思考的时间较多,对于这样较容易上手的题目应该快速解决的。例2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所在,应该留有2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解决,但是由于时间没有把握好,这部分用了只有15分不到。

  2.处理偶发事件的应变能力不足虽然表现得从容不慌,但是从教学效果上看处理偶发事件的应变能力明显不足。这点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摸索和积累。

  3.师生互动仍需加强。在教学过程中我接连提问了几个同学,他们的回答都是一样、差不多的。实际上他们并没有认真去思考。我因为时间的关系没有继续鼓励调动下去,而是转为教师讲解。这样的处理不是很恰当,我应该鼓励一下学生,让有思路的同学能够主动积极的回答的出来。

数列教学反思5

  这节课是高中数学必修5第二章数列的重要的内容之一,是在学习了等差、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的基础上,对一些非等差、等比数列的求和进行探讨。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

  (一)对课前备课的反思

  教学反思不仅仅只是针对课堂教学实际的反思,也应该包括对备课、教案进行反思。在备课过程中,教学设计前后共修改了4次,最后形成完整的一节课的设计。为什么反复修改了4次之多,其中有几个很关键的地方值得一提。

  首先,是备学生。我所教的是文科普通班,入班前的数学平均分仅为44分,在第一次测验中平均分还不到60分,学生的基础知识薄弱,基本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欠缺、对于数学的悟性和理解能力都有待提高。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上就考虑到了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

  其次,课程内容的选择。内容是数列的求和是现阶段学习数列部分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在高考题中经常出现。等到高三复习时再讲还是在高一阶段就慢慢渗透给学生还是值得商榷的。我认为高中数学的学习应该是螺旋上升的,而不是直线型。在高一阶段学生能够掌握的知识是要渗透给学生,学生经历过的,形成一定的经验,到了高三复习阶段就能唤醒这些经验和记忆。关于数列的求和的方法有很多,常见的如倒序相加法、并项法、拆项法、分组求和法、裂项相消法、错位相减法等。在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并项法和分组求和法,其目的是让学生先有一个经验,就是能够认识到一些非等差、等比数列都能转化为等差、等比数列后再分别求和。这样对后继学习裂项相消法、错位相减法做一些铺垫。

  第三,教学呈现方式的定位。这是很关键的环节,直接影响到本节课的成败。本节课设计上一个难点就是如何设计例题。不能求全而脱离学生实际,也不能一味搞成题海战术,因此结合本班学生的特点,选择设计的题目在难度和容量上较为侧重基础,以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灵活应用,思维得到提高。

  (二)对课中教学的反思

  这节课总体上感觉备课比较充分,各个环节相衔接,能够形成一节完整就为系统的课。本节课教学过程分为导入新课、知识回顾、例题讲解、变式训练、课堂小结、布置作业。本节课总体上讲对于内容的把握基本到位,对学生的定位准确,教学过程中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以学生为主体。

  亮点之处:

  学生创新解答

  在例1求100?99?98?97?96?95??4?3?2?1的值问题的解决上学生观察式子相邻两项之间都是平方差的形式,利用平方差公式,最后转化成一个等差数列。但是学生出现了两种做法。一种是转化成199+195+191+?+7+3,这样转化是学生最容易想到的。另一种是转化成了100+99+98+?+2+1,这两种方法都是值得肯定的,特别是第二种转化方法让整个课堂变得活跃起来。

  在接下来的练习中,教师的设想是学生能够想到将相邻两项合并成一项结果是1,这样很容易就能得到结果。但是高元顺同学并没有在我设想的思路上走,而是给出了一个特别的回答,他的回答是:我是这样认为的,如果这个数列是6项的话,那么第5项是-5,第6项是6,用-1+2=1,1+(-3)=-2,-2+4=2,2+(-5)=-3,-3+6=3,因此得到前6项的和就等于项数的一半。这个数列是100项,那就等于50。S200 就等于100,所以S201 就等于-101。

