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学反思> 颐和园教学反思

颐和园教学反思

时间:2023-02-26 08:37:06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颐和园教学反思(精选14篇)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颐和园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颐和园教学反思(精选14篇)

  颐和园教学反思 篇1

  《颐和园》是一篇游记,课文不但文字优美,而且条理清楚,特别是本课的写作顺序很明显,写作方法很值得学生学习。在教学时,我让学生以游者的身份走进文本,感受颐和园的美丽风光和作者精美的语言文字。

  一、 自渎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游览顺序

  学生已经有了一些学习游记课文的经验,因此在初读课文时,我让学生找出“课文写了哪几处景点?你从哪些句子知道的?”这样学生通过读书很快就找到了每个自然段的第一个句子,并且从中知道了作者些了哪些景点,本文的写作顺序也就很清楚了。

  二、以导游的身份自主、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中,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合作学习,一个当游人,一个当导游,选取自己喜欢的课文段落,把课文读美,把景点特点介绍出来,然后在班上交流。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高涨,很快投入到学习中去,在展示时,很多同学不仅把课文读美了而且还根据自己的理解,向游人介绍了颐和园景点的特点。在分段学习展示时,我发现学生能够把自己选取的段落清楚的'介绍出来。

  通过分小组自主、合作学习,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讨论交流,自由发挥,自由想象,学生充分发挥了同伴互助的作用,他们多种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交流,更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也使学生资源共享了。

  三、课后延伸,巩固学习。

  在感知了颐和园的美之后,我让学生对全文写一篇导游词,并加以此来达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目的。

  通过这节课教学,我觉得懂教师不仅自己要读懂课文理解课文,而且还要引导学生怎么样走进文本,让学生自己读懂课文,理解课文,升华情感。

  颐和园教学反思 篇2

  教学《颐和园》第二课时,复习引入时,学生表现活跃,对答如流,很快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学生都知道这节课要理解长廊、万寿山、昆明湖这些景物的特点。逐步引入第2自然段的学习,指名学生读这个自然段后,我提出了第一个问题:“划出表现长廊的特点的句子读一读?”请学生举手回答时,望向学生,全班60人举手的学生只有8人,叫了3位同学回答问题,也只有一位同学回答正确。学生这种由热情到冷淡的学习态度,令我失去了方寸,我暗自思量:后面的学习怎样进行呢?

  沉思片刻,我先对学生做鼓动工作,要求他们积极思考,大胆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同时,再引导、点拨学生学习的方法。很快,学生基本把老师提出的问题解决了。我再进行“列数字”这个知识点的讲解,学生都明白了长廊的特点,体会出长廊的美。学生的学习热情又逐步高涨起来,我也感觉到自己有一种满足感。

  很快,我在半扶半放中,又进行了第3自然段的教学,这时学生的学习热情已回到复习引入时的样子,情绪不断地高涨。于是,我在学生热烈的氛围中与学生一起总结了2、3自然段的学习方法:读──思──说──读。后面2个自然段的学习由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解决。一节课就这样完成了学习的任务,学生的表现总是越来越好,授完这节课,我也不禁长叹一口气。我想:课堂教学灵活调控多重要啊!

  这节研究课结束,回忆自己的教学过程,许多细节都和初衷有所出入。反思细节,觉得自己太需要学习,太需要交流。因此,真心希望更多的老师能经常与我探讨教学路子,以便互相促进,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本课教学,设想从以下环节实现教学目标:

  1、观看颐和园视频,激发感官导入。

  2、欣赏长廊图片,感受特点, 导读课文,以“三品”教学为主要手段,通过个别读、评读、齐读让学生再次感受特点,使学生学有路子。

  3、学习“万寿山”部分,通过小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感受万寿山的特点,循序渐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4、让学生当导游,培养说话能力并加深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反思

  一、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够突出

  具体表现:

  教学时教师按照自己设计的教学环节一步一步推进,牵着学生走。

  二、学科教学目标没能很好实现

  具体体现:

  1、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仍然停留在表面上,他们对颐和园美的感受还不全是教与学的水到渠成。

  2、教师的朗读指导不到位,没有带着他们用心去感受去朗读。

  在《颐和园》一课的教学中,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工具性,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创设一种接近真实的学习环境,完成对问题的理解和知识的运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局域网,互联网搜索查寻颐和园的相关资料,获取大量的信息,扩大知识面。我个人认为信息技术和网络在本次教学的不同环节发挥了不同的作用。

  一、利用网络渲染,激活学生思维

  教学时,我首先以网络引导,让学生在互联网上观看颐和园的视频,让他们初步感知颐和园的美,悠扬的音乐、逼真的画面使学生们兴趣大增。因此,欣赏完后,学生无拘无束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也大大地激发了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学生通过朗读全文来初步感知颐和园的美丽。从而激发学生的爱美情趣,为课文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二、创设虚拟网络,轻松获取知识

  《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描绘了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美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作品。课文介绍的景物较多,为了让学生感悟课文中介绍的颐和园的景点的形象美,让学生在接近仿真情境中学习。

  在做教学准备时,我搜集了颐和园许多相关资料,如图片、音像、古诗、对联、美文等制作了网页型课件,创设了一个虚拟的网络环境,并引进课堂,进行了的尝试和探究,充分发挥了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作用,使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融为一体,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尤其是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后,让学生利用专题学习网站,自主探究自己喜欢的景点,品味颐和园独特的美,同时也避免了学生上网的盲目性。

  三、培养自主协作,发展学生能力

  课文第四、五自然段是重点段落。学习这一段时我让学生分组进行协作学习: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文章的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导游词,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语言的创新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培养。这样,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讨论交流,自由发挥,自由想象,多种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交流,更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引导网络驰骋,扩展学生视野

