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学反思> 解比例的教学反思

解比例的教学反思

时间:2023-02-25 16:27:03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解比例的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解比例的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解比例的教学反思

解比例的教学反思1

  《比例尺》一课是比例的应用第一课时,以比、比例为知识基础。本课时我预设的教学目标是理解比例尺的含义.会应用比例的知识求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在课中我设计了这样三大板块:

  一、设疑:

  两个城市之间的距离是一定的,但是在大小不同的两张中国地图上(出示两张中国地图),这两个城市之间的'距离是不一样的,这是为什么呢?有什么奥密吗?

  二、学习探索中国地图。

  请学生量出每两个城市之间的距离,并求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交流得出所求的比是1:41880000,为什么这几个比是一样的?再得出在同一幅图上,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是一定的,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叫做比例尺。三、求比例尺和利用比例尺计算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拓展题:上海到北京的距离是1050千米,在一幅地图上的距离是4厘米,广州到北京的距离是5880千米,在这幅地图上的距离是多少千米?这题可以依据比例尺一定写出比例计算。

  一节课下来,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很高,特别是在处理一个生成环节的时候,学生讨论得尤为激励:在第三环节计算图上距离时,如果在比例尺是1:5000000的地图上绘制两个城市的距离,与刚才这幅1:41880000的地图上比较,有什么不同?有学生说:图上距离会短一些,有学生说图上距离会长一些,这时教师适当地点拨:数据比较大,你能否举一个例子来证明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于是,学生讲出了1:10和1:100两个比例尺,一个是图上1厘米代表实际10厘米,一个是图上1厘米代表实际100厘米,1厘米代表的实际距离越长在图上画的就越小。

  本节课欠缺之处:

  1、教师扶得比较多,学生的活动没有充分展开。

  2、课时划分应该更细化,本节课应更侧重于认识比例尺,对比例尺意义的理解上,课堂时间的分配应该更优化。

  3、学习探究环节应该考虑得更为细致,同一道探究题可以给同桌两人大小不一的中国地图,造成矛盾冲突,更为深刻地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4、学生用多种方法计算拓展题,教师逐一将这几种方法进行评价,而没有很好地将这几种方法联系起来,应该在评价反馈的过程中找到这几种方法之间的相通之处,不仅让学生进一步地理解本课时的内容,在基础之上加强拓展提升.

解比例的教学反思2

  在近期校本研修网络培训学习中,应学校要求,我担任小学高年级组磨课活动主讲者,接到此任务,带着学习与交流的良好心态参与其中,我决定选择《解比例》为公开课的授课内容。

  课前,我认真阅读教材,根据本班学生学习情况,制定教学设计与教学PPT。在学校年级老师的听课下,在学生的配合下,很好地完成本节知识点的教学活动。

  课后,我静静地坐在办公室,思思回味,感觉这堂课,有收获,也有遗憾。

  一、成功之处

  1、利用课件,展示法国标志性建筑——埃菲尔铁塔,让学生欣赏与阅读中获得乐趣。

  2、从解方程到解比例,形成良好的无缝对接。

  课前,我曾在同年级另一个班试过,用解方程的方法进入到解比例教学。如80:X=10,让学生试解,而后,我将10后面加上比号和1,形成80:X=10:1。

  学生很快发现,这是一个比例,可是怎么解啊?

  正在学生疑惑时,我提醒学生:我们学过比例的基本性质啊,两内项积等于两外项的积啊!同学试试!

  孩子们将新改写成80×1=X×10.

  3、以小组的形式总结出了解比例的概念。

  孩子们完成上面比例后,我接着问:“什么叫解比例?”。

  我试着让孩子们分组讨论,并总结,孩子们发现:解比例就是求比例中的未知项。

  4、将小组学习式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从上学期到县里接受“四步教学法”培训学习后,我的最大感触就是怎样将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很好地运用到课堂中。从那以后,我将孩子们根据各自的喜好选择自己的学习合作伙伴。

  在这堂课中,我让孩子们两人一组,一起回答问题与完成练习。这样,孩子们相互补充,共同进步,果然收到良好的效果!