  他的回答博得听课的老师的一致赞同。他使用的方法通过找规律提出猜想,实际上就是使用了数学思想方法中一个很重要的方法——递推法。

  (2)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要甘当学生的绿叶

  由于数学的抽象、思维严谨等特点,学生往往对于一些较为复杂或者变化多样的题目容易望而生畏,出现懒得动脑思考、动笔去做的现象。教师也常因为时间的限制不可能给学生过多的时间去做“无用功”。在本节课上我放手让学生去思考,让学生去摸索。不怕学生出错,就是让学生能够在摸索中增强思维能力、解题技能和计算经验。特别是在例2中,教师针对题目做了简要的分析和提示,让学生去尝试着解题。朱馨同学的板书详尽,将思路方法概括表述出来,过程完整。只是结果出现了一个小错误,教师在点评过程中给予指出,同时也个结果错误也是学生经常犯的。

  在这两个例题教学过程中我体会到了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这也说明了给学生以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学生的回答是不会让老师感到失望了,而是充满了惊喜。

  (3)从容面对课堂中的偶发事件

  在教学设计中我就曾预设到学生会从两个角度来考虑,一种是得到50个1,另一种就是将奇数和偶数分别合并。若是第二种就可以很自然就引出另一种求和方法——分组求和法。但是高元顺同学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这种做法在我预想之外,当时我面带微笑鼓励他说下去,对他的陈述及时做出肯定和鼓励,同事我的脑子在快速的反应怎样总结他的解法,等他陈述完了,我首先是对他的做法给予了肯定,并且引导学生发现n个正偶数的和n个正2222222222

  奇数的和只差恰好就等于项数n。尽管能从容不慌地面对了偶发事件,但是还是略为显得处理的粗糙了一点,对他的表述没有概括到位。

  积极的回答的出来。

  (三)课后反思,再设计

  一节课下来,我摸索出了一节课的设计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符合他们的认知水平,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来组织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始终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充当的是引导者。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

  若是再教这部分内容时我应该重新调整一下我的教学顺序,如在复习完公式后,可以先提出1+2+3+?+100=?在此基础上进行变式1-2+3-4?-99+100=?,这样再给出练习1,学生有了经验自然很容易就解决了。在例题2问题中,可以再降低一下难度,因此可以将后面的练习3作为例题。而将原例2作为练习的题目。这样的做更体现了知识的循序渐进和螺旋上升,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

  (四)感受

  上一届的“凤凰杯”让我印象深刻,同时也期盼着也能参加“成长杯”。当李加莉老师宣布由我来参加这届的“成长杯”我感觉我的压力好大了。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选题和反复修改教学设计,我终于站在了“成长杯”的讲台了,心情复杂——激动、兴奋、紧张…… 直到下课的铃声想起我的一颗心才算踏实下来。

  东北师范大学的孔凡哲教授曾在给我们讲座时说过:没有精心的预设,就没有精彩的生成。我一直都是深刻记得这句话,也在教学中实践它。但是我仍然感觉自己做不到“精彩”而更多的是“平淡无奇”。是这节课我有了深刻的体会,让我开始审视我前面几个月所走过了路,才发现教学真的是需要智慧,做到用心去体会,用心去设计,用心去聆听学生的声音……

  感谢这次参赛机会,让我在失败中磨练,在挫折中不断完善自己,最终坚强地站在讲台上,让我感受到了“成长”的喜悦。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能总结经验,不断的完善自己,增强专业知识和技能,有效教学和创新教学,让自己尽快“成长

数列教学反思6

  针对数列问题的考试重点及学生的薄弱环节,《数列求和》的系列专题复习课《数列求和1》的教学重点放在了数列求和的前两种重要方法:

  1、公式法求和(即直接利用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进行求和);

  2、利用叠加法、叠乘法将已知数列转化为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再行求和。

  从实际教学效果看教学内容安排得符合学生实际,由浅入深,比较合理,基本达到了这节课预期的教学目标及要求。结合自我感觉、工作室评课、学生反馈,这节课比较突出的有以下几个优点。

