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学反思>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

时间:2023-02-23 19:44:05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1

  我个人非常喜欢《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软弱而胆小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了他自认为无法穿越的狭窄拐点,是父亲的智慧,引领他坚强而勇敢地顺利拐弯,从此他的性格,步入豁然开朗的广阔——这个叫莫顿·亨特的八岁小男孩,一直体弱有病,所以妈妈一直暗示他不要冒险,有一天他在小伙伴们的激将下,爬上了一座通向悬崖的岩石架,他趴在高高的石架上认为自己“绝对没法爬下去”,坚信自己“会滑倒摔死”,就在黑暗的绝望里,父亲用平静的语气指导他“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

  感谢教材的编写者,充满智慧的,把这篇文章放在初中第一册的第一课,我想其初衷,就是为了让刚刚步入成长阶段的孩子们,学习怎样以“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方式,化解人生中的困难,走向生命的开朗与开阔。感谢课文中的“父亲”,他以一个父亲的智慧,给予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财富——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让自己胆怯的儿子,从此勇敢。其实我们也不必谴责课文中的母亲——她从母爱的本意与本能出发,一再告诫孩子“不要冒险”,虽然她的告诫对孩子充满了消极性的无良暗示,但天下又有哪一个母亲,不是小心翼翼的呵护孩子,生怕本来就多病的`孩子再有闪失呢?因为喜欢,所以教课文的时候,就格外上心了些。也生发出了课堂生成中的亮点与暗点。

  亮点一:引导孩子朗读第11段——“嗨,慢着,”我软弱地哀求道,“我没法——”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朗读“我”的语言?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语气来读?结果,孩子读的非常的精彩。他们用颤音,来表达出主人公内心的恐惧。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够真正用朗读,来揣摩人物的心理。

  亮点二:引导孩子朗读第16段“父亲”刚刚出场时的一段话:“下来吧,孩子,”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父亲的口气,是低沉的,还是响亮的?是着急的还是缓慢的?为什么?学生回答——都不是。父亲的语气,应该是平静的。特别是“晚饭做好了”这一句看似与孩子眼下困难无关的话,更彰显出父亲其实是想用平静的语气,来平静孩子恐惧的心理。就在这样的朗读中,学生们逐步感受到了对父亲的崇拜和热爱。作为一名教师,我希望我所有的学生,都能够爱自己的父亲。惟有如此,父亲的伟岸,才能够助推他们少年历程中的成长。

  最得意的,是亮点三——我在第18段,灵机一动抛出了一个问题——“父亲有足够宽阔的肩膀,他完全可以让处于危险中的孩子跳到自己的怀里,自己用双臂接住儿子,那么他为什么还要让孩子自己一步一步的艰难爬下来呢?”

  但是暗点,也在此时产生——有的学生回答说“父亲不能让孩子跳下来”,理由是“太高了,20多米”。这个时候,我糊涂地用了“假设离地面并不高,那么父亲为什么不接住孩子”,太牵强了。其实,应该接着引导——真的是20多米吗?这样,可以领着学生细读课文第8段,让学生在争议中弄明白课文的内容——“我”只是停留在“离崖顶还有三分之二路的狭小岩石架”上。可惜,我当时不够机智,没有以这个步骤来提升学生“细读课文”“读细课文”的意识——课文中的“我”到底离地面几米并不重要,但是培养学生具有“深读课文”的意识,却是我工作的重点。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2

  这堂结束了,我教得舒心,学生学得轻松,甚至有学生情不自禁地说:“这么快就下课了,我还没觉得时间这样快过呢!”仿佛学生还沉浸在胆小鬼的恐惧到勇敢者的蜕变中。学生们喜欢活跃的`课堂,喜欢自由的课堂,喜欢充满讨论碰撞的课堂。这就启示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对每一篇文章都要深入研究、精心设计,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热情,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具体做好以下几点:

  1、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的知识,深挖文本。

  2、教学中教师要全面准备资料,精心备课,指导、点拨要有步骤,有层次。

  3、教师遇到疑难问题时,要组织学生合作学习。

  先让学生自由读,有利于个性化的读和理解;再合作碰撞,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这篇课文篇幅不长。在课堂上,充分给学生读悟时间,然后利用小组合作,分享学习成果互相讨论交流,然后师在课堂上引导总结感悟学习方法。最后,学以致用,评价测评。大胆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3