  学生利用互联网、局域网查看相关资料,增加表象积累,对颐和园就有了真切的感性认识,更利于对课文的理解,充分体现了网络环境的突出优势。他们根据自己的喜好去浏览相关的内容,新鲜感也很强,个性化的学习要求,让学生充分的享受学习的自主,每一个人都可以将自己独特的感受凝聚于指尖,在电脑上或写一首小诗,或制作电子简报,或编辑一句响亮的广告词,这不仅培养了学生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五、拓展延伸学习,升华民族情感

  在课后留下了扩展余地,能有效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增强对课文的理解。因此,在课文学习结束时,我用激情的语言提醒学生在网上搜索,查找更多的古典建筑艺术,再进行交流,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

  从这节课中我发现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是否适时适度,是否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知识的学习、积累与应用。

  我发现自己每次在上课时都是任务很重的,课备得很详细,每个步骤都想得清清楚楚。但我面对的教学对象又是不同的,每次设计的步骤都无法一一实行,一旦遇到这样的情况,我内心就特别沉重,担心教学目标没有落实,学生的基础知识没学扎实。

  在四⑵班上《颐和园》时,我忽然间有点犯傻,在导入时把学生拉得太快了,一时间居然回不到预设的步骤上来,我意识到自己被教学设计局限了。其实,课堂上的学习方式是多样,就像一篇散文一样,只要是“形散神聚”就行了,课堂内容的安排也不必面面俱到,灵活的把每个目标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当中去。

  这节课上得很沉闷,下课以后,林小芬跟我说:“老师,班上的纪律一直不大好,但有时候上课太静也不是什么好事哦。”我一听,觉得这句话好值得回味。

  教学设计只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预设,在课堂教学中还有许多不可预料的情况,教师必须根据这些情况进行调整自己的教学,这叫课堂的生成性。好的教师不仅仅是将教学设计设计得很漂亮,他还会注意课堂教学的生成性效果。你能不断反思,相信教学效果会不断让你自己和你的学生惊喜的。

  通过教研组上《颐和园》这一课,我感觉自己在教学中有所进步,有所得益,也引起了许多思考。语文阅读教学重在朗读,在朗读中才能让学生知道北京的颐和园景色优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成功之处

  一、制作媒体,轻松获取知识

  《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描绘了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美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作品。课文介绍的景物较多,为了让学生感悟课文中介绍的颐和园的景点的形象美,让学生在接近仿真情境中学习,在做课前准备时,我搜集了颐和园许多相关资料,如图片、对颐和园的文字介绍等,制作了重点段落的幻灯片,利用超链接,当学生说到哪个景点教师就可以自动的切换到那里,在课堂中我始终围绕着主线:“你喜欢颐和园的哪个景点,说说你喜欢的理由”这个问题,让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了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作用,使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融为一体,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拓展延伸学习,升华民族情感

  在课后留下了扩展余地,能有效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增强对课文的理解。因此,在课文学习结束时,我用激情的语言提醒学生到网上去搜索中国还有哪些名胜古迹,从国内到国外延伸,去查找更多的古典建筑艺术,再进行交流,这样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

  另外,本课的写作很有特点,在学生知道本课是按照地点的转移,长廊──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顶──昆明湖旁,学习它的写法,尝试着写游学校、游古华园等,结合本单元的作文──写游记,不断地渗透写作思路,提高写作能力。

  不足之处

  读的太少,光为了分析课文段落中长廊的美、长;站在万寿山脚下看到了佛香阁、排云殿的壮观和美;登上万寿山顶看到昆明湖的静、美;然而我只抓住了重点语句读,忽视了段落间的读,只是在分析好每段后对文本进行了重组,利用师生合作读来再次进入文本,虽然做到了整体感知到局部重点朗读再到师引读再次整体读,但总的来说还很不到位,离语文以读为主,读中感悟还有一段距离。只因讲得太细,而时间分配不均精读没有时间,只是粗读,今后逐步改正。

  另外,板书上还要简练,我板书了长廊:美、长;站在万寿山脚下: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边:十七孔桥,这三个景点都很简练,可在登上万寿山顶我板书成:大半景色、昆明湖、城楼、白塔。其实这里板书得太罗嗦了,不比那么细,只要板书昆明湖就可以了,因为颐和园的2/3地方就是这湖,站在最佳位置佛香阁看景色抓住了昆明湖的静、美,这样才能做到板书简练,记得牢。因此,今后我还要在板书上下功夫,使板书简练、清晰、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颐和园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1、自由读。用心去体会游人的感受。

  2、指名读。

  师:如果你能再读慢一点,游人欣赏、留恋的味道就更浓了。

  3、指名读。

  师:读得太美了。真静啊!老师连大气都不敢喘一口,生怕吹皱了这一湖清水。

  真悠闲啊!你一定是舒服地躺在船上欣赏这美丽的湖光山色。

  师:同学们,这里能用“划”吗?

