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学反思> 化学教学反思

化学教学反思

时间:2023-02-23 19:02:17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化学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化学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化学教学反思

化学教学反思1

  如何培养学生在探究实验中的观察能力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学生的探究活动过程当中是否充分发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将直接影响到探究活动的效果。在探究实验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实验应是适时的、必要的、谨慎的、有效的指导,使学生集中注意、深入思考、发展思维能力、迅速掌握实验操作要领,在探究中获得新知,并进而逐渐养成进行化学实验研究所必需的科学态度和方法。初中生在刚学化学时,往往不知道如何观察探究实验。教师在刚开始进行探究实验教学时就有必要对如何进行实验观察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

  l、全面观察具有代表性、典型的实验探究活动,往往需要学生全面而系统地观察。首先应观察整个装置的轮廓,是由几个部分组成,观察这些部分由什么仪器组成,怎样连接;然后按试剂添加的顺序、数量和操作步骤进行观察,这三个内容往往是实验成败的关键;最后按“反应前,反应中,反应后”的顺序,观察实验现象,以便他们能较全面地了解物质的性质和物质的变化过程。例如,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活动中,有的学生只注意火焰,忽视了燃烧前后石蜡状态的变化;有的学生则将注意力集中在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而忽视了烧杯内壁有小水珠。若教师在探究活动前给学生进行明确的指导,列出观察提纲,就可避免观察的片面性:①观察蜡烛的颜色、状态、形状和硬度,并嗅气味;石蜡是否溶于水,石蜡与水的密度比较,谁大?②点燃蜡烛时,火焰分几层?各层颜色或明暗程度有什么不同?哪层温度最高?燃烧时是否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又是如何检验的?③石蜡燃烧前后状态是否一致?④熄灭时是否有白烟?白烟能否被点燃?

  2、重点观察有的实验现象不很明显,有的实验现象稍显即逝或多种现象并存,教师应让学生由局部到整体,给学生有重复观察的机会,也可以根据实验目的的特定要求,重点观察实验中的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准确捕捉瞬间变化。如在探究镁条燃烧前后固体质量的变化时,当镁条剧烈燃烧时好多学生把注意力停留在耀眼的白光上,则产生白烟就会被忽视,探究活动的目的.就很难达到。所以,教师在实验前要启发学生观察的内容,教给他们观察的方法,以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如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中,由于本来固体都为黑色,所以部分固体变成红色不容易被察觉,为此,教师在实验前,务必把观察重点指明,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实验过程中固体是否有黑色变成红色。

  3、对比观察一般教师在开始进行探究实验教学时,就要教会学生实验观察的一般方法,从变化前、变化时、变化后三个不同阶段进行对比。化学教学中也常用对比实验,如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对比探究实验,实验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观察两个实验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程度以及燃烧的木条是否熄灭?从而比较人体呼出的气体和空气这两种气体中二氧化碳和氧气含量的多少?从中使学生找出两者的差异。常言道,善观察者,可以见常人所未见;不善观察者,入宝山空手而归。化学实验中的观察要讲究方法。要培养学生善于透过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善于撇开事物的那些扑朔迷离的非本质特征,有选择、有重点地捕捉观察目标,进而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

化学教学反思2

  回顾高三的复习工作,反思得与失,总体收获是多研究、多思考、精选题,狠抓课堂教学。以下是我的一些体会和做法。

  一.研究高考方向,制定合理的复习计划。

  纵观每年的高考化学试题,可以发现其突出的特点之一是它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始终保持稳中有变,变中求新的原则。期初我们备课组认真分析、研究近五年的高考试题,摸清高考试题涉及的知识点、热点、特点以及变化趋势,找出它们在教材中相应的知识点以及一系列有层次的题目,在编制教学案一体化讲义时将将每个考点依次落实。

  考试说明(即考纲)是高考的依据。是化学复习的“总纲”,不仅要读,而且要深入研究,以便明确高考的命题指导思想、考查内容、试题类型、深难度和比例以及考查能力的层次要求等。我们将考试大纲做了对比,找出增删的内容,题型示例的变化,并与学生一起阅读,让学生明确每一知识点在高考中的难度要求。

  研究教材、考纲、高考题、学生的实际情况后,学期初我们制定了详细的复习计划,明确每一阶段复习的目标,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如9-10月份的主要解决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物质结构存在的问题;11-12月份我们将重点放在化学平衡、电离平衡、电化学中,因为这些内容学生最难掌握,在这个时间段加强训练,为期末考试就做好了准备;1-2月份我们的重点是有机及实验基础;3月-4月的训练目标是I卷的整体提高和无机推断、常规计算及技巧。5月份的训练以提高应试能力为主,同时查漏补缺。

  复习计划中不仅有每一节上课内容,还包括每周5次作业内容,细化强化训练内容,选择题专项内容等,并根据学生的情况不断调整与完善,每次的练习中都分必做题与选做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

  二.精选试题,提高训练针对性

  目前的复习资料不仅多而且杂,偏题、难题、怪题很容易挫伤考生的积极性,好的习题能激发兴趣,启迪思维并能加强学生对"双基"的理解,引导学生寻求解题规律,掌握解题技巧。故教师自身必须投入题海,然后筛选训练题和资料,备课组内老师须明确分工,资源共享,在复习选题时要有层次、有梯度,由易到难地选择,并根据考试大纲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制合适的训练试题。

  (1)选题原则

  选编习题要以大纲和教材的内容及学生水平和认知规律为依据,要注意知识的整体性和相应能力培养的有机联系,一个题型要联系、消化一项基本内容,题型多样化,层次要分明。

  一般从以下六方面选题:①多选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少选老资料中的难题。②控制训练难度,以中档题训练为主。③注意练习题的能力层次要求,按不同能力层次设计不同练习题,可分层次进行训练和辅导。④多选实验创新设计题,尤其是课本内典型实验装置的改进设计,强化实验能力训练。⑤适当增加化学计算题训练,注重守恒法计算技巧⑥多设置情景,将易错题改编,或将客观题改为主观题,将顺向思维题改为逆向思维题。

  如有关浓硫酸的稀释的考查可改为如何观察Cu与浓硫酸反应后溶液的颜色。复习钠的化合物时设置以下讨论题A、如何测定含有Na2O杂质的Na2O2试样中Na2O2的质量分数?B、如何以NaOH溶液和CO2气体制备Na2CO3?C、纯碱中含少量NaCl杂质,请设计三种不同实验方案测定试样中纯碱的质量分数。D、实验室有一瓶刚从溶液中结晶出来的盐,现只提供盐酸和中学化学实验常用仪器,如何判断这瓶盐是碳酸氢钠结晶,而不是碳酸氢铵或氯化钠结晶?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分析将相关的知识点一一呈现。