  和学生共同学习完《走一步,再走一步》,感觉这课有得有失。得在学生结合实际对文章主旨的感悟,失在朗读教学环节处理不到位。

  由于时间关系,我的教学环节中的朗读训练不够到位。朗读一直以来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教学手段,以读带讲,从读中悟,古人都总结出了"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宝贵经验。这一点我是很赞同的,在教学中也注意了朗读训练。在这篇课文中,"‘嗨,慢着’我软弱地哀求道,‘我没法……’"大多数的同学能自己处理轻重缓急,注意到情感的变化。特别是几个朗读好的学生,读起来声情并茂,抑扬顿挫。这是本文的朗读难点,要把那种哀求的味道,那种软弱地哀求的味道读出来不是件容易的事。朱立然,那个学习不肯努力的小男孩却把它读得那么精彩,那种哀求的味道读得我心软。冯旭满含嘲讽的一句"再见""你要是想呆在那,就呆在那好了"更是让大家如临其境。然而,因为在引导学生去感悟它复杂的情感上,用去了不少时间,结果本来就满打满算的时间现在是远远不够了,只好忍痛割爱,以至脱险部分也没有充分展开读,原先设计的通过分角色朗读体会父子之间的情感交流也只好忍痛割舍。

  原来设计的意图是先让学生通过朗读感悟我在父亲的帮助下怎样树立信心,增强勇气,获得巨大的成功感,然后让学生设想如果父亲是自己爬上去把我背下来,我的人生又该是怎样的人生,通过比较让学生体会父亲博大的爱的同时,明白路是要靠自己走的。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这个人生哲理的理解。这样层层深入,特别是结合自身的感受,学生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就会牢牢记住这个人生哲理,用它指导自己走好人生的每一步。然而,因为受教学时间的限制,后面的安排也被舍弃了。这无疑削弱了文章的感染力。

  通过这一环节的反思,我意识到课上要有主有次,不能面面具到,即使有取舍,也要慎重,语文课堂的琅琅的读书声不能少。

  当然,这节课也有让我欣喜的方面。在总结本文主旨后,我安排了下面的环节:

  "同学们,人生路上会有许多的困难,要想最终达到成功,也许并不难,它只需要你走一步,再走一步。请你以生活中你熟悉或熟知的'人物的例子,以简单的小故事形式来阐释这段话,好吗?"

  我发现,原先的课堂沉闷气氛一扫而空,同学们的热情一下子高涨起来。为了充分理解,我采用了同伴合作,我给各小组三分钟的时间交流。丰富多彩的答案流泻而出:

  1、童第周历经生活的艰难,迈出艰难的一步,最终成为大科学家。

  2、王献之靠"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精神,练黑了一墨池的水,终成大书法家。

  3、李时珍历经27年的艰苦钻研,实现了找一棵再找一棵,终于成就了《本草纲目》。

  4、唐僧师徒坚持闯一关,再闯一关,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回真经,功德圆满。

  5、我在练习掂勺炒鸡蛋时体会到:要想成功并不难,它只要你试一次,再试一次。,,,,,,,,

  6、张海迪高位截瘫坚持自学外文,她做到了学一篇,再学一篇,最终精通七国文字。

  7、爱迪生凭借"试一次再试一次"的毅力,实验失败数千次,终于有了近千项发明。

  8、居里夫人战胜种种艰难险阻,终于提炼出了镭元素。

  9、勾践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忍辱负重,等待时机,终于成功。

  10、孔子仕途不通,转而著《春秋》,坚持著一篇,再著一篇,最终成为中国文化的圣人。

  11、屈原理想难以实现,被放逐转而著《离骚》,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声名卓著的诗人

  12、曹雪芹一生穷困潦倒,由于他笑对生活,坚持改一次,再改一次,10年批阅增删数百次,才有了今天的巨著《红楼梦》。

  13、音乐巨人貝多芬双耳失聪,扼住命运的咽喉,不断奏一曲,再奏一曲,创造了享誉世界的《命运》交响曲。

  14、刘翔面对110米栏,跨一步,再跨一步,终于登上世界冠军的宝座。

  我完全陶醉在学生们的精彩阐释中。赞可夫曾说:"教师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通过这一教学环节,使我更清醒地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时刻谨记着,每一个学生,都是活生生的智慧的个体,我们要让那一颗颗个性的种子,发芽、开花、结果。只要我们精心的呵护学生在阅读中形成的蓓蕾,尽可能的给他们以阳光的温暖,雨露的滋润,总有一天,这些小小的蓓蕾就会绽放出迷人的花朵,散发出醉人的馨香!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4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中的自读课文,而在这之前,却是精读课文。这就要思考这篇课文在内容上的取舍问题了。