  生:不能。这个“划”,划破了湖面的平静,划破了游人的心情。这是一个令人心痛的“划”字。

  生:“滑”字体现了湖面的平静,体现了游人的悠闲与留恋,“滑”字说明船是随风而动,随水而动,不是人操作的“划”。

  师:这也是随心而动。

  4、再读,读出“滑”字给我们带来的优美意境。

  反思:

  按照现在课堂流行的模式,这段上到这里就结束了。教师努力创设情境,使学生恍若置身于文中描述的湖光山色之中,激起他们与作者与游人相同的感受——美。在与文字产生情感共鸣的前提下,抛出相近的两个字“滑”与“划”进行比较,品悟“滑”字在文字表达上的妙处。通过品悟促使学生情感的提升,将感官上的浅层美感上升到理性的文字美感和情境美感。整个过程在文字上使学生经历了感受、感知、认知这样三个过程。

  然而,这并不是一个好的教学环节,至少存在以下不足:1、效率低。整个环节从切入、展开、收拢到点睛大约花时10分钟,占整堂课的四分之一,可最后的收获在语言文字上只是一个“滑”字,占整篇课文的四百分之一。2、增量少。学生通过学习在情感、理解的读上都表现出了增量。然而在关键的语言文字的运用上,学生到底有多少收获呢?联想平常课堂上学生“情动而辞不发”的现状,我不禁怀疑:这费尽心血得来的一个“滑”字,学生能像作者一样巧妙地运用吗?如果不能,那么我这节语文课教了学生什么呢?

  颐和园教学反思 篇3

  《颐和园》这篇课文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秀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

  教学中,我们围绕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来展开讨论。学生能够抓住课文的2345段,从中提取描写长廊、佛香阁、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等美景的好词句交流,朗读,好几个同学读到“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这一句,我根据课文中的泡泡问大家:“滑”字用的好在哪里?学生们在思考,课前学生只是根据老师设计的前置性作业去读课文,认生字,围绕一个主线问题,找相关的答案,没有注意课文中的关键词或者提示语(小泡泡)。有的'学生说:因为昆明湖静的像一面镜子,所以,在作者看来,游船从湖面上是滑过,而不是“划”过。这是范玉涵同学站起来,说:“我认为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这一句我认为是通过打比方的方式来说明昆明湖的美,而“滑”字则是通过夸张的手法描写昆明湖的静。多么准确的描述,精炼!这个小姑娘平时总是默默地一言不发,但是文章总是充满诗情画意,一发言就博得同学们热烈掌声。

  我赶紧跟上一句:“几乎不留一点痕迹”中的“几乎”可以省略吗?学生略一思考,就回答说不能省略,因为不可能不留一点痕迹。从而懂得作者的用词准确了。

  颐和园教学反思 篇4

  颐和园是一座依山抱水、气象万千的皇家园林,是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典范。课文按旅游顺序具体描写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展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文章按总—分—总的结构,以游览的路线为线索,把各个景点的不同特点写得具体生动,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湖光山色、亭台楼阁、长廊石桥等景物,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一写长廊的景色。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接着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容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二写万寿山的景色,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的景观。三写昆明湖的景色。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赞美之情。

  二、反思:

  1.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学习,扩展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的感悟后,指导学生美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尊重学生的感悟及心理感受,使学生感受到了阅读成功的乐趣。

  2.我尽量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鼓励学生背诵精美的课文片段,重视背诵、积累语言,但所给时间较少。

  3.颐和园中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其实,园中景物不只作者介绍的这几处,还有许多,教师可作为对课文描写的扩展延伸。让学生极尽自己所能,有的从网上查找有关颐和园中的其他景观的资料,有的可以在网上下载了一些图片,有的`可以去图书馆阅读。学生互相交流,对课内知识进行补充,培养学生能力。

  4.本设计运用了看、听、读、比较、说的方法。采用了听录音、看课件,看录象,等教学手段与朗读教学巧妙结合,融为一体,再现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把学生带入了一幅山水画卷的优美情境之中。同时,还精心设计了比较训练,指导划重点词句,引导背诵优美的句子,不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而且锻炼了学生的理解、阅读、说话等多种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5.不足之处:

  读的还是少,只为了分析课文段落中长廊的美、长;站在万寿山脚下看到了佛香阁、排云殿的壮观和美;登上万寿山顶看到昆明湖的静、美;十七孔桥小狮子可爱和多。我只抓住了重点语句读,忽视了段落间的读,只是在分析好每段后对文本进行了重组,利用师生合作读来再次进入文本,虽然做到了整体感知到局部重点朗读再到师引读再次整体读,但总的来说还很不到位,离语文以读为主,读中感悟还有一段距离。今后逐步改正。课堂教学节奏较缓慢,在第四,五节中应先看录象,再品读课文,次序有些颠到,在让学生想象狮子的不同形态时,可以再找一些狮子的图形来补充,学生的思路还可以再拓展些。今后应在教学中逐步改进。

  颐和园教学反思 篇5

  《颐和园》是一篇游记,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移步换景,带领游客一齐游览了美丽的颐和园中和一些景点。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和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赞美之情。

  为了使学生能清楚明了课文资料,我搜集了关于颐和园的很多图片,使学生借鉴图片来感受颐和园的美景。

  多媒体的利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仅有创设一种最佳的学习环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多场景多角度地向学生展示颐和园的迷人风光,让学生如同身临其境和作者一齐去欣赏美丽的风光。为了到达这个效果,我课前搜集了很多的图片、视频资料,精心地制作课件,期望能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感受。

  另外,多媒体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在最佳的学习条件下充分调动其主动性和进取性,进行有效地学习。学生的综合本事得到最大发展,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到达优化组合,个别化合大面积施教的`统一得到实现!所以,在学习长廊这个环节,我带领学生一齐学习,期望能够把学习方法交给学生。之后关于“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十七孔桥”的学习就完全交给学生,先自我阅读学习,然后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最终全班交流汇报。在交流汇报环节中,学生说到那处描述,我会随机地出示相应的图片,展示出相关的句子,让学生对景点有进一步的了解,同时感受到语言文字在表达上的好处,体会到语言的优美。