  5、较好地展现数学的逻辑性。

  让孩子们花最少的时间学最好的知识,一直是我教学的理念,要达到这一点,需要授课教师有很深的教学功底,特别是对教材的把握。

  我曾经有幸代表学校到黔东南州篮球馆听苏教版教材编写专家夏青峰老师的课,为夏老师的授课方式深感折服:一杯水,几张幻灯片,台下掌声雷动。

  我现在还在那美好的画面里……

  那么,怎么将这堂课的内容很好地串联在一起哪?

  我决定在授新新课开始前下足功夫!

  上课一开始,我引导孩子们复习以下知识:什么叫比例?什么比例的基本?比例有几种表示形式?组成比例需要哪项?这些项怎样称呼?如果将比例改写成分数形式,你会解吗?

  这一系列的`问题引出孩子们自己的反思,挑起孩子们的求知欲望,同时将本堂的知识很好的串联在一起。

  二、遗憾与无奈

  1、下课后,老师们进行讨论交流,各自发表意见,或许是老师们的保守,除了好之外,还是好,没有能听到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因为,相比这些,我更喜欢听到“逆耳”性的建议。

  这是不是听课与评课的“统一调子”?

  2、自己感觉到本身缺点太多,平时上课随意习惯了,一旦面对摄像头,在前几分钟体现得茫然不知所措,什么条理性、层次性啊,一下子全乱了……

  3、课堂练习的层次不够合理,孩子们在掌握好解比例方法后,由于时间原因,没有进行拓展延伸性练习。

  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一切是那么恬然自得,而又遗憾点点,这正如下课时我送给孩子们的那老话“学到老,活到老,还有三分没学到”。

解比例的教学反思3

  《解比例》这节课实际上是一节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课。在解比例中,要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含有未知项的比例式改写成方程,再运用解方程的方法解比例。在把含有未知项的比例式改写成方程时,要注意外项(或内项)乘积等于内项(外项)乘积的运用,不能用错。所以,在学习《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一课时,一定要让学生熟练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现在回顾这节课,知识点教授总体来说比较顺利,不过也有几个地方是值得反思和注意的:

  反思之一:变换思维,随机应变调整非预设生成。

  开始出示的第一个复习就使我始料未及。题目是这样的:口算每组中两个比的比值,再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2:8和9:27;1/4:1/8和1/8:1/16。我出这道题目的用意本来是想出两个能组成比例的题目,但是其中的2:8和9:27因为比值不相等,不能组成比例,当学生口算出比值,说出不能组成比例时,我一时慌了,真懊恼备课之前没有先算一下,后面内容的顺序要被打散了,怎么办?能否补救?也许是急了吧!急中生智,我马上反

  应过来:如果改动其中一个数,再看能不能组成比例?这个问题一出,学生的.脑筋立马转动起来,答案也随之即出:“把27改成36,这样9:36的比值也是1/4,这样两个比就能组成比例了。”回答的多好,我在为学生高兴的同时,也在为自己的小机智暗自庆幸!(不过以后可不要再犯哦)后来在讲到课后练习题时有这样一道题目:下面哪些组中的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1)6、4、18和12;(2)4、5、6和8;(3)4、3、1/3和1/4;(4)3/5、1/5、9和3。此道练习题与我的复习小岔曲虽然形式不同,但细细品味也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是锻炼学生判断几个数能否组成比例。

  反思之二:抓住重点,顺水推舟解决非预设生成。

  复习“根据比例的意义,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3:5=6:( );( )/15=2/5”时,要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这题的要求是根据比例的意义来解答的,但是有一位学生没有运用比例的意义来回答我,她用的是比例的基本性质,用5×6算出两个内项的积再除以一个外项3等于另一个外项10,虽然她没有明确说用两个内项相乘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相乘的积来解答,但她说出了其中的意思,这不就是本节新课的重点所在吗,现在被她提前说出来了,这说明该同学已经熟练的掌握了比例的基本性质,学生已经能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求一个未知项了,这不正是我所希望他们掌握的么?顺水推舟,应该及时调整教案,直接进入今天的新授重点,不过我今天却没有这么做,这说明我对教材和教案的把握程度还不够,没有做到胸有成竹。

  总结今天这堂课,虽然按照我的思路上了下来,但是课堂中的闪光点没有及时的抓住。这堂课对于我来说太平淡,对于学生来说,首先对于那几位制造非预设生成的学生来说,没有及时鼓励、表扬,没有使其得到更充分的情感体验,对于全班同学来说,缺少了一个自我发挥,交流讨论的机会。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把握好教材和教案,不能死搬教案,教案是“死”的,而人是“活”的!