  精读课文的话,老师可入手的点很多,在课时上也可以安排为两个课时。作为自读课文,就更侧重于学生自己的阅读体验。新课程标准提倡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基于此,再加上本单元的相关要求,我制定了以下三个学习目标:

  1.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自己对课文的认识。

  2.勾画出描写“我”心理的句子,说说作者从中所得的“经验”。(重点)

  3.多角度阅读课文,获得新的理解和感悟。(难点)

  第一个学习目标的设定,是得益于余映潮老师的教案。为了让学生认识课文,理解课文,从不同的角度说说自己对课文的认识。学生可以从文章体裁、故事内容、情节顺序、文章结构、人物特点、文章技法、给人启迪等等多个角度选取一个,表达自己的见解。

  这一篇是我们学习默读课文中的第八篇课文了,刚好可以借鉴余老师的这个方法检测学生前段时间默读的情况。

  第二个学习目标,勾画描写“我”心理的句子,从“我”的心理历程过渡到自己所得的“经验”,也就是从文章内容到主题。

  第三个学习目标,更多的是用新的角度读课文。随着阅读的深入,让学生能从一篇课文中有不同的阅读体验,获得新的理解和感悟。

  这样一来,自读课文中学生的自主性就处处体现出来了,更侧重于学生的阅读体验,而文中传递出来的“经历”和“经验”也没有因自读缺失,老师起到了很好的统筹作用。

  自读课文并不是老师放手不管,任由学生漫无目的地读,而是更需要老师有放眼全局的大手笔。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5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七年级语文课文,也是贯彻“新课程标准”,培养学生战胜困难,尽快适应初中学习生活的一个有利契机。所以,这节课的设计我是让学生充分利用文本,挖掘教材,理清文章思路,明确课文思想;训练默读技巧,学会通过事情或现象得到生活启示。

  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设计的问题适合七年级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

  1.这个故事叙述了一件什么事?让学生抓住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练习默读,快读浏览课文勾画字句)

  2.复述课文,详细叙述故事情节:入险——遇险——脱险。

  3.小组合作:“我”入险前,遇险时,脱险后是什么样的心情?你从哪些语句读出来的?(练习默读,跳读课文勾画句子)

  4.“我”成长了很多,“我”在这次经历中获得了什么人生经验?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点明中心,并教导答题方法,提示议论的.语句往往是理解文章主旨的关键句)

  险与夷(不失自信,往往就会化险为夷)

  短与长(你走的一小步,悄悄是你人生中跨出的一大步)

  思与行(只想着困难,不付诸行动,反而会陷入困境)

  5.学习本文后,你有什么收获?或得到什么启示?(引导孩子畅所欲言)实现远大理想,从小事做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做人做事要有自信心。作者有一件小事引发感悟,生活中就需要善于感悟,感悟能使人聪明、强大。

  6.写一段自己的生活经历,揭示你从中获得的启示。(200字左右)

  在反思中我也发现了一个现象,值得深思:城市学校的学生眼界开阔、预习充分,农村学校的孩子动笔少,不预习。结果我这堂课学生回答问题多引用学习工具上面的话,思路受限;农村学生却很能在课堂上跟着老师的引导发表自己的观点,课堂活跃,但笔记与练习却跟不上。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6

  未来的路上,我愿意走一步,再走一步!

  最终确定讲《走一步,再走一步!》这个题目是在和赵老师商量之后,赵老师说虽然文字浅显,但内容富有启发性,特别是对于初一新生来说,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走一步再走一步,对他们来说很有启发性和指导意义。于是在赵老师的指导下,我开始了阅读教材,研究教参,从网上查阅相关资料,希望能够给孩子们上一堂高质量的具有人文情怀的语文课。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65岁时写的一篇回忆性文章。课文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寓理于事、文字浅显、故事性强,富有启发性。作者通过回忆自己8岁时的一次爬悬崖脱险的经历,告诉我们一条重要的人生经验:无论遇到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化难为易,走一步,再走一步,定能战胜困难。阅读这篇文章,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习对待困难的正确态度和克服困难的方法,对他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中遇到困难挫折时如何对待产生积极的影响。这种学习和影响是无法外加的,它必须由学生自己通过阅读、理解、体验、感悟、内化才能起作用。所以我在案例设计时从以下三点着手,以期达到上述目的:

  1、学生体验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不管是学生自读还是课堂讨论,都强调学生情感体验的主动参与。