  语文教学应以读为基础,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迁移运用。课文语言优美,应引导学生多读,经过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感受颐和园的美。文章段落中长廊的美、长;站在万寿山脚下看到了佛香阁、排云殿的壮观和美;登上万寿山顶看到昆明湖的静、美。这些都是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细细地品读,加强学生对文章的了解,可是在整节课中,学生读书的机会还是比较的少,异常是由于导入环节用时太长,影响了对句子的品读。

  从整节课来看,我觉得上课自我还是比较的紧张,并且鼓励性的语言较少,课堂气氛不够活跃,过程安排不是很合理,鼓励性的语言单调,评价语的指导性不强。经过这次讲课,也让我看到了自我课中的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之余,要不断地学习,不断的充实自我,使自我的教学少一些缺失,少一些遗憾,多一些精彩。

  颐和园教学反思 篇6

  《颐和园》这篇课文按照游览顺序记叙,移步换景的方法分别写了颐和园的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等景点,作者通过优美的文字展现出对颐和园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在教学之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第一: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课文结构。对于游记课文,我认为应让学生先从整体上感知作者的游览顺序,掌握课文结构,明确作者带领我们游览的是颐和园的三个景点,并明确游览三个景点的先后顺序。所以在教学中这一点放在了首要位置,学生们在这一点上是达到了我的预期的。

  第二: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颐和园》这篇课文不仅文章内容美而且在写法上也很有特点,教学之前,我就设想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充分记忆课文内容,练习表达。于是,在教学中,我根据本文内容及学生喜欢旅游的特点,设计了让学生当小导游这一情境对长廊进行介绍,但由于我对学生的启发不够没有使学生融入到导游这个角色中,没有真正走到文本中去。

  第三: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场境。在教学中,我一直努力让自己从课堂的“独白者”变为学生活动的对话者,从传递知识的权威者变为学生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的激活者。但由于自己不够活跃,且在教学中的提问方式不正确,学生回答问题并不积极,导致课堂对话有些沉闷,没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颐和园教学反思 篇7

  (一) 词块教学

  每次教课文,我最头痛的是怎么教生字词,每次都是用ppt把字词列出来,再让学生读,这样不仅枯燥,而且有点像走过场,形式化,我觉得效果并不好,。在教《白公鹅》一课时,我尝试根据课文内容,利用课文的词句编成一个简短的文段,文段中包含了要学的生字词。在教学时,把文段呈现出来,先让学生读文段,再重点指导生字词。这种做法,如果操作得好,我觉得挺有意思也有效果的。首先,生字词教学不再孤立,字词有了一定的语境,不再抽象,也不再枯燥,学生读通了句子,也读准了字词。其次,文段内容与课文有联系,也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感知。但要注意的是文段一定要简短,最好生动、有趣。这次教《颐和园》的生字词,我也想不出什么好的教法。刚好张老师向我介绍了“词块教学”,我觉得挺有意思,很想尝试一下。可惜的是当时我没有领悟到位,在教学时犯了一个本末倒置的错误。

  “词块教学”的目标应该还是教生字词,它也可以和课文的内容联系起来。我在教学时,没有意识到我的目标是教生字词,给了学生过多的限制,并且极力把学生引向课文,而忽视了字词教学。如在让学生想象描写景物的词语时,我引导学生逐个进行想象,违背了自由联想的初衷,但学生还是挺乐意去想象的。在列出课文中表示景点的词语让学生去发现时,学生刚说出是表示课文中景点的词语时,我就觉得满意了,没有重视生字词的指导。接下来是“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什么?可以用上述的词语描述”,在这一环节中,其实我也不是很清楚到底希望学生讲些什么,讲到哪个程度上才能达到要求。在提问第一个学生时,她就已经说出了课文主要写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然后,我引导她说得具体些,她就说出了一些景点的名称。在提问第二个学生时,我提示说出景点的特点,学生就回答“神清气爽的昆明湖、金碧辉煌的排云殿等”,变成了一些短语的堆砌。因此,由于我的目标不明确,在这个过程中比较零散,没有连城一体。如果我能按照“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主要写了哪些景点——这些景点有什么特点”,把三个层次串连起来,可能效果会更好。

  (二) 小组合作学习

  这次的小组合作的初衷是非常好的,我定了比较明确的学习任务,但在操作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问题。

  在小组合作画旅游路线时,学生的表现还令我满意。但后来听课的一位实习老师问我:“要不要先帮学生梳理好路线了,在让他们画图?这样学生就不会觉得难。”我一听也有道理,有时候我们把一项任务布置给学生,还要考虑怎样才能让他们更好地完成。

  小组合作的第二项任务是选一处喜欢的景点,围绕发的学习任务单进行学习、交流。在合作前,我一下子把学习任务和汇报方式都布置给学生,使得很多小组都忽略了学习任务,光顾着汇报方式,我应该把这两项内容分开呈现。记得在教学《巨人的花园》时,我也犯过同样的错误,在要求学生读课文的同时出示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支架,结果学生光顾着概括主要内容而忽略了读课文。同时在汇报的过程中,我也没能坚持引导学生围绕学习任务这个中心进行汇报。如在第一小组汇报是,我有意识强调了学习任务,第二个小组汇报时就提到了学习任务,但是把描写方法说错了,如果当时我能够说:“虽然他们小组讲错了学习方法,但他们能够围绕学习任务进行学习,做得很好。”这样,接下来的小组也会重视围绕学习任务进行汇报。但从第三个小组汇报时,我自己也淡化了学习任务的要求,导致了学生的汇报没有明确的目标,也就是说小组内的学习任务没有完成。