解比例的教学反思4

  首先复习旧知引出一个问题:3:9=():15,学生会从已有的经验入手思考解决方法。有的学生想到了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有的学生想到了用比例的意义,更有学生想到了方程:X÷15=3÷9。这样很自然的进入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解比例。

  出示例2:法国巴黎的埃菲尔铁塔高320米,北京的“世界公园”里有一座埃菲尔铁塔的模型,它的高度与原塔高度的比是1:10。这座模型高多少米?在学生读题后,引导学生得出“埃菲尔铁塔模型的高度:埃菲尔铁塔的高度=1:10。”根据知道比例中的任何三项,我们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让学生把埃菲尔铁塔模型的高度设为x米。可以写成一个比例X:320=1:10。之后让学生比较这个式子与五年级学过的简易方程的异同,再比例这个式子与前面学过的比例式的异同。使学生明白,这个式子仍然是方程,但却不同与方程;这个式子又是一个比例,但含有一个未知项。使学生初步感知到,因为与以前学过的简易方程不一样,所以需要探寻新的解决方法。虽然含有一个未知项,但还是一个比例,所以具备比例的基本性质:两外项的积等于两内项的积。为下一步教学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埋下伏笔。

  具体教学解比例的时候渗透转化的思想(转化的思想学生并不陌生,在学习圆的面积,圆柱体的体积是就是用到了转化的.思想),让学生思考如何将这个比例转化成已学过的简易方程。让学生体会到解比例与解简易方程的区别与联系。关键是要先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转化成简易方程,再运用解简易方程的方法完成剩下的步骤。在完成37页的第8题之后,对解法进行了总结:先根据问题设X;再依据比例的意义列出比例式;然后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转化为方程;最后解方程。并且着重强调了在列比例时要注意找准对应量。

  教学例3时,因为有前面的铺垫,所以学生能够找准内项和外项,准确地列出了方程,难度明显降低了,学生学习的效果也很好。

  在对课本进行梳理之后,我还安排了综合性的巩固练习。练习分出了梯度,以适用不同水平的学生。最后对本课进行了总结,点明了解比例的意义和方法,布置了适量的作业。整节课下来,学生能按设想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效果很好。

  问题:在实际授课的过程中,由于学生提前对这一部分进行了预习,对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也掌握的很扎实,所以对授课内容比较了解,教学组织和实施都比较顺利。遗憾的是,虽然扶放结合的课堂效果很好,利于大部分学生掌握知识,但是如果对例2的教学大胆放手,让学生直接板演并讲述思路,然后教师从旁点拨,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更有加大教学密度的可能,可以更充分地体现出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解比例的教学反思5

  《比例尺》是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教学内容。这一知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化简比以及比例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一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抽象,难以理解,且与实际生活较远,不易让学生直观的理解。因此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仔细分析了教材的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比例尺的含义,这样的做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在学生身边挖掘素材,诱导学生发现问题

  比如:在引入阶段,让学生试着画一画我们熟悉的教室,并且引导学生说出不同的画法,把教室的`8米画成了8厘米,6米画成了6厘米,另一种是8米画成了4厘米,6米画成了3厘米。然后进行了对比,说出了图形的大小变了,但是形状没变,无论怎么画,我们的教室还是原来的样子,在汇报交流时,恰当的传授知识,这一环节让学生充分总结出比例尺的定义。

  从上可知,学生有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只要挖掘知识的生活原型和适当创设探究内容的情景,就能激起他们探寻真知的强烈欲望。

解比例的教学反思6

  《比例尺》的教学是北师大版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比例很重要一节课。这节课要求学生认识比例尺,包括数字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会这两者之间的互化,会利用有关条件求出一幅图的比例尺、图上距离或者实际距离。这一部分知识对小学生来说比较抽象,课堂容量较大,如何在四十分钟轻松完成这些任务呢?