  (2)选题有明确的目标

  高三以练为主,一年来我们编制了选择题专项训练、II卷专项训练、细化强化训练、每日一练、热身训练等练习试题。每份练习的侧重点不同。如一轮复习中每周的强化训练内容包括本周复习的重点内容,高考的热点及下周即将复习的内容,而每周的选择题专项训练更突出课本基础知识,学生易错知识点及高考的热点、难点。二轮复习中每日一练的试题以查漏补缺,回归课本为主。每次我都提前准备好试题,由黄勇慧、陈天云负责做题,目的是看试题的知识点分布是否合理,难度是否适中,能否反映出学生的一些问题,再由我进行修改定稿。

  (3)试题应注重基础、突出能力考查

  一套完整的试题包括30多个知识点,但不可能将中学化学所有的知识点都兼顾到,

  因此选题时应考虑一份综合试题的侧重点,注意25个试题每一小题间的相互联系。

  如在一轮复习了基本理论后可设置涵盖晶体结构、熔沸点高低、离子半径的大小、水的电离、盐类水解等知识的选择题:在下列各选项所述的两个量,前者一定大于后者的是

  ①H2O和HF的沸点,②纯水在25℃和80℃时的pH,③同温下分别在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的无水CuSO5和CuSO5·5H2O的质量,④25℃时,等体积的pH都等于3的盐酸和AlCl3溶液中,已电离的水分子数,⑤等物质的量浓度、等体积的NaCl和NaAc两溶液中阴离子总数⑥耐火材料MgO和CaO的熔点,⑦H-和H+离子半径,⑧金刚石晶体和石墨晶体中,每个最小碳环里所含的实际碳原子数

  A、①②⑤⑥⑦ B、①②③⑤ C、⑤⑥⑦ D、①②⑥⑦

  这些试题既考查了课本基础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的运用知识能力。

  又如在二轮复习化学平衡时应注重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可设置如下综合试题:

  有甲、乙两个容积相等的恒容密闭容器,向甲容器中通入6 mol A和2 mol B,向乙容器中通入1.5 mol A、0.5 mol B和3 mol C,将两容器的温度恒定在770K,使反应

  3A(g)+B(g) x C(g)达到平衡,此时测得甲、乙两容器中C的体积分数都为0.2,试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若平衡时,甲、乙两容器中A的物质的量相等,则x=?;

  若平衡时,甲、乙两容器中A的物质的量不相等,则x=?。

  (2)平衡时甲、乙两容器中A、B的物质的量之比是否相等?(填“相等”或“不相等”),平衡时甲中A的.体积分数为x 。

  (3)若平衡时两容器中的压强不相等,则两容器中压强之比为x。

  此试题考查了化学平衡的计算、恒容下比例等效与完全等效平衡的运用等。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比较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堂抓落实,提高复习效率。

  进入高三意味着进入了题海中,学生跟着教师转,因为课时多,教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多。07高考试题的变化意味着教师、学生必须从题海中跳出来,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启发引导学生,抓住重难点精讲精练,帮助学生“活”用知识,找规律与方法技巧。

  目前高三课型有两种即知识点复习课和习题讲评课。知识点复习课课堂的重点应是理清概念,梳理各知识点。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是教师设置问题-学生讨论-师生小结考查知识点-例题评析-学生练习-归纳小结。上课前教师必须明确课堂应解决什么问题,如何解决,怎样巩固与提高等。分析所讲习题设计到的知识点时应考虑这些知识点的内在联系,深度、难度、答题要求。如在复习原电池时教师从以下两问题入手

  1.下列反应可设计成原电池吗?若行,请画出装置图

  ⑴2FeCl2+Cl2=2FeCl3 ⑵2H2+O2=2H2O ⑶CO2+Ca(OH)2=CaCO3↓+H2O

  2.某高二化学兴趣小组为了探索铝电极在原电池中的作用,设计并进行了以下一系列实验,实验结果如下:试根据上表中的实验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⑴实验1、2中Al所作的电极是否相同?

  ⑵写出实验3中的电极反应式和电池总反应方程式。

  ⑶实验4中Al做正极还是做负极,为什么?写出Al电极的电极反应式。

  ⑷解释实验5中电流计指针偏向Al的原因?

  ⑸根据实验结果总结:在原电池中金属铝作正极还是作负极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两个问题涉及原电池的反应原理的分析、实验设计、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电极反应式的书写等。学生思维容量大,积极参与讨论,能很好掌握原电池的相关知识。

  二轮复习以习题讲评课为主,课前应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如错题统计(试题统计及学生统计),错误原因分析,变式训练试题的改编等。试题分析时不能就题论题而是进一步思考:该题考查了什么内容,其本质特征是什么,还有其他更好的解法吗?试题还有哪些变化?如

  综合练习中有如下选择题

  常温下,amLpH=4的HCl溶液中加入pH=10的一元碱AOH溶液至pH刚好等于7(假设反应前后体积不变),则对反应后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A.V(总)≥2amL B.V(总)≤2amL

  C.c(H+)=c(OH-)<c(A+)=c(Cl-) D.一定不存在AOH分子

  此题错选A的同学较多。分析时可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思考①AOH也为aml,且为强碱,则混合后PH=?②AOH也为aml,且为弱碱,则混合后PH=?。再结合试题要求PH=7,判断V(总)与2amL的大小关系。分析后教师应及时小结酸碱中和后溶液pH大小判断及溶液呈中性时耗酸、碱物质的量大小的判断方法,并做如下变式训练:

  (1)常温下,10mLpH=10的KOH溶液中加入pH=4的一元酸HA溶液至pH刚好等于7(假设反应前后体积不变),则V总 20ml(填=、≥、>或<、≤)

  (2)常温下,10mL0.1mol/L的一元酸HA溶液中加入0.1mol/L KOH的溶液至pH刚好等于7(假设反应前后体积不变),则V总 20ml(填=、≥、>或<、≤)

  (3)分析下列混合溶液中溶液的酸碱性

  amLpH=4的HCl溶液中加入amLPH=10的NH3.H2O

  amLpH=4的CH3COOH溶液中加入amLPH=10的NaOH

  amL0.1mol/L的HCl溶液中加入amL0.1mol/L的NH3.H2O

  amL0.1mol/L的CH3COOH溶液中加入amL0.1mol/L的NaOH

  (4)若某溶液是由体积相等的氢氧化钠溶液和醋酸溶液混合而成,且恰好呈中性,

  则混合前两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大小关系为c(NaOH)________c(CH3COOH)(填“大于”、“小于通过这种方式的讲解与训练,学生能很好掌握酸碱中和的相关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大大提高,相关试题的错误重现率较低,且课堂气氛好,复习效率高。

  总之高三化学复习中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发挥集体智慧,通过各种渠道获取高考信息,抓纲务本,在抓“双基”上狠下功夫,想方设法地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同时训练学生对知识再加工的能力,以提高复习效率。