  让学生选择喜欢的景点用喜欢的方式汇报出现的问题是万一学生都喜欢同一个景点同一种汇报方式时怎么办?这次的小组合作学习就遇上了这个问题。学生们都喜欢长廊和十七孔桥,都喜欢用表演的方式汇报。但是我没能灵活应变,导致了整篇课文的学习任务没能完成。其实有几种应变的方法:一是合作前了解学生的`选择并进行引导;二是合作过程中老师引讲学生没有选到的内容或者在前面的学习的基础上让小组再挑战新的内容。由此可见,教学预设和教学应变十分重要。同时,我没有把学习任务的内容相应地板书,也导致了学习任务的不明显化,这也是一个失误。

  这一次课又留下了很多的遗憾,但我也收获了很多。总的来说,这次课我给了学生学习的空间,他们也很愉快地度过了两节课。下课时,当我看到学生面带微笑地大声说“谢谢老师”时,我从内心感到高兴。

  这一次课我还是存在语言不清晰、不流畅的问题,这个我知道可以改。但关于对学生引得太多的问题,我有意识到,但一直都不是很清楚“我到底引在哪里?怎样才算不引?不引又该怎么办?”记得曾看过一位教数学的师兄的实习总结,他也说过他的指导老师说他的教学不是很清晰,他一直都想不明白。后来经过不断的思考,他终于明白了他追求的是数学的广泛联系性,而不是他的指导老师所追求的层次性。也许某一天我也会突然明白我的问题。

  颐和园教学反思 篇8

  颐和园 教学设计与反思

  北常保小学 马艳君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长廊、神清气爽、金碧辉煌、宫殿、葱郁、掩映、隐隐约约、堤岸、雕刻、姿态不一”等词语。

  2、重点学习昆明湖的片段,初步学习课文写景文章的叙述顺序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了解同一景物,站在不同的观察点观察,所看到的景物特点不同的写作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优美句段。

  4、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培养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及同一景物,站在不同的观察点观察,所看到的景物特点不同的表达方法,并学以致用。

  2、通过关键字词,联系生活实际,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教学准备】颐和园风光片3分钟;课件;课堂练习纸。

  【教学时间】1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一、激情引入,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刚才片子里播放的是哪里的风光吗?板书:颐和园

  师:是的,她,构思巧妙,建筑精致,有“皇家园林博物馆”之称,她就是----颐和园;她,闻名世界,享誉中外,园内的长廊还被列入“吉尼斯世界记录”,她就是---颐和园。(学生有感情读题,注意“颐”的写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在人们心目中,颐和园简直就是人间天堂啊,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颐和园,去领略皇家园林的魅力。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到87页,自学要求: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难读的地方反复读,并思考:这是一个怎样的颐和园?

  2、生读课文,教师巡视。

  3、反馈。

  (1)认读生字新词。

  大殿 长廊 堤岸 雕刻 画舫 横槛 栽满 葱郁 掩映

  金碧辉煌 神清气爽 隐隐约约 姿态不一

  (2)交流:这是一个怎样的颐和园,请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课件:这是一个 的颐和园。)学生选择积累的词汇。

  (3)过渡:课文也有两个

  句子很概括地写了这是一个怎样的颐和园,请同学们快速浏览文章,找到句子划下来。

  (4)反馈交流。

  随生回答出示句子:(第一自然段和最后自然段)——齐读句子。

  ①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②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玩赏。

  (5)课文读完了,谁来说说导游带你们游览了哪几处景点呢?

  (学生边说教师边归纳板书: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

  (6)同学们怎么这么快就发现了呢?

  A自由读课文第2-5自然段,用“”画出每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

  ②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①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④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③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B师:这些句子能否交换位置?为什么?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的?理清叙述顺序。(板书:按游览的顺序)

  (7)用上表示方位的词语,出示课文的主要内容,说说发现了什么?

  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师生总结:“总—分—总”的结构;首尾呼应的写法;过渡句的连接。)

  三、品读4、5自然段,感受昆明湖的美丽

  1、在课文中作者用的笔墨最多,写得最详细的是关于哪一部分的内容呢?直接出示第5自然段,师说:颐和园的美无处不在,我们先来领略昆明湖的美。

  2、生自由读课文,思考:看看昆明湖的哪些景物最吸引你。

  3、预设:

  (1)昆明湖围着长长的堤岸,堤上有好几座式样不同的石桥,两岸栽着数不清的垂柳。(有长长的堤岸,有数不清的垂柳,这使你联想到什么诗句呢?----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2)湖中心有个小岛,远远望去,岛上一片葱绿,树丛中露出宫殿的一角。

  A、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边听边想,此时,我们就站在昆明湖畔,范读句子,你好象看到什么?

  B、是啊,站在湖畔,印入我们眼帘的是满目的葱绿,这是多么美的景色啊,让我们也美美地来读读,齐读。(春湖落日水拖蓝,天影楼台上下涵)

  (3)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A、生找到句子,出示并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喜欢。

  B、给“姿态不一”找个近义词。(形态万千、千姿百态、姿态万千等)

  C、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了几张狮子图,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出示狮子图片,引导学生朗读)。

  D、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也来写一写你想象中的姿态不一的小狮子吧!——拿出练习纸,学生动笔写句子——反馈。

  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有的 好像 ;有的,好像 ??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E、这些栩栩如生、姿态万千的'狮子,真是巧夺天功啊,让我们再读一读这个句子——齐读本句。

  4、出示第四自然段:

  师:在第4自然段中,也有描写昆明湖的句子,你们发现什么了吗?生找。

  (1)出示句子——生自由读,读了这个句子,你有什么感受?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2)你读出了什么?理解“滑”与“划”,哪一个更好更合适。

  预设学生多种答案。联系生活实际。

  (3)指导朗读(个别读,集体读,想象读)。

  5、师:同样是写昆明湖,作者为什么不把这段文字放在第5自然段呢?