  首先,由身边问题引入比例尺。为了在开头吸引孩子们,我提出问题:“我们的教室长9米、宽6米,你能设计出教室平面图的长宽各画多少吗?”这样的问题比较简单,学生几乎人人有自己的想法。我让学生大胆发言,然后思考问题:你是怎么想的?这样的'教学孩子们对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倍数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比例尺的引入也就水到渠成。

  其次,结合教材特点,引用淘气和笑笑绘制的学校周边平面图的比较,让学生体会同一幅图不同的距离必须按一定的比来画,否则不合理,这个比就是比例尺。这一情景的出现,强调了比例尺的重要性,学生有了更为强烈的求知欲望。比例尺是什么?在小组合作交流中,让学生理解讨论,知道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就是比例尺,这个比不是尺子,而是一个比,要求当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单位统一时才可比。

  然后,充分利用课本,引导学生计算笑笑绘制的平面图的比例尺,然后告诉距学校实际距离的某活动中心的位置,让学生画出这一地点。那么学生就必须算出图上距离来。这时学生算法较多,可以是:40000÷10000=4(厘米)也可以40000*1/10000=4(厘米),也可以用比例来解答。解答过程让学生在小组中展示比较,讲清道理。

  最后,在提问中适度延伸。由于本节课容量过大,学生的积极参与也用去一些时间,所以对放大比例尺,我没有时间去讲解。所以,我巧设问题:我们往往需要将实际距离缩小,但是有时候对一些精密零件,我们需要放大,想一想,这样的比例尺会是怎么样的呢?这样的问题抛出后,让学生课后思考。

  总之,如何将数学这一相对来说比较枯燥的学科“有情有趣”,我们就要从生活生产实际中挖掘教学素材,结合教材。这样,学生才会乐于学习,只有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知识的探索过程中,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解比例的教学反思7

  师:上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比例的有关知识,谁能举出一个比例?

  生:2∶3=4∶6

  师:谁能用已学的知识,判断一下?

  生1:根据比例的意义,2∶3=4∶6=所以2∶3和4∶6能组成比例。

  生2: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因为2×6=3×4,所以2∶3和4∶6能组成比例。

  师:同学们学得真不错,现在我们来个比赛,30秒内,看谁写出的比例最多?

  ……

  生1:1∶2=2∶43∶7=1.5∶3.5

  生2:3∶2=9∶4=4.5∶2

  生3:2∶3=6∶92∶3=8∶122∶3=10∶152∶3=20∶302∶3=0.2∶0.3……

  师:(适时打断。)还有没有?

  生:我大约写出了十几个比例。

  师:(假装一脸迷惑,面向全班学生。)他怎么能写出这么多呢?

  (一阵自发议论,有人举手,继尔大部分同学茅塞顿开。)

  生:他是运用了比的基本性质。

  师:真不错,学过这么久的知识你们也能记起来。

  同桌校对练习情况。

  教师巡视,随机拿起一位同学的作业本看了一会,与那位学生小声嘀咕后,板书:3∶8=15∶()

  师:后面的数老师实在看不清,还可以怎么表示?

  生:用x代替。

  师:这个x的值是多少呢?

  (情绪高涨,小手如林。)

  生1:x=40。因为3到15扩大5倍,所以8扩大5倍应是40。

  生2:3∶8=,x=15÷=40

  生3: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3x=8×15x=8×15÷3x=40

  教师手拿那位同学的本子,说:“其实他写的就是40,而且很清楚,老师刚才和他商量了一下,征得他的同意,设下了这个‘骗局’,你们有没有意见?”

  同学们都笑了。

  师:像这样,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

  [反思]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全面展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已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效果,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讨的课题。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孔企平教授认为:有效学习的基本要素可以用九个字来概括,即“经验”、“思考”、“活动”、“再创造”。

  经验──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提出“接知如接枝”,强调“接枝”必须接在原来的树枝上,这里的树枝就相当于“接知”中原有的“经验”。让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经验去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使学生头脑中的已有经验与“新知”进行相互作用,不仅有利于意义建构,而且有利于学生在实现意义建构的过程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情感体验,从而使学习动机得到强化。本课学习内容的知识基础是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师在激活学生原有知识经验时采取的策略不是单纯让学生复述有关文字概念,而是通过让学生举出实实在在的比例式,并通过判断练习来达到这一目的。不仅如此,通过限时写比例式,还引出了“比的基本性质”,这些知识经验的激活,使学生自主探索新知成为可能,这后续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思考──