化学教学反思3

  讲授完《化学方程式》后的反思,本节课中很好的把握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从而很好地把握了教学的起点。在这节课中,在引导学生探究化学方程式的过程中,先从前面学过的化学用语着手引入新课内容,让学生对新旧知识有很好的连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通过对几种化学反应表示方法的比较分析,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化学方程式的优越性,引导效果非常好。在学生认识化学方程式后,学习化学方程式的配平这个教学重难点时,先让学生根据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试着书写水电解的化学方程式,给学生尝试的'机会。通过探究,学会配平。我没有直接把方法讲给学生听,而是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体会,自己去归纳总结。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得出结论,从而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力,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亲身经历了方程式的书写过程后,再对整个过程进行归纳总结,可以使学生充分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学科会心得:

  复习课中要做到知识点要比较全面,课的容量要满,让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在知识与知识的衔接过程中,巧妙地用谜语、顺口溜等增加了化学学科的趣味性,在整节课中,老师只能是组织者,引导者,真正意义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使学生积极参与,快乐学习。

化学教学反思4

  今年我任教九年级(1)班,化学是初三才学的,学生还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随着教学的深入,课堂上出现的一些问题,引发了我如下的一些反思:

  案例一

  开学第一节课,讲“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书上提到了我国古代的一些化学成就。我很自然地提出了一个问题,问了学生我国古代四大发明,我想接下来问一下,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属于化学工艺的是哪些。我没有想到的是居然班上很多学生说不上来四大发明。我愣了一下,始料未及。为什么这个本该他们小学就应掌握的内容(这是常识),到了初三,却回答不上来。通过这件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在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的同时,加强他们对中华民族历史的了解。我认为,不了解中国历史文化,怎能走向世界呢?化学的学习,也可以和历史学科做到更紧密的融合。

  案例二

  蜡烛燃烧的实验,学生观察到吹灭蜡烛的一瞬间,冒出一缕白烟。之后的另一个实验,我打开浓盐酸的瓶塞,让学生观察现象,学生异口同声地喊到:有白烟。这个是在我意料之中的。因为在没有学习化学之前,学生对于烟和雾的概念是模糊的,不了解烟和雾的本质区别。我于是讲解了一下,烟是固体小颗粒,雾是液体小液滴。我以为学生从此以后会分清烟和雾。没想到之后的,几个实验,涉及到此类现象,还是有学生出错。看来是我太高估他们了。今后,我要注意重要知识点的不断反复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他们才能铭记在心。

  案例三

  上到“认识氧气的性质”那,我问学生:氧气的密度如何?他们回答大或小,然后我引导,说:气体的密度要和空气去做比较。随即有学生回答: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小。我对这个回答皱了一下眉头,很显然学生不爱动脑思考问题。我就反问刚才那个学生:请问你是每天插了翅膀飞到空中去呼吸氧气的吗?全班哄堂大笑,但是我知道,这一笑之后,大家就能记住氧气的密度是比空气大了。还是要对学生强调多动脑,多理解记忆,我还需要在上课的时候多点语言的技巧和思维的灵敏度,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中掌握好知识。《九年级化学教学反思之三》这一教学反思,来自网!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教学是完成化学教学的目的和手段,化学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可以培养学生观察、实践、动手、动脑、创新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同时还可以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等。所以化学教学中一定要把实验教学放在首位。

  中学化学实验相对来说大部分为演示实验,分组实验较少。演示实验又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这种实验教学的常用模式是:实验前教师明确讲清有关的知识点,将实验方案和步骤以及注意事项明确地教给学生,再进行演示实验。然后再把实验现象、结果与所讲授的新知识作对应比较,最后由教师或学生做概括总结。观察实验和做实验主要是对所学知识的应用和巩固,是为了进一步掌握已学的知识。做完实验的概括、小结等也是为了更好地进行知识的整理、归纳,以便构成相关知识的网络体系,使之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在这些过程中,学生一般只是被动地接受、巩固和检验知识,实验起的仅是帮助学生巩固和检验知识的目的。条件差的一些学校,化学教师甚至采取讲实验、背实验的方法完成实验教学,而考试成绩却不一定差。评价学校及化学教师的标准也主要是考试分数,所以化学实验教学一直处于次要地位,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创造力也未得到锻炼和培养。

  为了使学生产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和特别爱好,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和开端。化学教学中应当充分利用实验教学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下面就实验教学浅谈几点做法。

  一.保证演示实验效果,使实验现象明显。

  如“科教版第三章氧气的制备分别用过氧化氢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加热过氧化氢;分别加热氯酸钾、二氧化锰、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的现象就不同。这样就可以极大地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望。

  二.将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如氧气的有关性质,镁燃烧、硫燃烧、锌跟稀硫酸反应、大理石跟稀盐酸反应、酸和碱的溶液跟石蕊试液或酚酞试液的作用等比较容易操作的实验,边讲边指导学生实验和观察,并探究实验结论,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变“看实验演示”为“亲自实践”,给同学们更多的实验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或在失败中锻炼自己,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兴趣。

  三.运用多媒体优化化学实验教学,增强实验的直观性和可见度,全面提高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合理地选择电教媒体可以加强演示实验效果,弥补传统实验演示方法的不足。传统的演示实验教学,实验现象往往只有前面几排学生看清。如:第四单元电解水实验中气体的检验因气体是微量的,检验不易观察,但改用投影实验,现象就清晰直观地展现于屏幕上,便于全体学生观察,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还有些实验比较危险,例如:

  (1)物质条件受限制的化学实验;

  (2)爆炸、毒性较大且不易控制的一些危险实验;

  (3)易出错误的实验,多媒体模拟一些错误的实验,可使学生亲眼感受错误操作的危险性,从而避免错误的发生;

  (4)微观物质结构及其运动的实验,有时通过语言描述比较困难,结构模型的使用又不方便,而借助多媒体三维图形功能则可以有利于学生对微观世界的理解,有利于空间想像能力的培养。

  在课堂上不易演示,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

  运用幻灯片将某些实验内容进行比较和归纳。如:列表比较实验室制取氧气、氢气和二氧化碳的原理、装置、验证方法、性质及其用途,使学生对它们有一个完整、系统的掌握,教给学生学习化学的思维方法,变“教学生学会”为“教学生会学”。

  四.设计趣味实验,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觉性。

  其实化学实验的.具有趣味性的例子很多,像根据二氧化碳实验室制法,利用蛋壳和漏试管等器材设计实验,制取二氧化碳;一只充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试管倒插入到盛有石灰水的烧杯中,分析静置一段时间后的实验现象;又如在铁盘上涂上少量蜡油,中间插上一只浸满油绵线,将装置平稳浮在水面上,并点燃棉线,过一会儿,向水里放入一定量的硝酸铵,水温急剧下降,将蜡油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导致火焰熄灭,来证明燃烧需要的条件。只要仔细琢磨研究,就会发现趣味化学存在我们的身边。上实验课时学生往往积极性都是很高的,说明学生还是喜欢实验这个实践活动。挖掘化学实验的趣味性,提高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意义重大。化学实验的启发性、探索性和趣味性教学符合当前提倡推行的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增强学生学习化学这门科学精神动力的需要,提高他们动手动脑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需要。