  (一是站在万寿山上看到的,一个是站在昆明湖畔看到的,由远到近的顺序)

  师小结写法:由此可见,同一景物,站在不同的观察点,所看到的景物特点也各不相同。

  四、小结余韵,再赏颐和园。

  师:“碧水 画舫 游船;绿岛 石桥 狮栏”多么美的画卷呀!(配乐朗读昆明湖的片段。)这节课我们徜徉在昆明湖畔,尽情领略了昆明湖的美,颐和园还有许多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完,道也道不尽,下节课我们再去细细游览。谈谈这节课的收获吧!

  教学反思:

  根据课文特点,本课较为恰当地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设置情境,学生如同置身其中.教学步骤的安排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整体感知到颐和园的大与美,从课文找出直接写颐和园特点的段落进行教学,理清文章结构,再通过文中的过渡句,理清文章叙述的顺序,层层深入,环环相扣。教学中穿插生字教学与朗读指导,让学生发挥想象力自由学习生字,在读中理解,读中领悟,读中激发感情,培养学生爱美的情操与民族自豪感。让学生去朗读、背诵、复述,将语言自然内化,达到对语言文字的切实积累,不失语文教学之本色。

  但在教学中亦有不少不足之处,如师在设计的一个问题:课文哪些自然段告诉我们颐和园又大又美的?学生在文中找了很多地方反映出颐和园的大与美的句子,而师的用意是想让学生找出课文第一自然段与最后一个自然段总写颐和园的大与美的句子,由于教师表述问题不够明确,所以指引学生的过程花费的时间较多,对整堂课的教程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又如在指导学生理清课文叙述的顺序的教学上,由于学生初次接触这个知识点,而教师却放得太开,先让学生理清什么顺序,再说通过哪些词知道。虽然只是一个教学顺序的改变,却没有了先扶后放的过程,所以学生对此都较茫然。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明白了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对问题的表述必须明确,切不可因为要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就放得太开,导致阅读知识的把握不够扎实,费时又少效!

  颐和园教学反思 篇9

  一、对教学内容的反思

  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的学习,欣赏颐和园的美,感受颐和园的美,培养审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与此同时学会默读课文,学习遣词造句的准确,体会语句的具体形象,领悟课文的写作顺序,学习并体会课文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同时我又抓住仰望俯视东眺这一写作顺序,使学生对于这一部分的写作顺序思路清晰。

  二、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根据合作教学整体构建的教学模式,这节课分为五个教学环节:

  1、明确目标,导入新课;

  2、初读课文,整体扫描;

  3、自学合作,层层推进;

  4、总结全文,激发情感;

  5、交流资料,拓展延伸。

  在这一课时中我首先安排了出示本单元知识树,让学生明确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再展示本课的知识树,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然后由复习导入,让学生回顾课文内容。出示自学提纲一,在学生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再出示自学提纲二,指导学生用读一读、议一议的方法分组进行自主、合作学习。在分组自学过程中,分别出示相应的自学提纲引领学习。细读课文时,注重引导学生领悟语句,品味语言美。本文用词准确,语句优美,从重点词句内容和表达方式上引导学生探究,使学生体会到,长廊、佛香阁、昆明湖等景物的特点不同,作者描写的方法也不同。教学过程中安排的两个拓展练习,旨在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描写顺序,激发学生无尽的想象力,积累优美词语。在教师总结全文后,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次感知文章的优美语言与写作顺序时,运用配乐朗读的形式,读出欣赏、赞美、陶醉的情调,形成情感共鸣。整堂课的教学过程比较符合整体构建所提倡的整体性原则。

  不足之处是对于本节课知识树的展示仅限于初读课文后的整体感知,而不是课上根据学生对文本的层层理解动态生成的。

  三、对教学效果的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我注重让每一位学生都学有所获,通过小组自学、探究、合作学习,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交流讨论,自由发挥,自由想象,在多种观点的碰撞与交流的.体验中,获得了阅读的乐趣,使语文课做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机统一。课堂上,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不仅引导学生读懂文本内容,还使学生领悟文本的语言艺术和表达方法,同时还让学生懂得怎样运用这些方法去写作,来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一节课下来,留给自己的是太多的思考,我愿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在专家的引领下,在同行的帮助下,不断探索,不断改进,不断创新。

  颐和园教学反思 篇10

  《颐和园》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优美生动,具体形象,处处都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

  一写长廊的景色;

  二写万寿山的景色;

  三写昆明湖的景色。

  因此,我们确定了教学这篇课文的目标:

  1、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学习抓住移步换景的特点概括游记类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2、我要品读课文,学习作者运用“三点成像”来把景物写具体的方法。

  3、我会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还能读出对颐和园的赞美和喜爱之情,读出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敬佩之情。

  我和几位语文组的老师经过了认真的研究后发现,在第一课时的重点就是读文和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教学内容略显少了一些,正好我们学校有60分钟的大课,我们最后决定修改原教学设计,把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合二为一,上成60分钟的大课。从教学效果和课堂反应上来看,还是不错的,孩子们既学会了概括写景类文章主要内容的办法,又了解了作者运用三点成像”来把景物写具体的方法,还通过朗读表达了对颐和园的向往和赞美之情。现对这节课做如下反思:

  一、课堂气氛活跃自然

  这节课,我没有一丝的要求学生达到什么样的程度的限制,这样就能让学生大胆的读书,大胆的说感受,真实的汇报体会,说出想法,所以同学们能在合作学习时大声讨论,在集体汇报时主动质疑,这是这节课我和同学们的共同收获。