  有效学习就是要激励学生勤于,乐于思考,思考是数学的核心,没有学生思考的课堂是没有生命力的课堂。本课通过“在相同时间内,为什么有同学能写出十几个比例式”这一问题的思考,在帮助学生回忆起了学习时间相对较久的“比的基本性质”的同时,也使学生有效建构了“比的基本性质”与“解比例”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猜想-验证”的途径,让学生从多种角度去思考、探究x的值,这样的思考是有价值的思考,在取得理想学习效果的`同时,肯定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活动──

  活动是心理体验的基础,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是数学教学的基本形式。本课的教学中,教师的重点不在于如何讲解,而在于引导学生如何活动,通过“限时练习”即比赛的形式,有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能全身心参与到学习中去;通过巧妙设疑,在引出比例中的未知项x的同时,引导学生猜测、讨论,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相互帮助的品德也能得到培养;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帮助者、激励者。

解比例的教学反思8

  这节课实际上是一节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课。在解比例中,要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含有未知项的比例式改写成方程,再运用解方程的方法解比例。在把含有未知项的比例式改写成方程时,要注意外项(或内项)乘积等于内项(外项)乘积的运用,不能用错。所以,在学习《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一课时,一定要让学生熟练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现在回顾这节课,闪光点是抓住重点,顺水推舟解决预设生成。

  开始出示复习“根据比例的意义,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3:5=6:();()/15=2/5”时,要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有的学生是根据比例的意义来解答的,但有几位学生没有运用比例的意义来回答,而用的是比例的基本性质,用5×6算出两个内项的积再除以一个外项3等于另一个外项10,虽然她没有明确说用两个内项相乘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相乘的积来解答,但她说出了其中的意思,这不就是本节新课的重点所在吗,现在被她提前说出来了,这说明该同学已经能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求一个未知项了,这不正是预设所希望的么?顺水推舟,及时调整教案,直接进入今天的新授重点。

  总结今天这堂课,闪光点是预设生成的环节及时的抓住,并对那几位制造预设生成的学生及时鼓励、表扬,使其得到更充分的情感体验,对于全班同学来说,多了一个自我发挥,交流讨论的机会。在今后的教学中,我更要把握好教材和教案。

解比例的教学反思9

  正比例意义这一内容是在教学完比和比例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着重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从内容上看,“成正比例的量”这一内容,在整个小学阶段是一个较抽象的概念,他不仅要让学生理解其意义,还要学会判断两种是否是成正比例的量,同时还要理解用字母公式来表示正比例关系,要渗透给学生一些函数的思想,为以后初中学习打下基础。

  基于以上分析,我个人认为正比例意义的教学要抓住以下几点来进行教学: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一种量增加、另一种量也随着增加,一种量减少,另一种量也随着减少——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相同——这样的两个变量成正比例。根据教材和内容的特点,在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

  先出示了一个时间和路程两种量的变化情况表格,然后引导学生从表格中去发现时间和路程两种量的变化情况,在观察中发现:路程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同时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成正比例的两种量的变化方向性,即时间增加,路程也随着增加,时间减少,路程也随着减少,这两种量的变化方向相同。进而让学生弄清什么叫“两种相关联”的量。然后我又引导学生发现路程和时间比的比值是一样的,都是50千米。让学生理解相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的比值都是50千米,从而初步突破了正比例关系的第二个难点,即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由于学生还是第一次接触这一概念,为了进一步让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之后,我又出示了两个表格,即数量和总价的变化情况表格、高度和体积变化情况表格,用同样的方法引导学生观察表格,发现三个表格都有共同的特点,即:每个表格中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并且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最后,在三个例题学习的基础上总结出成正比例量的意义,把这意义从局部的路程和时间、数量和总价以及高度和体积推广到其他数量之间的关系,从而让学生水到渠成地理解了正比例的意义。然后,老师用例子说明,并且请学生互动找例子,最后让学生学会用字母表示正比例关系式。

  这堂课对教材中几个概念,在理解上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什么样的两种量叫做相关量的两种量,课本上的概念是: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那么一个人的身高和体重算不算两种相关联的量,可以说从一定程度上或多或少有点相关,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又不相关,比如人到长大以后开始发胖,身高不变,体重变化,这又怎么说呢?