  五.适当增设一部分设计性实验,提高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设计性实验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今后继续学习提供能力基础。教学中,我安排的设计性实例如初三化学教材中,没有“co2溶于水”的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举例说明co2溶于水的现象,许多学生举出汽水中溶有大量的co2的事实,教师也可以将一瓶汽水打开,学生通过透明的瓶体可以发现有大量的气体(co2)逸出。但怎样演示“co2溶于水”的实验呢?教师可以设计用一次性注射器来进行该实验,先抽取一定量的水,然后再从集气瓶中抽取一定量的co2,通过活塞的运动来直观地进行co2溶于水的实验,当压强增大时,co2溶在水里的溶解量增加;当压强减小时,co2溶在水里的溶解量减少。学生也可以自己动手做这样的实验。

  总之,化学实验教学在化学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教学中我也比较注重实验教学,借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观察和动手动脑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运用多种感官于化学学习过程中,这样教学效果会比较好,我们做老师的,能做的就是把我们自己所知道的知识都教会给学生,同时利用好有限的时间和有限的条件及环境传授给学生予无限的知识技能与做人的道理!这就是我一个年轻教师的浅显的认识,如有不妥之处,批评指正。

化学教学反思5

  昨天市领导来调研,我有幸上了一节课。针对这节课我想谈以下几点:

  1、有点紧张。头一次接受这么高级别的检阅,有点紧张,课上语无伦次。

  2、普通话水平急待提高。带有沂南色彩的普通话,不知领导听着是一种煎熬吧?

  3、对课堂突发事件的处理欠妥。在课上,在处理连接中考这部分,让生到黑板做时,结果李超同学做了12年中考题,我当时就给予了否定,并告诫学生上课要认真听讲。座谈时陈主任告诉我对孩子们要多肯定、多鼓励,而不是否定,更不是训斥。在以后的上课过程中,我要努力改正。

  4、分层次教学不够。在上课过程中,我发现杨凡星同学的`学案基本没填,我问他为什么,他说:“老师,我都会了,不用填了”。我同样给予了否定。平常和学生们玩惯了,就没想那么多。其实在上课时我就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了。陈主任,也建议说:“如果学生会了,可以对这一部分学生单独开小灶,课上多给训练题目,争取使他们有最大的提升”。我想,陈主任说的太对了,我以后就这么办。

化学教学反思6

  高中新课程改革已经正式启动,新理念、新课标、新教材,如何迎接新课程新挑战,实施有效教学。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新教材教学谈几点体会和认识。

  一、对人教版化学新教材的认识

  (一)注重学生学习化学素养培养。新教材采用研究型学习法。如学习“元素化合物”一节,通过活动探究形式讨论金属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教给学生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即:观察、实验、分类、比较等科学研究方法。即:观察物质的外观性质→预测物质的性质→实验观察→解释及结论。这样体现了对学生能力培养,教给了学生学习化学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贯穿始终。新教材要求教师要不断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不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使学习过程变为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教师要指导学生针对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收集利用更加广泛的学习资源。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接受能力,做到形式为内容服务,形式和内容统一,使教学形式多样、方法新颖,体现特色。

  (三)化学生活化特点突出。化学新教材对知识的学习目标定位在知道、说出、举例、了解、认识等第一和第二层次上,对于应用、设计、评价、灵活运用、养成、具有、树立等要求很少。学生参与的活动内容多,重视与生产、生活的紧密结合,体现了化学来自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使学生亲近化学,感到学习化学的快乐,体现了“化学从生活中来,化学到生活中去”的特点。

  (四)图文并茂,信息量含量丰富。教材中的图示、图表丰富,如,在教学“物质的量”1moL不同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时给了一个表格,表中列出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在不同条件下的体积等数据,提出讨论题,老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对比和归纳的方法,总结出摩尔质量和气体摩尔体积概念。这样的实例很多,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有助于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

  二、加强教学研讨,领会新课程意图

  (一)深入学习研讨,树立教学新理念

  通过课程培训、集体研讨等形式转变教学观念,在集体备课上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在教学上统一进度、统一练习和教学深度,在教学方式上体现特色, 灵活多样。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新课程理念, 如,学习“氯气相关性质”时,为弄清氯水中存在哪些微粒,我设计了一个探究性实验:将新制的`氯水分别加到紫色石蕊、FeCl2、Na2CO3和AgNO3等几种试剂中,观察有什么变化,并用有关的离子方程式解释出现的现象。再让学生动手进行实验,并组织学生交流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互相启发,教师适当点拨,最后在广纳众议的基础上得出结论。这样,不公课堂气氛活跃,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大大激发了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教学中,教师扮演着引领、点拨、适时给予指导的角色,让学生自己不断发现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让学生谈想法,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从而真正做到从以教学中心转变到以学生学习为中心, 从被动学习到学生的主动学习,生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

  (二)亲自动手实验创设情境,进行实验兴趣化教学

  化学实验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问题情境,千变万化的实验现象让学生惊奇、诧异和不解,会使学生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提出一系列的新问题,渴望对新问题探究和解决。如,在学习“氢氧化铝”性质时,先让学生举例Al(OH)3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然后顺势提出如何制取Al(OH)3。通过学生实验后,让学生交流实验现象,并提出问题:为什么NaOH溶液过量时Al(OH)3沉淀会溶解? 为什么两种试剂滴加的顺序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现象?它们是怎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怎么写?如果把NaOH 溶液改为氨水会产生同样的现象吗?Al(OH)3沉淀溶于酸吗?该用什么方法制Al(OH)3等等,引导学生兴趣盎然地探究下去。总之,实验教学能够很好的激起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三、新课程教学中的困惑与思考

  (一)对教材使用的困惑

  在课改化学教材中,一些内容过浅,知识点较零散,新教材一学年的内容基本把原来教材三年的内容都涉及到了,很多内容不容易讲透,不利于学生形成学习化学的知识体系,加之高考改革方案还未出台,因此,实际教学定位很难把握。如,“元素化合物”知识旧教材用了六章的篇幅,分布在两册教材中,而新教材两章就讲完了。很多物质的化学性质在新教材上只介绍了部分。如,SO2的化学性质,新教材只介绍了酸性氧化物的通性和漂白性,而未涉及还原性和氧化性,如果只作了解就行,但问题是相关知识又在各种配套练习中大量出现,如果不在教学中加深讲,学生就不会做题,并且大量的方程式在练习中会经常出现,学生记不住,写不来,使学生觉得学化学很难。

  (二)对教学过程实施的困惑

  以活动探究进行教学的形式很好,但有些探究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一是学生实际能力达不到,如,“氧化还原反应”教学完成后,接着是活动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和还原性,让学生探究Fe―Fe2+―Fe3+转化,在此以前学生没有接触过Fe的性质,所以预测不可能到位,以致大部分学生探究实验不知所措。二是探究实验过多过频,实际教学时间安排不过来。在高中化学必修1中,活动探究13个、观察与思考12个;化学必修2中,活动探究17个、观察与思考9个。要完成这些探究内容又要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时间不允许,所以,很多探究就只有由老师代劳,很难全部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三)对化学科评价体系的困惑