  1、 注重“三基”的训练与落实

  数列部分中两种最基本最重要的数列就是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很多数列问题包括数列求和都是围绕这两种特殊数列展开的,即使不能直接利用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公式求和,也可根据所给数列的不同特点,合理恰当地选择不同方法转化为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再行求和。因此上课伊始做为本节课的知识必备,就要求学生强化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求和公式的记忆。其次本节课充分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并且通过典型例题使学生体会并掌握根据所给求和数列的不同特点,分别采用叠加法或叠乘法将所给数列转化为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再行求和的基本技能。

  2、 例、习题的选配典型,有层次

  一方面精选近年典型的高考试题、模拟题做为例、习题,使学生通过体会和掌握,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另一方面结合学生实际,自行编纂或改编了一些题目,或在原题基础上降低了难度,设计出了层次,或在学生易错的地方设置了陷阱,提醒学生留意。同时所配的课堂练习也充分注意了题目的难易梯度,把握了层次性,由具体数字运算到字母运算,由直接给出数列各项到用分段函数形式抽象表述数列,由单一方法适用到能够一题多解等等。

  3、 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有预见性,并能有针对性地对症下药进行设计

  对于直接利用公式求和的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求和问题,预见到学生的关键问题应该出在搞不清求和的项数上,因而在求和的项数上做了文章,有意设计了求和而非求,并且通过这两道题特别强调了算清项数、如何算清项数等问题,抓住了学生解决这类问题的软肋。

  4、 教学过程中充分关注到了学生的反应和状态

  在解题教学中比较注意启发引导学生,通过自然习得,从而顺理成章达到水到渠成。从题目的设计到解题思路的分析都考虑到了学生的接受能力,从具体到抽象,通常是把问题摆出来、提一句、点一下,尽量不包办代替,努力引发学生的体验和思考,比较注重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同时注意通过多种途径,多种角度,一题多解解决问题,杜绝直接把结果强加给学生,使学生不知所云。

  当然这节课的教学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比较典型的.有以下两点。

  1、对于基本公式的掌握仍需加强落实

  部分同学公式的记忆仍成问题,本以为课上可以一带而过,不成想主动举手、信心满满、自以为可以完美表现的同学站起来仍然把等比数列的公式说错了,可想而知其他同学的情况了,恐怕也不容乐观,可见连基本公式的强化记忆都是需要老师不厌其烦加以督促的。

  2、由于课堂时间容量的限制,学生们的思维活动展现得还不够充分,问题也没有完全暴露出来。

数列教学反思7

  1、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程的教材比以前有了更多的背景足以说明。本节也以国际象棋的故事为引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却在求和公式的证明中以“我们发现,如果用公比乘…”一笔带过,这个“发现”却不是普通学生能做到的,他们只能惊叹于解法的神奇,而求知欲却会因其“技巧性太大”而逐步消退。因此如何在有趣的数学文化背景下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视野,使数学知识的发生及形成更为自然,更能贴近学生的认知特征,是每一位教师研讨新教材的重要切入点。

  2、“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反映数学发展的规律,以及人们的认识规律,体现从具体到抽象、特殊到一般的原则。”“教材应注意创设情境,从具体实例出发,展现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使学生能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经历数学的发现和创造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这些都是《数学课程标准》对教材编写的建议,更是对课堂教学实践的要求。然而,在新课程的教学中,“穿新鞋走老路”仍是常见的现状,“重结果的应用,轻过程的探究”或者是应试教育遗留的祸根,却更与教材的编写,教师对《课程标准》、教材研究的深浅有关,更与课堂教学实践密切相关。我们也曾留足时间让学生思考,却没有人能“发现”用“公比乘以①的两边”,设计“从特殊到一般”即由2,3,4,…到q,再到 ,也是对教学的不断实践与探索的成果。因此,新课程教材留给教师更多发展的空间,每位教师有责任也应当深刻理会《标准》的理念,认真钻研教材,促进《标准》及教材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

  3、先看文[1]由学生自主探究而获得的两种方法:

  且不说初中教材已经把等比定理删去,学生能获得以上两种方法并不比发现乘以来得容易,无奈之下,有的教师便用“欣赏”来走马观花地让学生感受一下,这当然更不可取。

  回到乘比错位相减法,其实要获得方法1并不难:可以用q乘以 ,那么是否可以在 的右边提出一个q呢?请看:

  与 比较,右边括号中比少了一项: ,则有

  以上方法仅须教师稍作暗示,学生都可完成。

  对于方法2,若去掉分母有 ,与方法1是一致的。

  4、在导出公式及证明中值得花这么多时间吗?或者直接给出公式,介绍证明,可留有更多的时间供学生练习,以上过程,教师讲的是不是偏多了?