  二、利用多媒体课件,拓展学生想象思维

  教学时,我首先以课件引导,让学生沉浸在颐和园的美景中,在让他们读课文,这就能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为课文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这样让他们初步感知颐和园的美,逼真的画面使学生们兴趣大增。因此,欣赏完后,学生无拘无束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也大大地激发了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学生通过朗读全文来初步感知颐和园的美丽。

  三、关注了语文素养的提升,注重了语文知识的传授

  曾几何时,许多语文老师在语文课上总是过分的强调语文的人文性,往往把一节语文课上成思品课。我在这节课上,关注了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朗读能力的培养,并且传授给孩子们具体的语文知识:

  一、概括写景类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方法(游览顺序+游览地+总体印象)

  二、移步换景(这种人走景移,随着观察点的不同,不断展现新的景物画面的方法叫移步换景。)

  三、“三点成像”:运用三种观察方法抓取的三个点:从外面看(整体)写了长廊的长,从里面看(局部)写了长廊的画,边走边看(环境)写了长廊的花。长廊的美就像一幅画一样呈现在我们面前。这种从三个方面或者三个特点来把一个景点写具体方法叫“三点成像”。

  四、努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本课教学中,我注重让每一位学生都学有所获,通过小组自学、探究、合作学习,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交流讨论,自由发挥,自由想象,在多种观点的碰撞与交流的体验中,获得了阅读的乐趣,使语文课做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机统一。课堂上,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不仅引导学生读懂文本内容,还使学生领悟文本的语言艺术和表达方法,同时还让学生懂得怎样运用这些方法去写作,来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不足之处:

  虽然这节课能让大多数孩子学到不少知识,但是对于学困生容量有些大,接受起来稍显困难。

  多媒体的课件限制了学生对本的真实把握,有的学生的思维备限制在了图画内容上。

  我的准备还不是很充分,有的地方引导的生硬,课堂驾驭能力还有待提高。

  总之,这节课是一次全新的尝试,兴许以后可以提高大课时的学习效率。教学的创造空间是不可估量的。我们需要不断努力,不断进取,以切实有效的方式引领孩子们在语言世界里主动探究、发现,并为他们的潜能的发挥创造机会,使学生的生命之河跃起灿烂而美丽的浪花。

  颐和园教学反思 篇11

  教学这一课,我把目标定在学语文,而非简单地学课文;要让学生学会阅读或写游览类文章的方法,而不是简单地通过看图片、视频只是让学生对颐和园的景物有所了解,要关注学生的语文学习,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学有所得。我把学生明晰作者游览路线作为教学的突破点,既让学生清晰本文作者游览的路线,又渗透了游记类文章的写法。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游览路线是个难点,老师心里再明白,如果不讲究一定的方式方法,学生也可能糊里糊涂。

  为了突破这个难点,课堂上,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并关注学生学习的:

  1、了解参观颐和园的总的游览顺序

  我先让学生了解作者参观颐和园整体的游览顺序。在第一课时,我就先请学生读书找出四个表示作者游览路线的句子,这四个句子体现游记“移步换景”的写作特点。我让学生找出关键词语,紧抓“长廊、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昆明湖”围绕这四个句子标出游览路线,直观而又生动形象地展现作者的游览顺序。并渗透作者突出抓住重点景点写的方法。同时引导学生关注句子中表示动作的“进了、走完、登上、下来”等词语的用法,从中渗透游记的写作方法,让学生明白,这么多的景点,要抓重点来写,写的时候注意运用合适的动词就能清晰地交代游览顺序。

  2、抓住参观长廊的游览顺序

  在接下来学习长廊一段时,我先是引导学生学习,感受长廊的长和美,学生在深入感受的基础上,我又引导学生,在这一段学生从看似没有顺序的长廊的描写中找到游览顺序,这样能够学生渗透一种理念,只要是写游览类的文章,其实都是有参观顺序的,只有按照一定的顺序来观察,才能将景物的特点有条理地展现给大家,课下的调查询问证明,学生的确在本课的'学习后对长廊的参观有了更清晰地认识,学生也表示,如果参观长廊,也学习作者的方法,按照一定的顺序去参观。

  3、发挥表格清晰明了的作用。

  对于万寿山一大段的学习,作者观察的方向较多,观察到的景点也较多,当然对于景点的特点的展现也较多,如果牵着学生去学习的话,不但学生感到枯燥,同时学生也会被搞糊涂,因此,我通过设计表格的方法,让学生来学习,这样充分发挥了表格一目了然的特点,更能关注学生的实质性的学习。我先是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在万寿山脚下观察到的景点,学生一步步清晰了作者的观察,和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接下来,我让学生根据表格自学登上万寿山后的观察顺序、景点、特点以及写作方法。学生在学习中也许会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但毕竟,学生对登上万寿山的游览顺序已一清二楚,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关注到作者抓住重要景点描写、运用恰当的语言文字、比喻的手法来突出景点的特点的写作方法,继而让学生明晰在自己写景时,也能从不同的方位进行观察,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并学习作者描写的方法。

  4、借助课文,学习运用。

  为了更加深学生对本课的所学游览顺序方法的掌握,课上又设计了片断练习,尤其是让学生能灵活运用,学生可分从学校南门和北门来观察,结合学生的特点不求深、不求精,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在片段交流的时候,以鼓励为主给学生树立信心,让他们能学以致用。

  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1、在课堂上,没有很好地利用学生的课堂生成问题,比如,课堂上我只顾教案的完成,没有真正让学生学习昆明湖的部分,有走过场的嫌疑。

  2、对于设计的“表格”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好,下一步要结合指导学生进一步发挥表格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