  目前,针对新教材的高考方案尚未出台,教学内容和课后练习也不配套,因此在化学教学的“度”上很难把握。虽然我们化学教研上作了研讨交流,但还是不放心,因为高考真正要求到什么程度说不清楚。因此,在课程设计、学生学习方式、学习时间上都难免套用以前的高考模式,成了“穿新鞋走老路”,必修选修内容混乱出现,习题偏离正常轨道。因此,有关方面应尽快出台与新课改相适应的高考方案。

化学教学反思7

  自20xx年9月调入昌平二中,已经一年了,通过一个学年的教学发现,在新的学校、面对新的学生应该采取新的教学方法,正确摆正教与学的关系。在这样的环境下,重点不再是教师的教,而在于学生的学。为此反思以下两点:

  一、如何让学生学。

  去年刚接高一的四个班时,前二十天上课的时间里,感觉到课堂效果还可以,没有发现某些学生扰乱课堂。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学生的毛病就出来了,上课说话。甚至吃东西。看到这种情况时马上进行批评,但是批评收效甚微,并且某些学生产生了对立情绪,看来硬性的批评对学生不见效。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我就尝试改变办法,寻找一种和学生接近关系的方法。

  一是想办法激励学生。尽可能搜集一些激励语言,如:“没有过不去的门槛,没有学不会的知识”、“在批改作业是给学生写在作业本上,以此激励学生,让学生知道,老师时刻在关注着他们。

  二是加强师生关系。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应该多方面加强和学生的联系。师生关系问题将作为一个课题来研究。

  三是如何迎合学生。特别是对普通班的学生,要学会如何“忽悠”学生,让他们能够学习你这一科目。也就是说教普通班的学生,一半教学水~平,也要有一般忽悠水~平。

  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通过教学发现,这届学生学习动力很差,几乎没有。用什么样的办法才能让他们学习能进一步呢?

  到今年的四月份大致摸索了一套教学方法。定为六字教学方法-测授练抄题考。

  1、测

  新课前进行测验。测上一节课所授的基本知识。测的方式以口述、PPT、印卷形式进行。测试时间为5分钟左右,别超过10分钟。根据测试时间设定测试内容。测试完毕,当堂收上来。测试的目的是强化学生动手。收上来的片子课下教师一定要判,对于测试不合格的学生教师亲自去找他们,进行基础知识的补习,这一步很重要。

  测试时可以发给过去用过的旧A4试卷,用其背面即可。若是教材自然节的新课可能无法测,但是也要变着法去测,只要是和新授课有关的或最近的知识都可以拿来进行测验。另外这些测的内容要写入教案中。栏目就叫教学检测。检测比课堂提问效果好,覆盖面大。便于课下多接触学生。另外课间也可以挤出一点时间当堂判部分测验小条。也可以让同学或学习组长帮忙去判要让学生知道基础知识掌握不好,老师是不会放过你的。

  这个测必须强调学生课堂人人动手,重在落实,以弥补学生抄袭作业的不足。

  2、授

  授即授新课。控制讲授新课时间为25分钟以内,尽可能在压缩导到20分钟。这对备课的要求很高,对教材的划分要细要打乱教材,要全部做成PPT,这个做PPT的工作可以在假期完成。

  3、练

  精选一定量的习题,在课堂上当堂要求学生当堂练习。教师要进行精讲、分析。这些练习题可以来自学生所订材料。最好上前的头一天印成片子发给学生,既是预习作业,又是课堂训练。要记住学生手中有拿着材料是最好的。若无法印出这些片子,那么这些要讲的习题尽量做成PPT,便于课堂分析讲授。

  练习要用10-15分钟,也根据授课时间决定练与评习题的多少。

  课堂练习结束,必须布置作业。注意只要讲完新课,均要留下作业,否则学生会闲着,没有事情干。布置的作业来自所订的材料,当然

  教师要选取和当堂见得知识有关的'题目,不能盲目的布置作业。

  每节课留下课的作业,可以让每组的小组长协助教师进行查判作业。

  4、抄

  即抄书。将讲过的知识印成学案发给学生,让学生去抄书、抄笔记以加强记忆。此学案可以在将习题之前再通一遍。

  5、题

  即上习题课,习题课的处理就是集中处理在讲授新知识的布置留下的作业,当然讲之前要检查。这个习题的的处理放在教材一个自然节之后进行,如讲完教材《氯气》所有的知识课后就可以处理习题了。

  6、考

  教材一个自然节讲完后一定要进行测试,要告诉学生。如讲完《氯气》可以进行节过关。节过关比章过关要好的多。测试时间根据课时进行安排,课时时间宽松,则命题量可以大一些,考一节讲评一节。若课时紧张,则可以考试20分钟,收上来学生的答题卷后接着教师讲评20分钟。评判试卷结束也要有针对性地找不几个的学生。

化学教学反思8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化学键、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概念,通过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教学,培养学生对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力。

  通过对化学键、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通过对共价键形成过程的分析,培养学生求实、创新的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培养学生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

  【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活动】

  一、引入新课

  上章我们认识了周期表,表中包含了目前所发现的所有元素,而这仅有的一百多种元素是如何构成世界万物的呢?通过本节课的探讨我们将解开这个谜。

  二、化学键的探讨

  1.课件展示:水在通电条件下分解。

  2.设问:水发生分解为什么要通电呢?

  3.提示:请同学们阅读教材32页第一自然段。

  4.板书:化学键:相邻原子间的相互作用。

  6.讨论:水分子间的作用与氢氧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谁强?

  7.提示:请同学们阅读教材32页,交流研讨。

  8.展示教具:用水分子模型突出“相邻原子”含义;展示水分解为氢气和氧气的过程中化学键的变化情况。

  9.讨论:你对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10.提示:试从化学键变化角度分析化学反应的实质。

  11.板书:化学反应的实质: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

  三、共价键的探讨

  1.设问:在氯气和氢气反应生成氯化氢的过程中,氯气分子中的氯氯键断开,那么你是否想过两个氯原子之间是如何形成化学键进而形成氯气分子的呢?

  2.启发:画出原子结构示意图,从原子结构上分析,氯原子最外层有几个电子?是否有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的趋势?如何能达到稳定结构?

  3.知识支持:给出学生氯原子的电子式,并引导学生画出氯分子的电子式。

  4.动画演示:氯气分子形成的过程。

  5.板书:共价键: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形成的化学键。

  6.设问:氯气分子中的共用电子是如何将两氯原子结合在一起构成分子的?

  7.启发:从带电微粒电性作用上分析:电子和原子核分别带什么电荷?这些带电微粒之间存在着怎样的相互作用?

  8.设问:请同学们思考两个氢原子之间是如何形成化学键的?

  9.启发:画出原子结构示意图,从原子结构上分析,氢原子最外层有几个电子?最外层是哪一层?达到稳定结构时应满足几电子?如何能达到稳定结构?试画出氢分子的电子式。

  10.设问:请同学们继续思考氢原子与氯原子之间是如何形成化学键的?