  如果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如何应试,诚然以上的过程将不为人所喜欢,因为按此过程,一节课也就差不多把公式给证明完,又哪来例题与练习的时间呢?

  但是我们要追问:课堂应教给学生什么呢?课堂教学应从庞杂的知识中引导学生去寻找关系,挖掘书本背后的数学思想,挖掘出基于学生发展的知识体系,教学生学会思考,让教学真正成为发展学生能力的课堂活动。因此,本课例在公式的推导及证明中舍得花大量时间,便是为了培养学生学会探究与学习,其价值远远超过了公式的应用。

数列教学反思8

  本节课是学习等差数列的第一课,注重了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培养。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了解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推导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学生对定义和通项公式掌握不错,对一些基本问题能按照要求转化为首项和公差来处理。能使用简单的性质;对基本量之间的转化比较灵活;课堂展示、质疑气氛活跃。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数列主要解决是数的问题,求数列的通项实质是寻找一列数所具有的规律,这一部分与学生以前学过的找规律问题类似,因而学习起来轻松有兴趣,他们也有对其进行探究的热情,如学生用定义推导出通项公式an a1?(n 1)d nN*,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论证能力和思维的严谨性。学生的解题具有一定的规范性。

  本节课,我始终注重“以生为本”,打破教师奖,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一开始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自己去发现问题;再通过合作探究,以集体的智慧去解决问题;最后教师加以引导、点评、小结,效果良好。

  本节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涨,但是设计教学的成面与学生的知识面还有一定的的差距不然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高涨,在以后的教学中,除了备好教材外,还要备好学生。因为,一堂好课不是看老师讲的有多好,而是看学生学得有多好。

  本节课,教师有饱满的情绪去激励学生,感染学生,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因为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可以诱发学生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从而更好地帮助他们接受新知识,并在获得新知识的基础上,形成创造性学习能力。教师起到一个引导作用,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相信只要我们大胆探索,勇于尝试,课堂教学一定会更精彩!

数列教学反思9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本节课时,我力求通过创设一个又一个的活动情境引领着孩子们去体验、去感悟、去经历数学化的过程,使孩子们的思维火花不断地在课堂中迸发出来。

  教学中我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通过引导他们开展观察、操作、比较、概括、猜想、推理、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愿望和兴趣。

  其次,为学生创设一连串能真正激起学生进行自我探究与发现问题的情境,如结合百数表、数射线探究:有什么好办法很快找到一个数的相邻数?你是怎样找与一个数相邻的整十数的?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同时,注重开发书上的例题与习题的功能,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他们在创造的活动中学数学,培养学生各方面的思维能力,让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上有了不同的发展。

  我觉得数学认知结构的完善和再发展也是学生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新旧知识的界限,注重了一个整体:新知的探究与旧知的回顾及整理一起,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的脉络,如教学的重点(通过+1、—1得到一个数的邻数)结合百数表的知识得以把握;教学的难点(如何使一个数回到整十数和进到整十数)通过对数射线知识的巩固得以突破,促进了学生认知的再发展,建构了数学的知识结构,更为后继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学习奠定基础。

  整堂课我有意识地创设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创设好一个有利于学生探索、发现、创新的教育氛围,把传统的教师“讲数学”变成了学生“做数学”的活动,学生笑着学习,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

数列教学反思10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是说:学习知识或本领,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接受得快,爱好它的不如对其有兴趣的接受得快。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实施趣味教学,我首先利用一个初中自然学科中的“细胞分裂”的问题以及银行的一种支付利息的方式——复利(把前一期的利息和本金,再计算下一期的利息,也就是通常说的“利滚利”,其计算公式是:本金和=本金 (1+利率)存期。引入新课。然后,再由浅入深,由低到高地设置了三个层次的问题,逐步加深学生对等比数列定义及其通项公式的记忆和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发现式教学法、分组讨论法、类比分析法。在学生练习过程中,我以游戏抢答方式、分组竞争方式,使课堂气氛较为活跃。针对职高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对教材的引入、例题、练习作了适当的补充和修改,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在课堂上还是有少数学生参与不够积极,回答问题比较被动,还需要加大力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建议:

  1、从学生的提问和老师询问中我们发现,有的学生对“通项公式”理解还不到位,首先他们不知道通项究竟是哪一项,因此,建议老师在讲解数列的概念时就可以换一种说法来解释“通项”:例如说通项就是一个数列中“普通的项”,“一般的项”,也就是“任意的一项”。

  2、公式的`推导过程还是按等比数列的定义,用代入的方式一步一步推出比较好,即能紧扣“后项比前项等于常数”,结果又能令人信服。

  3、学生似乎有一种定向思维:数列只能从小变到大,为改变这种思维模式,还可以增加一个公比为 的例题。

  4、学生的积极性还不够,本节课前老师准备的提问、问题思考及习题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充分的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这一主题,不过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还是有点偏少,最后一道思考题:已知一个等比数列的前4项是4,16,64,x,则x的值是多少?对大部分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学生应该难以完成,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进行适当的调整。

  6、本节课的课件较为简单,板书比较清楚,步骤比较详细,对于职高学生来说较为适合。

  5、本堂课内容只适合基础较差的职高学生。职业学校学生的基础比较薄弱,每一节的教学内容要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最好是能将解题的步骤详细写出来,让学生严格按照步骤要求来解决问题。

数列教学反思11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是数列这一章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不仅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如储蓄、分期付款的有关计算等等,而且公式推导过程中所渗透的类比、化归、分类讨论、整体变换和方程等思想方法,都是学生今后学习和工作中必备的数学素养.

  在引入时我用了一个数学故事:在古印度,有个名叫西萨的人,发明了国际象棋,当时的印度国王大为赞赏,对他说:我可以满足你的任何要求.西萨说:请给我棋盘的64个方格上,第一格放1粒小麦,第二格放2粒,第三格放4粒,往后每一格都是前一格的两倍,直至第64格。国王令宫廷数学家计算,结果出来后,国王大吃一惊。为什么呢?

  该引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怀里故事内容紧扣本节课的主题与重点。

  此时我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西萨要的是多少粒小麦吗?引导学生写出麦粒总数。带着这样的问题,学生会动手算了起来,他们想到用计算器依次算出各项的值,然后再求和.这时我对他们的这种思路给予肯定。

  实际上,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受课堂时间限制,教师舍不得花时间让学生去做所谓的“无用功”,急急忙忙地抛出“错位相减法”,这样做有悖学生的认知规律:求和就想到相加,这是合乎逻辑顺理成章的事,教师为什么不相加而马上相减呢?在整个教学关键处学生难以转过弯来,因而在教学中应舍得花时间营造知识形成过程的氛围,突破学生学习的障碍.同时,形成繁难的情境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迫使学生急于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方法,为后面的教学埋下伏笔。

  在肯定他们的思路后,我接着问:是什么数列?有何特征?应归结为什么数学问题呢?

  探讨1:,记为(1)式,注意观察每一项的特征,有何联系?(学生会发现,后一项都是前一项的2倍)

  探讨2:如果我们把每一项都乘以2,就变成了它的后一项,(1)式两边同乘以2则有,记为(2)式.比较(1)(2)两式,你有什么发现?

  留出时间让学生充分地比较,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推导关键是变“加”为“减”,在教师看来这是“天经地义”的,但在学生看来却是“不可思议”的,因此教学中应着力在这儿做文章,从而抓住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的良好契机.

  经过比较、研究,学生发现:(1)、(2)两式有许多相同的项,把两式相减,相同的项就消去了,得到。并指出:这就是错位相减法,并要求学生纵观全过程,反思:为什么(1)式两边要同乘以2呢?