解比例的教学反思10

  今天教学了《解比例》,这节课实际上是一节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课。在解比例中,要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含有未知项的比例式改写成方程,再运用解方程的方法解比例。在把含有未知项的比例式改写成方程时,要注意外项(或内项)乘积等于内项(外项)乘积的运用,不能用错。课后回顾这节课,虽然总体来说比较顺利,但也有值得反思的地方。

  一、局部同学没有掌握好比例的基本性质,在解比例时胡乱解比例,不是把两个外项相乘,也不是把两个内项相乘,而是“打乱仗”……这局部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力缺乏,对学习没有兴趣,对于这样的'同学教师要有更多的耐心和理性对待,否则丝毫不会有效果。

  二、局部同学在应用方程的知识解比例时遇到了较大的困难,其原因是四、五年级学解方程的知识时有疏突知识掌握有欠缺,不懂得应用加、减、乘、除法各局部之间的关系去解题。对于这局部同学要进行补课,让他们熟悉加减乘除法各局部之间的关系。

  三、对于同学来说,和时的鼓励、褒扬,使其得到更充沛的情感体验,对他们的发展会起积极的作用,由于事先没料到以上两问题,在备课时准备得不是很充沛,在上课时也没有和时有效地做好调整,让同学自我发挥,交流讨论的机会较少。所以有些遗憾。

解比例的教学反思11

  《比例尺》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化简比以及比例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比例尺》教学反思。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仔细分析了教材的设计意图,同时又思考如何将概念教学恰到好处的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成功的关键有以下几点:

  1、情境再现,建立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本课内容距离学生生活较远,虽然在今后的地理,制图等知识中,会有所体现,但是以目前六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来讲,却不会接触。所以,我将导入情境设置在学校的范围内,通过让学生表演谈话情境,引出问题:“你能把学校的操场画进本子吗?”利用这样的导入,很快拉近了本课教学与学生生活经验之间的距离。在讲授知识的时候,教师又以卧式的建筑图引出了计算练习,有一次加深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在动手操作中得出概念。

  通过让学生设计制作校园平面图,亲身体验设计师的感觉,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如何确定比例尺的大小,如何计算数据,如何作图等。在汇报交流时,恰当的传授知识,这一环节让学生充分总结出比例尺的定义,认识缩小比例尺,针对学生们得到的很多结论,我将他们的作品一一展示给同学们看,课堂充满了探索的气息。

  3、适当点拨,大胆放手。

  新课标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而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如何充当号者一角色呢?我认为,教师既然是引导者,教学中的'讲解和点拨是必需的,教师既然是组织者、参与者,讲解和点拨又应是适时适度的。在将本课概念讲授清楚以后,教师大胆放手,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的方式,自主完成任务,而教师的大胆放手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交流汇报的过程中,教师再进行一些适当地点拨,即实现了教学目标,又使教师的教学过程变得轻松自如。

  4、对于学生的理解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评价。

  以人为本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在这一理念指引下,数学课堂教学中应重视数学学习的个性化发展,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既要尊重学生的数学的不同理解,又要尊重学生的数学思维成果。

  在教学中,求比例尺时,学生出现了多种求法,我就循着学生的思路展开教学,我和学生在认真倾听学生讲解的同时,对不同的方法加以肯定与评价,得出求比例尺的基本方法,并且说明,学生可以有自己不一样的解法,但要注意书里的规范与完整。

  总之,要遵循学生学习心理规律,就要尊重学生的理解,让学生在不断的体验和感悟中总结和调整自己的学习,在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同时,学会学习。

解比例的教学反思12

  教学反思:本课时新内容不多,主要把新知识融入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依靠学生已掌握的知识自己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在本课设计时重点展示如何将新知识(解比例)转化成学生原有知识(解方程)的过程,并且这个转化过程完全建立在学生的自主探索上,教学中运用“同学们能运用原来学习的知识求出34∶12=x∶49中x的值吗?”的提问,密切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建立用原有知识推动新知识学习的策略,然后运用“独立思考—相互交流—归纳总结”的学习方式,把学生推上学习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帮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解比例》教学反思,教学反思《《解比例》教学反思》。