  2、注重学生的自读自悟。只有独立学习,主动体验,主动发现,学到的才有可能成为自己一辈子受用的东西。

  3、阅读是多角度全方位的,在理清了文章的线索和中心后,对文章精彩之处进行分角色朗读来深入探讨人物性格。

  因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采用无提问课堂教学方式来推进,教师对学生的阅读指导应以学生的学情为依归,就学生共同关心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引导。一句话,不是我们要教给学生什么,而是学生需要我们指导什么。同时,本文的教学目标也只有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和感悟体验才能有效实现。最终要对学生有启发性,就需要学生有相同的情感体验才能让学生真正的学会面对苦难的方法,所以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成长故事,进而加深对学生的启发性,让学生进一步分析题目的深刻含义,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但是在具体实施时,却没有收到相应的好的效果,虽然在不同的班级都已经试讲过,但是这次的课堂效果不是很好,一方面孩子们上午体能测试,耽误了预习,所以对课文预习不充分,复述课文时语言表达不准确,不简洁,不流畅,对细节描写体会不到位,对人物的性格和心理的把握不准确,特别是最后的环节让学生分享一下自己的成长故事时,孩子们一时想不起来自己的成长中类似的故事,所以一时感觉课堂气氛不是很好,第一次上公开课,孩子们还有点拘束,在能煽动他们情绪的朗读环节没有煽动起来学生的情绪,导致整堂课,气氛不是特别活跃。另一方面是我个人原因,虽然感觉不紧张,但是潜意识中还是很紧张的,所以在讲课的时候语速不自觉的就加快,让孩子们没有反应的时间也是造成他们气氛不活跃的一个原因,一直都在紧张的看表,唯恐到点讲不完,所以每个环节都特别的仓促,给人一种赶时间的感觉,这样本来设计好的对语言方面的分析不是很透彻,孩子们读的还是不错的,但是感觉还没有达到完全的高潮,就被我匆匆结束啦,一直在忙着赶环节,其实这些都是课堂掌控能力不强的表现,其实真正的高手,就像赵老师说的,在设计课的时候,自己要预测到几种可能性,最后的一个环节u要有弹性,这样就不会一直在赶时间,就不会有的地方品不透啦,学生放出去深入分析,这样课堂的高潮就出来啦,即使最后的环节没有进行到,给人的感觉这个课也是完整的。另外备课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要对你讲的内容进行分析,学生会有怎样的反应,进行预设,对于不同的表现要有不同的对策,这样才能真正的做到掌控课堂,就不会因为自己的课备的很熟,而说的很多,课堂成了自己一个人的舞台,另一方面也不会因为学生的发挥而牵着你走,最后被学生牵走了,而回不到自己要讲的主题上来,这样的课堂分明都是失败的,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要不断的练就掌控课堂的本领,未来的路还很长我愿意走一步,再走一步!有一种深厚的韵味隐藏在其中,那是一种不急的从容,不赶的睿智。就如早上的作文课没有太多的期望,但却有了丰厚的收获,一位老教师对课堂的尊重,对学生的尊重,对课堂下每一位听课老师的尊重,举手投足、只言片语,那是一种语文的修养更是一位语文老师的智慧。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7

  这节课的朗读能力培养不够。七年级学生,需要加强朗读能力,第一单元重点也是提高朗读能力,本节课第一课时内容有些多,忽视了这一能力。我觉得除了学生自己读外,品析重点段落时可以抽学生朗读,尤其是心理活动、动作的词句朗读,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

  对于阅读教学想达到的能力仍然有些偏多,第一课时教学有些杂乱。因此我觉得教学重点,对于学生获得的'战胜困难的方法、态度目标虽然完成了,但没有“重锤猛敲”,给学生的影响可能就要打折扣。我觉得如果能舍弃多角度阅读,换为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如何战胜困难的,效果要比现在好。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8

  在此课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个分析人物形象的环节:让学生找出文中涉及到的人物,然后根据课文中的记叙和描写,分析人物形象。主要分析“我”,“杰利”,“父亲”的形象。

  “我”的形象分析中,我的问题是:“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交流讨论后,突出强调了“我”的形象是有变化的.。经历了这件事,“我”变了。由胆小变得勇敢。并且提醒学生,文章中的人物正如生活中的人物一样并非是一成不变的。性格也有可能会发生变化,尤其是经历了一些对他来说有特殊意义的事情之后。

  在问“杰利”能不能算是“我”最好的朋友这个问题后,正如预料的一样,学生之间发生了争论。一番讨论回答之后,我们得出的结论是:杰利不够朋友。理由如下:1.杰利虽然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但他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2.从后文天色越来越暗,父亲和杰利一起来找我,父亲说,“晚饭做好了”来看,极有可能是晚饭做好后,父亲等不到儿子回来吃饭,到杰利家找我,才知道我可能还在悬崖上,而并非杰利去找的父亲。虽然如此,我还是对学生说:如果换成是你,你又会怎样?学生于是有的表示要像父亲一样帮助我,有的表示要找人来救我,有的说要打110。我和他们讨论了每一种方法的可能性。并且最后说:要注意,杰利毕竟也只是一个八岁左右的孩子,我们对待一个小朋友也该多一些宽容吧?