  经过繁难的计算之苦后,突然发现上述解法,不禁惊呼:真是太简洁了!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充分感受到成功的情感体验,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这时我再顺势引导学生将结论一般化,

  这里,让学生自主完成,并喊一名学生上黑板,然后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让学生从特殊到一般,从已知到未知,步步深入,让学生自己探究公式,从而体验到学习的`愉快和成就感。

  对不对?这里的q能不能等于1?等比数列中的公比能不能为1?q=1时是什么数列?此时sn=?(这里引导学生对q进行分类讨论,得出公式,同时为后面的例题教学打下基础。)

  再次追问:结合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an=a1qn-1,如何把sn用a1、an、q表示出来?(引导学生得出公式的另一形式),这样通过反问精讲,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完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使学生由简单地模仿和接受,变为对知识的主动认识,从而进一步提高分析、类比和综合的能力。这一环节非常重要,尽管时间有时比较少,甚至仅仅几句话,然而却有画龙点睛之妙用。

  4.讨论交流,延伸拓展

  在此基础上,我提出:探究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还有其它方法吗?我们知道,

  那么我们能否利用这个关系而求出sn呢?根据等比数列的定义又有,能否联想到等比定理从而求出sn呢?以疑导思,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营造一个让学生主动观察、思考、讨论的氛围。以上两种方法都可以化归到,这其实就是关于的一个递推式,递推数列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是研究性学习和课外拓展的极佳资源,它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有促进作用。

  本节课通过三种推导方法的研究,使学生从不同的思维角度掌握了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错位相减:变加为减,等价转化;递推思想:纵横联系,揭示本质;等比定理:回归定义,自然朴实.学生从中深刻地领会到推导过程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敏锐性、广阔性、批判性.同时通过精讲一题,发散一串的变式教学,使学生既巩固了知识,又形成了技能.在此基础上,通过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也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思维品质。

数列教学反思12

  1、通过制作课件,发现自己很长时间没有用相关的计算机技术,生疏了。

  2、前面几个幻灯片闪的过快。学生可能还没有理解。

  3、对于探求数列的通项公式,自我感觉还有很多题可以和学生一起分享,但是时间及课容量都告诉我题量大了。

  4、概念课该如何上?特别是章节的起始课该如何上?通过同事和自我的观察,有四点感受值得推广

  (1)学生能通过阅读理解,应放手让学生去阅读,老师应该做的是设置好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再用问题推动课堂。

  (2)课件确实在概念课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省去了大量的板书的时间,且一目了然。

  (3)最后的`发展性练习,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感到我们学的数学是有用的,能解决实际问题。

  (4)对概念的处理要细致,要把握实质。否则很可能在后面的习题中出现问题。

数列教学反思13

  本节课是高三总复习冲刺阶段的复习课,为了更好地将知识点连贯起来,对数列及其求和问题有一个更深的认识,首先展示了20xx年的高考大纲中对数列问题的基本要求,也就是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要让学生知道数列问题在高考中考什么,怎么考。它规范了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教学目标的出示有助于引导学生明确本课时的学习任务和要求。

  同时将历年高考中出现的典型问题作为例题进行展示,为的是让学生充分把握好数列问题的难易度,做到心里有底。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理解并掌握本节课的内容。在整个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充满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体现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例1中运用的分组求和法和例2中的裂项法,从学生课堂反馈来看掌握较好,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例3所涉及到的错位相减法显然难度有点太,学生完成起来有点困难。

  梳理归纳环节上,总结反思了每道例题的出题意图,意在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习惯,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清楚高考中每一道题都有它自己的考察方向。激励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最后的冲刺复习中去。

  目标检测部分,意在将本节课的重点做一个重温,两道练习与例1和例2是相对应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一定要掌握本节课的重点。

  本节课的优点:

  1、整体的思路比较清晰:展示目标,组内讨论,小组展示并释疑解惑,然后通过练习进行辨析,学生自己归纳求和方法,再接下去是方法的应用和巩固,即目标检测,知识梳理、布置作业。整个流程比较流畅、自然。

  2、教态自然、大方、亲切。能给学生以鼓励,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准确的'指出学生在处理问题中的不足并帮助及时改正。