  3、针对片段练习,由于时间不够,最后处理的有些草率,应该让片段练习得到真正的练习,要进一步交流、指导,不能为写而写,要真正让学生掌握写移步换景的方法。

  颐和园教学反思 篇12

  本文关键词:颐和园,反思,教学

  本文简介:《颐和园》教学反思交口县城关第一小学四年级语文备课组主备人:王金珍《颐和园》一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湖光山色、亭台楼阁、长廊石桥等景物,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一写长廊的景色。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接着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部介绍,最后抓住

  本文内容:

  《颐和园》一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湖光山色、亭台楼阁、长廊石桥等景物,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一写长廊的景色。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接着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部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二写万寿山的景色。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壮观的景象,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的景观。三写昆明湖的景色。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与开头呼应,表达了赞美之情。

  因为《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游记。所以我在进入学习课文的第一步就是让学生从文中找出表示作者走的路线,走的顺序的句子,让学生感知作者的游览顺序,抓住作者到的景点。为展开下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

  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描绘了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美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作品。因此在教学时,我主要引导学生抓住几个重要的景点来细细品读。感知作者的写作方法,体会其中的景色之美。单从表面还不足以看出颐和园的景色美,但是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就能够润物细无声地感受到这种美,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体会中美读。课堂上很想把最好的东西呈现出来,可是就是因为越想却越让人感到遗憾,因为紧张,怕做错,反而造成了不自然,没放开,没发挥好,在今后的工作中,执教中,我会努力克服,改正,争取做得更进一步

  本设计运用了看、听、读、比较、说的方法。采用了听录音、看课件等教学手段与朗读教学巧妙结合,融为一体,再现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把学生带入了一幅山水画卷的优美情境之中。同时,还精心设计了说话训练,指导划重点词句,引导背诵优美的句子,不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而且锻炼了学生的理解、阅读、说话等多种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不足之处:读的还是少,只为了分析课文段落中长廊的美、长;站在万寿山脚下看到了佛香阁、排云殿的壮观和美;登上万寿山顶看到昆明湖的静、美;十七孔桥小狮子可爱和多。我只抓住了重点语句读,忽视了段落间的读,只是在分析好每段后对文本进行了重组,利用师生合作读来再次进入文本,虽然做到了整体感知到局部重点朗读再到师引读再次整体读,但总的来说还很不到位,离语文以读为主,读中感悟还有一段距离。

  颐和园教学反思 篇13

  《颐和园》是一篇游记,课文不但文字优美,而且条理清楚,特别是本课的写作方法很值得孩子们学习,也是我要达到的一个教学目标。

  这篇课文的教学,先由我来讲描写长廊的那部分内容,我先请同学们轻声读,用简单的一两个词来概括它的特点,然后再次默读,把描写长和美的句子勾划出来,并作批注,把自己的理解、感受写下来。最后指导感情朗读,并体会作者的写法。在这一段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会了自己找句子,体会句子并概括出特点来。所以在接下来学生自主学习“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等内容时,学生很快的找到了它们的特点,并能体会出句子的含义。

  这篇课文还有一个教学目的就是要渗透作者的写作方法,感到遗憾的是这个目标完成的'不够好。一个是因为时间的原因,主要还是我在写作方法的引导上还不够。我想学生并没有真正的懂得作者这样写的好处,作者写每个景点的方法。这是我以后在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通过这节课使我懂得教案只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预设,在课堂教学中还有许多不可预料的情况,教师必须根据这些情况进行调整自己的教学,这叫课堂的生成性。好的教师不仅仅是将教案设计得很漂亮,他还会注意课堂教学的生成性效果。

  颐和园教学反思 篇14

  在本次生态课堂教学模式赛课活动中,我教学了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颐和园》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课后结合各领导的讲评,作了如下反思:

  《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描绘了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美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作品。课文移步换景。一写长廊的景色。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接着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容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景色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二写万寿山的景色。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壮观的景象,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所看到的美丽景色。三写昆明湖的景色,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和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赞美之情。选取本课的主要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民族自豪感。二是了解并学习空间变换的顺序记叙、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表达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熏陶,享受审美乐趣。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改变以往的课堂教学模式,避免平铺直叙,在理清顺序之后,以朗读为主要手段,充分调动学生,以读句子、说词语、谈感受来学习颐和园的美,为了让学生感悟课文中介绍的.颐和园的景点的形象美,让学生在接近仿真情境中学习,在做课前准备时,我搜集了许多颐和园图片,制作了精美的幻灯片,从而让学生更直观形象地感受颐和园的美。整个教学思路设计得比较清晰,也体现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课堂上要引导学生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鼓励学生对不同意见展开争论,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迸射出火花,从而对课文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因为全文比较长,知识点比较多,面面俱到,所以教学时间不够,本课的写作很有特点,在学生知道本课是按照地点的转移,长廊——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顶——昆明湖。学习它的写法,如果能进行一次小练笔会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写游记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但遗憾的是这次小练笔没有时间进行。

  从这一课的教学中,发现的不足很多,但正是有了这些问题,才能使自己不断进步。总之,这是本人关于阅读教学的一点粗浅的认识和实践,有待各位领导的批评指正。虽然说教学是不完美的艺术,但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应该不断的充实自己。使自己的教学少一些缺失,少一些遗憾。

【颐和园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颐和园》教学反思10-27

颐和园教学反思02-17

《颐和园》的教学反思02-20

颐和园的教学反思02-25

颐和园教学反思(精选15篇)03-01

颐和园教学反思14篇02-24

颐和园教学反思(14篇)02-24

颐和园教学反思(15篇)02-23

颐和园教学反思13篇02-27

颐和园教学反思15篇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