  关于“父亲”是不是一个好父亲的问题,当然学生都认为是的。他们提供的理由是:他镇定冷静,首先安慰我,然后耐心地帮助我,指导我一步步地脱离险境。这里学生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去理解。我让他们去想像一下:如果是他们的父母找到了儿子,发现他们在悬崖上,他们的父母第一句话会是什么?想象的结果中有一种是:叫你不听话,现在害怕了吧?活该!我们笑过之后,我说:其实,这样的父母也是有的。但并不是说这样的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一个人一个性格嘛!打是亲,骂是爱啊!当然文中的父亲的做法很值得我们学习。如果我们的亲人朋友同学遇到困难,我们也应该首先安慰他。然后再想办法帮助他。

  总之,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他们的现实生活,去感受文中的人物形象。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9

  因为这是初一语文学习的第二课,也是贯彻“新课程标准”,培养学生战胜困难尽快适应初中学习生活的一个有利契机。所以,在设计这节课,我的思路是让学生合作研究,自主学习,路让学生自己走,我只是起到一个指路人的作用,目的是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研究性学习的好习惯。

  于是一改我以往长期主宰课堂长篇大论的习惯,换成学生当主角,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在45分钟的课堂上,我一会是参与者,一会是引导者,一会又是点拨者,和学生共同探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人生话题;一会又是提问者,再一次把学生引领到课文中来;一会又是设计者,为学生创设思考的环境氛围……学生也随之不断变化角色,不断变换思路:一会是旁观者,为小主人公着急;一会又是文中的小主人公,身临其境体会当时的心境;一会又是主人公的伙伴,为他出谋划策……学生的兴趣完全被调动出来,整个课堂气氛热闹而无喧哗,紧凑而不紧张,有张有驰,于是在轻松的教学中达到了教学目标。

  最后的5分钟,我设计了一个口语训练内容,倾听了孩子们的.心声。同时,也培养了孩子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一节课下来,我说话的时间不到15分钟,大多数时间都是学生讨论,交流,发言和练笔,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各个方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从对本课的学习中,使学生真正领悟到了生活中大困难只要走一步,再走一步,将会取得最终的胜利!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10

  学完了本文,我认为成功之处一是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使学生走进了文本,理解了文本。二是引导学生探究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获得了真正的教益。文章的作者通过自己小时侯的'一次遇险经历,悟出了一个人生的哲理,这个经验使他“能应付一切”。因此,我希望学生们能领悟这哲理,运用这哲理。因为在学习上有人是三分钟的热血,想一口吃成胖子,一时的努力不见成效,就泄气了,放弃了。授课中恰恰是这个从字面上理解了哲理,但不能联系到自己的生活中。于是,我向同学们推荐了寓言《钟摆的启示》,钟摆面对一年要摆动31536000下的任务,有了畏难情绪,但它听从了时钟老人的劝告,“坚持每秒钟动一下”,最终完成了全年的任务。“坚持每秒钟动一下”与“坚持每节课都努力”、“走一步,再走一步”与“坚持每一天,再坚持每一天”何其相似,这样学生们就联系到如何学习的问题上了,这正是我所希望的读文本,用文本,让文本走进学生的生活。

  不足之处是对写作方法的探究不够深入。学生在写记叙文时,往往是叙事完了,文章也写完了,不能就事论事,加以思考,上升到理性的高度。课堂上针对这一写作方法也只是泛泛而谈。要真正让学生掌握,我认为还应再来个“练习”。“课文无非是例子”,它是“例题”,讲方法,还应找一篇类似写作方法的文章,做“练习”,用方法。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11

  语文课上人声鼎沸学生们正在热烈的《走一步再走一步》中你最喜欢哪人物为学生佩服文中的父亲的:善良、和蔼、慈祥、有智慧、么危急的情况下这么冷静的指挥的孩子克服不但让孩子体会了的感受而且给了孩子一辈子的勇气