  本课时如果先教学例2,那么,这个例题的.负担太重,既要学习列比例,又要教学解比例,如果处理不当有可能两头不落实。所以,本人在设计本课时的教学预案时,把解比例和列比例解应用题分开教学,先学习解比例,再学习用比例解应用题。实施情况来看学生学习得较为轻松,学生掌握得较好。几个导学题前3题学生完成很好,第4题多数学生都在说解比例和解方程的相同点,共同订正后,学生掌握了二者的联系,从而很好地完成新知与旧知的顺应。

解比例的教学反思13

  本节课重难点是解比例的方法。首先引导学生是理解“解比例”的含义。我是通过复习比例的基本性质引出的。给出两种形式的比例,利用比例的基本形式改写成乘法等式。

  这样自然就引出了解比例。掌握解比例的方法是教材的一个难点,因为解比例的方法与解一般方程的方法是有所区别的`,解比例的方法是: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先把比例转化成内项乘积与外项成积相等的形式(即方程),再通过解方程来求未知项的值。

  在教学中我采用的是独立解决的方法,让学生独立解决,求出相应的未知数的值,学生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认本课时新内容不多,主要把新知识融入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依靠学生已掌握的知识自己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在本课设计时重点展示如何将新知识(解比例)转化成学生原有知识(解方程)的过程。

  并且这个转化过程完全建立在学生的自主探索上,教学中运用“同学们能运用原来学习的知识求出34∶12=x∶49中x的值吗?”的提问,密切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建立用原有知识推动新知识学习的策略,然后运用“独立思考—相互交流—归纳总结”的学习方式,把学生推上学习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帮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

  不足之处:

  1、30分钟不够用,练习较少。

  2、网络卡顿,耽误时间。

解比例的教学反思14

  比例的意义是在学生对比的意义、性质和比值的意义以及求比值的方法有了较充分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掌握这部知识将为进一步学习正、反比例的意义,用比例的方法解应用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由于经过了很长的时间,学生的知识有了一定的遗忘,而本课的学习是建立了上册比的基础知识上学习的,所以在教学前,我先给学生复习了比的知识。什么叫比?什么是比值?怎样求比值?怎样化简比?而组成比例的两个比比值相等,所以求比值 就变得非常重要,我就让学生练习了几题求比值的习题,既复习了以前的知识,又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帮助。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在学习比例的意义时,我先让学生根据要求亲自动手写人以两个数的比,并求出比值。然后,分析这些比的比值,看发现了什么?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揭示比例的意义。在此同时还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比值相等时组成比例的核心,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时,关键看这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等。为强化理解在这时我安排了两种形式的练习:

  1、判断。

  2、组比例。

  最后通过小组讨论:比与比例的联系与区别,并揭示数学知识不是孤立的,而它们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思考、概括出了较为简洁的数学概念,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参与课堂的主动性被充分调动。

解比例的教学反思15

  学习解比例,是在学生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基础,这是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这个班的学生经过我一学期的指导,已经初步具备自学能力,尤其那几个成绩好的学生,书本上的练习题不能满足他们的学习欲望。因此上《解比例》时,我尝试运用生本教育的理念,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1、相信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新知识。上课伊始,我提名一个学困生口答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随后我就出示一个与例1相似的题目,让学生去寻找解答的'方法,大多数学生都已经自学了教材,不到五分钟,同学们顺利地完成解题任务。紧接着提问学生:“你们是怎样解决这道题的?”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比例的基本性质。那你们能不能具体是怎样进行的?这个问题自然不在话下。

  2、化繁难为简单,化枯燥为生动。我是通过谈话的形式,制造悬念导入新课,促使学生去自主探究,在探究中学会了解比例的方法,并概括出的这节重点: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把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归为一句话,便于学生掌握。

  3、成功地运用了“三个为主”数学教学思想,以训练为主线组织教学;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学生困惑时,适时进行引导,在突破重难点时,进行了小结,实现了精讲多练,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应有的体现。

  4、尽最大努力面向全体学生,做好培优转差工作。基本练习让学困生进行反馈,实现“四个优先”;提高题让优生进行探究解决,这大在激发了优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我明白: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最终还是源自于数学内容的本身。

【解比例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解比例》的教学反思02-21

解比例教学反思02-07

《解比例》教学反思04-10

《解比例》教学反思05-24

《解比例》数学教学反思(精选13篇)03-24

《解比例》教学反思范文(通用10篇)04-02

解比例教案01-31

解比例教案09-20

《解比例》教案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