  11.提示:按上述程序进行思考,最后画出氯化氢分子的电子式。

  12.动画演示:氯化氢分子的形成过程。

  13.设问:什么原子间易形成共价键?

  14.提示:请阅读教材33页中部。

  15.板书:非金属元素的原子间易形成共价键。

  四、离子键的探讨

  1.播放录像:钠在氯气中燃烧的实验。

  2.设问:在这个反应中钠元素与氯元素又是以怎样的成键方式构成氯化钠的呢?

  3.启发:分析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的'原子的结构特点、化学变化中原子核外电子的变化情况。

  4.设问:钠离子与氯离子通过怎样的作用形成化学键的?是否仅是阴阳离子间的静电吸引?

  5.动画演示:氯化钠的形成过程。

  6.板书:离子键:阴、阳离子之间通过静电作用形成的化学键。

  7.设问:什么元素的原子之间易形成离子键?

  8.提示:请阅读教材35页中部回答。

  9.板书:活泼金属元素原子与活泼非金属元素原子间易形成离子键。

  五、拓展深化

  1.设问:通过刚才的探究,请你分析一下氯化钠和氯化氢中氯元素呈负一价的本质是否一样?

  2.提示:有兴趣的同学如果想进一步了解有关离子键和共价键的知识,课下可以阅读教材35页的资料在线,或者上网搜索相关的资料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六、本节整合

  1.设问:化学键中的“原子”是否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原子?“相互作用”单指静电吸引或静电排斥吗?

  2.提示:本节课我们只探讨了化学键中的两种类型,化学键不仅仅只有离子键和共价键两种,其他种类的化学键你们将在以后的学习中进行探讨。

  3.完成下列表格:比较共价键和离子键的成键原因、成键微粒、成键方式、成键元素。

  【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活动】

  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活动就是在教师所提出问题的引导下,积极地进行思考并与同学交流、讨论,得出相关的结论,并回答问题。

  【教后反思】

  本课时在具体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整体感觉流畅自然,能紧紧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抓住学生的思维趋势,充分利用并扩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起一个向导的作用:不时地提出问题,并在必要时加以启发和点拨,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和讨论并得出相关的结论。本节课的教学,低起点,小台阶,使用直观教具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中用生动的动画,展示了共价键的形成过程中共用电子的作用,以及离子键中阴、阳离子间的作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化学教学反思9

  从20xx年以来我一直担任初三化学教学,而且一直以来我对教学工作也不敢懈怠,不断继续学习来深化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在工作中,我努力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同事学习,还参加各种教育教学培训来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经过多年的教学努力,我获取了一定的教学经验。以下是我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情况反思。

  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学者。学生是被教的主体。因此,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有针对地教对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最初接触教学的时候,我还不懂得了解学生对教学的重要性,只是专心研究书本,教材,想方设法令课堂生动,学生易接受。

  一方面,学生的学习基础参差不齐,教学过程中需要面面都尽量考虑到。另一方面,有的同学比较活跃,上课气氛积极,但中等生、差生占较大多数,尖子生相对较少。因此,讲得太深,没有照顾到整体,我备课时也没有注意到这点,因此教学效果不如理想。从此可以看出,了解及分析学生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对授课效果有直接影响。这就是教育学中提到的“备教法的同时要备学生”。这一理论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曾有一位前辈对我说:“备课备不好,倒不如不上课,否则就是白费心机。”我明白到备课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不满意就不收工。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

  化学这一门学科,对学生而言,既熟悉又困难,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之下,要教好化学,就要让学生喜爱化学,让他们对化学产生兴趣。否则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畏难情绪,不愿学,也无法学下去。为此,我采取了一些方法,就是尽量多讲一些与生活中相关故事,让他们更了解化学是有用的,更喜欢学习化学。

  经过多年的不断努力,学生中考成绩就是一种考验。无论学生成绩高低,都体现了我的教学成果。我明白到这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今后如何自我提高,如何共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因此,无论怎样辛苦,我都会继续努力,多问,多想,争取进步。

化学教学反思10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以第一单元中关于“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来引入。这就是说,在化学变化中分子会分裂,而原子不会破裂,但可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这些观点是认识和分析化学现象及其本质的基础。利用化学方法分析众多的物质,发现组成它们的基本成分——元素其实只有100多种。

  在我的整体设计中,以通电分解水的微观过程为载体,渗透各个知识点:水的组成、水资源状况,分子、原子的知识,物质的简单分类。其中,水的组成、水资源状况内容较少也较简单,可交由学生独立完成复习工作。本节课的重点在于加强学生对物质微观世界的认识,并能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学生对“纯净物与单质”和“混合物与化合物”这两对概念容易混淆,也希望能通过这节课,使学生有个较为清晰的认识。同时,通过让学生总结归纳本单元的知识脉络,锻炼学生的归纳能力。

  首先必须让学生明确:元素的实体是原子,因此元素在化学变化前后,也是不改变的。这样,关于水的组成的推论才成立。揭示化学研究物质组成的方法之一:根据生成物对反应物组成的`分析、推断。通过水电解后实验证明其产物是氢气和氧气,由此可以推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这里必须通过必要的教学手段进行强调,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这是一种化学研究物质组成的重要方法,同时也是化学研究的一种思维方式。

  在课堂上,也要适时地关注学生、鼓励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这方面做得不够,语言应更加具有人情味和鼓励性质,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关注。

  在最后的环节,学生展示自己归纳的知识脉络。可以适当引导学生的发言,锻炼学生的归纳能力,并让学生谈谈这个单元学生自己的感受,还有那些疑问,有什么收获……在今后的教学过程,我将不断的改进,在使学生获得最大收获的同时,自己也不断成长、提高。通过这次的课堂教学活动,我也有不少的体会和认识。

化学教学反思11

  新课程以来,广大化学教师围绕新理念,新课标组织教学,化学课堂中出现了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从形式上看,在四十五分钟的课堂里常常是欢声笑语,高潮迭起,似乎我们的化学课堂已经走进了新课程的最佳状态。但是,认真审视一下目前的化学课堂教学,我认为:对新课程的理解是片面的,肤浅的,突出的表现是重现象不重本质,重形式不重实质,致使课堂中出现了虚假的繁荣。下面,对化学课堂实践中某些教学行为进行剖析。

  一、在三维目标达成的过程中不能忽视"知识"目标

  新课程改革反对那种不顾学生感受,体验和需要以及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的观念。但是,它并不排斥知识本身。相反,改革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老师们把大量精力用在如何使教学形式多样,手段先进,方法灵活上,课堂上关注学生的体验与感悟,但是在完成知识目标的教学中常常蜻蜓点水,似乎强调基础知识就背离了课改的初衷,就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例如:“原电池”一节的教学中,上课时学生把自己创作或制作的‘苹果电池’、‘西瓜电池’、‘西红柿电池’等拿出来交流,形式非常活泼,学生兴致很高,但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掌握,理解的化学知识究竟有多少呢?难道只要知道‘原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就可以了吗?‘原电池的两极材料’、‘原电池的电解溶液’各有那些要求?‘电极反应式怎么写’等,这些本应在师生