  本节课的遗憾:

  1、在做时例3这张幻灯片没有设计好,导致字有重叠看不清。

  2、还应更注重细节,讲究规范,强调反思;

  总体来讲,在教授中始终把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贯穿本课。采用将上课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很大的提高,学习效果好。通过对本节课系统的回顾,梳理,发现部分学生在知识点的运用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师要适时给以恰当引导,发展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给学困生提供更多发言的机会。我会吸取教训,更上一层楼。

  本节课,我觉得基本上达到了教学目标,在重点的把握,难点的突破上也基本上把握得不错。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较高,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其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努力提高教学技巧,逐步的完善自己的课堂。

数列教学反思14

  本节课是高三一轮复习课,主要是对特殊数列求和。对于数列的复习,我觉得主要是复习好两个方面,一个是如何求数列的通项公式,另一个是如何求解数列的前n项和。

  这里的求和,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度很大的内容,因为此前学生一直是使用等差和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进行计算的,让他们忽然去理解和掌握错位相减和裂项相消等方法去求和,难度可想而知,所以这堂课不仅仅是复习课,而且也是一堂新课,课题是求和,学生一看就明白,但求和的对象变了,求和的方法变了。我在教学时,尊重学生的.理解和掌握能力,循序渐进,不赶进度,学生要是不能掌握,那就再来一遍,特别是错位相减法,学生知道什么样的数列可以用错位相减法,但算不出正确的结果,所以课堂上在学生板演的基础上我再归纳一下做错位相减法的题目时要注意的地方,什么地方容易错,什么地方要注意等,争取在做作业时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而且在经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多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以及解题能力,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思维逻辑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数列求和在整个数列知识中试比较综合的内容,知识点多,方法也多,在做题时首先要思考一下该用什么方法,然后再着手,加上细心才能把题目做对,而现在的学生就是缺乏这点耐心和细心,总想着花最少的时间做较多的事,有时还不检验最后的结果,这是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渗透的地方,教会学生耐心、细心地做题,确保题目的正确率,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在这方面加强培养学生,同时在备课的时候加强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数列教学反思15

  探究式教学走进课堂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多样化的活动方式,这里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并采用了学生朗读,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并汇报成果,个别做答,集体做答,学生演板,学生说教师写等方法,感觉学生对定义和通项公式掌握不错,对一些基本问题,能按照要求利用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知三求一,体会方程的思想。在推导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时选用了不完全归纳法与叠加法,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论证能力,强调了思维的严谨性。 不过在教学中还是存在一些不足:

  1、在回答等差数列的特点时,有的同学会说“前一项与后一项的差为常数”,那么我们讲数列从函数的观点来看是当自变量从小到大的依次取值时,所对应的'一列函数值,所以我们以从前往后发展的眼光来看用“后一项与前一项的差为常数”更为妥当。

  2、“如果a,A,b三个数成等差数列,这时我们称A为a与b的等差中项”。其实A也是b与a的等差中项,即b,A, a三个数成等差数列。

  静下心来思考,在今后的教学中其实还应该注意:

  1、在证明等差数列时,学生往往用有限的几个连续两项的差为常数就得到此数列为等差数列的结论,其实这是一种不完全的归纳,是由特殊到一般,这种方法是不严密的。应该用等差数列的

  数学表达式来证明。怎样用等差数列的数学表达式来证明等差数列还需要利用课堂时间进行专门训练,因为在高考有关数列的考题中往往第一问就是用定义证明等差数列。

  2、用数学建模解决实际问题时绝不是单纯的几个计算而已,一定要强调格式,解应用题,数学模型一定要交代,而且要交代清楚,平时的训练中不能忽略这个问题,在对答案时要把文字部分反复几遍要学生用笔记在解答过程中,这样他们才能引起重视,以后学习解概率题时不会丢掉必要的文字叙述。

【数列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数列教学反思03-02

数列求和教学反思02-14

数列的求和教学反思02-13

数列的求和教学反思10篇03-15

等差数列教学反思04-09

等差数列教学反思8篇04-14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教学反思01-27

等差数列教案03-10

《等差数列》说课稿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