  甚至有学生感叹我怎么就的父亲我要儿子该多么幸运我看得差不多了正下“你不喜欢谁为?”这时名叫王寅的学生站起来说:“我最喜欢的人那四个小伙伴”我有些吃惊按人的理解那四个小伙伴应该大家批评的不但嘲笑“我”还对“我”弃之不顾同情心的人所不齿的不过我很有耐心的追问:“为?你喜欢呢?”“我喜欢勇敢敢于去爬悬崖;我喜欢目的敢于舍弃”“哦?敢于舍弃?”“老师我知道你们都会觉得那四个小孩无情无义你们会四个同情心把身体不好的‘我’扔在悬崖上老师你们有想过那四个小伙伴并要求‘我’和一起去爬悬崖也有的任务如何最快的爬过悬崖都去帮助‘我’了有全都会被困在悬崖上天黑也下来。

  还有现在的社会弱肉强食谁能力谁就会被淘汰”说着说着在有一学生的不赞同的嘘声中他越说越小声但“那你的意思的社会就不需要同情弱者了吗?”“有必要同情弱者吗?”“我觉得有每个人每个时候强者要大家一起进步!”“邓小平还说让一人先富起来呢?”“并富起来就不管别人吧!”我还要求一场辩论赛就拉开帷幕我耐心的听着各样的意见心里说不出的激动我喜欢这才我理想中的语文课堂“你一天都去管别人了你有做的事情吗?比如街上这么多乞丐你再有钱管得吗?你去应聘高薪职位你会不会同情别人而把位置让给别人?在奥运会上刘翔看见那个逊摔倒了就去把他扶起来他能得冠军吗?

  王寅势单力孤但一点儿也胆怯他连续几个棘手的问题把同学问住了大家一时不知如何作答大家都把目光转向了我我在思考:“这怎样的孩子才七年级他怎么会想得如此深沉?其实他讲的事实有一应该说的客观现实那我又该如何他呢?”我微笑着看着王寅遭到大家的.反对他表面上很己见但有点气恼了我说:“我个人很佩服王寅的!他对问题有的看法而且有的深度而他善于思考生活你们也听到了他刚才的一番话平时不动脑筋说不的!”王寅的脸上的放松了许多甚至得意的神色他极力掩藏“同学也不错

  里我也不对你们两方的意见‘终审判决’我将两个故事:大雁的故事说每大雁的雁队中有一只大雁生病或者受伤雁队会有两只健康的大雁留下来照顾它和它一起越过田野、飞过小溪对付所突发事件和面对所和危险直到它痊愈或死去个故事测验:外国女士到了的一所学校邀请了五位小学生做实验把五个拴着线的小球放进瓶口和小球差不多大的瓶里要求孩子们在30秒以内把手上牵着的那个小球拉拉就会被海水淹死

  听完要求以后最大的孩子示意女士等一等只见他和几个小孩商量了一下然后再示意女士可以开始了女士下了命令以后只见最小的那个孩子奋力一拉他的小球了5秒接着个、个、个、最大的那个孩子最后拉出了他的小球30秒刚好那位女士激动得热泪盈眶她连声称赞小孩了不起她说‘我在许多都做过实验但孩子在命令下达后争先恐后的往外拉结果被淹死了你们真正了实验!你们真好样的!’”故事刚讲到这里下课铃声响了我给同学留了一道思考题:你知道奥运会的精神实质吗?你如何看待竞争与合作互助?

  这堂课结束很久以后我还一直在思考着这节课上的一切

  感悟:语文课堂要尊重所有人的意见很不容易老师习惯了用的思维去代替学生习惯了学生跟着我的思路走可学生活生生的人来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社会背景思想、性格、心理等完全不同而且以后从事的职业也不会相同为总想着要“劲往一处使心往一处想”呢?学校既然教育社会人的地方也有必要用生动活泼的学生乐意的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我个人潜移默化比生硬的说教不会有好的。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12

  《走一步再走一步》 我用两个课时上完了,感觉还比较好。因为这是七年级语文课文,也是贯彻“新课程标准”,培养学生战胜困难,尽快适应初中学习生活的一个有利契机。所以,在设计这节课,我的思路是让学生合作研究,自主学习,路让学生自己走,我只是起到一个指路人的作用,目的是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研究性学习的好习惯。这节课的设计我是让学生充分利用文本,挖掘教材,理解文章内容和思想,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注意基本技能的训练。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一、设计的问题适合七年级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

  1、这个故事叙述了一件什么事?让学生抓住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要求学生用这样的句式回答:本文记叙了……的事,说明了……的道理。