  的活动中解决的知识却不了了之。知识是基础,是依托,是载体,是学生发展的双翅,学生只有在掌握基本的化学线索和具体的化学知识的同时,才能形成化学学习的初步能力,才能真正学会学习,才会产生爱国主义情感,正义感,社会责任感以及正确的生活态度,做人态度和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因此,要真正实现化学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不仅不能贬低知识的地位,反而应当进一步强化知识的作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通过师生的活动,最大限度地充实和丰富教科书所设计的化学基础知识的框架,使文字知识"活"起来,能否做到这一点直接关系到化学知识的质量和水平,进而关系到三维目标能否有效达成。

  二、实现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不能走"形式"

  化学课程标准提倡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为了给学生学习化学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老师们积极探索多种教学形式,改变过去那种严格按照教学流程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的状况,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课堂讨论,组织辩论会,改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等,都是老师们常用的教学形式。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可以投身其中直接参与教学,师生,生生之间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

  但是,有些活动作为一种教学形式只是一种点缀。例如,‘学生实验’是学生非常喜欢的形式,但是教师在设计这些实验,指导学生实验时没有充分考虑要达到什么目的,学生可以从中了解些什么,有时候实验的过程中学生们嘻嘻哈哈,实验过后对该实验得出的相应的重要结论、概念、定理等就不得而知了,实验只是起到了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又比如:讨论几乎是老师们每节课都要采用的教学形式,但是有些问题根本就不具有讨论性,只要给学生时间看书,学生就能归纳出来,讨论实在是画蛇添足,不但不能开启学生的思维,引发争论,迸出火花,久而久之还会泯灭学生思考的热情。因此,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从教学需要出发,从学生需要出发,不能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追求表面的形式,会远离新课程的要求。

  三、创造互动式课堂不能丢掉"秩序"和"规则"

  新教育观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化学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教师们的教育观,教学观,师生观不断更新,为了让学生

  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老师们可谓绞尽脑汁。有些课堂确实活起来了,老师与学生平等地交流,探讨,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可是,另一个问题也随之出现了,有时候,学生一旦动起来,课堂秩序就没有了,学生们各说各的,似乎发表意见的同学或者小组与自己毫无关系。学生学习,参与的热情被激发出来。但是,在其中某一个小组阐述观点,表达成果的时候,其他小组的同学要么忙着整理自己的资料,要么说笑,吵闹,即使有个别想听的同学也听不清楚。学生们不倾听,不补充,不否定,明显的错误发现不了,老师也只是与该小组的特定成员进行单向对话,对于每个小组的成员来说,他只是了解了本小组的研究内容,而对其他小组完成的那部分知识就知之甚少了。也就是说,在这一节课里,每个学生获得的知识都是不完整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在日常的教学中和学生一起建立起新规则,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质疑,学会组织,真正地使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同时学会理解别人,尊重别人,共享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在追求课堂的民主,开放的同时,有共同遵守的"秩序"和"规则"。

  四、确立学生主体地位不能轻视教师的作用

  "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已经成了广大化学教师的共识。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有时在气氛热烈,民主的课堂里却只能看到学生的`风采,老师扮演的似乎是可有可无的角色。例如,有一位老师在讲‘化学能与热能’时,把全班分成若干小组,老师在课前把问题布置给学生,由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上课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谈本小组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由于各小组准备充分,所以学生的热情很高,也讲得头头是道,但是受年龄,阅历及知识水平的限制,有些问题说得不够完整,有些观点不够准确,需要教师及时给予补充和完善。

  必修一的教学,从教学内容上说:由于元素化合物内容从编排的角度说太过集中,给学生的学习本身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从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而言,大多数刚升入高中的同学任然沿用的是初中的记记背背,把化学当成文科来学,因而大多数学生学起来感到很吃力。他们往往抱怨说化学方程式太多,记不住、很容易弄混淆;从学习心理角度说他们大多都有不同程度的畏难情绪。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老师们都有体会大多数学生从主观上都是愿意学习的,只是有时候学习方法存在被动动,时间久了就会越来越被动,甚至到跟不上不愿意跟,新课程要求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但是学生十多年养成的习惯就是被动的跟着老师走。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在高一上学期一开始是比较困惑我的。为此也想过许多方法,例如在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时是不是也要创设情境,于是就把此情景讲给学生并引导学生做对比实验,对比两节课的学习,一节课是我制定出学习目标和学习卷,学生依据学习目标和学习卷先自主完成学习内容和课后习题,课堂上再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另一节课是学生自己不做任何准备只是听老师传授新课,然后完成课后习题,两节课后做一下调查,发现有百分之八十的学生认为自主的方法学到的知识掌握的更好,并且还能增强自己的自信心。这可能就是新课改要求的教师为辅,学生为主的理念。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去经历、去体验、去感悟、去创造。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会于不经意间产生出“奇思妙想”、生发出创新火花,教师不仅应在课堂上及时将这些细微之处流露出来的信息捕捉、加以重组整合,并借机引发学生开展讨论,给课堂带来一份精彩,给学生带来几分自信。更应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提炼,既为教研积累了第一手素材,又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

  新课程改革给我们的化学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我们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作为化学教师,我们更需要不断的学习,端正教育思想,提高自身的素质,并加强对学生的要求,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培养出更多的、新型的、符合时代需要的人才。

化学教学反思12

  下面我就我校在实施初中化学新教材的过程中取得的点滴经验和遇到的部分困惑作一些简单的陈述和思考。

  一、提倡并推进“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是学生轻松学习的有效途径之一

  “合作学习”关键就是要做好三个有机结合,即“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有机结合,“学习过程”与“过程评价”有机结合,“小组合作”与“伙伴合作”有机合作。对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求学生:

  (1)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

  (2)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

  (3)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

  (4)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

  (5)对于各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

  (6)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

  经过两年来的教学实践,我们的学生已初步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

  二、赏识教育,鼓励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是学生有效学习的途径之二

  古语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而大进”。可见“质疑”的重要性,在化学教学中,它更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起点。教师反馈给学生以鼓励和赏识,会让他们充满自信,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的思维才会被激活,才敢于提出问题,勇于去创新,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教师对学生的信任和赏识是一种巨大的鼓舞力量,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转换角色,改变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是学生有效学习的`途径之三

  在教学方式上,教师不再是“传道、授业、解惑”,而应该是帮助和引导。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引导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真实、客观的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化和由此发现自己的潜能及发展方向。

  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般有接受和发现两种,这两种学习方式彼此是相辅相承的关系。但是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与掌握,冷落和忽视发现与探究,不仅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改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质疑、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主动地参与,这样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和培养学习能力。我们在教学时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发展水平以及兴趣爱好和潜能,设计必要的教学环节,让学生自我发现、主动构建抽象的概念和结论,提高学生的认识、理解、实践能力。