  2、文中写了几个人物?找出课文中描写“我”爬下悬崖时的语句和“我”走第一步时的动词,这几个动词突出了“我”的什么心理?这几个问题比较简单,我让基础不太好的同学来回答,提起他们参与讨论的兴趣。

  3、爬悬崖这件事给了“我”什么启示?(“我”永远忘不了的经验指的是什么?)学生自己能从文段中找到相关的句子“要着眼于最初的小小一步,走了这一步后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为止。”问题的设计是让学生理解:我在父亲的帮助下,怎样从一个毫无信心的孩子到顿生信心,到信心大增,继之获得巨大的成功感,获得他一辈子都忘不了,一辈子都在享用的人生经验。

  4、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这是本文的中心。一篇文章的主旨往往在结尾几段点出来。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本文的主旨句:“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再让学生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认真地解决小困难,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这样既理解了文章的主旨又理解了文章的题目,也知道了怎样从文本中找一篇文章的主旨。

  二、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品味与想象来理解课文内容

  我主要运用朗读、品味结合的方法来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朗读文中富有心理描写的.语句、有代表意义的关键词语以及蕴含哲理的议论句、抒情句。在学习了文章以后,给学生留下思考题:你在生活中曾经遇到过什么困难?当时你是怎么对待的?结果如何?如果现在碰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 让学生写下来。

  在反思中,也发现有一点遗憾:就是学生对文章哲理的领会不够深入。原来设计的意图是先让学生通过朗读感悟我在父亲的帮助下怎样树立信心,增强勇气,获得巨大的成功感。然后让学生设想:如果父亲是自己爬上去把我背下来,我的人生又该是怎样的人生?通过比较让学生体会父亲博大的爱的同时,明白路是要靠自己走的。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这个人生哲理的理解。但觉得自己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有些简单化了。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13

  本文是篇讲读课文,第一节课重点是复述故事情节,第二节课重点是学习文章的写法,如环境的渲染、情节的铺垫、心理的刻画,细节的描写,以及全篇文章的先叙事后抒情的行文结构。

  此课,本人认为在以下几方面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一是字词的巩固方面,学生在齐读课文之后,我给了学生两分钟时间看文中注释和课后“读一读,写一写”,接下来我迅速让学生完成“同步训练”中1、2题,抢占时间,减少学生课外做“同步训练”的时间。二是教学生如何进行复述时,我因时因地制宜,我先传达一个意思给班长(本日恰好是星期五,在教室走廊我要班长告诉学生今天第七节课下课后周寄生和通学生可以回家,月寄生今天晚上由老师组织看电影,明天、后天由老师组织文体活动,所有学生赶到星期天晚自习。),这样学生兴趣大增,一下子明白了复述的重要性及其要点。三是在具体复述时,我一改以往由一人上讲台当着全面学生的面复述,我而是在组内面对面复述,这样学生参与面大大扩大,真正形成了全员动起来的局面。

  在教学时本人也有点困惑,教师有时一圈又一圈的提问,我们是否可以用试题的形式来让学生来写,因为学生阅读能力是否真正提高,最终要体现在答题能力的'高低上。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学生,他们课堂上非常活跃,老师的每个问题,他们总能迎刃而解似的,结果一到考试,阅读得分却相当低,如何提高这类学生的阅读分数,本人真是有点困惑。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14

  《纸船和风筝》是一篇挺有意思的童话故事。文章以生动的语言,向小朋友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纸船和风筝让小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在清清的溪水里和蓝蓝的天空中也留下了纸船和风筝带去的问候、祝福、谅解和浓情,真正成了维系、发展他们友谊的桥梁和纽带。

  教学这篇课文,我反复琢磨了许多遍。如何设计教学进行了充分的准备。自己感觉对这篇课文,还是吃得比较透的。

  主要设计思路是:以小松鼠和小熊感情的变化为线索,让学生读课文,体会他们的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纸船和风筝对他们情感的变化所起的作用?这些问题引导孩子们细读课文。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觉得孩子们的学习状态很好,这可能得益于趣味性设计(如摘苹果放进纸船、苹果给老师、同学们说悄悄话),让孩子们以各种形式的读来理解语言文字,问题的设计等引起孩子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深入研读的。我的情感投入深深的影响了孩子们,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让孩子们和小熊、松鼠一起同欢乐共痛苦。尤其是学习他们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理解的部分,孩子们都读哭了。孩子们在我的'指导下真正走进了文本。

  但课堂总是充满了遗憾啊!在课堂实际生成的瞬间,教师只能凭自己的一种直感去感受来自孩子们的对文本的解读和回应,然后对教学预设作出相应的随机调整。这种课堂策略当然受教师敏感度和经验度的影响,我在这方面明显是欠缺的。

  有很多地方不太理想,引起了我的思考。

  1、朗读得多,但还是缺少一个让孩子将课文语言内化为自己语言的机会,没有为学生提供运用语言的平台。

  2、课堂教学设计得太满。可能出于向学生们展示一个较为完整的教学流程的考虑,我的教学安排过于饱满,使得最后合作读读、演演的环节没能充分展开。读的高潮掀起处的不是很多。教学中如果一节语文课能时不时掀起朗读高潮,那才叫精彩!以后的教学中我将力争做到。

  3、课堂上我对孩子们激励性的评价语言不多。要知道孩子们是特别喜欢老师给予他成绩的肯定。激励性的语言更能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15

  一、《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整体: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65岁时写的一篇回忆性文章。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寓理于事、文字浅显、故事性强,富有启发性。作者通过回忆自己8岁时的一次爬悬崖脱险的经历,告诉读者一条重要的人生经验:无论遇到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化难为易,走一步,再走一步,定能战胜困难。这篇文章,主要目的是让对待困难的正确态度和克服困难的方法,对他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中遇到困难挫折时如何对待产生积极的影响。这种学习和影响是无法外加的,它必须由学生自己通过阅读、理解、、、内化才能起作用。我在案例设计时从以下两点着手,以期达到上述目的:

  1、学生体验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不管是学生还是课堂讨论,都强调学生情感体验的主动参与。

  2、注重学生的自读自悟。只有独立学习,主动体验,主动发现,学到的才有可能成为自己一辈子受用的东西。

  3、阅读是全方位的,在理清了文章的线索和中心后,对文章进行多角度的阅读探索。

  这一设计的优点:学生的自读自悟,合作,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角度的阅读探索。这样能读得有创意,能提高阅读质量。缺点是学生的.体验不给深刻,生活阅历少,解释不到位。还的老师的。

  二、教学过程设计

  整个教学按学生自主阅读的学习方式策划。“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的阅读指导应以学生的学情为依归,就学生共同关心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引导。一句话,不是我们要教给学生什么,而是学生需要我们指导什么。同时,本文的教学目标也只有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和感悟体验才能有效实现。

  这一过程的设计突出的特点是:

  1、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环节设计渗透情感,积极实践“大语文”观。开头的歌曲导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师生的朗读,与文章形成一个整体,加强学生的感悟。

  2、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和锻炼。

  运用朗读复述、合作探究阅读这种方式,引导学先走进,感悟文本内涵,再走出文本,联系生活,从而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3、问题的设计紧凑,扣住主题。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在组织教学的各个环中,要适时点拨。在第二课时探究的环节中,我设计了四个问题。这几个问题紧扣中心,有梯度感,注重情感的渗透。既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人物,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既面向全体学生,又发挥了学生的个性体验。

  缺点:

  1、复述课文时语言表达不给准确,不简洁,不流畅。

  2、对人物的性格和心里的把握不准确。

  3、由于生活阅历和阅读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学生自读课文的最大问题出现在对“我”恐惧心理的漠视,对“我”面临的困难的小视,对克服困难过程的忽视。他们会因为“我”的伙伴们轻而易举地爬上悬崖而忽视了“我”的具体情况;会不自觉地拿自己的能力去衡量“我”的能力,产生“这么点困难都克服不了”等想法。这必定会削弱这篇文章的教育意义,影响学习目标的达成。

  改进建议:

  1、多给学生指导如何复述,抓住记叙的要素,抓住关键的词语,关键的句子。

  2、让学生多读课文,创设情境多角度理解,走进文本,走进人物。角色朗读。阅读感想和需要帮助解决的问题可进行书面准备;

  3、必需多鼓励。

  4、在学生交流之后,迅速整合关键问题,要求学生关注重点片段,引导学生进入故事情境,在阅读、想像、整合中让学生充分体悟。

  教学技能与教学策略的运用都很恰当。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设计,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品读、探究对人物的刻画,感悟故事内涵。并通过小组合作研讨、全班交流的方式,对人物进行深入的揣摩。再引导学生走出文本,调动他们的生活体验,从而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学反思04-22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学反思02-26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03-27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15篇02-24

走一步再走一步说课稿06-16

《走一步再走一步》说课稿06-29

《走一步,再走一步》说课稿07-18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案01-24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