  教材上面有大量的图形,能直观地帮助学生了解自然界和物质世界的奇妙,丰富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同时也给学生带来无穷无尽的直觉源泉,这种直觉是增进教学理解力的有效途径。由此得到启示,如何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出来,不仅能使学生牢固掌握知识以及理解各知识点间的联系,更能培养学生系统归纳知识的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作好辅垫。思维导图形式多样,内容齐全,相当直观,效果很好。

  当然在实施新教材的过程中,出现的困惑和不解也不少,常让我们沮丧、踌躇不前,阻碍着我们的教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问题意识薄弱,不能提出问题或不善于提出问题。传统地教学模式使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造成学生不善于思考,思维惰性大,问题意识没有表现出来,处于潜在状态,不能让教师在课堂内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学习化学在缺乏问题的探讨时,就会使得教师的教学处于盲目性和无针对性,收效不大。

  2、现在的课程新教材表面上看越来越简单,学生拿到课本自己都能看懂。而实际中考的难度并没有降低,反而有加大难度的趋势。众所周知,我国目前的教育体系仍然围绕着中考、高考的指挥棒转,进入什么样的高一级学校还是分数说了算。如果完全按照课本讲课,无异于在误人子弟!所以我们常常将老教材的部分内容掺入进来,费时又费神,学生又不理解,认为是在加重学习负担,造成学生跟教师之间难以达成共识,与事无补。

化学教学反思13

  我今天上课的内容是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变化,这个知识点在小高考中占3分,这部分属于简单题,学生一定能拿到分数的。这节课主要让学生知道化学反应伴随着能量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热量的放出或吸收。学生能够举出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以及能通过图示了解放热反应还是吸热反应,那么小高考的三分一定拿到。

  可是学生在讲解题时,我发现学生的思维方式并不是我想象的,有小部分同学根本不理解其中的含义,导致在做题是容易出错,在我的一番讲解后,我给学生十分钟的时间进行讨论,让学生给学生讲解。虽然有些同学的表述仍然欠缺,但是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讲解真题,我觉得还是很有收获的。

  通过这节课的讲解,我认为我们更应该改变我们原有的教学方法,学生走上讲台,学生作为小老师讲解题目,虽然花费时间,但是效果是可佳的。所以要想成为一个好教师就应该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有较为全面的了解。

  能够对教材内容所蕴涵的知识的深入地分析和挖掘,考纲的要求一定要明确,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培养要恰当,一定要对教材把握好,这样才能让学生少走弯路,有目的的学习,学生学起来才会轻松,教师教起来才会舒心,同时在讲解的过程中对我们的学生应该多鼓励,少批评,让学生敢说,愿意说。我相信这样的氛围学生一定喜欢。

化学教学反思14

  20xx年12月27日在南汇区下沙中学听了静安区“七一中学”过志慧老师的“气体的压强”(牛津版)一课,颇有收获。

  这节课教师确定的教学目标是1、通过直观体验“黄豆对容器壁的撞击”,借助粒子模型,推理气体压强的产生;2、通过对系列演示实验现象的分析与讨论,体验大气压的存在,认识到气压是可以改变。3、通过体积改变对气压影响的探究实验,学习实验设计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科学探究的欲望。

  从整节课的教学过程来看,教师首先借助演示实验——“黄豆对容器壁的撞击”和PPT微观粒子模型动画,推理气体压强的产生。接下来教师、学生分别演示瘪掉的乒乓球复原实验、给足球打气实验,分析温度、气体粒子的数量对气压变化的影响,并借助PPT加以微观说明。然后请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注射器设计实验来研究气体体积改变(粒子数不变)对气压的影响。最后,以黑板上的吸盘为什么不掉下来引出有大气压强存在;演示马德堡半球实验并分析讨论马德堡半球很难拉开的原因,认识大气压的存在;演示实验如何让气球不吹自大并用气压改变的`知识解释其原因。

  本节课的内容是教材的一个难点,知识抽象,思维量大,是一节很难上的课。但过老师的这节课设计思路清晰,借助于一系列的实验活动配以清楚的讲解,使学生明白了主要知识点。成功地突破了难点、突出了重点,知识目标达成度较高。实验、PPT的设计有独到之处,是很好的经验。过老师教态亲切、始终面带微笑、十分注意鼓励学生,语言流畅、应变能力强、善与学生交流对话,这些都是上好科学课、贯彻新课程理念的必不可少的教师素养,值得我们好好学习。这是一节相当好的课。

  但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方法与能力的角度来看,本节课还有进一步改进的可能。例如,1、课的一开始就借助粒子模型来分析气压的产生,尽管用了“黄豆对容器壁的撞击”的实验来说明,难度偏高,若能利用生活问题如“如何使瘪掉的乒乓球复原?为什么能复原?”从生活切入主题,更会引起学生兴趣。2、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注射器设计实验来研究气体体积改变(粒子数不变)对气压的影响的活动,学生两人一组,学生交流的范围太小,思维的碰撞不够,教师只和学生探讨了针管里气体体积变小时观察到的气压变化,而没有向学生询问针管里气体体积变大时观察到的气压变化是什么,而是采用了推理的方法加以回避,但学生肯定是有疑问的,是否可以在讲完大气压后进一步解释一下。3、演示实验“如何让气球不吹自大”的学生活动记录单的设计偏难,超过了大多数学生的认知能力。

  以上是个人的一些想法,与大家交流。欢迎指正。

化学教学反思15

  金属的化学性质的教学重点是放在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讨上,不仅仅是为了获得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在这个活动与探究中,结论的可靠性是很重要的,因此,控制相似的实验条件,以及对实验现象的正确对比和分析,是该探究活动获得可靠结论的重要保证。为此我将学生的探究分三步进行:

  (1)从金属与盐酸或硫酸反应是否有氢气生成,可以把金属分为两类,能生成氢气的金属其活动性比较强,不能生成氢气的金属其活动性比较弱。

  (2)从一种金属能否把另一种金属从它的化合物的溶液中置换出来,可以比较出这两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能置换出来的,则这种金属比另一种金属活泼。

  (3)最后打出科学家们经过了很多类似实验的探究过程,而总结出来的.结论——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在教学中,我是一边学知识,一边将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在总结得出结论后,插入生活实践问题,让学生边学边用,使学生意识到学习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化学与生活紧密相连。

  本节课有学生探究活动,而且在授课的过程中,还穿插着问题的解决,使得本节课的课堂容量有些过大,有一些知识完成的比较仓促,不透彻。例:活动性较强的金属置换较弱金属的盐溶液时,能否进行、置换的先后顺序、以及一定质量的不同金属置换出的金属的质量的多少的分析,学生不能充分的理解,在课后的作业中表现的相当不理想。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尝试将其分成两节课来完成。学生在探究活动时,课堂的秩序显得有些乱,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意加强学生活动探究实验时的课堂秩序。

【化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元素的化学教学反思04-22

化学教学反思范文03-05

化学电源教学反思03-28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08-12

初中化学教学反思11-11

化学实验教学的反思03-08

化学教学反思(15篇)03-09

化学课教学反思02-06

高三化学教学反思02-17